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

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范文1

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名师精析:此题以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的使用情况为命题素材,考查学生对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状况的了解,考生必须准确再现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方可解答。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总的阶段特征是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具体表现在: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北方战乱较为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经济上,北方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由此可知,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仍在黄河流域,只不过南方经济日益接近北方,所以,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仍低于黄河流域,排除A。这一时期,河西走廊、岭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发展最快的是江南的三吴地区(即太湖平原),排除B。当时北方乱亡相继,丝织业不可能发展“迅速”;黄河流域主要使用绢、帛作为货币,属于“物物交换”的形式,与使用金属货币的其他区域比较,表明当时黄河流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如果“丝织业发展迅速”,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布帛必然迅速贬值,从而失去“货币”的作用,因此,凭借经济学常识也可排除C。南朝统治下的长江流域,由于社会相对安定,经济迅速开发,所以经济发展相对稳定。正确答案为D。

剖析错因:解决上述例题,学生所能调动和筛选的知识还主要局限于历史必修(Ⅱ)第一个学习主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其实,此题难度并不太大,但不少考生由于对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记忆混淆,特别是不能把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当时对应的政治状况建立起联系,造成历史阶段特征模糊而导致失分。

在复习中,同学们所犯类似的错误不胜枚举。要想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避免在易错处失分,同学们不妨借鉴《求学・高考易错题破解》中的指导,迅速掌握易错易混知识,修炼易错题破解宝典,赢取考试高分。《求学・高考易错题破解》是一套包揽语、数、英、政、史、地、物、化、生九大学科的系列增刊。这套增刊围绕“错题”二字,从解读命题形势、总结考纲要点、整理知识清单、分析高考典题、归纳考生错因、突破专题训练等多个角度切入,步步为营,各个击破,帮助考生识破考题陷阱、力避常见错因、掌握正确方法,从而让考生真正从错题中受益,把分数提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范文2

摘 要:城市化是步入现代化的必然发展历程,它在给社会带来发展的同时,当然也会难以避免地造成对资源及环境的压力。如何让城市化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相一致,寻求一条人和自然、社会和自然的优化协调之路,为越来越多人所注意。利用综合化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福安市城市化同城市生态环境现实状态予以评价,并利用其耦合协调度对该地区城市化和城市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情况予以分析。其结果可以显现: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该地区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是呈现不断变化的,以2000年为界,2000年之前协调度不够,2000年之后,协调度有所好转。另外,看2013年该地区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态,可以发现其同经济发达程度有较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福安 城市化发展 生态环境 耦合度

城市化属于人口、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发展的综合产物,是一种难以逆转的必然趋势[1]。从20世纪初开始,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普遍加速,在1800年时,城市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数量的2.5%,而到2010年时,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在城市中工作与生活,预计到2030年时,这一比例更是会高达65%。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同经济与社会发展有较为密切的关注,在1949年时,城市人口和全国总人口的比值大约为1:9,而到2008年时,这一比值则改变为1:1.7。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比如城市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的转变,再比如资源结构、资源形态等方面的变革,这些都将造成最终的资源分配利用方面的问题[2]。这些问题已经为国内外学者所广泛关注,分析研究城市化同生态环境间的耦合关系,寻求出一条人和自然、社会和自然的优化协调之路,是目前我们所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

一、研究区域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福安市地处福建省东北部,位于闽东中心地带,该市东邻柘荣县、西接周宁县,南与宁德市相接,北和寿宁县毗邻,东西距离37千米,南北距离80千米,是闽东北地区的活力城市。福安市是中国绿竹笋之乡、民间船舶修造基地,同时也是中国科技工作重点市、体育先进市,沈海高速、福泰高速等越境而过,使该地区形成了半小时交通圈。福安市目前辖有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分别是福安经济开发区与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共有5乡、13镇、4街道,全市人口总数近70万人,其中有十分之一左右为畲族。

从地形地貌上来看,福安市位于鹫峰山脉、洞宫山脉及太姥山脉之间,山体走向大致是东北至西南,中部交溪河畔为平原与丘陵,地势由北到南方向倾斜,东西高,中间低,是南北走向谷地。从气候上看,福安市气候湿润温暖,是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因为处在低纬度地带,又加之濒临东海,受到季风环流影响所致,四季明显而夏季稍长,雨量集中,台风频繁;又因为境内山地地貌的影响,气候还具有垂直分布特点。

(二)城市化发展概况

从改革开放以后,福安市各项经济与社会事业即取得了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渐渐增速。2013年,全市共完成生产总值136.02亿元,依可比价格来说,较2012年增加了12.9%,连续5年呈现出两位数高增长态势。城镇人口比重为41.2%,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907元人民币,较2012年增长8.7%。福安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93至2013的20年里,增长规模翻了15倍[3]。

(三)生态环境概况

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福安市第二产业所占的国民经济比重有所降低,可是依然占据相对重要的地位,其中船舶制造业、轻化工业等给环境造成的压力不可小视。在1993至2013年里,福安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在1998年左右达到最高峰,之后开始逐步降低,可是固体废物排放量与工业废气排放量却未见降低,而是有所增加,到二十一世纪后进一步提升。直到最近三年,废气与废物的排放量才有所缓解,但是却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特别是行业结构的相似性特点让重复建设问题与过度竞争问题显现,均造成了环境治理的高难度状态,环境问题依然不容忽视。

二、耦合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基本理论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各有其独立特征。

比如城市化的特征在于,首先,某一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集中地区,城市持续扩张,农村用地量降低;其次经济结构出现新的变化,农业活动的主导经济状态发生根本性改变;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则出现蓬勃发展;第三,出生率与死亡率一类的人口结构指标出现显著变化;第四,新兴城区规模较小,一般处在城乡交界地带。

再比如生态环境的特征在于,首先,生态环境内的各要素互相联结为一个整体;其次各要素的表现多样化[4];第三,生态环境不断循环,只要合理利用,便能够持续应用,而肆意破坏则会显现出恶性循环的后果。

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各自的特征研究基础上才能谈及二者的耦合。所谓耦合,原本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意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体系、运动形式利用相互作用关系而出现彼此影响的情况。因此城市化同生态环境间的耦合关系,实际上就是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变动、空间结构调整及生活水平状态几方面同生态环境各要素及特征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总和。

发达国家污染以后再治理的教训带给我们深刻的反思,就是说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一定要同时兼顾经济增长及环境保护两方面内容,二者的耦合度研究恰可以为两者兼顾的研究提供帮助。

(二)构建指标体系

一是城市化方面的指标体系,对于某一地区来说,城市化的过程也就是人口变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与空间范围扩张的过程,因此城市化方面的指标体系便可以从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及空间范围城市化几个方面进行选择,并且全面考虑到各项数据的准确程度(具体如表1所示)。

二是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体系,生态环境里面所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如水质、土地、大气、生物、资源等皆不能忽略。从宏观上讲,生态环境能够被划分成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类别,本文侧重于探讨城市化同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协调,因此偏重于社会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具体影响。

(三)研究方法与讨论

首先应用因子分析法,例如可以采取spss软件里面的因子分析法进行城市化水平及生态环境情况的综合评价分析。因子分析法能够按照变量间的有关程度予以原始数据的再度组合,并将其综合为几个有限变量,也就是公共因子。一个公共因子表示一组有关程度较高的最初变量。因为公共因子里面含有了最初变量中的很多信息,故而利用对公因子的再命名和解释,能够从中挖掘到变量间结构及特征,让分析结果更为科学与准确。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借助spss软件,对已经标准化完成之后的数据给予因子分析,得到每一个指标的贡献率,还有它们的累计贡献率,按照累计贡献率提取出前n个因子,当作它们的公因子,接下来按照公因子得分及标准数据,予以综合得分计算[5]。

其次应用耦合协调度方法,耦合度即为对系统及要素相互之间影响程度的准确描述,而协调度则意为系统里面耦合协调情况的定量模型。因此这种方法能够对城市化水平同环境承载能力间的协调程度予以描述。

按照上述方法分析可以知道,2013年福安市城市化发展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特点。其具体表现是:穆阳镇、穆云乡、康厝乡等地区的耦合协调程度较好。而其部分则相对偏弱,这些耦合协调程度较好的地区,一方面依赖于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另一方面也依靠先进的环境保护经验。这些区域需要保持这样的良好发展态势,其发展经验亦值得其他地区加以借鉴。白马港城区的耦合协调度不高,该地区下辖一个市级开发区、一个市级工业集中区,还有两个镇,工业发展水平较高,而耦合协调度状态不良,则直接说明该地区近些来的快速发展,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滞后,难以同城市化发展相协调,该地区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工作的研究。对比而言,福安市中心城区虽然此前出现过一些环境问题,但是近些年的治理工作做得较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三、结论和讨论

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同生态环境间存在的矛盾,已经是本世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显著的问题。本文利用对福建省福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态的变化予以分析,得出下述研究结论。

一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该地区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是呈现不断变化的,以2000年为界,2000年之前协调度不够,耦合状态数据为负,说明这一时期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生态环境情况也不够理想,社会发展速度较慢。2000年之后,协调度有所好转,耦合状态数据为正,这个阶段福安市城市化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都处在优化发展的状态,二者协调情况很好。

二是2012年福安市城市化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间的耦合协调程度有一定的地区差异性情况出现,除了穆阳镇、穆云乡、康厝乡等地区的耦合协调度表现较为理想以为,其余绝大多数地区都有待提升,特别是像白云山景区、溪塔葡萄沟、清泉洞以及瓜溪刺桫椤保护区等地,环境保护工作尤其应当做好,以便用环境带动经济发展。

三是当前福安市城市化发展进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人口结构及产业结构得以持续优化,同时百姓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另外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却不能不引起注意,比如资源与能源的粗放型应用,工业污染还在各区、乡镇普遍存在[6],城市生活污染也迟迟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等等,这些环境问题反过来又会对城市化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直接导致福安市近几年经济增长减速,发展速度明显不如邻近的宁德市与寿宁县。为了满足福安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建议从整体大局出发,合理规划城市化同生态环境两者间的协调关系,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同时,要保证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要对目前已经创立实施的环保制度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建立形成科学化监督管理体系,并利用各种宣传工作增强全市百姓的环境保护意识。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维高度,对人口、社会、经济、环境等进行协调,让可持续发展进入到更合理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肖建峰.我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统计学,2014.

[2] 严姗.北疆地区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灰色关联性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42.

[3] 高增芹.基于城市化质量的武汉市城乡一体化及其时空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2014.

[4] 安贵鑫.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比分析研究——以青岛、深圳市为例[J].河南科学,2014,(09),19-20.

作者简介:

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范文3

关键词:西北;经济;市场

西北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这里曾经孕育了中华文明中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起源地。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再到开元盛世,西北一直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宋代以后,随着国家政治中心、政权中心的南移,西北不再作为中国的中心。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清政府的大门后,中国被迫拖入现代化发展的道路。而中国现代化的开始也最先出现在东南沿海等海上交通便利的地区,西北沦为经济边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中心在沿海地区,西北经济再次又被拖入边缘。直到本世纪初,西部大开发的提出,才给整个西北的经济带来腾飞的可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提出已经有十余年了,西北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依旧明显落后于东南地区。

一、西北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

西北经济落后在全国看来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但就其落后的原因来看又是复杂的。在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划块内,西北三省两区被列入同一个区域,但虽然在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划块中,西北三省两区被列入同一区域,但就其内部而言,发展水平是有显著差异的。陕西省整体经济实力特别是工业水平高于其他省区,新疆农棉等商品又高于其他省区。什肃、青海、宁夏落后的原困更偏重于耕地和工业的欠发达。但就西北五省整体而言,工业的单一和落后又是落后的共同原因。

1、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从自然条件看,大西北占据中国1/6以上的土地面积,其中,绝大部分地区属于荒山、沙漠、戈壁和雪域高原,缺雨的环境是其发展最大的阻碍,灌溉面积也只是围绕黄河或者祁连山的雪水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在历朝历代的开发中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过度开垦,使得土地、水、林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环境逐渐恶化。其主要表现:一是自然界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资源严重匮乏。西北地区曾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区,但近代以来,干旱却成为开发的大敌,由于古代开发使天然水体遭到破坏,而人工水利工程又年久失修,加之战乱不断,使本已破烂不堪的水利设施更难维护,严重制约了开发的地域。二是土地的利用价值弱化。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土地沙化、盐渍化严重,加大了土地开发利用的难度。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不断,自然灾害的频发,使本已不堪重负的农民进一步过垦过牧,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2、政府对西北地区开发、扶持、创新难度高于南方地区。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依旧是指令性的管理方式,政府机构极为庞大。部门十分雷同,被动性的改革制约着这一地区始终无法主动改革,往往会出现“牵着牛鼻子走”的状况。和我国的南方地区相比,西北地区经济改革有三点不同。一是政府所承担的责任比东部要大许多,西北地区是“老、少、边”区的政府,必须把解决温饱、稳定边疆,协调民族关系、抓好安定团结做为政府职能改革的基本前提。二是西北的地方经济实力在改革初期就与东部地区处在不同的档次上,加上可开拓的市场空间远远小于内地,交通便利程度也远远小于内地。所以,即便能够在改革进度上与内地同步,也不可能取得同样的效果。三是改革所选择的突破口不同,东部的经济体制改革基本都是从市场要素最活跃的领域开始的,如乡镇企业、经济特区、股份制、民营经济、家庭企业等,最后才对国有企业实行改造,因此,政府对改革的承受力有一个适应和过渡期,而西北的改革别无选择。

3、管理体制落后,法律意识淡薄,教育落后。这些是西北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西北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在地方上,依旧满足于低水平的管理方式,不重视管理方式的创新。用人机制多是用行政官员的方式来选拔经理、厂长。这些经理、厂长一般对经营理念、管理理论不关注,过多关注的是职位和金钱。法律意识淡薄也是西北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法制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现象十分严重。这里的民众也不会自觉地拿起法律工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宁肯吃亏也决不打官司告状,对法律机构没有足够的信任。教育发展严重滞后。西北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和观念陈旧。近年来,由于地方财政日趋紧张,国家拨付的教育经费连保证教师工资和公用费用都很困难,使得学校无力对教学条件进行改造。一些县乡仅教师的工资就占据了全部教育经费的95%。有的学校的办公费每学期不到10元,教室的危房率高达50%。

二、解决西北经济落后的对策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但西北经济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民族的原因,使西部大开发的任务依旧还没有完成,路途依旧任重道远。十年来,在兴修水利、交通运输、资源开发上取得了好的成绩。但在一系列基础措施逐渐完善时,合理利用这些措施才是最关键的致富办法。

1、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西北经济的必然选择,回顾西北整个历史的发展进程,隋唐以后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巧取豪夺,毁林开荒,连绵战争和大规模移民、屯田,这里逐渐成为童山濯濯、沙海茫茫的贫瘠地区,已成了千年历史伤痕的记载。这些都是西北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教训。面对子孙和未来,可持续发展无疑是西北经济腾飞的基础和关键。为此,西北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必须合理用水节约水资源、必须治理风沙、不乱垦乱种、保护西北地貌的丰富性。

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范文4

以综合经济实力强度作为城市边缘区外缘评价的标准[7],综合经济实力强度根据区位熵的思想,可表示为:式中Ui为第i个乡镇的综合经济实力指数,Qij是指第i个乡镇在第j个指标上的相对竞争力,Wi是该相对竞争力在综合实力指数中所占的权数,xij表示第j个乡镇第i个行业的产出,当i、j下降到一定阈值时,即可视为边缘区的外缘。参考相关研究成果[8,9],选择11项指标(表1)计算综合经济实力指数(表2),按照城市边缘区划分的独立性原则、完整性原则、距离性原则和时间性原则,结合乡镇综合实力指数值U≥0.7[7],划分出哈尔滨城市边缘区的大致范围包括:道里区的群力乡;道外区的团结镇;南岗区的王岗镇;香坊区的朝阳镇、幸福镇;平房区的平房镇、平新镇;松北区的松北镇、松浦镇、三电街道、太阳岛街道;呼兰区的利民街道。本文基于1976、1989、2001和2007年遥感影像资料,提取了哈尔滨市城市边缘区建设用地土地信息,以1976年哈尔滨市边缘区建设用地的重心为原点,得到了哈尔滨市城市用地扩展演变方位图。从图1可以看出,1976~1989年间哈尔滨城市建设用地在正东方向扩展方位比重指数最大,其次为正南方向,再次为东北和东南方向,且扩展比例相当,而其它方位扩展比重指数较小;1989~2001年间扩展比重指数增加最大的为西南和正北方向;2001~2007年间,正北和西北方向的扩展指数突然增大,而其它方向上的扩展比重指数都比上个时段减小。总体上看在1976~1989年间哈尔滨市城市用地的扩展以正东、正南方向为主,1989~2001年间则以东北、西南和正南方向为主,2001~2007年间则以西北和正北方向为主。[10]

2哈尔滨城市边缘区生态经济发展特点

2.1土地资源利用特点

2.1.1土地属性变更较快城市的扩展必然需要空间[11],这些年来由于郊区城市化步伐过快,大量的耕地被占用,迅速地转变为商业、工业和住宅用地,造成耕地面积急速缩减,给边缘区的生态平衡带来了威胁[12]。同时一些地区由于急功近利和盲目开发,对边缘区用地规划利用不合理,造成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如平房地区就存在着盲目招商引资的现象,为了加快建设步伐,部分地区就采取了先拆迁,后招商的办法。2.1.2土地产权流转和土地增值明显加快哈尔滨城市边缘区大量的土地资源由耕地迅速转变为住宅、工业和商业用地。而作为耕地原来所有者的农民失去土地,土地的使用权迅速的转移到了政府、企业或者是开发商的手中。另外,还存在着二次变更的情况,如部分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由于经营问题或闲置,土地的使用权又一次转移到其他人的手中。在这一个阶段,因为土地属性已经变更,不再是农业用地,而是工业或商业用地,土地的价格较最初农民出让的价格要高许多,土地的价值明显的增加。

2.2人口结构特点

2.2.1人口素质较低边缘区的人口包括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常驻人口多数是保有土地的农民和已经失去土地而由农民转变而来的城市居民。这部分人口的学历往往都不高,素质相对较低。边缘区的高学历人才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内的流动人口中,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都不选择留在边缘区工作,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才很少住在郊区,这些都不利于边缘区人口素质的提高。2.2.2流动人口多、人口流动速度快随着大批的政府机关、企业、院校等落户到边缘区内,与之配套或为其服务的相关产业也纷纷在边缘区兴起,边缘区内商业住宅不断兴建,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除了政府机关、企业、院校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学生外,还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口在此居住和就业,包括相关商业住宅的居民以及建筑工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等。

2.3经济特点

2.3.1产业结构不合理哈尔滨城市边缘区扩展是伴随着工业化进行的,所以边缘区在产业结构上具有“中间重、两头轻”的特点,即工业和建筑业所占比重较大,农业和服务业比重较小。根据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边缘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之比为21.3%:61.8%:16.9%。2.3.2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边缘区的建设当中,大量的基础设施、商业设施、住宅等投入建设。边缘区内的各种经济新区、工业园区纷纷兴起,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种商业住宅也在边缘区内建起,边缘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建成区无法比拟的活力。

2.4空间变化特点

2.4.1动态扩展迅速哈尔滨的扩展还处于城市核心扩张阶段,随着城市核心的不断发展和扩张,一些位于城市边缘的地区又逐渐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具有了城市的特征。如,江北地区距离建成区最近的松北镇农业产值仅占该镇总产值的1.46%,第三产业产值占该镇GDP的比重高达48.56%,已经接近建成区的水平;与此同时,紧邻的乡村地区不断地被吞噬,成为边缘区的一部分。如,道里区新发镇综合经济实力指数达到0.68,已经十分接近城市边缘区的标准,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新发镇有可能变成边缘区的一部分。2.4.2扩展呈现离散性城市边缘区向周围的扩展在理论上应该是渐进的、匀速的,但是哈尔滨城市边缘区的扩展却是离散的,甚至有时是带有随机性的。如,松北区的松浦镇距离市中心的距离要近于呼兰区利民街道,但是其综合经济实力指数却只有0.53,远远低于利民街道的4.26。

2.5交通特点

2.5.1松花江桥梁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近年来,哈尔滨的公路运输事业发展迅速。在沟通江南和江北方面,除已建成的松花江公路大桥,又建成了松浦大桥,阳明滩大桥,大大缓解了公路大桥所承受的压力。这些工程建设加强了北岸边缘区与南岸建成区之间的联系,但桥梁建设仍对边缘区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2.5.2环城公路跳跃式建设体现了边缘区的剧烈变化环城公路的建设是发展城市交通的重要手段,在城市交通的一般发展过程中,往往是由内而外依次建设环城公路。但是哈尔滨市的四环公路却早于三环公路建成,这是由于哈尔滨市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向四周的扩展成为一种必然,所以连接和沟通哈尔滨城乡交错、城市化进程最迅速地区的三环路晚于四环路的建设进程,目前正在建设当中。哈尔滨环城高速公路(四环路)目前已经建成通车,能够将边缘区连为一体。

3哈尔滨城市边缘区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边缘区各项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

哈尔滨城市边缘区农业生产中,种植业多使用农业机械,施用农药、化肥[13]。农业机械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和残留土地中的燃料会污染大气和土壤。不少农民为了追求高产或方便而对农药和化肥随意和过量使用,有机肥料的使用微乎其微。农药、化肥的施用必定对土壤造成污染,农药、化肥的流失还使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对边缘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边缘区内拥有众多的工业企业,且分布相对集中,同时也使得工业污染集中,这也必然加大对环境的污染。建筑业对边缘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噪声污染和建筑垃圾的产生上。目前对于边缘区噪声污染,还没有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而对于建筑垃圾,也只是采取简单的堆积和填埋的办法来处理。这无疑不利于边缘区生态环境保护的。

3.2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比重过大

在本文所界定的哈尔滨城市边缘区的10个乡、镇、街道当中,只有群力乡1个乡在经济上第一产业占主要地位,其他地区都是以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新兴产业如生态旅游、信息产业、教育文化产业等在边缘区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工业是对边缘区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即使在工业生产中使用较先进的技术,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污染风险,但是众多的工业企业坐落于边缘区,且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同时也使得工业污染集中,还是会加大环境污染的风险。

3.3企业之间缺少产业链条联系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城市边缘区各类企业的发展活力,产业结构表现出多元化特征,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以及其他性质的开发区蓬勃发展。随着哈尔滨市政府对于“北跃,南拓”策略的提出,更是刺激了城市边缘区经济结构转型速度,工业企业表现出了迅猛增长的势头。但是从总体发展水平来看,哈尔滨市边缘区发展仍属初级阶段,在边缘区的工业企业之间缺乏产业联系和互补效益,存在着明显的发展断层。

3.4耕地面积急剧缩减

进入新世纪以后,哈尔滨城市建筑用地在空间上急剧扩展。近些年来由于郊区城市化步伐过快,大量的耕地被占用,迅速转变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造成耕地面积急速缩减,给边缘区的生态平衡带来了威胁。

3.5政府规划管理不够完善

在部分地区的发展规划中,存在着先期规划不够合理,出现问题后又重新规划的问题。边缘区内部分地区政府部门过分注重眼前利益,为增加政绩,牺牲了边缘区长远利益,盲目降低招商引资准入门槛,部分地区甚至存在着先拆迁,后招商的做法。

4对策与思考

4.1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对化肥、农药的使用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规范,同时加强宣传和教育。环境监测部门要加强对农田中化肥和残留农药的监测;继续做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的控制工作,继续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确保江河水体不受损害;在工业企业继续推行清洁生产,推动企业建立配套各自设备的先进的污染处理设备,减少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各种污染;按照技术规范加快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做到城市固体垃圾无害化处理。推广垃圾资源回收利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设置声障屏,在设置声屏障的过程中要尽量利用吸声性能强的材料做广告牌,并注重声屏障的颜色搭配,以免造成城市的视觉污染。

4.2促进城市边缘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多元化发展

哈尔滨城市边缘区应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动工业企业技术升级换代,在保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这样可以有力地分散并承担城市中心区的部分功能,优化整个城市的空间结构,并可带动周围广大地域的经济发展

4.3加强政府的引导,优化产业生产链条

在城市边缘区优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继续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相关企业的聚集。政府可以考虑把分散的同行业、性质相近、互相之间有联系的工厂集中起来,组成工业区或安置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加强产业间协作和联系,完善产业结构链。在此过程中,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建设基础设施完备、服务设施齐全的的工业园区,并给予郊迁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

4.4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在保护耕地资源方面,边缘区应该推行国家提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了使边缘区保有一定数量的耕地资源,对于耕地的占用者,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开发商,在一个地区要有多少面积的耕地将被占用,占用者必须在另一个地区整理出等同面积的土地资源。通过推行这一措施,最终实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城乡用地布局更加合理的目标。在边缘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在依托政府引导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形成符合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土地使用权级差价格机制。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边缘区内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引导城市边缘区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4.5加强城市边缘区发展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范文5

关键词:历史教学资源;现实;课本;各学科 ;乡土资源;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192-01

课程资源是指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前苏联教育科学博士尤·克·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即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效果。最优的标准是教学效果和时间消耗。教科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只利用一种教科书资源限制教学。利用教学大纲,在参考教科书的基础上,遵循教学目标,设计开拓各种课程资源,来丰富学生的认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究课空间,实现学生求知的目标。现就从历史教学实践浅论历史教学资源拓展的教学方法。

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

不论古代史,近代史都离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时间会让人淡忘一切,然而历史不能忘却。现实中的考古发现经科学手段各种途径研究使许多历史史实重新浮现在我们面前。利用这些最新成果激历引导学生探究历史。诸如讲张骞丝绸之路,凿空之行的作用就不能不联系今天的丝绸之行,不断出土文物证实曾经的辉煌:就丝绸之路拓展中外各领域的进步;讲大唐盛世,不仅讲开元盛世,今天的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展现的大明宫更真实再现了大唐风采。通过引导资料丰富课程,激励学生从再现到原因的思索:开放带来进步;讲唐中外交流:玄行与鉴真东渡把相关鉴真与印度考古,(大唐西域记)记录重现引导教学就会激发学生共鸣。

由联系现实导入新课。如讲授《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时,在讲授新课开始前,教师可向学生指出:近年来,国内外政治家们经常议论所谓“世界新格局”的问题。当今世界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旧格局(亦称“雅尔塔体系”)解体、新格局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本课所讲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是一种世界格局。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它同样经历了一个形成和解体的过程。这样导入新课,使学生把所学的历史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认识当前世界格局变化的问题。

二、结合各版本教材资源教材前后知识整合,突出探究教学思路

目前通行版本较多,河北使用人教版,冀教版,中华书局等。其他各地都有混合版本,诸如华东师大版等。各教材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整合突出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相互借鉴,实现资源共享。诸如南方经济开发,我的设计探究思路是:当时南方经济状况在何时何原因的背景去的以开发?开发的结果及表现是什么?人教版强调重大历史事件。冀教版强调课程的导入资料的补充。中华书局版强调历史史实,强调论从史出。

注重各学科之间联系

知识迁移,实现资源能力提升语文学科所选古文,诗词,外国文学作品多为历史提供阅读信息。同时文学史又是历史教学的一大任务。政治,地理学科与历史更是大学科结合:利用地理学科把握时空观念。政治国情教育从客观把握中华民族复兴,古代人类文明智慧。政史结合培养辩证的历史观,中学政治教学中的许多观念、概念,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不仅授予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也给了学生科学认识人类历史的钥匙。正确引导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完整地把握历史全貌和内存联系。

利用乡土历史教学资源

近些年来,受应试教育的支配,不少教师忽视了利用乡土资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以致学生在走向社会后,甚至部分大学生毕业回到家乡工作后,对自己家乡的人与事、景与物知之甚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乡土史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利用乡土资源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的形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结合教材和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首先对历史遗址、博物馆、名胜等参观,对社区文化,民俗积极参与发掘,采访当地名人等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步入信息时代以来,多媒体教学手段有了突出的发展,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抽象僵硬的模式,以其声色俱备、图文并茂、化抽象为具体的优势获得广大教师的重视与同学的喜爱。尤其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媒体不仅能充分发掘同学们进行历史知识自我建构的综合能力,还能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热爱历史文化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范文6

从唐宋时南诏、大理国的立国所在,到如今的大理州,大理自古有“文献名邦”之称。以白族为主体的25个少数民族的同胞们,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文化、秦蜀文化、古越文化、荆楚文化、吐番文化和古印度文化,创造了独有的南诏文化、大理文化,并进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理白族文化。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延续数千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大理还能珍存一方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净土,从而成为世界人文史上的一个奇迹。从汉武帝在大理设郡县到电影《五朵金花》把大理传扬出去;从悠悠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本主崇拜、妙香佛国;从南诏国、大理国到今天的“天龙八部”影视城,大理魅力无处不在。

2005年4月26~29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云南省大理州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乡镇企业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县市改革发展研讨会暨推进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经验报告会”将在大理举行。《中国改革》记者趁此机会采访了大理州州长赵立雄。

大理魅力

元代之前,大理一直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元代云南行省的建立,中心才由大理移至昆明。但是,大理仍然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先后设有路、府、行政专员公署等地一级的政区机构。1950年2月1日,红旗漫卷的云南大地上,大理专员公署成立,下辖15个县市。1956年 11月 22日,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到1983年,区划几经调整,大理州辖有现在的一市(大理市)、八县、三个民族自治县。198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大理被定为全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年11月,国务院又将大理列为全国44个风景名胜区之一。2004年,大理市荣获“2004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称号。

虽地处边陲,但毕竟得天独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理借改革东风,发展日见成效。

2004年,大理全州完成生产总值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总收入29.58亿元,增长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60亿元,达62.02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4亿元,增长15.2%。全年粮食总产12.2亿公斤,增长0.5%。农村经济总收入21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90元,增长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58元,增长5%。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7亿元,比年初增长13.7%;各项贷款余额155亿元,增长1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这在云南已经属于前列。

赵州长介绍说,正因为大理州紧密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才取得这些成绩。大理有一个“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

所谓“一二三四五”,赵州长解释说,具体是:

一是继续打牢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大理州强调做实项目前期工作,努力创新投资体制,建立有效的投资增长目标奖惩责任制。2004年,大理州完成固定资产重点投资项目14项,正在建设60项。农田水利方面,投入资金3.4亿元,新增灌溉面积3.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达140平方公里。生态环保方面,当年完成退耕还林12万亩,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31.8万亩;新增沼气用户2.4万户。交通方面,完成投资8.2亿元。能源方面,全面启动了12县市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积极完善农网三期建设改造工程;建成投产小水电站8座,新增装机容量5.35万千瓦。信息化方面,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全州电子政务网络交换平台。全州通信业务总量达6.46亿元,比前一年增长16%。

二是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04年,大理州新签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00项,实施98项;到位资金11亿元,其中引进州外资金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和14%。全州私营企业达2287户,增长17.3%;从业人员达4.3万人,增长21.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8%,提高了4个百分点。

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农”问题是大理州全州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大理州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减负率为59.7%;在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大基地建设力度,加强科技措施推广,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与此同时,大理州全面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大理经济开发区和祥云财富、洱源邓川、剑川上兰等16个工业小区建设顺利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任务提前完成,首家通过省的验收。全州续建和新开工工业发展项目25个,完成工业投资8.9亿元,增长24.7 %;实现工业总产值129亿元,增长19.5%;工业增加值50亿元,增长16%。在城镇建设方面,县市城镇规划和建设监管机制逐步得到完善,规划公示和听证制度初步建立。全州仅房地产开发就完成投资5.9亿元,竣工面积51万平方米。城镇化率达23.5%。

四是努力实现文化产业、高中阶段教育、洱海保护治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四个方面有大的发展。2004年9月,大理白族自治州被确定为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地区。一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及有关单位、部门将21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工作进行立项分解,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定时间、定任务、定要求、定奖惩,逐项督查落实,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去年,大理全州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23.6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了全州GDP的6%。

五是加速培育壮大烟草、旅游、生活资源开发创新、建筑建材业、矿业五大支柱。2004年收购烟叶124.4万担,烟农收入6.37亿元,实现农特税及附加1.2亿元,生产卷烟40.1万箱,实现税利13亿元,增长18%。旅游业,按照政府引导、行业自律、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原则,实行了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线路、统一价格、统一结算,有效遏制了低价恶性竞争,逐步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促进了旅游业健康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590万人次,海外旅游者13.6人次,分别增长6.9%和13.5%;旅游创汇3400万美元,旅游社会总收入31亿元,分别增长17.2%和9.6%。

魅力源于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经济社会的发展,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赵州长引中央的精神明确指出,是要在大理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2004年,大理市荣获“2004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称号,这种魅力,也正是对和谐社会的一个注脚。

这种对和谐的追求,重点表现在大理对教育、环保、社会保障、社会公共事业、民主与精神文明建设上。

一个和谐社会的建立,必有一个民主廉洁高效的政府。2004年,大理州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完成了行政许可事项的清理公告。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218件、政协委员提案252件。加大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开展了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前置审计和执收执罚部门收费罚款审计等工作。建立重大决策报告备案和严格审查、把关、纠错制度,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坚持民意调查、专家论证、集体研究,实行民主科学决策。建立社会急难热点问题的定期排查、调处工作机制,设立“州长信箱”,拓宽渠道,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突出问题及预防和处置长效机制。强化药品、食品、网络和卫生监督管理。加强安全监管,深化专项整治,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严格责任追究,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控制。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整治突出治安问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群众安全感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