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规划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规划的本质范文1
【论文关键词】养老保障制度;转轨成本;成本形成方式可行性
未来几十年,中国老龄人口将急剧增加,人口年龄结构这一变化趋势对中国经济社会必然要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中国必须在较短时期内建立一个良好的养老体制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引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可是,中国是在社会生产水平,经济尚不发达的背景下迎来了人口的老龄化,这使得中国在建立和完善养老体制过程中,在经济上要承受一个十分沉重的压力,特别是今天,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正处于新旧制度转轨过渡时期,经济尚不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使得新旧制度交替过程中的经济问题——转轨成本的承付问题愈加突出。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新制度的有效运行,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中国能否在一个间紧迫的时期内建立和完善应有养老体系以应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一、中国养老保障制度转轨问题的形成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给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体系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在现收现付制下,要求每个工作人口必须能够赡养更多的老年人口,这就意味着或年轻的工作者要交纳更多的养老保障税,或老龄人口的养老金水平要下降。由于税收的增加和老年福利的减少在政治上缺乏可行性,因此,在养老基金自身无法平衡运行时,只得求助于公共财政。这时政府的公共财政就面临很大的压力,必须承担日益加重的养老金负担,公共财政终将不堪重负。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障体系出路已成为值得考虑的问题。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经过十余年改革建立起的“统账结合制度”,由于始终没有明确的转轨成本支付安排,养老金隐性债务显性化、刚性化,形成“空账问题”,养老金给付缺口也不断放大,这将放大日后的养老金财政给付风险。另外,覆盖面低、养老基金制有效运行的相应制度建设等问题尚没得到解决。因此,目前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仍然暴露在严重的转轨问题之下。
(一)体制覆盖面低
在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改革和过渡过程中,养老保障参保职工人数增长速度较低,年均增长在7%左右,但相对增长并不显着,若考虑到我国的养老保障只覆盖城镇就业人员,则用参保职工与城镇就业人口比例衡量的覆盖面l0余年间也只增加了十几个百分点。现存养老保障体系仅覆盖面了50%的城镇就业人口。由于就职于国有企业人员比例不断下降,国有企业的产出比重也随之下降。其结果是向养老保障体系提供资金来源的人数的增长远赶不上退休人数的增加。另一方面是收缴率的下降,随着统筹范围的扩大,统筹单位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难。近几年来,我国的养老保障基金收缴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养老金支出的增长速度已快于国有企业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和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养老保障体系的负担依旧日益加重。
(二)空账问题
在统账结合的模式设计之初,考虑到老职工和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过去没有个人账户积累,为了避免新制度启动时企业既要为老职工缴纳养老金,又要为在职职工积累养老基金的“双重负担”问题,曾设想个人账户中企业缴纳的部分先作为“空账”,通过保持较高的企业缴费率在日后逐步填实。由于对我国养老问题的复杂性估计不足,实际情况是不仅个人账户中企业缴纳的部分没有做实,而且职工个人缴纳的部分也被挪用发放养老金,甚至过去实行现收现付时略有结余的积累基金也都荡然无存。形成空账的最根本原因是政府始终没有明确隐性债务的融资来源。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使制度设计时的初衷没有实现,养老保障体系归根到底还是现收现付的体制
(三)制度运行的低效率
新的基本养老保障计划包括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中的养老金,其管理由各地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尚未走上专业化、市场化轨道,存在着养老基金投资收益过低的问题。目前中国每年的养老金压力主要发生在:一是征缴的养老金收不抵支,每年出现的几十亿缺口由中央财政拨付;二是个人账户每年被挪用1000多亿元用于统筹。近几年,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障的补贴金额达到了两千多亿元。由此可见,目前所完成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制度转轨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制度转轨所涉及到的深层次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二、养老保障制度转轨成本的形成
在现收现付制向引入基金制的统账结合混合制转变过渡中,过渡资金从何而来成为了极为突出的问题。所有养老保障体系转轨国家所面临的最大阻碍——转轨成本消化问题同样困扰着中国。中国养老保障制度要从现收现付制过渡到“统账结合”混合制,意味着目前就业人****纳的养老金中有一部分要用来建立个人账户而不再用于代际转移,由此必然要产生一个“缺口”。为此,体系必须通过其他方式弥补这部分养老金。转轨成本也就是转轨所必须支付的隐性养老金债务。
在现时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涉及两类人养老金交纳和给付问题:一类是已退休人员,由于他们以前没有个人账户,未来养老金由谁来支付将是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另一类是尚未退休但已有相当年份在现收现付制下交纳了养老金的现职人员,如果今后根据混合制的目标模式从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积累基金中领取养老金,那么他们过去年份中应该有的那部分个人账户如何“充实”。因而,在中国养老保障制度转轨过程中,转轨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目前已退休人员在获取社会统筹应得养老金额后不足计发养老金总额的余额养老金;二是目前尚在工作且在现收现付制下已交纳多年养老金的现职人员充实以往年轮个人账户所需的金额。
新养老保障制度设计之初,设想通过提高缴费率,完全由企业和个人来承担因转轨而发生的转轨成本,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我国现阶段养老金缴费率已属较高水平,再提高费率的余地不大。而且当期应支付的转轨成本很大,仅依靠提高缴费率根本无法解决。其次,因个人账户不得已之下被挪用于弥补当期养老金支付而无法用于获取必要的投资收益,从而进一步累积了养老金的债务。因此,如果今天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养老金未来缺口将进一步加大,养老保障体系支付能力可能受到人们怀疑,进而将影响现有养老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
三对消化转轨成本方式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制度转轨成本就是养老金隐陛债务的显性化,因此,控制养老金隐性债务显陛化的速度和落实最终支付转轨成本的资金来源是解决制度转轨成本的切入点。
(一)控制养老金隐性债务的显性化速度
通过对制度转轨速度、转轨时间的控制,控制养老金隐性债务显性化的速度从而控制转轨成本的规模,
(1)调整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比率
在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共存的统账结合体制下,通过调整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的相对比率,缩减个人账户规模,减轻由于制度转轨而带来的支付压力。根据对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支付能力,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考虑,实行这一政策措施是可行的,并且这种方法在一些拉美、东欧国家养老制度改革中广泛采用。中国06年对个人账户规模由缴费工资ll%下调至8%的调整也正是这一措施的体现。尽管这种政策安排并没有改变养老保障体系总的负债水平和政府总体负债水平,但是可以改变被显性化的隐性债务,从而放慢了隐性债务显性化的速度,缓解养老保障体制转轨的资金压力。
(2)调整退休年龄与养老金给付水平
在制度转轨成本中,养老金给付支出占据相当部分。因而,减少未来养老金给付是减少隐性债务从而转轨成本的一项极为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①推迟退休年龄。推迟退休年龄、由此推迟养老金给付时间和给付时期无疑是减少隐性债务的一项有效措施,但是推迟在职人员退休年龄必须是在延长年轻人受教育时间情况下才行之有效,同时还要依据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就业目标等相关因素来考虑运用。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时期,就业水平较低,教育体系的负担也处于较重状态,在短期内要有效的解决这两个问题是不可能的。因而,在短期内以“一刀切”方式推行推迟退休年龄措施缺乏可行性。但尝试在那些可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一些工作、人员缺乏一定替代性的工作单位内,对那些在工作的确需要的员工实行弹性退休制,推迟他们的养老金给付,以减轻养老金给付压力。
②试行名义个人账户。尝试通过建立名义个人账户制,缓解养老金给付压力,以解决目前难于消化的转轨成本和个人账户空账问题。这种尝试性建议可被认为在现实中的操作缺乏可行性。因为,名义个人账户实际上制是一种确定型(DC模式)现收现付制,其融资方式现收现付,给付方式是待遇确定。这种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体制内在的根源问题,消除养老金隐性债务的显性化,它仅仅是将转轨成本的给付延时缓付,养老金给付压力并没有得到真正减轻。个人账户挪用形成空账是体系运行之下的一种不得已行为,并不是体系本身所规定和认同。如果以建立名义个人账户制形式对“空账”加以认可,其结果将会对“统账结合”所取得的改革成果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使人们对政府的信用和新养老保障制度的可行性产生怀疑,进而使养老保障体系现时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深。
②国家财政支付。以国家财政支付转轨成本在国际上已有先例,通过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形成财政盈余和发行国债形式偿付制度转轨成本。在我国,通过发行国债来补充一部分养老保险基金是有活动空间的,运用政府收入弥补转轨成本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在现有财政赤字逐步上升的情况下,如果不重新调整政府收支结构,依赖政府从经常性收入中在支出一部分费用弥补转轨成本可能性不大。可是,自2002年起,我国财政支出仍以往年的速率增长,而财政收入却开始增加,从而使我国财政有所下降,这一变化为弥补制度转轨成本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近几年,我国财政支出中占据数额最大且增速最快的三项费用支出是科教卫生、基本建设和行政费用支出。教育、医疗卫生系统亦是亟待完善的体系,压缩科教卫生财政支出空间极小。但可期望以调整基本建设和行政财政支出为主导,放慢整个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在财政收人增长的作用下缩小财政赤字,使得转轨成本支付获得国家财政支持。虽然行政开支压缩将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极大阻力,但在建设廉政型政府目标制约下,有望将占财政收人总额20%的过大开支给予缩减。同时,基本设施建设支出自02年已放缓增长速度。因此,我们有理由可望在财政收人快速增长因素带动下,通过放缓占财政收人总额40%的基本建设和行政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压缩财政赤字规模,并以此期待对财政收人这块蛋糕的重新分割,为养老保障融人有保障的资金来源。
③外汇储备冲销。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对外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保持了长期国际贸易收支顺差,使中国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作为在国际贸易中用于支付国际收支逆差、维持本币汇率稳定的备用资产,其所有权和支配权均属于归家所有,政府有权力将其过多的外汇储备注人于国家建设的其它方面。尽管动用国家外汇储备冲销养老保障制度转轨成本在国际上尚无先例,但基于对中国现时国际收支状况和未来发展动态的分析,动用外汇储备冲销转轨成本并不是虚无渺茫的设想。原因在于:一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时,动用外汇储备注资建行和中行,并有可能在今后对工行和农行施行外汇注资;二是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将会产生资金运用低效率、货币政策作用空间受限、储备货币贬值风险等不利影响。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已达上万亿美元,这巨额储备相对于中国现有国际贸易支付规模不免过于庞大,即使考虑到汇率改革所需,在同时满足这些外汇支付所需要求之后,中国现有外汇储备余额仍有数千亿美元的结余。因此,中国现有殷实且有巨额结余的外汇储备为解决养老保障制度转轨成本提供了一个想象空间,且这一设想在中国成为现实的可望性极为乐观。同时,外汇注人冲销制度转轨成本具有多方面优势:首先是注人空间巨大,对于近万亿的空账只需动用千亿外汇储备即可冲销;其次是外汇注资方便易行,与其它注资方式相比,具有涉及利益关系少、阻力和成本低;最后是减少养老保障对国有资本和国家财政的过渡依赖。基于对外汇注资的可行性分析,政府在处理函待解决的、且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的养老保障制度转轨问题时,应将大量闲置且低效率配置的外汇储备结余作为解决转轨成本的主要资金来源。
一次性解决转轨成本支付问题,做实个人账户,真正意义上实现养老保障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其结果将有利于提升公众信心、扩大日后养老保障覆盖率以及体系长期良好运营均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规划的本质范文2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As a part of urban planning and city planning, the policy also faced a fundamental change, city plann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government behavior to the pluralistic participation, city planning is no longer just reflect the government's awareness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but the results; construction can be a city planning policy operation system of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f city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achieving the goal of city planning, city development, city construction is to guide the basis.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城市规划科学化的概念及内涵
科学理论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1]1888年达尔文对科学给出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的结论。”他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1999年版《辞海》对科学的诠释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有些观点认为城市规划并不是科学,认为城市规划是一种工作,是一个政策体系,是宏观调控的工具或者是一种艺术。
然而,批判角度的总结恰恰忽视了规划学科的特殊性、交叉性和综合性特征。邹德慈指出,现代城市规划学系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它吸收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视觉艺术,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等美学知识在内,经过融合,特别是通过大量实践已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知识体系。这足以说明城市规划具备科学属性,但它的科学含义还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殊意义是其他科学所不具备的:城市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某种程度上城市规划是社会各力利益冲突的聚焦点,规划做好了可以协调各方利益,解决社会矛盾,若考虑不足就会引发矛盾。城市规划社会属性的视野中,建筑艺术与工程技术仅是社会矛盾引发或者调解的表现形式;城市规划是一门政治属性很强的科学。[2]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城市规划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是宏观调控实现大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具备政府考虑和安排城市长远发展的这一职能。由于城市规划的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和政治属性,城市规划是一门涉及各类科学的复杂科学。
二、实现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必要性
2.1推进规划编制体制和手段创新
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竟争激励机制。打破我市目前相对垄断的规划设计市场,鼓励有资质的市内外设计单位广泛参与规划编制,形成市场竟争,优胜劣汰机制。既有利于增进交流提高规划水平,又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
二.我市现有规划设计单位应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队伍建设,要千方百计引进专业人才和业务骨干,增强竟争力。
三.规划设计单位要大力推广规划设计新技术应用,建立地理信息子系统,完善规划基础资料数据库。
四.把控制性详规即法定图则作为规划编制的重点,提高控制性详规覆盖率。编制好控制性详规既可有力改变规划滞后的现状,又可避免修建性详规不适应今后发展变化的特点,项目落实后再依据法定图则作修建性详规。
五.实现规划决策公平化、民主化、法制化。
2.2 城市设计的质量影响城市空间环境的品质
一个好的规划变成高品质的建设现实,需要有法定规划编制和管理为基础,其中规划实施阶段的城市设计尤为关键。但在空间环境建设方面存在较多城市设计品质不高的问题,大多存在较多粗放性与放任性,简单化的理想规划往往忽视具体的现实条件。在宏观层面上,对规划结构的科学性缺乏深入研究和创造性构思,总体艺术布局难尽如人意;在微观层面上,规划设汁粗糙不够细致,不必要的细节又过于繁琐而大大降低了环境品质。
2.3 城市规划管理的水平决定着规划实施的效率和公平
规划管理是实现规划编制和城市设汁的重要保障。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规划管理有如下进一步改进的方面:规划管理在目前依法行政和管理环节较为复杂的现状下,要减少环节和简化审批的科学机制,以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社会成本,建立良好的服务型政府形象;②规划实施管理工作中应对日趋复杂的社会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协调,建立起公示、听证等公众参与的利益协调的机制,最大限度地保证规划的社会公平,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③建立和完善城市违法建设行为及时发现和制止机制,彻底根治违法建设,还城市以良好的生存环境。快速发展与规划的进步是喜人的,与此相伴的矛盾和问题充分说明了城市规划科学化的,任务依然繁重。
三、城市规划实施政策的内容
城市规划各项实施政策的具体实施环境不同,针对问题不同,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研究的角度及手法因此差别很大,很难通过某一种特定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本文以城市规划管理需求为目标进行研究。
从规划管理的角度来看,城市建设活动与城市规划政策的内在关联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城市发展政策、土地利用政策、设施配套政策、建筑建造政策等。
(一)城市发展政策
城市发展政策是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政策,是近期我国规划界讨论的重点。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可以有效地控制城市的发展规模、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结合当前前实际,《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将对我国城市发展政策产生新的思路,使城市规划不单单就城市研究城市,而更多的关注于城乡统筹的内容。
(二)土地利用政策
城市规划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土地供应、土地的可获得性和土地使用的可变性所决定的,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相对于人均占有而言土地资源甚是短缺,如何有效地节约土地资源,搞好城市建设始终是城市规划管理的关键问题,因此,以城市经营的思想建立完善的土地资本运营机制,是实现土地资本合理运用的重要途径。
土地权属是土地政策中具有决定性的政策,而且在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有可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现在实行城市土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制度,为土地的权属关系奠定了基本的原则。首先是国有土地中由政府部门使用或控制的土地比例,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年限中,政府可以有多少土地通过出让而走向市场、有多少土地必须控制在政府手中作为政府使用或为社会公共利益所使用;其次是公共部门所使用的土地的权属管理也应当引起重视,这涉及到这些国有土地的使用、转移和处置权等方面的内容,在政府所使用或控制的土地中由于是由政府的不同部门进行管理,是否会出现部门所有的实质,而对规划实施带来不利;第三,政府出于公共利益目的收购已出让土地的权限与程序及其赔偿的标准;第四,产权明晰后的交易过程中政府的可干预程度等
土地利用政策可以成为引导城市的扩张与漫延方式,控制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政府通过颁布的一系列土地利用政策来控制城市的发展,这些政策可以通过控制城市土地的开发成本,利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导城市开发。我国现阶段国家通过“土地出让金制度”、“土地储备制度”、土地“招、拍、挂”制度等政策将城市土地有目的的供应给市场,并对其价格进行控制,以此为杠杆来平衡调节土地投放及城市建设总量,抑制土地市场的过度投机和房地产泡沫现象。
(三)基础设施建设政策
一般来说,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大,成本回收时间长,技术水平要求高,国家在基础设施配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对城市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政府对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的直接或间接的投入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发展。
城市规划的本质范文3
【关键词】GIS;空间分析;城市规划;
1、GIS与城市规划
1.1 G1S概述
地观倍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lem, GIS) “一个收集、储存、分析和传播地球上关于某一地丨
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 )是GIS的核心与灵魂,其特有的对地理空间信息的提取、表现和传输功能是GIS区别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特征。空间分析源于20世纪60年代地理和区域科学的计量革命,是对分析空间数据有关技术的统称,空间分析的目的是:①有效地获取、科学地描述和认知数据,如绘制风险图;②理解和解释生成观察地观阁案的背景过程,如住房价格中的地理邻居效应;③预报,如传染病爆发;④调控在地理空间上发生的事件,如合理分配资源.
1.2 GIS用于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城市规划领域,随着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发展,世界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问题更加复杂多变,这些都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计算机技术与空间数据相结合而产生的GIS这一高新技术包含了处理地理信息的各种高级功能,它所具有的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空间建模与空间决策支持、地理信息可视化等功能使其成为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的强有力支撑工具。城市规划的主体是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它要为城市经济产业、政策措施等非物质规划对象提供实体空间,城市规划的核心在于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决策,空间是城市规划的主角。而GIS有海量空间数据的管理功能和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空间在GIS中也是核心要索,城市规划和GLS的“空间"本质相同,二者在’空间’有相互借鉴、吸收整合、集成的切合点,所以将(GIS技术应到现代城市规划中在实践.是必要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GIS 的应用可以渗透到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包括从设计到管理,从前期资料收集到成果出来,从小范围的详细规划到大的区域规划,从综合性的总体规划到专业性的专项规划,从项目选址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等方面,可以说,GIS为城市规划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和先进科学的技术方法。
2、GIS在城市规划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GIS技术,结合传统的基于CAD的规划实验技术可以逐步构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科学决策模式,由此来对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而且由于GIS技术日益被广泛地应用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实践中,特别是目前各个城市纷纷建立了基于GIS 技术的数字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规划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作为未来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规划专业教育也要加强对G1S知识的传授,否则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将不能很好地胜任规划设计和管理丁作。我的法定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大层次,相应的城市规划实验教学也以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为主干教学课程。因此在这两种核心专业实验教学中引人GIS空间分析技术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2.1在总体规划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详细规划编制的依据。总体规划的特点在于其战略性,它强调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性质、规模等事关城市全局问题的分析、评价和预测。因此,让学生规划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在总体规划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GIS以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为城市总体规划实验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2.2应用实例
在城市规划中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是对城市土地进行开发建设的适宜性评价。用地适宜性评价要确定土地对开发建设用途的适用程度,为建设用地的合理选择和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用地适宜性评价是GIS技术在规划编制领域内相对最成熟的应用,它综合了 GIS的各种空间分析技术,如缓冲分析、叠加分析、数字地形DEM构建、表面分析等。在城市规划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建立在对各种资料的主观定性判断上。其分析结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专业经验和技能,带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评价结果缺乏说服力,并且常常因人而异。而GIS 可为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科学、方便、逼真的定量分析平台,具体的实验分析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等高线或点高程数据在GIS中构建城市规划区的数字{程模型,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在GIS中计算出坡度在30%以下的地区作为可能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
(2)对生态保护用地、基本农田保护K、水域执行缓冲K分析,缓冲距离可根据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规范或14行设置。这些特殊用地及其缓冲范围内的用地应从规划范围内剔出,不作为可能的建设用地考虑;
(3)建立现状及规划道路、现状城市建设用地范的不同距离的缓冲区;
(4)将2和3步骤中得到的图层作叠加分析,距离现状和规划道路以及现状城市建设范围较近的可能建设用地作为城市近期建设用地,距离较远的则作为城市远期发展用地。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城市适宜建设用地数量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为确定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奠定基础,也为确定城市的空间拓展方向和空间范围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依据,进一步为规划方案的编制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持。
结语
现代城市规划实验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G1S 以其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可以为现代城市规划实验教学提供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和分析决策7:具。但应看到,GIS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对于城市规划实验教学来说不可能全面教授和学习GIS知识。因此,重点教授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对于GIS在城市规划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城市规划专业实验教学中积极运用GIS技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掌握必要的定量分析方法,由此来对传统的城市规划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逐步构建以“ CAD + GIS”为技术支撑平台的全新的城市规划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这既是今后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界探索和努力的方向,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的本质范文4
关键词: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关系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的交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虽然,我国的城市交通规划工作已经给城市中生活的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福利,但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交通规划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对于城市交通规划工作中的要点进行分析、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就对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一、城市交通学科特点
城市交通学科特点复杂,有工程科学的成分,也有自然科学的成分,更有行为科学的成分。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交通参与者的数量和出行方式也越多,其行为科学的色彩就越为浓烈。实践证明,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直接照搬国外先进城市的先进经验,所起到的效果越来越有限,必须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才有可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在解决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交通问题的过程中,不了解国情的境外交通咨询公司已经很难在贡献有效的建议,更多的需要本土的研究单位,根据当地的体制、民情、地形、气候等特性,量身定做,制定适合城市的个通措施。城市交通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交通规划的定位应随城市规模的
变化而变化。
二、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新形势
1、城市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科技水平突飞猛进的新时代形势下,我国的城市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人口激增,迫使城市的规模成倍的扩大。大多数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都会选择从空间上进行结构调整,内部进行调整,进行扩张,与此同时,城市的产业结构也进行了不断的优化升级,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的局面,城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而且第三产业的比例逐年提高。发生变化后的产业结构还以区域化经济发展为特点。以上种种城市的新特征都是城市发展进步的成果,但是,这些新特征、新特点却为我国城市的交通带来了诸多的问题。
2、居民出行特征变化显著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出行需求大幅增长,大中小城市普遍出现了交通紧张局面,居民出行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出行次数有一定上升,出行距离有较大增长,通勤出行比重有较大下降,机动化出行比重不断提高,小汽车出行势头增长强劲,出行方式选择日益多样化。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原先的多人多次出行可能转变为一次相关的“出行链”出行,出行行为的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人口阶层分化明显,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交通需求差异显著,人们对于出行的舒适度和私密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3、关于城市交通本质的认识
根据城市特征的变化以及居民出行特征的变化可以看出,交通对于人类的发展来讲是多么的重要。很多国家和相关部门也从根本上认识到了交通的本质,即交通是实现人和物高效移动的本质。然而,城市的发展、国家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和物的高效移动。因此,新时代的我国,要想发展,就必须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但是,在我国,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还受到土地、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在我国的城市交通规划工作中,必须将人、土地、环境作为城市交通规划中的要点来进行综合考量。
三、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
用地是城市交通产生的“源”,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强度、开发水平等对城市交通需求的空间分布、交通方式需求结构、交通网络布局、交通运输系统效率等均起决定性约束作用;城市空间结构的四要素为:地理特征,相对可达性,建设控制和动态作用,其中后三个与城市交通密切相关。城市交通深刻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的可达性、指向性和增值性,是城市产业区位选择、城市经济布局调整以及城市人口集聚方向的重要影响因素。
1、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方法
传统的城市规划属于建筑学的分支,其很多方法都源自建筑学。城市空间的视觉形象是传统城市规划所关注的焦点。由于城市迅速发展,城市问题日趋复杂,城市规划开始作为一门综合型学科独立出来。同时城市规划逐渐成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政府职能。城市规划方法论的哲学传统经由唯理主义到实证主义,进而转向证伪主义和人本主义,不断吸纳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伴随人本主义思想与现性不断结合,直觉经验与主观的规划方法将进一步融入理性的逻辑思考,使得城市规划日益科学化、精确化。目前在城市规划中,确定城市规划要素以主观判断、定性分析为主,对城市要素系统规划多从构图和平面形式上进行研究,欠缺定量化的影响分析。所以,由于城市规划师和交通规划师规划方法与侧重角度不同等原因,城市规划中的交通规划对于交通需求及交通网络方案合理性、可行性分析缺乏严谨论证,从而导致交通规划无法形成城市规划的有效反馈。交通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交通规划是由于缺乏对城市规划的认识,过分强调交通功能,以交通论交通,忽视与城市规划的充分协调。
2、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规划体系
《城乡规划法》规定我国城乡规划体系包括三方面内容:法规体系、行政体系、工作体系。《城乡规划法》规定: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总规同步审批与实施。城市规划的编制分两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五个层次(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而城市交通规划只有三个层次(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城市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和城市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从规划编制上难以完成对接。虽然城市规划各阶段均含有交通规划的内容,但基于交通规划法定地位、规划体系与城市规划没有对接,交通规划往往滞后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一般以城市规划为前提进行编制,使得城市交通与城市用地规划方案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关系。
四、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规划的促进作用
1、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规划的促进分析
城市交通规划的实际操作影响着城市未来发展规模与空间结构,决定着城市的土地应用状况、城市的文化与商业占地、城市的经济。城市交通规划还为城市用地的空间布局、城市的空间结构提供前提条件。
2、促进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
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城市的住宅不会出现郊区化的现象,一座城市未来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现代交通系统对市中心人口及其就业的转移。城市交通系统使城市组织及空间更为合理,使土地资源的利用更为有效,使土地布局更为合理。城市交通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调整了产业结构、改善了市民的生活、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及未来可持续的发展。
3、促进城市历程的发展
现代化的交通方式使人们出行的速度、方便、舒适等需求得到满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座城市的未来规划于现代的交通运输业是一个整体。城市的规划是城市交通未来规划的前提条件,而城市的交通规划反过来又促进了城市的整体规划,决定了城市未来的动脉、形态及布局。
结束语
城市交通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小到关系着城市的交通便利,大到关系着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面临着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新形势,我国相关部门必须针对这些新形势对城市交通规划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岳振中.关于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规划的促进分析[J]. 《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3,(11).
城市规划的本质范文5
关键词:城市规划 城市生态系统 优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所谓城市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可见,城市规划实施对一个城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城市规划必然会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优化。当然,虽然说没有城市规划是万万不行的,但城市规划也不是万能的,城市规划也只能在一定的空间和职权范围内对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社会系统进行功能优化。
一、城市规划对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优化途径
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是城市规划合理的标志,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就能够调节和优化城市生态系统中要素的布局、比例与数量的消长、种类的增减等,使其所达到的一种动态的和谐状态,而且能促使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不断在更高水平上达到新的动态平衡,从而使城市健康持续地发展。具体来说,城市规划对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优化有以下途径:
(1)城市规划通过科学的城市环境容量分析,制定对人口及用地规模、水资源供给、能源交通等方面的限制,以实现城市的合理规模水平。
(2)城市规划通过对城乡土地、城市各类用地的合理布局、功能分区,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保证良好的城市物理环境。
(3)城市规划通过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形成合理的城市生态绿地网络,实现大地园林化,从而使城市绿地和公园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4)城市规划通过严格的城市“绿线”、“蓝线”的空间管制,一是保护了城市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生境,促进物种多样性的发展,二是保护了城市开敞空间,为居民提供一个接近自然、休闲娱乐的环境。
(5)城市规划通过对城市快速公共公交系统的建设,减少控制私家车在城市内部的使用,同时通过便利的自行车道的规划建设,创造一个可步行的城市(walk-able city),从而力求减少汽车尾气对城市自然环境的污染。
(6)城市规划充分强调保护和利用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特征,维护和延续城市区域环境、地域文化及生态景观的独特性,通过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自然、人文景观各要素的协调,使街区、建筑及其环境布局艺术化、生态化,空间环境宜人、和谐,从而使城市特色鲜明。
(7)城市规划配合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比如鼓励生态节能建筑的建设。
总之,城市规划是出现和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市场失效”行为,更好的保护自然资源和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系统的优化路径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本质是对城市经济引导和调控。具体来说,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化有以下途径:
(1)城市规划通过对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体现和贯彻国家的经济建设政策,引导城市各项建设的合理发展,有助于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以及供给与消费结构的平衡,达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目的。
(2)城市规划通过在城市的空间结构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经济功能布局,从而使城市的经济环境更加适合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3)城市规划通过确定城市建设的开发方针,统筹安排大型建设项目的选址和投资环境的选择,从而发挥城市整体投资利益,实现城市规模经济效益。
(4)城市规划通过城市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满足城市生产与生活的共同需要,从而逐步实现城市规划的公平和效率。
(5)城市规划通过限制有害公共利益的建设行为,并在符合城市规划原则的条件下,实行规划激励政策,鼓励个体或群体投资者向低收益的社会公共设施投资,扩大全市性的公益性项目的建设。
(6)规划通过“紫线”的管治,可以有效保护城市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景观,提高城市在经济建设中的文化价值。
(7)城市规划通过对土地的控制与引导,从而规范和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总之,城市规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自身的规律,对城市经济系统的优化而发挥着独特的经济作用。城市规划的干预职能与市场机制愈紧密,城市规划愈能在经济发展中为城市创造新的财富和价值,愈能提高城市在国家甚至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三、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系统的优化路径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由于城市规划的主要对象是城市空间和土地使用,对社会系统的优化也主要是间接的和局限的,本文认为,城市规划主要对城市社会系统中的社会平等与社会公平、社会稳定与社会安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和多样选择的自由、提供公众参与政治的途径、促进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等进行优化。具体讲,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系统的优化有以下途径:
(1)城市规划通过对“黄线”的空间管治,可以有效控制两种类型的投资所引发的周边土地明显变动的区域。一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项目的规划建设(如地铁),防止有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所带来的土地升值收益被少数人所获,从而保证社会公平;一是具有负外部性的公共项目的规划建设(如垃圾场、火葬场等),城市规划以科学的选址和强制性的立法手段预先确认,以免事后引发纠纷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尽量避免导致社会的不和谐。
(2)城市规划通过对城市开敞空间、公共空间和绿地系统的创造,保证每个人都能自由的、平等的享受城市的休闲娱乐空间与设施,并且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
(3)城市规划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合理的土地使用性质、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技术性条件,对土地发展权进行控制与引导,防止不良的土地开发“外部性”(esternality)造成社会后果,从而事先就保证了周围土地的相邻权,尽量避免以后的纠纷。
(4)城市规划通过提供合理的城市土地使用模式和标准来规范各种土地使用活动,如通过适度的土地兼容使用促进城市多样化,满足城市多样选择的需要,增加社会融合。
(5)城市规划通过对有利于形成城市和谐社会环境的开发行为,如提供低收入住房及公共开放空间、改造旧城破旧居住区等,给予土地资源分配的优先考虑、一定的政策优惠和开发奖励(如地价减免、容积率奖励等),促进社会和谐和增加公共利益。
(6)城市规划通过提供强制性措施,保证公民的安全(如安全通道的设施、人防工程等)。
(7)城市规划通过尽量维护城市弱势群体的利益,如通过强制设施残疾人通道,对残疾人进行人文关怀。
(8)城市规划以公共参与为平台,促进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俊愉,重提大地园林化和城市园林化[J],中国园林,2002(3)
[2] 仇保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变革[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3] 张庭伟,城市的两重性及规划理论问题[J],城市规划,2001(1)
[4] 马武定,城市规划本质的回归[J],城市规划学刊,2005(1)
城市规划的本质范文6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从古至今,只要有城市兴起,就会有相应的规划工作,只有经过规划引导的城市,才能真正成为负载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据点。城市规划简而言之就是对城市范围内的土地.空间.建筑等方面做合理性的布局与相应的功能部署,以此来保障人类在城市中舒适.安全.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本文提出了对于城市规划的几点认识,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的工作或学习人员提供些许参考。
二、做好城市规划的要点
城市规划是一门古老的文化,对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而言均在其漫长的发展当中衍生出多种多样的城市规划风格,然而,抛出其繁乱复杂的外壳,究其本质而言,城市规划的根本是设计出令城市与人和谐发展的城市蓝图,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以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为基奠。城市规划的思想和内容均出于设计者,既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规划师,作为一名合格的城市规划师,首先要具备的就是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能够深刻的认识到城市规划的对象和意义,能够清楚地了解城市规划的使命和目的。城市规划应当严格遵守“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这里的“人”绝不是那些为了满足个人目的而利用金钱和权利去影响城市规划效果的人,而是指普通的公众群体,他们才是真正的城市规划体验者。因此,一个高水平的城市规划师,最不可或缺的素质既不是学历,也不是经验,而是以城市生活者为本的信念,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满足城市与人和谐生存与发展的规划蓝图;
2.借鉴不是目的,适合才是根本。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古老的学问,伴随着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的更替和发展,衍生出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城市规划风格。对于现代城市规划而言,前人的规划理念可以作为宝贵的经验,用来参考与借鉴,然而切忌不能将原始的东西照搬在现在的规划设计当中。我们借鉴别人的经验,主要目的是要分析和研究别人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规划手段,在这样的规划措施下对于城市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并将这样的思考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在现在的城市规划当中。城市规划的主要载体就是被规划城市范围之内的空间.土地以及建筑物等实体,需要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和设计,以地域气候.风俗习惯.土地质地.地理走向等方面作为规划参考点,进行适合该城市地区的规划,如此才能让规划与城市.与居民更为贴近,才能诞生出高品质的规划方案,并形成风格。
3.不断学习,在探索中求发展。同国家与城市都在求新求变求发展一样,城市规划也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地发展,在当代社会与经济特有的时代背景下形成当代特有的城市规划风格。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城市规划者不断地学习与思考,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在规划理念和思考方式上要与时俱进,综合的运用自身的经验和知识,配合城市发展状态,进行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城市规划设计。
4.不断丰富城市功能,寻求人与城市的和谐。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有些城市因为交通因素而迅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有的城市因为资源因素而加快了发展速度,例如德阳市,在建国以前,德阳是一个小火车站的停靠点,建国后,我国要发展自己的重工业,发展自己的能源企业,于是有了东方电气和二重这两个大型企业,而这两家大企业几乎占了德阳全市80%的面积,另外向鞍山等城市,均是如此。所以在当前,我们在发展城市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丰富城市的功能,并且要寻求市民工作.生活以及城市发展的最佳契合点。
三、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认识
在中国当代的城市规划当中,我们借鉴了很多国外的城市规划经验,但是,在借鉴的过程当中,我们决不能将国外的规划理念和规划手段原封不动的照搬进我国城市的规划当中,我们需要配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城市特点,进行具有中国城市特色的城市规划。当然,我们说不能照搬国外的城市规划经验,也绝对不是指我们不能去学习国外在这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更不是说我们在国内的城市规划中不能赶时髦,而是说我们应当理解和消化国外的城市规划方法,拓宽城市规划者的视野,广开思路,如此才能保证我国的城市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我国,城市规划是在政府职能下进行的一项政策性任务。城市规划作为被规划城市所在的当地政府的“第一手资源”,能够成为政府的得力“助手”。在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背景之下,通过城市规划,政府能够直接的引导并调控当地城市建设,城市规划成为了城市公共管理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了城市公共政策的具体体现形式。因此,城市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均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导和促进,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尊重历史.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等各项方针政策,同时,也需要城市管理者具备正确的政绩观,具备高度的责任感,真正的让城市规划服务于城市.服务于人民。
四、结语
城市规划发源于古代,只要有城市产生的地方,就必然存在城市规划,因此基于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在现代的城市规划当中又衍生出了适合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城市设计风格,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城市文化与风俗.地域及地理环境的因素为参考要点进行适合的城市规划。在本文中,首先简要介绍了城市规划的基本职能,接着探讨了做好城市规划的几方面要点,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思考,最后,针对中国国内的城市规划提出了几点认识和思考。希望本文的观点和建议能够为城市规划的相关工作和学习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为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