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语文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高考语文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高考语文的认识

对高考语文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德育;高中生;思考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30-1

新形势下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主要包含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排在首位,这与一贯倡导的“德、智、体、美、劳”中“德育为先”是有机统一的。记得蒙牛老总牛根生说过一个形象的企业用人原则:“有德有才,破格录用,有德无才,合理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这句话道出了不管在校,还是以后步入社会,思想道德素质永远是考虑的第一要素。这也表明做好德育事关素质教育的全局,是各项教育的重中之重。

高中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高中阶段是他们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如何正确地引导他们的“三观”认知以及进行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健康独立人格的培养是摆在每一个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对于德育的主要实施者——班主任必须对新形势下的高中学生特点有清醒的认识,德育才有可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一、新形势下高中学生的特点与德育问题

1.个性鲜明,富有创新精神,但缺乏责任心和集体意识。

现代社会崇尚个性和创新,耳濡目染,现在的高中生也养成了个性张扬,创新意识强的特点,处处注重自身与他人的不同,喜欢标新立异、特立独行。而且现在的高中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辈都比较溺爱。这样一来高中生就特别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集体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差,容易受不良现象影响,并且他们还认为那样才有个性。

2.思想活跃,充满活力,但自律性差,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现在的高中生都是90后,比较感性,思维活跃但很发散,行事相对比较随意,行为方式比较懒散。同时受某些电影电视的不良影响,总是夸大表现某些名人生活不好的一面,学习并效仿之。有时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而他们父母为了让他们安心学习,生活上更是大包大揽,不让他们插手任何事情。

3.视觉敏锐,时代感强,但贪图安逸,缺乏艰苦拼搏精神。

高中学生视觉敏锐,喜欢比较时尚的东西,但价格都相对比较贵,因此容易养成出手阔绰的习惯,缺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容易影响他们的价值观,造成一切以钱为中心、向钱看的特点,滋生拜金主义思想。

二、高中班主任对德育问题的思考与策略

作为高中班主任,更是要转变德育的观念,激活思维,理论联系实际。针对高中生的特点及德育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九年高中班主任和德育管理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策略,以便班主任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1.规范德育行为,做到言传身教。

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班主任要特别注意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其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自身品格、学识、涵养和职业道德的展示,还要特别注意一些小细节。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要做到言行一致,不要觉得无所谓,殊不知学生时刻都在关注你。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首先自己要做到,对于学生而言,榜样是无声的教育和有力的鞭策。如班级卫生问题,班主任一味强调学生注意卫生,自己却不注意,用掉的废纸乱扔,哪怕只有一次被学生看见,以后多次教育也无效果甚微。相反,班主任看见地上有纸先捡了,而不是第一反应就去质问是谁扔的纸屑,久而久之,乱丢纸屑的同学会产生愧疚心理,开始注意自己行为。教师自身具有的良好道德品质,学生自然会被熏陶。

2.渗透德育内容,做到认真组织教学。

实践证明把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更能实现德育的目标。在学科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得到德育的熏陶,这样有助于从新的视角去认识道德问题,避免空洞的说教,更能把德育形象化、具体化。为此,需要各个学科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有意地渗透本专业的德育内容,发挥本专业的德育特色,把学科教师从“教书”转变为“教书育人”,从而实现德育工作从班主任一人操办中解放出来,有机地分配到各个学科教学中,保障德育的不间断进行。如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集体主义的德育内容,特别是在多人参与的竞技类体育(如打篮球或踢足球)中强调集体观念。

3.建立德育氛围,倾听学生心声。

高中生情感丰富,自尊敏感。班主任要充分了解这些特点,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学会真正平等的与他们交流,努力花时间倾听他们的心声,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让学生内心真正接纳你、喜欢你。尽量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少用命令式、强制式,而多用询问式、征求式的方式与他们沟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要摆事实,讲道理,又要以理服人,耐心细致,循循善诱。

4.量化德育指标,做到心中有数。

量化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方法,就是用一系定的指标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使各项管理具有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保证企业有序有质运行。德育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很空洞的东西,属于无法量化的,因此实施起来让人感觉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操作。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德育可以被量化并且是能够被量化的。德育的量化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可以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立德育的量化表,如班级纪律问题,分轻、中、重违反等级以及记录次数,明确奖罚措施,实行民主决策。惩罚措施实施人性化,如罚打扫卫生、当众唱歌、表演节目等,民主表决是否通过。

总之,班主任想要做好德育工作,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形成学生自我主动进行德育的氛围,才能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挖掘潜能,全方位提高素质。

对高考语文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高考语文试卷;语言知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238-01

首先,从题型来看,2011年语文知识类试题因其内容鲜活、视野开阔、形式多变成为各省市高考命题创新的新星。纵观今年19套高考试卷语用题,可以用生活和实用两个词来概括。一是考题贴近时代,靠近生活,让语文学习的现实情境更加真切。也更加注重语文运用能力的考查,考生发挥的空间较大,让语文学习的实用功能更加突出。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而扎实的语文知识基本功恰恰是检验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最终目的,因此今年各地的语文知识类试题在体现运用上显得更切实际,更有效果,也更加多样。

当然,语文运用部分的考查主旨是要考生展现自己综合运用语言的水平和能力,综合性应该是这个部分各种题型的基本特征。高考语文知识类试题应服从选拔的需要,从常模参照考试的特点出发,追求命题、测试的科学性、公平性。

语文知识类是有关语言的基本知识。因此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学文化属于语文知识,不属于语言知识;而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章阅读与写作属于语言的运用,不属于语言知识部分的考查。

由于高考语文试卷把现代文与文言文划分得泾渭分明,因此本文为清楚呈现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试题布局,把语言知识的考查分为文言文中的语言知识和现代文中的语言知识两大部分;文言文中的语言知识分为文言文中的词语解释、读音及句式三个部分;现代文中的语言知识又可分为汉字、词语、句子、标点符号四个部分。

通过对高考语文试卷中语文知识类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新课标型试题、传统型试题、综合型试题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出题方式,分别体现了不同的侧重点:

1、新课标型语文知识类试题更注重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考查,以最切合新课标的命题方式,达到检验学生能力的目的。

2、传统型语文知识类试题更注重夯实语文知识能力,以最直观最基本的出题方式,验证学生的基础能力,在教育引导的作用上一直目标明确,也颇有成效。

3、综合型语文知识类试题更加符合新课标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结合的要求,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将语文融入到生活中,突出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无论形式如何,考试的目的在于为高校选拔出符合要求的高水平素质和能力的学生,《说明》中详细说明了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所以考试充分的体现出其选拔性。

通过分析试卷的适切性得出对高中语文语言知识教学的反思及建议:

语文高考知识类试题的命题既要有利于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又要发挥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要重视考查考生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注意考查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既要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符合教育部考试中心《大纲》的要求,符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工作指导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验的实际情况,又要利用高考命题的导向功能,推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对高考语文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语文; 高考; 复习

面对高考,各个语文老师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语文考试“题在课外,功在课内”。 高三语文复习涉及的范围广、面积大、数量多,加之重理科轻文科的思想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复习的认识,语文复习方法欠缺。另外,在高考语文复习安排计划上,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致使语文复习效果不佳。在复习的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考语文复习的科学性

高三语文为了少走弯路,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复习的效率,在复习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研究“两纲”(所谓“两纲”是指《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尤其要研究《考试说明》中所列的考项,要明确目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对《考试说明》中新修订的内容,要有足够的重视。其次,要引导学生研究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创新的基本思路及命题规律,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掌握答题技巧。再次,要引导学生研究往届高考试题,因为高考命题的基本特点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而且往届高考试题是众多专家认真研究的结晶,较之其他个人命题或地区性命题具有更大的可信度、更强的典型性和更高的训练价值。据此,要抓住试题中稳定的部分,落实“稳定部分”的知识点,确保拿到基础知识分。此外,还要让学生熟悉考题框架,熟悉各类题型,消除学生对试题的陌生感和畏惧心理。

二、高考语文复习的计划性

要使复习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不但要有宏观上的总体安排,还要有微观上的局部操作程序。一般说来,语文总复习安排四个阶段为宜:

第一阶段要有效的使用课本,这个阶段的复习,重在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能力。课本中的知识大多较为分散,必须对其进行归纳梳理,才能显示出课本的优势。如高中语文课本里170篇诗文,可按小说、散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戏剧、诗歌、词、散曲、应用文、文言文分成11类进行复习,分类梳理过关,分类加深和扩展,这样就会使课本知识系统化,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纵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直接来自课本的虽然不多,但很多题是课本知识的巧妙迁移和合理深化。所以语文复习备考,要善于把课本当作“例子”,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功能的复习与训练,做到“迁移”由课本出发,“加深”从课本实现,“综合”以课本为例。一句话,就是“科学利用课本,注意对接高考”。

第二阶段要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知识点进行专题复习,使各知识点形成体系。针对考点,强化训练,侧重于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能力,一般来讲,一个考点的复习训练就是一个循环周期,大体上可以分为五步进行:讲、练、改、评、补。

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阶段,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进行限时限量的训练。通过一定数量的仿真套题训练,侧重于培养学生应试的技巧、方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同时还要训练学生良好的应试心理和心态。一般一套仿真综合题的训练作为一个循环周期,大致又可以分四个阶段:练、改、讲、补。这一阶段的复习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各种能力,做好考前的练兵。

第四阶段自由复习阶段,学生查漏补缺,迎接高考。

三、高考语文复习的针对性

在复习备考中要集中力量,强化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不要轻易放过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知识、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和作文。

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注意长短线结合,对字音、字形、词语、病句等内容在第一轮复习之后,穿插在下面各专题的复习中,进行不间断的训练,反复抓,抓反复。在穿插复习的过程中注意精选题目,做到短平快,尽量不影响专题复习的正常进行。

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对很多考生来说,译句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而理解文言词语是文言语句翻译的关键。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夯实课本中的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材料尽管取自“课外”,但所考的知识点在“课内”,因此,较为典范的史传散文要熟读成诵;单元基础知识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表中的实词的词义、《考试说明》中所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课文中的例子逐个整理消化。只有夯实课本基础,才能形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当然也要掌握一些译文言文的方法,用顺口溜的形式便于记忆: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要体现,碰见虚词要分析,领会语气重流利。

对于诗歌鉴赏,可以分三步进行复习:首先进行题型示例,精选出诗、词、曲鉴赏题作为例子,让学生对这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消除其神秘感。其次把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表现手法等整理出来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思想感情,把握其表现手法。最后归纳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理清鉴赏思路,注意答题的针对性和完整性。

对高考语文的认识范文4

我们要始终坚信,不去看远方模糊的,而是做好手边清楚的,每天按计划有序进行,备考的每一天就会有滋有味,就会信心无限,就会走向成功。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的复习策略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的复习策略1、对照考纲说明,梳理板块框架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高考这场硬仗而言,这里的“彼”即指“考试内容”。所以要对照考纲,对已复习过的各考点全面铺开,毫无遗漏地构建框架结构图,做到心中有数,不留盲点。

同时,还要对照结构图回忆联想围绕这些知识点考过哪些题型,每个考点又是怎样的出题方式、解题步骤和答题方法。要把零散的习题整合成类型,“一个习题就是一个类型”,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不要停留在一知半解上。

2、建立习题档案,反复思考研读

有的同学到了复习后期还在盲目做题,结果是题目虽然做得多,但仍然是在同一个知识点、或是同一类题型上失分,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注重典型例题的总结,不对照自己的错题反思,更不对错题归档整理。

殊不知,失分点就是增分点,所以,后期复习要注意运用不同颜色的笔对作业进行勾画圈点批注,加强解题后的反思,并舍得花时间再次钻研历届高考试题,领会其命题风格,对典型习题做好归档工作。

3、注重识记积累,基础分分必争

高考试题中的中低档题,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为此,我们要特别注重落实这项工作。例如,对所需背诵默写的64篇文章的复习,就没有任何速成的技巧,考生必须要记牢、记准,动动手,把平时的易错字常写写,逐篇过关。对于成语题、病句题,要注意反复放到语境里面去理解为什么对,为什么错。文言文的翻译练习要坚持,最后阶段要做到字字落实,宁少勿错。

4、回顾典型作文题,作文素材每日积累

要把已经训练过的作文材料结合自己当时的典型问题再看一看,吃透提示语,并划出要点;要注意选引材料不要照抄,尤其要注意是否点题、扣题。同时,拟题避免拟怪题,要一目了然;开头不必标新立异,实际入题;结构不能一段到底,句末要加句号;字数不能少于800字,也不要超太多;不会写的字换个字塞进去,不留空格,更不要在卷面上涂改。此外,尽管高考日益临近,但仍要坚持作文素材的每日积累。

高考语文的学习方法一、多读书,课外阅读积累很重要。

惠普尔说:“书籍是自己在时间的汪-洋大海里的灯塔。”因为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认识世界的视野,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古有“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刻苦读书的例子,可现在的孩子被网络深深地束缚住,爱读书的没有几个。

所以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吧,把自己喜欢的内容写在摘抄本上,拿出来大声地读一读,既可以丰富自己的语文素材,在作文中表现得更出色。又可以在名著考题当中游刃有余,得到更好的分数。

二、勤练笔,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

现在很多学生不会写作文,更不爱动笔。写篇文章常常是绞尽脑汁,凑出来的文章生硬无趣,分值也不会太高。

上面提过阅读是对作文很好的积累。其实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曹文轩说过“阅读是弓,写作是箭,”从中可以看出阅读和写作是一家,离开谁都不行。因为有阅读的积累,才会在写作中妙笔生花,写出优美的文章。

除了阅读,还要注意作文的源泉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素材选自生活中那些感动你的,让你难忘的生活片段。当你把每天遇到的精彩与感动场面记录下来,你的作文才是一渠活水。

当然这也离不开语言的锤炼,字词句的流畅,只有敢于拿起笔,坚持写一些小片段,才能很好的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三、多积累,总结回答技巧。

之前在几个问答当中都提过,语文的答题技巧很关键,像阅读有它固定的答题格式。这就要求我们平常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认真听,记好笔记。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积累:

1.字词的积累。

这包含字音,字形,同义词的辨析,成语的使用等方面,平常注意分门别类的整理好,过段时间加以巩固。

2.古诗文的理解。

好多同学觉得古诗只要背过会默写就行了,其实这还不够的。课改后的语文教学对经典古诗文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要学生在熟记的基础上理解内容,同时还要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不仅要背过,还要求理解。

3.阅读的技巧。

三类文体都有他们固定的答题模式,要善于做好笔记,在答题时把笔记上的内容信手拿来,保证阅读的高分。

4.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

文言文一直是很多学生的弱点,课文学的挺好,可是一做课外文言文,都不会。原因古文离我们较远,很多字词的解释我们现在很少用。所以平常做题时多积累,多背诵,这样在文言文题目当中不至于失分太多。

四、多朗读,有感情的朗诵能够促进对文章的理解。

现在的学生不喜欢阅读,自然也感受不到朗读的妙处。建议拿到自己喜欢的文字,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同时,提升自己的情感。

综上,语文的学习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发现自己的弱点,并在此基础上改变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高考语文复习方法是什么首先,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要广泛阅读和积累,才能形成语感,达到"意会"和"言传",甚至"顿悟"及"灵感"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私熟教育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语文学习和复习都很有帮助。

其次,有的放矢归纳总结。现在这种考试模式下,高考语文要得高分,阅读和诗歌鉴赏是两大"拦路虎"。社科文阅读,重在考核分析归纳和筛选材料的能力,现代文阅读重在考查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述能力,诗词鉴赏重在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和理解。了解了出题目的,在"刷题"时就要把握方向作答,在"纠错"时要多作比较,找到和要点之间的分歧和差距,同向而行,总结"套路"

第三,高考作文有章可循。800字的现场作文,阅卷老师最多一分钟,甚至30秒定乾坤,无论内容形式都要突出。首先,作文标题要醒目,一语突出中心。其次,文章主题要明确,三两句话看到你要表达的意思。再次,行文结构要富于变化,段落不宜过长,长短结合,5-6段为宜。第四,语言要优美,特别是要有"点晴"之笔、神来之笔,这样容易出彩。当然,作文要谋定而动,这样既有总体谋篇布局,书写也不至于杂乱无章。这在平时练习就要多注意,有意识形成几种文体的"模式"。

对高考语文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语文试题;高考评析;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176-01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科试题在题型设置、赋分比例等方面与2013年的试题保持了高度一致,坚持了新课程理念,注重了能力考查,在选拔性和导向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处理上,平稳推进,目标明确地体现了高考命题的连续性、稳定性,一以贯之地保持了平实、规范的四川特色。然而与2013年试题相比,变化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了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2013年以来,加大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已成社会共识。在这种形势下,2014年高考四川语文卷在不增加分值的基础上,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除了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外,第五题大阅读郁达夫的《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第六题19小题的汉字字形演变和20小题的“尚和精神”都是传统文化的再现,都能检测考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第七题作文更是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程度。

2、难度略有下调,区分度有所增加。与2013年试题相比,难度下调主要是第1小题的语音考查和第七大题的作文审题。区分度增加主要是小阅读减少了比对选项,加大了推断能力考查;诗歌鉴赏第(2)小题用“心境”替换了“感情”;大阅读18题与课文《故都的秋》和宗白华《论和晋人的美》的文段链接答题;第六题20小题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就“尚和精神”写一段完整的话和作文中要阐述“人”、“站起来”与“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语文水平的高低,语文能力的强弱将在这些题上表现出来。作为选拔性试题,这套试题是值得肯定的。

3、阅读量略有增加,阅读形式更趋丰富。今年全卷阅读字数为6257字,是四川卷近4年来最多的。阅读形式,除了常规的,还增加了18题课内、课外的链接阅读和19题的汉字字形演变表。与2013年的相比,更趋丰富。

4、试题选材范围更广,时代跨度更大。小阅读大数据教育涉及科技、实用、未来,大阅读山水欣赏涉及人文、审美、现代;既有立足四川本土的材料,如3、4小题中的选项和《三国演义》,也有历史跨度大的《论语》、《梁书》、清代赵执信的诗、现代郁达夫的随笔;同时,做到了课内和课外结合。无论就时间,还是就空间上看,试卷的覆盖面都非常广。

5、新课程理念导向明确,三维目标整合度加大。试题在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上,对能力层级的综合性考查进一步增强,对探索能力的考查有新的突破,对价值观的导向更加明显。基础题1至4小题难度下调,名句名篇以前的理解默写改为现在的识记默写,这都表明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要求下调。而小阅读的选项却增多了信息推断,加大了思维含量。文言文简答题、诗歌鉴赏题、大阅读、语言运用和作文写作无不贯穿着能力考查,而18、19、20小题对探索能力的考查比2013年试卷尤其突出,课内和课外结合,母语和传统文化并重,活用核心教学资源,考查学生对名著信息的筛选、重构以及灵活思辨的综合能力。

鉴于以上情况,2015年高考语文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特别是对以孔孟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中华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建设文化强国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学校肯定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部门。高考,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加强传统文化的考查势所必然,这在2014年多地的语文高考试题中均有体现。因此,在高三复习中有意识地拓展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面是非常必要的。

2、用好教材是复习的关键。近几年来有的老师不重视对核心资源教材的复习,集中精力使用复习资料的做法,与四川卷高考语文试题的导向是背离的。2014年四川高考语文试卷出自教材的题不少,最明显的是第六题的19、20题。第19题源自必修教材一《梳理探究・优美的汉字》、选修教材《语言文字运用》第三课《神奇的汉字》;第20题在必修四的附录袁行霈的《中华文化精神》谈“和”部分。其他如语音、词语、文言文等源自教材的就更多了。因此,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是搞好语文复习的关键环节。

对高考语文的认识范文6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表现

1.1 漠视语文。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1.2 应付老师,平衡自己。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1.3 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1.4 投机取巧。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2.成因

2.1 急功近利,让课本束之高阁。对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很多学生在认识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有的学生急功近利,一旦努力后效果甚微,就一蹶不振,信心全无,导致语文成绩下降。其实,与其他学科相比较,重视能力考查是高考语文的一个特点。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语文学习的成效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是只要不懈努力就一定会有显著效果。也有一些学生对语文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关系在认识上有严重偏差。审视分析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的走势,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命题的材料绝大多数来自课外,对此一些教师和学生便错误地认为课本对高考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本来就有投机取巧心理,企望"题海捞针"的学生对各种"精编试题"更是"顶礼膜拜",把语文课本"打入冷宫"。殊不知,高考试题是"流",而语文教材是"源",这正是"题目在课堂外,答案在课本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