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文化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文化的特征

世界文化的特征范文1

这个城市,名叫西安!

与长安相比,西安显得过于年轻,而与年轻的西安相比,长安又显得过于老态。这,恐怕就是人们不愿用现代化的DV思忖长安的缘由吧!像极了年轻人之于耄耋老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现如今,电视里的西安,是无城市特征的城市,是凡夫俗子生活的市井,如此,深思过后,我们只能幽幽地说:电视人愧对西安。

然而,仍有一些人在关注着西安,他们,是电视台的一群编辑。工作之余,他们寻找着DV与西安的契合之处,把西安昭示到DV当中,用他们年轻的智商去掌控DV,又用时新的技能去絮语长安。

长安是帝王之都,是诗歌之都,但又是平民之都。几千年的文化浸润与风雨剥蚀,这里,氤氲了很多惯常而又孤僻的渊源。是故文人不敢、不懈又不忘怀,百姓则是一副骨子里饱满、面子上又虚泛的情形。DV西安,着实为难。

然而,DV之所以是DV,关键的一点就是它的无所畏惧。加上它的随意、简单,技术的心思不多,便很有市场。在西安,DV不是没有,有限的几多DV人,不约而同地把镜头焦点对准了市井小民,一任这些大路的题材泛滥,让西安流落成一座毫无特点的小城,失却了它应当有的大气!

《长安十记》

小罗,大号鹏涛,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误打误撞地进了电视台,起初的想法和做法是用photoshop作画,让自己色彩的灵动光耀荧屏,于是就成了一名电视的后期编辑。每每有别人的作品出世,他就用大红大绿的色块伴上风舞的汉字包装一番,让这些片子堂皇地在电视上流淌。编导们和观众于是很高兴,电视台也偷偷的乐着,为找到一名廉价的美工而自喜。

时间久了,小罗自己先悟着了电视和自己的最终关系,哭了闹了要做编导,自己上手做电视。台里自是不允,想着法子让他把心思用在包装上,日后定当前途无量。小罗心里不美,却不能拗着台里,偷偷的自己做了打算。

忽一日, 部三十分钟的DV作品《诗语长安》在他那个栏目办公室角落的电视上播出了,小罗不吭声地搬来自家DVD放了盘进去,花花绿绿的色块和着字幕,音乐过后,是小罗自己略略沙哑的配音。

“……踏歌之声徐徐而来,仿佛日时的长安隐隐若现,那是曲江池畔踏青的女子,是青门古道旁折柳的少年,是才子把酒对月时的吟唱,是故人追忆中的此情可待……”

画面很美,语言间充盈着唐诗的灵动,画意巧妙的叙说着段段诗句。小罗用一架偷着拎出去的PD150P把现时的西安拍摄之后,又夜以继日地锤打,电视里就洋溢出一个活脱脱的长安来。那个李白,杜甫们来来往往、醉酒吟诗的唐都!

大家惊呆了,这个绰号“墩子”的画师,竟然胸臆激荡,竟然熟稔视讯,一部《诗语》惊煞四座。自此,小罗开始在包装之余,独立编导,做出了《柳色》,《残照》、《家国》,《流饮》、《烟花》《曲江》,《大明官》《雁塔旧事》等十余部DV作品,散文化地杂而不乱。结成了《长安十记》在陕西电视台隆重推出。

《哪条街 多少号》

蒲若锟,瘦高的身材,像个书生,却偏偏风流倜傥,讪笑怒骂间,又有着别样的智慧与狡黠。是他发现了小罗,也是他放任了小罗,才有《长安十记》。放纵罗用DV去记述西安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是制片人,有权利,二是他在西安土生土长,有热情,爱西安。如果说还有别的原因,那就是他有文化,善于观察。

在小罗潜心做《十记》的时候,蒲若锟自己也拎了DV,与罗整天浪迹于唐诗导引的名胜。不同的是,他一头扎进了西安特有的四方城中间的胡同里去了。三两个月的忙碌之后,他做了一个十多分钟的小片子,自己起了个很随意的名字――《哪条街,多少号》。

西安沿袭了中国城市建设中的对称布局,规规整整。自唐以来,这种城池虽然经过几多变迁,但街坊众多名号繁复,城中间遍布的街巷,无论大小长短,均有命名。在一个12平方公里的方城之内,纵横着百千街巷,任是老生老死的西安人,记下的却也不多。而随着城市变迁,拆旧建新,这些阡陌在渐次逝去,而先前的格局也因这种时代的变迁变得更为繁复。

尽管外面的世界在飞速地发展,尽管身边也有许多沧海桑田,西安,依旧在忙碌中,呈现着昔日的欢颜。小巷里的天空,也依然宁静而安祥,时代的气息不时在小巷里穿行流淌,时间在十自然侵蚀这里的空间。

这是条时间的隧道,它从时间中走来,又在时间中消逝。

小巷是城市的生命,是孕育城市繁华的精灵+小巷里的故事,是三轮车拉不完,毕生读不遍的书,是浓荫里永远品不完的香茗!

小巷课邃而豳远,曲折而蜿蜒,曲曲折折中,人们在寻找什么?是区别宽阔街衢灯红酒绿的别样风情?是一份难得的平和心境,是怀旧的情绪,还是感悟人生?

小巷在人与车的律动中缓缓苏醒,各样的行走都带给西安一份别样的风景,而每一种速度都以自己的方式走进充满希望的天。……

想要在这样座新旧倾轧的方城里标出一个坐标,很是麻烦。人们惯常的问话,哪条街,多少号?这时显得失去耐心而又焦躁不安。西安到底怎么了,古老而文明的这座城市走在一个由问号构成的迷宫里了。

芦荡巷,甜水井,东西柳巷、炭市街、麦笕胡同、大学习巷,正学街、四府巷……,各种各样让西安人悠然的故地被片片高高低低的楼房遮蔽的严严实实。若非DV镜头里那些破旧而又斑驳的铭牌提示,那些曾经亲切而悠长的故事,就断了脉络,而这样的担心也从镜头里那些垂在门首、用拐杖支了身子、愣愣地看着镜头的老人们混沌的眼睛里,向四处流淌。

《西安时光》

蒲若锟手下的一名女将,叫刘波的,在日常的薰陶里,也注重了西安,不唯注重市井生活,她也把目光投向西安这座城市的文化中去,试图用影像向人们阐释古老而文明的西安。

与前面的两位不同,她的镜头捕捉到了在西安生活工作的一群人,藉由他们来述说西安的与众不同,来记录西安漫长的变迁,来彰显西安深厚的历史。她在一个限定的时间里把这些人的生活,定格在一处处典型的西安地标上,让这些地标因了这样的人而生动,而流光溢彩,而显现活力。

她给自己的DV取名《西安时光》,让镜头里的日子去向人们展示一个启明中的西安,一个没有忧怨,鼓点渐强的西安。

《老作坊》

沈静、霍光也是蒲若锟他们一伙的编导,在致力发掘西安文化的DV探索中,他们也积极而主动。当人们流连在西安街头,因为烤羊肉串,肉夹馍、米面皮子而大快朵颐的时候,他们想到的,不是街头的铺面,而是这些铺面后面的支撑――老作坊。

每一座城市都有作坊,作坊支撑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长时期的城市时代。但每一个城市又都有着自己共同而又不同的作坊形制,在西安也有油坊、染坊、醋坊,这些作坊,让西安人与历史同步的同时,自己却追求着特立独行的西安气质。

沈静开始关注的作坊是一家乐器坊。这家乐器坊做的乐器叫埙,是一种陶土做的蛋状的吹奏乐器,中空,表层开上几个小孔,吹奏时双手捧起,嘴作吹笛状,几个手指开合各自的小孔,便有曲子流淌。埙音哀婉、绵长、清越,是西安独有的乐器。做埙是一门独到的技艺,当是祖传的方式,做法简单,如同制陶,但要在鸡蛋、鸭蛋一般大小的乐器上合适的留下足以翩跹七音的孔洞,却是作坊的秘密。

沈静找到作坊的时候,却遭致冷水浇头,那位老师傅不愿意拍摄,任由她三顾茅庐,终是不允。

最终使她能拍成第一部作坊DV的机缘,仍在于她的执著为了能更好的与老人交流,沈静除了遍查资料,熟悉了埙的来龙去脉之外,还与书院门卖埙的师傅死缠硬磨,学得了一段古老的埙乐,当她再一次到这间作坊去的时候,那段不甚确切的曲子,敲开了老者的心门……

“我手指都有些硬了,嘴也开始哆嗦,好在从我双手捧着的埙腹里溢出了悠扬的曲子,老人开始回头,并渐渐的舒展眉头,开始咧嘴,他笑了……”

世界文化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界限温度;初终日;积温;变化

中图分类号:P4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70-2

界限温度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日平均气温稳定≥0℃的时段通常称为农耕期,稳定通过0℃期间的积温用来反映一个地区农事季节内的热量资源;而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日期是春季喜温作物开始播种与生长,喜凉作物开始迅速生长的临界温度。因此,不同的界限温度及其持续日数,可用以分析、评价一个地区不同类型作物的可能生长期、可供利用的总热量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气温都在不同程度地变化,与环境相适应是自然法则的结果,各地方的一些作物的生长季,界限温度和热量资源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适当调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所以根据当地气温的变化,采用各种测量统计指标,研究植物的各种生长指标的变化特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种植结构,对于指导农业生产,保粮食丰产和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

选取开原市1955年~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5日滑动平均法确定稳定通过≥0℃和≥10℃初终日期,分别计算初终日期间的活动积温作为≥0℃和≥10℃积温。

1.2温度初终日期的确定

为了消除日平均气温逐日变化的不稳定波动,显示出温度变化的平稳性,采取5日滑动平均法,来确定某一年份稳定通过某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从1年的5天滑动平均气温序列中,选取≥某界限温度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选取该时段的起始值,由组成该5天滑动平均温度中,选取第一个日平均温度≥该界限温度的日期,此日期即为稳定通过该界限温度的初始日期。选取该时段的结束值,由组成该5日滑动平均温度的5天中,选取最后一个日平均温度≥该界限温度的日期,此日期即为稳定通过该界限温度的终止日期。

初终日期序列的建立:1月1日记为1,1月2日记为2,以此类推,建立1955年~2010年初终日期序列。

1.3统计方法

一是趋势分析采用线性倾向率;二是每5年进行阶段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初始日期变化

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表示寒冬已过,土壤解冻,春耕开始。小麦、油菜已开始返青扎根,果木开始萌动。开原地区≥0℃平均初始日期出现在3月22日,最早出现日期为3月5日(1990、2002、2008年),最晚为4月10日( 1993年)(图1a)。

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是一般喜温作物生长的开始,也是喜凉作物积极生长的开始,多年生作物开始以较快的速度积累干物质。开原地区≥10℃平均初始日期出现在4月24日,最早出现在4月3日(1998年),最晚出现在5月17日(1972年)(图1b)。

开原≥0℃和≥10℃初始日期序列变化特征(图1)可已看出:1955年~2010年≥0℃和≥10℃初始日期序列均呈下降趋势,线性趋势分别为:-1.77天/10年和-0.64天/10年。稳定通过0℃、10℃初日虽然年际波动较大,但总体而言出现日期趋于变早。

2.2终止日期变化

秋季0℃稳定终止时,土壤开始冻结,田间耕作停止,小麦、油菜停止生长,开始进入越冬期。≥0℃平均终止日期出现在11月7日,最早出现日期为10月21日(1974、1982年),最晚为11月21日(1957、1971、1975年)(图2a)。

日平均气温降至10℃以下时,喜凉作物光合作用显著减弱,喜温作物停止生长。≥10℃平均终止日期出现在10月6日,最早出现在9月23日(1957年),最晚出现在10月19日(2006年)(图2b)。

图3持续日数变化特征及线性趋势(a:≥0℃;b:≥10℃)2.3.2喜温作物生长期(气温≥10℃)持续日数日平均气温≥10℃时,这个温度正适合如水稻、玉米、大豆、高粱和花生等大多数喜温作物的发芽生长,随温度升高作物加速生长。10℃是绝大多数乔木树种发芽和枯萎界限温度,即10℃气温持续期间是各类作物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较为有利的时期,该时期为喜温作物生长期。

开原市地区≥10℃气温平均持续日数为166天。由图3(b)可以看出,其持续日数最长的年份为1998年,达到198天;最短为1972年,持续日数仅有139天。年代际变化如表1所示,60、70年代为164天左右,80年代和90年代分别为167、168天。至21世纪,≥10℃气温的持续日数略有增长为169.3d。可见喜温作物的生长期从70年代开始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可见稳定≥10℃的持续日数的增加并不显著。

2.4积温变化

2.4.1≥0℃积温变化积温是温度的积累,代表某一时段总热量。开原市地区≥0℃积温平均为3693℃。最多出现在1998年,为4063℃;最少出现在1976年,为3326℃。分析其年代际变化(表1),20世纪60年代≥0℃积温为3635℃,70年代为3551℃,80年代为3635℃,90年代为3751℃,到了21世纪已增至3873℃。1955年~2010年≥0℃积温总体上呈现起伏式递增趋势(图4a),可见≥0℃积温增加是非常显著的。

2.4.2≥10℃积温变化开原市地区≥10℃积温平均为3264℃。1998年热量条件最好,3834℃;1972年热量条件最差,不足2700℃。分析各年代际变化(表1),20世纪50~60年代分别为3330℃和3218℃;70年代最少为3132℃;80年代≥0℃积温为3241℃;90年代为3349℃。2000年~2010年平均为3400℃,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增多129℃。可见≥10℃积温增加是显著的。

3结语

通过对近55年来开原市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统计,初日≥0℃持续日数、≥10℃持续日数呈逐年增加趋势,≥0℃积温、≥10℃积温初日逐年提前,终日逐年延后,1955年~ 2010年积温总体上呈现起伏式递增趋势,增加是非常显著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积温也相应逐年增加,这就使得作物生长时间变长,促使作物快速生长。热量条件的充分保障对调整农作物品种结构、增加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编.农业气象观测规范[M].气象出版社, 1993.

[2]孙凤华,赵春雨.辽宁近百年气温变化基本特征分析[J].辽宁气象,2002.

世界文化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全球化 语境 汉籍外译者 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汉籍主要是指所有能体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中华民族的语言特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著作。汉籍外译者主要是指从事汉籍外译工作的中国译者。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全世界各个地区的人们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紧密的联系,全球化已经不再是一个概念词汇,而是我们真实的世界进程。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仅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在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如何既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精华,又保持本族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文化发展同样面临如何在与世界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问题。这其中在全球化语境下汉籍外译者文化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汉籍外译者的文化意识源于他们的文化使命和由此产生的文化态度。为此,本文从全球语境下汉籍外译者的文化使命和文化态度两个方面来分析其文化意识。

一 汉籍外译者的文化使命

有史以来,译者的职责便是将本国的文化介绍给其他民族,同时将外族的文化介绍给本国人民,起着两种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而汉籍外译者的主要职责便是将我国的优秀文化介绍给其他的国家,这对于世界了解中国和理解中国起着基础性的重要意义。不同时代的汉籍外译者在时代的要求下有着不同的文化使命,在今天全球化语境下,汉籍外译者更是肩负着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的文化使命,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弘扬中华文化

众所周知,语言不仅仅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还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起始于该民族的语言,同样也终结于该民族的语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而英语的历史优势使得各国对英语的学习和重视与日俱增。全球“英语化”的浪潮更加凸显了弘扬民族语言文化的迫切和必要,因此汉籍外译者的首要文化使命便是弘扬中华文化。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不仅源于我国悠久的历史,更在于我国人民所创造的深厚丰富的文化。中华文化不仅仅是属于我国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也是属于世界人民的伟大成果。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就曾说过21世纪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文化毕竟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重新占据主导的地位。这句当时被很多西方媒体嘲笑为夜郎自大的言论在今天已经被历史所证实,由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所引申出来的“和谐”不但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更是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矛盾的主流思想。

而汉籍外译工作者的首要文化使命便是弘扬中华文化。这不仅是我国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的关键时期,客观、积极地弘扬中华文化将有助于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和理解中国,将有助于中国以更加独立、绚丽的姿态融入世界全球化中去。在汉籍外译过程中,翻译者应该主动地把中国优秀的文化著作翻译成外语,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向世界,从而让世界共享中华文明的伟大成果。

2 与全球多元化文化平等对话

当前,我国人民正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中,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中国应该利用全球化这一契机,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实现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平等对话,成为世界文化对话论坛中的一个主要声音。

翻译工作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起着文化的引进与输出,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桥梁作用。在当前全球语境的大环境下,汉籍外译工作者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推进中华文化与全球多元化文化进行平等对话是时代赋予其的又一重要的文化使命。在翻译的过程中,工作者应该以平等为前提,从客观的角度,立足介绍中华灿烂、丰富的文化的基础上,把传统和现代的中华文化的精髓思想和具体的科学文化精品作品翻译成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让属于中华文化的经典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同时让中华文化以平等的身份更多地参与到全球多元化文化的对话中去。我们展示中华文化,但不会违背其他国家的语言规律;我们不会称霸世界语言文化,但也不会屈服于其他语言文化的压迫。

当然,在争取与全球多元化对话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汉籍外译者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应该以博大宽容的胸怀,兼收并蓄的思想方针,克服文化自我中心主义,既反对文化霸权真友谊,也不一味盲目地排斥外族文化,使中华文化在与全球多元化文化的交流中得到平等、公正的待遇,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弘扬中华文化,共同推动世界进入一个多元共存、各抒己见、百花争鸣的文化开放的新时代。

3 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文化的特征范文4

每天,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是一个新的开始,是昨天的结束。每一天,我们在努力,在学习。但是当那一次次残忍的考试打击者我们,我们又失去斗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政治文化传播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①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②文化多样性的表现:A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可以领略到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删除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独特作用。

2.透视文化多样性。

①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文化是民族的(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各具特色),文化又是世界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3.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我们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是尊重本民族文化);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生活中的文化传播。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①传播媒介包括: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

②传媒真正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术的推广为标志的。

世界文化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 新民歌;文化内涵;文化特征;文化价值

新民歌是指突破传统演唱风格和演唱方法的民歌。新民歌大多为民通结合,大胆创意并突破传统演唱方法,采取新式光电及舞美技术进行表演,歌唱新时代,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新民歌包括幸福万年长、家乡美、好运来等,与此同时,也涌现出很多深受人们喜爱的新民歌歌手。新民歌之所以被人们所喜爱,不仅仅在于其鲜活的内容,时尚的音乐元素以及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更在于其传承了传统民歌的精神内核,融汇了浓郁的民族特色,汲取了时代精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时代气息,散发出无与伦比的文化魅力。新民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所具有的文化特征,所展现出的文化价值,正是中国新民歌保持其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一、新民歌的文化内涵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内涵,则是指通过一定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新民歌的文化内涵,来源于传统民歌,继承了传统民歌的文化基因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所发展,因而,深刻把握和了解新民歌的文化内涵,离不开对传统民歌文化内涵的考究。

传统民歌是与新民歌相对应的范畴,新民歌来源于传统民歌,因而,无论是传统民歌还是新民歌在本质上都是民歌。民歌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财富,是特定地区、特定民族的精神文化现象,反映着人们的情感、愿望和追求。同时,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民族特色,对民歌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民歌也体现着特定文化环境和民族精神,两者相辅相承,相互作用。传统民歌的文化内涵,主要是通过民歌这种载体,以及歌唱的内容、歌曲的旋律以及表演者精彩的演绎,从而所体现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文化内容。新民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民族传统。新民歌的文化魅力,正是来源于新民歌鲜明的时代特征、浓厚的文化传统和各具有特色的民族精神。研究新民歌的文化内涵,就是要通过新民歌这一载体,探究新民歌所体现的精神文化现象。

二、新民歌的文化特征

准确把握新民歌的文化内涵,需要对新民歌的文化特征进行准确的把握。新民歌之所以不同于通俗、美声等歌曲,除了不同的演唱技巧、演唱内容、表现手法之外,新民歌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特征,使新民歌与其它歌曲根本不同。

1、新民歌代表着我国主流文化和价值

新民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能够被广大人们接受并喜爱,具有较强的流行性,根本原因在于新民歌充满了“正能量”,如新时期我国新民歌主要以歌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讴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和典型人物,赞颂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忠诚的先进事迹,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2、新民歌集中体现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

新民歌来源于传统民歌,是对传统民歌的继承和发展。新民歌传承了传统民歌的文化基因,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如新民歌演唱的内容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等内容,在体现新时代精神的同时也带有传统农业文化的特色,在表现形式上传承了地方小调与各戏种的表现手法和曲式,因而,新民歌的内容既现代又古朴,演唱风格既恬静优美也充满生机动感,大雅而不失通俗,唯美而富有诗意,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

3、新民歌集中体现着我国的民族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正因如此,我国民歌种类繁杂,在不同的民族地区,甚至在相同民族的不同地区,都有着各具特色的本民族民歌或地方民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歌相互交流和发展,在相互融合中不断汲取新时代内涵和精神财富,新民歌也逐渐发展成熟,也使得新民歌能够以较为活泼和多样的方式体现我国的民族文化,促进我国多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

4、新民歌代表着时展的潮流

中国新民歌将复杂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信息简化为人们可以一目了然的、形象的符号,通过精彩演绎使蕴含其中的复杂民族文化信息充分展现,对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新民歌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现代化的舞美效果,使得新民歌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展现形式,也决定着新民歌不断突破传统,创新形式,勇立在时代的潮头。

三、新民歌的文化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价值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新民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基于其本身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传播、应用、宣传等实用性的存在,文化产业化大潮的冲击,在世界、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的今天,新民歌基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散发出的文化价值,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新民歌文化价值的存在,更是增强了新民歌的无穷魅力。

1、新民歌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是体现国家、民族的文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载体。中国新民歌,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正是这种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新民歌卓而不凡的个性,反映着其深沉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新民歌的文化价值集中体现在新民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

2、新民歌丰富和发展了民族文化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的民歌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丰富着祖国音乐文化的宝库。新民歌在体现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同时也在不断的宣传和扩大特定民族的影响,不断的丰富自身民族的文化内容,促进包括民族乐器、民族服饰等方面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正是由于新民歌丰富多彩的内容、灵活特定的表现形式,使得新民歌对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3、新民歌促进和深化文化的经济价值

文化产业化对民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冲击着传统民歌的存在方式。新民歌新的时代元素的增加,丰富的舞美效果,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迎合文化产业化的需要。同时,文化产业化以及蕴含于新民歌中的巨大经济价值,也促进了新民歌的市场化发展。然而,新民歌在根本上不同于通俗歌曲,由于新民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决定新民歌不会过度低俗化和过度产业化,也正是新民歌的文化品质和有限的产业化,更增加了新民歌的文化魅力,深入的影响着新民歌的文化内涵。

4、新民歌不断丰富世界文化的内容

最是民族的文化也最是世界的文化,新民歌作为最能体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思想内容的载体之一,正通过其特有的方式和灵活的形式,不断走向世界,让世界加深对我国精神文化的了解。在不断增加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新民歌以其独特的形式,轻松愉悦的表现手法,向世界充分展示着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同时,通过新民歌的广泛传播,也不断丰富着世界文化的内容,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

世界文化的特征范文6

论文关键词: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城镇;协调发展

0引言

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义务。截止2003年底,全世界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共754处,分布在129个国家。中国已经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共29处,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位,其中文化和自然复合遗产4处;自然遗产4处;文化遗产21处。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各国都在寻找适合本国国情、当地文化教育、历史传统、经济条件的发展与保护模式。

我国是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大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化高速发展,不断探讨和完善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1黟县文化遗产分布特征

黟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皖南山区的腹地,县域面积858km2,至2005年底总人口9.85万人,城镇化水平28.8%,县城人口lI98万人。早在公元前600多年(西周时期)皖南山区就已有人类居住,公元前222年(秦代)统一一中国(距今2200年前),就已设置黟县,是中国最早的建制县之一,留下了乍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堪称“文物之乡”,1992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1.1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保持了完整的古村落原型,有精良的建筑艺术遗存,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构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风貌,有着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为人类研究乡土建筑、乡村建设史、地域历史、文化、艺术、经济提供r宝贵的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古村落于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人世界遗产名录,并于2001年5月被中国政府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2月4日又被国家建设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科学技术部等六部公布为中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黟县正从安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1.2众多文化遗产同绕黟县县城分布,形成组群古村落空间结构

除了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地之外,伞县还有省级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在距县城10km范围内的4个古村落——南屏村、关麓村、屏山村和碧山村。这些古村落有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并有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

1.3名村古镇紧密相依,空间结构既独立义联系

在地域空间分布上,名村、古镇和县城,既独立义紧密联系,相距在1Okm左右。从面、点卜看,名村古镇之问协调发展,相互补充。西递、宏村古村落叉与西递镇、宏村镇紧密相依,功能上瓦相融合,既有相对独立的占村落部分,又有镇的管理服务功能。镇的发展对古村落的保护形成一定的压力,然而古村落的保护对城镇的礼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4名城名村依山傍水,显现桃源意境

皖南古村落的选址建设,枕高山面流水,特别注重对水的利用,这既符合村落建设中的基本生活条件,也是保护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的需求。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姓同族家庭聚居地,尊儒重教.注重文化设施建设,有祠堂、书院、牌坊、水口园林等,文化氛嗣浓郁。建筑风格和型制规整统一,建筑组合丰富多彩,粉墙黛瓦,错落有致,木结构为主,以砖墙围合的木构架建筑。名镇名村座落在234kmz的盆地里,镇村四面环山,漳河等水系自西向东贯穿,与自然环境和谐统-,显现了桃源意境。

2黟县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面临拆建和破坏的压力,细化落实保护政策

古村落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仍居住着一定量的居民,保持着一定的社会生活。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传统建筑的使用功能有许多不满意,古民居面临着被拆毁和改造的压力,对遗产原貌的真实性造成了影响。少数居民缺乏保护意识,新、改、扩建建筑或采用新材料、或采取现代风格、或改变原有结构;少数古民居改变用途,破墙开窗用作旅游商业用房。与传统风貌很不协调,破坏了古村落原有的风貌。保护好古村落文化遗产资源,必须进一步落实好古民居的新建和改扩建的保护规定,疏解和控制古村落新的建设。

2.2面临环境压力。内部环境整合与外部生态环境融合有待进一步强化

环境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来人口的环境压力和内部人口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古村落的文化价值不仅在其奉身,更重要的是它与自然环境的相结合,这就要求既要对占村落内部环境进行整治,保持原有风貌,又要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如古村落内部要注重对供电线路老化等各种管线的综合,注重防灾。

同时要注重对古村落大的环境背景进行保护,不断拓展旅游环境容量,注重外部随着气候的变化和树木的砍伐造成的山体植被逐渐减少和水土流失。由于赖以生存的水溪游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床逐年提高。古代村落的水系原形逐渐萎缩,对村落产生一定的影响。

2.3城镇、名村及一般古村落互相协调发展尚未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

城镇、名村和一般古村落协调发展框架尚未形成系统,在快速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下,在有限的地域单元内。要维系原有的城、村人工环境与山水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必须要注重环境容量的控制,明确保护与发展的对策。从宏观着眼,探索出一条适合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协调发展的模式。

2.4在经济发展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尚待进一步加快

2005年,黟县生产总值7.46亿元,人均内生产总值7200元。财政总收入6043万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7:35:38。2005年全县共接待中外游客212.3万人次,直接收入7008万元,旅游总收入1.6亿元,经济发展呈现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态势。如何将范围小、人口少的黟县发展成为经济强县,必须要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结合黟县文化遗产资源大县的特点,进行理念创新,构架新的产业优化升级模式,实现经济总量的腾飞。

3黟县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利用对策

3.1坚持区域协同发展,融入大区域旅游网络系统,建成国内,至国际知名的文化及生态旅游胜地

安徽省委、省政府2001年提出了将“两山一湖”地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两山一湖”地区是以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面积约1万km,黟县是皖南旅游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两山一湖”旅游区是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负盛名的旅游区之一,旅游资源集中、密度高、品位优。在这样的区域背景下,黟县应该紧紧围绕融人大区域旅游网络系统,构架以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的皖南旅游区域二级旅游地系统,成为黄金旅游线上的主要亮点之一。

3.2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地为核心,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地区,坚持整体性保护

整体性保护就是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地为核心,合理划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地区,并划分不同等级、类型保护区,明确相应的保护管制措施和发展政策的要求。

为了有效保护文化遗产,首先确定总体保护地区,并根据保护的对象相应确定分级保护范围。提出不同的管制措施,达到满足管理刚性的要求。根据黟县历史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和县城总体规划划定的规划区范同,将黟县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产相对集中的地区划定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地区。并与县城总体规划一致,进行整体保护。这样管理法定主体明确。实现规划建设管理的统一,又能从全县范围完整地保护好古村落和大量的名胜古迹,保护好黟县古城的历史文化圈。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地区范嗣包括碧阳、西递、宏村、西武、碧山、龙江、泗溪7个乡,面积为374km2。其中古村落分布的盆地面积占234km(以山脊线为界划定)。在空间布局上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地区的用地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县城建设区、村镇建设区、生态敏感区。针对各功能区特征.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3.3一持统筹城乡发展,妥善处理好古村落、历史街区保护与新区开发建设的关系

城镇建设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使文化遗产地的范围不断扩大,形成网络。处理好古村落、历史街保护和新区开发的关系。

黟县县城建设要注重加强县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体现生态环境观,坚持“精巧、雅致、生态、徽韵”的原则,突出黟县特色。

坚持集聚发展策略,将下一级城镇的旅游服务功能,成规模地集中在县城布置,以减少镇的开发强度和对古村落环境的破坏。同时,不断提升县城的服务功能和核心带动作用,提升县城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品质。对东南人口开阔的田园风光,严格控制建设,以维系桃花源所描述的豁然开朗的意境。占村落新增配套完善补充的生活功能区应在古村落建设控制区以外结合地形选择适当的地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