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膝关节损伤的康复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膝关节损伤的康复方法范文1
【关键词】 骨创伤治疗仪;下肢关节恢复器;膝关节功能康复
下肢骨折后病情、固定方式、开展康复治疗的早晚、方法正确与否等都会影响膝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我科采用电脑骨创伤治疗仪结合下肢关节恢复器(CPM)治疗下肢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以了解其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与分组
外伤性股骨下段骨折、髌骨骨折和胫骨腓骨上段骨折住院患者62例,其中股骨下段骨折30例(合并髌骨骨折6例,合并胫腓骨骨折3例),髌骨骨折12例(其中合并髌韧带损伤4例),胫腓骨上段骨折13例,胫骨上段骨折4例。所有病例外伤后立即就诊,骨折患者在8h内行骨折切开复位伴钢板内固定术,3例髌骨骨折合并髌韧带损伤者行髌骨骨折切开复位伴内固定、髌韧带修复术。损伤均为单侧,排除合并神经损伤及病理性骨折病例。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 18~57岁,平均37.2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 17~63岁,平均37.9岁。两组间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具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前,向他们解释康复治疗的目的、方法、步骤,以求取得合作,调动患者主动参与意识,并教会一些基本的康复方法,要求患肢在不负重、避免在骨折端承受较大应力的情况下进行。如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主动屈伸膝关节或在医务人员帮助下配合被动屈伸膝关节,在患者家属帮助下被动牵拉髌韧带,同时作踝关节和足部其它小关节活动锻炼,每次要20~30 min或更长,每日3~4次,根据病情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量,休息时抬高患肢。健侧肢体尽可能保持正常活动。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在术后1周内(通常第3天)开始使用CPM进行膝关节功能训练,每日2次,每次30 min,应用时肢体牢固固定于CPM机装置,防止松动和恶性悬空,避免活动时出现骨折端剪切力和成角力,亦避免肢体神经受压。根据膝关节被动屈曲角度开始,每5 min增加1°,下肢治疗采取的角度根据病情和上次屈曲的最大角度开始,增加到120°,维持数天,一般2~4周,在CPM间隔时间里仍需主动和被动屈伸膝关节。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在术后第3天用PT980IA电脑骨创伤治疗仪(珠海市普天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在骨折处进行脉冲磁场治疗,磁场强度一般为1~2档,频率5~8档,每日1次,每次30 min,治疗到伤口完全愈合(一般约3周)。
两组均于治疗1个月后总结疗效,测量膝关节活动度和观察疗效。 疗效评定:治愈:局部肿胀、疼痛消失,关节活动恢复正常,关节活动度≥120°;显效:局部肿痛基本消失,关节活动度90~120°;好转:局部肿胀疼痛减轻,关节活动度60~90°;无效:局部肿胀疼痛改善不明显,关节活动度≤60°[1]。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有序分类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和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均P
3 讨论
近年来,下肢骨折和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由此引起的膝关节功能障碍仍很常见,且患者多为青壮年,治疗要求迫切。骨折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很多,如创伤严重、早期处理不当、未能接受及时正规的康复治疗都有可能引起膝关节功能障碍。术后早期正确的康复锻炼是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能减轻肌肉萎缩、肌力下降和关节粘连,而康复治疗应在不影响骨折愈合的前提下进行得越早越好[2]。骨折导致的机体血液流变性紊乱和骨折局部微循环障碍,直接影响骨折周围组织愈合的时间和质量[3]。电脑骨创伤治疗仪是利用微电子技术产生与人体生物电活动相适应的脉冲磁场,适合于局部有金属内固定患者;治疗组患者在骨折处进行脉冲磁场治疗,对软组织损伤具有消炎消肿促进伤口愈合作用,促进骨折处血肿机化,断端血循环重建,加快纤维软骨骨痂密度和刚度增长,有加速骨折愈合和骨连接的作用。CPM机以持续被动活动的方式模拟人体自然运动,激发人体自然复原力。早期使用CPM机进行功能锻炼,可增加关节软骨的营养和代谢活动,加速关节软骨和关节周围组织的损伤修复,刺激具有双重分化能力的细胞向关节软骨转化,并可缓解关节损伤或术后引起的疼痛,起到痛苦小,消肿快,消除关节粘连,改善关节活动度,促进损伤软骨自身修复,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降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4]。用电脑骨创伤治疗仪结合CPM治疗。从表1及表2可见,治疗组治疗后的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郑桂芬,王玉, 姜珂.系统康复治疗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 22(10):934935.
[2]武永彪,袁淑娟.膝关节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 2008, 37(5): 464465.
膝关节损伤的康复方法范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关节镜下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40例患者,其中32例为男性,8例为女性;年龄19-52岁,平均34.6±1.2岁;18例为左膝损伤,22例为右膝损伤。韧带损伤原因:16例由交通造成损伤,9例由坠落造成损伤,15例由体育运动造成损伤;22例为单纯韧带损伤,18例为联合性韧带损伤,(内侧半月板、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中的任意组织受到损伤);26例为急性韧带损伤,16例为陈旧性韧带损伤。本文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为20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和病期等方面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术后进行6-12个月的随机访问。
1.2方法
将40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 (20例) 与对照组( 20例) ,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即在手术前制定科学、合理和系统的康复计划,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以及康复知识的宣教。同时,护士在关节镜下行韧带重建术后,指导病人做膝关节功能恢复锻炼。对照组患者进行骨科常规治疗的护理和指导
2、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治疗方法,手术后在护士指导和宣教下患者自行进行膝关节功能恢复训练[2];实验组在骨科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康复护理干预,即术前心理干预、术前康复护理指导、术后康复护理和出院指导。
2.1术前护理
(1)心理干预
医护人员热忱接待患者,做好患者手术前的心理护理。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膝关节不稳定,出现膝盖屈伸和负重功能障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希望通过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来恢复膝盖功能,解除患者的身体痛苦,但患者不了解手术过程和效果,心中对手术的成功性表示怀疑。同时,医护人员让患者了解膝关节功能恢复需要漫长的康复时间,术后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术前心理干预可以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使其主动配合医生进行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手术。
(2)术前康复指导
医护人员向患者讲解术前康复训练的目的、注意问题和训练后的效果。同时,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规律呼吸、放松精神和转移注意力,以此患者手术带来的痛苦和不适[3]。医护人员教会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肌肉收缩的方法,以此进行足趾、踝关节和膝关节的伸缩训练。患者在进行术后康复护理干预训练的时候,应该铭记注意事项,主动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康复训练。
2.2术后护理
患者手术后6小时内需保持平卧姿势,并观察伤口渗血和疼痛情况。患者术后下肢血液循环不好,容易出现关节腔内积液,所以进行加压包扎。患者保持膝关节屈伸,并抬高腿30°。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下肢静脉循环,防止出现下肢肿胀,而且减少关节腔内积液[4]。术后6小时内膝关节位置放置冰袋,以此减轻患者关节肿胀和疼痛。
2.3术后康复护理
术后康复护理一般可分成3个阶段,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①第1阶段(术后3周以内)
术后当日患者需要进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持续收缩股四头肌5秒,然后放松,但不产生任何关节活动。依据上述方法,每日进行200次左右的训练,50次为一段训练。患者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应该最大限度地、有节奏地进行屈伸,防止出现频率过快和动作不到位的现象。股四头肌收缩方法可以避免出现肌肉萎缩,为后期康复护理干预奠定基础。术后1天患者进行踝关节训练,髌骨推移训练和下肢抬高训练。患者下肢抬高约10,慢慢放下后再抬起。患者下肢抬高高度逐渐增加,但不能超过45°,每天3次,每次18分钟。术后早期可以伸缩膝盖,防止髌骨囊黏连,帮助膝关节恢复。术后第4天采用被动关节器进行训练,伸缩范围为30°以内,每日增加10°[5],每次2分钟。术后第7天,患者被动驱膝幅度达到90°,术后第14天,患者被动屈膝达100°。
②第2阶段(术后14周以内)
在第一阶段的康复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强化患者下肢肌肉和关节屈伸训练,股四头肌收缩每日500次,并增加下肢抬起的角度和动作的维持时间;术后第2-4周,患者负重力逐渐增加,第4周后独立负重行走,第6周后可以患者可以主动进行下肢伸缩,幅度在90°以内;术后第7周后,患者增加半蹲式屈膝训练,增加屈伸角度,每日3次;术后第10周后,患者增加屈伸训练,其目的在于强健肢体。患者双脚分开,上身挺直[6],手握护栏,保持下蹲姿势;术后第84日以后,患者可以进行抗阻训练,诸如,自行车训练。然而,训练强度不宜过大,每次15分钟为宜,每日3次。
③第3阶段(术后25周以内)
术后康复护理干预的目的是强化膝关节运动,所以膝关节屈伸幅度为140°以内,主动膝关节屈伸幅度为120°以内。同时,患者不断进行身体平衡、阻力和关节的训练,诸如,自行车、游泳和快走等运动,避免进行动作剧烈的运动。
2.4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Lysholm方法对韧带重建手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其中100-95为优秀,代表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95-80为良好,代表恢复效果明显;80-60为可以,代表具有恢复效果;0-60为差,代表无恢复效果。
3 统计学意义
上述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 P> 0. 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本组患者韧带重建手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其中实验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对照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50%,实现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 0. 01 ),如见表1所示。
表1关节镜下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两组患者在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比较分析
注释:相对于对照组来说,P<0.01
5、讨论
5.1 康复护理干预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重要性
目前,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为韧带重建术。目前,关节镜下膝关节韧带重建手术忽视了患者术后辅助治疗,使得患者长期处于关节肿胀、渗血和不稳定的状态。康复护理干预作为韧带重建术后的主要辅助方法,可以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韧带重建手术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术后痛苦。术后康复护理干预通过有计划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膝关节功能,增加外肌肉力量和关节稳定性。实验组20例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有计划的康复训练,实现手术前的心理辅导,消除手术恐惧心理;手术后的阶段性训练,快速恢复膝盖功能。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发现:韧带重建术后实验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恢复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膝关节损伤的康复方法范文3
【摘要】 目的:采用关节镜下半月板修补技术治疗半月板损伤,总结此技术对半月板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膝关节镜对79例半月板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半月板修补术,术后第一天起在支具保护下行康复训练。结果:79例平均随访15月。结论: 关节镜下半月板修补术是目前治疗半月板损伤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关节镜半月板损伤半月板修补术
半月板损伤是骨科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关节镜下手术缝合半月板具有创口小、视野清楚、康复较快等优点。随着目前关节镜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目前治疗半月板损伤的主要方法。我院运动损伤科从 2010 年 12月~2012 年3月对79例半月板损伤病人进行关节镜下半月板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79例,男50例,女 29例,年龄12~52岁,平均年龄41.9岁,患者多数以行走时关节疼痛、交锁、弹响等主要症状就诊,37例有运动损伤史,15例有摔伤史,27例有交通伤史,29 例出现多次交锁并弹性。内侧损伤36 例,外侧损伤 34例, 双侧损伤9 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的19例,后交叉韧带损伤的7例。术前Lysholm膝关节评分平均为32分。
1.2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大腿根部置气囊止血带,连续硬膜外麻醉,使用美国史赛克关节镜,常规髌韧带内、外侧0.5cm小切口,分别建立膝关节镜操作和观察入路,探查膝关节确定半月板的损伤部位及类型。确定半月板是否需要缝合。用蓝钳、刨削器、等离子射频刀等手术器械, 修复破损的半月板表面, 打磨破损半月板表面新鲜化,修整保留的半月板游离缘使其光滑,用半月板定位器定位需要缝合的半月板,缝合半月板。半月板缝合采用从内向外、从外向内、内内缝合技术。不能缝合的半月板适当切除。术后内置引流管一根,术后当日鼓励患者支具保护下行股四头肌收缩、直腿抬高训练和踝关节伸屈活动。14d拆线,术后6周去除支具功能康复。 恢复生活活动和轻工作。
2.结果
本组 79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2年,平均1年3个月左右,疗效评定标准:优:疼痛及压痛完全消失,关节功能正常;良:关节不痛或偶有不适,无肿胀和压痛,功能基本正常;可:关节疼痛缓解或减轻,无肿胀,关节功能改善不明显;差:疼痛、肿胀及关节功能无改善或更差。
优 29 例,占 36.70%;良31例,占39.24%;优良率占87.34%;可19例,占24.05%;差0例。术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平均为85分,本组无一例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无血栓及栓塞形成,无感染发生。
膝关节损伤的康复方法范文4
【关键词】 关节镜下三联术;复发性髌骨脱位;临床疗效探讨
复发性髌骨脱位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膝关节损伤, 导致患者反复脱位的主要原因是脱位后关节支持组织愈合不良进而导致髌骨解剖结构出现异常[1], 表现为患肢运动能力下降、膝关节周围组织萎缩, 在儿童及青少年中较为多发, 如果不得到有效治疗,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临床常用传统的保守疗法进行治疗, 易反复且疗效不显著, 本研究通过探讨关节镜下三联术治疗复方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同时降低了髌骨脱位的复发率,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46例, 其中男28例, 女18例, 年龄9~34岁, 平均年龄为(15.1±3.4)岁, 脱位次数为3~9次, 平均脱位次数为5次, 其中左侧脱位21例, 右侧脱位25例, 初次脱位均由外伤所致, 多为运动伤。
1. 2 方法 术前检查:体格检查恐惧试验、倾斜试验46例患者均为阳性, 患者被动活动受限严重, 患者患膝Q角平均值为(23.1±0.1)°, 显著高于正常值。X线检查显示:髌骨关节间隙有退变, 下肢外翻畸形>15°, 髌骨位置升高且偏小, 患膝股骨外侧髁位置偏低, 髁间凹浅平明显。
1. 2. 1 手术方法 对所有患者急性联合麻醉, 应用关节镜通过膝关节前外侧、前内侧进入, 探查关节腔、髌骨运动轨迹、脱位情况, 髌骨脱位患者关节镜下可见髌骨呈现半脱位、有明显外移, 三联手术包括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内侧支持带紧缩术和胫骨结节内移抬高术[3], 对于髌骨外侧支持带显著紧张的患者首先进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选择距离髌骨外缘约1 cm, 自髌骨尖水平髌腱外侧缘至髌骨外上极的外侧2 cm, 近侧2 cm, 切开髌骨外侧支持带, 完成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支持带重建紧缩术:选取自体半肌腱和半膜肌, 用线将两端对折缝合, 然后在股骨内髁和髌骨侧面中点处各切开约2 cm的切口, 在髌骨内侧缘向外侧用钻头钻一条隧道, 同时在股骨内侧髁处也钻约4 cm的隧道, 然后将肌腱一端从髌骨内侧通道拉入从股骨通道拉出并反折, 然后紧贴髌骨表面将肌腱拉回并在髌骨至骨滑车中间进行复位, 然后将肌腱两端同时植入股骨隧道并进行固定。胫骨结节内移抬高术:在胫骨结节内侧作约3 cm的切口使胫骨结节充分暴露, 然后在结节内外缘用克氏针钻孔并打通, 并沿截骨面将胫骨结节的近端推至远侧后并进行有效固定。
1. 2. 2 术后处理 术后应将患肢伸膝位固定, 2 d后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 7 d后可对患肢在支具保护下进行不负重功能锻炼, 14 d后可进行床上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 然后可进行负重锻炼, 同时应给予预防伤口感染及饮食护理等, 并随访1年。
1. 3 评价指标 统计治疗前后患者疼痛情况、应用IKDC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主观、应用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Q角变化及术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46例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 无伤口感染情况发生, 有6例患者出现膝关节前侧疼痛但与手术前比较显著减轻, 随访1年内46例患者均无再次复发现象;46例患者手术前后IKDC评分为(36.3±4.1)分、(86.9±5.6)分, 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为(53.7±4.7)分、(92.3±4.8)分, 治疗前后Q角为(23.1±0.1)°、(11.7±1.1)°, 手术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复发性髌骨脱位是临床常见的膝关节疾病, 在儿童及青少年多发, 初次脱位时大多因运动导致, 疾病导致患者膝关节疼痛、脱位感、不稳定、肿胀等, 影响儿童膝关节发育和生活质量[4]。关节镜下三联术治疗复方髌骨脱位, 能全面探查患者关节脱位情况, 对于髌骨外侧支持带紧张的患者将外侧支持带有效松懈能增加膝关节活动能力, 内侧支持带重建术及胫骨结节内移抬高术可以有效调整韧带使其达到最佳紧张度, 同时能有效调整Q角,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5]。本研究通过探讨46例应用关节镜下三联术治疗复方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 结果表明治疗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Q角矫正良好, 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石新春, 赵娟, 张菁, 等. 三联手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后康复训练的效果.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19):2323-2324.
[2] 陈岗, 吴宇黎, 吴海山, 等. 关节镜下髌骨支持带调整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 25(4):305-308.
[3] 唐恒涛, 苏训同, 王义隽, 等. 关节镜辅助治疗急性髌骨脱位.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1, 25(1):9.
[4] 吴宇黎, 陶坤, 吴海山, 等. 综合手术方案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观察.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3):218.
膝关节损伤的康复方法范文5
【关键词】关节镜;可吸收棒;儿童;膝;骨软骨骨折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05-02
膝关节骨软骨骨折是指创伤后关节软骨损伤合并软骨下骨发生的骨折,是一种较严重的损伤,因其受伤原因和损伤机制的不同,其可单独发生或并发于膝关节韧带、半月板的损伤或者为髌骨脱位、半脱位的并发症,故其在临床上易漏诊或误诊。儿童膝关节骨软骨骨折临床上较少见,常规X光片检查较难发现,诊断较困难。我院对2013年收治的2例膝关节骨软骨骨折儿童行关节镜下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例,女性;年龄均为14岁。受伤原因:均为运动过程中膝关节扭伤所致。骨折部位:均为股骨外髁骨软骨骨折。受伤时间:5d~7d。临床表现:患膝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辅助检查:术前均行膝关节X片及MRI检查;X线片提示膝关节内有小骨折块,MRI提示股骨外髁关节软骨缺损,膝关节见低信号游离体。
1.2治疗方法 患儿均采用连硬膜外麻醉,手术均在气囊止血带下进行。予以膝关节常规入路进入,在关节镜下按顺序探查关节腔,清除关节腔淤血及2~3mm左右的小的游离骨软骨块,适当清理增生的炎性滑膜组织,保证手术视野清晰开阔。将取出的大游离骨软骨块(
2 结果
本组2例患儿均获10个月临床随访。影像学检查提示膝关节股骨外髁骨软骨骨折块均已复位,骨折愈合好;患儿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肿胀、疼痛、膝软无力等症状。
3 讨论
膝关节骨软骨骨折的发生多因股骨滑车缘直接受撞击、髌前受撞使髌股间冲撞或错动、膝关节扭转在髌股关节间造成切力、膝半屈曲位站立再扭转等致伤。此伤好发于青春期,因为青春期时关节软骨的“潮线”模糊,与骨连接较紧,一旦受伤二者多同时剥离。儿童和青少年骨骺骨化尚未完成,关节软骨局部往往存在应力薄弱点,软骨承受剪切力的能力不足是儿童发生膝关节骨软骨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1]。曲绵域等[2]认为,软骨的组织学特点仅是易伤因素之一,在青春期关节较松弛也是易伤的一个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个体参加剧烈活动的程度。
关节软骨组织结构复杂,能够承受多个循环的巨大压力,具有传递负荷、吸收振荡、关节等重要功能,但关节软骨没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组织分布,修复能力有限,一旦损伤,很难自行愈合。关节软骨受损后会影响关节的正常功能,导致患膝疼痛、不稳、功能障碍,进而加速关节退变和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处于青春期的儿童正值生长发育快速阶段,骨软骨的骨折将影响儿童的生长,同时,儿童骨折相比成人愈合快,儿童的骨软骨损伤和软骨损伤的愈合潜能要强于相同损伤的成熟个体。因此,对于该病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儿童膝关节骨软骨折起始症状隐匿,关节不稳的临床表现亦不明显,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加之膝关节骨软骨在X线片不显影,临床上极易造成漏诊、误诊。当儿童膝关节有明确外伤史并出现疼痛、肿胀、关节不稳等症状时,应考虑伴有膝关节骨软骨骨折的可能。因此,对可疑膝关节骨软骨骨折的儿童,应摄患肢负重位正位片、40°正侧位片、髌骨位片、站立位双侧髋膝踝正位片。有条件者可行软骨敏感的MRI检查以明确病损位置、大小、等级。或早期行关节镜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避免漏诊。
对于绝大部分儿童膝关节骨软骨骨折的病例,一经确诊则应行手术治疗,以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关节面的平滑,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余家阔[3]认为,对直径≤4mm的软骨损伤不建议进行修复:一是软骨本身对直径4mm 以下的损伤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二是很小的软骨缺损如果进行修复,就往往先将4mm的损伤清理成5~6mm的损伤,反而扩大了软骨损伤面积。膝关节骨软骨骨折的固定材料中,可吸收棒与克氏针、钢丝等金属材料固定骨折块相比,具有不需行二次手术取出的优点。且关节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简便易行、术后反应小、康复快等优势。基于此,我院对于较大的儿童膝关节骨软骨骨折采用关节镜下可吸收棒内固定法固定游离的骨折块。此法在治疗本组2例儿童膝关节骨软骨骨折中取得良好临床疗效,且骨折固定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膝关节损伤的康复方法范文6
十二经脉有重要作用的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均在上肢肘部以下和下肢膝部以下的经脉上。经常刮拭这些经脉腧穴,可以疏通经络、畅达气血,不仅对四肢关节病变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还对五脏六腑有直接的调控作用,对脏腑的各种急慢性病症起治疗和预防作用。
方法与部位 四肢刮痧用刮法,线尽量拉长,遇关节部不可强力重刮。刮拭上肢外侧部时,由上向下经肘关节分段刮拭,即手阳明大肠经自曲池刮拭至商阳,手少阳三焦经自天井刮拭至关冲,手太阳小肠经自小海刮拭至少泽;刮拭上肢内侧部时,由上向下经肘关节分段刮拭,即手太阴肺经自尺泽刮拭至少商,手厥阴心包经自曲泽泻刮拭至中冲,手少阴心经自少海刮拭至少冲;刮拭下肢前面、外侧、后侧部时,从上向下避开膝关节分段刮拭,即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自犊鼻刮拭至厉兑,足少阳胆经自阳陵泉刮拭至足窍阴,足太阳膀胱经委中自刮拭至至阴;刮拭下肢内侧部时,从上向下避开膝关节分段刮拭,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自阴陵泉刮拭至隐白,足厥阴肝经自膝关刮拭至大敦,足少阴肾经自阴谷刮拭至涌泉。
中风后偏瘫恢复和后遗症期的病人大都需要在家庭进行康复治疗。家庭成员不妨学学推拿法,对病人康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推拿治疗作为中国康复方法,其特点为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得到广泛肯定。推拿主要用于中风后偏瘫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病人,是用推拿手法作用于穴位和有关部位,并配合进行特定的活动,以促进中风病人早日康复。除可以改善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状态外,还具有双向调节(包括溶栓、止血)作用,可解除颈脑血管痉挛和降低颅内压。许多医生在为中风患者推拿时重点只是放在四肢上,收效较差。以下介绍中风的推拿方法,注意推拿时力度轻重适度,循序渐进。
推拿步骤
第一步:病人俯卧,先施滚法于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2 ~3次,主要在于背、腰、臀及瘫侧上、下肢;按揉腰椎两侧重点在天宗、肝俞、膈俞、肾俞,及患侧肩贞、曲池、合谷、环跳、委中、承山及跟腱部;被动活动肩、肘、腕、髋、膝、踝各关节,时间约25分钟。
第二步:患者取仰卧位,先从下到上施滚法于瘫侧上肢内外侧,重点按揉肩k、肩内陵、肩、曲池、手三里,捻手指、掌指关节,并配合肩、肘、腕关节的被动活动;施滚法自瘫侧臀部,沿大腿外侧经膝部至小腿外侧,向下沿大腿前面至踝关节及足背部,重点在髋关节和膝关节,重点按揉伏兔、膝眼、解溪,同时配合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被动伸屈活动和整个下肢内旋动作,再拿捏瘫侧委中、承山,按揉风市、膝眼、阳陵、解溪,最后用搓法施于下肢,时间约15分钟。
第三步:按揉患者头脸部的肌肉和百会、卤会、印堂、太阳、人中等穴位,最后拿肩井大约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