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交通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交通盈利模式范文1
我们认为未来商业模式将是会基于以下条件发展:
1、中国主要互联网平台资源、应用资源和内容资源均被BAT三家把持,并已经开始对车联网全面渗透;
2、国家在智慧交通领域加大投入力度,有不少上市公司具有智慧交通建设经验和运营经验,掌握一定有价值的数据(如动态交通信息);
3、几家占领市场的图商企业(四维图新、高德、凯立德)均被BAT入股瓜分
4、汽车市场空间巨大,海外各国(美国、日本、德国等)车企和国产品牌车企均占领一定市场份额,单独车企难以形成对国内汽车市场的主导;
5、消费者在联网应用方面已经被培养出免费使用习惯,支付意愿不强,目前车企的前向收费模式尚未被完全接受。
基于上述前提的未来市场趋势和商业模式判断:
整体市场趋势:市场空间大,近期和中期前装和后装市场均能够保持较好增长,呈齐头并进之势。中长期来看,新车销售中含有车联网装备的将占比大幅提升,随着新旧汽车的逐渐替换和用户对更高技术手段的主观选择,在汽车保有量中配有前装车联网装备的汽车占比将逐渐提升,后装市场空间的增量将会放缓。当前,后装市场空间和市场占比均大于前装的格局将被进一步淡化,甚至有可能转换。
前装市场:互联网企业(BAT)提供平台和应用开发经验,车企提供车辆专业数据和接口技术,双方共同开发车联网平台(可能的趋势是BAT分别与车企合作形成对立阵营)。实际的软硬件开发、应用开发和数据来源及运营等将有可能是由BAT或车企合作的技术型车载终端供应商(如智慧交通领域的上市公司)或BAT参股企业(如:四维图新)提供,形成B2C(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和B2B2C(帮助商户或企业投放广告或实现业务应用,从而形成收费)的混合模式。
后装市场:1、互联网巨头BAT通过收购较为成功的OBD(车载自动诊断系统)相关创业公司或车载终端生产和运营企业,或联合智慧交通领域的相关企业,形成B2C和B2B2C的模式;2、智慧交通领域的建设企业通过道路交通建设获得的交通数据,与政府(如交委)深度合作,进行数据交换,形成数据运营的B2B商业模式。
目前,可见的市场空间已超千亿,而未来随汽车用量保险(UBI)兴起、汽车维修、二手车交易、数据变现应用增加及智慧交通领域带来的增量可期。我们认为,能够掌握车辆详细数据和动态交通数据的厂商、基于车辆数据的专业应用领域的企业(如:UBI)、具备数据变现能力强的企业(如通过互联网模式广告变现等)在车联网领域将有较大的发展机会,看好行业景气。重点推荐公司为千方科技(动态交通信息)、荣之联(UBI相关)、得润电子(收购优质意大利车联网公司,广发电子行业覆盖),可关注盛路通信和金固股份。
智慧交通盈利模式范文2
然而,这轮被称为“智慧”的席卷中国的城市建设热潮中,谁是埋单者?政府,企业,还是能享受智慧生活的市民?
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发展改革处副处长郑明媚表示,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正是缺乏商业模式,而这直接决定着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否可持续。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支出,完全由其承担并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考虑引进民间资本,和企业合作。”郑明媚说。
对政府和企业来说,各种探索正在进行中。
谁应为智慧城市埋单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对智慧城市的项目进行一些必要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类别来决定谁埋单。目前北京市已经在作这样的尝试。”神州数码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李继刚对《望东方周刊》表示。
李继刚认为,基础的公共服务需要政府投入,例如智慧政务、搭建一个整合的信息数据平台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慧城市中的一些项目属于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政务的智慧化本质上还是为了使城市的运营管理更高效,最终结果就是惠民。毫无疑问,这部分应该由政府来投入。从目前情况来看,政府的惠民投入还远远不够。”
政府的钱又从哪来?
众所周知,高企的地方债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头上的一道紧箍咒。即便是在合理合法运用资金的情况下,似乎又有太多的领域需要投入――教育、医疗、交通等等。
尽管住建部、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都在试图对智慧城市做顶层规划和设计,并设立了许多试点城市,但并没有太多前期的资金支持。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规划设计研究所总工程师王爱华告诉《望东方周刊》,国家设有专项的信息化基金,会划拨到各个地方城市,但没有智慧城市的专项基金。
至于基金最后有没有应用到相应的信息化建设或者智慧城市,各地方也莫衷一是。
2014年6月23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央编办、工信部等部委研究决定,将深圳、佛山、苏州等80个城市列为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国家发改委《关于同意深圳市等80个城市建设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国家将为试点城市提供资金支持。
《通知》明确了国家将采取“后补助方式”支持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对条件成熟的城市,中央财政将安排部分启动资金,并在后续年度中根据考核验收结果给予财政奖励;对已拨付启动资金的城市,如通过考核验收则继续拨付奖励资金,未通过考核验收将视情况收回全部或部分已拨付资金。各城市获得财政支持的多寡与其考核验收结果直接挂钩。
在公布了智慧城市试点之后,在住建部的牵头下,国开行提出为相关项目提供不低于800亿元的投融资额度,之后又有两家商业银行作出承诺,表示将提供不低于国开行的授信额度,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另有其他投资机构也在2013年4月初签订了2000亿元的投资额度。
“最初,地方政府可能会觉得这是一场分钱游戏,入选了住建部的智慧城市试点就能拿到钱,实际上多数拿不到。能看到的也就是一些银行关于授信额度的承诺,但是,钱借了总是要还的,如果项目后期运营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最终还是个支出项,最后变成了债务。”一家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国内厂商内部人士告诉《望东方周刊》。
上述人士对本刊透露,实际上,不管手里是否有相关的资金,政府都不大乐意出钱,总是希望企业进行前期垫付及建设。
“从规定可以看出,现在相关部门是很聪明很谨慎的,想拿到钱是要通过考核验收的。而这对地方政府来说有一定风险,因为它总要进行前期投资,而最后也未必能够达标。”李继刚说。
依靠市场的力量
作为基础公共惠民服务的智慧城市项目自然应当由政府来埋单。然而,当市民想要享受超出了基础之外的更高层次服务,例如随身WiFi、远程医疗等,则可能需要为此支付一定的代价。
李继刚认为,这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为什么北京、上海的房价贵?因为有最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在他看来,不仅是智慧城市这方面,对于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都可以探讨一种合理的公共回报机制。“谁受益谁就付出一定的回报,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这个机制如何设计得公正合理是个关键。就像中国的高速公路一样,收费是为回收投资,但投资收回之后还继续收费就不合理了。”
实际上,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兴起之后,智慧化的应用就层出不穷。例如基于位置服务的滴滴打车、大众点评、美团等,以及乐视开始通过大屏幕植入一些可链接社区服务的功能和应用。
这些市场化的力量,可以为智慧城市的商业运营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政府需要做的,是开放数据和信息。商业公司则基于这些数据和信息开发最贴近市场和用户的应用。
北京市西城区曾对车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感到头疼:一边是车主找不到停车位,另一边却是高达40%的地下车库空置率。西城区相关部门希望能做一套信息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提供咨询时,李继刚却有不同的看法:“政府只需要把这些停车信息汇总并把数据开放出去就可以了,自然会有很多企业来做这个事情。至于他们做得好不好,准确与否,自有用户和市场去检验,最后形成优胜劣汰。”
2009年,香港交通运输署推出与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共同研发的“公共交通查询服务”,然而,这个免费的路线搜寻系统却没有被市民所认可,被指责体验差、甚至出现错误的资料数据、资料过时及资料不足等。之后,香港交通运输署改变策略,将数据开放出去。短短3个月后,市场中便出现了十多款相关的APP,由其自己优胜劣汰。
“我相信商业公司的嗅觉更灵敏,也有专业的技术和运营团队,最终他们究竟靠什么模式来盈利,这是他们的问题。事实上,现在许多公司都有自己的盈利模式,也没有让用户直接付费,这方面他们很擅长。政府根本没必要也没有精力对每件事情都亲力亲为。”李继刚说。
国家发改委近期公布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各地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注重激发市场活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指挥城市建设投资和运营,杜绝政府大包大揽和不必要的干预行为。
“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政府只在一些关键领域发挥主导作用,更多的领域要交给企业来做,政府做好引导作用即可。”郑明媚说,政府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企业更看重后期的商业运营
BT(Built-Transfer,建设-移交,)和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移交)模式,是智慧城市建设初期最常用的一种模式。
前者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后者实质上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
中兴通讯副总裁徐明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将BT和BOT比喻为简单的“买卖关系”,而先付钱还是后期移交时付钱,不过是时间早晚问题。这种传统模式是以往中兴的智慧城市项目的选择,例如河南三门峡等。
亿阳集团与哈尔滨市政府合作建设的“电子警察”项目也是典型的BT模式,即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该项目由亿阳完全出资4000万元建设,建成后交由哈尔滨市政府使用,该市则需通过3年的分期付款向亿阳支付全部的建设费用。
“政府通过购买企业的服务来调动市场资源,让双方建立良性的合作关系,但前提是让企业看到盈利的潜能。”郑明媚说。
“地方政府比较倾向于采用BT模式,因为这由企业提供技术方案和全部建设资金,政府在前期无需任何投资,只需提供政策即可。”徐明表示。
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徐明对BT模式有了不同的看法。
“首先,智慧城市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企业压力很大。而当项目建好之后,还要面临验收方面的一些风险。例如政府可能觉得建好了之后用得不太好,或者干脆没什么用,那么这时政府是埋单还是不埋单呢?这对企业是个残酷的风险,因为一不小心丧失的不仅是前期投入,还有商业信誉和品牌价值,而政府呢,也浪费了时间精力。对双方都没好处。”徐明说。
他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跟最初政府的规划设计以及与企业的前期沟通关系很大。“现在大家基本上都在摸索,政府和企业都是这样。一些地方政府对智慧城市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还没有想得太清楚,这可能会导致一些不理想的项目出现,而令双方都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
最典型的案例是被称为2011年安防行业第一大单的平安重庆项目,最终因政府不能及时还款导致项目搁浅。
这种模式的另一个弊端是,在项目移交给政府之后,后期维护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徐明说:“产品买了,后续的服务却没跟上。事实上,政府的确可以自己组织人力或者托管给专门的公司去运维,但效果往往不太好。”
作为企业,更看重的是后期的商业运营。
曙光集团参与了许多城市云计算中心的建设和运维,但在诸多应用中,属于政府免费提供给市民的政务服务类即没有商业拓展空间的项目,并不在其关注范围内。
“实际上,有一些城市的云计算中心,我们迄今为止还没有收回建设成本。我们更看重的是后期可能具有商业价值的服务,比如针对企业的产业政策服务平台、咨询服务平台及商务交易平台、小微贷款在线平台等,这些服务对企业收费,因此具有自己的盈利模式。在一些城市云计算中心我们70%的收入来自于此。”曙光集团副总裁聂华告诉本刊记者。
探路PPP模式
面对BT模式的诸多弊端,中兴毅然选择了另一条路――PPP。
广义PPP被称为公私合作模式,狭义的PPP是指政府与私人部门组成特殊目的机构,引入社会资本,共同设计开发,共同承担风险,全过程合作。简单而言,即与地方政府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建设智慧城市――这也是中兴正在探索的模式。
徐明认为,首先,这能够解决政府和企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合资公司作为一个运营主体,可以采取结构性融资的方式。而最重要的是,能从根本上解决BT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项目后续的长期性维护和运营。
“通过合资企业的模式能够实现什么事情?我们过去做信息服务,跟企业和政府是B2B和B2G的关系,归根结底还是买卖方式,而现在我们参与后期运营了,直接面向享受智慧城市服务的市民,那就延伸成了B2B2C或B2G2C。这样就可以进行一些商业运营了,比如说我们提供免费的WiFi服务,但可能会推送广告给用户。”徐明说。
最重要的是,PPP模式下,政府对项目中后期建设管理运营过程参与更深,企业对项目前期科研、立项等阶段参与更深。政府和企业都是全程参与,双方合作的时间更长,信息也更对称。
“现在企业与政府一起进行前期的联合规划及顶层设计,政府熟悉政务并掌握了城市的数据,而企业则是IT专家,这样的一个联合实体会更容易成功,并且能够真正做到信息惠民。”徐明说。
2014年6月28日,中兴通讯与银川市政府举行的银川智慧城市研究院暨中兴(银川)智慧产业有限公司揭牌、银川中兴大数据中心建设启动仪式。这令银川成为国内智慧城市建设中第一家引入PPP模式的城市――由政府购买服务,社会资本投入,专业公司运营。
智慧交通盈利模式范文3
关键词:智慧城市 运营模式 挑战
中图分类号:F29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082-02
1 运营模式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具体工程建设完成后的运营又是一件长期复杂的工作。不同的智慧信息化项目需要应当根据其独有特性选择不同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因此对智慧城市产业链及建设运营模式的分析及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影响因素如下:
(1)基础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的相关整合因素。
目前我国对信息资源的归属、采集、开发等等相关的管理规则并不清晰,导致了不少政府部门和行业数据产权部门化和区域化。并且在法规规范方面缺乏硬性规定,极大的制约了政府信息服务效能、协同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成为阻碍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2)运营数据资源的有效开发的市场机制因素。
政府占有60%以上的社会资源,并且分散于各个部委办局,数据信息资源市场开放和使用效率不足,普遍存在信息利用率不高,缺乏竞争、激励和考核机制,缺乏对公众使用信息资源的服务意识和信息资源的协调管理,造成国家数据资源开发产业化比较低。
(3)政务数据资源的共享运营的政策保障因素。
各个政府部门对信息资源的分割和垄断使巨大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需求与实际共享情况形成鲜明反差,关于政府数据安全,数据所有权,数据使用权,数据保存等方面缺乏相关规定的社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行业和区域角度都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法规标准。
(4)多维信息安全的需求保障的相关保障因素。
传统的静态安全措施无法适应动态变化的、多维互联的智慧系统应用环境。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范围内各行各业的数据资源,加上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所对应的安全机制没有完善,保障数据安全成为首要任务。
(5)面向智慧城市运营的统筹规划因素。
科学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最大限度的实现跨门、行业、领域的信息集成和利用,兼顾目前信息资源现有配置与管理状况,对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系统实现合理整合,并在新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上开发新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增值,使智慧城市的产业经济、城市管理、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智慧管理。
(6)面向智慧城市运营的组织保障因素。
智慧城市运营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综合性、基础性工作,需要建设,梳理、规范建设、运营、行政各项流程,以更加科学和精细的方式来提升政府的行政服务效能和管理模式,增强智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保障智慧城市的运营。
3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现状分析
3.1 政府运营
智慧城市完全由政府进行投资建设和推动,涉及到公共安全、市政服务等领域相关平台和系统建设完成后所有权归政府所有,具体的工程建设以及运营工作可由政府直接负责也可外由社会资源承建和代维。针对政府各部门基础信息化建设、专用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一般可以由部门信息化预算资金建设;针对信息互通共享项目的建设,建成后的系统和数据需要对外开发和共享的,可利用政府信息化专项资金进行集中投资建设,避免重复建设。
3.2 市场运作
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由政府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社会资源通过自己建设或者与政府共同建设并运营维护。此种模式发挥了市场化的效率和服务优势,并可利用社会资源的资金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以满足用户需求,并缓解政府沉重的财政压力。市场运作模式主要是针对有一定增值信息化需求,面向社会的,未来有一定盈利模式,且涉及政府部门较少、易于监管的智慧城市项目。
在市场运作模式下,可以按照以下四种方式进行开展:
(1)政府主导、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司化运作。
此种模式下,智慧城市的建设虽然对社会进行开放,吸引社会资源的参与,但还是应当由政府为主导来进行项目的推动。具体可由政府进行部分投资,政府为主成立信息化投资公司,投资公司由国资委进行控股,同时注意要吸引社会相关的信息化企业参股到投资公司中。投资公司成立后按照公司化进行独立运作,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运营,但是政府的信息化主管部门还需要对投资公司进行监管。
另外投资公司还可根据不同的信息化需求和行业领域投资成立专业的信息化投资子公司,如交通信息化投资公司、市民卡投资公司等。此种模式适合前期投资大,虽然后期有一定的盈利性,但主要还是公共服务为主,且涉及到行政部门较多的城市工程。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吸引社会优质资源,同时还有利于将相关信息化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政府提供引导资金和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共同建设和运营。
在该模式下,鼓励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公共事业的需求出发,利用社会资源的产业化优势,通过政府与企业双方合作,共同开发、投资建设,并维护运营公共事业的合作模式。
(3)政府牵头,社会资源出资建设,到期移交政府。
这种模式,政府提供政策和资源的支持,主要由社会资源来出资建设,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监管。根据社会资源是否参与运营,又可分为两种模式:BOT模式和BT模式。1)BOT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模式。作为委托方的政府会将智慧城市的建设特许权授予作为承包商的企业,由企业在特许期内负责工程的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待特许期结束后再将工程的所有权移交给政府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整个过程中的风险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分担。2)BT模式,即“建设-移交”模式。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进行属于政府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在项目建设和移交后,政府按协议赎回相关设备和设施,政府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也是一种“交钥匙工程”。
(4)政府与多方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以示范工程带动产业发展。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创新型产业工程,政府与生产企业、物联网、互联网、通信等信息产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设智慧应用的示范区。政府给予政策倾斜以及引导资金、研究经费上的扶持,由参与企业出资建设运营,拓展融资渠道。以示范效应推进该工程的推广,提升智慧城市建设规模和层次。
4 智慧城市建设主体参与者和面临挑战
在智慧城市的经营和服务过程中,有几个主体要素,分别是政府,智慧城市的经营者和服务提供者,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者以及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者。确保智慧城市的良性运营发展,必须把握智慧城市的经济发展需求、社会服务需求、行政服务需求,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以及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商,能够提供大数据树立服务和可视化分析,集合社会厂商相关资源、建设相关服务标准、行业标准、数据标准,共同推动集中化、集约化、规模化、创新性的智慧城市运营生态环境。
4.1 主体建设者分析
政府是智慧城市的牵头组织者,必须对智慧城市整体设计、建设、运营以及服务进行全程监管,优化和综合各种应用,集合各种资源,形成城市的整体发展合力。
(1)智慧城市的设计者和建设者。
智慧城市需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设城市信息和资源数据中心,构建融合的基础网络,通过分层、分内容建设,达到平台能力及应用的可成长、可扩充,创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系统框架。
(2)智慧城市的经营者和服务提供者。
随着城市信息化应用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围绕建设创新应用,开放运营,资源整合共享资源,高效服务的智慧城市,政府在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创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机制,负责统筹实施,顶层规划,运营保障,服务保障,服务拓展等工作。
同时打造能力开放平台,吸引多方资源参与,整合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通过打造智慧城市核心平台,为城市搭建城市级别的数据仓库,循环运营整个体系,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3)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者。
通过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规模化建设,实现集约化投资和设施资源的共享,完善的运营与服务保障制度以及流程,建设安全的信息保障和监管。
(4)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者。
提供创新性、开放性以及共享性的云计算应用服务和行业应用服务。
4.2 面临的挑战分析
4.2.1 协同方面的挑战
(1)加强各种政策之间的协同和衔接,形成政策体系。
(2)加强不同行业之间的互联互通的规范和标准形成资源的共享机制性。
(3)加强不同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和协同管理的能力,增强业务协同能力。
4.2.2 技术人才方面的挑战
智慧城市行业近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一个最重要的保障就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注重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高层次人才再教育,以即将推进的各示范项目为载体,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4.2.3 安全模式挑战
加强人、专业技术、设备和生产环境的安全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健全相应的安全制度。提高信息安全意识,理顺管理体制,强化保密意识、增强保密安全防护能力,完善保密安全监督检查机制。
4.2.4 资源整合挑战
城市的各种信息服务资源、民生经济资源等同样都属于城市的基本资源。政府需要解构和整合各种资源基础核心的数据和信息,逐步建立完善城市资源数据库。
(1)政府必须逐步建设、运营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对各领域业务信息加以整合,建设统一有序的信息资源体系,支持信息资源的数据共享和服务聚合。
(2)涉及维稳安全、市政服务等非盈利性、非商业化的应用系统及其子平台由政府自建自营,而其余各项服务与应用应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源为主建设和运营。
(3)所有智慧城市的服务与应用必须与政府建设运营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和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对接。
(4)只有遵循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在政府许可下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单元,其业务系统和才能够与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及城市资源数据库进行对接。
参考文献:
[1] 单志广.智慧城市与大数据运营[J].财经界,2012(06).
智慧交通盈利模式范文4
在神州数码转型智慧城市之初,海外投资家给了飞赴波士顿登门请教的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郭为一个颇为中国式的评价:不成功则成仁。同时,也给了他一个美国式的选择:去尝试。
“能不能成功,我也不知道。”郭为呵呵地笑,这是一个历经洗练,已“知天命”的男人。六年前,郭为借钱以豪赌的心态才得以MBO。而现在,作为神州数码的战略大股东之一,郭为押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要证明他还会成功。
2012/13财年前六个月,神州数码营收实现374.04亿港元,较上财年同期增长了9.57%。得益于全面均衡的五大业务布局,在消费市场持续波动的情况下,神州数码表现出较同业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但也有分析师以“危险动作”来形容目前的神州数码,认为正在以分销、IT服务乃至全业务利润,反哺智慧城市,未来风险正在加剧。其每建成一个新的智慧城市,就可能需要上千万港币的成本。这也是资本市场投资者最为关注和敏感的问题,还有那票跟着郭为的弟兄,都在注视着他。
到底,这是个怎样的故事?这是一场“至少可以带动神州数码往前走20年”的变革,郭为对《英才》记者说,偶尔,他会为之兴奋的失眠,也曾焦虑到失眠。不过,让郭为颇为踏实的是,大部分投资人并不只看短期。
不疾不徐的语速,没有针锋相对,没有慷慨激昂,一如既往的白衬衣黑西装配一条领带,就这样端正地坐着,两小时内不喝一口茶……或许,他是在刻意压抑自己内心翻滚着的情绪。曾经的联想已经登顶全球PC,郭为能否借智慧城市将“不叫联想的联想”带向新高度?
从更为宏大的视角看去,智慧城市又是一个可以影响和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梦想。只是,从概念的诞生至今,不少巨头染指其中,但还是很难有人真正说清楚什么是智慧城市。
布道“智慧城市”有点儿像兜售信仰,笃定的不能只是郭为和他的团队,还需要政府、合作伙伴以及整个尚未完善的产业链。更何况,智能城市“落地”之后,盈利模式如何,能不能赚钱?利益如何分配?投资周期与回报高低如何?这一切仍充满了未知数。
“退出画面看画”
谈赚钱的事就兴奋的是商人,谈不赚钱的事就兴奋的是创业者。
“武汉回来又病了,反复了很多次,不知何因。不容易。明天又要去南京。”不是要在微博卖萌,从神州数码2010年提出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以来,这是50岁郭为的常态。
2012年12月6日,福州市民融合服务平台。郭为与福州市政府官员此前有过无数次的握手,这一次算是终得正果——在若干试点城市之后,福州被当作神州数码智慧城市运营服务的“落地”之作。
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等“绚烂”的技术都被集合在了全国首个“市民融合服务平台”上。福州市民从此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市民热线、社区服务站、市民卡等便捷方式,享受到包括类超过400多项政务服务以及9大类80多个子类一万多家商户提供的便民服务。
截至2012/13财年的第二财季(2012年9月30日),神州数码的智慧城市业务已经在全国69个城市展开布局,并与14个城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项目签约同比增长达52%。肉菜溯源、市民卡等多类项目作为拳头产品得到了更多城市的青睐,成为智慧城市战略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
但对于如何靠这个平台赚钱,郭为笑而未答,他更乐于谈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在智慧城市成为神州数码新五年战略的那一刻,正是“十二五”规划为创新型国家写下转型注解的那一刻。所以,智慧城市,只是顺势而为。
有人说,当年从联想分拆出来时,郭为将这家新公司起名为“神州数码”(Digital China,直译为数字中国),似乎冥冥注定,十年后神码要做“智慧城市”。
而在回忆中,郭为谈到那时候的心情既自卑又自傲,从某种意义上,定下信息化中国、数字中国的目标,是因为看不清目标却非要定个大目标,有点儿为了战略而战略。
度过对传统分销业务发展的忧虑期和对未来新业务方向的迷茫期后,郭为将数不清的第一次付给了挑战,“在许多差点以为熬不住的时刻坚持了下来”。
十余年,所犯之错,都将成为神州数码再次蜕变的基石。“退出画面看画”,郭为不断告诫自己,这也正是人生导师柳传志传授给他的。
如果说,神州数码经历的第一次转型,是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那么智慧城市正是其以客户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的服务的二次转型。
“退出画面看画,对于时刻保持宏观视野,对于战略制定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郭为称这么多年,自己就是在研究两个规律:一个是产业发展规律,在产业变化之前卡位,IT服务业务如是,智慧城市亦如是;另一个,是企业内部管理规律,如何建设团队、制度、流程和文化。
不聚焦,易失败。神州数码正在围绕智慧城市,重新梳理并组织所有业务结构,这是第三个五年战略的核心。
“从战略上讲,尽可能把边界做得很清楚,然后,小心求证。方向是没有错的,关键是路径,在实现目标的路径中,怎样少走弯路怎么样高效率,是我们正在做的。”郭为说。
这一次,智慧城市在神州数码内部是一个独立体,全公司上下业务,则形成对其支撑之势:DMT(神州数码终端及移动技术集团),不再是简单的传统分销业务,而将是一个智慧的“端”;STG(神州数码系统技术集团),过去是基于项目做大型网络和数据库业务,未来将更多扮演云解决方案供应链上的关键一环;ITS(神州数码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立足服务。其中,小型银行系统、网络发票和电子报税系统都将成为智慧城市平台融合的一部分。
“对智慧城市这件事,公司上下从来没有这么一致过”,郭为说。
三个问题会置于死地
不断在上一次犯的错中反省,又难过“感情关”的郭为,总鼓励周围人去尝试,结果差强人意。
是如今,盛年的郭为开始放权。2011年3月,将45岁的林杨和38岁的闫国荣扶上神州数码CEO和总裁的位置,这两位从联想分拆之际即追随郭为的旧部,在未来的日子中,一个主外一个主内,而郭为只作为董事局主席,掌舵方向,瞩目于智慧城市的潮起。
智慧城市概念在近两三年开始被地方政府追捧,数十个城市迅速推出相关项目,意图快快上马,但是,郭为却在2011年底做出了放慢步伐的决定。
“必须非常谨慎,要聚焦样板城市,不然,我们的力量四散在各处,被四处挖去开工,最后可能就把市场做烂了,在这些问题上必须强硬,说不谈就不谈了。”郭为说,所谓强势,要就事论事。在神州数码拓展智慧城市的地域划分上,可见端倪:目标是三区两线地区,其中,三区指珠三角区、长三角区和环渤海地区;两线指京广线、京沪线。这些地区都是内地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尽管目前已经覆盖69个城市,但数目不会再大幅增加。
在智慧城市的先期试点城市中,只有福州和佛山。其实,潜藏在郭为的心中,这是一个不断优化、进而不断拷贝、到达盈亏平衡点、最终盈利的商业逻辑,而且,这是一个已经被证明切实可行的路径。
实际上,5年前,神州数码已经在智慧城市中悄悄探索。第一个项目是从扬州开始。当时,并没有智慧城市的概念,只是扬州市政府希望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能有所创新,提出打造“精致扬州”和宜居城市。
对于这项新商机,神州数码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就是后来的市民卡,这张卡涉及扬州市20个政府部门,可以整合市政府对市民的所有服务,包括医疗、社保、交通等等。3年之后,神州数码将“扬州模式”陆续复制到张家港、无锡、镇江等地,最终形成了多地开花的局面。
如果再往前追溯至第一次转型,苦熬IT服务业务五年才开始盈利的神州数码,正是凭借不断拷贝解决方案后的规模效应胜出。郭为说,进入新市场,一定要赔钱,特别是示范性的第一个客户,一定是付出极大代价的。当时针对电信行业,神州数码为三大运营商,遍布30个省份的120个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盈亏平衡点就出现在:解决方案被拷贝了第四次。智慧城市的商业逻辑大抵如此。
就目前而言,神州数码的分销业务持续稳健,IT服务也并非见到增长瓶颈,但如果仅以此二者的业务反哺智慧城市的宏图大志,能否挺到其为神州数码带来盈利的那一天?
沿着“贸工技”路线,分销作为分拆至今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多年来保持超越行业的增长,虽然毛利水平相对于服务业务要低,但神州数码在整个中国分销市场占据超过30%市场份额,各项周转指标均处于业内最好水平,可以说,规模效益像是后盾,在危难时“输血”。
在2011/12财年的年报数据中,可以看出服务业务整体营业额已经达到78.92亿港币规模,如果单独看这块业务,神州数码已经坐上中国整合IT服务的头把交椅。从30.62%的收入增长速度和毛利水平看,它是整体盈利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相当于“造血”机器。
郭为无法列出智慧城市的盈利时间表,不过在他看来,智慧城市业务的布局已逐步清晰,并正在拉动相对高利润率的IT服务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进一步聚焦优势业务领域,神州数码已经出售了电信软件业务,而只是重点拓展一直占有市场领导地位的政企行业以及快速增长的银行领域。
在2012/13财年半年财报中,神州数码服务业务实现营业额约港币39.58亿元,同比增长12.25%。其中,金融、政企行业以71.18%和38.91%的高速增长,成为亮点。“在智慧城市上,我们投入力量很大,它和现有业务是有连续性的,它不会伤害,只会刺激现有业务”,郭为说。
进攻的另一面,是防守。更加严格的风险管控措施,同样反应在财报中:比如,积极清理库存积压、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保持经营业务现金流的稳定,以及缩减资金周转率。
“有三个问题会置我于死地:第一,现金流的危机,会引发银行信贷危机,谁也不会相信所谓的高额利润;第二,投资人会怀疑你,抛弃你;第三,人心一散,队伍就不好带了。”郭为的谨慎,并非是天生缺乏安全感,而是的的确确在挫折中得来的教训。
欢迎随时收购
正如IBM提出“智慧地球”,背后是一整套的IBM软硬件产品等待兜售一样;神州数码,从分销向IT服务转型,再走向智慧城市前沿阵地,也暗含一条承前启后、让业务协同的逻辑性。
实际上,从IT服务到智慧城市,神州数码和IBM的关系一直是亦敌亦友,彼此借力,又互相竞争。
IBM是名副其实的“老师”,在战略视角、技术储备乃至管理模式上,神州数码都难以望其项背。与上一次转型类似,神州数码也并不打算与之正面冲突。比如,在智慧城市产业链中,神州数码正在力争扮演平台运营商的角色。
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公共事业部总经理张坚对《英才》记者称,跨国公司搞的智慧城市,像是以概念框住下游硬件商,让大家追随其后;神州数码在福州的试点,至少落地了。
神州数码的方向,其实就是从一个解决方案供应商逐步转化成城市服务的运营者。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郭为的战略少了进攻性,多了包容性。
郭为则称,在技术和宣传上,IBM是全面领先,但不是说在每一个点上都能领先。就像当年在联想,我们也是“骑在IBM脖子上搞开发”,突破了汉卡技术。
此外,与许多智慧城市动辄几个亿的项目启动资金相比,神州数码的平台投资成本性价比更优;神州数码更容易将在政府行业中的影响力,转化成比较优势。
2000年联想分拆之际,有跨国咨询公司给神州数码指出了未来三条路,其中一条,就是供应链管理、软件集成和网络集成业务三箭齐发,最后整合到IT服务的大旗之下,成为中国的IBM。
2011年,郭为曾告诉《英才》记者:“从技术实力上讲,我们没有IBM雄厚,所以复制IBM并不是明智的选择,但是如果在未来5-10年的发展中,我们都把IBM作为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他是一个技术方案提供者,而我作为一个技术方案的运营者,于是,我发现神州数码有一个很重要的出口,就是可以把我们所有的资源通过这个出口做出去。”
如今在神州数码如火如荼地投入智慧城市时,郭为接受《英才》专访却语出惊人:欢迎IBM随时“收购”神州数码。
“所谓收购,有不同的理解。不断地融资,不断有新投资者进来是为了使公司更加强大。吸收这样的资源,我们愿意谈。”
难道“卖掉”之说,是因为资本实力不济?
实际上,从2010年发力智慧城市以来,神州数码未见有资本层面的大动作。从公开信息中,可见神州数码投资了两家公司,一是花8000多万港元认购专长于B2B的慧聪网,入股9.91%,后又有增持;另外耗资1.3亿投专长于B2C的易宝,持5.01%股。
在智慧城市上的投入,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郭为也向《英才》记者坦言,并不知道何时才能让现金流实现正向流动,但在过去几年的预算中,围绕智慧城市以及公司整体资本性的开支控制在近10亿元港币。
收入模式尚不清晰
相比之下,当下,真正让郭为焦虑到失眠的是,如何打通智慧城市服务平台中一些政府部门的关键节点。
在福州、佛山这两个先期的试点城市中,郭为要面见市长,要与各级政府高层反复沟通,要与下属反复论证技术方案,甚至最终产品界面也要亲自过问。
福州、佛山,一来经济相对发达,二则领导层观念新。智慧城市究竟能不能更大一步的复制?郭为不敢妄下结论,但他又自问自答:“如果我内心认为这条路不能走通,怎么会去做呢?我也不傻。”
“如果在路径上,花费过高成本,就不是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有一些东西是现有社会体制造成的,必须找到变通的办法,这对于整个大环境要求比较高”,郭为说。
当技术平台实现了应用融合和协同办公之后,政府相关部门却未必愿意开放数据;由于牵涉部门众多,并不是大领导拍板就算数,而政府服务之外还有如何搭载商业服务的问题。
智慧城市的落地,可谓荆棘丛生,早期是技术难,后期,则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郭为说,幸好在两个城市试点中,只有“活扣”无“死扣”;只不过,像是去西天取经一样,这会儿就像唐僧刚出门,没准还没遇到孙悟空和猪八戒。
智慧城市现有的商业模式,只是每年向政府收取服务费。神州数码的初衷是,搭建城市运营平台,开放给成千的服务供应商,但如何让上万种应用“跑起来”才是真正的问题。
“这是一个新的互联网模式,我们仍在探索中,很难给出一个清晰的收入模式”,郭为说。
很多不可逆转的选择就要开始了,门会轻轻锁上,但咔嗒声却要几年之后才能听到。在未来更加云谲波诡的产业浪潮中,神州数码将迎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技术融化与冲撞的更大挑战,相对的,管理风险也将与技术风险同在。
智慧交通盈利模式范文5
那么,转向哪里?怎么转?转到什么程度可以告一段落?企业内部如何调整?新旧理念如何顺利交替?外部市场和品牌建设如何及时跟进等等诸多问题才真正是考验一个企业决策层对企业自身与外部市场环境、趋势变化的观察和实际的驾驭能力。云计算、物联网等行业大势对商业模式、用户需求的彻底改变正迫使更多企业不得不面对转型。用友、神州数码、太极股份这三家在不同行业领域的转型典范或能给予我们借鉴和思考。
用友股份
用友股份的转型与中国企业的转型密不可分。中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其转型升级的需求正向“深度转型”迁移,即企业经营和发展模式正在从以生产为核心的“产品经营”,向以产业链掌控为核心的“客户经营”转变。
为此,用友正在加速实践自身的“深度转型”。前不久的换标,更昭示着用友转型的决心—从企业管理软件服务商向云服务商全面转型。
按照其整体部署,用友股份将它的转型升级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转型升级1.0、2.0和3.0。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友表示,公司希望用3年时间,逐步完成转型升级的4大目标:高客户价值、高持续盈利能力、高员工满意度、高产业链伙伴满意度。
如今,用友已在2011年完成转型升级1.0,一方面针对目标客户群,对产品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另一方面落实了地市级分公司的转型,从产品经营转向客户经营。
作为国内软件业率先向客户经营模式转变的公司,李友认为,用友的转变在于,他们看到,产品经营模式下卖产品是经营活动的核心。在这种模式下,更多是一个个销售在单打独斗,企业关注的重点是产品销售收入和产品市场占有率;而客户经营模式的思路是,企业关注更多的是每个客户的持续产出和满意度,而非特定产品的持续产出和满意度。
2011年,用友股份对其客户群体进行了重新划分,将所有大中型企业客户划分为大型企业客户群、中型企业客户群和分销客户群3大类。并根据每个客户群特性,对其业务模式、盈利模式及资源部署模式进行了重新调整。比如,针对大型企业客户群采取的是“咨询+行业化解决方案+咨询式的实施+持续的优化改进服务”;中型企业客户群采取的是基于产品标准化的解决方案,达到快速实施、快速见效、快速为客户带来价值的目标;而分销客户群则是中小客户群,以分销模式推进。
同时,用友股份又将三大客户群体划分为战略客户(A1)、行业客户(A2)、区域成长性客户(B1)、区域中小型客户(B2)四大类。相应地市级分公司只做A1、A2类客户的经营,B1、B2则交给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经营。这样的转变让之前直销、分销混杂的销售模式更加清晰,也有利于集中地市级分公司的核心力量对客户进行深度经营。
如李友所言,用友这次从产品经营型向客户经营型的转变,实际囊括了全部软件企业的3种形态:产品公司到解决方案公司,再到服务型公司的跨越。最好的样板便是苹果。
也只有实现这样的转型,才能将用友逆势扩张的能量真正释放。为客户提供持续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是在为用友提供长期的可持续的竞争力。
此外,在转型升级2.0阶段,用友将在转型、创新、人才、管理四个维度同时发力,并附以创新事业部,对云计算、电子商务、商业分析和移动应用四大趋势展开部署。
今年初,用友还启动了人才供应链专项计划,并成立人才供应链专项工作小组,围绕转型升级目标,通过有效机制建立人才供应链。工作小组将对现有人员和目标人员结构进行分析对比,对从客户经理到售前顾问,从项目经理到实施顾问等各个序列的人才进行梳理,对每个岗位都制定了人均单产、效率和人均成本等关键指标。在数量、质量和关键指标上深入分析,找出现存差距,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等方式做出弥补。
神州数码
比之用友立足自身软件产业的转变,神州数码的转型来得更为跳跃。从传统IT综合服务商向智慧城市专家转变,这个跨越在外界眼中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神州数码要坦然很多。在他们看来,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转型和国家、社会的整体转型息息相关。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仅靠低成本竞争已远远不够。企业要想发展必须要有创新能力,必须要有更高的附加价值,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事实上,神州数码围绕“数字化中国”的探索时间久矣。在成功地从“IT分销商”转向“IT综合服务商”之后,神州数码的业务逐渐从基础走向了主流。眼前的二次转型,神码无疑是想在未来的5~10年间,透过“智慧城市专家”使企业业务从主流真正进入前沿领域。在神码看来,也只有经历这样的跨越、探索与创新,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为何选择“智慧城市”,神码认为:首先是要用虚拟手段去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二帮助城市管理者提供融合便捷的公共服务;三解决区域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拥有领先优势。
目前,神州数码不仅拥有完整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而且拥有广泛的覆盖。其“智慧城市”布局已在全国67个城市展开。其市民卡项目在扬州、无锡等地取得成功,“智能卡云服务平台研发与示范项目”在佛山市禅城区顺利推进。这些进展为神州数码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全方位布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神州数码已与深圳、南京等12座城市签订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
如此迅速的扩张,“智慧城市”战略必会遭遇系列新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人才问题。不同于外企高薪吸才做法,神州数码主要通过“英才计划”吸引应届毕业生,自行培养。从目前公司人员结构组成可见,16000多人近1/3是技术型人才,接下来需进一步提升这些人员质量,如既懂传统应用,又懂互联网技术。
其次,面临多个智能系统间的融合问题。对城市管理者而言,这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不仅需要从顶层设计对城市管理进行整体规划,还需要神州数码这样的IT整合服务商提供强大支持。
此外,确保整个集团包括实施人员都能很好地理解智慧城市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为此,先要聚焦,领导层先要高度重视、深刻理解,并统一价值观。在神码内部正在不断宣贯和强调,以加深员工对公司战略的理解和把握。另外,除每年的誓师大会外,神码还举办干部大会,与全体干部深入探讨整个公司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同时,会结合自身业务落地,让员工在实践中加深对智慧城市理念和项目实施的理解。
太极股份
要说用友和神码的转型有多“张扬”,那么太极股份的转型就显得过于低调了。在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孙国锋看来,太极的转型也是顺势而为。
自上世纪80年代组建,太极计算机公司(以下简称“太极股份”)伴随着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不断在适时调整自身战略,推进业务的转型升级。
孙国锋认为,当前,太极的业务转型升级是对原有战略的继承和发展。2000年,太极锁定发展一体化IT服务能力的目标,誓言要在政府、金融、能源、制造等重要行业做出太极品牌,以民族产业推动国家信息化发展。10年过去,太极成功从“系统集成商”的角色逐步转型为综合IT服务提供商,并实现了体制机制的重大突破,完成由全民所有制企业向规范化股份制治理结构的转变,并成功在深交所上市。
2012年,是太极股份制改造的10年,也是太极股份第一个十年战略的收官之年。现今,太极即将进入又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期。为此,太极迎来了又一次的战略转型升级。
而这一次的战略转型升级,太极将如何发展,定位在哪里都考验着太极的管理层。“进入百亿级企业”成为太极的首要目标。孙国锋指出,基于这一战略目标,太极首先仍将立足于国计民生方面的重要行业信息化,成为国家推动“两化融合”和完善社会治理的生力军;其次要在国家城市化战略中扮演积极角色,成为推进“智慧城市”的民族骨干力量。
智慧交通盈利模式范文6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社区服务;服务创新;应用系统
1 引言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旧城的不断改造,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间和家庭结构功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逐渐减少,单身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原有的经济功能、养老功能、托幼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维系功能开始弱化,并逐渐转移到社区中去。
社区服务需要接受由居民和家庭转移来的多项社会功能并加以系统化,使本身的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壮大,社区服务功能逐渐达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学有所教,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需有所供”的新境界。
“十二五”时期,全国各地民政及相关部门明确了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社区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性,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应用系统已成为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础工程。
2008年1月19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也是目前我国破解养老服务难题的根本出路。《意见》还要求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有条件的地区都要建设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提供一键通救助服务。
2011年1月,民政部公布了《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在社会养老方面,提出了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的建设力度正在不断加强,社区信息化能够解决政府最重视的社会管理问题,集领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理念、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打造智慧化社区服务。
截至 2012 年3 月底,全国已有20 多个城市的市政府在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热点。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而“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智慧社区”,国内目前虽无统一的定义,但综合各地正在进行的“智慧社区”建设,其内容大致为综合运用无线网络、物联网技术,建立社区公共数据资源中心,综合开发利用社会各类信息资源,从而实现社区管理、政府职能以及社会服务的智慧化。
经过长期调研,当前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都在试点、示范和摸索中,尚未有成熟的建设模式,应用系统功能比较单一,提供的社区服务也缺少统一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各种社区服务应用系统进行充分整合,并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手段来解决社区服务应用系统中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2 建设智慧社区应用系统遇到的问题
智慧社区是在智慧城市的构建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提出的,作为智慧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智慧社区的构建领域零散,应用水平也不高,没有形成“面”上的整体推动态势,从而导致没有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且存在以下问题:
2.1 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缺少统一标准
目前,国内运营商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上都各有计划,应用领域分化严重,只有专门的解决方案,没有集成的解决方案。在其他应用终端上,从行业到企业,各自都有自己的标准,相互间的兼容性差,这样就造成宏观上把握不清,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相关资源不能整合应用。
2.2 社区覆盖层面较窄
首先,在智慧社区试点过程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机制尚未建立。其次,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经济实力存在差距,阻挡了智慧社区在更大范围内普及的步伐。
2.3 缺少合适的商业模式
智慧社区需要社区、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平台开发商密切合作,但是社区运维和管理都主要集中在社区物业管理处。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的资源有限性,仅限于提供基础的社区服务,无法进行商业元素的融合,如社区电子商务。同时,也由于智慧社区提出的时间较短,有效的商业模式仍是整个产业链的参与者需要探索的问题。
3 智慧社区应用系统分析
3.1 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概况
3.1.1 上海陆家嘴智慧社区
陆家嘴“智慧社区”建设重点主要涵盖社区综合管理、社区生活质量水平、社区经济和商业活力、社区内个体发展水平四方面内容。具体建设内容为“一库、一卡、两平台、多系统”。其中,“一库”指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包括区域内人、物、房、事、单位、楼宇等动态信息;“一卡”指开发“智慧城市炫卡”,有了一张“智慧城市炫卡”,社区居民就不必再带门禁卡、购物卡、银行卡,甚至到社区医院预约门诊也可以“轻松一刷”;“两平台”指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系统”指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各类具体应用系统,包括智能健康管理中心、多功能电子公告栏、停车智能导航系统。
3.1.2 无锡万家便民服务中心
无锡市便民服务中心依托24小时全天候应答的96158市级便民服务呼叫平台、便民服务网站和社区服务站,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居家养老为切入点,以实体服务为支撑,为无锡市民提供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家庭生活服务和民生商品配送等便民服务,致力于为无锡市民搭建一个需有所应、困有所助、难有所帮的综合性“门对门”便民服务平台。
无锡市便民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市级便民服务平台,按照高规格、高科技、高起点的原则和“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思路,重点建设了96158市级便民服务呼叫中心、96158便民服务网站和96158社区便民服务站,并且与民政业务平台、政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业务联动。
3.1.3 美国迪比克市智慧社区
高科技武装6万人社区—— 迪比克市以连接城市所有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为目标,将能源、水务以及交通三大系统建设作为优先发展领域。主要利用数据传递装置、分析软件和网络等高新技术让政府和市民即时监测和调整他们用水、用电及交通出行的方式,以打造真正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建设的第一步是安装数控水电计量器到户、到店,其中使用了低流量传感器技术,防止公共设施和民宅水电泄漏;同时搭建实时可持续发展综合监督平台,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展示。迪比克市希望通过这一计划,使城市的资源使用状况一目了然,并智能化地做出响应。
3.1.4 韩国松岛u-city计划
松岛智慧城市计划是由韩国政府、美国地产开发公司Gale、韩国钢铁集团POSCO E&C与LG合作推动,于2000年开始执行,预计2014年全面完工。其中,作为社区建设部分,提出建设智慧的、绿色的生活环境。
所谓智慧绿色生活,就是以无所不在运算环境以及环境感知元件为基础,发展智慧家庭、智慧建筑与智慧卡系统。未来在松岛生活的居民将会有全新的生活方式,出门仅需携带智慧卡,就可进出家里大门、搭乘大众运输与消费等,在家使用设施都可以语音操控,智慧型机器人帮忙打扫环境,智慧型冰箱会根据食物状况自行调节,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2 应用系统特点
从上述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内容来看,都是以建设信息平台为主,其功能服务主要体现在便民服务、绿色节能和低碳环保上,实现便民服务、建筑节能、环境保护、可再生资源利用,重点体现智慧社区低碳、环保的特色,突出社区服务的便捷、高效。
应用系统在特定领域体现自身的功能价值,比如远程医疗系统,主要服务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慧城市炫卡,主要应用在社区门禁、社区购物、社区消费;便民服务门户网站和呼叫中心则应用在社区便民服务方面。而像韩国松岛社区,规划在交通、家居方面实现智能化。
经过这些案例分析,类似整合在一起的集成应用系统能够实现的服务功能要远远多于单个应用系统服务的功能,也是未来智慧社区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
4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建设策略
经过以上分析,现有的应用系统在社区服务中仅仅起到辅助作用,还需要进行过多的人工干预和操作,为此我们提出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想法,希望改变现有应用系统功能单一、模式混乱的情况,使得应用于社区服务的应用系统真正成为智慧社区的特色。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在建设策略和实现功能上,能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4.1 基本策略
在未来的建设中,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社区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化,使之成为可以方便服务、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
4.1.1 统一的建设模式
形成信息共享的机制,制定好信息交换的内容、信息交换的流程和信息安全规则,制定业务协同的流程和制度。这些都是基础性工作,只有统一标准,才能对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利用,实现整合。
目前社区服务应用系统的建设都是零散的、独立的、简单的,很多子系统功能已经在使用,但是无法做到信息共享,管理成本高,维护不方便。创新应用系统的建设方案可以利用现有的信息系统,在其功能基础上进行整合。这种建设模式不仅把旧的系统利用起来,对于投资者、管理者来说,也是节约成本的好方法。
4.1.2 统一的实施规划
社区服务信息化如果没有统一的实施规划,根本不可能完成社区信息化建设。每个社区智能业务都有自己的系统,都要求社区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其结果是社区信息系统建设孤立分散,信息共享困难。所以社区服务信息化的建设一定要有统一的规划,将各部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高效强大的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
4.1.3 多方互动的体系
投资主体由政府独家可能要转变为政府、企业、专业投资机构共同参与。建设运营主体由街道、信息主管部门可能要转变为政府、居民、商户等共同建设,服务主体也可能由原来的政府扩展为政府、商户甚至居民自身。所以,由政府牵头的社区信息化系统最后就会演变成一个多元主体共同投资、构建和运营的“大服务信息化平台”。
4.2 建设内容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是一个综合的运营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将功能不同的子系统整合起来,把传统的社区服务内容进行分类,充分发挥统一管理、业务互动的优势。图1所示是一个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架构图
系统中的感知层包括采集信息的智能终端和传感设备,负责采集信息、传输及前期的处理,由室内终端、单元终端和公共终端组成,包括通讯设备、安防报警设备、监控设备、数字点播设备、健康监测设备等。
网络层是智能终端和管理平台之间的信息通道,进行信息传输的链路,以通讯网络为主,建设方式可以无线加有线互为补充,建设一张无处不在的“泛在网”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基础。
数据层用来统一存储、管理感知前端采集的数据信息。采用最新的云计算架构搭建数据中心,将海量的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按需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服务;消除地域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调度,增强运维能力,信息安全管控能力提高,获取服务更加便捷。
管理层将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对基础软硬件管理,主要负责大规模基础软件、硬件资源的监控和管理,为云计算中心的资源调度等高级应用提供了决策信息,是云计算中心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的基础。
应用层是平台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类应用,同样基于云计算技术,具备能力融合、接入灵活、开发简单、管理规范、部署高效等特性。平台具有灵活的可扩展性,同时具备定制开发和第三方集成能力,使得各种应用的部署更加灵活和快捷。
呈现层是综合管理平台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类智能应用的方式,包括社区网站互动、手机短信、语音通信、电视点播、电子公告屏等,为居民提供多种呈现方式。
4.3 实现功能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在社区服务上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可以保持各种系统的原有功能,还可以根据服务需求,整合系统之间的业务,达到服务效果最大化。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功能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便民服务管理、养老服务管理、安居服务管理。
4.3.1便民服务管理
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管理,把普通市民的生活服务与热线呼叫、报警运营、电子商务、短信互动等进行互通,形成了生活服务“信息化”模式,可以通过呼叫中心和社区门户网站为社区居民提供可视化的服务。
根据服务对象对家庭生活服务需求的不同,分为大类和小项。例如,可分为家政保洁服务、为老护理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家电维修服务、水电维修服务、电脑维修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心理慰藉服务等。可根据当各地实际情况在家庭生活服务管理系统中实现分类设置,增减和调整等功能。
实现对社区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基本信息和服务信息的电子化管理。通过本系统,运营单位可以将社会上零散的服务机构,通过严格的、标准化的准入流程,整合到本平台,形成全面的、动态的、分级别的民生服务行业数据库,便于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监督、引导和综合利用。
4.3.2 养老服务管理
为居家老人提供必要的日常生活服务,对居家老人、空巢老人进行主动关怀,通过智能终端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突破原有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模式,建立更人性化、具有实施性和可持续运营的养老模式。
借助智能终端中的健康监护设备实时监护老年人的健康指数,实现对居家老人尤其是患有各种隐性疾病老人远程进行心率监测、血压监测、跌倒检测等,紧急情况自动电话呼叫,减少突发事件对老年人健康的威胁,能够实时有效地对老年人的健康与安全状况进行监护。
4.3.3 安居服务管理
对社区公共环境、公共安全、居民家庭财产安全、个人安全进行监控管理,提供安全的社区生活空间和丰富多彩、高品位的居家文化生活。
对社区公共区域进行的视频监控、环境监控,包括居民居住的楼宇、电梯、逃生通道、社区店铺、社区道路等,来保障社区居民生活安全。同时,为社区居民家庭提供安保服务,在居民外出时,通过监测设备,实时监控住宅内的情况。另外,创新应用系统能实现联动功能,如接收到触发报警,社区管理中心将自动接报警、显示其具置,并弹出客户的详细地址、客户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及时提醒保安人员进行出警服务,保护社区居民的财产安全。
5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社会化养老及便民服务和信息化的消费模式日益成为主流的现代化都市生活需求。由全国老龄办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和护理服务两项,2010市场容量约1 3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5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大约每年增加150亿元,2010年至2020年每年增加约370亿元。
除了居家养老外,基于社区的服务需求更大。据保守估计,社区服务的整体需求将是社区养老服务的3倍,未来将成长为一个万亿规模的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收益途径主要有3个:
(1)新拓展业务带来收益,包括家政服务和服务商管理费用;
(2)通过试点应用的收益,可以获得政府相关的扶持资金和政府相应的购买服务;
(3)试点应用后,转化为产品进行复制和推广带来收益。
5.2 社会效益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可与三级(区、街道、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紧密结合,既为信息化居家养老提供了服务载体,又为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手段,可全面提升居家养老和社区便民服务的服务水平。
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为如下6个方面:
(1)为民政部门建立一套完整的便民服务管理及协调机制,并为社区内的老龄人群和服务机构建立准确详实的数据库及服务电子档案。
(2)以居民数据库、呼叫中心及智能终端产品为基础,构建紧急救援、生活帮助、主动关怀三大服务方式,丰富了服务手段和项目内容。
(3)构建了“公益化为前提、社会化为基础、市场化为补充”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虚拟敬老院运营模式,可有效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4)通过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推广适合社区居民需求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整合包括家电维修、水电维修、电脑维修、开锁服务、快递服务、搬家服务、上门理发、汽车租赁服务、家政服务、保洁服务、母婴护理服务及以粮、油、蛋、菜、水为主的民生商品配送服务,并通过建立覆盖全市社区的服务站实现与市民的零距离服务。通过信息化改善社区管理,维护社区安全。
(5)根据各政府部门传送的数据以及深入社区调查得到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分析,得到一系列社区居民生活数据,供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制定政策的参考依据。
(6)作为一个综合型的公共事业服务系统,与社区居民生活紧密相连。系统数据库内有居民生活相关的各类详细信息。因此,在出现突发紧急状况时,系统可以与相应指挥中心共享基础数据,以联席成员的身份参与应急指挥,提高应急指挥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