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隧道施工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岩石隧道施工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岩石隧道施工方法

岩石隧道施工方法范文1

关键词:隧道;软弱围岩;病害规律;特点;施工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rough a practical project example of weak rock tunne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ethod, put forwar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terrain conditions pointed construction method, with soft wall rock tunnel construction of proportion of gradually to improve, construction of soft wall rock face, the settlement of convergence deformation problem more and more common. So the weak rock tunnel to take the right construction method is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unnel. YaKou tunnel to a project example for background, weak rock tunnel damages,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ion methods are discussed. Through the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before and after the monitoring data contrast, verify the validity of the control measures, for future tunnel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Keywords: tunnel; Weak rock; Disease law;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马垭口隧道为一座左、右线分离式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长隧道,隧道位于重庆市巫山县龙井乡白泉村至红庙村之间,呈近东西向展布,巫山端洞口位于龙井乡白泉村,奉节端洞口位于龙井乡红庙村,隧道最大埋深约305m。隧道起讫桩号为:左线ZK33+959~ZK36+423,长2464m;右线YK33+990~YK36+555,长2565m。

隧道区岩石属较软的碎屑岩类,隧道岩石强度较低,多数为强风化泥灰岩,节理裂隙发育,浅部风化强烈,表层风化剥落现象普遍,且局部碎石土厚度较大,岩体完整性较差,进出口地形坡度较缓,围岩稳定性差,洞口边坡易产生坍塌,需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隧道浅埋段所占比例较大,洞顶围岩厚度较薄,强度较低,洞顶坍落、冒顶的可能性较大。

2 软弱围岩隧道病害规律及特点

软弱围岩隧道病害规律及特点如下:

a)隧道出现变形明显且数据较大的位置是距离开挖掌子面20m~30m的段落,且出现变形时连续4d~7d内变形发展快速、剧烈;

b)前期开挖时掌子面无水或水量很小,在后期(开挖后7d~10d左右),雨天、雨后支护表面出现严重渗漏水,支护随之开始出现较大沉降及收敛;

c)变形段先是沉降增大,紧接着收敛增大;

d)一般在拱顶或拱腰处出现纵向开裂;在每次围岩发生变化地段为环向开裂;收敛最大处为大跨线起向上约3cm范围,在此范围内工字钢架扭曲,支护鼓包,砼开裂脱落;

e)变形周期长,根据量测,隧道在长时间后(衬砌前)基本都未达到稳定状态。

3 软弱围岩施工方法

马垭口隧道施工采用新奥法原理,进行信息化施工组织设计。由于隧道围岩基本上为软弱围岩,因此施工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紧封闭、勤量测”18字方针。Ⅴ级围岩采用微台阶法开挖,保证初期支护及时落底封闭成环,确保初期支护的承载能力。由于Ⅴ级围岩二次衬砌按主要承载结构设计,二次衬砌(仰拱填充、拱墙)紧跟开挖面。

3.1 超前小导管注浆施工

由于隧道围岩软弱、松散,围岩变形快,压力大,自稳时间短,开挖后极易产生围岩失稳坍塌。根据马垭口隧道围岩情况,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预加固的办法,稳定围岩。本隧道采用外径为42mm、长300cm的小导管超前支护,环向间距为40cm每环共计37根,每1.5m打一环,纵向搭接长度大于1m,外插角控制在10°~15°左右,尾端支撑焊接于钢架上。注浆采用水泥浆,水灰比为1:1,外加剂为水玻璃,掺量为水泥重量的5%。围岩打入小导管后压注水泥浆液,浆液在注浆压力的作用下快速渗入破碎松散岩体中,使松散破碎体胶结、胶化、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抗渗阻水能力的以浆胶为骨架的固结体,从而提高围岩的整体性、抗渗性和稳定性,使超前小导管与固结体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强度的壳体,在壳体的保护下进行开挖支护施工。

3.2 微台阶法开挖

隧道开挖采用微台阶方法,全断面上下采用三层开挖(上、下台阶,仰拱开挖)、上台阶长度控制

在4m~5m,高度控制在4.8m左右。隧道每次开挖两榀,进尺为100cm;下台阶开挖时,先开挖右侧,每次进尺两榀,左侧开挖落后右侧三榀,每次开挖两榀,仰拱初支开挖紧跟其后。微台阶开挖需严格控制爆破进尺,上台阶开挖进尺作为主要进尺指标,指导下台阶进尺;上、下台阶,下台阶左、右侧需要同步推进;必须严格控制左右错开距离,防止同一榀拱架左右两拱脚同时悬空,出现同时悬空时极其危险,容易引起掉拱,甚至塌方。当围岩极其破碎,容易失稳发生坍塌时,应减少进尺,每循环只得开挖50cm。

3.3 初期支护

初期支护应在开挖后立即进行,以避免围岩由于暴露时间过长而风化失稳,产生垮塌等事故。初喷混凝土是为缩短围岩暴露时间及防止出渣扰动的最佳办法。初喷混凝土厚度一般控制在5cm。马 垭口隧道初期支护采用锚喷支护,采用Ⅰ18型钢拱架间距为50cm,拱架之间使用φ22钢筋联接,钢筋环向间距为1m;系统锚杆采用φ22钢筋,长300cm,间距为100cm,呈梅花型布置;拱架背后采用φ8双层钢筋网,网格间距为20cm×20cm;喷射26cm厚C20混凝土,为便于现场安装拱架,每榀分五节制作,上台阶三节,左、右下台阶各一节。由于隧道围岩软弱,拱脚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拱架安装后初始沉降比较大,而现场浇筑混凝土凝固时间比较长,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因此提前预制混凝土块,拱脚清理后安放预制块。拱架安放在预制块之上有效地减少了沉降。隧道原设计中大部分里程段内拱架没有落底封闭成环,拱脚垂直于水平地面,虽然增大了垂直受力面积,但水平方向只能靠拱架脚板与地面产生的摩擦力来阻止拱架收敛。由于隧道围岩侧压力较大,致使拱架内移收敛明显,造成混凝土开裂。在不改变拱架垂直脚板的基础上,在拱架内侧增设长1m的弧形拱架并安装脚板,以此来增加拱架的水平推力,并在两侧拱脚处增设φ32钢筋锁脚锚杆,锚杆尾L端型焊接于拱架,上述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拱架收敛。在隧道渗水较为严重、围岩膨胀变形明显处,系统锚杆改为φ42注浆小导管,通过径向注浆在围岩内部形成稳固的胶结结构,既起到防水的作用又能减少围岩膨胀压力。

3.4 底部仰拱

“早日成环”是微台阶方法施工的一条重要原则,及时落底封闭成环,是确保初期支护承载能力,防止收敛及沉降最有效的措施。仰拱初支应紧跟掌子面,每次开挖不宜过长,开挖后及时安装拱架并喷射混凝土进行封闭,开挖过长或拱脚暴露时间过长极易造成拱架下沉。对于没有仰拱初支拱架只有仰拱混凝土地段,仰拱落后下台阶15m~20m,为出渣车保留足够的倒车空间即可,距离不宜落后太长。施做仰拱时应将拱底碎渣清理干净,并注意排水,将隧道渗水抽至仰拱以外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

3.5 衬 砌

隧道衬砌采用复合式防水衬砌。隧道衬砌采用C25防渗砼,抗渗等级为S8.衬砌结构防水设计遵循“以排为主,防排结合,控制排放,防、排、堵相结合”综合治理原则,以结构自防水为根本,加强砼结构的抗裂防渗性能,同时以施工缝、变形缝等接缝防水为重点,辅以防水层加强防水。衬砌背后敷设环向软式透水管,在隧道两侧边墙处敷设纵向排水管,铺设EVA复合防水板。衬砌施工应在围岩和初期支护结构基本稳定并符合下列条件后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a)各测试项目的位移速率明显收敛,围岩基本稳定;b)已产生的各项位移已达预计总位移量的80%~90%;c)周边位移速率小于0.10mm/d~0.2mm/d,或拱部下沉速率小于0.07mm/d~0.15mm/d。同时应尽早封闭。

3.6 超前地质预报及监控量测

超前地质预报在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质预报可以较为清晰地预报未开挖段隧道的地质情况,为施工提供参考,可以针对地质情况提前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马垭口隧道施工中采用TSP地质雷达扫描系统,每次可超前预报150m在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监控量测在施工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沉降及收敛数据能指导施工中开挖预留量及支护参数的调整,检验施工方案是否正确,确保施工安全。

岩石隧道施工方法范文2

摘 要:随着隧道技术的发展,盾构隧道成为城市地下工程施工的主要施工方法,而盾构在推进过程中开挖面稳定性的研究未能引起关注,本文就开挖面稳定性的研究方法作出评析与比较,从而更好地指导开挖面稳定性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隧道盾构;推进;开挖面稳定

1 引言

盾构隧道技术是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对周围地层扰动最小的施工方法,已成为我国城市地铁隧道施工中一种重要的施工方法。同其他施工方法一样,由于地质条件和施工工艺的限制,很难避免盾构推进对周围环境的扰动,甚至导致过大的地面沉降。而这种环境的破坏主要取决于盾构开挖面的稳定性,所以开挖面的稳定是盾构施工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围绕这一问题已做了不少的研究工作,但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及施工参数的变化,使得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本文综合地评析了盾构法施工开挖面稳定的研究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对开挖面稳定性的研究工作。

2 隧道盾构法开挖面稳定的研究方法

2.1 开挖面稳定系数法

许多学者已经描绘了隧道开挖面的破坏机制,通过理论分析或是经验以稳定系数N的形式提出了保持开挖面稳定所需支持力的计算公式,Broms和Bennermark[1] (1967)提出了粘性土稳定的确定方法。

N=(σs+γH-σt)/Su(1)

γ:土体单元的重力;D:盾构直径;

Su:盾构轴心处土体的不排水剪切强度;

σs地面荷载;H:地表到盾构轴心处距离;

σt:盾构面支持应力;

当稳定系数N

N=4ln(2C/D+1)(2)

N=2+2ln(2C/D+1)(3)

N:稳定性系数;C:盾构埋深D:盾构的直径;

虽然稳定系数法得到了一系列的改进,表达形式多样化,但始终没有考虑到渗透力对开挖面的影响,适合无地下水施工条件中的计算。同时也因没有考虑到弧效应过高地估计了破坏力,今后开挖面稳定系数法的研究工作也应包括这两个方面。

2.2 极限平衡法

Horn于1961年根据筒仓理论提出计算模型如图(1),圆形开挖面的面积和正方形面积大致相等,即(楔形体的宽)B=(π/4)D,国外的学者有的采用计算模型:B=D或B=1.8D。G.Anagnostou和K.kovarl[4]利用此模型研究开挖面的稳定问题,从而简化了三维开挖面稳定的破坏机制,计算开挖面稳定时所需的支持力是通过考虑楔形体和棱柱体极限平衡得出的。其中较为困难的一步就是计算模型的水头场,同时还要考虑盾构隔板不排水性。应用三维有限元可以确定,求水头场的目的在于计算渗流力对开挖面稳定的影响,当渗透力能够计算以后,最后在水平方向列出极限平衡方程,反复迭代w,从而求出开挖面稳定时所需最大的支持力。c(土体粘聚力)f(土体摩擦角)对支持力的大小起决定性作用,但G.Anagnostou和K.kovarl的计算模型只适用于同一种土,c,φ不能直接取均值,而且也未考虑隧道的弧效应。笔者认为应对极限平衡法计算模型作出改进,将楔形体按土层分成n个隔离体,每个隔离体都是同性土。这种处理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开挖面楔形体不同种土层的问题,c,φ值可以直接取。每个隔离体受到上下隔离体的合力作用,在水平和垂直方进行向合力为零的分析,从而得出最大的支持力作为实际掘进过程中最小的支持力。极限平衡法可以考虑到渗透的作用,使得计算更加符合有地下水的施工条件。

2.3 试验研究方法

程展林等人[5]通过模型试验,对泥浆盾构施工中泥浆维持开挖面稳定的力学机理,开挖面前缘土体的应力变化规律,泥浆压力作用机理及泥皮形态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中粗砂地基中,泥水式盾构挖掘隧道,通过泥浆压力的作用,是可以保持开挖面稳定的,提出了中粗砂地基中临界泥浆压力公式:

Pnf=(0.6~0.7)tg2(45°-φ′/2)(σν-u)+u(4)

φ′:地基土有效内摩擦角;u:孔隙水压力;σν:

为上覆土体竖向应力;(0.6~0.70):反映砂土地基的拱效应。这种方法考虑到了拱效应和孔隙水压对稳定的影响,与国外最简单的泥浆压力按地下水所产生的静水压力再加上20kPa来确定临界压力的方法相比考虑更为全面且符合实际情况。离心试验作为研究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方法在国外较为常见。PierreChambon[6]根据离心实验研究无粘性土盾构开挖面的稳定性,指出最重要的影响参数是盾构直径,最小的支持力随着隧道直径线性增大,如图(2),并给出了开挖面的破坏形态是泡状的,指出应变主要集中在泡的边界面上,如图(3)。但离心机中的小规模试验并不能很真实地反映实际条件,只能模拟最坏的设置条件。

2.4 有限元法

许多评判开挖面稳定性的方法是基于极限方法、静态方法计算的,这是趋于粗糙的估算。有限元在土工数值计算中广泛应用,能够更加准确的模拟真实的施工条件。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学者用有限元研究隧道开挖面的稳定性。王敏强[7]等人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拟盾构推进的过程,提出了计算模型,可以应用到研究开挖面稳定的研究中。Buhanetal[10]描绘了EPB开挖面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在计算模型中包括了渗透力作用在开挖面上,针对直径为8m盾构机的开挖面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开挖面的稳定安全系数只与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渗透系数的比值有关,密度对其影响很小。而PierreChambon[8]指出三维模型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二维方法由于没有考虑弧效应过高地估计了破坏压力,基于理论和实践盾构开挖面的破坏范围大致相似,而不同的就在于垂直方向上的范围。针对三维能够取得很好的模拟盾构推进时土体的受力情况,笔者认为应用有限元法时三维有限元应优先选择。

3 结语和展望

本文较为系统地对国内外隧道盾构法开挖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并给予了详尽的评价,为以后学者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相信:随着我国地铁建设逐步开展,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盾构隧道施工以其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已受到了各方面的注目[9],可以预计盾构施工方法日后在中国大地上会得到飞速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会大大的促进了隧道盾构法开挖面稳定性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盾构法隧道的施工。

参考文献

[1] Chambon,P.andCorte,J.F.,“Shallowtunnelsincohe sionlesssoil:Stabilityoftunnelface,”[J].Journalof GeotechnicalEngineering,AmericanSocietyCivilEngi neers,Vol.120,pp.1148~1165,1994

[2] Romo,M.P.andDiaz,C.M.,“FacestabilityandGroundsettlementinShieldTunneling,”[C].Proc.Ofthe10thInt’lConf.onSoilMechanicsandFoundationEngineering,Vol.1,Stockholm,pp.357~360,1981

[3] E.H.Davis,M.J.Gunn,R.J.Mair,andH.N.Senevi ratne,“Thestabilityofshallowtunnelsandundergroundopeningsincohesivematerial.”[J].Geotetechnical,30(4):397-416,1980

[4] G.AnagnostouandK.Kovarl[J].“TunelingandUnderg roundSpaceTechnology,”Vol.11,No.2.165~173,1996

[5] 程展林,吴忠明,徐言勇.砂基中泥浆盾构法隧道施工开挖面稳定性试验研究[R].长江科学院院报,Vol.18,No.5,2001

[6] PierreChambonChambon,“Shallowtunnelsincohesionlesssoil:Stabilityoftunnelface,”[J].JournalofGeotechnicalEngineering,Vol.120,No.7,1994

[7] 王敏强,陈宏胜.盾构推进隧道结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仿真[J].岩石力学及工程学报,Vol.21,No.2,2002

[8] P.deBuhan,A.Cuvillier,L.Dormieux,andS.Mag hous,“Facestabilityofshallowcirculartunnelsdrivenun derthewatertable:Anumericalanalysis,”[J].Interna tionalJournalforNumericalandAnalyticalMethodsinGeo mechanics,23:79~95,1999

岩石隧道施工方法范文3

【关键词】高原隧道 施工 防排水

隧道防排水施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尤其是处于富水区的高原隧道,技术难度不言而喻,能否成功的治水,不仅关系到隧道的施工质量,更是隧道能否正常施工的关键。

下面就以关角隧道5#斜井为例,简单介绍高原隧道治水的成功经验。

1 关角隧道5#斜井工程概况

新建关角隧道是目前国内最长的钻爆法施工高原隧道,也是西格二线的控制性工程。该隧道为两平行的单线隧道,线间距40m,两线通过间距420米的横通道相连。

5#斜井位于青海省天峻县境内,青海湖西侧,斜井井身设计长度为1935.63m,正洞单线分割长度4704米,斜井口高程3680.80m,斜井和正洞Ⅰ线交叉口处内轨顶面高程3486.33,斜井平均坡度10.08%,最大坡度15%。

5#斜井正洞位于中等富水区,岩溶发育,局部裂隙水大,尤其夏季受青海湖暖湿气流影响,涌水量较大,实测夏季平均日涌水量约2.8万方。

由于正洞及斜井涌水量大,再加上斜井长度长,高差大等一系列原因,施工防排水问题成为制约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

2 正确选用合理的治水措施

隧道施工防排水工作,一般应以排为主,采取截堵排相结合的综合措施,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地质状况、涌水量大小、水压力、集中出水点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治水方案,以达到快速、安全、有效的治水原则。

比如,对于关角隧道5#斜井:①隧道涌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况且基岩裂隙贯通,地表水对地下水补给较大,因此在洞顶位置设置截水沟截断地表水流。②西宁方向地质状况复杂、围岩破碎的Ⅳ级及以上围岩,涌水量较大,采用超前帷幕注浆堵水。③地质状况较好段的集中涌水点采用集中点的径向顶水注浆堵水。④对于大面积的散水,以排为主。

3 抽排水泵站设计

3.1 抽排水工作方式

掌子面积水采用移动潜水泵抽至斜井泵站,斜井已施工地段出水经自然汇积到集水坑后引至附近的泵站水仓,泵站工作泵将水仓内积水抽排至下一级水仓,如此接力抽排至井外。

3.2 泵站设计

5号斜井正洞承担Ⅰ线2208m,Ⅱ线2496m的施工任务,均为灰岩地层,属于中等富水区,预测在该种地段施工中极易发生灾害性突、涌水的可能。预测5号斜井正常涌水量约5650m?/d,最大涌水量12801m?/d;所担负的正洞Ⅰ、Ⅱ线正常涌水量约15391m?/d,最大涌水量36940m?/d。根据实际的涌水状况,按预测的最大涌水量,设置安全可靠的排水系统及应急备用电源;同时为降低风险后果,确保不发生长大段落的淹井,水泵配置也考虑了一定的风险应急能力。

实际施工中,经过多个厂家水泵的比较,鉴于国产水泵在高原环境下无法达到额定的排水量及耐久性,难以满足施工排水需要,最终选用了耐久性好、高效的进口S2.100.200.1600.4 (格兰富)水泵(流量400m?/h,扬程70m)。根据实际排水量大小,在每个泵站配置4台该格兰富水泵,同时配备2台型号为300WQ600-50-132(流量400m?/h,扬程50m)的国产水泵备用。另外根据斜井高差194.47m和水泵的扬程斜井设5级泵站。

4 治水方案的选择和合理利用

4.1截水

针对隧道施工,截水主要是在洞顶地表采取一定的措施截断水流,从而减小对洞内涌水的补给,减小洞内水量和洞内堵排水的的困难,达到治水效果。

如关角隧道,取样地表水和隧道内的水,经水质化验对比,成分基本相同;另外冬季洞内水温较底,因此可基本判定地表水对洞内水补给较大。因此可采取措施在洞顶地表修截水沟,减少雨水补给;另外如果有条件且成本不大的情况下,可在洞内掌子面施工到河道下方时,适当的改道地表河道,减少河水补给。

4.2排水

隧道施工防排水以排为主,排的前提是“疏”。必须做好透水盲管的布置和出水点的导引,使排水水路畅通,才能保证排水效果。

4.2.1拱墙大面积淋雨状的施工排水措施

以关角隧道5#斜井为例,洞身位于中等富水区,部分段落开挖支护完拱、墙呈淋雨状。针对上述情况,实际施工过程中:①加密盲管,原设计中等富水区,环向盲管纵向8米一环,但根据实际情况,明显满足不了排水要求,因此增加到3~5米/环。并在施工过程中加密固定点,确保施工完衬砌混凝土后盲管畅通。②加强土工布的铺挂质量,土工布遇水重量变大,因此必须加密固定点。③加强防水板的铺挂质量,重点检查防水板有无破损、焊缝质量和铺挂平顺度、松弛度。

注意:针对整体水量较大的部分地段,铺挂的土工布遇水变重,施工难度增大,影响铺挂质量,可采用双层防水板(即在初期支护后紧贴着铺挂一层防水板),第一层防水板引导水流,第二层防水板起防水效果。

4.2.2集中出水点的施工排水措施

针对集中出水点,如果水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集中引排到隧道水沟内。

如Ⅱ线格尔木方向DyK293+104前后,在施工过程中,在左侧边墙处出现几股涌水,拳头大小般的涌水奔涌而出,开挖后半个月水量没有明显减小,因此考虑将水引到左侧排水沟中。

4.3堵水

针对隧道施工,堵水主要是注浆堵水,可分为超前帷幕注浆堵水、径向注浆堵水和集中出水点的顶水注浆堵水。如果施工过程中遇到涌水量较大,并且危及到施工安全,或影响到正常施工开展,则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注浆堵水。注浆堵水主要是封堵裂隙、隔离水源、堵塞水点,减小洞内涌水量。

对水量、水压较大的出水地段,应采用超前帷幕注浆进行堵水;对散状出水应采取“以排为主”的方式进行施工,水量较大时,可采用径向注浆堵水;对股状集中涌水点,采取对出水点顶水注浆为主的方式进行治水。

4.3.1超前帷幕注浆堵水

关角隧道岩溶发育,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和超前水平钻探。如果探测到或实际过程中出水点水压高、水量大,水流一段时间后水量并无明显的减小,此种出水点的岩溶裂隙比较发育、通道发达,在不同的里程,其出水点的位置也不尽相同;或出水点水压较低,但掌子面出水点较多,尤其初期为黄色带泥状涌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涌水量往往还会加大。

为保证施工安全,防止发生突水安全事故,对出现上述情况的掌子面考虑进行帷幕注浆。

如5#斜井Ⅱ线西宁方向DyK293+551处,掌子面底部、中部、拱部都不同程度的出现涌水,水量大,出水量约1200m3/h,水压力大,喷射5~7米远。

针对上述情况,正常施工已不可能,并且经观察水量并无减小,因此考虑对DyK293+554~DyK293+527(其中DyK293+554~DyK293+551段为止浆墙)段实施超前帷幕注浆进行堵水。

4.3.2 径向注浆堵水

对于开挖后拱、墙出现大面积“淋雨状”或多股小股状的涌水段落,并且正常施工排水压力较大,单纯的盲管排水难以满足排水要求,为了减小排水压力、改善施工环境、减少运营期排水量,对出水段落采用径向注浆。

比如斜井井身斜0+421~斜0+448段,该段呈大面积“淋雨状”,且总体水量较大,考虑对前方正常施工的影响和后期的运输条件等,采取径向注浆堵水。

4.3.3 顶水注浆

集中出水点顶水注浆示意图

开挖后局部出现集中涌水,且水量和水压均较大,而其它部位并无明显的集中出水点。为了减小洞内涌水量,确保正常施工,对这种出水点采用顶水注浆。如上图Ⅱ线DyK294+110左侧起拱线部位出现集中涌水且水量较大,考虑顶水注浆。

通过实施注浆堵水,大量的地下水被封堵,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进行,虽然掘进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涌水点或涌水段落,但实施注浆堵水后,使大的集中涌水被分散,水压力减小,整体上抽排水量减小,堵水效果明显。

4.4 探放结合的处理方法

由于注浆堵水的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工序被迫暂停,影响整体施工进度,况且一个循环的注浆堵水时间较长(一个循环帷幕注浆27米一般需要20~40天时间),成本也相应较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是否需要注浆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有所取舍。

通常情况下,遇到涌水整体较大但围岩情况较好的情况,首先应先在掌子面的不同位置施做探孔,一方面可以起到放水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探明前方水量的大小和水压力,为下一步的措施提供依据。

5 主体工程防排水施工质量控制

5.1 防水板和土工布的挂设

拱墙衬砌与初期支护间设置防水板与土工布,仰拱部位根据实际情况在富水区仰拱底部涌水段设置防水板与土工布,另外在仰拱端头沿环向施工缝铺设一幅宽的防水板和土工布。

土工布铺设前先割除初期支护上外露的钢筋、钢管、铁丝等凸出物,并用水泥砂浆抹平。防水板在初期支护基本稳定并验收合格后进行铺设。防水板与土工布分开铺设,先在初期支护上铺设土工布,再利用设置的粘结点(热熔衬垫)把防水板用热熔手法焊接,焊接应牢固可靠。铺设防水板环向铺设时,先拱后墙,先标出隧道中线,然后使防水板横向中心线与隧道中线重合,将拱部焊接固定好后,向两侧下垂铺设,边铺边焊,下部防水板压住上部防水板。

5.2盲管的安装

隧道环向盲管通常为φ50软式透水管,纵向盲管通常为φ75或φ80软式透水管。对于富水区,环向盲管纵向间距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安装,要以散水能够顺畅的排出为目的,不能单纯的依据设计间距设置,纵向盲管同样根据水量大小布置弯出间距将水引向进水孔进而排到水沟中。

5.3止水带的安装

隧道衬砌环向施工缝一般采用中埋橡胶止水带和外贴橡胶止水带,纵向施工缝一般采用中埋钢边橡胶止水带和外贴橡胶止水带。纵、环向止水带搭接处必须用热熔焊机焊接密贴。

6 总结

隧道施工防排水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涉及的面较广、工序较多,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根据现场实际,结合设计图纸和相关的规范要求施做,以安全、有效、快速的堵排水为施工目的。

【参考文献】

岩石隧道施工方法范文4

关键词:隧道塌方;处治方法;施工方法及工艺;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U445.4 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2-0020-02

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飞水岩2#隧道是省道S211上连接马尔康和金川重要的公路隧道,全长2739m,建筑限界高5m,宽8m,位于大渡河大金川段高山深切曲流河谷区,两岸山体雄厚,河谷深切,谷坡陡峻,隧道走向基本与河流向一致。

隧道最大埋深约250m,一般埋深约100~150m。围岩为燕山晚期细―中粒二云二长花岗岩,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和白云母等矿物组成,具细~中粒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花岗岩形成早期由于岩浆扰动构造作用,由云母、长石和石英形成的岩脉大致呈痕状、隐纹状、线状、带状断续分布构成,对岩体中常见的弧形或缓波状层节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岩体中发育花岗细晶岩脉和花岗伟晶岩脉,大部为伟晶岩脉,伟晶岩脉普遍穿插分布发育,数量较多,一般沿原生节理裂隙延展。岩体坚硬致密,属坚硬岩,围岩完整性好,局部发育数条宽度不等的石英岩脉,大部分围岩干燥无渗水,呈块状及整体状结构,隧道进出口端及局部节理裂隙较发育处呈块裂状、碎裂状结构,判释为Ⅱ~Ⅲ级围岩,局部为Ⅳ级围岩。

2 塌方情况及原因分析

2010年8月6日凌晨,施工至k4+829时,由于挤压破碎带突变破碎夹有粘性土引起塌方,将掌子面6m(k4+829~k4+835段)初期支护破坏,塌方位于掌子面左侧顶拱、边顶拱部位,最大掉块约4m3,整个塌方量约45m³,塌方堆积体高度超出开挖轮廓线。飞水岩2#隧道k4+829~k4+840段为保证塌方段处理与后期洞挖施工安全,现场确定以以下措施进行施工:

塌方原因:

(1)地质缺陷:桩号K4+846起向小桩号有一条强挤压破碎带,展布余掌子面中―左部位,呈带状发育,产状N50°W/SW∠50°~65°,挤压破碎带与洞向近于平行,下部陡立,向上部变缓,破碎带带宽3m左右,内有渗水,局部岩体呈松散砂状,完整性差;破碎影响带宽3~4m,带内岩体呈薄层状,下层面上有断层泥和擦痕,受挤压破碎带、影响带、渗水的影响,隧道顶拱和左侧墙岩体较破碎,呈次块状结构~镶嵌碎裂结构,粘结性差,围岩稳定性差,开挖后在拱顶和左侧墙部位易形成掉块和坍塌。

(2)施工安全风险高:在该段施工工程中不断有小掉块发生,至使安全风险高,施工进度慢,未及时对原塌方部位进行封闭。

3 处治方法及设计方案

3.1 对钢支撑保留段处理方法

(1)测量现有的钢架支护,防止钢架侵占后期二衬砼空间,对变形严重的钢架进行替换。

(2)对K4+836~K4+845段损坏的钢架、连接筋进行替换,使钢架形成整体受力,并在钢架左侧拱脚、拱腰部位增设二道通长[10槽钢,与已有的加固钢架焊接牢固。

(3)对K4+836~K4+845段钢架左侧围岩进行小导管注浆加固。注浆小导管施工参数:L=6.0m,φ42,间排距1.0m×1.0m。

(4)对K4+840~K4+845段顶拱回填砼,对喷射砼损坏的部位进行补强。顶拱回填砼收缩变形裂开部位采用小导管灌浆补强,小导管施工参数:L=3.0m,φ42,沿裂隙按0.5m布设。

3.2 塌方段处理方法

由于空腔塌方、掉块仍未停止。为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待塌方段稳定后,便采用预留核心土分部台阶法进行开挖,支护及时跟进,每个循环进尺控制在0.5m内。即采用先分部架立两侧拱墙钢拱架,施工锁脚小导管和锁脚锚杆固定、并对两侧拱墙注浆加固,再顶部空腔回填混凝土封闭。待砼达到强度90%后再将两侧钢拱架连接完整,最后清除中间核心堆渣,按此循环直至掌子面。具体叙述如下:

3.2.1 右侧(沿大桩号方向)拱墙脱空较大,约2m厚,先用人工从侧边墙位置开始掏出堆渣,每次掏挖高度不超过4m,纵向长度不超过1m,横向宽度不超过3m,并及时架立钢支撑,钢支撑采用I20b型,间距0.5m,完毕后及时施工锁脚小导管和锁脚锚杆固定,然后将掏出渣体回填以保护已架立好的工字钢。

3.2.2 钢支撑架立好后对右侧腔体渣料采用注浆固结的方式进行加固。注浆小导管参数为φ42、L=6.0m,待右侧渣体固结后,再清除底部渣料,并连接钢支撑至底板,同样采用相同的注浆小导管对空腔体渣料进行固结。

3.2.3 待右侧(沿大桩号方向)稳定后,人工掏出左侧拱墙堆渣(掏挖深度、高度、宽度尽量与右侧一致)。左侧拱墙无脱空,按间距0.5m布设I20b型钢,型钢间采用φ22钢筋连接,连接筋间距0.5m;在钢架底部、中部施工锁脚锚杆,共8根;系统锚杆施工与原施工图相同,喷射C25砼至初期支护的外轮廓线。

3.2.4 待两侧钢支撑达到强度后,利用机械在塌方空腔底部往大桩号方向修筑施工平台,采用人工码沙袋的方式进行封模从而浇注回填混凝土,具体施工工艺如下:

3.2.4.1 由于小规模塌方不断,堆渣体已基本填满并局部超出原设计开挖断面。待塌方稳定后,采用往空腔里喷射砂的方式对局部的堆渣未超出设计开挖断面的空隙进行回填,确保堆渣整体超出原设计断面0.3m厚,防止空腔回填砼侵占钢支撑、二衬砼部位,并预留砼浇筑时的沉降位移。

3.2.4.2 由于堆渣存在缝隙,为防止浇筑混凝土时出现漏浆现象而影响回填混凝土质量,故采取对塌方段堆渣体表层整体喷射M5砂浆,砂浆厚10cm,以保证回填砼的强度及整体性。

3.2.4.3 由于机械的操作空间所限故不能完全实现堆渣封模,故在钢支撑保留完好段采用挖掘机修筑2.5m高的施工平台。采用人工码填砂袋进行封堵空缺部位。为增加混凝土的抗折性,混凝土回填空腔内布设钢筋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钢筋网参数为:L=9m,φ22,间排距0.3m×0.3m,共两层;并在空腔较低处(混凝土回填较厚位置)局部布设I18型钢,根数4~5根。

3.2.4.4 预埋最少2组不同高度、不同长度的回填砼、砂浆的泵管。预埋高度为超过设计钢支撑轮廓线外2.0m、4.5m。泵管左右均布、前后交错布置,以保证混凝土浇筑的均匀性,防止混凝土在输送管出口附近位置发生堆积。

岩石隧道施工方法范文5

关镶词: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风险动态:反馈设计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隧道工程项目是一个投资大、工期长、涉及面广的复杂系统。在这些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因素,因此,隧道工程建设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素。为降低诸多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造成的不利影响,我们有必要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一、风险评估概述

风险评估是建立在风险识别基础上的,可分解为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两部分。风险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项目风险发生的条件、概率和风险事件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等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按照它们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风险评价是对风险的规律性进行研究量化分析。每一个风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特点、影响范围和影响量,可以通过分析将其统一为对成本目标和工期目标的影响,按货币单位和时间单位来计量。因此,应对罗列出来的每个风险作出如下分析和评价: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时间分析、风险的影响和损失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风险级别的确定、风险的起因和可控制性分析。

风险评价通常是凭经验、靠预侧进行的,但也可以借助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风险分析方法通常可分为两大类,即定性风险分析方法和定量风险分析技术。具体方法如下:列举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访谈、SWOT(优势、弱点、机会与威胁)分析、蒙特卡洛(Monte-Carlo )法分析、敏感性分析、决策树方法、风险相关性评价、风险状态图分析。

二、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风险特征与产生机理

1、 风险特征

1.1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风险依赖于工程的水文条件与地质条件;

1.2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风险带有一定的隐蔽性;

1.3 发生隧道施工风险带有一定的随机性;

1.4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风险发生后果的严重性;

1.5 随着施工的深入,施工风险的可能性会加大;

1.6 施工风险与施工现场条件关系密切。

2、 产生机理

2.1 复杂的地质条件。

高速公路隧道需要穿越的围岩变化大且类别多,同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围岩会与设计中预期的围岩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2.2 施工难度大。

在通常情况下,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的规模都较大,而能够提供的作业空间相对有限,所使用到的机械设备数量众多且结构复杂,从而致使隧道施工工艺复杂且难度较大。

2.3 风险意识淡薄。

我国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的建设队伍普遍存在安全风险意识淡薄、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同时隧道工程工期长、规模大、涉及面广,因此往往在隧道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因意识淡薄而产生施工风险的问题。

三、 风险评估风险指标的计算

1、地质条件的取值

根据《指南》中的内容,公路隧道总体风险评估指标包括地质条件G(包含围岩情况、瓦斯含量及富水情况)、开挖断面A、隧道全长L、洞口形式S以及洞口特征C五大方面,风险指标值R=G×(A+L+S+C),这样就将隧道的风险指标定量化为了一定的数值。从公式R=G×(A+L+S)可以看出,地质情况G占有的权重很高,地质情况的恶化往往会造成风险指标值的显著提高,但从《指南》中会发现当G取值为0时,无论开挖断面、隧道全长、洞口形式、洞口特征各取值为多少,最后都将得出隧道总体为低度风险,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针对这种问题应规定G值不小于1,即当G值为零时取G=1。在确定地质情况G的取值时,要确定隧道围岩状况a的取值,围岩状况a的取值依据见表1。

围岩状况的确定依据主要是Ⅴ、Ⅵ级围岩长度占隧道全长的百分比,然而在实际的风险评估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隧道,其Ⅴ、Ⅵ级围岩所占比重可能不高,仅仅为20%,根据《指南》围岩状况a取值为0,但是其隧道当中一次存在的Ⅴ、Ⅵ级围岩长度30m,长距离的Ⅴ、Ⅵ级围岩隧道施工会提高隧道施工的风险,所以在进行围岩状况的取值时,更客观的方法应当引入Ⅴ、Ⅵ级围岩最长连续长度这一指标,与Ⅴ、Ⅵ级围岩占全长百分比这一指标采取并集运算的方式,详细表述见表2。

2. 1

专一项风险评估流程

通过公路隧道风险评估的实践,发现《指南》中对于风险源和风险事件两个概念有些混淆,顾名思义风险源表示引发风险事件的原因或因素,包括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人为因素等等,从概念上出发风险源只是诱因,本身不是风险事件,也不一定会形成风险事件,而风险事件表示具体的风险事故。《指南》当中的风险估测建议应是针对风险事件,比如塌方、瓦斯爆炸等等,分析这些具体事件发生的概率及产生的影响;风险源普查的作用主要是找出产生风险事件的诱因,从而能够全面分析风险可能性。在实际的评估过程中还发现针对某一特定的公路隧道工程进行专项风险评估,往往很难准确快速地确定风险评估的内容,很难找到切入点,《指南》中提出了瓦斯爆炸、塌方、围岩稳定等等风险事件供评估人员进行参考,结合《指南》中已有的内容与实际的评估过程,提出了如下的专项风险评估流程:首先对该隧道进行施工作业分解,针对整条隧道施工作业总体分解为:左右线洞口明挖施工、洞口暗埋段施工、岩溶段开挖施工、隧道正常段开挖施工四大部分;然后进一步细化到施工单元步,包括:爆破开挖、支护、防水、洞口边仰坡防护等等;之后通过专家调查法分析各施工单元步当中包含的风险事件及风险源,隧道专项评估的重大风险事件一般主要包括:洞口失稳、塌方、大

变形、结构损坏、瓦斯、渗漏水及环境影响,风险源的普查可以按照建设条件、结构因素、施工因素三方面进行。最后按照施工作业划分板块,对单元施工步进行风险源普查与风险事件分析,结合《指南》中参考提供的风险事件评估方法进行专项风险评估。

四、 公路隧道施工风险的技术应对措施

1、 崩塌和塌方

在开挖隧道的过程中,有很多原因都可能导致塌方问题的出现,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其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地下水变化、地质条件以及受力状态等,第二类则为人为因素的影响,如不合适的设计方案或是施工方法等,针对隧道施工中的崩塌和塌方的风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技术措施:应采用围岩“预加固”的技术,从而提升围岩的性能指标。

2、 岩溶

当隧道穿越的岩层是有可溶性的,那么就会出现岩溶的问题,常采用以下的处理措施:(1)对小型的溶洞进行堵塞的处理,常采用浆砌片石、换填片石和干砌片石对位于隧道底部的小溶洞进行回填和压实,如果小溶洞是位于隧道边墙的位置处,那么就应用浆砌片石将其封堵,重点做好混凝土衬砌的封闭工作。(2)对较大规模的溶洞进行处理时,常采用的技术措施为跨越,如拱桥跨越、简支梁跨越、边墙拱跨越和栈桥跨越等,也可以采用支承强加固的措施,如挖孔桩支顶加固、拱桥支顶加固和支承柱加固等;(3)在岩溶隧道的施工阶段,应采用管棚注浆综合预加固的技术,微震爆破,重点做好初期防护工作。

3、 岩爆

在隧道地下工程的开挖阶段,由于开挖卸荷情况的存在,那么洞壁的应力就会出现重新分布的情况,储存在岩体中的弹性应变能就会得到释放,从而出现剥落、弹射以及爆裂松脱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岩爆现象。而在出现了岩爆后,我们常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在设计文件中如果有埋藏较深并且地质坚硬的岩层这类地质,那么就要提前制定好防范措施。岩爆通常都发生在新开挖的工作面或是其附近位置处,多为拱腰部位或是顶部,因此,这些部位应是保护施工人员的重点部位。常采用超前释放孔的方法来降低岩爆发生的概率,并且尽可能的释放岩层的原始应力。

4、 涌水

作为较为常见的一类地质灾害,大型溶洞、金属矿山积水、老窖积水以及断层等不良地质都是以出现涌水的问题的,常采用的技术措施为:科学的确定溶洞的水源流向以及溶洞与隧道的位置关系,常采用的方法为泄水洞、暗管、暗沟、铺设排水沟以及开凿引水槽等;之后应将水堵住,暗河以及溶洞并不会有太大的流水量,如果有其他的分支和出口,应采用注浆堵水的方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风险是隧道工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才能降低损失并化解风险是学术界和工程界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风险管理者只有通过全面的识别、细致的分析、合理的评判、恰当的处理和实时的监控,才能使工程免遭重大损失.保证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1]施春晖,张石宝,韩爱民.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动态监测与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J]. 江苏建筑,2010,01.

[2]张志耕,崔. 公路隧道施工全过程仿真优化及三维动态可视化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04.

岩石隧道施工方法范文6

关键词:铁路隧道;进口段;施工方法;主要技术

中图分类号:U4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铁路施工技术的高速发展,在铁路隧道的建设迎来新曙光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由于地质地貌的不同,铁路隧道进口段的施工方案以及关键技术也各不相同。铁路隧道进口段处于开端,风化相对严重,容易引起坍塌,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隧道进口段施工方案

进口段的特点及注意问题

隧道进口段,处于施工地段的外端,常年经历风吹日晒等环境的考验,变得异常脆弱,地表水的汇集以及各种地形地质条件的影响,进口段的施工十分困难。若是施工方法以及关键技术采用不当,若不经常维护,很容易产生坍塌。

在修建隧道口时,一定要注意洞口仰坡的成片滑落以及周边边坡的坍塌;时刻注意隧道顶板交叉处是否会产生塌方以及顶板冒顶和洞口段下沉。在洞口段采取爆破时,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等因素控制爆破震动、范围,要时刻监控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报。

进口段的主要施工方案

进口段的施工方案,主要基于进口段的关键问题而采用的。

在施工前,要认真的对隧道进口的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情况进行勘察、核对。排除一切会引起坍塌、滑落等安全隐患。当堑顶斜坡存在松散的土体,易松动的石块时,必须要及时的清理,无法或不易清除的应该采取加固的方法,保证洞口、仰坡、边坡的稳定安全,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的遵守“管超前、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勤测量、速反馈”的施工原则。特别在洞口挖开后,为了保障进洞的安全,及时的支护是十分必要的。

施工过程中,要利用监控量测,实施动态施工,将所得到的数据及时准确的进行分析计算,从而调整支护参数,引导施工快速、安全的进行。

洞口施工的关键技术

根据各地的地形地貌等因素的不同,在洞口施工时,就要选择适合当地的施工方法以及进洞方法。

进洞技术

1.洞口长管棚技术

长管棚主要施工工序为:施工准备、混凝土导向墙施工、利用预留核心土为钻孔作业平台、管棚钻机就位、钻奇数孔、顶进Φ108mm花钢管、清孔、管棚注浆、钻偶数孔、顶进钢管、钢管填充以及孔口封堵。

长管棚施工,起超前支护刚度大,你能够有效的承受住上方以及侧向土体的压力,具有棚架、锚固、固结地层的的三种主要功能。在松软、风化的的地质处,采用长管棚注浆固结土体,可以增强进口段上方土体的稳定性,从而保证进洞施工的安全。

贵广铁路工程隧道施工,洞口便采用地长管棚施工技术。该项技术在新建贵广铁路隧道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进洞口浅埋、偏压地段应用的次数较多。该种施工技术,为作业人员在隧道口的安全提供了全面的保障,确保了对道口处的安全,有效的防止了进洞口处的拱顶下沉以及浅埋段的坍塌冒顶。

2.小导坑进洞法

面对复杂的地形,我们可以选取小导坑进洞法。小导坑的大小要根据所修建的通道大小进行选取,不可盲目采用。

小导坑进洞法要坚持“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少扰动、强支护、快加固、早成环、勤测量” 的原则。 其工序为: 超前小导管—工字钢架设—锚杆安装—钢筋网铺设—喷射混凝土。

例如,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第二特长隧道夹活岩隧道便采用的小导坑的进洞方法。夹活岩隧道属于岩溶地貌,高山峻岭,地形险峻复杂,且隧道进口又位于沿线的河流左岸,周围的岩石稳定性很差,岩质疏松,风化严重。为了避免破坏生态环境,该地作业人员便采用了小导坑的进洞方法,先采用小导坑形式出洞,再反向扩大隧洞。

该施工方法,先采用增加侧墙的方法来阻挡来自土体的压力,然后采用小导坑出洞,为施工人员创造了可以施工的页面,然后在利用小导坑反向扩大隧洞,从而完整地保留了该处山体原来的面貌,减少了开挖量,很好的保护了自然环境的同时,还保障了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这种方法要选择适当的地形地貌,不可盲目的采用,否则只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3.加固地层进洞法

在构建铁路隧道进洞口时,若洞口处所处的地层较差,地形不利于进洞时,可采用加固地层的进洞方法。我们可将加固地层进洞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注浆加固地层,一种是接长明洞保持洞口稳定,之后再采用填土反压法。

注浆方法可以采用地表垂直注浆,也可以采用从坡面水平注浆。在这里,浆液的采用一定要与当地的土体状况,地质好坏相适合。经过认真考察核对后,可选择水泥浆、水泥、水玻璃双浆液,还可以选择超细水泥浆以及其他适合当地土体的浆液。在注浆方式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采用单孔注浆、旋喷注浆等方法。当浆液凝结,形成硬化的固体后,会形成一道坚硬的防护墙。这种墙可以加固周围疏松的岩石,截断水流,减少施工时出现的图层坍塌,为作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当地地形出现偏压或者覆土层面较浅时,为了保证更快更安全的施工,作业人员可采用长明洞的方法将洞口保持稳定。完成这项技术后,切不可急于进洞施工,因为当地的地质疏松,明洞开挖便会引起周围边坡图层的不稳定,容易出现危险。所以,在完成长明洞后,再采用填土反压的方法,稳定边坡的坡脚,加大洞顶填土的厚度。完成后,作业人员便可采用明洞暗做的方法进洞,或者采用盖挖法施工明洞,然后进洞施工。

采用爆破技术

在洞口施工时,会采用爆破技术,然而,爆破技术的采用也要与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土质情况相结合,所以,在采用爆破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控制爆破的震动。在构建隧道时,采用爆破技术,往往会产生巨大的震动力,从而造成周边的岩石松动,破坏周边图层的平衡,进而会导致滑坡以及岩体解体,在开挖的时候,易造成洞口地表下沉、塌穴等现象。也就是说,在采用爆破技术的时候,要严格控制爆破的震动幅度,这样才可能减少围岩松动、掉落乃至塌方。在爆破技术当中,微震控制爆破技术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既可以让作业人员快速的进洞,还可以减少围岩的松动,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

(三)加强监控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在铁路隧道进口段施工时,往往会发生一些我们始料不及的事情。所以,为了尽量避免意外的发生,作业人员就要时时刻刻的做好监控的任务,做好测量工作,始终坚持动态设计、施工、管理。只有时时刻刻的监控、测量,及时汇报情况,才能够减少意外的发生次数。

为了做到实时监控、测量,作业人员要布置好隧道洞口、洞顶的观测点,做到全方位监控,及时作好隧道洞口段围岩监控量测、地表的沉降观测和地质超前预报工作,及时构建隧道洞门和二次衬砌。

注意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

隧洞口所承受的荷载很大,且随着不断的开挖,其荷载仍会继续增加,这就要求作业人员要注意初期支护以及二次衬砌,从而减少围岩暴露时间,增加作业时的安全。

总结: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这些谚语都在告诉我们做事要抓关键。而铁路隧道进口段就是整条隧道的关键,只有进洞口段的稳固安全,后续任务才可以快速、安全的完成。所以,在构建进洞口段时,一定要结合实际,选择适当的施工方案与施工技术,做好实时监控。

参考文献:

[l]关宝树.隧道工程设计要点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