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范文1

关键词:经济广播 生存危机 资讯 活动 名人

近几年,同音乐、新闻、交通等频率相比,经济广播的表现相对逊色,甚至出现了生存危机。有的经济广播已经改名,有的在经济广播上加了后缀名,还有的有经济广播之名,实际上已无经济广播之实。经济广播向何处去,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经济广播发展前景忧虑的原因分析

首先,对经济广播前景的忧虑似乎跟经济形势的前景联系在一起。由于经济广播和整个经济形势的表现关联度较高,而近几年的经济形势给经济广播持续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的GDP已经从两位数的增长下滑到了个位数的增长(虽然我们的经济增长依然是全世界最高的),但由于全世界经济形势走势依旧不佳,中国经济尚未实现转型,劳动力成本提高较快,今后中国GDP可能会在一段时期内保持在个位数增长水平。近两年股指徘徊不前,没有赚钱效应,股民逃离市场,2012年上半年销户的股民达到20多万,股指也回到了10年前的点位。房产市场出现泡沫,在价格达到高位之后,大部分地方实行限购政策,投资投机都无机会,邮币卡、字画、各类收藏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泡沫。可以说,能够炒作的差不多都已经炒作过度了。于是,任何与股市、投资有关的节目都无法让听众通过收听经济广播节目得到好处。实际上是由于市场没有赚钱效应,自然会出现经济广播影响力下降、收听率下滑的情况。在这样的形势下,有的经济广播频率作出改名等举动,这实际上是一种短视行为的表现。

其次,新媒体对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的挤压,使经济广播的市场竞争力被削弱,加深了对经济广播前景的忧虑。一个无法否认的现实是,从各种新闻网站到社交网络,从博客到播客,从微博到微信,新媒体各种传播形式的快速涌现,已经重新定义了媒体。新媒体近年来广告收入迅猛增长,而报纸、广播、电视的广告收入却表现得差强人意。新媒体大大拓展了人们获取各类资讯的渠道,这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冲击。报纸、广播、电视的影响力都大幅下降。其中,经济广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一位经济领域的权威、名人在网络世界拥有的粉丝数量能大大超过传统媒体,话语的影响力巨大。相比之下,经济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反而处于劣势。而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最不利的影响,是传统媒体越来越依赖新媒体,大量的信息来自于新媒体,削弱了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发现新闻、挖掘新闻的能力,导致原有的权威性逐步下降,经济广播也不例外。有的地方电台试图通过舍弃经济广播这面旗帜来重新赢得听众,实际上这只是将传统媒体的一面旗帜换成了另一面,原有的地位并不会因此发生改变,原来树立起来的权威地位也会彻底丧失。

第三,经济广播相比新闻、交通、音乐等其他广播频率,受众面相对较小,收听率表现也相对低,在广播频率之间竞争的不利地位同样使人们对经济广播的前景产生忧虑。作为一个专业广播频率,经济广播无疑应以财经资讯为主要内容,体现自己的频率专业特色。但是,现在各项工作都围绕经济建设这一重点展开,各地经济建设情况成为宣传报道重点。这样,经济广播与新闻频率在播出的内容方面,势必存在一定的重合与交叉。同新闻频率在新闻权威性的传统地位相比,经济广播基本还没有树立起在提供财经资讯方面的权威性,导致有的经济广播频率压缩或放弃财经资讯的播报,试图找到一条其他出路。这种放弃自身专业频率特色的做法,并不能摆脱处处面对竞争的局面。

二、经济广播正处于发展壮大的最好时期

虽然目前经济广播在一些地方出现生存危机,似乎前景黯淡,同中国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不相匹配的。但应该认识到,这些地方的经济广播频率之所以没能跟随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恐怕还是频率定位摇摆不定,不能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向听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财经资讯有关。实际上,人们对于经济信息、财经资讯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旺盛,经济广播现在正处于发展壮大的最好阶段。

第一,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就给经济广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国经济总量在去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现在是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重要贸易伙伴。10年前,我国在世界经济所占的比重只有4.4%,现在已经达到10%。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20万亿,以后每两年增加10万亿,今年将会超过50万亿。10年前,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一年是10万亿,而在2012年第一季度,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就达到了这个数字。我们不止是制造大国,产品出口全世界,我们也正在成为许多世界商品的主要市场。如此辉煌的成就肯定不会仅仅体现在数字上,还会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经济广播作为与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频率,无疑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没有理由在中国经济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时改变自己的定位,甚至于放弃经济广播这个名称。

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范文2

6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比上年同期回落7.1个百分点,比上月加快1.6个百分点。8.9%的增长速度也是去年10月份以来增速最快的月份,这个增速说明中国的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工业产业振兴规划对于拉动中国工业增长已发生了明显的作用。

另一方面,数据显示,5月份,CPI同比已从4月份的-1.5%放缓至-1.4%,PPI继4月份同比下跌6.6%后进一步下降了7.2%,CPI、PPI分别是连续第四个月、第六个月下降,说明经济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经济不振和需求疲软的状况仍在延续。总体上看,我国工业品产能在总体上依然严重供过于求,而且在短期内也难以有大的改观。这也说明中国经济还未完全走出谷底,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压力仍然很大。

在当前这个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各种难题相互交织,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空前复杂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的时期,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正视困难,沉着应对;更要看到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坚定信心,迎难而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连续30年9%以上的增长率,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中国奇迹”。目前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四,外贸进出口总额稳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阶段,经济增长潜力很大。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劳动力和资金供给仍然充裕,消费和投资需求持续增长的潜力还很大,市场广阔,企业竞争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依然十分充沛。

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范文3

也正是这种速度,让我们的发展屡现奇迹。其实,常态的发展并无什么奇迹可言。跨越式的发展,超常规的发展,是奇迹屡现的前因。常识伴随着常规,特色尾随着奇迹。习惯于奇迹的人们,喜欢用“特色”来解释奇迹;创造了奇迹的人们,很容易忽略常识的力道,也很难再满足于常规的速度。

最近两年,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速度的另一个侧面。因了这种认识,适当降低发展速度,适时转变发展方式,遂成为决策层的一个政策选择。只有把发展速度降至一定程度,各方紧绷的关联链条才有可能松弛下来,结构的变动才有可操作的空间。但是,实际上,发展的速度越快、持续的时间越长,前冲的惯性也就越大。

9月2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吹风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官员,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与走向进行了描述:中国宏观经济整体走势良好,风险挑战并存;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预计仍然会在9%以上……

9%的经济增长速度,绝对不是一个让市场关联方的紧张关系可以松弛下来的速度。9%的经济增长速度,于中国的现实而言,仍然是一个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十一五”期间,中国发展速度超过11%;“十二五”规划,中国政府把发展速度定为7%,但是,今年――“十二五”的第一年,中国经济增速“冲10”的呼声甚高……

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发觉中国已然慢不下来了。

市场发育,社会发展,都向中国这个飞奔向前的列车发出缓速前进的信号,但是,中国慢不下来,驰骋依然。就像担心动车和地铁的信号系统失灵一样,我们非常担心中国前行道路上的信号系统也会变得扭曲失效。我们还担心,在经济发展方面,社会、生态以及经济本身的诸多险象,仍旧会被一些人理解成是全速前进的信号。

30多年的惯性,让始终高速行进的人们产生了速度依赖。希冀用增速发展解决“存量问题”和“增量问题”,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存量”减少不多,“增量”累积更快。实际上,经济发展本身,并不能全部处理其所带来的所有后果。甚至可以说,经济发展本身,处理不了其所带来的大部分后果。经济发展产生福利,增速经济发展产生不断增加的福利。但是,让整个社会泽荫于福利之中,让社会成员感受到不断增加着的福利,却是政治的分内之事。

现时中国,不少握有经济发展大权的政府官员,喜欢干一些大工程。这固然是其政绩之大手笔,也固然是为经济增速添加数字之作,但也更是在公共财政的软约束尚付阙如、硬约束形同虚设条件下养成的行为偏好。这种偏好叠加在一起,足以抵消任何给经济发展“刹车”的努力。

在经济与政治各自发展的落差中,既有利益汲取手段和获得渠道的固化,让许多人不断膨胀着加速发展的冲动。现行利益结构和福利分配方式中存在的非正当性,使不少从中得益的人对其得益的方式有着非常暗淡的预期。不过,这种预期非但没有使他们停下来、慢下来,反而使他们产生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用超高的消耗,驱使经济发展的列车尽可能快地抵达他们期待的终点。他们解决代际公平发展中“存量问题”的方式,就是继续用既有的方式去增加代际发展中的不公平。

而实际上,正是这种超高消耗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后续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产生了疑问和焦虑。于是,越是后来的掌控经济发展权力的官员,就越是想在生态还能承受、资源还未耗尽的时候,来完成自己的政绩,成就自己的利益。在一些官员看来,短期利益,虽然在取得方式上的正当性不足,但份额足够多;长期利益,取得方式正当性的预期增加,但份额不确定。这也是不少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抵抗深化制度性变革的原因之一。

因此,生态系统的坍塌、资源的耗竭、利益取得的规范化以及福利分配的正当化,既是一些官员在经济发展上要加速再加速的诱因,也是为什么任何减速的措施,都会使他们焦虑不堪的原因。

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范文4

历史统计证明,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速度对于股票的投资回报率影响最大,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越有信心就越应该去投资它的股市,分享经济增长成果。

中国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对于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充满信心。由此我们首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领头羊――中国进行投资。因为历史的原因,除了中国内地A、B股市场之外,还有在中国香港、美国和新加坡等地上市的海外中国股票这个较大规模的市场存在,可作为我们的投资标的。

海外中国股票底部已探明

中国今年一季度GDP增长10.6%,相比去年四季度的11.7%,虽有所下滑,但仍属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顺差和货币供应增长减速,固定资产投资稳定,消费加速,除了通货膨胀在高位外,各项经济指标走势健康,显示宏观调控开始见效,中国经济向着预定方向前进。我们预计,2008年中国经济仍能保持10%以上的速度增长。

今年以来发生的雪灾和地震,给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据高盛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和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相比,虽然四川地震的伤亡人数较高,但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较阪神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要小。由于四川地处西部,以农业为主,因此地震可能会造成对粮食、猪肉价格的影响,而其他方面影响不大。

此外,2007年出口美国商品占中国全部出口的比例已经降到17%,出口欧盟则上升到22%。所以,美国经济的增长减速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有限,而且中国出口结构中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上升,也可以抵消部分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国政府的调控正在悄然发生微妙变化,从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和防止明显通货膨胀变成了在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胀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证就业稳定。

我们预计,2008年中期宏观紧缩政策将开始稍微宽松,下半年经济增长将趋向稳定,经济增长独立性更加明显。2009年经济增长将更加平衡和健康,具有可持续性。经过这次调整以后的中国,将会是一个更有效率更灵活更强大的经济体。包括港股等中国概念股票价格将提前上升,反映对实体经济基本面的改善预期。

在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背景下,海外中国概念股票未来很有可能呈现出一种底部逐步抬高的攀升走势。

投资者对中国股市充满信心

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范文5

关键词:“入世”十年 中国 成就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045-02

一、“入世”十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1.“入世”十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在世界上的排名大幅度提升。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GDP增长11.3%,达2.26万亿美元,超越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07年,中国GDP增速为14.2%,达3.50万亿美元,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GDP增长10.3%,达5.88万亿美元,一举超越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见图1)。

十年间,中国的经济总量增长4.6倍,年均增速在10%以上,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时代。

2.“入世”十年,中国在贸易、金融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对外贸易方面,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及世界排名不断攀升。据商务部及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0.8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六位;201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97万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3.4倍,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见图2)。其中,出口规模增长近4.9倍,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进口规模增长5.2倍,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成为拉动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力量,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已逾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在金融方面,十年来中国大力进行金融体系改革,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2002年,中国实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迈出了资本市场融入全球化的第一步;2005年,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9年,中国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及东莞等地先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跨境人民币试点扩大到北京等20个省(市、自治区);2011年,跨境人民币试点扩大至全国。同年,央行《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规定凡获准开展境外直接投资的境内企业均可以人民币进行境外直接投资,此举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开放进程。从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来看,自2009年7月我国实行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已突破2万亿元,这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3.“入世”十年,中国吸引外资及对外投资数额不断上升。从吸引外资角度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外商对华投资数额不断提升。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更为开放的中国市场显示出巨大潜力,各国对华投资力度显著增加。据商务部资料显示,十年间,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FDI)数额不断上升,2010年中国吸引FDI首度突破千亿大关,达1057亿美元,较2001年的469亿美元增长2.3倍。目前,中国已成为吸引FDI最多的国家之一(见图3)。

从对外直接投资角度来看,“入世”以来,中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对外投资;支持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大提高了国内企业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能力。商务部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额达688亿美元,较2001年的69亿美元增长近10倍。同时,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额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强国,上升到世界第五位。

4.“入世”十年,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是广大的中国人民。国务院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让中国的百姓都能享受到开放的成果。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十年来,中国人均GDP的增长率接近10%;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4394美元,较2001年的1042美元增长4.2倍。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是对中国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最好诠释。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入世”以来,中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积极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正如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所说:“十年来,中国认真履行了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义务和承诺,平均关税水平从15.3%下降到9.8%,开放了10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引进了竞争,提高了市场化程度,增强了企业生存、适应和发展能力,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十年来,中国建立起统一的、可预见的、符合世贸规则的贸易体制,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清理法律法规工作,涉及3000多个中央一级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19万件地方性法规规章。”十年来,中国的务实诚信与经济发展一道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

二、“入世”十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十年来,随着经济的腾飞,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陷入困境,世界经济增长面临严峻考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08—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仅为2.3%,在2009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三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依然保持在近10%的高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超过了50%。由于具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和实体经济,加之中国政府及时出台经济激励政策,使得中国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较大的冲击。同时,中国屡次组织全球采购团,签订大额订单,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事务,在各类国际组织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加入WTO的十年,是中国快速融入国际社会的十年。十年来,中国在20国集团(G20)、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组织中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换。在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改善国际金融秩序、推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提升发展中国家话语权等诸多国际事务中,发出越来越嘹亮的“中国之声”。

3.中国积极发挥大国作用,发展成果与世界共享。中国经济虽然在“入世”的十年中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中国毕竟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排名仍处于世界的中下游。尽管存在诸多困难,中国仍旧不遗余力地帮助其他国家,与他们分享发展的成果。

十年中,在面对最不发达国家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促贸援助”活动,通过捐款、人员培训等系列举措,帮助最不发达国家提升参与全球贸易的能力。同时大幅降低对最不发达国家的进口关税,自2009年开始,中国已连续两年成为最不发达国家最大的出口市场,占最不发达国家出口额的23%。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中国将继续加大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扶持力度,自2010年开始的3年内,将给予41个最不发达国家的95%以上的产品零关税待遇。

在面对深陷债务危机的欧洲发达国家时,中国仍旧伸出援手,加大对欧投资力度,力助这些国家走出危机,重振国内经济。中国正以开放大国的姿态履行国际义务,完成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三、结语

十年前,在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面前,中国毅然选择了接受多边贸易规则,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后,中国以优异的成绩向世人证明,当初作出的选择是正确的。放眼未来,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也必将创造出下一个“中国奇迹”。

参考文献:

1.隆国强.中国入世十周年:新的起点[J].国际经济评论,2011(4)

2.孙振宇.中国入世十周年之际的回顾与展望[J].国际经济评论,2011(4)

3.王直,翟凡,徐林.WTO:中国与世界[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范文6

一、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现状

住房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即是牵涉发展大局的经济问题,有事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设的政治问题。房价问题则是社会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房价的大起大落都会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热,房地产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从2003年的18.27%增加到2007年的21.5%。由于房地产投机和住房需求的双重影响,从2003年以来,尤其是2009年至2010年,我国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出现过快上涨的局面。2003年全国平均房价为2359.00元/平方米,2005年全国房价平均上涨16.7%,其中有19个城市房价涨幅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至2007年,同比增幅达17.95%,这使得投机性购房异常活跃,严重影响了我过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局。

在经历了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房地产行业受到较大冲击,这次危机从表面上看是由于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但从根本上看,它暴漏出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模式的弊端,这就使得世界各国开始讨论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代表的模式与以美国为代表的模式之间的异同与优缺点。

二、中美两国经济模式的特征

美国的经济模式是以市场经本文由收集整理济为导向的,它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其理论依据,突出自由竞争,主张放松政府对市场的管制。他们相信不受干扰的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所以政府大大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和管制。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它既具有市场经济所具有的一般共性,又具有社会制度的特征和烙印。中国的经济可以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双重手段来引导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中美两国经济模式的异同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使世界公认为中国是最具活力的市场。但也有西方学者指出,中国是“全球最具活力的资本主义”,他们认为中国是仿效和推行美国市场经济模式而搞的资本主义。但是,通过仔细的比较这两种经济模式,我们不难发现,两者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共同特点之外,还有许多本质上的差别,中国的经济模式不是美国经济模式的照搬,而是中国的自我创新。

(1)中国经济模式与美国经济模式的相同之处

首先,两者都运用价格、财政,金融等市场调节杠杆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调整相关的政策,因此两者的经济策略都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

其次,两者的物质资源都是在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下自觉配置到效益最好的地区和部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在市场竞争的激励之下,企业都会自主地改进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最后,两者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都显示出了市场调节经济的不足和弊端,其中包括效率和公平不可兼得的矛盾,经济秩序的失范性和无序竞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

(2)中国经济模式和美国经济模式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首先,两者的所有制的基础不同,这也是最大的不同,美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中国的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国有大中型企业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美国则认为,私有制是确保市场充分竞争的前提,而公有制则是一种必然有损于个人自由的制度。

其次,对市场的本质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功能认识不同。美国的自由主义认为“市场是万能的”而“政府是恶的”只有市场支配国家的经济生活,国家的经济生活才会具有活力,才会繁荣,因此对市场极为推崇,排斥国家干预。中国的市场经济观则认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其本身具有自己无法克服的缺点,因此国家的经济生活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是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两者并非相互排斥。

最后,两者的市场分配制度不同。中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美国实行的是以非劳动为主的分配方式。

结语:自2010年始,中国政府采取了土地、金融、税收等多种调控手段,出台了如“国四条”、“国十一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限制投资投机购房需求,支持自住需求,调控住房的消费结构,加大住房保障力度,通过这些政策手段,实现房地产行业的“软着陆”,更加注重“量”的增长,而非“价”的非理性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