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肿瘤科和肿瘤内科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肿瘤科和肿瘤内科的区别范文1
坐落在山西省会城市太原坝陵南街的太原市中医医院,紧邻山西省儿童医院,往南不足200m是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这两所医院都是三级甲等医院,在医疗服务项目、设备、药品三方面都拼不过西医的医疗市场情况下,太原市中医医院如何走中医药特色之路求生存、求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2004年,焦国梅任院长以来,每天门诊量由原来的几十人到现在的300多人,高时近500人,从这组数据便可看出,太原市中医院在焦院长的带领下正在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已路。近日,该院院长焦国梅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2009年10月19日是星期六,早上8点多记者便来到太原市中医医院,一楼门诊大厅里,熙熙攘攘前来就医的患者已经站满走廊。走廊两侧,各种中医药养生保健小知识和古代中医文化、中医名家的介绍吸引着不少患者顿足观看。
找准定位,中医院就应该姓“中”
见到焦院长,这位省城中医院唯一的一位女院长做起事情来还是那么雷厉风行。近一段时间,因为过度劳累,颈椎病折磨着她,本来准备去检查一下,听说记者采访便推掉了诊查。交谈中得知,焦国梅院长多年从事西医临床工作,曾在一家企业医院做院长10余年,此番在西医基础上搞中医,她的审视角度有何不同,她对中医又有何见解呢?
焦国梅告诉记者,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医药几千年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的文化精髓,是中医药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根本。中医院与其他医院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中医院有着深厚的中医内涵和鲜明的中医特色,这是中医院文化核心价值的具体展现。为此,中医院定好位是首要条件。
中医姓“中”,是中医界一直强调的一个问题。中医药是中医院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中医院姓“中”是对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医院发展的最基本定位,尽管中医院姓“中”并不容易。
但中医院只有保持发扬好“中”味,只有踏踏实实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超越创新,只有不断强化自己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市场需求,进而不断赢得和开拓自己的市场,才能真正发挥出中医药强大的与两医一争长短的优势。
为此,太原市中医医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每年有计划地加强对医务人员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入学习和培训。由于护理人员多为护校毕业,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医药基础知识,因此,该院每年组织开展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培训。2008年内科护理站被评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护理分会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同时开展中两互学,鼓励西医人员学习中医药知识和技术,开具中药处方、应用和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心脑科、肿瘤科就是两医学习应用中医的一个很好例子,这些科主任们都是西医出身,但她们深深为中医药的魅力所折服,积极学习中医药知识、应用适宜技术。目前开展了穴位贴敷、腹针、针灸、推拿、中药熏洗、足浴、药枕等10余项中医适宜技术。
从2004年以来,太原市中医医院将发展重点放在“中”、“特”二字上,按照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病、方有专效的发展思路,专科规模优势和特色优势已显现出来,据统计,年门急诊量年递增15%,业务收入以每年26%速度递增。
选名树专,打造中医院优势品牌
焦院长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太原市中医医院业务突飞猛进,主要是得益于名医、名科建设,并通过专病专利建设与发展,带动了医院整体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名医带动专科,专科群打造出医院品牌,名医战略成为中医院品牌战略的重中之重,为了突出名医的带动作用,太原市中医院从中医内科、针灸推拿等具何浓厚中医特色的专业开始,选出有特长、有知名度的老专家、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担当重点特色专科的负责人,搭建出适合他们充分发挥出作用的舞台,对于这些特色专科,重点扶持,在人财物方面均给予倾斜。
在专科建设中,医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中医文化精髓,打造医院的特色品牌。从人才的选育、培养、引导,到设施、设备的配备,形成中医院自己的“套路”。由于医院在2007年住院病种分析时发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占全院住院病人的11%,居第三位,并且有专门人员从事该病诊疗的研究。因此,2008年6月,医院决定筹建糖尿病科,由山两中医学院早期毕业、从事糖尿病诊疗研究的一名主任中医师担任科室主任。该科组建后,研制出“胰复散”、“肾康散”、“脂消散”、“红花四藤散”等超微粉系列方,并结合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洗、埋线等外治方法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目前,该科床位已从原来的10张扩展成20张,依然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专科特色突显之后,医院又根据情况扩大病区规模,拓宽诊疗项目,力求把特色科室做精、做细、做实,形成“品牌效应”,带动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如,从综合内科分离出的呼吸专科、糖尿病专科、中风专科、肿瘤专科;从针灸科分离出来的特色针灸腹针室、疼痛病科等。焦院长介绍,这些科室自成立后,名医效益凸显,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床位使用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在专科专病门诊效益日显增长的同时,医院注重坚持简便廉验,专家看病,平民收费。据统计,2008年医院门诊病人平均费用为54元。
目前医院已有3个省级名医工作室、2个市级重点学科、10个研究室、特色门诊专病30多个,名医31位。这些名医名家技艺精湛,医德高尚,深受群众欢迎。作为山西省中医学院教学医院和太原市中医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医院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组织、管理方面已具备了相当水平,相继举办了多次适宜技术培训班进行中医文化交流。2008年,医院经山西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批准,成为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基层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基地),被省卫生厅遴选为山西省健康教育促进会教育基地。
仁和精诚,树立良好医德医风
“‘医乃仁术、济人为本’、‘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等传统医德都是古代人们对悬壶济世的医生崇高敬仰的表述,也是当代医务人员所应崇尚和奉行的道理准则。”焦院长告诉记者,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太原市中医医院在注重加强建章立制的同时还非常注重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注重对职工道德理想教育的培训。医院把“大医精诚”作为医德建设的主导思想,作为医务人员应恪守的道德规范,医院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宣传当代医学楷模先进事迹、邀请本院名老中医专题报告等形式,大力宣传“仁、和、精、诚”等传统中医文化精髓。
“仁”,即“仁心”,就是要求医者像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那样对待病人,只有“本为”才能“道生”,才能以医术救死扶伤。开展了以“人文关怀和仁慈、仁爱”为
核心的中医特色护理和“星级护理服务”,医院内科的中医特色护理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护理分会授予“全国中医特色护理先进单位”就是很好的例子。
“和”,是“和谐、协和、致中和”,人体内外达到中正和谐的境界,人体才能健康;医患之间达到中正和谐的境界,医院才能生存和发展。医院在患者入院时,就由护理人员详细介绍入院的注意事项,并由院长签署“致病友的一封信”交到患者手中。每年春节和中秋节,院领导都会给患者送饺子、月饼等,定期召开医患座谈会和行风座谈会征求患者的意见和建议,融洽了医患关系。
“精”,即“精湛”,就是要精勤不倦,博极医源,在治学中强调“重经典、重临床、重师承、重流派、重亲求、重博采、重悟性”,开展了中医诊疗常规、中医经典、中医药相关知识等一系列活动,完善院内的医疗质量考核,使医疗技术和水平有了稳步提高。
“诚”,即“诚实、诚信”,要求医务人员提供诚信友善的服务。认真落实诊疗告知、价格公示等制度,强化对窗口科室的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通过一系列的医德医风教育,使职工整体素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提升了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统筹规划,体现中医院特色文化
医院环境形象是医院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医医院展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
太原市中医医院虽然没有林立的高楼和漂亮的外观,但注重在院内装饰上充分展示和体现出中医文化内涵。具体做法是:将“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摘录制作成大型版面,利用庭院、大堂、走廊、候诊区、诊室等区域,从中医药的起源、基本知识、特色疗法、养生保健方法、名医名家介绍、就诊指南等方面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并通过悬挂中医历史人物画像、建立中医养生书画廊来展示祖国传统中医的辉煌,全院形成了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使前来就诊的患者和经过的人群都不禁驻足观看,充分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熏陶。
医院还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对院内就诊布局不断进行调整。为了便于群众就医,满足患者对中医诊疗服务的需求,自2005年开始,医院根据业务发展需求对业务用房进行及时的调整,把行政办公楼1~3层腾出来全部作为诊疗室,行政后勤部门采取集中办公形式,不断增加业务用房,拓展了中医院的服务功能;同时根据建筑结构合理安排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窗口部门的规划布置,尽量方便患者,解决病人排长队候诊问题;本着方便患者原则,专门购置自动煎药机,为住院和门诊患者提供煎煮中药服务;在每个住院病区均配置冰箱、微波炉免费供患者使用,为医护人员安装热水,处处体现了太原市中医医院的人文关怀。
今年,医院还与同仁堂合作兴建了标准化大药房,大药房内装饰风格古朴庄重,体现出传统中医药特色,内部墙面有中医药基础知识、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宣传知识介绍,大药房外装饰拟设计成悬挂有古代名医名言警句的文化墙。大药房的新建搬迁还为儿科提供出更加整齐规范的门诊就诊区,以满足越来越多儿童患儿就诊的需要。
与此同时,为把中医药文化与教育传承相结合,医院还开展了师承教育,实行“名老中医专家带徒战略”。曾隆重举行“拜师会”,当年拜师的12名弟子如今已成为医院中坚力量。自2005年开始,全院范围内开展“学习型团队、学习型个人”为主题的继承教育活动,包括中西互学和中医学经典等内容;建立了科教专项经费用于科室继教等工作,对新技术、新项目等给予经费支持,对突出的中医药优秀人才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勋。
中医院的发展是综合全面的发展,客观地说,在对疾病的微观认识上,在管理、服务、市场开拓等方面,借助两医及西医院的知识、方法和现代化手段,扬长避短,对中医及中医院在各个方面更进一步提高,绝对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