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球经济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球经济趋势范文1
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在客观上要求打破国家对资源配置的地域限制,要求对生产要素进行跨国家或地区集中生产自己具有或可以实现较大利益的商品,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最终将增加产品总量和生产规模,使各国受益。基于此,各国在当代经济交往中,一直在追求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全球化以其广泛性,接近经济一体化的理想状态,但恰恰由于全球化这种一体化方式涉及范围太广,各个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性使各国对一体化的基本考虑往往难以形成共识,无法实现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而区域化以其多样性蓬勃发展,卓有成效地推动经济一体化在局部地区的发展。
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全部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以比较优势基础的国际格局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趋势。比较利益的普遍存在,是传统国际贸易的基础,也是后兴起的跨国投资的基础。
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影响
1、 推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进程,并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全球化和区域化都从不同领域和范围推动了上一世纪已经兴起的科技革命进程、全球范围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和区域安排内的科技开发分工。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产业在世界高新技术发展中已成为关键;二是全球化和区域化安排实现了高新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全世界的扩散和转移;三是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为主的新技术将逐步与传统工农业结合,形成新的产业增长周期。
2、 全球和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全球化和区域化在相关领域引起了革命性变化,实现了产业的重组,并购企业跨越国界、洲界和产业界限,各种虚拟的经济形式如雨后春笋,使经济的二元特性具有了新的涵义,以万亿美元计数的虚拟经济使机械化大工业变得如此渺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从GATT到 WTO, 从 APEC清迈宣言的相互货币支持到欧元启动,世界已经创造出了130多种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方式。全球化和区域化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结构。
3、 对世界经济秩序产生深刻的影响。
各国、各地区间经济存在巨大差异的现实状况使全球化的进程只能是次优安排附加一系列例外。区域化方式虽然基本上解决了体制内的最优安排,但由于它严格的排它特征,使之与非成员之间又形成了新的贸易与投资壁垒。但从总体上和发展进程上,经济区域化恰恰是经济全球化的阶段性补充,而且在结果上,区域化最终将促进全球化,已有的区域化实践已经证明,区域化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扩大了成员间的贸易,其进一步的结果是随着相互间市场的开放,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和最优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增加对区域外产品和生产的需求,到这时,区域内经济就需要跨越区域界限与区域外经济交流,或者是扩大区域化的范围以实现经济进一步发展。
随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的规模、数量将在区域内和全球范围内同时增长 .由于生产的跨国特征与全球经营,使全球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增长将更大面程度地依赖于贸易。
贸易与投资相互促进,二者又与全球化和区域化相互促进。为追求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出现了各种区域化与全球化方式,区域化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贸易与投资提供了相对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秩序,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贸易与投资的发展。随着全球化与区域化的不断完善,贸易与投资的相互促进将表现得更为充分。
区域化和全球化要求金融自由化,也将导致金融风险加剧。为满足和适应生产与贸易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各国普遍在金融领域逐步放松管制,开放市场。金融自由化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随着经济金融化的不断演进,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活动为生产与贸易带来便利的同时,国际金融的风险也同步增长。相对于软弱无力的国际金融监管,如果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危机再次发生极有可能。
区域化通过区内优惠安排实现了区内较为充分的合作,但却造成区域之间的激烈竞争,竞争不仅表现在生产领域和市场范围,而且还表现在优惠安排的攀比与竞赛,这最终必然导致区域组织间差别的缩小,竞争的结果使其中一些组织消亡,而另一些组织则在不断壮大,作为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更接近全球化。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多次磋商,乌拉圭回合、gatt向wto的转变,虽然有种种不尽人意之处,但还是完成了向一揽子贸易自由化的过渡,这构成了本世纪全球化进程的坚定基础。
经济的不均衡性将会随着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发展而更加突出。在全球化与区域化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发达国家及其跨国企业,以其明显的竞争优势,通过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重组,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利润和超额利润,由于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以及新技术革命的深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生产国际化,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选择与回旋余地极为有限。并且,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未能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体制则进一步加大了南北差距,世界经济的不均衡性将更加突出。
应对之策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以其深刻的影响作用于各国经济,那麽,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该如何作为,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首先,应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包括贸易依存度和投资开放度,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为微观经济主体进入国际市场创造宏观环境。
其次,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
第三,努力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进技术和管理,扩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进入能力和占有份额。
第四,建立风险防范意识和机制。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使各成员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都受到挑战,面对较为频繁的外部制度的影响,内部制度冲突的机率与风险不断加大,存在着管理环境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这在短时期内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势研究及时提出对策。
第五,随着参与全球化、区域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领域都将有相当规模的交流,我国将更多地融入越来越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但由于我国金融体制还不健全,在这一进程中,我们要始终注意风险的防范和危机处理。
全球经济趋势范文2
基于此,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依托中国电子学会的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分析全球各国数字经济主要战略,调研走访在数字经济领域具备领先水平和突出能力的典型企业,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顶尖学者的最新观点,以及权威智库和知名战略咨询公司的公开成果,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十点研判,具体如下:
一、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人类生产、生活及治理的数据基础和信息环境正在得到大幅加强和显著改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持续普及部署,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加速应用渗透,人、机、物逐步交互融合,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各项活动已启动全面数字化进程,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从碎片到连续、从单一分离到综合协同的三大转变,源源不断地产生着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的海量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潜力。数据已成为与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关键生产要素,被不断地分析、挖掘、加工和运用,价值持续得到提升、叠加和倍增,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优化提升,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新动能。
图1 新摩尔定律主导下2015-2035年全球数据总量增长态势
数据来源:IDC,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二、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是首要战略任务
全球经济仍处于相对稳定的复苏阶段,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将继续作为主要增长点,在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中不断焕发新的动力。下一阶段,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经济相关战略会陆续深入实施,普遍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先进制造业作为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突破,持续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图2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三、平台化、共享化引领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
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正从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供应链竞争逐步演进为平台化的生态体系竞争,一批用户基数庞大、技术积累丰富、资金实力雄厚的行业领军企业已率先启动,通过提供开源系统、营造开放环境、促进跨界融合、变革组织架构、重塑商业模式、孵化创新团队等多种方式,持续构建完善资源集聚、合作共赢的生态格局。同时,飞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科技,高频泛在的在线社交,以及渐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为大量未能得到完全有效配置的资源提供了成本趋近于零的共享平台和渠道,吸引了共享者数量的指数级集聚,弱化了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权”而强调“使用权”,逐步创造出新的供给和需求,促使共享经济快速兴起。
图3 共享经济行业渗透趋势
数据来源:罗兰贝格,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四、全球创新体系以开放协同为导向加快重塑
创新仍是推动经济数字化发展的源动力,受技术开源化和组织方式去中心化的双重作用,知识传播壁垒开始显著消除,创新研发成本持续大幅降低,创造发明速度明显加快,群体性、链条化、跨领域创新成果屡见不鲜,颠覆性、革命性创新与迭代式、渐进式创新相并行。创新主体、机制、流程和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不再受到既定的组织边界束缚,资源运作方式和成果转化方式更多地依托互联网展开,跨地域、多元化、高效率的众筹、众包、众创、众智平台不断涌现,凸显出全球开放、高度协同的创新特质,支撑构造以数据增值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
图4 具有典型意义的开放式协同化创新平台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五、基础设施加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持续提升数据获取的量级和频率,不断丰富数据传输的渠道和方式,以及扩大数据存储空间,强化数据加工能力,创新数据使用能力,都是数字经济能够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万物互联和人机物共融将会成为网络架构的基本形态,各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部署都面临着扩域增量、共享协作、智能升级的迫切需求。同时,电网、水利、公路、铁路、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也正在逐步开展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向着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交通、智能港口转型升级,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调度能力,支撑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5 基础设施加速转型升级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六、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延伸至信息空间
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传统产业纷纷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益广泛深入。人类社会、物理世界的二元结构正在转变为人类社会、物理世界、信息空间的三元结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和博弈的重心逐步从土地、人力、机器的数量质量转移至数字化发展水平,从物理空间延展到信息空间,并将很快呈现出以信息空间的竞争和博弈为主导与引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格局。掌握信息空间核心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将在围绕新一轮国际分工态势展开的博弈中抢先占据价值链制高点。
图6 2016年主要国家数字经济规模
资料来源:《数字经济 迈向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
七、数字技能和素养推动消费者能力升级
新兴的数字化产品、应用和服务大量涌现,已形成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不啻于是对消费者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需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技能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掘数据价值、使用数字化产品和享受数字化服务。消费者所具有的对数字化资源的获取、理解、处理和利用能力,将成为影响数字消费增长速率和水平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与效益。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将会愈益重视对公民数字素养的挖潜和培养,并将持续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上升到构建国家新兴战略竞争力的高度,作为推动数字消费、扩大内需市场、强化内生动能的重要举措。
图7 数字经济时代对公民素养提出新要求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八、社会福利水平依托数字化手段得到有效改善
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数字经济孕育、诞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及目标。大幅提升公共资源供给效率,显著增强公共服务效用,进一步推动教育、医疗、慈善等公共事业的便捷化、普惠化、均等化,是数字经济在创新变革生产方式、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之外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口。多种类型、多个领域的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被搭建,面向公众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互联网远程诊疗将成为高频次、低门槛、易得可选的常规医疗方式,并引入人工智能助手有效提升诊疗精准度,缓解全球性的医疗资源紧张难题。区块链技术将在慈善资金募集和捐赠过程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强化互信关系,减少交易成本,溯源资金去向,保障慈善事业的公正、透明、有效。
图8 数字化手段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九、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启动规划、建设和管理
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扩张、功能升级和网络构建,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行管理过程中广泛深入地推广应用,大量完整、连续、系统,具备一致性、关联性、价值性的城市数据将被持续获得,为构建与现实物理城市精准映射、智能交互、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提供了可行基础。全球一批形成技术、人才集聚发展,产业规模与创新能力较为突出,具备主动比特化条件的现代化城市将率先尝试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同步规划,并逐渐上升为两者的同步建设和同步管理。为匹配真正海量数据的采取、传输、存储和计算,专门用于数字城市运行管理决策的系统级平台将得到持续的开发与完善,并逐渐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标准体系。
图9 数字孪生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十、社会治理体系的数字化程度持续提升
全球经济趋势范文3
>> 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 试论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 对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的探讨 低碳产业与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关于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工程发展趋势研究 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 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低碳经济视野下旅游经济发展对策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浅谈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低碳经济与甘肃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试论低碳经济发展对林业的影响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榆林市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浅谈低碳经济发展与建筑设计 低碳经济发展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浅析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方法 林业与低碳经济发展关系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何建坤,周剑,刘滨,孙振清.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与中国的响应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04):18-35.
[3]周杰,李金叶.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策略选择[J],世界农业,2015(02):1-4.
[4]周杰,李金叶.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经验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探讨[J],世界农业,2015(06):155-159.
[5]纪玉山,纪明.李金叶.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0(02):83-89.
全球经济趋势范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制度性一体化 功能性一体化
一、经济全球化
1.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经济全球化的定义,但是总结过往学者的研究成果,经济全球化有着这样一层本质的含义,即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相互联系,并逐渐形成全球的经济统一体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的这样一个过程。具体包括有三个阶段:贸易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起始阶段,时间跨度从19世纪一直到冷战结束;生产的全球化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贸易扩大到世界范围。伴随着贸易的全球化,世界贸易对国际金融体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与生产全球化一道催生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因此,经济全球化也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世界各国的经济都融合到国际的大循环当中,对外贸易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跨国公司在生产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外国货币在金融市场上大量流通,形成了世界货币,并且资本也在国际上加快流动,先进的通信工具与发达的交易网络将世界经济与金融市场联接为一个整体。
2.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原因
政治经济学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得出了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内在原因,即:
1)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也使得一国的市场无法容纳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于是对利润的要求,迫使商品走向世界市场,从此由贸易全球化开始,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企业的逐利行为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原因。不断的新市场是企业低成本高利润运作的良好途径。各个国家由于采取了不同的政策,造成一种结构性的市场失灵,但是跨国公司可以实现内部化的优势,将产品在地成本的国家生产,在高利润的国家售卖。这就促进了经济向全球化转型的加速。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相近的几个国家,为了获得区域内的经济聚集效应和互补效应,为促进生产要素和商品在一定区域进行自由流动和合理互补为宗旨而建立的跨国性的区域经济集团。按照各个组成国对区域经济的调节与干预深度,可以分为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关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等几个部分。
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原因
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80年代获得飞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原因。分别为: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要求通过区域联合的方式来增强竞争力;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客观上需要经济走向联合;竞争的加剧,促使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来进行贸易保护。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1.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区别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不同的两个范畴。区域经济一体化属于制度性一体化,而经济全球化属于功能性一体化。具体地:
1)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于相邻并且经济结构相近的国家,是一种制度安排。是区域范围内的国家突破了国家的界限,以国家出面签订的协议为基础而建立的一种国际经济合作的组织形式,含有政治因素在内。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自发的市场行为,超越了的概念,不含有政治因素。因此,经济全球的政府干预程度最低,这也决定了其缺乏区域经济一体化那样的政府间的相互协作。
2)经济全球化是由企业带动的一种从下至上的微观经济行为,有人称之为是企业逐步走出原有国境的离心运动;区域一体化则是由政府出面商定的,是从上而下的一种政治经济行为,有人称之为企业主体在协定框架内的向心运动。因此,经济全球化又是功能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又是制度性一体化。
3)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依据也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关税同盟理论及产业结构相似理论等。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理论则来源于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等。
2.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作用
(1)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绊脚石”。从本质上来说,区域化是区域主义的表现形式,全球化则是多边主义的表现形式。区域化行为认可或者默认“歧视原则”;而全球化则倡导“非歧视性原则”。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和结果都是相冲突的。区域化的核心在于强调区域的利益,通过区域间的各个国家的相互合作与协调,共同建立对区域外的一致壁垒,增强了区域内国家与区域外国家的对抗能力。因此,不论是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机及内部协调机制来看,还是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全球化的影响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只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作用。这种客观的机制导致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冲突。
(2)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正如矛盾的双方,既有不相容之处,亦有共容之处。这共容之处就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尽管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也有着深刻的矛盾,但是两者的目标和方向却是十分一致的,它们在本质上都强调生产要素、产品、服务的跨国界配置,最终都将是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由单个国家向多国家的融合。
由于世界上国家众多,绝不可能同时实现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一体化,更不用说更深层次的生产一体化与金融一体化。通过地域上相近、制度上相似国家和地区的首先联合,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为由分散的国家组成一个大经济体的可能性极小,但是由几大区域经济体来进化成经济全球化就相对容易一些。譬如说,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最终将形成全欧洲的经济一体化,并且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可以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逐渐扩展。
另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还为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提供了范例和模式,这也会有助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未来的经济全球化是什么形式?包括一些什么内容?区域经济一体化都已经或正在进行着尝试和探索。在这其中,尤其是欧盟所做的巨大努力,正在为真正全球化指明了方向,并且提供了较为可行的路线。
因此,经济全球化过程首先是在各经济区域实现的。正是有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才有了实际的、超出国界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本质上,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不同的只是区域范围大小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讲,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又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以世贸组织所提倡的经济全球化和众多区域组织倡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本质上都是促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即将世界经济打造成一个超越国界的国际间经济分工,并将世界经济变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的一个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对经济全球化起到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内部实行生产要素、资本的自由流动,不断深化了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分工,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全球贸易、生产和金融的一体化过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也努力在整个世界贸易中追求好处,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地区内的贸易只占三个成员国贸易总额的40%,所以尽管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歧视性”规则,但是其仍然加速了世界走向全球经济一体化。
并且,区域经济组织还受到世界贸易组织的指导,这样,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将会得到更多的限制,其积极的作用将会得到弘扬,从这个角度来说,经济全球化的努力,也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健康发展,最终有利于经济形态走向更高级的经济全球一体化。
参考文献
[1]田素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J].上海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2]华民,王疆华,周红燕.内部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2).
[3]薛誉华.区域化:全球化的阻力[J].世界经济, 2003, (2): 51-55.
[4]赵海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区别及联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09).
[5]袁经荣,康东升.试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05).
全球经济趋势范文5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美元;贬值;基本面分析
美元作为全球金融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国际主导货币,其汇率波动对全球外汇市场以及世界经济金融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它不仅影响到日本和欧元区经济复苏的步伐,而且还关系到亚洲及拉美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美元贬值不断升级以及美国经济放缓的悲观情绪主导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心理,股票、石油、黄金等大宗商品交易价格也随之发生巨幅波动。因此,作为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中商品与服务计价的核心货币,美元的弱化走势不仅引起了欧洲及亚洲国家的普遍担忧,而且也诱导人们对未来全球经济的发展方向作出种种猜想。
一、美元贬值的现状描述
美元指数(USDollarIndex,USDX),类似于显示美国股票综合状态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owJonesIndustrialAverage),它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美元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它通过计算美元和对选定的一篮子货币的综合变化率,来衡量美元的强弱程度,从而间接反映美国的出口竞争能力和进口成本的变动情况。具体而言,USDX是参照1973年3月份6种货币对美元汇率变化的几何平均加权值来计算的,并以100.00点为基准来衡量其价值,如105.50点的报价,是指从1973年3月份以来其价值上升了5.5%。进入21世纪后,美元兑欧元、日元、英磅、加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相继呈现出贬值的态势。自2002年1月25日开始,美元指数从2002年的最高点120.51跌至2008年2月的71.39点,累计跌幅达36.4%。
二、美元贬值的基本面分析
外汇市场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基本面分析(FundamentalAnalysis)和技术面分析(TechnicalAnalysis)两种方法。前者侧重于分析货币所有国的经济、政治和市场心理等方面情况,以此来判断其货币可能的走势变化。后者侧重于通过汇率波动形成的图形以及各种技术性指标进行分析和判断货币走势,本文将采用基本面方法对美元贬值进行具体分析。具体而言,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上之所以疲态尽显,主要是受美国经常账户与财政双赤字、美国低利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并存以及其它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震荡走低、美国出于国家战略利益考虑事实上放弃“强势美元”政策和金融危机深不见底的情况下投资者对美元贬值的预期加剧等综合因素所致。
(一)经济因素
从根本的经济关系来看,货币和金融现象及状况是基本经济因素和关系的表象和实现形式,经济因素永远是主导金融及外汇市场变化的最基本因素。通常情况下,影响外汇汇率波动的基本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指标(包括PPI,CPI和RPI等);货币指标(包括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生产指标(包括失业率、工业生产指数、新屋开工率等)、国际收支账户指标(包括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等)和贸易指标等。
1.美国经常账户与财政双赤字。1992年,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仅为480亿美元,约占GDP的0.8%。2003年经常账户逆差却高达5307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4.8%。2005年底,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占GDP中的比例接近7%,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对美国经常账户出现大额逆差的原因主要有着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是美国维持高消费、低储蓄以及输出本国通货膨胀的需要,美国利用储备货币国的优势,通过经常账户持续的巨额逆差达到内部均衡(InternalBalance)的目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受高科技革新浪潮的带动,美国国内需求一直保持旺盛的局面,而日本和欧洲等一些西方国家缺乏这种高科技产业的带动,因此,这些国家需要依赖对美出口来推动本国经济,从而导致了美国经常项目的持续逆差。事实上,无论持何种观点,美国经常账户的巨额逆差显然与美元的持续贬值密切相关。因为一国的经常账户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状况,经常账户赤字实质是一个国家所消费的总价值超过其生产的总价值。为了满足国内对消费的需求,美国就必须向外国借贷巨额资金,这就相当于大幅度增加了世界市场上的美元供应。把大量美元释放到世界市场上来支付进口,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美元势必下跌。
在财政方面,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扭转了前几任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加的局面,2000年甚至创造了2369亿美元的财政盈余。在其离任时,美联邦财政尚有1273亿美元的盈余。但小布什上台后,对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一方面采取了以减税为核心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赤字不断加大。其中2004年财政赤字更是创下413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在2007年10~12月,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就比上年同期增加25.6%,为1538亿美元。另一方面,坚持推行反恐政策,发动了对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使其财政支出急剧增加,美国财政状况不断恶化。仅2004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就达到4130亿美元,当年的GDP为11.6675万亿美元,赤字率超过了国际标准的3%,债务余额达到70000多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60%)。由此可见,美国政府的巨额赤字对美元施加了巨大压力,因为财政赤字大幅攀升,通常会导致美元供应增加进而在国际外汇市场上贬值。
2.美国低利率与高通胀率并存。根据利率平价(InterestRateParity)理论,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以谋取利润,但套利者(Arbitarger)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时,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所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即汇兑风险。套利者往往将套利与掉期(Swap)业务相结合,以规避汇率风险。大量掉期外汇交易的结果是,低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下浮,期汇汇率上浮;高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上浮,期汇汇率下浮。此外,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PurchasingPowerParity)理论,汇率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等于两种货币购买力或两国物价水平变动之比,其简化表达式为:e1-e0/e0=πa-πb
式中,e1、e0分别代表当期和基期汇率,πa、πb分别表示从t0到t1,时间内A国与B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式的经济学含义是即期汇率在两个时点间的变动率等于这段时间的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换言之,当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高于另一个国家时,该国的汇率将下跌。
事实上,高通胀对汇率的影响比低利率还要大,因为不论是通胀的水平还是持续时间都是难以预测的。所以一旦存在通胀风险,一国货币通常会面临贬值,因为持有者必将考虑通货膨胀最坏的情况。而美元恰好同时面临双重打击,不仅利率下降,而且通胀风险增大。为防止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从2008年开始,美联储在短短8天内就连续降息125个基点。3月18日美联储又降息75个基点,使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2.25%,并暗示还可能继续减息。但和美联储处在同样位置的欧洲央行却维持了利率在4%不变。美联储在2007年7月底时,共有资产8090亿美元,但截至2008年3月12日,总资产就增加到8310亿美元。这增加的220亿美元,其实就是美联储为减息300基点,在公开市场购买的证券资产。
美联储一再降息无疑向受创的金融系统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这意味着通胀风险在上升。因为美联储以前所未见的速度增发货币,但商品的数量却并未以同样的速度增加。根据美国公布的PPI数据,2008年1月,美国PPI同比增长7.4%,增速比上月上涨0.9个百分点,PPI同比增速创下了美国白2000年来的历史新高。如果考察美国白2000年以来公布的CPI数据(见图3),同样能发现美国面临的巨大通胀压力。
3.住宅开工低迷,销售继续大幅下滑
2006年6月以来,美国住宅开工同比开始以两位数的幅度下降,2007年1月、9月和12月的降幅更是超过了30%,2008年1月的降幅达到23.7%,2月份下降28.4%,预计2009年,住宅开工仍会保持20%左右的降幅。住宅开工的月增幅波动同样比较大,由于2007年12月下降了14.8%,2008年1月增长7.1%,2月又小幅下降0.6%,表明新建住宅的开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见图4)。
同时,2007年以来,美国现房销售和新建单户住宅销售额同比持续大幅下滑,现房销售由2007年初的下降4.6%降至2008年1月的-23.4%,2月份继续下跌23.8%。2008年2月份成屋销量折合成年率为503万套,较1月份未作修正的489万套上升2.9%。由于2007年上半年整个现房销售的基数较高,因此,2008年现房销售同比仍将保持20%左右的下跌。虽然2008年1月的新建单户住宅年销售额比2007年12月的-40.6%有所回升,但仍下降了33.9%(见图5)。这是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住房市场遭遇的罕见“寒流”。
4.房价指数创新低
2007年第四季美国独栋成屋价格较2006年同期大降8.9%,为公布该指数20年来最大降幅。2006年12月,美国10个大都市区域的标准普尔Case-Shiller房价指数较11月下降2.3%,至200.55,较上年同期下降9.8%,美国2007年12月的房屋价格指数同比更是达到了0.84的历史低点(见图6)。据美国房地产商协会统计,2008年1月,美国平均住房价格已经从2007年的21万美元降至20.1万美元;单居室的住房平均价格也降至2008年1月的19.87万美元,这也是自2005年以来的最低价格。
5.就业市场持续疲软
美国劳工部2008年3月7日的2月份就业市场报告显示,美国就业市场情况进一步恶化,企业裁员数目创5年来新高。在全国范围内,美国企业主已连续两个月大幅裁员,2月份裁员人数创2003年3月以来的新高,达6.3万人,高于1月份2.2万人的水平。2008年2月,全美非农就业人数(NonfarmPayrollEmployment)减少63000人,远高于1月减少的22000人。商品生产行业就业人数减少89000人,其中制造类公司就业人数减少52000人,为连续第二十个月下降;建筑类公司就业人数减少39000人,为连续第八个月出现下降。由于2008年2月美国就业人口流失45万,因此,失业率不升反降,由2008年1月的4.9%减为2月份的4.8%(见图7)。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云笼罩下,美国就业市场短期内难有根本性的好转。2009年11月,美国劳工部公布的失业率为10.2%。
6.收入减少,消费低迷
2008年1月,美国个人收入月升0.3%,略低于2007年12月个人收入月升0.5%,但略高于市场预期的月升0.2%增幅,同比增长尽管下滑,但仍维持4.9%的增长。与此同时,美国实际个人消费同比持续下滑,2008年1月下滑到1.8%,个人消费支出(PersonalConsumptionExpenditures)的环比月升0.4%,弱高于预期的0.2%。其中,耐用品支出月降1.2%,非耐用品支出月升0.5%,服务业支出月升0.6%。美国消费者支出约占其GDP的70%,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源泉。从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这种负面影响尽管没有市场预期的那样悲观,但其下降的趋势仍值得关注。随着失业增加,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悲观,个人消费支出和个人收入仍将会继续下滑(见图8)。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逐步认同经济的核心是金融,金融的核心是信用,信用的核心是信心,但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ConsumerConfidenceIndex)已降至14年来的最低,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2007年12月创下75.5的新低,2008年1月短暂回升到78.4,2月和3月又迅速下落。3月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及预期指数分别下滑到70.5和60.4(见图9)。不难估计,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由于消费者对经济前景日益看淡,消费信心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改善。
7.工业生产出现下降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没有很快蔓延到工业生产领域,2008年1月份和2007年12月份,美国工业生产分别小幅增长了0.1%和0.2%,2007年11月份增幅则达到0.4%。但自2008年2月起,包括工厂、矿业和公共事业企业在内的美国工业生产比前一个月下降0.5%,为四个月来最大降幅,工业产量同比增长1%,是2003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2008年2月,美国工厂生产下降了0.2%,包括石油和天然气钻探在内的矿业生产2月份增长了0.4%。制造业新订单(ManufacturingNewOrder)自2007年9月以来,持续快速增加,2008年1月同比增长7.7%,但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公布的全美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ingManagerIndex)却平稳下滑,2月份下降到48.3(见图10)。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乏力,表明住房市场低迷和信贷持续紧缩对实体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已逐步侵蚀到工业生产领域。
综合观之,美国经济基本面的诸多不利因素导致了美元资产吸引力下降,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前景缺乏信心,从而使资金流向发生变化,投资者纷纷抛出美元资产,开始到欧洲和亚洲寻找更安全、获利性更好的投资机会,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美元下跌。
(二)政治因素
二战后,随着美国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中霸权地位的确立,1944年7月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1973年2月由于美元危机,西方主要国家放弃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相继实行了浮动汇率,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国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随后,确立了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如此,美元依旧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霸主地位。1995年春季,在克林顿政府财长鲁宾的主导下美国开始采取强势美元政策。鲁宾的名言——“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国家利益”也几乎成了两届美国政府四任财长就美元政策表态的“口头禅”。美国政府长期推行强美元政策,使美元兑各主要货币汇率均处高位,大量流动资金被吸引到美国,特别是短期资本大量流入美国证券市场,使美元需求上升,反过来推高美元汇率。
然而,自2002年2月后,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迹象,美元汇率持续走低,美国政府却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阻止美元颓势。2003年5月,美国前财长斯诺在法国举行的西方七国财长会议上宣称,美国在继续实行强势美元政策的同时,不再单以市场汇率来衡量美元强劲的程度,强势美元政策并不体现在汇率方面,而是体现在对美元的信心方面。2004年1月7日,斯诺又在华盛顿商会发表讲话说:“我们的政策永远都是这样,我已经很多次地表示,我们支持强势美元政策,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而我们认为美元价值也应该由公开、竞争的市场所决定”。于是,美国政府表面上推崇强势美元,而在现实中却独享听任美元贬值带来的诸多好处,当中出于维护美国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制度安排的最大特点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战略就可以“绑架”整个世界经济体系(见图11)。
(三)市场心理预期因素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支持美国经济持续繁荣多年的网络科技概念,终于在2000年随着网络股泡沫破灭而结束,国际资金流进美国市场尤其是投资纳斯达克高成长、高市盈率企业的诱因减退。美国此后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消费带动,而消费的增长主要不是因为收入的提高,而是房地产价格上升带来的“财富效应”。在21世纪前几年美国住房市场高度繁荣的同时,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放松了贷款标准,对原本信用等级或收入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这就为后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隐患。在截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而自2007年第2季度以来,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与此同时,美国许多“巨无霸”式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也接连遭受巨额亏损并破产,导致市场上流动性出现恐慌性短缺。当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演化为国际金融危机使很多美国家庭面临破产之虞时,无疑对美国的居民消费带来了巨大冲击,因为消费占到美国GDP的70%。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目前仍深不见底以及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投资者对美元贬值的心理预期是可以理解的。
三、对美元未来走势的判断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虽然市场上对美元的未来走势做出了一些悲观的预测,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将是压垮美元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此,美元将大厦将倾。但从中长期来看,美元贬值仅是短期波动,未来继续走弱的空间仍将受到多种因素的抑制,特别是随着美国经济逐步复苏,美元可能还会回到强势的位置上。
首先,决定美元地位最根本的因素仍然是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超级地位。美国目前的经济规模和贸易影响作用显而易见。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每天价值4.5万亿美元的货币交易中,有86%涉及美元。虽然这一比例较2001年的90%有所下降,但目前尚无别的货币能够替代。因为份额等于能量,只要全球外汇储备、交易结算中美元的比例不减,那么美元的能量仍不容低估。最坏的情况,即便美元一蹶不振,那些原先被持有的大量美元要被“消化”掉,也并非易事,因为大量抛售意味着推波助澜,更快更厉害的贬值带来的则是资产严重缩水,继续持有也是同样的风险,摆脱这个困境面临两难。因此,在较长时期内,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仍难以撼动。现实的情况也的确如此,无论是欧盟还是日本,目前显然都无法取代美国,亚洲(不含日本)的崛起在经济总量上仍无法与美国匹敌,因此,短时期内美元崩溃是不大可能的。
其次,美国政府不会听任美元无止境地贬值。美国要想继续保持其世界经济金融强国地位,强势美元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只有美元币值坚挺,保持升势,维持强势,才有可能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结算工具,各国政府才愿意将其作为外汇储备的主要币种。事实上,就像次贷把很多隐藏的问题暴露出来一样,这轮美元的贬值也只是对近年来全球贸易日益失衡做出的调整。《华尔街日报》日前载文说:“美元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优势地位是美国国家实力最最关键的非军事工具。忽视美元,从而放弃发行世界主要储备货币所带来的全球影响力,这是美国承受不起的损失。”
全球经济趋势范文6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财务管理;创新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137-02
经济全球化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内在驱动,早已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因此,面对这种经济一体化、网络一体化的全球化经济发展新视角,我国企业如何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早已成为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发展并生产的首要前提。
1财务管理的内涵及目标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要求,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所进行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立足点及最终目标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围绕财务管理展开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的血液,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部门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有助于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从而降低企业成本费用,提升企业运营水平和竞争力。财务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和制约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财务管理同时直接制约着其他管理水平,它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深化企业改革,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下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所带来的影响
自我国正式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早已与世界的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并在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驱动力。因此,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视角下,我国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潜在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管理环节,经济统一化,也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财务管理受到金融市场的影响。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早已逐步放松对外资机构进入我国的区域限制。而正是随着国际贸易交流、投资的越发频繁,致使我国的金融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金融工具、品种也在不断增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革新,随之而来的汇兑风险、利率风险等新的风险也不断加大。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发展趋势,早已成为如何有效规避风险,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优质投资组合等服务工作。
第二,财务管理受到经济结构的影响。随着世界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也面临了一次相当大的冲击与调整,而财务管理工作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势必也要随之改变。一方面,目前我国企业可以享受多边、无条件的最优惠国待遇,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企业增加跨国经营活动,而财务管理工作必然要向跨国管理的发展趋势挑战,提出更高的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受到国际贸易交流、合作、投资的影响,在我国原有的一些受到地方保护、国家政策保护的部门及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竞争冲击,一些具有相对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已形成规模经济且技术成熟的部门则将从中受益,这必将影响到我国企业资金运动的方向及规模。因此,在后期企业产业内部调整、并购、破产等权益清算上,都将成为财务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3经济全球化视角下财务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满足统一化经济的时代需求,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理念必将进行全面的更新,以拓展出新的领域、新的发展趋势,体现出全新的发展特征。以下从三个方向,对财务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粗浅的探讨。
首先,无形资产管理必将成为财务管理的全新重点。随着世界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科学技术俨然已经成为企业经验、生产的核心。尤其是专有技术、专利权、商标、商誉和信息等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经济增长、企业的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无形资产在企业的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它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不容忽视。所以,在财务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上,无形资产管理必然成为全新的管理重点。
其次,网络化、虚拟化管理必将成为财务管理的全新模式。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空间,从本质上改变的传统的经济活动方式,使之越发呈现出网络化、虚拟化的全新网络特征,构成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因此,企业的经济竞争,也越来越多的体现在网络上。而正是竞争、发展形势的网络化改变,致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必然向更加适应经济网络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
最后,风险管理必将成为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工具的不断增多,企业面临着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势必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高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风险投资,在企业的投资总额上,比重日趋上升,也使企业的投资风险不断增加,这些都使风险管理必将成为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4经济全球化视角下财务管理所面临的创新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展,才能适应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从以下从两个方面,阐述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
第一,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目标。随着我国企业投资理念的不断变化,投资者们所注重的不仅仅是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更是企业的未来的发展,即企业所拥有的成长性。因为,企业的成长早已成为决定其核心竞争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财务管理部分,必须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实际的发展需求,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目标,使企业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拥有明确的市场发展导向,找寻明确的发展的方向。
第二,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是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完善的企业财务理念体系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即企业财务的核心理念、基础理念和业务理念。核心理念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财务理念,具有导向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基础理念是指财务管理中一些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特点的理念。而业务理念则是指在处理各类具体财务管理业务时应树立的一些观念,这些理念是针对某类财务管理工作而发挥作用的。这三个层次的财务理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协调,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就经济全球化视角下财务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粗浅的探讨,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为了进一步深度改革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积极地推动各项经济配套条件,建立完善的运营机制十分重要。因此,财务管理工作,作为经济配套条件中的核心环节,只有明确在经济全球化视角下财务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彦.经济全球化对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会研究,2001(9).
[2]陶英倩.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初探[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5(2).
[3]谢明珠.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问题初探[J].商业会计,2006(24).
[4]付磊.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及其成熟度衡量[J].财务与会计,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