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校合作的典型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校合作的典型案例范文1
认真听取施快乐老师关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关于家校联系的点滴体会》的经验介绍,让我受益良多。施老师结合自己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从家校联系的意义、现实中家校联系的困难、家校联系的方式、家校联系的感想、如何进行家校联系等多方面详细介绍自己的点滴体会。
家校联系的意义很多老师都清楚,但是由于现实情况的限制,加上个别老师工作不够细致,常常导致家校联系的效果大打折扣。施老师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详谈,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指出家访是一种高效的家校联系的方式,也是我们最容易走进学生世界、全面了解学生的一种快捷方式。他提出家校联系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学生之间的突发事件,这个时候进行家访贵在及时。他以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让我们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艺术、家校联系及时的高效,以及倾听的价值。
很多人进行家校联系,也深入到学生家里,但是工作效果不显著,这也是很多年轻班主任的困惑之一。针对这个问题,施老师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不是骑着一辆摩托车到学生家里坐着聊天就是家访,这样的家访效率当然不高。家访前我们应该做足方方面面的工作,包括对学生已经对家长,我们家访时可以带着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一些材料给家长,让家长真正感受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这同时也可以拉近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距离,为顺利开展后续工作垫底基矗
家校联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走出去,当然也可以请进来。针对本校地处农村,大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教育孩子的艺术不够等显示情况,我们可以以家长会的形式开展家校联系工作,让家长在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及学习情况的同时,对家长进行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传递正确的教育观点等等工作。这都对应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有非常正面的促进作用。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本人受益匪浅,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贯彻,不断进步。
心得二
在当今时代,许多国家采取种种形式沟通社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家庭参与对中小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影响。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1992年美国城市人寿保险公司所进行的年度调查,大部分教师认为,缺乏家长参与对学校教育是个“严重的威胁”,家校合作势在必行,也理所当然。
总的来说家校之间坦率而真诚的交流是良好的家校合作的基础,学校和家庭之间都想把自己所想和所做的事情告诉对方,因此交流势在必行。教师可以把学校的教育计划、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日常活动告诉家长,让家长对学校教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家庭背景、经济、生活情况告诉老师,以便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学校鼓励家长对学校提出要求,把家长所了解的情况、关心的问题和心中的想法告诉学校,学校也不断地通过交流渠道对家庭教育的模式和过程不断地指导,双方在互动中获益,交流中发展。所以没有家长参与的学校教育是没有针对性,没有个性的教育;没有学校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更是盲目自发的教育,只有家校合作的教育才是完备健康的教育。
(一)从家长的角度来看
1、家长有权利和义务参与学校教育。
2、家长有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参与学校教育。
(二)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学校教育需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学校总是有教育宗旨的,最根本的便是德智体美劳。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到学校就是读书,升初中、高中考重点大学,其他的概不参与。其实,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孩子读好书,更要让孩子做好人。做好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形成合力,学生缺一节课可以补回来,但思想上有一个盲区,恐怕要纠正过来不容易。因此,学校的课程和活动都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如果做家长的不合作,限制孩子参加学校的活动,或没有重要事情也让孩子缺席的化,这就影响到学校对课程的实施,从而影响了孩子学习的机会。
家校合作关系中重要人物的角色定位
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首先要摆正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各自的位置,因为他们在不同的事务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凡事绝不能以谁为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明确各自的角色后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应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家校合作的典型案例范文2
关键词:创新;有效;案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a new round of class changes required training of creative spirit, innovation ability, creative talent. This requires our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in the follow-up, and if the innovative. Case study method is one of the many good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it can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teacher scores of speaking, the practice of students listen to" for "rol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the theme" everybody to begin, all is involved in the new class.
Keywords: innovation; Effective; case
新课改正在全国如火如荼的推进中,重庆是最后一批进入新课改的城市之一。趁着改革的春风市内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在通过“走出去”或者是“请进来”的方式不同程度的实践着新课改。前一次课改的核心是进行“素质教育”,而这一轮课改的思想则集中在提高参与者的“创新能力”上。要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就需要从娃娃抓起,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是学校老师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以前那种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低效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学生,因而探索一种有效的、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已迫在眉睫。实践证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把知识融于一个个教学案例中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创新学习的有效方式,这一方式的具体体现则是我们这里要说的“案例学习法”。
一、案例学习法的基本原理 案例学习法最早出现于法律和医学的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分析和讨论法律、医学中的典型案例和疑难问题,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且提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案例学习法强调,课堂上每个人都需要贡献自己的知识与智慧,没有被动的接受者,只有分析讨论的参与者。案例学习法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同样的事实与情景,其中所隐含的决策信息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不同的观点与解决方案在课堂讨论中会发生碰撞。尽管最后不一定能够确定哪个观点正确、哪个方案最好,但是通过讨论,相互补充与辩驳,认识会逐渐完善。通过这种方式所掌握的知识不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表面知识,而是融合到学生自己知识体系中的内化了的知识。同时,案例学习法中的案例是第一手的事实与情景,对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现实意义。学生在解决具体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在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讨论中学习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吸收他人的知识与见解、如何与他人合作的方式与态度。这些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地理案例学习法就是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一些隐含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要素的典型事例,学生通过这种典型事例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从而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并用于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二、案例学习法的特征
案例学习有别于其它的学习方式或方法,其显著特征为内容非定型化、思维非定势化和结果非唯一化。
第一、内容非定型化。所谓“非定型化”,是说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处理的结果是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有“理”都是正确的。案例学习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中是比较有影响的,搞得最有声色的是哈佛商学院。那里的课程多以案例分析为主,学生在校只有两年,却要接触1000个以上的案例。其中考试的内容也是案例分析。反映在地理学上的内容“非定型化”则表现在学习所选的案例可以是自然地理案例,也可以是人文地理案例,可以是中国地理案例,也可以是世界地理案例;既可以是地理文字材料案例,也可以是地理图像案例等等。只要符合地理学习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就行。
第二、思维非定势化。所谓“非定势化”,是说学生在进行案例学习时,不受定势思维的束缚,充分发散思维,解决具体问题。譬如让我们的学生对城市进行区域规划,在理论上,他们可以侃侃而谈,条分缕析,告诉你城市各个功能区的设置要考虑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旅游、科技等等一系列要素。但如果学生接触到的不是城市规划的理论而是一个实际的案例,问题就复杂起来了。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就有不同的结果。
第三、结果非唯一化。所谓“非唯一化”,是说解决答案不是唯一的,或者也没有最优答案。在一个案例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意见,还是学生们的成功实践,都不过是一种参考。因为谁都没理由否定其它同学“更好的解决办法”。即使大家都赞同某一个解决方案,具体操作起来也不会一个样,“因为两个人都存在差异”。就说城市规划,可能是一人一个答案。因为案例学习的宗旨就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去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它甚至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答案,它真正重视的是得出答案的这个过程。
三、案例学习法的主要步骤
首先是找到学习的案例。地理案例是案例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地理案例在我们的周围是很多的,在寻找时要选择来自地理事实、符合地理客观实际,反映地理事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能揭示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的案例。这些案例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经过精选的地理案例才符合案例学习的要求。
其次是找到学习的同伴。不同的学生感兴趣的人或事各不相同,要能对同一案例感兴趣,才能分在同一小组开展案例学习,否则就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违背了案例学习的初衷。
家校合作的典型案例范文3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要强调本土化教学,通过本土化教学来改善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在高职管理学的课程改革过程中要积极推行本土化教学,通过本土化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和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满足企业对本土化管理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本土化教学;管理学;高职
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和社会需要的职业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走“本土化教学、职业化教学”的人才培养路线。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地企业对本土化管理人才对需求,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提高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高职管理学课程本土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管理学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主要是对管理活动中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规律进行总结。高职教育,的教育目的也强调要提高人才的应用性,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方式中暴露出了一些弊端,需要对其进行本土化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管理的艺术必须来源于实践,而且能够经受实践的检验。因此管理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能够对社会经济管理进行直接的指导,更是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学生就业之后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和管理对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而传统的高职管理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文化基础知识,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谓的本土化教学强调要通过真实情境来使学生在无意识、非正式的情况下来获得知识,其理论基础是情境认知理论,强调通过本土化的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具有整体性、体验性、审美性、亲和性、直观性、典型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并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体会[1]。
2高职管理学课程本土化教学的具体对策
2.1搭建高职管理学课程本土化教学的教学体系高职管理学课程本土化教学的教学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两个方面。
2.1.1推进课程体系的板块化在搭建高职管理学课程本土化课程体系是应该以“素质为本、岗位为重、职业为先”为基本原则。板块化的课程体系包括将学校培养和企业锻炼结合起来,打破传统的以学校培养为主的课程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打破原有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模式;在课程评价体系方面,要将综合性考核评价作为评价主体,打破原有的以终结性考试为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2]。在板块化的课程体系中,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可以了解未来的职业环境,从而使学生与管理专业接触的时间得到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2.1.2建立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是一个重中之重。本土化的管理课程教学应该以全面性、应用性、实践性为特征,打造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第一学年主要在校内进行课程内实训练习,每学期1-2周。第二学期末至第三学期初(包括暑假),学生要经历约3个月的生产实习,主要内容是在企业中对管理程序的整体过程和各个环节进行熟悉,在生产一线中学习相应的管理技术和知识。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为毕业实习,学校可以推荐和安排管理专业学生到对口的企业进行上岗实习。同时学生在整个在校阶段还可以实行自由化的自主实习,也就是积极利用寒暑假、周末和课外时间,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企业管理。
2.2积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为了促进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本土化改革,提高教学改革的效果,应该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将完整的教学方法体系建立起来。
2.2.1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能够用轻松、愉悦的课堂游戏,将抽象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掌握。例如要让学生完整地认识抽象的四大职能,教师在对管理职能进行总结时可以使用“举棍子”这一课堂游戏。
2.2.2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本土化教学模式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由于管理学这门学科与实际联系的比较紧密,因此经常要使用到案例分析法这种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师针对本堂课讲授的管理理念以及学生提出的管理问题,通过案例的方式来进行授课。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选择本土化的案例,提高案例中的研究价值,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组讨论。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但是不要用自己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影响,应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思路来分析问题,并通过多视角来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观察,帮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来提高自身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3]。
2.2.3体验教学法为了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可以使用体验教学法高职院校要积极建设校外基地,与当地的企业开展产学合作,轮流安排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开展体验教学,在企业管理者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就任相关岗位,并承担一定的管理任务。以教学进度为根据,学校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对管理实际进行了解,了解最新的管理知识,和现实的管理问题,并对其进行思考与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存在的管理现象,并积极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来对其进行分析。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教师都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例如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或者寒暑假,对当地知名的企业家进行访问。学生通过与企业家的直接对话能够获得管理方面的启发。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后续讨论并形成文字材料,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思路,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4]。
2.2.4加强校企合作高职的本土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对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在管理方面各显身手,这也为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本土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高职院校可以与当地企业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积极利用这些本土教学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与当地企业和企业家取得联系,使学生能够受到企业家的直接教学指导。管理学教师也要积极搜集和整理当地的典型管理机制和典型案例,以此为基础来对教学进行组织和设计,并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当地企业在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新理念、新信息和新动态,从而使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富有效率和活力。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也能够直接将自己的人才需求反馈给高职院校,开辟人才选拔的窗口,达到双赢的目的。例如本校与本地一家知名的乳品企业开展长期的校企合作,以该企业作为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案例,将其引入课堂。在管理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该企业的社会责任、品牌打造、企业文化、融资上市、高速成长和创业历程等方面蕴含的管理知识进行学习和探讨。在2008年的乳品行业危机中,该企业也受到了波及,但是该企业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危机管理,逐步摆脱了困境,这也给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提供了生动的危机管理的范本。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加深学生对危机管理的认识,也提高学生应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
在高职管理学课程改革中应该积极推行本土化的教学改革,应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提高高职管理学课程的实用性。在管理学课程中实行本土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延长学生对管理学专业进行了解和接触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随着国内和国际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管理的本土化,对本土化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应该顺势利导,通过本土化教学来培养本土化管理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鑫.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2014(11)
[2]尹文秋.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8)
[3]饶文军.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10(04)
家校合作的典型案例范文4
关键词:案例教学 合作讨论 探究性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经济专业课教学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变化。案例教学越来越引起广大专业课教师的重视。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具有三个重要特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第一、案例教学是讨论对话取向的而非灌输“独白”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对话,重视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注重形成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案例教学的这个特点体现了“一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新课程理念。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二、案例教学是集体合作取向的而非个体“单干”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有效的学习只能发生于共同的合作与集体之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那种单干方式是与案例教学的思想背道而驰的。案例教学的这个特点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案例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权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承认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最终发展程度上的差别。案例教学给每个人提供了创造才能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讨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合作、探究的课堂处处洋滋着民主的气息,宽松和谐的气氛,使每个人都充满自信,充分发展了他们的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第三,案例教学是批判反思取向的而非结论教条取向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正确结论”的至高无上性,学生的义务就是要循规蹈矩地遵从那个神圣不可侵犯的标准化、程式化、固定化结论。而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珍视学生个人的想法和意见。案例教学为人们反思自我、社会及其两者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探究式案例教学通过把一些真实典型的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地作出反应,让他们分析、推理、思考、概括,帮助学生逐步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提供了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多渠道的获取知识的机会,形成了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乐观向上的学习方法,符合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的价值取向。
二、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
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人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但案例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事先经过精心选择的。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同学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它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所以案例的选择,应依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进行选定。教学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教学案例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目的明确性。进行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良好的案例至少应该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程中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第二、生动典型性。应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的实际活动中,分门别类地选择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法实例,并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同时选择的案例必须生动活泼、引人人胜,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展开深人的讨论。
第三、综合时效性。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过于简单也不应是陈年旧事。应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紧跟形势的案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可激发学生进行深人仔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便于对这些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从而取得更好的整体教学效果。如在讲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的义务时,举了网吧非法通宵营业致学生死亡的案例,切中了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
家校合作的典型案例范文5
校企合作有助于推动国际贸易专业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采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企业要参与其中,对人才培养提出要求,学校需要根据人才新要求积极改革教学内容,进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计,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对人才。同时,外贸企业也能够参与到国家贸易专业设计和课程改革中去,和有关专家一起编写专业课教材,这对于教学内容的更新换代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鉴于以上情况,国际贸易专业实施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是很必要的。
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实施路径分析
1、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在学校根据企业要求进行人才培养。企业需要什么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可以保障所培养的人才毕业后的有效就业,同时,也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培训成本,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实用人才,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订单式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如下:首先,企业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明确要求,并提出学校需要开设哪些课程,企业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课程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其次,企业要为学生提供实训课程实践的机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在学生毕业后,企业需要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促进学生有效就业。
2、学校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市场动向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就需要企业和学校能够共同努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就国际贸易专业而言,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需要整合校内外的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能够把课堂教学内容与一些职业技能有机整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在基地学习中,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了解与自己今后就业联系紧密的各种信息,通过实习,学生不仅要树立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同时,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以提高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
3、学校企业合作参与国家贸易专业课程建设工作
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发展离不开课程建设工作,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课程建设需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一方面,外贸企业要向学校提出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对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明确出来,然后,学校企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共同投入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进行教材内容的改革创新,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同时,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4、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学校的国家贸易专业的教师而言,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组织教学能力,但缺乏实践教学能力,缺乏国际贸易专业相关职业过程方面的知识,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就要企业参与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外贸企业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兼职,引导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习,进行职业考察,使教师熟悉本专业的相关典型的职业工作和职业任务,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更利用教师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升。另外,企业还可以派专业人才到学校授课,这样,不仅能够为国际贸易教学提供生动的教学案例,同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最重要的是,本校教师在于行业精英的交流过程中,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这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的成长极为有利。
5、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相应的专业培训
家校合作的典型案例范文6
[关键词]校企共同体 一般本科 应用型 核心竞争力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曾经说过, “用昨天的方法从事今天教学是对孩子们(大学生)明天的剥夺”。为此,我国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不间断地改革、改进教育,大力实施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建设卓越人才培养基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所提及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介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一种高等教育的类别或类型[1],它是一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的办学层次,区别于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和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亦即 “中间类型高校”[2],或称之为“一般本科院校”[3]、[4]。为此,国内越来越多的此类院校,尤其是象长沙学院等类型的地方新建一般本科院校,将重新审视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充分考量企业的诉求,从而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具有专业特色和企业“烙印”的核心竞争力,大大提升毕业生的企业期望值和行业附加值,真正提高专业对口就业率。
一、新概念的提出和界定
(一)校企共同体:主要指学校或学校的一个强势专业或专业群,选择区域内相关行业领域产业链长、成长性好的企业集团或多家企业共同成立一个人才培养的实体,开展丰富的多元合作。
(二)学分互认:是指针对学校教学计划中第四学年拟定的选修课程,根据学生所在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允许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同时,利用真实的施工环境聘请企业工程师进行现场授课,凭企业考核合格成绩单,可获取教学计划中规定的相应学分数。
(三)课程置换:是指学生在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同时,与该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的学生,该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业务特点,专门为这些“准员工”开办的特色专业课程培训班,但学校教学计划中却未开设此类专业课程。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校企共同体将尝试“课程置换”,即实现企业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双边“似等价交换”来获取学分。
(四)土木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核心竞争力:表述为“懂设计、能施工、会管理”。第一,能看懂、读懂工程设计图纸,并能及时发现和指出工程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第二,能严格依据工程设计图纸,按照相关规程和规范进行正确的施工,并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发生的工程事故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第三,能在施工过程中锻炼自身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树立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人文意识,做一个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出色管理者。
二、国外关于学生核心能力指标的发展研究经验
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提出的“以成果产出(program outcomes)为导向”的观点[5],已受到高等工程教育界的特别关注。一方面,针对“要求学生学什么”,能与工业界的用户一起,用长远需要的育才的眼光进行设计与改进;另一方面,也要针对究竟“学生学到了什么”,有一个全局性的考察与检验。美国ABET近几年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内容、务实的教育改革计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出11项学生核心能力指标(EC-2000)。除了保留原来注重提高学生数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以及师资、设施标准以外,被称为革命性的变革是工程专业认证的重点从教育输入(教什么)转向教育产出(学到什么)。EC2000的标准明确要求工程专业必须证实毕业生具有的这11种能力包括: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有根据需要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和一个过程的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有较好的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有应用现代技术和工程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都很值得长沙学院土木类专业群认真研究。
三、校企共同体产学研合作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校企合作落实不到位。
主要有二方面的原因:一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不管自身条件如何,总有一种办“学术型”大学的内心冲动;事实上,与一些老牌重点本科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人才培养“上不去”;但是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定位又使其人才培养“下不去”。二是学校用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经费不足;这样,一些学校对校企合作可能不是出自于内心驱动,或者有校企合作的愿望但学校又没投资金来做。
(二)校企双方难以找到深度合作的切入点。
原因在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短,专业建设和学术研究成果积淀少,为社会服务能力弱,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又没有行业背景,校企双方诉求不同,因此,很难找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结合点。由于企业也缺少与学校合作的兴奋点和切入点,校企合作中企业总是处于“被合作”,不能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共同体;这样,校企合作就容易出现流于形式和表面化情况。
(三)忽视人才培养的本科层次。
原因在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没有很好的明确所属专业依托的学科,也没有很好的界定该专业毕业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的核心架构,更没有强调学习内容与工作的对应。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更应强调“人”,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级应用性人才的需求。然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往往缺失主导作用,合作的深度不够,企业更容易忽视本科人才培养的层次属性,致使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只强调技术应用、强调“物”,这样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很容易变成一种职业培训。
(四)忽视企业的利益主体到位。
原因在于:校企合作中,往往更多的是从学校角度出发,缺乏对企业利益的考量。因此,学校仍处于合作的主导地位,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由于培养对象的身份是学生,毕业后的走向未定,企业投入不见得能得到直接回报,所以缺乏热情。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必然追求,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也是如此。由于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难以保障,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直接利益的兼容,致使合作过程中校企之间缺少互惠互利的合作基础。
四、提升地方新建本科土木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核心竞争力的举措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长沙学院土木工程系与湖南长教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实现校企“学分互认”和“课程置换”,为企业“一对一”培养卓越工程师,变企业无奈的“被合作”为自愿的“求合作”。
(一)校企共同体集结典型工程案例强化识图能力。
长沙学院土木工程系选择湖南长教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15家本土企业共同成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引进企业资金500多万元,开展仪器设备、实训场地、师资队伍、课堂教学资源、技术服务、岗位培训等多元化的合作办学。为了提升土木工程类学生“懂”设计的技能,合作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曾承建的典型工程图集及图集中各部位的实物照片,彻底改变了《工程图学》课程传统的“平面”教学方法,实现了教材与工程图集配套、工程图集与实物图片相呼应的“立体”教学模式,学生的识图、读图的能力显著提高,为合作企业培养了高质量的施工一线“准员工”。
(二)校企共同体实现“学分互认”,理实一体提升毕业生施工综合能力。
根据教学计划,长沙学院土木工程系各专业安排了《建筑设备》、《工程机械》、《施工安全》等任选课。此类课程的特点是实用性、针对性很强,而涉及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少,并且要求授课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因此,在很长一定时间里,此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佳。然而,借学生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之际,利用真实的施工环境、施工设备、施工项目,聘请企业工程师现场讲授此类课程,一星期的短期培训将远远超过学校半个学期甚至一个学期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以相对缩短课堂教学时间而有效的延长学生在企业实习锻炼的时间。最终,凭企业考核合格成绩单,可获取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此类课程所对应的学分;同时,学生还可以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施工组织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同一得到了加强。
(三)校企共同体尝试“课程置换”,拓展职业生涯新视野。
随着我国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的大力发展,该领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好。由于专业的相通性,长沙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部分学生开始在港口航道公司进行实习和就业。有些港口航道公司为培养高规格的“准员工”,提前来长沙学院土木工程系,将挑选出来的优秀学生集中进行6个月的对口专业培训。其中《工程水文》、《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水工钢结构》、《港航工程地基处理》等培训课程与长沙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桥涵水文》、《结构力学》、《钢结构》、《基础工程》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很相近。为此,校企双方达成共识,对上述课程进行互认和置换,实现专业之间的顺利过渡,打通与行业对接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其职业生涯和管理能力。
总之,长沙学院作为地方新进本科院校,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长沙学院土木工程系结合土木类专业特色,以“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提高创新意识”为宗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生产一线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培养适应土木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可从事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学与研究等工作,努力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工程领域具有持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课题来源:湖南省2013年度教研教改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472)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19)2:30-34.
[2]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1)3:5-9
[3]彭秋发、孙占学. 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24(2):159-162.
[4]王恩华、王莲英.论我国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29(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