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小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的小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的小知识

心理学的小知识范文1

关键词 日本;学校心理学;学校心理士;资格认证:启示

分类号 B849;R395

近年来我国学校心理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后中央推出的一系列关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把全国各地的学校心理服务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切实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学,是每一个学校心理学工作者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实践经验证明,一门学科的成功建设,不但要考虑本国的国情,同时也要批判吸收国外的学科构建经验。日本学校心理学正式构建于1993年,与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建设几乎是同步(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年份也是在1993年)(张卫,黄喜珊,2007)。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日本的学校心理学已经形成遍地开花之势,尤其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的发展历程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1 日本学校心理学发展的主要背景

中日两国在构建学校心理学的背景上有着很大的共同点,均主要为以下两个因素的推动。一是来自学校教育现场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亟需一门针对性强的学科提供理论指导,也亟需掌握学校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到学校提供现场服务。在日本,中小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如拒绝上学、校园欺侮、校园暴力、自杀等)日益严重化,倍令教师和家长们感到力不从心。面对这种状况,日本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感觉到了构建学校心理学的迫切性(如:松浦宏,2001)。另一个推动力量来自欧美学校心理学发展现状的刺激。尤其在美国,已成立了学校心理学的两个重要专业组织――美国心理学会属下的学校心理学分会和全美学校心理学家协会(NASP),这两个组织的工作大大推动了学校心理学的学科构建,也使得学校心理学家的工作走向正规化。欧美的学校心理学家们正在中小学校园中发挥着令人瞩目的作用。同时,上世纪70年代成立的国际学校心理学家协会表明了学校心理学走向国际化和全球化。正是学校教育实践的要求和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学的迅猛发展有力推动了日本学校心理学的发展(盐见邦雄,2007)。

在日本,正式使用“学校心理学”这一专门用语是在1991年,在当时召开的日本教育心理学会第33次总会上,研究委员会特别策划了一个关于学校心理学的研讨会,探讨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培养,并确定了以大学的教育心理学系、心理系作为培养基地。1993年,日本教育心理学会印发了一本名为《什么是学校心理学》的册子,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解答:为什么现在需要学校心理学家;学校心理学家的工作和作用是什么;大学如何培养学校心理学家;其他国家的学校心理学家正在进行哪些工作;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展望。该册子在教育系统广为发放,对学校心理学的初步普及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日本教育心理学会,1993)。

2 日本学校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宗旨

学校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理论直接指导着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实践,主要目的是帮助中小学生解决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校心理学中的“学校”一词,与其理解为进行教育的场所,不如理解为“学校教育”的简称更为贴切,而学校心理学中的“心理学”一词,指的是基于心理学知识的服务工作(盐见邦雄,1999)。

为明确学校心理学的服务宗旨,日本教育心理学会提出学校心理学三层次的心理教育服务体系:第一层次:以全部中小学生为对象,进行入学时的适应、学习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的辅导,解决一般的发展和学习指导问题。第二层次:以缺乏学习动力、拒绝上学的儿童、人际交往困难等学生为对象。第三层次:以长期拒绝上学、欺侮、学习障碍、行为不良等有特别需要的学生为对象(日本教育心理学会,2001)。

3 日本的学校心理士制度及其运作

学校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把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学校教育现场中,有效解决学校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这中间起桥梁作用的正是在日本被称为“学校心理士”的人们。在日本,“学校心理士”指以中小学生、教师、家长为工作对象开展心理教育服务工作的专家(该一词为日文专有,其对应的中文词可以是学校心理师,但与我国目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相比又有一定的区别,具体见下述)。

3.1 学校心理士的资格认定

现在日本学校心理士的资格认定制度是“学会联合资格”的认定制度(日本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资格认定制度除这种学会联合资格外,还有“国家资格”和“法人认定资格”两种),这一认定制度是经过实践摸索发展起来的。在资格认定的最初,申请对象只局限于日本教育心理学会的会员,且只有日本教育心理学会这一机构具有资格认定权利。但是实践很快证明这种限制不能适应学校对这些专业人员的巨大需求。现在的日本学校心理士认定机构已经扩展为五个联合学会(日本教育心理学会、特殊教育学会、发展障碍学会、发展心理学会、LD即学习困难学会)和四个合作学会(日本学校心理学会、应用教育心理学会、生徒(生徒即中学生)指导学会、学校心理咨询学会)构成的合体。学校心理士认定组织机构是学校心理士资格认定的最高机构,属下设有学校心理士认定委员会和学校心理士会,协同完成资格认定的工作。上述诸学会的成员均拥有申请学校心理士的资格。截至2007年5月,在日本全国取得学校心理士或候补学校心理士的人数已经达到3700人(gakkoushirtrishi.io/aboutgakushi/,2008-11-24)。

3.2 学校心理士的培养要求

在资格认定的最初,日本文部科学省等有关部门曾试图以司书教谕(含义见脚注)等为模型培养能够开展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相谈教谕,但后来的实践证明,培养相谈教谕并非适合日本国情的解决学校教育问题的途径(松浦宏,2006)。为此,日本文部科学省组织有关机构经过协商确定了学校心理士这一资格名称。同时确定其培养要求包括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专业基础知识方面,必须在研究生院修完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学生指导和生涯指导、教育评价和心理测量、学校心理咨询这七个领域的课程。实践能力方面,要求在中小学、教育相

谈所等机构做过心理辅导。满足上述两个条件者方可报名参加由学校心理士认定机构举办的资格考试。达到学历条件但没有实践经验者可申请“候补学校心理士”的资格。“候补学校心理士”在五年内通过提交心理辅导个案报告等说明自身实践经验的资料可申请转为正式的学校心理士。此外,学校心理士联合资格认定机构每年都对学校心理士们进行资格审查。要求每年达到一定的学分,凡呈交心理教育服务工作的个案、参加全国学校心理学会或全国心理士会组织的有关活动(如海外研修、各种研讨会)等都可以获得学分。学校心理士资格证的有效期为五年,也即取得学校心理士资格证者每五年必须办理资格证的更新手续。

3.3 学校心理士的群体类型

在日本从事学校心理士工作的,既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也有兼职的行政领导、中小学教师,还有大学教授。总的来说,主要有三种群体类型:(1)心理咨询、教育中心的教育相谈员(相谈员即咨询员);(2)学校的生徒指导、教育相谈、生涯指导教师,特殊教育的教师或教导主任;(3)大学教师。负责讲授学校心理学的有关课程,也有的亲自到学校教育现场中,与学校主管领导、教师、家长组成团队,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松浦宏,2006)。

3.4 学校心理士的具体工作

学校心理士承担的主要工作有:(I)对学生或班级的状况评估。即对学生存在问题的性质、原因、经过等作专门的诊断评价。评估途径包括心理检查、面谈、调查、观察等。其中心理检查是最重要的基本工作,包括性格检查和智力检查。由于评估结果决定了将要进行的心理教育工作的方向和策略,因此被视为学校心理士开展工作的重要支柱。(2)对教师或家长提供指导和建议。学校心理士必须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主要工作是协助教师和家长科学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注意肯定教师和家长的工作,支持他们做能够做的事情,避免摆出专家的架子对教师和家长进行强制性的指导。(3)心理咨询。这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方式。学校心理士必须学会细心观察、耐心倾听,在做出准确判断之上进行专业化辅导。在咨询目标上,同样视增进自我理解、促进自我成长为最终目的。

在开展上述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学校心理士始终抱有以下的基本立场:(1)尊重每一个学生。视其为有思想、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人,帮助学生通过学校生活达到身心健康成长。(2)时刻铭记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而不仅包括拒绝上学者、残疾儿童等有特殊需要的学生。(3)视心理教育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环节,力促形成对学生成长有利的学校教育环境。此外,有学者提出学校心理士的职业道德是:对学生浓厚的爱,协助学校、教师和家长教育好孩子的责任感,胸怀提高教育质量的伟大志向并一生不懈地朝之努力的鸿鹄之志(上野一彦,2001)。

4 当前日本学校心理士制度运作的关注点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尽管日本的学校心理学建设在资格认证体系、学校心理士的工作性质和具体任务等方面已经走上了相对成熟的运作轨迹,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也就成为当前日本学校心理士制度运作中最关注的热点,预示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4.1 进一步明确学校心理学的专业内容

与特殊教育专业相比,日本学校心理学的专业内容在还不够明确。比如,不少人对以下概念的区分仍是含糊不清:学校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学校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家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一般的心理咨询与学校心理咨询。对此主要应从以下两点着手:一是学校心理学的体系化。要着力改变学校心理学依存于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的现状,在对有关理论实践进行总结后建立学校心理学独有的知识体系。其次要确立学校心理士自身的专业性。

4.2 提高社会对学校心理士资格的认可程度

有的学校教师或学生家长至今怀疑学校心理士是否真的有助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此学校心理士首先要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表现出对专业活动的热情,通过实际行动和工作实绩去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松浦宏,2006)。在认定学校心理士资格时,资格认证部门要严格把关。如确保申请者已经满足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两个条件,确保其毕业院校是能够扎实教授其专业知识的大学,严格进行五年一次的资格审查等。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心理士会、资格认定委员会等组织通过各种宣传普及活动在民众心目中打造出值得信赖的学校心理士形象也相当重要。

4.3 进一步细化学校心理士的资格制度

日本学校心理士资格认定运行机构的有关人员正在考虑的一个问题是设定“学校心理士以上的资格”。持有这一资格的人将不但具有一般的学校心理士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对持有普通学校心理士资格的人们进行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例如提高学校心理士的咨询技术、教授其掌握新的人格测验或智力测验量表的使用方式等。总之,设定更高级别的学校心理士,使他们能够对一般的学校心理士进行培训。前文所述,在资格认定的最初,相谈教谕的目标较难实现,但是在学校心理士资格认定制度的运作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相谈教谕的设定又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可以预见,相谈教谕的出现,将意味着日本的学校心理士成为一个更加正式、更为专业的职业类型。

5 对构建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启示

经过十几年来的风雨洗礼,日本的学校心理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也遗留着一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综观其发展轨迹,对建设我国学校心理学提供了以下启示:

5.1 建立资格认证制度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师资队伍的质量和规模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大前提。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特殊领域来说,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说又是重中之重。而资格认证工作恰恰是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学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问题――科学性和实效性的不足(林崇德,魏运华,2001)。借鉴日本的经验,要使学校心理学这个行业在我国真正形成和独立运作起来,首先必须确立资格认证体系。中国心理学会曾经提出要建立学校心理学的认证体系,但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是我国学校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瓶颈。目前某些省份在中小学心理教师资格认证工作方面已经做了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如广东省的A、B、C证制度),可为构建全国范围的认证体系制度提供参考和借鉴(张衍,黄喜珊,2007)。

5.2 结合学校实际切实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从整个日本心理学的发展现状来看,既注重在基础研究方面对欧美国家的亦步亦趋,更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在应用研究方面。如以校园欺侮、拒绝上学这样的具体问题作为直接研究课题的也有很多,其研究问题的细致程度可通过其权威心理学杂志《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每期目录可见一斑。同时,大学教授亲自到中小学中进行调研指导工作也是常见的现象。如现任日本学校心理士联合资格认定运营机构理事长盐见邦雄教授,从2004年开始在小学开展题为“心灵教育”的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其各个教育主题正是在调查中小学生的心理实态之后确定的。反观我国,就像天津师范大学的沈德立教授指出的,很多研究者花大力气做出来的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价值往往不尽人意(2007年沈老师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座谈会上言),这一现象跟我们在选题时过于依靠单一的文献检索,实际调研工作不到位不无关系。

5.3 重视国内和国际同行间的经验交流

日本的学校心理士们有一个专门属于自己的学会――学校心理士会,它隶属学校心理士认定组织机构,除协助进行学校心理士的资格认定工作,还负责组织一年一度的全国学校心理士大会,组织学校心理士到海外研修,平时组织专题研讨会等,非常便于学校心理士之间实践经验的交流。在2007年在大阪召开的日本学校心理士会年度大会上,还特别邀请中国华南师范大学的张卫教授等专家作了关于中国学校心理学发展状况的特别讲演。跟欧美的交流方面,至2008年3月为止已总共组织了八次学校心理士海外研修活动,这些活动对提高学校心理士的专业素质、维持学校心理士的工作热情有着很大的作用。我国不少发达地区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还比较少,建议可以先从国内不同省份之间的经验交流开始,再逐步把目光转向国际同行间的互相学习。

心理学的小知识范文2

关键词:学校 教学管理 创新

现阶段,教育改革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任何一个教育组织都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因为它与教学成绩一样,都是学校生存的命脉,创新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也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学校教育组织必须依靠它来赢得社会、政府、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一所质量高的学校绝不是只靠着有几位著名教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或者教育经费充足,而是由于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创造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是刻不容缓的。

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教育管理者的创新素质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操作这台发动机的正是学校的管理者。因此,学校的管理者是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的关键。

学校管理者支配和引导着学校各个群体的行为,他们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将直接制约和影响学校的发展和走向。如果一所学校没有一位富于创新的校长,做事情前怕狼,后怕虎,保守求稳,那学校也只能永远望它校之“项背”了。学校管理者必须敢于否定学校旧有的、束缚人性张扬的条条框框,大胆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理性要求,也是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

2、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

目前学校要在比较理想的水平上开展创新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特别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尚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还不够浓烈。教育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它不是教育管理者独自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必须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的一种整体性、目的。它依赖于全体教职工的真诚投入,依赖于不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意见的交流与撞击。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开放和宽容的创新氛围,创造一种以创新为内涵的校园人文环境,给教师以自由想像的时间和空间,给教师以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教师的相互沟通、相互刺激、相互诱导中,提高工作乐趣,激发创新潜能。

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以人为本

现在多指是指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学校管理正是如此,要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注重群体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活力、善创新的教师队伍是教改向纵深发展的前提,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省略2、民主管理

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民主的管理,就没有民主的教育;没有制定政策时的民主,就没有执行政策时的严格。一所学校,如果只有少数领导干部的积极性,而没有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这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将难以开展。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教师群体对于民主、平等、尊重的情感需要,对于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较其他社会群体有更强烈的追求。因此,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发扬民主,实施合作式、民主式管理,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从而满足教师群体的心理需求,使每一名教师都成为自觉的创新主体,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局面,逐步达到人与学校、人与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

1、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是确保学校开展正常工作的根本任务。上海有一所小学,2000年归并了6所村校,成为一所拥有近1700名学生,130多名教师的大型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无疑使原先“垂直式”的管理方式增大了管理的难度,影响了管理效率。在此情况下,校长结合学校实际,确立整合思想改革了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取消了副校长、教导主任等层级,改为条线负责制。把学校常规工作按学科及学校管理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条线,每个条线设一个负责人,管理该条线的人和事,并全权负责该条线工作的实施。条线负责人上对校长书记负责,下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负责,与此同时,接受校长书记和师生员工的监督和评价。从而形成了校长书记――各条线负责人――教职员工的三级管理网络,学校内部管理由垂直管理变为扁平式管理,确保了学校常规管理能落实到处,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系统。

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

心理学的小知识范文3

一、中小学生价值观发展的特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华,又体现时代的精神和要求。

当今社会的开放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这种多元化在尊重个人的主体自由和选择的同时,也挑战了原有的一元价值和传统文化。尤其是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纷繁复杂的信息使人们原本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渐趋多元化与冲突化。同时,中小学生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对事物的判断有时不够准确,在成长中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惑。这就迫切要求在学生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去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自然概念,它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谈到道德模范者所具有的美德时,小学生主要认为是“乐于助人、热情、奉献、遵纪守法”;中学生虽然也会提到热情、奉献和遵纪守法,但出现更多频次的是“乐于助人、高尚和善良”。由此可见,乐于助人在中小学生心目中是最被认可的,体现了价值观的一致性。随着认知的发展,善良和有爱心的品质更受到中学生的认同,体现了随着社会化程度的发展。这就启示我们,在培养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在具体内容上要有所侧重,需要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的特点进行,这样才能增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与理论的教育,而是互动式、体验式、分享式的教育,其接受过程是逐步完成的。不同年龄学段的学生,心理活动有各自的特征和规律,了解并有针对性地根据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需求进行教育,效果才会更显著。

在小学阶段,学生采择观点的能力迅速发展,能从所接触的人身上学习思考问题的方式,道德情感体验日益深刻。他们和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把教师作为权威的对象进行听从,会不自觉地对其言行进行模仿,人际关系随之发生重要变化。教师的支持与指导对其个性品质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甚至超过父母的。利用好教师角色,树立好积极的榜样,对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更有实效性。

到了初中阶段,身体外形的变化使学生产生了成人感,心理上追求成熟和独立感,更加在意他人的评价,渴望老师与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然而,受思维特点、情绪特征和人生经验的局限,他们还不能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事物、处理事情。可他们又不愿求助于父母、老师,因为这会意味着自己还没有长大。于是,同伴成为了这一时期孩子的重要他人。大家有着相同的年龄、经历,能感受到彼此的理解与尊重。因此,利用好同伴关系,对初中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更有针对性。

对高中生而言,他们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希望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独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交友热情变高,渴望走向外界,接触社会,需要情感力量的支撑,也需要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来提升和实现自我。这就向高中生提出了如何提升自我又能与人和谐相处,如何张扬个性又能团结合作,如何平衡“小我”与“大我”的自我管理与发展的需求。学校可以通过相关活动与课外实践,在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其认识到自我潜在能力,同时也能在社会实践中,肩负起一部分的社会责任感。

三、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小学生

心理特点相统一

(一)对中小学生进行有侧重内容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对中小学生均重点培养尊重、守信、规则意识和助人为乐的品质,对小学生主要侧重热情、奉献和遵纪守法的品质养成,对中学生主要侧重高尚和善良的品德教育,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付出,让其体验到助人的快乐。在家里,让学生在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学会理解父母的付出,养成主动向父母和长辈打招呼、说谢谢的好习惯。在学校,通过创设以守信为主题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让学生通过协商、共同约定等方式参与规则的制订、制度的建设,使他们以自我管理的形式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意识和习惯。在社会,组织学生集体参加团队合作活动,让他们感受彼此之间开诚布公、互相帮助的乐趣,培养他们自觉守信、相互信赖、乐于沟通的合作精神。当然,任何意识和品质都不是在一个场合中、一个学段中孤立的、单一的进行培养的,而是充斥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结合中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结合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具体如下:

1. 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个体价值观逐渐形成,道德水平还处于“前习俗水平”,即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因此,教师对小学生行为的表率和评价,对其价值观的建立有着极为重要的塑造作用。为此,全体教师要首先将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在了解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形式多种的课堂教育形式来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2. 重视同伴的榜样作用

同伴的榜样力量对初中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榜样人物可以是高年级的学长,也可以是班级班委、少先队员,总归是生活在他们身边的人物。榜样的行为是可见的、可模仿的真实行为。能够有意无意地给他们以暗示和影响,还能够促使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提高自我。通过评选和表彰,一个先进典型能以一带十、以十带百,影响和带动无数好少年,其主体示范作用不可小觑。

3.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对于高中生来说,在加强课堂教育的同时,倡导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和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能有效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内化成日常生活的自觉行为。社会实践可以是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让他们寻找、扮演一些社会角色,了解社会民生,展示个人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注重学生“知、情、意、行”心理结构的完善与情感认同

人内在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整体发展的过程。正确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让中小学生认知、感动,进而理解、接受、掌握,最终内化为自身的品德修养并自觉践行,是提升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关键。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实践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训练,给学生设置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引导他们身临其境地进行核心价值观体验,以角色身份来思考所面临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从表层的认知进入更深层的情感认同,还可以寓教于乐,使他们在体验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四)做好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协同共育

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长效系统工程,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发挥好学校这个主阵地作用。把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其次,通过与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文明办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心、公益组织等各类社会机构的常态化联系,为中小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为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提供多种形式的宣传平台和咨询服务,从而形成学校与社会的合力。再次,要发挥好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通过家校联系增进家长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办好“家长学校”,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以身示范,以良好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品行修养给孩子作出榜样。

总之,要使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中小学生自身道德发展的需要,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统一起来,重视学生的情感认同,开展体验式教育,坚持三网共育。

心理学的小知识范文4

随着近几年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将心理学引入学校思想政治课成为了学校思想政治课的一个研究重点。在学校的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心理学知识,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也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主要阐述心理学知识在学校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首先写心理学知识在学校思想政治课中的作用,然后写其具体的运用。

【关键词】

心理学知识;思想政治;逆反心理;人格魅力

从以往的思想教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出这么一条规律,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成败决定于教学师生的心理状态,与其密不可分,息息相关。教学师生的心理状态正常或者良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就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之效果会很差。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在学校思想政治课中,会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用。

1 心理学知识在学校思想政治课中的作用

兴趣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需要,如果人没有需要,就不会对任何特定的事物产生兴趣。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和条件,学生只有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心理学知识在学校思想政治课中的作用主要变现在三方面。

首先,满足学生的好奇求知需要。学生主动观察事物、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是好奇心和求知欲。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能动者和主动者,这就要求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思想政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并且巧设场景,揭示新事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这种好奇心抓住学生的心理,迫使他们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并且使学生有意无意的接近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巧妙的化解他们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另一种乐趣。争取做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优化课堂教学实效的多重效果。

其次,满足学生的好玩娱乐需要。人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动,尤其是孩子们,这也是他们接触社会,认识世界的一种本能的学习。在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为思想政治课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无形的思想政治知识用图片、动画、视频等等表现出来,化静为动。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能主动进行积极地思考和探索,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加全面深刻,同时也满足了娱乐的要求。

最后,满足学生渴望成功的需要。有奋斗的目标,才会有动力,才能走向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或大或小或远或近)的目标或者要达到的标准,只有有了渴望成功的需要,才能为了这个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我们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知道,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学生的表现得到老师的表扬,心理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然后会更加有信心和更加努力的去做事情。学校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2 心理学知识在学校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2.1 增强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思想教育课与其它的理科教学存在很多的差异,它的教育性极强,并且存在着各种的矛盾,这些矛盾深层次体现在心理因素上如: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等;浅层次体现了人们的不平衡心理。心理学着重研究的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和其规律的科学性,但侧重研究的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将心理学引用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长期实践总结,形成了科学的、行之有效原则方法,例如: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等等,并且很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运用心理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更强,更有发展前途。

2.2 运用心理学的个体差异性更有针对性

世界上不会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不会存在两个完全的人,每个人或多或少会存在差异,尤其心理差异更是大不相同。人在自身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即为我们所说的个性心理差异。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特性和心理特征,教师才能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一般最常用的是激励法和暗示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性格内向、懦弱、害羞的学生的优点,不断的给予激励和肯定,从而发挥学生的潜能;针对那些性格外向、泼辣、自以为是的学生,暗示法可能比激励法更有效果,教师通过不断的暗示如:眼神、表情、姿势等,对他们的心里造成影响,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

2.3 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人们在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与教育者愿望背道而驰的心理即为逆反心理。现在的学生自尊心都很强,他们也需要得到尊重和重视,教师需要注意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要遵循事实基础,实事求是,既不能夸大其词也不能胡编乱说;讲课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只照着课本宣读,要讲究艺术性,增强感召力;合理适当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置之不理,这些方法都可以削弱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另外,学生教师之间应该相互沟通,互相尊重,人格上平等,争取做到既是朋友可以谈心,又是师生可以传授知识。

2.4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人格魅力

思想政治课比其他的课程教师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在心理素质和人格魅力这方面,要有号召力和感召力,说出来的话使同学心服口服。教师的心理素质的优良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和学生接受的程度,所以学校务必加强教师的培训,才能引导学生的良好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自身修养,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塑造一个阳关的形象去感化和激励学生。

3 结束语

当今这个世界竞争激烈,周边的诱惑不断,如何把握自己十分的重要。尤其是青少年很多思想还不是十分的成熟,极易走上偏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就突显。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关键,而运用心理学可以很好地辅助思想政治教学,使得教学效果显而易见,使得学校师生的整体素质上升,为社会培育更多的优良人才。

【参考文献】

[1]文冰.试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心理学知识的运用[J].教学改革,2012,11(06):89-91

[2]王京军.心理学知识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J].论教谈学,2012,03(08):67-69

[3]王望峥,陈帼青.高校辅导员工作心得[J].教育论丛,2009,09(23):45-47

心理学的小知识范文5

一、人本意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理念

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是落实和完善人本管理的具体抓手,学校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内在教育需求,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增强师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人。

教育是一种服务,学校要为社会、家庭提供尽可能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学生成才、家庭成功、教师成长、学校成名”的目标。因而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近期规划、远期发展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体现人本意识。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教学管理实现“教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为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时空,实现“平等、尊重、合作、发展”的教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就是更加注重人性,要把教职工看作主体,更多地关注人的独立性、人的个性发展、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的情感需要,这种管理有助于挖掘每个人的内在潜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以人为本,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尽最大努力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教学、教研、管理上来。要将关于教育的社会要求转变为个体的自我要求,使校园处处充满人文智慧和人文关怀;要用信任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用欣赏的眼光衡量每一位教师,让每位教师都能受到尊重和激励,这是实现教学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二、人本意识是教师有尊严地劳动的体现

教师是学校的建设者和教学工作的生力军,要在教师队伍管理、建设上彰显人本情怀,营造民主、公平、均衡发展的和谐氛围,让每一件事都体现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理念,让每一件事都能温暖人心、凝聚人心,把学校建设成教职工的精神家园。校长首先要有服务意识,为教师的发展服好务,为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服好务,使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对教职工要一视同仁,工作中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使复杂问题公开化、简单化。作为领导者要牢固树立和强化“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意识,真心爱护、关怀每位教师。具体要做到六个关心:一是关心教职工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和聘任;二是关心教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三是关心教职工的住房;四是关心教师的婚姻大事;五是关心教职工的子女上学和就业;六是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人工作顺心、学习用心、生活安心、处处舒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潜在能力,使他们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学校中,教师只是分工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人的管理氛围,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互相发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要事必躬亲,要给教师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使教师怀着快乐的心情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每一位教师的成就需要,不以同一目标培养教师,不以同一目标评价教师,使每位教师在不同的工作层面上都尝到成功的甜头;要善于搭台子、铺路子,使每位教师都有尝试成功的机会、显露身手的空间,体现“个体劳动,集体成果”的教育效果,因为教师的成果是从学生的成功中体现出来的。新时期教师素质的要求、学生素质的评价、学校德育社会化、青年教师的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提高办学质量的关系、学校网络化管理等,都将成为我们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这些都是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必不可少的。

心理学的小知识范文6

目前,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关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高职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是非常感兴趣的,学习欲望比较强烈。但是,心理健康的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教学方式方法落后

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互动不够,学生参与、体验不足。

2.偏重知识型内容的传授

知识型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讲授知识型内容,学生就会感觉没有新意,很难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3.学习评价侧重于知识型考核

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同,但对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构成有着一致性,即平时成绩加上期末成绩。这种偏重于知识型的考核内容仅仅能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定,而无法获知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

4.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职生心理健康课程需要具备高度的实用性和指导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除了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和广泛的知识,并能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普及预防为主,将各类知识经验加以整合,灵活运用,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提高抗挫折、心理调适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预防危机事件发生。

二、如何改进高职心理健康教学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确立了以预防心理问题产生为基本目标,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改革思路,并在实践中结合师生及教学等实际情况,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实效。现就笔者在教学改革中所作的尝试介绍如下:

1.任课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任课教师的作用非常大,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完美的教学实施。心理健康课程的任课教师,首先应当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参加相关的培训,并与其他院校交流,借鉴成功的教学案例。其次要提高课堂教学技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够收放自如地控制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2.在教学方法上要改革和发展

在心理健康教学指导思想上,任课教师应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方面要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有机协调起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各种教学形式的结合使用,如课堂讲授、讨论、实践、辩论、情境模拟等,培养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功能上,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方法论的教育和能力的训练,尤其是提高学生以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基础的应变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掌握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且不断获得独立学习与更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教师在阐述心理学基本原理、讲述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以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结合现实,通过典型心理健康案例举一反三,使心理学理论结合实际,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知识是现代人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之一,通过认真的学习体验,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使其自我调节个体心理,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为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

3.调整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很广,而课堂教学时数有限,特别是大一第一学期除去入学教育、军训、“国庆”长假等所占时间外,实际教学时间不长。因此必须精选教学内容,把高职生生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的行为、事件或高职生强烈需要的心理知识列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根据当前高职生心理特点,重点确定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内容:

(1)心理健康概述

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心理健康及其重要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等。

(2)积极适应教育

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高职学习生活的特点、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冲突、正确认识自我以及所处环境、增强自信心与危机感等。

(3)健康情绪教育

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情绪的发生机制、情绪对健康的重大影响、情绪调节方法等。

(4)学习心理教育

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习动机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等。

(5)人际交往教育

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基本规范、基本技巧,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认识偏差,人际交往与个性的完善等。

(6)恋爱心理教育

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爱情内涵的阐释,大学生恋爱特点及其利弊分析,正确恋爱观的树立,爱的能力的培养,如学会谢绝爱、分辨爱、处理爱的冲突以及积极面对失恋等。

(7)挫折应对教育

耐挫力的高低对高职生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查发现,大学生一年级挫折强度最强,而高职生群体的挫折体验较其他同龄群体来得强烈,灰色心境、自我放弃等消极心态普遍存在。挫折应对教育内容包括:挫折产生的分析,正确认识挫折,积极应对挫折的方式,提升挫折应对能力的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