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范文1

关键词:绿色食品 管控 对策

黑龙江省的食品产业发展应以质量安全为突破关键点,构建全链条质量安全管控平台。通过质量安全管控平台整合产业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优质品牌、提高消费者认知度、重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提升食品产业竞争力,打造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础与优势

1.自然禀赋优势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优异,发展绿色食品条件得天独厚;农业资源丰富,拥有17000多万亩集中连片的肥沃耕地、6500多万亩盛产碱草的草原、28000多万亩森林和丰富的水资源,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前景广阔。

2.政策环境优势

黑龙江省在全国最早提出建设绿色食品大省战略,建立了高效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机制,率先在全国制定和实施了《关于实施绿色食品品牌战略的意见》、第一个在全国制定了统一的《生产管理手册》。积极参与了有关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起到主动引领作用。

3.技术平台优势

依托国家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大豆技术研究中心已成立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研究院,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学科在生产、检测等技术方面已形成了平台优势。

4.产业发展优势

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经济总量、实物总量、种植面积、产品认证数量、产品抽检合格率、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等六项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之首。2012年,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认种植面积已达6720万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其中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44个,面积5390万亩,占全国近50%。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基地规模普遍较大,平均面积53.1万亩,百万亩以上的占20%。全省绿色食品企业达到550家,其中销售额超亿元的达68家,完成绿色食品加工量1040万吨,加工产值65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位。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问题与瓶颈

1.食品加工产业集中度偏低

主体经济规模偏小,亟需构建统一平台、整合产业资源。黑龙江省食品加工能力为3280吨/天,仅达到国际平均水平的50%。由于规模受限,设备及技术力量跟不上发展节奏,制约产品更新升级,科技含量偏低,产品附加值小,黑龙江省550家绿色(有机)食品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十亿的企业仅占10%,超百亿的仅占0.7%,而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成规模的食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大多在100亿美元以上。

2.市场、加工企业与原料供应基地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没有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不能控制价格成本和安全成本,食品工业初级加工比重过大,精、深加工明显不足,目前我省绿色食品产业链短,绝大多数产品还是以初级加工为主,企业更重视数量扩张,在产品精深加工上力度尚不够。在己确认的14个绿色名牌农产品中,加工率为40%,二次以上的深加工仅占20%,与发达国家高达80%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率相差甚远。黑龙江省食品工业总值与农业总值之比只有0.5:1,而发达国家是3:1,由于技术水平和工业化程度的差异,发达国家食品工业的增加值一般可达农产品原料价格的3倍,而黑龙江省只有1.6倍。产业链条过短,使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资源优势无法转变为经济优势。

3.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尽管标准健全,但监控力度不够,监管机制不完善;全省可供依据的食品加工标准有近500个,但存在标准滞后和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真正作为实施依据的标准不到10%,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必要条件,通过国家标准认证的企业仅占5%。

4.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合作机制缺失

政府主体政策引领、示范和带动的需求迫切。科教主体科技孵化、转化和增值的需求提升。市场主体对接、开发和融合的需求加快,但政产学研之间的连接不畅、水平偏低、优势与特色不强、体制与机制不活、创新与带动不足,导致技术创新不足、探索创新少、创新等级低、技术创新成果和产品生命周期短等一系列问题。

5.黑龙江省食品市场混论

黑龙江省有效使用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产品数量10807个,绿色大米的品牌多达40多个,大豆有29个品牌、玉米有12个品牌、小麦有13个品种、黑木耳有9个品牌、蘑菇有5个品牌、野菜有5个品牌,而全国驰名品牌只有北大荒米业等3个。绿色食品市场品牌杂乱,不仅作为独立的企业形象没有在公众心目中认可,而且营销活动给消费者的印象往往是无所适从。市场品牌杂乱导致盲目竞争和过度竞争,甚至互相压价,假冒伪劣现象也时有发生,正在急剧丧失“绿色、安全”的区域优势。

三、构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全产业链条管控平台的对策

1.解决食品质量保障困境,构筑综合管控平台

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管控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省政府整合各方力量统筹进行。第一,建立以省商务厅为主导,省农委、省质检局、省工商局等为主体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负责食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管控体系的统筹规划,协调产品抽查与联合执法;第二,增加质量安全重点管控品种模块和专业技术力量,在原有工作职能的基础上增加食品溯源第三方的职能,联合政府其他相关监管部门,构建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认证平台和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平台;第三,鼓励和引导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加入食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管控体系,政府可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第四,构建食品质量安全终端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者认可追溯标识码带来的安全信息,培养消费者的健康购买行为。

2.解决主体参与动力不足瓶颈,建立财政支持平台

在主体参与动力方面,加大资金投入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形成财政支持平台。第一,平台建设硬件条件支持。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门的款项用于食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管控平台建设,作为购置仪器设备、省级农产品溯源信息中心数据库及其查询系统平台的补贴。第二,平台建设标准、规程等技术支持。政府应根据生产标准和开发重点拨付专项资金用于生产标准和规程制定,以确保平台的有效运行。第三,参与主体的项目支持。凡是企业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平台的或者进行生产方式改造以适应标准化生产的,政府给予资金补贴。

3.解决生产标准规范不一矛盾,构筑标准体系研发平台

标准化生产是实现食品质量安全各环节的关键。第一,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完善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配套的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标准体系,制定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和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质量标准,重点制定既有龙江特色又具国际品位的农产品地方标准。第二,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开展食品标准化生产试点示范,在全省组织开展食品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第三,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继续加大各级农药残留检测机构的建设力度,争取做到在基层设立农药残留检测网点,方便企业和农民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4.解决产业提档升级难题,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围绕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构建创新链。通过构建政府主导型、科教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交叉融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实现政策、资金、产业、产品、技术、人才、市场链条的贯通。其中,政府主导型产学研平台主要解决专项资金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技术、重点团队的集中投入,发挥政府导向和科技创新支撑功能;科教主导型政产学研平台主要解决种质培育、标准试验、工艺创新、机制设计和第三方检测等食品加工链条上技术含量较高的环节,发挥科技引领和科技创新主体功能;企业主导型政产学研平台主要解决技术需求、技术转化、技术应用等食品加工链条上的生产环节,发挥企业带动和科技创新应用效能。

5.解决市场秩序混乱窘境,打造绿色食品品牌优势平台

以食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管控平台为基础,发挥整合品牌、集成宣传和强制退出的三个主要功能,即利用食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管控平台的标准认证功能,在“龙江绿色食品”的大品牌下,以品种为分类标准,培育名优特品牌群,将政策与资金重点投向有规模、有实力、有水平、有创新的品牌及其所属企业,并将其作为龙江绿色食品形象向国内外市场大力推送宣传;利用平台优势和集聚效应,吸引整合弱品牌,竞争淘汰差品牌,强制退出烂品牌,将食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管控平台打造成绿色食品品牌优势平台。

参考文献

[1]赵建,2011.农业多功能性与黑龙江省多功能农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范文2

公司以建成行业最具竞争力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为愿景,有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外观专利五项及五丰黎红、黎红、先安香三个品牌;建有绿色食品花椒基地 4.8 万亩,通过质量、食品安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绿色食品、清真食品认证,是四川省名牌产品、中国川菜十佳调味品,国内市场占有率 41%,蜚声中外。

近几年,公司以“业绩、诚信、变革”为价值理念,服务三农、回报社会。其经营模式、管控方式、营销策略、技术创新均居行业前列。 为四川省服务业企业 100 强、四川省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产品“绿色安全、清醇麻香、味美质优”遍布神州,出口美日东南亚,闻名遐迩。

建设绿色基地,管控源头质量

公司以回报社会为超越利润之上的价值追求,从 2003 年开始建立了第一个 3000 亩绿色食品花椒基地开始,通过逐年发展,现在绿色食品花椒基地达到 4.8 万亩规模,在汉源县花椒主产区建设有 4 个绿色食品花椒基地:建黎乡双坪村绿色食品花椒基地;梨园乡绿色食品花椒基地;宜东镇绿色食品花椒基地;三交乡绿色食品花椒基地。

2014 年为实现产业升级,公司进行了 1000 亩有机花椒认证,取得花椒有机认证证书。公司每年对基地提供大量的资金,对花椒基地进行花椒苗的补种、发放农药对病虫害的防治,对基地内的椒农进行技术培训,对基础设施进行维修等,并派出专职人员对花椒基地进行管理,为椒农进行技术服务的跟踪指导,公司每年支付乡镇技术服务费近 10 万元,并在基地内寻找对花椒有研究的带头人作为基地管理人员。

据不完全统计,公司花椒基地现有花椒树 650 万株,产量 800 万公斤,带动当地农户 6 千余户,户均花椒产值达 2.8 万元;2012 年投入 45 万元,2013 年投入 48 万元,2014 年投入 55 万元用于购置发放花椒苗,石硫合剂、啶虫脒、代森锌,花椒采摘机等农资器具,每年投入基地管理费 10 万元,基地设施维护、道路维修硬化等等,在收购环节对绿色食品花椒基地内的花椒进行保护价收购,每斤高于市场价 0.2 元,使椒农在公司的发展壮大中得到真正的实惠。通过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当地农民的种植花椒的积极性,让其享受到企业发展成果;实现了企业增效、财政增税、农民增收、社会增益的多赢目标。

加强安全管理,确保产品品质

食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公司从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工作,视质量为生命,产量服从于质量,以“用心选料、精心制作、不断满足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为质量方针,开展全过程食品质量安全治理。成立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从组织层面保障各项管理举措得以强有力的实施,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层层分解落实责任目标,确保目标落地;加强员工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员工质量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通过了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和 OHSAS18001:2007 职业健康安全四合一管理体系认证,基础管理工作明显加强,标准化、规范化、 制度化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取得食品生产企业出口备案证明标志认证等,建立《绿色食品花椒基地管理办法》、 《生产过程控制程序》等制度并对预案进行演练。建立健全原料验收, 生产过程监督检验,产品出厂检验制度。实施绿色食品质量追溯系统,规范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工作,实现“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 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的质量追溯目标,对原材料、过程、半成品、 成品和流通等环节进行产品标识,对产品质量的形成全过程进行质量追溯,实现了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可追溯控制,为消费者提供安全、 健康、放心的产品。

积极开拓创新, 增强发展后劲

公司以内涵式增长与外延式发展结合方式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在品牌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观念创新上下功夫,把精益管理融入标准化建设,建立适应市场的经营管理体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档次,2010 年进行技术改造迁入汉源县食品工业园区,自主研发了产品加工生产线,引进新工艺和设备,使花椒油系列产品年产规模达到了 2 万吨,基础环境、设备设施有了极大提高,花椒油生产设备获国家发明专利,确保技术领先优势;同时,突出市场销售,按照“发现市场、 挖掘需求,超越对手、差异制胜,整合创新、赢得忠诚”的销售思路,将经营产品转向经营客户,坚持“抓餐饮,进超市,保流通”的销售策略,以成都等中心城市建立销售中心和销售办事处,为客户提供优质快捷服务;实施经营协同,产品进入华润万家超市;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扩大销售网络,努力拓展市场销售份额;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和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储备。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全年实现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无事故目标。

公司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开展广泛的技术交流合作,与四川大学食品系合作,就“花椒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展开深入研究; 与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合作成立了“四川烹专・黎红调味品研究所”,从事“花椒系列调味品”的研究与开发。组建“食品工业园区检测中心”,按实验室认证认可要求进行设计装饰,与合作单位共建产学研基地和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强强联合,依托中心人才、技术、设备优势,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致力于打造花椒特色产业的综合研究开发与分析检测的专业技术机构,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技术难题,推动了公司的技术进步,实现科技创新促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双方的长期密切合作,使企业一直站在行业的技术前沿,缩短了企业技术进步的时间,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节约了生产、研发成本,拓展了研发思路;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产业升级,确保了公司在行业中的技术领先地位,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实施品牌强企,追求卓越绩效

品牌是一个企业发展和存在的灵魂,没有品牌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好的品牌意味着高质量、高品位,高信赖,是消费者首选,好的品牌也意味着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回报。

公司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提升公司形象和品牌价值。利用多种展会平台,如春糖会、绿色食品博览会、香港美食博览会、著名商标展会、品牌会等进行产品和品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知。在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网站、报纸、各高速立柱广告等媒体或方式进行宣传报道,扩大品牌宣传和影响力。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范文3

关键词:瘦肉精 肉制品 质量安全 完善

一、 “瘦肉精事件”回顾

世界上,瘦肉精引发的第一例中毒事件发生在西班牙, 当地的一个家庭在一次吃了牛肝后, 发生了集体食物中毒,最后检测的缘由来自于牛的饲料里添加了盐酸克伦特罗(即瘦肉精)。在我国, 自1998年5月, 香港一名居民食用了含有瘦肉精残留的内地供港猪内脏而发生的中毒事件后, 在各地也多次发生瘦肉精中毒事件。但仍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肉类食品加工者的重视,随即双汇集团掀起了瘦肉精事件的。

双汇食品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资金雄厚,产品更是销往全国乃至东南亚,被誉为消费者信得过的最大肉制品集团。但就是这个“消费者信得过的”肉制品集团,在2011年315消费者权益日被曝光部分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使有毒双汇流向市场。从而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使人不禁“谈肉色变”。

这一系列的事件,我们不能单单把谴责的目光投向肉类加工商,瘦肉精事件更使将我们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不足暴露在公众面前,下文笔者对我国肉类食品安全监管的不足上,探讨完善对策。

二、从瘦肉精事件看我国肉类食品安全监管的现存问题

欧盟、美国、俄罗斯、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对我国肉类出口企业均实行注册制度。我国在动物卫生、检疫法律建设、技术法规、质量及安全标准方面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存在法律不健全、技术法规体系不健全、标准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肉类制品技术法规少,没有形成安全的法规体系

我国多年来执行《肉品检验(试行)规程》(简称“四部”规程)采用苏联的技术法规模式,以及原国家商检局制定的“出口食品厂、库最低卫生要求”等法规,这与建立肉类产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相差甚远,法规不健全,技术内容没有覆盖肉品生产的全过程。缺少具体的畜禽动物防疫技术法规,畜禽产品农残、兽残控制方面的法规、产品标准、产品运输卫生法规,与欧美发达国家比有较大差距。如:美国《肉类和家禽的检验》详细规定了各种肉类的定义、检验程序、卫生设备、出口、运输、进口产品、记录、标签等等。欧共体的关于肉类安全卫生的指令和决议至少有35个,内容分六大类,仅文件内容有近200页。欧美技术法规体系至少涵盖了:①动物饲养场、畜禽产品流通场所的认证及审批条件;②特定畜禽疫病的监测、控制与扑灭计划;③畜禽及其产品的运输控制和疫病控制系统;④畜禽产品进出口条件;⑤兽医师认证及其出证等等。涉及畜禽及其产品生产流通的每一个环节,大到畜禽防疫政策、屠宰企业设置,细到屠宰加工厂的墙面和窗户设计等,全部以法律和技术法规做了规定,技术法规体系非常详实、庞大。

(二)肉类产品加工过程缺少程序控制管理标准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项关于肉类产品的GMP技术法规或标准,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肉类产品生产加工出口的瓶颈。目前出口欧盟肉类产品受到限制,认为中国的“质量控制方式主要是对终产品检验”,专家来华考察注册企业,主要是审核肉类生产企业是否建立了GMP控制体系。现在是按国际标准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审核。

(三)肉类产品中农残、兽残限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我国出口肉类产品、农副产品由于农残、兽残超标问题屡遭国外拒收,扣留,退货和终止合同,一些食品已被迫退出国际市场,给我国对外贸易造成很大损失。西欧曾是我国出口冻猪肉和猪肉罐头的主要市场。但是1985年出口德国,因666残留超过德国限量被全部退货后,这两种商品在德国及欧共体的市场至今未能恢复。

我国颁布的农残、兽残限量标准少,但一些限量指标却高于国外水平,而检验方法标准与限量指标不配套,形成与国外先进国家不相协调的差距。我国对这两项系统标准是分散制定,还未形成协调配套系统。

(四)两套认证体系并存,不利国内肉类产品标准提高。

目前,出口肉类生产企业执行国际标准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认证体系要求高;国内肉类生产企业肉品市场销售执行QS认证体系,认证标准相对要求低。相比之下,出口肉类产品安全要求严,要想通过认证,需在工厂设备、加工环节、人力资源投入等方面增加成本,在不完善的市场体制状态下,产品价格并不能相应提高,故竞争不过一些不正规生产的小厂。因此,两套体系并存,不利于国内肉类生产企业提高生产加工质量及安全管理水平。

三、对肉类企业如何开展质量、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对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重要性的认识

质量管理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企业家、学者都十分关注。早在二十世纪初,一些学者、专家就总结了质量管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自检;专职检验员;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美国休哈特、戴明的抽样检验,美国军火商对军火工业质量管理~民用工业;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主要以日本、中国QC活动、TQC;

4、国际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阶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经过多年的制标活动,总结各国的质量管理先进经验,于1987年正式颁布了质量管理标准化体系:

87版ISO9000系列标准(ISO8402、ISO9000—9004);

94版ISO9000族标准(共27个);

2000版 ISO9000族标准(共4个)。

当前,2000版标准被中国及世界各国企业采用,同时也被世界各国质量互认。因此,企业要想解决质量管理方面的忧虑,贯彻执行ISO9001:2000标准就可以了。因为ISO9000系列标准是国际贸易的共同语言(共80条术语),同时也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只要企业认识到质量及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认真用好这个法宝,企业的生存发展就可得到保证。

(二)提高企业安全生存意识,积极采用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

面对国内外消费市场对安全的高度要求,无论是食品行业,还是生产电器设备、农药、化工、建筑、餐饮、贸易等行业,都会遇到生产产品的安全问题,这也是世界各国企业及企业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根据企业的需求,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国际标准。

如: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解决生产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今后要求在产品上标有环境标签:标明产品所用的原材料、消费的能源、对空气、土壤、水的污染、用后的回收等都要求定量标注,如超出标准规定,市场拒售,企业丢失市场。

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解决生产过程中对人身安全、健康问题。

ISO22000:2005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针对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生产产品的安全问题。

生产加工企业,尤其是大牌企业,一事要在学会运用国际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的基点上贯彻实施上述这些体系认证,实质是要对产品质量进行“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终端控制”,如绿色食品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MP良好操作管理体系的认证等,以构成产品链的全过程处于有序控制中。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企业及企业家要在世界肉类经济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在激烈的贸易竞争中争得话语权,就必须了解国际规则,才能使企业做大做强,走出国门、进入世界贸易舞台。

(三)加强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力度,加大对整个产业链的监督

肉制品的产生不是单单的一个生产厂商的问题,经过饲养、屠宰、运输、加工、销售等众多环节,仍然能将存有安全隐患的食品投入到市场,可见我们监督力度的匮乏。由此,我们应加大对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查,以强制力来保障我过人民的食品安全。

综上,我们必须在强化企业对质量管理的认识、采用国际安全标准、以及加强监督力度此三个方面来予以完善肉类乃至整个食品质量安全体系。

参考文献:

[1]严莉、陆一资. “ 瘦肉精” 与畜产食品安全[J].肉品卫生,2011 (4).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范文4

一、指导思想和创建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使绿色理念拓展到商家的商务活动中,着力于路“绿色商业大街”功能的深度开发,营造出安商富商的商业环境;按“北方明珠、绿色路”的定位,把路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华夏民族风情、海滨城市特点、鲜明环保特色的新型商业大街。

坚持建成一条规划标准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综合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商业街;坚持在整体建设上、公共管理上、商品质量上、商业经营行为上突出绿色的原则,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坚持树立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的商业理念,构筑完备的商业质量、物价、治安、城建、环境等管理监督体系,形成市场规范、经营有序的运行机制;坚持完善商业街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软环境,实施道路畅通工程,改造交通设施,确保交通顺畅有序;坚持建立商品生产消费质量保障体系,全面落实食品安全卫生监督管理制度。

二、创建目标

1、创建范围:路“绿色商业大街”,东起成仁街,西至如意巷,南始太原街,北达火车站,全长近2.3公里。创建重点是兴工街到五一路地段,创建工作形成规模后,北拓至火车站,南延到太原街,最终在全区推广。

2、创建时间:计划到年12月底前完成创建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现代化市场的产品质量管理,营造文明诚信购物秩序

1、运用现代商业市场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积极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和品牌战略活动,推广绿色产品营销和绿色商务活动,提高“绿色商业大街”竞争力,使经营者经营的商品达到优质产品的标准。

2、以健康、安全、优质、精品为创建主题,全面履行产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切实保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全面实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市场准入制度,开展食品、日用品的质量监督抽检和果蔬农残的定期抽测,定期举办绿色产品标识和认证产品的鉴别、宣传、培训。

3、建立产品质量跟踪服务运行体系和先进的质量管理制度,创新品牌销售形式,及时商业信息和产品质量信息。引导商家建立以商会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绿色商业大街”自律管理体系。

(二)加大市容综合整治力度,优化环境质量

1、发挥城建、卫生等部门的行业监管优势,科学引导和运用标准规范的管理方法,对商业网点的环境卫生,特别是餐饮业、影剧院等人群聚集地活动场所的卫生安全加强监管,定期进行检查,确保“绿色商业大街”良好的卫生环境。

2、进一步完善流通领域工作机制,严格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销售、消费等关节点的卫生监管,消除食品卫生安全隐患。

3、加强环卫管理,提高道路保洁标准,做到无垃圾、少灰尘、路面见本色,公共广场能席地而坐。公厕、垃圾箱等设施、容器完好清洁,垃圾要按资源化分类收集。

4、商业大街商店的立面牌匾、广告设计规范、整齐。

5、整顿沿街广告牌匾,无“三乱”招贴,公益设施安全完备、摆放整齐,无白板、无破损。

6、开展治理乱设商亭、清理无证非法流动摊点活动,坚持疏堵结合,建立长效机制。

7、创造群众购物的安全环境。在路繁华商业地段安装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组建巡警机动队,建立警民联防,保证群众的购物安全。

(三)以安全、健康、节能为出发点,积极开拓绿色商务,提高社会对绿色商品的认知度

1、开拓绿色商务,创建绿色商店、饭店、酒店,推广绿色消费,建造优良适宜的消费环境和节约能源、节省资源的内部管理制度。

2、采用国际标准,推行ISO14000和ISO9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和食品、日用品等绿色商品的认证工作,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体系,通过统一的机构管理、统一的认证体系、统一的认证标识,确保流通的商品环保、卫生、安全、健康。

3、积极推进“绿色商业大街”商家与绿色商品生产基地的联合,合作开发销售绿色品牌商品。为绿色商品、绿色食品的供应商与商业街零售、餐饮单位之间牵线搭桥,在商业柜台和餐饮店布设“绿色商品”标识和绿色食品区域,逐步提高绿色商品零售上架率,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的绿色商品和绿色食品。

4、出台“绿色商业大街”餐饮业绿色消费规范,推行绿色用餐,推广使用环保型包装材料,鼓励简便包装。积极向社会和消费者推广绿色消费理念和绿色购物理念,创造绿色消费氛围,促进绿色消费文明的形成。筹备设置绿色产品信息库,开设绿色之窗,为商家及公众提供绿色服务。

(四)改造交通道路,全面提高路交通通行能力

1、实施畅通工程,进行道路拓宽改造,完善交通网络系统,建设路高标准车行道、步行道。

2、广泛应用交通科技管理手段,规范交通标志、标线,增设交通信号设施,改善交通秩序。在“绿色商业大街”中心街区,适时引进建设自动化停车诱导系统,建设规范型地面停车场,充分利用、使用好已建设的地下停车场,切实解决车辆乱停、乱放所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

3、优化交通组织,调整交通结构,提高车辆流速,降低机动车噪声和尾气污染。通过广泛宣传、严格管理、文明执勤,打造交通文明路街。

(五)加大创建宣传与培训,强化市民参与意识,建设健康商务环境

1、在路“绿色商业大街”上设置若干环保型公益广告牌、栏、廊,印制并发放倡导节水、节电、绿色消费提示的宣传资料,对途经商业街的公交车辆,有宣传创建“绿色商业大街”的内容,编制商业街绿色消费指南及创建“绿色商业大街”的宣传手册。

2、定期举办以绿色为主题的公益性活动,开展绿色理念、绿色商品展示,举办各类讲座研讨会、展示周、推介会等活动,使绿色的理念播撒到每个商家和市民心中。

3、加强对商业街内经营者绿色营销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经营者素质,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商业营销队伍、服务队伍,打造绿色服务品牌。

4、加强市民参与意识,完善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加强市民对商品、食品的质量监督,杜绝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价格欺诈等坑骗消费者的现象发生,为消费者提供放心消费的绿色商品市场环境

(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构建“人文”环境景观和商业信息平台,提升商业街信息化管理水平

1、栽种树木绿化环境,在主街部位突出“高”、“精”、“雅”风格的立体绿化景观,高标准铺装人行道及盲道,规范沿街的户外广告牌,促进区域环境的整体改观。

2、实施夜晚楼宇和橱窗灯饰亮化规范管控工程,提高亮化水平,积极推出文化风情线,布设人文景观雕塑,营造良好窗口形象。

3、加快发展数字化管理模式,构筑信息化、电子化管理平台,逐步建成与互联网互通的电子触摸屏,利用已建成的电子大屏幕,及时最新绿色商品信息。

四、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

(一)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年7月~年10月)

(1)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创建工作办公室,制定《创建路“绿色商业大街”实施方案》,召开创建工作动员大会,签定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开展富有成效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创建工作氛围。

(2)各责任单位根据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创建工作计划,上报区创建办公室。各创建单位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创建工作的试点,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创建工作计划。

2、实施阶段(年11月-年5月)

(1)创建办公室根据所涉及的政府职能部门,制定路“绿色商业大街”绿色商家考核付分标准和细则,为下一步考核评比工作做准备。

(2)各责任单位在创建办公室的统一组织下,在前一阶段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依照分工,组织所涉及单位完成各自创建任务。

(3)区创建办公室加强工作的指导,根据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制定切合实际、详细周密的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创建过程中,各责任单位要做好创建工作中的各类资料收集、归档工作。

3、验收阶段(年6月~年11月)

(1)自查验收阶段:年6月至年7月,各责任单位参照考核标准对创建工作进行自检自查,对本单位的创建工作进行总结,找出不足,及时整改。

(2)年8月至年9月创建工作办公室根据创建工作要求,对各责任单位进行全面验收,对于检查出的问题,各责任单位限期整改。

(3)年10月至年11月创建工作办公室对各责任单位检查合格后向领导小组提出验收申请,领导小组聘请有关专家,依照考核标准对创建工作进行考核验收。

(4)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考核标准和细则,对各责任单位定期检查考核,对被授予“绿色商家”的单位向全区进行通报表彰和奖励。

4、总结完善阶段(年12月)

创建办公室建立创建工作档案,撰写创建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向区政府提出申请,对创建路“绿色商业大街”工作进行整体考核验收,并举行路“绿色商业大街”揭匾仪式。

(二)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路“绿色商业大街”创建领导小组,统揽创建工作全局,把握创建工作的进程和发展方向,组织制定重要决策,对创建工作进行组织领导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完成创建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制订具体实施计划,明确分工、各负其责,把工作落到实处。

2、加大资金投入。区政府加大对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各部门要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并将建设经费纳入本部门预算。

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目标考核机制、监督检查机制、相互协调机制,增强各部门的责任意识。各职能部门严格执行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按照创建工作的要求,把创建工作抓好抓实,力争提前完成既定目标。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范文5

一、营养丰富

木耳菜营养极其丰富,每100克鲜菜中,含蛋白质1.7克、碳水化合物3.1克、粗纤维0.7克、胡萝卜素4.55毫克、维生素C102毫克mg、钙205毫克、磷29毫克、铁2.2毫克。钙元素含量高,且草酸含量低,是补钙的优选经济菜。另外因其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B族维生素和蛋白质,而且热量低。

杭州萧山舒兰农业有限公司位于萧山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是一家以绿色蔬菜生产、保鲜、加工、配送产业化为特征的杭州市农业龙头企业。现拥有土地面积1200亩,基地建有配套连栋育苗温室、GP825钢架大棚、连栋防虫网室、以色列耐特菲姆喷滴灌系统、保鲜冷藏库、洁净蔬菜整理、杀菌、包装车间、速冻生产流水线、酱腌车间等设施。公司自1999年创建以来,十分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建设。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农残检测室和农产品追溯系统,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蔬菜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使得蔬菜拥有了“身份证”,从而确保了产品合格率达100%。基地生产的萝卜等13只主导产品被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尚舒兰”商标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尚舒兰”生鲜蔬菜被认定为浙江省名牌产品,并多次荣获浙江省农博会“金奖”。基地被列入全国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单位、浙江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杭州市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杭州市最大叶菜生产功能区(应急型)、杭州市萧山区“放心菜”基地和浙江农华优质农副产品配送中心优质蔬菜生产供应基地。

木耳菜也是我公司主要品种之一。现将叶大木耳菜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二、栽培技术

1、特征特性

该品种叶片光滑油亮。叶大,无柄或有短柄;叶片倒卵形,长10~20厘米,宽4~11厘米,顶端渐尖,边缘有不规则的锐锯齿,有多数伞房状分枝,绿色或带紫色。花朵白色类似米粒。木耳菜喜温暖高湿,耐热耐湿性较高,不耐寒。种子发芽适温20℃左右;生育适温25~30℃,低于20℃生长缓慢,15℃以下生长不良,35℃以上高温时只要土壤湿润,肥料充足,仍生长良好。木耳菜也是抗逆性较强的叶菜类蔬菜,病虫害也较少,最适于夏秋高温多雨季节生长栽培,是我区夏秋淡季蔬菜之一。夏季宜采用网室栽培,以机械隔离虫害。其获得优质高产的关键在于肥水管理、病害控制和采收时的植株调整。

2、品种选择

选用淡绿色圆叶品种,如大叶木耳菜。

3、种子处理

把种子用棉布包好充分浸泡在水中1~2天,待种子充分吸水后,在30℃的环境下进行催芽。在催芽期间每隔24小时要将种子倒入30℃清水中清洗一下,清洗种子的同时也要对包裹种子的棉布进行清洗。将清洗好的种子捞出,重新用棉布包好继续催芽,种子全部露白时进行播种。

4、基地选择及施足基肥;

我区春、夏、秋季多暴雨、台风及灾害性气候濒繁,大田应选择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排灌畅通、地势较高的田块种植。播前结合整地做成高畦,每亩施腐熟堆肥2500~3000公斤加高浓度复合肥50公斤深翻耕作基肥。

5、播种

4~5月份和7~8月份播种产量较高、品质较好。播前要浇透底水,采用开沟条播,每亩播种量为5~6公斤;也可穴播,行株距20×15厘米,每穴播3~4粒种子,每亩播种量为4~5公斤,覆土厚度1.5厘米。

6、田间管理

出苗后,随浇水追施少量速效性氮肥,促进茎叶迅速生长。3~4片真叶时追肥,每亩施46%尿素5~7。5公斤,追肥后要浇1次透水。在每次采收后要及时随水追肥,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以利发生新梢,促进叶茎肥大。还应注意摘除花茎和过多的腋芽,防止生长中心的过快转移,减少过多的生长中心,保证叶片肥厚柔嫩,单叶重量大,品质好,商品价值高。

7、病虫害防治

木耳菜的主要病害是紫斑病,又称褐斑病。从幼苗到收获结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防治木耳菜的紫斑病可采用:选用抗病品种,与非落葵科作物轮作,用福尔马林100倍液处理种子0。5~1小时,在发病初期,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代森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7~10天一次,连喷2~4次,可减轻发病。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范文6

关键词:食品安全;GMP体系;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028-02

1 食品良好操作规范概述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食品良好操作规范)是为保障食品安全、质量而制定的贯穿食品生产全过程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技术要求,主要内容是制定企业标准的生产过程、设定生产设备的良好标准、规定正确的生产知识和严格的操作规范以及完善质量控制和产品管理,用以防止出现质量低劣的产品,保证产品质量。GMP与“良好农业规范”、“良好生产规模”、“良好卫生规范”等共同形成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的基础。

2 食品工业GMP对食品安全和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食品工业GMP规定了从原料到成品整个生产过程保障食品安全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技术要求,成为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有效工具。

(1)食品工业GMP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工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高食品制造业整体水平。现代意义上的食品工业GMP不仅限于制定生产过程的卫生要求,还融合了预测微生物学、危险评估、HACCP、ISO9000体系等先进理论和思想,与食品加工工艺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从技术的角度提出先进的管理思想,从而有利于促进食品制造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2)食品工业GMP体系有利于部门对行业的管理和市场监督。食品工业GMP为卫生监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提供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监督和执法依据。食品工业GMP规定了从原材料到产品消费整个食品加工过程的保障安全和卫生技术要求。通过制定和实施食品工业GMP,有助于行业管理和卫生监督部门加强对食品生产的管理,有助于改善我国食品行业规模大、技术水平低、城乡差异大等不良因素,并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如HACCP等)提供技术依据。

(3)食品工业GMP有助于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对加工过程的科学评价和资格认证是产品品牌信誉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GMP的认证,可以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度,促进企业和产品的声誉。实施GMP也有利于强化食品制造业者的自主管理体制,GMP是一种即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的科学管理方法,它所制定的内容力求消除食品生产中的污染、混淆和差错等隐患,而仅靠对成品结果的检验是无法对这种隐患进行完全把关的,有助于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3 中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被提升到社会公共安全的高度,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和控制。北京、上海、广州已经率先实行了更高标准的食品HACCP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就全国来看,食品行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3.1 食源性危害日益加强

食源性危害具体体现在:第一,初级产品生产安全技术水平不高,农副产品加工出现的问题较多。例如,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在农产品中的残留;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内。第二,食品加工用原料质量和安全控制水平不高,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有害)。例如,为使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用甲醛浸泡海产品使之增韧、增亮,延长保存期。第三,食品加工过程中危害控制水平不高,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一定的微生物生长条件,食品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中国发生的集体中毒有很大部分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3.2 不同行业危险隐患程度不同

在食品工业涵盖的各类行业中,与终端消费接近、消费者重视、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市场竞争会就更加激烈,品牌认知度更集中,企业自律及产品质量也更有保证。相反,其他行业的品牌成熟度低,包括中间投入品为主的食品添加剂、发酵制品业、调味品业,以及上游的农产品初加工业、采盐业、制糖业等,易出现地方品牌杂、假冒伪劣多、管理不规范等现象。

3.3 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由于地方省市权限及标准不统一,我国尚未建立通用的食品市场准入机制,大城市准入标准及管理明显高于中小城市。以上海市为例,市工商、质监、食药监部门对市场准入实行“先证后照”、“见证发照”,依法对食品生产经营者从企业名称、经营范围、经营场地等方面加强审核,确保证照许可事项的一致性。2005年上海市食品市场准入标准已经覆盖了28类食品,全市共有658家企业,获得了707张食品生产许可证。 相比之下,我国其他中小城市,尤其是布局分散的农村地区,市场准入、证照发放、审核、管理、检查工作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这也是全国未形成统一市场准入制度的重要原因。

3.4 现有标准实施状况较差

中小型食品企业在中国食品企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普遍存在人员素质低、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水平落后、食品生产设备设施老化等问题,导致无法真正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食品生产或流通。由于中国人传统的饮食习惯,地摊、路边摊、私人小手工作坊普遍存在,近些年伴随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这些小的食品摊、路边摊更是有增无减。由此带来许多食品安全问题,包括再就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教育、卫生技术培训、卫生条件检查、经营证照许可等等。

4 中国食品GMP体系的发展概况

从第一部GMP诞生到现在已经有40年左右的历史,发达国家GMP的实施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并且开发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体系。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食品GMP体系。中国食品GMP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发展阶段和全面建设阶段。

4.1 初级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卫生部组织完成并颁布实施的一系列食品厂卫生规范,参考引用了CAC的《食品闻声通则》,成为中国食品GMP的雏形,为建立和发展食品GMP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1988年至今,卫生部共颁布了18个国标食品厂卫生规范,并作为强制性标准准予。《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主题内容与适应范围、引用标准、原材料采购、运输的卫生要求、工厂设计与设施的卫生要求、工厂的卫生管理、生产过程的卫生要求、卫生和质量检验的管理、成品贮存、运输的卫生要求、个人卫生与健康的要求。17个专用卫生规范是罐头、白酒、啤酒、酱油、食醋、使用植物油、蜜饯、糕点、乳品、肉类加工、饮料、葡萄酒、果酒、黄酒、面粉、饮用天然矿泉水、巧克力、速冻食品良好生产规范。

另外,1984年由原国家商检局制定了类似GMP的卫生法规――《出口食品厂、库最低卫生要求》,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提出了强制性的卫生要求。后经过修改,于1994年11月由原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了《出口食品厂、库卫生要求》。在此基础上,又陆续了9个专业卫生规范,共同构成了中国出口食品GMP体系的雏形。

4.2 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

1998年,中国卫生部颁布实施了膨化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保健品食品良好生产规范,首次提出良好生产规范(GMP)的概念,中国食品GMP从此进入了发展阶段。2003年和2004年,中国卫生部又启动和颁布了《乳制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熟肉制品企业良好卫生规范》、《定型包装饮用水企业生产卫生规范》。

1999年,农业部颁布了《水产品加工质量管理规范》。农业部制定的与食品GMP相关的还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食品生产规程以及一些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等。

4.3 全面建设阶段(2001至今)

2003年科技部启动食品安全重大专项科技行动计划,并组织“主要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措施”课题攻关,“重要的食品安全控制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课题作为其中的子课题,重点开展中国食品GMP体系的基础研究、食品通用GMP的研究与制定、水产品加工食品GMP的研究与制定、啤酒生产GMP的研究与制定、罐装食品GMP的研究与制定、畜禽屠宰GMP的研究与制定、肉制品加工GMP的研究与制定。从此,中国食品GMP体系进入系统研究和全面建设阶段。

中国食品行业已经涌现了一批知名度高、质量安全有保障的产品品牌,管理部门加大了对生产和市场的管理力度,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有所提高,生产企业重视和加强了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目前,中国已有一批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了以GMP为基础的HACCP体系,并且企业对食品GMP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GMP作为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用于食品生产的先进管理系统,对于提高企业的品牌信誉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中国食品工业GMP体系的发展趋势

5.1 根据不同行业特征,制定通用和专业食品GMP

借鉴发达国家成熟GMP体系理论,结合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特点,建立适合我国食品工业特征的GMP体系。中国食品工业行业之间、地域之间,在技术水平、发展规模、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均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需要制定食品行业通用的GMP,依此作为指导制定其他具体食品行业专用GMP的基本和依据。另外,食品行业门类多,不同行业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同,控制根据各个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专业食品GMP。

5.2 将先进思想和理念贯穿到食品GMP体系的基本研究中

在食品GMP的基础研究工作中,应充分结合食品工艺加工的特点,将预测微生物学与HACCP系统有效结合,对食品厂从原料加工到产品的储存、销售整个体系进行GMP相关内容的研究和分析,并与ISO9000系列的管理体系相结合,为企业提供一套科学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体系。

5.3 建设可操作性强的食品工业GMP体系

中国食品工业发展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食品门类广、行业规模差异大、企业规模差异大、消费文化差异大、行业现代化程度和技术水平差异大。这种状况加大了建立食品GMP体系工作的难度,必须对中国食品工业状况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既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又能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中国的民族食品工业。同时,对食品GMP可能对企业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中国不同食品行业企业水平,确定相关内容。

5.4 开展对食品GMP实施保障体系的研究

食品GMP的研究、制定与实施涉及多个方面,因此,研究食品GMP实施保障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食品GMP经济贡献率;食品GMP认证、审查和评价办法;食品GMP与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质量管理体系的相互关系;食品GMP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食品GMP推广策略。

建立食品GMP体系成为当前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中国食品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保护和促进中国食品贸易,规范食品工业生产,提高食品工业的监管水平,促进中国食品工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钱和. HACCP原理与实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唐民皓.食品药品安全与监管政策研究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