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物联网工程就业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物联网工程就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物联网工程就业前景

计算机物联网工程就业前景范文1

关键词:物联网;课程体系;本科院校

一、引言

自2009年8月同志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已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内容。2013 年2 月,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技术浪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教育领域,自2010年7月教育部批准30余所高校院系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以来,2011年,教育部又批准了27所高等院校设立物联网工程的申请;2013年4月,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在学科发展方面,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一直高度关注物联网及相关专业建设。全国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组织高校在物联网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工程实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国内高校也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作为国家倡导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物联网备受各界重视,并成为就业前景广阔的热门领域,该专业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就业口径广,需求量十分大。但是,在众多高校积极申报的专业的同时也面临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物联网目前属于新兴产业,中国高校刚刚开始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本文通过分析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主要知识领域,提出了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以期为兄弟院校物联网相关专业课程规划抛砖引玉。[1]

二、物联网专业涉及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多种不同的感知技术对现实物理世界进行感知后,通过网络完成对数据的传输,然后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决策,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最终达到对物理世界进行管控、决策的目的。因此,常规意义上物联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2]

1、感知层关键技术

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基础,RFID技术、传感和控制技术、 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是感知层涉及的主要技术,主要负责物品的标识、信息感知采集。该层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网络、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

2、网络层关键技术

网络层将建立在现有的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基础上,其主要功能是直接通过现有的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网(如GSM、CDMA)、 无线接入网(WiMAX)、无线局域网(WiFi)、卫星网等基础网络设施,负责物联网感知层感知信息的接入、融合、交换与传递,是实现数据交互、物物相连的关键,在物联网三层架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物联网最终将实现异质网络互联互通,因此通信技术将是网络层的核心技术,包括蓝牙、ZigBee、WiFi、GSM、CDMA、GPRS 等相关技术。

3、应用层关键技术

应用层对网络层传输过来的信息进行处理,主要由业务支撑平台、服务支撑平台、网络管理和信息处理等平台构成,共同完成对信息的分析、计算、存储、挖掘等处理操作,供决策者使用和决策。应用层核心技术包括中间件技术、云计算、海量数据存储、挖掘、检索以及虚拟技术等。

三、物联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构成

物联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网络工程、自动化、电子工程、计算机、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等多个学科。由于物联网产业涵盖面宽,应用广泛,所以物联网工程专业包含的知识点较多,课程涉及基础课模块、感知类课程模块、网络与通信类课程模块与数据处理与领域应用类课程模块。

基础类课程为:数理类课程,如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离散数学、大学物理等;电路类课程,如数字逻辑、电路与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程序算法类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

感知类课程为: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模式识别与状态监控、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获取与信息处理系统等。

网络与通信类课程为: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物联网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短距离无线与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数据库技术等。[3]

数据处理与领域应用类课程为:物联网工程导论、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设计、物联网信息安全、海量数据存储、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物联网系统综合设计、移动应用开发、智能物流等。

四、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以应用为驱动的专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专业共性和我校其他相关优势专业的特点,以达到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因此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确立了以智能物流和智能家居两个应用方向,在后期应用类课程突出物联网技术在这两个方向的工程应用,且物联网专业建设要紧密联系社会、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统筹兼顾其“专业新、对应产业链长、相关技术门类差异大”的特点,深入研究,准确定位,根据计算机类专业工程教育关于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和专业的目标定位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本专业将相关主干学科的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统筹结合,与物联网专业知识体系相对应,将专业课程按照以上不同类型进行了梳理,制定出了初步的课程体系,具体层次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五、结束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作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高校,应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视野来看待专业建设。根据本文提出的物联网的技术体系、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我校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高度凝炼专业特色,认真把握本专业综合性强,学科交叉等特点,加强师资队伍和实验室等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以推进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国民.地方工科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1(07):35~37

[2]马忠梅,孙娟,李奇.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探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1,(10):1~4.

[3]熊曙光.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研究[J].科教文汇.2012,(11):45~46.

计算机物联网工程就业前景范文2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 专业设置 可行性 刘国钧高职校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必将带来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开启了新的产业革命,物联网的发展,必然带动其相关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断言,物联网必将成为下一个世界经济的增长点,所有这一切都给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科研提出了新问题[1]。

1.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1.1国家战略

近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纷纷把发展信息网络、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而发展物联网不仅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整体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提高具体产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带动产业发展和升级。

2009年8月7日,总理在视察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指示,要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在无锡建立“感知中国”中心。2010年3月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明确提出,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

1.2社会需求

目前国内无论是物联网还是云计算专业的人才都处于炙手可热的状态。企业的信息化,制造装备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与信息化,制造产品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等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物联网工程技术,而这其中,人才是关键[2]。物联网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由于企业急需物联网工程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因此高校可以抓住机遇,在物联网人才培养方面大有作为。

1.3高职学生就业前景

随着我国物联网和IT产业的大力发展,“物联网”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极其广阔与灵活。光通信、无线通信、计算机控制、多媒体、网络、软件、电子、自动化、信息安全等行业均将大量需要高技术型、高技能人才及相关的管理人才,这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在人才需求方面,各地政府纷纷上马物联网项目,急需大量的物联网人才,而且非常奇缺。例如,无锡到2015年总投资40亿元,建成引领中国传感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制订的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集聚各类传感网企业500家,实现产值500亿,需要引进和培养高级物联网人才5000名,集聚从业人员5万人。仅仅无锡就需要5000名高级物联网人才,全国需要的物联网人才数量可想而知[3]。

2.专业设置的可行性

2.1师资条件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开设相关专业的基础,要开展物联网基础教育必须耍有相关专业教师队伍。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工程系现有计算机专业课教师15位,自动化工程系有两位教师专门从事单片机开发教学,专业师资力量较为雄厚。而且其中大部分教师有实际的嵌入式开发、单片机开发、网络开发的经验,这对于开展物联网的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能够大大提高教育的效果。

2.2学生资源基础

五年制高职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生,生源质量虽然要比高等教育院校差一些,但是他们已经具有接受相关教育的基础,经过前三年的专业基础教育使他们足以能理解相关专业内容。但是由于物联网专业涉及的内容专业跨度比较大,不但需要计算机相关知识,而且还要学习电子信息与通讯,自动控制,遥感与遥测和电子商务等知识,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对于五年制职校生来说还是有一定挑战性的,有一定难度的。

2.3教学设施及设备条件

教育资源是开设新专业的重要保障,必须要有相关的教学资源。我校现在已经开展了单片机开发相关专业的教学,具有多种单片机开发板,并且已经在此基础上展了嵌入式开发相关知识的教学。我校刘鞠秀图书馆是一座生态化、现代化的省一级图书馆,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阅览座位840个,可提供参考咨询、阅览、外借、检索、复印等多种类型、多层次的服务。目前纸质藏书15万册,电子藏书5万余册,纸质报刊300余种,数字期刊8000余种,内容包括文史哲、数理化、经济、法律、教育、管理、外语、电子工程、计算技术等。专业藏书涵盖了财会、物流、计算机、动漫、数控、汽车等专业,品种丰富,更新及时,相关内容的图书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基础。

2.4实习和实训条件

刘国钧高职校设有功能齐全的物联网应用实训室。实验室面积达120平方米,实验室不但具有供师生学习实验功能,还具有开展讲座等辅助功能。学校开办至今,在计算机教学设备上的投入已经超过420万元,学校现有面向学生开放的计算机房7个(每个机房可容纳45人左右)。特别是近年投资100多万建立的校园信息网络系统,为广大师生对内、对外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提高学生在Internet网络上的操作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2.5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

由于物联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技术角度,主要涉及的现有高校院系与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子与电气工程,电子信息与通讯,自动控制,遥感与遥测,精密仪器,电子商务等等。其主要课程包括: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无线传感网络概论、TCP/IP网络与协议、嵌入式系统技术、传感器技术概论,《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概论、工业信息化及现场总线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教程》、《中间件技术原理与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等教材。要学习好这些课程,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和应用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对五年制职校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

3.结束语

过本文分析可以看出,物联网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它势必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它将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是就目前而言,物联网还是一个处于研究及未得到产业化发展的概念产品,它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需要毕业生具备电子、通信、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虽然目前我校软件、硬件条件都比较很完善,但是对于五年制高职生来说,学习物联网课程还是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的,因此在五年制高职校贸然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需要慎重。但是不可否认,物联网肯定会像互联网一样普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需要一个过程,至少需要10年到20年时间。因此,我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先设置有关物联网课程,待到时机成熟再设置无量网专业。

基金:本文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研究课题《五年制高职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以常州刘国钧高职校为例》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2010/09/022。

参考文献:

[1]梁湖辉.《高职院校设置“物联网”专业可行性探讨》[J].2011(3)

[2]赵达.《物联网要产业化》.光明日报,2011—03—12(6).

[3]王红旭、孙玉宝论.《物联网在高校的发展前景》[J].现代计算机2011(1)

计算机物联网工程就业前景范文3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互联网+工业;智能制造2025;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08-02

一、引言

在我国提出智能制造2025的背景下,研究面向工业特色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是我省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网络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性学科,同时,工业领域对该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很高。因此,面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特色“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专业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1.专业定位、专业特色和培养模式。①专业定位,为抓住辽宁省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这一良好契机,结合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以及辽宁省重点产业集群基本情况,并根据我院现阶段自身特点,我院将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办学方向,明确地将我院专业定位为“工程应用型”。②专业特色,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的办学经验,明确专业定位为依托合肥学院,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培养适应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和敬业精神的计算机工程应用型人才。③培养模式,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理解、表达、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理论应用)的锻炼和培养。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均以知识应用为重点。

2.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在辽宁省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和辽宁省重点产业集群基本情况的大背景下,以国家教育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革,努力创新;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规范各项管理,全面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能力。并依据按以下基本思路开展专业建设工作:①专业规模适度发展,从现在四个专业年招生9个班逐步发展到六个专业13个班。其中拟申办“信息安全”专业和“物联网技术”专业,这两个专业均是“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过程中急需的专业,也是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所需的辅助专业。②在全面加强国际、校企合作办学,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优化课程、突出实践”的原则,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国际、校企合作。③按照工程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基本思路,对实践教学的各环节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以工程技术应用为主线的递进式(基本技能训练、工程素质综合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新体系。拟在实践教学内容别加入与精细化工产业相关的管理类软件、生产控制与仿真类软件开发实训。④强化学风建设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⑤树立以“学生”和“教学”为中心的全面服务意识,建立系统的教学评估、检查体系与监控网络,形成教学活动健康运行的长效机制。

3.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在辽宁地区与精细化工产业相关或辽宁省重点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实习基地。①每年选派一定数量学生到基地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企业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针对本专业大四毕业生,通过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方式,实施校企业学分置换。②双方合作开展有关课题的研究。实习单位可以根据企业目前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重点问题,提出具体课题,由实习单位、学院和学生共同组建项目组,定期展开研究、探索解决方案的相关活动。③双方合作开展培训工作。我院教师可为实习单位员工开展针对性地相关培训,同时也可邀请实习单位的工程技术人才不定期来我院兼课或做讲座。④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与本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实行优势互补,将更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的企业课程引入到教学中。

三、特色“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

首先,我们对工业企业进行了大量调研,形成了专业需求报告。其次,结合国内外相关专业建设情况,针对工业企业需求报告进行了面向工业背景的特色“网络工程”专业方向课程建设和相关实验和实践环节的设计,形成系统、全面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方案。再次,对方案进行了广泛意见征求,请了教育界和工业企业界专家进行评估和考核,同时进行了试点。最终形成了以下特色。

1.专业特色,以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突出工业控制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等跨学科综合技术的培养,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商业网络应用系统设计和网络工程设计能力,更具有面向工业网络应用系统设计和网络工程设计能力的特色优势。

2.办学特色,指导思想:宽基础、重技能、有特长、广选修。培养计划:制定了“先基础、后专业、理论与实践同步”的培养措施,与学校的优势学科联合,共同培养(面向工业背景的特色“网络工程”专业)。就业前景:紧跟国家发展和人才需求导向(在未来五年至十年内对面向工业和商业的泛在网络建设的人才需求极大,而目前该方面的人才短缺),本专业正是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充分依托我校特色优势化工工业背景,有效地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四、小结

我校网络工程专业从2010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因为是新办专业,每年最多招收一个班,在校生人数为120人。从2010年制定的培养模式开始,该专业经历了三次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分别为2010培养方案、2013培养方案和2016培养方案。在这三个培养方案中,我们都采用了“3+1”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即3年完成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第4年进入全年技能实践培训学习。一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另一部分学生在学校继续完成技能培训。而教学内容设定上,在参考国家专业委员会认定的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上,根据工程技术人才需求,按照工程教育的思想,分别设定了本专业的三个培养主线,即企业级网络工程系统设计与实施、java企业级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net企业级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以一个企业级项目为指导,所涉及的项目实际内容分散到专业知识体系涵盖的课程内容中,学生在第4年实践环节开始时,就能以团队或个人的形式,掌握专业各项知识和技能。就目前培养模式看,已经接近于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其培养的人才定位于服务辽宁智能制造行业。

参考文献:

[1]华驰,顾晓燕.“互联网+”背景下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3):172-176.

[2]陈辉,李敬兆,詹林.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4):13-17.

[3]范平.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5):140-141.

Research on Network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for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WANG Jun1,GAO Wei1,ZHANG Xue1,LIU Jun1,FENG Ao-ao2

(1.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Liaoning 110142,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00,China)

计算机物联网工程就业前景范文4

关键词: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实验实践设计

1 背景

无锡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物联网“感知中国”中心,同时也是国家物联网创新示范区。物联网行业是当前最热门、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社会对该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物联网专业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广、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潜力。

在与物联网相关的行业企业中,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以及信息安全等产品及系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技术管理与设备维护等发展强劲。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已经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物联网人才高校培养工作也得到国家大力支持,但是作为一个发展初见端倪的新兴产业,物联网各个环节的发展尚不成熟,人才领域划分和培养方向尚不明朗。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给全国的高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江南大学作为首批获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校,于2010年6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实体建制的物联网工程学院,成为全国建设物联网工程学院和专业的领头羊。江南大学在已有自动化和计算机国家特色与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获得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物联网综合建设示范基地、物联网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等平台,将依托学校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纺织工程等优势学科,彰显轻工特色,采用国际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理念,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力争把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成在全国同类行业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特色鲜明、示范作用强的本科专业,成为轻工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2 国内外高校相关专业情况

物联网专业作为一个全新学科,受到教育部和各高校的高度重视。截至2010年3月,全国已有700多所高等院系向教育部提交了增设物联网等相关专业的申请,2010年底包括江南大学在内的34所高校首次获批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2011年更有包括高职大专在内的多所学校开始建立物联网工程专业。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是国内建立的第一个实体学院,其物联网工程专业现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无锡市重点扶持专业。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该专业建设思路逐渐清晰,课程体系和实验规划已具雏形,并为众多兄弟院校提供示范。

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迅猛,无锡领全国之先,最早开始发展物联网信息产业。随着物联网学院的不断壮大,学院改变了原有多学科多专业的划分模式,新成立了自动化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技术系和传感技术系4个系(见图1),在巩固物联网特色的基础上创新优势,完善了学院内部构架,实现了行政与学术的交融。

目前,物联网相关项目从国家到地方的投入都很大,并配有工信部、发改委等物联网专项,极大推动了政产学研紧密结合,产业化得到大力发展。同时,物联网技术发展很快,涉及多种网络技术,不同网络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应用环境。所以,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多种基础网络技术(3G、GPRS/蓝牙、WIFI、ZIGBEE、专用网络等)和网络问路由与数据处理、无线有线网关设计等新技术,在人才培养上也加大了传感器应用、多网络融合以及云计算方面的培养力度。

3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置

按照国际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学院改革现有专业培养方案,并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培养具有如下特色:有较扎实的通信、控制和计算机(Communication+Control+Computer,3C)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分析、设计物联网系统的工程能力;独立开展物联网相关项目的设计和研发能力;应用性强,直接面向工程,为国家和地方输送专业人才。

本专业培养从事物联网领域的系统设计、系统分析与科技开发及研究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合理,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传感技术、通信网络理论、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掌握物联网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等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具备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一二年级打好扎实的基础,三年级结合所学专业课接触专业应用背景,进入创新基地开展小型课题研发,四年级跟随专业导师构思综合课题,并结合毕业设计开展创新性应用课题研发。物联网专业教学大纲分为6个模块:

1)通识教育课程。

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进行安排;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共分四级;数学物理类课程按照机电类专业要求开设高等数学Ⅰ、线性代数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大学物理Ⅰ和大学物理实验。

2)学科平台课程。

开设了机电类基础课程工程制图1、程序设计基础C;根据建立物联网学院相近专业公用大平台原则,由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实验、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软件技术基础和物联网技术导论几门课程组成全院大平台课程。同时,结合相近的传感网、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共性要求,开设了数字信号处理和传感器技术。

3)专业核心课程。

突出体现了物联网专业重点要求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3个层次的核心课程,包括传感层的嵌入式系统、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检测技术与智能系统、网络层的传感器网络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控制技术及应用、应用层相关的算法设计以及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

4)专业选修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确定了几个模块的选修课,要求选修合计不少于28学分,即448学时,整个物联网课程架构以及组织体系见图2。

对于本专业应该了解的计算机技术、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控制技术和学科前沿进展专题,作为必选课供学生选修,为学生打下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共12学分。

第六学期的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移动通信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课程组成第一个任选模块,突出物联网专业在网络层的知识的加强,进一步开展网络协议、定位技术和机器学习等知识的教学;第七学期上半学期的物联网体系与标准、物联网中间件技术、M2M技术概论和物品信息制作与识别技术等课程组成第二个任选模块,突出物联网专业在感知层知识的加强,要求任选不少于6学分;第七学期下半学期的工程数据库设计与应用、信息系统集成技术与应用、多网融合系统设计与应用、物联网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为校企共建课程,重点在物联网专业的工程应用方面展开,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任选不少于4学分。

5)集中性实践环节。

主要由4部分组成,对于所有IT类学生必备的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电子设计CAD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构成第1部分;培养物联网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算法分析课程设计、软件编程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和物联网应用课程设计构成第2部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企业认知实习、物联网项目工程设计和多网融合系统设计与应用构成第3部分,这一部分与企业共建;培养本科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构成第4部分,这一部分为校企共建。

6)素质教育课程。

按照江南大学本科生素质学分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开设军事理论、军训、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等素质教育课程,共计13学分。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本着“卓越工程师”目标设置,重点突出工程应用背景。在方案设置中,我们引入CDIO理念,以工程教育背景设置教学计划。在第6学期的13-21周,学生将被安排在企业培养,进行物联网项目工程设计,工程设计的进行方式将参考CDIO模式进行。在第7学期,继续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的培养,课程的设置专门引入了校企共建课程共4个学分的选修课程,且开设了多网融合系统设计与应用实践环节,用于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第8学期所有的教学培养将在企业进行,即教学计划学期为2.5(基础学习)+0.5(企业实习)+0.5(专业学习)+0.5(校企项目研发),累计有1学年的培养由校企共同完成,最终实现教育部重点推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

4 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新方案的特色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以模块化的方式组织,突出了工科本科学生在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方面应掌握的知识;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程构成了物联网专业学生最核心基础知识的培养;专业选修和集中性实践环节则突出了物联网专业的应用性能力要求。

结合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卓越工程师教学培养精神,引入CDIO理念,在培养方案中突出了工程培养理念。第6学期16-21周的培养在企业进行,由校企联合培养,以企业的实际工程背景进行针对性的物联网项目工程设计;同时,在第7学期所开设的第3个任选模块是校企联合培养方式,根据工程实际安排教学课程内容,由企业副高以上职称的企业老师和高校教师联合授课,形成“理论学习+专业学习+CDIO实践+企业实践”培养模式,打通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通道。

4.1 专业特色课程设置

1)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该课程围绕传感器技术原理、数据调制和通信原理、IEEE802.15.4通信协议标准、网络结构和拓扑控制、微功耗节点和网关、时钟同步技术、无线定位技术和算法、网络协议分析、中间件和数据库技术、路由算法和加密安全等技术展开。

2)短距离通信与嵌入式网络。

该课程是物联网的基础,应该包括电磁波理论、无线通信加密理论、短距离无线通信标准、通信质量分析、MAC算法设计、数字调制和解调、嵌入式操作系统、简单网络协议栈结构、网络中继和转发等。

3)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该课程包括高频电路、数据通信基础、频谱资源和管理、协议标准体系、防碰撞技术、标签和读卡器设计、数据库和WebService等技术。

4)物联网系统集成技术。

该课程结合应用背景,从物联网工程角度出发,按照感知、传输和应用3大层次展开物联网系统集成技术的讲述。课程内容包括:硬件系统集成、软件系统集成、软件工程设计方法、接口技术、总线技术、系统优化等技术。

4.2 专业特色实践

针对物联网专业面向应用的特点,其实验和实践一般可以按照认知实验、验证实验和综合实践逐级深化规模、不断复杂,最终设计和实现一个有创意的智能系统。

1)应用认知实验。

该实验结合各种物联网典型应用,按照物联网体系架构组织可视化强的特点进行实验。学生从中体验物联网概念和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2)专业实验。

该实验体系分为无线传感网(WSN)实验、无线射频识别(RFID)实验、嵌人式和短距离通信网络实验等。

3)综合应用创新实验。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进行系统设计,提出技术路线和实现手段,利用实验室多种模块组合搭建系统,实现预期功能。

计算机物联网工程就业前景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导向;软件开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9-2016-02

1 研究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生毕业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进行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最初的高职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模式和本科教育一样,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的应用能力。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高职教育才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各地的高职院校依托本地经济建设与社会的需求,对高职教育进行了多样化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思想,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近年来,配合我市的城市建设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院计算机工程系根据以IT行业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进行了多方位、多维度的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3,4,5]。

2 软件开发人才需求分析

在我国,IT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也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发展前景巨大,就业前景广阔。通过人才市场和企业调查研究发现,软件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有较大缺口,根据信息产业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我国对IT人才的需求量每年至少在40万人。2012招聘市场调查报告显示IT人才仍是就业的主角。随着IT业的升温,用人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尽管目前IT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各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众多,但是在供需两旺的情况下,依然会出现“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这都反映了高校教育的问题。

根据人才市场调查,软件开发行业需要多种技术人才,根据软件开发的流程,可以分为数据库管理员、界面设计师、网页美工、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等。根据软件开发人才需求分析,软件开发课程应培养具有行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特别强调项目的开发能力。

3 高职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现状

软件开发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讲授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不高。近年来,高职院校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进展,出现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其中应用较多的是项目教学或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很有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1)教师团队:很多高校教师是直接来自高校,没有企业软件开发的工作经历,动手能力不强,软件开发类课程往往一门课程综合了几门专业基础课程,需要老师有很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很多教师只会教授几门专业基础课程,不愿意学习新知识,授课只能照本宣科,就教材中的理论进行进行理论讲解,与企业的实际应用相脱节;高校招聘对学历和职称的门槛要求过高,难以从企业引进人才;

2)教材:内容陈旧、质量差,很多都是互相复制,目前软件开发类的教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强调理论,一味罗列知识点,一些过时甚至不用的技术在教材中占了大量篇幅,重点不突出,完全没有实际的项目应用;另外一类是只有应用项目,没有理论介绍,整本书就几个虚拟的项目,项目设置简单,与实际的应用项目还有一定的差距。

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不够系统,没有很好的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和本科教育区别不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就业能力的课程很少,大多数时间还是在学习专业基础课,毕业后专业不够扎实,与企业需求脱节,未能突出高职特色。

4)教学方法: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是采用项目化教学,但是教学项目和情景设计不合理、不够完善、过于简单。教学项目没有采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离实际应用的项目还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4 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4.1 课程设置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目前的软件基本上都是B/S模式,目前主流的WEB的软件开发技术有JSP、、PHP,其中JSP、的应用较多,学习相对简单,具有开发周期短,对于高职学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课程。本节以开发为例来进行课程的设置,如表1为的课程设置。

从表1可以看出,第1、2学期为软件面设计知识学习阶段,学习PS、FLASH、CSS、JS等WEB界面设计的课程,培养界面设计师;第3学期为软件开发的先行课,学习C#和数据库,培养程序员和数据库管理员;第4学期软件开发课程基础,第5学期为软件开发的技能提升课程,《企业软件开发》采用实际的企业项目,培养软件开发工程师。

4.2 教学团队培养

师资质量,直接决定培养学生的质量,软件开发对教师的要求高,教师需要熟练掌握与运用网页美工、数据库、软件开发等多门技术,并具有实际项目的开发能力,教师的培养应作为重中之重。

1)需要引进企业开发项目让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完成项目的开发,教师可以下企业进行锻炼,同时到企业聘请具有丰富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进行教师的培训与实训,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形成企业和相关产业领域专家到高校和高校教师到企业的双向互动的机制和模式。

2)教学团队定期进行互相交流学习,发挥各自的长处,以彼之长,补己之短,提升整个教学团队的综合开发实力。

3)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对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并到达一定指标的老师,聘请为双师并给予一定的待遇,鼓励教师进行下企业。

4.3 校企共建教材开发

教材选择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的好坏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纯理论化教材不能适用于高职教育。教材的开发应该既重视理论也重视实践,并且实践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

软件开发课程教材采用校企共建的项目化教材,以项目的开发为主线,把一个实际应用项目的分成若干个任务,分散到教材的各个章节中去,首先进行本任务有关的理论知识的讲解,然后完成对应的任务,教材中既有理论的讲解,又有实际的项目应用,学生学到了知识又知道知识运用在哪些地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摒弃了传统教材一味罗列知识点的缺点,并且对于不常用或过时的技术不纳入教材的章节中,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为保证教材中项目的教材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应由有丰富企业项目开发经验的软件工程师和教师共同完成教材的编写,教学项目应选择难度适中的企业实际应用项目。

4.4 校企合作与实训

为凸显“就业能力为导向”这根主线,除课堂的教学之外,我们还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实训室建设:按照软件开发的需要,分别建设开发实验室、JAVA开发实验室,实训室分别安装美工软件、数据库软件和相应的开发软件,并配置相应的开发环境,对实训室中的电脑进行分组,模拟企业开发场景,分别设置需求与数据库设计组、软件美工组、软件开发组、软件测试组并贴上相应的标签,并张贴各组人员职责,营造企业氛围。

2)实训课程设置:实训课程采用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根据企业提供的实际项目,教师首先进行需求分析讲解,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各组又分别设置项目经理、数据库管理员、界面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等岗位,模拟企业开发,共同完成实训项目。实训完成后由各组根据规定的指标进行互评、打分,优秀的收集到项目库中,以备以后的教学或实训使用。

3)软件开发工作室建设:建立软件开发工作室,让学生进行管理,从学校招聘一些有一定基础并热衷于软件开发的学生进入到工作室,老生负责给新生定期授课,形成以老生带新生的模式。教师定期进行指导并做统筹安排,除此之外,教师负责从企业接一些企业或学校的一些应用项目,指导学生分组开发,最后选择开发最好的一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的开发热情。

5 结束语

软件开发人才需求量大,人才招聘难,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研究,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充分体现了高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社会输送大量的IT人才。

参考文献:

[1] 蒋腾旭,查玉祥.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1(4).

[2] 张元惠,赵燕.以就业为导向的我国高职院校事件教学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3).

[3] 蒋琴雅,赵燕.以就业为导向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

计算机物联网工程就业前景范文6

1.就业情况

通过对江西省部分高校电子商务专业2006—2011届电子商务的毕业生266人的问卷调查及电话访谈,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对表1和调研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连续6届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情况都不是很理想,虽然绝大部分毕业生都就业了,但对口就业率非常得低,平均只有28%(包含对口电商工作、技术类和电商教学三类)的毕业生是从事有关电子商务方面的工作,剩下的都从事着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工作。

(2)我国高校在2000年开始招收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但初期因为对该专业了解不够,那时的社会需求不明确,用人单位直接招聘电子商务岗位的几乎没有,导致早期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根本找不到对口工作;近几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网络购物模式的逐步接受,电子商务专业定位越来越明确了,许多企业陆续开始涉及电子商务领域,出现了直接招聘电子商务人才的岗位需求,前期偏技术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促进高校教学改革——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文/杨选辉的需求量大于偏商务的需求量,近几年在懂技术的基础上能从事网络商务的需求量在逐步增加。

(3)在调查中还发现,如果电子商务专业被放置在高校经济院系的毕业生从事策划管理类的工作较多,如果被放置在信息工程院系的毕业生从事网站建设与维护的偏多,可见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4)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不看好,报考公务员和研究生的比例逐年递增,但因为近几年整个就业形势不好,国考竞争太大录取率低,对于考研而言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大多跨专业考管理类研究生,虽然优势不明显,考上率也不高,但逐步成为大多数电商人尝试改变命运的一种必备方案。

(5)选择销售类工作的毕业生占一半以上,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电子商务专业,大部分专业都是如此,但学生普遍反映销售类工作不好做,如有机会都想尽快转行。

2.提出问题

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已达到1000多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初步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目前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约10万多人,人才总量不足将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这些毕业生按理来说应该是供不应求,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一方面市场需求很大,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却不高,需求旺和对口就业率低形成了一对鲜明的矛盾。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高校培养的电商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这么大的偏差呢?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机制有问题,培养人才的高校与用人的企业之间没有沟通渠道,导致培养出来的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完全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二、分析原因并提出提高就业率的解决方案

1.分析原因

大家常常把造成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归结于高校一方,认为大部分高校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模糊、培养方向定位不清、对专业理解偏差是主因,另外还存在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欠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技能掌握不突出、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有实战经验的教师等一系列因素。针对这些抱怨高校负责人也有苦衷,他们到处取经借鉴,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但始终不得要领,究其根源在于这种单纯封闭式的教学改革由于缺乏社会因素的调节与指导,跟不上时展的节奏,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循环反馈机制,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在校生之间严重脱节,高校培养的人才永远达不到社会需求的要求,如图1所示。

在上述状态下,无论是高校、在校生、毕业生还是用人单位都很迷茫,他们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如下:

(1)高校:目前大多数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上还是以经济加计算机专业知识为主,目标是培养掌握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但简单的知识堆积、割裂的教学导致学生复合上不系统、专业上不精通,成为了非经济、非计算机专业的边缘人才;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内容严重脱节,并且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大量实训活动,尽管这几年很多高校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设置了电子商务实验室,安装了一些专业教学软件供学生模拟练习,但这些软件脱离了实际的商业环境,跟不上现有应用的发展,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有时还没毕业所学知识就淘汰了;学校缺乏校企合作的有效手段,有的校企合作大都还停留在学生参观学习和顶岗实习,缺乏深层次的合作,这样在人才技能培养和就业方面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2)用人单位:很多用人单位没有真正理解电子商务,没有利用好网络开展电子商务,大多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较低,很多还停留在建网站、做宣传方面,没有真正利用好电子商务进行线上交易和深层次应用;近几年一些企业十分需求电子商务人才对其业务进行拓展,但由于对电子商务观念理解和应用水平的不足,他们不理解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到底能干什么?怎么用?到底应该放在市场部还是技术部?缺乏高校严谨有效的理论指导。

(3)电商毕业生:电商毕业生往往对就业岗位群不明确,就业前景一片迷惘。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就业方向,更不知道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和取得哪些证书,才能让自己更具有就业竞争力;不知道如何去应聘去寻求合适的岗位,不知道自己能从事哪些工作以及将来人生奋斗的目标。

(4)电商在校生:该专业的学生的学习普遍还停留在书本学习上,不看重或不珍惜实践教学环节;学习还处于跟着老师走的状态,主动学习性不强,信息意识薄弱;学习方法落后,对学习没有系统性、对专业把握不够,学习存在很大盲目性;学习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没有学习到当下用人单位急需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差。

2.提出解决方案

在国外,很多学校对毕业生进行不定期的回访,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回访机制,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建立了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联系,这样做不但可以全面地了解毕业生的工作和发展情况,检验和考察学校的育人效果,同时也为学校能按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等教学改革内容提供了依据,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从而培养出更多受社会欢迎的优秀毕业生。通过本次课题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根本没有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对于毕业生就业资料很多学校都没有或非常笼统,本校学生毕业时去了什么单位,中途换过什么单位,现在在哪,联系方式是什么等等一片空白,更不要谈回访他们了。虽然有少数高校存在回访意识,但回访范围过于狭隘,仅限于对一些优秀知名的毕业生进行一些联络,对于他们的回访也仅限于邀请回来做个报告,校庆时出席仪式等而已。对于回访形式有些高校采用建立校友网的方式来实现,但普遍在存在网站内容建设不健全、不系统,功能不完善,对教学改革帮助不大,有价值的信息不多等诸多问题。因此要解决人才培养部门与社会用人单位脱节现象,构建一个内容完整、机制完善的毕业生回访反馈机制迫在眉睫。通过在学校设立专门的机构,该机构可以归口在招生就业办也可以归口在教务管理部门也可以单独成立部门,实现形式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基于B/C模式的毕业生回访反馈信息系统来解决。此系统应该能将毕业生、企业、在校生、学校老师及校方融合起来,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多赢。

三、构建毕业生回访反馈信息系统的核心思路

1.系统的需求分析

构建毕业生回访反馈信息系统之前我们首先要对系统中各种角色的需求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满足他们的需求是本系统的目标。

(1)毕业生的需求

可以根据已工作的师哥师姐的信息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特别是对于电子商务这种就业面比较窄的专业来说,这种方式非常有效;通过本平台可以长期关注母校母系的发展,为回报母校培育恩情献计献物,例如南昌大学信管系94级毕业生用集资10万元成立“信管94励志奖学金”的方式来庆祝毕业10周年,这种报恩方式就非常值得推广;将自己的人生成长和学习经验与人分享,为师弟师妹的学习提供咨询和解惑;客观真实的评价自己待过和了解的企业,给应聘者一个真实的企业状况,这对即将毕业的学生选择就业单位非常有益。

(2)校方的需求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将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就拿电子商务专业来说吧,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既宽又广的新型交叉型学科,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定位,将这个专业的学生做通才培养,结果是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不精,没有特色,就业时就会出现问题。因此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例如社会上急需网络推广和网络营销人才,则教学中要突出网上市场调查、网上消费者行为分析、网络营销策略制定、网上产品和服务策略、网上价格营销策略、网上渠道选择与直销、网上促销与网络广告、网络营销管理与控制等课程的教学;如果定位在电子商务IT技术应用方向,则要加强商务网站的建设与维护、网页制作、程序开发方面的课程,突出如何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解决企业的商务问题;如果定位在网上贸易平台应用方向,就要教会大家网络贸易平台和相关网络工具的使用方法,还要突出商贸英语能力的培训。定期向校友和社会公布学校建设的进展情况,希望吸引有一定回报能力的毕业生为母校捐财捐物,为母校的建设资金寻求新的途径,这一点国外高校做得非常好,例如哈佛大学吸收的校友捐赠大约占据了商学院一半的收入。例如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的现用友软件公司董事长王文京为母校捐赠了1000多万,但这种实例在我国还是太少了。吸收各界好的办学建议促进高校进步。例如本次调研中电商毕业生普遍希望高校可以多联系社会上一些电子商务行业领军人物和电子商务业界践行代表来校任教或实践指导,以弥补高校师资力量的薄弱及实践环节的不足,那我们就应该认真去考虑这个建议并及时实施。

(3)在校生的需求

通过毕业生的心得体会和经历描述带来阅历上的提高;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前景,了解企业需求,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少走弯路。

(4)企业的需求

及时了解学校的科研动态,主动寻找高校合作项目;动态地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优化,对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实践指导;定期人才需求标准,拓展招聘渠道,吸引优秀人才前来就业;

(5)教师的需求

了解专业发展趋势,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寻找相关企业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实践,为自己的再教育寻找途径。例如很多机构经常会举办一些电子商务专业的培训和交流活动,教师可以积极参与。

2.系统的框架结构

各种角色将通过必要的注册审核后登陆到相应的模块进行特定的操作,例如毕业生可以采用在校时的学号进行注册登陆,企业可以采用工商登记号并通过管理员现实审核后登陆平台。

3.系统成败的关键

本系统要想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下几方面关键,实施中要特别注意:

(1)要将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作为日常性事务进行,及时更新,不断完善;

(2)做好毕业生和企业两类对象反馈信息的采集是本系统成功的基石,目前企业对高校的关注热情不高,大部分毕业生离开学校后也不太愿意和母校联系了,如何鼓励和吸引他们为平台定期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是系统管理员能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