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

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1

关键词:世界经济;金砖四国;通货膨胀;发展动向

中图分类号:F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5-0051-04

近年来,以“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以及巴西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2007年以来,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欧元区、日本等其他发达经济体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受2007年以来石油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以及次贷危机的持续影响,“金砖四国”通货膨胀水平明显上升。在全球经济联动性加强的情况下,我国应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全球通胀形成的外来压力以及“金砖四国”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保持足够重视。

一、“金砖四国”经济发展迅速,实力与日俱增

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典型代表,“金砖四国”的表现可谓让世界惊叹。 中国实现了30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历史奇迹;印度经济近几年也保持了高速的发展;俄罗斯被称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巴西近年也摆脱经济停滞逐步走向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从全球增长态势看,“金砖四国”经济实力及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 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程度降低, 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GDP所占世界份额则同步下降。

“金砖四国”中除中国速度的迅速发展举世瞩目外, 印度经济发展十几年来平均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6%~7%左右,2007年高达9.2%。中、印已成为全世界投资最具吸引力的3个国家中的两个(另一个是美国)。俄罗斯经济近7年来也保持了高速发展,GDP平均年增长率达到7.8%,重新跨入了世界十大经济体行列。巴西发展相对稍慢一些,2007年经济增长也达5.4%。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金砖四国”外汇储备无一例外都有增长,截至2007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15282亿美元,俄罗斯4764亿美元,印度2932亿美元,巴西1875亿美元。相比之下,作为经济强国的美国的外汇储备仅为735亿美元。

二、中国与印度、俄罗斯、巴西三国经济关系日益紧密

作为最大的和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国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经济贸易依然占很大比例。2007年,欧盟、美国、日本三大贸易伙伴与中国贸易总量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6.4%、13.9%和10.9%, 合计高达41.2%。 但是,随着贸易多元化格局初具雏形,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辐射范围和力度逐年扩大, 除中国在美、 欧等传统贸易伙伴贸易总额中的占比逐年递增外,中国对印度、俄罗斯、巴西三国的影响也在悄然上升, 这一点在各国对中国进出口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见表2)。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石油进口国,石油生产量约占世界4.3%,而消费量却占世界8.8%。同时,我国还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自2003年国外进口矿比例就超过了50%,2007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达3.26亿吨, 中国铁矿石消耗量已占世界的47%,从进口来源来看,中国主要从澳大利亚以及“金砖四国”中的巴西和印度进口铁矿石。俄罗斯石油在中国能源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能源部门有关专家表示,2015年前,俄罗斯石油在中国市场所占的份额将占到15%的比重, 出口总量有望达到5000万吨。近年来,中国钢铁工业从印度、巴西和俄罗斯进口的铁矿石越来越多。 目前铁矿石的进口占中印贸易合作的65%, 而从巴西进口的铁矿石已占进口总量的25%, 俄罗斯铁矿石也作为国内钢铁企业的新选择,2007年俄罗斯共出口铁矿石2550.17万吨,其中对华出口量居首,为572.3万吨,比上一年增长1.17倍。

2008年5月16日,“金砖四国”外长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市举行会谈, 这是四国外长在联合国框架之外的首次会晤。四国外长还商定,他们除继续在今年联合国大会期间再次会晤外, 还将在印度举行下次会议。会后,四国外长发表了“联合公报”,强调“四国开展对话系基于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共同利益,对解决全球发展领域的紧迫问题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对话的前景广阔”。随着“金砖四国”在全球影响的增强, 四国已经注意到相互间加强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

三、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给“金砖四国”经济带来挑战

2007年以来,受能源、粮食和金融三重危机的困扰和冲击, 世界经济增长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衰弱态势,“金砖四国”经济也饱受困扰。2007年下半年以来四国通货膨胀水平明显上升,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也给“金砖四国”经济金融形势带来冲击,经济增长下行风险加大。

2008年年初以来, 中国经济在紧缩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开始呈现放缓态势,第一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了10.6%, 较上个季度低0.6个百分点。IMF最新预测显示,2008~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分别放缓至9.3%和9.5%。从印度的情况来看, 经济增长势头依然旺盛。 第一季度印度的实际GDP同比增长了8.7%, 较上个季度高0.3个百分点, 但考虑到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带来的影响,IMF则预测印度2008~2009年经济增长可能分别放缓至7.9%和8.0%。但是,“金砖四国”中的另外两个国家却呈现出不同的光景。得益于能源价格的上涨,俄罗斯和巴西经济发展依然快速。第一季度,俄罗斯经济增长率达8%,较上个季度高0.2个百分点。巴西1~2月份工业生产同比分别增长了8.7%和9.7%,其中资本品同比分别增长了15.04%和24.96%,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了11.8%和12.19%。

受全球通货膨胀形势进一步恶化的影响,“金砖四国”通胀形势较之发达国家则更为严峻。从2007年至2008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情况来看,“金砖四国”CPI均大幅上涨,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中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CPI由2007年1月的2.2%一直上涨到2008年3月的8.3%,4月继续上扬, 达到8.5%,虽然5月下降到7.7%,但是通胀压力依然很大。 俄罗斯2008年CPI从1月的12.6%上扬到3月的13.3%,IMF在4月9日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计2008年俄罗斯的CPI将达到11.4%。 印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2008年3月CPI达到7.9%, 远高于2007年全年的6.4%。 同样的,巴西面临通胀的压力迅速加大,2008年5月CPI达到5.6%,高于4月的5.04%,是2006年1月以来的最高纪录,IMF也预计2008年巴西的CPI会达到4.8%, 高于2007年3.6%的水平。

四、“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前景与货币政策

2008年,在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受发达国家经济减速的影响,“金砖四国” 经济增势将减缓。2008年4月IMF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计从1月的4.1%下调至3.7%, 比去年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预测美国经济增长为0.5%,大大低于2007年2.2%的水平。该报告预测中国增长9.3%,回落2.1个百分点(如果按照2007年中国实际增长11.9%来计算, 则回落2.6个百分点);印度增长7.9%,回落1个百分点;俄罗斯增长6.8%,回落1.3个百分点;巴西增长4.8%, 回落0.6个百分点。

2008年以来,在CPI及通胀预期不同程度上升的压力下,“金砖四国”纷纷继续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屡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目前已达17.5%的历史高位;印度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继6月11日加息后,24日印度央行再次大幅升息, 将基准利率提高0.5个百分点至8.5%;俄罗斯也在近期陆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7月11日,俄罗斯再度加息,将再贷款利率从10.75%提高到11%, 这是俄罗斯央行今年以来第四次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 巴西为了抑制经济过热, 三年以来首次采取金融紧缩政策, 分别在4月和6月两次加息, 其基准利率已达12.25%。四国央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表明了对最近几个月CPI持续上升有所担忧。从总体上看,“金砖四国”经济均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未来一段时间内,从紧的货币政策仍将持续。

五、印度、俄罗斯、巴西经济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的传导及影响

“金砖四国”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任何一国经济环境的变化都会对他国产生影响。 我国每年都要从俄罗斯、巴西等国进口大量的石油,从巴西、印度等国进口铁矿石,高涨的石油和铁矿石价格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看,印度、俄罗斯、巴西经济环境的变化将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影响我国:

1. 通过贸易途径影响我国外部经济环境。由前面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到, 中国与印度、 俄罗斯、巴西三国的贸易近年来悄然上升。印度从中国进口占该国进口总额比从2000年的2.9%上升到2006年的9.2%, 俄罗斯从1.9%上升到7.1%, 巴西则从2.2%上升到8.7%。 从2008年第一季度的情况来看,印度、 俄罗斯与巴西三国的经济稳定快速增长都面临不小的压力,加上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影响,这三国内需的下降势必影响对我国的进口进而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2008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升值了4.1%,自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已累计升值15.1%,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的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也使得我国的出口增速明显放缓。

2. 通过能源和资源类产品价格途径加大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2007年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1453万吨, 占进口总量的8.9%, 从巴西进口石油232万吨,占进口总量的1.4%,预计2008年进口量还将继续上升, 而一直上涨的石油价格给我国通货膨胀带来不小的压力。另外,2003~2007年,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涨幅分别为8.9%、18.62%、71.5%、19%和9.5%。今年2月以来,随着与巴西的淡水河谷(Vale)等矿业巨头的价格谈判落下帷幕, 国际铁矿石价格高涨65%, 印度等国近期加征出口关税更增加了我国钢铁企业的经营压力。 油价持续在高位上震荡以及猛涨的铁矿石价格, 不仅加大了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而且提高了进口成本,价格上涨对国内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不可低估。

3. 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增强。2007年以来,源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等反全球化情绪已开始抬头,我国在贸易、投资等领域遭遇的摩擦和阻力不断增大。在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的背景下, 鉴于贸易保护对舒解经济不振所导致的国内政治压力或有一定帮助,俄罗斯、巴西等资源大国对我国企业在石油、 铁矿石等行业的投资一直保持谨慎态度, 中石油对哈萨克斯坦图尔盖石油公司的收购遇到卢克公司的极力抵制, 宝钢与巴西淡水河谷合资建钢铁厂以及参股巴西国家黑色冶金公司(CSN)也屡屡受阻。

六、几点启示

针对当前全球通胀和能源及资源类原材料价格高企的双重不确定性, 我国应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全球通胀带来的外来压力和“金砖四国” 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保持足够重视,密切防范,谨慎应对。

1. 密切关注国际能源和资源类原材料价格走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减轻输入型通胀压力。对能源和资源类原材料进口, 要实行多元化战略以分散风险,必须稳定海外资源的供给,建立战略性物资的储备制度,改善进口管理的决策机制,克服世界市场高价时进口、低价时出口的怪圈。同时,要提高中国在关键产品上的定价权,加强和俄罗斯、巴西等能源出口国、资源类原材料出口国的合作,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国外资源产业的投资,同时还应加强节能降耗工作,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2. 通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降低对外向型部门的依赖,通过扩大内需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在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或衰退的背景下, 应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依靠经济的自生增长能力抵御外部冲击。适时培育国内微观主体竞争力,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 逐步降低整体经济对出口和外向型部门的依赖程度。在此基础上,积极抓住外需增长放缓的契机,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协调配合,因势利导,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和步伐,稳步推进税收、资源价格改革等结构调整举措,积极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和服务产业发展。

3. 以稳定预期为主, 谨慎把握紧缩性政策的力度、 节奏和尺度。 由于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是粮食、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 货币政策的作用相对有限。 中央银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稳定市场信心来稳定通胀预期。在国内通胀压力依旧严峻、银行体系流动性仍然偏高的情况下, 考虑到全球通胀和美国经济衰退的复杂影响,在提防“滞胀”风险的同时, 还应密切关注前期宏观政策的调控效果, 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动向, 谨慎把握紧缩性政策的力度、节奏和尺度,保证货币政策适时、适度。

4. 继续推进贸易和投资多元化战略,加强“金砖四国”间的合作。扩大对外经贸往来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参与各种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推进实施贸易和投资多元化战略。 在努力提高与发达经济体贸易附加值和层次的同时,着力加大与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区内贸易和投资的比重, 开拓具有替代性的进出口市场, 拓展国内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渠道。

参考文献:

[1]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2008 April.

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2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体系;转型;影响

作者简介:陈旭城(1974—),男,大同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3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76-02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沃勒斯坦认为世界经济体系呈“中心——边缘”结构,即存在着以欧美为中心、以亚非拉为边缘或半边缘的3个组成部分。但是,伴随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劲趋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了显著改变,开始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这种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进一步促进了这一过程的发展,欧美的中心地位继续削弱,处于半边缘或边缘的部分新兴国家的地位明显得到提升。

一、世界经济体系在结构上转型的特点及其发生转型的因素

(一)特点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体系在结构转型上呈现的特点主要有:第一,区域的一体化和经济合作继续加强,促使世界经济体系从“中心——边缘”结构开始向板块结构转型。第二,跨国公司已在全球形成网状布局。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使其国际直接投资占世界的90%以上,年均增长更是达30%。其在全球形成的网状布局已是当今世界经济体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第三,传统贸易体系被打破。当今世界的贸易体系不再是过去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那种极不平等的贸易体系,而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型体系。中心区域国家的优势地位受到削弱,边缘地区虽然还处在提供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但已不同于过去,在贸易中扮演的角色已发生巨大变化。

(二)主要因素

首先,区域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或者在竞争上处于优势地位,一个区域内的多个国家在经济上相互联合抱团,建立各种多边机制或者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共同发展,使区域经济逐渐一体化、合作化。区域经济合作属于世界范畴,但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与局限性,仅为区域内国家利益,形成对其他区域的竞争优势。如欧洲国家在欧盟领导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世界堪称典范,相比其他区域竞争力更强,优势显著。东亚的区域主义合作也发展迅速。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了世界经济体系结构的板块化。其次,部分边缘国家步入了中心区域。一直以来,欧美国家一直居于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地位,但是二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积极探索,走上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逐渐融入了中心区域。尤其是近年来,处于边缘或半边缘地区的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为代表的金砖四国等新兴经济体力量的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其经济地位也正在经历发生重大变化,使传统中心区域的欧美国家面临严重挑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5年,新兴国家的经济产值已达到世界的一半以上,其经济增长均速也远远快于发达国家。再次,新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目前,科技已与经济、社会等紧密相连,技术的更新与科研成果无不服务于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跨国公司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组合,无不依赖于科技的大发展,经济全球化也无不受到科技的巨大推动,这些无疑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的网状化。最后,经济全球化的强劲趋势。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心区域发达国家实现了跨国公司在全球的网络局,经济竞争力进一步加强,面对如此挑战,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加强区域经济体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如此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结构向板块化和网络化转型。

二、世界经济体系转型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一)发展中国家地位提升,发言权增加

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状并存结构的转型,一定程度上使当下的经济体系比过去要平等一些。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以后机,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而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在这次的金融海啸中经受住了冲击,得以较快和较好地恢复。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制中的发言权明显增加。主要表现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中,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有所提升,投票权增加;非盟国家依靠区域合作组织向中心区域的发达国家提出种种建议,旨在尽量减少彼此间的贸易不平衡;以往风光无限的八国集团作用发挥有限,早已适应不了现在的世界经济形势,因此在八国集团基础上诞生了包括主要新兴经济体的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

(二)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加速倾向亚洲

19世纪中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初步形成,至此以后,世界经济的重心就一直固定在大西洋沿岸地区。但是近年来,亚洲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继“亚洲四小龙”之后,中国、印度、印尼、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经济异常活跃,使亚洲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显著提升。金砖四国中,亚洲就有两个;钻石十一国,9个国家都是亚洲国家,足见当今世界亚洲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所占有的份量,经济重心向亚洲倾斜已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已由亚洲领跑,尤其是中印两国,这无疑将加速世界经济中心向亚洲的转移。但这肯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转移,欧美发达国家仍占有创新和服务的优势,其中心区域的地位再继续削弱的同时还会继续维持。在这一过渡时期,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区域将出现欧美亚三足鼎立的现象。

(三)贸易保护与反保护并存

世界经济体系的板块化趋势正在使长期处于中心区域的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失去优势,因此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有所抬头。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以欧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动不动就挥舞反倾销、反补贴的“大棒”,在商品的进出口上屡次发难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动不动就指责别国的经济货币政策,而不深刻反思究竟谁导致了这场全球性的金融灾难,又是谁该对这场灾难负责。相反,世界经济体系的网络化又促使出口贸易发达的国家反对贸易保护,如中国和德国就坚决反对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狭隘的贸易保护。各跨国公司也成为了贸易保护的受害者,因此也坚决反对,同时也促使拥有跨国公司的各国政府谨慎考虑贸易保护政策。保护主义的“双刃剑”作用更为明显。各国在考虑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时将更为谨慎。

(四)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金融危机使西方国家经济普遍衰落,而中国通过政府调整,扩大内需,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严峻考验,经济率先恢复,并且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国家,且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还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份量和发言权显著增大。例如,中国在IMF的份额从2.34%提高到3.997%,并且有望不久将上升到继美日之后的第三位;中国在二十国集团中充当重要角色;当今世界的经济事务若没有中国参与,将很难得到解决。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的新定位无疑对中心区域国家构成挑战,并将大大有利维护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彭红利.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我国的应对[J].领导之友,2011,(05).

[2] 吴正龙.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趋势[N].中国经济时报,2011-04-07.

[3] 张晶.沃勒斯坦“世界体系”概念的解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0,(01).

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3

关键词:俄罗斯;入世;金融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01

世界贸易组织第八届部长级会议16日在日内瓦正式批准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俄罗斯18年入世历程由此画上句号。俄罗斯入世对于本国和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机制来说都是历史性时刻。入世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会有一个全新的变化,这对世界与俄罗斯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是一个共赢的局面。入世后将推动俄融入全球经济,给贸易伙伴和企业带来稳定的贸易环境,有利于统一贸易规则的推广。近年来俄罗斯经济发展一直不景气,这与受国际贸易保护有很大的关系,俄罗斯入世后就可以按照WTO的规定进行贸易往来,给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估计的作用。俄罗斯入世后会对中俄金融贸易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俄罗斯在全球贸易中所占比重并不大,它加入世贸组织在短期内不会给世界贸易带来大的结构性影响。作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将使世贸组织涵盖97%的国际贸易份额,从而使世贸组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贸易组织。俄罗斯在全球贸易中所占比重并不大,它加入世贸组织在短期内不会给世界贸易带来大的结构性影响。在欧美经济不振,世界经济低迷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增长势头良好的俄罗斯大市场的开放对于世界经济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长期来看,作为转轨经济大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俄罗斯可以在世贸组织框架内联合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必将在未来的贸易规则制定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俄罗斯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有利影响

1.促进双方贸易增长

俄罗斯加入WTO后中俄贸易将步入快车道。俄罗斯加入WTO后必将根据世贸组织规则逐步下调关税水平,这有利于中国物美价廉的纺织品、服装、鞋帽、家电等商品从正规渠道进入俄罗斯市场。与此同时,俄还将按照国际惯例实行正常的海关估价办法、商品检验检疫措施及原产地规定,减少目前俄对中国进口商品的一些歧视待遇,为中国企业扩大对俄罗斯的出口创造新机遇,减少中国对俄贸易的逆差,会使中俄贸易不平衡问题得以解决。同时,由于我国已经是世贸组织的成员国,在世贸组织规则下的仲裁制度会减少中俄两国的贸易纠纷,更有利于促进双方贸易的增长。

2.促进中俄双方的相互投资

俄罗斯加入WTO后,其相关法律、法规将会按照世贸组织的要求进行修改,俄将取消对外国投资者所设的壁垒,包括对国产化率的要求、对外国投资者实行的外汇管制措施、贸易平衡要求等,外国投资者将享受国民待遇,俄罗斯国内的投资环境有望改善,对外资的吸引力会大大增强,这将为扩大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的投资创造一个公平环境,有利于增加在俄的各种投资项目并扩大投资规模,中国对俄投资会持续增长。

3.有利于贸易摩擦的解决

俄加入WTO后,两国的金融贸易往来会更加紧密,贸易的摩擦会不断发生,由于双方都是WTO的成员,这样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就会变的相对容易一些,双方可以按照WTO原则进行解决,纠纷的解决将有法可依,裁决结果能够更好地贯彻执行,从而减少商家的经济损失。这对于恢复双方的商业信誉,保证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俄罗斯入世后带来的压力

1.促进消费品市场的竞争

俄罗斯入世后,可以按照WTO的规定合理的开放国际市场,这就行造成世界各国的商品大量的涌入到俄罗斯市场,一场争夺俄罗斯消费市场的战争即将打响。而中国曾经是俄罗斯的主要消费品输入国,俄罗斯入世后一定会使中国的消费品受到冲击,加大了市场的竞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商品的对俄出口。

2.造成了农产品的壁垒

俄对进口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将进一步提高。近年来,俄罗斯制定了一系列与农产品进口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不断地进行调整。在加入WTO前后,俄罗斯国内要形成比较健全的食品试验认证保证体系,目前全俄已经设立了400余家认证机构和近千家相关实验室。俄罗斯加入WTO后,其农产品进口的质量标准会与国际标准接轨,水平大致与欧盟相当,质量认证标准会更加提高,而且手续繁琐,因此,我国农产品对俄出口将面临更多的绿色壁垒和贸易壁垒。

3.在吸引外资方面对中国形成竞争压力

俄罗斯地处亚欧大际,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成为世界各国投资的市场,俄罗斯丰富的资源和对外投资政策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外商对其进行投资。为了保证加入WTO后吸引外资的需要,近年来俄罗斯不断采取各种办法来改善投资环境。在这种大背景下,俄罗斯加入了WTO一定会吸引欧美的企业来进行投资发展。可以断言,今后世界必须会加大对俄罗斯的投资热情,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下,中国原本是西方国投资的主要目标,有了俄罗斯的竞争,一定会给中国吸引外资造成影响,从而使中国潜在的外资投入流失掉。

四、小结

俄罗斯入世后对中俄两国的金融贸易产生了新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对两国的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充分利用俄罗斯入世对我国的有利影响,同时消除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依照WTO规则进行金融贸易往来,一定能使两国经济上获得共赢的局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健美,赵岩.新世纪中俄贸易发展回顾及前景展望[J].北方经贸,2010(02).

[2]陆南泉.推动中俄区域经贸合作战略因素的新变化[J].西伯利亚研究,2010(01).

[3]田春生.中俄经贸合作关系新析――经济利益的视角[J].俄罗斯研究,2010(01).

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4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经济管理;结合

中D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188-03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滋养和塑造着中国人的品格与灵魂,建构起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与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延绵五千年而不中断的民族文化。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经历冲击、融合、革新、发展,最终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内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基本思想是以提倡“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为主的儒家思想,在这一核心内涵和基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涵盖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其中也蕴含着许多经济管理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从事着社会管理、经济管理、军事斗争、文教思想等各项工作和管理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而这些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单从经济管理方面而言,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在千百年来的经济活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济管理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管理思想,而这些思想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

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的先贤圣哲们就对经济管理思想有过自己的判断与论述。例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寓于利”,以及君子“谋道不谋食”的言论,反映了儒家重义轻利的观念,“但不完全排斥‘利’,而是要求‘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主张以义求利。”[1]墨家主张义利统一,从而在义利观上形成了辩证的态度。在经济思想上,我国很早就形成了“重农务本”的思想,并且这一思想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一直是国家经济管理思想的基石。在企业经济管理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出“以人为本,以和为贵”“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法治国、贤能并举”等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是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现代经济管理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时间推进到21世纪,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出现了各个经济体密切联系而又互设壁垒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态势。从宏观上看,长期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在加强,然而,由于近些年经济发展低迷,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正在酝酿和发展。“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外部环境异常复杂,美国‘特朗普现象’、英国脱欧、难民危机、恐怖事件、社会两极分化等,使反全球化声浪时起。”[2]“这一切确实表明,全球化正在退潮,世界变得更国家化,各国对全球化热情锐减,全球化跌入低谷。”[2]从微观上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其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其经济发展的缓慢、停滞甚至倒退。当代主要经济大国或组织,如美国、欧盟、日本等,近年来经济发展趋缓,亟须在经济管理或其他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提振经济。总而言之,当代世界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发展迟缓,各种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思想不断涌现,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困境。

而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虽然从属于世界经济的范畴,受到世界经济总体形势的影响,然而,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始终能够相对独立地保持快速增长,对低迷是世界经济起到助力和提振作用。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差别迥异,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经济管理思想而开展的经济活动实践。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中国企业采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相融合的经济管理模式,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大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可供今人借鉴的经济管理思想,我们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经济管理思想的营养,结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开创具有新时代特点的经济管理模式,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例如在面对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各国贸易政策逐渐转变,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国际经济总体环境下,构筑贸易壁垒,保护本国经济发展的方法并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复苏,它只会片面、暂时地保护本国经济局部利益不受严重损失。从长远来看,这种以邻为壑、自顾自存的做法是不利于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要破解当今世界经济停滞、衰退的困局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正视经济严峻形势,通过刺激贸易的其他方法,继续推进贸易全球一体化,千方百计地寻求合作共赢的经济贸易政策,从而为度过世界经济发展困局而同舟共济,勇往直前。而我们提出的这种想法,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太极图所体现的阴阳平衡思想。太极图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智慧,从相互依存又互补共生的阴阳鱼的图形我们可以得到启示,阴阳二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二者在动态平衡中得以发展。某一国与世界经济犹如阴阳二元,相互依存、互补共生。我们做事不能违背这一原则,割裂二者的联系,这样就丧失了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在二者的对立中,创造条件,促进转化,找到实现共赢的途径,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最终达到共同发展。

当前世界性的经济发展不景气状况,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各个企业的发展。然而,能够正确掌握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方法、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经济模式的企业,将会在国际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赢得巨大发展;而那些不能适应变化,经济管理落后的企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境地。问题的关键在于运用合适的经济管理方法,经济效益提升和企业发展的各种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从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而言,要采取合适的经济管理方法,必先具备成熟的经济管理思想。各国企业的经济活动实践一再证明,单纯依靠西方的经济管理思想或是中国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管理思想与西方近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相融合,汲取二者所长,融会贯通,才能很好地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战后世界经济尤其是东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这与西方经济管理思想有很大关系,同时也离不开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所阐述的管理思想。近年来,一股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热潮已悄然兴起,许多人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汲取有益内涵,创新经济管理方法从而取得巨大成功。例如,人们把儒家的“以和为贵”“诚实守信”思想运用到经济管理中去,使企业得到巨大发展;人们将道家的“柔性管理”(“所谓‘柔性管理’,就是按照事物自身的法则来进行管理,不把人的主观意志强加给事物及其过程,即‘无为而无不为’;强调‘柔弱胜刚强’,认为只有柔弱的东西才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刚性的事物很快就要走向反面。” [3])运用于经济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的结合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贡献的宝贵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传承和借鉴意义,它能够为现代人们提供启迪和帮助,从而促进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经济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管理方面的重要思想可以为现代经济管理提供借鉴和启迪。因此,我们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年来,伴随着‘国学热’的出现,一些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把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企业管理之中。特别是2005年以来,从长江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再到环渤海地区出现了一大批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公司治理的企业。这其中既有民营企业,也有合资企业,还有一些是外商独资企I。”[4]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是可以融合的,二者相结合,能够促进经济更加蓬勃地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各异而且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之间充满了激烈的竞争。“曾几何时,言及企业管理,可口可乐、花旗银行、通用汽车的故事始终扮演着值得剖析与效仿的经典的角色。然而,2008年爆发的那场金融危机,把这些以往被我们奉为传奇的企业及其背后的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一并推下了神坛。”[4]

从国内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但是,需要看到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管理方式落后,尤其是管理理念落后问题。一些企业的管理理念‘全盘西化’,对外来的管理经验和模式盲目地照搬照抄,结果却不甚理想,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些企业,管理理念极为粗放,尤其一些小微企业甚至采取的是家族化管理方式,管理理念极为落后,效率也极差,对企业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5]

所以,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从长远来说,要想促进经济繁荣发展,就应该千方百计地提高现代经济管理效率,而要提高现代经济管理效率就应该具有现代经济管理思想。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可以为经济管理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的优势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各有特点,并且二者可以相互补充。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发挥各自所长,促进经济更加高速发展。从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的关系来说,首先,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现代经济管理的有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对几千年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继承,必然对现代经济管理有借鉴和指导作用。我们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蕴含的经济管理思想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结合客观实际进行运用,才能实现对现代经济管理的高效管理。其次,坚持现代经济管理,还需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范围内、跨越几千年的历史维度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毕竟与世界范围、与现代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异,因而我们不能生拉硬套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进行现代经济管理。我们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深入理解分析传统文化的精髓及运用的思想原则,把握好现代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思想原则,将之运用到现代经济管理中去,促进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相结合,能够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管理中注重整体性、处事灵活性、促进和谐共赢等特点,同时又能够发挥西方近现代经济管理的科学性、高效性的特点。二者紧密结合,是解决当前经济领域各种问题,破解经济发展滞缓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赵玉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J].东岳论丛,2003,(9).

[2] 陈凤英.G20杭州峰会:全球经济治理转型新起点[J].当代世界,2016,(8).

[3] 蔡丹芸.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盐业,2016,(11).

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5

  (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率

美国

0.2

  2.1

加拿大

0.5

  1.8

欧洲地区

0.9

  2.5

英国

2.1

  1.5

澳大利亚

4.0

  3.0

资料来源:麦克法伦(Macfartane),《澳大利亚与国际经济循环》(见参考文献第[7]号)

2001年初,澳大利亚的经济形势是不怎么好的。以季度数字看,2000年第四季度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长率为-0.2%,这是自1991年第二季度以来经过了十年之后再次出现的经济负增长。2000年下半年澳大利亚经济增长的衰退受其在2000年7月采取的增值税的影响甚大,采取此项税制之后,澳大利亚的社会消费需求大幅度减退。加上该年日本的经济零增长、美国高科技产业的衰退等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澳大利亚企业投资和私人消费意愿低迷,2000年下半年以后,澳大利亚的失业率转趋上升(见第2-1图)。

澳大利亚摆脱2000年下半年经济困境的主要原因为:采取提供购买住宅补助政策促进了购买住宅需求的急剧回升,采取澳元降值和抑制物价上涨政策支持扩大出口;澳大利亚联邦储备银行采取了“预防性的而且是连续性的调低官定利率政策。”

  [购买住宅补助与调低官定利率]

作为一项促进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澳大利亚政府为了激发对经济影响较大的住宅消费需求,首次采取了为购买住宅的居民提供补助的制度。在此项制度下,凡购买新住房者可以取得14000美元的补助贷款;凡购买旧住房者可以取得7000美元的补助贷款。采取此项购房补助政策制度以后,从2001年1月到6月,购买新住宅的贷款件数增加了60%、购买旧住宅的贷款件数也有所增加。购买住宅需求的旺盛也带动了有关产业的繁荣。

澳大利亚联邦储备银行担心世界经济减速对澳大利亚经济的影响,并鉴于2001年初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下调基金利率、澳大利亚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充分就业人数减少等情况,2001年2月澳大利亚的官定利率在1998年12月以来经过了两年之后初次下调,之后3月、4月又连续下调,结果澳大利亚的官定利率从2000年8月的6.25%下调到5%;接着由于美国经济的减速,又于8月、9月、12月下调利率,共计六次下调利率,2001年一年之内下调了2个百分比点,下降到4.25%。

图1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较(1960年=100)

附图

资料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澳大利亚经济概览》(2001年)。(见参考文献第1号)

  [净出口与贸易条件的改善]

2001年,由于澳元降值,澳大利亚的出口贸易有所增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衰退和工业产品价格下跌,进口贸易额有所减少,净出口贸易额增大了。结果,2001年上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其作用率结构为:住宅投资3.2%、私人消费2.6%、政府的最终消费2.1%、出口增长2%;企业投资的作用率为-2.0%;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产业部门投资在世界需求衰减形势下有所下降[5]。

  [国际经常收支逆差缩小、财政收支盈余、劳动力市场]

2001年澳大利亚的国际经常收支逆差额仅为国内生产总值的3.7%。除主要出口商品项目矿物资源之外,农产品、旅游以及接受来自国外的留学生均对外汇收入有所贡献。澳大利亚政府自1998年度以后到2001年度连续持有财政盈余。

2000年9月以后,澳元不仅对美元,也对日元、欧元出现有史以来的最低比值。要确定近年来澳元汇率(按贸易比重加权计算的实际汇率)动向的变数是很困难的。用经济增长率、利率差、生产率差数、初级产品价格、物价上涨率、国际经济收支、美国经济状况、新经济的比重等因素来加以说明,固然是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在全局上却又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例如,澳大利亚的主要出口商品是初级产品,初级产品的价格以2000年到2001年按特别提款数计算是有所上涨的,但在同比期间,澳元的实际汇率却趋于下跌。总之,从1999年到2000年汇值趋于下跌的澳元在整个2001年也仍保持低位汇值,从其对美元的汇值看,澳元持续趋跌(见图3)。为此,澳大利亚的出口竞争能力有所增强,对净出口的出现和提高经济增长率有所贡献。尽管世界经济衰退、商品价格下降,但交易条件却有所改善。在这样的背景下,澳大利亚的工业产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的价格有所下降。

图2-1  失业率的变化趋势

附图

资料来源: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公报(2001年),《货币政策报告书》,2001年11月。(见参考文献[3]号)

图2-2  各个时代物价上涨率的比较

附图

资料来源:澳大利亚联邦财政部,《经济概要》(2001年春季版),第30页,堪培拉。(见参考文献[2]号)

图2-3  各个时代生产率增长率的比较

附图

资料来源:澳大利亚联邦财政部,《经济概要》,(2001年春季版),第41页。堪培拉。(见参考文献,第[2]号)

图3  澳元汇率的变动趋势

附图

资料来源:澳大利亚联邦储备银行,rba.gov.au.

当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发生多起恐怖事件和2001年底阿根廷发生经济危机之际,澳元汇率有所下跌,但其后由于澳大利亚经济状况良好,澳元汇率转趋稳定,这是由以下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对澳大利亚经济保持高增长的信任、国际经常收支逆差额的缩小、利率相对持高、世界经济复苏对资源需求将趋于增大的预期等;此外为了促使外资的流入也需保持澳元的汇率;这也说明了人们对澳大利亚经济强健的认同。

  二、2002年的澳大利亚经济与存在的问题

  [经济改革的成果]

如上文所示,近年来澳大利亚经济的强劲乃是由于1983年以后澳大利亚经济真正开始进行了所谓“微观经济改革”所带来的经济成效,笔者在去年的论文中已曾就此有过论述。

为了构筑高效率的经济体制,澳大利亚推行了经济自由化、撤销经济管制、国有经济民营化等方面的经济改革,为此90年代澳大利亚的经济比70年代、80年代取得了更良好的经济成果,有各种指标可以加以确认(请参看图2-1、图2-2、图2-3)。1996年上台执政的霍华德政府基本上沿袭执行了这种经济改革路线,采取与推行了税制改革、财政平衡、工资分散决定制度等经济改革。尽管澳大利亚当前仍存在在本文最后一节所提到的一些问题,但2002年澳大利亚经济在这种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其经济增长潜力得以相当顺利地发挥。

  [2002年的经济]

进入2002年,澳大利亚的住宅投资仍然旺盛,但有些地区的空房率开始有所上升,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动力的作用可能已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企业的投资意愿则有所增强。[8]

就截至2002年2月份为止的情况看,澳大利亚的财政收支、国际经常收支、物价等方面均没有出现什么特别值得人们担心的征兆。为此,财政与金融政策均有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澳大利亚政府有相当充分的空间可以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采取机动的经济对策。

在出口贸易方面,2001年澳大利亚的产品出口有20%输往日本,美国占10.2%、欧洲占11.8%、韩国7.5%、中国6.5%、新西兰6.1%、中东4.9%、台湾4.3%,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景气动向对澳大利亚的出口贸易前景有很重要的影响。在2001年澳大利亚出口占有3%以上的市场份额当中,出口贸易额增长率较高的市场有:中东(24.7%)、韩国(11.7%)、中国(10.3%)、欧洲(4.9%),等。另一方面,台湾为-21.8%、新加坡-15.6%、美国-6.4%、美国-6.4%、日本-4.7%[9],2002年,日本、美国的经济景气动向对澳大利亚来说无疑地是很重要的;韩国、中国从贸易规模、增长率看也是很重要的市场。中国在羊毛、铁矿石等商品项目方面是澳大利亚的第五位出口对象国,在服装、玩具、体育用品等商品项目方面是澳大利亚的第三位进口来源国。中国已经参加世界贸易组织,澳、中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预计还会有进一步的扩大;而且,澳大利亚在出口羊毛、铁矿石和接受留学生等方面可以从中国取得大量的外汇收入。教育服务已成为澳大利亚的一种不断扩大、增长的出口产业。

澳大利亚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各种会议场合均致力于促进商品、服务、资本的国际自由流动。近年来,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方面,也不断取得了成果,除了原有的与新西兰的经济紧密化协定之外,澳大利亚已与新加坡进行自由贸易协定签定的谈判。新加坡与新西兰已于2001年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协议。这两个双边协定,将把这三个国家的经济联系在一起。澳大利亚和日本之间从2001年也开始就加强澳日经济关系进行接触。在预备会议上将讨论由澳大利亚方面拟定的报告书中所提出的以下项目[10]:

(1)让澳、日两国国民认识近年来两国的经济自由化进程情况;

(2)简化政府手续;

(3)在双方市场上排除不正当竞争;

(4)保护消费者、尊重个人隐私;

(5)统一工业产品规格、标准等;

(6)简化发放签订手续;

(7)知识产权保护。

澳大利亚与其它亚洲各国、中南美各国之间也开始进行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最近,澳大利亚之所以开始积极与各国洽谈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其背景为: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新回合迟迟未能开始,特别是在投资等新领域难以取得迅速的进展;此外,澳大利亚希望参加"10+3"(东盟10个国家加上韩国、日本、中国三个国家)体制有难度,为此它准备在“与各个国家就可能合作的领域开始推进自由化”,然后推广到“多边协定”。

  [存在的问题]

(一)如上所述,通过双边协定固然可以消除一些有关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与投资等领域的制度障碍,但澳大利亚据此却难以大规模拓展其海外需求,而只能依赖于对手国的经济运营的需要。在国内需求方面,推动去年经济增长的住宅投资诱导政策效果已在逐步减弱。2001年澳大利亚贸易条件之所以会比较有利,是由于亚洲各国进行了通货紧缩、工业产品价格下降所造成的,澳大利亚主动干预的空间并不大。相反地,去年澳大利亚出口贸易的增大带来澳元的升值反倒减弱了出口竞争能力。此外,澳大利亚顺畅的经济增长带来企业收益的增大,有利于投资(包括外资)的扩大,澳元可能保持高值。为此,澳大利亚就更加需要通过提高生产率来增强竞争力。

(二)在2001年11月10日举行的澳大利亚大选中,霍华德领导的保守党联盟在下议院的150个议席中获得了82个议席,过了半数;但近一、两年来,澳大利亚公民对霍华德政权的支持率已不断下降,据说到了2001年5月在野党、工党已占居优势。到了2001年7月左右,执政的保守党联盟和在野党、工党在公民的支持率方面大致已平分秋色。其后,霍华德政府于2001年8月拒绝了以阿富汗难民为主的430名非法难民在澳大利亚登陆,这一措施获得了70%澳大利亚公司的拥护,霍华德政府的人望形象有了转变。此外,澳大利亚政府支持并派遣部队参与了美国的反恐行动,也取得了澳大利亚公民的支持。另一方面,霍华德政府在1999年东帝汶问题上和印尼的关系出现了恶化。霍华德政府显然与前任基廷工党政权时代所采取的倾向亚洲、疏离美国的政策有所不同。

但是上述的一系列政策动向却导致了经济生产成本的上升:第一、带来印尼(世界上回教徒人数最多的国家)、马来西亚(伊斯兰人口占其人口的一半以上)的反惑;为此,澳大利亚希望加盟"10+3"(亚洲区域联盟)的可能性不大,而参加"10+3"联盟对于澳大利亚的经济、外交来说又是十分重要的。

(三)保持安全和维护国际正常关系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澳大利亚与美国的合作关系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上述霍华德政府的政治态度有可能会增大澳大利亚的财政负担,从而缩小财政政策的自由调控空间和增大物价上涨的压力。

(四)2001年4月,霍华德政府以“不利于国家利益”为由,不批准英荷壳牌石油公司收购拥有西北部海上油田采掘权的澳大利亚伍德赛德石油公司的申请,这可能是由于要平抑前此澳大利亚政府实施的贸易、资本自由化政策已引起部分澳大利亚公民和企业家的不满情绪,也可能是为了争取下届大选的选票的一种民粹主义政策。此外,霍华德政府还将原定于2005年将现行的汽车进口关税率从15%降低到10%的政策规定改变为在2005年仍然维持15%进口关税率不变。这些政策对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是否有利固然难以在短期内加以判断,但显然现政府已与以往政府所实施的经济自由化政策有所背离。如果霍华德政府仍将继续实施这种政策,则有必要在公民中加以宣传,进行观念上的调整。

(五)过去澳大利亚政府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进行了重视提高经济效率的经济自由化政策,但这种政策扩大了各个地区之间和同一地区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从而导致一些牧场主、中小企业主、普通劳动者的不满,如何消除这种不满,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霍华德总理在这一方面显然实施了一些缓和的措施,但并未能提出根本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城市中固定工人人数并没有增加多少,目前澳大利亚工人中有27%是临时工,而不是公司、企业的正式工人,未能享受到充分的劳动保护权利。近年来不断下降的失业率在2000年以后已转趋上升,2002年澳大利亚的失业率已上升至7%。在年青的年龄层中,失业者人数也很多。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虽然可以作为吸收年青人就业的容器,但澳大利亚的高科技产业却并不发达。在澳大利亚虽然也有设立技术研究开发基地的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群,但规模都不大,霍华德政府还需构筑从世界各地网罗人才的信息通讯技术基地。

【参考文献】

[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1年),《2001年澳大利亚经济概览》,巴黎。

[2]  澳大利亚联邦国库部,《经济概要(2001年)》,堪培拉。

[3]  澳大利亚联邦储备银行公报(2001年),《货币政策报告书(2001年)》,2001年11月。

[4]  澳大利亚联邦储备银行公报(2002年),《货币政策报告书(2002年)》,2002年2月。

[5]  澳大利亚财政评论,(各有关期份)。

[6]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各有关期份)。

[7]  I·J·麦克法伦(Macfarlane,I·J)(2001年),《澳大利亚与国际经济循环》,澳大利亚经济学会,《澳大利亚商业经济学家》(新南威尔士州分会),2001年12月6日。可以在澳大利亚联邦储备银行电脑网络"RBA  Webside  rba.gov.au."上查到。

[8]  G.史蒂文斯(Stevens,G)(2002年),《2002年澳大利亚经济展望》,阿德莱德,2002年2月18日。

[9]  森健,(2000年),《澳大利亚经济的发展形势》,日本世界经济研究协会,《世界经济评论》,2000年2月号,第45-52页。

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6

1目前南通出口贸易状况

1.1出口规模和增速明显好转

2005~2008年,南通的出口贸易总额持续稳定增长,年均增速大致维持在25%以上;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规模随虽略有下降,但增速急速下跌至4.9%;2010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出口规模显著提高,增速也达到26.2%,详见表1。同时,从表2及图1中可清晰地看出危机,前后南通出口贸易的明显变化:2008~2011年第一季度期间内,出口规模在2009年年初探底后恢复增长,出口增速呈“V”型反转态势。

1.2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

2005~2010年,南通市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纺织服装等三大类,但各类出口商品增速与产品构成方面有所不同。在出口增速方面,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从2005年至今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态势,除个别年份外,都超过了本市同期商品出口贸易增长幅度,即使在2009年总出口出现负增长时,两大类商品也保持了正的增速(分别为3.4%与1.9%),尤其是机电产品出口表现更为稳定。纺织服装出口虽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但相对较为平缓。在出口产品构成方面,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由2005年的31.1%,上升到2011年的44.7%;高新技术产品由2005年的6%,上升到15.5%,二者占出口总额的六成,达到60.2%;纺织服装产品,同期的数据则由42.6%下降到31.8%,见表3。1.3一般贸易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南通的出口贸易方式一直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主要为进料加工)为主,一般贸易出口增速多数时期高于同期加工贸易出口增速。从出口构成来看,一般贸易出口额占同期出口总额的比重大致维持在60%左右,而加工贸易这一比重大致在36%~38%之间变动,详见表4。南通出口市场主要分布在欧盟、日本和美国,2010年南通对欧盟市场出口增速60.6%,超过日本成为南通最大出口市场。2011年,对欧盟、日本、中国台湾以及韩国的出口增速低于平均增速,而对东盟、美国、中国香港的出口增速较快。其中,民营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已逐渐成为支撑南通对外贸易较快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总的来看,南通出口贸易正逐渐复苏并维持稳定态势,但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增速明显降低,出口存在区域性潜在风险。

2南通出口贸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来看,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持续存在,欧债危机的不断恶化,使世界整体经济仍处于调整中。一方面,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变化为南通出口贸易提供了这样或那样的机会,另一方面,诸多不利因素也对南通出口贸易产生重大影响,当前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殊时期。

2.1南通出口贸易面临的发展机遇后危机时代,南通出口贸易虽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市场疲软等不利因素,但亦有积极的因素存在,主要表现为:

(1)政策环境趋于宽松。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促进外贸出口的政策、法规,如减轻出口企业税费负担、给出口企业提供财政支持或担保、为出口企业提供信息支持或举办各种形式的展销会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给外贸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鉴于政策、法规实施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南通出口贸易都将受惠于政府的利好政策。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做法比如提高出口退税率是显然违反WTO《补贴与反补贴协议》有关规定的,所以在今后的贸易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应尽量使用合法手段,以切实履行我国入世承诺。

(2)广泛的海外市场具有互相替代性。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对世界发达国家的影响较大,而许多海外新兴市场为南通出口贸易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经济增长点,主要有东盟、中国香港、拉丁美洲等,同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正在艰难复苏,这有利于南通的外贸业加快结构调整,实施战略转型,先发制人,抢占先机。

(3)危机之下,强者恒强。历次经济、金融危机都是对各经济体的一次重新洗牌,许多企业由于经受不住打击而倒闭、破产,但也有不少企业在危机中立稳了脚跟,甚至有的借助危机,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实施市场开拓战略而变得更加强大。所以,危机危机,是“危”也是“机”。本次金融危机亦不例外,对于那些真正有实力的优秀企业而言,就是一个击败竞争对手,不断拓展市场,实现企业飞跃发展的良机。

(4)危机促转型,危机促升级。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近年来一直所持的发展经济的重要理念,金融危机为推进这一进程舒兵等:后危机时代南通出口贸易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契机。在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出口出现4.9%的负增长,而南通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逆势而上,分别实现了3.4%和1.9%的正增长,这个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政府的产业发展转型激励政策。目前,南通的产业升级与转型还在持续进行,随着更多激励政策的实施,南通的产业结构将会更加合理,出口商品结构也将更为优化。

2.2南通出口贸易面临的挑战

(1)外在因素。首先,是世界经济整体发展态势不明朗。经济全球化下,尤其发达国家的经济和市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受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影响,当前世界几个重要经济体的状况仍不乐观:美国的“双扩张”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本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全球输入性通货膨胀;日本经济长期萎靡不振,加之大地震、核危机以及日益增长的债务风险等因素,未来走势难以有太大起色;欧债危机继续发酵,欧元区整体经济发展持续放缓;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5%,其中,发达国家为2.5%,发展中国家为6.5%,尽管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但由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对世界经济整体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开始放缓,这将直接导致海外市场需求下降,从而制约南通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其次,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又有重新抬头的趋势,目前WTO自由贸易谈判已基本搁置,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正遭遇重大挫折和风险,美国、欧盟等频繁发动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最典型的有两起:一是2009年11月24日,美国商务部以中国油井管存在补贴为由,宣布对我国相关产品实施10.36%至15.78%的反补贴关税制裁,该案涉及金额约27亿美元,是迄今为止美对华贸易制裁的最大一起案件;二是2011年5月14日,欧盟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铜版纸同时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反补贴税率介于4%和12%之间,反倾销税率为8%到35.1%,两相叠加,对中国企业征收的总税率在20%到39%),这不仅开创了欧盟对华反补贴的先例,也是欧盟首次对中国同一产品动用双重贸易救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势必对南通出口贸易构成重大威胁。第三,是人民币的持续升值缩小了出口利润空间。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达20%以上。这给南通外贸业带来了不小压力,特别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成本导向型产品影响显著。以纺织业为例,人民币升值不仅直接造成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和出口企业竞争加剧,而且导致本地外资纺织企业转移和就业率下降。据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利润将减少2%。2010年,南通纺织业出口额约为46.77亿美元,同期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3%,按照我国纺织业平均利润率3.9%来测算,南通纺织业则因此损失近1100万美元。可见,人民币升值给南通纺织等行业的出口压力是巨大的,同时也对南通整个外贸产生重大影响。

(2)内在因素。首先,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偏低,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纺织服装、机电产品仍是南通外贸出口的主要产品,但传统的纺织服装业出口利润率普遍较低,机电产品作为南通最大的出口商品类别,由于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且以劳动密集型和原材料消耗型为主,也易受宏观外部因素的影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是南通经济近年来的一大亮点,出口比重从2005年的6%上升到2011年的15.5%。但这一比例与全国平均25%、世界发达国家4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原因在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产品品牌。高新技术产品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所以从长远看,当前南通出口产品结构特征不利于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贸易方式构成不合理,加工贸易比重过大。南通的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规模比率近年来基本维持在6∶4。加工贸易比重过大,一方面不利于出口贸易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容易受制于人,受制于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抗风险能力较弱。此外,南通很多出口企业从事以贴牌方式出口的加工贸易,局限于加工制造环节,很少介入设计研发和营销服务环节,产品的附加值普遍较低,这符合著名的经济学“笑脸定律”,即企业利润分布的特点是技术研发和品牌价值处于经济活动中的高利润区,而加工制造处于低利润区,利润呈“U”字形分布。第三,是外资出口主体地位未发生根本变化。据海关统计,2010年,南通外商投资企业出口89.41亿美元,同比增长19.4%,占全市出口总值的63.4%,虽然比去年同期下降3.6个百分点,但外资企业出口所占比例仍一直保持在60%以上,而内资企业不足四成,这一状况与我国整体出口态势基本相符。内资企业出口能力和水平的持续薄弱,将聚集潜在的外贸出口风险,不利于南通出口贸易稳健发展。一是由于南通外贸企业产品大多技术含量不高,主要靠“以量取胜”和“以价取胜”,这不利于南通整体出口贸易质量的提高,同时也阻碍了内资出口企业的转型与升级,这里也包括了无序竞争和政府实施的“超国民待遇”等原因;二是外资企业赚取了绝大部分出口利润,而生产活动所产生的诸如环境污染、高能耗等负面指标却要由地方政府“消化”;三是当国际经济出现下滑或危机时,外资企业往往主动撤离,加大了国内经济衰退的风险。此外,外资企业的经营方式也是我国频繁遭遇国外反倾销等非关税壁垒的重要原因。第四,是产品品牌意识不强,创牌能力薄弱。一般而言,从一个地区品牌建设的情况可以判断该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程度。近年来,南通出口企业积极开展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这项工作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实际拥有的自主品牌和知名品牌数量仍然过少。第五,是中小外贸出口企业融资困难。中小企业一直是南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促进当地就业、实现财政增收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与国内众多中小企业一样,南通中小外贸出口企业普遍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融资难问题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南通外贸企业在出口市场选择、技术改造创新等方面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地方政府和出口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压力都很大。

3促进南通出口贸易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在后危机时代,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南通外贸产业,提升出口质量,实现外贸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南通地方政府和出口企业必须认清形势,在把握发展机遇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以应对风险和挑战。

3.1政府要加快推进出口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转变出口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直接关系到出口效益的高低,是决定南通外贸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因素。近年来,南通的光伏产品、船舶海工、高档服装、现代家纺、电子电器、化工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迅速扩大,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家用纺织、健身器材、电动工具、海洋水产成为地产特色产业,并逐步形成多个具有国际竞争力、产值超亿美元的产业集群和出口板块。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降低粗放型产品的比率,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力争南通整体出口贸易规模和档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2扶持内资出口企业主体地位,降低附加值低的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加工贸易比重过高,极易受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并缺乏自救能力,所以具有极大的风险。今后,政府应更多地鼓励和帮助内资企业出口,尤其是私营企业出口,同时,更多地鼓励高附加值一般贸易的出口,逐步降低附加值低的加工贸易的出口。

3.3改善金融环境,切实解决中小出口企业融资难的困境金融危机对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影响是最大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因为融资不畅导致资金面断裂,企业经营困难,直至破产倒闭。因此,在后危机时代,政府应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通过财政税收政策降低中小企业经营成本,鼓励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的发展,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等,以免除中小企业在资金支持方面的后顾之忧。

3.4培育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支持出口企业品牌建设现代纺织、船舶制造、精细化工和电子信息等四大产业是南通出口经济的主导产业,政府应着力培育,形成高端技术导向、终端市场统领的产业集群,同时抓住关键少数,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资产扩张、资本裂变、技术带动、产销联盟,培育龙头企业。与出口企业一道,通过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式,充分发挥出口品牌企业的龙头示范效应,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著名品牌,构建全方位的出口品牌培育机制。

3.5出口企业要加快实施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不断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外贸业能否成功转型,直接关系到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的成败。目前,南通大多数中小出口企业在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上面临着资金、研发、人员、市场等诸多制约因素,其中最大的瓶颈是缺乏资金且融资非常困难。因此,产业转型升级有赖于政府指导以及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并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重点考虑产业、企业产品的辐射带动作用,促使产业的生产加工环节向上游或下游价值链中附加值更高的环节延伸。

3.6强化出口品牌战略,提升产品附加值出口企业应当基于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来塑造自己的品牌,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一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的合作,全面推进自主品牌建设;二是通过积极参加国内外展会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对自主品牌的宣传力度;三是条件成熟的企业可以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品牌占领国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