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梗康复的治疗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脑内梗康复的治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脑内梗康复的治疗方法

脑内梗康复的治疗方法范文1

关键词 脑梗死 溶栓治疗 临床研究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长期致残的首位病因 , 其死亡率排在心肌梗死和癌症之后 , 位居第三位的疾病。形成脑梗死的决定性因素是脑组织局部缺血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75% 的脑梗死是由于急性血栓形成或其它部位的血栓转移,导致局部脑血管闭塞造成的。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是一种高致残及致死的脑血管病。及时恢复血流和改善组织代谢可以抢救梗死周围仅有功能改变的缺血半暗带,避免形成坏死。而局部或全身的溶栓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备受关注,现将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大家分享。

1溶栓治疗的时间窗

缺血脑组织的病理损伤呈渐进性发展 , 因此溶栓时机有时间限度,即时间窗。Astrup 等于 1981 年提出缺血半暗带理论为时间窗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缺血半暗带和中心坏死区是一个动态的病理生理转化过程,如果能及时恢复血供,缺血半暗区的大部分脑细胞可以避免缺血性坏死。但时间窗仍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至今不能统一。目前公认的观点是:在严重缺血脑组织核心区周围存在着无电兴奋但仍然存活的脑细胞,影像学上表现为坏死核心区周围的缺血半暗带,其功能虽然发生障碍,但形态学改变处于可逆的过程,如脑血流能迅速恢复,则功能尚可恢复,如脑血流进一步下降,则发生组织坏死。因此,如何挽救缺血半暗带尚存活的脑细胞成为研究的热点,也为急性期溶栓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许多影像学研究已经证实脑梗死患者在超过传统的三小时时间窗后仍然有缺血半暗带。脑梗死患者拥有半暗带的比率在三小时内接近100%,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至18~24小时后仍然有44%的病人在PWI/DWI模式下发现有半暗带。在没有经过筛选的条件下,许多病人因此错过了得到更好的治疗方法的机会。

2溶栓途径

2.1静脉溶栓

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仍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溶栓方法。静脉溶栓要求的技术设备简单、方便快捷、操作技术容易掌握、创伤相对较小、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费用较低、患者易于接受。但静脉溶栓用药剂量较大,对纤溶系统影响大,出血较多,尤其对大血管的血栓溶栓效果较差,再通率较低,比较适合弥散性微血栓的溶栓。尤其在治疗启动时间较晚的前提下,减少溶栓并发症的出现尤为重要。

2.2动脉溶栓

动脉溶栓的一般方法是采用 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或颈动脉,借助 DSA 图像示踪,将微导管导航进入脑血管,可进行超 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是高度特异性的、易形成血栓栓塞的部位,在脑梗发作 6 小时内施行动脉内溶栓,能够在脑组织不可逆性损伤之前对缺血性脑组织进行缺血再灌注,从而改善脑梗的预后。超 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用药剂量小、局部药物浓度高、溶栓效果确切、再通时间短、对纤溶系统影响小、时间窗长,较为适合大血管的单一血栓或少量血块的栓塞以及术后暂不适宜静脉溶栓的患者。但动脉溶栓需要 DSA 等昂贵的检查设备、操作复杂、耗时长、需训练有素的介入和神经专科医师的配合,这使得动脉溶栓难以在更多医院开展,甚至许多符合条件的病人也不能及时被施行动脉溶栓治疗,最近几年的研究证明脑梗死动脉内溶栓较静脉内溶栓的血管再通率高,为55―78%。

3影像学技术的辅助治疗

3.1CT

脑梗死早期缺血改变在非增强CT上的表现主要是脑动脉高密度征,脑沟的减少及组织的肿胀,以及脑实质轻度密度减低。60%-80%的病人在大脑中动脉梗死的三小时内会出现这种改变。它的特点是快速安全,能够被广大基层医院应用,对于脑实质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敏感。但头颅平扫CT不能准确识别坏死区及缺血半暗带,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较头颅MR差。

3.2血管内超声波治疗

近来国外文献报道引用血管内超声波配合动脉溶栓或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初步的结果显示这种联合治疗可以加速血栓溶解和实现脑缺血再灌注。成为一项新的研究方向,值得进一步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证实。

4溶栓后颅内出血

脑内梗康复的治疗方法范文2

【问】我是男性,51岁,患乙肝10余年,经过中、西医多种治疗效果不满意。请问有什么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法吗?

四川马××

【答】对于乙型肝炎(乙肝),有针对症状的治疗,如黄疸、乏力、恶心、食少、腹胀及转氨酶增高等的治疗;有针对病因的治疗,就是抑制和消灭乙肝病毒(HBV)的治疗。由于HBV在体内存在,可使病情恶化,会使约半数病人转化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少数病人可发展为肝衰竭及肝癌。所以抗HBV的治疗是最重要的,下面将目前应用的抗HBV药物介绍一下,供您选择使用:(1)干扰素仅,能抑制病毒复制,增加机体免疫力,还可抗纤维化,抑制乙肝向肝硬化发展,常见副作用有发热、乏力、食少、皮疹、脱发及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2)聚乙二醇干扰素α,就是聚乙二醇与干扰素α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作用与干扰素α相同,但有效治疗时间延长,抗病毒作用增强及毒副作用减少。(3)拉米夫定,能迅速抑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复制,促使血清转氨酶降至正常。长期使用可显著改善肝细胞坏死及减轻或阻止向肝纤维化发展,毒副作用很少,但长期使用易出现耐药性,使疗效降低。(4)阿德福韦,能抑制HBV复制,还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α,增加抗病毒作用,增强机体的免疫作用。对拉米夫定产生耐药的,换用阿德福韦仍有抗HBV的作用,本药较少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也少,常见的是肾毒性。缺点是起效慢,如未达停药标准,过早停药,易使乙肝复发。(5)恩替卡韦,是最新的抗HBV药,可极强地抑制HBV-DNA的复制。几乎没有毒副作用,也不产生耐药性,对于拉米夫定耐药者,换用恩替卡韦仍然有效。

前两种干扰素都是注射用药,后三种为口服药,因为以上五种药作用相近,至于选哪种药(或联合用药),疗程如何,各医院有不同的选择。总的来说,现有的治疗方法无法根除乙肝病毒。就是尚不能完全治愈HBV感染,这就是当前治疗乙肝的现状。

脑卒中患者怎样恢复瘫痪的肢体功能

[问]我父亲患脑梗死,右侧肢体瘫痪,请问恢复瘫痪肢体功能有什么好方法?

福州 林××

[答]简单地说,就是持久地锻炼。康复锻炼应尽早进行,病情稳定后48小时就应开始,同时要重视相关疾病的治疗。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康复锻炼一定以病人为主导,积极参与才能有效果。另外,锻炼一定要持续进行,如果停止时间太早,有些已经获得的成绩会倒退,从而影响最终效果。具体方法,锻炼上肢时应明确脑卒中主要是肌力弱和肌力不平衡。运动康复是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的过程。通过训练恢复肌力和维持运动的平衡和稳定;每天训练6小时,每周5天,2周为1个疗程,疗程可以重复。练习时可以练练停停,为了不枯燥,训练要多样化,例如训练手腕旋前(或旋后)运动时,就是使前臂做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可让患者手持小棒或鼓槌,令其旋转前臂敲桌子,这样容易使患者知道怎样做,并且不觉得单调。另外,可以强制患肢活动,例如用手夹板限制健手的使用,同时使用吊带限制健肢的活动。在日常活动时间,鼓励患者尽量用患肢、患手摆放餐具、进食,收拾桌子,打电话等,要多练习多强化。仅在洗澡、上厕所及可能影响平衡和安全的活动时,再解除强制。这样不断地重复锻炼,才能将患侧肢体的肌力锻炼出来。练习走路较困难,因为既要负重锻炼,又要避免摔倒,理想的做法是有一台减重步行器,该装置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即活动平板及悬吊减重系统。因为锻炼必须在负重下进行才有效果,没有悬吊装置,患肢支持不了整个体重,设计一个悬吊装置减轻体重,不超过整个体重的30%,否则患肢的肌肉得不到有效的刺激和锻炼,训练时患者通过减重背心悬吊于固定的钢架上,在平板上行走,还要有陪护训练的人纠正运动姿势,维持患侧的膝盖和脚着地时的正常位置。病人经医院抢救过来后,康复工作就成了个人和家庭的事,家庭中不可能有减重步行器之类的设备,那就只能请体力较好的人搀扶着病人,尽量用患腿着地行走,原则是负重,停停练练,持续地活动,注意患足着地时膝关节及足的正确位置,避免摔倒。康复时虽然可以采用针灸、按摩、药物(内服和外用)及理疗等,但最重要的是早期持续地康复锻炼。

溢液

[问]我是女性,49岁,半年多来两侧不自觉地有液体流出,有时是透明的,有时呈粉红色,无任何不适,没有发展,也没摸到肿块。到医院化验,医生说“不是炎症”,用过一些中药不管用。请问这是什么病?如何治疗?

长沙祈××

[答]未确诊以前一律称做溢液,比较常见。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妊娠和哺乳期的泌乳现象,口服避孕药引起的双侧溢液,以及绝经期前后妇女单侧或双侧少量溢乳,都属于生理现象。在非哺乳期单侧或双侧的溢液,间断几个月的多为病理性溢液。溢液性质可为血性、非血性或混合性。您是49岁,正处于绝经期前后,出现双侧溢液,可以是生理性的,但是持续时间较长了,而且液体呈粉红色,估计含有血液,应当怀疑是否属于病理性溢液。病理性溢液多由肿瘤引起。良性肿瘤常见的为状瘤,恶性肿瘤即乳腺癌,约占10%~20%。从检查来说,可能要做带高频探头的彩超,乳管造影及乳管镜检查,从治疗上来说,都需手术治疗,一旦查出肿瘤,为区别是良性还是恶性,要在手术台上取样立即做冷冻切片检查,是良性就局部切除,是恶性肿瘤手术范围就要扩大。由于无论是检查还是治疗,要求都较高,专业性很强,建议去大医院胸外科或肿瘤医院乳腺科诊治。

有预防糖尿病的药吗

[问]我是女性,27岁,我的父母都患有糖尿病,当然我得糖尿病的机会比一般人大多了。请问有预防糖尿病的药吗?如果有,什么时候吃好?

乌鲁木齐田××

[答]目前没有专门预防糖尿病的药。从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来说,胰岛素抵抗和B细胞分泌功能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生理基础。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有遗传的原因,您父母都患糖尿病,从发病的机会来说,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发生糖尿病的机会是无遗传史者的4~10倍。发生胰岛素抵抗还有后天因素,如吃得太多(热力过剩)、肥胖、血脂高、活动量少,吸烟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等。遗传因素自己不能决定,后天生活不良方式主要靠自己纠正来预防糖尿病。

至于预防糖尿病的药物,目前研究的现状多是针对肥胖的人,以及血脂高而使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水平长期增高的患者。因为过多的脂肪酸以甘油三酯的形式沉积在胰岛

B细胞,而诱导B细胞凋亡,引起B细胞坏死,B细胞数量减少,分泌胰岛素也减少了,于是发生了糖尿病。有些药物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可使胰岛B细胞凋亡减少、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而预防糖尿病的发生。问题是这些药都是降糖药,而您并不知道是否能得上糖尿病,什么时候得上糖尿病,因而这些药该何时服也就无法确定。建议您采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解决预防糖尿病的问题。

心肌梗死后心慌气短

[问]我是男性,67岁,半年多以前因为心肌梗死入院治疗,住院1个多月出院。我原是科室干部,身体尚好,出院后自觉体力下降,稍稍活动就心慌,气短无力,我的血压稍高,以前心率每分钟一般70~80次.现在1分钟80~90次,一直用中药治疗。请问我目前处于什么状态?要紧吗?还应去哪里治疗?

山西 李××

[答]心肌梗死后出现轻度活动后心慌、气短、心率增快、心律不齐,血压增高及心脏扩大都是危险的信号。拿心率增快来说,当静息心率超过每分钟80次时,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左心室肥厚,容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容易破裂,再次发生心肌梗死。室性心律不齐会加重心脏病的进程。血压增高会促使血管内膜受损,容易发生动脉内粥样斑块,诱发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另外,血压增高也加重了左心室负担,使心脏扩大,逐步发展就是心力衰竭。您出现的心慌、气短、无力、这些症状也是心脏受损害的表现。他的意义是多伴有心肌肥厚。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发展下去就是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由于技术的进步,心肌梗死抢救存活的病例增加了,由于心梗后治疗不到位,心梗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病人未明显减少。所以,心梗后发生心力衰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建议您尽早去心内科检查心脏是否已经扩大?以及心功能是否还好?当然,也不要过分紧张,当前对这些异常都有治疗办法。例如心率增快可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等),血压增高、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好还可应用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塞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培哚普利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缬沙坦等)及醛固酮拮抗剂(如螺内酯、氨苯蝶啶等)。早重视,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好。

什么是亚健康,怎样得的

[问]我是男性,39岁,大学教师。近1~2年来感觉体力下降,其实工作不算劳累。上班还能支撑,下班后像散了架,躺在床上没有力量爬起来,什么活儿也不愿意干,脾气也变得糟糕,去医院检查未查出什么大病,医生说我是亚健康,我在报刊上看到过这个词儿。请问什么是亚健康?是怎样得的?

济南 洪×

[答]亚健康这个词儿出现20多年了,亚健康多见于中年人,就是在健康人不应该出现疲劳时出现。比如活动量本来不大,持续时间不长,在平时是不至于疲劳的,但患病时却出现了,而且疲劳程度较重。恢复较慢,通过睡眠、休息,疲劳不能得到缓解,经医生检查后没发现什么疾病,这种现象被称为亚健康状态,也叫慢性疲劳综合征。严重的无法坚持正常工作。引起亚健康的原因多种多样。当前是竞争激烈的时代,社会生活复杂、多变,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使人不得不承受各种压力,在经济收入的逼迫下过分地劳作,出现身体和精神的透支。社会人际关系复杂,情感交流越来越少。而导致焦虑、紧张、愤怒、自卑、孤僻、妒忌、冷淡、抑郁、空虚、猜疑。从而影响人体内分泌调节,进而造成各系统的功能失常;环境因素,生态平衡的破坏,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的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空气和水的污染,噪声及电磁波的辐射(生活中的电磁波辐射主要来自广播、电视、耳机、电脑、微波炉、电磁炉等电子设备)都在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在饮食上,食品的污染(工业化合物,大棚蔬菜使用各种催长剂,化肥,避孕药,熏烤食品,海洋及河流的污染),营养的失衡(多食,暴饮暴食。脂肪、糖及热量的过度摄入,青菜、水果及蛋白质的缺少),再加生活方式不健康(劳逸失调,睡眠不足,经常熬夜,白天不起床,生活不规律,酗酒,吸烟,药物依赖,依赖,不吃早饭,缺乏运动等)都对健康有害。亚健康发展下去就是疾病,例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焦虑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癌瘤等。

亚健康如何治疗

[问]请问亚健康如何治疗?

济南 洪×

[答]引起亚健康状态有各种原因,在治疗上应采取综合措施。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精神负担重,必须调整好心态,迎接人生挑战。要调整好生活节奏,注意劳逸结合,提倡健康的休闲文化,如定期旅游等来缓解紧张的情绪,调整紊乱的内分泌系统。另外,患者大多都属于防卫机能比较弱,需要社会和周围人的关照,如广播、电视的生活指导,亲人的关怀和疏泄,医生的指导和心理治疗都是十分重要的。健康的音乐经过大脑的整合和认知,使精神紧张状态得以缓解,音乐能极大地激发人体内储存的潜能,对改善失眠、乏力、体力下降、疲劳、情绪低落、激动、烦躁、紧张不安等都有较好的疗效。中国的优美音乐、西洋的古典音乐及巴洛克音乐,都对修身养性、调节生理功能有极强的作用。另外,要营造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建立规律的生活制度,有劳有逸、戒烟戒酒,每天进行有氧运动。均衡饮食,特别是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尤其是动物蛋白,脂肪要适量、要多吃青菜、水果。有条件的可以做做理疗,就是用光、热、电、磁、水、声及气等物理疗法,例如,磁疗、红外线、激光、超声波、中频电疗,超短波等作用于身体不同部位,可使颈、肩、腰、背、腿等部位的乏力、紧张、疼痛等得到缓解,并能加快血液循环,促使有毒及致病的物质排出体外。中医推拿、按摩及药物对症状明显的亚健康患者,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怎样治

[问]我是女性,69岁,近七八年来两手指掌关节肿、痛,膝关节及脚趾关节也痛但不肿,医生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用过西药、中药、外洗药及膏药等效果都不理想。请问还有什么治疗方法?

福建林××

[答]您已属于老年,从病程看也不是早期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两类药,一类是缓解症状药,一类是改善病情药,目前特别强调改善病情药的应用,尤其是早期病人(发病后1年内算早期),可以保护滑膜,防止关节出现不可逆的损害,临床中发现,改善病情药单用一种效果不理想,2种或3种合用疗效较好。对老年人还要考虑用毒性不大、比较安全的药。药物治疗在病情活动进展时效果明显。其指征除了关节肿痛、压痛、晨僵外,实验室检查还发现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也都升高。治疗方法,缓解症状药用双氯芬酸,每日75毫克分次口服;改善病情药联用羟氯喹,每日200毫克及甲氨蝶呤,每周1次,10毫克,均为口服。疗程24周。毒性反应有乏力、恶心、肝功能异常及白细胞减少。有人观察到羟氯喹与甲氨蝶呤联用可降低甲氨蝶呤对肝脏的毒性。所以认为这对组合对老年人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有效的表现,先是关节肿痛、压痛、晨僵均有好转,控力增加以及实验室检查如血沉、C反应蛋白及类风湿因子的明显下降。

复方丹参片与

复方丹参滴丸药效一样吗

[问]我患冠心病,有的医生要我服复方丹参片,有的医生叫我服复方丹参滴丸。这两种药的成分都一样,但价格相差10倍,请问他们的药效一样吗?

脑内梗康复的治疗方法范文3

外伤性脑梗死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继发性脑损害疾病,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临床医护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临床上发现越来越多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我科从2006年至2011年共收治经CT证实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38例,经过临床观察和及时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男32例,女6例,年龄7个月~76岁平均年龄38.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0例,坠落伤11例,跌伤4例,打击伤3例,闭合性颅脑损伤20列,开放性颅脑损伤10例。

1.2 临床观察 动态的病情观察是医护人员掌握第一手资料抓住治疗时机的重要环节之一。无论伤情轻重,均应建立观察记录单,15分钟到1小时观察及记录一次,患者可不同程度的表现为头疼,呕吐,偏瘫,语言障碍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格拉斯哥评(gcs)3-12分,其中头疼,呕吐者14例,伤后有原发昏迷者9例,其余患者伤后1-2d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包括偏瘫23例,偏盲3例,偏身体感觉障碍4例,语言障碍11例,出现颅神经障碍8例,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18例。

1.3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在24h内CT检查均未见脑梗死的影像表现,之后1周内病情逐渐加重,复查头颅CT均发现新的圆形或扇形低密度影,CT值在12~28hu,mrt弥散成像(dwi)提示脑缺血,病灶直径在0.5-3.0cm者22例,3.0-5.5cm者5例,5.5cm以上者9例。边缘清楚29例,边缘模糊8例,梗死灶位于基底节区22例(61%),额叶5例(14%),颞叶4例(8%),枕叶4例(11%),顶叶2例(6%)。合并颅骨骨折11例,合并脑挫裂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颅内血肿7例。

1.4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30例,手术治疗6例(开颅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术)。确诊后早期给予钙离子拮抗剂,神经营养药物及脑血管扩张剂等,并同时给予脱水治疗.若病人意识障碍加重,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应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滴,每日2-4次,连用7-10日,大面积梗死时,治疗时间可适当延长并使用小剂量激素,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每天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置换出脑脊液20ml,共5d。康复期辅以高压氧,针灸,理疗及功能锻炼等。

2 结果

综合治疗及随访半年以上,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sc)评价为v级良好19例,iv级中级生活能自理8例,iii级重残,需他人照顾4例,i级(死亡)5例。

3 护理

3.1 对于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其护理应注意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其他血污.深昏迷病人应抬起下颌或放置口咽通气道,短期不能清醒者,实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定期做血气分析,给予雾化,一日三次。每日病房消毒,湿拖地面保持病房的温度和湿度,翻身叩背每2小时一次,促使痰液排出。使用抗生素可预防呼吸道感染。

3.2 保持正确 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脑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深昏迷的病人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以利于口腔内分泌物排出,保持头与脊柱在同一直线上,头部过伸或过屈均会影响呼吸道通畅以及颈静脉回流,不利于降低颅内压。

3.3 营养支持 创伤后的应激反应可产生严重的分解代谢,使血糖增高,乳酸堆积,后者可加重脑水肿,因此,必须及时,有效补充能量和蛋白质以减轻机体损耗,早期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待肠蠕动恢复后,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支持,制定饮食计划,定期评估病人营养状况,及时调整营养素供给量和配方。

3.4 预防并发症

3.4.1 压疮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2小时翻身一次,肥胖及消瘦者可给予使用防褥疮气垫床,可很好的预防褥疮的发生。

3.4.2 泌尿系感染 留置导尿管的病人每天清洗会并消毒尿道口,每日两次.膀胱冲洗,每日2-3次,每2小时以训练膀胱储尿功能。为了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引起感染,一周后拔除尿管,采取保鲜袋集取尿液,及时更换,使用抗生素,至今没有发现泌尿系感染的病例。

3.4.3 肺部感染 每2小时翻身叩背,如痰液较多者,则一小时叩背一次,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处理病人呕吐物,防止误吸窒息及呼吸道感染。

3.4.4 暴露性角膜炎 眼睑闭合不全者,每日涂以红霉素眼膏,并用纱布盖上眼睑,可很好的防止角膜炎的发生。

3.4.5 关节挛缩,肌萎缩 每日给病人做2-3次四肢关节被动活动及肌肉按摩,每次不少于15分钟,可有效地防止肢体孪缩和畸形。

3.5 对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在降低颅内压治疗期间,应每小时观察和记录病人意识,瞳孔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出现异常变化,应及时报告医师,以便掌握病情发展的动向,准确及时给药,使患者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

3.6 躁动的护理 应尽快寻找并解除躁动的原因,以免导致颅内压增高。严密细致地观察病人,若病人出现由躁动变静或由安静变躁动,常提示有病情异常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呼吸道不通畅导致缺氧,尿潴流,尿管不通畅导致膀胱过度充盈,便秘,冷热,饥饿等不舒适也均可引起躁动,应及时给予排除,并加以床档保护。

3.7 心理指导 无论损伤轻重,病人及家属均对外伤性脑梗的恢复存在一定忧虑,应耐心给病人或家属讲解其病情转归的过程,并告知病人家属梗死的部位及神经系统恢复需要的时间较长,家属要有耐心和心里准备。对于清醒患者,鼓励其尽早生活自理。对恢复过程中出现的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的患者,应给予适当的解释和安慰,使其树立信心。

3.8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应在病情稳定后早期开始,包括肢体的被动与主动训练.语言能力,记忆力恢复,视力的训练等。根据不同病人的症状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教会病人及家属自我护理的方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耐心而持久的逐步实现康复计划,尽早和最大程度的恢复功能,恢复自理及工作能力,使其尽早回归社会。

4 讨论

外伤性脑梗死比原发性脑损伤更具有危险性,因为多数继发梗死是由于损伤造成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引起局部脑血流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损害及神经功能障碍。随着对外伤性脑梗死诊断率的提高,并了解一些其发病机制,概括如下:一血管痉挛:脑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细胞内钙超载均可导致脑血管痉挛,有报道称脑外伤可致血管痉挛约占70%~90%。二机械性血管损伤:如颈椎钝性损伤,颈部挥鞭样损伤等引起动脉夹层分离[1];脑外伤后脑水肿和脑疝形成,压迫血管,如小脑幕切迹疝致大脑后动脉脑梗死[2];三血栓形成:血管损伤后释放组织凝血活酶,使血浆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血小板黏着,聚集,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四外伤后颅内低灌注: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水肿等致颅内压增高,失血性休克致血压降低,导致颅内低灌注,脑血流量减少和血流缓慢,进而形成脑梗死。总之,脑外伤后脑梗死的形成不是单个因素所致,而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才导致其发生和患者病情加重或死亡。由于受伤至脑梗死症状出现常有明显时间间隔,伤后首次CT检查往往未发现梗死灶。因此,当伤后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昏迷,应考虑有外伤性脑梗死的可能,及时复查CT或mri。本组患者主要采用综合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适当应用激素及促进脑细胞代谢等药物,康复期行高压氧治疗和康复训练等。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缓慢置换脑脊液以减少血液对脑血管的刺激,缓解脑血管痉挛。必要时可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并行血管内溶栓或支架置入术。外伤性脑梗死的预后与患者的年龄,受伤程度,梗死部位和范围以及梗死发现时间的早晚有关。所以,提高对外伤性脑梗死的认识,做到严密观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助于降低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降低其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并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脑内梗康复的治疗方法范文4

【关键词】 脑梗死;便秘;中医护理

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常出现偏瘫、意识障碍、失语、吞咽困难等,患者长期卧床,易于引起便秘,导致血压波动,部分患者再次发生脑血管意外,故对便秘进行有效的护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防止再次发生脑血管意外,现将我科2010年3月――2011年4月收治脑梗死患者预防便秘的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老年脑梗死患者86例,男性52例,女性34例,年龄62-87岁。临床表现为腹胀、食欲差、排便困难、排便费力、粪便干硬,呈球状或团块状、排便不尽感、有阻塞感或排出困难、排便时需用物协助。4-7天排便一次。排除结肠、占位性病变,肝、胆、脾、胰疾病以及下消化道器质性疾病。近期无腹部手术史。对所有患者均实施中医护理方法。

1.2 辩证分型标准 通过临床观察,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四肢活动减少,加之年老体弱,脾胃虚弱,便秘以虚证为主,主要表现为气虚阴亏血少,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大肠不荣,阴亏则大肠干涩,导致大便干结,便下困难。

1.2.1 气滞型 12例,症见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作痛,胸胁满闷,嗳气频作,食少纳呆,舌苔薄腻,脉弦。脑梗患者往往有对行动不便,活动能力下降表现出忧愁、抑郁,烦躁不舒,加之久卧少动,均可导致腑气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而成便秘。

1.2.2 气虚型 26例,以气虚为主,临床表现粪质并不一定干硬,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发力,便难排出,汗出气短,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气虚以脾气虚和肺气虚为主。

1.2.3 血虚型 18例,临床变现为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血虚津液不能滋润大肠而导致大便排出困难,以致秘结不通。

1.2.4 阴虚型 22例,症见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有胃阴不足和肾阴不足和燥热内结伤津之别,胃阴亏则口干口渴,肾阴不足则见腰膝酸软,燥热内结可见心烦少寐,潮热盗汗。

1.2.5 阳虚型 8例,症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不华,四肢不温,腹中冷痛,得热则减,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有脾阳不足和肾阳不足之分。

1.3 治疗方法

1.3.1 气滞型 ①预防为主,消除病因,对爱生气患者,多做安慰开导工作,让其喧泄,调节其情志,并做好宣教,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告知通过药物、功能锻炼,肢体肌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恢复,大部分患者生活自理是完全可能的。②以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壳为主,随证加减川朴、香附、柴胡、郁金、桃仁、红花治疗,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口服。③指导每日早晨排便。④饮食上避免煎炒、辛辣、酒类,尽量吃些调气之品,如荔枝壳、玫瑰花、月季花泡茶饮用。⑤过了急性期后尽早指导功能锻炼,多做翻身起床动作。⑥便前按摩迎香穴,或按摩足三里以促进排便。

1.3.2 气虚型 方以黄芪汤为主,药用:黄芪、火麻仁、白蜜、人参、白术、麦冬、当归。气虚无力排便,肠蠕动减弱,辅以腹部按摩,方法:双手重叠,顺时针方向绕脐用力推按腹部。并做腹肌锻炼,排便动作锻炼和提肛肌收缩。

1.3.3 血虚型 以润肠丸为主,药用:当归、生地、火麻仁、桃仁、枳壳、何首乌,知母、丹参、郁李仁。配合食饵法:黑芝麻、松子仁、胡桃肉研末冲蜜糖服。针刺法:取穴大肠腧、脾腧、肾腧、天枢,用补法。

1.3.4 阴虚型 以增液汤为主,药用:玄参、麦冬、生地、芍药、石斛、蒌仁、火麻仁、柏子仁。若胃阴不足,口干口渴者,加沙参、石膏,知母;肾阴不足,腰膝酸软者,加熟地,山药,桑葚、山萸肉,枸杞子,杜仲。

1.3.5 阳虚型 ①以济川煎为主,药用:肉苁蓉、牛膝、当归、升麻、枳壳,肉桂、淡附子、干姜。②防寒保暖,病室温暖向阳,阴雨天关好门窗防潮,冬天注意增加衣服,脚要保暖。③饮食配合核桃仁粥,忌生冷瓜果。④热水袋敷腹部:不但能够缓解腹痛并有温暖下焦有利肠道传导作用。⑤针刺可取穴肾腧、大肠腧、上巨虚,用补法,并灸神阙、气漏以温通下焦。

2 讨 论

脑内梗康复的治疗方法范文5

【关键词】 芪苈强心胶囊;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

近年,笔者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CHF患者76例,取得较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定2010年6月-2012年3月本院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15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6例,男57例,女19例,年龄40~76岁,平均(67.2±2.7)岁,病程4个月~20年,平均(13.80±5.72)年,心功能Ⅱ级35例,心功能Ⅲ级41例;对照组76例,男53例,女23例,年龄39~76岁,平均(65.3±3.3)岁,病程5个月~21年,平均(14.78±6.07)年,心功能Ⅱ级37例,心功能Ⅲ级3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史、疗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上述病例均符合《临床心脏病学》[1]和《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2]中CHF诊断标准、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3]中的Ⅱ级~Ⅳ级等诊断标准,并排除急性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Ⅱ~Ⅲ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死、CHF合并未控制的感染以及因洋地黄类药物中毒导致心力衰竭加重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76例给予休息、给氧、利尿、ACEI、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76例在此基础上加服芪苈强心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40141,0.9/粒),4粒/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1.4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指标:(1)症状,胸闷、憋气、尿少、食欲、夜间睡眠情况等;(2)体征,下肢水肿、肺部啰音、颈静脉充盈等;(3)用药情况,利尿剂次数、洋地黄类药物用量等;(4)实验室检查,心功能分级、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等。

1.5 疗效评定 治疗3个月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CHF等标准[4],从症状、心功能、LVDd、LVEF、6 min步行距离等进行疗效评定。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症状消失或减少90%以上,不用静脉利尿剂或静脉洋地黄用量20%,或6min步行距离增加>150 m。有效:症状消失或减少50%~90%,静脉利尿剂次数1~2次/周或静脉洋地黄用量0.4~0.6 mg/周,或心功能提高1级但未达到I级,或LVEF上升10%~19%,或6 min步行距离增加75~149 m。无效:症状减少未达到上述程度,或静脉利尿剂次数2~5次/周或静脉洋地黄用量0.6~1.2 mg/周,或心功能无变化,或LVEF上升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 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73例(96.05%),无效3例(3.95%),恶化0例;对照组总有效64例(84.21%),无效10例(13.16%),恶化2例(2.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心功能疗效 分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LVDd值、LVEF值、6 min步行距离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传统医学中,CHF属于“心痹”、“怔忡”、“痰饮”、“喘症”等范畴,是“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阳虚、阴虚,标实为血瘀、水停、痰饮,标本俱病,虚实夹杂。病位在心,多伴水饮浸肺,瘀血停肝、脾、肾等;病机为心气虚乏、气虚血瘀、瘀血阻络。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心血淤阻而发本病,心病日久,累及肺、脾、肾等致水饮、痰浊内生,可上凌心肺而致喘,外溢肌肤而为肿[5-6]。

CHF近年已成为当前引起病残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但大量临床资料显示单纯用西药存在地高辛治疗窗窄、正性肌力作用有限、易引起洋地黄中毒及急性心梗的心衰患者24 h内禁用洋地黄类强心药等问题。而不少学者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CHF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采取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等方法[7-9] ,芪苈强心胶囊则具有上述功效。芪苈强心胶囊由黄芪、人参、附子、丹参、红花、玉竹、桂枝、陈皮、泽泻、葶苈子、五香皮等组成。其中黄芪、人参、附子益气温阳;丹参、红花活血通络;泽泻、葶苈子健脾渗湿、利水消肿;五香皮强心利尿;玉竹养阴防利水伤阴;陈皮调畅气机;桂枝温阳化气引诸药人络。全方共奏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的功效[5],另外,采用中药利尿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改善心衰症状的同时不会引起电解质紊乱[5]。现代药理研究还显示:芪苈强心胶囊既有增加心肌收缩力,扩张外周血管,增加肾血流量等传统强心、扩管、利尿作用,又能降低脑钠肽(BNP) [5,10],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明显减轻心室重构,从而改善CHF的生物学基础,这些都有助于改善CHF症状。

本研究表明,芪苈强心胶囊可显著提高CHF的临床疗效,且未发现不良反应,所以,芪苈强心胶囊可作为治疗CHF的有益辅助药物。

参 考 文 献

[1] 贝政平.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5.

[2] 高润霖,吴宁,胡大一,等.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41-181.

[3] 张予彬,Tsung O C,张玉传.充血性心力衰竭[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2:21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2002:5.

[5] 王陵军,刘景,王功峰.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7):769.

[6] 刘育英,张继红.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34.

[7] 张铭熙.温阳利水活血法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2):25-26.

[8] 吴致安,王晓峰,陈继红,等.益气温阳法对慢性心衰康复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6,38(9):39-40.

[9] 黄平东,刘煜德,黄衍寿.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对心梗后心衰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心室重辍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0,6(1):608-611.

脑内梗康复的治疗方法范文6

关键词: 老年人阑尾炎;临床特征;诊疗体会;社区医学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老年人的疾病预防、控制及诊疗将成为临床医学的重点。特别是在基层医院,由于基层社区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使得留守老年人成为基层社区常驻人口的重要元素。所以,近年来,在急性阑尾炎的人群中,老年急性阑尾的比例也逐渐升高。由于老年人的生理机能的退变对疾病变化反应迟钝和所处的各种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变化。对基层外科医师来说,老年急性阑尾炎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与康复,不得不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为不断探索基层社区老年人急性阑尾炎临床特征及提高对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预见性正确处置能力,笔者有意对我院2010年2月-2012年8月22例基层社区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为61-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12±1.07岁,其中,61-70岁10例,71-80岁8例,≥81岁4例。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11h-3d,22例患者就存在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表现,但均无明确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病史,恶性、呕吐14例,入院时体温在37.50C-38.50C8例,>38.50C9例,体温正常者5例。体格检查:22例患者均呈急性病态、痛苦面容,面色蜡黄,卷缩被动,脉搏细、弱。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7例,弥漫性腹痛、肠鸣音消失4例,患者以腹胀为主而不能说明痛觉、压痛点11例,腹部穿刺抽出脓性渗出物14例。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0×109/L16例,中性粒细胞增高13例。22例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10例,糖尿病6例,慢阻肺6例,脑腔隙性梗塞3例。

1.2 治疗方法 4例患者因有明确的不洁食物史,频繁的恶心、呕吐,腹部体征不明显,误诊为急性胃肠炎,经内科住院72h治疗无效后才确诊并手术。22例患者单纯性阑尾切除9例,阑尾切除加腹部引流10例,Ⅰ期手术治疗阑尾脓肿加腹部引流3例。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均加强对既往合并症的控制与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积极纠正患者体液平衡,为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做好坚强后盾。

2 结果

本组18例老年患者急性阑尾炎行急诊手术治疗,4例患者延误诊断72h后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无死亡病例。其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9例,占40.91%;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10例,占45.45%;阑尾周围脓肿3例,占13.64%。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占9.09%;切口延时愈合1例,占4.55%;尿路感染、早期炎性肠梗阻各3例,分别占13.64%。住院时间为7-21d,平均11.02d。

3 讨论

老年人生理机能下降,各器官的机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变,尤其是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的减退,使得老年人免疫力下降,抗病能力减低。因此,对老年人而言,由于阑尾已发生生理性萎缩,以及动脉硬化等局部病变,组织供血相对减少[1]。所以,老年人阑尾发炎,易引起早期血管闭塞,加重阑尾炎症的发展而导致阑尾坏疽穿孔。Sherlock 报告老年人阑尾发炎后48h 穿孔率为54%,超过48h 高达90%[2,3]。本组患者阑尾发生坏疽并穿孔为10例,占45.45%,与上述报道基本一致。而且老年人大网膜包裹局限病灶的能力比年轻人差,一旦发生穿孔易引起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因此,一旦确诊应当及早手术治疗。特别是既往外科学教材认为发生阑尾脓肿后应采取积极的抗炎治疗,待2个月后再采取手术治疗,但随着现代医药的发展和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采取对阑尾脓肿实施Ⅰ期切除已成为可能,国内早有文献报道[4]。我们对本组3例阑尾脓肿患者采取Ⅰ期手术治疗加腹部引流,手术比较成功,术后72h后拔除引流管,无并发症发生。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多数老年患者对机体侵害因素反应不敏感,可能是老年人中枢神经元突触传递机制和周围神经内的冲动传导速度都有明显减慢,对疼痛的反应较差,对炎症的应激反应迟钝,往往对疼痛不敏感,加之老年人腹壁脂肪较多,腹肌萎缩,腹肌紧张不明显,所以大多数病人症状、体征与实际病变不相符,所以老年人急性阑尾炎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发展快而严重,坏疽穿孔和脓肿形成比例较大,本组22例患者,没有1例手术诊断为单纯性阑尾炎,而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或(和)局部体征还不明显,给我们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本组延误诊断4例,占18.18%。

还有,老年人多数患者存在伴随疾病,给诊断与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处,在治疗中更容易诱发新的并发症,所以,我们在积极治疗本疾病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既往伴随疾病的治疗,以不断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和机体的恢复能力。

在基层农村社区老年人的陈旧、保守,甚至愚昧的盲式也频频干扰患者的心理,导致患者有病不能及时诊治,而寄托于宗教治疗。笔者认为这严重违背宗教的初衷和原则。如本组有4例患者发病后一直在家里祈祷,还邀请其他宗教信徒来帮助祷告。72h内没有一个人提醒患者就医,而等到患者已经不能坚持,出现早期感染性休克症状时才匆匆就医。也有个别留守老年患者,受60年代前缺衣少食、陈旧的生活习惯的影响,有小毛病可挺一挺就会过去,或因需要照顾留守孙辈无暇顾及自己的轻微病痛,有病拖一拖,在不得已的情况才就医。不想影响在外面务工的子女,生怕给子女带来麻烦,一旦生病自责不已,甚至尽力掩饰病痛感觉,“我能行、没什么、只是老毛病犯了,等一会儿就好”,这是我们医生经常听到的话语。因此,在对于基层农村社区就医的老年人,我们医生应多一份责任、多一份理解,努力培养心理沟通能力,不能只听患者的主诉而不认真的体格检查。对临床确诊的患者应及时采取果断的手术治疗措施,年龄大本身并非外科手术禁忌证。早诊断、早期手术尤为重要。可使病变控制在较早阶段,降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不及时手术,可使原有并存病加重,但对术前有肺部感染性疾病、急性心梗、严重的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心功能在Ⅲ级以上者手术应慎重[5]。对患者进行术前充分评估,迅速纠正并发症,在密切的监护下开展手术治疗,对风险大、难度高的老年患者,也可转上级医院或请上级医院医师进行指导手术。

总之,基层社区老年性阑尾炎临床表现与病理不平行,病情重、穿孔率高,术后并发症多,因此,对这些患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密切观察围手术期病情变化,并加强对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参考文献:

[1]裘法祖.外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84。

[2]刘炳银。60例老年人急性阑尾炎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5):127-128。

[3]刘启书。老年急性阑尾炎67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2):2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