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课程的心得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建模课程的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建模课程的心得体会

数学建模课程的心得体会范文1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篇【一】“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篇【二】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数学建模课程的心得体会范文2

数学建模是数学走向应用的必经之路,是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模式,数学建模是一种微型科研的过程,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我国从1992年开始由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已成为我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数学建模竞赛提供了学生接触现实问题的一个平台,这对学生把所学的数学、计算机和其他专业知识用于实践提供了舞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思维发散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是经实践证明的必要且可行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推动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高等数学的趣味性、应用性和教学效果具有深远的意义,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李大潜院士表示“我们要开展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努力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数学主干课教学指的是在数学教学中突出数学思想的来龙去脉,揭示数学概念和公式的实际来源和应用,恢复并畅通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血肉联系,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原有的高等数学课程只重视理论,忽视应用的教学内容安排,它在整个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数学,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使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增长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提高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水平,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数学建模竞赛对学生的数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并且据竞赛组委会介绍,目前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数学专业的学生仅占10%,参赛的非专业学生占了多数,所以通常准备参加竞赛的学生都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竞赛培训。那么,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数学建模,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竞赛培训才能使数学建模竞赛在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促进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呢?本文将探讨如何使围绕数学建模竞赛开展的一些列教学活动在以下两方面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是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公共课程从而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是通过开展合适的教学培训活动提高数学建模竞赛水平。方法就是改革数学建模竞赛的培训模式,摒弃仅通过短期培训追求某次竞赛成绩的功利心理,制定长期的竞赛培训计划,使围绕竞赛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在教学改革和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中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实现良性循环,这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围绕数学建模竞赛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活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地研究探索,在数学建模竞赛的培训策略和模式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并且经过长期实践验证了这些方法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和兴趣,同时对于提高竞赛成绩也是有效的。尤其是近几年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规模增长迅速,参赛学生几乎遍及全校各个专业,学生的学习程度、兴趣爱好等差异性增大;各类数学建模竞赛的试题类型都更趋向于专业性强、交叉性强、复杂性强的新特点。为解决数学建模竞赛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对数学建模竞赛培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制订数学建模竞赛培训的新模式,这种新方法充分考虑到在高等数学课程中潜移默化的融人数学建模思想这个策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建立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竞赛,再配合后期的竞赛培训活动从而达到通过数学建模竞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数学建模竞赛培训的新模式

为了让学生通过围绕数学建模竞赛开展的教学活动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数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应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问题的研究中去,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加各类数学建模竞赛,对数学建模竞赛的培训体系和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采取“三步走”的竞赛培训策略,在培训过程中抓住一条“时间线”,循序渐进的进行数学建模知识和方法的讲授和训练,从大一开始对学生的数学建模活动按照培训计划进行按部就班的培训,从而使数学建模竞赛真正的起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本文介绍的竞赛培训新模式的具体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润物细无声”――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课程。在保持高等数学课程原有体系和教学学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把数学建模思想融人到高数教学中去,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解决高等数学抽象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的问题。另一个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模型的无处不在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无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能力,提高数学建模竞赛水平。

具体的做法是在高等数学课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适当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在保持高等数学课程原有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在数学概念和定理的引入和应用中融入建模思想。首先,数学概念来源于实际需要是数学思维的细胞,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融人数学建模思想就是要讲清楚概念产生的来龙去脉以及数学思维过程,例如定积分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在讲解概念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记住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了解到问题的本质,培养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同样,定理的讲解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诸如微分中值定理的应用、最小二乘法的应用等内容中都非常适合融人数学建模思想。把这些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作为数学建模竞赛培训的一部分,制定周密的培训方案,写出具体的培训计划,选用合适的培训教材,编写高等数学应用问题案例。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改革可使学生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为学生架起一座从数学知识到实际问题的桥梁。

第二步:“更上一层楼”――根据一条“时间线”安排数学建模竞赛辅导。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参加各种数学建模竞赛,我们按竞赛的时间分别组织三次培训,每年4月针对东北三省数学建模联赛组织大二学生参加东北赛培训,每年暑假针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织全国赛培训,每年1月组织针对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美国赛培训。采用这种阶段性培训方式,根据培训的时间,在每个培训阶段都制定不同的培训目的,设计不同的培训计划,选择逐渐深入的培训内容,并针对学生具体情况采用自编教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体现阶段性递进的培训模式。首先,在最开始的在东北赛培训阶段主要讲授数学建模的过程和建模基本方法,Matlnb软件的基本命令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等,在这一阶段的培训中各种建模方法不要求学生熟

练掌握它的过程和具体的求解方法,而是要了解这些方法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常用于哪些现有的模型中?这种方法对所求问题有哪些要求?它的输入和输出变量都有哪些?到真正用的时候可以在查阅资料现学现用,这一阶段培训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根据需要获取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对数学建模的思维和过程的了解和熟悉。在全国赛培训阶段主要补充数学建模的理论知识,继续介绍Lingo/Lindo软件、SASS软件等数学软件的使用,并进行模拟训练强化数学建模竞赛氛围和过程。这一阶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线性规划、多元统计、插值拟合、微分方程、图论等常用的数学方法,同时了解如排队论、系统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应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上机实验的动手能力。针对美国赛培训主要强化学生的科技英语的阅读、写作能力。训练学生对外文文献的检索和阅读能力,学习了解所学学科的国际前沿的研究动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意识。

第三步:“反馈再提高”――赛后研讨,修正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方案。注重赛后总结,是逐步提高竞赛成绩的有效方法。每次竞赛结束以后,首先由指导教师针对赛题进行分析与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然后由各队根据所做结果查找论文工作中的不足,并展开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使讨论班上不同的思想火花不断地进行碰撞、交融,所有小组都能够通过讨论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通过开会总结本年度的竞赛工作,参加竞赛学生交流竞赛经验、心得体会、开大会表彰、奖励获奖学生等系列活动,及时发现竞赛培训工作中的问题,总结经验,从而推动学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逐步提高竞赛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结合数学建模竞赛培训的过程和参加竞赛中遇到的问题,对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课程的实施方法,改进培训方案中的不足,增删培训内容,修正培训计划,完善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体系。

总之,通过对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了新的数学建模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融数学建模理论学习、计算机软件学习和竞赛过程于一体,通过对数学建模教学体系的实施,促进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现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课程的目的,并最终实现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围绕数学建模竞赛开展的教学活动能够为学生更好地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提供了平台,并且能够在促进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现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课程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振文,赵广宇,王崇阳.浅谈数学建模竞赛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与锻炼[J].才智,2011(32):232.

[2]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J]中国大学数学,2006(1):4-8.

数学建模课程的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课程群;学生数学类社团;创新训练;实习实训

目前,数学类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许多学生反映数学课程太抽象,并误认为数学课程没有应用价值,由此导致学习兴趣缺失。而且,数学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少,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认真分析归纳,寻找解决办法。经过调研、讨论和数年研究,我们认为:特别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Quality),抓好第一课堂,联合学工,创建若干数学社团(community),搞活第二课堂,营造良好学风,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然后搭建若干平台,采取系列措施,通过有导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Innovation)训练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实习基地,开展实训实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Practice)动手能力,在此基A上,进行延伸与拓展,完成有特色的毕业论文(The.sis)(设计)。以上模式我们简称为QCIPT教学模式。

一、数学类专业QCIPT模式中课堂质量(Quality)的提升

如何提高课堂质量是课程教学的核心问题。目前我们努力在不更改现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分析课程设置、教师的授课现状和现有培养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第一课堂”建设的着力点是教师。对此,我们的思路分为两块:一是教师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增加课堂吸引力;二是教师思路,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注重课程群建设,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

(一)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学习和交流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定期举办教学基本功比赛,同时要求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比赛,比如微课程比赛,教案设计大赛。通过比赛,规范备课流程、教案的书写、课堂教姿教态、课堂组织等一系列教学环节。

鼓励教师每年参与相关课程的教学研讨会,观看相关课程的视频公开课,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育部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网络培训,并撰写心得体会。

组织教师聆听名师讲座。名师们的教育理念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他们对每一节课的设计都有独到之处,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不复制别人的思路,努力把课讲出新意,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能引起同行们产生学习仿效的欲望。还要求教师相互观摩教学,取长补短,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去。同时定期开展数学系内部的教学研讨活动,特别是同一类型课程的老师(比如:分析类课程,上机实践类课程等)相互交流教学进度、学生作业情况、课堂纪律、学风等教学具体事务。

(二)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构建课程群

以课程建设为契机,提高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我们要特别关注若干在培养方案中的起着衔接作用的课程,构建课程群,实施联合建设。比如:我们注意到“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以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学科。一方面,它需要扎实的数学理论,比如“数学分析”和“实变函数”的理论知识;同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应用性强,其中许多统计思想被用作数学建模的工具,用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于是,“数学分析”“实变函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数学建模”这4门课程可以构建成一个小的课程群,实施联合建设,相互促进。这种课程群,不是若干门课程的简单相加,也不是某门课程的系列课,而是按照课程之间的理论联系和理论应用联系而组建起来的若干门课程。以此“小课程群”为平台,将数学类专业的部分课程拧成整体,搭建学生对这部分课程的知识网络,使其做到融会贯通,教师对此课程群的课程实施联合课程建设,同时以此为经验辐射到数学类专业的其他课程。

我们开展课程联合建设的具体思路如下:

1.建设形式

在联合建设的组织形式上,除课程群负责人外,课程群中的各门课程均设置有负责老师,同时作为成员参加课程群中其余课程的课程建设。

2.建设内容

在建设内容上,特别注重各门课程知识结构的联系,将知识的相互关联性和相互融合性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考试出题规范,制作教学课件和教案,编写教学辅导书等教学活动。具体来说:

(1)课程群中各门课程都要有详尽的纸质版教案,并且根据教学情况依据相应学科的最新发展及时更新完善。教案的撰写要注重两个联系:一是本课程内部诸多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二是本课程中的知识点和关联课程中知识点的联系,比如分析中确定性结论和随机性现象中统计规律性之间的联系。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用多媒体,就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特别注重知识点的直观背景和动画的直观展示,同时,利用多媒体信息量丰富的特点,要及时穿较课程群中相关课程的知识点。

3.课程群中知识点的融合方式多样化

(1)“引人”式:由已学关联课程的“旧知识”引入新学课程的“新知识”。

(2)“对比”式:将关联课程的知识点和现学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比,用以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比如,讲述概率论中随机变量列的“以概率收敛”和“以分布收敛”,可以综合比较数学分析中“数列的收敛性”,实变函数论中的“以测度收敛”和“几乎处处收敛”等。

(3)“启发”式:通过现有课程的知识点,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提前感受并使用另一关联课程的思想方法:比如,学习完概率论中的“中心极限定理”之后,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演示“高尔顿板的小球试验”,然后启发学生使用概率论工具和数学建模的思想,通过严密的理论推导来解释这一随机现象。

二、打造数学类社团(C0mmunity),搞活第二课堂,营造良好学风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搞好第一课堂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如何让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这种能动性的转变?我们认为,按照循序渐进的思路,开辟第二课堂,营造良好学风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具体的思路如下:

(一)组建课程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水平

我们注意到当代不少学生思维活跃、热衷课外活动。于是依据学生兴趣爱好由学生自愿报名,然后授课教师考核评定,组建相关课程的兴趣小组(通常由该门课程学习优异的同学组成),其中组长一名,负责平时的互助提高活动。

一方面,课程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定期讨论教师布置的思考题或者补充教材,这些内容是课本中理论内容的拓展升级,或者是利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去动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这类实际问题通常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在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中,让课程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讨论概率论起源中的“分赌本”问题,课堂上讲完“中心极限定理”的内容之后,要求兴趣小组解释“Galton板试验”中的小球的下落未知问题,并编程重新实现。课程兴趣小组开展的这些活动,使成员对课本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同时带有生活背景和趣味性的问题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课程兴趣小组成员的辐射作用和所营造的氛围,带动全班同学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提高。

另一方面,课程兴趣小组协助教师答疑辅导该门课程的后M生,减少不及格率,帮助更多的同学顺利通过该门课程的考试。

(二)组建数学类的学生社团,营造良好学风

在课程兴趣小组的基础上,课程建设负责人特别是课程群建设负责人和学工处的老师一起组建、完善数学类的学生社团。比如:组建大学生数学协会,大学生数学建模协会,大学生统计协会,大学生科学计算协会等。每个社团都有指导老师,主体是学生,面向全校学生开放,通过学生主动申请入会。协会的组织机构由学生构成,定期开展活动:如协会招新,老会员对新会员的经验交流会,数学类课题探讨,数学知识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统计建模竞赛和编程设计大赛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数学知识竞赛,并对往届竞赛的优秀作品进行讲解等。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院系会根据数学类社团的需要提供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帮助与指导。开展活动中,学生申请后,数学类专业在课余时间会面向数学类协会会员开放数学实验室,让学生动手使用数学软件,对实现问题进行数值分析和模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做统计分析,自己编程实现数学动画等。同时,指导老师也会定期和学生碰面,讨论问题,给予指导。比如,对定期开展的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的、北美的)、全国统计建模竞赛等,指导老师会在赛前给予学生一些必要的竞赛辅导,每年暑期,指导老师会对参赛学生集中培训。数学系教师和数学类社团负责人定期举办校级数学类竞赛(由指导老师出题,阅卷,讲评,选拔),比如学校的数学知识竞赛、数学建模竞赛。

这样利用社团,在教师指导下,成员间开展互相帮助,通过“传、带、帮”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各种数学类竞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的开辟,不仅巩固了学生学习的课本知识,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优秀生也部分实现了自我价值,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体现了“教书是为了育人”的理念。

三、开展大学生创新(Innovation)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特别是数学类社团的负责人以及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在“第二课堂”开展的基础上,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大学生创新性训练。这些创新性项目是以学校、北京市或者国家的“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为平台来开展的。每个项目由5名学生组成,其中1人担任该项目的负责人,选派指导教师1名,项目的研究经费1万元左右,期限是1至2年。指导教师要求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讲师。

借鉴兄弟院校的做法,我们的内容和思路是:先安排学生协助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然后在导师指导下过渡到对某个具体问题开展探索性研究;在研究课题的选择上,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布置不同层次的科研问题。在研究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参加研究生的课题讨论班、听取相关的课程讲座并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实施过程中,为加强过程的管理与监督:要求创新项目训练组每月至少交2次活动记录(内容为讨论的问题与方法),1次指导记录(教师指导的内容),每个学期提交1份项目进展总结;导师指导学生写出符合规范的学术论文,最后通过项目答辩的形式来考核项目能否正常结题。

四、开展实习实训(Practice)。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对于志在毕业后立即就业的学生,数学系为他们搭建与数学类相应的实习实训平台,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数学系教师联系企事业的相关单位,建立合作联系,开拓数学类实习基地。先期组织学生接受实训教育:了解实习基地里相关项目中用到的数学类问题、需要的软件开发技术与编程语言,同时在校内的实践性课程教学中,也做好协调工作;然后根据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结合实习基地的项目开展情况,组建若干实习小组,进行分层次的实习。每个实习小组配备两个导师,一个是校外的实习基地导师,一个是校内的导师,学生辅导员与班主任在学生实习基地与学校之间进行沟通协调工作。定期开展项目进展汇报加强督查,及时解决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如期完成。实习工作也为后期的毕业设计和找工作打下基础。

五、毕业论文(Thesis,设计)环节――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检验和提升

数学建模课程的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教学节奏;协作小组;创新教育

前言

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习主体”,那么教师如何遵照这一理念,更好的服务于新时代的教育,为培养学生自愿参与学习摸索道路,直至达成目标,我有如下的想法:

一、我们做任何的事情都需要控制节奏,“欲速则不达”是万古不变的真理,节奏在教学中也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制图软件教学中,软件的学习是典型的活动课程,通常以快节奏方式展开,避免出现迟钝和厌倦的情况,让学生感到课程在不断的进行,总觉得有新的事情要做,节奏十分的重要。即使个别同学还没有完全掌握所讲的内容,老师也不能为了“部分”,而放弃“决大多数”,要坚持着把知识点讲完。之后,再对不懂的同学进行个别的辅导,并在以后的练习题目中,多多涉及今天所讲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分析。如果教师讲课中没有遵守这个节奏,在大多数的同学已经听懂这个命令的情况下,教师又一再的重复,大多数学生就会精神松懈、思路中断、开小差。没办法集中精神后,会落掉之后的一些重要的内容。

掌握节奏也不单单只体现在讲课速度上,还可以体现在讲课的内容上。在一堂课中讲几个知识点、哪几个知识点,这也是需要控制节奏的。如果这个知识点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的知识点可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这也是节奏的一种体现――给学生释放教学内容的“节奏”。例如,在三维软件中,很多男生对建模这方面有很浓厚的兴趣,女生在听模型课的时候,就没有男生那么积极,怎么办?这就需要在讲模型的时候,略带一点材质的内容,就是带些色彩和质感的东西给女生学习,女生就会多一点兴趣,不觉得这堂课没有收获,这也是一种控制节奏的方式――控制的是授课的内容。

二、对于想象力发达、信息资源丰富的学生们,必须采用有吸引力的讲解

很多教育者认为讲解是消极被动的,但是如何才能把这种消极、被动变成主动,如何让教师的讲解吸引住学生,这就要密切关注学生注意力转移时所发出的信号,在学生注意力进一步分散前,要把学生拉回来。具体的方式有哪些呢?

首先――“共享”!教师和学生可以共享什么呢?比如这次授课内容的心得体会,某一问题的个人看法,这样就将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加入进来。例如:“关于这个模型,同学们还有那些方法可以让它做的更好?”“老师,可以采用“片”建模方式,这个模型曲线度高,“片”的建模方式可能更容易完成”。“老师,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相应的简化,不用做这么复杂,这样可以减少模型运动时候的错误”。学生们一个个提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参与进了课堂,有了“共享”的精神,让教师的授课、讲解多了很多魅力!

其次,可以采用褒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信感,多表扬学生,他自然愿意听你的讲解。

褒奖不是盲目的褒奖,在课堂上总会有一部分学生显得焦虑不安,他们为自己是否听得懂上课的内容,是否融入到课堂的气氛而发愁。这些人害怕出错,可能他的精力没有百分百用在听教师的讲课上,他脑中的一半被害怕占据了,简单的说他们是怕出错、怕学习。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自在,满怀信心的参与学习呢?当他们肯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时,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对,这个想法还是很好的!”“这位同学和我想的一样!”所有的这些,都将给教师增加魅力,提升学生听教师讲解的效率。

最后,在课堂上也要尽量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在这种友好的状态下,学生们才能很好的融入教学,融入教师的世界。我就曾经把愚蠢的冒险与明智尝试的讨论导入到课堂中,我说到:“作为一位老师,我从不想对学生寄予消极的希望,我肯定你们每个人提到的问题都是有原因、有你们的思考的,只要问题是经过你们思考,那么它就是对未知领域的一种尝试,而不是一种愚蠢的冒险,我相信你们,愿意回答你们的任何疑问。

三、在国外的教学中,有很多的国家都用到了协作小组,但是在中国还没有被普遍的应用,我建议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运用协作小组的策略

协作小组有很多的好处:

第一、它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教师的时间经常由过多的上课时间所占用,不能随时代进步,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这样对于学生来讲,也是件无意的事情。学生是向老师学习的,老师自己都没有了进步,那又怎么让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就业呢?所以,在上课之外,学生要是组成了协作小组,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学生教师都取得进步。

第二、它有助于促成富有成效的、积极活跃的学习。学生可以在这种交流互动中增加更多的知识,有的学生可以在向其他人传授知识中获取快乐,有的同学则能在同龄的同学那更好的将问题理解。

第三、协作小组给了学生更多的参与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采取主动、作出选择,并培养自己很多优良、主动的学习习惯。

第四、协作小组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与公司、企业接触的机会。例如:在某企业中有项目需要完成,而学生又愿意参与这样的社会实践,但是――他们的个人力量是没办法完成的。而协作小组就可以让他们达成理想,抓住这样的机会,获得项目后,他们有在实践中增长了更多的知识,这样就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第五、协作小组可以共享很多学习资源,例如:一些昂贵的学习书籍,这些书籍凭借学生个人的经济能力是没有办法购买的,但是通过学校对协作小组的鼓励政策,就可以为他们购买一些书籍,帮助他们学习。

四、在现在的社会中,学生早就厌倦了分数、成绩,那么还有什么能激发他们的竞争心理、不服输的心理呢?还要和现在的社会相结合,让他们不觉得老套!我想可以模拟公司竞标的模式,利用这种直观的竞争策略来挖掘他们的动力。

数学建模课程的心得体会范文5

数学是主课,又是理科,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能死记硬背。理解性地记忆每堂课的知识内容,然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再应用到实际中,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起很好的引导作用。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适当时机,唤醒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实施过程中,要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构建课程.开始时,学生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去寻找课程.教师要适当引导,从不同角度,针对学生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渗透,为学生提供研究线索和方向,逐渐唤醒学生的数学问题的意识。如:

1.我校结合高一课本上的“数学建模”内容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从生活中带回不少问题,“个人所得税调查”、“分期付款方案的选择”等.通过实践和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的意识,也使学生经历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了数学应用的价值。

2.在习题教学中,改结论型问题为探索性问题,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探索性、创造性学习活动.学生自己探索、加工、归纳、猜想发现结论,使学生亲自感受了结论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增加学生参与操作和实践的机会,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4.变难点教材为研究性学习教材,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参与研究过程的时空。

本文实例I:“最优整数解的探究”在高中数学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整数解”教学中,我将课本(普通高中试验修订本.必修)P63例4和习题7.4第4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材料.把班级分成六个研究性学习小组,明确各小组组长,学生自己查找资料、阅读自学,采用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对这一难点内容进行很好的探究和总结.几天后的课题教学中,各小组分别汇报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有两小组研究得出“图像观察法”:画出可行域内所有横、竖网格线,将目标函数对应的直线平移,观察得出最优整数解;有一小组研究得出“全计算取优法”:计算可行域内的所有整点对应的目标函数值,比较大小可得最大(小)值,从而得出最优整数解;有一小组同学指出不需要全计算,因为根据函数的单调性,在可行域内的每一条竖线上最高(低)点的目标函数值必最大(小),故只要比较这些最高(低)点的目标函数值的大小,这个方法简单,可称为“最高(低)点法”;还有一小组同学针对课本P63例4的图形指出最优整点必介于直线与可行域的两交点之间,若两个交点之间不存在整点,则“调整”直线的位置,再按照此法求最优整点,这个方法可称为“局部微调法”。

本文实例II:“棱柱侧面展开图的探索”.在“棱柱侧面展开图的探索”课题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准备了各种矩形纸片、平行四边形纸片几张,课上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索:

问题1: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你能用已有的纸片围成一个棱柱的侧面吗?

问题2:给你一个长宽分别为a、b的矩形纸片,能否围成一个底面是等边三角形、两个侧面是含 的全等平行四边形的斜三棱柱侧面?(投影)

对问题1,学生通过动手折叠,排除了平行四边形是斜三棱柱的侧面展开图,对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斜三棱柱的侧面展开图究竟是什么还不知道,经学生广泛的动手、动脑和交流活动后,好多学生提出了将一个由塑料片做成的斜三棱柱的模型打开,认识斜三棱柱侧面展开图(图2)。

 教师研读课本是就要注意多问,经常问自己“教材为什么要这样编写?”“这样编写的目的是什么?”“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这样钻研教材,才能在备课时注意增加、补充书上没有明确提出的问题、注意点和一些结论,提高对学生的要求。

数学建模课程的心得体会范文6

一、拉近师生距离,取得学生信任

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产生学习交流的共鸣。一旦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就会在心理上自觉地彼此靠近,容易接受对方传授的知识,产生思想上的和音,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运用教学技巧取得学生信任,并尽自己的努力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可怕,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乐趣,建立“生活中学数学,学数学为生活”的教学目标。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为知识的传授创设条件

军事上作战强调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初中的数学教学也是一场无声的战争。天时不由人,密切师生关系可以说是做到了人和,因此教师就要想办法创造轻松自在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放下一切负担,享受这样的氛围。历来初中数学课堂都比较紧张,作为转承高中数学的接力转折,中学教师向来都是兢兢业业,正襟严肃的没有表情,讲起课来滔滔不绝,殊不知这样一来学生的压力不自觉增大了。众所周知,人在紧张的环境氛围下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水平都会大幅度下降,欲速则不达,建议各位中学教师可以穿插一些生动的数字游戏、数学趣闻在课堂中,不断在轻松娱乐中挖掘潜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效。

三、讲究方法,轻轻松松同步提高教与学

1.夯实基础不放松,注重课本基础知识

对于初中数学来说,课本是万题之源,一切复杂的习题都来自于课本习题的变形,教学技巧的应用也是以课本为中心开展。复杂简言之,就是许许多多简单的叠加,找到突破口,从切口进入,采用“倒扒皮”逻辑推理方法,一层一层地接近真理。现实中发现,许多学生往往乐于追求解决难题的兴奋感和成就感,对基础的习题不屑一顾,这恰恰严重影响了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局限自身的答题思维,找不到上面提到的答题突破口,自乱自的阵脚。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刻刻提醒学生的错误认识,强调基本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的重要性,在练习中联系原理,反复强化记忆。

2.通性通法记心底,举一反三

归纳总结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经久不衰的杀手锏。初中阶段大量的习题实际稍稍动动脑子,把题型进行总结归纳,就会发现不过是一些通性通法在作怪,一切难题都是纸老虎。教师在教学伊始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同类题型的归纳,整理类似的解题思路,触类旁通,一看到类似的题目就反应出解答思路,节省作答时间,积累胜利经验,激发学习兴趣,更深层次地挖掘潜能。

3.审慎规范求准确,从细节入手,精益求精

初中数学不是枯燥的,而是具有一定系统性的数字科学,因此解答方法也有千千万万种,条条大路通罗马也适用于数学领域,无非是方法的便捷程度不同而已。既然学生都可以找到思路,那么为何不能齐头并进?原因在于解答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不注重审题的规范性和解答的准确性,丢三落四,只追求最后得数的正确,忽视了在解答的每一步中都是在探求学问的真理,都要精益求精,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过程的规范准确,以小见大,做好榜样。

4.运算技能再加工,将认真进行到底

数学说到底还是以计算做为基本的能力要求,计算认真,也是一种能力。

5.错题重做,挖掘潜能,温故知新

初中是学生习惯养成的时期,在此期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养成错题重做的习惯不仅仅可以克服数学学习的难题,而且也是对记忆的一种锻炼。人是容易遗忘的,记忆力极佳的人也不过是采取最为普通的记忆方法:无休止的重复再重复。

四、教师教学方法要有所突破

教师有所突破,开展新形式的教学方式,这也是教学技巧的一种新型模式。教师与学生关系再密切,最重要的也是把握好课上的四十五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使劲浑身解数尽可能多地运用教学技巧传递信息,传授知识,与学生互动起来使课堂效率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面舍得花时间去钻研创新和突破,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的兴趣小组、建模小组都是教学界的开辟新模式,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值得参考的教学案例。新教学形式的开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锁定学生的思维,紧紧跟随教师的思路,使课堂灵动似流水,因势利导;同时易不失条理,沉稳如檀木,极具知性与智慧。

五、因材施教的灵活教学技巧

每个学生都是可雕可琢之木,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初中学生可塑性很强,有待进一步挖掘潜能,成器的关键还需要园丁因材施教的智慧。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同的人都具有不同的特性,彼此之间具有相似性但绝不会相同,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对话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特有的在数学潜在的优势能力,扬长避短,促使同学间多交流合作,增强互补性,把每株树苗都育成参天大树。

《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初中阶段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可以获取必须的数学知识,在数学领域实现很好的发展。作为初中阶段的教育者而言,肩上责任重大。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和规律性,教学过程当中把握好技巧才能在育人方面游刃有余。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教学心得体会,在本文中总结了一些细节上的方法技巧,希望可以为广大的初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借鉴和参考,日后相互交流分享,共同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庆可.中学数学教育中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4

2.郭金枝.就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