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

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范文1

回顾中国经济30多年的发展历程,摆脱“贫困陷阱”,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是十分成功的。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正赶上了全球产业与贸易分工体系重组的浪潮,中国利用自身优势不仅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也实现了向以外需为驱动的生产型大国的第一次转型。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发展中的问题依然突出,这其中内需发展失衡是中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核心。而导致我国内需长期迟迟难以启动、最终消费不足,则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环节的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直接相关。在初次分配中,目前存在 “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低”、“工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低”以及“劳动要素在企业内部分配中比重低”的“三低”现象;在再次分配环节中,国有企业经营性资本收益向居民转移机制缺失等因素,造成居民收入的“逆调节”问题较为突出。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消费占GDP比重持续下降,这是制约内需增长的根本因素。

当前,世界形势急剧变化,其前景更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欧美债务危机的影响日益加深,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特定背景下,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何去何从?国家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改变收入分配,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这就剑指矛盾要害,抓住了“牛鼻子”。

把蛋糕做大还要分好,中国的“民富”课题依然任重道远。首先,“民富优先”的更大意义在于政府让利,这势必要求提高居民收入,从而降低政府所得在GDP中的比重。这些年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要远远超过工资收入性增长,今年中国财政收入突破10万亿规模又几成定局。如何通过全面降低宏观税负真正做到“还富于民”?如何真正落实提高“中等收入比重”的承诺?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其次,“民富”离不开对私人产权的保护。完善私有财产保护的法律制度是中产阶级壮大的前提条件。创造“国家创基业,企业创财富,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的大格局,保护私有财产有助于创造出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进而催生新的中产阶级。

此外,要强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再分配机制的“逆向调节”问题较为突出,所以,深层次改革要扩展到初次分配环节包括“工资、保险、福利”三位一体的薪酬体系和税制的改革,实施“调高、扩中、提低”的战略,以扩大中产阶级的比重。

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范文2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首先是通过出口拉动,其两大推手是极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引入外资。其中低劳动力成本来源于计划生育政策推行前中国版本的婴儿潮(Baby Boom),这为经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青壮年人力资源,他们平均而言教育程度不高,但吃苦耐劳、成本低廉。

此时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属于人力成本领先者(Labor Cost Leadership),大量对技术要求不高的制造业进入中国。其中,港台及东南亚华侨的投资参与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带来了第一笔资金和国际订单。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初步完成原始积累的中国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始走集群化和产业化的工业化道路,进入新千年后,又逐步演变为以大规模基建投资为特征的增长模式。过去十年中基建带动土地开发的热潮,再加上地方政府在税制改革后的财政饥渴,同时开始推动房地产行业的投资,迅速成为与基建和出口并重的主要经济推手。

除了低廉而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中国经济过去十年的另一大竞争优势是土地和环保的低成本。

2005年,一位在美国和日本有长期投资经验的资深PE投资人在造访过中国数个能源、化工和消费品企业后,曾对笔者感叹,他终于理解了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就在于 “Free land and free pollution”。

此言自有其偏颇之处,但土地(包括拆迁和配套)和环保的超低成本把本应由企业负担的成本转嫁到了全体国民身上,弥补了中国企业在起步阶段因为技术和生产力的相对落后所带来的劣势,使中国企业在本国乃至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大加强。

在这个经济大环境下,许多行业都涌现了一批优秀企业,迅速地实现了规模从年销售一亿到十亿乃至百亿的跨越。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自上而下的组建方式留下了对中小民营企业态度傲慢的基因,并且当时银行们正在为自己的大批遗留坏账(主要是对消亡中的国有企业的贷款)而烦恼。这给了正在成长中的中国PE行业一个极好的机会。大批成本结构低廉、制度灵活、行业空间广阔的民营企业求资若渴,愿意以极低的价格出让股权,并愿意签署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几乎是不平等条约的投资条款。

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这段时间PE投资价格普遍是单位数的过往市盈率,并有大量的单边业绩担保 (如保证未来三年业绩,并且只在业绩达不到时调增股权而业绩超出则不予调整)。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的中国A股和节节上升的境外市场适时地为这张拼图补上了最后一块,从而共同构建了中国PE的一个完美风暴。 粗放投资难再

而这一切正在迅速地改变。就出口而言,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早已不是一枝独秀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特别是较低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在没有提高人均生产力的情况下推升了人力价格成本。

过去两年中,笔者数次造访中西部一家传统消费品的业内领先制造企业,对其人工成本上升的速度极为吃惊。用工短缺的情况在中西部亦开始出现。

生产要素的价格由边际需求和边际供给所决定,到达这个临界点后在供给没有有效增加的情况下,价格将持续攀升。在房地产价格急速拉升的前提下,土地价格在过去十年中以翻番的速度上涨。在政府死守耕地红线和城镇化带来的商业住宅用地的双重挤压下,工业用地将更为紧张。

而随着雾霾、水污染和大规模疫情日益严重,从政府到百姓的环保意识都大大提高。可以预见未来十年中国企业的环保成本将大幅上升,而且这将不仅限于有水、气排放的企业或食品卫生类企业。与之相关的水电等基本生产资料价格的提升将推高所有企业的成本。另外,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进一步削弱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基于这一经济形势的判断,传统“刨土豆”式的PE投资模式将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超额回报将急速回落。

十年前,除了少数垄断性行业外,大多数行业视野开阔,有许多好“树苗”可供选择,而它们所面对的是虚弱的、亟待改革的国企和众多小规模民企。选择一棵好苗子,精心浇水施肥,成长为一棵大树的几率相对较大。如今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几乎各个行业内都有了明确的领军者(包括优秀的国企和民企),它们根深叶茂,遮挡了阳光和空气,占据着养料和水分。新的小树苗若想后来居上,难度大大增加。

目前中国企业在境内外的上市公司超过4000家,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的领军者。与此同时,过去五年的PE热潮催生了大批的基金,大量的资本通过各个渠道进入PE投资领域。许多中国PE投资者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待投企业的质量普遍下降,而由于竞争的加剧,投资的价格却在上升。 回报趋向常态

成长型资本(Growth Capital)是中国PE行业过去十年的主流,而其成长的土壤却正在发生变化。在成熟市场如美国,PE投资是两极化的,即大规模的杠杆收购基金(Buyout Fund)和早期的风险投资基金(Venture Capital)是市场的主流,而成长型资本则占据较小的份额。

中国的PE行业或许也正在向这个方向迈进。

有几个原因导致中国的杠杆收购尚难全面展开:

1.法律体系和契约精神的确立和完善。杠杆收购的本质是几个资本的管理者在支付对价后便可合法地实际掌控一家大型的企业。过往的案例说明这在中国目前还难以做到。

2.杠杆的提供。中国的银行风控体系和现行的债权投资体系还难以支持复杂的杠杆收购交易。

3.收购标的极为有限。大的企业多为国企,难以收购。而中国的民企尚普遍处于第一代创始人管控时期,权力和财富的传承还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当然这一点在未来十年也许会发生改变。

虽然杠杆收购本身尚难全面展开,但这是个值得借鉴的PE投资思路。在目前的经济大环境下,与行业的领先者合作,为他们提供资金,远比投资他们的弱小对手并与之竞争的成功概率要大得多。

如果现在要为中国的大多数行业总结一个词,“产能过剩”也许是最合适的。从工业制造到卫生医疗到日用消费品,产能过剩困扰着许多行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行业前三名对第二、第三梯队的整合很可能会是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的主要命题。

投资行业领先者,参与到产业整合中来分享规模的扩张和效率的提升,将会是中国PE的一个重要方向。风险投资也将会继续发展,方向上也许会比现有的早期PE(Early-Stage PE)投资更加早期化和前瞻化,其回报模式也会趋于更加高风险、高回报和长期化。

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范文3

【关键词】SDR人民币国际化金融体制改革

一、人民币在全球经济中所处的地位

(一)中国在全球经济的市场规模和货物贸易方面均位居重要地位

我国在金融市场拥有众多关系密切的贸易伙伴,他们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偏好选择人民币交易。从2015年8月以来,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纷纷表示人民币将被作为本国的储备货币。我国也逐步规划面向亚欧国家发行人民币国债,为方便世界各国更方便地使用人民币,中国于2015年还发行了新版人民币。沙特预期将对中国的原油出口采用人民币计价,这更证明了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地位,可见人民币被国际社会的接纳程度日益增强。2015年10月中国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正式上线了。作为10年间相对美元最坚挺的货币,人民币以实际的走势,证明了自己的强势与稳定。

(二)人民币加入SDR能积极地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人民币加入SDR使国际货币多元化体系得以建立,弥补了全球货币流动性的不足,提高了各成员国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人民币的加入也将对SDR汇率的波动起到稳定作用,使由于储备货币的波动对全球经济的不良影响程度得以降低,人民币的加入还有利于进一步发挥SDR作用。人民币加入SDR也向世界证明我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并遵守现有国际准则,并担当起经济强国的责任,愿意为国际准则的发展做出贡献,我国也将更多地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准则的制定。

二、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经济的积极作用

(一)人民币国际化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

人民币成为全球官方储备货币,对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把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提升到了新高度,还使得中国的全球声望大振,使人民币得到了更多国家的认可。使我们真正摆脱了人民币对美元多年来的依赖,使中国经济正式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之中。我国将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逐渐放开资本账户的管制,使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未来的人民币不仅仅属于中国,还将成为承担国际责任的全球货币。

(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人民币加入SDR,有助于改变现有的经济格局,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资本走出国门,有利于盘活国内沉睡资本,鼓励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国际化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更激发了各国央行对人民币的需求,拓展了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使用范围,使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人民币国际化,使金融市场更加开放自由。有利于降低跨国企业在国际结算中的障碍和外籍居民持有人民币的成本,增强世界各国使用人民币的信心和热情;人民币加入SDR,还可以享受会员国特有的优惠待遇,可用SDR篮子中的任何货币偿付国际收支逆差,可以简化外贸企业审批环节,使我们不仅可以少缴铸币税,还可以获取铸币收益。更能加速我国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使全球的外部经济环境更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开创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三)人民币全球化,促进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据相关资料统计,截至2014年底,中国进出口总额中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已占到22%,人民币已被全球约30家央行纳入外汇储备中。在国际贸易结算中更多地使用人民币,能有效地避免因使用美元及其他方货币产生的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使贸易相关方的企业和投资者获取最大利益。人民币国际化使得世界各国经济体对人民币的需求持续增长,这不仅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加快实体经济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人民币加入SDR,中国经济将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一)人民币走出国门,会导致外部隐性风险的发生

人民币国际化将使中国经济融入国际社会,中国金融经济的稳定性将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特别是随着资本内外流动、将使得利率和汇率随之变化,会导致国际资本更大的波动。更有甚者国际投资者会利用汇率和利率的偏离用来套利,投机性资本的短期流动,也将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不良影响。2015年人民币汇率跌幅创历史新低,现实提醒我们在未来的金融体制改革之路上将不会平坦。

(二)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宏观调控将面临挑战

人民币以全球定价货币的形式流动在国际金融市场,势必会削弱中央银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必然会引起短期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币值不稳,使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被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受到影响。根据“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理论:在金融政策方面,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不可兼得。正如我们现阶段面临的两难选择一样,依据常规经济手段,国内控制通货膨胀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提高利率,因很难控制国际金融市场货币流入所导致人民币的供应量的增加,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人民币汇率动荡将影响出口企业收益、损失中国经济的整体利益,会对国内经济造成不良影响。此外,资本市场即将放开,国际资本流动也会给我国经济带来风险,境内外资金的流入流出效应会扰乱国内的货币供给计划,给国内资金价格带来波动,中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将给中国金融系统带来风险。

(三)加大人民币资金管理和监测的难度,中国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将面临考验

2016年以来全球经济萧条,伴随着美联储加息、英国脱欧,给欧元区及英美的经济形势造成了负面影响,导致经济严重下行,使世界金融笼罩了一层阴霾。我国正处于金融改革的关键期,加之我们在国际金融市场博弈的经验尚不丰富,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最大的难题。加入SDR带来了资本项目的放开,据央行资料统计,2015年我国注入资本和流出资本总数持平。伴随人民币“自由使用及自由兑换”程度的增加,中国还将进一步放宽个人境外投资、证券交易、衍生产品交易的资本流动限制。依据中国经济现阶段的表现和人民币汇率持续下跌的实际情况,国内已经出现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波动。境内投资人全球配置财富同时也加剧了境内资本外流,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会成为滋生非法活动的温床,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面临挑战。在当下经济动荡不利局面下反假币、反洗钱工作尤为困难。人民币国际化所带来的风险使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及治理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四、防范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并健全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及法律

为了防范国际市场投机资本的攻击,我们应采用有效的价格调控手段,应对外部不良资产的影响。建立宏观和微观的监管机制,形成安全便利的金融风险监管及预警机制,强化资本项目的限制及准入管理。提升风险预测能力,做到未雨绸缪。在危机到来之前,即能阻止危机的蔓延,保证正常的金融秩序。

(二)谨慎对待资本项目的放开

当前正面临人民币贬值及外汇储备不断下行的不利局面,资本项目开放的同时必须加强监管力度。不能让投机力量主导市场氛围。央行应进一步优化资本流入项目的管理,采取有效的手段严格监管资本项目流入及流出业务,鼓励长期资本项目资金的流入。对于短期资本流动账户应实行监管,或采取征收保证金或高税负等方式限制短期投机性资本流入。央行应建立对异常的国际收支或资本流动业务实行果断干预的机制。此外还需要我们提高货币资金的核查能力,严控国外热钱流入扰乱市场。

(三)优化跨境人民币结构,保持人民币稳定

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范文4

风口浪尖的“地沟油”变废为宝,化身航空生物航油近期又取得新突破。

8月14日,波音公司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商飞)合作的研究机构宣布“废弃油脂”(包括地沟油、食用油边角料、餐饮废油等)项目已开发出更加经济的转化途径。

根据中国民航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中国民航完成旅客运输量3.54亿人次,2014年预计完成旅客运输量3.9亿人次。中国民航局局长李家祥曾表示, 2030年中国人均乘机次数将达到1次,旅客运输量达到15亿人次;民航或成为大众化的出行方式。据此,波音公司预计中国航空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未来20年中国将需要5580架新飞机。

运力的快速增长,意味着对航空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今航空业面临着两大挑战,第一是燃料日渐紧缺带来的运营成本上升,航油在航空公司运营成本里占到超过35%的比例。第二就是航空业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减少碳排放的挑战。

面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寻找新的替代能源成为航空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波音选择了“本土化”的发展方式,在中国开展“废弃油脂”的提炼。波音中国总裁唐义恩表示:“波音致力于进一步拓展并深化在中国的各项合作,而可持续航空生物燃料是该战略的一个核心元素。”

成本降至普通航油的两倍

成本是航空生物航油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前的航空生物航油转化中,无论取自何种原料,其生产成本都会是普通航油的3~10倍。

早在2011年6月,荷兰皇家航空利用航空生物航油进行了首次商业飞行,利用一架波音737客机完成了由阿姆斯特丹前往巴黎的航程。不过荷兰航空表示,由于原料成本和技术问题,该公司使用的生物航油价格为普通飞机航油的3倍之多。

中国商飞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民用飞机先进材料与结构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商飞-波音航空节能减排技术中心资深研究员胡忠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新技术可将成本控制在两倍左右。

波音中国技术与研发副总裁伍东扬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的航空生物航油成本很高,所以波音和中国商飞合作的整个研发战略里面降低成本非常重要,为此就要进行技术的创新,开发新的工艺、新的催化剂。

伍东扬介绍说,目前国际上航空生物航油转化路径所用的油多为麦当劳的废旧油,因为其废油成分相对单一且便于转化。而波音和商飞开发的新的工艺是要处理成分复杂的地沟油。

“发展航空生物航油产业必须要立足于本土化,要充分利用当地合适的生物质资源来炼制生物航油,达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伍东扬说,波音所有的研发项目都面向工业化、商业化的前景。

目前,国内两大石化巨头中石化、中石油都拥有“地沟油”转化生物航油的能力,其主要转换原理是通过加氢脱氧技术,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完成“地沟油”到生物航油的转换。

胡忠民表示,之所以选择一条新的反应路线,是因为用原有的加氢脱氧技术生产生物航油的原料通常是比较干净、纯度高、杂质简单的棕榈油或者是快餐店比如麦当劳炸薯条的废弃油脂。但是中国的地沟油,成分复杂,不同批次差别极大,里面具有各种香料、残渣等杂质,无法找到一个标准化的提纯方案。因此新的技术充分考虑到了这种复杂性,将地沟油简单清洗后,去掉杂质,转化为一种中间化工品再进行后续转化。

胡忠民也坦言,即使现在相较于普通航油两倍的价格也是航空公司难以接受的。他寄希望未来欧盟碳关税实行后,国家可以对航空公司使用生物航油提供政策方面的优惠。

地沟油“来之不易”

除了控制成本,发展航空生物航油所需的原料也是一个大问题。简言之,地沟油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到,其利益链条非常复杂。

中国发展生物航油的一个首要前提就是不能与人争粮。因此糖和淀粉类,包括蔗糖、玉米淀粉、木薯淀粉等不列入生物航油原料的主要来源。但要想获得稳定的餐饮废油也非易事。

此前公开报道显示,目前在国内地沟油回收中存在着正规企业无油可收,无证的私人收油队恣意收购的乱象。为数众多的收油“游击队”,靠抬高回收价格占据着大量回收市场。时常变动的地沟油价格和缺乏稳定持续的原料来源也成为发展航空生物航油的挑战。

胡忠民表示,希望未来国家出台相应政策,比如强制性回收。“实际上有些城市已经开始推行了,比如上海,这样对于未来的研究都是有好处的。”胡忠民说。据悉,中国商飞-波音航空节能减排技术中心正在筹建“中试车间”(即项目在进入实际建设前的一次“试生产”)――一条日产0.5吨航空生物燃料的生产示范线,以验证新的转化途径工业放大的可行性。

胡忠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世界范围内对地沟油回收利用较好的国家有日本、英国等。据悉,日本政府不仅高价收购地沟油,而且在回收来的废油中立刻加入蓖麻油以防重新被食用。英国在大部分住宅集中区,都设有一个蓝色的大型废油收集桶,并对违规者处以高额罚款。

伍东扬认为,未来的航空生物航油,地沟油是其中的一种原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原料,但不会是一种唯一的原料。整个航空生物燃料产业的建立,需要政府、飞机制造商、工业界、科研机构的大力合作。

那么,何时才能大规模地运用航空生物航油?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马隆龙坦言,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范文5

在《时尚北京》理事单位会议举行的当天,恰好是2012年12月21日,也就是玛雅人预测的世界末日。王耀笑谈当天曾有人问他2012要来了你信不信,王耀则回答自己有一个好去处,十分不惧。

一、宏观经济分析

2012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534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2011年之后,国内外经济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强,我国经济下滑压力加大,2012年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长跌至金融危机后的最低点。

而是事实上,对经济情况的分析单看实际数据是没有意义的,经过比较才能看出数字的高低。从2006年开始中国的GDP均在9%以上,相对于此,2012年的GDP增速减缓。究竟什么原因使得GDP增速放缓,从以下几个指标中我们可以找到原因。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

过去几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在25%以上的增速,2009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投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投资增速立竿见影。当年消费品市场的实际增速是历年来最高,投资增速历年来一直保持高位,但2012年前11个月的投资增速只有20.7%。

出口增长目标难以完成

2012年10月份的出口增速勉强保持,但从11月份之后趋于下降,中国2012年完成出口增长目标的压力很大。2012年全年进出口的目标增速为10%,如此看来这个目标2012年很难完成。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较低

2012年消费品市场低迷,零售总额增速走低。

以上几个指标的因素构成了2012年GDP的增速趋缓形势,出口增速当中从2010年2月份开始一直在放缓。2012年的秋季广交会“再度遇到为数不多的采购商到会人数和出口成交额双下滑的局面”。王耀说:“2013年上半年出口压力会非常大。出口数据给国内的企业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过去我们完全依赖于国际市场来发展中国经济的模式需要转型,现在我们需要依赖和开发国内市场。”

二、消费市场亮点

物价平稳但消费心理脆弱

物价与2011年相比较为平稳,但消费市场并没有跟随物价的平稳而增长。尽管CPI增幅回落,但消费者的心理更加脆弱。例如:猪肉从10块钱涨到15块钱,涨了50%;由15块钱涨到20块钱,对消费者来说是同样涨了5块钱,但实际涨幅降低。当前物价涨幅降低,但对消费者来说不管是食品、蔬菜还是服装,消费压力并没有减少。

消费市场的具体形式是怎样的,我们可以根据数据得出结论。2012年前九个月的消费品市场增速压力仍然很大,而到十月份增速有回暖趋势。因为进入十月份开始,很多商业企业纷纷采取降价促销策略来保证完成2012年初指定的目标。实际上各大企业在2012年初指定的目标均比较保守,但完成预期的压力仍然很大。十月份进入促销期后,随着促销力度的加大,以服装为例,销售量明显高于前九个月。虽是如此,总体来说消费品市场全年增速大概只在14.3%左右。

农村消费品市场潜力显现

2012年消费品市场的亮点在农村。2012年农村消费品市场增速加快,从数字上来说,2012年前十个月农村的消费增速高于城市前十个月的累计增速。对于农村增速为什么会突然成为亮点,主要归功于这几年给农民工增加工资,农民工增加收入后钱会寄回家里。与此同时,城市的消费市场有供多于求的饱和态势,而农村的市场却仍有很大空间,消费市场还没有得到满足。不同于城市的CPI压力很大其中食品蔬菜价格上涨占有很大因素,农村目前没有这方面的压力,所以农村的CPI压力较小。

大中型企业扮演重要角色

在整体消费市场中,大中型企业扮演重要角色。而大中型企业如何定义?在统计当中,有一个名词——限额以上,是指零售企业一年销售额在500万以上、批发型企业一年销售额在2000万以上的企业。在2000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占全社会的比重在18%,到今天,限额以上已经占到44%。限额以上企业的增速一直在逐渐加快。随着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扩大,中小企业生存的难度越来越大。

通讯器材消费成为市场亮点热点

在消费市场中的亮点,增长速度较快的是通讯器材,2012年前10个月通讯器材的增速在30%以上,通讯器材的主要产品是手机。市场需要新技术,有新技术就有市场,从这个角度看家电市场为何低迷,因为近几年家庭的家用电器更新换代已经差不多了,每家都是平板电视。通讯器材成为热点的主要原因就是新技术,而非价格的吸引。市场需要新技术,需要刺激消费者眼球的东西。

三、百货零售企业发展情况

“当前所有做百货的都感到很难。马云前段时间说过未来几年互联网要占到45%的市场份额。很多人对此问我有没有这个可能,我说可能性为零。百货在与线上竞争中一定要“去网络化”,百货店卖的品牌一定不可以和线上一样,卖新款必须同价,如果所有消费者在网络上买的便宜而线下买到的贵,大家就会在网络上购物。”王耀说,当线上便宜,线下贵,但是实际产品没有本质区别的时候,消费者自然会从网络上买。

冬天来了

在这时,零售商需要反思。在过去市场情况好、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谁也没有反思过。2012年大型零售企业的增速与前几年比是最低的。现在零售商开始反思,开始想突变,这对零售商来说是好事。2012年的百货零售增速从食品、服装、化妆品、日用品、金银珠宝、家用电器和零售额这几类均没有一类高于过去五年的增长,零售商普遍感到“冬天来了”。

从服装来说,男装、女装、童装与过去两年相比增速均比较低,所以现在所有的服装企业都面临很大的库存难题。在2011年初时各家企业预计市场情况良好,所以生产的增速与之相应的保持,于是现在预留下来了很多库存,而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消化库存当中。

从销售量的角度来讲,2012年很多服装的很多品类销售量的增速都是负的。在前10个月之前很多企业都知道2012年销售不好,消费者进场人少,进场人数减少就没办法促销,因为进场人数减少再促销销售额更低,所以前10个月促销力度不大,反而进行提价,后来发现此法行不通,于是在10月份、11月份进行促销。

高端商业遇到寒冬

2012年在经济情况不好的情况下,受影响最大的是高端商业。北京、天津、杭州的高端企业,2012年的增速下滑的加快。高端商业的下滑受到经济、价差大、反腐、购物卡等多方面因素影响。2012年很多的零售老板都说一句话:2012年还不如2009年。但实际上2009年受到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影响,实际增速比任何一年都高。2012年的高端商业的确遇到了寒冬。

有“促”才有“销”,促销讲策略

从服装的销售量来讲,有些商业企业因为有预判,所以年初就开始促销,至少做到不涨价。零售企业在销售情况不好时对价格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在全国百家零售企业的服装零售额的数据分析来看,从2011年10月份开始零售企业的服装销售突然往下走,包括名表,黄金首饰等,突然卖不动,销售缓慢。2012年的十月份促销力度的加大,使得2012年十月份的销售额略高于2011年的十月份,但销售量明显减缓。从百家企业的服装销售件数看,明显感觉到2012比2010和2011年明显下滑。”王耀认为,这预示着服装企业的库存量一定要掌控好,企业在未来的市场当中应当以额为中心,而不该以量为中心。

现在的消费者与过去相比更加重视“促销策略与心理预期相吻合”,面对这种市场,百货店该如何走下去?百货店目前面临两个压力——“促”和“销”。对于促销,王耀举了一个例子,上海的一家百货店推出“满198送200”的活动,销售立竿见影地增长;而上海另一家百货店采用直降立减五折的方式,结果同比下降67%。这就是因为消费者不理解商家的策略,促销策略选择不好会影响百货店的销售。

百货店未来之路

百货店究竟应该怎样走下去。第一、专业化。对此,在北京有一个最直观的代表——菜市口百货商场,这已经是消费者购买金银首饰的第一选择。而实际这种专业的百货店不是我国首创。在英国有一家百货店叫Fortnum&Mason,到现在已经整整有三百年历史,非常有名。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以茶叶为主,全球最好的茶叶都可以在那里找到,其中最贵的茶叶是中国的安吉白茶,卖5000磅一公斤。除了茶叶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茶具、非常有特点的服装和所有女人不能抗拒的各种礼品香皂。这家店是英女皇每次出国访问选购茶叶礼品都会光顾的地方。

除了百货店的专业化,百货店的购物中心化已经成为另一大不可避免的趋势。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新光天地。百货店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网络,而是购物中心。购物环境和一站式的消费体验已经改变了现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例如,在西单大悦城出现以后,其他商场立刻受到影响。

四、消费者对服装品牌的认识

不买最好,只买最贵

在研究这消费者对服装品牌认识这个课题之前要研究一个观点——中国的消费者目前发展到了什么阶段。1899年美国人凡勃伦写的《有闲阶级论》的核心就是金钱文化:个人拥有财富越多,就越会被社会所接受,越会被人尊重。十年前冯小刚的《大腕》中有一句名言:不买最好,只买最贵。到今天消费者为什么会追求最贵?为什么凡勃伦在一百年前的理论能够适用于今天?因为凡勃伦所处的年代背景和现在一样,美国在经过南北战争之后的五十年,经济迅速崛起,当时的美国人在英国人眼里是暴发户,追求名牌,这种背景和今天的中国类似。所以此时的品牌要明白如何应对这种消费市场。

炫耀消费

目前中国消费状态最明显的消费方式是炫耀式消费。追求最大牌的奢侈品,以求被人“看得起”。当中国上流的人追求一些品牌,低一层次的消费者会开始模仿,最终模仿的结果是满足自尊心,产生一种荣誉感,在城市当中这种炫耀更加明显。服装是炫耀消费的重要载体,奢侈品服装的高级感会让消费者觉得穿3000块钱的衣服就是比300块钱的衣服心里舒服,从而心理上得到满足。

所以在做服装品牌的时候,能不能够让人识别出来这是三千的衣服很关键。如果服装能够被识别出来,消费者心理就会得到满足。因此,服装品牌在面料、饰品等等方面都要与众不同,要有足够标志性的DNA。从服装炫耀消费的角度来说,一定要让消费者知道自身的基因在哪里。

以爱慕为例,作为国内的高端内衣品牌,很多消费者买爱慕会感到自豪,甚至可以超过国外品牌的自豪。从这个角度来来说中国的品牌大有希望。

消费动力在国内

中国消费市场的出路:企业=自力:企业要自己有能力生产质量最好、价格最贵的商品;消费者=自信:要让消费者相信国内品牌胜过进口品牌;国家=自强:强在内心,不是强在外表,强在商品的质量,不是强在价格优势。强在本国人愿意支付高价为为国内商品。

五、中国制造的出路

·不要为降低奶粉进口税来扩大消费,应该生产出比进口奶粉质量更高的奶粉

·不要为多出口商品而降低中国制造的名誉,应该多出口更安全,质量更高,价格更贵,更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出口应该是中高毛利的商品,而不是低毛利低附加值的“垃圾商品”。

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范文6

2008年以来的世界危机,一直被称为宏观上的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其实,本轮经济本质上是企业的危机,是世界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的企业的集体危机。企业危机通常属于微观层面,但企业的集体危机则会演变成宏观经济的危机。正因为如此,本轮源自美国的危机竟然是从一批企业的倒闭或濒临倒闭开始的。本轮危机的特征,我们有一个总体概括:世界在过坎,中国在爬坡。爬坡虽然不易,但总是在往前走,往上走过坎之难,难在免不了跌跤,即使侥幸爬起来了,总免不了灰头土脸。

危机的源头

美国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困难的本质区别是:美国企业由于缺乏战略纵深,没有战略回旋空间,被迫进行冒险式创新所致;中国企业则是没有充分利用世界经济格局释放给的战略纵深,生存空间过小所致。

是什么引爆了本轮经济危机?表面上看是“两房”、AlG、雷曼兄弟、GM等金融企业和汽车行业引爆了经济危机,因此,世界上通常把这场危机称为金融危机。其实,这只是危机的导火索而已。真正的原因是国际化以来形成的国际分工格局所产生的挤压效应。

如果把全球产业链比作一条巨龙,那么,美国是“大龙头”,中国则是“大龙尾”。目前,世界企业的基本格局是“美国日本(德)韩国(四小龙)中国(新兴国家)”的世界产业阶梯格局。

这是一直让很多中国人痛心疾首的产业格局,也是让美国以极小的代价享受繁荣的产业格局。美国利用其产业龙头地位,利用其对世界产业格局的支配能力,把产业阶梯的主要利润据为己有,让中国这样居于产业格局末端的企业沦为“打工者”。

如果这样的产业格局是稳定的,那么,大家会相安无事。如果有人在产业格局中“越位”,则可能动摇整个格局。

谁有能力动摇目前的阶梯产业格局?“亚洲四小龙”这样的崛起,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世界产业格局,因为他们的规模太小。如果一个大国或大国集团崛起,或者一个大国或大国集团试图改变其在产业格局中的位置,那么,整个产业格局就会发生变化。

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产业格局中拼命往前拱,几乎动摇美国的龙头地位。美国通过《广场协议》把日本打压下去了,日本在将近20年的时间内难以翻身。现在,由于以“金砖四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强势崛起,逼着所有国家在产业格局中往前移,所产生的挤压效应把美国逼到悬崖边上。

美国借助在产业格局中“大龙头”地位,取得了产业格局价值分配的地位,从而能够以很小的代价获得超额利润。一件在中国生产的成本只有几美元的产品(如衬衣、鞋等),贴上美国企业的标签就能够以数十数百甚至上千美元的价格卖出去。只有获得了产业格局支配地位才拥有这样的能力。

然而,2000年以来,美国对世界产业格局的支配地位在下降,新兴市场国家的挤压效应又压缩了美国的生存空间,美国产生经济危机是必然的。

格局之变

发达国家遭遇最大的险境是其以往一直标榜的附加值不再有价值。而把跨国公司带入险境的同样是发达国家消费环境的变化。

一是沃尔玛等超级零售终端崛起对跨国公司附加值的挤压。以往,品牌知名度越高,附加值就越高。然而,“沃尔玛们”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沃尔玛的商业模式不是赚消费者的钱,而是赚制造商的钱。这是对跨国公司附加值的严重挤压。从开业那天起,沃尔玛就敢于把名牌产品的价格降低50%。消费者在跨国品牌面前或许没有还价能力,但沃尔玛却有强大的还价能力。这就是品牌覆盖,即商业品牌覆盖公司品牌。可以说,首先打掉跨国公司附加值的并不是中国企业,而是沃尔玛这样的巨型商业企业。

二是消费者消费焦点和品类属性的变化。产品的附加值,通常表现在象征性消费品领域,用专业营销术语就是奢侈品、特殊品和部分日用品有附加值,而选购品的附加值则比较少。奢侈品和特殊品注重品牌和附加值,这是跨国公司的优势。选购品注重性价比,这是中国企业的优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世界物质的极大丰富,原来很多遥不可及的奢侈品、特殊品自降身份为选购品。其实,中国也有这种现象,自行车早已从特殊品演变为选购品,普通家电也从注重品牌的特殊品变为选购品。中国崛起为出口大国,出口的主力军并非中国的品牌企业,而是以生产企业为主。中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恰恰不是附加值,而是性价比。

三是新消费浪潮的兴起。象征性消费的对立面是“淘宝消费”。如果说附加值展现了企业的能力,淘宝消费则展示了消费的能力。从价格不高的产品中发掘高价值的产品,就是淘宝消费。淘宝消费为那些缺乏品牌影响力而拥有性价比的企业提供了机会。

国际专业分工的日益细化,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单纯的“附加值提供商”,当新的营销环境以“打掉附加值”为基本特征时,跨国公司面临危机是可以预料的。

世界之坎

当在产业格局中,处于“大龙头”的美国遭遇其他国家向前紧逼时,它不可能在产业格局中向后退。美国的“后路”已经被日本、韩国和中国“斩断”,“被迫”走在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的悬崖边上,甚至走向了虚拟经济。可以说,不这样做也无路可走。美国的技术创新创造了“硅谷奇迹”,也衍生了“硅谷泡沫”;金融创新创造了“华尔街奇迹”,也衍生了“华尔街泡沫”。也就是说,看似很风光的美国企业其实在悬崖边上。它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不断进行冒险式创新。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之所以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高端,未必是心甘情愿的结果,在许多时候是被其他国家挤压的产物。日本在家电和芯片领域所取得的竞争优势,逼迫美国退出了这些领域,不得不向上游推进。电脑、手机也是如此,汽车工业也为期不久。美国逐步放弃制造业,被迫通过“虚拟经营”从而转移世界财富,埋下了金融危机的种子。日本在国际分工中,前有美国的阻击,后有韩国和中国的追击,新的经济战略空间没有开创出来,传统的经济战略空间不断被韩国和中国蚕食。

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过度分工的阴影:每个国家都被压缩在过小的分工空间,从而缺乏战略回旋余地。

通过美国政府的“救济”,多数陷入危机的企业危机得到缓解,然而,它们在产业格局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吗?它们的基本经营模式发生了变化吗?唯一发生变化的是它们的现金流发生了变化,只要有现金流,危机就不会在短期内发生。

之所以说世界在过坎,就是因为目前全世界都没有找到解决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结构性危机的办法。可以这样说,即使美国成功地解决了金融危机,美国经济仍将游走在产业链顶端的狭小空间,仍然会被迫做更多冒险式创新。

在逃过本轮危机后,我们看到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做法依然如是,不外乎如下:

第一,继续进行概念创新和技术创新。面对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进逼,美国提出了“新经济”,维持了10多年的高速增长。现在,面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紧逼,美国等国又提出了“低碳经济”。发达国家目前仍然具备制订世界经济游戏规则的能力。但无论是新经济还是低碳经济,都没有增强美国经济在实体经济上的竞争力。以这种方式维持的产业格局地位,总有一天不保,只会使美国经济更加“虚拟”。

第二,继续强化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融合。金融本身并不创造利润,但却可以很轻松地转移利润。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并重,为跨国公司找到了新的利润源。有的企业(如GE)甚至彻底演变为金融企业。由于资产证券化比例过高,很多跨国公司的兴趣已经发生转移,对产品经营的兴趣下降。

由于附加值对利润的贡献下降,跨国公司更加依赖金融杠杆。金融杠杆在市场高涨期发挥了“乘法效应”,而在危机期则呈现“除法效应”。这使得跨国公司面对市场波动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脆弱。在本轮危机中,金融危机很快波及实体经济,显示跨国公司的实体经济已经对金融产生过度依赖。

第三,以更大的投入维持附加值。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是:跨国公司的附加值那么高,产品利润率那么高,但资本利润率却非常低。反而是毛利极低的中国企业的资本利润率高得惊人。显然,跨国公司为了维持高附加值,需要巨大且长期的投入,高附加值是以巨额投入为代价的。

上述办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目前面临的困境吗?我认为它仅仅是一剂止痛药而已,虽能缓解疼痛,但不一定有助于解决根本问题。上述措施非但无法解决企业面临的根本问题,甚至从长期看将加剧企业问题的恶化。解决一个国家的企业问题,必须有足够的战略回旋空间,企业不能被逼到死角。

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有多种形态,有压缩饼干形、金字塔形、木桶形、倒金字塔形、明星形。美国是明星型的结构,产业附加值高,在经济时能够顺利实现财富从产业链各层向顶端转移。但由于美国已经基本放弃产业链的中下游,美国的经济战略回旋空间狭小。

从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战略空间角度讲,比较理想的产业格局是木桶形,即参与国际产业链的所有产业,并且产业发展比较均衡。国土面积比较小和经济规模比较小的国家不适合木桶形。

中国之坡

200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企业摆脱了“亚洲四小龙”的阴影。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国企业将摆脱欧美日跨国公司的阴影。

中国在国际产业格局中就像“压缩饼干”一样被挤压在产业链的最低端,虽然制造业的规模巨大,却因为战略空间被高度压缩而增长逐步乏力。中国解决当前经济困难的短期目标是不让危机变成灾难,长期目标必须是为创造更大的经济战略纵深,从而确保国民经济长期安全增长。

中国出口贸易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数量的增长,而是在未来国际分工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从而确保未来至少20年的战略增长空间。所以,中国的策略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长期、持续、稳定的增长;二是创造战略回旋空间。

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中国的产业格局以木桶形为最佳,即在产业格局的每个阶段都占据一定的位置。一定要吸取日本的教训,他们过早地放弃了产业格局的低端,而又无法在产业格局的最高端拥有足够的发言权,日本最终成为“三明治”。

有节奏地在产业格局中向前走,这就是中国之坡。爬坡,既是向前,也是向上。中国完全可以在向上游延伸的时候,不放弃下游产业,从而形成产业格局的回旋空间。

在正常情况下,向世界产业链上游延伸是缓慢而困难的过程,但金融危机给了中国企业向上游延伸的巨大机会。只要国内经济充满活力并无懈可击,中国经济经过短暂调整之后,再度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是可以期待的。

中国的资格

说到爬坡,中国和中国企业有这样的资格吗?

中国企业也想提升附加值,但世界不承认。中国企业也想进入“世界品牌100强”,但有心无力。做“世界工厂”,为世界打工,实乃迫不得已,然而,中国经济从发达国家最不愿做的“世界工厂”起步,却绝处逢生。但如果满足于偏安全球经济体系的一隅,仍然没有战略回旋空间,别国的危机很容易转嫁过来。因此,经济危机恰恰是中国企业走向更广阔的上游空间的机遇。

没有对国家和国民的认同,就不会有对企业的认同。没有对企业的认同,就不会有对产品的认同。没有对产品的认同,就不可能有附加值。附加值是心理认同之后的副产品。对国家和国民的认同,形成国家品牌。改革开放30年的积累,在世界金融危机面前,中国的国家品牌已经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GDP跃居世界第二,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这些都是国家品牌的底蕴。

对一个国家优势产业的认同,形成产业品牌。正如同我们对瑞士的认同主要是建立在“瑞士军刀”、“瑞士钟表”、“瑞士银行”等产业品牌基础上的。中国虽然还不具备瑞士这样的知名产业品牌,但已经在众多产业占据了巨大的规模。据统计,中国在“亚洲品牌500强”中已经占据了43.4%的席位。占据亚洲是走向世界的前奏。这一切,说明中国在世界产业格局中,已经有了向前走的资格。

爬坡之路

要提高中国经济的战略回旋空间,就要立足于形成木桶形的产业格局。因此,中国企业的未来之路将具有下列特征:

一、以亚洲品牌强国为基地,进军“世界品牌500(或1000)强”。中国目前仍然不具备集体进军“世界品牌100强”的实力和底蕴,更何况世界仍然没有做好接受源自中国的世界顶级品牌的心理准备。在“世界品牌50 0(或1000)强”集体占据30%左右的位置比个别企业进军“世界品牌100强”更有价值。

二、当中国企业在世界产业格局中向前移动时,就同时具备了向前和向后整合的资格。就如同目前“亚洲四小龙”的位置,中国企业既可以利用欧美国家的资本、技术甚至收购品牌,同时中国企业也具备了向低端延伸的实力和影响力。

三、从产业格局的最低端起步,向中附加值过度。快速形成中附加值的方法是品牌收购。每一轮世界经济低谷,世界上都有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等待出售。以往,由于欧美国家对中国企业收购的政策歧视和法律壁垒,中国企业收购外国品牌困难重重。现在,由于金融危机,“中国资本”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挽救破产企业的救星,尽管心有不甘,但又不得不如此。

四、继续做大低端规模,夯实产业格局低端的实力。没有在产业格局低端的规模,就没有在产业格局向前走的资格。“世界工厂”不是中国企业的耻辱,而是中国企业的资本。当然,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承接中国企业往上走在制造业上留下的空当,更何况中国企业不应该抛弃成功之本。

日本在经济腾飞之后之所以迅速抛弃低端产业,主要是因为日本国内的战略回旋空间太小。中国改革30年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引擎是出口、基础建设和城市消费浪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二元经济结构给中国提供了巨大的战略回旋空间,“新农村建设”至少可以引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20年。

“城乡一体化”将使中国市场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以PPP计算,“城乡一体化”后的中国市场将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市场。一旦中国市场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中国企业和中国的消费者就掌握了世界市场的话语权,中国名牌就是世界名牌,中国消费价值观就是世界主流价值观。

五、在国内完整地复制国际市场的产业格局。中国“沿海一中部一西部”的产业格局,就如同世界上“美国一日本(欧洲)一韩国(亚洲四小龙)一中国”的产业格局。中国经济的阶梯特征,从最发达到最不发达,可以与全球任何国家和地区一一对应。这种特征使得那些最终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并有能力进行全球化竞争的中国企业,可以适应任何市场。中国区域经济的巨大落差给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复制世界产业格局提供了可能,从而使得中国不会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一样,虽然在世界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在提升,但始终处于“压缩饼干”状态,缺乏战略回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