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园区运营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园区运营盈利模式范文1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Logistics park is a logistics hub in the industry, in improving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logistics activities and reducing logistics cos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ased on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logistics park, such as single profit mode, high park vacancy rate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taking the trend of internet platform industry into account and learning from foreign mature logistics park development experie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ogistics park operating mode from the internet platform perspective and expect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logistics park.
Key words: logistics park; internet platform; operational mode
0 引 言
随着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行业供应链管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贸易网络辐射能力的日益增强,现代物流逐渐成为第三利润源。目前,国家频繁出台物流行业政策方案,一系列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的举措接连出炉,如:国务院《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出台,物流行业的降本增效将以更高的效率支持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发展。
物流园区在物流行业中至关重要,发挥着集散枢纽的作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中,物流园区是指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各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即物流园区的本质是物流参与者进行物流活动的聚集场所。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成为国民热词,“互联网+物流”、“互联网+物流园区”将成为国家战略背景下行业的发展趋势;而平台型经济例如APP STORE即是基于平台而产生的盈利模式,实体的房地产交易所、虚拟的阿里巴巴等都是平台经济的产物。在互联网繁荣发展乃至物联网方兴未艾的背景下,行业网络化平台化成为创新突破点。但是,目前互联网平台型物流园区的确切概念和运营模式都不清晰,本文将通过传统物流园区与互联网平台型园区的比较,探讨物流园区互联网平台化的运营模式,期待为物流园区平台化运营提供新思路。
1 物流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1.1 国内外物流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1.1.1 国外物流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国外物流业起步早发展快,作为物流活动的发生场所,物流园区逐渐出现并在物流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日本的横滨港、德国的不莱梅物流园区以及荷兰位于鹿特丹港内的诸多园区发展迅猛,成为世界货物集散转运中心。物流园区在提高物流活动整体效率,使物流活动向着集约节约方向发展,带动园区周边区域经济发展,降低物流成本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促进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
物流园区的概念首次出现是在日本,被称为“物流团地”[2]。二战后,日本工业制造业快速发展,由于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原材料以及商品货物的运输量骤增,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交通混乱、环境污染等问题相继出现。进行城市功能的重新划分,合理规划物流集散场所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物流园区建成使用后不仅缓解了交通压力,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益使社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且带动周边餐饮、汽修护理等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继日本之后,德国首先进行物流园区的建设,并被称为“货运村”,其中,不莱梅物流园区是德国的第一个物流园区。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整合零散的物流和配送中心,以德国为中心,将园区网络延伸到欧洲甚至是世界各地,在推动德国物流业发展的同时,联通世界各地物流中心,成为世界物流园区的标杆。
1.1.2 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我国2015年7月的《第四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我国包括运营、在建和规划的各类物流园区共计1 210家,比2006年的207家增长484%;与2008年的475家相比,增长155%;与2012年的754家相比,增长60%。物流园区分布情况如下:北部沿海经济区(17.85%),长江中游经济区(17.43%),黄河中游经济区(14.46%),东部沿海经济区(12.89%),南部沿海经济区(11.16%),西南经济区(10.90%),东北经济区(9.17%),西北经济区(6.11%),北部沿海经济区以及长江中游经济区分布较多(如图1所示)。从物流园区数量上看,我国物流园区数量增速快,处于运营阶段的园区数量高达857家;从物流园区分布比例来看,布局于节点城市的数量较多,并且增速快。
我国物流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日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从供应链角度进行整体优化以提高竞争力和盈利水平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充分发挥物流园区的资源整合作用十分重要,我国大中型城市都将发展物流园区作为促进城市经发展、缓解交通压力、规划城市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支撑其他产业发展的首要策略。
1.2 我国物流园区的运营模式分析
我国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模式总结为政府主导、企业引导、政企联合开发三种[3]。物流园区的建设一般分规划、布局、建设、招商、运营和管理六个阶段。在园区建设之前首先要进行市场调研,进行园区建设可行性分析,进而才能进入建设阶段。在规划阶段,要合理定位物流园区的功能,将物流园区合理划分为交易区、仓储区、零担区、信息服务中心、零担区、停车场、生活配套区等模块,并选取全部或若干模块进行科学组合,合理布局,投入建设。建设完成后要进行招商,吸引物流公司入驻。影响招商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地理位置、价格因素、硬件设施和营销手段等。招商完成后进入运营阶段,物流园区开始盈利,此后综合的物业管理也开始发挥作用。
物流园区对于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在促进相关人才培养、加快物流企业发展速度以及提升物流行业整体运作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的物流园区发展相较于国外领先物流园区还处于起步阶段,盈利模式比较单一[4]。粗放式发展导致了空置率高、资金浪费严重等问题,基于调研,具体问题如下:
第一,盈利模式单一。主要利用基础功能来盈利和依靠土地增值获利。主要集中在园区物业管理费用、土地增值、国家政策优惠等方面,缺乏利润创新点,发展往往停滞不前。
第二,粗放式发展,缺乏系统规划指导。在政府促进物流园区发展的政策背景和优惠下,出现了大量缺乏规划和管理的园区,甚至是利用园区进行“圈地”,园区中入驻物流企业数量少,园区空置率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行业集群效应,造成园区、车辆设备、人员以及基础设施等物流资源的浪费[5]。
第三,同质化竞争趋于严重,客户粘性降低。物流园区之间同质化竞争现象日趋严重,区域范围内园区的盈利水平上升会引发周边不规范的仓库甚至是普通民居改造的门面房加入到物流企业的争夺。不规范园区缺乏政府监管,设施不健全,但由于低成本往往以低价吸引物流企业租用。同时,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园区内的物流企业往往业务重叠和服务空间范围重叠,相互之间采取低价竞争策略抢夺货源,利润空间逐渐下降。
第四,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低。虽然物流园区交易大厅的出现促进物流园区的信息化发展,但是国内很多物流园区仍保留原始粗放式运营方式。由于园区运营关系的存在以及园区入驻企业追求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所限,基于博弈心理,物流企业不具有共享货源的主动性[6]。由于缺乏调动企业共享货源的激励机制,交易大厅发挥的信息共享作用微乎其微,园区、专线公司、货主、车辆之间的信息孤岛仍旧存在。
2 物流园区互联网平台的架构及运营模式探讨
2.1 物流园区互联网平台的架构
平台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虚拟的,更可以是实体化与虚拟化相结合的。对于物流园区来说,将实体的土地资源、专线车辆与虚拟的信息资源网络相结合更能发挥平台的集成共享作用,在互联网甚至物联网的基础上,形成线下基于实体园区、线上基于数据库资源共享的物流园区互联网平台。
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企业、客户、辅助组织的平台,线下由于地理区位因素将以上资源聚集整合,综合考虑区位条件、市场需求、商品流向、资源环境和交通条件等建立高度流通的物流园区网络。充分利用物流企业、客户以及辅助组织(特别是政府机关)的互动机制,孵化物流园区甚至物流行业创新业态。基于供应链的运营结合车联网系统,相关数据可以迅速反馈到货主企业,实现线上车货快速匹配、手持终端路线实时优化、实时可视查询、自动结算等功能。
在供应链角度深入分析物流行业中的“客户”,客户不仅是委托发货方,收货方同时也是潜在可被发掘的发货方,进而成为物流园区平台的客户,因此,基于对阿里系模式的研究[7],物流园区互联网平台的基础架构如图2所示:
图2中双向箭头表示两者间具有组织联系关系,二者之间的两个单项箭头示意期间存在的转换关系。发货方可能成为平台的收货方,收货方可能转换成平台的发货方,从而不断的扩大平台。物流园区互联网平台在会员制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平台结算代收货款,从发货方发货到收货方收货的运输时间差,可产生资金沉淀。物流专线企业、政府行政部门、金融保险服务在物流园区的平台上,通过共享的信息数据,将线下实体运输与线上虚拟交易结合,发挥平台的整合作用。将重点节点城市的园区通过互联网平台连接形成巨大的物流园区生态网络,综合运用物流大数据、云计算等,以网络干线运输带动物流配送到门的最后一公里[8]。
2.2 物流园区互联网平台的运营模式探讨
2.2.1 运营模式分析
物流园区互联网平台的运营,依靠线下资源整合以及完善的流通网络,线上开发手持移动终端设备,设计良好的用户交互界面,设计高效运行的信息管理系统。物流园区互联网平台构建了企业入驻选择、停车收费智能管理、信息管理、车货智能匹配、甩挂调度管理、客户服务质量管理、第三方保险金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主要应用场景可以概括为四通一共享。
第一,会员通。注册会员后,全国互联网平台物流园区通用,会员信息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其他园区共享,实现园区门禁车辆进出通行自动认证,停车收费、餐饮住宿以及车辆养护优惠共享。平台的不同服务模块付费后即可使用。在平台统计企业营业收入达到额度以后,对该企业新增业务提取一定的系统维护费用。
第二,信用通。通过平台实现异地联网,园区间入驻企业以及车辆的服务质量诚信信息共享,入驻企业车辆诚信以及服务质量评分过低在联网园区内的货物承运、服务优惠、园区准入等方面将受到制约。
第三,配货通。物流货物资源联网平台内园区企业共享,基于互联网的车货信息双向流通平台,实现货源车辆迅速匹配,实现园区的协同作业,线上线下双向提速,提高配送效率和客户服务质量。
第四,金融通。平台内提供第三方支付服务,联合银行、保险公司等为平台内企业货主实现线上支付,物流企业累计额度平台统一提现支付,发货至收货的时间差以及额度累计的时间差,给平台带来巨大的资金沉淀,在平台货源较为稳定或者稳定变化的情况下,利用沉淀资金进行金融运作。物流企业线上购买保险,线下进行货损货差认定,线上进行理赔。
第五,共享性。平台的突出特征在于其共享性,如物流园区平台内货源共享,跨园区的车辆入驻企业信誉共享,结算体系共享,认证货源的利润共享,还可在更深层次上的数据联网共享。
2.2.2 盈利模式分析
互联网平台视角下的物流园区盈利模式较传统物流物流园区有很大不同,除了基础的土地增值、园区租赁费用以及物业管理收费等利润来源外,对应以上运营模式,对入驻物流企业与挂靠运输车辆收取会员费;收取平台各种功能模块的服务费用,比如提供的即时配货服务、金融结算服务等;收取运输公司与客户形成订单的平台运营服务费用,根据交易额提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最后,在金融通服务的基础上,园区提供第三方支付结算服务,除了为园区增加模块服务收费外,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的资金池,进行企业投资,进而形成多渠道盈利体系。
2.2.3 推广分析
物流园区互联网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既是聚集物流企业的平台,也是物流园区互联的平台,即平台的平台[9]。当平台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基于产业聚集理论以及模经济效益,物流园区互联平台将产生巨大的行业效益,进而产生社会效益[10],因此物流园区互联平台的推广尤为重要。据在调研过程中的了解,物流园区平台的推广模式可初步划分为园区互联平台初创期及成熟期两个阶段。
在初创期,主要通过加盟合作,迅速打开市场,占据市场份额,采取低盈利甚至零利润的方式迅速抢占市场,吸引物流专线企业入驻,特别是物流行业内资产雄厚的企业入驻,从而形成招商宣传方面的优势;利用政府关系寻找潜在客户,依托政府进行宣传推广,增强目标物流企业以及园区的信任度。
在成熟期,物流园区互联平台已经初具规模,规模经济效益较为明显,货源充足,入驻企业盈利增加,对其他园区以及物流企业具有吸引力,此阶段可以发挥示范型标杆作用,利用口碑传播的途径进行物流园区互联平台的推广宣传。
3 结 论
物流园区互联平台的出现可以利用互联网数据库云计算等科技手段解决园区粗放式发展带来的货源车辆不匹配、同质化竞争、空载率高等一系列问题,提高物流企业响应速度,提高服务水平。对线上线下资源进行整合,以“四通一共享”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平台视角的物流园区运营对于提高园区运营效率、改善客户服务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物流园区互联平台仍然有待改进,首先,物流园区互联应用平台主要面向对象是入驻物流企业以及车辆车主,如何将其更好地纳入平台系统进行管理,提高客户对于园区内物流企业的忠诚度,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金益秀. 试论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 企业导报,2011(8):140.
[2] 韦达. 对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的几点认识[J]. 现代交通技术,2014(4):76-79,87.
[3] 戴航. 基于博弈分析的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4] 汤珏,孙有望. 国外经验对我国物流园区建设的启示[J]. 中国储运,2008(4):104-106.
[5] 王战权,杨东援. 物流园区规划初探[J]. 系统工程,2001(1):79-83.
[6] 欧江涛,马祖军. 区域性物流园区竞合策略的演化博弈分析[J]. 运筹与管理,2016(2):98-103.
[7] 王晶. 基于平台战略视角的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研究[J]. 物流技术,2015(18):93-96.
[8] 石荣丽. 基于大数据的智慧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建设[J]. 企业经济,2016(3):134-138.
园区运营盈利模式范文2
文化产业自2012年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被正式列入十报告,到2014年国家陆续的系列文化经济政策,文化创意产业支柱地位已更加稳固,也不断提升着市场信心和投资热情。文化产业投融资在2014年实现井喷式增长,文化产业综合股权投资基金新增51支,总募资金额高达1196.85亿元;发生并购事件159起,并购事件所涉及的资金规模就超1000亿元。今年上半年,我国文化产业股权投资为194起,涉及金额269.73亿元文化产业,单起文化产业股权投资涉及金额达1.39亿元,规模显著增长。经济发展结构转型使文化产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这使得文化产业对社会资本产生了显著的吸引力。文化产业,正成为资本新蓝海。
北京市按照“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带动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406.7亿元,增速为9.1%,高于GDP将近1.5个百分点;2014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794.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13.1%,创历史新高。截至2014年底,本市文化及相关企业已达到17.1万户,同比增长15.8%;文创从业人员109.7万元,同比增长2.2%。在整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档的形势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逆势上扬,表现出较强的抗衰性。从投资方面看,在投资形势整体趋紧的情况下,文化创意产业2014年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3.4亿元,完成全年目标。其中,民间资本投资积极性高涨,完成投资194.2亿元,占总量的60%。
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载体,根据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长期或短期文化产业政策与发展规划,通过促进文化企业落户、集聚大量文化资源、完善生产服务设施、利用市场行政手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特定区域,能够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发挥文化产业集聚及溢出效应,提高区域内企业竞争力,因此受到市场的疯狂追逐,文化产业园区不断涌现,多了一些泡沫和虚火。利用利好政策来圈地,然后卖地、租地的文化产业园区盈利模式不仅广受诟病,同时也在显现出“坐吃山空”的窘境。
目前,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园区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探索产业平台与园区生态的建立。基于成熟的产业服务基础,完成产业资源的整合与升级,园区运营主体的角色转变,互联网思维等新概念与园区运营的整合,出现了各种新的路径和方法。在新一轮的优胜劣汰中,新的探索为文化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良性运营、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可能。(作者单位: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园区运营盈利模式范文3
【关键词】郑州圃田物流园区 发展模式
一、引言
物流园区的建设对物流企业(微观方面)和物流业(宏观方面)的发展都意义重大。以物流园区建设来推动区域物流产业发展,实现物流资源整合,提高物流技术水平,转变物流由粗放式发展方式向技术型转变,将卓有成效。一些大中型城市已经开始规划或者正在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物流园区。郑州自2002年开始,先后建立了三个物流园区,即郑州东部圃田物流园区(也称郑州中原国际物流园区)、郑州北铁路编组站物流园区和郑州南部航空港物流园区。其中郑州圃田物流园区开发最早,已投入使用,也最典型。开局良好,但是发展面临瓶颈――物流园区未发挥其“真正的”功能,园区内管理混乱,企业之间相互独立,没有更进一步的合作,不能实现真正的集成效应。
物流园区建立起来后,究竟应该怎么发展,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陈代芬(2007) 、王令凯(2009)分别指出了我国物流园区面临的主要问题,“重开发、轻管理”已成为国内物流园区发展的通病;王令凯(2009)指出物流园区在运作过程存在的效率及盈利问题,并提出了园区发展三阶段的理念。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圃田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发展模式存上在的问题,提出物流园区发展模式的创新。
二、圃田物流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郑州市的三个物流园区建设还停留在城市规划的范畴,简单的说,是站在城市交通与商品流通的层面,进行区位规划,地产开发,吸引物流企业进入。这种模式对进入的物流企业没有统一的经营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其一,开发时,通常是政府牵头,可是到后期经营,却没有统一管理,效率低。其二,物流系统功能不全面,主要依靠进驻企业进行物流系统建设,物流技术水平低下。其三,园区内的企业之间的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整合。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关键在于园区发展模式选择的不恰当。
圃田物流园区以铁路集装箱货运站、公路货运东站为依托,紧临新的郑州市中心城区、新发展的城市副中心郑东新区、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郑州的中牟、白沙发展组团。它以服务区域物流为主,同时办理国际物流、城市物流和工业、商业配送物流业务。10万口保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多个物流项目入住,包括澳柯玛物流、河南进税中心、国家公路干线物流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中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长通物流配送中心,加上原有的国家粮库、省新华书店图书配送中心等。
圃田物流园区作为郑州市最早投入建设的物流园区,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方便了商品流通集散,比较成功。但是从物流园区的经营及功能上来看,存在着前文提到的典型问题。圃田物流园区采用的是由政府主导的地产开发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物流园区的建设阶段,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和比较高的拿地以及招商引资的能力。弊端在于以下两点。
首先,圃田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不是纯粹的地产商开发模式。圃田物流园区开局由政府主导,进行园区规划建设;后期由政府进行管理。在体制与园区所有权上处理模糊,必然导致园区整个运营效率低下。
其次,圃田物流园区的地产开发模式,更侧重于物流园区的地产方面,把物流园区打造成了一个地产区。按照这种模式,物流园区本身并没有进行真正的物流经济活动,它所从事的实际上只是地产业,仅依靠进驻企业进行物流系统功能的完善。物流园区不应该仅仅是物流地产,而应是能够为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支持和服务的服务性企业,能够真正帮助物流企业实现“整合”。
三、圃田物流园区发展模式创新
国内外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归纳起来共有4种,即工业地产商模式、主体企业引导模式、综合运作模式、经济开发区模式。从郑州经济发展现状和企业及政府的经济能力角度出发,考虑到物流园区发展的各种模式的特点及适用条件,圃田物流园区宜采用经济开发区和主体企业引导相结合的模式。即在前期园区的建设阶段只将物流园区作为一个工业开发区进行开发,后期的经营阶段则在政府的指导与监督下成立企业,由企业对园区的运营进行专业化的管理。这种模式可以称为转换发展模式。
(一) 新模式的构建依据。
经济开发区模式在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上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是在后期园区的经营运作上存在弊端――经营运作效率低,不如企业引导模式。两者结合,优势互补。
其一,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管理经验较为成熟。关于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管理,郑州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和开发建设的承担者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政策等方面也比较成熟。
其二,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条件尚不成熟。对于工业地产开发,郑州积累了相应经验,但这种方式如何移植到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尚没有定论。完全的市场运作会对企业的运作机理、政策的制定、开发者的经济基础和投资来源等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现阶段积累胡经验有限,还不足以适应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方式。
其三,为了尽快抓住物流发展机遇。现代物流园区不仅在郑州而且在全国均处于发展的初期,物流企业比较年轻,同时,工业及商业企业运用物流技术进行企业管理的自觉性、能力和水平均有较大欠缺。因此,完全依靠企业行为进行开发和建设,周期将会较长,对郑州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取得主动地位不利。
(二) 新模式的内涵。
转换发展模式将圃田物流园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准备阶段,核心工作是成立管理委员会、进行物流园区的规划,由政府主导推进;第二个阶段为建设阶段,核心工作是园区物流系统建设以及物流企业的引入,由管理委员会主导;第三个阶段是经营管理阶段,即建设完善后,实施园区的企业化,利用企业制度在经营管理上的优势来经营园区。
如果要建设的是一个全新的物流园区,可严格按照以上方式进行建设和发展。但是鉴于圃田物流园区在原来的发展模式上已见成果,因此,新的发展模式将在原来的基础之上进行修正。圃田物流园区的区位规划已完善,有实力强劲的物流相关企业进驻,物流系统基本成形。因此,第一阶段基本完成、第二阶段需部分修正,关键是第三阶段――市场化阶段。
(1)第二阶段的修正
从发展战略的角度看,园区的建设应与物流功能的合理布局及开发相配合,。圃田物流园区已吸引多家一流的企业进驻,但是遗憾的是,大多都是非专业的物流企业――东风日产、宇通新能源、恒天重工、宇通重工等汽车和装备制造业;中粮、益海嘉里、百事可乐、双汇、雅士利、露露等食品加工产业;富士康电子、晶诚科技、旭飞光电、中兴科技、海尔电器等电子信息产业;丹尼斯百货、麦德龙、沃尔玛等商贸服务业。这些大型的制造企业、商贸企业拉动园区的物流需求,带动园区经济发展,对于园区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过于考虑园区的经济效益,而忽略园区物流系统的健全与完善,显然是不可取的。缺乏专业的大型物流企业导致园区的物流系统不完善,因此,还需进一步吸引不同功能特色的物流企业进驻,以完善物流系统。
(2)关键的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为经营管理阶段,核心是园区的企业化。这也是圃田物流园区发展的当务之急。
圃田物流园区管理的企业化,是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把物流园区逐步转变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独立的经济核算组织。实行园区行政事务管理与运营分开的机制,以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点的企业进行园区的经营运作。物流园区只有在这样的体制下,才能够在市场经济中按照经济规律去运作,去发展,才能够形成生机勃勃的局面。
操作上,待物流园区物流系统建设完成后,即可在郑州物流园区管理委员会的直接管理和监督下,建立圃田物流园区发展公司。将政府先期的建设投资作为启动资金,组建股份制企业,然后吸收各类企业购买股份,政府把握部分股份或逐步退出,逐步实现物流园区的企业化。那么,这时的圃田物流园区发展公司,就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物流园区运营管理公司。公司拥有专业的团队,对物流园区的整个经营运作进行管理。这样,园区内的经营管理效率会大大提高。
工业地产商模式是国内物流园区最常见的一种发展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天生的弊端――后期经营管理的空白,会将物流园区的发展引入“地产业”这个死胡同。这也是国内大多数物流园区面临的发展瓶颈。转换模式不同,会将物流园区导向一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强调的是其物流服务及支持功能。这种模式既有利于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又有利于园区整体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率与效益的提高,保证了园区的持续发展和长久竞争力,更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和区域物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园区运营盈利模式范文4
关键词 智能电网;智能用电小区;智能家居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2)81-0194-02
0 引言
在全球节能减排、能源安全的巨大挑战下,发展智能电网成为推动后危机时代经济转型、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1]。智能配用电小区作为智能电网先进技术成果的集中展示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美国电科院(EPRI)早在2001 年就提出发展“Intelligrid”(智能电网)技术并进行了相关研究,近年来智能电网更是被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欧洲则在2005 年成立了“智能电网(SmartGrids)欧洲技术论坛”,对欧洲的智能电网发展战略进行研讨;中国于2009 年6 月在天津大学举办了“第一届智能电网研究学术论坛”,从智能电网的基本理念、技术组成、设备需求等多个角度对中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探讨。
配用电系统作为电力系统到用户的最后一环,与用户的联系最为紧密,对用户的影响也最为直接。智能用电技术的发展对保证用户的高效、高质量、高可靠供电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智能配用电技术的发展可以带动众多相关产业,有助于扩展基于电力设施的系统增值服务领域。
本文主要从智能用电小区的总体架构、功能架构、新技术应用等几个方面,对智能电网先进技术在智能小区中的具体应用做个简单介绍。
1 总体架构
系统根据实际的应用情况,整个系统分为供电局计量自动化主站系统、智能小区一体化主站系统和现场前置采集系统三层,前置采集服务包括一体化智能终端(水、电、气)、路灯控制终端、充电桩控制终端、太阳能发电控制终端和用户交互终端。其中,智能小区一体化主站系统部署在智能小区内,为了保证智能小区用电安全和实时节能服务。
2 先进技术应用
2.1 水、电、气三表集抄应用
三表智能化远程集中抄表系统,集电子计算机、数字通信、传感器和微电子等多项技术于一体,通过小区信息采集通信网络,采用EPON+采集终端+采集器+电表的采集方式,完成水电气三表信息采集及主站系统建设,实现水电气三表集中采集。
主要功能包括:
1)自动抄表,实现对小区用户水电气用能信息采集;
2)用户水电气用户数据传送给智能小区一体化主站系统,方便物业管理和用户查询;
3)定时间隔计量;
4)实现对电表的远程通断电,提高催费手段;
5)故障检测和报警,实时发现和处理用电现场的故障状况等。
图1 智能用电小区总体架构
2.2 小区微电网控制与储能技术应用
目前分布式电源主要有微型燃气轮机、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燃料电池等,根据小区用电要求建设适宜规模的分布式能源,考虑到微电源的不稳定性,应依据微电源发电容量和用电负荷,配置相应的储能系统,以满足公共区域照明或居民等用电。电网支持分布式能源控制装置、储能装置的接入,支持分布式能源发出的电能就地消纳或并网。
主要功能包括:
1)分布式电源监控;
2)并离网切换控制等。
2.3 智能家居相关技术应用
智能家居作为智能用电的末端环节,它将更加关注用户互动、需求响应及家庭能源节约。将全面实现智能电网信息的实时双向互动,支持智能家用电器及传统智能家居的全面集成,与安防系统、家电控制、灯光情景控制、可视对讲及智能小区等各系统进行无缝集成。并提供节能及能效诊断服务。在智能电网指导下将能更有效地管理家庭住宅能源的消耗,使人们更智能、更高效的用电,同时还能配合电力公司推动需求侧管理,通过节约用电、降低尖峰需求及负荷控制等,逐渐引导用户养成良好的用电习惯。
智能家居主要功能包括:
1)智能家电控制;
2)灯光情景控制;
3)可视对讲系统;
4)智能安防系统;
5)家庭用能管理;
6)智能终端增值服务等。
2.4 智能配用电小区通信技术应用
智能小区通信网络建设,需要考虑业务多样、安全可靠、灵活组网、管理维护、成本控制等诸多因素,实现各种通信技术的融合。采用光纤复合电缆技术,构建信息通信网络,既能满足电网信息采集及双向互动用电服务要求,也能提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减少光缆敷设成本,避免重复投资,并且可以提高用户网络速度。
智能小区通信网络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1)是由以智能交互终端为主要设备所组成的家庭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的前端网络;
2)是小区光纤到户网络;
3)是小区综合管理系统接入的通信网络。
2.5 智能配用电小区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应用
为智能配用电小区内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是智能用电小区的一项功能,智能用电小区中的充电不同于一般充电站的充电,具有分散、无人值守等特点。在小区内公共位置或私家车位设置交流充电桩,通过智能卡实现智能充电,满足小区内公用电动汽车或私家车的充换服务需求。小区内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结合智能用电小区综合应用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如下功能:
1)充电计量计费管理;
2)充电桩运行监测;
3)智能调度和负荷分析;
4)充电结算等。
2.6 智能用电小区综合应用管理平台系统应用
智能小区一体化主站系统是智能用电小区的大脑,完成小区供电系统监控和与微电网互动、分布式能源接入、家庭用能源管理系统等功能。它实现的是一个智能社区综合管理,或者含有大用户的智能用能综合利用管理,或者含有智能楼宇的综合能源管理等。主要功能包括:实现分布式能源和储能管理、信息、主站预付费、实时电价信息采集管理等等。
2.7 智能小区能效分析及节能服务
智能小区能效分析及节能服务主要包括智能路灯管理终端、智能家庭交互终端、能效分析和节能服务管理等。主要功能包括:
1)智能路灯管理终端可根据不同类型的照明控制要求,把小区的公共照明(包括小区路灯和住宅楼梯灯)进行分组,采用时控和光控结合方案,在异常天气下还能提供临时开关灯功能,从而达到节能降耗效果。并且智能小区一体化主站系统可以分析路灯和梯灯的用能情况,形成用能曲线,找出不合理能耗的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和节能建议;
2)智能家庭交互终端对各个家庭用电设备的电压、电流、功率等用能数据进行采集,并将电能数据上传至智能小区一体化主站系统,分析家庭用电设备的用电规律,形成用能曲线,找出不合理能耗的原因,通过智能小区一体化主站系统向智能家庭交互终端提供家庭用电设备的节能用电建议和提醒等节能服务,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2.8 电力营业厅服务前移模式研究
电力营业厅服务主要包括办理用电手续(包括新开户、更名过户、用电增容、验表和改类等)、办理缴费、修改档案、修改关联银行账户、宣传用电政策等业务。居民需要去营业厅办理这些业务,既浪费时间,也不便捷。研究电力营业厅前移的模式,实现在小区或家庭内通过智能交互终端完成营业厅的服务,实现小区居民初步出户就可以办理用电手续、故障投诉、用电缴费、修改用电类别等电力营业厅服务,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用电上的便利,更好的关心居民用电,服务人民群众用电,把创先争优活动办成“民心工程”、“满意工程”,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3 运营模式研究
根据目前投资业务运营模式和小区发展,可考虑分高、中、低三档开展商业运营模式的研究。通过对不同档次小区的投资分摊类型、盈利模式、效益测算分析提出智能小区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智能小区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电力公司主导型、物业公司主导型、第三方公司主导型。主要通过对这三种运营模式的研究,找出一条适合智能小区发展的运营方式。
4 结论
未来智能用电小区新技术应用,主要依托智能电网先进技术,通过三表集抄、三网融合、光纤到户、分布式能源接入、智能家居、双向互动、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电力营业厅服务前移和小区综合管理系统等一系列智能电网新技术应用,为小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供电服务,从建设模式、运营模式等方面为未来广泛开展智能小区建设积累工程和运营经验,进一步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提升用电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肖世杰.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9):1-4.
[2]许晓惠.智能电网导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6-25.
[3]何光宇,孙英云.智能电网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21-36.
[4]肖世杰.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