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范文1

1煤矿地质灾害的数据采集及其类型的分类

1.1煤矿地质灾害数据采集地质灾害调查首先应利用收集现有的资料,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相关的气象水文、区域构造、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等。灾害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滑坡、断层、陷落柱、崩塌、矿井突水、井筒破裂、瓦斯与煤尘爆炸、地面塌陷和地裂缝。调查地质灾害时要充分发动群众,做到不放过一个灾害点,进行一点一卡记载,主要要素的描述不得遗漏。

1.2煤矿地质地质灾害类型滑坡:斜坡的局部稳定性受破坏,岩土体或其他碎屑在重力和水流冲刷等外部营力作用下,沿一个或多个破裂滑动面向下做整体滑动的过程与现象。断层:指断裂面两侧的岩石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陷落柱:又被称为“研子窝”、“无炭柱”,是指地下可溶性煤层,经地下水强烈溶蚀,形成大量溶洞,在上覆岩层重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塌陷。崩塌:岩土体受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较陡斜坡上母体产生的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矿井突水:指在井巷掘进及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接近或沟通含水层、被淹巷道、地表水体、含水断裂带、溶洞、陷落柱而突然产生的突水事故。瓦斯与煤尘爆炸:煤矿瓦斯是指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从煤层或围岩中涌出的各种有害气体的总称,其主要成分是沼气,瓦斯与煤尘爆炸就是指一定浓度的沼气在引火源作用下产生的激烈的氧化现象地面塌陷:地表岩、土体在人为或自然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地面塌陷主要以采空塌陷为主,即人为型为主。自然型地面塌陷有土洞塌陷、黄土湿陷和溶洞塌陷。地裂缝: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2煤矿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方法

2.1煤矿地质灾害风险性影响因素有很多因素影响煤矿工程地质灾害风险性,有内在的因素的影响也有外在的因素,煤矿地质灾害的客观诱因是指采煤活动,难以避免的造成地质灾害的因素等因素。通过分析煤矿工程地质灾害风险性影响因素,可以判断煤矿地质灾害的风险性并为煤矿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2.2煤矿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指标建立

2.2.1风险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系统性:系统化煤矿工程地质灾害风险性的评价,对安全意识、技术水平、身体状态、精神状态、作业态度和防护工作等因素进行层次分析,并根据其造成影响的结果划分为不同级别的影响因子并赋予不同的权重。灵活性:既灵活多样又不离根本,在具体的风险性评价指标评价时,对不同区域的地质特点,按实际情况选取风险性评价指标。针对性:在构建风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根据具体的不同区域煤矿地质灾害特点,在确定和选取评价指标时要有针对性,做到客观公正又针对性强。实用性:选取评价指标要考虑实用特点,通过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能很好的反映煤矿工程地质灾害风险性的现状并能对煤矿的防护工程提供有效的指导。综合性:在构建风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时要进行综合分析与考虑,既要系统地考虑各项因子和危险性评价指标,同时又要选取具有综合性的风险性评价指标。

2.2.2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本文将影响煤矿工程地质灾害风险性的因素分为:安全意识、技术水平、身体状态、精神状态、作业态度和防护工作等六类。并根据其特点和实际运用,构建了由上述六大类因素即共25个风险性评价指标组成风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2.2.3煤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量化在评价煤矿工程地质灾害风险性时,本文把煤矿工程地质灾害风险程度划分为4个等级,无风险(Ⅰ)、有风险(Ⅱ)、较有风险(Ⅲ)和高风险(Ⅳ)。

2.3煤矿地质灾害风险性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由于有多种因素影响煤矿地质灾害风险性,这些因素有主次之分,对煤矿地质灾害影响大小也不同,故在综合评价分析中应该给每个因素按照主次优劣顺序给予不同的权重,本文采取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根据风险性评价指标的不同等级和层次,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等级层次的指标因子,评定它的下一级等级层次中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采用指标重要性判断标度表示。层次单排序:层次单排序的目的是对于上层次中的某一危险性评价指标,确定它下一层次的各危险性评价指标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并按重要性次序进行权重赋值。层次总排序:层次单排序仅仅是对下一级两个危险性指标相对于上一级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权重值进行两两排序,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本层次所有的指标进行排序,按照从上到下逐层顺序进行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为评价层次总排序计算的结果,在单排序一致性检验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3煤矿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案例分析

本文选取山东某煤矿,运用风险性评价体系和评价理论与方法针对此次滑坡的特点进行整体风险性评价,并确定危险性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进行评分。

3.1地质情况简介该煤矿地质环境较复杂,地质灾害较频繁,给全征`的安个生产和安全管理工作均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通过一调查分析,该矿地质灾害主要分为矿井突水、地裂缝、开采沉陷、滑坡和崩塌、废弃物堆渣五大类。

3.2地质整体风险性评价确定煤矿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的6个因素层的指标权重,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实际勘察结果和专家评分计算权重,安全意识0.2150、技术水平0.2260、身体状态0.1277、精神状态0.1393、作业态度0.1140和防护工作0.1780。并经计算关联度数据可知煤矿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为无风险等级,评价对象的安全状况良好,保持目前的管理和生产形势将在近期内不会出现危险状况。

4结语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范文2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地质环境

众所周知,地球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地球上各板块间也存在着相对运动,加之人类为满足生产活动的需求,不断加大对大自然的改造力度,随之也引发了出各类地质灾害,造成的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应加强地质灾害的控制与预防,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保证防治效果[1]。

1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概述

①地质灾害:受自然界变异和生物活动的影响,我国自然灾害现象频频发生,地质灾害是其中最为频繁出现的其中,其通常是指由于自然地质结构及相应板块的运动,或由于人为地质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恶化,进而导致资源,生命和经济损失的一种灾害。灾害发生时,人们往往无法提前感受到任何征兆,且地质灾害强度及受灾规模都相对较大,面对灾害时,人们只能尽最大力量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给我国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②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是地球演化的结果,通过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等在能量和物质基础上相互作用,发生能量交替和流动,最终形成相对平衡的地质环境体系。地质环境有两大特点,一是开放性特点,地球表面各个圈层都与地质环境相关,二是周期性特点,从渐变到缓慢,再到突变和灾变,地质环境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呈现一定周期性的变化[2]。一旦当地质环境处于突变阶段,就很有可能引发出地质灾害。

③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两者关系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一方面,地质灾害发育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等构成了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另一方面,地质灾害的发生影响了反映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的地质环境各要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在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科学预测时,可从地质环境中分析地质运动的规律,以有效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2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1)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区划的建设:地质灾害调查区划的建设是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勘查周边地质界线,查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②预测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③根据地质灾害的等级及破坏程度,制定出相应的等级预案,并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做好相关预警应急措施[3]。

(2)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监测预警手段是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主要是通过建立监测预警体系,有效反映地质灾害的防治成效,进行防灾减灾工作。监测区域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监测预警体系在第一时间利用防灾减灾警示信息提醒工作人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为救援、避险争取宝贵时间。地质灾害具体监测预警流程。

(3)建立健全搬迁治理工程体制:当接收到监测预警体系发出的报警时,根据调查监测结果,分析该区域的灾情,若发现灾害的波及范围较大,危险等级较高的地质灾害隐患时,应采取搬迁避让加强工程治理,确保受灾区域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质灾害损失。另外,在治理灾害工程中,应充分考虑灾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实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达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再开发的双重目的。

(4)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由于我国地质灾害发生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和破坏性三大特点,因此,为最大程度的降低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应利用现有的经济科技条件,建立并整合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其核心内容包括完善应急处理技术体系,建立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以及配全应急设备。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可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第一时间进行准确的应急反应,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带来的风险和威胁,达到最少的财物和人员损伤。

(5)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体系: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体系是防治地质灾害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应加强科学研究技术的能力,对地质灾害的典型地质环境、内在机理及成因等进行研究,开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模拟和仿真系统,建立应急响应与模拟仿真研究体系。

3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地质环境应用

(1)构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为确保地质的安全性,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风险和地质环境安全的研究,建立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具体来说,该体系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工程地质环境的实际质量评价;②地质环境中的工程容量评价;③工程地质环境的功能区分评价;④治理的风险调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范。在对区域地质环境应用的实际评价中,应充分考虑该区域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环境调查,从而有效分析该区域地质环境的具体情况,使得该地质环境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减少灾害的发生,

(2)加强工程地质环境的安全评价:地质环境安全包括地质结构、地质成分、外部形态和工程性质等。加强对工程地质环境的安全评价,有利于规避工程风险,保障工程建设中的安全性,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①相关部门应树立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将人类生产行为与自然改造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②相关人员在评价环境前需搜集与地质环境有关的信息和数据,综合数据提炼出对工程地质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并完善,提高地质环境的开发利用效率;③注重地质环境安全中技术层次,包括建设工程区域地质安全评价、建设工程场址地质安全评价以及建设工程单体地质安全评价。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新形势下,开展防治地质灾害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应密切结合具体的地质环境,从地质环境的规律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探求出最适合的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并落实,有利于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佳茜,王鹏瑞.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科技展望,2017,27(1):23-24.

[2]刘传正,刘艳辉.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2012,42(5):1469-1476.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范文3

关键词:复杂地质;预防;煤矿地质灾害

我国能源有70%以上取自煤炭,煤炭行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煤矿灾害的发生已严重制约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煤炭开采不仅受到地面地质自然灾害的威胁, 更严重的是还遭受井下各种灾害的威胁,无论从灾害的经济损失, 还是从死亡的人数看,煤炭行业均占全国灾害损失的 1/10 以上。

复杂地质环境是引发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条件,一般情况下,复杂地质环境的结构呈现多样化的表现,地质内风险发育的机率非常大,不利于地质的稳定性。复杂地质很容易受到地层性能、外力、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破坏性较大的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了地质的稳定分布,同时增加了地表活动的风险性,体现了复杂地质的危险性。

1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矿地质灾害分析

复杂煤矿地质条件,是指岩浆岩侵蚀煤层严重,地质构造复杂,煤层赋存极不规律,呈鸡窝状,厚度变化大,多数不可采。因此,更好的开发利用有限煤炭资源,安全回收现有的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回收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是煤矿技术管理的重要工作。

地层、岩相等构造中含有比较剧烈的运动,如:断块、沉积等,对原有的地质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引起了明显的地质灾害。结合复杂地质的表现,此类条件下最为常见的煤矿地质灾害进行分析。

1.1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煤矿地质中最常见的灾害,地面塌陷的直接影响因素是采空区。煤矿采空区中,暴露了大面积的地质面积,干预了地面的稳定性,再加上采空区安全防护的水平不足,即会引起大规模的地面塌陷。煤矿复杂地质中的地面塌陷问题,还受到岩石力学的影响,如:振动、渗透,都是引起地面塌陷的主要因素。煤矿地质中的地面塌陷,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对周围的环境、土体以及生活区有明显的影响,降低了地质结构的稳定性[1]。地面塌陷是煤矿地质灾害中的主要表现,不仅破坏了煤矿安全开采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影响了煤矿开采的经济效益,很容易引发风险事故。

1.2 煤与瓦斯突出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矿开采,很容易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风险。此项地质灾害发生在一定深度的煤矿开挖中,集中在断层、褶皱等地层位置,煤与瓦斯突出风险发生时,有明显的征兆,降低了煤矿开采的安全风险,可以保护人员安全。煤与瓦斯突出中,复杂地质条件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增加了煤矿开采的风险性。

1.3 矿井突水及淹井灾害

煤矿开采地层中的地质复杂,即可降低煤矿地层的稳定性,促使地层中出现诸多风险性因素[2]。例如:煤矿所处地层中,含有大量的断层、岩溶等复杂地质,在多雨季节内,复杂地质在煤矿开采区囤积大量的水,导致矿井失去了正常的排水能力,形成了矿井突水及淹井的灾害,严重威胁了煤矿作业的安全性。

2 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矿地质灾害的预防

工作面的地质条件从断层多少、褶皱大小和数目、火成岩侵入情况等方面分解若干指标,划分为简单、较简单、较复杂、复杂、极复杂五个类型,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矿地质灾害,具有毁坏性的特点,结合复杂地质条件,针对煤矿地质灾害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2.1 地面塌陷的预防措施

煤矿地质灾害中,地面塌陷的预防措施,主要围绕治理地表下沉、沉降等问题展开,合理保护煤矿开采的环境[3]。上文中表明,煤矿中地面塌陷的直接原因是采空区的影响,所以采空区,提出预防地面塌陷的措施,落实“采注采”的方法,先在煤矿作业区域中开采中窄条,用于充当煤矿工作面,全面控制地层岩石的变化,维护地表的平衡,在此基础上,填充开采的窄条,预防采空区内的岩石发生断层,确保采空区稳定后,再开采剩余的宽条部分,规避煤矿开采中潜在的塌陷风险。

2.2 煤与瓦斯突出的预防措施

煤与瓦斯突出中的预防措施,需要明确此类地质灾害发生的征兆,如:煤矿地层构造紊乱、地压过大、瓦斯涌出异常等,一旦煤矿开采中出现此类征兆,表明有可能发生煤与瓦斯突出征兆,此时需要采取治理措施,快速疏散煤矿作业人员,保护煤矿作业现场[4]。煤与瓦斯突出预防中,应该严格按照煤矿作业的规范安排开采工作,杜绝煤矿开采现场潜在风险。

2.3 矿井突水及淹井灾害的预防措施

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矿矿井突水及淹井灾害的预防措施有:(1)防: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提前做好防水的工作,预防矿井突水灾害,进而预防淹井灾害;(2)堵:当煤矿矿井面临强降水时,应加强堵水控制,以免矿井积水,提高煤矿现场的堵水能力;(3)疏:及时疏通煤矿矿井周围囤积的雨水,采用疏导的方式将雨水引流到安全的地方;(4)排:在煤矿施工现场设置排水系统,主动排掉矿井中的水,保护矿井安全;(5)截:配合矿井堵水,将雨水拦截在安全的位置,避免雨水流入到煤矿现场。通过上述方法,提高煤矿矿井安全的管控能力,解决复杂地质条件对煤矿地质灾害的影响。

3 结束语

复杂地质是预防煤矿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域,因为复杂地质本身风险性高,所以增加了煤矿地质灾害的预防难度。在预防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矿地质灾害时,还要结合煤矿现场的实际情况,便于治理复杂地质条件中的灾害,加强煤矿工程的保护力度,改善地质条件,以此来降低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提高复杂地质的稳固性。

参考文献:

[1]陈伟.常见地质灾害预防措施[D].成都理工大学,2011.

[2]刘刚锋.地质环境条件与地质灾害危险性[D].长安大学,2010.

[3]吕孟懿.奉节县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状况调查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4.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范文4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面沉降;风险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发生的地表高程下降的一种缓变型地质灾害,发生初期不易察觉,具有隐蔽性,一旦致灾则波及面积很大,难以治理。

地处平原区的盐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沉降成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

2 盐城市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致灾因子分析

地面沉降成因多种多样,各种成因又相互联系、相互叠加, 在一定时段一定地区的主导因素又会发生变化。

2.1 地质环境条件

本区域从中生代开始发生相对沉降,新生代以来沉降明显,其间有短期停顿或相对上升,但总体趋势始终表现为缓慢地沉降。有关资料显示,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面沉降速率约为0.4~1.2mm/a,平均大约0.5 mm/a,在地面沉降中比重很小。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山岳冰川和极地冰川不断融化,海洋表面与深部的温度差异造成海水产生热膨胀效应,全球海平面的相对上升。据有关研究报告,江苏附近海域的海平面上升速率估计值约为8.0mm/a~9.5mm/a。

由于本区成陆时间不长,河湖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发育。在盐城市区西部一场地进行现场勘探,由地表到地下划分为14个工程地质层,然后分层进行地面沉降变形监测,在10个月的监测中各土层都发生了一定的沉降变形,其中第三层淤泥质粉质黏土变形占地面沉降总量的46%,第七层黏质粉土变形占地面沉降总量的18%。本区广泛分布了淤泥质粉质黏土,所以本区浅部软弱土层变形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较大。

2.2 地下水的开采

按含水层埋藏条件和水力特征,区内松散岩土孔隙水可分为五个含水层组,各含水层组特征如下:潜水含水层组,时代相当于第四纪全新世,含水层厚度约为10~15m,水量较贫,水质较差。Ⅰ承压含水层组,时代相当于第四纪晚更新世,含水层厚度约为10~25m,不宜供水饮用。Ⅱ承压含水层组,时代相当于第四纪中更新世,含水层厚度约为15~85m,目前最大水位埋深为34.76m,水位降落漏斗面积约为202.4km2。Ⅲ承压含水层组,时代相当于第四纪早更新世,含水层厚度约为15~45m,目前最大水位埋深为40.89m,水位降落漏斗面积约为1583.7km2。Ⅳ承压含水层组,时代相当于第三纪渐新世晚期河湖相沉积,含水层厚度大于40m,目前最大水位埋深为45.45m,水位降落漏斗面积约为1792.6km2。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当潜水位下降后,潜水位变动带的孔隙水被疏干,上部土层压力完全由固体骨架承担,土体孔隙压缩,造成地面沉降。对于承压含水层而言,承压水位的下降是承压含水层弹性释水引起的,会造成含水层上下的相对弱透水层中有效应力增加,固结压缩,形成地面沉降。

2.3 城市建设的影响

城市建设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类:

(1)施工作用

本区软土普遍发育,城市建设中广泛采用桩基础,桩基施工时产生的动力荷载作用,可使砂土层产生挤密效应,引起周围地面沉降。基槽及地下工程开挖,则直接扰动土体,卸荷造成地面变形。

(2)工程荷载作用

盐城市城区的四个地面沉降漏斗之形成与城市建设进程极为吻合,这些地区原来以低层、多层建筑为主,容积率小;现在以密集的高层建筑为主,容积率大。

综上所述,盐城市地面沉降的致灾因子是海平面上升速率、开采含水层层数、软土厚度、地下水开采量以及施工加载。

3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

3.1 评价体系的建立

地面沉降成灾风险取决于灾害的易发性、危险性和损失程度三个方面。

地面沉降的易发性由致灾因子决定,危险性则由累计地面沉降量和沉降速率决定,损失程度由人口和建(构)筑物密集程度决定,地面沉降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3.2 评价标准及权重

根据本地区经验,评判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本区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指标

根据上述评价体系可采用模糊数学方法针对具体地段进行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风险定量评价。

4. 本区地面沉降的防治建议

(1)水资源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起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地下水动态自动监测系统,以便科学确定并不断修正安全开采量,获取开采模数。

(2)通过增设基岩标、分层标,提高地面沉降监测的精度。

(3)新城区规划时做好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5 结束语

通过对盐城市区现场勘察及地面沉降监测资料的统计分析,确定出地面沉降致灾因子,建立起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但如何准确获得各参数值还需做大量工作。

参考文献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范文5

枣庄市是山东省地质灾害重点地区,主要地质灾害有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和崩塌,其形成主要受资源开发等人类经济活动影响。为使经济发展的步调与环境发展保持一致,使地质灾害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就决定了对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和评价成为必要。本文根据枣庄市现有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统计资料,分析了枣庄市存在的地质灾害的种类、发展特征、分布及其形成原因。确定基础评价单元之后,利用MAPGIS进行枣庄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分,并进行易发区分区评价。通过此次对枣庄市地质灾害的分析与评价,本文得到枣庄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能够为政府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合理的依据。

关键词:

MapGIS;地质灾害评价;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通常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1]。现有的地质灾害有30多种类型。枣庄市是山东省地质灾害重点地区,主要地质灾害有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和崩塌,其形成主要受资源开发等人类经济活动影响。通过此次地质灾害评估得到枣庄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以及关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防治方法。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评价,加强对地质灾害监测与管理,尽可能的降低地质灾害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的损失,对社会的安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本文在野外调查和收集各类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研究枣庄市地理环境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了枣庄市地质灾害形成的背景:气象水文、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人类工程活动等,之后探讨枣庄市采空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岩溶塌陷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2)本文在确定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基于GIS技术实现评价指标的定量化,利用MAPGIS计算枣庄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枣庄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分,并进行灾害易发区评价。

2.地质灾害易发区评价

具体方法是在1∶200000地质环境图上,把枣庄市市区总面积4550km2划分为2kmx2km的1193个单元网格,按照地质灾害及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计算出各单元网格的参数值及袭扰系数值(R),然后按照R值的大小及相应单元网格的分布,划分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据枣庄市实际情况,不同易发程度R的取值范围按以下标准。

3.分区结果

地面塌陷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峄城区底阁石膏矿区富山石膏矿和市中区十里泉水源地和丁庄~东王庄水源地集中开采区内,占本区面积的0.33%。主要是由于开采石膏和地下水引起的。地面塌陷中易发区主要分布于陶枣煤田、官桥煤田、滕北煤田、滕南煤田,占本区面积的1.42%,主要是由于长期大规模开采煤矿资源引起。地面塌陷低易发区分布在除高、中易发区外的其他小型露天开采煤矿附近,占本区面积的3.86%。

4.结语

经过本次研究发现区内岩溶塌陷比较严重,因此防治规划工作主要针对岩溶塌陷。具体建议如下:(1)建立地下水管理模型,以塌陷作为约束重要条件,提出最优的采水方案。区内岩溶塌陷是由大量集中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因此,做到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采是防治岩溶塌陷的关键。(2)地表水入渗、回灌与地下水交潜循环是产生塌陷的重要因素之一,应注意完善地表排水系统,主要是降低地表水的下渗率,尽可能地减少地表水直接灌入和防治对第四系松散物的搬运过于频繁,对于地面上可采用“铺、填、截、排”的等措施,从而使灾害防治工作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万继涛,杨蕊英等.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3年第9期.

[2]刘勇,巫锡勇.浅谈GIS在地质灾害中的几点应用[J].四川建筑,2004.10,V01.24,No.5:74.76

[3]沈芳,黄润秋,笛放等.地理信息系统与地质环境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3-3,V01.11,No.1:6—10

[4]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J].自然灾害学报,1999,8(2):33-36.

[5]刘一帆.基于MapGIS的青岛市地质灾害评价及其防治研究[D].长安大学.2010

[6]朱良峰,殷坤龙等.基于GIS技术的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系统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2(10):428-433.

[7]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M].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范文6

1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

一般而言,地质灾害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对地理环境造成影响,从而使得地表层发生移动形成的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很大的威胁性,如果不加以防治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所以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但是地质环境也有积极的一面,所以应该把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利用积极地结合起来,既能减少和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又能使地质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在分析如何防治地质灾害和利用地质环境之前,首先来分析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的形成与现状。

1.1 地质灾害的形成和现状

地质灾害是一种由于地表作用或者人为不正当行为导致地质环境发生恶性变化,引起地表的变化,引发比如泥石流、滑坡等的自然灾害。这种自然灾害具有不可抗性和不可预测性,目前为止,受到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很难及时预测到地质灾害的发生,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把这种灾害带来的破坏降到最低,减少对人们、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近年来,一方面是我国本来就幅员辽阔,部分地区得不到有效的环境监测,一旦发生灾害又很难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防治,所以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非常严重,灾害的强度很大,受灾的面积越发被放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一些不正当行为也在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桎梏。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加大对环境的监测控制,采取措施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尽量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对于受灾比较严重或者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实施对地质灾害的监控与防治。

1.2 地质环境的形成和现状

地质环境指的是岩石、水和大气等物质所组成的体系,在这种体系中,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发生作用,互相交换能量,随着地球的运动,地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地质环境的形成是在一个相对比较开放的环境中,是由于生态环境中各种物质、各种能量发生作用形成的,其存在于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中。所以对地质环境加以研究能够了解地质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可以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做出科学预测。

2 地质灾害防治

2.1 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区

为了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从而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破坏,相关地质灾害防治部门需要在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区,并成立专门的?{查小组对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的地区进行水土、地质特征的调查分析,从而可以提高对地质灾害预测的准确性。在调查中需要把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按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对所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并建立应急防治方案,为之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2.2 建设地质灾害警报装置

地质灾害防治的另一关键措施是要建设地质灾害警报装置,通过高效的警报系统及时地预测到地质灾害的发生,并通过发出警报能够使相关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及时得到灾害信息。在警报装置建设部分,主要是预警的管理和预警的技术,也就是要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以及地质灾害的层级,再采取先进的设备仪器准确地定位地质灾害发生的位置,并捕捉到地质灾害发生时详细的灾害信息和当时的地质环境情况。同时还需要采取行政手段对所捕捉到的地质灾害预测信息进行公布,上报给有关部门进行决策,然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灾害控制。

2.3 建立健全搬迁机制

在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预测之后,需要对预测到的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出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具置,所波及的范围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对于那些地质灾害发生中心地带,波及范围广,造成后果严重的地区应当按照搬迁机制组织当地居民进行搬迁,把居民有组织地安全地转移到预先设置的安全区域,并对受灾人民进行安抚工作。如果受灾地区受灾严重,还需要加强灾后重建工作,可以从人文环境建设和自然环境建设两方面着手。加强对房屋建设质量的监控,保证灾后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2.4 完善应急处置方案

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隐蔽性和不可测性,尽管这些年我国在预测地质灾害上投入了很多资金和技术成本,但受到目前技术和经济水平的限制,还是无法做到精确预测。所以应该要完善应急处置方案,完善信息收集平台,建立应急设备,能够在灾害发生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在灾害发生之后较快进行应急行动,紧急撤离到安全区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害,确保受灾地区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建立应急处置方案一般是在受灾比较严重的区域将人力财力和技术结合起来,建立紧急响应机制。

3 地质环境利用

3.1 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

在原则的基础上,阶段是工程运营阶段。主要涉及不同影响因素下的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可以采用机理分析和数学力学解析方法。

在地质环境利用中,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要对工程所处的地质环境进行信息分析,既要了解工程的风险性以及风险的类型,又要对工程周边的环境做宏观的把握,了解影响工程安全性的因素,对工程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可有效降低工程地质环境建设的风险;其次,在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人员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为对工程地质环境建设造成影响的除了自然地质环境,还有人为因素的破坏,如果建设人员可以重视对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以长远可持续性的眼光对待建设和管理工作,工程地质环境的建设就有安全保证;最后,除了要对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有关风险和地质环境做出评价,还要综合各种因素,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原则,利用工程建设安全评价技术,比如建设工程区域地质安全评价、建设工程场址地质安全评价、建设工程单体地质安全评价等(如表1所示)。注意工程地质建设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标准要求,使地质环境得到有效的利用。

3.2 区域地质环境的利用

区域地质环境在利用之前首先要对该地区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然后再根据地区的特点进行地质环境的勘察利用。比如说如果该地区具有公益性、服务性,那在勘察利用的时候就要根据这两点采取妥善的方式,避免破坏该地区原有的特征属性,在利用该地区地质环境的时候仍然要保证它的公益服务性质;其次,建立地质环境的评价机制,也就是通过对该地区的地质环境评价了解监测地区的地质情况,然后再对这些评价得到的信息分类汇总,进行合理的管理与建设。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注意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最后,在区域地质环境的有效利用中需要注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建设区域地质环境利用体系中,还可以通过工程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中的工程容量评价、工程功能的区域划分、灾害防治的调控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