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方教育的利与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方教育的利与弊范文1
【关键词】 广域继电保护装置 方向比较 故障位置 主线连接 关联矩阵
电网构建格局日益复杂化,整体系统运行方式也趋向灵活,但有关后备保护功能的调整工作确显得步履维艰。在继电保护动作不规范状况下产生的停电事故比较频繁。尤其在广域电网开发的阶段实践过程中,要真正强化继电保护系统的相关性能,就要结合各种资源力量实现长期研究和验证。这种环境下的保护工作理念并不是一味地否定传统保护方案的既定价值,而是利用不同部件故障信息落实准确问题判断的技术标准,对过去的主设备和后备保护工作进行全面优化和补充。这有助于将系统内部隐患逐个清除,具体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效果和可靠质量。
1 方向比较原理下广域继电保护装置的结构研究
这种保护装置主要安置在变电站内部,利用保护系统对相邻变电站设备故障方向信息实现汇总和分析,实现智能化准确验证。变电站配合内部局域网将具体部件故障方向信息收集起来,并直接传输到决策系统中去;同时,相邻变电站也会根据不同控制主体之间的广域网渠道实现向广域继电保护决策中心传输方向信息的功能,在广域条件下的决策设备会按照电网拓扑结构对完成部件故障信息确认工作提供指导。这种决策引导设备如果将故障部件和位置方向确认无误后,就会马上向相关的终端执行部门发送跳闸信号,以便提升故障部件的快速隔离动作效率。
这种集中形式的结构设计对广域保护决策系统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效果,为了尽量提升保护动作的可靠程度,杜绝保护系统停止运行隐患,对变电站的广域保护决策设备最好采取冗余方式处理,加上电力专用光纤数据网络的应用,关于这类保护系统的长期稳定效能已经开始有所保障。
2 具体的继电保护措施分析
2.1 一次设备安装技术改进
在整个广域继电保护系统中,主要管理的对象就是站内所有一次设备和出线工作。母线保护功能与厂站主线连接模式关系比较密切,所以涉及这些设备的描述应该具体展现电网的实际拓扑规格。为了将不同部件故障问题排查清楚,在单个断路器和电流互感设备位置上,必须依照一定的方向标准安装IED。目前关于虚拟母线的应用动机就是将IED内部关系整理透彻,接线方式包括结构两端和T接线两种。
2.2 关联矩阵的设置
为了全面研究一次设备和相关方向部件的连接关系,实际的连接处理方式包括三种类型,方向部件与一次设备实现直接相连,可对一次设备故障问题实现直接检验;再就是方向部件与设备之间利用某种设备实现间接处理,在相关方向部件信息不足的状况下,可将对应的设备稳定状况记录明确;最后是方向部件与设备不进行连接控制,不同方向元件的具体动作现象也不能判断对应设备是否出现故障。在这种矩阵格局中,利用不同线路和部件处理方式,可以清晰地阐述不同设备与方向元件的连接状况。
2.3 具体的故障定位处理
在广域继电保护系统检测流程与内部范围元件启动工作对应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延迟反应,保护控制系统会按照不同方向部件和动作信息标准规定,将内部记录数据传输到广域继电保护终端。该系统通过不同元件实际输出值的验证,对一次设备关联矩阵模型实现优化处理,塑造合理的矩阵空间范围。需要注意的是,在对一次设备进行赋值处理时,如果部件与设备之间存在直接相关联系,就应该把既定方向的设备输出数值赋予给同在关联矩阵空间下的对应元素;如果元件与设备是间接控制的,就可以将设备和方向元件在关联矩阵空间下的对应元素直接赋予零值的处理。
3 结语
按照这种方向比较理论进行广域继电保护装置的分析,主要根据站内局域网络和站间广域网渠道完成不同方向元件的输出值检验。在网络拓扑结构和不同部件安装位置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一定规格的关联矩阵,为了防止保护系统产生任何技术缺陷,只要通过保护范围下元件输出形式的确认和数值初始化处理,就可以将矩阵必要信息提取完毕,并按照必要技术规范要求确定产生故障问题的具体部件。总之,本文具体阐述的研究手段可以对不同线路和设备问题实现全面排查和改进处理,并且适应性能良好,为后期大规模的改造活动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力量。
参考文献:
[1]汤俊.广域后备保护多系统的仿真建模与实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21(9):66-68.
西方教育的利与弊范文2
Abstract: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e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their root causes; then elaborates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governance practices based respectively on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al background; finally, with reference of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corporate governance reforms,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enlightenment in Chinese corporate governance with the strategy of culture conformity and compatibility.
关键词: 公司治理;中西比较;文化差异
Key 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Sino-West comparison;cultural differences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136-02
作者简介:李秋孟(1989-),女,四川南充人,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
0 引言
许多因素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其中包括经济制度,国家政策,市场性质以及文化元素等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实际上,一个国家的治理模式很难照搬到他国的公司治理系统中是因为每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元素。因此,在考虑借鉴别国优秀的公司治理模式经验之前,你首先应该考虑到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探讨公司治理的模式。因此,只有针对一个国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因素来对公司治理机制进行改革才能使企业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且实现其高效,稳定的发展。
国内外学者对中西方公司治理及其差异做了很多研究并且得出了许多切实有用的成果。但从总体上来看鲜有专门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角度全面阐述中西方公司治理的不同理念和不同模式。因此,本文试图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视角入手来对它们所对应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凭借西方先进的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经验来对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公司治理策略进行整合,从而使其能对中国公司治理模式的优化提供具体的措施与所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 基于公司治理模式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良好的公司治理模式不仅仅是公司领导者为追求效率最大化而采取的管理模式,它还是与各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环境相互适应的结果。由于社会制度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中西方在传统文化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陈述文化元素对中国公司治理的影响时有必要对中西方的文化进行比较,从他们之间的差异的来比较分析各自所实行的公司治理模式。
西方文化主张 “非平均”观念。这种观念始于亚里士多德,他将一个人应得的东西与他的贡献相联系。这一观念在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中体现在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上。由于人信息不对称,就很有可能产生经纪人“偷懒”的行为。这就涉及了财富的分配与其所做出的贡献挂钩以激励或者约束经纪人的行为。西方文化还强调“法治”,这一观念是建立在人是利己、排他等“性恶”的理论基础上的。因此,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需要法律来解决矛盾。“法治”观念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法人治理有着深刻的影响。西方的文化中崇尚个人主义,强调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也决定了其必然通过法制而不是通过道德约束自我、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文化崇尚的是平均主义、集体主义,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一主张就是该价值观的体现。这一观点体现在我国公司治理的资本市场上,国有股权比例高导致自理效率低下,大股东控制股东大会,对小股东利益保护不足,加上我国资本市场和经历市场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这都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公司的治理水平。并且,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性论上突出“性善”,国人将“行善”作为至高的道德行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甚至将“行善”与人类走向最高信仰的路径联系在一起,止于至善。而一个充满善意的公司,必定是由善良者设计的公司,具有善意的治理结构。这就决定了我国在进行公司治理的过程中是往往更加重视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期待用道德来约束员工的行为而非正式的制度制约。不过目前我国的股份制改造都是依据“公司法”在进行的,法规是比较完善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公司治理总体的模式上强调“法治”文化。
2 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公司治理模式
对应上述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方都有着各自对应的公司治理模式。西方国家如英美等国家资本市场发达,资本积累充分,企业融资以股权资本为主,股权相对分散,并且一直遵循着“投资者”和“股东至上”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和哲学。所以他们采取了以市场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它的特点体现在市场监督控制上,主要依靠高效运行的资本市场来监督和激励企业经营者,即通过证券市场对公司和经理人员进行管理和控制并间接通过非执行董事、接管、破产、经营者激励等措施实施控制。外部市场监控在公司中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中在激励措施上美国倾向于物质型激励,并且在企业中对员工的激励是通过正式制度进行协调的,这样把员工之前的关系就建立在了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不像中国重视人情和非正式关系。
反观我国由于私有企业发展时间历史较短,国有经济的存在,以及资本市场不成熟等原因,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治理结构方面,我国实行单层董事会制,由股东大会、懂事会、监事会和经理构成。股东大会任命董事,组成董事会。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与职工代表选举的监事组成监事会,监督董事和总经理。我国《公司法》对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职权划分互相重叠,没有创设监事会履行职责的程序性保障制度,也缺少监事会对董事会行为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在资本市场方面,我国股票市场上可流通股少,机构投资者投资较少,大股东控制着股东大会致使小股东的权益不能被有效保护。在经理人市场方面,激励的竞争机制和不完善的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会迫使经理人员过度追求利益或者是过度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都使得经理人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
虽然许多公司都通过借鉴别人的经验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治理模式,但大多是“形似而神不似”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资本市场、对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都还不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直接导致公司治理效率的低下,影响公司的发展。
3 中国公司治理模式与自身文化相适应的策略
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强调权力制衡、相互监督、信息对称及制度至上的观念。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强调和谐、集权、含蓄、人治等。这必然会导致在中国推行现代公司治理模式时会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反应到公司治理的结果就是上述问题:现代公司治理模式与中国文化的不匹配,进而造成公司治理的效率不高,效果不佳。要解决这些问题: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文化的公司治理模式,这要求我国在建立自己的公司治理模式时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摒弃消极因素,并把现代公司治理文化因有机的融合进来;二是在我国文化元素中需求适合公司治理模式发展的相关要素,为我国建立独特的公司治理模式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文化环境。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化形态意识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企业不应该也不能试图去改变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是应该主动积极的选择和整合那些能够支撑公司治理模式的文化基因,来为建立适合我国的公司治理模式服务。
3.1 优化股权结构,推行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优化股权结构可以通过推行股权分置改革来实现全流通,使股票价格反映企业真实地经营业绩,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实现大股东相互制衡,同时防止股权过于分散,导致内部治理和控制系统失效。除此之外,股东还可以通过利用“用脚投票”使得经营者感受到来自外部市场被收购接管的压力,充分转劣势为优势。
3.2 加强市场监督,重点完善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资本市场在我国大环境下看来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国不可能在短期内建成像美国那样规范发达的金融资本市场,对公司经营的监督也不能依靠股东在证券市场上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来完成。因此在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这一市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监督还是要以加强公司内部治理为主。这方面借鉴日本公司治理模式改革的经验,如完善内部相关法规,明确各自的权责范围,强化信息披露制度等。此外,我国在明确国家证券管理部门监管职能的同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自律管理的作用,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可以使信息需求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3.3 探索和完善经理人激励及其约束机制 我国需要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发展资本市场,培育经理市场,加强经理市场信誉机制。同时积极推进经理人各种激励机制,如经理人持股这种能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契约治理能力的方法。这样使得管理层在以提高企业价值为前提,能更多的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或者解放对自己过分的束缚,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最后由于我国与西方文化的存在差异,所以在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照搬美欧模式,需要结合我国自身的文化特征来完善现有的激励机制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创新型的激励机制来适应我国的文化基因。
4 结论
文化传统作为非正式制度的基础,对制度运行的效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制度被借鉴到一个新的地方,如果不能与本地的文化传统想兼容的话,那就失去了借鉴它的意义,甚至有可能还会危害到原有一些有利制度的运行。现代公司治理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这两者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对应的情况。如果不对现代公司治理理念中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左的因素进行调节的话,就会影响企业治理效率,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然而并不存在一种通用的最优的公司治理模式,这也要求在选择一种公司治理模式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一个国家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我国来说,在选择公司治理模式时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的公司治理模式,而是必须正视其自身特有的文化特征,继承、吸纳适应国外优秀公司治理模式的文化要素,并且针对这些文化特点使得借鉴来的公司治理模式“本土化”。因此公司治理模式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实现文化与模式的妥协与契合。这也要求推行特有公司治理模式的人具备跨文化思维,这样才能使自己所推崇的公司治理模式很好地为我国公司服务。
参考文献:
[1]钱颖一.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结构改革[J].经济研究,1995(1).
[2]胡汝银.中国需要公司管制革命[J].中国经济政治评论,1999(10).
[3]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4]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小约翰·科利,等.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7]李维安等.公司治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68.
[8]青木昌彦.周黎安译.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l:55.
西方教育的利与弊范文3
关键词:性善论;性恶论;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塑造论;适应论
人性就是人身上具有的特性和属性。人性论与管理密切相关。纵观历史,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各种管理活动或管理理论的产生和演变,都是以一定社会文化传统中的人性论作为其哲学基础和前提的。
一、早期儒家人性思想与管理观念
关于论述人本性的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1.孟子的性善论
在儒家学说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将仁、义、礼、智看成是每个人天生所具有的四种本能。人有了善的本性,在他的语言和体态中都会表现出来的。由此可见,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皆有之,这并不是由某种外在力量强加于人,而是人们“良知”“良能”,孟子所谓的人性本善,是指每个人在本质上都具有向善的可能,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善,需要“修身养性”,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达到道德的完善。
2.荀子的性恶论
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荀子是性恶论的集大成者。与孟子性善论的思想相反,荀子否定性善是与生俱来的,肯定性恶才是人本性所固有的本质。荀子所说的“恶”,是指争夺、残贼、等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暴力。荀子指出人的好、恶、喜、怒、乐的情感,才是人性本有的内容。这些情感使人产生欲望,有欲望便有行动,争斗就发生了。因此荀子说:“人之性恶,其为善者伪也。”
“性恶论”明确指出人性中“劣”的一面,主张对人的管理办法是教化人性,变“恶”为“善”。由此他提出了“化性起伪”的著名论断。而这一转化需要由圣人教化大众,而这一过程便产生了礼义,法律制度也同时产生了。荀子认为,在人的本性中,本无礼义,要经过强制的学习和思虑才能懂得。人的本性经过“化性起伪”后,是可以变善的。
从人性管理模式的角度看,二人有相似之处,孟子从人的“四端”出发,荀子从人的生理本能出发,但都可通过教育达到“善”的目的。性善论是对人的抽象的概括,而性恶论是对人的现实直接的总结。在管理上,孟子强调道德、仁义的内控和协调作用;而荀子则强调“礼义”的教育、控制功能。此外他还强调要以法律惩罚恶性不改之人,这更具有实用性。
二、西方人性论与人性管理
西方最早论及人性的是苏格拉底。他认为,人的本性在于人的灵魂有理性,因而能追求知识。由此提出“美德即知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的本性,即所谓的“灵魂”是由三部分构成的:理性、意志和。其中理性是灵魂中最优秀的部分,它统率和指导灵魂的其他部分;意志则为理性而行动,协助理性控制;是灵魂中最低劣的部分,它的唯一功能便是服从。因此,人的本性在于理性。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就表现为“理性――经济人”。所谓的“经济人”就是使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人,即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但它忽视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情感因素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通过“霍桑试验”,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就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来看待管理问题。美国科学家沙因提出了“复杂人”人性假设。即是因时、因地、因各种情况采取适当反应的“复杂人”。综观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其实质都是将个人看作一个工具,其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管理目标。
三、比较与借鉴
建立在不同人性论基础之上的中西人性管理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儒家思想认为,人性问题不仅是管理理论的必要前提,而且是整个管理活动的中心课题。这样,做出某种人性判断固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却在于如何改造这种人性。无论是孟子的“仁政”,还是荀子的“礼义之治”,都强调通过管理来塑造人性,这种人性管理可以称之为“塑造论”。但“塑造论”也有消极的方面:它必然导致贤人政治,从而忽视制度建设,淡化法律意识。而在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其注意力却在于如何改变组织环境,而不在于如何改变人性。因此,西方的人性管理可以称之为“适应论”。由于西方主导人性论是理性人和自利人,两者的结合就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为了争而不乱,于是就发展了法律,通过法律制度来进行管理。但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也就忽视道德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从上述可以看出,中西人性管理都是建立在不够科学的人性论基础之上的,因而它们也都是片面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管理中,我们提倡人性管理。而完整的、科学的人性管理应包含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方面,人性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人性又是管理的目的和归宿。这就要做到两个统一。第一,德治与法治的统一。第二,“适应论”和“塑造论”的统一。两者的统一是管理的一个本质要求,也是人性管理的又一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傅佩荣.解读孟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西方教育的利与弊范文4
关键词:传统美术教育;师徒传授;利弊
一、"师徒传授"的传统美术教育方式
(一)"师徒传授"教育方式的发展历史
"师徒传授"是指前辈(师、父)通过具体的行为将技艺传授给后辈(徒、子),后辈通过学习进而继承前辈或某种流派的学说或技艺,进而维系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促进人类发展的教育方式。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师徒传授"式教育的雏形已经出现在当时的美术活动中。在当时已经出现了陶器、编织等手工艺产品,而这些个别富有艺术经验和才能的制作者,它们既是农耕者,又是手工艺者,在这期间已有人把自己在工艺制造方面的技术经验传授给后人,因此,"师徒传授"式教育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原始文明时期。
到了奴隶社会早期,随着家传与师授为主的私学逐渐出现,"师徒传授"初见端倪。在先秦两汉时期,百工美术教育主要是靠"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方式传承。由此,"师徒传授"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开始立足生根。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动乱纷繁,教育呈衰落景况。这时期美术教育的主流依旧是"师徒传授"。隋唐时期大量图壁造寺活动形成以粉本为主要媒介,以合作画壁为主要手段的"师徒传授"教育方式。唐宋以后,中国传统美术教育虽然也出现了画院等其他美术教育形式,但仍以"师徒传授"为主,明清时期尤为盛行。传统中国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门派林立,精彩纷呈的局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教育替代了传统的"师徒传授",并沿用至今。
(二)"师徒传授"教育方式的特点
1、"亲师合一"的伦理观念
在我国美术教育历史上,师傅与徒弟间的关系归纳起来分为两种,一种为非亲非故,一种带有亲缘关系。由于在传统"师徒传授"中的教育观念本身还被注入了伦理观念的内容,师徒关系,在伦理上就等同于父子关系,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师徒传授"中师徒关系的亲密不仅有利于感情的交流和技艺的传授,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传承风格。学生还可以了解老师的思想关观、价值观以及艺术修养等。因此,这种"亲师合一"的师徒关系,除了技术传承之外,还有艺术见解和精神的沿袭,"亲师合一"也就是以伦理关系维系的艺术技巧和思想的传承。
2、"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
"师徒传授"的教育方式在传授的具体形式上具有言传身教的特点,也就是言传、物传和心传。
所谓言传,是传授者通过语言将技巧、知识介绍给学习者。言传的内容及其广泛,包括历代艺人对艺术特征的审美总结和对技术的审定标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用口诀进行传授。它的特点是要领突出、言简意赅,易于记忆,便于学习。特别是对初学者具有化繁为简的效用。
物传,传授者向学习者提供范本、谱子,用以临摹借鉴。范本、谱子都是历经积淀、逐步完善而成的模本,在某一门类上达到了规范与风格的统一,得到了创作者与学习者的认可的传世佳作。这种物传的方式不受时代、地域、门派所限,是使学习者打开眼界,为学习储存知识,进而深入学习提高技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心传,这种方式注重的是"悟性",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表达,是综合性地将言传转为心领,将物化转为神会,传授者通过实际操作,最终达到传授的目的。心传能够使学习者独创自己的审美尺度,为后世留下可资传承的基因。
3、技艺专属
在古代社会,艺术家或艺人对一门技艺的专利掌握通常与其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息息相关,由于过去的技艺专属缺少法律意义上的保护,所以,只能靠师徒传授关系来维护。
(三)"师徒传授"的教育内容
在传统中国美术教育中,"师徒传授"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画论教授。它包括理论、品鉴和画法。传统画论联系着中国的思想史、哲学史、审美发展史,涵盖了美术教育诸多内容,是一部融理、法、品、悟为一体的中国画论。它对掌握技巧、提高审美、领会精髓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四)"师徒传授"的教育手段
临摹是学习传统绘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十分重视临摹了,尤其是清代随着制版技术的提高,《芥子国画谱》、《十竹斋画谱》等绘画技法书籍的出现为临摹提供了方便。在历史上许多名家都是通过临摹入门而奠定绘画基础的。
二、"师徒传授"教育方式的利弊分析
(一)"师徒传授"在美术教育史上的积极作用
1、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师徒关系亲密有利于感情的交流和技艺的传授,学生不仅能从老师那里学习技艺,更可以了解老师的艺术理念,价值观念,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最终提高技艺。中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核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感悟,"师徒传授"可以达到这一目标。因此,也可以很好的完成师傅即教育弟子,又把本门流派发扬光大这一目标。
2、因材施教
"师徒传授"这种教育方式由于学习者人数相对较少,徒弟从小跟随师傅,老师学生朝夕相处,这个过程中,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水平等,能够充分在把握学生的资质与发展水平上进行教育,诱发学生灵悟及理解力。传授者就有精力顾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的灵活掌握学习进度,变换学习方式。
在"师徒传授"教育中,学习者一方面观察"师""文"言传身教的示范;另一方面,临摹研习诸家之长。把精研一家与广取博撷结合起来,学师而不惟师,最终形成自家门派或独特风格,把我国传统美术中各种技艺都推向了精深圆熟,登峰造极的程度。
(二)"师徒传授"在美术教育史上的弊端
"师徒传授"教育方式又容易形成封闭保守,拒斥新意的弊端,具体体现在:
1、墨守成规、技艺僵化
教育中过分强调"亲师合一",学生并受传统道德的约束,强调师,既是父,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地位。学生只能在师傅限定的范围内进行创作,不能随意发挥。与现代学校教育相比较,学生没有接受民主思想和先进知识的机会,严重禁锢学生的思想,约束创新行为,使其技艺僵化单一,缺乏生气。
2、易于失传、后继无人
师生关系易发展成学派关系。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门第宗派观念严肃,"师徒传授"受其影响,造成门派间壁垒高筑,技艺传授相对封闭的后果。明代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行业竞争加剧,民间艺人沿袭古老的技艺传承作业,手艺是其立业之本和财富凝聚的基源。所以,在技艺传授上单一强调祖传技艺的私密性扼制了传统民间工艺的革新发展。
从我国古代美术发展来看,无论是民间手工艺还是绘画、雕塑、建筑都是作为一种手艺代代口授心传的,只有跟随师傅学习的弟子才能知道创作的秘诀,导致某些技艺失传。技术保密是把双刃剑,它既能促使工匠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技艺,从而推动当代手工和技术的发展,但也会因家庭后继无人或子孙德才不济而使绝技失传。
三、关于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思考
"师徒传授"是特定时代特定文化氛围的产物,同时也是美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它在我国美术教育史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研究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方式"师徒传授",力图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重新发掘传统美术教育新模式,总结古人的经验应用在现代的美术教育模式中,探究更为有效地教育方法,把握教学规律,从而更好的推动中国美术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林.中国美术教育纲要[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2]顾平.美术教育学导论[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3]伊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西方教育的利与弊范文5
【关键词】 恶心呕吐
【关键词】 术后镇痛;恶心呕吐;恩丹西酮;氟哌利多
1临床资料
择期胸外科手术患者90例,无术后恶心呕吐(PONV)史,术前无恶心呕吐,术前24 h未用任何抗呕吐药,ASAⅠ~Ⅲ级. 患者随机分为恩丹西酮组(ondansetror,O组)、氟哌利多组(droperidol,D组)和联合组(combination,C组)每组30例. 手术开始前O组静注恩丹西酮4 mg,D组静注氟哌利多1.25 mg,C组静注氟哌利多1.25 mg,恩丹西酮4 mg,术中不再使用这些药物. 术前0.5 h肌注阿托品0.5 mg,安定10 mg. 麻醉诱导采用静注异丙酚2.5 mg・kg-1,芬太尼3 μg・kg-1,维库溴铵0.1 mg・kg-1. 麻醉维持用安氟醚和维库溴铵. 术后送恢复室,清醒后连接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泵. 各组PCIA泵设置参数为O组:吗啡60 mg,恩丹西酮8 mg;D组:吗啡60 mg,氟哌利多3.75 mg;C组:吗啡60 mg,氟哌利多3.75 mg,恩丹西酮8 mg. 3组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60 mL,各组单次剂量吗啡1 mg,锁定时间为5 min. 于连接PCIA泵即刻,6,12,18和24 h进行随访并记录各单位时间内镇痛药用量,PCIA泵按压次数,镇静评分,恶心呕吐次数等情况. 统计学处理采用t及χ2检验,P0.05). 恶心的发生率分别为40%,33%和20%,O组和D组比较无统计上的差别(P>0.05);C组显著低于O组及D组(P0.05);C组显著低于O组和D组(P
2讨论
PONV是由一系列因素引起,如术后禁饮食,过早搬动患者,镇痛所用阿片类药物以及残留的麻醉药物等[1-2]. 抗恶心呕吐药物主要影响4种不同类型的受体,5羟色胺3(5HT3)和多巴胺(D)受体是其中的两种. 恩丹西酮为5HT3受体拮抗剂,可有效的预防PONV[3]. 氟哌利多为多巴胺受体,也可有效的预防PONV. 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可能更有效的预防PONV而不增加药物的副作用. 本研究结果示恩丹西酮预防PONV的效果并不优于氟哌利多. 这与Mino等[4]研究的结果一致.
李杰等[5]通过恩丹西酮与氟哌利多对芬太尼患者自控镇痛预防PONV的比较认为恩丹西酮效果优于氟哌利多. 这可能主要是本研究和其所选用的麻醉方法,镇痛药物不同所致. 通过增加恩丹西酮的量并不能提高其预防PONV的效果,因为这不是恩丹西酮的剂量不足,而是药物的作用有限[6]. 联合使用恩丹西酮氟哌利多后,能够显著的降低恶心及呕吐的发生率,这是因为两种药物同时拮抗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呕吐化学感受区的受体,增强了药物抗恶心呕吐作用. 综上所述,联合使用恩丹西酮氟哌利多时,能够更有效预防PONV.
参考文献
[1] White LA, Vanarase M, Brockban K, Brockban K .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and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efficacy of a continuous infusion of ondansetron [J]. Anaesthesia, 2001 ;56(4):365-369.
[2] 计根林,李萌萌,巩固,胡文能,王强,曾祥龙. 硬膜外持续泵注芬太尼与吗啡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20(4):354-356.
[3] 候立朝,熊利泽,李树志. PCIA和PCEA应用于剖腹手术后镇痛的比较性研究[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23(2):151-161.
[4] Millo J, Siddons M, Innes R, Laurie PS. Randomised doubleblind comparison of ondansetron and droperidol to prevent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ssociated with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J]. Anaesthesia, 2001 ;56 : 60-64.
西方教育的利与弊范文6
【关键词】礼貌大同策略 教师驱动话语 文化差异
一、引言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亲历者,他们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话语作为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广泛存在于师生的交流当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可见,教师话语对学生影响深远。本文采用举例法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外国教师的语料来源于《如何说孩子才肯学》一书,中国教师的语料来源于笔者的经历和对学生的采访。
二、礼貌大同策略(GSP)
礼貌大同策略由语言学家Leech提出,其主要内容是:为了达到礼貌的效果,说话者在意义交流过程中要对他人的需求、品质、意见、感情及对他人的义务赋予高价值。也就是,有着较大文化差异的礼貌言语行为,实际上有着共同的策略限制。在此宏观框架内,可以就不同维度讨论不同情境下东西方礼貌言语行为的差别。
三、中西方教师驱动话语的举例对比与分析
1.批评话语。
马上收考卷了,小丽没答完:
中国老师说:怎么还有两道大题没做呢!照你这个速度是做不完了。
外国老师说:你已经做了一半多了,完成三道题,只剩下两道了。
第一种批评体现了GSP中对相对他人的义务赋予高价值,表现为指责话语。教师直接指出了学生还没做的事,并指责其将因自身原因而完不成任务。这种批评话语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学生极易产生抵触情绪,使师生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学生很可能因此对这一科目产生厌烦,并放弃对它的学习。第二种批评体现了GSP中对他人的需求赋予高价值,表现为鼓励话语。教师直接地描述了学生做完的事和需要做的事,既委婉地指出了学生的不足,又不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合理利用批评权力,要用尽量客观的语言描述问题,而不要指责或讽刺,以免对师生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2.引导话语。
小东的桌下一片狼藉:
中国老师说:看看你脚下,乱七八糟的,赶紧收拾了。
外国老师说:负责打扫卫生的那个人去哪了?
第一种引导体现了GSP中对相对他人的义务赋予高价值,表现为命令话语。使用权威命令学生改正行为,会使他们感到无助与抵触。第二种引导体现了GSP中对说话人的意见赋予低价值,表F为间接话语。教师委婉地用责任来引导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有勇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班级的主体是学生,但他们并不懂得校纪班规的重要性。教师要使用一些委婉的引导话语来吸引学生与之合作,创建和谐的班级环境。
3.赞扬话语。
(1)非集体场合赞扬。
中国教师说:这次考得真不错,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外国教师说:这次的成绩代表了你的决心和无数的努力,你一定为自己感到自豪。
两种赞扬体现了GSP中对他人的品质赋予高价值,均表现为赞誉话语。第一种是评价式赞扬,老师处于控制地位,他有权力决定是否给予赞扬。第二种是描述式赞扬,以学生为中心,将他的成绩与其自身的能力与付出联系起来,使得他赞许自己。相比于第一种,第二种更能激励学生继续努力获得更好的成绩。而第一种,可能会使学生觉得考的好是老师的功劳,并没有感受到努力后取得好成绩的喜悦。
(2)集体场合赞扬。
中国老师在班级说:小明作文得了最高分,一会儿给大家读一下。
外国老师在班级说:小明把农场描写得如此逼真,感觉它就在眼前。
教师在班级里强调谁是最好的,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使班里其他孩子泄气,有些学生可能会放弃努力;而受表扬的同学则会用全部精力来维持他的地位、满足他的的虚荣心。教师表扬学生的时候不与他人作比较,这有助于学生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
总之,非集体场合表扬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肯定其努力与付出,使其有更大的动力去取得更大的进步;集体场合表扬要注重策略,不要表扬了一个同学,贬损了其他同学,要让学生知道每次进步一点点就是提高。
四、中西方教师驱动话语差异原因分析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交际规则,教师驱动话语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与主体地位突出的中国教师相比,西方教师和学生具有平等的地位,这种差异是中西方的历史文化造成的。中国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观念,该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是教师管理、支配学生,学生无条件地尊重和服从教师。传统教育的代表私塾学堂则是推崇教师权威的有效例证。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明,经欧洲文艺复兴发展,在近现代逐渐形成。这种海洋文明具有开放特色,经各种文化的汇聚、碰撞、融合,而具有多元化。
五、结语
中西方教师驱动话语相比确有差距,从上述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有效的教师驱动话语要以学生为中心。在遵循礼貌大同策略的同时,教师应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用艺术的语言去评价、引导学生;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学生平等交流,进而塑造新型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