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费主义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费主义的特点范文1
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由法国传到北美地区,80年代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哲学思潮。它是在人类即将步入后现代时代的大背景下,在批判现代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按照后现代哲学家们的规定,后现代社会或后现代时代应该有以下一些特征。
1.从社会特征来讲,后现代时代对应于后工业社会,是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高度膨胀和泛滥的新时代。
2.从知识特征来看,后现代社会的一切知识都被数字化、符号化和商品化,不能被数字化的知识,几乎不被看作知识。
3.从文化特征上看,颠倒传统文化的原有定义,反对传统文化的各种创作原则,扬弃传统文化的语言、意义系统、形式和道德原则。
4.从心态和思维模式特征来看,后现代社会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模糊、偶然、不可捉摸、不可表达、不可设定及不可化约等精神状态和思想品位。
5.从生活方式上看,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特征是游戏式的生活。
二、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的后现代旅游观
1.后现代旅游的价值(目的)
旅游作为一种及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深刻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正如前现代社会旅游活动与现代旅游的差别,后现代旅游也必然表现出与现代旅游诸多的差异。现代旅游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以获得心理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最基本的属性是它的消费性、休闲性和社会性。现代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遵循着地理学、人类学和民族志的理性化路径,其经验结果表现出标准化的趋势和要求。科学化、标准化、理性化的现代旅游可以方便的复制、传递、交流和比较,正适应了现代社会福特式刚性生产结构的基本要求。随着旅游活动走上大众化的潮流,规模和成本成为现代旅游业关注的焦点,旅游消费的功利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科学化、标准化、理性化的历程却埋没了旅游经验的个性特点,使得旅游活动失去了其本质内涵。总之,现代旅游在唤起旅游者人性的同时,却埋没了旅游者的个性和旅游地的真实性。
后现代旅游是对现代旅游在休闲、交往和审美中表现出来的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严厉批判后提出来的一种旅游新主张。它的实质是以一种开放的、随心所欲的、游戏的心态对待旅游中的多元文化、多种选择和多种路径来破解现代旅游的公共性,剥掉其商业化的外衣,回归到旅游的本来面目,重建休闲、交往与审美的经验论本质,在对外界不可预知的尝试中体验生命的色彩,从而重建旅游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旅游价值(目的)上,后现代旅游进行没有深度的平面尝试,既不再追求或消解旅游背后的形象意蕴,也不再关注稳重的文化深度。
2.后现代旅游的消费倾向
消费需求的情感化:人类即将步入后现代社会,传统大众旅游产品已无法激起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后现代旅游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和服务与自我的密切程度,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引起共鸣或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消费内容的个性化:在大众旅游时代,随着旅游者的旅游经验日趋丰富,对旅游产品和服务更加挑剔,传统的标准化产品和服务已让旅游者感到厌倦,他们开始追求能彰显自己个性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如具有个性化、参与性强的登山旅游、探险旅游、专题旅游等。
消费价值的体验化:从消费的价值目标来看,后现代旅游消费者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体验,他们不再重视结果,而是重视过程。体验是一种无形的高附加值产品,它的本质在于在产品功能的基础上给消费者带来美好的消费体验和愉悦的消费感受。
消费方式的主动化:后现代旅游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旅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而是主动的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消费者越来越希望和企业在一起,开发能与他们产生共鸣的产品和服务。
消费意识的绿色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普及,旅游消费者的公益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旅游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旅游消费者开始珍惜周围的生存环境,重视生活质量,追求永续消费,使自己成为绿色旅游消费者。
消费动机的求美化: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分析人类的动机时,认为追求美的动机是一种重要的形式。美是人们生活中的价值尺度,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对于美的要求的认知也不同,反映在消费行为中也大不一样。消费者求美的动机主要体现在产品和服务本身存在的客观形态美的价值以及为消费者创造出的美和美感。
三、实例论证——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旅游开发为例
作者有幸参加了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的旅游总体开发项目,在考察、规划过程中深刻的感受到了后现代旅游者旅游习惯及动机的变化。
从市场角度来看,博罗县位于经济发达、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较大的珠三角地区。其主要市场是广州市、惠州市、深圳市及汕头市等经济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旅游者的特点是收入高、受教育程度高,大部分都有私家车、旅游出游率高,但是对旅游方式的要求也较高,不满足于传统、大众的旅游方式,希望能够从旅游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倾向于休闲度假的旅游方式,对旅游环境和质量要求高。属于比较典型的后现代旅游消费者。他们的旅游动机大部分是出于减轻工作压力,舒缓身心的目的或者寻求体验新奇与刺激。
从博罗县的旅游资源来看,博罗县生态环境较好,与周边地区乃至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较,生态环境污染程度低,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主要江河湖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1-2级标准。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不仅提高了博罗县旅游业的竞争力,也为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城镇奠定了基础。又拥有罗浮山、象头山等具有极高旅游开发价值的风景名胜区,以及众多山林风景、水库林场、农业田园风光等自然旅游资源和古国遗址、庙宇寺院等人文旅游资源。
因此想要成功的开发博罗县的旅游,必须要充分考量到后现代旅游者的特点,结合博罗县本身资源的特点,依托博罗的区位优势,打造出参与性、休闲性强的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比如以道教文化为主要特点的罗浮山,可以将道家养身的内容引入现代旅游,将古老的养身方法、药膳用于减缓现代生活的副产品——亚健康状态,对于白领阶层应该具有不小的吸引力。除此以外,利用博罗县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可以在农业重点县打造出一、两个规模较大、各有特色产品的生态农业庄园,走绿色观光、乡村休闲旅游的路子。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传统的单一的大众化的旅游内容和形式逐渐失去了迷人的魅力,人们越来越关注旅游本身的价值,过度的商业化因素已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唾弃。后现代旅游的理念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方式、消费习惯等。21世纪的旅游经营者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些特点及变化。
参考文献
[1]黄燕,涂媛鸿.论后现代思潮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企业经济,2006(10):78-80.
消费主义的特点范文2
1.1.1 研究背景
当前大学生消费已经成为社会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大学生消费群体在我国消费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同时,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特点和类型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般印象中,大学生消费水平较低,消费能力非常有限,一般以生活消费为主,消费领域集中于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等自然性消费上。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富裕,大学生群体的经济状态也得到了改善。部分大学生手持高级手机,身穿高级服装,出入高级饭馆,进行短期旅游,个别学生在校外租赁公寓居住,极少数学生甚至还拥有自己的汽车。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信用卡的消费越来越多,甚至在大学生中已出现“卡奴”现象,这种超前消费的意识会对大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发展产生危害。这些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水平已处于社会群体中的较高水平。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消费的大学生群体不仅在规模上急剧的扩张,在消费水平上也在不断地提高,消费总金额也不断地上涨。大学生群体的消费也日趋分层化,层次之间的差异在持续扩大。
正如弗洛姆说:“消费异化一方面加强了接受型心理倾向,窒息人仅存的一点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由于人们把消费当做目的,因此总是喜新厌旧,以至于忘记了在他自己国家里和更贫困的国家里还有许多衣食不济的人”。欲望一旦扩张文秘站:就会滋生浪费甚至罪恶。大学生因为追求高消费而引发的偷盗、抢劫等非法谋利行为时有发生。个别大学生为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选择打工,虽然可以增进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但是它随之产生的大学生学业压力增大,大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则更是令社会各界担心。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的地理集中性,导致个别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会对周围的大学生产生非常强烈的示范效果,促使更多的大学生模仿它们的消费行为进行消费。
大学生消费的发展趋向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并引发了许多争议。由此,大量的教育研究者对大学生的消费观给予了关注和研究,以期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给予指导。本研究就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费观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消费观培养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支持。
.......................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消费观的研究,由于我国的国家性质和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具体特点,我国消费观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
(1)关于消费文化的研究。李辉在《西方消费文化理论研究》中对西方消费文化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整理,指出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消费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我国进入消费社会做好理论方面的准备。张吉林《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一文中又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我国的消费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提出当前对消费文化观念进行革新是保证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手段。张谦在《高校大学生消费伦理研究》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上的主要问题是,淡化了传统思想和民族精神,消费方式和成材目标相脱离。这些研究从学科总体的角度出发对当前我国消费观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消费观的总体发展趋势。
(2)关于消费观核心指导思想的研究。主要观点集中于包含科学发展观在内的可持续发展观。廖菲菲在《论可持续性消费》中提出,可持续性消费的实现一方面要在理论层面上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划分出内涵并建立起评价机制,另一方面,则需要对群众的消费观念进行干预,建立起系统的、可持续性消费观念的、从理论教学到习惯培养再到保障机制的体系。凌云在《论可持续性消费伦理》中对可持续性消费的伦理进行了探讨,提出当前的消费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的弊端,必须就可持续性消费进行伦理学的研究,为树立健康的消费观进行指导。在他的提议中,对可持续性消费的伦理研究包括内涵、基本原则等。孙艺文在《消费伦理约束下消费者产品功能需求意向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中,对生产领域中的消费伦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为可持续发展,应当在生产领域中重视消费伦理的作用,提倡重视理性消费思想。
(3)关于当前社会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消费状况和特点的研究。张兴桥在《消费异化与消费伦理》中,对消费异化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当前消费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问题,其中,消费异化是问题的核心。在文章中,他试图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能够规范当代消费观念的道路。这些研究从前端科研的角度出发,一方面探讨了当前的社会主流思想对消费观提出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当前社会消费存在的消费异化等主要行为问题和消费伦理等思想问题。陈力在《消费认同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消费现象研究》中提出,给大学生消费带来负面影响的重要因素有:消费享乐主义的蔓延、功利主义思想的渗透、价值虚无主义的出现、人的主体性的弱化。
.......................
2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概述
消费主义思想在社会上的蔓延并形成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费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大学生消费观进行培育是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对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基础一方面是对消费主义的理论研究
形成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是现实对消费主义研究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消费观培育要取得实效,必须要同时对理论进行总结,对需要将进行明确,通过先进思想的指导实现培育。 2.1 基本概念
2.1.1 消费主义思潮
消费主义思潮是指以消费主义为理论核心,有一定的社会群体基础,在现代生活各个领域产生影响的思想潮流。而消费主义是一种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道德现象,是调节消费者行为、思想、情绪、愿望及相应的实践行为的总称。
消费主义按照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所说,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并认为消费主义所制造出来的“需求”使人们(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消费者)总是处在一种“欲购情结”(Buying mood)之中,从而无止境地追求高档商品符号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的消费,这种无形的意象不断被制造出来,人就陷入这种被不断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之中。也就是说,人们所 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背后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符号象征意义。具体表现为人们在消费行为过程中无休止、无顾忌的对自然资源大肆掠夺和物质生活资料的过度消耗,把消费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形成“消费至上”的人生价值观。它强调物质消费的满足感,忽视精神消费的提升;重视商品的“名牌”效应,忽视其使用价值效应。其中典型的消费行为如:时尚攀比性消费行为,奢侈浪费性消费行为等。因而其具有欲望性、符号性、炫耀性、虚假性、异化性等特点。
关于大学生消费观的定义及内涵,诸多学者的看法相对一致。一般认为,大学生消费观是指大学生在日常消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规范性、系统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对大学生满足自身需要所进行的消费行为具有主导作用。
本文认为,由于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的特殊性,他们进行消费行为时对消费价值问题所持的根本看法也与一般的社会群体相比具有独特之处,大学生在对消费关系进行价值判断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就是大学生的消费观。
..........................
2.2 理论与现实依据
2.2.1 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
(1)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也有精神需要。“需要”作为一般的范畴,表明有机体的一种特殊状态即摄取状态。任何生物有机体,为了实现自己作为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其他生命活动,都要摄取营养物,以维持生命的生存和发展。
(2)认为,人的需要及社会活动又促使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我们知道,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人们必须进行生产劳动。由于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不能单独同自然进行奋争。因此,人们的活动是由群体来完成的,即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
国内外理论界一般认为,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可以归纳出一个基本的需要体系或称需要结构,其中包括四个环节,即自然需要、社会需要、一般需要或称经济需要、精神需要。
自然需要,即人的生理方面的需要,在马克思的着作中,这一需要主要是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由于自然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发展需要,马克思有时也称之为“直接需要”。
而社会需要的内涵要复杂一些,对其含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是指人类进行社会交往与活动的需要。
经济需要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需要,但将其单列主要是指商品经济、尤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对货币的需要。马克思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精神需要,人的精神需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人作为主体施展自身的才能的需要和作为个体享用人类文化成果的需要。精神需要也具有物质性,都要通过具体的物质产品来实现。
2.2.2 当代消费主义思潮的理论阐释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质,首先,它具备一定的理论形态即消费主义理论,并以一定思想理论为指引。其次,它表现为一种思想观念和思想倾向,是特定环境中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的综合形式。主要表现为:
物欲享受是其内在驱动力。所谓物欲享受是指对物质的需求及追求得以满足和实现。而消费主义思潮极力鼓吹的就是一种贪图享乐的、不断消费来满足无限的物质欲望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所表现的就是享乐主义。享乐主义贬低精神生活,强调感官享乐和物质享受,所以它的流行毫无疑问会导致人的物欲膨胀和精神堕落。
........................
3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的特点及分析 ........................... 14
3.1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特点 .................. 14
3.1.1 追求品牌消费符号化 ............... 14
3.1.2 攀比透支消费超前化 .......................... 15
4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现状 .......................... 21
4.1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成果 .................... 21
4.1.1 理论研究提供客观研判和教育依据 .............. 21
4.1.2 课堂教学对大学生消费观予以分析和引导 ................. 21
5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对策 ......................... 26
5.1 优化消费观的培育环境 .................... 26
5.1.1 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的倡导 .............. 26
5.1.2 学校消费教育观念的引导 ................ 27
5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对策
5.1 优化消费观的培育环境
大学生的消费观不仅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更加受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要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培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在不同方面创造适宜的环境,为大学生培育良好的消费观创造合适的条件。
5.1.1 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的倡导
我国在由出口型经济增长转向消费型经济增长后,国家的政策是通过扩大内需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国家经济政策的转变使我国的社会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保证我国内需的增长,社会舆论就会引导民众进行消费,以扩大内需市场规模。但是,社会的消费舆论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影响,它不仅对社会各阶层的民众会产生影响,也会对各级别学校内的学生产生影响。而高校大学生因有独立的消费空间和消费时间表现出受社会消费舆论的影响更为重大。社会消费舆论对大学生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对大学生的消费观进行教育必须要对社会消费舆论进行改变。
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的塑造,在
宣传上主要包括对商品的介绍与“消费捆绑”。当前社会消费舆论采用的诱发式消费引导无止境地刺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对大 学生的消费产生负面的影响。对此,应当改变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由诱导式变成引导式,让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回归到理性的角度。在这方面,当前对烟草的消费舆论变化可作为一个参考的方式:原本烟草的广告中典型的是“饭后一支烟,快乐似神仙。”而现在的烟草广告中都加入了“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语。通过警示语的提醒,使烟草消费者能够对吸烟进行理性的思考而不是盲目消费。同时,对消费舆论环境的塑造还应涉及到语言词汇的“禁”与“限”的使用。当前社会消费舆论中,对奢侈品经常采用的“尊贵”、“高级品位”、“成功人士”类的词语,这些词语的使用,在舆论上将奢侈品与身份、地位等进行捆绑,利用社会舆论塑造出消费层次。社会消费舆论这种“消费捆绑”行为,是对消费观的不良诱导,对此现象,在塑造消费舆论环境中应当采用“禁限用语”,避免产生误导。 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的塑造还包括对消费焦点的转移。社会消费舆论对消费的引导作用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对消费方向的引导。在以物质消费为基础的消费观念中,由于物质消费的衡量标准是以物质的消耗为指标,更容易形成符号消费和盲目消费。而以精神消费为基础的消费观念中,精神消费的衡量标准是以人的精神素质的水平为指标,更容易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并且精神消费会提高消费者的自身的素养与知识水平,提高自身的文化表现,有利于消费者的成长与社会价值的提高。因此,当前社会消费舆论对消费方向的引导应当以引导民众的精神消费为主。
......................
6 结束语
消费主义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波德里亚;消费社会;中国九十年代图像艺术;当代图像艺术
中国改革开放后,预示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WTO使中国步入全球经济范围。社会渐渐以生产为主转向以消费为主,而这种变化也蔓延至社会文化领域。当代文化艺术会受到消费社会影响,而中国当代艺术群体也正是感受到了这个变化。
1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阐述
让・波德里亚法国著名思想家,学术研究涉及众多领域。其早年的学术当中,对消费社会的出现、消费理论、消费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展开分析探讨。首先,他提出物质“丰富”。随着工业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物质以前所为有的速度增长,充盈着我们的社会,构成消费社会的基础。“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1]物质商品极大的富足使人们可以忽视是否有商品而只专注购买的一大基础。其次,“符号”是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理论里的一个基本关键因素。人们被团团包围在丰盛物质环境中,渐渐地被物质潜移默化。在消费社会当中人们对物质的拥有不是出于对物质所提供的功能性而是对其符号性的占有,而符号则是可以替换的。“物品在其客观功能领域以及其外延之中是占有不可替代地位的,然而在内涵领域里,他便只有符号价值,就变成可以多多少少被随心所欲地替换了。”[1]这就预示着人们不为物质内容消费,而为物质形式消费。最后,他认为消费社会中的文化消费包含“媚俗”,这即是“当代物品中一个主要的,带有摆设的范畴。”[1]“媚俗”成了一个装饰要素,他作为在大众中推进“流行”的成分而存在。
波德里亚关注“消费社会”产生来源,代表元素及其危害等等问题,的确发人深省。相对于中国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效应,中国自然而然地被卷入消费狂潮的后工业社会当中。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商场中充斥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大街小巷中的超市和便利店里充满着形形的物品。而时下最流行的网络购物更是以新奇,便捷吸引大批青年。人们淹没于数量众多的商品之中,这些商品刺激着人们的欲望,满足着人们莫须有的消费动机。消费意识正在悄然无声地牵引着人们于各方面问题的思考。
2 消费社会中的中国当代图像艺术
艺术被包括在消费品之中。“在道格拉斯与伊舍伍德看来,消费阶层的界定与三类物品的消费有关:主类消费品(如食物),技术消费品(旅行和资本装备)以及消息类消费品(信息产品,教育艺术品,文化与闲暇消遣)。”[2]在中国,艺术受到消费影响,而当代艺术家接受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在中国当代艺术创造中不在纠结艺术技巧的问题,而更多转向对社会的关注,对大众所处的社会反思。
从中国当代绘画艺术中我们可以发现“消费社会”的首要特征:物质的丰盛性。李邦耀的作品《产品托拉斯》,将现代用品图像以一种直言铺叙的方式展示于画面之上。现代用品的丰富多样性是消费社会出现的前提。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之下,我们看到经济腾飞,生活水平提升,商品丰盛。其次,消费广告植入画面。广告是消费社会最突出的符号代表。波德里亚认为“广告也许是我们时代最出色的大众媒介。”[1]在“85新潮”中,“北方艺术群体”代表王广义在其系列创作“大批判”中将时代典型人物形象和现代广告,运用波谱拼挪剪贴手法,戏谑地凑在一起。可口可乐,果珍,派克一类商品广告是消费社会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艺术家已经注意到消费占据了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艺术家钟飙的作品中也有广告的身影,他在展现都市生活的时候利用符号广告进行说明表达,《过客》中在电话亭的上方,画家也不忘用广告标识来体现现代都市。艺术家关注“流行”和“女性”,媚俗成为反讽的手段被艺术家采用。媚俗“是由工业备份平民化导致的,”“它在消费社会学现实中的基础,便是‘大众文化’。”[1]刘铮的作品《仿月份牌》虽然较之于西方所谓的媚俗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作品中已经暗含了消费社会的世俗,艳丽,妩媚等特点,这样的特点在于为了流行的目的,吸引大众关注。消费社会的特点被艺术家敏感地捕捉到并表现在了画面之中。这些元素,虽不是专门为表达消费社会主题,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掉艺术家们有意无意间地呈现出消费社会所衍生的特点。
3 “消费社会”下给中国当代图像艺术带来的思考
消费社会下我们的艺术创作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市场扩大不仅包含物质一方,也包含精神一方。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在满足城市中人们必需生活的前提下精神生活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大城市中的画廊和职业画家数量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画家脱颖而出,所创作的作品也进入国际拍卖市场。然而,机遇和挑战永远是不离不弃的一对双胞胎,消费社会所带来的挑战也随之而来。消费社会会不会成为支配中国当代图像艺术的隐形之手呢?波德里亚用《布拉格的大学生》说明人被异化。在消费的社会里,“商品的逻辑得到了普及,如今不仅支配着劳动进程和物质产品,而且支配着这个文化、、人际关系以至个体的幻象和冲动。”[1]波德里亚的推论是为了说明文化受控于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评判标准左右文化艺术评判标准,文化艺术最终流于消费社会的商业设计之中。
当代艺术在后现代思潮和西方哲学影响,从非理性主义开始经过存在主义到阐释学对传统本质冲击,艺术创作上表现为反形式,反规则,观念化;反传统,反理性,快乐主义;消解精英,推崇大众;国际化,全球性等等特点。当代创作主旨是无关乎于美,无关乎于技法,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艺术家自我的理解反映社会现象发人深省。中国当代图像艺术必然也是具有当代艺术的基本特制。但是,当代艺术的创作特点和消费社会逻辑,会不会使得图像艺术容易一味从众,趋向世俗化,渐失道德标准,丧掉价值尺度,拒绝反思精神,从而违背了当代艺术创作思想的初衷?这需要艺术家本人于创作中不断反思,同时也需要大众接受者于鉴赏中认真品评。消费社会在中国当代图像艺术中有所体现,对中国当代图像艺术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故对于消费社会理论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对中国当代图像艺术中所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以便促使中国当代图像艺术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不失掉当代艺术的主旨。
参考文献:
消费主义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回族穆斯林 伊斯兰教消费观 消费行为 民族认同 六宫村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六宫村伊斯兰教消费观与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现状
新疆六宫村隶属于原石河子乡(现更名为石河子镇)的24个行政村之一。常住总人口为829人,有汉、回、哈萨克、维吾尔四个民族,回族人口为50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1%。每年大量的外来打工人口涌入,为六宫村提供了广阔的房屋出租市场。六宫村轻工业发展很快,其中清真食品加工、进口清真食品销售、各类穆斯林用品店,近两年已成为六宫村回族居民日常消费的首选。城镇化的推进,较大程度上促进了六宫村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超市、饮食、娱乐、房屋出租等经济成分大量出现,为六宫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伊斯兰教消费观。第一,反对禁欲主义的消费观。禁欲主义是古代许多文化中所体现的抑制人类消费的一种思想。《古兰经》中这样写道:“真主为他的臣民而创造的服饰和佳美的食物,谁能禁止他们去享受呢。”伊斯兰教允许人们享用真主赐予的一切财富。
第二,反对奢侈浪费的消费观。伊斯兰教反对禁欲主义,鼓励提倡穆民消费,却也明确地规定,禁止奢侈、豪华、浪费的过分行为。伊斯兰教认为,在物质上,一味的追求豪华奢靡,只会使人们的欲望越发的强烈,会使人丢弃勤俭节约、质朴的美德,也会将人变得贪婪自私,丧失同情和怜悯之心。所以伊斯兰教倡导人们,在物质消费上,加以节制。
第三,适中的原则性消费观。伊斯兰教消费观反对苦行僧式的禁欲主义,反对豪华奢侈浪费,主张在消费里中和适度的原则性消费。在古兰经和圣训中都能看到,在用钱的时候既不挥霍、又不吝啬,谨遵适中的消费原则。鼓励和提倡广大教民勤恳朴实,通过合理正当的途径来创造财富。
穆斯林消费行为现状。第一,物质消费。物质消费,即衣、食、住、用等方面的消费。六宫村回族穆斯林在物质消费上充斥着浓郁的伊斯兰教色彩,形成了其特有的民族物质消费文化。
饮食消费。饮食消费满足了个人生存需要的目的,也传承了回族穆斯林特有的饮食文化。在饮食消费方面,回族穆斯林有着约定俗成的饮食禁忌,例如禁食一切污秽和凶残的动物,以及一切非正常死亡的自死物。另外,回族穆斯林特别注重食物的洁净与来源,在同其他民族的密切交往中,对于饮食也坚守着严格的界限。
衣着消费。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其民族精神在物质形式上的呈现,是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宫村的回族穆斯林服饰文化集中体现在宗教服饰与现代服饰两个层面。以老年为年龄阶层代表的宗教服饰,是六宫村回族穆斯林对伊斯兰教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代表。以中青年年龄阶层为代表的现代服饰,也成为六宫村穆斯林现有的服饰选择。传统的传承与现代注入并存,经济收入的转型带来民族服饰的多样化,六宫村穆斯林却仍恪守着伊斯兰教的民族信仰指导精神。
居住消费。从居住格局、室外规划以及室内陈列均不同程度地展现了回族穆斯林的消费文化。回族穆斯林讲求房屋朝向坐北朝南,以传统的四合院格局为主,在院内,响应伊斯兰教义的号召,家庭主人喜爱种植绿色植被,并区域分明,整齐划一。在室内,回族穆斯林反对偶像崇拜,室内严禁悬挂各种有关人物及动物的画像。回族穆斯林的居住消费,除了单纯的居住需要,更多的体现出穆斯林群体间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
第二,精神消费。精神消费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回族穆斯林在消费行为上的一种精神寄托。其主要来源于的供给。很多时候精神消费以宗教消费的物质形式呈现出来,回族穆斯林希望通过具体的宗教消费行为来履行穆斯林职责义务,完成对信仰的虔诚及对自我心灵的净化洗涤。笔者通过对六宫村回族穆斯林宗教消费行为的调查问卷回收整理,总结出以下宗教消费行为:天课、乜贴、清真寺的修建或扩建、朝觐、尔麦里仪式、宗教节日消费、穆斯林用品消费。
笔者在六宫村就以上7项消费行为类型对100户家庭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六宫村回族穆斯林的宗教消费观念中,天课、清真寺的修建资助以及散乜贴这三项消费行为被视为最重要的宗教消费。
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特点及成因
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特点。第一,崇尚清真性消费。回族穆斯林的消费文化中,始终都贯穿着“清真”的核心概念。以清真为基点展开的消费,更多的是出于对于人们身心健康的保护。在饮食上,回族穆斯林有着自己的饮食禁忌,对于禁忌的不可食之物,在伊斯兰教里都被视为不洁净卫生,不利于健康的食物。在着装上,回族穆斯林崇尚白色,将白色视为最为纯净,真主最喜爱的颜色,且讲求款式简约朴素。在婚礼、葬礼等人生礼仪程序上讲求按照伊斯兰教传统来实行。
第二,秉持节俭适度性消费。节约是伊斯兰教积极倡导的消费理念。《古兰经》及圣训中均劝诫穆斯林,不禁欲、不浪费的行为规范。伊斯兰教鼓励消费,但讲求简朴、拒绝豪华攀比的奢靡之风。
第三,提倡生态环保性消费。在伊斯兰教,绿色环保作为一项回族穆斯林消费的行为指导,贯穿于日常的消费活动中。在生态环境中,讲求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人类要更多的去保护自然。在食物上,讲求爱惜节约,不可嫌弃食物,拒绝浪费。
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特点成因。第一,伊斯兰教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古兰经》、圣训中所宣扬的“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笃信”的核心思想,早已根深蒂固的根植于穆斯林的内心。伊斯兰教所宣扬的、提倡的、禁止的等等思想都作为回族穆斯林消费实践的价值观导向,并成为他们的精神指引被积极地响应实践着。
第二,宗教经堂教育以及家庭传统教育的影响。回族穆斯林家长对其子女的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都汲取于伊斯兰教文化的素材,并通过经堂教育以及家庭传统通教育的形式来完成。家长的言行举止不同程度的教化和影响着孩子们日后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为回族穆斯林个体间的民族认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城镇化进程冲击的影响。六宫村在城镇化进程的政策实施下,回族穆斯林在消费观念及行为上,恪守宗教教义的同时,也在主动地适应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给六宫村带来的不仅仅是村改居行政体制的变革,同时回族穆斯林在传统消费观念与行为习惯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和吸纳与时俱进的现代文明社会文化,优化丰富着民族消费文化,在相应的消费行为上也展现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关于六宫村回族穆斯林宗教消费观与消费行为的思考
通过对六宫村回族穆斯林宗教消费观与消费行为的现状、特点及成因的田野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过度的宗教消费。六宫村属于典型的移民村,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这其中大多来自于甘肃、宁夏与青海等地的回族穆斯林,由于地域风俗的差异,对于宗教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相较于六宫村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清真寺的修建资助这一宗教消费行为,在六宫村,属于回族穆斯林完全自愿制,不受任何牵制与影响的自由宗教消费行为。而来自于甘肃,尤其宁夏一带的回族穆斯林,对于此项宗教消费,则较大程度上受到当地风俗的制约。
传统与新型消费观念的冲突。在六宫村回族穆斯林消费群体中,主要以青年与中老年穆斯林两大年龄群体为主,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六宫村青年穆斯林在践行宗教消费义务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吸收现代科学思想文化。青年穆斯林讲求宗教消费观念的创新,添入自身的消费习惯与形式来指导宗教消费行为。而中老年穆斯林则以保持传统为首选来完成宗教消费意愿,认为讲求原汁原味,更显虔诚。
“男性中心主义”的家庭宗教消费模式。“男性中心主义”意指完全建立于男性经验为基础上的理论与实践,成为不容置疑的准则。笔者在六宫村调研期间发现,在回族穆斯林家庭中,以这种男性中心主义为主的家庭宗教消费模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男性在家庭中的主导和决策地位,以消费的形式充分体现出来。男性主导的支配权同样体现在家庭宗教消费上。
总之,六宫村回族穆斯林宗教消费中所体现出的“男性中心主义”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男女间不平等的存在,但笔者认为,随着六宫村村改居行政体制的变革,经济的不断发展、回族女性独立意识的增强,尤其越来越高的社会参与度带来的经济独立意识地不断增强,“男性中心主义”将会逐步得以弱化,并逐步为“男女间的真正平等”所取代。随着六宫村由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区转型,回族穆斯林的宗教消费行为也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在宗教消费中所存在的问题,使我们了解到回族消费文化中的一些偏离现象,为引导回族穆斯林树立正确的宗教消费观、合理的消费行为,具有较高的人类学研究价值,值得研究者进一步做更深入的研究。
消费主义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女大学生;消费;消费行为;行为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5-0088-03[基金项目]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基金资助项目(52XJ1104)。
[作者简介]孙洋(1977―),女,天津人,硕士,天津师范大学保卫处,政工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关注、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以天津师范大学本科女生为样本进行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从整体上来看,呈现出多样、健康、积极的主流,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消费倾向。这主要表现在:盲目消费;炫耀性消费和攀比消费;消费特点“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笔者认为影响女大学生消费行为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女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一)女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外国消费主义观念的传播,一些错误的消费观影响到了当代的女大学生,并且动摇了一些学生对于勤俭节约美德的认同。这些错误的消费观主要有三种:第一,超前消费观。超前消费表现为高消费、借贷消费。第二,攀比消费观。女大学生们在推崇物质化享受的同时,会产生攀比消费的观念。第三,享乐主义消费观。享乐主义消费观把消费当成是人生存的唯一目的,把对感官欲望、物质欲望的享受和追求看做人生幸福的唯一目标。
(二)女大学生的心理因素
1.认同心理
在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中,认同心理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身边朋友、同学等对商品或服务的看法和评价会影响女大学生的购买决策。另外,当使用某种商品成为一种时尚时,即使有些女性消费者不需要或不喜欢这类商品,但受到虚荣心、从众心理的影响,她们也有可能购买该类商品。
2.自尊心理
这种心理反映在消费行为方面,使她们喜欢独立自主地选购商品,还希望别人效仿自己,经常以自己的购物眼光、标准、习惯和爱好来分析和评价别人及商品。此外,她们在购物时希望得到销售人员的尊重和认可,销售员的服务态度、广告的宣传等都会影响女大学生的自尊心。
3.从众心理
女性从众心理强,很容易被别人的言行感染,从而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和行为,或者因别人的影响而轻易改变自己的决定。尤其是25岁左右的女性,这些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感性、冲动、讲究个性、追求时尚等。
4.群体偏见
群体偏见与群体内聚力有关。群体偏见对女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聚力强的小群体中,比如关系亲密、团结的宿舍或班级。受到群体偏见的影响,女大学生趋向于形成相同的消费观念,比如消费态度等。
二、家庭因素
(一)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
中国自古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几乎成为传统养儿育女的“金科玉律”。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用在孩子身上的花费更是水涨船高,尤其是家里有女孩的家长奉“穷养儿,富养女”为育儿箴言,片面理解的家长们更是一味追求高消费。就这样,在父母的溺爱中,理财概念在这些女孩子眼中渐渐淡化。没有体会过挣钱辛苦的她们自然不懂珍惜,会挥霍也不足为奇。
另外,现在的在校的女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女,一些家长因为曾经亲身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吃过苦,所以现在格外关心和宠爱自己的女儿,即使条件差,有些家长也会千方百计地满足女儿的要求。从访谈和调查中发现,家庭影响在女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非常明显。
(二)父母身体力行的榜样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习惯和原则影响着自己的子女。如果父母本身的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势必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富裕的家庭,如果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缺乏教育,而且自身又在消费方面起到负面示范作用,这种家庭的孩子不可能有正确的消费价值观,也做不到科学、文明、合理消费。
三、社会文化因素
(一)大众媒体的影响
大众传媒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向大众传播信息,借以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它与消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直接地表现在它刊登的广告上,广告是大众获取消费信息的主要来源,直接刺激着大众的消费欲望,诱发消费动机。其次,大众传媒传播内容既是消费主义的反映又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消费文化,促进消费行为的发生。
1.大众媒体的积极影响
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是女大学生获取消费信息的重要渠道。大众传媒以其公开性、快捷性的特点吸引了女大学生。同时,大众传媒在指导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大众媒体的消极影响
女大学生处于消费需求比较旺盛的阶段,广告促进消费行为,引导着女大学生的消费时尚。部分大众传媒过分强调竞争和物质利益,创造“消费时尚”,使女大学生青睐于高消费和盲目消费。而高消费和盲目消费无疑会加重女大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甚至会扭曲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加大高校的管理难度。对她们个人来讲,后果就是扭曲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同时容易把大学生引导到奢侈性消费的歧路上去。
(二)社会期望的影响
社会在评价一个好的女性时一般都会说:善良、美丽、散发女性魅力等等,这些评价就构成了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期望。这些社会角色期望无疑会影响到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作为女性,她们更加注重打扮,在化妆品、服饰上的消费比例较高。
(三)传统消费心理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再加上中国社会的各种繁杂关系造就的复杂多变的心态,女大学生很难把握正确的消费心理。她们有可能迫于压力或者与周围的他人追求一致而攀比消费甚至挥霍无度。
1.传统消费心理讲究的中庸之道
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与“中庸之道”的特点反映在消费行为中就是大众化的商品有一定的市场。顾客的消费行为有明显的社会趋向和他人取向,以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一般消费观念来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喜欢随大流,赶潮流。
2.传统消费心理注重的人情关系
礼尚往来的人情消费是中国人古老的传统,也是一种沟通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中国传统的人情消费自然也影响到了女大学生,使她们认为人情消费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是拓展人脉的关键。
3.传统消费心理特有的面子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演变出了中国特有的“面子”文化,“面子”文化反映在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中,就是过于为了显示体面,追求高消费和盲目消费。
(四)外来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
消费主义,是指消费激情以及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消费主义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在这种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女大学生就会放松思想政治上的要求,疏于学习专业知识。甚至,某些女大学生由于过度追求盲目攀比和贪图物质享受而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
四、思想道德教育因素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针对消费知识的教育明显不足。由于对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认识不够全面和客观,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中并没有出现消费专题教育内容,因此,遇到问题就会缺少及时而有效的应对。另外,国内学校的传统教育多是观念上的教育,鲜有能力和方法方面的教育。很多学生主观想要健康消费,但是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引导。因此应该加强当代女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相关教育,让女大学生们掌握消费知识、拥有理财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志伟.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点及企业营销策略[J].商业研究,2002(4).
[2]陈华明.消费社会中的艺术生产与大众文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0).
[3]谢素军,曾盛聪.女大学生消费认同与交际观的互动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
[4]汪先平.女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分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1(3).
[5]陈功焕,刘小珍,王雪莲.上海地区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J].商场现代化:下旬刊,2007(30).
消费主义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120-02
消费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消费不仅是一个经济实用的过程,更是链接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枢纽。正如马克思所说:“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他在开始生产以前和生产期间都是一样”[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群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关注大学生能否理性消费,将对国家未来的经济健康发展和消费文化的建构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从目前来看,大学生的总体消费形势趋于健康、合理。但同时有一部分学生的消费行为存在着不合理、消费观念非理性的情况。
一、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主要表现
(一)盲目从众消费
在大学校园很容易形成某种消费氛围,大学生都希望他们的消费行为与周围的同学达成同步。比如一些流行的电子产品,像手机、平板电脑等。女生的化妆品、衣服、各类饰品;男生随波逐流地学抽烟、喝酒等。无论对自己有没有用,只要别人有了,自己也要想方设法去得到,没有自己的消费观念,缺乏消费计划,不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二)享乐主义消费
一些学生信奉“人生苦短,及时享乐”的思想,追求物质享乐消费已经在大学生中蔓延。为了享乐,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有的甚至以牺牲自己的学业和健康为代价。过分追求消费享乐感、消费会使大学生对感官刺激产生强烈体验的渴望,将会缺乏积极、奋斗的精神,意志品质薄弱,经受不住生活中的挫折,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然而追求物质享乐消费的“这种需要永远无法获得,只会满足导致精神麻木,最终导致自我毁灭”[2]。
(三)满足感消费
在消费时,一些虚容心强的大学生,喜欢彰显个性,追求品位,表现自我。“他们的消费注重的不仅仅是商品的物理意义上的使用价值,而是追求商品所附加的,能够表现其个性、身份地位、财力、提升自己形象等的象征意义”[3],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优越感。
二、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主要原因
(一)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入侵
消费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指当代国际社会存在的一种把消费数量和种类日益增长的物品和服务视为至高无上的生活目的的价值观念或文化态度”[4],消费主义崇尚消费至上,追求享乐主义。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入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对于这些消费观念缺乏辨识能力,在大学生中逐渐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消费至上、享乐至上的消费观念,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浪潮的负面影响,消费观念开始出现偏差,渴望西方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注重物质消费、追求奢侈消费、享乐消费,对消费主义产生的腐蚀作用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
(二)大学生理财计划的观念淡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理财与你挣了多少钱没有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5]。“大学理财问题”,越来越被同学们所关注,尤其是刚步入大学生活的大一同学,多数同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有时候往往管不住自己,过早地把生活费花在一些不需要的地方,对于可独立支配的这部分花费,不少学生还是无法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由于理财能力的欠缺造成上半月“富翁”,下半月“负翁”的局面;有的同学干脆是连回家的路费都花完了,只有向要好的朋友借,下学期再还钱,形成相当恶劣的循环;只有少数同学有理财意识。
(三)家长对子女的节俭消费教育力度降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人生观、世界观往往给子女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的独生子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条件的不断改善,对于子女的节俭消费教育力度大大降低。“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使大多数家庭的父母宁可自己“勒紧腰带”省吃俭用,也要给予子女在经济上最大的满足。这种经济上无计划、无节制的给予,是对子女不负责任的教育引导。纵容了子女的消费欲望,养成了子女肆意挥霍浪费的恶习。
“消费教育的滞后使大学生形成不良消费习惯成为可能”[6],大多数高校的教育还在偏重于知识的传播,而疏忽德育。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消费习惯对于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消费倾向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机制;同时对于大学生消费的教育更是远远没有普及。学校对于提倡节俭、科学、适度的消费教育尚未完全实施,削弱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此外,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没有引起高校的重视,比如网吧、台球厅、歌厅等娱乐性场所遍布学校周围,使学校的环境不断恶化,对于一些没有自制力的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从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