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

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食品安全审计;信息化;框架构建

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依旧存在比较突出的隐患,食品安全风险的识别与防控具有复杂性、差异性等特点,食品安全治理仍存在比较大的难度。作为风险防控的重要手段,食品安全审计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但在信息化技术水平、流程体系以及数据完备性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在数据获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上存在较大的难度。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独立性、安全性与匿名性等特点,利用其智能合约、共识机制、非对称加密、分布式账本等技术,可有效保障审计数据的质量与可追溯[1],同时还有助于风险的及时捕捉、人力资源的节省以及审计效果的提升等。因此,分析探讨区块链技术在食品安全审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食品工业来说,审计与食品质量标准在食品安全的保障中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例如:评估管理系统,获得某些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的认证,评估场所和产品的条件,确认法律合规性等等[2]。审计应用于食品安全治理,最早是在西方国家产生的,由此也逐渐衍生出一项新领域的审计———食品安全审计。国内学者将食品安全审计界定为:“一套集成本审核分析、质量管理机制考察和企业产品质量状况核算评价为一体的科学方法”[3]。该领域的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大致开始于在三鹿奶粉事件发生以后,并且集中在乳品行业,食品安全审计的具体实施也基本是由政府有关部门主持进行,且审计对象主要聚焦在大型企业[4]。目前,就我国已有的食品安全审计案例来看,还存在中小型企业审计不够到位、审计依据标准不够明确、审计数据不够安全可靠以及在专业审计人才与方法上存在欠缺等问题。因此,亟需新技术、新方法的引入和应用。近几年,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开展了其在许多领域和场景应用的研究。区块链在审计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关的研究如: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实施审计框架[5-6]、区块链技术在企业联网审计中的应用[7-8]、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审计中的应用[9-11]以及区块链审计在政府治理中的应用等等[12-13]。在具体的审计模式探索中,毕秀玲等[14]提出要大力推进“审计智能+”的建设,在5G、区块链、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提高审计信息化的水平。传统审计过程中所面临成本、效率、质量、安全性等问题恰恰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有效解决[15]。房巧玲等[16]便提出了基于双链架构的混合审计模式,即智能审计程序与人工审计程序相结合的模式。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还尚未见有关区块链技术在食品安全审计中应用的研究。基于此,文章首先根据区块链技术的工作原理与优势点,分三个层次构建起区块链技术在食品安全审计中应用的逻辑框架。其次结合传统审计工作,通过技术代入,进一步阐述区块链技术下的食品安全审计工作的大致流程。最后,充分考虑当前区块链技术在运用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

1区块链技术在食品安全审计中的应用逻辑

1.1区块链的工作原理

区块链是在一种基于分布式系统思想形成的网状结构,在这个网状结构中,信息存储上链主要有以下流程:当某个节点有新的数据信息录入,该节点将会把信息网络中的其他节点进行广播,其他节点在接收信息以后会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可靠性进行检验,检验无误后该信息将被储存在一个区块中,经过随机Hash算法得出Hash值,该过程可以视为一种单向的加密手段,不仅可以将复杂无章的数据信息转换为固定长度的字符代码,而且其破解的困难程度也保证了数据的不可篡改性。此时,全网将基于共识机制对该区块内数据进行审查,审查通过以后该区块将被正式存入区块链的主链中,相应的数据也将被打上时间戳标记,更新复制保存到每个节点里[17],如图1所示。

1.2区块链技术在食品安全审计中应用的逻辑

区块链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在各个领域加速应用。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审计领域,这种模式被称为区块链审计。而在区块链审计的定义上,徐超等[18]提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在审计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而狭义上则包含了区块链审计和审计区块链这两种方式,二者的审计对象不同,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在区块链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基于信息系统对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进行测试,通过借助发挥区块链技术的优势性,对各类业务执行自动化审计和持续审计等行为[19],具体包括:对数据的真实性、时效性以及可靠性进行审计;对系统设置、共识机制以及智能合约等进行审计;对区块链技术所涉及的系统节点等安全性进行审计[20]。事实上,区块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协议层、应用层和访问层,它们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构成了区块链技术在食品安全审计领域的运用逻辑,如图2所示。协议层(又称基础层)是基于共识机制展开运行的,通过共识机制来保障每个节点的数据是真实一致可靠的。在利用分布式数据存储、加密算法、网络编程以及时间戳等技术的基础上,对食品供应链上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各个企业的各类信息进行收集与记录,如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原料配比情况、添加剂的使用量情况,食品物流环节的负责方信息、车次时间以及冷链条件情况,食品交易过程中经销商情况以及流入消费者的时间地点等信息[21]。企业彼此间的信息验证以及共识算法记账使得审计需要的众多数据信息能够公开透明、不易篡改,也有助于扩大审计工作的覆盖面。对于应用层而言,智能合约的存在使得区块链在没有人工控制以及第三方干预的情况下,能够按照网络编程出的代码进行自主运行,有助于明确执行标准,大大提高了审计的效率以及数据的收集分类等重复性工作,在预先设置的程序代码中,一旦触发相应的条件和标准,将会作出各类分析行为,这样一来,审计人员通过区块链技术就可以对食品质量安全实现实时监控、及时预测和灵活预警[22]。就访问层来看,无论是通过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端还是移动终端,借助区块链技术的可编程性采用公钥与私钥授权的机制,能够实现数据的安全独立便捷获取。同时,时间戳技术有助于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使审计工作的的可靠性和便利性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化。

1.3区块链技术在食品安全审计中应用的优势

对于食品行业来说,信任机制的构建对于品牌形象的树立是十分关键的,而品牌形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甚至是行业的兴衰。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审计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可追溯将有助于信任的构建。而区块链技术在审计中运用的优势,将有效推动信任机制的形成。首先,去中心化的优势使得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上所有企业都可以分别作为一个节点,分布式数据储存技术的应用,使得众多企业在信息的记录和储存上互相监督、互相利用,具有更加安全、更加便捷、更加透明的优点。同时,每个审计项目由指定的审计组执行审计,每个审计组也相当于区块链的一个节点,若干个审计组节点组成分布式节点组织结构,相当于一个分布式账本。于是审计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所涉及的审计对象也更加的全面而具体,不需要非得围绕核心企业实施审计,解决了审计范围的局限性问题,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审计结果的质量。其次,交易可追溯性、数据透明性的优势使得信息在供应链上变得更加可靠、真实。在供应商的选择、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等等方面具有督促作用。例如,就已有的食品安全审计案例呈现的结果来看,存在如下问题:企业不能持续保持生产条件、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等落实不到位、企业自身的检验能力不足、生产信息记录的不完整甚至伪造记录以及不合格品和变质食品的及时处置问题等。在区块链技术的帮助下追溯系统将会不断完善[23],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也会更加具有约束和威慑作用。在现实中,已有具体的应用案例,如2017年7月沃尔玛、京东、国际商业机器(internationalbusinessmachines,IBM)公司和清华大学共同组成了区块链联盟,在产品的地产、批号、生产厂家、到期日期以及运输细节等各种详细信息的获取上,可以实现从天数到秒数的速度提升,这将极大地提升审计实施的效率。最后,可编程性则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相比于传统审计中的人工操作,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使得审计的流程更加严谨、更加快捷。食品安全审计过程中,涉及到的质量标准、规范等十分复杂,对于不同品类食品的特殊性质、不同添加剂的使用规定等所涉及的知识更加多样和复杂[24],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则可通过代码的编写,将有关审计标准、审计法规等进行定义,在区块链中实现数据信息的智能运行。在既定的规则和协议下,区块链可以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传递与存储,高安全性、高透明性使得审计效率大大提升。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Rubix平台就是通过将自动化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相结合,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又能达到降低成本等作用[25]。同样,沃尔玛也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食品供应链管理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理想成效[26]。

2区块链技术下食品安全审计的流程

区块链技术下的食品安全审计流程是在传统审计流程的基础上,通过融入区块链技术,对审计流程进行重塑,保证审计大环节不变,即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以及审计报告阶段,但细节更加优化、效率更高,如图3所示。

2.1审计准备

在审计准备阶段需要先对审计信息和数据等进行预处理,通过数据的采集、传输与存储,利用区块链中各个节点所达成的共识机制,实现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与一致性。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被审计食品行业的相关标准、企业会计准则的选取情况、企业的性质以及监管环境等的了解,对相关获取信息进行更新记录,并利用时间戳技术,相当于会计记账中的连续编号机制,对新产生的区块做上时间标记,充分保证了数据在一定时间内是可追溯的、可验证的以及完整的。

2.2审计实施

在审计实施阶段,面对食品供应链本身的环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区块链应用平台会及时向各个节点的企业、账项往来银行以及其他关联方进行信息的检查与考证,并将结果进行实时反馈。在对某一生产、加工业务或者交易进行审查以后,将问题点进行汇总与分析。在审计过程中,同时需要伴随着数据清洗、数据挖掘、可视化操作、实时处理、风险识别与评估以及重要性水平的确定等技术支撑,也需要借助传感器、物联网、射频识别以及CPS/GPS等审计工具[21],因此,这将对专业人才的技术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

2.3审计报告

在传统审计流程的收尾阶段,需要对整个审计流程所记录的工作底稿以及证据信息进行整理与汇总,并出具最终的审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而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下,审计人员通过对数据信息的系统建模进行智能化自主分析,并且能够做到对审计结果的实时记录、对被审计企业进行随时随地的监控,还可以根据审计主体的不同以及审计要求的变化,随时出具定制化的审计报告,大大提高了审计结果的质量以及需求度的满足程度。

3区块链技术在食品安全审计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3.1技术问题

现阶段,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具体的个人,对于审计的水平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监督再到上市公司的财报结果公开,处处离不开审计的参与,审计也逐渐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作用,例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信息科技审计以及本文所探讨的食品安全审计等领域。在食品安全上,任何小的风险都不容忽视,这对于审计的执行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尽管区块链技术在效率和质量等方面对食品安全审计有着很大的帮助,但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区块链的复杂度也急速增加,无论是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对计算机的算法处理能力、存储能力以及硬件配置有着越来越严苛的要求。因此,进一步提高硬件的可靠性以及软件的适配性是技术层面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

3.2安全问题

区块链技术尽管有着Hash值非对称加密算法、时间戳等技术的支持,但安全性问题依旧是区块链技术在发展中不容小视的关键问题。随着黑客技术的不断进化,以往的51%攻击成本已经不再具有很强的约束性,这对于审计工作是一项不小的潜在威胁。在区块链共识机制的基础上,很多企业将自己的关键性信息乃至核心机密都进行了上链操作,而黑客的行为将会对企业们造成重大损失甚至致命冲击。这就说明不存在一劳永逸的保障,各项技术需要在不断的挑战和威胁中,始终保持高度的预警态势,在面对不法分子的各种花样攻击时,能够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这就需要相关信息技术人员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素质。

3.3监管问题

事实上,尽管区块链技术中的分布式数据储存技术使得数据的记录、存储与读取更加便捷、安全,但其却弱化了国家对于交易情况的监督,对于现有的监管体系具有一定的冲击。区块链技术还在逐渐发展走向成熟,在食品安全审计领域的应用也将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有关监管的法律法规仍需进一步的完善与明确,如果真的出现监管漏洞,那必然影响该技术的健康、稳定与向好发展。因此,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国家相关部门的法律与监管体系也要完善跟进,二者相辅相成,为技术作用的充分发挥保驾护航。

4结语

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范文2

第三方支付寡头格局确定,移动支付高速发展;P2P借贷监管落地,行业进入涅期;股权众筹风光不再,道路崎岖;互助保险获批,互联网保险仍处于探索之中;消费金融异军突起,成为互联网金融新亮点。此外,智能理财(机器人投顾)和区块链均在2016年获得极大关注,新公司、新业务层出不穷,前者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模型测算,后者则涉及到复杂的密码学和分布式技术,均具有很高的技术门槛。

在此前的互联网金融中,互联网与金融是简单的结合,典型表现为借助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创新”主要集中于渠道层面,技术创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远远不如监管宽松来的重要。2016年,互联网金融仍处于“治理整顿”之中,但形势已经出现显著变化,互联网金融即将进入下半场。

移动支付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交易账户与金融账户的打通成为新亮点

2016年上半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规模接近13.5万亿元,环比增长25.68%;同期,移动端之外的第三方支付规模约为9万亿元,显著落后移动端。天猫2016“双11”全天总交易额突破1207亿元,无线交易额占比81.87%(2015年为68.67%),是移动支付已经占据第三方支付主流的有力印证。

对第三方支付来说,移动支付能带来更为丰富的数据,尤其是在O2O场景下,移动支付平台不但知道用户购买的物品和价格,更进一步获得了用户支付的时间、位置和场景。这些数据与交易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加准确地刻画用户,进而提供更多的服务,其中一个重要服务就是信用支付。

京东“白条”和阿里“花呗”等产品的推出,起初是为了满足自身生态圈的信用支付需求。随着风控积累和模型优化,这些工具试图走出自身生态圈,向更为宽广的领域延伸(例如商场购物、医院缴费、ETC缴费等),移动支付则是桥梁和工具。在面对O2O购物场景时,虽然支付场所(例如商场、医院、收费站)不在电商的生态圈之内,但是通过移动支付账户,第三方支付平台对用户信用了如指掌,只要做好收费方的反欺诈工作,为用户提供信用支付的难度日益降低,将成为领先支付平台新的业务增长点。

尤其是在农村等偏远地区和众多小额支付场所,信息化和数据化的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开展金融服务的难度较高。而3G/4G移动通信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大降低了偏远地区移动支付的门槛,通过移动支付可以获得用户收支、交易及场景方面的数据,填补用户信用数据的空白,可以此为基础向其提供包括信用支付在内的金融服务。未来,信用与支付互相促进,信用卡很可能变得可有可无,手机及移动支付工具将逐步取而代之。

在此之前,第三方支付早已接入金融投资和理财功能(例如购买基金、保险、理财产品等),具备了金融账户的部分功能,信用支付的加入和强化,使这一账户的功能更加完善。在同时拥有用户的交易账户和金融账户之后,支付机构对用户的了解更加全面,可以提升交易行为和金融行为的互动,例如根据交易习惯为用户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或根据用户经常购买的理财产品量身定制商品,这将使得支付机构继续保持超越传统银行的优势。

因此,预计移动支付会继续向各行各业渗透(包括跨境支付、B2B支付和企业财务管理等),逐渐取代现金支付,进而超过信用卡,成为用户的全功能账户,该账户所形成的流量、生态及技术壁垒进一步巩固目前领先支付平台的地位,挤压其余支付机构的市场空间。

P2P借贷继续两极分化,技术成为唯一突破口

经过一系列严厉的治理、整顿之后,P2P借贷行业累积的风险逐步得到释放,劣币驱逐良币的危险大大降低。但是对贷款额度的限制――个人在单个平台上的借款余额不得超过20万元,在所有平台上的借款总余额不得超过100万元;机构在单个平台上的借款余额不得超过100万元,在所有平台上的借款总余额不得超过500万元――无疑给绝大部分P2P借贷平台戴上了紧箍咒,并可能导致大部分平台的退出。

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2015年,整个行业的小额信贷(额度小于10万元)占比不足7%,大额个人和企业借贷(额度大于100万元)占比则超过60%(其余的则介于二者之间)。限定个人借款余额不得超过20万、100万,机构借款余额不得超过100万、500万,意味着行业一多半的业务需要进行转型。

从2016年最后几个月的数据,已经可以看到P2P借贷行业愈发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70%~80%的P2P借贷平台交易额下降,而排名前20%的平台交易额则逆势上升。这说明在合规压力下,大型P2P借贷平台因其相对深厚的实力得到更多投资人、借款人的信任;而这些平台也有较大可能解决自身的合规性问题,尤其是解决贷款限额的问题。

贷款限额的制定一方面是为了监管法规的衔接,另一方面在于落实P2P借贷的普惠性、补充性定位,它更在深层次上决定了技术创新是P2P借贷平台的唯一出路。每人20万元、每家企业100万元的限额意味着传统依靠人力的重资产线下风控模式即将走到尽头,有竞争力的平台必然拥有大数据反欺诈能力和自动化的征信、审贷和定价能力,可利用模型与算法自动、批量处理用户的借款请求。

无论是向场景靠拢以降低获客成本,还是借道资产交易所规避限额问题,风控始终是P2P借贷业务的核心,技术化的风控路径无可回避。但是这一路径的门槛是如此之高,将导致绝大部分平台无力迈过,最后只能选择退出或者被兼并。因此,预计2017年,P2P借贷行业的整体交易规模仍会缓慢上升,但是平台的两极分化加剧。有实力的平台迈过技术风控门槛,释放合规红利,业务继续突飞猛进;而大量中小平台日益萎缩,拖累行业整体规模的提升。

在这样的趋势下,甚至可以预期出现若干风控水平较之银行也毫不逊色的P2P借贷平台,这些平台甚至可能弱化或者关闭互联网端的资金业务,专心借款人获客和风控业务,转型为中介公司、技术公司或助贷公司。而外部的大数据公司、风控方案提供商也很可能在该行业获得黄金合作期。

消费金融万马奔腾,资金成本决定最终成败

各种利好之下,依托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消费金融无疑将延续三年以来的热度,业务规模再上台阶,预计2017年可以突破万亿元门槛。无数的转型P2P借贷平台、创业公司将继续涌入这一“丰沃”之地,然而,这些新来者会发现,他们很可能已经走上了4年前(2013年左右)P2P借贷行业的老路。

目前,消费金融存在广阔的市场空间,大量细分市场有待发掘。但一方面,大型电商已经占据天时(技术)、地利(流量)、人和(品牌)等多方位的优势;另一方面,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大数据公司星罗棋布,早就开始了跑马圈地。市场的成熟程度超过了4年前的P2P借贷,而行业巨头的实力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新来者面对的业务门槛和竞争压力将远胜于P2P借贷。

如同其他信贷业务一样,消费金融的核心包括获客、风控和资金三大要素。我们假设新来者具有优秀的风控能力(这一假设基本上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在获客端,其成本远远无法与大型电商相抗衡,在资金端则远远无法与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相匹敌。目前,成功的消费金融创业公司大多走了自建场景之路,即自行搭建或者嵌入某个消费场景(线上的电商或线下的交易渠道),利用前端的获客优势和后端的数据技术形成风控能力,进而引入银行、机构资金有效降低了资金成本,从而保持对客户的吸引力。

这一路径对创业公司的要求极高,需要同时具备商务推广(与B端商户合作)、大数据分析(包括对B端商户的选择和对借款人的分析)和金融风控人才,三者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解决资金成本的问题。大量电商机构则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来获得低成本资金,天然拥有资金成本优势的银行不甘示弱,同样积极与电商平台、大数据公司合作,解决获客成本和在线审贷问题,其优势也将日益展现。

对于消费金融来说,获客优势和风控优势最终都必然转化为资金成本优势,无论是细分领域的渗透和技术驱动的扩张,最终必然会以能否获得低成本资金的青睐作为成败标准。毕竟,(小额)消费金融与经营贷、周转贷不同,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它都很难称得上是“刚需”,因而借款利率的弹性较小,无法像后者那样,通过极高的借款利率来覆盖获客、风控上的差异。

因此,在消费金融领域,服务机构资金成本的变化将成为一个风向标。我们预计,大部分成功的消费金融服务机构(除大型电商和持牌金融机构之外)同样会延续未来P2P借贷平台之路,成为中介公司、技术公司或助贷公司,而未必包办从获客到风控再到资金的消费金融完整链条。在此激烈竞争和演变过程中,互联网消费金融在规模上的突飞猛进将持续数年,直至监管趋向严厉、行业集中度显著上升,窗口期结束。

区块链热炒不休,但是暂时很难看到落地案例

如果把2016年作为区块链之年,估计不会有太大的争议。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区块链之风骤起,无论投资界还是银行、证券、保险业都对该技术趋之若鹜,各种创业公司、联盟纷纷成立,似乎其在应用上的爆发已经指日可待。

但是区块链作为一项极度前瞻的技术,它需要网络设施、监管环境和社会契约的密切配合。从源头上来讲,这是一项为躲避监管而诞生的技术,采取了以牺牲存储资源、通信资源、时间资源和计算资源来换取“安全”的策略。其制约在于:单靠该技术无法全面解决端到端的安全问题,而普通人又无法自行形成共识和机制来弥补其安全漏洞(例如黑客偷窃问题、原始数据诈骗问题等),仍然需要引入外部监管力量。而一旦引入监管,其社会成本优势可能荡然无存,或者导致“去中心化信任”的坍塌,沦落为一个全冗余的分布式存储系统。

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范文3

一、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移动终端、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促进“互联网+”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是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教师能够主动利用信息化技术及平台,探索教学方法。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教学方法灵活、交流互动手段多样、教学资源丰富等优势。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几年信息化获奖作品的质量和参赛数量来看,高职院校对信息化给予极大的热情。大部分职业院校不惜重金打造比赛作品,从VR、AR等先进设备的引进和视频的拍摄等各个环节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化教学对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理念更新的重要性。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是简单地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投影等,教学设计没有新意,没有创设情境,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缺乏将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对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的促进作用

(1)创新了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环境依靠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实训室、全息投影等技术来创设和营造情境,使授课、学习、评价等与教学流程相关的各个环节全部信息化,这样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灵活的教学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与学习方式。

(2)创设教学环境。获奖作品越来越注重利用信息化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影视鉴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是通过播放影视作品,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教师主要采用任务教学法,借助蓝墨云班课,自主微课,使学生对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有初步的认识,学生在头脑风暴区上传喜爱的电影人物图片、在讨论版推荐影片,教师汇总后针对性地挑选并制成数字电影库,为课堂练习做好准备。

(3)推动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综览近几年获奖作品不难发现,大赛越来越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已成为职业院校必备的教学平台,为了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大部分职业院校从2016年开启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历程。各省教育主管部门为了鼓励职业院校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积极性,开展了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的评选,从政策、制度、评优等方面加大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倾斜力度。

四、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国家层面

1.以提质培优为契机,全方位提升高职教育信息化水平。“双高计划”和职业院校提质培优对职业院校提升信息化水平有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加快智慧校园建设,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VR/AR、人工智能、5G网络、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的最新发展,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空间、工作场所和虚拟场景及其相互融合的环境,促进学生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虚拟工厂的不断完善,教学模式的改革,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了教师信息化水平。

2.不断完善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积极转化大赛成果并广泛共享。国家对提升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水平非常重视,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院校的申报环节中,把信息化国赛获奖经历作为必备条件之一。国家应出台转化大赛成果的制度,推动比赛成果转化。

(二)学校层面

1.推进智慧数字教室建设。全面改善学校网络条件,升级校园网主干带宽,实现无线WI-FI6和5G通信网络全覆盖,完成IPv6规模化部署。按照新一代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快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集现代技术为一体的智能教室,建成全向交互、全面感知、高效协同的智慧校园。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计划,全学段推动“课堂革命”。

2.健全信息化教学考评制度。学校要高度重视信息化教学,完善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机制,每年定期组织信息化教学比赛,积极打造优秀作品参加省级、国家级教学能力大赛,并对获奖教师在职称评定以及各种评优活动中倾斜。把学生信息化能力素养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及日常学习计划中,提高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优质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师层面

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范文4

原文标题《壮年腾讯》

作者:史中,(微博:@史中方枪枪,微信:shizhongst)

来源:微信公众号“浅黑科技(ID:qianheikeji)”

本文由公众号浅黑科技(ID:qianheikeji)授权转载

当你是只宠物的时候,没人要你扛起家里的重担。

比如十几年前那只卖萌的 QQ 企鹅。人们用来打情骂俏,用来互诉衷肠。它是一种风雅的装饰,却不是承重的钢梁。

当你是个少年的时候,家人们会赞美你的成长,宽恕你的错误。

比如我们手中的微信,从零到十亿用户。人们盛赞张小龙的克制和坚持,“懂他”是一件引以为傲的事。

当你步入壮年,你要为家里扛煤气罐,修电灯泡,你要每天跑进风雨里赚回来真金白银,你要让父母妻儿获得尊严和幸福。

这就是20岁的腾讯,47岁的马化腾所面临的世界。

1. 壮年腾讯 这些感慨,是我从 2018 年的“云+未来峰会”上得来的。

先说一个小事:

峰会上,Pony 花了很长的篇幅,介绍了“粤省事”这个小程序。

说来简单,它就是一个把广东省“社保、公积金、驾驶证、税务、民政”等等人们日常需要和政府打交道的事情打包到一起,在微信里花几秒钟就能办完的工具。很多新闻随后也都介绍了它。

你可能有两个疑问:

(1)这不就是一个便民程序吗?为什么值得马化腾拿出来唠叨?

答:如果不是 Pony 说出来,很多人都未必相信,这背后的庞大系统花了腾讯三四百名同事,用了几个月时间才建设好。这对腾讯来说是一个非常重的代表性工程。

(2)腾讯是做社交的,是做游戏的。政府这事儿和腾讯有关系吗?

答:这正是这篇文章我想讨论的,你也许不能再用旧的目光来审视腾讯了。我们面前站着的,是市值三万多亿,横跨无数领域的壮年腾讯。

说白了,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说,腾讯已经不能任性地挑选自己要做什么了。这个国家的“煤气罐”,腾讯是要抗的;这个国家的“电灯泡”,腾讯是要修的。这个国家前面有些漆黑的路,腾讯是要探的。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粤省事是“数字广东”公司的作品,而数字广东公司的股份中,腾讯占股49%,三大运营商占股51%。看看这个公司名字和股本构成,你应该能体会到他们要做什么。

为了论述清晰,我总结一下。站在2018年,互联网巨头的角色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

互联网巨头让自己的用户抱着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一台路由器就爽歪歪的日子正在消失。

这个国家的工业、政府、金融数字化转型,正在等待互联网巨头的反哺。

一个最明显的现象:BAT 三家,不约而同地把“云”作为战略当中相当重要的部分。因为“云”是和传统产业结合最合适的出口。

例如阿里云一直推广的 ET 大脑,百度云的“天算天像天工天智”几大平台,还有腾讯云刚刚整合推出的“超级大脑”,说到底都是一个思路:

互联网巨头有义务用中国最好的大数据能力,最好的人工智能能力,最好的云计算能力,来改造这个国家的其他产业。

从细节中往往可以看出一些有趣的事情。

会议上有一个圆桌论坛。坐在一起的三位分别是:

腾讯公司 CEO 马化腾

+

中国银行党委委员 副行长 张青松

+

广汽集团董事长 曾庆洪

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对吗?

其实他们三个坐在一起,恰恰是腾讯步入壮年的一个很强例证:

腾讯正在用自己的技术,帮助中国银行做了一个风控决策引擎。简单来说,这个引擎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提前找出有欺诈嫌疑的客户。根据腾讯给出的数据,上线三个月,风险检出率提高50%,减少上亿损失。

腾讯也在用自己的技术,帮助广汽集团在云上仿真模拟发动机设计。把原来几年的研发周期,直接缩短到几天,而且模拟数据和真实生产出来的发动机参数,几乎一模一样。这使得中国企业发动机研发水平和国外同步。

广汽某款汽车上搭载的和腾讯共同定制的系统。

讲真,接这种项目腾讯并没占多大便宜。

这可比做社交,搞流量费劲多了。你想想看,2018年的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世界第一梯队的经济,全球领先的商业模式。

所以 BAT 和政府、大企业合作的,很多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数据源众多、架构复杂,原有基础设施弱,技术难度大,相对而言经济收益并不高。

说到这里,我想你能够体会为这个国家“扛煤气罐”“换电灯泡”的活都是怎样的风格了。我觉得用“菜钱粉心”来形容虽然有些刻薄,但也基本属实。

没办法,这就是每一个家里的顶梁柱必须面对的事情。就像你在街上看到的那些奔波忙碌的中年人们一样。

2. 腾讯这盘棋遇到了二十年来最难下的局面 数字从不骗人。

腾讯上市十四年来的走势。

看看腾讯的股价,所有人都得认同,这是世界上为数不多跑赢中国楼市的投资品。

这种奇迹般增长背后的原因,我总结为两个动力:

前半段得益于腾讯良好的“借鉴能力”;

后半段得益于腾讯高超的“并购眼光”。

这两条背后的核心逻辑,是马化腾从1998年开始不断为腾讯完善的“产品基因”。

我们都能看到,“借鉴”这条路,早在五年前就遇到了瓶颈。

而我大胆预测,“并购”这条路,从现在开始也会进入瓶颈。

为什么这样说呢?两个理由:

(1)过去十年,互联网走得太快了

从空中俯视地球,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互联网都已经跑在其他行业前面不知道多少个身位了。

甚至已经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诞生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等下一代的技术平台,而农业、制造业、金融业、政府服务还只有半只脚踩上了互联网的船。

你有没有想过,为啥现在区块链都是空气币,落不了地。不就是因为区块链很多设想中的场景都是以 IoT、智慧医疗、实景娱乐为基础,而现实中其他行业还跟不上,无法提供相匹配的数据和基础设施么。

(2)现在,互联网创新变慢了

一个产业到了成熟期的最明显标志就是:巨头垄断。

看着 BAT 高高在上所向披靡,这么明朗的形势应该人人都有共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成熟的产业中,创新不会持续爆发。单纯互联网的创新型公司是越来越少的。如果没有记错,最后一批崛起的独角兽公司就是 ofo 和摩拜,那已经是两年前的事情了。

未来,就算腾讯保持非常好的投资眼光,鉴于如上两点理由,他们也更难找到良好的投资标的。(注意是更难,而不是没有,你看,腾讯已经开始投资永辉超市这样具有强线下属性的企业了。)

那么,“借鉴”和“并购”之后,腾讯的第三个动力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技术”。

这个技术,指的是能够改造国计民生各个行业的“硬技术”,主要通过腾讯云来提供。

这下你就能看懂,为什么 Pony 连续三年都强势站台腾讯云的云+未来峰会了。

说到这,我还是想对比一下阿里巴巴和腾讯。

在传说里,阿里巴巴是一个人单挑四十大盗的。很巧,现实中阿里巴巴公司的气质也是很典型的“英雄主义”。

而相反,腾讯的英文叫 tencent,意思是“十分钱”,要凑够一块钱,还得另外找九个人。所以腾讯的气质是有钱大家赚的“现实主义”。

这就很有趣了。

以上差别可以推演出几个观点:

阿里云的诞生,就是英雄主义的产物。当年王坚力排众议,在质疑中搞起了阿里云。这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故事。知道这些,你就可以理解阿里云为什么在各个场合都骄傲地宣扬“中国有两种云”的理论。

阿里的英雄主义情结,客观上推动了它自主研发的基础技术进步。从现在云计算市场的份额也能看出。阿里云在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上,比腾讯和百度都要领先一点。

英雄主义气质,让阿里的缺点也特别明显,那就是知心朋友有点少。而腾讯的“现实主义”就保证了它“兼听则明”,利益共享,广交天下豪杰。所以最好的创业公司都会接受腾讯的并购。(在腾讯的语境里,这就是生态、赋能。)

而现在,随着纯互联网领域跑马圈地基本结束,未来无论是阿里还是腾讯,都会走到“技术”这条赛道上。

而这个赛道上,还有一个伟大的对手——华为。

为什么最近几个月,我们不断被写华为的文章刷屏?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阿里和腾讯正在走进华为的战场,也把人们的目光带到这里。

所以,我猜在未来,更多的时候人们会把 H 和 BAT 同时讨论。

说回腾讯。在“技术”的战场上,一场场恶战正在等着它。总结一下,我的判断是:纵然股价仍然在最高位,但腾讯这盘棋遇到了二十年来最难下的局面。

不过,知难而退的永远是普通人。

任何一个伟大的棋手,都是棋盘对面同样伟大的对手成就的。

3. “最佳配角”——腾讯我在反思,之前腾讯一直说的“赋能”太霸道了,我们要做各行各业的助手。

马化腾的这句话,其实包含了特别多的信息。

这句话其实可以拆成两句话:

1)腾讯铁了心要深挖技术了,各位不用怀疑。

2)腾讯要用“秘书”的姿态,画个淡妆站在你身旁,既赏心悦目,又能恰到好处地帮忙,还不过度插手你的工作。

这其实定义了腾讯和同赛道上的阿里巴巴、百度、华为等等类似企业定位的微妙区别。

这里允许我岔开一下,啰嗦一下定位的重要性:

当你是一个公司的小股东,你的股份就是“提款机”。当你是这个公司的大股东,股份就只有“投票机”的作用了。这个时候,整个公司的舵在 CEO 手里,一旦放松警惕这艘巨轮很可能下沉,船上除了厨房里的活龙虾,剩下的一律难以生还。

可想而知,在“壮年腾讯”面临的岔路时,腾讯的定位非常重要且迫切,并且这个决定只能由马化腾来做。

OK,马化腾的决定是:腾讯要做“各行各业的助手”。

在我的理解中,助手意味着“轻量化”+“配角”。

我觉得,这样的定位是经过周密思考的。

我给你分析一下:

在中国经济中,绝大多数戏码的主角都是“政府”和“国企”。这一点应该没有异议。

你看看,未来几年我们国家急需数字化转型的有以下几个方面:智慧城市、交通 、环境、医疗、辅助设计、优化工艺、智能质检、连接零售、智能感知。绝大多数都得由政府和国企领导。

在这个背景下,只有把自己定义为“最佳配角”,腾讯才能接更多的戏,这是和腾讯传统的“实用主义”一脉相承的。

配角同样可以拿到小金人。

举个例子:

两年前,在阿里云豪言“未来一定百分百是公有云天下”的时候,在“私有云”和“政务云”方面,腾讯云的反应和敏感度就要优于阿里云。你有没有分析过背后的道理?

就是因为腾讯的“助手”气质:你需要什么,我就来做什么,不会试图改变你的价值观。

前一阶段,我采访了一些专家,了解了中国正在试着建立的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我发现,在大数据上,所有普通人最终信任的都是政府。最后可以“一统江湖”的,也只有公信力最好的政府。民营企业会把大数据接口开放给政府,国有企业也会把大数据接口开放给政府。

由此看来,一个巨大的潮流正在形成:

过去十年,中国的创新依赖于底层涌现,

未来十年,中国的进步会依赖顶层整合。

这个趋势已经开始,相信很多人都已看到,我就不赘述了。

我想说的是,自上而下的设计,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启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体系。你想想看,一个汇集十几亿人的大数据体系(统一身份平台),一个包含了几十个省份的工业联动大脑(中国制造2025),一个整合了各行各业的支付系统(统一金融平台),将会迸发出多少力量。

所以我说,在“助手”这个定位背后,是可以看到精妙智慧的。一旦把这个认知站住,腾讯就相当于在新领域卡位,给竞争对手们制造很大的障碍。

这是应用了腾讯云技术的自动化生产线。

4. BATH 刺刀见红在过去十年 BAT 的竞合关系中,都是“合”大于“竞”。

但是在未来随着他们的“赛道并轨”,很可能他们的“竞”会慢慢大于“合”。

而“竞”的主战场,都会围绕云计算。

最近在和阿里云的同学聊天的同时,他们都感觉到,在中国云计算这个领域里,那种遥遥领先的舒适感已经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密集的技术战、公关战。

换句话说,阿里云目前的份额优势,已经兑现了他们先走一步的全部奖赏。

接下来,该刺刀见红了。

举几个例子:

在工业生产领域,腾讯云宣布和华星光电、亿纬锂能合作,帮助他们提高质检能力和良品率,这和百度云和首钢合作为钢铁做质检,阿里云和天合光能合作,提高A品率都是异曲同工的。

在金融领域,腾讯云宣布和中国银行合作,利用大数据和 AI 进行金融风控,这和阿里云金融大脑与浙商银行合作进行风控,以及百度云与广发银行、银联商务等合作也是异曲同工的。

在生命科学领域,腾讯宣布和晶泰科技合作,从十亿药物晶型里预测有效药品,这和阿里云和它的老朋友华大基因的合作,也是非常类似的。

在地产领域,腾讯云和华润置地合作打造智慧华润城,和阿里云与万科合作的智能小区,也是类似的。

同样,在智慧城市、智慧消防、智慧医疗、物联网方面,各大云厂商都分秒必争地跑马圈地。

我刚才说的种种行业,BATH 的云技术目前都没有明显的独占。

这片斗兽场里的观众已经就坐,接下来只待勇士登场。

我有几个预测:

未来腾讯会密集宣布在“企业级”领域的产品和合作。

未来腾讯的云+未来峰会会继续拓展,每年会在更多城市召开。目的是多多向公众发声,同步他们的最新进度。

随着 BATH 几朵云的演进,还有5G的到来,我们的实体生活质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感受有可能比过去十年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感受更爽更真实。

戏会更好看。

最后还是忍不住闲聊几句 ——

出于对英雄主义和荷尔蒙的偏好,阿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梦想”和“野心”这类词汇。

但是有人说腾讯没有梦想,我倒觉得这是因为他们不太了解腾讯。

就像家里的两兄弟,老二为了自己的梦想执拗打拼,而已至壮年的老大却更现实地赚钱养家,常回家看看。在我心里,两兄弟都值得敬佩。

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物联网,通信模块,工程效率

0引言

项目管理在管理学中属于一个分支学科,主要是在项目案例活动中使用专门的文化知识、技能技术、操作工具和操作方法,让项目可以在有限人力物力等限定的条件下,达到或超越假设的需求和期望的一个过程。关键路径法是项目管理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确保关键路径不延误,里程碑时间节点不变化,才能够保障物联网通信模组各项活动按计划进行,准时交付。如果在项目周期内管理过程中出现奇奇怪怪的问题,不但会导致项目交期延误,增加物联网模块设计交付成本,而且还会面临延误交期带来的违约金缴纳罚款,造成非常严重的成本财产增加。在项目里程碑的进度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向项目实物交付计划和生产进度进行组合,使用关键链路法来满足实际交付与计划交付互相对应。如果出现研发设计交付进度延迟的情况,则必须采取合理的科学项目管理方法,使用赶工等方式,增加人力和物力等来全力保证物联网通信模组项目可以按原计划按质按量完成。

1物联网通信模块的项目特点

项目进度计划里面输出比较细分的计划表,包括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的日期,为后续项目阶段输出绩效报告提供了参考依据。制作项目计划的时候,我通常选择关键路径法,项目成员将项目特定格式数据,如活动、计划时间、持续日期、相关方资源、相互依托关系和互相制衡因子等输入到项目进度计划制作工具里面,用来建立项目进度模型。关键路径法是项目进度计划的一种,是项目中时间最长的活动顺序,决定着可能的项目最短工期。关键路径是项目节点分配任务的设计中从输入任务到输出结果所经过的延时最长的链路路径。针对关键路径进行优化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关键路径法主要是一种基于单点时间估计、有严格次序的一种网络图[1]。一旦识别到项目有延迟风险后,就需要查看项目计划中,关键路径会延迟多久,需要着手为赶工等筹备人力物力,对比原计划和当前进度,确认可以减少多少工期延误。同时也为潜在的赶工带来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记录到风险项中。我们有效的控制项目计划正常进行的前提是充分掌握当前项目实际进展信息,基于此,我们通过项目输出实际值与项目计划数值进行对比,查看、分析、审核项目进度。当然,在干预进行项目进度控制的时候,一定要落实项目团队人员干系人的组成,明确罗列出具体的控制任务和管理对应的职责。我们也需要制定探讨符合自己公司文化的进度控制方法,适当地选择进度预测分析方法或者进度统计的工具。

2物联网通信模块的项目进度控制

物联网通信模块在项目立项之前,应该根据具体要求对整个物联网通信模块的工作量进行预估,包括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等,这样才能够提供准确的产品成本和研发制造周期估算,按照不同的环节流程要求进行判断。在一段时间和临时组建的资源配置下,根据设定的期望值或者目标,处理好各式各样的临时交办的任务,而这临时任务通常也被称为项目。项目管理具有创新性、集成性、普遍性、独特性以及目的性的优点[2-4]。项目进度管理包含为管理项目按时完成所需的各个过程。其过程领域主要包含进度管理、制定进度计划、控制进度等。这次主要讨论物联网模块项目规划进度管理的方法之关键路径法。当前的物联网通信模块项目管理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在整个物联网模块项目立项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对新知识新通信技术缺乏充分的应用,严重影响物联网通信模块项目计划安排的合理性。在物联网通讯模块立项时,由于前期的通信设计方案的规划,受限于新技术应用的缺乏,极容易出现偏差,必然会导致物联网通信模块项目出现里程碑交付物的不足;在生产制造技术研讨准备中,还可能存在研发设计新技术不满足当前生产技术等问题,无非生产;在物联网通信模块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使用的新技术由于对人力和物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计划缺乏可行性和合理性,导致有限的物力资源被过度浪费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或者有限的人力资源被过度使用导致人员流失。在物联网通信模块项目开展中,必须要严格按照项目的产品定义和项目进度要求,建立协调统一的物联网通信模块计划管理体系,为后续阶段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协调工作。使用项目管理方法,可以对已有资源和项目计划等配置按照项目管理的流程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为下一个里程碑的项目实施及交付打下基础。当然,如果物联网模块的项目计划的能动性比较差,经常会发生突发事件,所以作为项目经理,必须要保证项目管理计划的合理性、能动性,这样才能够解决项目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否则只是纸上谈兵。在物联网通讯模块的项目计划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多数的里程碑节点计划与实际偏差较大,造成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许多环节不能打通,理顺。因此,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在制定进度计划、控制进度的过程中为物联网通信模块项目提供可靠的可实施的项目计划和保质保量的里程碑交付物。

3物联网通信模块项目的应用

物联网通信模块的项目实施,通常伴随着新技术新方案的诞生,一些不受控的因素常常影响着项目经理对进度的把控。在物联网通信模块的项目管理方法中出现的偏差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供应商原材料因素,其次是物联网模块公司因素,最后是项目新技术新知识因素。在物联网通信模块项目进行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原材料符合项目设计要求。如果采购或者资源质量等在签订合同时供货时间没有提前,导致原材料进入模块生产工厂时间较晚,必然会造成物联网通信模块项目进度延后。在物联网通信模块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其次是物联网模块公司加强针对物联网区块链这块的通讯保障实现拓展。如果某一地区的物联网模块需求数量激增,就需要提前规划生产交付任务,而对于局部地区物联网通信模块业务的扩展,必须要在现有的商务体系网络建设的基础条件下进行扩充。随着局部物联网通讯模块的项目不断增加,所以一定要加大新技术新知识研发体系的建设,此外还要对有测试能力限制的物联网测试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在物联网通信模块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最后是项目新技术新知识因素。例如,当前5G的基站网络配置没有全面展开,对物联网模块的项目来说,5G网络覆盖不全面,设备在有些地区不能上网,这就导致5G网络不能单独使用,必要要有4G网络的支持,即使该区域没有5G网络,只是设备在4G网络下可以正常进行物联网通信。虽然会带来物联网通信模块的成本增加,但是在5G物联网实际应用中是有通信质量保证的。在开展项目管理时不仅需要对专门的知识技能使用工具进行分析,而且还要重点加强对项目各方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4结语

项目管理技术在物联网通信模块项目的应用能够有效推动工业领域,农业领域更加智能化的发展,提高客户企业的工作效率,对物联网通信项目的管理起到非常有效的助推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对物联网模块项目的实施计划,根据可实际的进度,运用项目管理知识进行及时调整优化,可以为物联网模块项目设计、生产、交付的过程,提供充足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丰玉,陈英,吴振华.一种面向物联网应用的底层网络通信模块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29(03):1057-1059+1075.

[2]叶云.物联网的应用前景和解决方案[J].中兴通讯技术,2012,18(02):15-17+35.

[3]王麒奇.云平台环境下智能硬件互联通信的应用研究[D].广东:广东工业大学,2019.

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范文6

数据驱动业务

在大数据时代,谁拥有数据,谁能高效分析数据,谁能最充分地利用数据进行创新,谁就是胜利者。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沃尔沃是名副其实的创新者,它是最早触及汽车互联网的。它将传统的汽车制造相关数据与汽车行驶数据相结合,进行大数据分析,不仅提供优质的汽车,还能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

西门子亦是如此,它生产火车,同时分析由火车上的传感器收集来的各类数据。对于西门子来说,它销售的不仅仅是火车这一产品,更是一种服务,可以及时发现隐患,提前进行主动维修,尽可能避免灾难的发生。

这些传统行业的变化完全是由数据驱动。“我们与客户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能够深刻理解客户的这些变化和新的需求,并及时响应,不断加强数据分析的能力,同时扩展业务领域,在数据咨询、数据科学等领域进行大量投入。”Teradata天睿公司国际集团执行副总裁Peter Mikkelsen(彼得・米科尔森)表示,“在大数据时代,企业若想继续生存,就必须改变原有的业务模式,其依据就是数据。”

随着数据分析成为数字化时代业务优化、变革和重塑的强有力引擎,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数据分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正在努力探索并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在现有的业务流程中植入数据分析,通过更有效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获得更深刻的洞察,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用数据驱动精准营销,带来更多的创新和价值。

“数据对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良好的客户体验至关重要。数据和分析正成为各个行业的用户促进业务发展和创新的驱动力。”Teradata天睿公司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辛儿伦(Aaron Hsin)表示,“我们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通过创新的技术、全面的产品选项和卓越的咨询与服务,帮助客户通过数据分析获得洞察,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如今,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数据压力,比如新的数据类型、快速增加的数据量,这就要求企业具备更加快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再比如,物联网的普及带来了大量传感器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是所有企业甚至个人消费者的迫切需求,这就要求厂商在数据分析工具方面不断创新,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数据分析相结合。企业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数据分析绝不是IT一个部门的事,公司的高层和业务部门同样需要掌握数据,获得更具价值的分析结果,并以此作为企业决策和促进业务发展的依据。

抓住大数据的机遇

大数据时代蕴含着数据驱动转型的巨大机遇。例如,数据分析正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和竞争的制高点,通过建立大数据驱动的银行营销服务体系,引入外部互联网和生活场景数据,将进一步释放和扩大银行自身数据的价值,帮助整个银行业从根本上改变管理思路,增强竞争力。中国光大银行就是一例,它从2006年开始与Teradata合作共建数据仓库,之后又采用Hadoop技术增强历史数据查询能力,到2015年移动应用产品上线后,确立了以大数据分析平台应用为重点。随着金融服务场景多元化,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在银行业中,数据价值转化从后台走向前台是必然趋势,实现金融服务与产品的创新是必由之路。光大银行当前就将数据产品化转型作为创新的主要途径,经历定制化、规模化生产、智能化决策等若干发展阶段,最终将面向银行整体运营提供服务。用数据分析解决棘手的业务问题,预测客户行为,进行专业的场景化分析,提供精细化的管理建议,数据分析成了光大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

彼得・米科尔森表示:“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不仅可以激活数据分析市场的发展,而且带来了新的需求和应用趋势。从全球市场来看,客户对数据分析的需求不仅集中在提高客户体验、实现财务转型和产品创新,以及降低风险等方面,而且也反映在利用数据分析实现决策的自动化,以及服务新的应用领域方面。”

Teradata通过不断提供创新的产品和工具,为复杂的数据分析提供解决方案,挖掘更大的数据价值。同时,Teradata还关注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拥抱开源技术和云计算,目标是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为企业的云化提供支持。

Teradata进入中国已经20年,拥有1000多名员工,其中80%的人员是服务和咨询人员。在中国,Teradata坚定不移地执行全球策略,依托公司40多年的研发和技术积累,提供多元化的数据分析平台,以及专业化的咨询服务,帮助客户改善业务,同时提供创新的定制化服务,实现快速的本地化发展。据辛儿伦介绍,目前Teradata大中华区已经建立了12大行业的数据模型,结合各行业的最佳实践,可以将数据分析快速用于客户的业务,获得大数据洞察,并提升业绩。

数据驱动业务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来自全球不同行业的领导企业的40余位嘉宾,在峰会上分享了他们如何通过数据分析让业务流程更加高效和智慧的经验,同时探讨了金融、电信、医疗保健、航空、物流、制造、零售等行业在数据应用和分析方面的最佳实践。

数据分析同步发展

成立41年来,Teradata只专注做好一件事,就是数据分析。在大数据的概念出现以前,企业也在做着数据分析的工作,只不过那时的数据量没有现在大,而且计算和分析工具的能力和效率不如现在这么高。在移踊チ和社交媒体兴起后,数据呈几何级数增长大数据这一新的概念得到了广泛认同。在大数据出现后,传统的计算和分析工具显得捉襟见肘,人工智能成为一种更有效的增强分析能力的工具。

数据量的增长与数据分析工具的创新形成波浪似的前进。其实,数据与分析是并肩成长的。在大数据概念出现前的30年中,数据与分析一直保持着同步发展。大数据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数据量的增长比分析能力的提升要快得多。这时就涌现出许多新技术,比如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而这些新技术最终导致的结果又是让数据与分析回归同步发展。当分析技术跟不上数据的发展,就又会有新的技术冒头。数据与分析就是这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面对大数据,企业要怎么办?只有不断整合数据,采用更好的计算和分析方法,快速找到有用的信息,并快速做出决策。以前,企业做出一项决策可能要用一个月的时间,现在利用高效的数据分析工具,时间可能缩短到一个小时,甚至更短。企业必须持续提升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同时实现对数据的治理。另外,企业要跟踪新的技术发展趋势,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可能会影响到数据分析。

在本次峰会上,Teradata了诸多新产品,概括起来可归成三大类:Teradata推出业内首创的面向混合云的可移植许可模式;升级Teradata客户体验之旅解决方案;可实现计算与存储独立伸缩的IntelliFlex,以及软硬件集成的Intelli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