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的成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象灾害的成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象灾害的成因范文1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业生产;影响;对策

气象变化对农业发展影响极大,在所有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了70%以上,其中60%为农业气象灾害。近10年来,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对复杂多变的气象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动态过程进行准确的监测,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灾害保障工作和减灾防灾调控服务,使科技充分为农业生产服务。

一、气象灾害的种类特点成因及应对方法

气象灾害指的是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等造成的灾害。中国境内气候复杂多变,近年来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等特点。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等十多种,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涝,二者不仅发生频率高,甚至有相伴出现的现象。

1.干旱

干旱指的是因久晴无雨或少雨,使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此外农业干旱不同于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农业干旱是由外界环境影响如土壤、作物、大气和人类对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因素造成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发生水分缺失,影响作物生长发育,最终导致减产或绝收的现象。防御干旱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根据旱区分布调整作物布局规划,种植耐旱作物;二是灌溉时采用灌溉和滴灌技术结合,目标明确,节约用水;三是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完善田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发空中水资源,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时刻准备好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2.洪涝

洪涝的形成与地方降水量、植被种类、地理位置、土壤结构以及季节、防洪设施等都有联系。但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持续性大暴雨使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冲毁作物,从而造成经济作物减产或绝收。暴雨的主要防御办法有,一是群众要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定期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二是洪涝发生后要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以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规划植被分布时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3.大风

风速≥17m/s、风力≥8级的风称为大风,常出现的有北方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大风、雷雨大风、台风侵袭大风三种,又以北方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大风为最多。大风不仅摧毁庄稼、农房、树木和通信设施,还会飞沙走石,伤害人畜。大风的主要防御措施有,一是加固果树和蔬菜大棚。二是及时切断户外危险电源。当近地面最大风速能达到17.2km・s-1以上时,成为台风。台风由于强度大,破坏力强被列为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4.风雹

风雹发生的地域较为局限,但会对农作物茎杆、枝叶和果实产生机械性的损伤,同样会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风雹天气是由强对流天气形成的,时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从分布特点上来说是内陆多于沿海,山区多于平原,中纬度地区多于其他地区。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有,一是作物成熟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在多雹灾季节,下地劳作的农民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四是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工作。

二、气象灾害的防御办法

1.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到的部门比较多,需要政府的统一领导,明晰各个相关部门的责任,促进部门间的有机联系。多部门联合制作和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火险气象等级、病虫害气象等级等预报。

气象灾害的成因范文2

关键词:旅游;气象;辽宁地区;思考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112-02

1 庀笤趾Χ远北旅游业的影响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灾害是与旅游直接相关联的灾害,其中包括气象气候灾害、地质地貌灾害和生物灾害,其中旅游气象灾害定义为由气象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危害到旅游的灾害,即因为气象要素(温、压、湿、风、降水等)的变化对旅游业产生影响或给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危害的现象。旅游景点受到人为和自然力两方面的破坏,这种破坏有的发生的很突然,比如突如其来的洪涝、暴雪、大风等灾害,也有的破坏发生的很缓慢,比如风化、侵蚀等,所以气象灾害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不容忽视。

1.1 气象灾害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无论是沈阳的故宫,还是本溪的水洞,亦或是大连的滨海风光都无法避免气象灾害的破坏。大雾天气除了影响能见度之外,还会影响观赏景色的效果和气氛,如日出日落之类的景观,也会影响出行安全,给自驾游的游客增加安全隐患。冰雹天气一般都伴随雷雨大风,对游客安全和旅游景观的破坏很大。还有最近成为热门话题的霾,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也不容忽视,一是影响游客的视觉体验,二是对游客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暴雨则会带来洪灾,东北地区虽然暴雨发生的频率和降雨量都要少于东南沿海地区,但造成的破坏和产生的损失也是东北旅游行业所不愿意承受的。

2.2 气象灾害对人文景观的影响

一些历史古迹、革命纪念场馆和博物馆等人文类型的景观,因其不可再生的特性,当遭受气象灾害的影响和破坏后,经常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尤其是现在很多稀有珍贵的人文资源,一旦受到破坏很难修复,而如冰雹、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都可能对其造成灾难性的破坏,所以有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保护好这些珍贵资源。

2 气象灾害影响旅游活动

气象条件是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的基本要素,对旅游活动本身具有很强的影响,适宜的气象条件能为旅游活动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更多的可能性,而恶劣的气象环境会使旅游活动困难重重。最近几年,气候变化频繁,极端性气象灾害呈显著增多的趋势,这无疑给景区的运营和游客的体验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1 气象灾害影响旅游交通

旅游离不开交通运输的支持,交通的便利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旅游景点可玩性的重要指标,而气象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十分显著。尤其辽宁地区冬季的下雪天气,夏季的暴雨等灾害性天气。

2.2 气象灾害对地区旅游品牌形象的影响

频繁发作的气象灾害将对一个地区的旅游品牌形象构成沉重的打击。尤其一些大众旅游项目会比小众的探险项目会受到更加强烈的冲击。

2.3 气象灾害对游客出游决策的影响

每个人要出游之前都会收集备选目的地的天气状况(气温、湿度)以及一个时间段内的天气预报。如果一个地方经常发生气象灾害,游客的旅游体验就会变差,甚至会取消计划。

2.4 气象灾害对旅游产业链的不利影响

旅游行业是一个高关联度的复合型产业,旅游收入不仅仅与餐饮、交通、景点等部门有着直接的关联,还能起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作用。

2.5 气象灾害对旅游旺季有一定影响

一个地方的旅游旺季在时空分布上不均衡的影响因素很多,气象灾害是其中的基础要素之一,且旅游的淡旺季的规律性与气候变化的规律紧密相关。

3 辽宁地区主要的旅游气象灾害

不同旅游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不同, 辽宁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有蛇岛等自然保护区、水洞自然保护区,冰雪资源(滑雪、滑冰、冰雕等)同样十分丰富。降水丰富, 降水变率可达18% ~ 22%, 秋季变率可达30% ~ 40%, 辽河区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辽宁地区冬季降雪较多,是我国降雪最多的地区, 由于降雪量大, 季节性冻土现象普遍存在。此外, 在次生气象灾害方面, 森林火灾也不容忽视。

4 防灾减灾的对策

4.1 建立旅游气象灾害预警监测系统

建立一整套预警监测体系,争取在旅游气象灾害发生前准确的预测其动向,为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争取时间。各个地方应当根据灾害风险的大小、种类,对重点灾害进行监控,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加强气象灾害分析

将省内几个旅游业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按类别划分,调查其主要的旅游气象灾害,包括其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风险系数,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系统,把旅游气象灾害调查纳入气象灾害调查之中,通过细致全面的分析,制定可供选择的应对方法。

5 结语

气象灾害不但破坏旅游资源,又妨碍游人正常开展旅游活动,甚至威胁到他们的人身安全。所以,研究气象灾害对我省旅游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影响,简要分析辽宁地区旅游气象灾害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对策。但是,这些对策和思考还比较浅显,关于如何最大限度的减轻气象灾害对我省旅游的影响,如何有效地提升应对旅游气象灾害的能力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杨尚英.关于旅游气象学的几个问题[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3):24~28.

[2]刘清春, 王 铮,许世远.中国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J] .资源科学,2007(1):133~141.

[3]吴章文.旅游气候学[M]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1:96~125.

[4]陆亚龙, 肖功建.气象灾害及其防御[M]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1:53~58.

[5]王晓铃.黄山市旅游安全信息构成与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信息,2013(21).

[6]李培军.旅游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探析[J].科技信息,2009(20).

[7]何巧华,郑向敏.岛屿旅游安全管理系统构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3).

[8]王若禹,张战军,冯开禹.旅游灾害防控整体性系统研究--以承德磬锤峰景区为例[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4).

[9]蔡善柱,陆 林.黄山市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体系构建、问题与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10]吴 昊.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灾害管理研究[J].北方经贸,2013(8).

[11] 李 芳,张爱国.山岳型旅游灾害研究--以泰山为例[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12] 张 达.我国旅游灾害的研究进展[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2).

气象灾害的成因范文3

1.1编制目的

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全面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保障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法库县经济发展、构建和谐法库提供气象安全保障。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辽宁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法库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1.3工作原则

1.3.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1.3.2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部门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原则。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应急合力,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1.3.3坚持科技先导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响应、及时处置。

1.4适用范围

1.4.1本预案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受台风、暴雨、雪灾、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雷雨大风、冰雹、霜冻、大雾、龙卷风等天气事件影响,包括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的灾害。

1.4.2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法库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救灾等应急工作。

2.组织机构及职责

2.1应急指挥机构组成

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建立法库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成员单位。

2.1.1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及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总指挥,县政府办公室协调此项工作的副主任和县气象局局长任副总指挥。

气象灾害发生后,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可以根据需要,在事发地设立气象灾害现场应急指挥部。

2.1.2办公室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县气象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气象局局长兼任。

2.1.3成员单位

县气象局、县发改局、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人武部、县财政局、县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县城建局、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民政局、县农电局、县农经局、县林业局、县卫生局、县委宣传部、县移动公司。

2.2部门主要职责

2.2.1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职责

负责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救灾等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

2.2.2办公室职责

负责传达法库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工作指令;具体协调处理在实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中的有关问题;组织有关部门研究会商灾害发生发展趋势;对灾害损失及影响进行评估;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方案;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完成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2.2.3成员单位职责

(1)县气象局:负责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警报的,并及时有效地提供气象服务信息;为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和终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以专报的形式,及时向成员单位通报情况;负责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评估工作;负责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2)县发改局:负责协调灾后基础设施重建工作。

(3)县水利局、县农牧局、县林业局、县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负责及时提供和水文、农业生产、森林火险、地质灾害等气象次生、衍生灾害信息。

(4)县教育局:负责组织做好灾害发生时学生的安全保障工作;负责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5)县公安局:负责组织事发地公安机关协助做好灾区社会治安和安全保卫工作,保证应急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6)县人武部:负责组织民兵进行抢险救灾工作。

(7)县财政局:负责气象灾害应急资金保障工作。

(8)县城建局:负责市政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工程设计施工等管理工作;负责灾害天气时危险房屋的管理。

(9)县交通局:负责保障救灾工作的交通道路畅通;及时抢修被毁坏的交通道路和设施。

(10)县卫生局:负责组织调度卫生技术力量,抢救受灾伤病员,做好灾区防疫工作,防止灾区疫情、疾病的发生、传播、蔓延,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

(11)县民政局:负责灾民安置救助,救灾物资发放等相关工作。

(12)县农电局:负责灾害发生时的电力保障工作。

(13)县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协调媒体及时播发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警报等信息,遇有突发气象灾害,及时插播预警信息;做好有关广播电视宣传动员和新闻报道工作。

(14)县移动公司:负责灾害发生时的通讯保障工作。

2.3应急指挥场所

2.3.1基本指挥所

基本指挥所设在法库县气象局。在法库县气象局建立指挥系统,通过通信网络指挥全县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2.3.2机动指挥所

机动指挥所设在气象灾害应急指挥车上。在灾害发生地,通过车载指挥系统进行现场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指挥。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来源

3.1.1气象部门归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监测、信息收集、预报预警和评估等工作,测报科和预报科具体承担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任务。

3.1.2气象灾害发生后,知情单位或个人应及时通过气象灾害报警电话等多种途径报告有关气象灾害信息。

3.2预警预防行动

3.2.1气象局根据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警报信息,对可能发生气象灾害的情况,立即进行相关工作部署,并上报本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

3.2.2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对气象灾害信息进行分析评估,达到预警启动级别的,启动预警命令,并向上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

3.2.3成员单位应按照各自职责分别做好启动应急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

3.2.4有关部门及社会公众应按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积极采取措施防御和避免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3.2.5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根据需要进行检查、督促、指导,确保预案的顺利实施。

3.3预警支持系统

3.3.1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预警支持系统建设,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顺利进行。

(1)建立和完善以灾害性天气监测、气象信息传输、气象预报分析处理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主体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2)建立气象灾害信息综合收集评估系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气象灾害信息资源共享。

3.3.2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建立和完善本部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系统。

3.4预警级别及

3.4.1本预案中预警启动级别按照气象灾害的影响范围、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Ⅰ级)四级。

3.4.2IV级预警。县气象局预报预警局部地区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以上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并将造成一定危害和社会影响,由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Ⅳ级预警。

3.4.3Ⅲ级预警。市气象台预报预警全市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特大以上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并可能造成较大危害和社会影响,由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Ⅲ级预警。

3.4.4Ⅱ级预警。省、市气象台预报预警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极大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并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和社会影响,由省、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Ⅱ级预警。

3.4.5I级预警。省气象台预报预警省内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达到启动Ⅱ级预警标准气象灾害的,省气象局将气象灾害预警情况报告省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国务院相关指挥部门决定启动I级预警后,省、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执行上级应急指令,启动I级预警。

4.应急响应

4.1气象部门的应急响应

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预警后,县气象局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做好应急响应:

4.1.1IV级响应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IV级预警后,县气象局应当启动相应的应急程序:

——各业务岗位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实行24小时主要负责人领班制度,全程跟踪灾害性天气的发展、变化情况;

——县气象局应当主动加强与市气象局所属业务单位的天气会商,并根据省和市气象台的指导产品,做好气象灾害的跟踪服务工作;

——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各业务岗位按照职责做好实时监测、加密观测、滚动预报、跟踪服务;

——县气象局应当及时向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和市气象局报告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预报服务情况;

——县气象局应当根据灾情发展情况,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4.1.2Ⅲ级响应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Ⅲ级预警后,县气象局应当启动相应的应急程序:

——县气象局职能科室和业务岗位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实行24小时主要负责人领班制度,全程跟踪灾害性天气的发展、变化情况;

——县气象局应当主动加强与省、市气象局所属业务单位的天气会商,并根据省、市气象台的指导产品,做好气象灾害的跟踪预报预警服务工作;

——县气象局应当及时向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和市气象局报告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预报服务情况;

——灾害发生后,县气象局应当迅速调派应急队伍,进入抗灾现场,做好相关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和现场气象服务等工作;

——县气象局应当根据灾情发展情况,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县气象局应当及时将本地气象灾害信息向上下游县、区气象局通报,同时,了解上下游气象灾害情况。

——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各业务岗位按照职责做好实时监测、加密观测、滚动预报、跟踪服务。

4.1.3Ⅱ级响应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Ⅱ级预警后,县气象局应当根据当地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程序:

——县气象局所有人员全部到位,实行24小时主要负责人领班制度,全程跟踪灾害性天气的发展、变化情况;

——县气象局应当主动加强与省、市气象局所属业务单位的天气会商,并根据省、市气象台的指导产品,做好气象灾害的跟踪预报预警服务工作;

——县气象局应当及时向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和市气象局报告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预报服务情况;

——灾害发生后,县气象局应当迅速调派应急队伍,进入抗灾现场,做好相关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和现场气象服务等工作;

——县气象局应当根据灾情发展情况,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县气象局应当及时将本地气象灾害信息向上下游县、区气象局通报,同时,了解上下游气象灾害情况。

——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各业务岗位按照职责做好实时监测、加密观测、滚动预报、跟踪服务。

4.1.4I级响应

上级相关指挥部门I级预警后,县气象局应当根据当地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程序。

4.1.5县气象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话等方式向社会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

4.2成员单位的应急响应

4.2.1IV级响应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做好相应的应急响应工作。

4.2.2Ⅲ级响应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做好相应的应急响应工作。

4.2.3Ⅱ级响应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做好相应的应急响应工作。

4.2.4I级响应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市级相关指挥部门和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做好相应的应急响应工作。

4.3信息共享和处理

4.3.1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服务、灾情等信息实行分级上报,由气象部门归口管理,实现共享。

4.3.2气象灾害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当快速、准确、翔实,重要信息应当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当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了解情况,随后补报详情。

4.4应急通信方式

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应当保证24小时通信畅通,并将值班电话和辅助通信方式向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

4.5气象灾害评估

4.5.1气象灾害由县气象局负责组织气象灾害评估。

4.5.2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及时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局。

4.5.3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可作为气象灾害救助、赔偿的依据。

4.6新闻

4.6.1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要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及时将气象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监测预警,因灾伤亡人员、经济损失、救援情况及时、准确向社会公布。

4.6.2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通报及时报道。向社会公众报道或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必须是来源于统一的信息。

4.7应急终止

4.7.1I级应急响应的终止,由启动I级预警的上级相关指挥部门根据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和灾情发展情况,决定是否终止应急响应。

4.7.2其他级别应急响应的终止,由启动预警的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根据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趋势信息和灾情发展情况,决定是否终止应急响应。应急响应决定终止,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4.7.3应急响应终止后,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应结束应急状态的公告。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5.1.1气象灾害发生后,灾害发生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民政等有关部门设立灾民安置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依法做好灾民安置和救灾款物的接收、发放、使用与管理工作,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5.1.2卫生部门应当做好气象灾害现场消毒与疫情监控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5.1.3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及时调查、统计气象灾害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评估、核实气象灾害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情况,报上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和相关部门,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布。

5.1.4气象部门组织专家对气象灾害成因进行分析总结,并报本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

5.2灾害保险

5.2.1气象部门应当为保险机构办理受灾人员和财产的保险理赔事项提供准确的灾情信息证明。

5.2.2保险监管机构应当依法做好灾区有关保险理赔和给付的监管工作。

6.应急保障

6.1指挥系统保障

6.1.1基本指挥所应当建立可视会议系统,通过远程联网方式实现实时指挥和调度。

6.1.2基本指挥所应完善和健全相关应急指挥设备,实现灾害现场指挥。

6.2资金保障

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需要安排专项资金,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6.3通信保障

6.3.1以国家气象通信网为主体,无线传输方式作为备份,及时接收各类气象资料,确保预报、警报、天气实况和灾情的传输。

6.3.2应急救援现场应与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之间保持通信畅通,配备现场紧急通信系统,为现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保障。县人民政府负责协助现场应急处置的通信保障。

6.4装备保障

6.4.1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和减灾等方面的专用物料、器材、工具的储备。

6.4.2气象部门应当加强气象灾害应急装备的储备,包括气象仪器备份、维修维护设备、灾情收集设备和人工影响天气装备等。

6.5应急队伍保障

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应当建立应急处置队伍。气象应急处置队伍应由大气综合监测人员、天气分析预报服务人员、气象通信人员、设备维护和保障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宣传人员等构成。

6.6技术储备与保障

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应当建立本部门的专家咨询机构,为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指导对社会公众开展气象灾害应急知识的教育和应急技能培训。

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应当依托相应的科研、业务机构,建立相关的气象灾害应急技术支持系统。组织相关机构和单位开展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和综合防灾减灾的技术研究,做好气象灾害应急技术储备。

6.7宣传、培训和演习

6.7.1县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的相关知识。

6.7.2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应当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本单位应急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并定期组织应急演习。

7.附则

7.1术语说明

气象灾害预警:是指各级气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监测或判定出某一区域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某种气象灾害,为避免其影响,气象部门利用广播、电视、短信、网络等各种手段和途径发出气象灾害警报,提醒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采取对应防御措施的过程。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部门通过媒体传播给社会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符号语言。通常由符号、颜色和对应的防御指南组成,符号表示气象灾害种类,颜色表示气象灾害的强度级别,一般按四个级别预警信号,并按气象灾害严重程度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对应的防御指南明确了有关部门、单位和公众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本预案有关量级的表述中,“以上”均含本级别在内。

7.2奖励与责任追究

7.2.1奖励

(1)对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2)对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表现突出而英勇献身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追认烈士。

(3)对因参与气象灾害应急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7.2.2责任追究

(1)气象部门及有关气象工作人员由于,导致重大漏报、错报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四十条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

(2)发生气象灾害后,有关部门谎报灾情或者知情不报,或者拒不履行本预案规定的应急处置职责,或者拒不配合、阻碍、干涉灾情收集和救助工作,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其改正,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对其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7.3预案管理

7.3.1本预案将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实际需要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7.3.2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应急预案》实施。

7.4制定与解释

7.4.1本预案由县气象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负责解释。

7.4.2按照灾害性天气强度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县气象局依据中国气象局《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试行办法》,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市法库县灾害性天气强度标准,分为重大、特大、极大三级。

气象台站以下预警信号的灾害性天气属于重大级别:台风黄色、暴雨橙色、高温橙色、大雾红色、雷雨大风红色及橙色、大风红色及橙色、沙尘暴橙色、冰雹红色、雪灾橙色、寒冷橙色、霜冻橙色;各级气象台站以下预警信号的灾害性天气属于特大级别:台风橙色、暴雨红色、高温红色、沙尘暴红色、雪灾红色;各级气象台站以下预警信号的灾害性天气属于极大级别:台风红色。

气象灾害的成因范文4

大暑已过,目前正是盛夏时节,高温、闷热,让这个夏天显得有点难熬。

近日启动的重大气象灾害(高温)级应急响应,是今年以来气象部门启动的首个高温级应急响应,也是自2010年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制定以来,气象部门启动的首个针对高温的应急响应。按照《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的“气象灾害预警标准”,重大气象灾害(高温)级应急响应,也是高温应急响应的最高级别。

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当中央气象台连续两天高温橙色预警,且预计未来三天预警区的大部地区仍将连续达到高温黄色预警以上标准,可启动级应急响应。

目前,中国气象局应急办、办公室、减灾司、预报司、观测司,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卫星中心、信息中心、探测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气科院、宣传科普中心、报社、气象影视中心进入级应急响应状态。

安徽、江苏、湖南、湖北、浙江、江西、福建、重庆、上海等省(市)气象局根据实际研判进入相应应急响应级别。各单位要严格按照职责,及时公布高温实况、准确高温预警、提醒公众做好防范。

中央气象台预计,江淮、江南以及重庆等地仍将出现较大范围日最高气温超过35℃的高温天气。其中江南部分地区持续高温数日,部分城市可突破高温历史极值。而华北地区高温不显著,北方的降雨可能会比较多。

为何各地持续高温?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分析了连日来各地罕见高温的三大成因。

何立富说,副热带高压是影响夏季天气的主要系统。而今年不仅副热带高压控制南方地区的时间长,副热带高压本身的强度也偏强,再加上没有强有力的台风来与副热带高压对抗,这使得一些地方出现了比较极端的高温天气。

造成这种罕见高温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

首先,长江中下游梅雨期与历年相比较短,出梅较早,副热带高压从7月上旬便开始持续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天气晴朗少云、太阳辐射强、大气湿度大。

其次,副热带高压强度明显强于历史同期。往年7月上中旬长江中下游还处在梅雨季节,而今年由于出梅早,高温日数明显偏多,再加上副热带高压比较强,导致气温持续攀升。

第三,是大气环流的异常,截至目前,北上并深入内陆的台风几乎没有。往年因为有台风登陆,因此副热带高压在台风的影响下会撤退、断裂,天气也呈现出热一阵,一场台风雨来了又降温这样的天气形势,称之为间歇性高温。

而今年台风影响偏南,主要在台湾海峡和南海一带活动,导致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内陆,所以高温长期煎熬长江中下游一带就在情理之中了。

各省市温度情况调查

【湖北】湖北省大部分地区晴热高温的天气还在持续,最高温持续保持在37℃以上。湖北气象部门持续发出高温橙色预警。

【安徽】安徽省气象台连续14次高温橙色预警,安徽的“烧烤天”让人难熬。局部地区气温超过40℃。

【北京】记者从国家电网北京市电力公司获悉,前日,北京地区电网最大负荷达到1679.7万千瓦,突破了2010年出现的历史最高纪录1666万千瓦,增长0.82%。

【上海】上海中心气象台已橙色高温预警。上海仍逃不开高温的“折磨”,暑热尚无明显缓解迹象,最高气温将持续维持在39℃左右。

【重庆】重庆已连续四天高温红色预警,多地出现40℃以上高温。

【长沙】湖南长沙持续高温继续刷新有气象记录以来连续高温日数的纪录(原最长2003年仅24天)。为应对严峻的高温形势,湖南也启动了高温级应急响应。

【江南地区】气象专家表示,此次高温热浪席卷我国江南地区,江南高温日数创近十年之最,也是自1951年以来第二多。浙江全省持续出现罕见的大范围38℃~40℃,奉化、杭州城区、余姚等地40℃以上持续数天,历史罕见。

【福建】福建省气象局启动高温级应急响应,这是福建首次启动高温应急响应。监测数据显示,闽清、三明、福州、南靖等50个县市的260个乡镇最高气温超过37℃,其中闽清白樟达41.8℃。

提示:高温天“八项注意”

一要注意在户外工作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切忌在太阳下长时间裸晒皮肤,最好带冰凉的饮料;

二要注意不要在阳光下疾走。从外面回到室内后,切勿立即开空调吹;

三要尽量避开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这一时段出行,应在口渴之前就补充水分;

四要注意饮食卫生;

五要注意保持充足睡眠,有规律地生活和工作;

六要注意对特殊人群的关照,特别是老人和小孩,高温天容易诱发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和小儿不良症状;

气象灾害的成因范文5

【关键词】干旱;成因;防御方法

引言

干旱是我国广泛多发的一种气象灾害,当然江淮地区也不例外。旱灾所造成的损失,除少数特大洪涝年外,常居各种自然灾害的首位。以下将分析江淮地区的干旱成因和提出防御方法。

一、干旱灾害的涵义

干旱灾害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土壤缺水、空气干燥而造成农作物枯死、人畜饮水不足等的自然灾害。

二、江淮地区干旱灾害的成因

1、冷暖与干湿

江淮地区的气候波动,基本上都是暖与湿对应,冷与干对应。气候温暖有利于降水增多,气候寒冷有利降水减少。这种关系只是一种大的趋势,只适用于全球或半球性增温。这是由于全球性增温引起大气中的含水量增加,并使大气潮湿不稳定性。

因此,全球性温度变化对大气含水量的影响很大。大气含水量多,就容易形成降水。夏季降水量远多于冬季,固然还存在其他许多原因,但大气中水汽含量多是一个主要原因。在冬季,南北温度差别大,冷暖空气作用十分强烈,但降水量远不如夏季,也是由于大气水汽含量少造成的。但如果只是局地性温度变化,或温度变化的幅度很小,就会因为各地变温符号不同或量级太小,在大气含水量的变化上反应不明显。同时,降水有其复杂的原因,也不能排除少数例外。

2、大气环流

干旱是季风反常的结果。江淮地区主要雨带的季节性位移是与季风来临有直接的关系,雨带的开始与东南季风的来临有直接关系。每年约在6月中旬至七月中旬之间夏季风会遇到冬季风的顽强抵抗,双方在长江流域一带相持约达一个月之久。在这段时间,雨带也停留在长江流域一带,使这里阴雨连绵,即梅雨。吕炯研究发现1931年与1954年的长江大水,发现这两年从鄂霍次克海来的冷气流都很强烈,这对这两年雨带强盛并长期维持在长江流域有密切的关系。其他气象学家注意到青藏高原上的冰雪对梅雨也有影响,就是说长江流域的冷气流源地强弱对梅雨有密切的联系。

若北方没有很强的冷空气源地,如鄂霍次克海冬季海冰不多,向夏季过渡时,化冰用掉的热量并不多,升温也不会太慢,初夏期间源自鄂霍次克海地区的冷空气活动就会较弱,则强大的夏季风就会很快越过长江流域,使这里的梅雨期很短,降水很少,出现枯梅,甚至空梅的年份,这很容易使长江流域出现旱灾。

梅雨过后,长江流域一般是副热带高压控制,晴朗无雨,蒸发强烈,是所谓的“伏旱”。伏旱是江淮一带与江南地区常见的一种干旱。如果空梅接上伏旱就会使长江流域出现春夏相连的旱灾。此外,在夏季风很弱时,同样也可出现枯梅与空梅的气候。

从天气图上看:在地面天气图上,干旱发生的天气形势是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出现异常。如夏季大陆低压和太平洋高压是控制我国天气的两个主要系统,几个严重旱年的共同特点是西太平洋高压脊比常年强而且势力偏西,我国大陆上低压也比常年强,东南沿海一带气压梯度大,夏季风强盛并过早的跃进到华北,使江淮流域在它的控制下而出现干旱天气。

在高空500hpa图上,干旱发生时的环流形势总是明显偏离常年状态。1959年夏季,江淮流域出现持久性少雨,7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尤其是长江流域比常年少50%以上,这一年7月份500hpa图上,为副热带高压系统所盘踞,其势力比常年强大而持久。亚洲大陆中纬度上空等高线呈纬圈走向而且特别密集。盛行强西风环流,阻止中、高纬度冷空气侵入到热带地区。130°-140°E常年为高压脊,当年变成低压槽。70°N以北的亚洲地区高空暖高压脊活动频繁,使极地冷涡偏居于西半球而使亚洲冷空气活动减弱。

这种反常的大气环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稳定少变,它们常常维持好几天之后才发生一次调整,原来系统暂时被破坏,并在江淮流域出现气旋性的系统,但很快又恢复到原来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形势。副高虽然有时西进,有时东退,期间还有气旋性系统活动,但气旋性活动很弱,110°-120°E范围内几乎总是被副热带高压所控制。

统计分析1951年以来长江流域15个汛期多雨洪涝年的成因表明,80%以上都与夏季东亚阻塞高压的持续发展有关,特别是几个严重的多雨洪涝年,无一例外,夏季东亚中纬度地区都出现了阻塞高压。不难看出,长江流域汛期降水预测的成败与东亚阻塞高压密切相关,东亚阻塞高压可能是影响长江流域夏季旱涝的主导因素之一。很显然,东亚阻塞高压是汛期旱涝预报的一个重点。

三、针对江淮地区干旱灾害的防御

1、兴修水利和科学灌溉

在农业生产中,要重视兴修水利,修建水库,这不仅有利于防洪,也有利于抗旱,另外地面灌溉可以提高水的利用率。

2、植被建设

退耕还林、绿化环境是防御干旱的重要方法。种草能保护土壤、防止风蚀和保持土壤湿度。良好的植被建设,能形成和改善局部湿润小气候,有利于缓解干旱程度。

3、重视干旱灾害的预报

要重视气象预报,充分利用这一重要信息,做好抗旱决策,采取减轻干旱灾害的措施。

4、人工增雨

人工增雨是抗旱减灾的主动性措施。方法是在有形成降雨条件的云层中播散催化剂,促使云层早下雨、下大雨。云是由水汽形成的,对不下雨的云,在合适的条件下,通过人工散播如碘化银、盐粉、尿素等催化剂,促进云滴加速凝结成水滴从而形成降雨。

5、拦截和蓄存雨水、收集雾水,使之能在干旱时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水资源。

6、推广耐旱品种和抗旱播种法

由于江淮地区主要种植水稻,下面就介绍针对水稻的抗旱措施。

(1)水稻旱作是采用常规的水稻品种旱育秧、旱移栽、旱管理,全生育期以雨水利用为主,辅以人工灌溉,灌溉不建立水层,渗漏少,需水量很小,整个生育期需水量仅为水种条件下的1/4,对易旱地区发展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2) 水稻节水栽培技术。主要包括下面几种:①旱育稀植技术。旱育稀植技术是采用旱育秧的方法培育秧苗,扩行减苗栽植,配套高产栽培的一项耕作技术。这种方法比传统的栽培方式可节水1/2~1/3,省种60%~80%,而且能提高秧苗的抗病耐旱能力。②节水灌溉技术。根据水稻的需水规律来进行灌溉,能大大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水的浪费。比较成熟的节水灌溉模式是“薄、浅、湿、晒”水稻种植模式。③保水剂或抗旱剂的使用。

(3) 用旱稻替代水稻。旱稻种植耗水量仅水稻的1/5~1/3,灌水量仅是水稻的1/5甚至更少,推广旱稻的种植是解决水稻干旱的一个途径。

(4) 通过培育具有耐旱性的水稻品种。利用传统育种和基因改良方法来培育新的耐旱水稻品种。

7、免耕法

可采取免耕的方法,以减少水土流失。在播种时,改变传统的翻松泥土、多耕多耙的耕作方式,采取不耕耙泥土,直接播种的耕作技术。因为旱地土壤比较疏松,通气性较好,不耕不耙不会影响泥土通气。麦子收割时,可只割麦穗,让麦秸留在地里,这样相当于在土地上覆盖了一层保护层,既能减少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又能防止水土流失,留在地里的麦秸负担后变成腐殖质,还能使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参考文献:

[1]张家城、张沅著.2002. 气象万千-干旱.气象出版社.

[2]宋连春、邓振镛、董安祥等著.2003.干旱.气象出版社.

气象灾害的成因范文6

1 现今对气象信息的了解和应用现状

1.1 广大群众已经意识到气象的意义所在

最近几年,由于科技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设备被用到农业工作之中,此时农业活动的机械化非常显著,产值也在不断提升。然而还是有着众多的影响要素,干扰到农业活动的开展。通过分析我们可知,由于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十分广阔,环境复杂,导致各个区域的农业活动不尽相同。不过不管是何种区域,农业收入依旧是广大农户的主要收入。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都认为气象要素对农业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尤其是降雨较少的区域,气象要素的意义更为明显,它会直接的影响广大农户的收入。

1.2 农户无法获取大量的气象信息

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户来讲,要想获取气象信息主要还是依靠气象预报,其渠道较窄,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区域还有人只能通过听取广播或者是报纸来获取信息。有个别的农户使用自己的方法获取气温情况,比如在自己的温室棚内安放温度计,以此来获知温度情况,便于为大棚通风。上述的这些渠道都相对落后,渠道较窄,无法帮助农户更好的安排农业活动。

1.3 气象探测无法完全满足农民需求

不论是哪个地区的农户,都明白气象信息的重要性,都会参考气象信息安排活动。不过,在农忙的时候,本身的高强度劳动使得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关注气象信息,更别提去电?咨询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农户都认可气象探测工作对其生产工作的帮助,普遍认为气象播报在短时间内的精准性在不断提升,不过较长时间的探测和具体情况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特别是对干旱气象的预报,它会直接的影响到缺水地区的农业活动,会对广大农户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相关机构就要切实依据气象信息,制定抗旱策略。

1.4 加强灾害预警的重要性

因为受到经济要素的影响,落后区域的群众更加重视灾害预警。由于其获取气象信息的方式不是很先进,无法在第一时间得知信息,就不能够尽快的开展预防活动,最终会造成很严重的损失,有时候还会危及到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为了避免问题出现,就要积极扩宽信息传播途径,确保群众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所需的信息。

2 气象探测如何为农业生产服务

第一,要确保信息精准,提升预警力度,辅助广大农户开展好农业活动。第二,积极开展气象研究工作,做好技术服务活动,作为气象工作者还要深入了解广大群众的需求,帮助他们更好的开展农业工作。第三,要提升信息传递速度,确保以最快的速度开展好信息的收取以及处理和播报等工作,将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还要细致记录和留存有关的气象资料,便于后续出现类似事情的时候加以参考。第四,积极使用高新技术,比如借助遥感科技探测空气中的水汽量,积极分析资源布局特征,划分好气候区域,确保广大群众能够了解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第五,积极预警,在灾害出现之前的时候,要通过多种渠道告知广大农户,此时群众就能够依据信息开展应对工作,最大化的降低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

3 气象条件对于农业生产影响

(1)大风。通常,我们将风力超过8级,速度大于17m/s的都定义为大风。目前我们国家的大风类型有三类,分别是台风侵袭、雷雨大风、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在这三种中,以最后一种较为常见。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大风,一旦出现都会对植被以及房屋等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对庄稼的影响最为严重,个别情况下会导致绝收。

(2)连阴雨。所谓的连阴雨,指的是持续降雨超过5天,降雨总数超过30mm的气候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光照非常稀少,湿度大,很显然这对于庄稼的生长是非常不利的,如果在庄稼成熟期出现了这种天气的话有可能会导致绝收。其中像是花生以及棉花等的质量会大打折扣,假如这种气候出现在播种阶段,会导致播种时间推后,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很明显的干扰。

(3)低温冷冻。低温冻害同样会作用于农业活动。具体来讲,因为冷空气以及寒潮的影响,温度会不断下降,给作物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产量降低。

(4)干旱。在众多的自然灾害中,干旱是最为严重的。如果一段时间之内持续不降雨,就会导致土壤中的水分散失过快,水域之中的水分也随之减少,对广大群众的生活和作物生长都是非常不利的,会使得庄稼产量明显减少。

(5)洪涝。所谓的洪涝指的是因为持续的降雨导致地势较低的区域出现了存水或是淹没之类的问题。对于我们国家来讲,降水一般集中在每年的夏季,而每年的雨量是不一样的,时而发生洪灾。一旦出现的话就会导致作物生长受限,产量降低,干扰农业活动的开展。这类灾害的影响非常严重,会作用于广大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稳定。

(6)冰雹。除了上述的几种灾害之外,冰雹的影响也非常严重,发生几率较高。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其成因主要来自对流特别旺盛的积雨云,云中的上升气流相对一般雷雨云强的多,小冰雹是在对流云内由雹胚上下数次和过冷水滴碰撞增长起来的,当云中的上升气流不能支撑时就下降到地面造成灾害。通常它不是单独出现的,一般出现在风雨交加的天气中。它带来的影响非常严重,导致农作物产量明显降低,个别情况下还会绝收。

4 减少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措施

4.1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准确性与及时性

农业气象服务要建立综合气象的监测站。气象站的监测要遍及农田、环境、交通、林业等多个方面,实行全天候的监测,提高综合监测的能力。根据农民以及农业生产的需求,构建新型的农业气象服务系统,注重气象信息播放的时效,将短时播报与滚动播报相结合。努力开发气象服务的新产品,积极利用网络,构建专业化、可视化以及动态化的气象服务体系,帮助人们随时便捷的了解气象信息。构建长效的服务机制,加强镇、村的合作,保证气象信息准确、及时的传达到农民那里,用来指导农民的农业生产。

4.2 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机制

相关气象部门一定要加大对于灾害防御机制的探索力度,加强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力度,针对冰雹、低温冰冻、洪涝、干旱、台风等常见的农业灾害,加强评估、预警、预报和监测的力度,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完善灾害防御的信息系统,提高灾害防御能力,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进行季节性的灾害预报。不断的进行气象灾害的评估风险活动,加强灾情的普查力度,编制灾害风险规划,加强农村地区的雷电预警,对于灾害防御设备要进行定期的检查维修,确保设备能够正常的运转。还要加强人工对于天气的干预力度,完善相关的技术系统,比如,当旱情出现的时候,可人工降雨。

4.3 分析气象规律积极布控农业活动

通过分析可知,气象灾害的出现都是有特定原因的,比如自然条件改变等,因此,作为工作者一定要了解气象规律,要结合气象变化情况积极监测,认真开展灾害测报工作,以此为农业活动提供灾害预警,对于农业生产工作来讲,要经过科学的布局生产活动,切实提升抗灾水平,带动农业朝着高产优质方面发展。

4.4 切实提升群众防灾认知水平

具体来讲要做到如下两点:第一,积极开展宣传活动,确保广大群众能够意识到气象灾害给农业活动造成的影响,提升群众对灾害的认知能力,确保他们能够真正的了解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造成的影响,掌握自我防御方法等,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在灾害出现的时候可以制定正确的策略来应对。第二,要提升气象工作者和防灾减灾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升他们的防灾意识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他们更好的开展灾害预测和应对工作,才能够降低因为气象灾害而给农业带来的损失,进而帮助广大农户提升经济效益,更好的增加农业收入。

4.5 完善灾害保险以及补贴体系

积极探索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基本情况的农业保险体系。该体系应该是以国家机构为主要领导力量,同时联合社会力量共同维护。作为政府,应该从政策条例方面予以扶助,做好协调工作,不断完善保险模式,合理应对气象灾害给农业活动造成的风险。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完善补贴模式,尽最大努力降低灾害造成的负面影响,确保农业发展稳定高效。

4.6 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

之所以会出现各种气象灾害,深入分析其原因可知环境变化的影响最为严重。因此,在农业活动中必须要按照自然规律开展工作,合理利用水以及土地等资源,并且做好保护活动,强化治理力度,统筹规划农业活动以及防灾工作,防止因为人类无序活动而导致环境恶化的现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