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众传媒的优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众传媒的优点范文1
关键词:中华武术;大众传媒;传播;发展
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对现今的大众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伴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国武术被传播到周边的各个国家,中华武术也被世人所肯定。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华武术的传播明显落后于人,再加上一些武术精髓没能有效地传承,导致失传,严重影响了中华武术魅力的展现。因此,如何重新将武术传承下去,如何使中华武术国际化已成为广大人民的愿望,也是中华民族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所以,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将中国媒体与中华武术发展结合在一起,以确保中华武术能够走出国门,发扬光大。
一、大众传媒与武术发展的关系
哲学上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大众传媒与武术之间的矛盾也促成了武术的发展,对武术的有效传播具有一定的推动性。众所周知,传媒平台能够让武术有一个展示的平台,能够让武术被更多人了解。再加上武术自身的特点,其民族性、修身性的特点也是大众传媒关注和宣传的对象,也会丰富人们生活的内容。
1.大众传播推动武术快速发展
一直以来,武术的宣传从未停止过,从古代开始,各地就有比武活动,小有成就的就自成一门、一派,目的就是要将武学传承下去,所以,也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有关武术的书籍。比如,《手臂录》《武编》《拳经拳法备要》《太极拳普》等等,这些都对武术的传承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播的媒介也开始增多,不再是简单的书籍传播,还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等。这样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感受武术,尤其是现在,传播的媒介倾向于电视、电影、网络,比如,早期的《火烧红莲寺》《七侠五义》《少林寺》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早期与武术有关的电影,这也开启了中国武术传播的又一传播形式。而且,随着李小龙、李连杰、成龙、吴京等武术明星的国际化,中国武术又一次被世界认可,也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可以说,武术在大众传媒出现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大众传媒在不断推动武术的快速发展。
2.武术丰富大众传媒的视野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所以,武术类节目也被应邀成为各大晚会中必不可少的节目之一。比如,2013春晚,赵文卓武术表演《少年中国》;2014春晚,成龙携山东省莱州中华武校表现了创意武术《剑心书韵》;2015春晚,张震、吴京表演武术《江山如画》等等,这类节目都成为春晚的亮点。而且,还有一些卫视开办了有关各种武术的栏目,最为出名的就是河南电视台创办的《武林风》栏目,当然,还包括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推出《功夫中国》,黑龙江电视台打造的《快活武林》等等,不仅收视率高,而且也能吸引观众,更能让武术走进人们的视野。
二、大众传媒对武术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社会的推进以及大众传媒的广泛关注,武术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甚至在国际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本文就从报纸媒体、专业武术杂志、广播电视媒体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对武术产生的影响进行概述。
1.报纸媒体
事实上,武术的专业报纸并不多,能够查到的资料也是有限的,仅有《武术报》和《香港国际武术报》,而这两个武术专业报纸也给武术理论上的传播带来新的进展。《武术报》为吉林日报社主办,是一张面向广大武术工作者、爱好者以及广大青少年的综合性武术读物。它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武术工作的方针、政策,用科学的观点宣传武术运动,推动我国武术运动的挖掘、整理、继承和发展,促进武术运动的普及与提高。
《香港国际武术报》是由中国国际武术研究院主办,中国科学文化(香港)出版社出版发行,四开八版,报纸遍及港、澳、台以及中国大陆,是目前唯一一份报道武术新闻和武术赛事的报纸。
2.专业武术杂志
专业武术杂志的创办目的就是要把武术自身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博大的精神外延以及有关武术的新闻、信息、健身功法等精彩纷呈的内容传播开来。而且,专业武术杂志能够清楚细致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这样不仅能够让人们从更多的渠道来展现武术的魅力,而且,对武术技能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专业武术杂志的开办能够非常准确地将武术相关的专业知识展现给读者,让读者能够更加准确地对武术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进而为武术的传播作出了相应的贡献。我国的武术类刊物有《武林》《中华武术》《武魂》《精武》《武当》《少林与太极》等武术类报刊,这些刊物都对武术的传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3.广播电视媒体
相对于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拥有着视听同步、信息丰富以及易于接受等优点。因此,广播电视媒体也拥有着大批的观众。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闭路电视第一次被用来转播运动会实况,大约有16.2万人在25个大厅观看了奥运会实况转播,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组建了一支武术队参加了本届奥运会的表演,炉火纯青的技艺、出神入化的表演,征服了所有的观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次参加表演可以说是中国武术真正走向世界传播的开始。而这样成功的开始,是电视媒体所带来的机会。
三、武打电影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随着电影、电视的发展,武术也像上了翅膀,飞入了更多人的视野,飞向了世界。通过在银幕中出色的武术表演和自身高超的技艺,影视演员用武术征服了银幕前的观众,并借助于“影视”集声音、图像于一体,不受时间、空间、地域限制等特点,将武术的魅力和精神传遍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使更多的人认识了武术,同时使武术在无形中拥有了更广阔的传播和发展空间。据相关数据统计,在全国共有600多所民间武术学校,6000多万武术练习者,这就给我国习武力量的增加作出相应的贡献。而且,少林寺在各类电影、电视剧的影响下,比如,《少林寺》《少林三十六房》《南少林》《少林十八铜人》等等,从此少林寺也热闹非凡,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慕名而来拜师学艺的也不在少数。最重要的是,随着少林武功的国际化,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方也对少林武功推崇备至。
四、互联网媒体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随着武术网站和网页的增加,政府网站的大力宣传,各种武术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对武术普及有很好的作用。网络对武术信息化传播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武术网络的发展,推动了人们思想认识与观念形态的更新,提升人的创造力,推动人际关系的深刻变革,推动武术经济的增长,激发人们对武术价值的认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武术网站309个,内容繁多涉及面广,促进了武术信息的大力传播。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我们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要借助媒体来推动武术的发展,改变人们对武术的简单“打架斗殴, 好勇斗狠”的认识,并在展现武术的魅力的同时,引导更多的人去了解武术,体会武术,目的就是要促使武术真正走向国际化、实现全球化。
参考文献:
[1]牛志宁.探析现代传媒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3).
大众传媒的优点范文2
一、广播的社会功能
社会学家梅尔文德弗勒在其著作《大众传播理论》中写道“传播行为是一个表达团体规范的手段,通过这个手段行驶社会控制、分配各种角色、实现对各种努力的协调,表明对未来的期望,使整个社会进程持续下去......要是没有产生这种影响的交流人类社会就会崩溃”因此人类社会活动离不开传媒的介入。广播作为传媒的主力军也肩负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属性。广播的社会功能属性主要包括:
(1)社会雷达,传递信息。当我们所处陌生的环境中,我们强烈的寻求生活的信息与经验。广播传递着的方方面面信息恰好充当了社会雷达的角色。
(2)寻求和传授知识。传授知识这里指的不是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广播的教育功能往往要比想象的大的多。传递知识类型更为多样性、广泛性、基础性。
(3)娱乐大众。大部分广播均提供娱乐,服务大众。斯蒂芬森认为“大众传媒的全部内容几乎都有一种泛化的游戏功能或愉悦功能。”广播是大众传媒的分支,延续着这一功能。环顾如今我们处身其中的世界,没有人能断言我们不在利用广播的这些功能。
二、广播对音乐的传播
音乐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陶冶情操的艺术。音乐的传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音乐的传播是极具局限性的。早期我们的传播方式仅限于口头的传播。这就很大程度限制了音乐的传播。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逐步改变着音乐传播的形式与内容。音乐传播的第一次重大变革便是纸质传播的诞生。纸的诞生不得不说极大的推动了音乐传播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纸把心中的旋律写下来,通过书信、印刷出版等方式把这些乐曲传递、传承下去。作为大众传媒最基本的方式其发展不仅要依靠大量的机械印刷而且还要有广泛的接受群体。这里就出现了问题:
(1)一些经济水平不发达的地区有很多人并没有读过书因此他们无法从曲名歌词上理解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
(2)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不熟悉乐谱无法哼唱出音高从而他们不知道乐曲的旋律。以上说明纸质传媒还是要求所接受的群体有一定的文化层次。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带来的是媒介的传播的革命,而每一次也会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改变。广播音乐的传播最大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空间时间的局限性:纸质传媒时代我们在家里收听音乐可以说是天方夜谭。音乐是无法打破距离和时间的限制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广播最大优点却是可以打破以上两种界线以最快的速度传输。现在我们在家里不要说收听本地的音乐节目甚至可以同步收听国外的音乐节目。
(2)受众人群的局限性:在广播没有诞生之前音乐传播多数还要靠专业人士以口传心授的模式传输无法真正的脱离人,音乐的欣赏也并非易事。达官贵人们多数接受过文化教育,有的府中还供养乐师专门为其表演,普通百姓的音乐精神生活相当地贫乏。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无法超越识字障碍。欣赏音乐也只能从一些戏园、乐坊、街头的表演等形式。这些场所的表演者我们不能否认不乏技艺精湛者但相比专业人士还是缺少较高的音乐素养。
(3)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广播的节目安排可以适应各个层次的审美趣味。早期广播播放的内容多为西方古典音乐以及戏曲。后期能够直白表达人们情感的通俗音乐走进大众的生活,广播节目的安排都尽可能地符合社会每个阶层的需要。
三、广播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价值强调音乐具有伦理、道德、净化等功能。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代表孔子很早就把音乐作为“六艺”加以传授。现在的音乐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而是更注重从身心唤起学生们美的感知,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音乐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方面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德国音乐社会学家贝塞勒认为,“现在大家一说音乐,就会想到音乐会式的艺术作品,而具有典型意义和决定性意义的现象,恰恰不是作为艺术作品孤立存在的音乐,而是人如何与音乐打交道的方式”亦是强调传播音乐。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而音乐的传播是关于音乐信息传递的问题。广播业与音乐教育保持着紧密联系,因为它实在离不开音乐传播支撑起整个听众市场。广播社会属性包括社会雷达信息传递和寻求和传授知识,两者结合可以说广播具有强大的传递教育的能力。良好的音乐教育同时还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感的体验和健康的情趣的建立。
四、结语
大众传媒的优点范文3
【关键词】 传播学;电视媒体;女性形象;塑造
电视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语言特点,让它成为信息传播的沃土。电视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更多的是理念的传播,是对受众的审美和情趣进行规划,加以引导。 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电视媒介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本文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电视媒体中的女性形象
1、贤妻良母型
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几千年来一直是人们对中国女性的最高褒奖,相夫教子成为传统女性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她们没有经济来源更谈不上经济独立,在家里做家务、照顾孩子这样的事情,通常被认为是最适合妇女的[1]。电视媒体对所谓的贤妻良母的大肆宣扬,实际上是弱化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女人一心一意的为自己的丈夫、孩子和家庭服务、奉献,从而忽略了自己的发展。女性在一定程度是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女性在家庭中所做的一切以自我牺牲为前提,当一个社会的发展要以牺牲女性自身一切为前提时,这本身也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问题。
2、女强人型
电视媒体在塑造这类女性时外表打扮干练利落,常常是标准的职业装,表情严肃古板。这类女性在职场上可谓是风风火火,作风泼辣,行事干练果断,她们留给受众的印象永远都是聪慧果敢,精明强干。她们的形象告诉受众,她们永远是光鲜亮丽的而且是成功的。电视媒体在塑造这类女性事业上成功的时候,往往会拿她们的家庭生活做对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刻意塑造出在家庭角色扮演上的不成功。在一些专访女强人的栏目中,她们往往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来平衡你的事业和家庭?”,“你在事业上是成功的,那么你觉得你是一个好妈妈、好妻子么?”,它实际上还是强调女性在私人领域中的角色,尽管是着重在表现公共领域中的事业型或者成功女性。
3、性感女性型
电视媒体在利益的驱动下,塑造这类女性形象过程中一味强调美丽、柔弱等特点,忽略了女性内在的重要品质。在电视广告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在现代广告中主角大多是身材窈窕、漂亮的女性,作为客体满足了受众的情感需求和审美心理,成为广告引起受众关注的关键。1995年11月,黄梅在《中国妇女报)上撰文说:在广告中,女性常常被描述为被观赏者和产品的享受者,而不是劳动或娱乐活动中的平等伙伴。对广告的认同意味着我们默许了广告内含的男权秩序及其对女性角色的规定[2]。正是这个意义上,妇女研究者刘伯红将媒介概括为“倾斜的大众传媒”,即媒体向男性文化倾斜,产生了否定女性主体性的倾向[3]。这是在潜在中对广大女性受众进行洗脑,为其灌输男性的赞许与认可才是女性的衡量标准。
4、“第三者”型
电视媒体中女性形象充当“第三者”是引发逃婚、离婚、家庭暴力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为了使电视剧情跌宕起伏和有高的收视率,电视剧频繁的使用“第三者”形象,而电视剧在塑造“第三者”的时候往往刻意的美化“第三者”形象,她们通常青春靓丽、温柔体贴又富有生机活力,反观原配,则人老珠黄、不够温柔体贴。“第三者”形象无形的给男性出轨、逃避家庭责任提供了正当的理由,使男性免受道德的审判。近年来在媒体上更是出现了“职业二奶”、“小三”、“干女儿”等侮辱性字眼,日常生活中提到她们人人也都深恶痛绝,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妖魔化女性的嫌疑,也使女性的价值天平失衡,使她们的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
二、电视媒体中女性形象塑造产生偏差的原因
1、宣传过程中出现偏差
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功能》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三个方面: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和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美国学者C.R.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提出了“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和提供娱乐。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三种功能: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和“麻醉作用” [4]。概括来说,电视媒体中的女性形象执行如下三种功能:一是盈利功能。二是娱乐功能。三是宣传功能。宣传功能是电视媒体中女性形象塑造过程中出现偏差的主要因素。
(1)女性形象的刻板复制。电视媒体中的女性往往被受众认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现实生活中女性学习的榜样。如上文提到的贤妻良母形象,女性所扮演角色是孩子的母亲、丈夫的妻子,总是出现在家庭环境中。而大量的广告中,女性也一般出现在厨房、洗衣机旁,所代言的产品也都是跟家庭有关。这些使女性难以摆脱刻板印象,这种印象通过电视媒体集中、放大,也成为受众、特别是男性群体所追求和期望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李普曼指出 :妇女刻板形象的体现可能是我们个人传统的核心,是我们社会地位的防护。但它绝不能与妇女真实生活经历相混淆[5]。
(2)随意肢解、重组女性形象。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以特写的方式展示女性身体的某一部位,比如修长的腿、大眼睛、高鼻梁等。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同时兼具各种优点,是男性心中的“完美女神”。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性感女性”和“第三者”女性形象,电视媒体在宣传时都夸大了女性外表靓丽、时尚的特点而忽视了女性的内在品质,并没有把现实中完整的女性形象传达给受众,而是以取悦男性的方式出现,这也无形中弱化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2、传统文化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男尊女卑的男权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性在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在电视媒体中随处可见,并通过电视媒体的不断重复之后两性的差距更大。而媒介生产者大多也生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所以不可避免的在电视媒介机构中有少数女性,她们深处于男权控制之内。调查表明,大部分媒体中的工作人员都是男性,处于媒介机构中上管理层的也是男性居多。不仅在媒体中,而且在国家管理层面上,女性话语权缺少,使得女性在传播中被忽略[6]。电视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只能按照男性的视角去规范,按照男性的标准塑造,这也体现了男权意识对女性形象的侵犯和伤害。
3、传媒功能结构失衡
最大化的追求经济效益使电视媒体走入一个误区,为了迎合受众的审美和情感寄托,大众传媒利用各种手段,使女性扮演更不对等的社会角色。传媒工作者本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直接影响到行业形象的塑造,一味迎合受众的需要虽然能获取经济效益,但也要看到媒介畸形发展背后所隐藏的巨大社会隐患。
三、转变电视媒体中的女性形象,使其朝着健康、良好方向发展
历史和现实让我们看到,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男性重要的合作伙伴,她们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力量不仅能在工作上独挡一面,在家庭生活中同样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男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家庭方面,女性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视媒体要走出对女性形象重构中的偏颇,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电视媒体应宣传全面、立体的女性形象
电视媒体不能只是通过男性的视角来表现女性,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属品,不是男性的观赏对象,也不同于电视媒体所宣传的直视外表美,更不能把电视媒体塑造的女性形象是否满足于男性需要做为衡量女性价值的标杆。她们不再是电视媒体所呈现的刻板女性形象,她们注重内在气质的培养,她们智慧、独立、自信、坚强,她们不依赖任何人,不再被动的接受,而是努力积极地争取。电视媒体应该更突出女性的这些特性,把女性更加全面的展示在受众面前。
2、大众媒体需创作客观的现代女性新形象
电视媒体不能成为捍卫男权主义的手段,媒介生产者应该看到女性的崛起并不会危害到男性的地位,相反她们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媒体中应该展现男女的平等,超越性别的两性形象,引导受众淡化对性别差异的歧视。女性自身也要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要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男性也应该更客观地认识到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男性自身的压力。
3、改变传媒现状,合理优化传媒结构
电视媒体不应过分追求利益,应该采用多种手段加强传媒的社会功能,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据调查表明,在大部分的媒体机构中男性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女性,而处于媒介机构领导层的女性更是寥寥无几,传媒机构应该积极地吸收一些优秀的女性工作人员,建立机制,保证女性在传媒领域的话语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女性发展、女性问题的宣传,有效避免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同时,也能够引导大众改变对女性形象的固有认知,使女性形象朝着全面、健康的方向发展。制作和宣传普通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优秀表现,为广大受众树立榜样。避免对女性进行伤害性报道以及恶意中伤女性,为她们更好的参与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达到两性的和谐发展,社会才能真正进步,才能真正和谐。
综上所述,电视媒体应该利用自身的特性正确的引导舆论,利用自身强大的渗透和渲染能力,构建出更加全面、良性的女性形象,宣扬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对等地位,创造出一个和谐的、公正的舆论环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要电视媒体构建出正确合理的女性形象,来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桂渝芳.大众传媒的性别歧视现象[J].新闻界,2006(6)92-94.
[2] 黄梅.跟着广告走[N].中国妇女报,1995-11-22.
[3] 刘伯红.倾斜的大众传媒[N].中国妇女报,1996-4-3.
[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1-103.
大众传媒的优点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手机报;手机广播;移动手机电视;手机媒体产业
一、手机媒体发展和前景
世界上第一条短信息是1992 年在英国vodafone 的gsm网络上通过pc 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的, 而在我国开通手机短信业务则是在1998年。短短几年的时间, 手机短信由纯文本的形式逐步向融声音、图片、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形式转变, 它能传播新闻信息, 广告, 成为手机媒体在现阶段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到2012年12月底为止,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64亿,手机网民则达到4.2亿,同比增长了293%。如果能够在短期内解决手机上网费用高与速度慢等阻碍普通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问题,手机上网的人群将在短期内获得超常规发展。普遍认为手机媒体非常具有发展前景,只要解决体制上和技术上的限制,它必将会代替传统媒体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主要力量。手机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经历短信时代、彩信、3gs手机三个时代,更值得期待得便是不久即将投入使用的4g网络时代。
手机的媒体的发展克服了传统媒体的弊端,但也自身也存在着严重缺陷。综合多方观点总结手机媒体总体上的优点和不足。
(一)、优势介绍:
1.移动性
2.及时性
3.大众传播媒介和终端接受工具属性双重属性
4.信息服务个性化,手机媒体应充分挖掘手机用户实名制的优势, 细分受众, 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播,自主订阅。
5.手机的高度普及,信息垄断程度下降,短讯使个人成为信息制作者。
6.效果反馈速度快。
(二)、缺陷:硬伤:
1.新闻的原创性,手机媒体消息多来自转载,没有专业的采编人员其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处于弱势
2.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效果减弱,虚假信息。负面信息的大量传播造成信息污染和不良社会效应。
3. 缺乏成熟的传播理论支撑,手机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 把关人”作用的极度弱化, 受传者和传播者身份的重合都造成了对传统传播理论的颠覆。在该情形下原有理论已经不能满足新媒体的发展需要。
(三)、技术瓶颈:
1.手机资费高,成为限制国内手机媒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高额的费用本身就不符合大众传播的“大中性”,发展潜力受到限制。
2.受众个人信息保护技术达不到,私人信息泄露会对媒体的引起信任危机。从另一角度而言影响手机媒体的使用深度。
(四)、其他观点:
手机媒体将因其有助于消减“媒介依存症”。其主要表现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满足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自网络媒体出现后,受众对于网络的沉溺比其对电视的沉溺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手机的移动性、参与性和沟通特性则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受众从这种封闭、缺乏社会互动的媒介环境中解脱出来,对现代人的社会病理现象的克服会有所帮助。
二、手机媒体在目前的发展来看,主要表现在与传统媒体的对接上。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手机报——与报纸融合;
2.手机广播——与广播和网络融合;
3.手机电视;
4.其他。
下面我将综合多方观点,介绍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对接形式中的优势和不足。
(一)、手机报、广播、电视的优缺点(不重复其共性,从传统媒体不具备的点上谈)
手机报:所谓手机电视,是指利用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视频资讯服务的业务
优点:1.是传统媒体数字化延伸的典范,弥补平面媒体不足在很大程
度上增强了报纸的竞争能力。更真准的加强报纸的传播范围和效果。
缺点:1.传输容量小新闻背景交代不清(断章取义) 2.新闻内容潜(报纸的最大优势不能够得到延伸) 3.阅读习惯问题广播:从广义上讲,手机广播即通
手机实时收听或下载播放音频节目就是利用具有收音和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收听广播。
优点:1.手机从一种通讯终端变成一种信息终端, 这种演变也给信息时代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2.广播节目成为可查询、可检索的信息资料。同时为其他媒体共享广播信息资源, 特别是音频资源创造了条件。
缺点:
电视:优点:(电视在传媒界的霸主地位,其本身优势再与手机的优势相结合手机电视发展无可限量。)1.消除电视最大弊端,可保存,不受时间现实 2.个人电视带来的私密化 3.互动性
缺点:1.强迫性接受广告(。因此在目前收费的状态下, 适度选取有价值的客户及一些带有植入性质的广告内容, 让读者和客户都满意。)
其他:手机电影:手机电影是指以手机为主要拍摄与制作工具,并能够通过手机平台传输与手机下载、观看的电影。
(二)、我国手机媒体产业发展现状
无限商机,发展潜力大发展初具规模,但产业小产业化成都不高,规模实力不够。(传统媒体跨行业机制不完善,不具备跨行业能力,国外大的传媒集团则具备)技术跟不上发展速度慢手机媒体产业(生产厂家)与传统媒体(资源提供方)还有移动通信服务方尚未找到适合发展的商业模式[如利润分成、业务范围等]缺乏配套管理制度
(三)、如何树立手机传播特色增强其生命力
1.建立职业传播者队伍, 具备较强的独立采编能力。手机媒体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与传统四大媒体相抗衡的大众传媒, 必须建立自己的独立采编队伍, 健全自己的采编体系、技术设备、运作模式等, 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要。传统媒体在向手机媒体领域扩展业务时必须根据新媒体的特点, 再造传统媒体的采编流程, 改变记者传统的发稿习惯, 建立容纳多个媒体内容的数字化处理平台。(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参考文献:
[1]《手机媒体概论》 匡文波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手机媒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李建伟 王克茹 新闻界
[3]《青年记者》杂志 2008 年3 月中 《手机报发展现状及前景探析》韩冰
[4]《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年9月 《中国手机媒体发展前景分析》匡文波
[5]《中华新闻报》2008 年3月12日 第c04 版 《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郭全中 陆地 尹坤
[6]《新闻界》2006年5月 新新媒体 《手机媒体发展前景展望》胡忠青 邹华华
[7]《南昌高专学报》 2008年第2期 《手机媒体发展探析》钟倩
[8]传媒学术网 《手机媒体发展预期——未来最便利的信息获取终端》王娟
[9]《新闻界》 2008年第一期 《我国手机报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王雪莲王雷
大众传媒的优点范文5
【论文摘 要】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媒体的作用日益重要。目前,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已逾8亿,手机用户的增加无疑加快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说明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
一、移动通信媒体已经成为“第五媒体”
媒介的定义是信息的一个载体,凡是能够把信息从一方传到另一方的工具、手段称之为媒介。商业媒介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大众的行销服务媒介必须是面对大众传播的,因此商业广告中的媒介指的是大众媒介;二是可控制性,投资行为的本质是以较少量的投入换取较大量的回馈,即是投资行为,在投资上必须具有可控制性;三是付费,商业媒体的另外一个特点为商业性,所谓商业性的意义是媒体依赖广告为主要盈利来源,所以具有付费特征。
从以上媒介的定义和特征来看,移动通信媒体亦即手机媒体已经具备了媒介的所有要素,并且人们也已经普遍认可手机作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的地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媒体,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小众化、实时性、交互性、广容性、易检性等特点,已经对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中国,2005年以后,报纸业出现了整体不景气的情况。那么在手机媒体突然兴起的今天,会不会促成媒体结构新一轮的新陈代谢呢? 还有待检验。
二、移动通信媒体的特点
移动通信媒体亦即通常所说的手机媒体,可以理解为一种集网络和信息传播功能于一体,通过数据传输技术,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数字化,然后传输给广大用户的崭新媒体。无线网络的发展让手机同时具备了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几乎所有优点。而由于其介质手机的特点,手机媒体也具备兼容性、整合性、贴身性和便于互动,成为一种“带有体温的媒体”。它具备以下其他媒体无法抗衡的特点。
1、广泛性
早在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6.4亿,2010年10月更是突破了8亿,手机媒体的用户已经不仅仅集中在25岁到45岁之间、知识水平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的人群,它已经向上扩展到65岁而向下延伸到15岁,手机几乎已经成为对应于每个活跃的社会元素的存在。几乎人手一终端,这是其他媒体不可能具备的。
2、覆盖性
手机网络在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实现覆盖,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家中,甚至电梯、汽车、火车上。它的覆盖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媒体。
3、跟从性
“手机时代,人们在裸奔”。通过现行的基站,手机定位误差在200米,3G时代,误差可以缩小到10米。2010年1月13日,北京西城区西单商业街透露将考虑开设手机信息平台,只要进入西单地区,就可获得商场购物及相关打折信息等。
4、可统计性
“裸奔”的概念不只是地理上的,通过受众所用机型、话费、手机漫游情况、网页浏览状况,运营商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在此基础上丰富受众信息,建立详细的受众数据库,将为广告精准化营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5、即时互动性
广告投放效果将不再是盲目计算的。通过促销活动等吸引反馈的手段可以准确地计算。
6、可支付性
手机已经可以进行方便的小额的电子支付。而和金融业的融合,使其变身为下一代的支付方式,同时代替钱包和信用卡,从理论上讲也是可行的。
人们从广泛性和覆盖性意识到移动通信媒体的价值,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们意识到手机媒体的更重要价值来源于它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而且,手机还具有随身性、反应速度、区域能力、互动能力等其他媒体很难具备的特征,更使其可以进行精准甚至一对一的传播。广告将不再是单一的你投我放模式,而是与营销紧密结合的交互式沟通过程。随着手机上网资费的降低,人们使用无线网络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国家正在推行的三网融合会加速这一潮流,手机广告的形式也将大大丰富。在互联网时代,Google、百度等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超越了众多的媒体公司,而移动通信媒体时代的到来,又为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传统媒体乃至终端机器生产商提供了一个再次竞争的舞台。
三、移动通信媒体应该加强服务性
由于移动通信媒体所具有的优点,其在人群中的普及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我国手机用户突破8亿,手机报的普及率已经达到39.6%。而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早期群发短信式的模式已经遇阻,应当意识到受众不缺少信息,缺少的是及时的、对他自己有用的信息。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实践比较成功。日本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NTT DoCoMo于1999年2月22日推出数据业务I-MODE,现在是全球最成功的无线互联网服务。手机媒体研究的先行学者匡文波总结,它成功的关键是以内容为王:首先,它必须是新鲜的,即时更新;其次,它必须有深度;再次,应该鼓励用户多次访问;第四,用户应该能够看到这种用手机上网方式的好处。I-MODE结合日本国民心理,量身定做了各种娱乐业务吸引用户,重点提供了诸如漫画、游戏、图片下载和音乐等服务,结合对内容提供商的严格考核,保证了I-MODE业务内容的丰富化和个性化。而移动通信媒体还有一个与传统媒体非常大的不同,即它的发展非常依赖于技术的发展,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疑是非常快的。
四、移动通信媒体业的博弈与发展
移动运营商进军手机媒体业务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它与报社、电台、电视台、独立WAP网站之间也因此产生了矛盾。移动运营商并不甘心只做网络和渠道,而是要凭借自己在市场、用户、渠道、信息网络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力图整合内容提供商、网络服务商、设备系统和终端制造商以及终端用户,形成以自己为主体的产业链。由此,移动运营商与报社、广电企业和WAP网站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夺。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加速我国在这一轮信息技术变革中的脚步。在2010年1月13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所谓“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业务应用的融合。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这也就意味着,只要通过一部机器,人们就可以完成日常所需的信息处理。手机体积或者屏幕面积会适度增大,而笔记本电脑等则会适度缩小,手机媒体也将正式进化为移动通信媒体。原本存在于电视媒体、手机媒体、网络媒体之间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同时也意味着,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仅仅是“第五媒体”的定位,恐怕已经不能准确评价它的价值了。
【参考文献】
大众传媒的优点范文6
关键词:数字技术;创新精神;多样化手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寓于新传媒载体的当代时尚插画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插画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高度的商业化经济使当今社会进入了 “读图”文化为主的时代,视觉艺术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插画设计在当代成为了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一 传统绘画材料与数码创作工具在插画创作中的运用
传统绘画材料主要是相对于现代的数码技术、电子设备等现代化工具而言的,包括油画材料、丙烯、水彩、水墨、铅笔、版画等。一些插画师坚持用传统绘画材料创作,保持真实的绘画感觉和技法表现形式。更多的插画创作者选择利用数码技术的优点,现代数码技术可以很方便的用专业软件模拟出真实的艺术效果,例如:Photoshop、Painter、illustrator等功能强大的软件,可以真实再现具有浓烈中国民族气息绘画材料——水墨画、西方主流的绘画形式——油画,还有其他绘画方式,如:水粉、水彩、彩铅、油画棒、涂抹效果等等。数码技术的强大不仅是对于现实绘画工具的模仿、使用的方便、修改的便捷等优点,还可以控制绘画工具的笔触、大小、软硬程度、流量和透明度等属性,可以将不同材料、肌理出现在一起,形成新的视觉效果。电脑软件可以进行艺术效果的叠加,例如:Photoshop 可以利用设置笔刷的不透明度来实现笔触、颜色等的叠加,利用设置涂层的混合模式和不透明度让不同图层之间混合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使用有压感的手绘板 进行绘画的时候,人们能够在电脑上找到在真实绘画材料上用笔的感觉,并且可以调整得控制工具的属性达到想要的画面效果。时尚插画站在艺术巨人的肩膀上,油画、国画、水粉、水彩、摄影、数码技术等等都囊括在时尚插画的创作手段里面。
二 不同创作手段的在插画创作中的相互渗透
现代文化理念和技术的进步对时尚插画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步伐在前进着,时尚插画将多种绘画技法、设计语言融为一体,艺术创作手段的相互渗透可以实现丰富的视觉效果。油画、水墨、水彩、铅笔等绘画方式在以往大多是单独使用的绘画材料,当代插画设计师却将他们巧妙结合在一起,与潮流的设计符号组合成丰富的视觉效果。电脑软件不仅可以模拟出各种真实的绘画效果,并且可以把纸本绘画、摄影、位图、矢量画等结合起来。混数码工具提供给创作者最强大的功能就是融合多种绘画材料融合在同一画面中,不同绘画材料的混合可以带给观众新鲜的视觉体验,并且给予时尚插画师实现创作意图的无限可能性。
三 插画艺术的商业应用随着载体的多样化发展
插画艺术最初使用是木板、纸质等载体,有解释说明文字的作用。现代时尚插画随着载体的多样化运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包括广告宣传、包装设计、书籍插画、服装设计、网页设计、影视多媒体等领域。时尚插画的应用媒介不再是单一的纸质媒介,还可以广泛的应用到服装面料、影视媒体、网络、塑料材质等多元化的媒介。时尚插画逐渐向手绘、摄影、电脑图形创作等多元化工具和材料相结合的现代插画创作方式转换,利用强大的计算机软件对时尚插画进行最终的画面效果处理。在数字时代,传媒最本质的变化就是数字化,也就是说,数字技术成为当代各类传媒的核心技术。各类传统大众传媒如报纸书籍等尽管他们最终还是以纸质的形态呈现给受众,但是由于现代激光照排机的使用使他们的制作也变成数字化的过程。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是数字技术的普及应用,数码技术的成熟、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是当代的时尚插画的多元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而印刷技术、喷绘技术、数字技术、数码设备等硬件设备的技术进步成为时尚插画应用扩展的前提条件,时尚插画的创作方式将会更加方便、快捷,并且更适合于运用到现代化的传媒载体当中。
插画从古代到现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最重要的功能——通过视觉语言向受众明确传达信息的目的没有改变。现代插画丰富的创作手段使信息传播能够更加直观和形象,信息传播的意图能够更加准确和生动。插画艺术的创作、商业应用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它促进了艺术形式的变革,并且在精神上反映了人们新的社会文化需求,特别是在创作理念与创作方法上的革新,数字技术的介入更让插画艺术在新时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文明角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