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

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范文1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utilization status of China's wildlife resources and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detail and puts forward the author's opinion based on the problems.

关键词: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现状;保护;看法

Key words: wildlife;resources utilization;current situation;conservation;opinion

中图分类号:S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300-02

0 引言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是世界物种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广阔的地域使得我国的动植物物种数量位居世界前列,脊椎动物占世界物种数14%以上;无脊椎动物占世界物种10%左右,植物占到了世界物种数12%。此外我国还独有多种珍稀动植物(珍稀动物:熊猫,金丝猴等;珍稀植物:水杉,珙桐等)。对于如此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如何加以合理利用与保护,使之得以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笔者结合当前现状及国内外的处理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现状和已取得的成就

目前全国共建成自然保护区1800多个,面积超过1.3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6%以上,新建成的森林公园面积达到了750多万公顷。国家重点保护的300多种珍稀动物及130多种珍稀植物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同时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起到的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此外,专门针对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研究项目在全国各地纷纷得以开展。目前已建成的濒危野生动物繁育中心已达到14个,珍稀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基地达到400多个。其中以大熊猫的保护工作最为成功,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地保证了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没有下降,还极大地拓宽了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环境,让大熊猫逐步摆脱了濒临灭绝的困境。另外野生扬子鳄,东北虎,金丝猴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的繁育工作也都取得了极大的突破,基本都已建立了人工繁育种群,种群数量都已得到了保障。第三,湿地保护工作也已见到成效。我国现存的湿地面积达6600多万公顷,天然湿地面积大致为湿地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占到了全国国土面积的2.7%。为了更好地进行湿地保护工作,我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为国内湿地保护争取到了大量的国际援助项目。同时,与湿地保护工作配套的相关机构建设,人员培训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现已建成湿地类自然保护区达473处,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的多达36处。第四,在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扩大了国际影响。我国相继加入了多项与野生动植物相关的国际公约,积极开展了对外的合作与交流工作。在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同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大力发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软件基础,极大地促进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良性发展。另外,我国的大熊猫,金丝猴作为中国特有的物种,在与多数国家的友好交流中,起到极好的“友好使者”的作用,在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同时,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2 当前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

首先,我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这给执法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导致执法人员在处理相关案件时难以把握执法的尺度,执法成本直线上升。其次,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等级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当前的保护制度固然对珍稀物种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但是从动物食物链的角度来看,如果对食物链底层动物保护不力,滥捕滥杀,那么位于食物链高端的珍稀动物也会因为找不食物,最终陷入灭绝的困境。而对于珍稀植物而言,有的珍稀植物是寄生或伴生在某种普通植物上的,如果对寄主植物破坏严重,那么珍稀植物也会随着寄主的消亡,失去生存环境,从而渐渐走向灭绝。因此,想要保护好珍稀物种不致灭绝,要有针对性地将保护范围逐步扩大,使整个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才会真正让生态系统内的物种得以自然延续。第三,对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或生存环境保护措施未能跟上。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大面积森林被砍伐,土地开垦剧增,草场退化严重,沙漠地域不断扩大,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日益减少,种群数量下降。而依照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保护对象常常过于集中在野生动植物本身,而忽略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及生存环境的保护,这样的保护措施对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恢复帮助有限。而栖息地丧失就是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失去了原有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野生动植物就成为了孤立的个体,很难得到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就会慢慢出现退化现象,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第四,在野生动植物的驯养、驯化管理方面存在着不足。目前对于野生动植物的经营管理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方式、方法老旧,效率普遍不高的情况。一些私营驯养场所或者动物园在捕捉野生动物后,一般只需交纳一定数额的资源管理费即可实施捕捉活动,而在整个捕捉过程中缺乏监督机构的有效监督,这一点常常被一些利欲薰心的不法分子所利用,籍此进行乱捕滥杀活动。此类滥捕活动一旦过度就会直接造成野外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并最终导致野生动物资源的枯竭与濒危灭绝。鉴于以上情况,我国将134种哺乳动物、156种鸟类、33种爬行类、2种两栖类、15种鱼类、343种无脊椎动物列入了ITES公约的附录,使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贸易中均受到了严格管制。第五,环境的污染及外来物种的入侵。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物通过污染食物链中的某个环节,使污染得以进入食物链,并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最终将造成整个生态系统崩溃的恶果,最后将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而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当地物种的大面积灭绝,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我国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外界的接触日益增多,于是首当其冲地成为了外来物种入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牛蛙对中国西南、江浙地区的入侵,其结果是直接导致了当地两栖物种的大量

减少。

3 针对当前现状及出现问题的应对措施

①首先应当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滥捕滥杀野生动植物的现象,尽快出台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细则,让执法人员有法可依,这样才能对野生动植物的犯罪活动真正起到遏制作用,从源头上减少针对野生动植物的犯罪活动。②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在全国各地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政策宣传教育工作,将宣传工作推进到县,乡,村一级,增强当地人民群众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个别典型案例,要做到大胆曝光,对犯罪情节严重的偷猎分子一定要做到严惩,加大其震慑作用,用以警醒妄想依靠倒卖珍稀野生动植物发财致富之人。③重视经济投入,成立各种研究机构。在野生动植物比较集中的地域设立自然保护区,让它们能够拥有使种群得以恢复的时间与空间。另外还要设立各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研究机构,通过对濒危动植物的深入研究,可以找出科学合理的拯救方案,确保这些珍稀物种不会完全灭绝,使种质资源得到保护。④积极研究药用濒危物种的替代品。濒危物种之所以会遭到人类的捕杀或滥挖,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自身的经济价值,如果能尽快地研制出相关的替代品,就能极大降低市场对濒危物种的需求,从而使这些物种免遭偷猎分子的祸害。

4 结束语

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虽然相对比较丰富,但是如果不规范当前的利用方式,不加强保护工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珍贵的物种将会永远从国内,甚至从整个世界中消失。这将对世界种质基因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这项庞大的保护工作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拿出爱心与勇气,做到不吃野味,拒绝使用与野生动物相关的产品,为保护野生动植物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付开成.略论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1993.

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范文2

1研究区域概况

本研究区域位于云南省中部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为保护区)的徐家坝地区(24°32′N,102°01′E),海拔2400~2600m。根据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的长期监测资料,研究区域的平均年降雨量为1931mm,旱季、雨季分明,雨季(5~10月)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5%左右。哀牢山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保护完好,主要由壳斗科、茶科、樟科和木兰科的树种组成。其中,壳斗科的硬壳柯、木果柯、变色锥,茶科的南洋木荷(Schimanoronhae)、翅柄紫茎(Stewartiapteropetiolata)、云南连蕊茶(Camelliaforrestii),樟科的黄心树(Machilusgamblei)、黄丹木姜子(Litseaelon-gata),木兰科的红花木莲(Manglietiainsignis)、多花含笑(Micheliafloribunda)是乔木层的主要优势种。哀牢山分布着多种区系的森林动物,被称为“动物王国”,是国内动物资源聚集的宝库之一。保护区的鸟、兽类多达460种,两栖爬行动物46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黑长臂猿、黑叶猴、灰叶猴、蜂猴、懒猴、熊猴、短尾猴、水鹿、黑麂、穿山甲、苏门羚、斑羚、绿孔雀、云豹、金钱豹、金猫、大灵猫、岩羊、林麝、斑犀鸟、红腹角雉、锦鸡、肉角鸡等。此外还有大量的珍贵经济动物、药用动物和观赏鸟,罕见种的相思鸟、多种画眉、噪眉、太阳鸟、三索锦蛇、眼镜王蛇、黑熊和赤麂等。保护区研究区域毗邻社区为彝族聚集区,主要为王家村和大柏村。社区为典型的以种植业为主的村庄,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为饲养牲畜、家禽和种植的经济作物(主要为核桃和烤烟)。

2研究方法

2.1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以及保护区紧邻的王家村和大柏村进行了调查。2013年10月至12月,项目人员一直在保护区内从事实验工作,对保护区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深入保护区毗邻社区进行访谈时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90份问卷调查,回收88份,有效问卷85份。在湿地访问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获取了本次项目调查所需的基础数据。

2.2数据分析认知度=符合标准数量/样本总数。数据分析采用Excel2003和Origi数据处理软件。

3结果分析

3.1当地社区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显示,保护区紧邻的社区为王家村和大柏村,总人口约为1885人。其中彝族为主要聚居民族占76.5%,其次为汉族和瑶族等。社区居民家庭主体为四口之家,五口之家和六口之家及以上分别占到28.2%和29.4%。社区家庭年收入5000元及以下的家庭占38.8%,5000~10000元占29.4%,10000~20000占9.4%,20000元以上只占到1.2%。在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上,务农占64.7%,外出打工占25.9%,生意或投资占2.4%,其他收入来源占5.9%。

3.2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认知程度保护区毗邻社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造成了社区居民整体文化程度不高的结果。表1显示,社区居民对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保护动植物的认知程度不高,对保护动植物缺少有效认知的比例都超过了1/5。但值得高兴的是,占到1/3的居民对保护区受保护的动植物有较为良好的认知。调查中发现,近两年约62.4%的社区居民没有在保护区周边见过野生保护动物了,见过1种的居民为10.6%,见过两种的为5.9%,见过3种及以上的居民为5.9%。在涉及是否会自觉加入到保护野生动植物行动的调查显示,70.6%的社区居民会自觉加入该行列,11.8%的居民表示不会加入,另有17.6%的居民表示得看实际情况。由于两个社区毗邻保护区,所以野生动物对社区居民农作物的偷食和破坏一直存在。此次调查显示,近两年已经有77.6%的居民的农作物没有被野生动物偷食或破坏,只有22.4%的居民表示农作物依旧受到野生动物的破坏。当农作物受到野生动物破坏后,当地社区居民的态度各异。占75.3%的居民表示会想办法制止这种情况,14.1%的居民表示会置之不理,5.9%的居民会在农作物旁投食其他食物以减少农作物的受害,只有3.5%的居民表示会去捕获这些野生动物。国家对在保护区周边,因国家级保护动物的偷食等行为对当地农作物造成损失的,由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按照受损程度对农民做出一定的经济补偿。但在调查中,只有35.3%的居民表示了解这一政策法规,一半以上的社区居民都不知道此项政策法规。

3.3社区生产生活与保护区的关系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一些居民在成立保护区之前就一直生活在保护区内。调查显示,占50.6%的居民移栽过保护区里面的野生植物,包括食用植物、中药材、优质树种等。余下49.4%的居民从未移栽过保护区里的野生植物。保护区里拥有丰富的植物种类,这些种类中不乏野生蔬菜、优质中药材、食用菌等。调查显示,有8.2%的区民会定期或不定期的进入保护区森林采摘具有实用和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进入保护区采摘过1种野生植物的居民仅为3.5%,采摘过两种的居民占到31.8,采摘过3种的为2.4%,4种以上的只有3.5%。在对待野生保护动物方面,从未狩猎过的居民占到67.0%,27.1%的居民表示现在已经不再狩猎,而5.9%的居民表示偶尔还会进入保护区狩猎。

3.4保护区管理部门对社区的指导本次调查的两个社区为彝族聚居地,许多家庭饲养了黑山羊、牛等半放养的牲畜,保护区有时候也会成为他们的放牧地点。调查显示,94.1%的居民不会进入保护区放牧,4.7%的居民表示会进入保护区放牧,1.2%的居民会偶尔进入保护区放牧。保护区管理局为保护区的直接管理部门,负责保护区管理和其他的相关事宜。调查中发现,68.2%的居民表示保护区管理局每年会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保护区宣传教育相关活动,15.3%的居民表示没有开展,而16.5%的居民表示从未开展此项活动。在对保护区的相关政策法规的知情情况上,29.4%的居民表示了解一部分,占51.8%的居民表示了解甚少,有18.8%的居民表示完全不知情。因此在对保护区管理局当前的宣传教育活动的满意度上,有18.8%的居民表示不满意,48.2%的居民基本满意,21.2%的居民表示满意,仅有11.8%的居民十分满意。

3.5当地旅游业发展情况保护区目前已经开展了规模适度的生态旅游项目,并在保护区里面修建了观景台和环湖观光道路。在保护区是否应该开展旅游活动的调查中,10.6%的居民认为不应该,40.0%的居民认为应该,49.4%的居民认为应该适度开展。目前保护区里已经没有居民居住,所以保护区发展旅游业之后,毗邻的村庄自然成了为一部分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饮的最佳场所。在村庄是否应该积极参与到保护区旅游开发这一问题上,8.2%的居民认为不应该,28.2%的居民认为应该,而占到63.6%的居民表示听从政府安排即可。村庄积极参与到保护区旅游活动中有多种参与形式,12.9%的居民认为应该积极兴建农家乐;10.6%的居民认为应该修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庭旅馆;15.3%的居民认为应该打造具有本村庄特色的旅游项目;18.8%的居民则表示听从政府的统一安排;认为应该把修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庭旅馆和打造具有本村庄特色的旅游项目相结合的占到10.6%;认为应该将兴建农家乐、修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庭旅馆和打造具有本村庄特色的旅游项目三者相结合的居民占到17.6%。

4讨论分析

4.1提高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认知度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保护区毗邻社区居民对保护区中的受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认知度很低,许多无意的破坏源于他们对这些物种的不了解。当地社区为彝族聚居地,居民的总体文化水平不高,很多家庭除了上学的孩子识字外,家庭成员的文盲率很高。但这并不影响对居民的教育,居民世代生活于保护区里或边缘,对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认知体系。在走访中发现,许多年迈的居民他们虽然不识字,但是他们认识和了解保护区里的许多野生动植物,特别是具有药用和经济价值的林间产品。所以,保护区管理局可以利用社区的学校作为教育基地。一方面,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教育手段,加强孩子对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认知度;另一方面,利用社区居民农闲时间,组织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使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教会居民辨认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增强居民对保护区的认知度。通过此项措施的逐年推进,当地社区定会逐步对保护区产生全新的认识,并慢慢加入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列中。

4.2科学合理地利用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成就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在众多的动植物资源中,被社区居民广泛利用的为植物资源,大体可分为药材、野生菌类、野生果实、经济林木四类。自然保护区一直沿用传统的“保垒式”保护方式,由于忽略了社区居民的利益,很少取得良好的保护效果。社区居民世代生活于此地,本就依靠仅有的自然资源生存。划为保护区后,由于实行绝对的封闭政策,使得许多居民丧失了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当地社区居民64.7%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务农,8.2%的居民会定期或不定期的进入保护区采摘具有经济价值的林间产品以补贴家用。保护区有超过50%的居民移栽过具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并且有近10%的居民会定期或不定期的进入保护区采集林间产品,这些表明当地社区和保护区是存在有非常紧密的经济利益链条。保护区南华县管理局在此方面做了许多努力,目前南华县大力推广境内野生食用菌保护工程,社区居民采集野生菌可达30t左右,产值近百万元。这一工程既提高了居民的收入,也极力增强了居民对保护区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因此,保护区在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野生可食合作。积极联系科研单位,对可利用植物资源进行质量和技术评估,科学合理地引导居民引种和合理采集,既增加居民的收入来源又增强他们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心。

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范文3

【关键词】海北林业;生态;示范州;探讨

一、算好“绿色账”,树立生态优先理念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我州地处“一湖两区三河”之要,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生态屏障这一重大州情和生态价值。要深刻领会“由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深刻内涵。要算好绿色账,打破单一的种养模式,逐步退出资源开发型工业发展,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绿色发展之路,才是符合我州实际、具有发展潜力、符合中央政策、惠及海北人民的正确选择。因此我们要发挥林业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推动林业生态文明示范州创建,力争在森林资源管护、湿地资源保护、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化旅游五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闯出一条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二、织好“管护网”,狠抓资源管理和综合执法

一是实施455.64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490.66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确保全州森林资源的持续稳定。二是进一步规范林地征占用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林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坚决禁止乱批滥占、先占后批、少批多占现象,森林植被恢复费收缴率达100%。三是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行为。充分发挥森林公安部门工作职责,提高执法质量,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开展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维护林区社会治安,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四是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力度。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四率”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健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和防治目标责任制,建立和完善部门间防治协作配合机制。五是加强森林防火工作。严格落实全州森林草原防火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对森林草原防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目标、细化责任、严格考核,分解到人,层层签订防火责任书,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草有人守,火有人扑、责有人担。

三、布好“整治战”,优化保护区生态涵养

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强祁连山自然保护管理工作的部署,加大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巩固祁连山这道生态屏障。积极配合完成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海北分局,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管护站的管理,完善设施配备,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科学划分巡护责任区域。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四、念好“宣传经”,使生态保护成为全民自觉行动

通过组织培训班、学习会等形式,宣传关于青海生态保护系列重要讲话、视察青海工作时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以及近期中央及省领导关于祁连山保护批示精神,动员干部敢于担当,主动作为,深刻领会,打好主动仗”,着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要做到层层传达,层层动员,使讲话精神家喻户晓,使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不仅利国利民,而且直接关乎个人及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和永续利用。要大力倡导“保护生态光荣,破坏生态可耻”观念,让更多的群众爱护自然,保护生态,而且与一切破坏生态的行为作斗争。

五、做好“造林战”,让“绿色海北”名符

其实重点围绕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林业生态文明示范州建设工作。全力做好青海湖北岸退化土地治理,强化沙区原生植物保护,完成海晏县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以刚察沙柳河湿地公园列入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为契机,全面开展湿地核查评估和保护工作,完成中央财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保护奖励等补贴资金项目和中央预算内湿地保护工程项目,落实湿地管护员制度;以提升城镇绿化及景观打造为重点,继续加大重点区域绿化。

六、打好“转型牌”,推动绿色经济融合发展

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范文4

引言

本文通过人和其他动植物共同拥有一个家园的角度,从生态平衡被破坏及人类生存坏境的高度,深刻分析加强冶勒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人类和其他动植物共同拥有一个地球,人类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

野生动植物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宝贵遗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生存环境的危机。为此,人们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许多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受到人类不同程度的保护,使其与人类和谐相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环境中。但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特别是现代工农业飞速发展,盲目利用自然资源,大面积砍伐森林和延伸农业耕地,严重毁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平衡,使许多珍稀野生动物处于濒危灭绝边缘。由此,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保护濒危物种和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有及其重要的意义。经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批准了林业部关于建立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总体规划,于一九九三年设立冶勒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成立以后开展了积极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管理经费不足,保护意识差,对建设和合理利用保护区资源,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本着对如何加强建设管理和合理利用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作初浅的分析。

1 建立冶勒自然保护区为大熊猫等野生动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利用生态资源创造了条件

冶勒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环境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冶勒自然保护区地处横断山脉中段小相岭南麓,是小相岭大熊猫唯一集中分布区,该区域气候温和,森林植被茂密,为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息繁衍条件。它的建立,对保护大熊猫物种基因的多样性,避免大熊猫在该区域灭绝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越,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保护区的建立也为区域内其它动植物的生息繁衍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它们免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保护区除保护大熊猫外,还将保护区域内的牛羚、豹、小熊猫、林麝、猕猴、斑羚、金猫、绿尾虹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油麦吊杉、红豆杉、垂枝香柏等珍稀植物。同时还有效地保护了大渡河支流南垭河源头的重要高山水源涵养林,对现有南垭河电站、冶勒水库和梯级电站的蓄水保土,调节大渡河及南垭河流域的气候,稳定发展工农业生产起到重大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的热点研究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不仅为研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运用科学区划及有效管理手段,充分利用保护区中试验区和缓冲区的资源,是保护区获得较高综合效应。务实的态度,发展经济,增强活力,缩小保护与利用的态度,发展经济,增强活力,缩小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把保护管理与持续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促进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尤为重要。

2 冶勒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保护区的现状:保护区曾是古代生物的庇护所,保存了一些比较特殊原始古老种类。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兽类有大熊猫、扭角羚、云豹、豹、雪豹五种。鸟类有绿尾虹雉、金雕、雉鹑、斑尾榛鸡四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小熊猫、黑熊、猕猴、红腹角雉、白腹锦鸡、血雉等28种。属省重点保护动物有豹猫、毛冠鹿、赤狐等9种。此外,区域内还分布有上千种昆虫,确是一个物种资源十分丰富的基因库。

保护区管理处为副科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9人。保护区内设机构“综合股”,下设三岔河、石灰窑、拉马街托三个保护护站,负责保护区的巡护监测、日常保护管理等工作。在石灰窑的拉利塔和牛场沟的朱细脚巴分别建有一个监测小屋。

冶勒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以保护为主,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开展主动性保护管理。

自保护区建立以来,开展了很多保护管理工作,完成了总体规划设计、综合科学考察、管理处址建设、巡护监测、林权发证等项工作。管理处主要以巡护检查、林业行政管理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为主,将资源保护与管理放在首位,下设的综合股、保护站构成了一个保护区的管理体系。

管理处对下设的各机构的管理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各保护站分管相应划定的片区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综合股配合各保护站及相关部门,每年对周边社区进行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区居民和学校的防火、保护意识。案件查处、巡护监测、项目申报及实施等由保护区管理处统一组织实施。

冶勒自然保o区基本工作

2.1 按照国家林业局新制定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技术规程》的要求,安排专人负责指导,并对监测人员的工作进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纳入年终考核。定期按时进行野外监测工作,并完成数据库的输入工作。

2.2 按照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要求完善和落实了管护责任,加强巡山护林,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人员落实到山头地块,近年来未出现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有效保护了区域内的森林资源。

2.3 为了把冶勒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搞得更好,提高冶勒自然保护区的整体能力,近年来积极争取到了国际组织的项目资助,所有争取到的项目都实施得非常好,特别是红外相机陷阱监测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在野外用红外相机拍摄到两张赤狐照片,这在四川的红外相机监测中尚属首次,2010年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年11月2日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牛场沟安置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活体野外大熊猫照片。根据专家鉴定,拍摄到的大熊猫为亚成体。继10月份用红外线相机拍摄到野生大熊猫照片之后,冶勒保护区于12月6日再次利用红外线相机在另外一个地方拍摄到了野生大熊猫照片。这次拍摄到的是一只正在独自嘻戏玩耍的大熊猫的连续动作照片,共19张,经专家鉴定,是一只成体大熊猫,该大熊猫与10月份拍摄到的大熊猫不是同一只,在野外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拍摄到野生活体大熊猫照片,这在凉山州大熊猫保护区尚属首次,连续两次拍摄到野生大熊猫照片,表明在冶勒保护区的牛场沟区域大熊猫的分布密度相对其它地方较高。

2.4 2015年冶勒自然保护区争取到省财政建设项目,完成了保护区标桩、标牌建设。

2.5 2016年7月,冶勒自然保护区完成了国家林业局保护司下达的,重点区域大熊猫种群动态监测野外调查,以及数据库录入工作,为今后掌握冶勒野生大熊猫分布现状及动态变化提供了最新信息。

2.6 2016年冶勒自然保护区制定了《保护区巡护监测实施方案》,并协调相关NGO组织,为冶勒自然保护区安装了一套野外视频监控系统,提高保护区的巡护覆盖面和频度,有效管控保护区内人类活动,从而降低保护区内放牧、采集、偷猎等人为干扰,进一步加强该区域栖息地的保护力度。

存在的问题

保护区目前除人员经费由县财政解决外,其余开展工作的经费没有渠道来源,由于经费的紧张不能很好地开展各项工作,严重制约着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同时还存在社区及周边居民扶持跟不上,导致他们利用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对保护区构成严重威胁。

另外,冶勒自然保护区人为破坏比较严重,保护区内放牧、采药、盗伐等现象严重影响保护区的建设。人类对动物栖息繁衍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导致物种濒危和灭绝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不断扩展,以及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等因素的影响,动物的栖息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和肢解,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导致种群数量迅速下降,形成 数量极小的小种群。如:四川境内的大熊猫,在七十年代至吧十年代中期的十余年中,其栖息地面积和数量均下降50%,栖息地有原来的五大片被割裂成十八小片,形成十八个小种群。其中有一些种群个体数量不足十只,它们的濒危状况已经引起人类的极大关注。

3 加强冶勒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对策及措施

3.1 增强保护意识,保证管理经费,加大管理力度

加强冶勒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首先要提高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自觉性和责任感。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保护区的认识,争取社会各方面对保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全社会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拓展宣讲的领域,丰富宣传内容。

其次要搞好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必须要解决资金问题。加速保护区建设与发展,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的保护区建设,地方和国家应列入计划预算,保证有限资金的投入,切实提高保护管理水平,要扶持周边群众,让周边群众富裕起来,减少保护区的人为破坏。加大社区扶贫工作,让群众得到实惠,使保护区群众充分体会到保护区建设带来的好处,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主动配合保护区搞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让冶勒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为此,冶勒保护区2008年和2009年已向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申请了冶勒乡共120口节柴灶试点项目,并按项目要求全部建设完成。该项目的实施为当地保护森林资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经县能源办实地测试验收,每年可节18万公斤木柴。并且通过试点项目的实施当地社区群众反响极大,通过对传统耗能相比,既节约了资源以节省了劳动力,同时极大地改善了家庭的卫生条。冶勒乡全乡共有农户229户,之前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资助下已建成120口节柴灶,没有建的农户由于经济条件太差,自身没有能力修建,但他们都极积要求修建成节柴灶。据调查,全乡都修建节柴灶后,每年可为保护区及其周边节约森林资源近200万公斤,将会有效地保护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因此,现特向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申请冶勒乡节柴灶第三期项目35口,该期项目实施后,冶勒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节约更多的薪柴,保护更多的森林。

3.2 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要搞好冶勒自然保护区建设,减少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灭绝的可能性,环境因素很重要,当种群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如空间、隐蔽、食物生境),致死因素的引入(如过多的捕食者),或自然灾害等都必定会对种群构成危害,导致其缩小,对种群来说,这类灾害性因素是不可预计的,无论种群大小,遭遇灾害都受到影响,而对小种群来说,就极可能导致其灭亡。七十年代中期和八十年代初期,大熊猫主食的高山箭竹两次大面积开花枯死,造成许多大熊猫因缺食病饿而死亡。局部地区的死亡率达80%,有的小种群已经灭绝就是一例。

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在于如何利用,要合理利用好保护区内的资源,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再生是生物资源的特点。但再生的基础要求保留一定的资源储备,保持“需”与“供”的平衡,是保护与利用生物资源的一条重要原则,要让生物资源持续较高的生产力,就必须让环境能源源不断地得到物质与能量的补偿,只有持续供给生物所必须的营养和空间,才能是生物得到正常地生长,发育和繁衍。否则,生物资源质量就会退化,资源就会枯竭。

第二,生物生长发育的快慢和繁衍数量的多少,除了需与供的平衡关系外,还取决于环境条件质量和生物自身的基础数量,要合理利用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就必须保持种群的一定数量和适宜的年龄。

第三、生物生活在有限的空间里,其数量通常在达到一定高密度后死亡增多,这种现象称为生物群体的自我稀疏调节。自然界的生物原始群体的自我稀疏调节不断发生,自生自灭和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波动。在生物数量相对稳定的阶段合理利用部分资源,是有利于生物群落发展的。把数量多的生物群体转移到其他地区,在把其他地区多的部分生物群体转移过来,用科学的“人为稀疏”来取代生物的“自我稀疏”就可能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

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范文5

1.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机构建设

要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管护,首先应建立专门的森林管护机构。县局资源管理机构、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等资源管护机构以及县乡护林防火办负责森林管护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和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对其相关业务实施监督指导。各森林管护站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森林管护工作。林区内放牧,采矿、挖药等活动较频繁,存在盗伐林木、破坏植被的隐患,使得森林管护范围广、难度大,森林管护站必须加大管护力度。根据森林资源分布特点,生态区位置及管护方式,合理设置。森林管护分站应设在交通要道、人员活动频繁区以及火险、病虫害高发区,同时应本着便于有效管理的设置原则。

2.落实森林资源管护措施

2.1公益林保护管理

按照《重点公益林管护办法》以及《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质量检查验收办法》的要求,完善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对确定的重点公益林完善现场界定书(包括图、文、表)、林权证、实施方案、管护责任书、合同、重点公益林的相关文件、法律规定、自查抽查资料、资源监测资料(设样地、图文表以及措施)、重点公益林保护和管理实施情况登记簿、管理簿、管护人员的资料、管护授权书等各方面的资料。加强对管护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和业务水平。巡护检查保障得力,管护站坚持24小时值班,发生意外情况,及时出动人员到达现场。测算重点公益林资源消长变化。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为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管护站,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在公益林区域设立宣传牌、标志牌等。

2.2征占用林地以及异地植被恢复情况

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实施条例》及相关文件,严格征占用林地申报使用程序,按照征占用林地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的使用精神,发挥区域优势,谋求经济效益,营造适生树种。

2.2.1严格申报程序,加大征占用林地管理力度

用地单位在占用林地申请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行政许可审批手续,层层上报,在取得上级部门的林业用地许可后,方可进入林区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派出专人对用地单位进行监督,使其严格按照审批林地的内容确定地点、面积、用途等。禁止未申(批)先占,少申(批)多占,越界占用林地的问题。施工单位进入林区以后,派出管护站工作人员严格监督,并与施工单位,签订护林防火保证书,并交纳护林防火保证金,确保林区安全。施工方也必须严格遵守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相应规定,不允许无证采伐等违规操作。

2.2.2规范管理档案、加强异地造林后期管护工作

在临时征占用林地到期后,及时收回林地,林地交回时,按照规定恢复了林地生产条件。对所有征占用林地的资料统一收集整理,归档,做到科学、规范管理林地。

2.2.3加大木材经营加工的管理

加强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清理整顿工作。加大木材经营加工点专项整顿的力度,坚持保护合法、取缔非法、规范经营、强化监督的原则,特别是对经营点进行重点整治,坚决取缔和关闭无证经营(加工)摊点以及非法设立的带锯、圆盘锯等木材经营(加工)单位摊点,对非法经营(加工)木材的企业和个人依法处理,严厉打击违法收购、经营、加工无林木采伐许可证,无木材运输证等非法来源木材的行为。

2.2.4强化林木依法采伐管理,切实做好林权发证和流转工作

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坚决制止乱砍滥伐和超限额采伐。一是严格按照林木采伐管理办法,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凭证采伐。二是为了维护林权证的法律地位,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把林权证发放和林权依法流转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加大宣传力度,保证发证工作的有力实施;加强业务培训,保证发证工作的高标准、高效率;做好发证后的检查验收和归档工作。

3.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3.1抓防火宣传及培训工作,注重社会实效

春防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发放森林防火宣传单进行宣传。二是利用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大力宣传。三是设立宣传专栏,固定标语,宣传车,组织宣传队进村入户、进学校社区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群群众的防火意识,初步形成了森林防火工作上下联动、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3.2强化火源管理,消除火灾隐患

一是严禁野外用火。对林区生产施工单位,采取交纳防火抵押金、落实责任人的办法,进行管理。火灾高发期,遇到4级以上的高火险天气,落实监护人员的管理责任。对入林路口、坟场等关键部位集中力量,重点布防。二是对重点林区、风景区等处,加强巡护,严把入口关,杜绝一切野外用火。三是强化督查,消除火灾隐患。实行谁督查,谁负责,谁发现问题,谁解决的挂牌督办制度。四是加强对防火重点特殊人群的管理,对林区内痴呆傻、精神病人等进行登记造册,落实监护责任人,签订监护责任书,五是与林农签订防火责任状。六是实行野外用火许可证制度。对野外生产性用火进行严格管理。

3.3抓预案落实,科学组织扑救

完善《森林防火应急预案》,对预案的启动、部门职责、扑火分工、兵力调配、后期处理做出明确规定,认真执行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零报告制度、值班抽查、信息反馈登记等制度,保障组织有序,信息畅通,适时组织,按照预案进行扑救演练。

4.加强森林资源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4.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以提高队伍素质和战斗力为目标,强基础、苦练基本功。严格按照森林公安建设过硬班子、纯洁公安队伍、树立良好警风、提高执法水平的要求,不断强化队伍教育和管理,着力在提高民警整体素质上下功夫,认真落实政治、业务学习制度。

4.2加强作风效能建设,严格队伍管理

认真遵守执行考勤签到制度、请销假制度和警车使用管理规定,继续坚持把禁踏"三条红线"、严格执行"五条禁令"、"六个不准"作为队伍管理的重点。提高办案、办事质量和效率,在办案过程中,坚决杜绝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现象出现,坚持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维护法律和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贯彻"谁办案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做到执法主体明确、执法责任清晰、执法目标完备、保障措施有力、严格执行一案一卷建档制度,建立办理案件登记台账。

4.3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树立林业执法威信,组织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

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范文6

(一)积极探索体制创新,不断深化林业改革。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明晰产权、放活经营、综合配套、规范流转”的要求,在全面完成林权登记换发证工作的基础上,推进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社会化服务等配套改革,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促进森林、林木和林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积极探索山林权属承包到户后开展规模经营的模式,调动经营者投资开发林业的积极性。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根据国家有关深化林场改革的政策,*我省国有林场深化改革实施分类经营、分类管理的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林业行业管理体制。争取对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和科技推广站进行定员、定编,落实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保障。认真落实省林业决定的有关改革要求,撤销森工站,对解除劳动关系的森工人员依法妥善安置。

(二)加大造林营林力度,提高森林生态功能等级。

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扎实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抓好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努力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做好绿化先进集体和个人的推荐和宣传工作。继续开展林业生态县建设,提高县域森林质量和效益。改进林业生态县的验收审核办法,确保林业生态县的质量和示范带动作用。继续抓好东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推进林分改造工程建设,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大力营造沿海防护林和滩涂红树林,恢复沿海森林生态系统。继续推进铁路、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等道路两旁、大江大河两岸和农田林网绿化,构筑覆盖全省的绿色森林网络。大力推进城市林业,强化绿委指导协调城市绿化的职能,将城市林业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推动森林围城、森林进城,使城市生态建设由单一绿化型向生态绿化型转变。积极开展碳汇造林、能源林基地建设试点,拓展营造林发展空间。优化造林绿化方式,开展封山育林,努力增加混交林、乡土树种比重。加强造林质量管理,确保种苗质量,提高造林成效。

(三)找准着力点,提升林业产业水平。

深化完善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积极争取各地机构编制主管部门的支持,强化林业产业管理职能,更好地指导规划各地林业产业发展。大力加强林业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提高林业第二产业的素质,大力发展林业第三产业。按照我省“*”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引导发展松脂松香、花卉、竹藤、森林食品、木本药材、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培育)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人造板、木片纸浆、木质家具等优势产业,积极推动香精香料、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努力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重点扶持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名牌产品,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林业利用外资的新途径和新领域。要聚集社会力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在确保生态公益林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机制,引进非公有制林业参与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开发,提高生态公益林自我补偿能力。进一步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改进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真正从建立利益机制入手,鼓励多元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各级林业部门应规范管理、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速生丰产林建设,推动商品林健康有序发展。

积极组织参加国家林业局在北京举办的林业产业国际博览会。积极参加各类林业合作和商贸活动,不断提升林业产业水平。

(四)采取严格措施,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强化林木采伐管理,认真落实森林限额采伐制度,规范审批程序,全面实行电脑联网办证制度,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加强林地保护管理,进一步实施全省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做好市、县林地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严格征占用林地的审核审批,遏制林地资源的非法流失,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违法使用林地行为。做好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开展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六次复查工作,为林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做好森林资源生态状况监测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按照国家林业局有关实施纲要的要求,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加强木材及林产品市场监管,防止非法来源的木材流入市场。

(五)落实责任制,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力度,创新野外火源管理办法,进一步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完善省林火监控系统、火场通信传输系统、林火卫星监测和地理信息系统,抓好市、县森林防火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出台森林消防队伍建设规范,省局对重点县森林防火指挥部指挥长进行培训,市、县重点抓好乡镇、村干部和扑火队员的培训。继续实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议案,并做好结案的准备工作。进一步抓好粤北、粤西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抓紧筹建广东省国家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中心。完成16个森林火险监测站和4个森林火险因子采集站的建设任务。加强县、镇森林防火基础装备和设施的配备。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强化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和检验检疫体系建设。对松材线虫病采取积极扑灭措施,抓好疫木源头管理,努力实现疫区面积和枯死树数量“双下降”。组织实施松突圆蚧、椰心叶甲、刺桐姬小蜂、松毛虫和薇甘菊等重大有害生物治理工程,遏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建立健全防范外来有害生物的有效机制,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和扩散。

(六)继续加大力度,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及湿地保护。

以实施省人大议案为核心,以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为载体,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抓紧抢救濒危珍稀物种,修复典型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突出抓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建和续建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东、西两翼红树林湿地类型、北部山区及珠三角亚热带森林植被类型的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科学整合现有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议案的自查工作,为议案结案作好准备。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要加大力度、办出特色。加快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全省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体系,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按照就地保护为主的原则,对华南虎、鳄蜥、苏铁、兰花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进行重点保护和野外监测。加强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经营监管。完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体系建设,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科普基地。积极履行湿地保护综合组织协调职能。落实《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10年)》,积极争取启动“粤港澳珠江口红树林湿地保护”项目。扩大标记管理试点范围,逐步建立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七)坚持依法治林,进一步提高林业行政管理法治化水平。

加强林业立法工作,积极争取省人大出台《广东省封山育林条例》,做好《广东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广东省木材经营加工运输管理办法》、《广东省森林资源流转办法》等法规规章的草案修改、征求意见、协调和送审工作。创新林业行政执法机制,加快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步伐。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建立泛珠三角地区森林执法机关联动机制,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法制机构建设,强化执法监督,严格执行林业行政案件核审规定,认真落实执法责任制,制订全省统一的林业行政执法考核办法,规范林业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许可监管体系建设,逐步推行网上审批制度,强化局行政许可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提高办事效率。认真实施全省林业系统“*”普法规划,广泛开展林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强化林业法律服务,切实维护林农的合法权益。

(八)推进科技兴林,充分发挥林业科技的强大支撑作用。

大力开展林业科技攻关,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林业科技攻关项目,尽快突破一批制约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不断提升林业科技发展水平和持续创新能力。加快广东林业高科技园区建设,推进区域性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抓好省部级林业重点实验室和森林生态效益定位监测站以及优良林木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加快林业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建设全省“数字林业”平台。运用“3S”技术,监测全省各地森林资源消长状况。进一步加强林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工作,新制定省地方标准15项,新建省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进一步提高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和优势林产品的标准化覆盖面,逐步完善林业质量检验检测体系。贯彻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和林业科技信息网络,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努力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大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力度,积极开展优良乡土树种的选育和繁育工作,切实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和采种基地的建设,提高基地供种率和良种使用率,不断满足市场对林木良种的需求。

(九)落实各项措施,促进国有林场和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高度重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化解林区社会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维护林农合法权益。切实开展山林纠纷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加大对山林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力度,建立大要案备案制度,确保全省山林纠纷案件总数逐年下降。强化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工作,保证效益补偿资金按标准足额发给补偿对象。加强国有林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林业基层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林区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积极探索林业保险制度,拓宽林业救灾复产资金来源渠道。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帮助相关国有林场做好水库移民的扶持工作。争取有关部门帮助由国有林场转制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做好人员分流和遗留债务清理工作。积极争取交通公路部门支持,把通县道、省道、国道的林业公路纳入全省村村通公路网络规划中,提高林业公路养护费补助标准,尽快改善我省林区交通不便的状况。拟定有关管理规定和激励机制,大力促进省直国有林场在继续抓好现有经济项目的基础上,拓展和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切实解决好国有林场职工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帮助解决医疗保障、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

(十)抓好机关建设,增强林业行业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