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发展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货币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货币发展史

数字货币发展史范文1

【关键词】 比特币 发展 研究综述

一、引言

比特币诞生于2009年,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匿名数字货币。它不依赖于第三方政府机构的发行和管理,而是通过加密和对等网络(P2P)技术解决虚拟经济中的信用问题,从而实现用户自治,共同管理。比特币颠覆性的创新,很快引起了全球关注,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比特币的发展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尤其是近两三年,比特币发展的研究成果数量有较大增长。纵观几年来比特币的发展研究,主要聚焦于比特币的特点与本质属性、经济性研究、比特币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

二、比特币的本质属性研究

比特币具有去中心化、匿名、数量有限、可分割性、可追溯性、开放性、全球通用性、无伪钞、交易不可逆、交易费用低等特点。比特币自诞生以来,就饱受争议,本质属性界定不清,学者们都各有各的说法和道理,比特币是货币、商品、支付手段还是作为一种投资方式等等,一直以来都是比特币发展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比特币货币属性的探索上,大都采用定性研究。孙启明研究指出比特币是一种新型的数字货币,具备实体货币的全部功能,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为未来世界货币的构建提供了有益思路和借鉴。贾丽平认为比特币是国际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场革新,它虽然具有货币功能,但是也不能完全断言是货币,比特币未来能否成为货币取决于它的信用机制。盛松成认为比特币缺乏国家信用基础,而且任何一个国家也都不会放弃货币从而丧失对宏观经济的管控,所以比特币只不过是技术主义和自由主义者的乌托邦而已,不会成为现实中的法定货币。王素珍从货币的本质和比特币的特点进行研究,认为比特币具有货币的某些特征,但是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杨涛从比特币缺乏信用基础、不能反映特定生产关系、购买力不确定和缺乏货币资产需要的安全保障四方面分析指出比特币不是货币。

国外对比特币本质属性的研究视角较为开阔,研究方法也较为丰富,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实证研究。Reuben Grinberg对于比特币是否是证券、货币、商品、资产进行了争论和分析,提出比特币是一种新型的数字货币,在微支付和虚拟经济世界中扮演重要角色。Benton E. Gup从货币演进历史进行分析,指出公元前2200年前就出现了钱的雏形,货币的演进从具有内在价值的商品比如金、银到银行发行的法币,支付手段也演变为用信用卡、借记卡以及电子支付。比特币作为一种最具创新的虚拟货币,它虽然看起来具有钱的功能但却不是法定货币,没有内在价值,它未来会成为全球的一种支付手段。德国法兰克福大学Florian Glaser等人通过对2011―2013年mtGox交易平台和维基等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剖析比特币用户使用比特币的真正意图,指出更多的人把比特币当做是一种资产或者购物的支付手段,而不是货币。美国纽约大学David Yermack研究认为比特币不能满足货币标准来充当支付手段、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它更像是一种投机性投资而不是一种货币。因为比特币用于现实的交易量很少,波动率太大,汇率与黄金和法币相关性几乎为零,风险管理和业主收益对冲困难,用户面临较大的短期风险,同时比特币面临日常盗窃的风险,而又缺乏银行系统存款保险,亦不能用于消费信贷和贷款合同。

三、比特币发展的经济性研究

1、比特币市场发展研究

自2009年比特币产生以来,价格跌宕起伏,交易范围逐步扩大,配套体系逐步完善。总体而言,比特币的市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以“技术共享修订”需求为主导的“挖矿”游戏内测期;以投资需求为主导的商业模式构建期;以投机需求为主导的市场泡沫凸显期。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涵盖比特币的生产、存储、兑换、支付、消费及其相关的金融服务,其中比特币的交易平台是当前的市场核心。比特币市场发展如此迅速,一些学者采用实证研究对市场模型尤其是价格形成以及相关交易数据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表1列出了比特币市场研究的部分典型成果。

2、比特币对金融的影响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金融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讨论比特币对现行货币和现有金融体系的影响,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在对货币是否有影响的研究方面,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比特币目前用户群小,对货币的地位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在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研究方面,很多学者认为比特币的出现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颠覆。张超认为比特币一方面促进了新兴电子金融服务与产品的创新;另一方面,比特币有可能影响国家的铸币税收入,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和货币传导机制。高卫民指出比特币的出现符合互联网金融开放、民主、自由的发展特点,能够更大程度地促成小微金融,一旦受众人群增多,建立新的虚拟货币体系,现有的经济秩序和传统货币理论都将被改变。陈岩、周烨研究指出比特币为代表的新型虚拟货币对现行的货币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缺陷,造成的挑战仅仅限于意识层面,不可能撼动现有的货币体系,但却为现行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Abdur Chowdhury等人研究指出比特币是一种廉价的金融转账系统,未来可以为全球提供廉价的金融服务,为全球资金转移提供快捷通道,为中小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新的途径,为提高世界贫穷国家的生活质量提供可能,为资本控制严格的国家的人民生活提供救济;比特币创新的金融平台对金融的未来发展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四、比特币未来的展望研究

国内外部分学者对比特币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性专题研究,大部分学者对比特币的未来发展充满憧憬。郭帝认为从长远来看,创立一种可靠、成熟、合法的电子货币是货币的终极目标。张超认为比特币是未来货币发展的一种方向,有可能会替代传统货币。马广奇、陈雯敏研究指出比特币可能消亡也可能前途光明,这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和比特币在实际应用方面的发展。Abdur Chowdhury指出利用比特币协议可以很容易地开发金融和法律服务,用于股票、投资和一些敏感信息,并实现纠纷调解、保证合同、智能特性等,为金融创新提供平台。Kay Noyen等人研究提出感知即服务(Sensing-as-a-Service,简称S2aaS)是物联网产业现有的商业模式,如果把比特币技术应用于S2aaS,结合比特币匿名性、去中心化、支付费用低、可编程、密码验证等特点,能够帮助S2aaS建立足够多的可追溯的感知节点,并实现传感数据的低成本微支付,从而推动物联网的快速发展。Simon Barber等人指出比特币未来可以通过脚本实现丰富的金融契约与机制形式,如存款、托管、调解纠纷、保证合同等。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比特币未来会有一些局限性。Ferdinando M. Ametrano从货币发展史的角度对比特币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比特币让数字加密货币和传统货币之间的竞争成为可能,但是比特币内在的特性造成通货紧缩导致价格极度不稳定,这将阻碍比特币成为一种好的数字加密货币,并设计了一种“哈耶克钱”克服比特币的价格变动问题。Evans,D.S从公共账平台角度研究指出,随着记账货币生态系统的进化,会出现金融服务企业和加工分类企业,这些机构面临监管,而比特币记账平台不能有效运行这些设计选择,所以比特币现有的公共记账平台不可能成为通用货币的公共记账平台,比特币未来只会成为一种支付方式。

除此之外,笔者通过行业调研,发现国内外的比特币业内公司和学术机构开始对比特币的关键技术――区块链技术进行研究和部署。研究认为区块链技术能实现存款、托管、纠纷调解、证券、保险、贸易、小额交易和存在性证明,能促进智能交易、分布式股权、资产转移和版权认证等,将对未来的整个人类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五、简要述评与研究展望

1、简要述评

通过对文献的总结梳理与归纳分析,可总结出比特币的发展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比特币发展的研究内容呈现多样化,包括比特币的特点与本质属性研究、比特币经济学研究、比特币未来发展的展望研究,为全球比特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较大的实践价值。第二,比特币的诞生背景和实现方式决定了比特币发展研究的跨学科性,经济学、法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交叉应用于比特币发展研究中,拓展了比特币发展研究的理论成果。第三,研究中既有定性研究也有定量研究,通过调研和统计公开数据,应用多种数理分析进行建模和统计分析研究。

2、研究展望

通过对比特币发展研究成果的全面剖析,发现还存在很多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研究内容方面。比特币经济学研究不够全面。第一,缺乏对比特币市场发展全方位、多视角的系统研究。目前对比特币的市场研究主要聚焦于它的价格形成,而其他方面,比如比特币投融资、比特币现货期货交易、比特币硬件产品(硬件钱包、ATM等)、比特币软件应用、比特币的支付市场等方面都有待全面、系统的研究。第二,比特币对金融和经济的影响研究有待细化和深化。除了对货币体系的影响,比特币对资源调配、资本流通甚至对就业是否产生影响是研究的空白。

(2)研究方法方面。比特币是用技术解决经济问题,它本身就是交叉学科的产物,所以比特币的研究必须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理论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借鉴经济学、法学、数学、计算机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成熟理论对比特币发展进行研究。同时,也应该对比特币相关观点进行进一步深化和凝练,以指导比特币发展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比特币发展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国外有一些学者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我们应当加大对比特币的定量研究,以更准确地了解和规划比特币发展。目前比特币的数据采集大都来自公开数据,除了采用宏观层面的统计数据外,还应该从微观层次对比特币用户和企业这两个主观客体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从而采集和挖掘更丰富的数据。

(注: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比特币的发展及其风险研究”(编号:14CJY069)。)

【参考文献】

[1] Grinberg,R. Bitcoin:An Innovative Alternative Digital Currency[J].Hastings Science&Technology Law Journal,2011,4(1).

[2] Nakamoto,S.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EB/OL].https:///bitcoin.pdf,2008.

[3] 郑书雯、范磊:基于P2P网络Bitcoin 虚拟货币的信用模型[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2(3).

[4] 杨晓晨、张明:比特币:运行原理、典型特征与前景展望[J].金融评论,2014(2).

[5] Barber,S.,X. Boyen,E. Shi and E. Uzun.Bitter to Better-How to Make BitCoin a Better Currency[C].Financial Cryptography and Data Security,Berlin:Springer-Verlag,2012.

[6] 孙启明、王浩宇、潘智涓:比特币的世界货币特征探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

[7] 贾丽平:比特币的理论、实践与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3(12).

[8] 盛松成、张璇:虚拟货币本质上不是货币――以比特币为例[J].中国金融,2014(1).

[9] 王素珍:从货币本质看比特币[J].中国金融,2014(9).

[10] 杨涛:浅析比特币的非货币属性[J].时代金融,2014(1).

[11] Benton E.Gup.What is Money?From Commodities to Virtual Currencies/Bitcoin[J].Alternative Investment Analyst Review.2014,3(3).

[12] Florian,G.,Kai,Z.,Martin,H.,etc al.Bitcoin-Asset or Currency?Revealing Users' Hidden Intentions[C].Twenty Secon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recanati:Tel Aviv university,2014.

[13] Yermack,D.Is bitcoin a real currency?Aneconomic appraisal[R].NBER Working Paper,No.19747.

[14] 于江:新型货币“比特币”:产生、原理与发展[J].吉林金融研究,2013(5).

[15] 廖愉平:比特币市场发展阶段分析与反思[J].西部论坛,2014,24(3).

[16] 陈道富、王刚:比特币的发展现状、风险特征和监管建议[J].发展研究,2014(4).

[17] Cocco,L.,G.Concas,M.Marchesi.Using an Artificial Financial Market for studying a Cryptocurrency Market[EB/OL].http:///abs/1406.6496,2014.

[18] Garcia,D.,Tessone,C.J.,Mavrodiev,P.,Perony,N.The digital traces of bubbles:feedback cycles between socio-economic signals in the Bitcoin economy[J].J. R. Soc. Interface,2014(11).

[19] Kristoufek L.BitCoin meets Google Trends and Wikipedia:quant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enomena of the Internet era[J].Scientific Report,2013,3415:1-7.

[20] Shah,D.,K.Zhang.Bayesian regression and Bitcoin[EB/OL].http:///pdf/1410.1231v1.pdf,2014.

[21] Buchholz,M.,Delaney,J.,Warren,J. and Parker,J. Bits and Bets,Information,Price Volatility,and Demand for BitCoin[EB/

OL].http://academic.reed.edu/economics/parker/s12/312/finalproj/Bitcoin.pdf,2012.

[22] Kaminski,J.,Peter A.Gloor.Nowcasting the Bitcoin Market with Twitter Signals[C].Collective Intelligence conference,Cambridge city:MIT,2014.

[23] Ron,D.,Shamir,A.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ull Bitcoin Transaction Graph[C].Financial Cryptography and Data Security,Berlin:Springer-Verlag,2012.

[24] Ober,M.,Katzenbeisser,S. and Hamacher,K. Structure and Anonymity of the Bitcoin Transaction Graph[J].Future Internet,2013,5(2).

[25] Karp.N.,M.Nava et al. Bitcoin:A Chapter in Digital Currency Adoption[EB/OL].http:///education/related-markets/bitcoin-a-chapter-in-digital-currency-adoption/

2013/08/13/.

[26] 陈豪:比特币的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15.

[27] 梁秋、王凡彬、余龙秀、李强、吴冰洁:基于小波分析的比特币价格预测[J].内江科技,2015(5).

[28] 刘力臻、王庆龙:基于模仿传染模型的比特币羊群效应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29] 姜立文、胡h:比特币对传统货币理念的挑战[J].南方金融,2013(7).

[30] 赵严冬、郑丽:基于交易模式的比特币对人民币的影响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1] Ali,R.,Berrdear,J.,Clews,R.and Southgate,J.The Economics of Digital Currencies[J].Bank of England Quarterly Bulletin,2014,

54(3).

[32] 温小郑、王、王允楠:比特币对金融体系影响的探索与思考[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3(5).

[33] 洪蜀宁:比特币――一种新型货币对金融体系的挑战[J].中国信用卡,2011(10).

[34] 张超:新型虚拟货币比特币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现实经济和金融影响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3(5).

[35] 高卫民:对新型货币比特币的观察与瞻望[J].对外经贸实务,2013(10).

[36] 陈岩、周烨:新型虚拟货币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挑战――以比特币为例[J].经济论坛,2015(1).

[37] Chowdhury,A.,Barry K. Mendelson. Virtual Currency and the Financial System:The Case of Bitcoin[R].Wisconsin:Marquett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13.

[38] 郭帝:比特币发展前景的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3(7).

[39] 马广奇、陈雯敏:对比特币发展前景的探析[J].西南金融,2015(6).

[40] Noyen,K.,D.Vollandy,D. Worner,E. Fleisch.When Money Learns to Fly:Towards Sensing as a Service Applications Using Bitcoin[EB/OL].http:///pdf/1409.5841v1.pdf,2014.

[41] Ferdinando M.Ametrano.Hayek Money:the Cryptocurrency Price Stability Solution[EB/OL].http:///abstract=2425270,

数字货币发展史范文2

关键词:国际货币;历史比较;人民币;国际化

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后的5年震荡,世界经济及国际金融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复苏、美国财政悬崖、欧洲债务危机以及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世界各国曾经为减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增长的冲击,不同程度上均采取了大量的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政策。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政策都不可能长期脱离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资金供需的实际水平。因此,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政策在货币供应量的约束下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随着各国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政策的退出将使本国及世界各国在危机后的某段时间上产生货币短缺“真空”现象。由于存在汇率联动效应和货币乘数作用,无论各国对财政刺激或货币宽松政策采取渐近式或激进式退出都不可能完全消除货币短缺的“真空”。美国财政悬崖、欧洲债务危机、日本经济停滞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放缓,并加速瓦解传统国际货币体系,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将在世界金融踳驳中逐步清晰。

一、美、欧、日三大国际货币发展的历史比较

随着中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2010年中国以58790亿美元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超越了日本54740亿美元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标志着中国在国际经济地位中发生了历史性飞跃。〖BP(〗然而,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中国经济规模极不相称,“经济大国,货币小国”1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特别是在“后危机”时代世界金融动荡不定和新的国际金融秩序有待确立的情况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迫在眉睫,也倍受世界各国关注。〖BP)〗

1.“国际货币”的界定及其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货币”被大多数学者视为非专业性或不确定性概念,主要原因是人们认为国际货币应该是在一定时期内由各个国家共同认可的在国际间流通并执行国际贸易支付、国际货币储备和国际商品度量的一种货币形式。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此类单一的货币形式,包括黄金实物货币在内。〖BP(〗更多地是把国际间主要流通的并被大多数国家认可的在一定国际货币制度的安排下存在的一系列货币群定义为国际货币体系。然而,纵观世界货币发展史不难发现,不同时期、不同国际货币制度下在不同国际货币组合群中都存在着一个以信用为基础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货币充当“国际货币”。〖BP)〗

2. 国际货币的历史发展与确立

十七世纪末期(1870~1915年),荷兰设立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通过国际贸易扩张在阿姆斯特丹构建了人类史上第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使“荷兰盾”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金本位制下的“影子国际货币”;十九世纪初期(1915~1945年),英国利用战争融资和股权购买东印度公司,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并在伦敦建立了第二个国际金融中心,英镑成为这一时期金汇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十九世纪中期(1945~1973年)美国凭借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家综合实力领导44个国家参与并通过布雷顿森林金融会议决议案,构建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聚合世界资本使华尔街成为第三个国际金融中心,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即“国际货币”地位;十九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危机、“美元荒”现象和牙买加协定(1975年)一系列金融动荡事件开启了以浮动汇率为标志的 “后美元时代”。美元与黄金的脱钩,完成了以美国信用为基础的脱变,美元向“国际货币”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欧盟),日元、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扩大,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出多元化和区域化发展的趋势。但是,美国凭借其全球军事战略、石油战略、黄金储备战略和国家综合实力,美元继续独占“国际货币”的地位。可见,“国际货币”是一个国家凭借其在国际中的经济实力强制推行,带有背景并被多数国家认可的某个国家信用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动态组合中占据主导地位。“国际货币”在一定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执行国际支付、国际储备和国际清算的货币功能,是货币国际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发展是国际货币内在矛盾和汇率矛盾的具体表现。

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基础及其形成条件

纵观美元、欧元和日元三大货币的国际化发展历程,美元在国际化方面主要通过国际货币的汇率制度安排使其与黄金挂钩,凭借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迫使其它国家与黄金脱钩并与美元挂勾从而使美元成为唯一的国际计价单位和与黄金相同的国际储备货币。1973年国际结算实行浮动汇率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基本崩溃,美元仍然以其存量优势和国际政治经济实力继续充当着国际货币。欧元国际化主要通过两个发展阶段,一是欧元国际化的统一资本市场,即欧元首先作为欧元区国家间的转账货币进行流通,并由欧元区国家主导实行统一的国际离岸结算和资本证券市场标价。二是进入21世纪后欧元迅速取代了欧盟区原12种货币,2002年7月欧元成为欧盟区域内唯一合法货币,至此欧盟依靠货币联邦制的强制力在10年内完成了欧元的国际化。欧盟的欧元国际化发展启示是:“让渡货币形成区域共同体单一货币必须以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基础,以相近的文化为纽带,区域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具有较大的影响”。 日元国际化则是通过外汇、贸易、经常项目、资本流动等一系列自由化实现的。日元国际化的历程表明,依托国家综合国力和拥有充足的国际储备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的前提条件。可见,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同样需要特定的环境和条件:

1. 在当前信用货币制度下,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需要国家信誉为基础和货币价值相对持续稳定。我国从1994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分别升值30.5%和39.3%。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2013年上半年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名义有效汇率累计升值5.9%,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5.7%,在BIS监测的61种货币中人民币升值幅度分别居第一。尽管人民币对美元保持升值态势,但人民币价值基本相对稳定,同国民经济增长(GDP)基本相适应,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 国民经济和综合实力持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是人民币国际化物质基础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9.8%左右,商品进出口额大幅度增长,至2009年7月累计顺差额达到1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名列世界第二。与此同时,中国海外投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由单一贸易逐步向多样化发展,海外总资产达2万亿人民币。中国外汇资产的迅速增加和对外贸易和长期国际收支顺差不仅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信誉,而且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 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不可缺少的条件。中国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从现实角度看是通过两步市场化来完成的,第一步是人民币国际经济常项目的可自由兑换,第二步是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和中国正式接受IMF协定第8条第2、3、4条款的致涵信,标志着中国人民币已经完成了第一步自由兑换的过程。

4. 完善的金融制度和健全的金融体系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安全保障。随着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金融体系和金融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金融主体构建完成。逐步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几个方面 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元化;二是金融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如中国相继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商业银行法》,为金融机构运作提供了可靠的行为规范和法律保障;三是金融业务不断丰富和市场化发展。如国家外汇的间接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实现经常项目的人民币可兑换,人民币对美元、日元、港币等主要外币的即期交易、人民币远期外汇买卖等业务的开拓和发展,表明中国人民币正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三、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实现路径探索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币初步具备了国际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传统的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了历史性的冲击,同时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日渐成熟。

1.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不仅要借鉴美、欧、日三大国际货币发展的历史经验,遵循国际货币发展的历史规律,同时还要结合当代国际环境的现实和中国经济的实际状况进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创新之路。

(1)构建国际金融中心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美、欧、日三大国际货币发展史与现状说明,一个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崛起,能够推动该国或本地区的经济、金融、政治和贸易的快速发展,并对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产业形成聚积效应,从而形成金融产业发展的增长极。〖BP(〗从经济发展理论来讲,金融增长极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金融产业发展来说将产生推动力作用,并通过资本聚积和辐射促进和带动一个国有的金融产业和资本市场发展,从而推动该国货币国际化的发展。从荷兰的鹿特丹到英国伦敦、从英国伦敦到美国纽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到日本的东京金融中心的发展史都说明了这点。因此,构建中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中国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必经之路。〖BP)〗

(2)扩大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业务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立足之本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中国贸易的繁荣,近些年来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高速增长,从2013年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已经占到了全球国际贸易总额的8%左右,虽然比起美元的国际贸易结算额点全球贸易的80%以上微不足到,但中国这一数字的增长速度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经过几年的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2011年8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已经扩大至全国,至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已与韩国、马来西亚等15个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1.3万亿左右的人民币本币互换协议。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结算功能拓展了发展空间。

(3)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实施的前提条件

“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2》新闻会上指出:“一个是人民币稳定,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对于维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非常重要,我想最近这一段时间人民币总体来说是非常稳定的,因为人民币处在一个缓慢升值的态势。第二个是流动性,一个货币要国际化,你要确保这个货币能够很方便流进和流出,确保它的流动性非常充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2当前,资本项目下人民币业务不断扩大,2011年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ODI)结算额为201.5亿元,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FDI)结算907.2亿元。截至2011年底,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投资的境外机构已达51家。2011年12月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制度开始试点。人民币资本项目的不断扩大为国际市场对中国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2.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突破口探索

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质是实现人民币跨境流通并逐步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三大国际货币的历史比较,特别是欧元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应该以区域化为突破口。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

(1) 传统国际货币体系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排斥,特别是美元霸权为维护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对中国经济崛起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围堵。世界国际货币体系虽然呈现出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它是一个慢长而曲折的过程。因此,国际货币体系环境和国际政治形势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是一个从局部到全局的过程。

(2) 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需要从区域化开始。中国地处亚太,周边有中国-日本-韩国经济区、中国-东盟经济区、中-俄-乌经济区、中国-巴-印经济等,中国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扩张,逐步实现人民币区域化发展是中国突破传统国际货币体系的最小阻力路径,符合中国国际环境的现实状况。

(3) 国际货币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人民币国际化从区域化开始。这是因为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具有普遍性。中国人民币区域化发展首先从具有优势,条件较好并且能够以点带的区域优先发展是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内在机制的客观要求。

综上所述,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优先从条件完善,潜力较好的经济区域实施,其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比较理想的首选区域,并通过不断扩大的人民币国际结算并向区域化、国际化发展符合中国所处国际环境的实际状况。

目前,人民币区域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障碍性因素不容忽视,首先是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在世界价值体系中的兼容问题;二是区域性政治和矛盾障碍问题;三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有待实现问题;四是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问题等,这些问题在人民币区域化发展的道路中需要战略措施来完成。(作者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社科基金项目“人民币国际化与区域化(中国-东盟)前景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3KYA010)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数字货币发展史范文3

摘要]网络经济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由此,也动摇了传统会计理论的框架。本文从网络会计时空观的角度,对当前我国会计假设理论的不足进行剖析,认为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新型的信息处理工具置换了传统的纸张、笔墨和算盘,而这种置换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改变,也不再是手工会计的简单模拟,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对传统会计理念、理论与方法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反思,并由此而引发叉一场会计发展史上的大革命。

[关键词]网络经济会计时空观会计假设缺陷会计系统变化

在我们跨入21世纪之际,由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网络时代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由此,也动摇了传统会计理论的框架,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改变了会计的时空观。

一、网络经济与会计

现代社会经历的信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产生,经典理论中关于宇宙\"实体\"和能量要素的观念被物质、能、信息三要素理论所取代。从信息角度对事物客体加以新的描述,已成为现代人的认识和思维方式。[1]目前,微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生物工程、人工智能、CI设计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倔起,形成了继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商业)之后的第四产业,从而将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推进到\"信息文明\"。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下,全球的网络经济已具雏形,网络己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更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开创出一些全新的经济组织(如虚拟企业)和经营方式(如电子商务)。因特网给世界经济上足了发条:以往建立一个公司直到其上市,通常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可是今天的网络公司,从几个人的小作坊摇身一变成为几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只需十个月;电子计算机从50年代开始发展,40多年间,从286到386……到奔腾,芯片的发展速度呈现出每18个月翻一番,同时保持成本基本不变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因特网驱赶着IT业一路狂奔,加紧工作,不断创新,因为18个月后\"不成功便成仁\"。可以说,因特网己渗透到整个世界的每一角落,正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游戏规则\"。[2]

会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作为社会经济计量的支柱,从内容到形式总是体现着各个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风貌,它的不断发展标志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管理的进步。就信息文明对会计学科的影响而言,它便会计发展史经历了由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两次重大变革。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报账的过程,它的出现是会计技术手段上的一次\"革命\"。会计电算化的到来,把广大会计工作人员从那种日夜埋头于抄写、计算、整理、汇总、核对等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得以腾出精力,逐渐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从而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为整个管理规则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手工会计系统的纸张、笔墨、算盘己被电子计算机所替代,但会计规则(如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并没有因使用计算机而改变。因此,有人将此时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称之为\"手工会计系统的仿真\"。[3]

近期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预示着会计技术手段由会计电算化进一步跨越到会计信息化阶段。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等多方面均进行全面发展,进而据以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因此,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作为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会计信息化是一次\"质\"的飞跃,其意义在于:它不再是会计技术手段的简单替代,或电子计算机的延伸,而是由此引发的对现行会计规则的挑战,以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对此,一些有识之士,适时提出\"网络财务\"[4]或《网络会计\"的全新概念。

二、从网络经济角度重新审视会计的时空观

康德哲学认为,宇宙本体之下,最基本的范畴是时间和空间。经济学意义上的时空观意味着满足人类需求的衡量:农业文明,产品生产者就是自身产品的需求者,没有商品交换,没有产品的社会性,不需要也不可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去满足他人需要;工业文明,产品变成商品,扩大了人们的经济交往范围。商品生产者投人资本进行商品生产,资本是一种时间的等待,就是牺牲当前的消费,投资于长远的利益。此外,为实现商品价值,需要通过动力型的生产力,也就是蒸汽机来跨越商品生产者与商品消费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信息文明,由于因特网,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此刻,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又变小了。只要在线,发个E@M队IL,瞬间即可沟通信息,与地球另一边的企业距离变得很近。如不上网,与隔壁企业的距离却很远,这完全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时空概念。因特网的本质就在于使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零,或近似于零,也就是便距离带来的磨擦系数降低,减少科斯所说的交易成本,加速度地实现商品流通。[5]目前,随着信息文明的到来,会计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与工业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现行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仍局限于工业文明的层次,这种过时的思维模式如同机器上的固定齿轮,僵化呆板而又缺乏大局观。如果从网络经济的角度重新审视,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片会计时空的新视野。

(一)网络会计的空间观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和广延性,一定的空间范围对物质运动的发展有制约和影响作用。传统会计的主体假设从空间上限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范围,在这一假设基础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基本要素才有空间的归属。[6]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其外延不断变化,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1.模糊性。例如,已构成母、子公司关系的企业集团出现后,会计为之服务的主体已具有双重性;再如,基于网络的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VIRTUALFIRMS虚拟公司)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它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根据工作任务或市场变化的需要,可以迅速地进行分合、重组,即其\"主体\"可能时而膨胀、时而缩小、甚至解散;[7]以及近期出现并快速发展的基金项目。如此,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状况。对于会计主体的这种模糊性,需要重新认识和拓展会计主体假设的空间界限。

2.整合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资木流动的加剧,企业间不断进行分化、重组、兼并,跨地区、跨行业、强弱联合、强强联合,成立企业集团,乃至跨国集团公司,会计主体呈不断整合之势。以往由于受传统方式的空间局限,集团型企业(总公司)对异地机构(子公司、分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在技术难度和管理成本上都是高昂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本的流动和企业的整合。基于互联网的会计系统突破了这一空间局限,无需远行,通过远程报表、远程监控,使物理距离变成鼠标距离,使其管理能力能够轻易地延伸到全球的任何一个结点。从而,也使得\"大企业变小\"、\"复杂机构变得简单明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又缩小了会计为之服务的空间范围。

(二)网络会计的时间观对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时间,是指事物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时间是无限的,但具体事物运动的时间是有限的,它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确立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畴,前者设定会计主体是一个\"健康肌体\",后者的设定是为了便于对会计主体\"健康状况\"的定期诊断。网络会计对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的突破表现在:

1.即时性。持续经营假设设定了企业在未来的一定期间内不会发生解体清算的前提条件,这是进行资产计价和收入配比、费用分配的基础。但现代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随时都可能导致企业解体,比如,按照\"摩尔定律\"IT业企业的生命周朔只有18个月;而短期的基金项目、网络会计的虚拟公司是一种临时性组织,从事的多是一次易,完成后即告解散,生命周期极短,显示出即合即分的\"即时性\"特征。因此而引发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否定,缩短了会计的时间界限。

2.实时性。会计分期假设为定期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损益提供了前提,同时,它也是权责发生制、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依据。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手工处理信息高成本的障碍被扫除。如果说PC时代的会计系统主要解决工作量问题,那么网络会计将在此基础上重点突破速度问题。时间上便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只要需要,无需顾及和等待会计期末,击点鼠标即可生成所需的会计信息,丰富了会计信息的内容,提高了信息的质量和价值。由此,可以满足期货业务、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殊需求,满足广大投资者(股民)的投资需求,去年11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就了\"因特网上的会计报告\"的文件。网络会计的实时性便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

三、穿越网络时空隧道的会计反思

会计的时空观是构架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哲学。网络环境下,它的重大改变必将引起会计系统的一系列变化:

l.集成化。会计信息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其数据源于业务部门(如,人、财、物、供、产、销)。基于互联网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信息采集点都纳入企业信息网之中,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各个管理子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直接采集,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经销商等)相联结,便会计系统不再是信息的\"孤岛\",绝大部分的业务信息能够实时转化,直接生成会计信息,会计数据处理呈集成化之势。

2.简捷化。由于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系统由计算机来执行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全过程的信息处理,人工干预大大减少,客观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处理过程的诸多技术环节,如平行登记、错帐更正、过帐、结帐、对帐、试算平衡等。[8]再者,计算机又承担起存货计价、成本计算和计提折旧等繁杂的核算工作。因此,相对于手工会计而言,会计电算化的技术性及其复杂程度也大幅度降低,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多元化。即:(1)收集与提供信息多元化。在经济社会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会计系统通过对企业内外各个机构、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接收货币形态的信息,同时亦可接收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其信息渠道更加宽敞;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采用,电算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测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财务分析报告);(2)处理信息方法多元化。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系统在主体认定的计算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的直线法)的同时,如果需要亦可选用其他备选方法(如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进行计算,比较差异。为加强管理与考核,甚至可以启用手工方式下所不得不放弃的核算方法,例如,零售企业的\"售价数量金额核算法\"、工业企业的\"作业成本法\"等全新的核算方法;此外,由于系统可以接收(或调用)大量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便于系统运用有关数学模型,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3)提供信息空间多元化。借助于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的结果,会计系统提供信息的空间非常广阔,根据需要,有货币形态的信息,亦有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如职工的招聘与下岗、社会公益事项),既有历史信息(历史成本),也有现在信息(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和未来信息(预定成本、目标利润),最终的会计信息将摆脱现有模式,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要,用户可以通过\"菜单\"或\"会计频道\",[9]选择搭配会计信息的\"套餐\"或\"节目\"。

4.电子化。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初级阶段便会计手段由算盘到键盘,从账本到磁盘。而网络会计将便会计介质继续变化,迅速走向电子化,如各种发票、结算单据均以电子化的形式出现,会计数据流动过程中的签字盖章等传统确认手段失去意义。此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货币的\"质地\"也将变化,不再是原来的纸币或硬币。网络会计环境是一个集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用户、银行等机构为一体的网络体系,巴不存在货款的直接交易,而代之以电子货币进行网上结算。计算机信息处理的集中性、自动性,使传统职权分割的控制作用近于消失,信息载体的改变及其共享程度的提高,又使手工系统以记账规则为核心的控制体系失效。[10]对此,现代信息技术给企业的内部控制赋予了新的内涵:如口令控制、数据加密、职能权限管理、访问时间权限管理、操作日志管理等。

5.开放化。基于互联网的会计系统,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是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企业的生产部广]、人事部门等)直接采集。特别是企业外部的各个机构、部门(如会计师事务所、财政、审计、税务、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可根据授权,在线访问,通过Intemet进入企业内部,直接调阅会计信息。瞬间沟通便会计信息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数据的微观处理逐步登上宏观数据运作的殿堂。对此,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必须注意系统的安全性,加强回叫设备(C/L「一BM旺DEVIC磅)以及防火墙(FI旺WML)等技术,防止网上泄密和恶意攻击。[11]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增强,有效地避免会计处理的\"黑箱\"操作,有利于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

6.智能化。电算化会计系统可以理解为一个由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及程序等有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而且更具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因此,它离不开与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预测与辅助决策的功能必须在管理人员的参与下才能完成。所以,会计信息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模拟手工方式的\"仿真型\"或\"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面对已经来临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浪潮,会计工作加快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重心转移。由此,要求会计系统必须放大功能,而网络会计所表现出来的集成性、简捷性、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等技术特征,为此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并且,在这种战略性转移的过程中又不断推陈出新,例如,建立以会计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IP)\"[lz]、\"智能型会计专家系统\"等,从而,又推动会计职能向更深的层次延伸。

综上所述,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新型的信息处理工具置换了传统的纸张、笔墨和算盘。而这种置换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改变,也不再是手工会计的简单模拟,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对传统会计理念、理论与方法前所未有的、强烈的冲击与反思,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潜能,将会引发又一场会计发展史上的大革命。

主要参考文献:

1(美)A沃尔勃特·信息经济学·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2石子强·改变游戏规则·北京晚报,北京:北京晚报社,2000年2月15日

3薛云奎·电算化会计的局限:仿真手工·财会世界,北京:中国财经报社,2000年2月24日

4王文京、胡迸平·网络财务时代扑面而来·会计研究,1999;10:37一41

5奇平;无需远行,无需久等·南方周末,广东:南方周末报社,1999年11月5日

6王世定·论会计假设·见:中国会计学会,1994年会计学论文选,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6:157一169

7雷光勇、黄斌·试论网络公司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会计研究,1999;1:24一27

8刘志涛·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影响的研究·见: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学会重点科研课题文集,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33一48

9薛云奎·管理集成与会计频道·会计研究,1999;11:30一36

10王朝磺·计算机的发展将导致会计革命·中国会计电算化,1999B刀一5

数字货币发展史范文4

针对上述局限性,国内外会计界对会计报告模式的改进广泛作了研究,但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基本特征仍没有改变。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与普及,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创造了物质条件。

一、互联网技术与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

互联网技术已不同于过去纯粹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它正在影响整个社会结构,创造新的经济模式。因此,互联网技术给会计报告模式带来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报告技术的进步上,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基于五联网的社会经济结构对会计信息提出的新要求。

(一)网络社会的会计信息需求

经济环境的改变,不断地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新的信息需求。在会计发展史上这种进程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这种进程有不断加速的趋势。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冲击已远远超越了局部或技术性影响的范畴,事实上,它正在推动着工业经济社会向数字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纯技术观来看待网络技术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

1.数字经济产业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正在催生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等一大批新产业的诞生,同时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新的财富创造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形成。由于传统会计报告以反映历史成本计价的有形资产为主,是以物质生产为主的工业经济社会的产物。对新兴产业来说,传统的会计信息已很难真实反映一个企业的价值,企业会计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背离越来越明显,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正在消失。面对新兴的产业,未来会计报告模式需要从有形资产揭示扩展到数字资产揭示、无形资产揭示等领域;从货币计量扩展到各种非货币计量领域;从历史成本计价扩展到评估计价、公允价值计价等多种计价模式,使其不仅能反映过去的价值,同时也能反映现在甚至将来的价值。

2.企业竞争方式改变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之上的虚拟企业等企业组织形式,正在替代传统的企业兼并方式,成为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企业越来越把竞争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技术上,同时利用巨联网络跟某些方面比自己更具竞争优势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目前企业间建立价值键型虚拟企业和联盟型虚拟企业,实现业务相互渗透、资源优势组合,以获取长期竞争优势已成为世界潮流。面对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竞争方式,未来的会计报告需从单一报表体系向分部报告、专项报告等多元化报告体系转变;从单一主体的会计信息揭示扩展到业务关联方范围内的信息揭示;从定期的财务信息揭示扩展到以业务事项及其完成的周期为基础的事项信息(包括大量非财务信息)实时揭示领域。

3.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改变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正在改变企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方式开始向以顾客为中心的敏捷制造方式转变;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管理模式开始向以“零库存”为目标的适时生产系统和作业管理模式转变。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改变,一方面需要有全面实时的生产管理信息的支持,另一方面,本身也在实时产生大量的生产经营信息,要求实时记录和报告。因此,以事后记录历史成本信息为特征的传统核算体系及其产生的会计信息已无法适应网络时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要根据新的生产和管理过程,按照企业再造原理,分作业或事项重新定义信息结构和内容,并运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标准化存贮,以满足企业内外全方位的信息需求。

(二)网络社会的会计报告技术

信息网络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经济的结构和模式,并引发了社会对会计信息新的需求;同时也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准备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

1.会计报告载体技术的变革。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在会计中的应用,给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带来了全新的信息载体技术。磁介质、光电介质等新的信息载体技术替代了纸介质成为会计信息新载体。计算机信息载体不仅数据存贮量大,而且特别适宜于信息的再加工处理。计算机系统可对其存贮介质上的数据进行极其快速的分类、汇总、再分类、再汇总、传送、转存等数据处理工作。计算机信息载体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的技术进步也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进步的重要特征之一。

2.会计报告处理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分类、计算功能,而且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际上是当代技术进步最快的一个行业),计算机系统体积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快。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只要会计数据进入计算机系统,即可随时产生会计报告内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中,受计算能力限制而产生的种种特征均失去存在的基础。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分类和计算功能也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创新创造了条件。受人工操作能力的限制,传统会计报告是以预先确定信息需求为前提,通过一个报告期的层层处理和汇总,最后形成报表。传统报表处理模式时间上表现为一个周期、内容上表现为一个过程,定期性和通用性是它最显著的特征。现在,只要我们建立了具有标准编码结构的原始数据库捐助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分类和计算功能,随时可以组合产生特定需要的会计报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创新准备了物质条件。

3.会计报告传输技术的进步。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出现,尤其是巨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为会计报告的传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会计报告传输和的时空限制将不复存在,通过互联网会计报告将逐渐成为主流渠道。

总之,信息载体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的同时应用,为建立面向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实时报告系统创造了条件。

二、实时会计报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不仅是报告技术的进步,还涉及到体系结构的变革。由于会计报告是整个会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不可能是孤立的,必然影响到整个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

1.对会计目标理论的影响。传统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建立在受托责任基础上的,即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交付的资源,同时承担如实向资源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后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传统会计报告着重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管理人员经管责任的会计信息,内容以反映客观事实的历史数据为主。实时会计报告模式是适应干网络经济及其技术环境的会计信息需求模式。实时会计报告系统将大大扩展会计信息的需求范围和内容。会计的目标不再停留在反映历史数据的经营责任信息上,它将更多考虑决策相关的信息,包括不确定的未来信息、风险信息,各类非财务信息,同时更多地考虑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需求。

2.对会计假设理论的影响。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是建立在一系列的会计假设基础上的。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也是这些假设的产物。网络经济社会及其实时报告模式的出现,使传统会对假设理论的存在基础面临挑战。加会计车体假设是对会计报告的空间范围所作的规定,但在网络经济时代,大量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企业的空间范围比传统企业更具不确定性。传统单一的会计主体假设已不能解释网络时代的经济问题。同样,对虚拟企业来说,由于其经营的时间、范围、对象的可变性,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也面临挑战。又如,会计分期假设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为分割,定期会计报告就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基础上的。会计实时报告模式实际上否定了会计分期假设的存在基础。

数字货币发展史范文5

一、正确理解网络会计的含义及其特征

所谓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中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记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网络会计实质上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网络会计针对不同的披露对象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一是关于企业内部网。企业的内部网实现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优化了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采用“防火墙”技术与互联网隔离可以使会计数据得到安全、保密的保障。

二是关于企业外部网。企业外部网是在Intemet的基础上,对一些有选择的合作者开放或提供有选择的服务。

三是关于互联网。互联网传播的空间巨大,但披露的信息有严格的限度。越来越多的企业在Intemet上拥有自己的网站。要进行严格控制。

网络会计与传统会计相比具有以下表现特征:

首先是即时化:传统会计往往是通过核算后的数据,来事后分析此项业务的优、缺点。而网络会计则在业务事项发生时,会计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以及互联网直接采集有关的数据信息,实现会计和业务一体化处理。这样会计核算便从事后的静态核算转化为事中的动态核算。

其次是多元化:传统会计往往为遵守会计的一惯性原则,不但在会计信息的处理上贯彻,,连会计决策时往往也会把自己局限于一条路上。而网络会计则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不仅可以提供规范的最低标准的会计信息,还可以提供所有可能的会计方法作为基础的多元化会计信息。

再次是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利润最大,财务状况最优,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客户。

最后是商业性: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将具有重大程度的开放性,会计信息作为商品走向市场。

二、必须解除对于网络经济冲击会计基本假设的几点误解

(一)首先,要明确网络技术创新是否挑战会计基本假设

人类社会按照社会经济的主导技术而划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网络经济;而按照经济的本质属性又划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按照经济的本质属性的划分方法对于研究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作用更加有意义,这主要因为:

第一,对于经济的主导技术因素(即象征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的本质属性二者而言,后者对会计理论和会计业务的影响更深。

第二,网络技术的创新使社会经济从传统工业经济转换到网络经济时代的直接经济。

这种转换不但克服了迂回经济中间环节的大量物耗,大大降低了有关的交易成本,而且这种转换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资本增值运动的本质特征。

(二)其次,要明确虚拟企业是否挑战会计基本假设

虚拟企业是美国的米切尔和贝尔于1994年3月率先提出的。是利用电子信息打破联合企业间的时空间隔,属于临时性的结盟且分合迅速,目的在于利用变化多端的市场机会。虚拟企业呈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但是虚拟企业作为一个虚拟的临时性的合作组织形式,无法提出一个完整的供不应求目标的概念。

(三)再次,要搞清电子货币是否挑战会计基本假设

人类进入网络经济时代。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电子货币这一新鲜事物,电子货币又称数字现金,是在银行电子技术高度发达基础上出现的无形货币。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在货币发展史中,黄金到纸币的转变是一种足值货币到符号货币的转变,而纸币到电子货币的转变仅仅是一种符号货币到另一种符号货币的转变。

三、网络时展网络会计还应解决好的有关问题

数字货币发展史范文6

美联储联邦市场委员会预测2010年GDP增幅在2.4%~2.5%的区间,远低于6月份预测3%~3.5%区间;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11月23日公布的三季度GDP修正数据折年率为2.5%。尽管美国GDP连续实现正增长,但是接近两位数字的失业率阴霾不散。

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美元债务货币化必然会成为众夫所指,但是美联储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决意一意孤行实施鸵鸟政策。换句话说,在“不作为”与“作为”的选项之间,美联储选择了以邻为壑(Beggar-Thy-Neighbor)的“作为”政策。“病急乱投医”是美联储两难心境的真实写照。下面我们不妨解读一下这次量化宽松政策,即“鸵鸟政策”的逻辑及隐患。

量化宽松(QE2)的逻辑

纵观整个货币史,大多的货币政策都是通过数量调节进行的,因此量化宽松是传统的调节工具,但是“量化”尺度则是个李约瑟难题。注入货币数量少了,杯水车薪,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注入数量大了,通胀和资产泡沫就来了。因此数量预测成为决策的难题和掣肘。为此美联储会从数量调节到价格调节,毕竟价格调节比起数量调节而言更精确。

我们也知道,美联储货币政策通常会围绕着短期利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联邦基准利率。想必大家对格老的看跌期权(Greenspan’s Put)不会陌生,这也成为美联储调节市场的常规铁律,经济增长一出现疲软,格林斯潘都会照方抓药,老调重弹,降低利率,但是此前美联储将基准利率调定为0~0.25%的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留给美联储的政策工具已经弹尽粮绝。面对国会寄予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的厚望与重任下,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宏观背景下,美联储冀望借助量化宽松压低美国长期利率,鼓励企业借贷扩大生产,促进就业和消费。

换句话说,美联储通过购买国债,降低国债的利率,进而降低市场中的债券市场收益率以及与之联动的长期利率。

其次,美国政府赤字金额不断攀升。截至2010年9月30日,美国2010年财政赤字1.3万亿美元,未来10年间美国联邦财赤总额将达到8.47万亿美元。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国债的信誉等级也急转直下,融资成本提高成为不争的事实,美联储出手购买国债意在增加国债投资等级,降低政府的融资成本,也为政府解决赤字问题提供腾挪的空间。

最后,后危机时代去杠杆化已成为共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产生衍生的负面效应,即通货紧缩。至此根据美国劳动部的统计数据,美国9月份CPI较8月份仅上升了0.1%,按照年度统计口径计算,总体物价水平仅上涨1.1%,核心物价仅上涨0.8%,这也创造了自1961年美国通胀水平的最低记录。不难理解摆在伯克南眼前的棘手难题仍然是对抗通货紧缩。为使实体经济摆脱紧缩的魔咒,美联储需要人为制造通胀预期。

降低利率的预期与困境

此前的量化宽松降低了抵押贷款利率,并且提升了资产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的持续衰退。但是房屋的价格仍在制约美国经济的持续复苏,根据Corelogic的数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房屋价格同比2009年下降了2.8%。商业地产价格走势主要受到就业机会的创造和提供的就业岗位影响。但是作为全球结算工具的美元,美联储注入的流动性未必流到亟需的产业,反而非常有可能成为市场套利的工具。

前车之鉴,日本失落的10年值得反思。日本实行了将近20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是经济并未因此走上坦途,反而培育出一条全球套利链条,借入日元购买其他高利率以及发展潜力较大国家的资产。次贷危机前低息日元与虚高的金融品价格导致虚拟经济规模达到500万亿美元左右,但是日本实体经济仍然无力回天。

尽管有数据分析表明,美联储每万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计划可以降低美国长期利率49个基点,并且推高标普500指数8%左右的水平,现实经济的复杂在于诸多因素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按照常理,由于美元的全球化特性,那么全球的通胀水平应在美联储的视线范围之内。经济学中有个负外部效应,也就是说美联储需要克制量化宽松的负外部效应,即损了别人更多,利了自己较少。资本天性就是追逐利益,那就不难理解量化宽松下的大量资本迅速涌向巴西、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这样的套利资金会导致这些国家的资产价格泡沫和造成通胀。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胀具有传导效应,美国自然也在通胀之列,而美国的通胀水平会直接拉升短期利率,进而推高长期利率。其次,美国政府赤字总额持续攀升,那么投资者对国债的违约风险溢价自然也会水涨船高,美国国债长期实际利率走高也将成为现实。

贸易失衡隐忧

通常而言,当情况变得很糟糕时,政治家总会倾向于寻找替罪羊来推卸责任,这似乎成为美国由来已久的政治游戏范式。这次亦不例外,美国境内经济疲软,失业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贸易问题再次成为口实和导火索。美国经济增长的结构中过度倚重国内消费,在去杠杆化的背景下,美国重拾过度依靠国内消费提升经济活力则显得力不从心。美国奥巴马政府也冀图提升出口解决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棘手问题,那么汇率和贸易问题顺理成章的成了焦点话题。

在金本位的体制下,大家都将黄金看成财富的代名词,在国际贸易中形成一个自发的调节机制,当一个国家贸易顺差过大时,也就是黄金净流入过度时,则境内商品的价格会增加,实际上形成了自动“货币升值”。但是自从布雷斯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各国货币各自为政,自主发行货币。由于各国自己控制自己的法定货币,在这种自扫门前雪的机制下,货币的自动调节机制失效,这为汇率问题纠结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毫无疑问,弱势美元有助于贸易出口。据此美联储重祭量化宽松政策,意在解决贸易争端。但是,各国通过货币贬值促进出口有效的前提是,其他利益主体放弃对本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但是利益攸关国真会一直无动于衷吗?答案非常明显。美联储再度量化宽松实质意味着“弱势美元”外交政策的延续,那么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无疑会水涨船高,全球经济也将因此面临较为严峻的通胀风险。有数据统计表明,雷曼兄弟倒闭后引发的全球主要央行采取的首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包括原油、铜以及贵金属等商品价格上涨了约15%。

如果各国都采取竞相贬值的话,天下大乱自不必说,全球化的趋势也会戈然而止。由于量化宽松衍生的资本在套利资本的驱动下,会流入新兴市场国家,为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稳定带来了隐忧。纵观此前40年的经济发展史,美国有意或者无意地制造了三次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和资本泡沫,最终破灭就转化为新一轮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

何时为中小企业雪中送炭?

大家在反思次贷危机时,大而不倒成为了共识。相对而言,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无疑较强,那么在直接和间接的融资市场中,大企业受到青睐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美国中小企业(SEM)却扮演着吸引就业的主力角色。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很难享受到大企业的优惠贷款条件,并且亦难以相同条件筹集到足够的资金。通常而言,美国中小企业大都从小型地区银行或者社区银行筹集资金,最近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调查认为这些地区和社区的银行中有超过800多家被列为倒闭的负面观察名单中。

更为关键的问题则是这些银行中有能力借款给中小企业的意愿已经下降了30%~40%,即便这些中小企业能够提供抵押物,那么市场流动性枯竭也就不足为奇了。由此可见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相对较为紧张。因此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对于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微乎其微,无法彻底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