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包车工作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包车工作方案范文1
关键词:评价体系;素质培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4-9324(2012)10-0015-02
一、充分认识学考的作用和意义,认真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课改和学考制度实施以来,我校先后多次组织学校领导和教师认真学习课改的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通过学习和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对学考的认识和定位: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考不仅是学校加强课程管理的重要手段,更是课改后一种新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学考测试和评价的结果,将直接反映课程方案是否得到规范、有效的落实。
1.加强学考制度建设,确保课程方案落实。在开展学考工作中,我校从建立学考各项制度入手,进一步推动课程方案的落实。如:通过规范报考科目的安排,引导教师加强课程管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随意加大课程难度,不增减课程、课时,不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通过加强对学生报考资格的审核,引导学生重视对各学科每个学习模块的掌握和学分的完成,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达标;通过严格的组考管理和考试纪律,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杜绝学生在高中阶段不管学好学坏,都能混到毕业证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诚信守纪意识。学考制度的建设,有力保障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落实。
2.认真做好成绩分析,构建新课程评价体系。学考作为普通高中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学校考核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我校在课程方案和学考制度实施后,就开始研究课改后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和措施,每次学考成绩公布,我们都要对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将课程教学和学考结果纳入教师的综合考核评价,让广大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自觉接受新课程方案的理念和科学的评价制度。
3.发挥学考的作用和功能,促进素质教育开展。落实课程方案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做好学生成绩分析的基础上,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上,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教材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的挖掘上。针对部分学生在学考中成绩不理想甚至不合格的情况,帮助学生分析、查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针对在学考中学生出现的共性错误和失误,组织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积极反思教学中的经验教训;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重文化科目轻实践科目的现象,强化信息技术和考查科目的教学和实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强化学生基础和素质培养
课程方案和学考的宗旨都是“以人为本”,其中的“人”既指“学生”又指“老师”,这两个“角色”都不能忽视。
1.高度重视全体学生的基础过关意识。学考和高考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水平考试,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为主;后者是选拔性考试,以考查的学生的知识应用和综合能力为主。而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形成来源于厚实的基础。我校高中录取生源成绩大部分属于中等水平,且学生之间分差悬殊(中考文化课成绩最高571分,最低分454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做到对每一名学生都心中有数,教学扎实到位,在日常教学中,以强化学生的基础过关意识为主要目标。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模块告一段落之后,要求教师组织对学生进行基础过关检测,对那些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再进行补习、强化。通过夯实学生的基础,努力做到不使一名学生掉队。
2.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从学考的意义来看,学考是通过检测的方式促使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素质。一方面是尽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在教学安排上严格遵守课程标准和教学进度安排,对每一门课程都做到按规定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不偏重文或理科,也不忽视技术、体育、艺术等学科。一方面又重视学生个性的成长,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发现和挖掘学生在某些学科、专业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兴趣引导、教学指导和课余辅导等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一是坚持小班教学模式。因为每个班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有利于课堂的组织管理,有利于分层教学和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实现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的可能性,有利于新课改教学实践和学考成绩的提高。二是实施高一到高三的循环教学,教师在高一时就确立一个明确的三年计划,良性循环激发了学科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这样的教学会更为有序且扎实。循环教学还可以强化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课下交流,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使教师能随时掌控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向,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提高了我市学考的合格率、优秀率,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加强教育管理和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学考又是关键的检测手段,那么与之配套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则是重中之重。所以我校通过狠抓教学管理、强化教学研究,推进课改持续、健康、整体发展。
1.狠抓教学管理。我校制订严格而明确的措施,从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课堂改革、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使教师的工作有章可依;实施中,明确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聚焦在课堂实际教学中,鼓励和督促教师勇于进行课堂改革;注重发挥教师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写教学札记、案例分析,促使教师积极实践。加强师德教育,培养敬业精神,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强化“以教研为主线、由课题研究引路”的教研策略,细化学科课改目标,将新课标精神渗透到教学实践之中。首先,学科教研制度化、常规化,可操作性强。本着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质量的宗旨,把新课标、新教材的研究作为重点,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加强交流、反馈。明确“理论钻研――课改实践――教学反思――案例交流”一体化的思路。其次,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操作性较强的教研和教学思路。教研注重研究教学现实问题,专题性强,针对性强,进而切实发挥教研的实践指导作用。第三,强化教师在备课环节的课改意识,注重发挥教师这一课改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四、灵活有效地使用、处理新教材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1.组织教师读新教材和新大纲,理清知识脉络,克服教学盲目性。让教师理清教材编排体系,体悟编排意图。教研和教学中处理好新旧教材间的关系,坚持尊重新教材,挖掘新教材,活用新教材,但不“唯新教材”,在新教材教学中渗透旧教材精华。
2.教师教学要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情况,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防止任意扩大知识容量,拔高教学需求,加重学生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