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总结范文1
论文摘要:中西文化差异一直是制约中国人与讲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的重要因素。对中西文化差异知之甚少或缺乏必要了解,在交际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造成误解或陷入尴尬境地。所以了解文化差异的表现及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避免文化冲突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主要就中西文化差异和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和比较。
前言
近年来,文化差异研究正在引起专家学者以及普通语言文化教育者的普遍关注。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文化差异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理解的态度,是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和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就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和产生差异的原因作简单的论述和比较。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新晨
2、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三、结语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总结范文2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 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和重要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被传承、传达、记载、反映出来。另一方面,语言又是文化的产物和主要表现形式,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变化发展,语言的正确使用一定要遵循文化的规则。由此可见,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文化知识。如果忽视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就无法真正理解、掌握和正确运用这种语言。毫无疑问,要让学生学好英语,就必须重视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教学,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培养他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
然而多年来,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语言知识输入多、文化知识输入少,对语言形式和语法结构重视多、对语言的语用目的及所达的交际效果注意少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将精力倾注在语言形式上,只强调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背后所依赖的庞大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文化知识的欠缺和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了解,不仅影响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而且导致许多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差,在跨文化交际中屡屡出错,困难重重。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高职英语教学就必须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把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与传递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有步骤地、系统地掌握文化知识,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英语基础不太好,对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不甚了解,那么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该如何进行文化教学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一、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深深地蕴含在该民族的语言中,制约着语言的表达形式。因此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度引入文化教学,避免单纯的语言讲解,合理地将传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分析那些隐藏在语言背后,容易引起误解和冲突的文化因素,使学生正确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例如,《新目标英语》Unit 6“Grooming and Personal Hygiene”中有这样一句话:“If Americans have a bad hair day, they have no one to blame but themselves.”很多学生对这句话不理解。这是因为这句话中涉及到了美国人的一个生活习惯,美国人特别注重外表的整洁,并且喜欢自己洗头和整理发型。如果哪天他们的发型糟糕的话,心情肯定不好,所以“a bad hair day”指的是“很不顺利的一天”,而发型是他们自己整理的,因此他们也只能自责了。了解了这个知识后,学生不但理解了句子所载的信息和文化内涵,而且拓展了文化视野。
二、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
语言的交际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交际,而由于中西国家不同的历史、地理、传统等,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有相当大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容易造成交际的障碍与失败,甚至可能引起误解和冲突。比如一个中国人得知其一位美国朋友到了婚嫁年龄而没有结婚,就关心地说:“You reach the age of marriage and you should find a girlfriend.”这句关心和建议的话反而使对方很不开心。这是因为在中国,对别人的婚姻和家庭状况表示关心是礼貌的表现,但对英美国家的人而言,这些都是他们的隐私,别人不应干涉。所以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并及时归纳总结。教师可以分别把中西方在、价值观、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禁忌、英语习语等方面的差异作为教学中的话题,和学生一起进行比较讨论。比如,在讲到“Table Manners and Customs”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就课文内容让学生比较中西方用餐礼仪上的异同,表演在具体就餐时“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意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
三、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了解西方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学习自主性
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英语学习自主性,对西方文化学习也不够重视,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了解西方文化,促使他们主动自觉地学习西方文化。比如老师可鼓励推荐学生多阅读英美原版的书籍、报刊和杂志,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扩大知识面,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高职院校一般都配有多媒体教室,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将国外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鲜活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还可根据需要,安排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的电影或录像,并在观看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情况。此外,还可组织学生排演英美国家的经典话剧,寓教于乐地让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但体验和感受到了英美国家的文化,了解了中西方文化差异,而且强化了学习西方文化的意识,增强了文化学习自主性。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传授文化知识外,教师还应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文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强化了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具体可在课余时间利用校园网播放英语歌曲或教学片来增加学生的视听信息输入量,使学生沉浸在英语的文化氛围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西方文化。还可帮助学生成立英语学习社团,开辟英语沙龙,定期举行英语演讲比赛,邀请英语专家就中西方文化、风俗、礼仪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此外现在英语教学网站数量繁多、层次丰富,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资源。教师可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英语学习网站,鼓励学生通过这些网络资源查阅和学习关于语言和文化的资料,增强学生对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
总之,英语教学中不能只注意语言教学,而要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注重文化知识的输入,重视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英语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英语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英语。
参考文献:
[1]尹锡荣.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合肥大学学报,2002,(6).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中西文化 婚俗礼仪 差异 原因
【中图分类号】K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15-02
文化是人们生活积累的产物和社会现象,它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范畴。由于中西方历史背景和不同,导致在社会生活各方面有差异。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它会影响学习者的交流。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当中不可忽视的还有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婚俗礼仪的分析,以此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有利于教学。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沿传下来的文明规范。婚俗礼仪是文化风俗的一部分。对中西婚俗文化的独特性进行比较研究,是研究中西方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更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一、中西方婚俗礼仪差异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西方形成了各自的嫁娶观和相应的婚俗礼仪,中西方在订婚习俗、婚礼仪式及婚后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订婚习俗不同。
说到中国传统订婚习俗,从迎亲到归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回娘家”)有二三十种礼节。其中尤其要提到的是“六礼”, 它最早见于《礼记・昏义》。每一项礼仪都有严格的标准,是中式传统婚礼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否则就会被称为不懂礼数。 纳采即六礼之首,就是现在说的“提亲”,男方托媒人带着礼品到女方提亲,女方答应提亲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纳吉是指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纳征,亦称纳成、纳币。要纳聘财成婚礼。下聘礼大聘叫作下大茶,在古代婚姻中茶礼是不可免的。订婚所下的茶叫订茶,男方要行茶下茶,女方吃茶受茶,所送礼金称茶金,女方受聘前叫待茶。纳征后婚姻关系便确立了;请期即男方通知女方成亲迎娶的日期;亲迎即正式的迎亲、举行婚礼。
而西方的整个结婚过程由男方的求婚开始。传统婚俗习惯中,女方会举办一个订婚宴会,由新娘的父亲主办,旨在告诉亲朋好友新人要结婚了这个喜讯,这是促成婚姻必不可少的步骤。订婚典礼与结婚典礼比起来气氛要轻松许多,会有重要的人物(比如家长,认识男女双方的朋友等)进行演讲和敬祝酒词。
(二)中西方婚礼仪式不同。
中西方婚俗礼仪突出不同之处,体现在婚礼上。在现代中国,占主要地位的还是传统的礼仪方式。中式传统婚礼是人前的婚礼,热闹、隆重而喜庆。而西式婚礼是神前的婚礼,神圣、安静而唯美。
1.婚礼服饰不同。
在举办婚礼时在穿着方面很讲究。 中式传统婚礼具有典型的中国风色彩。中西方审美观与习俗的差异决定了婚礼服饰的不同。西方的婚礼服饰华丽、颜色大胆;中国的婚礼服饰,则体现了传统、朴素、保守、含蓄的特征。在中国文化中,红色是中国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它是中式婚礼的主色调,象征着吉祥如意,预示在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西式婚礼则以纯洁的白色为主,白色婚纱始于19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婚礼,是纯洁欢庆富贵的象征。
为了有一个好彩头,新人白头到老,在中国新娘出嫁时,从内到外要穿新衣新鞋,预示新生活的开始。而在西方,婚礼时有“旧、新、借、蓝”等习俗。“旧” 代表着新娘结婚之后还会和娘家保持联系,有的新娘穿上母亲甚至祖母的婚纱,预示着可以从长辈那里传承好运;“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象征新生活; “借”指从一个婚姻幸福的朋友那里借来,预示着朋友的幸福婚姻也会带给新人好运。“蓝”指则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
2.婚礼举行地点不同。
在中式传统婚礼中,婚礼通常和婚宴一起举行,举行婚礼的地点大都是在男方家。中国婚姻所建立的夫妻关系,是为使女性归属于丈夫所在的家庭。婚后女方要住在男方家以尽为人妻为人媳的职责,比如照顾公婆,相夫教子。中式婚礼主角可以说是两个家族,而西方大都信仰基督教,人们希望自己在婚礼上得到上帝的见证及祝福,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主婚人是神父。西式婚礼主角是一对新人。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新娘挽父亲手臂进入教堂;父亲把女儿的手交到新郎手里,象征着把女儿交给了他。牧师致词、新人宣誓、交换戒指、祈祷、咏唱诗歌等,而并没有新娘寻求其他亲友接纳的过程。
3.婚礼程序不同。
中西方婚礼当中的行礼仪式因为各自不同的而存在着差异。中国传统婚礼是谨慎而严格的,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婚礼是随意而轻松的。中国传统婚礼邀请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的担任司仪。中式婚礼是三拜九叩的拜堂大礼,婚礼中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主要的程序是行三大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新人以这三拜表示礼成,表示说他们已经传承了天地的旨意,得到祖先及父母的认可正式结婚。而西方信仰基督教的居多,他们由神父或牧师来主持婚礼,宣布他们婚姻的合法性。礼仪上更是尊重信仰,在上帝的面前许下誓言:“从今天开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还是坏,是富裕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疾病都彼此相爱、珍视,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表示忠于彼此的爱情与婚姻,相互交换戒指并亲吻对方后表示礼成。
从婚宴上来看,婚宴是婚礼当天答谢宾客举办的隆重筵席。传统婚礼后新郎会由家族长辈带领,一一向前来参加宴会的宾客敬酒答谢,而新娘回洞房休息。西方婚宴比较自由,多采用自助餐的形式,有的还会举行舞会。
(三)中西方婚后习俗不同。
中式传统婚礼过后,新人三朝回门,它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女方会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方家长陪饮。女方家广设华宴,款待新婿,这就是回门宴。
与中国传统婚礼相反,西方的新婚夫妇们在婚礼过后离开家人朋友乘车出发度蜜月。这种习俗起源于英国,在古代条顿族盛兴“抢婚”这一习俗,为了防止新娘被抢回去,新郎婚后立即带着新娘到外地去过一段旅行生活。在这段旅行生活中,新人会喝一种用蜂蜜制成的饮料,连续不断地喝满一个月,因而叫作“蜜月”。
二、中西方婚俗礼仪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婚姻制度起源的历史背景不同。
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中式传统婚嫁礼仪带有很强的封建文化色彩,它的缔结是以宗法秩序为准则,以儒家“阴阳尊卑”学说,尤其是董仲舒之后的儒家思想为依据,并贯穿于一整套婚姻仪式中。在中国传统婚礼中,男女结合讲究“天作之合”、“门当户对”、“合八字”,起主导作用的几乎都是男方或家长。古有“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说法。
在婚礼行礼过程中,新人站立位置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则,这也是男尊女卑社会观念的体现。而西方婚礼与传统的中国婚礼恰恰相反,这来源于古代的一个传说,盎格鲁萨克逊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免得被别人抢走。
在中式传统婚礼仪式上,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高堂”就体现了在婚姻关系中父母意见的重要性,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非常强调家庭,儒家观念中的的家庭是社会的微缩版,其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系,就是社会中统治阶层对下层的关系的映射。
而西方国家,例如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各国的婚俗仅形成于千年甚至百年前,这种时间上的跨度决定了中西方婚俗礼仪之间存在差异。西方国家中,亚当和夏娃的婚姻故事是西方婚姻的起源,它让婚姻披上了宗教神学的神秘面纱,宗教的产生把西方婚俗礼仪推向了文明化进程。在以《圣经》为绝对权威的基督神学影响下,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西方婚姻重视个人自由意志,强调人的理性选择。他们认为婚姻是上帝赐予每个人的福利,履行婚姻就是遵循上帝的旨意,他们借婚姻体验神的爱和生命的奥秘,体现神与人所立的盟约,女性享有独立人权,男女交往是自由的。
(二)中西方信仰的宗教观念不同。
各大宗教对中西方婚俗礼仪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不同的的影响下,婚礼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拜天地,这是因为大部分中国人信仰佛教,“拜天地”体现了人们向往“天地人和谐”的宗教哲学,表明新人将自己的终身大事告于天地,希望得到天地的祝福。又如“六礼”当中的第二礼――问名――双方交换八字,依照“八字命相说”,寻求与自己八字符合的配偶。这就是道教“五行八字”对婚俗礼仪的影响。
西方信仰基督教者居多,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赐予的,所以应该在神的见证下举行婚礼。婚礼必须在教堂举行,婚姻才得以成立。西方的婚礼由神父在教堂里主持,婚礼上的每一个程序如祷告,经文诵读,婚约问答,誓约,交换戒指等都有着特定的神学意义。
三、总结
通过以上中西婚礼习俗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神圣的,源远流长的社会制度对中西婚礼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婚俗礼仪仅仅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小方面,并不能代表和揭示所有中西方文化差异,但它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对我们学习中西方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了解中西方婚俗礼仪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应该引起语言学习者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潘文晋.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03期
[2]曹明逸.体验西方礼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4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总结范文4
【关键词】文化差异 中文菜单 翻译 中文菜单英文译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95-02
1.引言
饮食文化作为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饮食行为、观念、技术以及产品的综合。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为了方便国外游客在中国用餐,弘扬中国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中文菜单的英译工作日益显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2.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2.1观念上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首先是观念上的差异。中国人崇尚“民以食为天,民以味为先”的生活理念,讲究每一道菜的色香味的调和之美。因此,中国人在饮食过程中注重的主要是食物的口感和进餐时的精神享受,整个饮食活动体现出强烈的感受性。而西方人则认为饮食仅仅是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的一种方式。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的含量,而不是食物香味形的完美。
2.2菜名的差异
中国的很多菜名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东坡肉”,传说是人们为了纪念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而以他的字“东坡”命名的一道菜。相比之下,西餐中的菜名要简单的多,往往一目了然。以风靡全球的“肯德基”(Kentucky Fried Chicken)为例,光看店名就知道这是一家炸鸡店,而店中的食品如炸鸡腿,香辣鸡翅,炸薯条,汉堡包等几乎无一不是以原料、烹饪方法来命名的。
3.《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的基本翻译方法和其文化传递
3.1翻译的基本方法
为了提高北京奥运会期间对外国游客的服务接待水平,北京市旅游局和北京外办联合编辑出版了统一的《中文菜单英文译法》,对2753种菜名进行了英文翻译。纵观《中文菜单英文译法》,其翻译方法力争做到汉语和英语意义上的对等,力求最大限度地传递菜品的文化信息。笔者总结出了以下五种奥运菜单英译的方法:
(1)直接列出原料(主料为主,配料为辅,常见于冷菜)
e.g 白领鼓扣鸭掌 mushrooms with duck webs
姜汁皮蛋 preserved eggs in ginger sauce
(2)烹饪方法/刀法+中心词(常见于热菜)
e.g 鲍鱼红烧肉 braised pork with abalone
木耳肉片 sautéed sliced pork with black fungus
(3)以人名,地名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原则
以人名为主
e.g 麻婆豆腐 Mapo to fu
东坡肉 Dongpo pork
以菜肴的发源地为主
e.g北京炸酱面 noodles with soy, bean paste, Beijing style
川味小炒Shredded pork with vegetables, Sichuan style
(4)使用汉语拼音命名或在其后加注释
直接用汉语拼音命名
e.g 烧卖 shaomai 饺子 jiaozi
使用汉语拼音并在后加英文注释
e.g 锅贴 guotie (pan?鄄fried meat dumplings)
元宵yuanxiao (glutinous rice balls for lanter Festivals)
(5)舍去原菜名中的比喻形象,意译出原意
e.g 夫妻肺片 pork lung in chili sauce
蚂蚁上树sautéed vermicelli with spicy minced pork
3.2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反复强调,“我们在翻译时不能将语言内容和文化内容分开来处理”(苏珊・巴斯内特,2004)。从翻译的本质上来说,“翻译是在接受语种寻找和原语中信息尽可能接近、自然地对等话语,它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尤金・奈达,2004)。中国的许多学者与苏珊・巴斯内特观点一致,也都强调了文化翻译的重要性。
如“四喜丸子”这道菜是人们对喜庆的表达,在《中》这本书中将其译为 Four?鄄Joy Meatballs (Meat Balls Braised With Brown Sauce),既突出了菜名的喜庆特点,同时又在后面的括弧里面加上了制作的方法和配料,在介绍菜名的过程中也传递了中国饮食文化。
所以,中国菜名的英译在保证意义对等的同时,也必须兼顾中国菜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否则,翻译便失去了跨文化的信息交流和交换的功能,既是对菜名汉语原语言的扭曲,也是对英语目标语言翻译的破坏。
4.结束语
中国菜名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翻译,菜名的翻译不仅要真实准确地传递菜品信息,也必须最大限度的把菜品中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信息向外界做一呈现。它不仅是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我国饮食文化内涵丰富,中式菜肴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因此,译者不论采取哪种译法,既要注重菜的实质,也要考虑到外国人的认知和心理,灵活运用各种技巧,使他们在了解菜肴原料和做法的基础上,也能体会到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奈达 (Nida,E.A), 泰伯 (Taber, C.R.). 翻译理论与实践[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 2001,22,(6):56-57.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跨国旅游文化;影响
一、称谓用语方面差异产生的影响
旅游业作为一项服务性的行业,注重称呼方面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称呼方面有着及其有着十分明确的要求,随着不断的发展,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了一种习惯。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称呼方面却与我国有着十分显著的区别,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如不加以注意,很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误会。例如:在西方国家中,服务人员通常在提到老人的时候,都不会使用old这个单词,而是使用senior people,意思为年长的公民。因为在西方人的思想中,对于年岁的上涨会产生恐惧,用老来称呼对方是对人的一种侮辱。而在我国的文化中,老这个字带有尊重与净重的意思,通常情况下是用来形容德高望重的人,是一种恭维,一种尊重。然而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在理解方面出现大相径庭的情况。就这一点上来看,我国传承的“长幼有序、贵贱分明”的传统礼仪思想对于西方人并不适用,只有明确这其中的差别,才能在今后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减少误会的发生。
二、价值观差异产生的影响
价值观的产生与人们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因此,中西方语言与文化中的禁忌也大不相同。在我国看来,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国人民通常表现出谦虚、合作以及集体观念等姿态,给人以缺乏主见的印象。而在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中,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西方国家的人更注重个人的[私以及人权,追求平等与自由。例如:在中国,旅游景点以及酒店宾馆的服务人员为了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主动向客人介绍旅游景点的相关项目与指南。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中,这种主动式的服务算得上是优质服务的典范。但是,在西方的文化体系中,这样的关心行为反倒会被认为是侵犯其个人隐私的行为,不仅不会得到感谢,反而会遭致西方游客的反感与讨厌。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产生的影响
在我国的思维模式中,推理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模式,从我国千百年的发展史上来看,我国人民最擅长的推理模式是类比推理。在旅游业中,主要表现在对旅游景点的介绍方面。许多来华旅游的西方游客都有这样的疑问,去桂林旅游的时候,导游会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也就是桂林山水天下第一的意思。然而,去云南丽江旅游的时候,导游又会说丽江山水天下第一。很显然,在西方人的思维中,天下第一只能有一个,如果出现了两个,那只能说明其中的一个是假的,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国家旅游者来中国旅游以后,经常会对中国旅游景点产生名不副实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导致这种误会产生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在我国的文化中,天下第一只能算作是一个形容词,并不是一个指向性的标准。而在西方人强调实证性与精准性的价值观中,这种模糊指向性的事物,显然是无法理解的。
四、其他文化差异对旅游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影响
不仅是中国在接待西方游客时,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困扰。西方国家在接待中国游客时,也会感受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扰。笔者曾经跟随过一个旅行团去欧洲旅游,由于是欧洲八国游,所以每一站的停留时间并不长,除了简单的购物,就只能游览一到两个旅游景点。这时候,问题就来了,负责带队的导游会问游客想到哪里旅游。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由于时间紧迫只能去一个地方,自然是去哪儿都可以。然而,按照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回答都可以的意思就是两个地方都想去,所以,一路上一直在强调,时间紧迫,只能去一个地方,这就是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的误会。除此之外,西方人认为人、兽平等,如果按照我国的习惯,为西方的旅游团提供猴脑或者是活鱼活吃等特色菜肴,在西方人眼中便是对生命的亵渎,不仅不会领情,还会提出严重的抗议,造成不必要的尴尬。
五、总结
综上所述,文化是人类在同一个环境下产生的共同心理程序,由此看来,文化并不是个体所表现出的特征,而是一种普遍性的、具有共性的、受到社会认同的心理程序。因此,在我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重视中西文化差异的作用,加强旅游跨文化交际的管理,加强旅游景点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明确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影响,促进我国旅游业向着国际化方向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总结范文6
许多学者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做出过研究,表明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文章首先论述了文化教学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然后对高职跨文化交际课堂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和建议。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教学方法;高职教育
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除了是门语言基础课程以外,也应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也应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对其传授国际文化知识。但是,我国大学英语专业文化教学仍然“没有可以依据的完整的文化教学大纲”[1],对于英语课堂中文化因素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讨论尚在宏观层面。本文旨在分析文化教学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以及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出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中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
1文化教学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当今的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大多是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掌握了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足够完成日常英语对话。但是,当学生用英语与外国人沟通时,常常不知所措,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究其原因,正如张友平指出:“外语学习到了一定程度,其主要障碍已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学习者对目的语和母语的社会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两种文化差异的熟稔与思辨。”[2]英语对高职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沟通工具,而对英语文化内涵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学生能否利用英语进行无障碍交流。
1.1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能够记录和反映文化;文化也在方方面面影响和塑造着语言。Nieto指出:“语言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之中,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3]同样,Samarar也提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他们相信,文化与语言不可分割且相互依存。“语言表达和象征着文化,是文化现实的形象体现。”[5]因此,语言与文化是共生关系,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必定会面对目的语文化问题,而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必定会触及到文化因素。在教学中,文化通常被分为两类:根据LEE[6]的定义,较为明显的文化因素如节日、习俗、历史、地理等被称为CulturewithaBigC;而隐含在外露文化现象下的因素如信仰、价值观、社会规范等则被称为CulturewithaSmallC。这种分类的好处是简单直接,易于理解,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教学活动。
1.2学习需求和兴趣
不同于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英语教育重视英语与职业行业的结合,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应用到商务、外贸、展会等行业中,一旦学生对英语文化内涵理解不足,容易造成沟通上的偏差和误会,影响业务的开展和完成。因此,从人才培养和与职业接轨的角度看,加强高职学生的英语文化教学十分必要。另外,兴趣是重要的学习动机。据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识到文化知识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十分浓厚[7]。而且学生对关于西方国家政治、地理、节日风俗等文化知识显示出极大热情,报读相关选修课的学生人数也常超出预期。可见,高职学生不仅在工作、学习层面需要英语文化知识,在情感上也十分愿意学习相关内容。
2跨文化交际课堂中的教学方法
由于文化的定义过于广泛抽象,英语学习过程中又缺乏良好的语言和文化氛围,在实际课堂上,文化教学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以下几种方法具体可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
2.1适度引入文化理论
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属于抽象概念。在讲授、分析和讨论文化现象和知识时,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而一些学者对文化的阐述和理论则正好可以给文化教学提供帮助。如有关“冰山理论”的文化:位于水面上的冰山可以看作语言、食物、服饰等明显可见的文化范畴,只占文化的一小部分;而位于水面下的冰山则表示意见、态度、价值观、行为准则等隐含的文化因素,占文化的极大部分且更为根本及重要[8]。这一理论使学生对文化有更为感性直观的认识,也明白到中西方文化在生活习惯、节庆习俗、行为方式上的不同来源于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另外,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1)权利距离;2)个体/集体主义;3)男性化/女性化社会;4)不确定规避;5)长期/短期导向也是帮助我们分析、探讨文化现象和文化因素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引入文化理论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利用一定的标准去分析、探讨和研究文化知识,因此,应结合高职学生的理解水平,选取较为简单直接、易于理解的文化理论,使文化讲解更为直观具体。
2.2善于利用图像、影视作品
视听结合教学方法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而事实也证明,图像和影视作品较能给予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其学习愿望。例如,在讲解中西方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差异时,可给学生展示组图“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组图显示出中西方文化对待不同问题的不同看法。例如,对待天气,西方人偏爱晴天,而晴雨天气对东方人的心情影响不大。又如,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西方人倾向于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个体,而东方人则偏向以孩子为中心,等等。然后再针对这些对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讨论及发表个人看法。再有,在讲授非言语交际时,可选取电视剧“LietoMe”某些片段,让学生感受中西方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上表达的异同。还有,涉及西方餐桌礼仪时,可截取电视剧“DowntonAbbey”中某些场景进行讲解。虽然这一教学方法应用广泛,但若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花费颇多精力选取材料和设计教学步骤:首先,在教学前应对材料进行精心筛选和截取,务求选取能合理贴切、客观直接地阐明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次,应该控制影视作品播放的时长,始终带领学生把焦点放在将要讲授的文化知识上;再次,课前还需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巧妙地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最后,在课后,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重新审视所选的图像或影视作品,并及时调整教学步骤或方法。
2.3中西文化对比与反思
能够正确认识中国文化是成功学习英语文化的重要前提。如果要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首先要让学生对自身文化进行深刻了解和反思,再将其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学生长期处于中国文化之中,难免会忽视身边的文化现象。对此,教师应适时指出并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例如,在讲授美国核心价值观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时,可先指出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传统价值观col-lectivism(集体主义),并引导学生罗列出生活中常见的能体现集体主义的例子,然后与individualism作比较,最后再帮助学生找出中西价值观差异在历史、地缘、政治等方面出现的原因。熟知中西文化差异的表象并了解差异出现原因对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尤为重要。当文化敏感性提高了,学生在遇到跨文化交际冲突时,便能迅速根据目标语文化习惯采取相应的交际策略,完成交际任务。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采取更多其他的教学手段。在碰到西方典型文化词汇(如:sin,apple,yuppies等)或意象词汇(如:owl,bluebird,bat等)时,可对其进行讲解和分析。例如,sin(原罪)就是一个有宗教内涵的词汇。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影响颇深,而“原罪说”则是基督教重要教义之一。通过给学生解析原罪的含义、构成和对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能使学生对西方文化及其根源有进一步的了解。又如,bat(蝙蝠)这一意象在中西文化中的象征相差甚远。在中国,由于“蝠”与“福”同音,所以在很多的建筑、雕刻、画像、刺绣等都出现蝙蝠的形象,代表着幸福。但是,在西方,蝙蝠被认为是吸血鬼的化身,象征着神秘阴森、邪恶等。通过对文化词汇和典型意象的讲解,学生在读懂字面意义的同时,更能够体会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加深理解。还有,教师可给学生展现跨文化交际案例,如跨国公司广告、由价值观各异引起的交际冲突、肢体语言造成的理解有误等,引导学生分析例子、归纳交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挖掘交际失败的深层理由,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技巧。再者,还可组织学生对英语经典名著赏析、扮演和改编,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寓教于乐。
3总结
总之,高职跨文化交际教学应从学科特点、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在介绍文化现象的同时,利用相关理论、影视作品等手段,较为客观地展示其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隐含在外露文化现象背后的行为准则、价值观、世界观等,使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另外,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帮助学生加深对本土、本国文化的了解,进而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和反思,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文丽,李晓红.高校英语语言文化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4(2):136-140.
[2]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J].外语界,2003(03):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