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生态环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生态环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生态环境

网络生态环境范文1

【关键词】生态环境;网络体系;建议

引言

生态环境监测是对生态环境领域突出的问题进行解决的基础技术支撑。对生态环境监测体制进行改革,也是生态环境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对生态环境的监测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天地一体、陆海统筹、信息共享、上下协同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使监测信息的利用效率等于增强,最终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水平。

1新形势下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发展

1.1“互联网+”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和互联网正在融合发展中,国务院在相关的文件中指出“互联网+”的绿色生态发展,要积极的开展主要生态要素资源环境的动态监测网络构建,实现你生态环境数据的开放共享[1]。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规模要足够大,能尽量的覆盖各要素、各地区和各时段;而且还要保证监测数据具备准确性、科学性和可比性,质量足够高;保证监测信息能共享、能联网和能应用。国务院的相关文件指出,用大数据改进生态环境的监管势在必行。

1.2重大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

必须建立生态文明的相关制度体系,比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制定这些重大制度和执行这些重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网络体系,只有充分的利用高质量的检测数据,才能够构建过程严管、源头严防、后果严惩的约束机制,促进生态环境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生态环境的风险呈高发趋势,必须进行有效的监测预警,综合提高生态环境的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1.3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发展

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应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环境共同体的概念,不能对生态系统进行人为的割裂。这也是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的理念,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检测改革的基本原则。为了对生态环境比如森林、大气、海洋、土壤、草原等要素进行统筹监测,需要对位于上游和下游、陆地和海洋等各个监测网络体系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整体的布局。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和部门正在开展相关的示范工作。

2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存在的问题

2.1监测网络分割

目前,我国主要是由不同的部门来对同一生态环境要素进行监测,造成了监测部门的重叠交叉。我国生态环境的监测职能一般分散在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监测网络也是由这些部门与不同的法律问题进行管理,具体见图1。比如气象、环保、交通三个部门对大气监测网络的监测就存在着部分的交叉,类似水监测就设计了八个部门。同一生态环境要素由不同的部门来进行监测,其布网密度、覆盖范围、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等方面比较不同,以至于最后的监测结果并没有可比性,也常出现监测结果差异较大甚至是矛盾的情况,这对于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生态环境的质量来说非常不利。另外,各部门会单独的不相同的结果,影响政府公信力。

2.2中央和地区的监测网络分离

目前我国的监测网络是多张国控网同时运行,运行的费用是由地方来承担。根据行政层级将不同部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分为地方网和国控网。再往下细分就是县级网、地级网、省级网,每个网络都是由政府来建立并负责运行的[2]。另外,中央的财政配套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国控网的高效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是中央将大部分的国控监测任务委托给地方监测机构,但是财政保障不足,地方监测机构承担了和能力不相符的任务,难以保证监测质量。除此之外,国控网的独立运行受到了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其中环保部门的国控网受到影响最大,中央对地方的政府环境绩效进行考核时,需要相应的监测数据,而这些监测数据由地方机构提供,而地方机构的编制又是有地方的政府负责,在这种体制下,监测数据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在所难免。

2.3政府的监管能力落后

政府的监管能力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监测服务市场的监管能力落后。由于环境监测机构的计量认证主要是由质检部门来进行监管,在进行专业化监测服务时,又受到水利、环保等部门的监管。这里存在三个问题:①部门直接行使管理权时,出现不协调的状况;②相应的监管权力法律依据缺乏;③相应的管理体系并不健全。

2.4监测技术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水平比较低,主要体现在仪器不够先进,进口仪器的操作应用水平不高、监测过程受到遥感数据源(见图2)的制约、大数据分析受到体制制约等方面。

3统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措施

3.1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体系的统筹布局

由上文所述的相关问题可知,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网络体系进行统筹布局。比如,要对生态环境的质量监测网进行有机整合,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生态环境要素监测网络纳入到国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体系中,而且相应的地方网络也一并纳入,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规划、统一信息,进一步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又比如,由中央主导国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体系,国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建设、运行等方面的事权属中央,国家提供人力、资金等保障;再比如,建立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由独立的机构来管理,这个部门要独立于各部门之外,不受地方政府约束,由国务院直接负责,改变传统的体制弊端,将执行权和监督权分离,保证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公正权威。

3.2多张生态环境检测网并存发展

将生态环境的质量监测职能进行分离,按对应的部门、地方政府的职能进行划分,和相应的特定管理需求对应,建立相应的生态环境专门监测职能网络体系[3]。①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进行优化调整,比如按照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行调整;②对地方和中央在专门监测职能网络体系方面的事权进行划分,比如在现有监测体制的基础上,根据专门监测领域的专业要求,进行相应的事权划分,对地方和中央的权责进行明确,建立执行性很强的问责机制。

3.3政府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市场的监管

首先要对政府的监管手段和方式进行创新,比如可以将政府对环境监测服务的购买力度,加强,积极的鼓励社会检测机构参与环境监测。另外,增强质检总局对各监管部门的监管,比如从国家的层面要求专业监管部门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管理和进行资质设定。除此之外,可对环境监测市场进行分类管理,比如加快西部地区的市场培育,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升东部地区的政府监管能力,借国家的一些事业单位来进行改革,促进环境监测机构的转型发展。

3.4加大大数据体系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的支撑

①必须要尽快的对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体系进行构建。比如制定相应的“互联网+”专项规划;②进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云平台的搭建,对生态环境监测进行大数据分析,为相应的决策提供信息化支撑。除此之外,还要提高相关设备和监测技术的应用水平。③促进云计算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加大监测设备的研发力度,建立健全的生产数据信息技术标准,实现仪器和设备的互联互通。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发展新形势作出了分析,并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海芹,程会强,高世楫.统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环境保护,2015(10).

[2]阴琨,王业耀,许人骥,金小伟,刘允,滕恩江,吕怡兵.中国流域水环境生物监测体系构成和发展[J].中国环境监测,2014(10).

网络生态环境范文2

受2003 年“非典”时期的应急网络教研工作方式与效果的启发,区教委把建立西城教育研修网作为推进课改实验的一项重要的保障性措施,希望以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一种生态环境,摸索出一套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网络研修的保障机制

1. 创新管理思路

面对教育研修网这种新型的学习、交往载体,我们需要创新建设思路与管理思路。管理的目的不是用行政权力或者管理制度强迫教师学习或研究,而是通过对教师间关系的协调,来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对组织结构的再设计、对教育资源的再配置,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与资源保障。

2. 构建管理体系

西城区教委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信息化工作管理科。西城教育研修学院成立了西城教育研修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研修网工作办公室,各业务部门按照业务分工, 承担研修网的管理及业务工作。

西城教委主管主任、信息科、西城教育研修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管理全区的网络研修工作,在全区形成行政牵头,区教研、科研、培训和信息技术部门分工合作,有效推进网络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

同时,教委要求各中小学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责成一名校级领导专人分管网络研修工作。

3. 明确管理措施

西城区教委每年召开一次全区信息化工作会议,布置推进研修网建设的各项工作。区教委每年拨付专款,保证研修网的运行、建设、发展。在区学科带头人(含特级教师和市区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管理规定中,将参与研修网工作纳入学科带头人的职责,并列为对其每年履职考核的内容。

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经反复研讨,研修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西城教育研修网协作组组长工作管理办法”、“西城教育研修网工作指导意见”、“西城教育研修网先进协作组及先进工作者评选办法”等相关制度。

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研修网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都制定研修网专项工作计划,使研修网建设与应用有序推进;每年召开若干次研修网工作经验交流研讨会、培训会、专项调研会;将研修网工作明确纳入教研员工作职责。组织每年一度的全区性研修网工作先进个人、先进协作组评选活动。

4. 形成奖励机制

我们建立了对参与研修网资源库建设人员奖励资源费的制度和证书发放制度。2006 年西城区第二届教育科研月期间,我们首次组织了“我与研修网”的“西城教育研修网应用与管理征文”活动,表彰了32 个西城教育研修网先进协作组、184 位来自教育一线的先进工作者。

二、网络设计注重服务功能

西城教育研修网的设计理念是“一个中心、三个立足”,即以校本研修为中心;立足于以教师为本,提供针对教师个体的服务;立足于同伴互助,提供针对团队协作式学习的服务;立足于专业引领,提供梯队专家与跨学校、跨学科甚至跨区域交流的服务平台。

1. 针对教师个体的服务

(1)为每位上网学习的教师创建个人工作室,目前已有11663个。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与便捷的研讨工具和知识管理工具,倡导教师在做学习者的同时成为研究者与资源提供者。

(2)让教师拥有学习的选择权、资源建设的规划权以及资源的权。即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可以自主创建个性化的栏目,定制互联网上的主题资源;可以自主自己的成果,并可在“完全公开”、“伙伴共享”与“私有”三种信息方式中自主作出选择。

2. 针对协作式学习的服务

我们以协作组为核心,组建不同类型的教师、干部学习共同体。

(1)教师自主选择合作学习的伙伴。既可以以学科划组,也可以以学校、年级、主题、课题、兴趣划组,教师可以跨学科、跨年级、跨学段申请加入协作组。

(2)协作组内采取组长负责制。研修学院的教研员、教师或学校的干部教师均可成为网上协作组的发起人。协作组的发起人任该组组长,负责审批协作组成员的申请,不断抛出研究计划与研究问题,管理并规范组内研究活动流程,指导和协调协作组的网络研修活动,创设互动交流共享的氛围。

(3)教师可以自主参加协作组的各种活动, 可共享组内成员公开的资源,提请组内成员共同探讨自己在本校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等。

3. 立足于专业引领的服务

(1)充分发挥教研员、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教研员分别担任年级学科主页的协作组组长,带领区内教师开展网上教学研究活动,共同探讨课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建立客座名师、专家工作室。依托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的专家资源,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学教师结成研究伙伴。同时,专家积极吸纳一线教师参加自己创设的协作组。

三、在网络平台上共建共享共发展

西城教育研修网是一个比校园网更为广阔的干部、教师专业化研修空间,是比互联网上其他平台更贴近和承载着西城教育积淀、教育实践、教育发展的研修平台。

1. 在建设自制资源库的过程中研修,促使教师从使用者成为开发者

对于众多教师来说,上网的第一需求是寻找自己需要的课例、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西城教育研修网上有一个深受教师喜爱的西城教师自制资源库,现在资源总数已达8 万多包件。不少教师经历了从资源库中寻找、下载资源为我所用, 到开始进入研究状态,分析、比较别人的课件资源,最终加入到开发者的队伍中来,到资源库中提交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过程。

看到自己提供的资源被其他教师选用,原本默默无闻的教师说自己收获的是“自信”;还有的教师说, 助人者自乐,自己在资源共享中体验到了人生的快乐,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

2. 在个人工作室中研修,促进教师个体的自修与反思

目前已有95% 的西城干部、教师在西城教育研修网上注册。在教师的网上个人工作室中,网络日志成为使用者记录自己学习反思成果的载体,目前有2499 条。西城教育研修网改用第四版后短短一个月时间,网络日志就有上千篇。

网络生态环境范文3

【关键词】生态学 大学英语 阅读教学 网络多媒体

【基金项目】该研究为:2012高教社――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网络多媒体环境中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大学英语多元教与学的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14-02

“生态学”这一概念最早是德国物理学家E.Haeckel首次提出来的,指出这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aller,W.)在《课堂生态学》一书中提出“课堂生态学”概念。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L. A. Cremin)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建议运用生态原理研究教育的发展规律(王雪梅,2011:28)。本世纪初,Tudor于2001年出版了《语言课堂之动态性》,Leather在2003年出版了《语言习得生态学》,这标志着生态外语课堂的正式形成(魏晶,2010:70)。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生态学研究进一步拓宽深化。

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概括地说,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的”。

国内对教育生态学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教育生态学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比较集中在生态教育研究的宏观层面,即把教育生态简单地理解为教学环境的营造;对生态教育的微观层面、课堂生态问题的探讨不多。更重要的是,对于把生态教学理论作为教学策略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或者完全忽略。本文将依据生态教学理论,结合网络多媒体教学的特征,探讨基于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生态学教学观念,促使我们加强教育过程中的生态意识,整合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教育生态因素,从而提高教育效率,以期构建和实施生态化网络外语教学。

1.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及原因

1.1教学内容单一

1.2教材内容滞后

1.3学生地位被动

2.大学英语课堂生态

课堂生态是教育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课堂生态研究主要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关注、研究课堂问题。多伊尔(Doyle, W.)和庞德( Ponder, G.)把课堂生态界定为“对教学环境产生影响的、互相联系的过程和事件所形成的网络”。根据这一观点,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就是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种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生态因子之间所构成的“网络”,即微观生态系统。所以,对课堂生态因子的研究总是关注这三个因子中的某一个或多个, 同时,其中一因子又会不可避免地与其它因子互相关联。

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是一种动态和谐的、自然与人工互补的生态系统,以一种整体、和谐、协同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呈现。其中教师与学生是系统中的能动因素和主导因素,双方的良性互动决定了系统的发展水平,是系统中的生物因素;系统的非生物因素即课堂环境是课堂活动得以实现的基础,包括物理环境、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教学氛围等,这些非生物因素不仅仅为外语教学提供基础,还是促进教与学的重要外因。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由计算机、网络和其他信息技术所构成的教学媒体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系统注入了新的元素,在大学英语课堂环境因子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了生态因子中重要的构成要素。

3.利用网络多媒体开展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优势

对传统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弊端进行分析后发现,将网络多媒体技术引入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显得尤为迫切。而且,这种引介不是盲目的追风,其是源于教学的客观需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其优势体现如下:

3.1教学内容的拓宽

网络多媒体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有机整合促使外语教学由传统的封闭式和单向性的知识与技能传播转向开放式和多向性,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使师生有广阔的选择空间,打破了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性,将师生置于开放的生态系统中,把课堂延伸到社会。教师有机会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实现学习主体与环境的有机整合,克服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温室效应,从而达到生态平衡。教师不再受累于单一教材的束缚,可以自由的搜索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材料,从教材层面丰富教学,强化了教材的时效性,贴近了社会生活,对教材的改革也具有启发意义。同时,多媒体的引入,让教师省去了板书时间,从而腾出一定时间和学生交流互动,给教学的生态构建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又有创新意义。

3.2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可以归结为三种基本类型,即信息搜集与加工型、人际交流型和问题解决型。学习者在此环境中学习时,享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自,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语言学习材料,自主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体现出其主导作用: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指导、帮助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作为交际活动的一员,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生态因子的可持续发展。

3.3师生间的和谐互动

“教育生态学模型的核心思想是互动”。 网络多媒体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超越时空的立体互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师生关系由霸权、控制转变为多元、共生,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以参与者和探索者的身份与教师平等交往;同时,生生之间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而实施双人、小组、班级活动,有利于生生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师生、生生之间的这些直接、频繁的交往和紧密合作促进了课堂的和谐性;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减轻焦虑,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事,学会与其他生态因子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社会、自身及自然的和平共处。

3.4灵活多元的评价体系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个体差异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因而,用统一和标准化的传统方式来评价学生有其局限性。网络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具有快速、及时的特点,网络环境使得有主体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不但可能而且可行。

3.5实现教师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将网络环境引入教学,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全新的课题,它要求教师不仅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如计算机及其网络或一些教学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等,还要求教师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一些趋于成熟的教学模式,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新的角色定位。

4.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是平等的,而且是相互作用的。如果把教学视为生态系统的话,则作为系统中的构成因子――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生态化课堂教学强调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高度重视学生在开发教学资源中的主体作用,重视资源开发及生成过程的潜在教学功能,努力实现资源开发与教学活动的和谐与统一。

5.结语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生态失衡问题,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的原因,亦有学生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教师应该本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打破自由想象,激发阅读热情,提高阅读质量”。同时,教师应注重提高个人的理论和实践素养,采取更为有效的方法,并学会运用科技和多媒体手段来丰富教学的形式和途径。通过树立生态型教学观念,构建具有生态特征的英语阅读课堂,从而改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Leather, J. & J. Van Dam. Ecolog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M].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

[2]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堂的整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陈坚林.从辅助走向主导: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新趋势[J].外语电化教学,2005,(4).

[4]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概念的生态学考察[J].外语电化教学,2006(6).

[5]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研究述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

[6]黄芳.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的改革实践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1(1).

[7]刘森林.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设计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8(3).

[8]马武林.大学英语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J].外语电化教学,2011(3).

网络生态环境范文4

【关键词】无线网络环境 大学生 手机使用情况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020-02

伴随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高校网络环境日益优化,目前全国各高校基本都实现了无线网覆盖校园的条件,银川能源学院也在2014年底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校园无线网络的使用能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工作环境,同时也带来了其他一些问题。校园里随处可见低头玩手机的学生,而且该现象愈演愈烈。本课题通过采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无线网络环境下的银川能源学院学生使用手机情况做进一步调查,针对当前大学校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意见或建议。

一 无线网络环境下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950份,回收870份,调查对象随机,不分性别、专业、年级,回收率为91.6%。

银川能源学院学生手机上网使用基本情况:目前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使用率已达到百分之百,手机上网普及率也达到百分之百。校园无线网络开通后,几乎所有学生现在上网都选择用无线网。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无线网络开通后比开通前使用手机上网时间更长,使用手机上网的频率更高。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上网时间在三年以上的有81.5%,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晚上睡觉不关闭手机,并且网络处于开通中。手机上网的具体行为(该题目为多选)主要有:用于QQ、微信、陌陌等聊天工具进行社交(96.3%);购物59.3%;看电视剧、看电影、玩网络游戏、听音乐59.3%,这三项排名前三位,还有阅览新闻信息和用于学习等选项排在后面。白天上课或自习时仅有7.4%的学生表示会自觉将手机调成静音或关闭手机。59.3%的受调查学生有过对手机声音幻听的经历,并且有44.4%的学生有过因为长时间没有听到手机声音或接不到消息时情绪会有低落或者焦虑的感觉。85.1%的受调查学生认为玩手机会耽误学习,而且88.9%的学生认为过度使用手机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但问及是否会有意识减少使用手机时,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回答“是”。在问及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是否存在其他问题时,绝大多数同学抱怨上网速度慢、手机电池使用时间短等影响其使用手机的问题,鲜有学生提到需要适时适度使用手机。在问及学生是否有过度使用手机的相关问题时,至少三分之二的同学否认这一点,但据老师和辅导员的观察,情况并非学生做问卷调查时所反映的结果那样。

二 调查结果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第一,大学生心理需要。学生只身一人在外求学,远离家人和朋友,难免产生寂寞和空虚的情绪,在这种情形下,通过使用手机QQ、微信等聊天社交软件,与他人在网上聊天,排遣心中孤寂的情绪,尤其是在大一新入校学生中,学生玩手机的心理需求更为突出。最近一年多时间,微信的使用率超过QQ,成为大学生社交的主要网络聊天工具。

第二,大学生活枯燥乏味。学生校园生活的空间狭小,仅限于教室、宿舍等场所,离家路途远,多数同学不能经常回家,生活内容相对单一,加上专业课学习难度大,不少学生认为大学生活非常枯燥、无聊,为打发空余时间就经常通过手机上网聊天、下载并用手机观看影视剧等,逐渐在其他时间也形成长期使用手机上网的习惯。

第三,自我约束能力差。银川能源学院是民办学校,学生入学成绩低,理论课学习基础本来就很薄弱,加之学生本身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校园生活远离父母监管,手机上网玩耍容易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久而久之,依赖性更强。

第四,对手机的长期依赖。据这次调查统计显示,81.5%的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网龄为三年以上,也就是说并非进入大学以后才开始用手机上网,这说明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使用手机上网已经是常态的行为,采取措施限制使用手机上网,短时期内难有成效。

2.社会及学校管理的漏洞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把我们带入3G、4G时代,上网更便捷也更经济实惠,吸引更多学生加入“手机控”的行列。加上为了盈利,吸引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手机网络运营商推出更多更优惠的产品供学生消费使用,为吸引学生眼球,不择手段,甚至不良信息和非法内容。同时,现在各高校为吸引生源,以优化校园网络环境设施作为吸引学生前来就读的一个条件。无线网络因为费用低、信号强、流量大、使用更加划算,能完全满足学生上网需求,学生普遍都选择这种方式上网。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隐蔽性,学校管理部门也缺乏有效监管,致使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现象愈加严重,甚至学生在上课时间或重要场合使用手机上网都已成为普遍现象。

3.教师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的单一

时代在变,人的需求也在变,现在的“90后”学生是在新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自我意识强,知识需求也和以往学生不同,教材有些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时展和学生的需要,老师教授的部分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加之原有的旧式、呆板等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无法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更不愿意去思考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问题,学生就在课堂等学习场所使用手机消磨时间,课下更是不会钻研学习内容。久而久之,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便形成一种习惯。

三 过度使用手机产生的危害

人是使用手机的主体,但过度使用手机就会沦为手机的奴隶。大学生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过度使用手机会让学生心理产生依赖感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在人际交往上,过度依赖手机会导致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出现障碍,他们习惯网络环境中虚拟的人际交往方式,长期下去会让他们漠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淡化亲情和友情,最终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智能手机上网,信息量大,功能日益齐备,大学生有问题就习惯通过手机上网解决,逐渐失去自我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过度使用手机还会引发其他问题,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解决手机过度使用问题迫在眉睫。

四 解决当前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问题的策略

1.社会负起责任,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手机网络环境

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假如学生一味沉迷于手机上网,荒废学业的同时身心健康也遭受极大伤害,社会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联手打造健康的绿色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研发更多适合学生学习使用的APP软件程序,严把网络质量关,严禁不良信息与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混淆视听的内容出现在网络中。

2.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加强管理,为学生建立更多有益的手机网络平台

既然在学生中手机上网现象如此普遍,就不能用禁止使用手机或禁止网络的方式来约束学生,这样只会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近期宁夏部分高校试行的硬性手段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已经造成学生的群体性对抗,最后校方只能退让结束试行办法,恢复网络。因此,只能顺应形势发展,积极引导学生合理正确使用手机,并在校园建立手机网络平台,比如建立微信公众号,推行手机报,举办手机摄影大赛、微电影展播等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校园活动中,丰富学生生活,帮助学生挖掘出手机的积极作用。

3.老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阶段,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上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是各位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只有对症下药,处理好教材内容,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课上禁止使用手机上网是较有难度的,教师只有摒弃高姿态,做出表率,自己不做“手机控”,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查询,组织材料,解决问题。并介绍适合学生学习的APP软件,如课程格子、智联招聘、英语四级君等。让手机不再只是学生的娱乐工具,教会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帮助学习。

4.加强学生自身的媒介修养,自觉抵制“手机依赖”和危害信息

学生是使用手机的主体,学生要发挥内因的积极作用,自觉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对自己、对家人朋友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严格要求自己,把控手机上网的时间和空间,逐步摆脱手机对自身的控制,真正做手机的主人。

总之,过度使用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已是普遍现象,需要社会各界重视并行动起来,减少手机带给学生的不良影响,让手机真正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工具,让学生从沉迷于手机的泥潭中走出来。

参考文献

网络生态环境范文5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工业化建设,化工产业不断扩大建设规模造成了环境的大片污染。面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实际问题,必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从而有效的对环境进行保护,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通过环境监测能够有效掌握环境信息并对排污情况进行监督,对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因此,必须做好环境监测并严加重视。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极其严重,并开始散入到农村,对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因此,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

2 立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

所谓环境监测技术即是应用地理、物理、生物及化学信息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环境中的生物、化学以及物理污染等因素进行连续或间断的获取,监测或测定出现场生态因子,然后给予合理客观的环境质量评价。现如今我国应用的环境监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光谱技术

在对水环境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光谱分析技术地位重大。常见的光谱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即:紫外-可见吸收谱法、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以及荧光光谱法等[1]。光谱分析技术主要原理是通过对物质特有的特征光谱进行应用,从而完成定性和定量的测定工作。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多达近百种水中污染物的光谱检测技术规范和标准,例如,可以用邻菲罗啉分光广度法来对铁离子进行测定,用紫外分光法来测定硝酸盐氮,用甲醛肟分光光度来对锰进行测定。

2.2 色谱技术

色谱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即:毛细管电泳技术、气相色谱分离技术以及液相色谱分离技术[2]。在对水环境进行检测时,针对有机物的分离监测常应用气相色谱,例如,监测和分离水中多环芳烃类。我国环保部门也形成了针对环境空气中的醛酮类化合物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的相关标准。

2.3 3S技术

3 S技术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技术的合称,主要包括GPS、GIS、RS。如今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已经广泛的应用3S技术。因为物体会存在电磁波的辐射和反射,因此将其和遥感技术进行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对在远距离下探测出物体电磁波的辐射和反射,从而能够对相关信息进行检测,掌握监测物体的具体情况,并做好信息的整理工作。在进行环境监测的时候需要充分的适应遥感技术,从而能够更好的确保生态检测的效率,合理的控制人力消耗。

3 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1 )我国还没有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中。我国虽然在2000年就已经应用了具有自主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但和国外相比,我国的环境监测仪器还存在起步较晚的特点。不仅监测仪器不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而且监测仪器的种类也相对较少。所应用的监测仪器缺乏一定的技术含量,大多是属于中低档产品,而且不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经常会发生故障。这就造成了我国生产的监测仪器在采样过程形成的结果没有准确性,而且时效性还较为低下,难以对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进行有效且客观的反映。

2 )我国还没有专业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投入到生态可持续发展中。要想保证对环境有效监测,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有先进的高质量的监测仪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水平较高且素质较高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如此方能保证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可靠性、时效性以及准确性。但是,如今我国针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存在较大的缺口,也没有较为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造成了我国环境监测人员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励,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无法全身心投入到高质量工作中,也不能自觉的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技能素质。所以,要想保证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就必须保证环境监测整体团队的高素质。

3 )我国还没有高程度的网络化的生态监测技术应用到生态可持续发展中。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网络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反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生态监测网络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还能实现国家全覆盖,从而对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监测。我国生态监测技术网络化的发展还相对落后,要想提高生态监测技术的网络化进程,不仅需要监测仪器功能能够高度自动化,而且监测仪器必须要具有在线化的功能,从而保证数据能够具有极高的时效性和精确性[3]。2015年我国环保部门提出了有关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方案,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化建设放在了应有的高度。

4 提升环境监测技术,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措施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持续发展,和过去相比,今后的环境监测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监测的精度和效率,还能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对人力成本的投入,保证监测结果的精确度。

1 )要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转变过去的环境监测技术架构框架,破除过去环境监测技术的不利观念。

2 )国家也要加大对相关部门的软件和硬件的投入,加强对高档环境监测仪器的研发力度,要想提升监测技术,就必须重视其监测仪器这一重要载体,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监测仪器和国际接轨。

3 )要在日常工作中对环境监测人员的理论技术和专业技能进行培训,形成高素质高水平的监测团队,从而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技术在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4 )要完善环境监测技术的预警系统功能,它在改善污染情况和污染治理中意义极大。

5 )将智能化的先进技术应用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形成具有自动化、网络化和现代化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环境监测质量,还能应用电子化信息管理,能够适时监控地域环境。建立环境监测网络非常重要,一个健全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必须要将涵盖环境所有要素的监测管理网络、监测业务网络以及监测信息网络包容进来。6)要形成规范的监测制度和标准,从而为环境监测提供技术指导。

7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应该具有完整性,需要将技术规范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环境监测基础理论体系、分析方法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以及质量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促进整体体系的完善和发展[4]。

8 )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过程中,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例如,计算机智能技术以及网络自动化技术。

5 结语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过去的环境监测只能应用于工业污染源,现在监测范围越来越大,可以应用于对生态和生物的变化监测。不仅如此,因为生态监测能够对所有干扰的综合信息进行反馈,这就有利于人们科学预测某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形成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协调统一好环境监测技术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兰春.浅谈环境监测技术分析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141.

[2]岳海萍.环境检测技术的研究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22):53.

网络生态环境范文6

[关键词]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助学服务:学术支持;互动;情感智力;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2-0073-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12.014

一、引言

根据教育生态学模型理论以及多模态教学理论,本文把集成型英语学习环境诸如在学校学习、跟着老师学习、与同学互动学习、与多媒体或纸质媒介互动学习、在线学习、自主学习、一课堂学习和二课堂学习统称为“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学习环境”。此称谓的底层理论是教育生态学。生态学最基本的前提:万事万物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和制约的。对事物进行孤立研究,固然会得到很多知识,但往往是不完整的、片面的。为此,本文采用整体分层、把握系统、研究群体互动与依存关系,分析生态动态平衡的研究方法,探讨网络生态教育环境下“教”与“学”的新涵义。如何以“学”的规律来界定“教”的职能,也即教师助学服务,是本文的重心所在。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是教育生态学模型和基于网络的语言教学理论,本文需要证明的假设如下:

1)“三多”外语教育生态环境下外语教师必备的学术支持的助学服务设计;

2)“三多”外语教育生态环境下外语教师必备的学生多维互动的助学服务设计;

3)“三多”外语教育生态环境下外语教师必备的提升学生情感智力的助学服务设计;

“三多”外语教育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基于计算机网络,如在线、短信、微博、移动媒介、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构筑的学习环境:以及基于学校或者是教育机构所构建的个性化学习平台,如自主学习平台、口语训练和测试平台、素质拓展平台、网络测试平台、写作实践平台等外语学习环境。现代教育技术驱动形成的新型外语教育生态环境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打破校园内外的界限、打破国内外的界限、打破书本、课堂、图书馆的界限、打破以教师主宰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被赋予新的多元角色。

二、“三多”外语教育生态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1.“三多”外语教育生态环境的形成

20世纪六十年代,语言教师亲历和见证了语言教学法巨大的变化:历经结构主义语言教学观、语法翻译法教学观、认知语言教学观、建构主义教学观、交际法教学观等外语教学改革轨迹。从乔姆斯基(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Generative grammar),到韩礼德(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他整合出了语言的三个宏观功能:构思功能、人际功能、文本功能。Hymes于1972《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术语,认为语法规则的应用前提是学生要了解社交适度性的重要性;Canale和Swain在Hymes的基础上,于1980(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进一步提出了外语教学不应该仅仅注重语言能力,还应该培养学生社会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外语教学的重点从注重“读写”,注重意义与形式发展到更加关注语言的实际功能,更加注重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从语法结构到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从死记硬背句子对话到重视构建自我表达意义;从句型结构训练到协商交流意义架构,到当今“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的外语教育生态环境,提倡“全人”教育的全新理念。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语言教学方法注入新鲜血液,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CALL)应运而生,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CD-ROMs以及光盘等进行学习语言。从语言学发展的视角,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从早期的热衷于基于计算机辅导(computer-as tutor)进行的语法、词汇、句型辅导训练,到发现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无法判断学生语言输出包括写作和口语的得体程度,进而开展了如何将计算机作为交流互动的工具的教学设计: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网络进行不受时间、空间的框束的互动,打破了因为面对教师和同学难为情的心理框束。网络通讯技术(ICT)滋生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新门类:基于网络的语言教学(NBLT),为学生提供了充盈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据,为实现资源的优化和利用搭建了平台;同时延伸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语言交流的经历和范围,实现了学生不仅可以与老师、同学、媒体以及与本族语人群的交流互动学习,而且可以延伸远远超越教室和校园范围的跨校际、跨国际交流互动学习。“三多”外语教学克服了由于自然环境、地区的差异、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导致的人们在教育资源上的不平等,形成了基于资源的“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的新型的网络外语教育生态环境。

2.“三多”外语教育生态环境是符合“学”的客观规律的理想环境

“环境造人”折射出环境对人类思维、行动和风俗文化的影响。反过来,人类对自己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的思考也是由来已久。我国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孟子的“孟母三迁”是我国最悠久的自发生态观。从生态学的整体观来看,教育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大众意义上的教育是由学校、教室、教学设备、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人与环境以及各种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互动过程,也是人与环境的对话。网络外语教育生态环境满足了学生同时在校园真实环境和通过计算机网络所构建的虚拟学习环境中学习的要求和条件。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得图书资料、音频视频材料、教师授课、测试与评估材料、档案等资源实现了数字化电子存贮,对应的资源获取也实现了通过互联网的异地实时或非实时提取。传统的纸质教材由多媒介合成捆绑在一起的教材包,包括纸介书、磁带、VCD光盘、CD-ROM光盘和网上课件等取代。丰富和便捷的资源使得学生学习模式由原来单一的课堂传授型转为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的学习模式,如单机版课件学习、局域网学习、网上点播学习、网上实时课堂、远程同步课堂、网上视频互动等,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空界限和心理的界限的框束,外语网络教育生态环境是更加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环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以自主、自发、独立学习为主,同时通过网上和其他渠道从不同方面获得支持服务,其学习方式和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主体在与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动态平衡,出现一个开放性的外语教学生态系统。新型网络生态环境与各种教学环节和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制约进行了新的更新,呈现出学生不再乐意被动学习的局面,信息与交流技术使学生摆脱了传统教育条件的束缚,世界就是大学,基于资源的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新型教育生态环境给从事外语教育的教师提出新的研究挑战,要求外语教师综合研究外语教学的生态系统,本文主要关注该系统中两个关键的生物链,即教师和学生,以“学”的规律重新界定和研究“教”的角色和职能。遵循“从属律、互动过程律、方法律”等“教”的规律,教师的角色从一言堂的权威中心、知识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顾问、方法引领者、合作者、助学者的角色。教师利用网络资源环境平台资源上传功能单元学习任务及相关主题共享学习资源,发挥其引导和组织作用;学生择时、择地、择内容自主学习,完成学习内容,体现主体功能,呈现师生、生生、人机互动的多维互动学习氛围。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的外语生态环境有利于实现学生每天有英语学习时间、每天可以与外教互动、聆听地道的学术讲座、每天有机会参与英语文化活动等深度学习,培养“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学能。

三、“三多”外语教育生态环境下教师多元角色建构即助学服务体系设计

如上所述,“三多”外语学习环境是适应时展,符合“学”的规律的外语教学环境,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其中包括外语教师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还不够娴熟,缺乏合理的、真正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和技术为辅助的助学设计研究,为此,本文基于实际教学实践,发现、摸索出一些外语教师应该提供的助学服务,抛砖引玉,尝试着对“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的外语生态环境下教师的助学功能做了如下设计方案:

1.外语教师的学术支持助学服务设计

面对海量的网络教育资源和多种多样的学习通道、平台和媒介,外语教师的学术助学职能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新型教学环境,学生有可能缺乏系统的获取知识的理论和技能支持,会经历准备和适应等阶段,有可能会遇到学术、专业或者心理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困扰,教师理应成为学生的学术顾问、导学、助学、承担学术咨询、帮助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简化获取资源的通道,熟悉自主学习的方法技能等,提供学术助学支持服务,包括提供前沿信息、提供咨询以及与学生互动等。

首先,作为学术支持顾问的教师必须全面准确地掌握最新、最权威、最翔实的信息,提供课内课外学习支持服务,传递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各种规章制度、各种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协助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个性化学习兴趣等。面对海量的学习资源,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资源,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各自潜能,有计划、系统地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和与之配套的方法手段,提供获取校内外资源的服务。针对学业上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应该应用多种技能、策略、干预手段和解决办法帮助学生化解问题,启发、指导、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外语教育生态环境要求教师承担解释、展示和应用网络信息通讯技术作为现代外语教学手段的职能。通过北京印刷学院四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下四种助学服务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规划和组织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的教学,设计书面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等交际呈现策略,策划好合作学习的目标、工具以及团队成员的学习任务,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等;二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应该具有认同感和灵敏度。教师的反馈不仅要全面准确,表达方式应该以鼓励为主,具有一定的幽默感,以逐步担当支撑学生交流,使学生可以充分信任的助学者的形象。比如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提供细化的反馈信息、给予建设性和批判性建议等:三是教师应该了解和熟悉自己的学生,包括他们的语言程度、面临的困难、帮助需求等。四是教师必须设计好适应新型环境的教学方案,比如集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教学媒介为一体课程教学设计,努力实施“三多”外语教学模式,设计实时或非实时的互动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创新思维,密切关注学生细微的变化,及时给予多方位的鼓励性评价。

再者,外语教师的学术助学最重要的一个职能是直接参与过程性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既是“主持人”、“导演”,又是“演员”。最理想的教学是教师具有培养自己的学生成为优秀的演员的能力,而不是自己当演员;最理想的教师是激励学生主动地学习,比如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和多维互动学会对于问题进行实践检验、分析评价和判断。教师可以通过个性化学术平台、视频会议支撑下的远程同步或异步课程等网络教育资源,使学生真正体验“三多”外语生态环境下的学习。

2.外语教师与学生多维互动的助学服务设计

“三多”外语生态环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传统教育环境下,教师角色通常是一对多的课程讲授或者培训。由于学生太多而师资太少,教师常常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的真实学习过程进行跟踪、检查。“三多”教育生态环境下,“教”成为“学”的组成部分,计算机网络技术部分承担了“教”的功能,网络环境改变了一位教师面对许多学生的“承袭”、“教化”式陈规定式,实现了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之间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互动学习,使得因地理区域分离的交流互动变成现实,比如北京印刷学院与美国怀俄明大学尝试进行的校际问、国际间远程同步课程,以及与网络共享资源的异地实时或非实时共交流互动。互动是学习的核心。“三多”生态教育环境是迄今为止学生互动活动(interactivity and interaction)活动最能激发学生主动多维互动的理想环境,该环境下的互动呈现具有复杂的、多层面、多角度的特点,教师对学生互动的支持服务要考虑到包括心理,社会,技术,物理空间,语言,文化等因素。

首先,教师为学生互动学习提供的助学服务要考虑到解决学习者个体思维系统内部的自我互动的问题。学习者自我互动包括构成学习、帮助监控和规范学习的原认知过程。作为学习的直接参与者,教师亲历了学习的全过程,掌握着第一手资料,了解学生对互动概念已有的理解,所以可以提供针对性地翔实讲解,帮助厘清学生自我认知互动的要素,找出阻碍自我互动的症结。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相关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自我互动解码;教师还可以选择关联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整合,以及新旧信息之间对比,提供促使学生通过自我互动环节实现知识内化的支持服务。比如,通过摄录前面互动者在相同条件下互动情况,使后面的互动者有通道在适当的时间了解借鉴先学者的经验。新学者往往可以从录像中了解到学长曾经遇到的问题,进而得知如何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确保跨校际、跨国际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资源之间互动交流畅通的支持服务是“三多”外语教育生态环境最根本的服务体系。网络技术和各种资源平台满足了学生的合作式学习。学习者通过小组间合作式学习比独自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拓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所以学习效果更好,这是学界普遍认同的。小组间交流互动使得个体学习者对已有概念进行重构,近而使知识得以内化。教师根据自身“教”和“学”的经验创新教学课件,优化学习资源,设计支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通道,提供合作学习者广泛的交流平台,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在这种多维互动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较为重要的环节,因为这有助于激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得学生切实弄明白不解的问题,在不断的互动中发展、调整学习进程,通过互动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构建自主学习任务和过程,决定学习的需求和学习爱好,提供及时的得当的信息反馈,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展示,监督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提供或者帮助简化学习活动,发起并保持和深化讨论。比如北京印刷学院应用的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研发的icontent集成型数字化网络课件就简化对话的通道的同时,也起到创新和检测新获取知识的概念的作用,互动激发反思,反思促进知识内化。

再次,设计为学生在多环境下自主学习提供策略支持服务也是不可或缺的。正如Oliver and Herrington所言:教师积极参与学习起到挑战学生并鼓励他们进行自我批判性思维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所掌握的互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愿望,从学生角度设计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包括帮助学生尽快地接受学习环境,提供让学生能够自我欣赏或者向同学明确表达和展示自己所学所想的机会和平台。根据笔者实际教学经验,教师可以基于网络对学生互动学习进行分类,因材施教,提供有针对性的互动策略,确保学生互动顺利畅通。以学生为互动主体,网络生态环境下的互动学致可以分为:1)被动交流互动——学生仅仅作为教学暗示被动的接收者;2)有限互动参与——学生仅仅对教学暗示给予简单的回应;3)复杂互动参与——学生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对教学暗示做多种多样的回应;4)实时互动参与——学生是全套复杂的教学暗示的直接参与者和回应者。几种互动组成贯穿网络教育环境下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设计递进式的互动策略,确保学生与环境,与资源互动时具备能够顺利地获取和应用资源、应用软件展示学业的能力。比如,首先提供学习者与网络媒体接口或者界面的互动的经验,帮助学习者掌握如何操作网络电子工具,浏览阅读和获取学习资源。设计包括非实时交流、实时交流、浏览和点击交流、分类交流、溯源等所需的技能和策略,提供帮助和实践反馈,制定协助学习、帮助监督和规范学习、支持语言输出任务等支持手段,确保学生多维互动。

3.外语教师应提供培养学生情感智力的助学服务设计

引用Charles Juwah 2006年(Interaction online education)书中英国一位伟大的教育家John Holt一段话,说明学生情感智力的对学习的重要影响作用。John Holt认为: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什么样的专业知识最有用,所以无法预测所教、学方面的知识: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学生热爱学习,而且对学习充满自信。这样,被教育者将具备学好任何需要学好的先决条件:情智一情感智力,因为在正常的智力条件下,情感智力的强弱将极大地影响学习效果。

传统的“教师、教材、教室”以及“教材+黑板+PPT播放”的教学环境下形成的承袭(师徒固化)和教化(学的内容按教者的意图取舍)教学思维定势导致教师与学生关系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接收者,教师是“答案提供者”、“训斥或教诲者”、“知识技能演示者”,教师与教材关系是教材决定教师教学的内容。学生长期过度对教师的依赖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加之“证书驱动”的被动学习,导致出现“高分低能”的教育产品。“学”本来应该远多于“教”,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学习过程镶嵌在教师教的过程中,教学系统内部出现生态失衡。

“三多”外语教育生态环境逐步成为主流外语教育环境,教学资源环境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都会导致学生从情感上对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发生直接的影响,学生必须转换角色,在适应环境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焦虑,为了避免挫伤学生在新环境下的学习热情,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智力提升的支持服务是不可或缺的,包括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热情、意志力和自我驱动力。

首先,实施“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教学模式,努力帮助学生克服在新型网络外语教育生态环境下出现的焦虑、害怕、羞涩、紧张、愤怒、沮丧、怀疑、厌恶等负面消极情感,设计如何提升学生自尊、自信、移情、动机、愉快、惊喜等积极情感,提高情感智力。根据Anderson 2003年(Towards a Theory of online Learning)书中英国学者Bill Lucas的“Power up your mind”关于人类大脑神经对压力的反应的理论,任何潜在的威胁都会促使生物神经系统做出是否退却还是挑战压力的选择。生物神经系统最理想的促进思维的情感状态是当好奇、放松和机敏并存的时候。挑战压力并不总是负面的。一方面,大脑需要挑战和刺激,挑战压力可以刺激大脑神经元的联系,产生更多思维通路,从而探索和发现战胜压力的途径。适度的压力虽然会引发一定的焦虑,但同时也起激励作用,零压力会使大脑神经感到安全无威胁,同时也无刺激,引发无聊感。“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的新型网络外语教育生态环境既是对学生的挑战,也是激励。比如指导学生以不同的模态获取信息,50分钟的听说课程,教师可以通过插入视频和动画,以视觉听觉双模态输入语言信息于大脑,通过工作记忆处理信息,以口头和笔头进行语言输出,使学生亲历多种感官获取知识的快乐,提升了学习兴趣,同时也指导学生转变仅仅与书本互动的单一模态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书本、与视频、音频、CD/DVD-ROM互动的多模态学习,扩大学生以教室为学习场所的学习环境到无围墙、无校界、无国界的通过网络选择和获取优质资源进行无时间无空间限制的自主学习模式。另一方面,在新环境下实施新技术、新理念、新角色“三新教育”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存在许多焦虑情节:他们对新理念的理解、接受,对新技术的掌握和使用,能否顺利获取和有效利用资源,以及担心在众多同学面前讲英文出现发音、语法、句法错误会丢面子的顾虑,不敢与人沟通,不愿意主动交流,更不愿意与外教交流,所有这些因表达不地道感到尴尬的因素都会挫伤学生在新环境下主动、自主学习。作为学习主体的最忠实的支持者,教师应该同时是学生的益友,应当设法帮助学生消除负面情感因素对他们语言学习的框束。笔者曾经采用综合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核心组调查、基于录音录像的ELAN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印刷学院大一学生在新型网络生态环境下的学习状况进行过实验,并基于调查实验结果,设计出降低负面消极情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适应新型教学环境,发挥自我潜能,提升积极情感的对策。比如,语言学习中的模仿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新型外语生态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语音、语调训练和语言语义互动训练的机会,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没有传统框束的环境,克服过于拘谨、害羞、不能正视窘迫和压力的情感因素和心理障碍,以此提升学生正面情感,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一个个小目标,满足情感预期,逐步培养训练主动自主学习能力。再如,为了满足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还有应利用丰富、新颖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长期记忆储存下来的各种知识进行联系,建构新的知识,并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认可和鼓励,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渴望更大进步的愿望,从而继续努力。

此外,根据Daniel Goleman的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研究,情感潜能,如内心深处的感觉、激情、渴望等情感是人类行为的指南,具有创新解决问题的威力。情智可以支撑人们完成单一依靠智力无法解决的十分重要的任务,可以激励人们历经重重困难和挫折依然坚持实现目标。为确保学生“情智”的健康发展,一是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规划学习蓝图,分解学习任务,厘清学习思路。学习的整体规划是由许多分规划构建的,学生对自己学习方案规划的过程,也是大脑神经元不断建立联系,进行整合的过程,积极的情感促使大脑神经元总在不断地寻找新的联系,有利于帮助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把一整包学习任务拆分成若干部分,逐一解决,减轻大脑认知负荷,减轻压力,提升情感智力。二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方法,通过探讨式、合作式学习、讲练结合式、自主学习等方法,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动用不同模态,采用适当的方法,确保大脑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吸收一定量的知识和数据,不至于因为过多的输入而增加认知负荷,引发负面情感,教师应该尽量采用集成型的教学方法牵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好提升学生自主、自愿、自觉学习,与人交往,使其逐步养成具有较高控制力,意志力等情感智力,此种助学服务起着为“全人”教育铺路架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