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建议

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建议范文1

一、问题的提出及分析思路

智能手机的普及、无线网络的覆盖和线上支付的便捷,使O2O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移植到了校园,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有了明显的变化。APP订餐在高校几乎成为一种潮流,这种基于LBS智能定位的移动订餐应用软件真正可以送餐到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用美食。

不难看出,APP订餐是一种服务理念的创新,给大学生带来很多便利。但是,APP订餐引发的饮食浪费、餐饮支出增加、大学生“宅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从大学生用餐行为反映出的消费行为,是否有消费异化的倾向?高校APP订餐是否是消费异化滋生的土壤?本文在消费社会的视域下,探讨了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可能引发的消费异化原因及表现,并为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消费社会视域下的分析框架

(一)消费社会及其福利效应

“消费社会”一词是学者们根据让?鲍德里亚的同名书《消费社会》对当下生产过剩的社会形态的新定义。西方社会由于生产相对过剩,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需要鼓励消费以便维持、拉动、刺激生产,消费主义思潮盛行,西方社会已经向消费社会迈进。本世纪,西方的消费主义思想逐渐传入我国,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且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产能相对过剩,因此,我国也面临着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

消费是嵌入于各种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之下的生活方式的重新构建的过程,消费者不单单是一个“经济人”,也可以同时是理性选择者、意义传播者、生活方式探索者、认同寻找者、快乐主义者,消费不仅具有经济意义和营销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因此,消费社会会使人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生活方式发生重大的变化。

“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①物质丰盛和商品堆积是消费社会的重要特征,无疑会使消费者有更多、更自由的选择,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由此可知,消费社会的到来使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持,使人的个性得以解放,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就像波德里亚说过:“当代人越来越少地将自己的生命用于劳动中的生产,而是越来越多地用于对自身需求及福利进行生产和持续的革新。”

大学生每天都被丰盛的商品包围――网络上商品种类繁多、高校周围的商店琳琅满目,这能使大学生追求个性、自我和时尚,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消费,有利于他们独立个性的形成。APP订餐“送餐到户”的服务创新,极大的方便了大学生的生活,出于机会成本的考量,他们用餐的时间成本可以大大减少,使他们有更充足的时间完成其他需要完成的工作,满足了“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大学生作为具有自身目标函数的行为主体,可以根据成本――收益分析选择经济理性的消费行为。APP订餐在高校的风靡无疑不体现着大学生消费偏好、心理特征以及消费行为的转变。

(二)消费社会下对消费异化的隐忧

在享受消费社会丰盛的商品带来的福利的同时,不得不警惕消费异化的出现。消费社会是因生产过剩而以消费为核心的社会生活状态,消费不单是纯粹理性的经济行为,更是一种嵌入于各种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之下的社会行动,本质上是生活方式重新构建的过程。在消费社会里,个体消费受参照团体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炫耀性消费、攀比性消费、盲目性消费、超前性消费和群体性高消费等不理性的消费行为,消费不仅仅是满足物质需要,逐渐成了满足欲求的一种手段,发生了消费异化。

消费异化是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弗洛姆首次提出,就像马克思在论及劳动异化时指出的:“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工人为了生存出卖了自己的劳动力,劳动不再受工人自己支配,工人成了和机器一样的生产资料,在劳动中他们已经丧失人的主体性。”消费异化是消费者在丰盛商品中迷失自我,越来越重视商品的符号价值而忽略使用价值,被物奴役、精神退化、价值观紊乱的现象。逐渐成为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里说的,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的人。

在商品丰盛的社会中,物质过剩和精神贫乏成为常态,消费者普遍存在着的物质消费与精神生态的严重失衡。在精神生活本该丰富的大学生群体中,这种物质丰盛与精神的匮乏的消费矛盾也没有避免。尤其是在大学校园周边商品堆积、网上购物便捷,社交网络发达使以校园广告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繁荣、商家营销手段多样等特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正日益被消费所主宰,炫耀性消费、攀比性消费、盲目性消费、超前性消费和群体性高消费等不理性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很常见。

由于APP订餐服务的创新,可以送餐到寝室楼下,使大学生的消费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许多大学生整天宅在寝室,少了基本的身体锻炼,身体素质变差,亚健康成为常态;等餐的时间也往往是用于上网、打游戏,大学生不理性利用网络的行为得不到制止;网上图文并茂的食物激发了食欲,大学生可能盲目点餐,存在饮食浪费、虚假需求的现象;大学生点餐有时是受周围人的影响,存在攀比、从众跟风的现象....这些不理性的消费行为都可能催生消费异化。从整个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我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消费异化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虚假繁荣,破坏生态环境,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最终阻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建议

商品丰盛、网络发达和支付便捷为消费异化提供了滋长的土壤,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对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有重要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学会自我约束,做到理性消费,防止消费异化出现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提出建议:

(一)理性消费下适度的物欲享受

社会转型时期,传统节俭主义与消费激励会产生冲突,我们应该知道,传统的勤俭节约不等于对物欲享受的彻底否决,理性消费是建立在适度的物欲享受基础上的。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国民幸福指数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需要得到满足,消费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文明的消费是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也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我们鼓励内需,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艾森豪威尔说:“国家花钱永远不会像摆脱了赋税负担的纳税人花钱那么有用”,消费者进行消费能够促进国家的繁荣,即商业活动再造经济繁荣。而且,勤俭节约是要我们珍惜现有的稀缺资源,要我们从先辈的优良传统中吸取艰苦奋斗的精神。物质丰裕的社会里,消费不等于浪费,炫耀、盲目性消费是不可取的,理性消费是指允许大学生一定程度的物质享受,但不等于向拜金、拜物主义转变。

(二)防止消费社会下的趋同心理

消费给人们带来的是非常短暂、无法持久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和满足消费者必须继续消费,消费会慢慢变成一种习惯和趋势,演变成“我消费故我存在”的生活模式,基于趋同心理的群体内攀比、炫耀等非理性消费行为形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消费刚性”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使这些行为一旦养成很难改变。当下校园互联网发达、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手机等移动上网方便快捷,消费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告传媒所渲染的消费文化盛行,消费和诱导就成功地结合起来,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被人们普遍接受。趋同的消费使大学生逐渐在物中失去自我,被广告所操纵、为消费而消费,他们的消费习惯进而影响着生活习惯,助长了宅现象,亚健康成为大学生的常态。大学生消费不能跟风盲从,必须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合理的生活方式。

(三)杜绝消费行为的“符号”象征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看,消费社会里的人往往在满足了低层次的生存需求后,忽视中层次有利于自己的潜在需要,直接奔向最高层次的自我享受的消费。他们的消费并不是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只注重商品的符号象征,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谋求炫耀的攀比型消费、讲究超前的透支型消费、追求高端的奢侈型消费就是这些异化消费的显性形式。这会造成消费者物质丰盛与精神匮乏消费的严重不平衡,使消费者陷入普遍存在的物质丰盛包围和精神消费匮乏的窘境。消费是一面“镜子”,它不但从一个侧面映出了经济体系某个部分的运行机制,而且也照出了文化过程和社会生活的许多“秘密”。大学生就要杜绝这种符号化的消费倾向,培养理性、合理的消费行为和生活习惯。

总之,大学生不能在过度消费中迷失自己,成为丧失自我的“消费人”。应该从自身需求出发寻求有利于自己全面发展的消费方式。

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高消费;消费动机;理性消费

1 大学生高消费,钱都花到了哪

1.1 日常生活消费

《2015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饮食支出为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支出,约占全部支出的54.1%,其次为购买衣物(11.1%)和日用品(10.8%)的支出。与此同时,当月消费支出超过1000元时,购买衣物取代购买日用品由第三大支出开始成为第二大支出[1]。

从小生活优越的95后大学生们,“勤俭节约”似乎与他们无缘。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上讲究自我体验的舒适、享受;有统一宿舍,在校外租着房住。高校周边“学生村”的形成无不在彰显着大学生惬意的生活状态。

1.2 奢侈时尚产品

淘宝的《中国互联网消费趋势报告・2015》中披露了关于中国高校大学生的消费数据:大学生热购产品分别为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化妆品、鞋服,男士们热衷购买各类高端电子产品,而品牌服饰鞋包、名牌化妆品则是女生们追逐的对象。95后大学生们个性、时尚,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高,渴望通过拥有一些奢侈时尚品来证明自己,他们往往会不惜重金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

1.3 社交娱乐消费

1.3.1 聚餐消费

聚餐作为中国人联络感情的方式之一,在大学生中也颇为流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一份关于大学生应酬文化的调查显示,29%的大学生聚餐频率达到每周2次以上;38%的大学生在聚餐社交方面的开销占到生活费的3成以上,可见大学生社交娱乐的需求旺盛。

1.3.2 旅游消费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对旅游的消费需求也日益上升。平均每年每个大学生会出游2次,学校、社团集体出游或是与三两好友同游。

1.3.3 恋爱消费

大学生恋爱已是普遍现象,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报告》显示,独生子女的恋爱费用每月约300-500元。

2 大学生高消费的动机

购买动机(Purchase Motivation)是驱使消费者实行某种购买活动的一种内部驱动力,反映了消费者在心理、精神和情感上的需求。生活优越的95后们可支配的金钱数量颇高,且个人在其大学生涯的消费中拥有决策权,所以个人情感需求在其消费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2]。

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温饱,其次是安全,更高一阶段的需求就是尊重。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包括自尊及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他人的尊重往往表现为社会对个人的认可、信赖。个人对尊重的需求,就希望能在群体有地位,有威信。如果无法满足此心理需求,则会感到沮丧、容易被虚荣所吸引,爱面子[4]。

现在的大学生对于较低的两个层次的需求是可以满足的,所以他们渴望在新的集体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对尊重需求的渴望,往往使得大学生在消费中表现往往表现出如下心理:

2.1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周边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我认识、判断及行为上趋向周边人群的行为方式。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趋向成熟的阶段,其各项行为更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中攀比、炫富等恶劣噱头式的炒作对他们的影响最大。拥有名牌成为部分大学生引以为傲的事情。

2.2 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即相同的社会群体,在消费行为上有相互模仿的行为。大学生是同辈群体,年龄相差不大,很容易相互影响相互模仿。他们的攀比心理更在乎“有”――你有我也有。看到别人购买了好的物品,自己也想拥有一件,无论经济条件是否允许,这样就会导致日常花费过大。

2.3 求异心理

求异心理或者称异化心理,指消费者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消费行为。这种消费心理是消费者都存在的,是消费者对于一个人区别于一群人的特征的追求[3]。互联网把全球连接在一起,异域特色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消费观念,95后本身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就高,其对各种特色、个性的产品拥有强烈的购买动机。这些无一不在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各项消费。

2.4 自我实现

当代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在校园时代就时刻为进入社会做准备,生活方式也习惯参照社会的社交模式,注重所谓的“灰色技能”:外观上,注重衣服的品牌和质量、装饰品的品味、以及妆容的搭配;交际上,大学生出入各种娱乐场所,吃喝玩乐,美其名拓宽自己的人脉。

3 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策略建议

大学生消费亦是消费行为的一部分,消费动机受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3.1 个人

大学生要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消费习惯,不盲目攀比、跟风,坚持理性消费,遵循良好的消费原则。

3.1.1 量力而行

大学生应根据自己实际生活学习需要,并结合自己及家庭的实际经济能力来明确日常消费水平,量力而行。

3.1.2 合理规划

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消费项目合理分配额度,并严格按照规划好的额度消费。

3.2 家庭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大学生消费具有一定的盲从性,家长应做好健康消费、勤俭持家的好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勤劳节俭的个人品质,引导他们养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

3.3 学校

开设消费教育课程,为大学生消费提供科学的理念及有效的指导。同时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当代大学生传承勤俭节约的美德。

3.4 社会

3.4.1 舆论引导

提倡勤俭节约,公益帮扶等正确的消费行为,对炫富、攀比浪费等不科学的消费行为批判到底,为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3.4.2 法制监管

加强大学生相关消费项目的监管,如白条、花吧等网络购物平台的信用透支类功能,应严格对大学生的审核条件,而非为大学生放宽条件,从而控制大学生负债消费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李玉.2015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报告[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01-14.

[2]丘秋.消费理性与非理性[J].经济论坛,2005(12):20-21.

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奢侈品;年轻群体;非理性消费

中图分类号:F71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81 -03

一 引言

中国奢侈品销售额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在这种消费潮流下,奢侈品消费也出现一些非理性消费现象,如奢侈品消费出现低龄化趋势还有一些购买和消费行为表现出有损于社会风尚的不文明和丑恶现象。如有女子买不起奢侈品,竟在网上购买奢侈品大牌包装袋,假装自己买过很多名牌;奢侈品代购也存有隐患、黑幕,网红推荐购买的有人被骗160多万;更有一部分年轻消费者“卖肾”“卖身”,只为获得一部苹果手机。这些不文明奢侈品消费行为引起国内广泛关注,年轻人的奢侈品消费观并未成熟,容易非理性消费,如何在现阶段引导人们理性消费奢侈品,培养他们形成科学、理性、文明的消费理念,正确认知奢侈品文化成了现今最为关心的社会问题,这也使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 奢侈品非理性消费综述

(一)奢侈品及奢侈品消费

在牛津辞典中将Luxury定义为a thing that is expensive and enjoyable but not essential,即奢侈品是一种昂贵且令人愉悦并非必需的东西。《新牛津美语词典》(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这样定义奢侈:极其舒适和铺张的生活状态;一种并非必需的、渴望得到的物品,它非常昂贵或者难以获得。维尔纳?桑巴特(2000)在其传世经典之作《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中,并没有给奢侈品下确切的定义,他的重点是奢侈生活方式及其产生的作用,因此对奢侈品的界定显得模糊而过于简单,不能反映奢侈品的内在实质。在营销学范畴中(凡勃伦,2004)奢侈品的范围不能单单从质量和功能上加以定义,而是将其摆到奢侈品在社会和经济背景上的价值角度上来看。在新奢侈品的概念中,在迈克尔・西尔弗斯坦(2005)看来:奢侈品消费为一种“趋优消费”,主要由中档消费者消费,产品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现成的超优质产品类。第二类是传统奢侈品的延伸类,第三类是大众品牌他们在“大众”和“品牌”之间的市场上占据着一个最有效的击球点:质量优于传统产品,但是定价却低于超高价或传统奢侈品。

(二)奢侈品非理性消费及其动机分析

探究奢侈品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形成过程,重要的是分析其消费动机,因何消费,为何需求。过度的消费欲望及较少的资本积累,使得年轻群体更易在奢侈品消费上发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因此,追溯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更能从根本上规正消费者的非理性消费问题。所有的行为都代表着对环境的适应倾向。需要引起行为的观点已经不再被接受,当前的观点是需要引起的是行为的倾向,而这些倾向是否导致行为依赖于环境因素(Robert Franken, 2005)。一书中也提到从众对人类从众是一个人因为群体或个人的真实或想象的压力而产生的信念或行为的改变。正如任何经历过这种情境的人所知道的那样,与团体“保持一致”的动机是相当强烈的(Herbert Petri,2005)。一般公民大概满足了85%的生理需要,70%的安全需要,50%的爱的需要,40%的自尊需要,10%的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 1987)。任何需要的满足所产生的最根本的后果是这个需要被平息,一个更高需要出现。享乐主义是一种自我实现,以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愉悦价值;完美主义则是为了获得高品质的保证,以获得质量价值(Dubois;Laurent,2001)。任意性消费的主要驱动力,是消费者的内在生活和他们的需求与渴望。我们发现是否被奢侈品刺激而产生的消费动机有两种骄傲性,一是真实的骄傲,另一种是傲慢的骄傲。消费者由两种不同的骄傲支配去选择是否购买消费品,而不是被曾经的购物经历所影响。理论上来讲,我们发现的两种骄傲从其他领域上讲都是相互独立的,但是事实上是相关联的,那就是我们真实的骄傲感可以在购物中产生傲慢的骄傲感。奢侈品,介于其沉迷和势力的双重性联系,展示出两种骄傲感的最新的关联形式。尽管刺激购买奢侈品的是真实骄傲感,但别人会认为买奢侈品的人其实会能感到自己有些许傲慢骄傲感存在。奢侈品牌是独一无二的并且与市场营销相关的产品,它们或多或少能影响或被不同骄傲感影响(Brent MeFerran; Karl Aquino; Jessica L, 2014)。不同的个人态度功能也会影响不同的年龄层购买奢侈品。例如,享乐态度与功利心会影响所有年龄的人,而社会适应会影响青少年的奢侈品消费行为,价值表现只会影响较为年轻的成年人奢侈品消费行为,而社会功能是不会影响中年人去购买奢侈品的(Michael Sehade; Sabrina Hegner, 2016)。为追求良好表现的情感的成就动机;对其他个人、群体或世界进行控制和施加影响的权利动机;使自己看起来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动力,消费者能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一种方法就是显现出其独特的特征的与众不同动机;许多消费者急于找到一种方式来克服分离,单个隔离的感觉,希望和他们在一起的一致性动机。对自己保持一种积极评价的需求,或叫做自我尊重的需求的自我尊重动机(Eric Arnould Linda Price ;George Zinkhan,2004)。从拥有人家没有的东西出发,渐渐地发展出更高级的领导思维――与众不同。这种与众不同需要独一无二的设计、困难的制造加工、昂贵的价格,当然还必须有一点点实际功能,必须具有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朱军,2012)。炫耀是目前我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主要动因。奢侈品的消费,与其说是为了获得高品质的消费品,倒不如说是自我满足炫耀的心理。目前我国奢侈品被视为财富与身份的直接象征。特别是社会新富阶层,更需要通过奢侈品消费来现实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获得社会认同,并需要通过炫耀式消费来维系和创造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关系网络。种种原因导致我国奢侈品消费的炫耀心理非常严重(赵萍,2012)。

(三)奢侈品的非理性消费影响因素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非理性现象,尤其在不确定的转型时期,这种现象更多。如股市的暴涨和暴跌,深圳房市的暴涨和暴跌,自杀人数的增多等。在Dan Ariely 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rp Our Decisions 的书中用许多现实中的事例及实验展现了行为经济学中的可预测的非理性现象。例如:

1.相对论怪圈

左边的图中我们看到两种选择,每一种都在不同属性上优于另一种。选择A在属性1(我们假定是质量)方向较优。选择B在属性2(假定是价格)方向较优。这两种选择让人感到为难,不容易做出取舍。我们再考虑另一种选择,-A见右图会怎样。这一选择明显要比选择A差,但它同时与A相似,两者容易比较,让我们以为A不仅比-A好,同时也比B好。说到底把-A(诱饵)放进来,建构出与A的一种简单、直观的比较关系,由此使A看起来较优,不仅相对于-A,相对于B 也是如此,因此更愿意选择A。

2. 锚定价格也会影响我们的消费行为

其实就是所谓的“任意的一致”。首次的价格大都是“任意”的,并可能受到任意问题答案的影响;可是一旦这些价格在我们的大脑中得到确立,他便不仅是我们对某一产品的出价意愿,还包括我们对其他有关产品的出价意愿。

3. “羊群效应”也会左右我们消费行为

一种“羊群效应”是基于其他人的行为来推断某事物的好坏,以决定我们是否仿效。另一种是“自我羊群效应”,这发生在我们基于自己先前的行为而推想某事物好或不好。这主要是说,如果我们在餐馆排队,有了第一次的体验,在以后我们会在自己后面排起队来。因此,似乎不是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影响市场价格,而是市场价格本身反过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换言之,我们对于价格的变化的敏感度,事实上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对过去价格的记忆,和我们想与过去决定保持一致的欲望,根本不是我们真正偏好或需求大小的反映。

心理因素对非理性消费行为的作用:认识的影响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意志上,在抵御外界诱惑时意志不坚定。家庭情况,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文化这些大环境也在后天影响着年轻群体消费观的树立(罗仕健2007),(胡萍2008),(王莉芬2014)。高传路(2012)就网络团购的社会现象具体分析了非理性消费的原因:消费者自身对商品的无知;经营者的机会主义,以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欺瞒消费者;政府尴尬角色:要保护到消费者和企业的共同利益;团购网站的不规范管理;诚信问题。Philip Kotler 和Kevin Lane Keller(2009)在分析消费者市场中提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文化、社会、个人因素影响。其中文化因素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最为深刻的,例如: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消费者过度支出,这是由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女性经济实力增加、富裕人口增加及生育高峰出生者老化。而社会因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体现在消费者的参考家庭和社会角色地位。至于个人特征则包括年龄、生命周期阶段、职业和经济情况、个性和自我概念、生活形态和价值观。

(四)对奢侈品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建议

赵萍(2012)提出三个层次来引导奢侈品消费:一是认识阶段特征,促进理性回归。二是提倡节俭文化,防止早熟消费。三是鼓励科学消费,促进代际平衡。赵彦雷(2012)认为要积极引导中国奢侈品的合理消费:一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创立中国自己的品牌,树立品牌消费意识,形成中国的奢侈品文化。三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税制改革、提高本国奢侈品质量。主体方面要调整人的价值观念,审视认得本质以及提升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客体方面是指对消费环境的调节,其次要调节社会文化环境(2013)。打牢理性消费的基础,及时调整分配制度,引导居民合理投资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李福敏,2010)。曹海鹰(2010)则以发挥大众媒体以及政府的力量来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给了我们一个新鲜的视角。通过传统的孝道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中国的传统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和理性精神,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孝道认知教育入手,在培养孝道情感的同时,加强孝道的实践教育(罗丽榕,2011)。

三、结论及发展趋势

在研究非理性消费方面,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通常是着力于研究影响非理性消费的因素,主要有客观大环境的诱导因素,例如:地域、家庭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学校教育环境和国际市场差异等和研究主观心理因素,其次,根据影响因素推出引导理性消费行为的对策, 主要有4个层次:一是站在消费者自身角度如何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二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上,保证盈利的同时并宣传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理性消费,借此树立企业的正面积极的社会形象;三是借助大众媒介,在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双重影响力下,对广大消费者灌输理性消费观,营造社会良好的风气;最后,突出政府的领导扶持作用,制定一些有关引导市民理性消费的政策。而国外的研究多是侧重研究消费动机和因素分析。对于奢侈品消费的研究,国外的研究较为成熟、系统。主要侧重点是奢侈品的定性,概念及对奢侈品的分类,例如轻奢和高奢之分。不同阶级对奢侈品的消费动机也有差别。多数是站在奢侈品品牌的推广角度,即企业的立场推进奢侈品的消费。国内的专家研究较多的则是在奢侈品的认知上,不能完全否定奢侈品消费,最后又回归到如何引导奢侈品消费。

国内对奢侈品的认识愈加完善,但是细化到不同阶级的消费观,特别是年轻群体,其具有的特殊矛盾性使此类人群的奢侈品消费行为并不成熟。所以,面对年轻群体,在如何引导非理性消费这个问题上,解决措施都局限于自身、企业、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和政府这四个方面,还缺少一种科学有效的引导方式。在中国特殊的环境下,海外爆买奢侈品的现象屡见不鲜,因中国市场环境的特殊性,当前的研究还缺乏站在理性消费的角度去引导消费者进行奢侈品消费,并可借鉴营销学理论来制定公共政策。

参考文献:

[1]Eric Annould Linda Price; George Linkhan.Consumer(2nd Edition)[M].Mc Graw――Hill Companies.Lnc,2004.

[2]Dan Ariely.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rp Our Decisions[M].China CITIC Press,2010.

[3]Philip Kotler, Kevin Lane Keller. Marketing Management, 13E[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76-186.

[4]Dubios.B.,Lauernt.G.,Czellar.S. Consumer rapport to luxury: analyzing complex and ambivalent attitudes. Consumer research working paper[R].2001.

[5]Brent MeFerran, Karl Aquino, Jessica L. Evidence for Two Facets of Pride in Consumption Finding from Luxury Brand[J].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4,4(2014):455-471.

[6]Michael Sehade, Sabrina Hegner. The Impact of Attitude Functions on Luxury Brand Consumption: An Age-based Group Comparison[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9(2016):314-322.

[7]胡萍.当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对策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2):196-197.

[8]罗仕健,郝向鹏.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动机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7,( 34): 541-542.

[9]王莉芬,刘羽,李忆华.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分析及理性疏导――以NH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 2014,(03): 99-100.

[10]高传路.基于非理性消费的网络团购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18):149.

[11],路日亮.消费社会物质丰盛与精神匮乏的悖论――在异化消费中诉求消费理性[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3,(04): 63-64.

[12]李福敏.理性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J].中国商贸, 2010,225.

[13]曹海鹰.引领理性消费维护百姓利益――扩大内需战略中的媒体作为[J].中国记者,2010,(06):58.

[14]赵萍.我国奢侈品消费告诉增长的理性与非理性[J].时代经贸, 2012,(02): 46-50.

[15]罗丽榕.以传统孝道引导大学生的理性消费[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12): 299-230.

[16]弗兰肯(Franken,R.F.).人类动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9-15.

[17]皮特里(Petri,H.I.).动机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232-249.

[18]A.H.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1):62-71.

[19]朱军.资本加论相对剩余价值的秘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1.

[20]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0.

[21]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2]迈克尔・西尔弗斯坦, 尼尔・菲斯克,约翰・巴特曼.奢华,正在流行: 新奢侈时代的致胜理念[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

作者简介:

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理念;互联网;理性消费

大学生是网购及实体消费较有代表性的群体,通过研究该群体的消费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网购与实地消费的优缺点,找到两者优势互补的解决方案,推测两种消费方式未来发展方向,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为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及城市消费模式的健康发展积极献策。

一、实体店购物与网络购物的对比

实体店购物对于用户来说体验感较高,消费者可以对商品进行体验,从而选择自己满意的商品。而且在实体店购物交易更安全,实体店资质审核严格保证了交易的安全性。相对于网购,实体店购物交易可以面对面进行,一旦发现商品有质量问题,调换比较容易,消费者维权方便。然而实体店的商品种类较网店少,消费者如果想要购买到满意的商品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不同的店铺做商品比较,而且交易方式较复杂,交易花费时间较长。网络购物中商品种类丰富,用户的选择空间较大,搜索功能完善,可快速查找商品,节省时间,交易方式简单,交费无需等待,因为没有店铺房租等费用,商品价格相比实体店便宜很多。但网络购物售后保障可能会存在问题,消费者的权益有时难以得到保障,一旦发现商品有质量问题,消费者在部分店铺退换商品较困难,容易发生纠纷。

二、大学生消费方式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为了能够更好、更全面地研究两种购物方式的选择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本文进行了实地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分为三个群体:赤峰学院的在读学生,赤峰学院周边商家以及步行街周边商户和赤峰学院的网络用户群体。首先,对于赤峰学院的在读学生,该调查分别抽样了大一至大四的在读学生,原因在于大学生是网购及实体店消费的重要群体,且每个年级学生由于经历不同对于消费方式有着不同理解,分年级调查可使结论更全面准确;其次,赤峰学院学生多来自外地,购物场所集中在较为熟悉的学校周围和繁华的步行街地段,调查较为便捷;最后,大学生多用网络交流,利用学校交流群组发起讨论可获得更为真实的信息,反馈结果可参考性高。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实体店走访调查及网上话题讨论三种方式。问卷主要围绕购物方式、款式、购物时间、季度网购消费金额等方面设计了25个相关问题。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根据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访谈的结果分析(见图1和图2),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消费数额也不同,大一学生的消费额明显较其他年级学生高。同时随着消费额度增加,网购消费金额也随之增加,这反映出网购这种消费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另一方面,从图中可以看出大一学生明显比大四学生网购花费多。随着科技的发展,网购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安全性越来越高,而实体店经营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缺乏销售创新,相较于网购的便捷性和丰富性,其弊端更加明显。所以基于互联网的购物方式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受到年轻一族的追捧。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消费方式的好感度与学生的年级具有一定的关联,年级越低,对于网购的好感度越高,而对实体店购物的好感度明显较低。原因在于,大一学生年龄偏低,更容易接收新鲜事物,而大四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在消费购物上也比较理性,多数情况下会综合考虑问题,消费方式及消费形式更加理性化。通过图3可以看出,在购买商品的种类上,男女生网购存在差异。男生更倾向于电子科技类产品(如手机)、文化办公用品(如图书),而女生更倾向于化妆品、配饰等商品。在服装鞋帽上的花费,男女生都较多。通过调查结果分析,男女生的夏冬两季消费额比春秋两季高。通过对实体店及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夏冬两季由于气温原因,服装类及化妆品类商品消费增加。其中冬季网购消费额最高,一方面是因为冬季衣物较贵,网上便宜且款式新颖,另一方面是因为近几年兴起的“双11”,由于时间恰好在冬季转冷时期,且优惠较多,促进了大学生消费,这从侧面说明了网购消费方式的流行,也充分反映出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缺乏理性。化妆品类也是现在网购商品的主流,韩流的兴起让国外化妆品进入中国视野。对于追求时尚的大学生而言,国外化妆品格外受欢迎,但实体店往往局限性大,学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商品,导致更多大学生选择网上购买化妆品。通过实体店走访,我们了解到大部分交易失败的原因是价格问题,而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不选择实体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款式问题,质量是较少被考虑的问题。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四学生到大一学生,价格问题一直是学生购物考虑的重点,但是款式逐渐取代质量成为最重要的购物标准,这也是网购逐渐流行的原因之一。综上,实体店消费似乎有被网络消费取代的趋势,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仍旧有许多人喜欢在实体店消费,对网购中可能有的隐患存在顾虑,同时实体店购物具有网络购物不具备的优点。

三、大学生消费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336-01

1 大学生消费现状

经济来源比较多样。大学生的经济来源除了父母给的生活费,还有自己的奖学金或者兼职所得到的收入,整体来说大学生的经济来源相对呈现多样化;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多样化。除了学习以及生活费用,还有旅游消费、手机费用、恋爱消费、娱乐消费、交际消费等;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存在两极分化现象,这和大学生的家境有很大关系,有些学生每月生活费很高,而有的学生为了维持日常的生活和学习需要,还需在外兼职赚取收入。大学生比较重视交际性消费以及情感消费。大学生无论是谈恋爱、交朋友还是在社团都不可避免的需要经济支持,这也是一部分学生消费的重要部分。

2 大学生消费热点

2.1 人际交往和娱乐休闲方面的消费

大学生们已切身体会到,良好的人际关系会积极地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和未来发展。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人际关系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努力增强交际能力,扩大交际圈和朋友圈,为了建立和维护这份友情,免不了同学、朋友间的宴请、娱乐等消费形式。比较受青睐的形式多为:唱歌、打球、泡吧、看电影等。

2.2 高新科技数码产品方面的消费

当今的时代是电子信息的时代,电子信息依托于互联网而发展,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展现出一股崭新的时代气息,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了更好的发挥和利用互联网功能,数码产品的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提高,无论是款式还是功能都有利的充斥这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里。而大学生是新时期社会的主力军,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很强,在更新自身拥有的高科技数码产品上从不吝啬,并主动追求。然而,在信息化社会里,通讯设备是当下大学生交流情感不可或缺的必备产品。这部分的费用支出则占数码产品费用支出的较大份额。由手机热引发的则是一股通讯热,大学生的话费开始逐步攀高。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幕的拉开,更使得这些天之骄子们争先恐后地购买带有先进功能的智能手机。

2.3 恋爱消费

新时期开放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大学校园的美丽氛围是促使大学生们恋爱的催化剂。然而,爱情需要有一定物质的保障,这种物质保障不一定是昂贵的奢侈品,至少是有一定寓意或是有一定风格的礼物,能够承载恋人间的一段美好回忆。而这方面的消费随着时代的变化有着明显的增长。由于大学生并不成熟的心理表现,以及对赚钱概念的淡薄,使得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略显盲目、不理性。这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应当值得教育者们的关注。

2.4 考证消费

为了迎合市场上对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标准的需要,以及大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含金量和竞争优势,不惜花费重金来购买相应的辅导教材、报辅导班和支付高额的考试费用。当下的大学生认为这种投资还是有必要的,也是增强自身能力的投资。

3 消费发展趋势

3.1 大学生的消费从“量”到“质”的转变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攀升,大学生的消费境况与以往有了明显的不同。从支出费用的量上我们就能够看出比以往的时期要很很多。大学生在物质方面的追求也比以往多。在物质丰富的大学时期,大学生却从“学习型”向“享乐型”转变。在追求高品质的日常生活的同时,还增加了许多“精神享受”。这种消费的发展趋势体现出当代大学生追求的改变。从追求物质上的量化过程到追求物质和精神上共同品质的质的过程是当今大学生消费的发展趋势。

3.2 超前消费现象严重

受西方享乐主义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超前消费,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在问及他们是否会提前消费时,只有30%的学生回答不会提前消费,70%的学生都偶尔或者经常提前消费。

3.3 大学生冲动性消费和情绪性消费日益突出

“冲动性消费”顾名思义,即处于一种心理冲动下的消费,这种消费是冲动的、没有经过思考的,往往消费者事后会后悔。在问及大学生买东西过后是否会后悔时,只有20.7%的人回答从来不会后悔,而79.3%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后悔过。

4 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的措施

大学生的经济实力相对比较薄弱,可是他们消费欲望却相对非常强烈,大部分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有比较富足的生活费来支配,经济实力薄弱以及大学生相对比较不安分的消费心理导致大学生的消费处于一种比较不稳定的状态。尽管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能比较理性地消费,不理性消费的大学生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对这些不理性消费我们也不能忽视。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同时也会对大学生一生的品行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全社会所有人应该充分的意识到大学生消费观的重要性,尤其是学校,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理性消费的理念[1]。

4.1 优化社会和学校消费环境

从社会大环境来说,国家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奢靡、腐化的生活方式,反对金钱崇拜和物欲主义,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大学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当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合理消费,节约资源;提倡文明消费、合理消费,反对铺张浪费。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和教师都应该合理引导学生的消费观念,提倡奋斗精神,宣扬勤工助学事迹,促进大学生正确地对待消费问题。

4.2 大学生本身要重视理性消费观的培养

在大学生消费观问题上,有很多的影响因素,但大学生自身才是问题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是其消费行为的主体,决定自身的消费行为,只有自身意识到消费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必要性,并加强自我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身消费文化素养。

5 结语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而大学生的消费观对大学生一生的品行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社会全体应该充分的意识到培养大学生文明理性的消费观的重要性,尤其是高校,需要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和影响,从而使大学生形成节俭的习惯,养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 张干群.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4.

[2] 吴茜.大学生消费行为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3] 张娜.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分析及教育研究[D].郑州大学,2013.

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理财 调查

一、概述

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理财观念越来越强,理财已成为人们合理支配钱财的必修课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一方面,他们尚未独立,还需父母资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他们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有着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强烈的消费欲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成高消费群体,这些不但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导致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投资理财,其意义重大。

二、大学生理财现状调查

为弄清当前大学生投资理财现状,采用网络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研究。问卷从受访人群、资金来源、资金结余、理财额度、理财目的、投资风险承受度、投资期限、投资偏好、影响投资因素等多方面进行设计。

本次调研数据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在校大学生,问卷共计20题,其中单选14题,多选5题,填空1题。问卷发放调研期为15天,共收回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35份。

(一)数据交叉分析

1.根据受访者月结余情况与结余处理情况进行交叉分析。

图1月结余情况与结余处理情况交叉分析直方图

根据交叉分析图1显示,越是结余多的受访者越偏好将结余进行投资理财,而结余较少的受访者偏向于存入银行,该现象在100-500元及500-1000元结余中尤其明显,但也有不少的高结余者倾向于将资金自己保管。

2.关于受访者目前的投资资金总额度与其对资金正负浮动的接受率的交叉分析。

作者简介:胡思炜(1995-),男,湖北武汉人,中央民族大学学生。

图2投资资金总额度与资金正负浮动接受率

投资额度可能与该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有关,因此我们做关于投资资金额度与资金浮动接受程度的交叉分析。根据交叉分析的直方图2显示,投资者资金投入额与风险承受度成正比,投资总额度较少的受访者接受的资金浮动率较低,而已经投资大量资金的受访者可以接受较高的资金浮动。

3.关于受访者接受最长期限的投资与其风险偏好的交叉分析

图3投资期限与风险偏好

为了解受访者接受投资期限与其风险偏好的关系,交叉分析直方图3显示,短期投资者中集中着很大一部分追求低风险低回报的风险规避者,由于投资期较短,这部分投资者在可能的风险来临时可以快速脱身。比较有趣的是,大部分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率的投资者集中在一年以上的投资与不定期投资选项,更长的投资期会带来更多的风险与更多的收益,风险偏好者追求更多收益因此会选择长期投资,但这种选择的弊端是当风险来临时无法降低损失。

4.关于受访者正在进行或曾经进行过的投资理财项目与受访者推荐的投资理财项目进行交叉分析。

图4理财人对理财项目建议

图4表显示,曾经或现在正在使用网络活期理财产品的受访者仍然推荐网络活期资金管理服务,该项数据说明类似于余额宝这种网络理财产品能给投资者较高的收益同时规避了风险,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用户的青睐。而投资过或者正在投资股票及基金的投资者的推荐投资产品值得我们深思,基金的投资者出于某种原因推荐了余额宝等网络活期资金产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基金的期限限制影响了资金流动,不利于急需用钱的大学生。而股票的投资者推荐基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投资者股市投资亏损较多,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分散风险的基金。而债券的受访者倾向于储蓄,该数据不足以分析,因为受访者中债券的购买者较少,因此该数据不具代表性。

(二)置信区间的估计

1.粗略估计该校利用每月结余资金进行各种投资理财(含银行存款)的人数

资料显示中央民族大学全部学生16053人,受访135人

根据我们的样本数据,p=51.11%

查表z=0.0120,故不拒绝原假设,不拒绝“无投资者数量大于投资总额5000及以上的投资者”。

(四)分析结论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及交叉分析,在校大学生通过储蓄、证券和各种网络活期金融产品进行投资理财的比例在半数左右,主要以储蓄居多。有过股票及基金投资经历的受访者普遍不推荐该两种投资方式,这或许与资金的不流动和受访者在股市中的亏损有关。限制大学生投资的主要因素可能是资金原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投资者缺乏专业知识和对投资理财的了解,其对投资理财的主要知识来源于朋友或网络,很大一部分人的投资动机也来源于周围人。

因此,为解决目前在校大学生投资者投资专业知识缺乏问题,学校对其专业知识的培训可能会提高投资者在投资中的成功率与收益率,但由于资金时间等现实问题的限制,不建议投资股票。

三、大学生理财遇到的问题

在消费结构上,用于学习成长的消费明显不足,这十分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应该适度提高在学习上的消费。在施行上,明显欠缺行动力,大家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理财愿望,也有很多同学制定了详细的理财计划,可是真正去实施的少之又少。在投资理财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结余的钱都选择放任不管,或存入银行,显然当代大学生的投资理念还很缺乏,不能充分利用资金,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在理财知识的获取上,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很茫然,不能够高效地获取自己所需的理财知识,获取途径上也很局限。在具体理财方式上,思想仍然有些传统保守,节约理财占绝对主体,投资理财显得可有可无。在理财的独立性问题上,大学生太过于依赖父母,缺乏自己的主见以及自己的理财行为。虽然大学生在理财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不同年级同学的调查,也能明显感觉到大学生对理财理解的加深,相信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指导,必然能够对自身的理财行为进行合理的规划。

四、大学生理财建议

(一)学习基本理财知识,了解常见理财工具。针对当前大学生理财状况,应该及时更新专业理财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投资理财、理财计划管理。例如,可在平时阅读相关理财书籍、进行有关于个人理财的课程辅导教育、参与有关个人理财的活动或比赛等。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大学生在财务方面都不能说是完全独立的,一个在校大学生很难有较为稳定的收入,在资金用途上面主要是以满足自己生活为前提,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生必须要坚持勤俭节约的作风,不盲目追求高消费的生活,保持收支平衡。

懂得必要的消费规矩,以形成正确的花钱、算账的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三)提高风险意识,安全使用信用卡消费。对于大学生来说,安全的使用储蓄卡和信用卡很重要。很多大学生缺乏理财经验,对一些金融知识了解得不多。比如,收到银行卡后,应及时在卡片背面签名;应保管好银行卡密码等个人金融信息,不要使用生日、证件号码等简单密码;尽量开通交易短信功能,对于有疑义的交易和提示短信,及时与银行客户中心进行确认。

身份证与银行卡注意分开存放,如发现银行卡片丢失或者被盗,应立即联系发卡银行。购物刷卡时不要让卡片离开视线范围,对于收银员交回的卡片,应确认是否为本人的卡片,在购物单上签名前,认真核对刷卡。

(四)及时进行财务规划。

财务规划有助于达到人生的各阶段财务目标,越早开始规划,越早得益。在规划当中应适度负债。有一些结余固然不错,但零负债不一定是最理想的财务状态。适度负债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提前达成自己的财务目标。合理的处理好自己每个月的生活费,制定理性的消费计划,结合个人消费的需要及消费能力,预先制定出经济预算,按设想的目的计划用钱,防止不理性消费。

参考文献:

[1]张淑云.大学生理财现状及培养策略[J].财会通讯?综合,2010(3)[2]余志芳,涂淑娟.论大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1(7)

[3]任咏梅,王文青,王五祥.基于大学生消费现状构建合理的投资理财渠道[J],F代农业科学,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