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教育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教育方法

传统教育方法范文1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 传统方法 反思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242-01

一、价值观、价值观教育及其方法

研究价值观教育,必须清楚的剖析价值观系统中的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体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本章按照“价值观-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方法”的逻辑,对价值观、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方法等概念和范畴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一)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和社会行为的认识与评价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价值观世界观的核心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真假美丑的价值准则。价值观虽然很抽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它却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实实在在地作用于整个社会,它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大学生的价值观是他们评价是非曲直,决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采取相应行动的一套价值系统。它既影响和规定着大学生的认识和行为指向,更是大学生观察事物、处理问题的尺度和标准。因此,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领其形成积极科学的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价值观教育方法

中国古代对“方法”的理解是多义的。最初的“方法”概念出自墨子:“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甚故何?则方法明也。”这里的“方法”,更加接近“法则”的涵义。真正接近现代涵义的方法概念出自韩愈:“而又为之奔走经营,相原隐之宜,指授方法。”这里指的“方法”涵义就是“办法”。现代意义的“方法”,一般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的所采取的方式、程序、手段以至技巧的总和。

二、传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反思

(一)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反思

就一般意义而言,所谓灌输是与教育相随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也是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它既是教育的原则性问题,也是方法性问题。而作为方法层面的灌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的灌输,而另一种是教条的灌输。

作为方法层面另一种灌输也就是教条的灌输,这是一种与教条化教育、填鸭式教育相提并论的灌输,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这种灌输教育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不仅没有紧随时代,更是滞后于时代。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灌输的强硬化。只有这样,灌输教育的内容才能被学生所吸收,轻而易举地被学生理解,从而才能达到较好的灌输效果。第二,灌输的呆板化。以往的“灌输”,教育者一向是一幅毫无情感、生硬的姿态。第三,灌输的空洞化。如果能够真正搞清楚被教育者的所急所需的问题,并且要尽心竭力地对这些问题给予支持和帮助,从而解开被教育者的心结。

(二)对传统专项教育方法的反思

对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来说,价值观的教育仅仅是单独的一门学科而已,这就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应该建立在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之上,而是更应该与各学科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各个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有一个大体的思路,逐步激发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老师能够和同学一起参与到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活动中来。第一,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单单是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而是要在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引导大学生逐步形成与学历相配的修养素质、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第二,心理的健康教育是价值观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所谓价值观教育形式的专项化,就是在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中,把学校教育的比重扩大化,认为教育只能依靠学校,从而把社会和家庭等外界因素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给忽视了。要想达到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的目的,必须通过各种条件的共同作用,而这些条件不仅仅是学校、家庭,还包括社会的因素,这些条件的综合作用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和载体与之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和生活方式在这个重要的场所表达自己存在的价值观,从而以道德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

(三)对传统一元教育方法的反思

首先,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式来相应地调整大学生价值观的评价标准。我国当前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取代了评价标准的单一化,这与我国的总体社会结构的改变是分不开的。当然,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并不是说彼此相互对立的价值观都是没有错误的价值观,也不是说事情的起点和终点就都是多样和多元,把大学生的评价主体的特殊需求作为一项必须重视的需求。综上,我们只有对传统的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地做到与实际相结合,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我们不仅要对价值观进行书本的教育,还要在公共生活的领域、责任意识等方面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对价值多元背景下的价值观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更为赞同在承认价值观多元化的基础上凸显主流价值观的做法,只有通过比较,使主流价值观的指导意义通过自身魅力展现,以确立其主导地位,才是价值观教育的可行之法。

【参考文献】

[1]石海兵.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7).

传统教育方法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学法 批判 继承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对语文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法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被动者,因而学生的学习难以生动活泼。即使有的教师在启发式教学的影响下,加强了设置疑问,以此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但“教师问学生答”本身仍然未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

其实,现实和传统有一脉相承、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的语文教学犹如一座尘封的宝库,有许多闪光点值得继承和光大。如何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批判地继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语文教学中值得摸索、探讨的课题。

传统教学法是相对于现代教学法而言的。它是指产生于教学实践,并经受了一定历史时期教学实践的检验,而广为沿袭使用,并具有某种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厦文化,而传统教学法也是其中一部分。在教育事业创建的初期,语文教学领域更多出现的是教学思想,而这些教学思想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合理地借鉴。比如古人主张“文以载道”。这种教学思想在于“道”不以裸、干瘪瘪的面目出现,而是借助于“文”这个载体,与道德、伦理熔为一炉,天衣无缝。在古人观念里,文史不分家,优秀的历史作品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那些传世的典范文章,往往也包含丰富的历史内容或深刻的历史见解。再有“学思结合”的思想,孔子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韩愈也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他们都强调学思结合。这些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许多很有生命力,至今还活跃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如“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学、思、行三结合”、“循循善诱”、“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相长”等等。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更出现了一些比较引人注目的教学方法,比如宋、明、清三代的教育组织――书院中出现的自学讨论教学法。

近现代西方各种教育学派的教学思潮相继传入我国,冲击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思想,引起了教学方法的种种变革,而且陆续出现了一批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果,如梁启超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教授法》,的《中学画文的教授》,朱自清、叶圣陶的《精读指导举隅》等等。这些教学法针对时弊,提出了不少改革的见解。

研究古代、现代的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不难发现有许多引人注目的闪光点。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法,就是传统教学法的历史发展。当然,传统教学法即使是优秀的部分,由于受时代历史与科学发展的限制,必然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我们只有了解了语文教学法的优秀传统,才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在的语文教学法,并科学地去开拓语文教学法的更美好的未来。

对传统教学法如何批判继承呢?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吸取精华、剔除弊端

在语文教学中,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法而能为广大教师沿袭使用,那肯定有它的特长与价值。但我们使用传统教学法时,如看不到它的局限,就往往会使教学工作陷入盲目性而出现被动局面。如讲述法,这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法,所以至今依然在语文教学中广为使用,自有它的长处。它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使教师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地、连贯地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间接知识;能为教师提供结合知识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机会。但这种教学法,只是教师讲授,不了解学生的反应,缺乏反馈信息,往往会使教学陷于盲目性,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的被动局面。

批判继承传统教法,就要吸取它的精华,剔除它的弊端,做到扬长避短。在发扬讲述法长处的同时,要克服讲述法缺乏师生交流的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述过程中,穿插启发谈话,注重讲述内容的启发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并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在讲述知识的同时,注重方法的传授。这样就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且着眼于智力训练与能力培养。

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要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首先要把传统教学法的精神吃透,做到不只理解而且掌握,这才谈得上为今所用。

要使这种传统的启发式谈话更好地为今天的语文教学服务,就需要对它注入新鲜的血液,推出新意:所谓启发式,应该是在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相结合原则指导下的启发式,应该是既有教师引导又把思考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启发式。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自学中存疑,并以学生的质疑为基础,进一步用提问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就教材的重点难点深入思考。这样的提问,由于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所以能真正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可以真正称之为启发式。

要推陈出新,还应根据现代最优化教学理论,把现有水平的教学法向更高层次的理想境界推进。从内容上看,所提问题着眼于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着眼于从无疑处生出牵动全局的提问,着眼于促使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追求新知识,从而提高认识能力。从方法上看,提问的最佳状态是“引而不发”。(《孟子・尽心上》)提问如能进入这样的境界,那是一种最佳状态。教师提问,不宜轻易对所提问题作出结论,或是学生答不出就作暗示,这些都不利于思维训练。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应始终循循善诱,以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思考成熟时,自己对问题作出认识结论。

三、洋为中用、取长补短

要作好批判继承传统教学法的工作,就应开拓我们的视野,在关心国内教学法改革的同时,还要研究并借鉴国外教学法改革的成果,以补救我们在教学法改革上的不足。

传统教育方法范文3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提高,人们逐渐地对语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讨论和分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原有的一些观念得到了更新,甚至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此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股教改的热潮,特别是在国家新课程标准颁布和施行的情况下,它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些新的依据,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在这种革新浪潮的推动下,创新思维不断涌现,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种寻求变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在接受新思维的同时,有些人偏颇的、片面的认识传统的一些教育教学方式,甚至全面否定它们,其中也包括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好的方法,片面的追求教学方法上的新、奇、特,最终不得不重头再来。

有鉴与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大胆的进行创新改革,另一方面也要继承过去、现在证明是好的,对提高教学有帮助的、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方法。做到两手多要抓,两手多要硬。具体可概括为三句话:注重实践、加强积累、突出读、写。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实践活动。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古人不是有那么一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话吗,由此可见古时的人就充分认识到实践对学习的重要作用了。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段话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实践,但却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是其基本特点。既然是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那么要交际,必然要实践。由此可以证明实践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并且这种重要性也在具体的语文总目标和教材中体现出来了,例如,新课标中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实践。”因此我认为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教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所以,不管是新课标也好,还是具体的学生学习也好,实践在语文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千方百计去创造这种条件,让学生去直接接触教材,进行独立的思考,直接进行口头表达和直接进行书面表达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口头回答或语段写作训练,所有这些都是着眼与让学生动脑想、动笔写,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导作用,这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所以,以往传统教学中对课文中心主题、段落段意、语境的概括理解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有必要的,只不过现在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做了,抛弃以往那种填鸭式的方法,更多的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的能力。

这种实践机会的增加和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同样的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体现。笔者认为新教材中安排的专题及某些练习就是着重的体现要给予学生这种机会。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更要强调积累。

语文教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有人会说,现在是素质教育的时代了,难道还要像以前那样去死记硬背一些“死”的东西吗?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和看法,他们没有全面理解素质教育和知识积累之间紧密的关系。须知积累是基础,没有了知识积累的素质教育就像那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表面看上去美伦美奂,实际上是一个自始至终都无法实现的虚幻之景罢了。

因此,不管是在新课程标准还是教科书在都十分重视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积累。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其中新课程标准在谈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时就提到了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在课程总目标中也再次提到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与此相对应的,初中语文新教材中体现了对新课标的关于积累的重视。例如新教材把文言文集中编排,这样做既有利于学习,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的积累。从整个初中三年级的教材来看,要求背诵积累的内容非常的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好的表现出对积累的教学要求和考察要求,具体的做法为:(1)落实教材的训练内容,做到有的放矢,集中一处,各个击破。(2)做好教学中有关积累的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如何运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去灵活的记忆、积累,而不是简单的、枯燥无味的机械积累,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积累知识的兴趣,看到积累后的效果。(3)让学生有具体的实践活动,说一千道一万,任何的知识积累都不能停留于口头上,应具体实施,才能有所得。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读写训练。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四个要素,其中突出读写是日常教学及教学评价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原理之一。不管何种形式,对于教学工作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试卷上,不可否认的是通过试卷测试相对来说是一种最直接,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几乎所有的测试都要关注它,都会力求体现、落实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突出读写”被赋予了更新的和更深刻的内涵。在如阅读方面,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及评价的要求主要有:(1)要让学生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2)要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3)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浏览、略读和精读。(4)要加强重点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5)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6)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习惯以及阅读材料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7)精度的评价应重点从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着手,具体要求学生对词句意义的理解把握,内容概括,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8)文学作品的阅读可着重于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会

传统教育方法范文4

一、时间安排

11月30日(周一)——12月6日(周日)

二、活动主题

深入学习宣传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

三、具体安排

各校、园根据实际情况,围绕主题深入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重点学习宣传:法治思想,特别是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党的五中全会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内容和活动形式可适当调整。

1.继续开展第七届国家宪法日“宪法晨读”活动。

各校12月4日,教育部将在设立主会场,在各省设立分会场,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宪法晨读”活动。活动主要安排为:

(1)9:00-9:05升旗仪式。

(2)9:05-9:15宪法晨读。由部领导领读宪法部分条款(详见附件),现场学生及全体人员跟读,各地学校通过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http:qspfw.moe.gov.cn/,以下简称普法网)收看网络直播,同步跟读。

(3)9:15-9:20主会场领唱《宪法伴我们成长》歌曲。

(4)9:20-9:45宣布第五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全国总决赛获奖名单,部分优秀学生进行现场展演。

(5)9:45-10:00教育部领导讲话。

(6)10:00-10:30最高检常务副检察长讲法治课。

请各校、园通过普法网观看直播、参与活动,提高网络接入率,扩大活动覆盖面。

2.继续开展法治副校长“送宪法知识进校园”活动。

各校、园联系区政法委指派的法治副校长在“宪法宣传周”期间进行一次法治宣讲;其他宪法宣传活动学校自行组织。

四、工作要求

传统教育方法范文5

[关键词]建构主义;多媒体英语教学;传统教学方法;融合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是英语教学中不能回避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应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出发,分析研究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及其在实际运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正确对待传统教学方法;探讨在多媒体教学情境下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教学效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个人自己决定的。反映在学习理论上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2)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一是对原有经验的改组与重组;(3)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相比,建构主义更加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而构建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角色,不应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是学生意义建构的辅导者和合作者,以及努力为学生搭建新旧知识桥梁的建设者。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实际英语教学中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可以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缺点。其优势有以下几点:(1)能够尽可能的创设语言情景,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让学生如临其境的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视听的结合中得到极大提高,从而实现了建构主义所提倡的建构学习情境的目的;(2)能够根据学生认知理解的发展

规律及时地调控教学进度,学生可根据个人原有经验与知识体系选择性的建构知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3)多媒体教学系统最大限度的提供各种交互功能,实现了语言的交互性学习;(4)多媒体教学由于呈现信息的多种形式和多维度,使得课堂生动直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多媒体教学对于我国目前所提倡的提高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也要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只起辅助作用,多媒体的教学不能代替课堂教学,也不能代替教师。其局限性与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与学生缺少情感上的交流。由于情感交流的缺乏,学生便会对英语学习产生机械式的反应,使得英语学习变成一潭无生命的死水。(2)有些英语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只是把它作为一种“电子板书”来替代传统的“黑板板书”。而这实际上却是另外一种新的“填鸭”方式的教学(3)多媒体教学手段因为是一种固化的程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临场发挥,使得教师也越来越程序化的教学与讲演;(4)多媒体教学中易出现一味强调教学信息量的现象。如果教师在单位时间里讲解节奏过快或演示信息量过大,学生将被置于被动学习状态,思维处于高度紧张或极度疲惫状态,容易导致学生厌学。(5)由于多媒体文本的储存功能,使得许多英语教师不再就着当前的学生来进行备课,而是沿用以前使用过的相同课件。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教和学相脱离,并且容易让教师养成懒惰投机的习惯。

正确对待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经过历史实践的磨炼与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为英语教师不能因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一味的否定传统教学方法。克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足,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法的精华部分,使两种教学方法互为补充,扬长避短,达到英语教学效果的最大效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单纯通过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与他人的交互行为,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而传统教学法中的讨论法就与此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不谋而合。讨论法正是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问题展开讨论,相互沟通,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法。在这个交互学习过程中,学生交流知识和经验,丰富个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达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加深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达到知识与情感的最佳融合。所以对待传统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恰当地运用,不能一味依赖多媒体教学而否定传统教学法的积极的一面。

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融合的英语教学实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在一定的情景下根据自己原有经验和知识来建构知识的,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尽可能的在实际教学中创设类似真实的语境,通过语境的创设唤起学生原来的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搭建认知桥梁。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同时注意交替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信息环境,就能为学生提供最恰当最真实的语言信息输入。这里结合实例探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情况下英语教学的效用问题。

问题教学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的,教师作为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创设多媒体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如在学习《traffic rules in England》一文中,教师可以出示一张英国繁忙的一个街头景象的幻灯片,出示问题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traffic rules and our country's?在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后,要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归纳答案:在英国,交通规则是靠左走,而在中国却是靠右走。通过在多媒体下的问题教学能够迅速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搭建进行中西社会文化比较的桥梁,进而加深和纠正部分学生对交通规则在世界各地一成不变的知识的建构和重组。同时由于对直观图片的感知和亲身参与的讨论,学生能够非常容易的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角色扮演法此种方法体现了建构主义所提倡的社会交互性。学习者在互动中完成知识的重组或建构。此种方法也是时下许多英语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应用频率最高的方法。这里以《go shopping》为例,分析在多媒体教学手段下

角色扮演法的运用。如教师可展现一系列商店照片,如food stores,clothing stores,book stores,supermarket等等,然后在不同的照片背景下,邀请不同组学生分角色扮演购物者和销售者,依据学生能力尽可能的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达。当表演完成后再放映几段在这些不同商店购物的英文影片,要学生认真听,并比较在之前的角色拌演时所用语言与实际影片中语言的差异。放映过后,教师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去这些不同的商店买东西,售货员和购物者的某些语言是否有重复,是否某些句型结构可以通用。然后总结出几个通用句型:如售货员可说Can I help you?May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Welcome to our shop.Please take your time.等等,而购物者则可说I want to buy……;I would Like to buy……;May I try on……?等等。通过这样的归纳总结,让学生对购物知识结构发生重组和改造。之后教师可再次邀请学生上台来表演所总结的句型,让学生真正掌握在真实语境下购物语言的运用。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统筹全局,在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时不能顾此失彼。而是要在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下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扬长避短,物尽其用,努力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李悦基于建构主义的多媒体英语教学效用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7)

[2]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m](第三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

[3]谢徐萍 师生心理的充分融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的再思考[j]教育探索2008(10)

[4]桑晓丽 运用建构主义指导英语课堂教学[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0(2)

[5]卢君 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高职英语教学[j]辽宁高职学报2007,9(8)

传统教育方法范文6

论文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概括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旨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和方武方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民族。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国家正统,道德教育不但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如“格物”是道德教育的起点,“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思是说道德修养必须从“格物、知致”,即认识道德规范开始,由认识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形成道德信念.即“诚意、正心”.才能最终达到约束自身行为,即修身的目的。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还是从德育发展的规律来看,这种观点都是符合个体道德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样。《大学》中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通过“修身”来达到的。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十分强调道德信念的作用。可以说,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既是我们民族优良的德育传统.又符合德育发展之规律。

(二)知行结合,以行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即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子日:“纳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就是说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即是对知行关系形象而生动的表达。王守仁曾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更是强调了知行统一的重要性。王阳明也认为“满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途径只有一个——“躬行实践”。

(三)立足当前,胸怀大志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要想提高道德修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诚实,首先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而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这里就提出了《大学》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立志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明确提出官员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在孟子的论述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诚然。要实现以上的道德理想,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如果一个人连“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小事都不愿干.又何以谈论治理国家呢?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启发受教育者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之心,胸怀天下的道德理想.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道德目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有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教育方法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启示作用。挖掘和概述中国传统德育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道德结构的思想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虽然没有关于品德心理结构成分的系统阐述,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极着丰富的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的思想.就是强调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提出的“仁者不忧”的思想.即有道德的人是感到快乐的人,强调的就是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社会中的道德关系以及这种道德关系的原则、规范、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品德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心理上对某种道德义务在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爱憎、好恶态度。

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憎什么人.可见仁德中含有“爱”和“恨”两种情艨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义务有发自内心所具有的定信念。孔子提出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均强调道德信念对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后来的儒家学者提出的“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已成为激励华夏儿女道德意志的格言警句。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十分重视道德实践的作用和道德行为的激励。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不能转变为道德行为。不能践履自己的道德诺言.这是一种可耻;言而不行.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言语慎重迟钝.行动却敏捷干练.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此外.孔子也十分重视道德行为的持续性。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坚守仁德规范,甚至连吃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违背仁德;一个人处处事事都要实行仁德,甚至在“流离痛苦“的时候也要按仁德行事。也就是说,即使遭遇不幸变动、困难等逆境,仍然不改初衷.坚持道德操守。

(二)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许多道德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彩。概括起来,这些道德教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启发诱导法

孔子说:“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愤”、“悱”的时机来进行启发。启发诱导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循循善诱”。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样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要逐渐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并付诸道德实践,从而养成道德习惯。

2.因材施教法

对不同的个体.先哲们很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对其进行示同方式的道德教育。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表扬颜渊道:“回也好学”,“回也不愚”“贤哉.回也”;而对于子路。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很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评的方式教导他。

3.以身作则法

孔子在德育中不仅重视“言教”。更重视“身教”。他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以身垂范,时时处处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学生们示范,以自己真诚坦荡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子路问君子。子臼:“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

根据儒家的道德观点.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开启善的心灵和德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心灵的道德修养。“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德。得为心得.则修亦修之于心。”在具体方法上,古代学者先后提出了诸如寡欲法、唤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耻感法、慎独法、诚敬存心法和返璞归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们通过修心育德达到至善的境界。

(三)品德考评法

在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心理考评方法。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线.进行品德考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例如,孔子评价“孝道”的基本标准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尽管这一标准在当代看来。显得有些片面、可是如果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道德标准来看。依然是一种具有实践价值的考评方法。概括的说.中国传统品德考评的方法主要有谈话法、观察法和自我评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