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存在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货币存在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货币存在问题

数字货币存在问题范文1

关键词:会计管理;数字化;相关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一、概述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迈入了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甚至可以说,谁掌握了第一手信息,谁就掌握了第一手财富。从而就能最先赢得商机。会计领域也不例外,目前,会计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全新的变革;而引领这次变革的将是数字化与信息化。这一点在出版社会计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所谓数字化管理,就是利用现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电脑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还有一些通信工程上的技术,实现对单一个体的量化管理技术,而后可以实现一系列职能的管理技术和办法。职能包括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开拓、发展等等。目前在一些大型的企事业单位,早已把数字化管理的思想融入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当中去。这样一来,不仅能让一些先进的数字化管理技术在出版会计方面得以广泛应用;还能为进一步构建完整的出版会计管理体系做好准备。而后,企业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强大,效益也就越来越好。

二、必要性与相关的影响力

现在出版社会计管理要以数字化管理为核心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全面步入网络时代已成必然趋势。因为随着出版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业务量与业务需求也越来越大。面对大规模纷繁复杂的信息,人们不得不提高自己的数字化管理水平。同时,现在图书市场已经全面放开。出版物的质量必须全面提高,才能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图书市场。所以说,出版社必须准确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发掘读者现有和潜在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增加企业竞争力。这样一来,就更进一步地促使出版社会计的数字化的革新脚步加快。

三、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出版社大都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从无到有,日益提高,ERP、CRM、SCM等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在出版业中得到应用和发展。但目前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体系,主要表现在: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数字化管理应用并存,每个出版社只是应用了数字化管理的一部分;系统功能较单一,大多只是简单的报表查询、汇总以及财务比率分析;系统提供的信息大多是货币性信息,而一些非货币性重要信息不能及时披露,比如资产质量、风险控制、客户关系等;系统缺乏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不能有效地支持管理决策的制定。

由于数字信息系统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财务信息反馈与业务信息反馈脱节,如发行与应收账款之间、销售与仓库之间无法进行信息的相互查询,导致数据来源多头、数据格式不统一、重复等。此外,由于各部门的系统数据不能充分共享,大量的数字不知道如何处理,大量的数据又无人问津,造成信息资源浪费。

数字化管理要提高信息处理的实时程度,实现管理从静态向动态转变,需要每天和经销商核对库存,而且了解三级下线的库存、经销情况,做到即时核对库存,对控制库存、调货、降低退货,意义重大。目前有些出版社和经销商核对库存的程度不够,也是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四、解决方案

数字化管理以管理科学学派和决策学派的理论为基础,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贯穿管理全过程,科学、完整的决策活动包括情报、设计、抉择和审查活动。因此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决不是购入一大堆软件、硬件,简单地用计算机及网络去替代手工劳动,也不是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网络中,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技术方而和文化方而的支持。因此,出版社必须有长期的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委任信息技术主管人员全盘负责出版社的信息系统建设,将不同业务系统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集成。系统设计时,主次分明,抓住重点。就是以书为主线、以成本为核心、全程贯彻营销理念。强化财务的核心作用,从选题开始就可以进行成本预测,到流程末端的成本核算,充分实现对每个品种的“事前预测和事后评价”体系。强化数据分析功能,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按任务、角色来定义功能模块,用最合理的流程,在最合适的时间,用最低的成本出版最合适的书。

数字化管理要求会计人员财务人员必须对数字化管理系统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和一定的控制能力,不仅要求相关财务人员具有扎实的会计业务知识,同时还要求掌握编辑、出版、计算机、发行等方而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会计在出版社数字化管理中的巨大作用。而我国目前的财务人员中熟悉信息技术的不多,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改变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的人才,为出版社的数字化管理奠定基础。

五、结语

从会计发展历史的角度来说,每一次会计领域的重大变革都是与社会的科技革命紧密相联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我国对出版会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进一步来说,对各个出版社的数字化财务管理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出版社会计管理已经逐步从过去的老旧管理模式转变为全新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即:较高的管理质量,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并且把进步体现在企业效益和企业文化上。总的来说,我国出版社会计管理的数字化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以弥补我国在相关领域起步较晚的缺憾。另外,还要加强相关财务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与综合素质,还要对需要改进的地方加以有效地改良,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使相关数字化管理技术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并探索研究出一条全新的出版社会计的数字化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元丽,于莲华.信息质量与会计信息化管理[J].中国农业会计,2012(07).

数字货币存在问题范文2

关键词:财务分析;存在;问题

1前言

企业财务分析是指企业根据信息使用的目的不同,从财务角度入手,比照目标和标杆指标,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专业分析,揭示活动结果与目标的差异,探求产生差异的驱动因素,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因企业运行环境变化快,需求、目标导向及分析方法的多元化,以及多部门多层次人员参与等因素,导致有些企业财务分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十个常见的问题,希望对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有所启发。

2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十个常见问题

问题一:重会计核算,轻财务分析。

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期。一方面,由于市场和自身的原因,有些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决策很少依靠财务信息支持,造成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调整频繁,为了跟上变化,大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没能处理好企业会计核算反映调整与财会工作服务经营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学习新准则、新制度以及调整核算体系和会计信息系统上,很少有时间进行财务分析,从而也难以通过财务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产品。在会计核算按照国家强制提供的标准照章处理,企业对财务分析的需求和供给都不足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仍存在重会计核算,轻财务分析的现象。

问题二:找不准需求,不知为谁服务。

在现实中,有些企业财务人员因不了解或不全了解相关各方对财会工作的需求程度,导致其不清楚财会工作为谁服务,反映在财务分析上则表现为:不清楚应为谁提供财务分析产品,应该提供哪些产品。

这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不习惯与业务单位进行对接,习惯以总部为据点运营,将本部门定位为居高临下的总部职能部门,不清楚财务分析的“客户”,不愿意为业务部门提供个性化的财务需求。财务分析一种模式走天下、只出一种财务分析产品,财务分析报告专业晦涩,让人看不懂。

问题三:定位不清,作用不明。

有些企业对财务分析的定位和作用认识不清,片面地重视企业财务分析,分析得很细,分析结果提示的问题也很到位,然而分析完后却到此为止,没有下文。他们错将财务分析当作战略执行分析的核心,而不是战略与战略行动方案。这样一来,导致财务分析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财务分析的作用似乎也越来越大,但企业仍在走老路,战略执行或偏离目标,或困难重重。

问题四:只检查过去,不指导未来。

受管理者控制性思维习惯的影响,有些企业习惯于对过去已完成、不变化、有结果的活动进行财务分析和检查,而不能够基于过去,结合当前,着眼未来进行分析和沟通。不服务于未来的财务分析,只会发现过去的问题和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

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上,这些企业的财务分析以内部的、静态的的信息为主材料,很少采用外部竞争者提供的动态环境信息,从而使财务分析结果无法为企业战略的动态调整提供指导和帮助,那么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是阳光大道还是荆棘丛丛就不得而知了。[]

问题五:找不到标杆,不知优劣。

由于没有战略、或战略不清晰,或战略没有转化为可执行的标准,有些企业对外不清晰行业竞争情况,不找或找不到外部标杆,不分析或分析不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看不到机遇与威胁。对内,缺乏走向战略目标的明确的行军路线和阶段目标,走到哪算哪,甚至不清楚企业走到了哪一阶段。

找不到外部标杆的结果是习惯于自我比较,习惯于与本企业的计划比,与过去同期比,是计划和过去存在问题还是当前存在问题,不得而知。没有正确的比较就没有真正动力,就不能找准正确的方向,找不准方向就不知企业存亡。

问题六:不考虑风险,或过于保守。

有些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决策不进行风险分析,过去运气比较好,胆子大,财务分析从不考虑或很少考虑风险,对分析结果不进行风险调整,把偶然的成功当成决策系统的必然成功,导致企业决策层夸大自身能力,喜欢冲击小概率事件,看不到前方万丈深渊,直到风险变损失时,企业已陷入万劫不复,难以重生的境地。

由于缺乏对风险的正确认识,有些企业惧怕风险,或缺乏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责任制度,要么视风险为洪水猛兽,要么但求无过,对存在风险的业务一律回避,满足于赚取微薄的利润,看不到风险中蕴藏的机会,错失发展良机,以致落后遭致淘汰。

问题七:不计资金成本,影响效率。

有些企业财大气粗,摊子很大,特别是一些垄断企业,项目分析与内部核算不计资金占用成本,企业内占用大量资金的业务单元明为贡献实为包袱。这类企业有时为了做大,并购了大量不计资金成本的微利企业,其结果是股东投资回报不断受到侵蚀而企业却浑然不知。这些企业虽长年盈利,净资产回报率却大大低于市场利率,占用股东和社会的大量资源低效运转。

问题八: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

货币计量假设虽然为财会工作提供了处理企业信息的便利,但也容易使一些企业只重视结果而不顾过程。有些企业重财务指标分析,轻非财务指标分析;分析的过程是从大结果到小结果;只出数字结果,而不清楚数字内涵,始终找不到产生结果的驱动因素,更没有涉及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以价值为管理基础的企业,倾向于降低成本和强化资产结构等较易达的的目标,常忽略外部众多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遗漏一些非货币性的外部战略性信息,对威胁与机遇的反应较慢;对内仅以财务指标评价,否决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业务。

问题九:习惯使用静态分析,缺乏动态分析。

有些企业习惯于用静态的思维、静态的企业发展战略、静态的市场环境、静态的生产经营计划和静态的员工需求与能力对企业进行静态的分析。这些企业很少关注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很少动态地去修正和完善企业的战略规划,很少调整行动方案。从而难以做到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问题十:不解剖整体,个体分析不足。

有些大企业、大集团规模越做越大,财务越分析越来越宏观,出现了重视整体分析,轻视个体分析的一锅煮现象。他们没有像解剖麻雀一样对企业各分部中心、各业务流程、各作业单元分别进行财务分析,因此也就分析不出个体的战略贡献,从而难以挖掘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分部中心的分析不客观,不到位,就会造成低效率挤占战略单位和高效分部资源的现象,而企业整体资源配置的低效,最终将影响企业整体效益。

数字货币存在问题范文3

A股的上涨在于当日发改委的公告称,又有一些新的项目获得批复。这是继批复总投资规模逾7000亿元的25个城轨规划和项目后,中国国家发改委再次公布批复的13个公路建设项目、10个市政类项目和7个港口及航道项目。将可能涉及的金额简单相加的话,这两天内集中公布批复项目的总投资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2009年政府出台4万亿元投资规划的时候,有23个项目获得批复。

拜发改委网站的公告所赐,A股一扫连跌4个月的坏运气,在9月7日当天沪市的成交量放大到1111亿元—还记得吗,在这天之前,沪市的成交量每天不到350亿元—两市约有70只非ST类股票涨停,一度上证指数的涨幅接近9%。

尽管如此,也不代表就可以高枕无忧。如果相隔3年再度推出规模巨大的刺激行动的话,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先来看看两组不太乐观的数字。

据CapitalVue的数据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2500家A股上市公司的应付款项占当季收入的46.5%,2008年年末这一数据为31.2%;应收款项占收入的31.2%,2008年年末为17.6%。

而《华尔街日报》报道,库存的数据也很可怕—第二季度A股上市公司的库存占当季收入的76.6%,较第一季度的81.9%小幅回落,但仍处于历史高位。2007年年末这一数字仅为48%。

应收账款的占比更大说明资金链存在问题,账期被拉长了。这可能是同上游的公司销售情况同样糟糕有关。而库存的数字则更旗帜鲜明地说明了一件事,那便是产能过剩了,很多商品根本卖不掉。

在这种情况下推出投资拉动计划的话,在短时期内会助涨股市,但更长一点时间,则会加重问题。

长久以来,中国的投资由中央或地方政府,或者是国有企业来主导,它们可能保留的计划经济的那套思维模式则会导致投资回报率一再下降—如果对已经过剩的生产力再次进行投资的话,则很难说可以得到多少实?惠。

如果需要投资大量的基础工程,就必然会导致信贷扩张—投资需要足够多的钱支持,官方会借此放松信贷。信贷放松后利率会降低,这会误导投资者认为市场不喜欢现在。在这种逻辑下,投资者会偏向投资于生产周期更长的商品—比如基础建设相关的原材料。原材料价格会全线走高,这样会导致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在库存过剩的情况下还要再次面对价格高企的原材料。这便会陷入一个没有出口的莫比乌斯带中。

这不是经济学理论的纸上谈兵,此前的4万亿元投资以及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都导致了原材料价格的暴涨。如果不想再次迎接危机的话,就最好在此打住,并长点记性。

关于市场的几件事

欧洲

9月7日全球股市大涨的原因还包括欧洲公布的债券购买计划。在此计划出来后,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国债收益率就开始齐齐降低—收益率降低说明债券价格升高,买的人更多了。南欧国家也开始经济改革,该削减的削减开支。投资者的神经也已经麻木了。不过,欧元集团在9月10日这周的会议是值得关注的。`

美国

9月12日是一个时间节点,如果要推量化宽松第三轮,则会在此时的议息会议上得到大的支撑。在中国股市大幅上涨,也就是发改委会加大投资的消息出来后,美元遭到了抛售。那些高收益国家的货币,比如澳大利亚元,在走高。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关系看起来还是那么紧密。当然美国没有理由推出量化宽松,但很难说2009年全球央行联手放开货币闸门的一幕不会重演—它们似乎都精于此道。

但如果要数据说话的话,美联储真的没有特别好的理由推出量化宽松第三轮—美国劳工部近期宣布美8月非农就业人数环比增9.6万,坏于预期;失业率为8.1%,好于市场预期。此前,经济学家平均预期非农就业人数将增加12.5万、失业率为8.3%。非农就业人数只是稍微低于预期,并没有非常严重的下滑—市场现在非常奇怪,此前害怕数据糟糕,现在巴不得数据越糟越好。

数字货币存在问题范文4

1.1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存在问题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是阻碍人力资源会计实际应用的最大障碍。由于人力资产的主观能动性,其价值处于不断变化中,很难将某项经济利益的流入和特定人力资源联系在一起,人力资源的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难以得到满足。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模式主要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价值会计和劳动者权益会计,每种计量模式都存在较大缺陷,缺乏可操作性,需要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导致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困难,缺乏统一的人力资源计量模式。

1.2人力资源会计利润分配存在问题人力资源经营权和所有权的统一,对人力资本能否获得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权尚存在争议。实际上,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收益的分配以各自产权为基础,由于产权界定不明确,无法准确测试人力资源价值。近年来,虽然一些企业为平衡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收益分配的矛盾,推出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等,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产权是收益分配的基础,在产权范围无法明确界定的前提下,人力资源能否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及如何分配等都是应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3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目前,尚缺乏统一的人力资源会计报告模式。在实务中,许多上市公司并没有在传统财务报表中体现企业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相关项目在报表中并无详尽列示,仅在职工薪酬项目一栏中可查找到以货币计量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同时,应付职工薪酬、员工基本工资及工资构成等信息并无体现,仅有总金额,外界难以了解员工的工资是否达到最低工资水平。由于人力资源信息列报和披露本身的复杂性,大多数企业没有将此类信息披露作为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也是企业人力资源应用中的一个巨大挑战。

2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2.1传统观念和理论研究落后受传统价值观念影响,人们对明码标价的做法始终不认同,这种观念上的束缚在相当程度上阻碍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有许多问题尚存在争议,未达成共识,如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主体、计量方法、信息披露形式、人力资本参与利润分配等。且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实践受理论指导,理论研究滞后,阻碍人力资源会计的实际应用。

2.2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有待完善我国至今还没有出台有关人力资源会计的准则和制度,阻碍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法律法规的缺乏,导致理论研究者的研究热情减退。同时,企业在应用人力资源会计时,缺乏权威和有效准则制度的引导,即使想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核算和管理,也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人力资源会计准则和制度,以提高人力资源理论研究者和企业对人力资源研究和应用的积极性。

2.3企业和社会公众人才意识淡薄企业和社会公众意识不强,没有重视人才在推动企业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企业应增强人力资产意识,重视人力资源投资,加强培训和日常管理。作为潜在债权人和投资者的社会公众,也应增强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的敏感性,企业披露的人力资源信息是投资决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社会公众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披露认知不足,对披露要求不高,导致部分企业不披露或少披露人力资源信息,披露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人力资源会计的实际应用,降低大众的重视程度。

2.4企业人力资源信息披露不足虽然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但在人力资源信息披露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企业没有规范的报告形式;另一方面,企业自身对人力资源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还有部分企业出于对自身安全利益考虑,不愿过多披露人力资源信息。因为人力资源信息是企业内部信息,如果对其进行披露,竞争对手通过分析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看出企业发展方向或通过中介机构挖走企业核心人员,会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2.5人力资源价值的估值存在技术障碍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等,每种计量方法都需要会计人员利用估值技术,进行判断。但是,首先,我国估值体系尚不健全,还未对人力资产评估作出具体规定,且没有形成标准化的估值方法;其次,人力资产具有不同于物力资产的特殊性,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最后,评估人员缺乏相应的评估指导和评估经验。因此,要实现对人力资源价值评估还存在较大困难。

3促进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对策建议

3.1更新传统观念,尽快构筑人力资源理论体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为适应时展,企业必须转变传统资产观念,提高对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认识,强化人力资产概念,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一起计入财务报表,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真正树立起劳动者权益观念,使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力资本所有者共同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理论研究大都停留在对西方人力资源理论的翻译和介绍阶段,尚未针对我国国情,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因此,我国会计主管部门和理论界要结合我国人力资源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借鉴西方国家的理论与实务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对当前理论上的空白和争议较大的项目设置课题,针对每一个课题进行有组织、群体性的研究,提出一套统一、切实可行的方案,尽快构建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

3.2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离不开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的保障,只有制订人力资源会计准则,明确人力资源产权地位,才能引起企业和社会公众对人力资本的重视,从而使实务界加强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研究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实际应用。因此,我国准则制定委员会应在充分借鉴外国人力资源理论和实际应用情况的基础上,尽快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力资源制度和准则,为人力资源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3.3在企业开展试点工作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全面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困难较大,为降低推行成本,建议国家出台试点方案,选择部分人力资源投资大且企业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人力资源会计的试点工作。这些组织的试点经验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实践,有助于发现理论研究中的缺陷和不足。要及时发现不足,完善理论研究。

3.4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计量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应该将人力资源确认为一项资产,在编制报表时,增加人力资产一级科目,并设置人力资产、成本和人力资产、公允价值为二级科目。在经营期间,对人力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发现有减值迹象的,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关于人力资源的计量,要明确难以计量并不代表不能计量,建议采用货币和非货币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计量。在具体实施时,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对普通劳动者,其工作具有同质性,因此,可以采用群体计量方式;而对企业的核心人力资产,则采用个体计量方式,聘请评估机构对他们的价值进行评估。

3.5加强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目前,我国对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还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政府部门要尽快出台人力资源会计准则,规范披露模式,可以采用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披露,对能通过货币计量的,可以通过财务报表进行反映,对非货币计量的,可以通过报表附注用文字、数字和表格的形式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进行补充说明,具体应披露人力资源投资状况、人力资源整体状况、人力资源计量方法及计量依据、人力资源价值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方法等。完整的人力资源披露信息有助于报表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4结语

数字货币存在问题范文5

一、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表等核算资料作为依据,采用专门的会计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风险和营运状况进行分析的财务活动。它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一)财务状况分析

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从不同方面反映企业的生产规模、资金周转情况和企业经营的稳定程度。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包括:分析其资本结构、资金使用效率和资产使用效率等。其中资金使用效率和资产使用效率分析构成该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它是财务状况分析的重点。常用指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二)获利能力分析

企业的获利能力是企业资金运动的直接目的与动力源泉,一般指企业从销售收入中能获取利润多少的能力。盈利能力可反映出该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因此,企业的经营人员、投资者和债权人都非常重视和关心。获利能力分析常用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营业利润率、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等。

(三)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指借款人偿还债务的能力,可分为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指企业保证及时偿付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到期债务的可靠程度。其指标有固定支出保障倍数、利息保障倍数、全部资本化比率和负债与EBITDA比率等。短期偿债能力指企业支付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到期债务的能力。其指标有现金比率、营运资金、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等。

(四)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是通过现金流量比率分析对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以及财务需求能力进行财务评价。常用指标有销售现金比率、现金债务比率、现金再投资比率和现金满足内部需要率等。

(五)投资报酬分析

投资报酬指企业投入资本后所获得的回报。投资报酬分析常用的指标有资本金报酬率和股东权益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报酬率等。

(六)增长能力分析

企业的成长性,是企业通过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和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其是投资者在选购股票进行长期投资时最为关注的问题。增长能力分析常用的指标有利润增长率、销售增长率、现金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和股利增长率等。

二、企业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一) 重视不足,企业分析人员的地位不高

据相关权威调查,在我国有65%的企业基本不做财务分析,50%的企业一年只做一次简单的财务分析,甚至有些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认为,本企业的所有财务及业务资料都是在自己的全程参与和控制之下形成的,情况清楚,无需再做什么财务分析。同时,由于企业管理层诸多思想上的误区,表现为财务人员在企业管理序列中的地位不高,缺乏话语权。长此以往,分析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开拓性不足,工作效率就不高,使财务分析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

货币计量假设虽然为财会工作提供了处理企业信息的便利,但也容易使一些企业只重视结果而不顾过程。有些企业重财务指标分析,轻非财务指标分析;分析的过程是从大结果到小结果;只出数字结果,而不清楚数字内涵,始终找不到产生结果的驱动因素,更没有涉及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以价值为管理基础的企业,倾向于降低成本和强化资产结构等较易达成的目标,常忽略外部众多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遗漏一些非货币性的外部战略性信息,对威胁与机遇的反应较慢;对内仅以财务指标评价,否决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业务。

(三) 财务分析方法方面存在问题

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无论是何种方法均是对过去经济活动所进行的反映。另外,会计报表使用者取得会计报表的时间,与业务发生的时间就时隔更长了,可谓时过境迁,因此,用过去的数据去判断企业目前甚至将来的财务状况,往往不切实际。同时,可比性是两种分析法的灵魂,只有具有可比性的指标采用比较分析才有价值,而由于报表数据的局限,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数据均缺乏可比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两种分析法的运用必然受到影响。另外,现行财务分析指标常常是重“量”而忽视“质”,会计报表较难揭示详实的资料,因而使会计报表使用者较难取得诸如存货结构、资产结构、批量大小、季节性生产变化等信息。

(四) 手工进行财务分析,成本高、耗时多

进行财务分析所依据的资料,除财务报表以外,还会涉及日常核算资料(凭证、账簿等) 和生产技术方面的资料。但是,在会计电算化尚未普及、系统不完善、效率不高的情况下,财务分析的工作仍主要由手工执行,凭手工对庞大的日常数据进行财务分析成本高、耗时多。

三、企业财务分析中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应该引起公司企业高层决策者和财务人员的足够重视

决策者和财务人员要把企业财务分析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落实其在企业正常运作过程中应起到的重要作用,努力做好财务分析的各个方面,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

(二) 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

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表等作为基本报表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同时,应更加注重对财务状况说明书的编制工作,其信息披露应反映企业的生产状况、采用的会计政策、或有事项、非货币性的与财务事项密不可分的信息以及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测,受物价变动影响的因素等。

(三) 财务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

首先,要剔除各种影响因素。在分析时可以将不同会计方法的影响差异剔除,将某些特殊、个别事件或因素剔除,选择同行业同等规模企业进行横向比较。其次,要注意各种分析指标的综合运用。如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比率分析相结合,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相结合,总量分析与个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便相互取长补短,发挥财务分析的总体功能效应。

数字货币存在问题范文6

关键词:内涵特征 附注 问题 对策

披露是财务会计发展到通过财务报告而非财务报表,在表外(包括财务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表述会计信息的一种形式。

在财务报告的披露已进入附注时代的西方国家,由于附注信息含量的增多,其附注信息长度早已远远超过了财务报表本身的长度,决策的有用性持续增强,使其重要性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财务报表附注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又作为财务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迟,财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各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其研究。

一、内涵特征

财务报表附注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以表内的括号注释和表外的底注附注的形式呈现,它主要起到一个对财务报表本身无法或难以充分表达的内容予以进一步的详细介绍,并就其内容看它同报表项目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财务报表附注披露信息补充解释说明报表项目的详尽内容,以及编制报表所运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附注和财务报表内容的质量特征存在一定的不同,大致为:财务报表表述的信息有严格的认定制度,是货币化的定量财务信息标准化、数字化,这是财务报表信息的显著特点;附注则不同,附注中可以用文字和数字一起表述,也可单独性的只用文字说明。从而可以提供一些非货币化或者非量化的内容,以及部分存在对企业有一定影响但又不符合现行确认标准的项目,可以看出财务报表附注不属于确认而属于披露,相比之下披露不像确认那样严格,具体特征如下:

1、补充性。财务报表附注打破了三张主要报表内容必须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拓展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内容,同时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限制要求,突破了揭示项目一定得用货币加以计量的局限性。通过报表附注的文字表述,加入一些定性信息或统计资料,弥补了财务信息的存在的空缺,进而能整体反映企业将面临的机会与风险,充分将企业价值体现出来,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最终助力信息使用者依据其数据对企事业经济活动进行最终的决策。

2、解释性。财务报表项目具有高度的会计信息浓缩性,可能因为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使用了不一样的会计政策,企业需要依据财务报表附注对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编制方法及主要财务报表项目等进行解释,这样提高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同时使不同企业会计信息之间的差别更具可比性,以便于进行对比分析。

3、附属性。财务报表是根基,财务报表附注是从属,财务报表与财务报表附注之间一直存在这样的主次关系。没有财务报表的存在财务报表附注就没有了依靠,就无处发挥其功能。没有财务报表附注恰当的延伸和说明,财务报表的功能就难以有效地实现,财务报告信息需求者难以得到满足,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建设性。财务报表附注并非单纯的只对财务报表作解释和补充,还要对其加以分析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整改工作的建议与措施,如:结合市场占有率投入产出信息等,管理当局可以了解本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采取措施,改进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扩大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除此之外,在财务报表附注中通过自愿披露企业环境治理、社区服务及在安排就业员工培训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并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因为财务报表附注披露内容和方法比较简单以及出于企业自身利益的考虑,企业对其应披露的信息不作全面的披露,而采取避重就轻、断章取义的手法,故意夸大部分事实,隐瞒部分事实,误导信息使用者。与公司相关的市场竞争、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化、营销策略、宏观产业政策披露得不完全,或根本不披露。企业之所以不愿意充分披露这些与公司发展有重大关系的、与会计有关的信息,应该是考虑到企业的这些关键信息披露,会将企业的真实情况展现在公众面前,信息没有保密性,会使同业竞争者了解自身的状况而影响企业竞争力,对企业发展不利。

2、会计信息披露虚假情况严重。从现实情况来看,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虚假。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国有企业粉饰报表虚增资产利润现象较多,而非上市公司、民营企业隐瞒资产减少利润现象较多。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使得资产所有者与资产管理者分离。管理者所出具的财务报告是所有者对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作出评价和进行奖励的依据,由于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使得管理者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调节会计信息。为了获得更高的薪酬或更高的评价,在真实信息或事实不能达到自己理想期望值的情况下,管理者就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目的对真实的会计信息作出篡改,虚增资产和利润并对外报出,使得投资者所获会计信息是经过管理者粉饰的信息,从而受到投资误导。另一方面,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在政府管理部门面前,资产所有者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目的对真实的会计信息作出篡改,人为地加大成本费用,隐瞒资产和收入并对外报出,使得政府管理部门所获会计信息是经过管理者调整篡改的信息,从而造成应收税费的流失。

3、我国会计信息披露事项还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存在滞后现象,往往是已经发生了期后事项,但并没有依据披露准则进行报表调整或更新财务报表附注,加上表外信息的披露也并不规范,这些都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公司在信息披露时一般是报喜不报忧,披露会计信息违规、随意。这些现象相比会计国际化要求,差距甚大。

4、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过低。财务报表附注披露与财务报表披露有所不同,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如会计政策和会计预测信息、估计变更、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等,对会计人员的作业要求相对比较高,而财务报表披露的信息则相对简单,其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会计凭证和账簿。结合目前实际分析,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在短时间内还是无法满足财务报表附注披露要求的。

三、解决对策

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可参照以下方法:

1、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完善企业制度,提高会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从信息的生产源开始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保证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2、发展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建立良好的社会审计执业环境,所有的社会中介应是独立的第三方。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风险意识、职业道德水准。确立职业道德与审计业务水平同等重要的教育目标。

3、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企业、以及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和监督,消除侥幸心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立体框架。加重对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和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对于剑走偏锋的单位和个人,制定更为严厉的处罚制裁措施,违规责任人不仅要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还要付出昂贵的信用代价,使之不因一时小利而铤而走险,对整顿市场秩序起到警示作用。

4、借鉴信用评级,资信调查等方式。主管部门对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定期进行评定,并相应实施管理。对于未按要求执行的公司,应对社会予以公布,并且其在扩大经营、申请贷款等方面受到限制,且会受到更为严厉的监督。这样,会促使企业自觉按要求进行会计信息的披露,努力提高企业在全社会面前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5、加大与外部信息的交流渠道,增大企业的透明度,以减少会计信息的不平衡,压缩经营者人为操作的空间。

四、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对财务报表及财务报表附注所提供信息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电子化的会计信息披露,使得财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出来,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以文字为主体,辅以数字分析的财务报表附注将会一直处在一个财务报告的重要位置而受到人们的注重。

参考文献:

[1]岳道贵.浅谈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J].甘肃科技纵横,2004,(06)

[2]李山海.谈谈财务报表附注应增加披露的信息[J].中国科技信息, 2005,07)

[3]裘宗舜,李琳.浅谈财务报表附注[J].会计之友,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