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暴力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暴力的原因

网络暴力的原因范文1

关键词:网络暴力 网络世界 中职学生

网络暴力是一种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

近些年以来,中职学校由于网络暴力引发的校园冲突事件已经呈现上升的趋势,处于发展中的中职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和影响缺乏成熟的判断,具有青春期的冲动,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精神大餐的同时又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等不良现象的影响,或者是面临网络暴力侵害时缺乏应对的策略,因此掌握避免成为网络暴力实施者和受害者等人际冲突事件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基于以上原因,在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管理系14级会计专业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共132人,年龄为15~17岁,女生125人,男生7人。

一、中职学生网络暴力现状

你们知道哪些行为属于网络暴力吗?你们在网上攻击过他人吗?你们在网上又被别人攻击过吗?围绕以上三个问题,在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14级的所有学生中进行了真实、客观的匿名问卷调查,由此获得了一些数据。

1.你认为哪些行为属于网络暴力?

有将近80%的人在网上受到过攻击,而从没有受到过他人攻击的仅占约14%。这个调查结果很让人反思,学生在面对恶意批评和谩骂的时候,表现义愤填膺,但其实很多时候,他们无意间却在做着让别人和让自己痛恨的事情!

二、中职学生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英国14岁女生汉娜・史密斯因不堪网络语言攻击在家中上吊自杀。在汉娜社交网站的个人主页上,这位14岁的女孩不时能收到很多同校同学的各类语言攻击和侮辱。在这位女孩自杀前,“这个世界没有你会更好”的信息还一直不时在女孩的主页上冒出。

汉娜之死,引起广泛的讨论和调查。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4年,10岁~17岁间的美国青少年遭遇网络欺凌的案件增加了50%,此类案件呈上升趋势。英国的一份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500名青少年中,很多人表示自己曾收到过恐吓留言或邮件,还有超过1/3的人表示,自己曾在网上攻击过他人。据调查获知:女生受到网络欺凌伤害的几率高于男生。约39.3%女生曾在网络上被欺负,略高于男生的34.4%,不过有27.3%的女生表示,而女生的欺凌行为往往更狡猾、更具杀伤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社交网站缺乏管制,匿名网友可以凭借语言暴力在网站肆意发泄。网络的“匿名性”使得有些学生错误的把网络世界当成一个不受限制的虚拟空间,从而不断自我放松。

第二,有些青少年涉及或参与网上欺凌活动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文明上网的意识。这些学生认为一切行为发生在遥远的空间,并不会察觉得到在个人网页重复污辱,极可能导致对方恐慌甚至担心人身安全。

第三,学生的法制教育滞后。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很好地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而进入网络世界后因为法律的约束很少,因而有些学生会不遵守日常的道理和法律规范,放大不良行为。

看似一句调侃或一句中伤,可能会带来暴力冲突,甚至危及生命!现今网络已经无处不在,学生身处其中,那学生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语言,努力创建一个干净的环境?

三、应对中职学生网络暴力的方法

第一,完善网络监管,加强对网络交流平台的管理,逐步推行网络实名制,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监管者应当加强同网络服务运营商和网络公司的交流合作,对不文明的上网行为进行适当干预。有些网站可以规定只有成年人才可以注册等。同时也要加大舆论的引导作用,发挥专家在释疑解惑、知识普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开放、平等的互动平台促进网络发展走向有序理性的轨道。

第二,加强对学生的文明上网教育,从道德层面约束学生行为。努力创建以家庭和学校为主体的教育监督系统,加强对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目前有一些学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不得登录社交网站或视频分享网站;同时也建议家长申请一个社交账号来监管孩子在社交网络上的言论。此外,抵制不良内容、不沉迷、良好地控制上网时间,都能有效地帮助青少年远离网络欺凌的威胁。

第三,加强学生文明上网法制教育。除了依靠道德约束外,还必须依靠法律。一方面,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法制教育,让学生在网络世界也能像现实世界一样遵守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政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据报道,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还相继开通了专门的网络热线,鼓励举报与网络暴力有关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刘伟峰,安晓静.网络暴力现象解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1).

网络暴力的原因范文2

资料显示,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网络游戏大约有95%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的,而且越“刺激”的游戏上网参与的人数越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学生逃学、校园暴力等。报上,网上经常报导有学生暴力行凶,走上犯罪的道路,而都与网络游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实,网络游戏特别是一些对抗性的暴力游戏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在这些游戏的背后,有一种更为隐蔽、更为可怕的思维在慢慢地向青少年的头脑渗透。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无视生命,残忍、肆虐,甚至达到丧失人性、令人发指的地步呢?我们或许可以从网络游戏中找到部分答案。

为了吸引更多的网络游戏爱好者,设计者竭力将一些暴力游戏的场面设计得更血腥,环境更逼真,力图综合地运用声光电,最大限度地产生视听觉上的效果,满足游戏者感官上的刺激。游戏者往往情绪紧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至于许多人完全陷入游戏的角色,真正达到了“人机合一”的程度。游戏往往设置为积分制,“杀人”越多分值(或等级)越高,这在无形中刺激了青少年的嗜血性。长时间这种近似真实的体验使他们习惯了厮杀与血腥场面,已经分不清虚拟网络和现实世界,把游戏与生活实际相混同,从而使他们的思想高度紧张,情绪变化更剧烈,富于攻击性,暴力倾向更强,这正是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另外,网络暴力游戏中设置的一些对抗情景,要求你必须出招快、狠、准,才能置“敌”于死地,这也使青少年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现实社会中无处不在的道德约束和法律威慑都荡然无存,人性中长期被压抑的生物性本能就在征伐杀戮中毫无掩饰地被释放出来。由于沉迷暴力游戏不能自拔的往往都是一些意志薄弱、自制力差的未成年人,因此一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类似网络暴力的情感和环境时,往往容易丧失理智,导致悲剧的发生。

在一些暴力游戏中,设置了虚拟货币、武器装备、宝物等,并且设计了“招降”对方的规则,即如果你“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对方阵营的大将就可以向你“投降”!这种规则潜在可怕的地方在于,我们是在把“招降”的观念悄悄灌输到孩子头脑中!设想这样的“规则”经过多次的成功运用,不断验证,逐渐强化,最终就会在这些孩子的头脑里形成共识。天真的孩子就会把这一观念加以无限地泛化,“金钱至上”的思维将在他们的头脑里确立,进而将形成一种扭曲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网络暴力的原因范文3

当我们惊异于互联网改变生活的力量,憧憬着它对民主政治和民主监督的巨大推动力时,网络暴力又向我们展示了它狰狞的一面。自“虐猫事件”后,“网络暴力”现象愈演愈烈,“铜须门”、“史上最毒后妈”、“姜岩事件”、“很黄、很暴力”的事件接踵而至,参与网民数量形成规模,不仅在网络上声势浩大,更对现实生活产生冲击。

从网络民意到网络暴力

不少网站,大到门户网站,小到专业网站,打开后,常会有的窗口显现,或者以“很黄、很暴力”为内容的社会新闻。诸多反道德、反传统、反伦理、反科学的现象、事件被置于网页的重要位置。有业内人士称,网站赖以生存的是点击率,点击率越高广告收入就越多,而性和暴力是增加点击率的主要法宝。

越来越多的网络群体暴力事件正在向刑事方向发展,网络声讨从正义的道德审判转变成对公民人权的践踏。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侮辱、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创伤,侵犯了当事者的隐私权与名誉权,给其生活造成相当大的不便。

纵观种种网络暴力事件,我们发现,网友们采取的策略如出一辙,将当事人的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使当事人承受的精神压力从虚拟的网络社区转移到现实社会中,打破了他们原有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围绕所谓“川航张敏佳事件”、“虐猫事件”、“铜须事件”及“崔真实事件”,某些网友所发表的言论,已经超越了正常理性,不仅在虚拟空间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更严重的是,当事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处罚。而这些处罚的基础,并不是公开的程序,而只是网络舆论的过分压力。

“网络暴力”已经开始挑战传统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底线,亟须运用法律、文化和道德等手段给予制止,治理网络暴力需多管齐下。

依靠技术治理网络暴力

我国互联网在网民表达事前没有建立“过滤机制”,事后也难以形成“追究机制”,自然就为一些不负责任的极端言论乃至“网络暴力”大开方便之门。在网络的舆论场中,情绪化表达、情绪的极速感染、情绪失控,常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容易导致非理性。

新加坡早报网也有网民论坛,网民通过邮件发来文章,编辑选择后到网上,它实际上是网民评论栏目。法国费加罗网站,除邀请少量名人开博客外,只有费加罗报电子数据的订户才能开博客,其网络论坛一般在嘉宾回答问题时才开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雅虎、CNN、BBC等境外英文网站未开设新闻跟帖功能,网民讨论归入论坛栏目当中。

2008年1月28日,韩国35家主要网站开始陆续实施网络实名制,登录这些网站的用户在输入个人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并得到验证后,方可发帖。从长远来看,对论坛、博客施行实名制,一方面保护了网民在网上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另外一方面也让网民知道,作为自然人,要对自己在网上的言行负责。依法治理网络暴力

如何界定网络暴力,“人肉搜索”能否入罪,在法律层面还没有明确答案,但这并不代表现行法律就不能制约网上的违法行为。造谣诽谤、毁坏他人名誉,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承担刑事责任;侵犯他人隐私权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而且刑法修正案已将保护个人信息作为修改的重要内容,同时个人信息也有望通过专门立法获得保护。有法学专家认为:网络暴力所涉及的问题,在《民法》中都可以找到应对,完全不必再引入新法。且网络技术尚在快速变化中,法又怎么立呢?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没有在此问题上立法,看来并非偶然。

对网上违法侵权言论如何管理,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以及提供“人肉搜索”服务的网站应该尽什么样的义务,对违法行为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等,都需要法律进行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笼统而简单的规定已成了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站逃避法律的借口。

如何将网络和现实区分、区别需要建立起合理的网络规则,以机制划清言论自由与侵权的界限,无论你是实名还是“ID”,都必须在同样的法律原则下畅游网络――在不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行使个人自由权利。如此,才能做到将网络暴力化解于无形。

有律师认为,做出不实陈述影响他人的社会评价,就是侵犯名誉权;陈述的是事实,如果没有征得当事人同意,就侵犯了别人的隐私权;“很黄很暴力”事件则直接侵犯了未成年人的权益。这些情况都触犯了法律。此外,“媒体审判”曾经在欧美惹出过极大祸害,因而被严格禁止;目前所谓的“网络审判”也应该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网络舆论应有自身的底线。

以德治理网络暴力

网络是虚拟世界,同时也是和真实世界并行、交融的现实世界;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很容易使有些网民不负责任的言行演化为“网络暴力”,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给他们造成极大的精神伤害和心理伤害,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有网民认为,“网络暴力”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匿名和暴力成本低。一分钟注册一个ID,谁也不知道我是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因此撰文写字的人在网上被骂个狗血喷头是常有的事。不仅仅是名人因网络檄文而承受着巨大压力。

网络虽然是虚拟空间,但并不是自我放纵的天堂,要使上网者重视网络道德,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进而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引导是关键。有人说,如果网上总是充斥着非理性和语言暴力,那么理性者和理性的声音就会自觉退场。反之,如果文明、理性的声音占据了网络言论的主流,那么那些惯于使用语言暴力和谩骂攻击者就会退场或者改变其行为方式。

注重发展战略,对于行业的生死存亡、兴衰荣辱来说,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而对此考量的基本标尺,就是看它是否能确立和坚持具有远见卓识的发展战略,并在战略实施和战略管理过程中,随时注意遏制自身因外部环境刺激而可能萌生的“非理性发展冲动”,做到以一种平常、和谐的思想定力来保持实现稳定持续发展,从而规避发展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增长陷阱”。

这亦如国际竞争力理论创始人迈克尔・波特所说,“在影响战略的诸多因素中,强烈的增长欲望可能是最危险的。增长,应该是把事情做好后的顺带结果。有时候,增长的欲望恰恰是危害企业行为的根源。”

构建和谐现实社会

事关“社会公正”的领域,尤以“弱势群体”遭到公权和特权侵害的事件最容易招来“网络暴力”。这是“民意”对尖锐的社会矛盾的正常表达,不化解社会不公,不消除“社会暴力”,“网络暴力”只会有增无减。面对社会不公,“不让说”充其量只是掩耳盗铃。即便是最无理取闹、穷凶极恶的网络语言,也只可能、并且只应该通过民主法治的建设来逐渐“稀释”――要求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良好的法治意识,最有效的手段不是宣传教育,而是建设一个良好的法治社会。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发现社会各界都在为建设一个良好的法治社会而努力。

互联网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快”与“好”之间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既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我们要确立“人本发展”观念,始终把奠定互联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础、维护消费者利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作为发展的追求目标及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网络暴力的原因范文4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传播; 民意

2  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原因

从 "很黄很暴力"到"很傻很天真",从"打酱油"到"俯卧撑",从"叉腰肌"到

"躲猫猫", 这些近年来最为热门的网络流行语成为了研究的典型例证。这些流行语大多

是以某个具体事件为基础,通过一些网友创作灵感的激发以及众网友在论坛、贴吧、聊天

室里的频繁引用、转载及再创作而产生并流行起来的。正是通过这样的途径,流行语在互

联网世界中滚雪球般的扩张起来的同时,不断探索着舆论表达途径,冲破旧有方式的限制,

也充分反映着现实中的社会问题和百姓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这些特点充分诠释了流行语

在当代社会兴起的原因,可主要从以下两点分析:

2.1在表现方式上开拓了舆论表达的新领域

互联网从诞生到迅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激发着其固有特征的不断彰显。于是,网络

舆论相对于传统舆论的客观优势便使得流行语自然而然地寻找到了最合适它的传播载体

--网络。这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也是网络流行语体现民意的客观条件。

相比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网络语境具有前者无法比拟的特征:时空任意性、非语

言交际手段缺失、网络中语境虚拟。基于这三大特征,网络媒体的使用者,可以以"博客"、

回复、跟帖等或公开或匿名的身份参与网络新闻的制作与个人意见的传播,并展开一种类

似于揭秘式的信息披露,进入传统媒体几乎未曾公开涉足或有意回避的一些社会敏感区

域,实现对现实社会实时的舆论监督。自由度最大、约束性最小,语所欲语、言所欲言,

网络舆论给民意的表达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载体。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舆论的一种重要

的表现形式,将这些特点表现得更加明显。

2.2满足了当代网民异化的心理诉求

当代网民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而这种普遍的心理特征是被异化的,因为在现

代工业社会大环境下,中国民众的自由心智往往被物质所统驭,而民众又不甘于被统驭所

产生的一种内心诉求。而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够流行,除了有网络这个客观载体之外,还

因为它具有着满足人们的这种主观愿望的心理性特征,这也是网络中产生的词语数以万

计,但真正流行的只是"这些"而不是"那些"的原因,更是网络流行语能够体现民意的

主观条件。当代网民的普遍心理特征主要有:

(1)减压宣泄、挑战权威

正前所述,由于社会主流媒体掌握了话语权,民间的人数众多却声音微弱,人们往往

会感到一种话语压力,最后转为厌恶权威和寻求宣泄。比如从"很黄很暴力"的流行原因

来看,CCTV在一则新闻中通过一个学生张某的口说出"某个网页很黄很暴力",于是"很

黄很暴力"迅速成为2008年的网络流行语。这实际上是网民通过使用"很黄很暴力"这

个词语来发泄对于这则新闻以及新闻的CCTV严重的不满情绪。

(2)消遣娱乐、调侃反讽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草根阶层参与到制造、传播与享受娱乐中来,

并且,娱乐本身就是一种舒缓压力、表达态度的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催生了颇具娱

乐气质,以新颖、调侃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一种蕴涵深意的符号。

3 网络流行语反映民意的重要意义

有学者给网络流行语做了一个贴切的比喻,称它为既能表现自身又能感知外界的皮

肤。其意义正是如此。网络流行语与现实社会环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不可分割,

它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又通过了网络这一特殊的媒介获得发展,虽然文字简练,

但却鲜明的表明了自身的意指。网络流行语又是异常敏感的,社会上发生的一个本来并不

太受到关注的问题,仅仅需要几分钟、几个小时,这个问题就会成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热点。

而网络之所以如此敏感,则要溯源于网络的主要参与群体,职业、年龄、地域、兴趣、收

入、经历等等的差别,使这一群体有了最广泛的触角,伸向了社会中的每一个细节。"敏

感"再加上"鲜明",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为它赋予了深刻的意义。

3.1 从社会角度看,信息流量与政治稳定密切相关

著名社会学家科塞曾经形象地把高压锅上的"安全阀"应用于社会学,指出社会存在

着矛盾和冲突,社会主体会因此产生一些不满情绪,这些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释放,便会

不断堆积,最终产生许多社会问题。

传统媒体以及一些官方的网站多被称为政府的耳目喉舌,网络与之相比终归是比较自

由的,所以媒体与官方的关系本质上成为了政府与人民关系的一种体现。无论在任何国家

体制下,社会的和谐状态表现在舆论上,都是政府主导着社会意识的走向,同时公众的知

情权和表达权又能得到充分的满足。网络为民众提供了一个发挥知情权和表达权的领域。

网络上发表的言论都是第一手的、最直接的意见,没有向传统媒体一样经过把关人的筛选,

没有经过党政机关和利益团体的审核,最真实地反映了民意。

3.2从个人角度看,网络流行语具有认识、教育、制约功能。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开阔视野、了解信息开创了一个极其宽广的天地,同时,网

络的交互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民意表达,为之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平台。

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百家争鸣的竞技场,各种观点往往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所以

各方传达出的舆论从性质上来说,有进步的、落后的,积极的、消极的,与正确的、错误

的之分,但是,网友借流行语来表达民意的过程,实际上正是一个各种意见、态度和思想

表达与交流的过程。每一个个体通过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跟帖争论,在舆论的形成过程

中将自己的判断和评价与其他人的态度相比较,从而也逐渐形成了正确与错误、善与恶、

网络暴力的原因范文5

武汉电视问政,源于去年掀起的“治庸风暴”,并逐渐从录播升级成直播。

人死了三年还在领粮补,“退休”村干部养老要村民掏钱,花费百万的水渠成了到处漏水的“竹篮子”……现场观众抛出的问题指向明确,基层问题、三农问题、城市管理问题,这些都是与公众切身相关的问题。武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的几十名官员,在电视直播中,无不变身为“表情帝”。

网络,口水汇成的暴力

从谩骂、挑衅,到抹黑、恶搞,再到人肉、约架,近年来“网络暴力”有愈演愈烈之势。

因此,专家建议,必须依法规范人肉搜索,完善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法规,通过明确人肉搜索的标准、范围及原则,为其画出一条法律警戒线。此外,媒体应进一步强化职业操守和伦理道德,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把关”能力,严格审查与核实程序,把握舆论引导的正确方向。

技术撬动政策:三网融合的另一种可能

在电视触网问题上,业界大多认为政策是决定产业未来的最关键因素。但广电的监管固然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家电厂商缺乏创造力。用技术撬动政策比现在一味逃避监管更加明智。

结合国内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当互联网发展之初,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也相当保守。但是互联网新技术不断涌现,最终互联网产业成为中国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国家在政策层面的认可。

韩国为何废除网络实名制?

2007年7月韩国通过了《信息通信网法》,正式实施网络实名制。然而,今年8月23日,韩国宪法裁判所全体审判官一致做出了“网络实名制”违宪决定,从而使引入仅5年的网络实名制将寿终正寝。

有很多因素导致了韩国网络实名制的废除:反对网络实名制的声音始终存在;实行网络实名制以来5年,并未达到大幅度减少网络暴力的初衷;网络实名制与保护用户信息安全发生了矛盾;近几年推特(twitter)、谷歌(google)、脸书(Facebook)等国际社交网(SNS)大量涌现于韩国是导致网络实名制行将废除的根本原因。

“电子眼”下的个人隐私

网络暴力的原因范文6

关键词:农村;青少年;暴力犯罪

1 导言

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但是却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今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犯罪的比率大幅度增加,其中青少年暴力犯罪在青少年犯罪率中比例极大。青少年暴力犯罪,是指青少年通过自身或者是借助外力、工具等,以的手段,对他人或者事物进行暴力行为,并造成一定后果的危险行为,这种行为严重危害社会安全。

我国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研究也有一些,本研究正是基于青少年暴力犯罪比率不断上升这一现状,试图从青少年暴力犯罪分子的各方面影响因素入手来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探讨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原因。本研究对于科学地解释、预防、遏制、矫治农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近年来,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已经成为经常遇到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极其复杂,分析其原因,主要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笔者依调查结果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

2 农村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总体状况

结合《青少年暴力犯罪情况调查问卷》和《狱警调查问卷》两份问卷的调查数据,从结果显示表明,青少年暴力犯罪比率呈上升趋势。其中,盗窃占首位,并有上升趋势;其次为寻衅滋事;诈骗次之。经过统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因素虽然复杂,但是有据可循,多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而这些影响因素中社会因素是最重要的。

2.1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

家庭结构、家庭教养环境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很大。其中,家庭自然结构中单亲家庭占32.6%,父母与子女关系不好占79.1%;家庭教育方式在家庭教养中起主导作用,家庭经济情况差也对青少年暴力犯罪产生负面影响。

2.2学校环境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

在校期间违纪行为如逃学、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也与起犯罪行为有着很大的关系;法律、心理、生理知识的学习不足,即这些课程落实不到位致使青少年法律观念淡薄。

2.3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

上网、电视等传播媒介在农村青少年的课余活动中占有很大比重。网络中的暴力游戏,电视暴力节目等这些传媒暴力会增加农村青少年的暴力倾向,也会减弱个人对攻击的抑制作用;从交友途径上看,在公共场所结交朋友占到48.8%,与社会不良分子的结交易使青少年误入歧途。

2.4个人因素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

罪犯参与犯罪多数受外界诱惑,且自身盲目冲动不考虑后果,因冲动不考虑后果而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占58.1%;另外法制观念淡薄,心理、生理知识缺乏,这些自身因素也与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有关。

3 结论

3.1 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从对河北省廊坊市万庄看守所在押人员及狱警的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青少年暴力犯罪比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中,盗窃占首位,寻衅滋事、诈骗次之。通过总结两份问卷的主观题答题内容,可以得出:部分其少年喜欢不劳而获,贪图物质享受,却不想付出劳动,从开始小偷小摸,渐渐走向盗窃的不归路。再有就是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并从游戏及电视节目中模仿暴力情节以致犯罪。根据《狱警调查问卷》主观题部分的调查显示,青少年暴力犯罪出现低龄化、年轻化、团伙化趋势。青少年暴力犯罪中团伙犯罪占70%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借助人多势众的心里,减少犯罪的恐惧感,还带有一些“并不是我一个人这样做”的逃避心里,从而做出一个人不敢做的犯罪行为。暴力型青少年犯罪的团伙化趋势已相当严重。

3.2 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暴力犯罪虽然有偶然性、突发性等特征,但是它的产生发展是必然受一定因素支配的。这些因素如家庭、学校、社会及青少年自身等其作用的发挥也不是孤立的,是相互作用,紧密结合共同促成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发生发展。范林顿评论了大量的预测研究,归纳为六类预测因素:早年的吵闹行为、不诚实行为、攻击行为或行为;有害的子女养育方式;犯罪的父母或兄弟姊妹;破裂家庭和有离婚或父母冲突引起的分离;社会剥夺;学习失败,表现为智力低、成绩差及逃学。本文试结合本次调查及有关理论对农村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影响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人这四大方面:

第一:家庭环境,经常是构成青少年暴力犯罪的主要成因。在家庭因素中,由于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紧张、要么苛刻要求,要么放任不管,子女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怀,就会引发一系列的消极心里和情绪,容易形成自暴自弃、易怒、暴躁等,会出现较强的攻击。

第二:学生逃学,自暴自弃,到处滋事生非,主要是因为现在大部分学校仍秉承分数至上的传统思维模式,片面夸大智育成果在教育中的作用,单纯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忽略了以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的素|教育。结果导致上述行为,发泄其内心的不平等压抑,极易走向暴力犯罪。

第三:在网络游戏、电视各种暴力文化中对青少年作用最深刻的就是传媒暴力。据研究表明电视等暴力节目会增加暴力倾向,其中的暴力节目也会减弱个人对攻击的抑制作用。另外,从交友途径来看,与社会不良分子的结交也易误入歧途,特别是社会闲散青少年、流失生由于社会经验少,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青少年自尊心强,有强烈的表现欲,争强好胜,不易受外界拘束,表现为道德法制观念淡薄。

参考文献:

[1]孙中国,牟君发.中国现阶段青少年的犯罪状况及对策.公安大学学报,1997.(5):14―18

[2] R.Blackburn著,吴宗宪,刘邦惠等译.犯罪行为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02―111

[3]王编.社会心理学导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245

[4]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