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的影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政治文化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政治文化的影响

政治文化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圣经文化 美国价值观 内政 外交 影响

    引 言

    圣经文化即与《圣经》和基督教有关的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各个方面。《圣经》与圣经文化对美国社会精神文明的影响已远远不只在宗教领域,更是深入到价值观、内政和外交等诸多方面。

    董小川教授在《20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一书中把宗教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归结为:从社会政治出发,宗教是美国国家的意识形态;从宗教的社会价值出发,宗教是美国政治生活的添加剂;从民族精神出发,宗教是美国事业的精神支柱。而在美国诸多宗教中,基督教和《圣经》所起的作用已远远超过其它宗教的影响,这就是圣经文化在美国社会中的特殊政治地位。

    1.0 圣经文化与美国建国

    16世纪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派剥去了不平等思想的宗教的合法外衣,为新教创造了社会心理条件,促进了致富的竞争,加速了资产阶级关系的发展。与此同时,加尔文主义的“预定论”认为人世间的幸福就是实践“福音书”中的教诲。改革的目的则是建立一个人间的上帝之国,用“长老制”来管理政教合一的城市共和国。这种长老制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受到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西欧各国的欢迎并广泛传播。加尔文宗在英国称“清教”。

    从1620年“五月花”号到达美洲开始。圣经文化就正式开始了对美国的影响。而此前为了预防无政府状态,由威廉姆·布雷福德发起而签订的《五月花公约》实际上是一种教会盟约式的民主协定,它显示了初来殖民地的移民对民主自由的渴望,以及希望政府是来源于人民之间的社会契约这一愿望。这一公约乃是北美殖民地乃至当今美国政治社会规范的基础。随着英国的清教徒为躲避宗教迫害大批来到这里,一位名叫罗杰威廉斯的英国神职人员于1636年创建了罗得岛殖民地。他主张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两大原则,这就为美国的建国理念奠定了思想基础。

    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的思想、学说更加系统化。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已经构成他们心目中“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宏伟蓝图。其中,洛克的分权理论经孟德斯鸠的改造以及美国的实践,形成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组织形式。孟德斯鸠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上帝的存在是有好处的”,这就为美国宗教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论法的精神》与“三权分立”思想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人民主权说”对杰斐逊和潘恩都给予极大的鼓舞:杰斐逊根据国家起源于契约的理论,认为王权来源于人民的权利,他在《独立宣言》中发展了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而潘恩从民主主义立场出发来论述自然权利理论;作为有神论者,他们都将《圣经》中“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演化为“人人生而平等”。他们的思想对美国影响极大。后来的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基本上是遵循着他们设计的政治蓝图建立和发展而来。

    虽然,美国在建国时就已将政教分离写进宪法,但是宗教始终与美国历史的进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无论现世主义者如何否认,都否定不了美国这个国家是始于基督教的事实,美国的国民性以及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霸权主义皆建立在这个观念之上。

    2.0 圣经文化对美国人价值观的影响

    从新大陆发现后欧洲殖民者越洋奔赴北美大陆并定居起,西方文明的价值观就被部分的“移植”过去。从而为以后慢慢形成的美国人的价值观深深打下了第一个烙印。新教伦理指导下的美国民众都重视物质成就的追求与获取,这就促使美国民众从一开始就在潜移默化中铸就了他们的实用主义思想。基督教文化不排斥经济,甚至鼓励人们通过自我奋斗获得财富,但从过度的追求“人权”“独立”开始,圣经文化已为美国民众悄悄埋下了个人主义的种子。虽然早期清教徒移民的求知和实用精神、拓荒好探险精神等在工业化的推动下逐渐形成整个美利坚民族尊重科学和理性的现代人文传统,但殖民时代清苦的生活致使人们长期以来喜欢新奇刺激和追求物质享受,于是享乐主义和金钱至上也将成为美国永恒的话题。

    3.0 圣经文化对美国内政的影响

    美国是英国的清教徒建立的国家,因而美国是个基督教国家。美国虽然才建国不到三百年,但美国人大多数都是欧洲的移民,他们受基督教的影响极其深刻。美国的立国之本和美国的宪法,都是以圣经为基础的。基督教作为一种主流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整个美国的政治进程:如美国国家元首就职宣誓必手按《圣经》;美国的钞票上赫然印着“我们信仰上帝”;美国的国歌里有“上帝保佑美国”的歌词;国会参众两院的每一届会议都是以国会牧师主持的祈祷开始;法官判案要手按《圣经》;美国的军队里有牧师、神甫等各种不同宗教的随军神职人员,身穿军官制服,在军中提供宗教服务。圣经文化的影响在美国代代相传,深深地渗透于美国政治生活之中。

    4.0 圣经文化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圣经文化在美国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政策。上帝给美国推行政治扩张、武装侵略和宗教渗透提供了最好的借口。美国自认为有领导世界的责任和义务,基督教救世主义为美国这个笃信基督教的国家干涉他国内政提供了最好的依据。美国把自己装扮成民主制度和自由思想的传教士。而发达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救世主义表现在外交上就是把西方文明作为先进文明的代表,不惜一切手段把一切非西方的意识形态降服甚至消灭,将美国自由、民主的光亮照笼罩到非西方国家的上空。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到1991年苏联解体,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有近80年是以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思想理论斗争为主体的,在那场斗争中,宗教曾起过独特的作用。同样,美国政府外交政策中依然可以找到很多宗教的痕迹——如布什的言语、布什政府对阿拉伯人的偏见及宗教策略、甚至美国所发动的一些战争。历史证明,美国人的这种宗教民族主义和宗教使命感与美国的对外扩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结 语

    总之,圣经文化为美国政治文明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美国政治文明是圣经文化的传承和演变。美国的社会变革、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及内政外交的相互作用等方方面面无不有着圣经文化的深刻烙印:圣经文化目睹了近代美国的诞生,圣经文化也见证了现代美国的茁壮成长。圣经文化更是监督着当代美国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董小川,20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EM],人民出版社,2000:4

    [2]吴克礼,文化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裔昭印,世界文化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倪世雄,世界文化故事大系:美国卷[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江宁康,美国社会与文化[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6]庄锡昌,西方文化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王恩铭等,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嗍,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8]刘澎,当代美国宗教[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政治文化的影响范文2

1.1冲击和弱化主流意识

我们所处在现代社会中,由市场经济等物质条件的优越性所带来的自我意识正逐渐膨胀,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学生更加注重在自我选择中成长。这一社会特征,使得大众文化有机可乘。大众文化以非说教的形式,将个人选择、价值追求与道德理想等编织进多种多样的形式中,转化为可以进行思想渗透的价值体系。不可否认,“拒绝被灌输”的心态在个别学生中依然存在,他们在“我不需要意识形态”的口号下,生活在各种价值和观念的幻觉之中,以为自身不受到思想束缚而获得“自由”。这一情形的出现与大众文化不无瓜葛,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遮蔽和消解作用,使得我们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主旋律有可能受到冲击,从而被冷落和遗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全球的扩张。西方文化思潮逐渐渗透和冲击着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一定程度上在塑造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消极的思想观念还会淡化他们对国家与社会的认同感。处在一个开放而多元的时代,人们现今比以往任何社会都拥有一个宽松的环境,主体性、自主性都得到较好的发挥。也恰恰如此,大学生的心态也具有矛盾性,他们既希望获得国家的帮助和他人的认同,又不希望受到国家和他人过多的干扰。在处理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容易以个人为中心,对国家和社会持冷漠的态度。可见,倘若不能坚守高校这个意识形态的主阵地,那么我们将面临着一系列的思想危机。

1.2使学生在过度追求流行中荒废学业

大众文化所具有的低俗化和过度娱乐化,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而言是不利的。在这个多元思潮交杂并存、各种观念相互影响、多样文化交流融合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浮躁心态逐渐显露出来。一部分学生为积累工作经验奔波于兼职、打零工,难免旷课;另一部分学生因为不知所措的迷茫、内外交迫的压力而选择逃避,通过网络游戏、逃课睡觉等方式来麻痹自己。大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蔓延着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一种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校园里日益浮躁的氛围,使得莘莘学子们讨论得最多的是“工作”和“薪水”,不少学生由于过度追求流行而荒废学业。在大众文化的氛围中,不同程度的恶搞、低俗、八卦、娱乐等形式,对于大学生的学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负面影响。低俗歌曲的逐渐泛滥、高校恶搞事件层出不穷、网络语言的谩骂亢奋、情惑的潜在危机以及八卦新闻的畅通无阻等,伴随着各种与大学生年龄阶段不相符的保健、美容、隆胸、整形等社会时尚,都逐渐成为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的现象。这些现象,与社会的主流文化虽格格不入,但难以被禁止,它们对于大学生人格塑造的负面效应着实让人担忧。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不少大学生甘愿放弃学习的机会,而整日沉迷于网游之中。我们看到,当前不少大学生都怀有追求利益、沉迷娱乐等信念,他们放任自己、寻求感官的刺激而舍弃理性思考,将信念和理想抛之脑后,甚至是时常陷入“无聊”、“烦躁”、“咆哮”、“郁闷”等状态。在将社会的主流文化弱化之后,一些大学生已经逃逸到社会的普遍规范之外,逐渐走向偏执,出现极富个性的“新新人类”群体。高度狂欢和零度痛苦,被视为大众娱乐的准则和规范,正在消解着人们最基本的同情、理解与尊重。大众文化中的功利、娱乐、媚俗等这些负面效应,正逐渐侵入高校的文化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甚至导致学生荒废学业。这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1.3消费行为的非理性

大众文化在高校的流行,还会引起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行为。目前,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会上异军突起的高消费群体,不良的消费观念也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具体而言,大学生与其他主体的关系正在向功利化方向发展,缴费上学的大学生认同的是“我拿钱买教育,我是消费者,而消费者就应该是上帝”的市场交换理念,在教师特别是侧重科研的教师成为“老板”后,师生关系被演化为劳资关系。大学生消费观念超前,容易接受网上购物、“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等消费方式;他们的消费结构有多样化的特点,如在交际、娱乐、恋爱、健身、旅游、美容化妆等消费领域都有涉足。因此,大众文化又被称为“满足大量消费而大批量生产的文化”。今年“3·15”期间,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在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消费维权状况进行调查,近日公布的结果显示:相比其他消费者,大学生群体的非理性消费明显,表现为攀比消费、浪66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费消费、冲动消费等。强烈的消费欲望、新潮的消费观念与脆弱的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造成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倾向。针对这些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借鉴他山之石,实现自身与大众文化的契合,并对大众文化进行政治引导和价值提升,最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问题。

二、大众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契机

2.1加速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表明,社会成员养成现有政治体系认可的信念,是社会政治体系存在的合法性基础,这是保证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前提。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生活的重要环节,它对于政治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的主阵地,对大学生实施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政治社会化就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政治心理的能动过程。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背景之一的大众文化,也同主流意识形态一样,在塑造着高校的认知观念和意识形态。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曾说:“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由于我国目前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个体的思想价值也走向多元化,大众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和流行,对于青年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尤甚。当前兴起的大众文化,在高校之所以能获得大量的主体和受众,主要是由于其中带着某种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以及精神生活等内容。在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未来兴衰,我们要不断加强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从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以及政治情感等方面入手,改变校园政治“小气候”,积极促成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2.2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流文化当然无可厚非,一直都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极其活跃,个性较为明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急需拓宽,尤其需要以多种方式来进行丰富多彩的教育工作。这时,大众文化就为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必要契机。“大众文化由于其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具有极大的数量和广博的传播途径,大量地传播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文化生活当中,对社会大众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力,这就使得大众文化成为一种成本非常低的提高文化素质的途径。”换句话说,低成本、娱乐性、渗透性等大众文化的特点,如果被借鉴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弥补主渠道的单一化,不失为一条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再者,在塑造价值观念、培育道德理想、增加民族认同以及传播文化知识等方面,大众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也展示出积极的一面。与传统那种以单一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相比,大众文化则具有隐性的渗透力,更能够为大众所选择和接受。大学生在欣赏大众文化作品或参加活动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品和活动背后的价值观念影响,并不时地对其中的语言、行为和情感进行有意识地模仿,既包括对人物服饰、举止等的效仿,也包括对内在理念和价值的接受。例如易中天从平民角度解读三国,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还原真实曹操、替周瑜辩诬、正说诸葛亮等。再如,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认知、处世之道、人格修养等方面来解读《论语》,不失为“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在媒体成为信息主要传播者的今天,当代大学生被称为“荧屏育成的一代”,其价值观念的形成主要是来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效应(陈雅萱等)自大众文化的影响。据调查,在对大学生的所有影响因素中,大众文化排名第一,之后才是同辈群体、学校和家庭。可见,在信息传播量最大、思想观念影响最深方面,大众文化不失为第一影响源。对于大学生来说,大众文化一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它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消遣娱乐的特征,逐渐介入大学生的思维领域,从而扩展至他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他们的社会生活。

2.3推动新型文化载体形成

教育的本质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而合格的公民是应该具有国家意识、公民道德、文化素养的。学校的教育不应该仅是完成知识的传授,它的渠道也不应该仅为课堂。这就要求学校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自觉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例如,在通讯发达和手机普及的今天,一个可以便利运用的教育载体便是手机。我国作为手机大国,以手机为载体的“拇指文化”正在兴起,这为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媒介。首先,以手机为平台,充分利用短信、E-mail、QQ、微博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等。若发现学生中存在问题,我们可以及时制定心理预防和干预机制。其次,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向,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才艺短信大赛”、“校园文明语征集”、评选“金拇指”等活动。最后,高校辅导员应开设在线心理咨询,进行大学生心理疏导,并以此带动相关新型媒体教育的建设,着力提高思想教育渠道的多元性和手段的多样性。

四、结语

政治文化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 网络文化 政治思想教育 影响

网络技术在近年来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对于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众多影响。网络文化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借助网络平台,在网上发表个人见解,网络信息,进行人际交往等等,形成多元的网络文化。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也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搞笑政治思想教育在面临网络文化多带来的机遇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网络文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影响着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文化更有效地进行高校的政治思想工作,避免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是目前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对于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机遇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想观念。同时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网络文化的发展时刻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高校教学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促进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发展。

(一)促进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更新

网络文化在高校校园中广泛传播,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等特点,为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条件。网络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平台,。网络信息更新快速,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思想观念的更新。网络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可以有效的促进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为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更好的教学手段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政治思想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好地教学媒体设备,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网络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可以丰富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提高政治思想教育水平。高校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室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思想工作的宣传,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文化的发展在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教学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也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教学水平。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所带来的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网络文化在促进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教学时,也使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面临更多的问题。首先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网络文化信息丰富多样,在这些信息中难免会有一些不健康的信息混入其中,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了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影响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正常进行。其次,网络文化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产生了冲击。网络技术的应用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教学,需要教师结合网络信息进行教学内容的丰富,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再次,网络文化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网络文化的盛行是学生逐渐沉迷于网络,但是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疏远了人们之间的感情,人与人之间形同陌路,不利于人际关系的交往和和谐校园的建设,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相适应。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如何更好地发挥网络文化对于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

(一)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

网络文化需要加强管理,来避免不良文化信息的传播,减少不健康的网络文化信息对于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首先建立健全网络文化管理制度。其次,坚决抵制不健康的网络文化信息。再次,需要加强立法,是网络文化的发展有法可依。

(二)提高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网络文化已经影响到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这就需要教育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提高自己的素质来适应网络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首先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网络文化信息和网络技术,在政治思想工作的教学中渗透健康的网络文化,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其次,教师需要对网络文化进行辨别,趋利避害。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障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

(三)趋利避害,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

在网络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网络文化信息的丰富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是学生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趋利避害,促进健康网络文化信息的传播。

四、结语

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网络文化的发展为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改善了学生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改善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水平,提高了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网络文化因其开放性,多元性,也往往会有一些不健康的信息掺杂其中,对学生的成长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很多学生成迷于网络不能自拨,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网络文化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能够趋利避害,杜绝网络文化对于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建设和谐文化校园。

参考文献:

政治文化的影响范文4

文化是不断变化的。从总的历史发展趋势来讲,我们可以认为,文化变迁是一个渐行不息的历史过程,既有对传统的粹取与摈弃,又有对外来文化的批判与吸收。本文采用了教育人类学意义上的说法,认为:在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中,新的文化特质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而部分旧的文化特质又在渐渐消失,这就是文化变迁,有时难以察觉,有时表现迅猛。

二、文化变迁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态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机制的创新最终目的还是为人服务的。因此,文化变迁对于研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影响作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规模与深度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新的境况。下文将从“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这一视角探讨文化变迁给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改变。

三、新媒体信息爆炸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转变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微博、微信等。随着互联网络和数字通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以网络文化替代纸媒为代表的媒介文化变迁带来了科技、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改变。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互动性、虚拟性、即时性和多元性等特点,浩瀚的网络共享资源使得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

1. 新媒体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手段呈现多样化发展。新媒体的灵活性和交互性有利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一个体都可以尽可能地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通过新媒体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较易走进大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也有利于围绕重点问题进行互相探讨,从而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和优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2. 新媒体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发生新转变。传统“填鸭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极易引起今天思想活跃、开放好动的人们的不满。在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以方便、快捷的特点日益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可以进行实时、平等的思想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也由封闭走向开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得到大大提高。新媒体通过极具感染力的传播工具,集文字、声音、图画等信息于一身,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调动了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精神。

3. 新媒体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空局限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人们必须集中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接受同一主题内容的教育,这严重受到了时空的限制。而且这种方式根本无法顾及到人们的思想基础、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特征的差异,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规律,其必然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互联网的了社会性、开放性、立体性等特点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解决这一难题。此外,互联网的交互性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时了解客体需要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到大大提高。

(二)新媒体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

1. 新媒体内容的多元性干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作用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多元的网络文化内容的传播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作用。作为新兴网络文化,其传播的信息包含着真的、假的,美的、丑的,其中各种负面信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特别是理想、信仰、民族认同感的形成等都会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腐蚀和消磨,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到极大的冲击。

2. 新媒体的发展导致人际关系淡化,交往能力下降。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能够同世界各地的任何一个人进行交流,这不仅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而且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这种“人一机一人”的交往形式,使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消失了,与真实情境中的社会交往差别甚远。这种交流方式缺乏口头语言表达和身体语言沟通,减少了与人面对面的社会交往行为,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个体的社会交往与交流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和心理健康。

3. 新媒体的发展导致人们道德观念淡薄,道德人格缺失。到目前为止,网络世界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而这些网上行为主要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道德良知的好坏和社会责任感的高低。这样,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必然会造成人们道德责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虽然网民中也存在素质较高的群体,但由于网络中充斥着“黄”、“毒”、“假”、“黑”、“诈”等腐朽现象,长此以往,必然也会对他们造成不良影响。

4. 新媒体的发展导致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冲突和失范。随着文化冲突的频繁化、多样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更加剧了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使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面对思想文化信息的多向贯通、舆论的多元表达、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人们常常被信息的新、奇、异所吸引,各种观念也随着信息的千变万化而飘忽不定;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文化,人们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以至于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共存局面,这种局极易造成人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畸变和冲突。

(三)加强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

1. 加强理论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中的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新媒体文化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丢了根本,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设非常不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渗透入新媒体当中,更快、更好地发挥其引领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首先,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地了解人们的思想状况。其次,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积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新媒体的丰富资源,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情绪控制训练、潜能拓展训练等,帮助人们进行自我调节;同时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体育和社会公益活动,帮助人们适应现实生活中的人际环境,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3.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建设一支精通新媒体运用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信息传播大师尼葛洛庞蒂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 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对于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在网络文化盛行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时代元素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充分体现时代性;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教育,充分体现针对性; 要结合大学生的新特点及时转变教育方式,充分体现互动性。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者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优秀道德品质,又具备传播技巧和媒介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政治文化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

前言:

目前大众文化对我国的社会文化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甚至有成为我国主流文化的趋势。自然也包括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难以忽视的重大影响。大众文化和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间具有一定的矛盾,但也保持着一定的一致,这就要求我国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勇于创新。

1.大众文化的性质

1981年大众文化的概念被正式引入我国,它是构成我国当代文化的总体格局组成的重要部分。大众文化、民间文化、精英文化和主导文化是我国当前文化系统的四个主要部分。大众文化与其他的文化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大众文化主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市俗文化,它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领域,它与其他文化例如顶西方、传统、现代等文化之间存在联系但又不属于谱系关系,大众文化显示了自身的特性和其并不是隶属于其中的某种文化形态。

1.1商业性

从运作的方式来讲,大众文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发展和运作,它蕴含着商业化的内容。大众文化产品在进入大众消费之前,与许多的商品一样均要通过商业化的宣传、广告和包装,来刺激大众消费的欲望,进一步扩大大众文化产品的诱惑力。

1.2通俗性

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精英文化相比较而言,它在市场占有量和总体数量上拥有绝对优势。人们现在依据电视的收视率来评价一部电视剧或者一个电视节目的好坏,它充分体现了数量在大众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1.3娱乐性

大众文化为了迎合社会大众的一般文化品味,满足社会大众对某方面的文化需求,这些都是大众文化娱乐消遣性的表现。但是,大众文化的这一特性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消极问题,例如大众文化所宣传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就会造成众多的消费问题。

2.大众文化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大众文化是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它使主流文化得到内容与形式上的深刻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扬我国主流文化的重要旗帜,它主要依靠从大众文化中所汲取的养料来更新和发展自己。大众文化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且博弈,既冲突也融合。

2.1大众文化与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性

首先,大众文化和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为目的的。从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角度出发,其面临着学校到社会、学生到社会人等多种转变,弹门的求新、求知和求乐等思维特征与大众文化“不谋而合”。其次,大众文化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提倡创新精神的。虽然大众文化是批量性、复制性制作生产的,但是,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尊重并支持原创的东西。大学生的行为比较前卫,思维活跃等特点决定了其参加大众实践文化的积极性,和重要实践主体,为大众文化增添了新的面貌。再次,大众文化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都具有人性化的理念。由于人本主义思想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由传统化的灌输说教逐渐转变为人性化的传授。最后,娱乐功能是大众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强调的。将文化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相结合,使其向寓教于乐的方向发展,实现被容到形式的根本文化变革。大众文化以遵循现实为原则,将快乐作为人生应有之义,这也是人们心理需求的基本展现。

2.2大众文化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在大众文化较为发达的年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弘扬的崇高早稻了平庸的大众文化的弱化。例如,湖南卫视的“超女”和“快男”等娱乐性的节目,总可以吸引无数怀带一夜成名之梦的男女参加海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弘扬的崇高的文化精神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性难以避免的与大众文化的自发性相冲突。作为自我意识极强的当代大学生来说,灌输方法极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与抵触情绪的产生,而在大众文化的影响方面大学生具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和自。

大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强制性政治说教与思想灌输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维护的中心地位和大众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边缘化倾向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大众文化与商品的消费意识消解并侵蚀了社会群体的理想信念和政治追求以及其对主流的意识形态的认可度,这造成了主流意识形态在边缘地位的停留。高校学生只乐于接受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思想政治内容,缺少对政治理论课的热情

2.3大众文化为高校思想机遇提供了发展机遇

大众文化的传播极其广泛,信息和知识的传播的周期与时间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大学生对世界的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了解世界的渠道和方法都是从前不可比拟的。大众文化为我们打开了高校思想教育的新局面。大众文化丰富了高校学生的生活和精神生活,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机遇;大众文化同时也主张解放个性,它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有利条件,它赋予了学生积极的主体意识。

3.在大众文化的背景写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虽然当今的大众文化已经被当做大学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强行遏制大众文化的发展,可能会造成反方向的作用。

3.1认清形势,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

大众文化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官方的意识形态主导文化,大众文化不利于我国社会所倡导的民族精神、传统道德和社会理想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大众文化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重要的机遇,起到了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大众文化的所具有的娱乐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也极大的提高了高校对学生宣传积极向上的政治思想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笔者通过对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分析,阐述了大众文化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巨大影响。以此,为大家充分认识、利用大众文化思想政治因素积极的一面,充分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参考。

参考文献:

[1] 朱海龙. 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再认识.学理论,2010,4.

政治文化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 宿舍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

后勤社会化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改革,学生宿舍管理社会化是其中的核心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原来以学校―系―班为主要形式的垂直管理体系,将会逐步向以学区为主的社会化管理体系转变,而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对一所大学来讲,必须建立起既具有本校特色又具备现代化特征,高雅健康的,以宿舍为中心,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的良好宿舍文化,这会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时,它在整个校园文化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宿舍文化的涵义及其特性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在大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的环境里,宿舍全体成员依据宿舍的客观条件,在从事各种可能的活动中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包括宿舍的室内设施、整体布局、卫生状况、规章制度、宿舍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学识智能、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根据对大学生宿舍的观察,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部结构大体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表层宿舍文化。主要指宿舍的内部设施、布局结构;第二层为中层宿舍文化。主要反映各种规章制度。如学生的学习、生活制度,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情况;第三层为深层宿舍文化。主要指宿舍成员的政治信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等。大学生宿舍文化的这三个层次互为表里、相互影响、互为转换,从而构成一个特殊而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

大学生宿舍文化从精神文化方面来看,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性。

(一)感染性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宿舍成员这一特殊群体在感情及情绪相互交流相互感染中形成的心理上的认同,其感染性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二)倾向性

倾向性是指宿舍成员受他人的心理感染而形成自己的判断;遵从、模仿他人,再现他人的行为和意见,从而形成统一的看法或行为,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外部特征,对同一事物抱有相同的看法或喜好等,这些都是宿舍文化倾向性的具体表现。

(三)动态性

大学生容易受社会上各种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心理、情绪等方面易变。如思维跳跃跨度大、涉及领域广、转换节奏快等,这些都使大学生宿舍文化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四)潜在性

大学生宿舍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主要不是通过规章制度等外部力量完成的,而是通过宿舍文化所形成的精神氛围和相应的物质环境,于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的,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二、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增强适应能力

多年来,应试教育忽略了对学生适应环境能力的培养。新生入学时,有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适应环境慢,面对新的环境,表现出无所适从、紧张焦虑的状态,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导致犯罪。而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能够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之学会与他人沟通,学会适应环境,为毕业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

(二)形成优良学风

大多高校班级没有专用教室,宿舍便成了大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场所,因而,宿舍的学习氛围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无疑会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产生积极的影响。宿舍成员都勤奋自勉、努力钻研、互帮互学,良好的学风就会成为主流,低级趣味和不良的思想行为将被摈弃。

(三)陶冶道德情操

优美的宿舍文化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使大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如沐春风,日益陶冶自己的性情,净化自己的灵魂,体味人生的意蕴,有利于提升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优化心理素质

宿舍是大学生自我表现和情绪宣泄的良好场所。大学生年龄相仿,文化素质接近,阅历相似,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互动。健康和谐的宿舍文化往往能使大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减轻由于学习、生活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如果宿舍群体和睦,个人的喜怒哀乐愿意向大家袒露,并能在宿舍群体中得到理解和支持,心理、情绪上的不满得到宣泄和调节,便能享受到真诚而自然、丰富而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消除宿舍成员之间的成见、偏见和对立情绪,这无疑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提高交际能力

宿舍是大学生之间联系最密切、交流最频繁的场所。一个文明优雅、融洽和谐、团结友爱的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应该是非常和谐的。人际交往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修课,而宿舍是一个小社会,是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实践场所。和谐共处、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宿舍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六)培养集体观念

宿舍的文化氛围,共同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起着促进作用。宿舍精神能够激发宿舍个体对宿舍群体组织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个体自身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从而使个体目标整合为宿舍总体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三、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建立健全宿舍管理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1.建立宿舍文明公约,消除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方式,提倡文明健康的言行举止;2.学校要把大学生在宿舍里的表现进行量化,列入学校对大学生的德育考核内容;3.建立正常的信息反馈和对话机制,学校或公寓管理部门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力争求得相互间的理解,加强对大学生集群行为的控制与引导。

(二)积极推进宿舍管理创新

对宿舍进行人性化管理是宿舍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一要提高宿舍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正的工作队伍;二要提高服务水准,及时提供情感、专业、文化、协调、环境、特色鲜明而贴心的服务,可以使管理措施得到学生的理解,促进管理工作措施的落实。一些高校成立了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不仅架起了一座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而且对培养大学生的自治、自主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品德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成为学校实现宿舍文化育人职能的重要阵地。

(三)注意宿舍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实效性

宿舍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一般来说,一个大学生的宿舍,都是大于三年的存在单位,在这超过三年的学习生活中,一个宿舍的成员朝夕相处,多数情况下,都会产生比较深厚的感情,都不会轻易也不愿意调动宿舍,是一个较为长期的整体。以宿舍、寝室为单位的文化建设,不能只注重表面,应以学生能否从中受益,效果如何为出发点,注重宿舍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四)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的价值导向

大学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对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将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尤其是在文化呈多元化的今天,对大学生宿舍文化价值导向的正确引导,就显得更为重要。大学生宿舍文化要尽力满足青年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审美要求,正确的态度是发现肯定它的价值,并加以引导,使宿舍文化朝着丰富多彩、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五)提升宿舍文化的层次和艺术品位

宿舍文化建设在内容、形式、目标等方面都要紧紧围绕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来确定。构建宿舍文化的内容体系应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实践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消遣文化与创造性文化的关系,突出创造性文化建设。即使一些浅层次的消遣性文化活动,也应寓教于乐,引导大学生从单纯的兴趣满足中升华出来,自觉地从娱乐中感受到艺术熏陶;二是处理好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高层次的文化活动。在大学生宿舍里,从宿舍的布置到宿舍的中心话题,都应大力倡导高档次、高品位的文化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

[1]杨松桃.高校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教育功能及结构[J].理论月刊,2001.5.

[2]林俐.论大学生宿舍文化[J].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3]梁超群.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浅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