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从众心理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从众心理的概念

从众心理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从众消费心理,消费者,市场

1从众消费者心理的形成

1.1消费者心理学的形成

从众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心理学的一个类型,我们首先应该大致了解下消费者心理学的形成。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为研究内容以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为目的。消费者心理学的形成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知识积累阶段。这一阶段与其说是知识积累不如说是社会进程中通过经济渗透的人性光辉。在这一阶段中,各个时代的学者各个地域的学者都不约而同的提出消费与心理学的微妙关系。如:“在东方,中国春秋末期的著名自由商人范蠡(陶朱公)已从分析消费需要入手,以“计然七策”经营商业,荀子提出生产要“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讲的就是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在西方,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已提出“欲望是心理运动的资源,一切情感、需要、动作和意志均为欲望所引发”的命题,古希腊哲人色诺芬最早提出“消费”这个术语,法国古典学派的终结者西斯蒙第提出了社会生产目的是满足消费需要的观点”。(2)体系凝构阶段。消费心理学的诞生与心理学、消费经济学及其他分支学科有着很大的渊源。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科学理论在实证研究中,不断向消费研究领域渗透,进而与消费有关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又反作用于应用心理学所致。在力学上这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原理,那么作用效果如何呢?从研究著作上看,1900年h ·盖尔出版《广告心理学》,以及1980年e·a若斯出版《社会心理学》,开辟了群体消费心理的研究领域,1920至1930年期间丹尼尔·斯塔奇撰著并出版了《斯塔奇广告回忆指南》和《广告学原理》。它们或侧面或正面的探及消费心理问题,它们的诞生为消费心理学的提供了前提条件。从实验研究成果上看,1920年j·b·华生的广告心理研究、1938年欧内斯特·迪士特的消费动机研究,哥伦比亚大学实用社会研究所的拉机斯费尔德和e·卡兹关于“人格的影响”的研究,哈弗大学r·a·鲍尔关于“知觉到的风险”的研究报告,为消费心理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有利的形成基础。(3)真正的学科创立与创新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中叶延至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可见消费者心理学这一学科还很年轻,待研究待发现的领域还有很多。然而伴随着市场经济主体的演变,社会文化的推陈出新,人的概念会越来越来重要,作为将人的心理与市场消费相联系的学科,消费心理学的发展必然会迈上一个更高更远的台阶。

1.2从众消费心理的成因

从唯物主义哲学上讲,物质决定意识,事物具有多面性。从众消费心理就恰恰体现了这一点。首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压力是从众的一个决定因素。在一个大环境下,谁做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或行为,往往会被其它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处,因而某个大环境下的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其次从众心理的产生是具有自然基础的。众所周知,动物群体这种一致行动的趋向性是长时间进化形成的,且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因而人类的这种心理特征也是一种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与生俱来的。例如人类社会形成初期的石器时代,集体狩猎群居而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再次从众使个人减少了信息搜寻成本。任何人在从事某一活动前,总得付出一些信息成本,包括时间和金钱等方面。而决策本身就需要时间,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用于决策的时间就会相应有些长。例如,一位消费者到商场购物,他本身喜爱的品牌众多,但只能决一而择,那么他就会参照他人意见甚至暗示。比如他会潜意识中观察购物完的顾客手中所持购物袋以哪家品牌居多;注意其他消费者谈及的品牌等等。在上述描述中,我并未提及消费二字,但我想说,消费只是人的一种行为之一,而从众心理的影响几乎遍布了人的所有行为。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着眼,选择从众的群体成员能获得某种报酬。鉴于任何人都是以自我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和最佳追求为原则。因而某人从事某种行为,肯定要符合某人的效用利益最大化法则。既然别人的行为可以对我负责,所以我模仿别人的行为极大可能对我有利。因为几乎不会有人选择对自己不利的事物。

上一段,我主要叙述了从众消费心理形成的群体因素。除群体因素外,还有情景和个人因素。这两点其实是很好解释的。先说情景因素,所谓情景因素,主要是指当消费者遇到商品信息模糊不清或者受到权威人士影响的情况下产生的情境。譬如风靡各大时尚周刊的各种时装秀中,评委主编设计师作为权威人士可能都会对一季的服装风格做出评论,于是就会出现所谓的“街头流行”现象。我再举一个例子说明所谓的信息模糊不清。例如,股市基金理财就是一种明显信息模糊不清的代表事物(这时由于其变动性多样性造成的),当然这里我是抛开专业人士就普通大众而言的。普通大众文化程度各异对股市基金等可能熟而不通,用而不精。这时就可能会发生,自己对商品不了解就去看别人怎么做。邻居买了A股赚了十万,但你不了解股票行情性质可能认为邻居投十万A股赚了,我投入我大概不会亏的心理。这是一种很明显的情景案例。再说个人因素,这里的个人因素包括的方面很多,其中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男人可能比女人更果敢做事有主见,女人相比就会差些;有些消费者思维灵敏智商高所受教育程度高,不会发生盲目从众,相反则易发生从众的消费行为;某地区居民喜食辛辣,外迁户会受其地域饮食文化影响,转而消费此口味的食品。

2从众消费心理的特征

2.1模仿心理是从众消费心理的本质。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周晓虹,1997)。在行为经济学中,将从众消费的大部分诱因归咎于模仿。在现实生活中,市场会有一部分消费者表示出一些示范性指向性的消费行为,暗示出一定的消费倾向,当这种倾向被认可时,其他消费者会产生模仿和重复他人行为的倾向,这种行为暗示扩散流行之后便形成了从众消费的行为,其意识就是从众消费心理。

2.2非正式约束与从众消费心理。所谓非正式约束是一种普遍社会现象,人们在彼此长期交往中形成的没有明文法规的,约定俗成的规定,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定大都会不约而同的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非正式约束潜移默化中占据了主流,并拥有对消费心理强大持久的约束力,明文规定与之相比就变得孱弱无势。所规定的该消费什么不该消费什么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影响就会很小。

2.3不确定性与个体理性有限性。在心理学中,无数实验及事实证明,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人们需要进行模糊回避,也就是对不确定性所表现的处一种厌弃感。奈特于1921年定义不确定性为人们无法预料和难以测度的变化。为了满足个人规避风险减小损失将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人们往往将自己的意见做保留并以群体意见为参考。这种不确定性也在某种程度上与凯恩斯在美国通货膨胀时所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所吻合。个体理性有限性其实是个相对群体而言的概念。(1)群体的智慧与理性往往是高于个人的,借群体为参照物会与相当大的安全感。(2)个人搜寻信息成本大难度高,依照群体节约成本,且可以提高容错率。(3)对自己的行为有所保留,在错误发生之际可以拟作应急方案(4)对于多数人来讲,多数人蒙受损失会比一人承受好得多,即心理平衡上的需求(5)结合本国国情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可谓是盛行至今。自孔子与其弟子在《中庸》中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后,中庸的思想就一直未离开中国文化,以至于促进从众心理的形成,并渗透到如今的现在市场经济中。

3从众消费心理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谈到从众消费心理不得不提到社会倍增效应。社会倍增效应一词是由物理学中倍增效应演变而来。之所以会被冠以社会一词,是因为这种效应适用于很多社会问题及现象。例如,兴起不久的电子商务,我国面临几大现状之一的就业问题及信息服务业等等。所以好好利用社会倍增效应,好好利用从众消费心理,利用二者的关系必定能为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经济效应。利用社会倍增效应不仅可以扩大消费需求,推动与之相关的产业发展,而且最后会福泽消费者。于企业而言,消费者需求的扩大,即扩大内需,必然会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于市场经济而言,市场的两个终端达到利益最优化也就是市场经济得到了最好的发展。然而从众消费心理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益处多多但对市场经济而言也是有其自身危害的。由于从众消费心理可以制造一股消费热潮,企业会利用热潮创造经济效应但也可能会在技术创新上产生惰性,产品制造上粗心大意。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利用不好会危害消费者危害市场经济。

4如何利用从众消费心理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根据从众消费心理的特征,要想趋利避害,大致要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经济法规建设,适当用明文规定避免不必要的盲目从众消费心理;(2)组织相关业界的权威人士产品权威信息,加强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辨识度,从根本上劈除混淆视听的谣言及错误信息,改变消费者心里对商品的掌握度及清晰度(3)建立普及全国的市场消费监管监督预警查处机制,使得问题可以有效率的解决,避免跟风从众消费心理的盛行(4)充分发挥我国消协等消费者利益维护组织的作用,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加强对非理性消费行为的防范。

参考文献:

从众心理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群体;群体心理;思想政治教育

一、群体心理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群体心理

群体是由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而成的,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中介,具有独立特征的,从而能与其他人群及个人区别开来的人群集合体,其最显著的标志是群体成员在心理上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群体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成员为了满足个体需要,以感情为基础自然结合形成的多样的、不定型的群体。

群体心理是相对于个体心理而言的,指群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群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群体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形成的,是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二)群体心理的特征

1、界限性。群体心理具有群体界限性。群体心理是在共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每一群体都有不同的于其他群体的需要、规范和结构。因此,群体有自己固有的界限,有内外之分。群体心理既是群体内共有的,又是区别于其他群体的。为了维护本群体的利益,要求群体成员遵守群体规范,力求向内,行为应与群体多数成员协调一致。

2、归属性。指群体成员自觉地归属于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即具有依赖群体的要求。群体心理的这个特征会使群体成员以群体为准则进行认知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该群体的规范和群体所遵循的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自觉的维护该群体的利益。归属感引发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发生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的特殊的准则。由于群体内聚力的高低不同,群体归属感表现的程度也不同。群体内聚力越高,取得的成绩越大,其成员的归属感也就越强烈,并以自己是这个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

3、排外性。所谓排外性,是指排斥其他群体的意识。群体具有相对独立性,群体成员具有整体意识,这就必然在不同程度上产生排外意识。排外意识是和群体成员把自己看做哪一个群体的成员或者说更倾向于把自己看做哪一个群体的成员相联系的。越是把自己看做小群体的成员,排外的意识就越是强烈。因此,“外人”也就更难进入小群体。这反过来也说明,人们往往更重视小群体的利益。

二、当代大学生群体心理现状

(一)盲目效仿他人的从众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从众现象非常普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膨胀、充满热情、敢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但另一方面,他们缺乏生活的阅历和理性的思考,在独立性、自制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方面还很薄弱,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盲目的从众容易使大学生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正确的方向,从而对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成员个性化趋于明显。大学生群体拥有共同或相似的追求与理想信念,从而使作为成员的大学生自觉维护这个群体,遵循该群体的规范要求,与群体其他成员保持一致。然而受多元价值观与文化的影响,加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使群体成员的思维独立性和判断性增强,个性特征和自我意识在行为方式上越来越明显。一旦群体的目标与个体意愿不相符时,如果个体的目标不能实现,同时心态又不能得到有效调整,会使大学生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减弱,不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会对个体自身、甚至群体产生不良影响。

(三)面对社会现象的困惑心理。大学生长期生活在相对简单的环境中,往往在心理上呈现出不够成熟、理智的特点。面对当前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姿多彩的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正之风,当大学生无法进行正确的分析时,会导致困惑彷徨,甚至无法忍受。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只会被这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去分析事物的本质,甚至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三、利用群体心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不仅影响学生成才和高校的发展稳定,还日益成为被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探索如何利用群体心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实效性与针对性,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和研究的新问题。

(一)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高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风,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与宽松活泼的环境。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益大学生身心的党团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同学们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能力提供更多机会和舞台,以利于个性心理的发展。

(二)加强班集体的制度文化建设。班集体是大学生正式群体的基本形式,也是大学生群体生活的基本载体。班集体人际交往和各种制度、规范、行为准则,即班集体的制度文化。通过加强大学生班集体的制度文化建设,约束和引导学生的行为。加强班集体的制度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班集体文化氛围,使同学们自觉服从那些从学校整体利益出发制定的行为准则,形成有效的“软约束”,减弱规章制度这种 “硬约束”给同学们可能带来的心理冲撞和由此产生的心理抵抗力,从而使学校各级组织达成某种统一、和谐和默契,规范学生的行为。

(三)正确引导从众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中的从众心理要分析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发现群体压力不妥当不正确的情况时,从众心理是消极的,要尽可能控制从众现象扩散,并积极支持个别人的正确意见,去抵制群体压力,防止消极从众行为的进一步发生;当群体意见正确时,从众心理是积极的,要善于利用这种积极的从众心理,产生强大的群体压力,促使持不正确思想或行为的某些群体成员,放弃其原有想法做法,尽快从众。当然,要转变某些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不能只靠群体压力,也不能完全靠从众,仍然要做细致的思想引导工作,发挥内外因的双重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正面引导非正式群体。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很多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大学生的社会生活。非正式群体是一种客观存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使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更加复杂。非正式群体本身固有的自发性、凝聚力和不稳定性既有利于满足学生许多需求,也带来诸如群体激情等消极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者来说,应当创造条件使非正式群体的积极性得到发挥,消极方面得到控制。对具有积极作用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并鼓励其存在,通过正式群体的认可赋予非正式群体更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芷英、王希永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从众心理的概念范文3

20XX学年第二学期

称:

乘务心理学

团队/教研组:

师:

使

材:《高速铁路运输心理学》

教案

课题名称

服务与旅客运输服务

授课班级

高铁

授课时间

20XX.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服务与旅客运输服务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重点

掌握铁路旅客运输的服务意识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导入】

认识心理学

【新授】

一.铁路旅客运输服务的基本概念

1.铁路旅客运输服务

2.铁路旅客运输服务特点

二.铁路旅客运输的服务意识

1.树立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服务意念

2.了解旅客心理状态,提高客运服务质量

【讨论、练习】

案例分析:售票员售票情况

【作业】

心理学起源的相关资料

【小结】

通过本章节学习,引导学生们掌握铁路旅客运输服务的基本概念并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课后反思】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教案

课题名称

心理学概述

授课班级

XX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XX.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重点

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什么是服务?

【导入】

心理学的起源

【新授】

一、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原始社会末期:萌芽

中世纪(11-14世纪):中断

15世纪初:文艺复兴,奠定基础

17-19世纪中叶:研究活跃

19世纪后半叶:成为独立的科学

1879年,冯特在莱锡比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冯特将心理学定义为:研究意识并探索控制心灵的独特规律。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讨论、练习】

收集心理学起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

【作业】

【小结】

掌握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

【课后反思】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概述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旅客的分类和旅客心理的概念

教学重点

明确学习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的意义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心理学的起源

【导入】

观察生活中的心理学

【新授】

一、高速铁路旅客的心理

(一)旅客的分类:

1、按自然构成分类;

2、按社会构成分类;

3、按旅行目的分类;

4、按购买动机分类。

(二)、高速铁路旅客的心理需要

1、旅客的一般心理需要;

2、旅客旅行需要的表现。

二、在高速铁路运输中旅客心理的规律性表现

1.旅客动机的产生

2.旅行交通工具的选择

3.购票

4.去车站

5.进入车站及上车

6.车上旅行

7.到站下车及出站

8.继续乘车旅行

三、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研究对象:旅客

2.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1)了解旅客心理需要

2)把握旅客的心理需要

四、学习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提高客运服务工作的主动性

(二)提高客运服务工作的针对性

(三)提高客运服务工作的周到性

(四)树立铁路客运服务人员正确的服务观

(五)提高客运管理工作水平

【讨论、练习】

旅客购买高铁二等座车票曾更高等级座的心理分析

【作业】

收集高速铁路旅客运输过程中的旅客心理案例

【小结】

掌握心理学、旅客运输心理学与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的关系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基础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本质及其行为特征

了解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能够熟悉服务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个性心理特征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旅客的分类

【导入】

人的本质及行为

【新授】

一、人为学基础理论

(一)人的本质

1、关于“人是什么”的问题;

2、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二)、人的行为

1、关于人类行为;

2、行为种类;

3、研究人的行为的目的。

二、心理学基础理论

(一)关于心理学

(二)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3、心理现象与行为

(三)群体心理

1、群体的含义与分类

2、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3、群体的沟通和冲突

(四)个性心理与群体心理

(五)心里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讨论、练习】

服务群体的沟通技巧

【作业】

【小结】

具有通过旅客或旅客群体的行为特征分析其个性心理的能力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基础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各种管理学理论

教学重点

能够结合群体特点提供个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心理学基础理论

【导入】

管理学的基础理论

【新授】

一、管理学基础理论

(一)管理的实质与管理学体系

(二)西方管理理论概述

1、古典管理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

3、现代管理理论

(三)管理现代化的表现

1、管理科学化思想

2、管理民主化思想

3、管理高效化思想

4、管理系统化思想

5、现代市场营销思想

二、消费心理学

(一)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分析

三、管理心理学

四、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及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具有从心理学、管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旅客心理特征的能力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心理过程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心理过程

教学重点

熟悉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心理学、管理心理学、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导入】

认识过程包括哪些?

【新授】

一、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

(一)感觉

1.感觉的特征

2.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

2)内部感觉

3.感觉的意义

4.感受性与练习

(二)知觉

1.知觉的种类

1)物体知觉

2)社会知觉

2.知觉的活动过程

3.知觉的基本特征

1)相对性

2)整体性

3)理解性和概括性

4)恒常性

4.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

1)知识经验

2)注意

3)定势

5.知觉与感觉的区别和联系

1)知觉和感觉的区别

2)知觉和感觉的联系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能够利用感觉和知觉的特性提高客运服务质量。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心理过程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熟悉人们认识某个事物所需要经历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

充分了解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的特征,培养铁路客运服务人员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认识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感觉、知觉的基本特征

【导入】

人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新授】

一、记忆

1.记忆的分类

记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划分为形象记忆、语言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2)根据记忆的线索划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3)根据记忆时意识参考的程度划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4)根据记忆的时间长短划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5)根据信息加工处理与存储的方式划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2.记忆表象

1)形象性

2)概括性

3.记忆过程分析

1)识记

2)保持和遗忘

3)再认和重现

二、想象

1.想象的功能

1)想象具有预见作用

2)想象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补充的作用

3)想象具有替代作用

2.有意想象的种类

1)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3)幻想

3.想象与创造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能够利用记忆和想象的特性提高客运服务质量。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心理过程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熟悉人们认识某个事物所需要经历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

充分了解思维、注意、语言心理活动的特征,培养铁路客运服务人员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认识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记忆、想象的基本特征

【导入】

什么是思维?

【新授】

一、思维

1.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2)概括性

2.思维的种类

1)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语言逻辑思维

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4)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5)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3.思维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概括和系统化

3)抽象和具体化

4.思维形式

1)概念

2)判断

3)推理

二、注意

1.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整合功能

4)调节功能

5)监督功能

2.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紧张度

3)注意的稳定性

4)注意的分配

5)注意的转移

三、语言

1.语言的特征

2.语言的结构

3.语言的种类

4.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能够利用思维、注意和语言的特性提高客运服务质量。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心理过程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掌握各种情感体验对人们认识事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情绪、情感提高客运服务质量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人的认识过程的基本特征

【导入】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和体验,这些体验属于什么?

【新授】

一、情感过程

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2.情绪与情感产生的基础

3.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4.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

5.情绪的种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6.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7.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动机功能

3)组织功能

4)信号功能

二、意志过程

(一)意志的含义

(二)意志行为

1.意志行为的特点

(1)意志行为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

(2)意志行为和克服困难相联系

2.意志行为过程

1)确定决定阶段

2)执行决定阶段

(三)意志与认识、情绪、情感的关系

1.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2.意志和情绪、情感的关系

(四)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

2.坚定性

3.果断性

4.自制性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充分利用情绪、情感达到提高客运服务质量的目的,通过学习加强自身意志品质的培养。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个性心理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个性意识倾向的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

能够结合旅客的外在行为表现分析其心理动机及服务需求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心理过程的一般性认识

【导入】

你的个性是什么样的?

【新授】

一、个性意识倾向

(一)人的需要

1.需要的含义

1)需要是对现实要求的反映

2)需要是个人的一种主观状态

2.需要的运动过程

3.需要的分类

1)从需要的性质分

2)从对需要的迫切程度划分

3)从需要的范围划分

4.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2)马斯洛的观点

3)需要层次理论的意义

5.人的欲望

1)欲望的种类

2)欲望的特性

(二)人的动机

1.动机的含义

2.动机的分类

1)生理性动机

2)社会性动机

3.动机的影响因素

1)嗜好和兴趣

2)价值观

3)抱负水平

(三)人的兴趣

1.兴趣的概念

2.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倾向性

2)兴趣的广阔性

3)兴趣的稳定性

4)兴趣的效能性

3.兴趣的分类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根据旅客的行为表现分析其个性意识倾向或其心理特征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个性心理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表现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旅客的气质特征分析其气质类型进而提供相应服务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哪些?

【导入】

你的期望是什么?

【新授】

一、个性意识倾向

(一)人的期望

1.期望的含义

2.期望心理的产生

3.期望的心理特征

1)表现出一定的期望概率

2)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动力

3)期望心理随客观环境及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4.期望理论

(二)人的挫折

1.挫折的含义

2.挫折的产生

1)产生挫折的一般原因

2)产生挫折的组织原因

3)对挫折的容忍力

3.挫折行为

1)情绪上的反应

2)防卫的方式

3)环境的不良适应

4.避免挫折的措施

(三)人性

1.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

2.人性的假设

1)经纪人

2)社会人

3)自我实现人

4)复杂人

【讨论、练习】

【作业】

【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根据旅客的行为表现分析其个性意识倾向或其心理特征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个性心理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个性意识倾向的具体表现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旅客的气质特征分析其气质类型进而提供相应服务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哪些?

【导入】

你的期望是什么?

【新授】

一、个性意识倾向

(一)人的期望

1.期望的含义

2.期望心理的产生

3.期望的心理特征

1)表现出一定的期望概率

2)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动力

3)期望心理随客观环境及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4.期望理论

(二)人的挫折

1.挫折的含义

2.挫折的产生

1)产生挫折的一般原因

2)产生挫折的组织原因

3)对挫折的容忍力

3.挫折行为

1)情绪上的反应

2)防卫的方式

3)环境的不良适应

4.避免挫折的措施

(三)人性

1.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

2.人性的假设

1)经纪人

2)社会人

3)自我实现人

4)复杂人

【讨论、练习】

你的兴趣都有什么?你觉得自己现在有欲望吗?你现在需要什么

【作业】

人的动机有哪些?

【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根据旅客的行为表现分析其个性意识倾向或其心理特征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个性心理的一般性认识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5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表现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旅客的气质特征分析其气质类型进而提供相应的服务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哪些?

【导入】

你的气质属于什么类型?

【新授】

(一)个性的形成

1.个性的特点

(1)独特性

(2)综合性

(3)稳定性

2.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先天决定因素,即遗传因素;二是后天决定因素,即环境因素。

3.环境对个性的影响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儿童时期

2)学生时期

3)走向社会时期

(二)人的气质

1.关于气质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指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

2.气质的类型和特征

气质可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进行划分。

3.气质对管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1)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2)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

3)气质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4)气质影响人的情感和行为

(三)人的性格

1.关于性格

2.性格的特征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类型

4.性格的本质

5.影响性格的因素

1)生理性因素

2)环境因素

6.性格发展的过程

(四)人的能力

1.关于能力

2.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认知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3.能力与兴趣的关系

1)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划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2)兴趣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

3)兴趣具有社会制约性

4.能力与知识、技能

1)区别

2)联系

5.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1)性格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能力为基础

2)能力发展水平受性格特征的影响

3)优良性格特点往往能够补偿某些方面能力的弱点

6.能力的个体差异

1)能力的质的差异

2)能力的量的差异

【讨论、练习】

不同类型的人格对应的人物有哪些?

【作业】

性格和气质有何区别?学习气质的相关知识对你有什么指导意义?

【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气质的相关知识对未来工作有指导意义。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年轻旅客群体的心理特征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5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对旅客群体进行分类的方法及年轻旅客心理特征的积极和消极特点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年轻旅客的行为表现分析其心理活动及心理特征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人的个性和气质类型有哪些?

【导入】

多大的人算年轻人?

【新授】

年轻是一个中性的词语,指年纪不大者,多指年龄介于十几岁至二三十岁间的人,强调的是相对来说年龄处于较小状态的成人。

一、年轻旅客心理特征中的积极和消极特点

1.朝气蓬勃勇往直前

2.主动积极、勇于创新

3.类似成人的新需要大量涌现,激起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4.情绪强烈、情感丰富

二、青年自我意识的矛盾

1.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3.求知欲强而识别力低的矛盾

4.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5.幻想与现实的矛盾

三、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

1.正面心理特征

1)聪明开朗、善于思考,创造力强

2)同情心强,乐施好善

3)办事认真,有进取心

2.负面心理特征

1)依赖性大

2)任性专横

3)自我中心

4)性格孤僻

四、年轻旅客的心理特点

1)热情好动、独立性强

2)维权意识强、态度固执

3)服务要求高、肯提意见

4)自尊心强,情绪易偏激

5)尊重权威、能服从管教

【讨论、练习】

作为年轻旅客你乘坐火车时有何要求?

【作业】

年轻旅客群体有哪些心理特征?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多了解年轻旅客群体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以便在工作中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本地及非本地旅客群体的心理特征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5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本地及非本地旅客群体的组成及其出行规律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与本地及非本地旅客旅客群体沟通的技巧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年轻旅客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导入】

你对于大连市来说是本地旅客还是非本地旅客?

【新授】

一、本地旅客是高峰客流的主体

在高速铁路交通系统中,本地旅客是主流的旅客群体,在全部客流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1.高峰客流的主体和特点

公共交通工具的客流分布是不可能一直保持均衡的,其中客流最集中、客流量最大的状态就称为客流高峰状态。这种高峰客流状态发生的时段就称为高峰时段;客流高峰的最大客流量就称为高峰流量。

2.高峰客流旅客的心理特征

通勤旅客是高峰客流分主体,正是因为他们将高速铁路作为上下班、上下学的交通工具,因此高峰客流旅客具有明显的通勤旅客群体的心理特征。

1)赶点心理

2)将就心理

二、非高峰时段的本地旅客

三、非本地旅客的心理特征

(一)非本地旅客的分类

(二)旅客的文化修养

(三)一般的非本地旅客

【讨论、练习】

作为本地或者非本地旅客你的心理是什么?

【作业】

高峰客流主体有哪些?其客流特点是什么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能够根据旅客的外貌特征、言谈举止对旅客进行分类。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常见的旅客心理现象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5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高速铁路运输中旅客的平等心理及从众心理,嫉妒心理表现及其心理特征

教学重点

认真学习、掌握不同旅客的不同的心里特征的外在表现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本地及非本地旅客的心理特征

【导入】

你对自己的相貌、体形满意吗?

【新授】

一、人格心理

不同的人格是造成人们行为表现各异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人格具有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人格属于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范畴。

准确来说,人格具有3重含义:

(1)人的道德品质

(2)做人的权利与尊严

(3)人的行为模式。

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大性格”是指五种普遍的人格特征:外向性、神经质性、和善性、严谨自律性和开放性。特别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开放性仅是个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心理学家认为,这五项特质能够基本确定一个人的性格。

人格心理是最普遍、最常见和最为基础的人类心理活动。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必须认识到:虽然每个乘客的人格都不完全相同,但他们对服务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即:自己的人格必须得到尊重。

二、平等心理

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人对人的一种态度。平等是人类的最基本、最普遍和最常见的心理特征之一,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理想之一。

一般而言,需要重点关注的乘客群有:非本地乘客、进城打工族、残疾、体弱、老年乘客等,他们往往对平等服务的要求比较敏感,也最容易产生误解。

三、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人类的一个思维定式,思维上的从众定式使得个人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能够消除孤单和恐惧等心理。

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能保持独立性,不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四、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的发生、发展,从内心感受而言,一般有3个层次:前期依次表现为由攀比到失望的压力感;中期表现为由羞愧到屈辱的心理挫败感;后期则表现由不服、不满到怨恨憎恨的发泄行为。

嫉妒心理是一种社会心理,它一定要有第二者或第三者存在,而且这个第二者或第三者在某些方面可能比嫉妒者要优越,或虽不优越,却对嫉妒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美国心理治疗专家提出的打开心胸的办法:

想象一下,你来到大海边,大海是取之不尽的,无论你用盆、用缸,甚至是巨盆来

装,都无法把海里的水装完。

想象一下,你行大海里面取你要的水,而别人也在那里取水,而大海是取之不尽的。

【讨论、练习】

从众犯罪是否应得到法律的制裁?

【作业】

什么是人格?简要说明人格的形成过程。

【小结】

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能够换位思考为不同的旅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常见情绪与旅客的情绪表现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5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常见的人类情绪的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与不同情绪表现的旅客沟通的技巧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什么是人格?

【导入】

你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新授】

一、情绪与情绪控制

(一)情绪的定义

情绪是指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反应、认知互动。

(二)情绪的构成

人的情绪活动一般包含以下5个基本元素。

1.认知评估

2.身体反应

3.感受

4.表达

5.行动的倾向

(三)情绪的先天性和后天性

(四)情绪的控制

(五)情绪的调整

1.表情调整

2.人际调整

3.环境调整

4.认知调整

5.回避调整

二、常见的人类情绪表现形式

(一)人类常见情绪

1.七情

2.六欲

3.七情与六欲的差别

(二)人类情绪的基本形式

1.快乐

2.愤怒

3.恐惧

4.悲哀

(三)心理波动与心理调节

1.心理波动

2.心理调节

1)心理调节的十大原则

2)心理调节的四法

(1)暗示调节

(2)放松调节

(3)呼吸调节

(4)想象调节

三、常见的旅客情绪表现

(一)疲劳情绪

(二)焦虑情绪

(三)恐惧情绪

(四)怀疑情绪

1.怀疑情绪无对错之分

2.怀疑情绪的消除方法

1)权威信息

2)公示天下

3)实际效果

四、自我牵挂情绪

五、自笑、自嘲、自言自语情绪

【讨论、练习】

面对就业情况你现在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作业】

什么是情绪?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情绪包含哪些基本元素?

【小结】

掌握不同的旅客群体或个人的情绪表现,分析其情绪变化的原因,进而提供个性化服务。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旅客的决策与个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6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旅客旅行决策要考虑的因素

了解旅客对旅行服务的期待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不同的旅行阶段旅客的心理需求

能够掌握与不同旅客个体沟通的技巧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情绪包含哪些因素?

【导入】

影响你的出行方式的条件有哪些?

【新授】

一、旅客的决策

旅客产生旅行需求后,就要进行旅行方式的选择,这一步即旅客的决策。

(一)旅客决策的过程

(二)旅客决策的影响因素

旅客的出行方式选择受供给属性和需求属性两个方面的影响。

1.供给属性

2.需求属性

二、旅客对服务的期待

1.旅客运输服务

2.旅客期望

3.旅客期望与旅客满意的对应关系

4.影响旅客服务期望的因素

三、旅客旅行的个体心理与需求

(一)旅客旅行的共性心理与服务

1.旅客旅行总体方面的需要的表现

2.旅客旅行各阶段心理需要的表现

3.旅客旅行心理需要的规律性表现

4.满足旅客旅行共性心理需要的心理服务措施

(二)旅客旅行的个性心理与服务

1.根据旅客气质划分

2.根据旅客职业划分

3.根据旅行目的划分

4.根据旅行行程和旅行性质划分

5.根据旅客自身条件划分

6.根据旅行中的旅行情况划分

7.根据旅客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划分

四、旅客旅行的群体心理与服务

(一)旅客群体的特点

1.心理的认知性

2.行为的联系性

3.利益的依存性

(二)旅客群体的类型

1,松散大群体

2.紧密小群体

(三)对旅客群体心理的服务

1.加强对紧密小群体的管理

2.用亲切、和蔼、礼貌的态度为大群体服务

五、掌握旅客心理的方法与服务水平的提高

(一)掌握旅客心理活动的基础

1.要有明确的思想基础

2.要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要细心、有耐心,有耐力

4.要有迅速、果断的应变能力

5.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

(二)服务方式的改进

(三)掌握旅客心理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掌握旅客旅行的主要心理

2.掌握旅客旅行的具体心理

3.必须注意从站、车的实际出发

4.既要注意重点,又要考虑一般

【讨论、练习】

你觉得影响你的出行选择是什么?

【作业】

旅客群体有什么特点?如何为旅客群体服务?

【小结】

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熟悉旅客对服务的期待,了解影响旅客满意度的因素。

【课后反思】

教案

序号:01

编号:DLFY-JL-JW-32

课题名称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的认知能力及其培养

授课班级

17级高铁

授课时间

2019.06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了解影响个人能力形成的因素及能力提高的途径

了解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

教学重点

具有一定的感觉与感知能力

具有一定的注意力与观察力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时间分配

【复习】

旅客决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导入】

你觉得你的能力是什么?

【新授】

一、认知分析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从自己的感知开始的。认知能力是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一)认知能力培养的意义

1.能够促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促使自觉地调控学习活动,顺利达到目标

(二)加强认知能力学习的策略

1.明确目标,了解认知知识

2.丰富认知体验

二、能力分析

人的能力总是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能力实际上是个体从事活动的能力。

(一)能力的诱发

1.环境诱发

2.参与诱发

3.设疑诱发

(二)能力的形成

1.素质

1)个人素质

2)企业素质

2.知识与技能

3.教育

4.社会实践

5.勤奋

(三)能力的提高

1.牢固地建立起不畏惧失败的信念

2.在思考中积极地进取

3.不轻易为拒绝所打败

4.该出手时就出手

三、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具有的主要能力

(一)感觉与知觉能力

1.培养感觉与知觉能力的重要意义

2.感觉与知觉能力的培养

(二)注意与观察能力

1.培养注意与观察能力的重要意义

2.注意能力的培养

3.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记忆与理解能力

1.培养记忆与理解能力的重要意义

2.记忆能力的培养

3.理解能力的培养

(四)思维与想象能力

1.培养思维与想象能力的重要意义

2.思维能力的培养

3.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言语能力及其培养

1.礼貌语言在客运服务中的作用

2.言语的感知与理解

3.言语的表达

4.言语能力的培养

5.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言语表达注意要领

四、技能及其培养

(一)关于技能

(二)技能的种类

1.动作技能

2.智力技能

(三)提高联系效率的方法

1.明确练习的目标和要求

2.灵活地运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3.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4.知道练习的结果

5.影响练习成绩的其他心理因素

(四)技能的迁移与干扰

五、掌握旅客心理的方法与服务水平的提高

【讨论、练习】

在日常工作中礼貌用语有哪些?

【作业】

语言在高速铁路客运服务中的作用有哪些?

【小结】

了解个人素质对提高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作用。

从众心理的概念范文4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这一概念是以“接受”为基础而形成的,最先对“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进行论述的邱柏生,他认为:“主体在外界环境影响下特别在教育的控制下,选择和摄取思想教育信息的一种能动性活动”,该定义强调了思想症教育接受的内化,却忽视了外化的重要作用,与实际不符。之后,张耀灿克服了这一局限性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是接受主体根据自身需要,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内化并转化为外在行为的过程。”该理论接受的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加以叙述,因而得到了学界的认同。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

由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即“社会发展程度与人们的道德水平不相适应”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因素出现偏差都会导致大学生的接受问题。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问题。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是接受主体通过一定的接受中介对接受客体产生的心理活动的总和。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接受主体的心理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影响

人的活动是在需要的驱使下得以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受需要的驱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得以进行的条件同样也为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所谓需要,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渴求或欲望,是对客观的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主观反映”。大学生一旦产生需要,继而会产生动机来支配行为,并以主动积极的行为来满足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首先要满足大学生的低层次需要,马斯洛的需求称此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级,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归宿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底层需要得到?M足,才能进而满足高层需要,也就是抽象的精神需要。教育者只有先满足大学生低层次的需要,才能让大学生积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而实现自我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其次要引导大学生追求高级需要。马斯洛认为。人具有多种多样的需要,但是有一种需要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个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生由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的自我实现需要的追求过程是人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

(二)教育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的影响。

1.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的影响

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内容有理论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以及身心素质。

首先,教育者的“值得信赖维度”由理论、政治、道德素质所决定。教育者的“值得信赖维度”越高,越能增强所传播的知识的可信度,越能增强大学生学习该知识的积极性。

其次,教育者身心素质中的外在表现也就是教育者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会增强其对接受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个性化特征、专业化程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都会对大学生的接受产生直接的影响。

最后,教育者的个人情感会对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发挥作用。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真正将学生置于内心中,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育者传授教育内容的影响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许多大学生反映教学内容空洞无趣,甚至出现了厌烦心理,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与学习。

首先,教育者传达内容的真实性是首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最真实的内容传达给学生。

其次,教育者教授知识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是重要因素。在网络发展日益丰富,多种声音并存,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时代下,大学生对于一些实用性的知识的呼声较高,教育工作者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个体接受才具有意义。

再次,教育者教授知识的是否紧跟时代步伐是重要因素。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思维更加活跃,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元,因此教育内容的新鲜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积极性。

3.教育者教育方法的影响

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有些内容学生不愿意接受,甚至出现厌烦心理,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未能达成。

“灌输”为主要方式的教育学方法的影响,忽略了当代大学生追求自由的个性特征与其本身的多样性。其次语言上缺乏生动性的影响,采用与现实生活相接轨的一些网络用语以及一些重大影响的时事会激发大学的兴趣。最后,教育媒介运用的影响。在各种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采取多样化的新鲜方式。

(三)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受到环境的的影响。环境最主要分为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网络环境、来对大学生的接受心理产生影响。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会影响大学生的高尚品德的追求。

首先社会的转型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产生影响。当前大环境下,我国虽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各种价值体系涌现出来,,有些大学生的价值受到冲击并发生了消极变化。

其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会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从而做出利于自身发展的行为。反之,这会引起社会道德滑坡,会产生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侵蚀。

2.校园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进行活动的主要场所就是校园。学校环境有硬环境与软环境之分,良好的硬环境有利于思想政治的接受。良好的软环境即为校风、学风等校园文化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

3.新兴的网络交流工具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对青少年也产生较大的影响。网络自身所具有的传播快、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特点在塑造社会舆论方面发挥较大作用。对网络进行合理的应用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产生有利的影响。但是,其开放性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认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起妨碍作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优化对策

(一)从接受主体的角度出发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优的化对策

1.提高大学生接受动力

首先,寻找学生能真正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使其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必要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接受热情。

其次,利用需要发生的途径来激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动机。途径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途径,即引导学生探究“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探究“为什么”以及“怎么办”。另一种是间接途径。

最后,满足引导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基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引导性。但是也不能忽略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切实根据不同群体的需要采用相对应的教育方式,避免出现偏差。

2.提升大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理性认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教育者应对大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提供必要的条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首先,要吸引大学生并维持其注意力。其次,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和掌握基本思维方法的基础上要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最后要优化学生的认知图式,利用原有的认知图式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更新相关知识来优化原有的认知图式。纠正大学生的错误认识。

3.提升自我意志培养接受意志

首先培养学生的自我意志,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让其从小事做起,养成勤于思考总结的习惯。其次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大学还是生的意志。主要方式是?M行积极的社会调查。

(二)从主客体共同作用的角度出发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优化政策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提出优化政策,不仅要在接受主体、教育者、环境的角度分析。还要考虑其共同发挥作用所产生的影响,针对大学生产生的各种接受心理障碍提出相应的对策。

1.消除逆反心理运用心理相容原则

心理容原则具体来说就是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平等尊重以及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首先,教育者要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一样去关心他们,真正为他们考虑。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相信教育者,消除抵触情绪。其次,教育者要增强个人魅力。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良好的品格去感染学生。

2.引导从众心理需加强心理调节

从众心理是指在心理和行为上所表现出的追随他人的现象。从众心理本身没有对错之分。教育者要对大学生强调盲目从众的危害性。同时也要强调个性的发展要适当。围绕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来进行。

从众心理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消费群体 饥饿营销 企业的发展

前言

饥饿营销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营销方式,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却铸就了很多销售传奇,所以受到了很多企业的欢迎与热捧。我们只是看到了饥饿营销辉煌的表面,也有许多企业在运用饥饿营销之后不但没有使产品热销,反而使企业的产品形象大不如前,所以我们要正确科学的看待饥饿营销策略。饥饿营销策略的施行,既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更要充分研究好产品的市场定位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后才能谨慎施行。

一、饥饿营销的释义

通过结合大量的实践案例和资料我们可以把饥饿营销定义为,是指产品的销售者或者提供者故意制造产品短缺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让其购买欲急剧扩增,制造销售供不应求的假象,以此换取较大的利润击败竞争对手的策略。这是人为的有意制造产品的短缺,调低产品的生产量,其根本性的目的是利用供不应求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物以稀为贵”的概念来赢取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进行猛烈的攻击,来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较高的利润,同时达到了提高商品附加值,提升品牌形象的目的,它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对于饥饿营销下消费者心理分析

饥饿营销的策略会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产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同样企业实行饥饿营销策略的成功的前提是必须深层次研究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根据其消费心理来科学的制定消费策略,所以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必须进行科学研究,尤为重要。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费者心理上“求新”

大凡是消费者都具有求新的心理,这是他们的共性,因为随着人们思想上的变化、科技的不断进、个性化的追求能决定了新品的不断推出。据有关部门统计其中追究新品的消费者中以年轻人为主,具有相当大的购买力,所以大部分饥饿营销的成功案例是年轻人的产品,他们是新潮流的代言者,是时髦的象征。饥饿营销要抓住这部分消费群体的特点,根据当下不同产品的销售策略,紧紧围绕它们的共性牢牢抓住消费心理。

(二)消费者心理上的“攀比”

攀比可以说是我国文化中的一部分,虽然我们不提倡这种作风,但在现实世界里,这种作风不但没有得到遏制,而且还有增长的趋势。消费者中的攀比心理主要是指在消费过程中的争强好胜,有一种齐头并进或者胜过对方的消费心态,你有的我也要有,你没有的我也要有的一种心理。它与自己的喜好并不是关系很大,可以说主要是一种“面子”上的购物需求,是虚荣心和嫉妒心在趋势消费者的购买欲,所以许多产品的饥饿营销策略正是抓住了消费者的这种心态大搞“限量版”,高品质、贵族享受这样的宣传语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因攀比而产生消费,在我国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将会是一种常态。

(三)消费者心理上的“求名”

求名心理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过于追求品牌化、追求特色商品,仰慕商品名望等消费心理,只是喜欢的有点过,它的群体主要是部分青年人对时髦的追求,因为青年人的购买力有限;另外就是一些高端人群,需要交际或者在某些场合“摆阔”,一些大众型的商品已经不能满足其交际和身份的需要,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与自己是否真正喜好关系不大,有一个词可以精辟地概括为“炫耀”。这部分人经济实力雄厚,只要是有需求,不管售价的高低,在缺货的状态下愿意等,甚至加价要求拿到产品,饥饿营销就要充分抓住这部分人的心理大搞噱头。达到饥饿营销的目的,吊足这部分人的胃口。

(四)消费者心理上的“从众”

消费者的从众心理,也可以简单地理解成我们经常所说的“跟风”,它是指在见到大部分人的购买方向后,主动跟随他们的购买意志加入到购买队伍中,这部分消费群体比较普遍分散于老、中、清队伍中。在我国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我经常会听说今年流行某某颜色或者款式,还有脑白金的广告,“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就送脑白金”等类的言语。其实这就是从众的体现,我国的许多产品比如刚才说的脑白金还有黄金酒、白金酒、苹果手机等就是抓住了这部分人的消费心理。

三、基于消费者心理的饥饿营销策略

消费心理支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通过以上我们对几个方面消费心理的了解,饥饿营销策略的制定必须在充分研究的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上施行,下面我们就对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几种策略进行研究。

(一)品牌营销策略

产品的品牌相当重要,一个产品必须具有自己的品牌,品牌是饥饿营销策略的基础和最终目的。一个企业施行饥饿营销策略不但要研究消费群体的心理,更要建立在质量保证的基础之上,因为只有质量上乘的产品才会被消费者认可,质量是企业的命脉,这也是大部分购买品牌的重要原因,也是知名品牌产品能屹立于市场而不倒的重要原因。品牌产品不仅满足实用功能而且满足消费者的某些心理,消费者会将自己品位与价值体现在品牌中,是品牌具有了差异性与文化的凝结性。饥饿营销策略的施行不是所有企业推行就能成功的,只有在关注自身企业文化发展与不断追求产品的质量的基础上,才能结出硕果。这种策略的针对不仅仅是单方性的,更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

(二)产品营销策略

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是靠几套营销策略就能占据市场的,生产的产品有没有号召力和潜力,能否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等还需要硬实力,这也是饥饿营销的关键。具体而言就是产品是否质量可靠、是否有创新、是否与时尚接轨、是否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和具有较强的竞争本能等。只有这样的产品才会触及到消费者的购买欲,鼓动起购买的行动,激发产品引领市场主流的潜质,满足消费者有形与无形的需求,消费者才会喜欢上并引领其他消费者加入到购买队伍中。所以企业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加工与设计不断地创新与超越自己,才能具备施行饥饿营销策略的基础条件。

(三)产品价格营销策略

产品价格对购买者的诱惑具有重大作用。产品的价格不仅仅表现出了价格的品质,也在反映社会心理价值的大小。饥饿营销策略有其独有的特质,企业在实行此策略时要维持高价原则,只允许小范围的涨价而尽量能避免大范围的降价。维持高价不但能赚取丰厚的利润,而且消费者心理会认为其产品在质量上、设计上等确实技高一筹,产生“贵的值”的心理;另一方面会使消费者产生自己购买的产品同具有文化、品味、实用性上的差异性,满足购买的本质即“攀比”与“炫耀”。如果降价则会与我国产品买涨不买跌的文化相悖,还会降低产品在市场上的形象,消费者会以为商家欺骗了顾客,甚至降价还会影响购买者的“面子”进而产生逆反心理,从此拒绝再次购买。

(四)市场宣传策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会逐渐缓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逝去不返,饥饿营销手段都离不开市场的宣传与包装。因此,市场宣传是支撑这个策略实施的关键一环。主要方法是完善宣传渠道、扩展公众影响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结语

随着营销学科的精、专、深发展,现代营销手段层出不穷,企业只有在充分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并具备实施策略的条件后,才能游刃有余地运用饥饿营销这把 “双刃剑”,以此为策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实现企业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海玲.解析炫耀性消费的动机[J].考试周刊,2009(24),234-236

[2]刘清华.“饥饿营销”背后的消费动机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0):32-33

[3]成之莹.饥饿营销——攻心计[J].商场现代化,2011,(3):143

从众心理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中职生 数学学习 心理障碍 教学对策

部分学生由于初中阶段学习数学感到困难,进入职业高中后,学习数学存在着明显的心理障碍。几年下来,数学成绩一落千丈,严重影响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针对职高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笔者在近几年的职高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认真探索,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中职生存在的心理障碍

1、畏惧心理。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说得少,表现的机会也少。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形成了一种即使懂也怕发言,不敢表现意见的畏惧心理。这种心理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2、畏难心理。传统教学中,难题都是由教师讲解清楚后再让学生练习,因此学生碰到难题都习惯于等老师讲,而不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去解决。

3、从众心理。传统的教学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忽视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所以在学生中有一种盲目的从众心理。他们对同学的发言往往不作深层次的思考,不去寻求其他答案或解法。这种从众心理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4、崇师心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领导者、权威者。在学生的眼中,老师说的话,做的事都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这种崇师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成为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拦路虎、绊脚石。

二、排除心理障碍的对策

1、研究学生,着眼发展。设计学生长远的数学学习方案,教师看待每位学生都要有发展、长远的眼光,而不是依眼前的情况设计每一位学生。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尤其是入学考试数学成绩差距很大。如果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为教学而教学,没有区别对待,那么我们的教学势必走向教条,缺乏生命力。因此,新生入学一段时间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将学生分类:第一类学生因为在初中未打好扎实基础,而学习职高教学有困难,所以课外要花时间为他们作适当的衔接补习;第二类学生因进入职高觉得比较轻松,因而导致学习松懈,所以在课堂内外要适当提高;第三类学生上职高后有自卑心理,所以大课堂上要作减轻心理负担教育。经过对全班学生作相应措施的分类,根据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数学方案,然后分类指导,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2、从激发兴趣入手,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动机。如何激发有心理障碍的职高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加强直观教学。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也有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如讲授椭圆标准方程时,可先让两位学生上台,按住一条线段两端的(焦点),然后老师在黑板上作椭圆的草图,学生易懂易学,兴趣盎然;接着叙述定义,建立直角坐标系,推导标准方程等,效果很好。其次是假设情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如观察日用茶杯,问学生为什么要做成直径等于高度的形状?通过分析,既掌握了最值问题的求法,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3、开展分层递进教育,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只是因所选的目标不同,所以成功的概率也不同。我们要设法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达到心理的满足。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搞清各个层次的学生和他们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目标;再次是建立各个学生的个人学习档案,采取分层递进、分类指导的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后,都有机会获得成功。

4、查漏补缺,循循善诱,引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认知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学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漏,对全体学生有指导意义。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评议来表述一个数学概念、一个命题、一个性质、一个定理。不仅有利于检验他们对这些数学概念、命题、性质和定理的掌握,而且其他学生也容易接受和理解这些通俗的教学语言。如发现叙述不正确,教师可以及时纠正,久而久之,为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作了保证。

5、一视同仁,善待学生,促进学生健全的数学自我意识。不少学生就读职高,数学、英语成绩普遍较差。当学生遇到学习数学心理障碍时,他们对师爱的需求颇为强烈,数学教师应对他们倾注爱心,不吝啬的感情投资,使之树立信心,在教学态度上主动亲近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逐步养成珍惜劳动果实,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从而提高认识,陶冶情操,磨炼意志,有力地促进学生数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数学教育学报》.2004年02期。

2、王丽梅《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