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存在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口普查存在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口普查存在问题

人口普查存在问题范文1

三、圆满完成县人普办下达的人口普查前期工作任务。按照县人普办的要求,我镇人口普查办公室完成了全镇17个村委、1个街委的普查区地图绘制工作,并为每个普查区抽调了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315名,同时挑选10名左右普查员作为后备。

下一阶段工作安排:

一、建立健全人口普查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的信息管理及人员分配。

二、召开全镇范围内的人口普查动员大会,作好人口普查宣传工作。

三、对镇人口普查工作细则及工作职责上墙,加强人口普查工作的监督。

人口普查存在问题范文2

一、基本情况

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__省户籍外出人口试点调查方案》要求,__省于20__年7月17日至30日在安康市岚皋县进行了为期14天的第六次人口普查__省户籍外出人口专项试点工作。来自全省十市及杨凌示范区统计局、安康市辖区10个县和岚皋县蔺河乡的业务骨干、光明村和中坝村的普查指导员、普查员共70余人参加了这次试点。

岚皋县蔺河乡光明村和中坝村试点登记家庭户和集体户473户,户籍人口1862人,其中户籍人口外出半年以上549人,占户籍人口的29.49%。常住人口1382人;公安部门户籍资料显示,两村共523户1882人,比试点清查登记多出50户20人。

各市及杨凌示范区以及安康辖区县的会议代表共调查家庭户和集体户100户,户籍人口386人。户籍人口外出半年以上87人,其中:外省74人、省内外市1人、市内县外1人、县内乡外11人。常住人口343人,其中:户口登记地在本乡镇街道299人、外省4人、市内县外6人、县内乡外27人、户口待定7人。

整个试点工作经历了准备、实施和分析总结三个阶段,全面完成了调查点的确定、调查物资及调查表发放、调查员培训、绘制小区地图、摸底、入户登记、与户籍人口进行比较、入户复查登记、核实、过录、汇总、与初次登记情况进行比较、试点总结等正式普查的全过程(除数据处理外)。

二、试点特点

本次试点是__省针对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一次实战演习。在整个专项试点工作进程中,各级工作人员事前都做了充分准备,省局对培训工作非常重视,派出骨干同志在试点工作布置会上认真细致地向与会代表讲解了调查工作重点、难点、填报方法等,与会代表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理解,掌握了普查方案,熟悉了调查表的指标解释和填报方法,掌握入户调查的方法和技巧,并深入住户摸底、现场登记、手工过录汇总、对比讨论等一系列实践环节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最后的总结会议为此次综合试点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总的概括起来,这次外出人口试点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支持

在__省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省局召开局长办公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局长王莉霞、总统计师杨天祥对试点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由省统计局人口就业处制定好试点方案,并组织领导好外出人口普专项试点,由安康市统计局、岚皋县统计局实施。在20__年7月24日至30日在岚皋举办的第六次人口普查__省户籍外出人口试点现场会上,省人口就业处负责同志指导并检查全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准备情况时,明确提出搞好全省户籍外出人口普查试点的各项要求。在试点工作动员会上,岚皋县常务副县长卢峙兵向与会代表致欢迎辞,市统计局局长张晓明、副调研员马效文均到会并分别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全省人口普查试点工作在安康进行表示全力支持和配合。岚皋县县长周康成及县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到会看望了与会代表,试点乡镇领导、村组干部参加了会议,全程陪同、协调试点入户工作。

(二)准备工作充分,组织实施过程规范严密,措施得力

为了保证人口普查试点的顺利实施,省局人口就业处多次召开全体人员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省外出人口普查专项试点工作,制定了详细的《第六次人口普查__省户籍外出人口试点调查方案》,设计了符合外出人口调查试点的调查表,对试点的每个阶段、环节及工作流程都认真安排部署。

省局、安康市、岚皋县、蔺河乡落实了试点基层工作人员,选调了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完成了普查小区的划分和示意图的绘制、相关资料的搜集等前期准备工作。

安康市统计局、岚皋县统计局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筹备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试点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日程安排合理,组织制度严密,程序操作规范。在确定在岚皋开展试点调查之后,岚皋县统计局及时向县委、县政府作了专题汇报,得到了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要求县统计局和抽中乡镇要积极配合,全力以赴,高质量圆满完成此项工作;县统计局全员参与,由局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全面指挥和协调工作,并成立业务和后勤保障两个临时工作组。

(三)确定试点村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所在乡镇给予了大力支持与配合

为了探索在人口普查登记过程中如何查准户籍外出人口,寻找查准户籍外出人口的方法和措施,积累经验,提前掌握第六次人口普查外出人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按照试点对象选择的要求,在试点乡镇、村的选定问题上省、市、县局非常慎重,在充分考虑 试点村人口构成代表性的基础上,还考虑了乡镇、村干部的配合程度及入户调查的交通条件等综合因素,最终确定在安康市岚皋县蔺河乡中外出人口较多的光明村和中坝村进行试点,并多次深入蔺河乡就普查小区划分、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配备、技术质量把关等问题进行了座谈、研究并逐项落实。

试点村确定后,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在该乡工作千头万绪的情况下,专门安排乡人大主席单福林同志专门负责人员抽调和组织实施工作,并抽调有基层工作经验、文化水平较高、工作责任心强的19名业务骨干放弃周末休息,7月17日一早就赶到岚皋大酒店参加省统计局对调查员和调查指导员的培训,并加班开展摸底工作。在试点标准时间 7月18日天气炎热的情况下,全体普查人员准时奔赴各普查小区开展入户登记工作,并按方案的时间要求完成了审核复查、手工过录汇总等各项工作。按时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四)宣传工作扎实到位

虽然是普查试点,范围小,但对试点的宣传报道、培训预案和后勤保障也作了周密安排,为全省户籍外出人口普查试点工作做好了舆论和物资准备,试点动员大会上,省人口处负责同志、市统计局长张晓明和岚皋县常务副县长卢峙兵均亲临会场并作了动员讲话。岚皋县电视台派记者进行全面的跟踪宣传报道。试点乡镇、村以及村民小组,采取了张贴标语、横挂条幅、给调查户的一封信等宣传形式,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使试点村村民了解人口普查的意义和要求,积极配合入户登记工作,使试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五)各市及安康所辖县代表认真负责

根据试点的目的和要求,各市及安康所辖县的代表必须参加培训和实际入户登记、过录、汇总,并在登记后与调查员的登记表比对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训后,会议代表分为10个小组,由村干部带路,每组3人进行了入户登记,并以小组为单位集中进行过录、汇总、讨论。最后形成了包括试点组织、试点方案的合理性、表式指标的设计、登记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建议等多方面的试点小结。通过组织认真讨论,共收集试点登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20多条。

(六)锻炼了普查队伍

参加此次试点工作的有省、各市(区)及安康市所辖县(区)以及岚皋县蔺河乡抽调的业务骨干,还有试点村的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与会人员多、层次不一。通(来源:文秘站 )过这次试点工作,这些普查业务人员对第六次人口普查__省户籍外出人口试点调查方案有了基本的认识,形成了基本概念,为进行第六次人口普查积累了经验;熟悉、掌握了人口普查工作的全过程,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所要反映的被调查户的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等指标含义的理解和如何登记有了系统地了解,进一步增强了对方案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学习的重点将更加明确,更具针对性。在即将正式开展的全省人口普查中,他们必将成为中坚力量。

三、主要经验

(一)强化政府行为,形成合力是试点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省情省力调查。在20__年即将开展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是党的十七大后国务院、省政府部署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省情省力调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通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查清自20__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十年来__省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作为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人口普查必须在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才能成功。我们这次普查试点的成功,关键是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由上自下形成合力。省、市、县、乡四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为综合试点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完成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工作条件。

(二)精心选调普查员,强化技能培训是搞好试点的重要环节

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是普查工作任务的具体承担者,是普查方案的直接执行人。他们肩负着入户调查的重要任务,其责任心的强弱、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普查表的填报质量,决定人口普查工作的成败。这次试点省上把安康市精心选调的19位调查员进行专题培训。从小区的划分、示意图的绘制、调查摸底、入户登记、指标解释、询问技巧等人口普查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以幻灯投影方式进行详细讲解,并结合以往人口普查和抽查过程中的实例进行重点说明。培训会上,安康市统计局马效文调研员对此项试点调查工作做了周密部署。实践证明,这次试点中的普查指导员、普查员都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很快接受业务知识,工作认真,保证了试点工作的质量。另外,本次试点在培训中着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讲授理论时采取深入浅出的模式,便于学员的理解消化。上午培训授课,下午就直接进村入户调查,省人口就业处业务人员则全程进行指导,随时解疑纠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规范工作流程,细化工作要求是搞好试点工作的重要手段

专项试点是人口普查的一个缩影,每个环节都相当重要。从调查点的选取、小区划分、宣传动员、“两员”选调培训,摸底、入户登记到过录、汇总、讨论、总结等每一项都有具体时间安排和目标要求。使全部试点过程各个环节的工作规程都很明确,更深层次地完善方案、推动工作,为下一步全面普查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发现的主要问题

在试点方案、调查表的项目设置过程中进行了多次的讨论和修改,尽管对代表和调查员的培训尽可能的扎实、细致,但实际调查过程中还是发现一些难以掌握、容易漏登以及容易发生错填的项目。

1.容易漏登的问题

(1)常住人口:造成漏登的原因是对常住人口的判断不够准确;

(2)外出半年以上人口:主要是对外出时间的判断 和计算有出入;

(3)应该登记的人口:主要是对调查对象把握不准;

(4)集体户口外来人口漏登;

(5)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两个子女间隔不到四年,很可能造成相关信息不准确;

(6)外出人口居住地县(市区)不易掌握。

2.容易发生差错的项目

(1)户口登记地状况;

(2)离开户口登记地的时间。

3.难以掌握的问题

(1)高中生住校,在住户中如何登记;

(2)离开户口登记地的时间判断;

(3)一人双户的问题:既农村户口未注销,又在城镇购买了非农户口;

(4)事实婚姻,未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又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员;

(5)登记过程中实际居住情况与公安户籍登记的关系。

五、对今后试点的建议

(1)普查员应该由熟悉小区情况,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

(2)对普查员的培训除了指标解释以外,要更加注意实际调查中的实际讲解以及容易发生错登、漏登和难以把握问题的培训和询问技巧上,注重培训效果;

(3)调查表的填写应该先填写人记录,再填写户记录;

(4)指标解释应更加细化,如走亲串友、出差登人员的登记应该明确;

(5)宣传动员要扎实到位,以提高被调查户的配合程度;

(8)下发出生年月对照表,以便调查员能够更准确地填报出生年月;

人口普查存在问题范文3

一、迎新与招新

这学期我们学校迎来了10届新生。在新生到校之际,正、副部长将女生宿舍按班级分配好。新生到来之日,女生部成员积极配合老师工作,将新生带到各自的宿舍,并向其介绍了学校的大体情况。新生报道结束当天晚上,正、副部长到各个宿舍为其解决各种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进行这些工作的同时,我们发现了一些做事负责、有责任心的同学,并将其招入女生部。

二、日常工作

(一) 寝室卫生

本学期,女生部干事在正、副部长的带领下,对女生宿舍卫生进行每周两次抽查、一次普查。卫生情况抽查的主要对象是10级新生宿舍。根据每次卫生检查的情况来看,10级五年制新生的宿舍卫生较差,经过几次整改后,情况有些好转,但是人有待提高。

(二) 寝室纪律

这学期还是同以往一样,每周分发周末请假单给各班填写并负责收回;每天晚上女生部干事对女生宿舍人数及就寝纪律进行检查。本学期女生宿舍晚就寝纪律整体情况良好,但有个别五年制新生寝室在熄灯后较为吵闹。我们将这些情况告诉了XX老师,在颜老师的帮助下这些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三、其他活动

(一) 配合老师完成人口普查工作。

(二)宿舍文化节活动的筹备工作

本学期女生部打算举办宿舍文化节活动,但是后来由于人口普查,没能举办起来,为此我们感到非常遗憾。本学期已临近期末,已经没有时间举办这个活动,因此我们计划这学期针对住宿生做一些兴趣爱好调查,为下学期的宿舍文化节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团建进寝室

根据学校下发的文件要求,女生部组织1B二层女生举办了寝室团支部委员选举大会,并在会后将选出的三维委员信息上墙;营造女生宿舍整洁卫生;户外宣传活动等一系列活动。

在这一个学期的工作中,成绩是有的,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在日常工作中,对干事的管理比较松散,不够严格。所以纪律存在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会严格要求她们,抓好纪律问题。以上是女生部20xx-20xx学年上学期工作总结。

人口普查存在问题范文4

网格化管理进入统计的可行性

网格化管理具有诸多优势,将其引入统计工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笔者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管理范围的一致性。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范围是指在社区范围内,按照相应条件和规模进行一定的地域划分,笔者认为,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经济普查的地域划分一定程度上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范围是一致的。二者均以区域相连的管理单元或调查单元为管理对象,其不重不漏的登记特点既能满足经济统计的要求,又能满足社会统计的要求,可以说为统计系统的“应统尽统”提供了重要支撑。特别是日常统计单位名录库的维护工作,更可以融入到社区的网格化管理中。具体而言,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对象既有居民,又有单位,网格助理员作为网格工作的主体,其职责是落实网格内“人、地、物、事、组织”等基础数据的收集以及各种协管类工作,每日对其进行网格巡查和对各项事务实行动态监测。这其实与统计单位名录库所涉及的动态维护是一致的,即网格员每日对网格内单位进行动态监控,完成对网格内基本单位名录库的动态维护。

工作人员的稳定性。东城区网格管理员均为社会公开招聘人员,具有年龄小、学历高、专业知识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并且他们较为熟悉区域情况,易于同网格内单位和居民进行沟通,具有社会招聘临时调查员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一是结构化优势。以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社区工作者队伍为例(即网格力量),现有社区工作者129名,30岁以下40人,占31%;31岁到50岁之间的有71人,占55%;50岁以上的有18人,占14%。研究生学历的有7人,占5.43%;本科学历的有58人,占44.96%;大专学历的有53人,占41.09%;高中学历的有11人,占8.53%。此外,在129人中具有助理社工师职称的有19人,占14.70%;具有社工师职称的有6人,占4.3%。二是素质化强势,社区网格员在年龄和学历上的优势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较高,接受新生事物较快,具备从事基层统计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笔者相信经过日常业务知识学习和专业调查培训,他们能够较快地胜任统计调查工作,从而保证统计调查质量。相关实践也表明,网格力量已经能够满足大型普查的需要。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例,东四街道共划分了8个普查区和145个普查小区,抽调85名普查员,抽调人数是社区工作者人数的65.9%,也就是说在人口普查这样大规模的调查工作中,依靠网格力量也是可以实现的。目前,社区规模虽已调整,但总的户籍数仍保持现有数量,从现有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数量来看,7个社区129名社区工作者,是能够保证大型普查任务需要的。

如何将网格化管理引入统计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网格化管理可以在统计工作的如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借助网格化管理维护统计单位名录库。一是明确工作思路。以全面核查社区内单位为切入点,通过网格员对网格内单位的动态监测,实现名录库的及时更新和维护。将全区统计单位名录库的信息,与网格员日常维护的单位名录信息、工商部门的个体商户和单位的基本信息、街道经济部门的税源单位名录信息进行整合、剔重,形成社区内全部法人、产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基本单位信息,为网格员实地踏查提供参考资料。并按照核实内容对网格员进行统计业务培训,掌握统计单位名录库核查的方法。二是开展单位核查。网格员结合日常工作,以基本单位信息为底册,逐一进行实地核查,对新增、迁出或注销未办理手续的单位进行确认,凡符合办理统计登记的单位,督促其办理相关手续,符合报送统计报表的单位及时纳入统计范围,确保统计单位无遗漏,提高统计数据的全面性。三是认真进行比对。将核查的单位与统计单位名录进行详细比对,通过核实结果,查找当前统计单位名录库信息与实际情况间存在的较大差异。

借助网格化管理开展人口抽样调查。人口抽样调查是以人口普查为基础进行的,二者间的调查区域划分、调查内容、方法、调查量度等基本相同,因此笔者认为也可以将网格化管理引入到人口抽样调查中。以东四八条社区为例,共有两个小区在人口抽样调查中被抽中,其小区规模为119户和126户,分布在两个网格中,网格区域均为住宅类型网格,每个网格约500户。按照调查中每50户配置一名调查员的配置标准来看,这意味着该社区需要配置4名调查员和2名指导员,合计6名调查员均由社区网格员来承担。值得一提的是,网格员充分发挥其“地熟人熟”的优势,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了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尤其在小区图绘制、建筑物核查方面的优势更为突出,入户阶段没有出现拒访现象。

借助网格化开展城镇住户调查。“入户难”是住户调查中遇到的难题,东城区利用网格员、网格助理员与居民间的良好关系,开展住户调查工作。目前,东四街道住户调查员分别由两个社区的网格员担任,他们承担了22户记账户的调查工作,进展非常顺利。

网格化管理进入统计的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网格化管理已经在统计工作中初见成效,但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创建了“网格”统计管理模式。统计工作采取网格化管理,实现了经济统计和社会统计的区域全覆盖和信息全覆盖,做到了应统尽统、不重不漏,实现了区、街、社区、网格“四级”统计工作的常态化管理,构建了区级的完整的统计管理体系,对加快建立现代统计体系,努力实现统计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建立了社区网格统计工作机制。实现了统计工作向社区的有效延伸,在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社区统计工作制度》、《社区网格调查队员工作职责》等制度,规范了社区的统计工作。将统计工作纳入到社区的工作范围,形成了良性的工作机制,使统计进社区更加有章可循。

人口普查存在问题范文5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大学生就业 对策

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必要前提。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大部分人得靠自己的劳动收入来维生计,如果没有工作可以说是人生最悲惨的经济事件了。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近年来全球债务危机绵绵不绝从冰岛债务危机、迪拜债务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美国国债风险,全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意。据有关金融机构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2月,世界各国负债总额已突破36万亿美元,预计2012年将超过40万亿美元。全球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可能独善其身,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是一荣共荣,一损俱损的。债务危机对消费者信心和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的同时,对人们的就业尤其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带来较大冲击,就业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据教育部网站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630万人,2012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80万人。不可否认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有一定的关系。虽然扩招并没有“扩”出更多的劳动人口来,但大学层次的就业人数的供给大幅度增加了,在大学层次的劳动力需求没有增加或没有相应增加的情况下加剧了大学层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尤其是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难就更为显著。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法规的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省市都不断调整最低工资。如上海2012年4月起,上海市劳动者月最低工资标准将从1280元调整为1450元,增加170元。一方面政府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提高了最低工资的标准,使这部分劳动者的福利提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价格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在没有最低工资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工资是市场均衡工资。现在法定最低工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这就使得劳动力的供给量增加需求量减少,从而形成大量劳动力过剩。现在高校毕业生尤其是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角色已经从“天之骄子”向普通劳动者转变。最低工资制度的存在,最低工资的提高势必会影响大学生找工作,刚毕业的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专业技能和经验是最缺乏的,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议价的能力也是最弱的,起初民办高校的部分毕业生往往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来换取工作培训的机会,甚至有部分大学生愿意不要任何报酬来进行实习,所以最低工资的存在和提高排斥了部分有工作愿望的大学生的工作机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延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出现,而且人口老龄化问题会更加突出。古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医疗水平极其原始的条件下能活到70岁的人是较少的。古代社会人们预期寿命也是较低的。各方面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方面的改善,人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老龄化是必然的趋势。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老龄化加速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在我的身边看到很多60岁,哪怕是70岁的老人他们的思维敏捷,精力和体力各方面都非常充沛,他们自己也不认为自己是老人。退休年龄的延迟应和国民真实的健康状况、和国民的期望寿命在比较一致的水平上。随着人们平均寿命和学习年限的增加,如果不延迟退休年龄,那么工作年限占人的整个生命的年限的比率会越来越小,除非生产力有极大的发展否则国家养老负担将不堪重负。所以延迟退休年龄是合意的。但在延迟退休年龄的同时会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和困难。

2、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的问题

一向以劳动力过剩著称的中国,近年来连续出现了用工荒,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企业的工厂向中西部转移。国外有些跨国公司把制造部门从中国转移到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的越南、印度等国。农民工工资的不断上涨,说明了我国的用工荒正在出现。与用工荒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难,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学生的就业形势就更为严峻,不少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有的大学生的工资已低于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彰显。从表面上看既然有用工荒就不会就业难,但剖析两者的背后原因,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其根本症结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不完善导致低端制造业对廉价劳动力的过分需求,而民办高校毕业生既不能与农民工形成差异化得就业竞争,又不具备制造业的就业成本优势,于是就形成了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

3、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就业问题

(1)学生综合素质较低,适应社会能力不足。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学生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相对较弱。民办高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就并不优异,基础本就相对落后,进入独立学院后,因缺乏主动性和自律性,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提高不明显。由此长期发展的后劲略显不足,胜任更高职位发展方面不如重点院校的学生。

(2)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由于民办高校学生教育投入成本高,他们大多有着较好的家庭条件,缺乏对劳动力市场的深入了解,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期望值偏高,追求收入高、工作稳定、福利保障好的单位。从而容易产生择业欲望与现实相脱离,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心理也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就业。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政府进一步扶持民办高校就业工作

人口普查存在问题范文6

【关键词】激励;限制;弹性退休制

【中图分类号】F24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3-0169-03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社会养老保险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延迟退休年龄可增加养老保险费的缴费年限,减少领取养老金的时间,缓解养老压力。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不断有学者提出延迟退休年龄,特别是2004年以来,在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下,延迟退休年龄一次次被热议。但是,延长退休年龄涉及到就业、企业成本和社会公平等问题,每次都以企业和多数民众的激烈反对告终。笔者认为,延迟退休年龄是养老金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是制度的设计需要以公平为基础,并充分保护企业和职工的利益,需用激励和限制相结合的企业弹性退休制度来延迟退休年龄。

一、延迟退休年龄的需求分析

1.我国在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供养比不断提高,延迟退休年龄可以改善供养比,缓解社会养老压力。一定时间下,某一区域内需要供养的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称为老年供养比。我国老年供养比从1982年到2005年提高了2.74(见表-1)。

特别是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内的供养比,提高得更快。有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员与退休人员之比,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10:1上升到21世纪初的3:1;目前已发展到3个在职人员供养1个退休人员,较20世纪70年代末1:30.3的比例提高了10倍,到2030年我国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的比例将达到1:2.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退休年龄愈早,退休人口越多,制度内的供养比越高;反之退休年龄愈晚,退休人口越少,制度内的供养比越低。未来的30年,如果不改善老年供养比,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将面临崩溃的风险。可见,推迟退休年龄,相应减少退休人口比例,是降低制度内的老年供养比,应对老龄化危机的需要。

2.平均预期寿命和退休年龄之差不断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延迟退休年龄,可以改善资金状况。随着经济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均寿命已经大幅度提高,20世纪50年代初,平均预期寿命男性为40岁,女性为42.3岁,目前男女平均为73岁。而我国的退休年龄是1951年的《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的男60岁,女职员55岁,女工人50岁,一直到现在始终未变。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增加,退休年龄不变情况下,退休者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在加长。一方面是老年供养比加大,每100名劳动者供养的退休人数愈益增多;另一方面,需要供养的年限也越来越长,这必然会加剧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负担。据预测,按照目前的状况,今后20多年,我国养老资金缺口累计达到1.8万亿元左右,平均每年约700多亿元。如果要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只有从开源与节流两个方面人手。节流常用的方式是降低养老待遇,然而福利支出的刚性特征,决定了会引起社会较大波动。开源常用提高缴费率和推迟退休年龄两种方法。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的缴费率已经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再提高养老保险的缴费率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会迫使企业通过减少雇用劳动者来降低这一成本,从而造成了大量人员失业。通过延迟退休年龄可以推迟和减少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同时还可以增加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成为平衡养老保险基金可选方案。

3.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延迟退休年龄可以使工作年限不至于缩短。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受教育的年限在不断的延长,如果退休年龄不变,工作年限会相应缩短。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们可以算出1964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国平均受教育时间为2.57年,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平均受教育时间为7.18年,受教育时间延长了4.61年。就整个社会而言,人们的平均工作年限相应减少,增加了社会养老压力。就个体而言,受教育时间越长的高素质人力资本,工作年限越短。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一般本科毕业时22岁,硕士毕业时25岁,博士毕业时28岁,按照现行男60岁为退休年龄计算,本科生可以工作38年,硕士生可以工作35年,而博士生只能工作32年。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花费成本高,他们的工作年限却远远短于低端劳动力,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无论从整个社会,还是从劳动者个体而言,都需要延迟退休年龄,保证工作年限不缩短。

二、提高退休年龄的压力及分析

理论上,老年供养比增加,平均寿命和受教育时间延长,养老保险基金压力加大,理所当然要提高退体年龄。实践中,近年人口老龄化国家纷纷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美国从65岁逐渐提高到67岁,英国从65岁提高到66岁,法国从60岁提高到62岁,丹麦从65岁提高到67岁,希腊从61岁提高到63岁。我国一直未延长退休年龄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对就业、企业和社会公平带来压力。但长期看这些担心并不必要。

1.担心占据工作岗位对就业产生压力。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我国就业形势一直非常严峻,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11年第一季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情况》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末,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0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而同期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03万人。在整个社会新增工作岗位较少的前提下,延迟退休年龄自然减员减少,必然造成吸纳新劳动力的能力降低,使就业问题雪上加霜。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张车伟认为,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超过1.1亿人,每年约有300万人退休,占城镇单位就业的3%。但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000万左右,如提高退休年龄,将减少30%的新增岗位。

短期来看,延迟退休年龄的确会减少就业岗位。但是,长期考察退休年龄对劳动力的影响则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一定时,延迟退休年龄意味工作年限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发生变化,养老保险缴费率会降低,劳动力成本下降。如果劳动力成本低、资本成本高,市场就会倾向于选择劳动力;相反如果劳动力成本高于资本成本,市场会选择资本。所以,保持低龄退休会使整个社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企业选择用资本替代劳动,使一部分劳动力被挤出,失业率上升。反之,延迟退休年龄会使整个社会的劳动力成本降低,企业会选择用劳动替代资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失业率下降。

另外,在现实经济中,即使不延迟退休也有一部分人退而不休。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60岁以上的

老年人就业人数为1280万人,占全部老年人比例的9.9%。而第三次人口普查和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这一比例更高分别为31.7%和28.6%。退休再工作者的收入由工资和养老金两部分构成。因有养老金收入,他们愿意接受比市场价更低的工资,加剧了年轻人就业的竞争压力。延迟退休年龄反倒是为年轻人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

2.担心影响社会公平对社会稳定产生压力。在养老保险制度上,强制延迟退休年龄对低收入的劳动者不公平影响社会稳定。如下岗失业人群,尤其是4050人员,已接近退休年龄,退休后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而且,对于他们中的多数人,退休反倒会使实际收入有所提高,延长退休年龄则需要多交社保费,给本来就困难的家庭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利益受损的另一大群体是生产第一线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到一定年纪后,很难适应企业超大的劳动强度和超长的劳动时间,延长退休年龄实际是要求他们超负荷地付出体力。这一群体希望尽快退休,避免延迟退休对其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保证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不能强制延迟退休年龄,可以让参保者自主选择。政策一方面,不强制劳动者延迟退休,保护低收入群体及时退休的权利;另一方面,通过经济激励,鼓励愿意延迟退休的劳动者延长工作年限,减小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

3.担心加大用工成本对企业产生压力。由于社会保险缴费与员工工资挂钩,老员工一般比年轻员工工资高。因此,如果企业用同样人数的职工。延迟退休年龄用老员工会使得企业每年支付的工资和保险费增加,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老年员工生产效率一般低于年轻员工,延迟退休年龄会降低企业的效率,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其竞争力。对单个企业短期内确实如此,延迟退休年龄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从长期和整体来看,养老金是劳动者一生中的劳动收入再分配,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当其他条件不变,低龄退休,领取养老金的时间长,退休年龄越低,工作时间段内的劳动力成本越高。反之,退休年龄越高,工作时间段内劳动力成本越低。所以,长期来看,延迟退休年龄能够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使企业的劳动力成本降低。另外,对于教育、科研等知识型的企业,延迟退休年龄,老员工的知识积累丰富,会有利于增加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三、激励和限制相结合的弹性制度

无论从我国老龄化的角度还是从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角度,延迟退休年龄都是趋势。但是,延迟退休年龄的方式有多种,弹性退休制度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所谓弹性退休制就是制定一个最低的退休标准,劳动者在达到这一标准时可以退休,也可以延迟退休。是否退休根据劳动者自身的具体情况,由其自己决定。有效利用弹性退休制度,既要用经济激励手段刺激企业参与,也需要在法定退休时点的设定和防止滥用制度的限定上保证社会公平。

1.以最低工作年限为法定退休条件,保护低端就业者。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差距逐渐加大,低收入者的社会权利容易被忽视。社会保障是保护弱者的社会政策,在精英层希望延迟退休年龄的同时,必须考虑低端就业者的经济和身体压力,制定一个有利于低收入者的法定最低退休时点。不同阶层生理年龄有着明显的差异,以日历年龄为标准的最低退休年龄不利于低收入阶层。最低法定退休时点如果以工作年限为准,则每个人为社会工作的法定年限一样,体现了公平。同时又有利于低收入者,保护他们不至于超负荷付出体力造成伤害。如果最低退休时点为工作40年,初中毕业16岁参加工作,56岁达到退休年龄;高中毕业后18岁参加工作,58岁退休就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本科毕业22岁参加工作,62岁达到退休年龄;硕士研究生25岁参加工作,65岁达到退休年龄;博士生毕业28岁参加工作,68岁达到退休年龄。低收入者往往受教育时间较短,多数从事体力付出较大的工作,以最低工作年限为法定退休条件,低收入者领取全额养老金的年龄低,起到保护弱者的作用,解决延迟退休的公平性问题。

2.以经济手段为激励,引导企业和个人选择延迟退休。首先,企业通过延迟退休雇用老员工,比雇佣年青员工增加了用工成本,应给企业一定的雇用大龄员工补贴,作为经济补偿,鼓励企业使用延迟退休,为增加养老保险收入做贡献。企业的工资薪酬与工龄有一定的关系,一般用老员工比新员工工资成本高;延迟退休期间,企业要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比正常办理退休手续再返聘,企业付出更多的社会保险成本;老员工由于体力下降等原因其劳动效率和所创造的效益可能不如青壮年员工。对于企业的这些利益受损,每年应从增加的社保基金中拿出一部分作为“雇佣大龄员工补贴”奖励企业。

其次,增加延迟退休者的养老金收入,激励劳动者自愿推迟退体年龄。虽然按现行养老金计发办法每延长退休一年可以多拿1%的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也会有相应提高,但是这种增发养老金的办法仍存在问题。第一,计算复杂,延长退休者很难算出自己未来养老金的增发比例。第二,每延迟退休一年,大部分人养老金增发额会在1%左右,增发额较少,不足以起到激励延长退休的作用。如果对于延迟退休的员工,明确其养老金的增发比例,让其能对未来增加的预期收入和放弃的当期收益清楚比较,当每延迟退休一年能增发3%以上的养老金,会加大其选择延迟退休的权重。因为退休返聘的工资收入是暂时的,增发的养老金却能拿一辈子,员工对未来余寿的预期越长,越会选择延迟退休。因此,要达到延迟退休年龄,必须增加经济激励,当企业和劳动者选择延迟退休比正常退休更有利时,他们才会选择延迟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