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环境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环境的现状

网络环境的现状范文1

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在淘宝上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时”,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占了68%。大学生的版权意识不足对于“你在网上转载文章会注明作者和出处吗”这一问题,有36.9%的被调查者选择“没有”,说明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对他人劳动成果还不够尊重,对著作权保护意识仍显不足。大学生对个人信息不太重视对于“你在注册一些网站的时候会不会把自己的真实信息填写上去”,有73.8%的人表示会将真实信息填写上去;仅有26.2%的人表示不会。这些数据都能显示出大学生的个人隐私并不重视,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

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反思

2.1大学生自身网络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淡化了网络使用者的真实身份,有不少人会将自己的真实信息完全暴露。也有人在这自由的空间中开始肆无忌惮。例如随意散布虚假消息,未经他人同意随意上传视频照片至网络,利用漏洞攻破他人密码窃取或骗取财物,破坏他人网站等等严重行为,自以为自己的行为无人能知,为所欲为,最终逃脱不了法网的制裁。

2.2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差

当前高校开展法制教育最主要的载体就是针对每一位大一学生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部分高校主要是由思修课教师完成的,以传统教育观念为主,课堂教学模式只注重灌输课本知识点和考试通过率,由于非专业性导致他们自身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研究不够深入透彻,以致大部分大学生对法制教育的热情与兴趣不高,法制教育课逃课率高,加上课程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关联性不强,网络违法犯罪等知识涉及甚少,因此学生真正能学到的网络法律知识也非常有限。

2.3社会网络法制不健全

我国的网络立法相对滞后,无论在立法的数量上还是在立法的层次上,都与现实需求有不小的差距。尤其在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网络内容管理、电子商务活动等方面存在法制不健全的尴尬。由于当前网络违法犯罪方面的立法不健全,有些行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以致有人专门钻法律的空子进行损人利己的行为,破坏网络环境的秩序。

3增强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的对策

3.1大学生要自觉学习法律提高自身网络法律意识,并强化网络道德自律

如今互联网“网”住了很多的大学生的日常休闲时间,除了电脑终端,手机多媒体上网络的推广使得潜在的网络陷阱无处不在,其所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大学生必须自觉学习网络法律知识,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随时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强化个人网络道德自律性,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隐私、不恶意散播谣言、保护国家信息安全等,避免陷入网络陷阱;另一方面,也增强自身权利保护意识和维权能力,重视对私人信息的保密、虚拟财产的保管,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2高校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加大对网络侵权与违法犯罪危

害性等方面的教育,丰富大学生网络法律知识首先,在第一课堂的法制教育课中,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改善课堂教学环节增强大学生的法律认知能力,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授课内容增加大学生关心和关注的网络法律知识,并予以重点讲解,结合当前已经发生的违法案例,让大学生了解哪些网络行为是违法,以及哪些行为可能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划清界限,规范网络行为。其次,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扩展法制教育的渠道,如组织法律知识竞赛、辩论比赛,提高学习法律兴趣,让他们主动去学习法律知识,全方位地了解现有网络法律知识,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再如开展网络法制教育系列讲座,邀请法官检察官以及法学专家等举行讲座,丰富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也强化法制教育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3.3健全网络法律制度,加强网络环境的社会监督

网络环境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络环境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的发展,加速了各种文化信息之间的融合与互通,使各种文化信息在得以更广泛传播发展的同时,可以共享和利用。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图书馆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文献数据中心,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化、服务手段网络化.既是信息时代的一场变革,也是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虽然新世界传统图书馆和自动化图书馆暂不会消失,但随着电子出版物的盛行,数字图书馆将居首位。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是2l世纪图书馆迎接网络时代的重要战略。数字图书馆将成为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一、数字图书馆概述

(一)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数字图书馆是一门全新的科学技术,是一种拥有多种媒体内容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能够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高水平的信息化服务机制。数字图书馆不是图书馆实体,它对应于各种公共信息管理与传播的现实社会活动,表现为种种新型信息资源组织和信息传播服务。它借鉴图书馆的资源组织模式、借助计算机网络通讯等高新技术,以普遍存取人类知识为目标,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类和精准检索手段,有效地进行信息整序,使人们获取信息消费不受空间限制,很大程度上也不受时间限制。

(二)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数字图书馆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大量分布在同地域或同国家的众多图书馆或信息资源整合,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特征,也是数字图书馆提供各种服务的前提。随着多媒体、超媒体、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知识的载体形式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印刷型文献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步由单一的纸型载体向以磁介质、光介质等为载体的新型信息媒体转化。数字图书馆以统一的数字化形式存储各种信息,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从收集、组织、存储,到提供各种检索服务、传输服务的整个过程中,都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电子出版物的出版量越来越大,网络信息日益丰富,极大地丰富了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来源。

(三)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比较

数字图书馆具有与传统图书馆不同的功能和特征,在馆藏建设、读者服务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由于数字图书馆以网络和高性能计算机为环境,向读者和用户提供比传统刚书馆更为广泛、更为先进、更为方便的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的方法,较之传统图书馆具有很大的优势。

从文献存储上看,传统图书馆的馆藏载体主要是纸质文献,与之相比数字图书馆对藏书建设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图书馆“馆藏”的含义已被扩展,不仅包括不同的信息格式(如磁盘、光盘、磁带等),还包括不同的信息类型(如书目信息、全文信息、图像、音频、视频等),因而他得数字图书馆将不再受制于物理空间。它们所能收藏的书刊等资料的数量也将没有空间制约。数字图书馆是把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加以储存,一般储存在电脑光盘或硬盘里,与过去的纸质资料相比占地很小。

从检索方式上看,用传统的检索方法,读者往往要在众多的卡片前花费不少时间,颇使借阅者感到不便,查全率和查准率都难以提高。图书馆都配备有电脑查阅系统,读者通过检索一些关键词。就可以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而以往图书资料的查阅,都需要经过检索、找书库、按检索号寻找图书等多道工序,繁琐而不便。

从信息的传递速度上看,传统图书馆位置固定,读者往往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去图书馆的路上。数字图书馆则可以利用互联网迅速传递信息,读者只要登录网站,轻点鼠标,即使和图书馆所在地相隔千山万水,也可以在几秒种内看到自己想要查阅的信息,这种便捷是以往的图书馆所不能比拟的。

从资源共享角度上看,众所周知,一本书一次只可以借给一个人使用。在数字图书馆则可以突破这一限制,一本“书”通过服务器可以同时借给多个人查阅,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

二、当前高校数字图书馆存在的弊端

(一)资源浪费问题

从数字图书馆概念的提出到现在许多高校图书馆纷纷投身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行列,只有短短几年时间,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数字图书馆标准不一,相关立法尚未制定和执行,各单位之间的利益又难以找到彼此都认同的平衡点,同时,有的单位抱着“急功近利”的思想而片面地追求数字化资源,有的单位则是忽视自身馆藏的特点和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这就造成我国不少高校在盲目地建设数字图书馆,合作建设少、各自为政多的现象屡见不鲜,各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检索界面、检索语言和管理系统等存在较大差异,不同馆的数据库各不兼容,各系统之间难以相互联通、应用,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

(二)建设资金问题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庞大、系统、长期的工程,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购置、网络布线工程、人员培训、数字化资源的更新、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转换等等。都需要充足的经费作后盾,但经费不足偏偏又是困扰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近年来图书、刊物价格大幅度暴涨,以致许多馆连每年的纸质文献购置、业务培训、科研、奖励等各项基本经费都难以维持,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更是举步维艰。

(三)图书馆人员素质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员队伍整体现状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普遍不能适应数字图书馆发展的要求。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兴起,馆员队伍中专业人员与技术人员少、工作热情欠缺、年龄老化等现实问题显得更为尖锐。由于图书馆地位历来没受到足够重视,各大高校中普通馆员与教师仿佛是两个相差极大的级别而接受截然不同的待遇,致使图书情报专业、计算机专业、自动化专业等方面的人才择业时很少会将图书馆置于优先考虑的范围,这也是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出现高素质人才难以引进。

三、对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以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库为基础,否则要实现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句空话。各类型图书馆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将本馆馆藏资源数据化,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库。数字资源库中包括中文数字资源群、引进国外的专题数据库。通过相接的网络系统实现大部分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和馆际间互借。尤其高校数字图书馆间必须做到多馆合作,共建共享,建立不同层次的共建共享联盟,共同开发和建设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二)标准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在进行高校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数字资源库的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教训,尽早制定统一的适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源描述、标识、查询、交换和使用的标准规范及法规;尽量使用国际标准,对那些不是按标准格式进行组织的资源库,也必须考虑数字项的充分描述,并要有灵活的接口,以保证日后对数据的转换与衔接;同时在进行资源库的加工过程中要考虑对版权问题的处理,以做到充分地尊重知识、尊重智慧,使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伊始,便遵循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发展原则。

(三)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图书馆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方能保证数字图书馆建设持续不断地顺利进行。加强馆员队伍知识结构的调整,引进既专于图书情报学知识和技能,又掌握先进的自动化、网络化技术和一定的外语水平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系统地组织在职员工进行业务技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和进修。

(四)保持自身特色

重视特色馆藏的数字化转换。只有加强具有本馆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在资源共享中受益,这也是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裒英涛.网络环境中图书馆的数字化[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10):52-53.

[2]周华娇.浅谈网络环境下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J].科技创业月刊,2005(8):143-144.

网络环境的现状范文3

关键词: 图书馆 文献保障体系 信息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图书馆正经历着有史以来的一次最大的变革。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理论为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及各种大型应用数据库的出现,使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构成发生了变化,传统出版物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巨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图书馆工作方式的扩展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完整地收藏各种信息,因此需要建立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对宏观文献资源进行协调与共享。为此,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提高一次文献保障率,加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图书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结合自己从事多年的图书馆工作,就此谈些体会和看法,希望引起同行的共鸣。

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源的建设,二是文献信息网的建设。有学者认为,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减少文献购置费;书刊不必买复本,印刷型文献可以不买或少买。我们认为,图书馆网络化资源共享可以提高文献保障率,为满足读者阅读需求提供条件,但不是说图书馆就不要丰富馆藏。检索数据库的繁荣和网络的发展,使广大用户提高了检索效率,但作为文献检索的最终目标,应是一次文献的索得和利用,而目前使用的数据库或光盘减缩却大部分属于书目数据库,用户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寻找原始文献。有的一次文献已是根本无法找到,由此使得现代文献检索手段的高效被低效的一次文献索取所抵消,检索文献线索容易,索取原始文献难成为图书馆文献保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所以,现阶段,尤其是中小型图书馆,加强丰富的一次文献资源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区性、行业性合作建立和健全了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从而加快了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实现,使图书馆为用户提供足够的文献成为可能。

二、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障碍。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图书馆的“地区保护”观念仍然强于“资源共享”观念,大型图书馆由于馆藏资源及技术力量雄厚,在网络环境下,担心自己的文献资源会被过度利用;小型图书馆馆藏资源较少,各自为政,传统的“小而全、大而全”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些部门担心自己失去对图书馆及其资源的控制。图书馆中部分工作人员担心网络化后文献资源共享会使自己的工作岗位被极少数的网络信息导航员所取代而忧心忡忡。

2.技术障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计算机硬件设备更新换代较快,软件配置的智能化、多功能效用越来越显著。但由于经费有限,软件升级跟不上网络发展的步伐。因此,图书馆网络服务功能还难以全面实现,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技术还不成熟,图书馆文献资源网络化、数字化建设进程缓慢。由于我国图书馆传统的印刷型文献信息占主导地位,要将馆藏文献资源全部数字化,任务非常繁重而艰巨,预计至少要花费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现有的数字化技术难以适应数字资源转化速度快、准确率高、存贮空间小、传递速度快,既能实现全文检索,又有显示原始版式、成本低等制作要求。

3.资源障碍。

一方面,由于现实馆藏资源建设总体上水平不高,文献收藏的完备程度和保障率偏低,外文文献收藏总量明显不足,而且呈现出逐年削减的趋势,其他书刊重复收藏情况严重,入藏文献品种逐年减少,文献资源建设呈现下滑态势。由于用户在因特网上查询的文献资料多数是外文,这就给用户使用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国上网的图书馆不少,然而上网图书馆制作的网页内容简单,有的只是空心的网页,大多数图书馆上网的文献资源只是书目数据库,只有少数图书馆引进国外的一些期刊全文数据库,还有部分图书馆心存侥幸,仅设有一个空心的主页,其目的是利用其他馆已建好的文献资源,缺乏共同合作的诚意。另一方面,由于图书馆文献资料数字化技术还不够成熟,文献资料数据库在各个上网图书馆难以形成规模。

4.价格障碍。

在网络环境下,要使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全球化共享,必须依靠通信技术的强有力的支持,但是昂贵的电信资费给许多用户带来了经济困难,很多用户为了节省信息咨询开支,宁愿通过传统的馆藏服务方式来满足查询文献资料的需求,因传统的馆藏服务是无偿的,而网上查询获取文献信息资源多是有偿服务。因此,网上电子文献信息传递服务的价格如何定位,势必会影响到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

1.合理调整馆藏结构,注重网上资源建设。

图书馆的工作重点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信息资源保障。由于知识的“爆炸”,近年来图书、期刊价格上涨的幅度远远超过政府对图书馆经费投入的增加幅度,按照图书馆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的标准,图书馆所能拥有的资源规模和飞速增长的信息总量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应树立多种媒体互补的理念,形成印刷型、光盘型、网络型三种信息资源并存的合理馆藏布局。

2.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高文献保障服务能力。

搞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人才是关键。没有合格的队伍一切都无从谈起,现今人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文献信息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随之增强,从而加大了文献资源建设的工作难度。为此,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加强馆员队伍建设,其一,针对文献信息人员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其培训方式可分为开展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在职攻读相关的学位和课程,召开学术会议,开展学术研讨活动,等等。其二,应实行严格的信息人员考核制度和资格认证制度,保证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

3.建立文献获取运作机制,最大限度满足读者对文献需求。

文献资源共享可为满足读者的文献资源需求提供广阔的天地。但其又有局限性,读者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所需的文献。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文献资源共享将很难实现,为读者提供文献保障也将成为空话。为此,图书馆必须建设快捷的文献获取运作方式,为读者远程获取文献资源提供方便。首先,在图书馆建立文献资源共享业务,成立专门的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必须熟练掌握协作馆、共享联盟及有业务联系图书馆的馆藏状况,当读者提出文献需求时,能在第一时间内判断出这些文献的收藏地点、文献类型等,便于高效率地进行运作。其次,建立文献获取的运作方式,如馆际互借、文献复印、复制、传递、传送等具体办法,并制定相关的规范,确保快速、准确地获取和递送读者需要的文献。最后,建立高水平的网络传递平台,通过快捷的网络资源使共享变得更加简单。

参考文献:

[1]孙风梅.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浅议[J].图书馆论坛,2006,(3).

[2]吕凤霞.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J].图书馆建设,2002,(2).

[3]孙正东.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02,(2).

[4]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cn,2005,(2).

网络环境的现状范文4

>> 论网络政治参与 论当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控制的路径 网络政治参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论当前网络政治参与的有限性 论网络政治参与的九种方式 论微博时代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 论当前中国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 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其导向探析 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困境与出路 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 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引导对策 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问题与对策 当代中小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价值困境探析 当代青年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③张玫, 张云龙,陈建兴.中国理性面对网络舆论“双刃剑[OL].http:///,2004-3-11.

④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93.

⑤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8.

⑥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93―294.

⑦汪雪芬.网络环境下公民的政治参与与问题探讨[J].当代社科视野,2011,(5):15-19.

⑧高宏星.网络政治: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模式[J].理论导刊,2009,(9).

⑨邹静琴,王静,苏粤.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调查与规范机制构建――以广东省八所高校为例的实证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2,(4):65-74.

⑩杨国斌,互联网与中国社会[J].二十一世纪,2009,(8).

高宏星.网络政治: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模式[J].理论导刊,2009,(9).

胡同新.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透视[J].求实,2005(9).

李享.我国网络政治参与与现状及对策初探[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9.

汪雪芬.网络环境下公民的政治参与与问题探讨[J].当代社科视野,2011,(5):15-19.

胡同新.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透视[J].求实, 2005(9).

郭小安.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J].理论探索,2008(3).

盛馨莲.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问题与对策[J].东南学术,2007(4).

郭小安.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J].理论探索,2008(3).

郭小安.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J].理论探索,2008(3).

邹静琴,王静,苏粤.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调查与规范机制构建――以广东省八所高校为例的实证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2,(4):65-74.

[参考文献]

[1]高宏星.网络政治: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模式[J].理论导刊,2009,(9).

[2]郭小安.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J].理论探索,2008(3).

[3]胡同新.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透视[J].求实, 2005(9).

[4]申文杰.论网络条件下政治文化传播的新趋势[J].社会主义研究,2005:(2).

[5]盛馨莲.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问题与对策[J].东南学术,2007(4).

[6]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8.

[7]汪雪芬.网络环境下公民的政治参与与问题探讨[J].当代社科视野,2011,(5):15-19.

[8]杨国斌.互联网与中国公民社会[J].二十一世纪,2009 ,(9).

网络环境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现状

1.1环境监测的体系、制度和方法建设得以完成

通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环境监测已经变得较为完整,同时相应管理制度也已经建立起来,并且也进行了环境监测体系和监测网络的配套建设,从而使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更为稳健。

1.2环境监测从断续监测朝全自动监测发展

在进行环境监测的初期,其主要采取断续性的监测方式,它的特点便在于在特定环境下监测环境,监测时段是成断点、不连续的,监测过程呈现出不连续曲线,假如遭遇任何极端天气或特殊状况,便不能进行实时监测。伴随网络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不断的发展,目前环境监测能实现全自动全天候的监测。

1.3环境监测从单一分析转变成多技术监测

在环境监测发展的初期,在监测单一目标时只能使用一种方式,因而局限性很大,常常无法实时监测目标。但通过不断的发展进步,目前环境监测已衍生出卫星遥感监测、生物监测、物理监测等手段,使监测技术从单一分析发展至多种技术。

2.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现存问题

2.1监测能力欠缺

(1)监测要素不完整。现如今,我国监测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还尚未对生物体、大气颗粒物、固体废弃物等环境要素里面的有害物质进行系统监测。

(2)监测指标欠缺针对性。在进行项目的监测时,监测站大多照本宣科,并未结合当地实际状况进行矫正,导致监测工作丧失意义,并出现对较轻污染项目进行重复监测的情况。

(3)监测频次不足。污染监测频次不足是目前国内环境监测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此一来便造成监测结果不能对实际环境污染状况予以真实的反映。

(4)结果分析不透彻。在获得大量监测数据之后,大部分环境监测部门常常只是对控制标准实行单因子的分析评价,而并未对数据实行加工分析,导致数据内在作用无法发挥出来。

2.2监测手段落后

(1)由于欠缺交通工具,导致监测工作无法及时展开,又或者不能将采集样品数据及时分析出来,造成数据分析结果不具代表性或不准确。

(2)人员培训不够。伴随环境问题愈发严重,需要监测人员的数量也相应增多。然而在事业单位编制限定的影响下,无法实现编制的及时调整和充实,所以,在适应繁重监测任务方面出现困难。

(3)投入资金太少。因为财政投入数额以及渠道会对环境监测产生影响,造成监测设备不能及时更新,设备年久失修,造成多项指标的监测结果出现较大误差,有的设置因为欠缺设备而不能开展监测工作。

(4)重视程度不足。现如今,监测单位对实验室内质量的控制较为重视,但对室外质量控制却不够关注。

2.3监测结果无法对环境质量予以全面反映

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和采样并无系统性, 针对不同的污染物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和采样方式。在环境质量标准里,项目监测的方式包含样品的保存、采集、分析和处理,如此一来便导致现场样品的采集以及实验室分析非常复杂,对监测项目的开展以及标准执行非常不利。

2.4应急监测技术落后

现如今,我国的应急监测技术尚未成套,针对突发事故,绝大部分指标都需要在现场进行动态和快速的测定,但已有监测方式无法满足要求,并且分析成本非常高。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环境监测配置的设备、仪器等还非常落后,并且应急仪器的使用方式不标准,大部分监测数据无法做定量的使用。

3.提升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3.1对环境监测网络加以构建,使自动监测系统得以建立

按照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可知,对环境监测网络加以构建是未来环境监测发展的方向。根据不同的环境监测对象,对空气监测网络、沙尘暴监测网络、水质监测网络等加以构建,能使这几种污染源监控问题得以解决,所以,在未来必然会构建更多环境监测网络。除此之外,按照区域的不同所建立的市级监测网络、省级监测网络、国家监测网络等在推动环境监测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成为环境监测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

3.2对监测配套进行升级,使监测能力得到增强

(1)环境监测信息实现计算机化。现如今,环境监测信息尚且处在半计算机化水平,但随着环境监测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关系的逐渐加深,相信环境监测信息一定会最终实现计算机化。

(2)环境监测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随着人们对环境监测愈发的重视,并对相应管理制度予以改革和完善,让环境监测的管理制度能与其工作发展需要相适应。所以,完善管理制度是未来环境监测发展的趋势。

(3)物资储备增多,与技术要求相符。在国家加大对环境监测重视度的情况下,会对环境监测物资储备拨付专项费,所以,环境监测物资储备将不断增多,并与环境监测实际需求相符,同时物资储备也会满足技术相应的技术要求。

4.结语

在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在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和维护的同时,还需避免由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因此,需要我们对环境监测加以重视,使监测力度得到增强,使监测范围得到扩展,使监测的标准体系和技术得到完善,通过对高技术的监测仪器予以研制,使环境监测能更好的为人们服务,从而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1]樵地英.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2:39-40.

网络环境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网络著作权;网络环境;版权保护

网民对信息的需求也日趋增多,人民对网络信息的需求也成为很多人谋取利益的新方式,随之而来的就是网络信息版权的侵权问题。很多人为了获取网络信息以谋取利益,不惜采用非法手段或直接的抄袭他人的网络信息,这类的事件时有发生,也产生许多关于网络版权侵权的纠纷案件。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这类案件的处理也是非常困难的,同时网络版权的保护对网络技术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这对网络版权保护有很大的挑战。网络信息的传播使用的无规律性使得侵权行为大量产生并难以控制。本文主要阐述网络版权问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网络环境下版权的界定和网络保护技术的问题。

一、网络版权问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著作权的概念和特征。网络版权问题的产生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同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想要研究网络版权问题也要充分的了解网络的复杂现状及网络信息的公开性。随着当今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新兴的作品不断出现,同时网络信息具有的共享性和公开性的特征,都是的网络版权问题难以控制。网络信息无国界、无限制、互相交互,虽然实现了信息的高度共享却带来了许多网络版权问题,版权问题就是其中最大的难题之一。近年来网络版权问题的纠纷事件时有发生且日趋严峻。

(二)研究意义。信息共享是大多数网民的诉求,能使网络信息利用率达到最大化,使多数人实现信息需求,但版权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它维护着每个版权所有者的利益与劳动成果,是不可动摇的。这两者要有辩证看对待,既要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利益又要使网络信息利用率达到最大。这种平衡是有双方利益互相调节的相对统一的、稳定的状态。这样既能激励版权所有者继续创作新颖的作品,促进社会的进步及创造性。也能控制其他人的因为信息共享带来的安逸状态。

(三)网络版权现状及挑战。网络版权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互联网日新月异发展的环境影响的。首先,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共享的服务平台,不断发展产生的新兴事物时时刻刻的影响着互联网的环境,是互联网环境环境显现出很多问题。互联网如此飞速的发展更新使得原有的网络版权制度不断遭到挑战和冲击。其次,网络版权的侵权问题在解决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很多网络版权侵权问题在现实情况下很难得到解决,著作权法在网络环境下难以实行其应有的作用。因为网络环境下的法律执行具有滞后性,一旦原版遭到非法传播就会在互联网上迅速蔓延,短时间内会出现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就算法律救济介入也不能控制其传播及挽回损失,所以说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保护不能单单依靠法律来保护版权人的一切利益。

二、网络环境下版权的界定

作品的网络传播权利:作品的版权人有权利管理及控制其作品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途径及频率。也就是说作品上传到网络后版权人有权控制浏览者是否能对其作品进行访问、浏览、下载或传播。版权人也可以通过访问者的这些行为获取相应的利益与报酬。但由于网络传播的方式具有不定性使这种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会不可避免的发生非法传播等问题。近年来,关于网络传播权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其中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网络作品在互联网上传播时发生的复制问题。这一过程很难受到版权人的控制。因此这一过程是否应该属于版权热控制范畴成为议论焦点。其次是公众范畴的问题。最后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地位。虽然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其范畴,但对待这样问题的看法一直有待统一。

三、网络保护技术的问题

(一)主要的技术措施。目前的技术保护措施主要有控制接触作品、控制使用作品两种。这两种技术在互联网信息传输中被广泛应用。虽然我国法律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破解版权人的技术保护但这样的非法破解行为时有发生。网络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很容易被人进行非法复制及传播,一旦遭到非法复制其作品将以非常快的速度传播开来,后果非常严重。为了更有效地控制作品在网络上健康的传输版权人应该在网络技术上实现突破,提高防止非法复制传播的能力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并且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防止他人的非法破解。

(二)技术保护的必要性。技术保护措施在网络作品传输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互联网的发展虽然促使版权作品得到了充分利用,但互联网的环境是非常不稳定的动态环境,非法盗版网络信息的暴利使很多人利用一切手段非法盗取他人的作品,非法传播事件屡见不鲜,这给版权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次,网络中各种破解技术层出不穷,使得网络盗版事件时有发生。最后是法律资源的缺乏。网络版权问题的法律法规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方面。其中就包括破解技术行为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受保护技术。首先受保护的技术应当是有效地保护技术,也就是说该技术必须对非法行为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其次该技术措施应当是版权人所采用的技术措施。最后技术措施应当具有合法性,即该技术措施只能单纯的用于作品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