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费主义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费主义的概念

消费主义的概念范文1

论文摘要:现代性是一个当今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的概念,涉及到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现代性思潮研究的日益深入,必然会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产生影响。

现代性这个多义的、具有极大理论穿透力的概念,无疑缘起于欧洲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从11世纪拉丁语中到18世纪法语中的“modernite",其含义不断发生变化。但到现在为止,何谓现代性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对“现代”概念的看法有多少分歧,其核心的意涵是指一种新的时代意识,也无论其被看作是一个贬义词还是褒义词,所蕴含的价值意味是鲜明的。“现代概念的起源就是“现代性”这个术语的缘起。现代性首先是对现代意识的觉悟,既包含着对历史事实的陈述,又具有价值追求和规范意味,也就是说现代性就是一种新的意识。

一、现代性及其基本理念

一般认为,现代性概念描述的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在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思想、文化诸方面与传统社会和传统人不同的各种特性的总和。诚如有的学者所言,“凡表征现代社会或现代人特征的属性,如商品性、竞争性、民主性、科学性、世俗性、开放性,等等,都包含在现代性的涵义之中”。在这种意义上,现代性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尺度,现代化是一种事实,现代性是一种对事实的反思。

现代性是一种启蒙理性,即怎样运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一切并运用理性对一切作出审查。从以上对现代性的解释中可以看出,理性主义和个体主义是现代性的基本理念。

(一)理性主义

现代性的序曲阶段,是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标志的,正是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了自我发现,教会受到了置疑,社会的宗教色彩开始淡化,世俗生活逐步获得了认同。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性的过程,用韦伯的说法就是除魔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此时的“理性”就是人的代名词。现代性强调人的理性高于宗教神性,强调现代文明的一切是理性化思维的产物。以韦伯为代表的西方思想家概括了理性主义思维的要点,即明确意识到行为的目的,对所追求的具体目标进行价值大小的比较;根据预料的结果权衡行动的必要性;根据目的选择手段,用最小代价获得最大利益作为选择标准;在行动中遵循严格的首尾一贯性,使一切行动合理而有序。

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理性主义引起了西方社会各个领域的一系列变化,在认识领域,理性主义造就了现代科学的基本精神。“现代性”要求在知识领域应用一种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这种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逻辑推理证明的数学和实验证明的实证科学,科学成了理性主义的表征。在日常生活领域,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在经济生活领域,理性主义建立了科学的工业生产体系和创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关系领域,理性主义导致了以效率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和合乎理性的现代法律制度。总之,以创新、合理、绩效、合作为核心的理性文化精神反映了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的转变。科学化、人性化、民主化、法制化等都是社会理性化过程中的产物和表现,而科学和民主则构成了理性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

(二)个体主义

个体主义的兴起被认为是现代性最大的成就。一方面,个体主义带来了个人的解放,另一方面,个体主义凭借理性,通过自主、自律的观念倡导一种理性的、更为自我负责的生活方式。理性使人成为一个有尊严,独立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性主义和个体主义是相通的。“现代性”意味着对自我的理解上从群体主义向个体主义(inpidualism)的重大转变。把个人放在了首位,强调个人独立与他人的重要性。这种个体主义的实质是高扬主体性。哈贝马斯指出,黑格尔将现代性的核心原则界定为主体性,并追溯了其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根源,认为笛卡尔是主体性话语的始作俑者。康德发展了主体性话语的典型形态,但康德没有看到现代性带来的科学、道德、艺术的分裂的实质实际上是冲突与不和。西方意义上的个体主义是一个容易引起歧义的概念,本意是指一种人本位的理念,也就是上边所说的,但是在中文中没有准确的表述词。这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个最容易被误解,最需要澄清的概念。在中国,迄今为止存在过的意识形态中,它都是与“私”这个字联系在一起的,一提到个体主义就将它与以自我为中心,讲求个人利益,忽略乃至不顾集体利益、社会利益这类东西联系在一起。不过对于西方文化而言,平时所误解的“个体主义”的这些东西,是用另一个概念“egoism",即“自我主义”来表示的。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个体主义是一种建设性的、积极的个人本位理念。

理性主义和个体主义是“现代性”的主要理念,但是除了理性与个体主义之外,进步的观念也是现代性的意识形态,这些在西方社会进程中都具体地演绎了出来。“现代性”在现代社会中可以具体归结为社会领域的世俗化,社会关系的制度化、法制化,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人类生存状态的都市化,文化的个性化,等等。

二、现代性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的影响

消费方式是指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类消费资料的方式和途径,它可以通过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以及消费行为取向得到大致的说明,是消费观念和行为的统一体。在现代社会理论中,消费方式大致分为传统消费、现代消费和后现代消费三种。但是在本文中我主要讲的是现代性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也就是现代消费方式。作为现代社会青年精英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既是当前消费的主体之一,又是未来中国消费的主力军和消费时尚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影响未来中国的整体消费方式。而现代性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的影响就是消费方式的科学性和他们个人选择消费的理性。在此特别借助大连海事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具体分析如下。

(一)消费开支的合理计划

关于大学生消费的计划性,本文所采用的评价指标是每学期的费用是否有计划消费。结果显示:在自己的费用开支上,有7.5%的大学生有严格的计划,50%的学生有计划,23%的大学生是稍有计划,只有19.2%的学生选择没有计划,总体上来说,大学生在每一个学期的开始都会给自己一个大概的计划,也说明他们在消费的时候也是在精打细算的,这种计划也可称作韦伯意义上的算计,是合理的重要特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大学生消费的现代性意蕴。匆忙地用消费的盲目性来定义这一切是不合理的,我们要看到他们的主流,看到他们消费的主要方向和方式,不要自以为强调个别现象,这就是现代性思潮的理性主义给我们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第一个影响。

(二)消费过程中的理性购物

合理性的消费是一个全面的行动过程,它包括了解商品信息,最后才会实施购买这一手段。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了解商品的信息只是第一步,也是理性消费的开始。数据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在购买贵重商品前进行详细了解的有45.6% ,进行大致了解的有50.1%,这两者之和就是95.7%,而选择直接购买的只有4.3%。这就有力地证明了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高智力和自主能力的消费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他们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判断力,对消费品做出合理的决策。消费者在购物时对于消费品的质量、价格、品牌和时尚等选择体现了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质量和价格,品牌和时尚是影响当代大学生选择消费对象的主要因素。消费品的质量和价格反映的是消费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被看作是当代大学生合理消费的一个关键。而品牌和时尚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身份和形象,其魅力就在于象征意义,带有较多的感性色彩,对于这两个方面的选择分别体现了理性和非理性的价值取向。但是当前的数据就表明了质量、用途、性价比是吸引他们消费的主要因素,讲求实效、理性消费是当前大学生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观念在现行的条件下分析起来是合理的,大学生没有自己的固定经济收入,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父母,通过自己兼职挣钱并不多,这就使他们每月可以支配的钱是固定的,而这笔钱的主要用在日常生活用品和伙食开销。在长时间的大学生活中,他们逐渐形成了一种理性的消费观念,在消费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尽量谨慎消费,他们在购买商品时会尽量选择那些物美价廉的东西。

(三)消费资料注重个人发展

消费主义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消费;大众文化;挪用;复制;大批量生产

0引言

“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活着。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法国思想家让•鲍德里亚在他的学术研究和思考中看到了真实的“物质”世界的消亡,人们在无意识中已经进入了“幻象”的消费社会。“消费”是一种每天都会发生的行为,而消费社会则是一个抽象概念,但它又如空气般实实在在地弥漫在人们周围,发生在人们生活中。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场中,人是被一个看不见的“锁链”捆绑住了,在无意识的状态中被某种虚幻的东西支配着,进行一系列的消费,从一个商品走向另一个商品。如出于某种需求购买了商品A,有了商品A就需要商品B,紧接着配套设施商品C也相继出现,这就是消费的连锁反应。而这一系列的消费并不是围绕着生活所需物质来进行的,是根据消费者实现“自我价值”和“成功人士”地位的欲望逻辑而形成的。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消费的不再是物质的实质用途,不再是物质本身,而是一种社会符号。换句话说,消费的是某种被制造出来的象征性符码意义。所以,今天的消费已然不是人的真实消费,而是意义系统的消费。真正意义上的消费已经在消费社会中死亡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正在被颠倒,消费代替了生产,它就是生产。在消费社会中,文化艺术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也理所应当地发生了转变,由20世纪初期开始的极度个人主义转变为大众流行主义,由了不可触碰的“神圣神坛”走向了商业商品的行列。

1消费与文化

鲍德里亚曾经在他的著作里提到过“丰盛”与“杂货店”的概念。首先“丰盛”指的是“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现象”。过剩的生产力和“丰盛”的物资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物品的实际功能不再被追崇,温饱问题是大部分人已经实现的目标。过剩的资源不断堆积,需要一个场所进行整合,就形成了“杂货店”。“杂货店”指的是商业中心,服装、娱乐、餐饮的综合场所。但“杂货店”消费的实质并不是单纯的物质商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氛围,文化成为了商业中心的重要部分。购物中心努力打造艺术与娱乐混合的文化氛围,商场中的儿童乐园、奥林匹克跑道、精致的书店、溜冰场和电影院等给消费者提供了多元的服务,让他们享受到了除了物质以外精神上的满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表面上看,是文化改造了消费,但实质上文化已经在包装消费的过程中被消费所影响,甚至可以说是被慢慢“吞噬”。文化在与消费融合的过程中起到的是美化的作用,将消费的概念偷换,人们在无形的“操控者”的引导下逐渐消费的是文化而不是物质本身。以主题咖啡店为例,在各类文化潮流的包装下,主题咖啡店比普通没有任何特色的咖啡屋更有竞争力。人们总是强调特色,实际上特色就是文化背景。例如,以“怀旧”特色为主题的咖啡屋里充满了浓浓的怀旧气息,咖啡用具、食品样式、食品名称以及室内布置都是以老旧事物命名,勾起了顾客的儿时回忆,又如珠宝首饰等奢侈品,除了精致的做工和昂贵的材料外,更重要的卖点是其艺术上的价值,艺术家的灵感与创意将金属材料升华了。另外,以文化为背景的品牌效应也大大提升了消费水平。通过诸多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在人类社会的消费的金字塔结构中,越接近塔尖的消费文化价值越高,消费品的实际价值则越低。文化正在被消费着,而且在消费社会中成为了消费的顶端。

2消费社会中的现代艺术

艺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随着社会思潮的改变,艺术也呈现不同形态。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消费”时代,大量剩余价值的产生使得人类物质变得空前丰富。不仅在物质方面,在精神层面,文学、艺术滋生众多流派,使人应接不暇。“营养过剩”的人们似乎已经厌倦了“花样百出”的各色事物,开始走向消极,文学、艺术由特立转向平庸,由个性转向共性。除此以外,受到“消费”利益的刺激,艺术开始更多地为商业提供服务,相互影响之下形成了以“商业”形式出现的艺术方式。

2.1安迪•沃霍

安迪•沃霍尔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的领军人,他的艺术涉及绘画、影像、音乐等方面,最为突出的是他的丝网印刷作品,代表作有《玛丽莲•梦露》《坎贝尔汤罐头》《可乐瓶》等等。安迪•沃霍尔的名字一直与消费社会关联在一起,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出现的元素,如罐头、可乐、美元钞票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寻常的事物,这些作品打破了高雅与通俗的界限,拉近了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这正是在消费社会影响下的思潮所要表达的。安迪•沃霍尔使用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他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直接挪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利用丝网印刷颜色艳丽的特点,使作品醒目,具有视觉冲击。并且他把自己的作品进行复制,将作品投入大批量生产中。这种方式在无形之中改变了艺术与艺术品的性质,将艺术创作的唯一性的概念彻底摧毁了,使艺术品的性质在大批量生产的过程中向商品进行转换。安迪•沃霍尔的艺术思维是突破性的,他将“挪用”“复制”“大批量生产”等概念带入了艺术创作中,使艺术变得“庸俗化”“商业化”。这种“庸俗化”与“商业化”无疑是符合“消费社会”的时代特征的。有人认为是安迪•沃霍尔将艺术带入了“消费时代”,事实上是消费社会中的“通俗”“商业化”的文化特征催生了安迪•沃霍尔的艺术。

2.2利希滕斯坦

同样作为20世纪重要的波普艺术家,罗伊•利希藤斯坦的波普艺术相对于安迪•沃霍尔的绚丽、时尚更加理性与冷静。二战时期,抽象表现主义在美国生根发芽,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抽象画画家,如波洛克、德库宁、马瑟威尔、罗斯科、克莱因等等。虽然美国是抽象表现主义的代名词,但抽象表现主义并没有与美国的本土的“大众”“流行”文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很快就被代表着消费社会流行文化的波普艺术的潮流所淹没。利希藤斯坦就是在这样的潮流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利希藤斯坦“挪用”了杂志中的漫画形象进行创作,他把漫画中的某一片段剪切下来,将其放大并且使用自制的工具制作出印刷网格的效果,然后在图中配上与此无关的文字,使观者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利希藤斯坦的艺术无疑是消费社会催生出来的产物,二战后的美国发展迅速,经济实力雄厚,人们的消费更趋向于多元化,促进消费的商业广告和商业行为影响着艺术家,将他们的目光引向日常生活。与其他波普艺术家一样,利希藤斯坦需要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没有刻意去批评或者赞扬,只是简单地诉说他们日常的生活。

3消费社会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3.1消费社会将艺术引向大众和流行

从安迪•沃霍尔和利希腾斯坦的艺术中我们不难看出消费社会对于现代艺术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分水岭,它分开的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种艺术思潮。从“后”字不难看出后现代对于现代主义艺术的态度。现代主义主张尊重个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强调“个性”与“原创性”。而后现代主义出于对现代主义反叛的态度,主张“大众”与“共性”。而波普艺术就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构成部分。波普艺术与其说是对于现代主义的反叛,更确切的是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消费社会的影响下而形成的潮流。“大众”与“流行”是波普艺术的关键词。安迪•沃霍尔之所以能成为波普艺术的领军人,是因为他能抓住最为大众的事物,将其与艺术相结合,使艺术的“神性”与大众物品的“俗性”相混合,成为一种特别的又极具前卫意味的新事物。而这种事物正好符合“消费”的口味。

3.2消费社会使艺术商品化

在艺术品走向“大众”与“流行”的同时,艺术已经开始走下了“神坛”。艺术家不再重视艺术品的“原创性”,而引用了大量“复制”与“挪用”的概念。这种创作概念的广泛使用使得对于艺术家的考核标准大幅度降低。也许你不需要经过数年艰苦的专业训练也能成为一名艺术家,你只需要有一个好的想法将身边最为常见的事物巧妙地“复制”“粘贴”到一起,便能创作出一件艺术品。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任何人都能创作出艺术品。艺术品在这种思潮中数量剧增,“有技术含量的”与“无技术含量”的作品混杂在一起,使人们难以辨别。这是消费社会给艺术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改变,大批量生产使得艺术品失去了独一性,而成为了与货架上的食物一样的商品。

参考文献:

消费主义的概念范文3

一.分层法

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不同的层次,思想政治课中的概念也有不同的层次。分层法就是把这些概念分成不同层次,进行层层讲解,从而达到对概念全面深刻的理解。如“按劳分配”这一概念就可分成以下三个层次:(1)分配什么:个人消费品;(2)分配标准:按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来分配;(3)分配内容: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劳不得。还有高二思想政治中的“规律概念也可概括为(1)本身固有的联系;(2)本质的联系;(3)必然的联系这三个方面。其它诸如“农村产业结构”、“剩余价值”等都可用分层来讲解。

二.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把两个相近相似的概念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把易混淆概念区分开来。例如在高一思想政治课中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概念,它们共同点在于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范围和程度的不同,前者的范围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而后者的范围是“部分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又如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这三个概念也同样可以从劳动对象、劳动手段、目的以及类四个方面来对比把握,找出其中的区别和联系。另外第三产业与服务业,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积累与消费,量变和质变,内因和外因等均可用此法来讲解。

三.关系法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周围事物没有联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有些思想政治课概念往往是从相互关系中来下定义的,因此掌握相互关系,就可比较完整准确地把握它们。例如“物质”和“意识”这两个概念就是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中把握的,物质即“客观实在”,这一“客观实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而意识本质上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物质的特有机能,是物质的反映。”当然我们还可以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把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从是否承认事物的联系、发展、矛盾来把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概念,这样既把握了关系,又从关系中把握概念,对学生来说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属和种差法

消费主义的概念范文4

[摘要]随着“中产阶级”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却之不去的话题,中产趣味作为一种消费观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为模式也为众多人竞相追逐、当今广告呈现出浓厚的中产趣味,世俗化的内容、概念化的诉求、娱乐化的风格、虚幻化的理想是其主要特征,中国中产阶级群体的崛起和消费的示范作用、传媒的推波助澜及广告传统的影响是其存在的根源。

[关键词]广告;中产趣味;中产阶级

当代美国文化批评理论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对“中产趣味”有过经典的解释、他说:中产趣味“这个词本身反映出文化批评的新模式、实际上,正如大量中产阶级杂志认为的那样,文化不再是严肃艺术作品的讨论,而是被组织和‘消费’的生活方式、”在他描述的一系列中产趣味特征中,包含了诸如“时髦的娱乐”、“高中低混合”、“视文化为商品”、“假装尊敬高雅文化”等方面内容、表现在广告里,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一是世俗化的内容、具体表现为人们对于实实在在的、具体可见的物质改善和情感寄托的渴求、这种情境,就像《印刷者墨汁》的一位撰稿人论述的那样“描绘真人真事、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图片拥有最强烈的魅力”[1],世俗生活、物质崇拜、符号消费等构成广告中中产趣味的世俗图景、广告在推销商品的糖衣外套里,充分强调了现实生活满足的必要性和绝对性,强调了通过物质占有和消费实现生活享受的直接可能性、在这些广告中,普通人的世俗化生活得到了尽情的展现,人们缺乏宏大的生活目标和坚毅不拔的精神信仰,有的只是实现人际生活中的那份脉脉温情的渴望、满足生活基本享受的热情、无论是国内以南方黑芝麻糊广告为代表的那种叫卖“芝麻糊”的悠长情韵,还是国外如雀巢咖啡广告“味道好极了”所指涉的幸福生活,世俗化的人文关爱已经成为广告的主导情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成为广告诱导大众消费的基本说辞、而与此相适应,物化的倾向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渗透,裸的物欲主义在广告的煽动下迅速蔓延,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品牌消费、偶像消费逐渐主宰消费领域、利用广告制造偶像、塑造品牌的宣传方式也一跃成为广告劝服的主要方式,各式各样的世俗明星遮蔽了人们的视线,成为广告的主角、广告通过这些集财富和美丽于一体的世俗时代最辉煌、最耀眼的人物,使成功、富有、青春、健康、风流、潇洒等广告宣传的全部欲望内容得到了最人格化的表现、

二是概念化的诉求、“时下,我们面临着太多的新概念———概念车、概念股(股票)、概念盘(楼盘)、新概念英语……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简直怀疑自己是生活在概念之中”[2]、以致有人抱怨说,我们每天接受数不胜数的广告信息,而这些信息给我们留下的总体印象就是概念轰炸、“从欧美到中国,广告作品中将产品‘概念化’是一个历史潮流,也是广告作品对产品诠释的极为有效的诉求方式,正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广告主和广告制作人员的重视和偏好”[3]、纵观当下的广告,“概念化”在广告诉求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从“孔府家酒、叫人想家”中“家”的概念,到“雕牌洗衣粉”里亲情无价的概念;从“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的民族品牌概念,到脑白金“送礼就送脑白金”的送礼概念……概念化的诉求作为一种广告观念和策略形式,得到迅猛发展、有人指出,所有的品牌推广都是一场秀,此说不无道理、北京现代城提出的一个“SOHO”概念,改写了楼盘广告诉求规则;“商务通”在人们对“PDA”是什么还很模糊时,率先打出“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的王牌概念,行业通吃;“脑白金”打破了中国保健品市场寿命的宿命,其原因还是概念、广告诉求中概念的交替变换,既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的体现,也是在注意力释缺时代,对消费者心理的深刻洞察、因此,有人直言不讳地断定“概念玩活市场”、

三是娱乐化的风格、诚如有人指出的那样:“在当代中国的传媒和广告所呈现出来的物欲,都不是直观地、裸地呈现,而是以一种精神、艺术和审美的方式巧妙地体现”[5]、这一巧妙的方式便是娱乐、在美国娱乐业顾问、经济学家沃尔夫称之为“乐趣导向消费”的趋势促使下,作为一种文化的广告越来越需要通过娱乐大众来保障其有效性、而对于受众而言,物欲精神化、消费审美化,广告更多的是要承载一种娱乐的功能、“娱乐至上”已经成为广告的主导风格、“广告有很大一部分是专门让人娱乐的,而且采用了所有的娱乐手段,包括各种各样的引人发笑和游戏、……在娱乐上,广告促进和激发了各种游戏,甚至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广告游戏”[6]、越来越多的广告不仅为消费者提品,还以显著的煽情性、刺激性的内容或形象为他们提供消费、娱乐体验、“在城市中,户外广告客户的策略在人们眼中和娱乐活动几乎完全相同”[7],就连一贯以突出体现创新技术和领先地位的英特尔品牌广告也转型突出娱乐化,在推广三代迅弛技术和针对PC的无线应用方面时,英特尔广告积极倡导其娱乐功能、这一趋势在网络广告中表现得更加突出,易观国际的研究表明,早在2005年,4A广告公司就已经开始把广告公司的专业水准和娱乐结合起来,通过对娱乐的探索纷纷向媒体公司转型[8]、娱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娱乐化元素进入广告,不但拉近了广告与受众的距离,也间接为现代人的归属找到了依托、“在大众文化影像中,直接产生广泛的身体刺激与审美的消费场所中,情感快乐与梦想、欲望都是大受欢迎的”[9]、趣味性、互动性、创新性、生动性的娱乐方式构成了广告娱乐化的宏大景观、

四是虚幻化的理想、“广告为刺激消费,总是描绘一种‘美好的生活’来诱服消费者”[10]、广告的这一传统源于万宝路牛仔形象广告,牛仔这一从美国历史中挖掘出来的神话般的人物一经出现,“立即在美国消费者的心中唤起了无穷的联想与迷醉,激起他们对广告描绘的世界的热烈向往”[11]、自此,“美好的生活”开始与广告结缘,广告中描绘的“美好的生活”逐渐渗透到大众的现实生活中、像广告中描绘的那样去生活,已经是人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但对消费者来说,这种“美好的生活”又意味着什么呢、“广告是幸福生活的空幻许诺,是社会矛盾与个人生存困境的虚幻解决”[12],广告中的生活与人们真实的日常生活之间有着一段相当大的距离,广告中商品组成的世界与人们生活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这个被文化批评家理查德·西蒙称为“广告乌托邦”的地方,就像马克·波斯特在《信息方式》中所描绘的那样:汽车象征着社会地位,腋下除味剂实现了革命抱负,复印机促进了上帝的劳作,乘飞机也成了狂欢经历;妇女的身体被贬损,健康的价值观遭到败坏,无辜的儿童成了贪婪的受害者、“广告史上的经典案例大多是成功的造梦者、……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所有广告都有一个同样的手段:制造梦幻;广告好比另一个好莱坞,一个更大的‘梦工场’”[13],这个“梦工场”永无休止地霸占着人们的视觉空间,染指公共领域,从喧嚣的都市到广袤的乡村,这些“丰腴的寓言”,“不仅可以激励人们去购物,也是某种幸福生活的象征,同时还可以推广某种生活方式”,它将“文字与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这些灿烂夺目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动人故事不但能够激发出无尽的幻想,有效地宣扬道德观,而且还将古人所憧憬的富庶之梦重新解析,并使其融入到当今的商品世界中”

二广告的中产趣味何以在当下中国成为一种时尚呢、它与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紧密相连,有其生存的土壤、

一是中产阶级群体的崛起、中产阶级是与中国目前许多方面密切相关的一个群体、尽管人们对这一语汇的确切提法不一,态度也褒贬不一,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一群体正在迅速崛起,发展势头极其迅猛,不断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事情,并成为人们竞相跻身其间的追求、早在2002年,陆学艺主持完成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就已经显示:中国中产阶层的人数已达到8000万人以上、2005年,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一书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中产阶层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为11.9%、根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的预测,2025年,中国中产阶层将达5.2亿、中产阶级有中等以上的经济收入和财产储蓄,消费观念前卫,追求时尚和新潮,对自身的社会形象和地位极为重视和敏感,相对于消费大多已达极限的少数高收入阶层和满足生存、解决温饱的低收入阶层,中产阶级的消费面广、消费量大,是整个消费市场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市场消费的主体,其消费行为对社会整体消费状况的影响最大、广告活动是大众传播活动,它离不开消费大众,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具有巨大购买力的市场主流消费群体,广告自然不会对他们熟视无睹、中产阶级渐次成为许多广告的诉求对象,正是中国中产阶级的迅速崛起为广告中的中产趣味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二是中产阶级的消费具有示范作用、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其作为除了稳定社会和促进消费以外,还具有对其他更广大人口的工作和生活方面的示范作用、这种示范作用的一个方面便是“表现在消费方面对其他阶层尤其是中产以下的低收入阶层的影响”[16]、从经济方面看,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中国中产阶级,身上有着极强的消费主义文化思潮影响的色彩,中国现代社会的时尚消费浪潮正是从这一群体喷薄而出,“它已经开始对当前中国城市社会文化消费趋势的走向起到了一种主导的作用,而这一趋势的显著特征即是其功利性与娱乐性”[17]、从传播方面看,中产阶级看重社会声望,存在着强烈的“地位恐慌”,是时尚性传播媒介的主要受众、在社会结构变迁和消费两个层面上,中产阶级作为一个时髦的主体符号已经引起了媒体、商家、社会民众的广泛注意、“一个人要使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漠不关心的观察者,对他的金钱力量留下印象,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不断地显示他的支付能力”[1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产阶级的兴起正逢消费主义席卷全球之际,这就为注重以消费为起点确立自身社会地位的中产阶级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身手的绝好舞台、也正因为这样,中产趣味才日益为广告所侧目、这样的广告,在高度满足中产阶级的自我需要的同时,也同样刺激、挑拨着努力要成为中产的非中产人群的消费欲望、

三是传媒的推波助澜、现代大众传媒和中产趣味是双生双栖的、中产阶级引发广泛的社会注意,中产趣味成为广告如影随形的追求,不能不归功于现代大众传媒、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大众传媒已经渗透在中产阶级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不断地培养着中产阶级的胃口,更新着中产阶级的物质梦想和精神幻觉、以期刊为例,自《新周刊》于2001年11月第118期以“忽然中产”作为封面专题,开始它的“中产”之旅以来,众多刊物相继仿效,不约而同地将自己定位在所谓中产阶级的趣味与消费之上,热衷于“喂养”与“建构”中国的中产阶级社群、这些媒介不仅以其自身充当着“中产趣味”的标识,而且还体贴入微地教化人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中产成员,使自己的“包装”吻合于自己的阶级身份、中产阶级渐成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财经理念、尽管这些媒介对中产的描述大都是基于生活品味方面的,但其中仍然掩饰不住对财富的极力推崇与津津乐道、媒介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优雅、智慧、收入丰厚;他们着眼未来、创造财富;因为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稳定而丰厚的经济收入,他们追求文化品味和生活品质,物质生活上即使不是异常阔绰,也是生活优裕、为此,媒介还就住房、装修、酒吧夜生活、餐饮、医疗、报纸阅读等诸多方面为中国中产阶级制定了标准、尽管这种标准相对于大多数正处在脱贫状况中的中国人来说,显得有些奢侈,但在长期以来的物质困乏得以解禁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终于不再那么虚无缥缈了、

四是广告传统的影响、中国广告中的中产趣味并非今日独有,事实上早有成例,它是伴随着近代中国商业广告出现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广告中的中产趣味在一度中断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重续前缘,并大放异彩、近代中国商业广告发端于上海,最初大量刊登在当时影响最大、办刊历史最长的《申报》上,并逐渐蔓延到街头巷尾、交通工具,以至火柴盒子、它最初的出现只是作为西方资本在中国倾销商品的一种商业手段、承受着欧美风雨,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在20世纪上半叶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中国早期中产阶级,在许多方面已经站在了时尚之颠、在日常生活领域,“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侵特别是洋娱乐的流入,各种时髦、洋气的生活现象在老上海逐步流行起来”[19];在文化生活领域,“属于中产阶级的《良友》在全体市民群体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20],以致于沈从文对这一中产阶级趣味极浓的刊物导向表示了不满,认为它充满了礼拜六派的气味,完全是吊“上海人胃口”[21]、广告是现代性和商业化的表现,作为老上海主流消费群体的中产阶级无疑是广告再明显不过的接受者、李康化在对当时《申报》商业广告和月份牌广告进行考察后指出:“最初广告商业化的受众应该是以中产阶级为主”,“商业味浓烈的广告其内容本身也具有鲜明的中产阶级特色”,“现代上海的商业广告从内容上来讲似乎一直青睐于中产阶级生活”,“以时装摩登女性为主体的月份牌具备了中产阶级的特质”[22]、描述中产阶级的生活、迎合中产阶级的趣味、为中产阶级营造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大量消耗商品,是近代中国商业广告的全部内容、以《申报》广告和月份牌广告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广告,“以文化为载体,诠释了其所具有的全部中产阶级特性”

中产阶级对于社会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中产趣味中也包含了社会大众对美好未来的幸福憧憬、

参考文献:

[1][美]李尔斯.丰腴的寓言:美国广告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千岸.概念化生存[N].中山日报,2003-07-14.

[3]张镐.产品“概念化”在广告作品中的运用[EB/OL].

[4]王军峰.概念营销完全手册:概念玩活市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5]许纪霖.世俗社会的中国人精神生活[J].天涯,2007,(1).

[6]傅泽.文化想象与人文批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8]互联网广告逐步娱乐化IMC趋势明显[EB/OL].

消费主义的概念范文5

摘要: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自从王小波逝世之后,他就被形塑成一种"自由/特立独行[1]"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使他超离了作家的身份而具有文化(消费)符号层面的意义,这一部分我没有把关注点设定在文学界和学术界[2]对王小波的论述上,而主要以《三联生活周刊》和《南方周末》等为代表的都市文化报刊对王小波的评价与论述作为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的关切点,具体操作是以它们对王小波逝世五周年的哀悼活动为解析的主要文本,重新坼解这些论述,可以看出都市文化的消费主体赋予了王小波"自由撰稿人"、"特立独行的人生哲学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和"具有自由思想与独立精神的知识分子"的文化想象,这也大致构成了"王小波"作为建构起来的文化符号在都市文化当中的所指涵义或另一种能指的滑动,通过这些论述可以从一个向度呈现出90年代文化图景中关于"自由"、"独立"和"知识分子"的文化想象的一种叙述,或者说这是一种为王小波这个流行符号展开除蔽/除魅的活动,使其获得一种澄清的表达。

[13]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消费社会是与后现代有关的概念,它是一种结构性的历史条件,是逐渐形成的社会构造,它的生成、扩大、与表现直接受制于各地资本主义体质下的经济生产,如果将资本流动视为三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所推动全球化运动过程中的核心参考坐标,那么消费社会的形成,在特定的在地空间里,几乎全然奠基于资本的积累,可以说,没有资本的快速全球化,就没有消费社会的出现(参考陈光兴著《台湾消费社会形成的初步思考》一文中关于消费社会的论述,文章张贴在/gadfly1974/articles/local99.htm链接上);消费主义,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时尚,与西方社会日益增长的商业化和大众消费有关,消费主义不仅影响商品的性质与商家生产政策,也影响到个人、集体和性别在购物、消费(如音乐)等方面的身份认同,同时影响到文化理论的变化(参考陆扬,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7月,第288页)。

[49]《不再沉默--人文学者论王小波》是在学术界集中讨论王小波的集子,关于王小波的重要的研究文本也多收集于此,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6月。

消费主义的概念范文6

收稿日期:2014-11-06

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青年教师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基于技术悖论视角的影响创新产品接受意图因素的研究”(12618)

作者简介:杜宇(1985-),女,安徽池州人,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消费者行为和国际营销研究。E-mail:tomato8521@sina.com

陈利馥(1983-),女,内蒙古赤峰人,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研究。E-mail:winter8401@163.com

(1.安徽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淮南232001;2.江苏理工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3001)

摘要:随着国际电子商务平台的不断发展,海外代购业务越来越受到国内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青睐。本文从影响海外代购意愿的因素出发,假设消费者世界主义、品牌来源国形象、感知质量以及生活方式分别对海外代购意愿产生显著影响,随后建立了影响海外代购意愿的理论模型,并用spss18.0和AMOS8.0统计软件分析影响海外产品代购意愿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促使海外代购的因素包括品牌原产地形象、感知质量以及生活方式,而消费者世界主义这一因素对海外代购意愿的影响不显著。这一结果对于产品的推广和营销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 :消费者世界主义;品牌来源国形象;感知质量;生活方式;海外代购意愿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4-0106-04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的不断扩展,使“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这句话成为现实。很多的国外商品通过代购这种新型的购买方式进入国内市场,无论是日韩的还是欧美的,消费者只需要懂得基本的网络知识,轻轻地点击鼠标就能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网络代购方式的普及迎来了蜂拥而至的“代购一族”。这一方面能帮助国内的消费者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高品质的产品,另一方面又给代购商带去价值不菲的利润,消费者在选择代购海外商品时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却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的探讨,相关的实证研究也处于空白阶段。

一、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1. 关于海外代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人们有条件去追求好品质、优品牌、高科技、高安全的日常生活用品。然而国内的产品由于不断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假冒山寨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等一直困扰着国内消费者,使得国内消费者对国内产品产生了质疑,对国际品牌产品的购买需求不断增加。需求增大的同时,国内消费者面临怎样通过合适的渠道进行购买的问题,由于国际品牌产品在进入国内市场时有高额的关税以及层层渠道的加价,这就导致国外品牌产品在国内的售价远远高于其在原产地的售价,给通过国际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海外代购的商家带来了一定利润空间,对低价格高品质国际品牌产品的需求促进了海外代购市场的迅速发展。海外代购指的是国内消费者通过个人或中介机构在海外市场为其采购产品,然后通过邮寄或代工直接携带的方式运送回国,最后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里的购买方式。代购的产品种类繁多,包括食品、服饰、化妆品、电子产品、奢侈品、书籍和乐器等,通常都是在国内市场不容易买到或者价格比较高的产品。代购机构一般收取一定的代购费用,相比国内消费者在国内市场上买到同样产品的支付成本要低很多。

2.消费者世界主义(Consumer Cosmopolitanism)

在社会学里,Merton[1]首次介绍了世界主义,认为世界主义是人们想让自身变得比本地更优的倾向,它在不需要个体彻底否定自己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基础上,鼓励个体跨出国家和民族的限制,在更宽广的范围内研究问题、审视自己以及看待其他人和社会甚至整个世界。然后营销学者们发现世界主义消费者的选择不是建立在传统的建议之上的,而是满足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消费者世界主义就成了潜在的细分标准,随后提出了消费者世界主义的概念。Holt[2]认为世界主义消费者喜欢多样化、多元化的产品,在消费海外产品或服务时会下意识地规避本地狭隘文化的限制。世界主义消费者对海外产品的态度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喜爱,他们会积极主动追求这种多样化并对它抱有正向的态度。Alden等[3]得出了世界主义消费者对全球化消费文化战略的反馈会更好的结论,因为这类消费者更善于去接受来自非本地文化和非本产地的产品。Hannerz[4]在更微观的研究上证明了世界主义消费者倾向在本国购买外国书籍、电影及国际媒介。随后,Cannon和Yaprak[5]认为世界主义消费者不受传统约束和社会规范的影响,容易接受新观点新事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是最重要的。Skrbis等[6]也发现世界主义消费者的特征和各种消费行为之间的联系是密切的。Rogers[7]的创新理论认为,世界主义消费者是最先接受创新的人。

随后的实证研究中,Levy等[7]认为世界主义的关键特征是思想开放性,这表示人们愿意去探索并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并愿意出境旅游甚至旅居国外,这也就意味着这类消费者更有购买海外产品的意愿和倾向。Featherstone[8]认为多样化偏好是世界主义消费者对多样化的正面态度,世界主义消费者喜欢新鲜的多样的事物,对于传统东西的兴趣逐渐淡漠。Cannon和 Yaprak [5]认为跨境消费的突出表现是消费者对不同国家或文化中的产品或服务产生兴趣并有意购买。Riefler 和Diamantopoulos[9]通过数据收集和研究检测认为,世界主义包括思想开放性、多样化偏好和消费跨境三个维度。

3.品牌来源国形象(Brand-of-Origin Image)

Hong 和 Wyer认为品牌来源国是在国家固定观念下形成评价产品的规则。王海忠等[10]认为来源国效应是指消费者对产品来源国(地区) 的总体性认知会影响其对该国相关产品或品牌的评价及其购买行为。Johansson等[11]指出品牌来源国形象作为品牌自身形象的反映,影响着顾客的品牌态度,它是购买者对品牌态度好坏形成认知的因素之一,对购买者认知产品的质量有着重要作用。Canliz和Maheswaran[12]证明了消费者对同种产品的评价会因为品牌来源国的不同而产生不同评价,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4.感知质量(Perceived Quality)

Zeithaml[13]认为感知质量是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优劣的总体判断,是消费者的主观臆测,不同于客观的实际质量。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对产品属性的总体性评价。Zeithaml根据产品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质量维度。在感知质量的前因研究中, 他认为消费者对质量感知同时来源于内在线索(产品的物理属性)和外在线索(产品的价格、品牌名称和广告水平)。Steenkamp 等[15]认为感知质量是购买意愿的主要决定因素。

5.生活方式(Life-Style)

美国学者Lazer在1963年首次将“生活方式”这一概念运用到营销学领域中,并指出生活方式是消费者的活动(Activities)、兴趣(Interests)和意见(Opinions),简称“AIO”,进而对生活方式和市场营销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Lazer认为生活方式作为一个系统的概念,是整个社会或群体的独特生活模式,是某一社会或群体与其他社会或群体不同而表现出来的专属于自身的生活共性。生活方式作为一种产物,是价值观、资源、文化和法律等力量共同塑造的。在市场营销中,不论是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还是消费行为,都是这个社会或群体生活方式的具体反映。

6.态度与购买意愿的关系

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中,Fishbein和Ajzen[14]认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是指个人采取某特定购买行为的主观概率。它是指消费者对某一事物的行为倾向。关于态度对购买意愿的影响已经通过很多实证研究证实。李东进等[15]对中国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进行研究发现态度对购买意愿的影响比主观规范对购买意愿的影响要大一些。张黎和马京晶[16]对手机购买行为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在购买国外品牌手机中,态度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也很显著。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海外代购意愿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并提出了相关的5个假设,如图1所示,在该模型中,笔者假设消费者世界主义、品牌来源国形象、感知质量与生活方式对消费者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消费者态度对代购意愿有直接影响。同时,进一步探讨消费者态度在这四个影响因素与它们对于代购意愿的关系中所起到的中介作用。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影响海外代购意愿的5个假设:

H1:消费者世界主义对消费者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品牌来源国形象对消费者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3:感知质量对消费者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4:生活方式对消费者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5:消费者态度在以上四个因素对代购意愿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二、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本文使用的测度均是前期研究中已经通过验证的,具有相对较高信度和效度的量表题项。通过对安徽省淮南市三所高校的32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剔除无效样本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00份。随后,利用SPSS18.0和AMOS8.0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有信度、效度的检验,因子分析,模型的拟合度以及路径分析。样本基本资料如表1所示。

2.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文借鉴现有研究中的成熟量表对各变量进行测量。消费者世界主义4个题项,品牌原产地5个题项,感知质量4个题项,生活方式4个题项,购买意愿和态度分别3个题项,均采用7级Likert分值量表测量, 产品态度采用7级语言差分量表。测量结果如表2所示,各变量的信度Cronbach?α值均在0.850以上,这表明各变量的项目一致性程度较好。

效度检验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测定变量进行分析。KMO=0.893, Bartlett球形检验,p=0.000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结果表明原变量之间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和相关关系,符合因子分析的条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因子分析,先删除了特征值在0.600以下的因子,然后再使用正交旋转中的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进行分析,得到各测量因子的载荷系数都基本大于0.700,说明问卷数据具有较高的效度。结果如表3所示。

3.适配度及假设检验

适配度(Goodness-of-Fit)检测目的在于衡量假设与实际观察资料的适配程度。如果适配不理想,可能假设存在某些问题,必须进行修正以达到理想的适配度水准。其中适配指标包含RMSEA(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近似误差均方根)、GFI(Goodness-of-Fit Index,拟合优度指数)、IFI(Incremental Fit Index,增量拟合指数)、CFI(Comparative Fit Index,比较拟合指数)和NFI(Normed Fit Index,规范拟合指数)等。其结果如表4所示。

在假设检验中的5个假设检验的C.R.(T 值)满足p<0.050。本文中的品牌原产地形象、感知质量以及生活方式对国外代购产品态度都有显著的影响,相关假设均成立,国外代购产品态度对国外代购产品的购买意愿也有显著的影响而消费者世界主义对国外代购产品态度有显著影响的假设没有成立,其结果如表5所示。

三、结论

本文从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对海外代购的参与情况出发,结合消费者世界主义、品牌来源国形象、感知质量、生活方式以及对海外产品的态度等因素,调查消费者对海外代购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验证假设,分析了各因素的作用,更加充分地说明影响海外代购的因素,结论如下:

第一,世界主义消费者虽然更倾向于去探索并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并且也乐意跨国旅行,甚至是旅居国外,与此同时他们也有购买其他国家产品的意识或机会,然而这种世界主义的消费态度和对国外代购产品态度的关系并不显著。这种结果可能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持有世界主义的消费者对代购消费这种方式不熟知;二是因为世界主义强的消费者和他们对海外产品的态度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联系世界主义与态度之间的媒介变量。

第二,品牌来源国形象显著影响消费者对国外品牌产品的态度,影响着消费者对国外产品的认知,从而影响消费者对国外产品的评价,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众多发达国家的知名品牌产品成为“代购一族”的主要消费产品,吸引了大量国内消费者的关注。

第三,感知质量是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内在和外在质量的抽象感知,它直接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影响消费者的意愿。所以对于国外产品,国内的消费者只要感知到它们有较高的质量,至少比国内现有产品的感知质量要高时,才能扩大消费者对海外代购态度的积极性。

第四,生活方式是群体的生活共性,它是由价值观、资源、文化和法律等力量共同塑造的,本文中年轻一代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对在选择代购国外产品的态度上呈显著影响,进而影响着消费者的代购意愿。

2.局限性与未来研究

本文没有考虑不同年龄层对海外代购的意愿,未来的研究将从年代的比较考虑,探索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对海外代购的意愿。另外,本文采取的是一般海外产品,没有进行产品分类,所得到的数据没有具体性,所以未来的研究将从产品的种类出发,进一步研究海外代购的意愿。

参考文献:

[1]Merton,R. Patterns of Influence: Local and Cosmopolitan Influentials[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57.387-420.

[2]Holt, D.B. Poststructuralist Lifestyle Analysis: Conceptualizing the Social Patterning of Consumption in Post Modernity[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97,23(4): 326-350.

[3]Alden, D.L., Jan-Benedict,E.,Steenkamp,M., Batra,R. Brand Positioning through Advertising in Asia,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The Role of Global Consumer Culture[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9, 63 (1): 75-87.

[4]Hannerz, U.Cosmopolitans and Locals in World Culture[J].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1990,7(2-3): 237-251.

[5]Cannon, H.M. , Yaprak,A. Will the Real-World Citizen Please Stand up! The Many Faces of Cosmopolitan Consumer Behavior[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2002,10(4): 30-52.

[6]Skrbis, Z., Kendall,G.,Woodward,I.Locating Cosmopolitanism: Between Humanist Ideal and Grounded Social Category[J].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2004,21(6): 115-136.

[7]Rogers,E.M. Aprospective and Retrospective Look at the Diffusion model[J].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2004, 1(9): 13-19.

[7]Levy,O., Beechler,S., Taylor,S., Boyacigiller,N.A.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Global Mindset”: Managerial Cognition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7,38(2):231-258.

[8]Featherstone,M. Cosmopolis:An Introduction[J]. 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2002,19(1-2): 1-16.

[9]Riefler, P., Diamantopoulos,A. Consumer Cosmopolitanism: Review and Replication of the CYMYC Scal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9,62(1): 407-419.

[10]王海忠,王晶雪,何云. 品牌名、原产国、价格对感知质量与购买意向的暗示作用[J]. 南开管理评论,2007,(8): 19-25.

[11]Johansson, J.K.,Douglas,S.P., Nonaka,I.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ountry of Origin on Product Evaluation: A New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5,22(7):388-404.

[12]Canliz,G., Maheswaran,D. Cultural Variations in Country-of-Origin Effects[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0,37(3): 309-317.

[13]Zeithaml, V. A.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8,52(3):2-22.

[15]Zeithaml,V.A.,Berry,L.L.,Parasuraman,A. The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Service Qua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6,60(4): 31-46.

[14]Steenkamp,J.E.M.,Batra,R.,Alden,D.L. How Perceived Brand Globalness Creates Brand Valu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1,34(1): 53-65.

[14]Fishbein, M., 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 MA: Addison-Wesley,1975.214.

[18]Jeesun,K., Sylvia,M. C. O. Comparative Effects ofOrganization-Public Relationships and Product-Related Attributes on Brand Attitude[J].Journal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2005,11(3): 145-170.

[15]李东进,吴波,武瑞娟.中国消费者购买意向模型 [J].管理世界,2009, (1):1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