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论当下的网络环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论当下的网络环境范文1
一、创新服务手段
1.建立档案馆(室)网页,开展网上利用服务。随着档案馆(室)内部局域网的建立,档案部门将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网站制作自己的网页,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使档案管理服务系统联上企事业单位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目前,国内许多单位档案馆(室)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网上服务,已成为为社会和单位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档案工作者要以网站为基础,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尤其是电子文件全文数据库建设,在网站上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化,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档案信息管理法制化。如:输入目录管理数据库,在网上公开部分档案目录,方便查询检索;档案棺(室)与宣传部门密切配合,可以将本单位重大活动中形成的新闻录像档案数字化并及时归档,建立数字化视频档案数据库,以便于宣传和利用。
2.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档案馆(室)与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部门可加强密切配合,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该中心设在企事业单位档案馆(室),是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网站内各单位的归档电子文件,并在网站上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其优点是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利用率高。
3.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因此,档案部门可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到,并在档案馆(室)的服务器上归档。
例如:为了方便下级或管理部门、互联网上用户通过网站传送自己单位非保密的档案全文,档案馆(室)自行开发了“电子文件全文自动上传归档系统”。该软件可以利用身边联入网站的计算机,足不出户就可将电子文件全文自动上传到档案服务器归档,而不需跑到档案馆(室),也不必交任何光盘或软盘。
4.开展在线服务。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如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特别是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原件的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里必然要发生变化,至少是部分变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使人们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希望通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因此,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
档案部门可以在网页上通过汇编相应的专题、提供数据库查询、电子信箱等服务方式,让利用者与档案馆(室)利用电子邮件在网上进行快速通讯,进行信息交流,回答服务对象对档案材料真实性与保存价值的咨询,提供查询和资信服务。
5.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到档案馆(室)查阅党政机关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文件的人员逐年增多。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公民出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投资兴业等需要,希望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到有关政策信息。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湖北省档案局要求2003年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室)全部建立现行文件服务中心,要求全省各部门、各单位率先向各级档案馆(室)送交现行文件资料,并要求各级档案馆(室)做好现行文件资料的接收工作,搞好现行文件资料的阅览服务。
二、拓展服务领域
1.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多主体。由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内的对象服务转化为社会全方位服务,已成为档案管理者的共识。这是因为档案部门既要面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一切社会活动中利用或可能利用档案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又要针对性地为特殊利用者提供特定服务。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事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建设、行政管理活动变得越加复杂,越离不开信息服务。对档案信息的单一需求必然将被对档案、文件、图书、情报检索资料的综合需求所代替。
2.兴办服务实体,发展档案产业。处于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从信息资源开发的角度看,档案人员不再单纯是档案的保管员,还应是档案信息财富的拥有者和提供者;档案馆(室)也不再是单纯的收藏机构,还是档案信息的聚集中心、交流中心和信息技术的用户。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馆(室)的改革创新方向就是走信息化道路,在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创建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建立以档案信息搜集、加工、贮存、检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实体。
对于档案信息的开放和开发,档案工作者应当树立服务意识和产业意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动出击。如在汇编专题信息方面:开发科技信息,帮助企业引进开发先进技术产品;开发经济信息,为企业结构调整服务;开发市场信息,为企业提供营销机会;开发法律信息,为企业维护合法权益服务;开发房地产信息,为城市改造和建设服务等。
3.加强横向联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总量在急剧增长,面对浩瀚繁杂的文献情报,任何一个文献部门都不可能将所有知识和信息全部加以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和利用。因此,必须打破档案、图书、情报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息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整体优势。而建立联合目录,实行资源共享,正是建立社会信息系统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之一。
论当下的网络环境范文2
关键词:网络环境;党校图书馆;特色服务
中图分类号:D261.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9-0218-02
一、网络环境下党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网络环境下,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输不分国界,知识交流不分地域,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利用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信息需求呈现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源泉和信息集散地的图书馆逐步被新兴的网络搜索引擎专业信息网站、网上书店等替代并被边缘化,同时由于党校图书馆自身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读者流失的局面。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服务的形式单一,手段落后,质量不高。长期以来,党校图书馆缺乏危机感、紧迫感,基本上是在封闭管理、被动服务的模式中运作。其服务形式仍因循传统的等客上门借―还服务,从服务手段来看,虽然大都采取了专业图书馆软件处理图书馆业务,但仅限于便捷了传统业务,在拓展和创新业务的办法不多。
2.信息资源有效供给不足,利用率不高。党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纸质文本、电子文本。电子文本又分为外购和自建两块。所谓有效供给不足,是指作为信息供给方的党校图书馆所提供的能满足读者需求的信息量远远不够。所谓利用率不高,是指图书馆对现有的信息资源深度加工开发不够、利用率低。从纸质文本看,目前大多数党校图书馆有很大一部分图书由于观点陈旧,已失去利用价值,仅仅因为党校图书馆评估值有硬性要求(如达到×万本)才留在架上。近年来,由于书价高昂,而图书馆经费有限,所进新图书也就很难满足读者需求,从电子文本看,近几年,党校图书馆也购入不少数据库,但从实际使用来看,电子数据闲置(过剩)和短缺共存的现象依然存在,其关键问题正是对数据深度开发不足。
3.服务对象面相对较小,读者流失加剧。党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后者面向的是社会公众,而党校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是教职工和学员。过去我们过于强调图书馆服务于教学与科研,因此在实践工作中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基本上是教师,无论是在资料的采购上,还是其他服务工作倾向都是如此。学员是一个不固定的接受服务群体,就大多数党校来说,教师又不坐班,这就导致了党校图书馆服务对象缺失现象。在网络环境中,读者对图书馆依赖度减少,加上党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有效供给不足,原来就少的服务对象进一步流失。作为服务部门,党校图书馆一旦失去服务对象,就很难“有为”,因此就更难在党校中“有位”。这就是党校图书目前面临的尴尬和困境。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多,有制度原因,也有财力、物力原因,如馆舍设施等服务条件不足、经费不足等。但关键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包括读者和图书馆管理人员。从党校图书馆自身素质来看,一是长期以来图书馆近似于“安置办”,管理人员一般年龄偏大,创新思维较少;二是专业性不强,大多数为各部门调入人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没有系统学习过图书馆管理专业知识;三是业务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能不高,只能运用计算机处理一般日常业务,难以进行业务拓展;四是信息认知能力较弱,难以对信息进行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目前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服务水平与网络环境下读者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从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入手,积极开发资源,大力推进特色服务,满足网络环境下读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
二、更新观念,努力推进特色服务
1.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在网络环境下,读者需求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查阅、借阅图书、查询本人的借阅状态,以及人个信息的修改,重要的是读者如何在浩瀚的信息资源中,如何准确、迅捷地得到能满足自己工作或研究项目所需并大有裨益的相关信息。首先要改变“见物不见人”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其次要克服因循守旧的思想,强化开拓创新的观念。三是要消除“图书馆工作无作为”的思想,树立“图书馆工作有作为”的观念,树立品牌意识。
2.开发资源,积累服务资本
在网络环境下,拥有资源优势,是留住读者、争取读者的物质基础,也是进行资源深度开发的平台。党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大多由于经费、设备等方面的原因,不可能将各个学科所需要的文献资料,收集齐全。因此,要充分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党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就要走联合共建,多渠道开发之路,以不断形成党校图书馆资源优势。一是积极争取财政专项投入。二是通过合作,利用公共图书馆资源。三是通过共建共享,利用上级党校图书馆资源。四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
3.加强培训,提升服务素质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存取的数字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信息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急需一批素质高、知识广、技术精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党校图书馆要开展特色服务,首先就要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其知识、技术和能力水平。一是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要使工作人员在具备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了解电子出版物的产生、控制、传递和利用机制,掌握电子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和处理等方面的知识,熟悉计算机和网络通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知识。同时,在“专”的基础上,知识面要“博”一些,要了解和掌握党校教学与科研中常遇到的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党史党建的基本理论和学术界最新理论动态、观点,成为知识点上的“通才”,适应读者对专题信息服务的需求。二是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采集、甄别、存储、组织、控制和利用的技能,运用计算机进行网页设计、网络处理等业务活动的技术以及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以形成特色产品和新的服务内容的技能。
4.打造品牌,彰显服务特色
在网络环境下,打造品牌产品,开展特色服务,对内可以使图书馆工作人员心往一处想,增强责任感和成就感,促进人的素质提高,增强部门的凝聚力。对外则可以吸引读者,提高读者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图书馆和党校的声誉和知名度。
特色服务的具体形式很多,如专题信息服务、网上咨询服务、期刊导读服务、VOD点播服务等等。不管采取哪种形式,关键是要紧紧围绕读者需求,打造特色产品。一是要做好特色产品设计前准备工作。要通过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了解和把握读者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竞争对手的情况,确定服务对象。因此,党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走出图书馆、深入教研室,参与到教研活动之中,了解学校教学专题、重点科研课题的设置与进展情况,以及相关信息资源的需求。要主动与市委、市政府各部委办局中在领导身边办事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联系,以掌握各级领导同志对有关信息资源的需求。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掌握读者现实和潜在需求的基础上,特色产品设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开展特色服务才有方向性和清晰的目标。二是要围绕读者需求,进行特色产品设计。包括特色产品的市场定位、风格设计、内容设计、形式设计、栏目设计等。产品的市场定位要综合考虑读者的需求、竞争对手状况、图书资源状况和加工能力而定。形式设计要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风格设计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内容设计应紧紧围绕读者需求,贴近领导工作实际。栏目设计要新颖,先声夺人。例如,我们在开发“信息快车”内刊的过程中,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市委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以及各部委办局都有类似刊物。据此,我们将其定位于“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提供管理和决策可供借鉴的信息”,并进行精心设计。只有做好精心设计,才能保证产品的有效性。三是要构建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产品。要根据设计需求,从馆藏资源、共享资源、互联网资源中广泛搜集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去粗取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馆藏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或专题特色的特色产品(二、三次文献数据库或文本文献)。在加工过程中要严格把关,保证产品质量。要注重学科前沿成果,最新理论动态、市情省情、外地区各项改革先进经验。要注重专家观点的前瞻性,相关信息的可借鉴性、时效性。在选择正面观点的同时,要注意选择对立面观点,从多个角度给读者提供信息,并给读者留下思辨的余地。要注重化繁为简,要善于在众多信息提炼出最主要、最有价值的信息,奉献给读者。如近几年来,为了适应党校主体班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我们不仅在图书馆内设置了“市情资料”专栏,而且自主开发了“京江风情”数据库,在图书馆网站上运行,供教师借鉴参考。为了配合教研室科研活动和学校课题组重大课题的开展,我们和市图书馆联合或自主开发了《理论动态》、《学习胡绵涛同志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十七大辅导》、《两会信息摘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专题信息资源提供给教研室和课题组。通过服务创新、设计并开发了《信息快车》,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管理和决策参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四是要做好特色产品的推广工作。包括选择推广的渠道和推出的时机。党校图书馆要开门办馆,主动服务,主动向教研室和课题组推荐馆藏资料和特色产品,要善于利用网站、电子邮箱等现代通讯传输工具以及现有的政府部门之间沟通渠道,如市政府文件交换站等。总之,党校图书馆只有通过服务创新,不断打造特色产品来满足读者需求,并在读者消费体验中不断培育、引导、开发读者需求,做好特色服务,才能真正确立党校图书馆品牌,进而提高党校的声誉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论当下的网络环境范文3
(一)内容空洞、陈旧
这是我国现有高校政治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的情况,其形式大于内容,没有真正结合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以及形式的开展,在教育内容的编排中缺少符合当下时展的内容,忽略了大学生自身的自主作用。
(二)教育手段单一
目前高校政治教育的手段无非是通过一对一或是一对多的授课模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授课”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大学生灌输知识与理念。而这样单一的手段不仅会使大学生本就繁重的课业与宝贵的时间进一步减少,同时单一的手段与多个不同组织或人员的对其反复教育,很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厌恶感与排斥心理,不利于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缺乏有效信息反馈
我国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单向的由教师或辅导员以授课的形式进行,由于受到时间、人数、场地等多方面的限制,很难得到大学生对于上课内容的有效反馈信息,这样容易导致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一定的盲目性与“一厢情愿”。无法切实有效的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不是随意的、盲目的,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与目前海南岛建设国际旅游岛过程相契合,真正与时代的发展相同步,从而真正发挥现代互联网在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网络媒介以及各种交流平台,了解大学生当下的需求以及心理诉求,从而真正依据其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实际性、有效性的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而提升其整体工作效率与有效性。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重要表现和基本方法,也是近年来我国社会以及政府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的根本宗旨与目的。让思想政治教育多一些人情味,多一些对于学生实际情况的关怀与理解,单并不是迁就不合理要求或容忍不守纪律的行为的放任自流,要积极发扬民主精神、民主作风和坚持民主的方法,平等待人。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考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在现代互联网时代,高校的政治工作必须要紧密结合网络时展的特殊性,必须要充分了解网络环境发展对于大学生自身的情感、状态以及思考模式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政治工作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够借助于网络媒介充分了解当下大学生的实际日诉求。由此,这就要求我们高校领导一方面要注重对思想政治工作这支队伍的业务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加强对他们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技术水平。通过定期的计算机以及心理学的培训,帮助高校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了解学生诉求,从而利用网络媒介充分开展适当的政治教育工作形式与方式。
(二)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论当下的网络环境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
近几年来,通过计算机进行的网络盗窃、诈骗、非法侵入后台等现象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特别是在经济金融行业,一旦发生计算机安全事故,损失往往是比较惨重的。计算机的网络通信安全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尽快解决的地步,只有完善解决计算机的网络安全问题,才能让计算机用户更加安心地享受计算机给生活与工作带来的实惠与便利。
1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
当下,已经有很多软件开发人员开始关注到计算机通信网络中的个人财产安全问题,计算机的科研人员都开发了例如“卡巴斯基”“、防火墙”等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软件。但是,通过计算机而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仍然比比皆是,归纳其中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因素,分别是人为原因和计算机的自身问题。
1.1人为原因
当下,各大计算机软件后台都配置有相关的网络管理人员,以保证后台可以顺利运行。但是这些网络管理人员往往自身的安全管理意识极为淡薄,甚至在工作时间之外,会把软件后台控制软件操作的密码向无关人员透露,操作过程不符合规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网络安全事故产生。同时,一些网络黑客善于隐蔽自己的真实身份,潜入商业对手的网络系统后台窃取相关商业机密,导致商业信息泄漏和丢失。
1.2计算机自身缘故
中国目前已经有了较高的计算机普及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很多企业和个人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的帮助。虽然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开放性特点获取很多有用的信息,但同时也会因为这一点,让自己的计算机成为诱发网络通信安全事故的温床。再有就是,当下的计算机虽然速度越来越快,但是无论是什么计算机,其操作系统都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系统设计的漏洞往往会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让一些掌握入侵计算机后台技术的黑客可以随意侵入他人电脑,获取他人信息,对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产生了极大威胁。
1.3软件环境问题
电脑病毒是计算机的网络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病毒就是黑客通过自行设计,用来窃取或者破坏用户计算机信息的一种程序。近些年,我国的发现的计算机病毒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计算机的硬件也有可能会出现漏洞,针对企业的重大科学成果和机密,若只是存储于电脑当中,不采用某些手段加以防护,就很有可能导致这些信息数据被窃取。同时,目前依旧没有高安全性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诞生,主流的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苹果等)依旧存在较多的安全漏洞。即使这些系统的运营商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新的补丁,也不能很好地解决计算机系统出现的漏洞问题。计算机受到外部的非法闯入、进行犯罪活动,造成客户损失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此外,由于所经常使用的电脑软件绝大多数都是由各大软件开发商和运营商提供的。在这些软件中,代码来源必定会存在漏洞,涵盖一些已知或未知的安全隐患,经过软件漏洞发生的安全事故往往极为隐蔽,给用户的电脑带来了极大危害。
2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御措施
面对计算机安全问题,一定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在最大程度上做到计算机防护的工作,减少因病毒、黑客非法入侵等现象产生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事故的产生。
2.1使用多种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的防御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计算机的网络通信也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而且计算机的网络通信在维护中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对于计算机网络通讯的安全问题仍有较大的难度,单一的防御手段在当下的黑客技术面前早已是螳臂当车。面对黑客的非法入侵,不应该再是单纯的兵来将挡,而是应该做到主动进行防御。例如,监控进入计算机的非法入侵者,并进行反追踪,通信网络后台要建立合理的防御机制。在客户端中,客户若发出访问请求,可以让客户通过发送定向密码指令进入程序之中,阻止未经授权的黑客非法闯入,最大程度做好网络通信的安全工作。
2.2提高互联网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
当下的互联网管理制度中,许多网站软件的后台管理者均没有将网络通信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对于网络通信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对于这些网站软件后台的管理者,企业应及时开展安全教育,提升管理人员的安全观念,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中,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地位。例如,让这些网络管理人员查看现代网络通信安全事故展示,让管理者理解自己工作的责任重大。企业需鼓励员工学习最新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让网络管理员增强自身的技术能力,并着手研发安全系数更高的网站或软件登录系统,随时监控网站中出现的不安全动向,才能让网络通信安全真正得以保障。
2.3用户需增强网络通信安全的意识和技术
技术手段提升网络安全作为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一大重要手段,把一些行政手法相加以配合,双管齐下,能够有效提升互联网通信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例如,常见的互联网通信防御措施包括电脑中的防火墙,设定相关文件的密码登陆和让用户掌握简单的访问控制手段。其中防火墙是电脑中自带的一种计算机安全防御软件,主要是过滤外界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密码登陆就是用户设定使用一套只有自己知道的明文密码保护信息安全,访问控制手段简单地说就是限制特定用户登陆计算机的相关权限,也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内核,可以用在防御非法黑客入侵之中。
3结语
面对当下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事故,有一部分人是属于自己贪心所致,而有一部分人是因为被非法入侵,而使得个人信息被盗窃。面对着这诸多问题,首先需要从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加强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的防护,然后还需要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规范安全操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朝军.关于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与防护策略的几点思考[J].硅谷,2010,22:117-118.
[2]姜健.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与防护策略[J].科技资讯,2010,04:113-114.
论当下的网络环境范文5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专学校;图书馆
0 引言
当今时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当下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迎接机遇的同时,可以说,我们的图书馆事业也面临着一种巨大的挑战。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之下,我们可以想象,图书馆信息的资源早就已经突破了那种传统文献资源的范畴,而且,已经开始延伸并扩展成为一个具有更加丰富内容和更加多样性质的新型的图书馆的馆藏体系。而信息资源也从单一的形式转变为多元化的形式,以以前的那种单纯地靠印刷为主的文献跨向了以传统文献资源、电子出版物资源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等各类的多媒体资源,其涵盖的范围及其广泛,包括了各方各面的信息资源。作为中专学校,在这种背景之下,为了保证学生的更好发展,其学校的图书馆必须要在这种新形势下,新的网络环境下做出必要的发展。
1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
1.1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更为广泛
在网络环境之下,图书馆不单单会拥有传统的文献资源,主要是以印刷为主的报纸、期刊、图书、档案、图谱、会议资料、研究报告、学位论文以及产品和专利说明书等等,除此之外,还有缩微平片、缩微胶卷、缩微卡片、录像带、录音带、唱片、胶片、幻灯片以及电影胶卷,还需要具备电子出版物和虚拟的馆藏网络资源等,比如一次文献型的网络联机和二次文献型的馆藏目录数据股,三次文献型的各类网上参考刊物和参考工具等等,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之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涵盖了物理的、现实的、虚拟的以及馆藏的各类信息资源,可以说其覆盖的范围是及其广泛的。
1.2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不可替代
因为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之下,信息资源因为其自身各自的特色,所以他们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体系当中是不可替代的。网络资源就是指因特网上提供出来的各种信息,包括生活信息、学科信息资源、论坛信息以及公司和政府的相关信息资源,对于用户而诺言,网络环境可以为其提供出一些很强的,很有时效性的数据或者事实,所以,用户能够及时有效的了解到很多相关的知识[2]。可是网络环境下的仔细资源是离散的,高度变动的,所以,笔者认为图书馆需要针对这点进行有效的信息开发,并要进行有序的组织,智育这样才能够这种球全方面的、具有替代性的信息资源供用户广泛的使用。
1.3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更容易共享
在网络环境之下,每一个图书馆都是整个网络整体的一个节点或者一个部分,所以,网络就会对信息资源整体的协调性提出更加高的要求,这样我们就需要对其共享性进行必要的强化。如果一个图书馆收藏的信息资源转化成为各种数据股的时候,它就必须对网上的信息提供服务,这样,其他的图书馆就完全直接拿过来使用,而不需要再去将相同的资源进行加工,而且共享还可以有效的避免网上信息资源进行重复的建设。
2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管理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中专学校,图书馆工作当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就是图书管理员,因为图书管理员对与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我们需要采取更加必要而合理的措施将中专学校里的图书管理员的综合素质提升起来。
2.1 引导其更新观念
网络环境之下的中专学校图书馆,其图书管理员的思想观念需要必要的提升。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的中专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必须树立以下三种思想观念。①开放的观念,一旦图书馆施行了网络联机的服务,那么它就不会在收到时空的限制了,所以这需要相当灵活的服务方式;②大图书馆的观念,在当今时代,对图书馆实行文献信息共享以及多馆合作将成为当今网络时代的客观要求;③大服务的观念,中专学校的图书馆所服务的对象不应该单单只是校内的读者,对于校外的读者而言,在这种网络环境之下,中专学校的图书馆理应做出一定的服务。
2.2 对图书管理员进行继续教育
在这里,可以选用函授学习、短期进修的方式,这可以将中专学校图书管理员的专业水平提升起来,同时还能够让其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操作技术。需要建立起必要的激励机制,并且以此来鼓励图书管理员对现有的服务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大胆的设计,从而为当今网络环境下的中专学校图书馆发展做出必要的贡献。
2.3 针对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引进人才
就目前来说,现有的中专学校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都普遍的偏低,而且他们一般都没有合理的图书馆专业性知识结构。针对这个情况,笔者认为,为了适应当下的这种网络环境,中专学校需要针对性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引进一批具备较高学历的人才,并且将这一批人培养成为业务的骨干,以此来促进网络环境下的中专学校图书馆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 建设网上文明,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互联网被广泛的应用开来,这为我国的中专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同时,这也展示出了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广阔前景,但是,这并不能表示我们就将要忽视了网络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可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起着积极而又广泛作用的同时也为人们准备着自身其精神堕落的陷阱,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而且,它也为学校社会和家庭带来了诸多不良的影响。
网络不单单是思想的重要阵地,也是文化的重要阵地。所以,对网络文明的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我们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建设,创建一个健康的网络文明环境。因为这是当前的信息时代所赋予给中专学校图书馆的使命,更是中专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如果中专学校想要在网络环境下将网络文明建立起来,最需要做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并使其将正确的网络价值观竖立起来,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上网动机。除此之外,还需要强化自身的监控系统,将网络防火墙筑牢,将不明的造访者拒之门外,从而提高网络的安全效率。
4 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当前网络环境下的中专学校的图书馆发展,笔者认为,当下,我国的中专学校需要将对图书馆的投入力度加大,将其工作的中心转移到信息资源、网络资源以及馆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面。中专学校在对当前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进行发展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教师自身的需要,并以合理的方式对信息做出必要的整理和筛选,这样便能够有效的向教师提供一些可靠的信息顶替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还能够为教师提供一种教研成果的查询和查新服务,这样就能够保证信息服务走在可言和教学的前面,更能够使信息在中专学校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促进中专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红莉.浅议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的发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2]鞠文红,辛希孟.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的新理念及其实践和发展前景[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04).
[3]钟继青.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4]安俊英.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期刊信息资源建设[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Z1).
论当下的网络环境范文6
关键词:数字化;SNS;微博;社交电视、
一、电视媒体数字化为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变革热身
数字技术是一种基于二进制计算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黄河的《传媒数字化管理》一书中对其多下的定义是:“数字化是以二进制格式为内核的数字技术广泛而深入应用的过程”[1]。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数字媒体,数字媒体最大的特点是信息和数据以数字的形式在媒体中的编码。根据国际电信联盟基于对媒体形态的定义,数字媒体可以划分为数字感觉媒体、数字显示媒体、数字表示媒体、数字存储媒体和数字传输媒体五个方面。马丁・李斯特等学者(2009)提出数字媒体的出现产生了四个直接后果:第一,文本不再与某一种特定的媒体相捆绑,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阅读器看书,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看电影;第二,信息可以压缩或者存储在很小的空间内,比如使用U盘或者移动硬盘;第三,信息的获取变得非常快速和高效,比如只需要几秒钟就能打开存储在U盘中的任何电子书籍,并查找到所需内容所在的页码;第四,数字媒体使得信息可以得到巧妙地处理,比如人们可以使用数字工具消除照片中的红眼,当然这也可能为不道德的篡改信息提供机会[2]。
作为数字媒体而存在的电视,是一种可以不设特定地点的文化与科级杂合形式,它可以跨手机、游戏机、Ipods、在线视频网站和基于电脑的视频播放器等多平台进行传播[3]。这属于数字电视的立体传播机制的特点。另一方面,数字设备及软件的普及,使得电视制作正式进入了全民参与时代。这种制作的平民化趋势使得“几乎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制作属于自己的文化产品”[1],这样使得每一个人都能有机会制作电视。加之多渠道的电视发行,更是使得电视时代越来越适应于数字化。
二、社交网络与微产品融合进数字化时代电视
融合可以说是数字时展的主要特点[5],过去传统媒体由于其不同的传播方式互相区别而存在,比如“报纸依附于版面,广播依附于频率波段,电视依附于频道[6]。”如今,融合的脚步日益明显,在集文字、音频、视频功能于一身的网络媒体上几乎可以轻易地找到其它所有媒体的影子。比如时代华纳推出的“TV everywhere”和Comcast推出的“On demand online”计划,就是希望通过网络向他们的付费有线电视用户提供有线节目,通过与网络的融合保留其原有的商业模式[7]。
社交网络一词最初是英国社会学家拉德克里夫・布朗首次使用的。1954年,英国人类学家巴恩斯用社交网络分析了挪威渔村Brernnes教区的跨亲缘关系,分析了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如何决定人类的行为,他用网络这个词代指社会群体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社会群体与其它成员之间复杂的网状联系[8]。这种社交网络化的平台使得电视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与模式,社交网络化属于SNS的传播特点,所谓SNS是英语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缩写,直译为“社交网络服务”,及社交关系的网络化。SNS的理论依据是六度分割理论,他是哈佛大学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ely Milgram,“你和任何一个人的关系间隔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9]”
三、社交网站与“微产品”融合进数字电视后观众体验感增强
“节目在画面上引入互联网搜索模式、互联网常用图形,此外还配以操作电脑相关的音效,所有的这些原创元素都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特性,将当下的、互动的、个性的、体验的、真是的互联网特点进行创新的电视呈现,让公众由被动看转为主动参与,让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看到这些熟悉的标签时感到倍感亲切。”[10]
在电视媒体这一环境下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制作的一档节目《心动故事》,其中大部分是由听众和网友自己讲述并上传的节目内容,包括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内容,而主持人自己出声只占其中一小部分。[11]于此节目形式类似的还有英国的广播电台利用自己的官网,在上面设立了邮箱地址和“简报”(press cutting)专区,听众和网友可以通过发送邮件或在网络简报专区中一周以内的新闻热点,为节目提供有价值,审视“好笑”的信息。
四、结语
总之,正如麦克卢汉预言的那样,新媒介的出现不会导致旧媒介的必然死亡,媒介生态总是以叠加的方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这种叠加方式目标主要表现为新旧媒介的竞合,竞是过程,合是趋势。借力当下的社交网络与微产品,电视的未来发展既是充满挑战又是充满机遇的,观众越来越强的体验感将是电视变革之火的助燃剂,电视要要立足当下,对现行竞争态势和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清晰的务实判断以及战略的前瞻创意。
参考文献:
[1]:黄河.传媒数字化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30
[2]Lister M,et al,New media:a critical introduc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9,18
[3]Bennett,J,and strange,N.Television as Digital Media[C].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2011.
[4]Hesmondhalgh.D.The british dance music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independent cultural production[J].media,Cultural&Society,2004,26(6):803-820
[5]Miller M R The digital dynamic:How communications media shape our world[J].The Futurist,2005,39(3):31-36
[6]黎冰.电视融合变革: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的转型之路[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
[7]汤N.新媒体给电视媒体带来的新商业模式[J].视听界,2009,06:89-91
[8]J.A.Barnes.class and committees in a Norwegian Island parish[J].human relations,1954,7(1):39-58
[9]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