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中垃圾分类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中垃圾分类的方法范文1
一、来源与意义――“生活即教育”
纲要中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科学教育从周围的生活和环境中取材,让孩子觉得“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生活中总是有很多“为什么”,当我们已有的认知和现实发生冲突时,“为什么”就产生了。这些“为什么”是孩子切身体会到的,这份追寻的动力也比教师脱离生活的提问要强烈得多。这些“为什么”是真问题。在科技创新区的孩子总是有更多的为什么。曾经我们去参观过一个科技展,孩子在里面看到了很多新科技,比如静电实验、发电等,也冒出了很多“为什么”。围绕这次参观,幼儿园展开了新的教研活动,为孩子解答新冒出来的各种“为什么”。其中一节有关垃圾分类的课印象深刻。现在中国很多地方已经实行垃圾分类,路边的垃圾桶也都是分类垃圾桶。当孩子扔垃圾时,就会有“往哪个垃圾桶里扔呢?”“为什么教室里只有一个垃圾桶呢?”的疑惑。这个疑问是生活中产生的,是一个真问题,同时也与科技展中利用废品再生产的内容相联系。引导孩子继续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分类后的垃圾能做什么呢?”。这节课源于生活。这样的教育是和生活紧紧相连,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都是生活决定的。
同时“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能有更好的生活,获得“幸福”。垃圾分类是一个很小的科学知识,但它代表着一种观念――环保、可持续发展。在个人来说,垃圾分类是一个人环保意识的表现,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有的素养。从小养成正确的科学观,能从一个更加客观、全面的视角看待问题。同样一件事,看法不同,获得的感受就不同,幸福与不幸就此产生。在科学探究时,促使孩子从不同的方面看待问题,养成这种看问题的方法,也许能让他们在面对同一件事时能更加乐观、积极。
二、实物操作――“教学做合一”
在纲要中提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可见实物操作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这也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陶老先生也十分注意“做”,认为“行是知之始”,主张“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理论的重要内容,是陶行知思想的方法论。陶行知对此解释说: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作为中心。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操作一直是很重要的。在垃圾分类的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垃圾分类有科学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的教学内容是正确的,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活动中设计了很多孩子自己思考的环节,当然,还有各种垃圾分类的操作。孩子在分类时其实就在思考几种垃圾的共同特征,比较它们的异同,凭已有知识对垃圾进行分类,有对也有错。在“做”这个环节中,孩子的思维在迅速运转,对这种在“做”中产生的对错印象更加深刻。对的在之后被一再证明是对的。错也是一种收获,它会和我们已有的,或将要面对的有着不可避免的冲突。这种冲突使我们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在错误中人们不断成长。所以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错误让我们看到孩子的现有认知水平,提供我们进行教育的起点。接纳孩子的错误也是接纳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是创新思维的一个明显特点。老师宽容的态度为孩子进行科学探究营造了安全轻松的氛围,孩子不畏惧犯错,天生的好奇心没有被扼杀,反而不断被满足,不断被激起更多的兴趣。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做”中完成的,枯燥的说课不适合学前儿童,陶老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对我们进行幼儿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三、比较与思考――不是弊端的弊端
有人指出:“生活即教育”在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不足。生活中常常有偶然事情,很多系统的知识,尤其是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难以遵循已有的知识框架结构逐一教学。需要有智慧的有经验的老师才能尝试驾驭一二。生活教育理论的弊端在学前阶段要比义务教育阶段好很多。这是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是幼儿教育的特殊性所要求决定的。
学前教育比小学教育等更注重教育和生活的联系,很多教育都寓于生活中。幼儿园中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幼儿园没有统一的教材,很多幼儿园都有园本教材,在课程内容逻辑顺序方面比之小学等相对弱些。课程的内容强调与生活、地方特色、节气等紧紧相连,螺旋式的课程组织方式更适合幼儿园课程。例如:春夏秋冬的主题每个年龄段都会随着季节变化提上幼儿园的课程中,随着幼儿身心的发展,同一个主题的目标各不相同,内容也更加深入。
学前幼儿科学不主张向孩子传授静态的抽象的知识,而更加注重培养孩子探索的兴趣,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正确的科学观。“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也是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方法、科学世界观三个方面的整体”。在学前教育阶段,传授科学知识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后面的两项内容,这也更加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拔苗助长是另一种摧残。在小学及往后的时间,他们可以学习更多的系统的知识。在学前阶段养成的科学观和科学探索方法却更加重要。纠正一个错误的观念比养成一个正确的观念难很多。学前的孩子可塑性比较强。我们需要抓住这个时期让他们熏染正确的科学观,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掌握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
生活中垃圾分类的方法范文2
(一)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包装纸类、各类金属外包装、废弃的玻璃制品、除塑料袋外的塑料制品、橡胶及橡胶制品、牛奶盒等类外包装、饮料瓶等。
(二)厨房垃圾 。主要包括:过期食品、变质的剩菜剩饭、菜梗菜叶、丢弃的鱼肉骨骼内脏、鸡鸭毛、鱼鳞、花果茶的渣、果壳瓜皮、室内绿植的残枝落叶、废弃的食用油,等等。
(三)有害垃圾。主要包括:电池、废旧灯管灯泡、过期药品、过期日用化妆品、杀虫剂容器、废弃水银温度计、废旧小家电等。
(四)其它垃圾。主要包括:受污染与无法再生的纸如卫生纸等、受污染不可回收的玻璃、塑料袋与其他受污染的塑料制品、废旧衣物等、破旧陶瓷品、灰土等。
家庭生活中,垃圾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垃圾多了,肯定会增加环境生态治理的负担,所以每个家庭都应该自觉做到垃圾分类,减量垃圾,尤其要减少不可回收再使用的垃圾量。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减少家庭生活中产生的垃圾的数量呢?这里有一些我家在使用的垃圾减量小妙招可以借鉴使用。
(一)省吃俭用、减少厨房垃圾
厨房垃圾很多是因为饮食造成的。妈妈说,少买点、少吃点,垃圾相应地也会少一点,不仅省钱,而且节约资源、增进环保,更可以有助于节食减肥。这个暑假在家里,我一般只吃早晚两顿,中间少了一顿,就减少了一顿的垃圾。而且,妈妈每次做吃的,量都不大,为的是避免吃不掉浪费的现象,也不会有食品过期的现象出现。我们家吃饭实行的是“每餐光盘行动”,这样就不会有剩饭剩菜倒掉了,可以有效实现垃圾减量。现在,我家的厨房垃圾已经从放暑假前的1天2袋减少到1天1小袋了。
(二)自制酵素、变废为宝
厨房里面每天都会有菜梗菜叶、瓜果皮产生,阳台上爸爸种的花草也会有残枝落叶,我们把这些搜集起来,剪碎,做成了酵素,放在北面的窗台上自然发酵后用来做花肥,不仅减少了垃圾量,还变废为宝肥沃了土壤,一举多得。
另外,在小区楼下的僻静角落里,我以前种了好几颗小树苗,有枇杷树、香樟树、橘子树和芭蕉树等等。我们在离树根稍微远一点的角落里挖一些深一点的坑,然后将剩余的菜梗菜叶、瓜果皮、鱼肉骨骼内脏等深深埋进去,上面用土压实,让它们自然腐败成为土壤的肥料,这样可以改良土壤肥力,帮助小树苗成长。
(三)简包装、少用塑料袋
生活中垃圾分类的方法范文3
现在的天津市,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有了很大的改进。2016年,政府出台了最新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管理办法》,大力推动生活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按照现行规定,生活垃圾按不同成分、属性、回收利用价值及对环境的影响,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为了推进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天津市将创建1000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楼门,垃圾分类从家庭开始。2016年5月25日,“天津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宣传教育示范活动”在红桥区双环街佳园东里社区举办。“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项目作为本市民心工程,将逐步在本市社区推广。”据天津市市妇联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由市妇联、市市容园林委、市文明办、市民政局等多部门联手推广,目前,天津市各区正在逐步推广该项目。河东区在全市率先启动“美家美院”暨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宣教示范楼门创建活动,把垃圾分类知识和“五美”标准贴到示范楼门各个楼层;河西区成立巾帼垃圾分类宣传队,向全区发出“垃圾分类我先行”的倡议;津南区示范楼门楼门长向区妇联递送创建工作责任书,承诺组建宣传队伍、建设宣教园地、开展宣讲活动、进行卫生清整;北辰区妇联在霞光里社区与新华里幼儿园联合举办儿童环保活动,小朋友在老师和家长帮助下,利用废弃生活用品制作成时装,并走秀展出。
在政府现行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的分类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进。垃圾围城的现象得到缓解,垃圾的处理成本有了很大的降低。当垃圾分类在一些城市推广收效甚微的时候,天津市在推行垃圾分类方面进行很多创新探索,取得显著成效,成果喜人。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市民不清楚垃圾的具体分类投放而错放垃圾,或是因为分类垃圾桶离自己的门楼有些距离而选择混放垃圾桶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小瑕疵的存在使得政府的政策在落实上不能很好地被执行,构成了小小的遗憾。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拾荒者团队提出了五色五类垃圾分类法。团队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以垃圾的组成成分为标准的垃圾分类方法,了现有的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垃圾分类方式。根据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到的垃圾,以颜色为标识将垃圾分成纸类(绿色)、塑料类(蓝色)、金属类(黄色)、有害垃圾(红色)、厨余垃圾(黑色)这五大类,并匹配作品设计的U型五色分类垃圾桶,方便人们投放垃圾。
在现行的生活垃圾理过程中,虽然实施了垃圾分类,但用的还是传统的垃圾桶。传统的垃圾桶只能把垃圾集中一处,功能较为单一,即便分类,也是简单采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加以区分;由于人们习惯就近投放垃圾,忽视分类规则,即便垃圾桶以颜色区分分类,仍有大多数人会采取就近投放,致使垃圾均倾倒在最近的垃圾桶中,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这也是居民的住宅小区中垃圾分类与不分类混在一起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们推出的这个U型垃圾桶将传统的垃圾桶五合一,实现了人们投放到垃圾时五个分色桶距离均等,不用去寻找不同类别的垃圾桶在哪里,便于人们的投放,有助于落实政府鼓励的垃圾分类政策。
除此之外,造成现阶段生活垃圾混放的原因还有人们对不同垃圾归类的认知混淆。像是塑料、灯泡这类东西很多人不知道该把它们归入哪一类。因而造成垃圾的错放、混放,降低了垃圾分类的效率。而我们提出的五色五类分类法则是以垃圾组成成分来分类的。居民不用去考虑一些材质的东西到底是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的了。这种分类方法帮居民规避了扔垃圾时遇到的一些麻烦,也能够让居民在家中更好地对垃圾直接归类,便于丢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总的来说,我们团队的五色五类分类法能帮助政府在天津市更好地落实城市居民的垃圾分类政策。
生活中垃圾分类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工业设计 现代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创新方法 社会属性 分类垃圾桶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100-03
现代城市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产生了多种社会属性,在这些社会属性下,设计受其影响,公共设施设计也不例外。目前,大多欧美国家已经非常重视城市景观、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作为艺术环境和现代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设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现代城市的社会属性定义与分类
现代城市的社会属性就是在现代城市经济基础下的社会属性与上层建筑的结合体随着自然社会的变化而形成的自然形态所反映的东西。通俗点地讲,现代城市社会属性就是在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地区的现代城市,根据该区域的经济水平、人口状况、环境水平、民族风俗等条件所制定并能够影响、促进该区域现代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条例等意识形态上的东西,通过这些意识形态所反映并区别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现代城市的“风格”。
现代城市经过充分发展,社会关系不断在变化,不断改变和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在这种公共空间形式下,现代城市具有其特殊的社会属性:可持续化的社会属性、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社会需求、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社会属性、具有教育社会属性和促进社会平等的社会属性。
1.1 可持续化的社会属性
社会生产力不断地发展,当达到一定历史阶段时,城市随之出现。经过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规模和人口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生态和资源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现代城市快速发展,人口向城市聚集的现实,使其必须通过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人口迁移、环境保护、民族风俗等影响、促进现代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这些改变反映出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可持续风格”。城市的发展,有其固定的发展周期,如图1所示,从最开始的启动期,经过经济、人口的发展从发展期达到成熟期,也就是城市发展的顶峰,经过不断发展,城市将最终走向衰退。要防止城市走向衰退的唯一办法就是可持续化发展,这种城市发展的周期也决定了城市具有可持续化的属性。
1.2 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社会属性
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大众在公共交流中,每天都会接触和体验到公共设施提供的服务,以此感受现代城市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感受一个城市的魅力和时代精神。大众需要审美,―方面是因为审美是人的内在必要性的一个高层次的内容,另一方面是由于审美自身与人在自由境界的追求上是无法分离的。因此,大众文化审美潜力的发掘是由现代城市满足大众审美属性所决定的。
1.3 人类生活方式需求的属性
城市不断发展,从最初的城郭到如今的现代化城市,人类的生活方式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发生改变。电话亭、垃圾桶、公交车站……这些近代城市发展的产物,时刻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主题公园、电影院、百货商店的出现则让人类的娱乐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和体验。科技发明推动城市的前进,极大地改善了民众的生活质量,而城市的发展同样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正是现代城市影响人类生活方式属性的体现。
1.4 教育属性
现代城市的教育属性,主要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现代城市作品的欣赏或者体验时,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使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深刻的变化,并拥有正确的生活态度。
1.5 促进社会公平的属性。
现代城市是为人服务的,是面向平民的,其具有推进社会平等的属性。在现代城市中,生活着不同的人群,各个人群有着不同的社会需求,这其中有许多不同程度生理残缺或无法正常行动、生活的人(如残疾人、老年人),他们应该得到来自不同角度的关怀,特别是针对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有障碍或不便的弱势人群。这就要求现代城市必须具备促进社会公平的属性。
2 现代城市社会属性下公共设施创新设计方法
上文已提到,城市具有多重社会属性。公共设施与建筑、街道广场、绿化,共同构成了城市的形象,不仅体现了城市的风格和特点,同时也创造出一个城市的氛围。在这种多重社会属性的城市中,公共设施设计有了新的设计方法。
2.1 可持续设计
现在城市的可持续化社会属性意味着现代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相较于以前粗放的设计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就公共设施设计而言,可持续设计不是武断的强硬,而是应寻求最充分,高效、无污染和低耗能的设计。应该充分考略到材料的可持续化,防止材料污染;考虑到功能的可持续化设计,将功能进行划分;考虑到技术的可持续化以及价值的可持续化,促进城市公共设施的自我循环式进化。
2.2 大众审美化设计
现代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不但需要满足人们的物化审美,而且在精神上也可以给予人们美的感受,使公共设施设计成为人类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结合体。
公共设施设计作为一种纯操作型的艺术表现,是要被大量生产的,是需要大众接受的,所以公共设施设计要依照市场和大众所认可的文化来做设计,即大众审美化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需要启发大众文化的审美潜力,使审美被大众所认识和理解。公共设施设计要体现出人们的精神追求,同时通过富有文化的艺术气息和现代感的独特形式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表现出来。在功能和形式上要满足城市居民不同的艺术爱好和情感需求,让民众真正感受到设计的大众文化魅力。
2.3 创新设计
“作为创意人很难与当今的一些流行完全割舍开来,一切都能成为灵感。特别是产品设计圈外,这座城市、乡村、艺术、设计以及其他有关创意的一切”。这是德国工业设计师丹尼尔关于产品创新设计的理解,设计是所有改变人类生活的方式中最直接的,人们的生活观念常常被设计所影响。设计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甚至影响了,人们的交往模式,人最开始的交流是通过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其后发展到了文字和语言。打开一扇门,不再用手,而只需要你走过去。公共设施设计需要创新设计,以此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这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同样也需要促进城市的创新功能。
2.4 涵化设计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公共设施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为人们提供服务不可缺少的部分。现代城市中教育的最好载体就是公共设施,当民众使用或者体验公共设施时,要让他们从中学习到设计的教育意义。公共设施的形态、功能的设计要影响大众的情绪,让大众受到强烈的陶冶和感染,使大众不知不觉受到教育。现在很多城市的垃圾桶都采用的是垃圾分类的形式,既环保又高效。这种垃圾桶设计的理念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性的情况下,使欣赏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这种长期作用下,使人们无形中产生了应该进行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
2.5 共用设计
共用设计,在商业利润的前提下,现有技术条件下,公共设施设计尽可能使不同能力的使用者,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能够安全、舒适地使用的设计方法。公共设施设计,需要成为解决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有障碍或不便的弱势人群的有效方案,例如盲道、老年人楼梯扶手、残疾人坡道和其他一些城市公共设施。
基于以上这些社会属性,现代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方法如图2所示。
3 分类垃圾桶设计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足,城市生活垃圾每年都在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这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发展。传统垃圾桶一个口倾倒导致了垃圾回收不便,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垃圾循环利用率变低。基于此,垃圾桶应针对不同类别和功能进行设计。
3.1 创建低保真模型
基于城市社会属性下的公共设施创新设计方法,捕捉符合城市社会属性的分类垃圾桶设计,绘制初步设计方案,创建低保真模型。如图3和图4。
3.2 可持续、创新设计
分类垃圾桶是针对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景区所开发的一款富有环保理念和人文情怀的室外公共设施,实现了垃圾分类储存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如图5,图6所示,分类垃圾桶整体采用了简洁的造型,体现了一定的时尚感,与阖闾博物馆的历史气息相吻合。游客通过垃圾桶上的回收标签来进行垃圾的投放,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同时在垃圾桶的上方设有烟灰缸,方便吸烟人士的烟灰存放。垃圾桶采用门形式,方便垃圾回收人员对垃圾的收取。同时垃圾桶设计带有顶盖,可防止因下雨等恶劣天气导致的垃圾污染。
3.3 涵化、审美设计
分类垃圾桶所在的阖闾城遗址博物馆,是无锡市最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第一个有论断的春秋吴国的都城,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分类垃圾桶设计的造型吸取了战国青铜灯、漆木瑟、漆箱等器物的剪影元素,用镂刻的形式将战国玉器C形龙上的回形装饰以及青铜器物纹样予以表现。让来到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的游客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吴文化,感受吴文华。同时,通过分类垃圾桶的造型,启发民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
生活中垃圾分类的方法范文5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2-0046-0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住密集化程度提高,每年人们产出的生活垃圾日益增多。而分类垃圾箱的出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活垃圾带来的污染。垃圾箱作为一个城市间的公共设施,他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现今的垃圾桶已经不同于以往,现今的垃圾桶更加注重便捷的清洁方式,坚实的材料质地或工艺上的创新与突破。它更多的引导人们养成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引导人们的生活往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方向发展。通过我对分类垃圾箱的调查与分析,我认为分类垃圾箱设计应需要正确的垃圾分类、坚实耐用的材质与便捷的回收方式。一个优秀的分类垃圾箱设计还应兼具明确的色彩、直观的图示与简单便捷的工艺。
1 城市分类垃圾箱使用现状
在欧洲,很多国家的居民都严谨地遵守着垃圾分类原则,德国人就属于此列。他们把垃圾箱分成三至四种颜色,便于分类回收。在德国,人们从垃圾箱中捡出的报纸上是不会沾有污渍或印記的,经常有人在装有废报纸的垃圾箱中翻找报纸来看,这是因为大部分居民都有着强烈的垃圾分类意识,他们会将垃圾扔到正确的分类垃圾箱中,果皮会放到装有厨余垃圾的垃圾箱中,而报纸也有专门的垃圾箱来进行回收。法国的垃圾箱也非常具有特色,在法国,街道旁的垃圾箱箱壁都是透明的,并且内部挂有透明的垃圾袋,透明的垃圾袋优势在于其延展性高,相比于普通垃圾袋,透明垃圾袋更牢固、更结实,人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垃圾箱中垃圾的种类,不过五颜六色的垃圾透过垃圾袋完全曝露出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这着实不是很雅观。这也是透明垃圾箱没有在法国普及开来的主要原因。
在瑞典也有一种特别的垃圾箱[1],鼓励人们废物利用的“自动奖励垃圾箱”。这种分类垃圾箱会吐出代金券供消费者们使用,不过这种“奖励”是有条件的。消费者需要把垃圾扔到正确的分类垃圾箱中,当投掷正确时,机器里就会自动吐出与垃圾数量相应的代金券,拿着换来的代金券,就可以在购物时使用了,不过,这种机器目前只有空瓶子和易拉罐两种分类。欧洲垃圾箱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干净。很多时候人们在处理纸盒、瓶子类垃圾时,都会将其清理干净再扔入垃圾箱,并且在垃圾箱的清洁方面也十分重视,在欧洲的街头人们倚在垃圾箱旁休息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我认为,欧洲的分类垃圾箱设计是十分规范且具有创造力的,国内的垃圾箱虽然造型丰富,不过在工艺或功能上却没有太大的突破,并且国内的垃圾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在不同的地区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垃圾也不尽相同,这种不规范的分类方式也是导致我国分类垃圾箱使用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日本,街道上几乎没有垃圾箱。日本人认为街上没有垃圾,垃圾是由人带来的。这使得许多人在购物的时候需要携带垃圾袋,然后把自己制造的垃圾原封不动地带回家,再将这些垃圾按照种类将其分开,等到指定的日期再逐一扔掉。但是日本人对垃圾分类十分重视,在现在的日本街头不乏一些分类明确或别具一格的分类垃圾桶。这些垃圾桶设计也切切实实的提高了日本人的生活环境。由此可见,日本人的分类意识是根深蒂固的,不过在我国,这种分类意识并未深入人心,人们并未建立这种垃圾分类的意识,这也成为阻碍分类垃圾箱在我国广泛使用的原因之一。
回顾国内,中国已经提出了垃圾分类的概念,但实际上没有很多城市进行垃圾收集和回收,垃圾收集和回收仍然处于推广阶段,只有在少数几个大城市。有些试点城市的垃圾分类回收种类较少,这不仅没有体现出分类垃圾箱的优势,反而使垃圾混在一起,使回收、清理更加困难,比如:分类垃圾箱只有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这两种分类,这使得很多垃圾混作一团,在垃圾中会混入许多危险物品,如体温计、一次性电池等。这不仅没有通过垃圾分类来提高垃圾中有效资源的使用率,反而增加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难度和成本。除此之外,垃圾箱在外观的设计上也比较单一,材质大多是塑料、木材,垃圾的分类投放标识也不尽明确。有些垃圾箱周围也堆满了垃圾,十分肮脏,少部分甚至还有脏水流出。在我国,垃圾箱的作用有时会被人们所忽视,步行的人们还是习惯随手将东西扔在街道旁、马路上,使得垃圾俯拾皆是,既不环保,也不美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垃圾桶,鲜丽的颜色,各异的造型,不过这些垃圾桶真的起到切实的作用了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2 现今分类垃圾箱所存的问题
2.1 分类垃圾箱可视化程度较低
2.1.1 分类不明确、标识不清晰
分类垃圾箱的可视化设计是指如何使人们更直观、更清楚地进行垃圾分类,而分类不明确,标识不清晰则是导致分类垃圾箱可视化程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我国在实施垃圾分类时主要产生了四个问题:
1)我国大多数市民还没有建立一个明确的垃圾分类意识,而分类垃圾箱又没能有效地引导这部分人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无法用图案或颜色直观的表现垃圾的类别,所以经常会出现错误投掷的情况发生。例如明明标着“不可回收”的分类垃圾箱里,却堆满了饮料瓶、纸板等可回收的垃圾,导致资源回收的混乱与不彻底。
2)各个城市间没有统一的垃圾分类标准[2],国家也没有一个规范的垃圾分类系统,这使得人们在投放垃圾时会产生盲目性,当人们到一个新城市时需要改变他们原有的垃圾分类习惯,这也使分类垃圾箱应产生的效果大打折扣。例如,上海垃圾分类分为玻璃、可回收、有害和其他垃圾。在重庆,垃圾分类只有两种,一种是可回收的垃圾,一种是不可回收的垃圾;由此可见,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垃圾分类方式,若没有统一的标准,则分类垃圾箱的设计是很容易引起多样化的。不仅如此,还将影响垃圾处理的标准化,这将给垃圾分类和回收的实施带来困难。
3)不清晰的标识、不明确的分类不仅对投掷者造成困扰,同样对清洁人员也带来了许多麻烦,在清洁过程中,本应干净整洁的箱内变得污秽不堪,例如在存放纸张垃圾的分类垃圾箱内果皮的汁液溅射的到处都是,这样不仅加大了清洁难度而且为垃圾的回收也带来了困难。
4)不规范的垃圾投掷使许多有毒有害物和一些可利用的资源一起混入了垃圾中,这不仅加大了垃圾回收的难度,而且也增加了垃圾回收的成本,这种不规范的投掷不仅使分类垃圾箱的使用效率有所降低,也使得箱中垃圾成分更加复杂,在回收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而且会产生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垃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的破坏。
2.1.2 投掷问题
1)投掷问题也是导致分类垃圾箱可视化程度较低的重要因素,高度的不规范使得人们不愿认真地进行垃圾分类。垃圾箱的最佳投掷高度在600mm-700mm之间,不过在生活中我们身边的垃圾箱高矮不一,没有统一规范的高度标准,大多地方的垃圾箱高度都偏低,人们使用垃圾箱时不得不弯腰,不仅麻烦还看不清垃圾箱上的分类字样。并且,还有很多上盖式垃圾箱高度设计偏高,扔垃圾时十分费力,且没有考虑小孩子在扔垃圾时的不便。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脚踩式的垃圾箱,很多人在踩开此类垃圾箱后都会任其上盖自然下落,厚重的上盖与箱体碰撞出强烈的响声,长此以来,脚踩式垃圾箱的破损也愈发严重。
2)垃圾箱箱盖过重同样影响着人们对分类垃圾箱的使用体验。随着分类垃圾箱的容积越来越大,为防止大风吹开上盖导致垃圾箱里的垃圾散开,所以上盖设计的很重。而分类垃圾桶的使用环境也越来越广泛,这导致许多老人小孩在扔垃圾时因掀盖费力而将垃圾扔在一边的情况出现。这样垃圾桶不仅没有起到优化环境的作用,还使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2.2 分类垃圾箱的环境问题
城市分类垃圾箱数量严重不足。部分垃圾箱比较破旧,影响城市整体面貌。也使得分类垃圾箱的细节方面的优化差强人意。由于分类垃圾箱数量的不足,使得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率低,它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城市道路环境不好,乱扔垃圾严重,垃圾桶利用率明显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一问题也显得愈发严重。
3 对分类垃圾箱的设计实践
3.1 分类垃圾箱的图示化设计
通过以上材料所述,笔者认为通过图示化的设计手段使分类垃圾箱可视化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相比于文字的直接表述圈,视觉更容易接受来自于图形的清晰、直观的表达,由于图像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并且更加直观,可以表述更多的内容。所以当图形与文字同时出现时,人们的注意力往往会先集中在图形上,其次才会将焦点转向文字。不过,现在分类垃圾箱上的图案大多隐晦难懂,整体形状趋于统一,用箭头或单色进行表现。图示化在分类垃圾箱上的应用应突出图示直观,明确的特征,我在设计图示时采用了许多具有趣味性的卡通图案(图1),小孩子喜欢一些卡通的东西,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使孩子从小就建立起垃圾分类的意识,也可以配合色彩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将垃圾箱冰冷的外表变得更具亲和力,引导人们去做垃圾分类这件事。
图示整体风格偏向卡通化,以手绘风格为主,与此同时兼具着垃圾种类表现明确的特点,在表现厨余垃圾时就使用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如:鸡肉、鱼、面包等。而在表现纸质垃圾时就使用了生活中常见的废报纸、瓦楞纸、旧纸卷等。这样,就可以通过明确的图示将垃圾的种类直观的传达到人们的眼中。
3.2 分类垃圾箱的模块化优势
在当今的绿色设计方法中,模块化设计非常具有代表性。它已经是普遍被用于产品设计中的设计方法。模块化设计的特点包括:相对独立性、互换性和通用性。模块化设计不仅可以增加产品的系列还可以提高产品的生产率并且使产品的制作质量更加有保障;除此之外,模块化设计还迎合着绿色设计的主题,对保护环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模块化设计需要考虑到产品的重复使用,可拆卸性,与产品部件便捷的维修与替换。笔者将模块化与分类垃圾箱设计相结合(图2),使每一个垃圾分类的垃圾箱都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这样更有利于垃圾分类的直观表现,也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人们对于垃圾分类的观念。在德国,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垃圾种类,废旧纸张一般被扔进蓝色的垃圾箱,有机垃圾一般被扔进红色或棕色的垃圾箱,果汁盒、塑料瓶等轻型包装被扔进黄色的垃圾箱内,而一些特殊垃圾如电池、油漆、灯管等也有特殊收集的箱子并回收处理。将这些颜色与模块化相结合,使分类垃圾箱具有系列化的特点,在人们日常扔垃圾时会让人慢慢的记住垃圾种类所对应的颜色,从而大大减少垃圾分类错误的情况出现。于结构上也突出模块化中组合化、标准化的特点,将垃圾桶外壳与内胆分离开来,人们通过外壳来进行垃圾分类,而内胆只负责存放垃圾,这样的优势在于:
1)便于部件的替换与维修:模块化的分类垃圾箱具有统一的规格与尺寸,很容易实现部件的替换,并且内胆与外壳互为个体,在维护时只需替换需要维护的部分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维护工作所需的时间。
2)便于分类垃圾箱的清洁与回收:在现在垃圾箱清理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情,要从高大、厚重的垃圾箱中将垃圾袋取出会十分辛苦,但若内胆可以方便的取出,就可以直接回收内胆,再于回收地点进行垃圾的集中处理,在垃圾处理完毕后再将内胆重新放回每个分类垃圾箱内,这样的操作流程不但提高了垃圾分类回收的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垃圾箱清洁时所需的时间,因其内胆规格统一,外观一致,因此,不必担心内部错位的问题发生。
3.3 如何使分类垃圾箱的使用更方便
3.3.1 材质优化
在材质上选择了金属与木材相结合的方式,在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垃圾箱大多材质单一,以金属、塑料最为常见。通身金属的垃圾箱虽然有了强力的保护,却忽略了其自身的重量,在搬运时会产生很大的麻烦。同时,金属材质造价高昂,若通身金属,则并不适合大量生产,其繁琐的工艺也会为生产带来不便。而塑料材质,由于其成本低,它也可以大量生产,相比之下有较大的容积。但是,在公共场合使用时,塑料制品非常容易受到損伤,对其更换与维护也是非常频繁。那么,如何才能既保证垃圾箱的使用寿命,又可以轻便的进行搬运呢?所以,我选择了金属与木材结合使用的方式,垃圾箱外壁使用金属制造,而内胆容器使用木材制造,木材质地结实牢固,并可以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并且考虑到我国北方四季温差较大、冬季风力较强,垃圾箱底座不稳固容易被吹倒,所以在设计时使用金属作为回收设施的外壳更是不二的选择。由金属与木材制作而成的垃圾箱,既可以防冻防裂,也不易积雪,便于清洁。这样,就既可以使垃圾箱免受风吹雨打带来的损伤,又可以实现轻松便捷的垃圾箱维护与垃圾处理。
3.3.2 工艺优化
在工艺上选择金属折弯与白钢嵌边(图3)的方式。金属折弯属于传统的铁艺制作技巧之一,这种制作工艺已经经历了时间漫长的考验,且制作方式简单,便于大批量的工业生产,箱体的外壳看似由四个面构成,实则由一个平面折弯而成,这样做可以使垃圾箱更加牢固,焊点更少,更加美观。而白钢嵌边则是将白钢嵌于作为内胆的木箱之上,白钢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和高耐热性,与垃圾桶的环境非常兼容。并且白钢部分带有固定垃圾袋的挂钩。木箱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其表面会产生破损,如木剌等突出物。若不加防护,在推拉时会有划伤手指的可能,采用白钢嵌边的方式既使得垃圾箱看上去雅观大方,又可以防止手指受到木剌所带来的伤害。
3.3.3 形态优化
在形态上采用六边形的设计形态(图4),灵感来源于坚固的蜂巢,一个完整的蜂巢包括许多的小型的蜂巢,而每个小蜂巢都为正六边形,这种正六边形的蜂房强度高、容积大,并且节省材料。正是这样更加利于展现模块化的优势所在,六边形的形态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组合方式,更多的排列空间。垃圾箱整体是由两部分组成——外壳与内胆,外壳与内胆的形态都以六边形为基础,保证整体的形态统一,外壳由四个面构成,上下两个面为正六边形,正六边形对角距离为625mm,对边距离为550mm。两个侧面为直角矩形,直角矩形尺寸:300mmx900mm,皆由铁板打制而成。内胆则是一个六边形的木箱,木箱下方放置万向轮,方便木箱的推拉与取出。而木箱中间则用于放置垃圾袋,垃圾袋便挂于白钢之上,方便人们的投掷与使用。
生活中垃圾分类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简约 实效 品德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前沿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走进课堂,品德课堂彰显着生命的活力,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在感受课改春风吹拂的同时,不时感觉到脸庞上有种干涩的滋味,这种滋味使人很不舒服,使人总感到诧异。透过课堂上多姿多彩,热闹非凡的现象我们看到了本质:课堂上生龙活虎,表面上完美无缺,实际上是课堂背后不断演练的虚假。有一位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宁要真实的缺陷,也不要虚假的完美。”作为教师如何准确把握品德学科的命脉,实实在在地教;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让课堂返朴归真,让我们的基础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那么品德教学如何能回归学科本色,构建简约而又高效的课堂,彰显品德教学的无限魅力呢?
1 制定教学目标——简明扼要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审视一堂课,学习容量大,教学目标要全面又必须落实,教学势必只能蜻蜓点水,那学生的收获能有几何?教师确定教学目标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思考学生该学到什么,再结合文本实际来确定明确的课堂目标。因此,教学目标定位要实在,做到一课一得。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第一条教学建议就是“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在教学中,怎样准确把握目标呢?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认知水平来制定和把握教学目标,不要任意拔高或降低目标要求。特别是要明确在实施综合知识教学时,务必把它们从单纯理性的概念中分离出来,确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具有人文色彩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植物生长的秘密》一课时,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它的目标是知道植物的根、茎、叶有各自的作用,了解小麦、花生等植物生长的过程,进而了解植物生长的秘密。但植物是大自然的精灵,它带给自然界无限的生机,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这对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一份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站在人文的角度,确定目标时要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培养儿童亲近自然、关心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又如教学《地球真美丽》,虽然就教材的设置而言,它同样跟地理学科一样,是以地球的特征以及七大洲、四大洋以及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等为主要内容安排的。然而,在品德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赋予它特殊的人文价值,地球是人类以及动植物繁衍生息的共同家园,在茫茫宇宙中,它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四大洋七大洲以及丰富的地表特征使世界变得风情万种,辽阔壮美。那么对地球的认识就不仅仅只是一份知识,更多的是要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它们因为地球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产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感恩之心,做一名地球卫士。
2 确定教学内容——充实、有针对性
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所以,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时,要正确处理个人爱好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尊重不同地域、不同个体的学情差异,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比如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教学条件等,适当对教学素材和内容艺术进行整合、提炼,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也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让内容充实起来,让内容更有针对性。
2.1 正确运用教材。教材是范例,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它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导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的两种现象:一是在绝大多数的课堂中,教材往往“倍受重用”。课伊始,教师、学生书不离手,目不离书,课本从课始用到结课。二是在绝大多数的“公开课”上,教材常常“备受冷落”,孩子们带着课本进课堂,教师照着一个话题,自己选用一些材料进行教学。课本放在桌角甚至不用打开。如何用好教材?一是要正确认识教材。品德教材不仅仅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还是一个与儿童展开对话的、活的文本。它虽然是由看似简单的一些文字和几幅插图(照片)组成,但都是经过编者的认真思考,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它向我们呈现的都是具有普遍意义或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例、生活事件,旨在营造学生感悟、体验、分析、反思的氛围,促进学生在与教材的互动中建构和生成新的意义。教材既然是一种范例,要通过教学发挥激活功能,教师必须树立一种教材观——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二是要能准确使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首先要研究教材,解读教材。教师应该在准确地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凭借教材的提示、思路、资源,联系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活动。
2.2 积极发掘课程资源。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内容不应囿于教材提供的内容,而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以教科书内容为点,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的生活题材,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在课程实施中,凡是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能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的教育资源,都是课程资源。资源可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社会资源、信息资源、活动资源、自然环境资源等;无形资源一般的范围指学生的兴趣、已有的生活经验、其他学科或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及校园文化、家庭、社区开展的活动等一切可用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需要十分重视课前准备这一重要环节,充分挖掘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在课前准备相关的材料,也就是可运用的教学资源。我在上《生活中的垃圾》这课时,充分了解了学校、家庭、街道的垃圾状况,准备好相关的资料,以便课中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的垃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不便和危害。同时我利用“媒体资源”,再现我区面临垃圾围城困惑的真实场景,再现我区及学校开展垃圾分类的情况,用儿童的真实生活经验和活动去“激活”教材中的生活,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深深的触动。
总之,课程资源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不仅要有课程意识,还要转变教学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丰富的课程资源中适当取舍,把握新的教学内容与方向,品德与生活课程就会丰富多彩、富有成效。
3 设计教学环节——简化自然
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在有的品德课堂存在杂乱现象,把有限的教学时间浪费了。我们教师必须学会削枝强干,扣准目标,突出重点,确保课堂流程简洁流畅,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生活中的垃圾》这一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景,引入话题。我通过播放一组“环境优雅”、“城市垃圾”对比照片,再现生活中的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自然引入活动的话题。二是从生活入手,感受垃圾之多。通过计算一年家庭产生的垃圾数量及了解我区垃圾年产量等数据,直观感受生活垃圾之多,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三是开展活动,体验垃圾危害之深及垃圾分类的重要。活动一:小组探究垃圾的危害及垃圾处理过程;活动二:把垃圾送回家(垃圾分类)。这是课堂的重要环节,我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老师也加入到每组的活动中,倾听、了解、协调,捕捉信息,及时调整。四是课后延伸,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让学生做环保小卫士,制作宣传标语,亲身参与到环保活动中,为社区环保出一份力,积极参与并与家人一起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中去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综合素质,同时还能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加深体验和理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养成良好行为。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课程源于生活,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可进行板块式结构化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因其结构的灵活,流程的顺畅,思路的清晰,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从而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4 实施教学评价——真实恰切
品德综合知识的学习也必然是要服务于现实生活的,评价的导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方向。从人文本位的角度去把握品德教学的评价,那么它就需要对学生生活感悟程度,生活实践能力进行检测。因此,在对学生这些方面知识的学习评价时,应该更多地走向现实生活,检测情感反映,落实生活实践。这是教师从教学设计开始直至引领学生最终走向生活这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贯彻的评价核心。
例如对《了解我的身体》这一课的教学评价,其着落点不应该只是学生对身体整体和各部分器官的认识,而应当从学生对自己身体发育情况的关心程度、自我保护程度等方面来进行,需要融合知识、情感以及生活实践来作出中肯的评价。再如教学《生活中的垃圾》这一课,对这一教学内容的评价,除了对生活中垃圾的产生、危害等知识的掌握评价外,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对垃圾的处理和对待垃圾的科学态度的评价,一方面评价学生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度,另一方面需要检验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处理垃圾的的能力,如在家里发现家长没有按要求分类该怎么做,如何让身边的人参与到垃圾分类的活动中去等。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是发自内心的、准确的、赞赏的,而不是简单应付,从而使学生有自信心和成就感。教师的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以科学、公正、准确为依托,要有实效,要可信,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只有全方位的体现和运用评价的价值和功能,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课堂上让他们得到更宽松的表现自我的空间,行使自评和互评的权利,这样才能构成真实、民主的课堂,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
5 采用教学方法——丰富实效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活动方式,对教学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在众多教学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有效的组合,无疑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样,学习方式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选择。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具体内容和学生及教师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并在保证教学效率和目标实现的前提下,进行组合。如在教学《合作真愉快》这一课时,我让大家通过几个环节的活动“小游戏”、“角色扮演”、“小调查”、“结对好朋友”、“讨论会”等,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人人都能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与重要性,并学会如何与他人分工合作,初步掌握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技巧,较好地达成了本堂课的主题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有效地解决学习的重难点。因此,从遵循“有效促进教学”原则出发,尽量用简朴、常规、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追寻返璞归真的本色课堂,但并不意味着品德课堂教学手段即一支粉笔一把尺一张嘴而已。简约的品德课堂并不排斥现代教育技术,而要“用在当用时”,“止于当止时”。
“简约、有效”的本色回归是自然生成的,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美。简约,即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因而简约意味着在课堂上我们要放弃一切与学生学习无关的行为;简约意味着我们的教学要确定简明实在的教学目标,选择简易的教学手段,设计简要的教学环节,采用简便的教学方法;简约意味着学生因喜欢而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欣然参与。只有简约求实的课堂,才会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才会彻底解放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