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养结合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养结合的含义范文1
【关键词】氧化铝陶瓷;可伐合金;钎焊;气密性
陶瓷金属连接技术介绍:实现金属部件与陶瓷部件之间的紧密永久封接可分为两个系统。正如其他科目分类时的尝试,区分界线并不是绝对的。分为:固相连接,液相连接。
1)固相连接。(1)热压连接 氧化亚铜包覆的铜薄片与滑石陶瓷接触连接可以在1000℃,3000 psi的压力下并在纯氮气或氢气下保持10秒钟实现[1]。(2)梯度粉体连接 陶瓷粉与金属粉的混合物层通过冲压在一起并经烧结工艺形成陶瓷-金属接头[2-3]。(3)气压连结 带连接的组件组装在一起放置在一个一次性薄壁金属容器中。
2)液相连接。三种略有不同但最终结果类似的典型的活性金属密封方法。在每种方法中的活性金属,一般会被添加到惰性的钎焊合金系统进而促进润湿和粘结,钎焊操作需要在真空环境下完成。(1)氢化物法[4],陶瓷的连接区域用活性金属的氢化物浆料涂覆好。(2)活性金属法,活性金属掺入被掺入钎焊料。(3)活性合金法,活性合金被用作在陶瓷与金属部件间的垫片,该金属部件必须和活性金属形成合金溶液[5]。
1 实验部分
氧化铝陶瓷与可伐合金高致密封接工艺的探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时结合引言陶瓷与金属封接工艺方法。最终分别设计了间接钎焊工艺时氧化铝陶瓷没有钼锰金属化层,所选钎焊料为银铜钛焊丝:
1)分别清洗95%氧化铝陶瓷与可伐合金;
2)零件的组装 清洗30min后,然后用蒸馏水清洗陶瓷管和可伐合金3-5次,无水乙醇进行清洗。最后将洗过的陶瓷和可伐合金放入烘箱中在120℃进行烘干;
3)陶瓷-金属钎焊工艺 将步骤2)中制备的金属化后的氧化铝陶瓷管与镀镍后的可伐合金以及银铜焊料组装好,然后放置在专用的石墨模具里。然后将装配好的样品在真空度10-3-10-4Pa,750-900℃温度保温2~5 min进行钎焊封接工艺;
4)性能检测 分别检测所得封接件的绝缘性能和气密性。
测试封接件的气密性,采用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SFJ-231型氦质谱检漏仪测试封接件的泄漏率,测试时采用氦气纯度大于99.995%。
2 结果与讨论
可以明显观察到焊料层和可伐合金层有明显的反应中间生成物。焊料层里的不规则的深色带状产物为银铜共晶组织物,为进一步研究界面处发生的反应,选取部分代表元素来分析界面处的复杂反应。,铝元素没有发生明显迁移,活性元素钛在整个界面结构中分布相对均匀,分布深度较广。焊料层中的元素与可伐合金中的元素在两者界面处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根据能谱中分析其相对含量的多少,可推测在二者界面处生成了TiFe2,TiNi3金属间化合物层。
3 结论
1)活性元素钛在封接过程中与可伐合金中的铁元素和镍元素发生反应,生成了TiFe2,TiNi3金属间化合物层,有利于实现密封封接。
2)间接钎焊工艺条件下制备的陶瓷金属密封接头泄漏率
【参考文献】
[1]Berndt D, Neidig A, Wahl G, et al. Method of direct bonding copper foils to oxide-ceramic substrates: U.S.Patent 4,505,418[P].1985-3-19.
[2]Pattee H E, Evans R M, Monroe R E. Joining Ceramics and Graphite to Other Materials[R]. Battelle Memorial Inst Columbus Oh,1968.
[3]Giraldez E M, Horner M H. Compact multilayer ceramic-to-metal seal structure: U.S. Patent 5,279,909[P].1994-1-18.
医养结合的含义范文2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急需推进养老服务模式。近年来,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逐渐受到社会的青睐。具体来说,医养结合就是把过去传统的医疗诊断与养老护理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了新的养老服务模式。这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能够将养老与医疗的职能进行有机结合,使养老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但是,目前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仍有待成熟,需要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之路。本文根据现有经济体制下对医养结合的养老发展路径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
新常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现代化的脚步,我国提前步入老龄社会。而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最热话题。老年人的比重越来越大,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保持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将医疗与养老结合在一起,使得养老服务体系更完善。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进一步研究探索,找到其正确的发展路径。
一、“医养结合”的含义
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是基于我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状况,以及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提出的新形式养老服务模式。根据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宗旨,老年人可以得到更为细致周到的服务,使晚年生活更舒适安心。具体来说,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是改变了传统的医疗与养老机构分开服务模式,创造性地将二者功能进行有机结合,使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共同职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的功能包括健康咨询、医疗诊断、老年人体检等;而养老机构包括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照顾,及其他文化娱乐活动等。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就是将养身和养心进行了有效统一,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使老年人的被关注度与关心真正落到实处,提升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
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几种模式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旨在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医疗环境,使健康检查、大病治疗、康复护理,及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要素有机结合,确保老年人享受到周到细致的养老服务。目前,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社区设立医养结合卫生服务机构模式
这种医疗服务模式是将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建立在社区的平台之上,并且以社区为单位推广,使全社会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到广泛的医养服务。这种养老服务模式的优点是易于推广,因为除家庭以外,社区是城镇中最小的居住单位,在社区当中普及社会养老,推广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能够真正惠及广大的老年群体,使其享受到最便捷的养老服务。
2.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的服务模式
这种养老服务模式就是秉持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理念,在传统的养老服务基础上,使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进行沟通合作,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进行医疗诊断、疾病治疗和康复护理等相关医疗服务,拓展养老服务的范围,提升服务水平。进入传统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也能够享受到相关的医疗护理,以解决老年人看病难、就医不方便的问题,使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得到落实。
3.养老机构中开设医疗服务
除了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之外,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还可以在养老服务机构当中设立专门的医疗服务部门。在养老服务机构中设立的医疗机构能够使得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理念得到更好的展现。老年人在养老服务机构中享受生活照料、文娱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在第一时间接受所需的医疗服务,使老年人看病、就诊更便捷,使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更切合实际。
4.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
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可以采取在医疗机构当中设立养老职能部门的方式,特别是在某些医疗机构数量比较集中的城城镇当中,部分医疗机构当中可以建立养老服务。通过结合职能的配合,使养老服务机构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进而更好地为老年服务。同时,这些医疗机构还要注意根据其职能的转换,培养一批适合于服务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使老年群体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更专业的服务。
三、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发展的建议
1.明确服务对象,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首先可以对某一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走访调查,调研前做好准备工作,设计调研问题或提纲。例如,对老年人整体年龄层次、居住状态、身边子女情况、身体状况等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对整理汇总查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及相关措施,建立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所占比重。其次,可在原有社区养老中心,或村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的硬件基础上,进驻医疗机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医养结合就地取材,服务于老年人。
2.精神慰藉,达到身心共善
要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还必须从精神层面对老年人进行引导和教育。首先要提高社区等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高业务水平。要求工作人员加强和完善知识水平。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针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其次强化工作人员培训学习相关业务知识。此外,为确保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顺利开展,社区等养老服务机构还应当重视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讲座,可以帮助老年人解决常见心理问题。比如老年婚姻问题、老年退休心理适应、老年人际关系培养与维护、老年人家庭关系等。通过提高老年人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提升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品质。
3.健全培养制度,提高服务水平
要提升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水平,首先需要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重点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岗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此外还可建立校企合作,为养老服务机构输送符合要求的人才。其次,根据养老服务机构所需的服务类别设立职级体系,根据养老服务医护人员的服务水平以及考核结果,评聘职级。再次,激励机制对于从业者的有效运用。例如,工作人员在培训或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可以通过晋升、加薪或培训等有效激励手段。第四,按照工作人员的职业规范和相关职责,设立考核机制,根据业务水平与服务质量考核其业绩成果。为使工作人员在养老服务机构能够更好地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可通过护理对象与工作人员之间签订的养老服务协议,从服务范围,责任与义务等条款降低职业风险,使工作人员能为老人们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养老服务水平是衡量社会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确保社会繁荣安定的重要因素。新时期,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逐渐显现出其优势,社会与政府应当在其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继续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还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提升养老服务团队的综合水平,为广大的老年群体提供更为优质的养老服务。目前我国与民生配套的保险制度落后于社会发展,因此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改革是走向日趋成熟、定型的重要过渡,为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踏上有效、可持续的中国式福利国家台阶。
参考文献:
[1]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
医养结合的含义范文3
1证素及证素辨证的基本内容
证素即是对某一患病体患病部位及即时临床症状、体征的高度归纳和总结,包括病位和病性两个方面,是为临床辨证做准备的基本要素。证素辨证就是围绕证素进行的临床辨证,即辨识患病体即时病位和病性。朱文锋教授具体归纳共性证素50项,其中病位证素19项:心、神(脑)、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胸膈(上焦)、下焦(少腹)、表、半表半里、经络、肌肤(皮肤、肌肉)、筋骨(关节)。病性证素31项:(外)风、寒、暑、湿、(外)燥、火(热)、痰、饮、水停、虫积、食积、脓、气滞、气闭、血瘀、血热、血寒、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虚、阴虚、亡阴、阳虚、亡阳、精(髓)亏、津(液)伤、阳浮、阳亢、动(内)风。并明确提出证素所具备的基本特征[1]。
2中医眼科相关证素的历史沿革
2.1《内经》有关中医眼科证素的创见《内经》不仅开创了中医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的先河,更是眼科五轮学说的起源,有关眼目相关证素的论述至今仍指导着眼科临床。如《灵枢•大惑论》载:“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气血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其中提到的“气、血、筋、骨、肉”实为五轮学说中“气轮、血轮、风轮、水轮、肉轮”的雏形。再如“肝开窍于目”、“泪为心之液”、“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肝受血而能视”、“久视伤血”、“气脱者目不明”、“足厥阴肝经连目系”、“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等,均已说明眼与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证素之间关系密切,也奠定了眼科疾病证素辨证的基础。
2.2历代医家有关眼病证素的论述历代医家对于眼病相关证素多有论述,如与眼病相关的病性证素的论述:《诸病源候论》所论述的38候目病,其中13候与肝虚、气血虚、脏腑虚衰有关,14候与风邪外犯有关,10候因热邪所致,8候系风热为患,5候与痰饮有关,2候与瘀滞有关[2]。《秘传眼科龙木论》载:“六外伤,五脏内郁,饮食房劳,远视悲泣,……皆能病目。”其论述主要病性证素包括六外伤、脏腑虚劳、毒风热邪、脏腑积热、饮食不节、积血等。《银海精微》提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酒色财气、风寒暑湿(四气)过度成病”,指出蕴积风热、七情郁结、气血瘀滞是眼病常见病因病机。《银海指南》不仅论述了六、七情所致眼病的病机,对气、血、痰、食、郁所致眼病病机加以论述,还论述了眼外伤中的化学伤及热烧伤,并指出外伤以血瘀为本,兼有气滞。如:“石本属阳,又因火化灰,其性更烈,目为所伤,则血凝水泪”,“火性燥烈,烙目尤酷。”《原机启微》把眼病按病因病机分为18类,认为七情、五贼、劳役、饥饱之病均与气血有关。眼病相关眼科专有的病位证素有:《眼论》中有“眼有五轮,风轮、血轮、气轮、水轮、肉轮,五轮应于五脏”之记载。《审视瑶函》指出:“障者遮也,如物遮隔,故云障也。内外障者,一百零八证之总名也。”《目经大成》列目疾为81证。按六经命名目病,如太阳目病,阳明目病,少阳目病,太阴目病,少阴目病,厥阴目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引入“八廓”一词。《医学入门》载:“乾为天廓,位两白睛中间,属肺与大肠;坎为水廓,位瞳子,属肾;艮为山廓,位神光,属胆;震为雷廓,位白睛上截向小眦,属小肠;巽为风廓,位乌珠瞳人,外属肝;离为火廓,位大小眦,属心与命门;坤为地廓,位上下睑,属脾胃;兑为泽廓,位白睛下截向大眦,属膀胱。”对其明确定位分属。《证治准绳》认为云雾移睛、神光自现、青盲、视正反斜、视赤如白、绿风内障等证,均由玄府闭塞所致。其中病位属性五轮、六经、八廓均内应五脏六腑。内外障则按眼部内外进行区分,较为笼统。病位玄府则为眼内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并未明确脏腑分属。
2.3现代有关中医眼科专科证素证候体系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3]所列证候800个,其中眼科专用证名35个,后彭清华教授增加证候名18个。现眼科常见证候名有:风热(火)犯(攻)目证、风寒犯(入)目证、风湿凌目证、外伤目络证、虫积化疳证、气轮风热证(风热外袭白睛证)、气轮湿热证(湿热郁结白睛证)、气轮血瘀证、气轮热毒证、气轮阴虚证、气轮阴血亏虚证、血轮实热证、血轮虚热证、血轮阴虚证、血轮气血两虚证、肉轮瘀热证、肉轮风热证(胞睑风热外袭证)、肉轮热毒证、肉轮湿热证(胞睑湿热侵证)、肉轮痰湿证、肉轮风痰阻络证、肉轮气虚证、肉轮血虚证、风轮风热证、风轮风寒证、风轮湿热证、风轮实火证、风轮热毒证、风轮痰热蕴结证、风轮血热瘀结证、风轮阴虚津伤证、风轮阴虚邪恋证、水轮风热证、水轮风火证、水轮实火(热)证、水轮郁火证、水轮湿热证、水轮痰火证、水轮痰湿证、水轮水湿停聚证、水轮阴亏证、水轮虚火证、水轮气虚证、水轮气不摄血证、水轮气虚血亏证、水轮气虚血瘀证、水轮气滞血瘀证、水轮痰瘀互结证、水轮火邪伤络证、水轮血脉痹阻证、水轮阳虚络痹证、水轮气虚络痹证、水轮精亏络痹证,共计53个。全国高等教育中医药行业规划“十二五”教材《中医眼科学》[6]共有肉轮证候16个,气轮证候27个,血轮证候7个,风轮证候19个,水轮证候55个,目眶病证候9个,其他疾病证候22个。其中有些证候重复出现,如出现风热客睑2次,热毒炽盛2次,肺阴不足3次,阴虚火旺7次,肝肾亏虚3次,肝肾不足7次,肝肾两虚2次,脾气虚弱3次,肝经风热2次,肝经郁热3次,气滞血瘀2次,肝郁气滞2次,气血两虚2次,气血亏虚2次,风痰阻络2次,肝胆火炽2次,肝热上扰2次,痰瘀互结2次。有些证候几近相似,如风火上攻、风火攻目、风热客睑、风热客目、风热上攻、风热上扰、风重于热、热重于风、风热并重、外感风热、风热壅盛、风热毒攻、风火外袭相似;热毒炽盛、火毒炽盛、疫毒攻目、火毒犯目、火毒蕴结、里热壅盛、火毒壅滞、热毒壅盛相似;风湿热毒、湿热夹风、风湿夹热、风湿热攻相似;湿重于热、热重于湿相似;肝肾亏虚、肝肾两虚、肝肾不足相似;脾气虚弱与脾虚气弱相似;气滞血瘀、气血瘀阻、气血瘀滞、血瘀气滞相似;气血两虚、气血亏虚、气血不足相似;脉络瘀阻与脉络瘀滞相似。
3常见中医眼科专科证素内容
朱文锋教授对古今论著中提到的证素概念进行汇总,其中病位证素60项,病性证素60项。涉及眼科专有病位证素5项[7],目———气轮、风轮、水轮、血轮、肉轮。之后对所有证素进行归纳总结,设50项共性证素,五轮眼科专有病位证素被归为心、肝、脾、肺、肾五脏证素,未单独列出。综合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和全国高等教育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中医眼科学》,结合目前中医眼科临床常见证型,在朱文锋教授50项共性证素基础上,对中医眼科常见专科证素进行总结,共40项。其中病位证素有19项:心、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气轮、风轮、水轮、血轮、肉轮、经络、肌肤(皮肤、肌肉)、目眶、玄府。病性证素21项:(外)风、寒、暑、湿、(外)燥、火(热、毒)、痰、水停、虫积、脓、气滞、血瘀、血热、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精(髓)亏、津(液)伤、阳亢、动(内)风。其中病位证素神(脑)因肾生脑髓,目系属脑,故可归属于肾,可不单独列出。筋骨(关节)可用眼科目眶替代。玄府作为眼科专科病位,眼科专科文献多有论述,未分属五脏六腑,亦未和其他病位证素重叠,故作为眼科新增的病位证素列入,仍值得商榷,因其没有与之相应的病性证素与之组合。胞宫、表、半表半里、上焦、下焦等病位证素与眼关系不大,不在眼科专科病位证素之列。病性证素中眼科常有疫毒攻目,其属性一致,故归入火(热、毒)项。其中饮、食积、血寒、气闭、气陷、气不固、气脱、亡阴、亡阳、阳浮等10项病性属性均与眼科病证无关,故不予列入。病性属性虫积除原有含义外,还当涵盖眼内寄生虫。
4中医眼科证素辨证体系的建立
4.1原有中医专科辨证体系古代眼科辨证体系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眼部的五轮辨证、八廓辨证、内外障辨证。陈达夫创立了眼科六经辨证理论,其特点是从眼发病部位与六经经络循行的关系来归经,如目内眦属足太阳膀胱经,目外眦属足少阳胆经,眼眶属足阳明胃经等。将视神经、视网膜、虹膜、睫状体以及睫状小带属足厥阴肝经;视网膜黄斑区属足太阴脾经;脉络膜属手少阴心经;玻璃体属手太阴肺经;房水属足少阳胆经;眼中一切色素属足少阴肾经。现代医者在眼科急性热病的治疗中引入卫气营血辨证进行治疗。如卫分证用辛凉解表法,气分证用清气泄热法,营分、血分证用清营凉血散血法。亦有医者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采用三焦辨证的方法,提出本病早期宜从上焦风热论治,采用祛风清热的方法治疗;中期宜从中焦热毒论治,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治疗;后期宜从下焦阴亏论治,采用养阴退翳的方法治疗。
4.2建立眼科专科证素辨证体系遵循中医的基本理论,在原有的传统中医眼科辨证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眼科专科53证素证候体系,建立一种规范且简单易行的甚至与现代自然科学能有机结合的中医眼科专科辨证体系———证素辨证体系,既可以简化并规范中医眼科临床辨证,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度,又可体现中医眼科专科特色。该辨证体系还涵盖中医眼科原有的五轮辨证、内外障辨证、脏腑经络辨证体系。在原有五轮辨证基础上,将眼睑归属肉轮、脾、胃病位证素;内外眦、泪器归属血轮、心、小肠病位证素;结膜、筋膜、前部巩膜归属气轮、肺、大肠病位证素;角膜归属风轮、肝、胆病位证素;瞳孔及眼内容物归属水轮、肾、膀胱病位证素;并结合现代解剖、生理的知识,瞳神属肾的眼内组织病位证素细分为:视神经、视网膜、虹膜睫状体及晶状体悬韧带归属于肝经证素;视网膜黄斑区归属于脾经证素;脉络膜归属于心经证素;玻璃体归属于肺经证素;眼中的一切色素归属于肾经证素。该辨证体系中,瞳神疾病既归属于病位肾,又根据具体病位进行细分,故常与其他五脏病位证素相互交织,故眼内瞳神疾病常出现脾肾阳虚、肝肾亏虚、心肾不足、肺肾阴虚等病位错杂之证。眼科专科证素辨证,当参照内外障学说首辨内、外,其次参照五轮辨证进行病位证素辨证,最后当结合眼科特有的局部辨证进行病性证素辨证。如肉轮疾病当属外障眼病,病位在胞睑,病位证素为肉轮属脾胃,最后结合局部辨证当辨胞睑肿胀、辨睑肤糜烂、辨睑位异常、辨胞睑瞤动、辨睑内颗粒,还须结合辨目痒目涩、辨目痛。血轮疾病亦属外障眼病,病位在内外眦及泪囊区,病位证素为血轮属心与小肠,再根据局部辨眦部肌肤肿胀、红痛、溃烂、赤脉翳膜增生。气轮疾病当属外障眼病,病位在结膜、前部巩膜、病位证素为气轮属肺与大肠,再结合局部辨白睛红赤,辨白睛肿胀,辨白睛结节,辨白睛变青,辨白睛枯涩、污浊、粘连等,还须结合辨目痒目涩、辨目痛、辨眵泪。风轮疾病当属外障眼病,病位在角膜,病位证素为风轮属肝胆,结合局部辨证当辨黑睛翳障、辨黑睛赤脉、辨黑睛形状改变,还须结合辨视力、辨羞明、辨翳膜。水轮疾病当属内障眼病,病位在瞳孔、眼内容物、视网膜、视神经,病位证素为水轮属肾与膀胱,结合局部辨瞳神大小、辨瞳神气色、辨眼后端改变(玻璃体、视盘、视网膜、血管、黄斑等改变),还须结合辨视觉、充血、出血、血管痉挛、阻塞、水肿、渗出、萎缩、变性、机化等眼底病最常见的病理改变进行病性证素的辨证分析。从而得出病位证素+病性证素的证素辨证结果,用以指导临床治疗用药,促进眼科专科辨证体系的发展。
医养结合的含义范文4
从去年底,有关移动医疗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在年初阿里投资中信21CN引起了业界对BAT在移动医疗领域的关注,而在近期腾讯7000万美元投资丁香园之后,有关BAT参与移动医疗领域的竞争的话题彻底被引爆,近期围绕BAT与移动医疗的行业分析数量明显增多,这一现象似乎预示移动医疗行业将走向市场爆发阶段。另外,伪巨头小米投资九安医疗也进一步刺激了行业热情,移动医疗已经激起了全民关注热情。
当一个行业频繁提到BAT时,意味着这个行业正处在快速上升期,而背后的含义或表明一个道理,在国内有能力深入改变医疗产业向互联网领域渗透的玩家也就只有BAT了,BAT对中国市场的作用,似乎已经不单是互联网的标志,而成为市场经济链条全产业转型的催化剂。
回归主题,BAT对移动医疗市场是认真的,而且是积极的,尤其是阿里和腾讯,投资中信21CN和支付宝搭建“未来医院”的举动都被视为阿里撬动医疗市场的决心,而腾讯除了7000万投资丁香园外,手Q也已经开始行动搭建健康中心平台。
BAT三家中,阿里和腾讯今年以来行动颇为迅速,频繁出手,而百度在移动医疗领域表现的相对保守,但要论对移动医疗的了解程度,百度无疑是其中之最,要知道医疗广告为百度营收做出了巨大贡献,百度要比AT更能敏锐的察觉移动医疗市场机遇,而且移动医疗的市场地位对百度也至关重要。
阿里思路清楚,直入“就医用药”
阿里发展移动医疗的策略很清晰,就是直接渗入医疗服务环节。投资中信21CN为的完善药品网络消费市场,尤其年底或将开放的处方药市场,医药电商服务能力是阿里基础,而布局“未来医院”,是为了掌握医疗服务的入口,这两步完成了,阿里就掌握了“就医用药”的重要环节。
腾讯准备不够充分,还需持续补充
腾讯在移动医疗领域仍处在探索期,投资丁香园是为先拉拢一个强有力的合作伙伴,而手Q的健康中心仍仅仅是一个空台子,离发挥实际作用还差的很远。无论是丁香园还是手Q健康中心,目前都看不到能立刻发挥市场价值。不难想象,丁香园与手Q健康中心相互串联是可预见的直观发展规划,不过,丁香园的核心优势在医生资源,而将医生资源对接到手Q健康中心供用户使用还有许多问题,更需要等市场进一步成熟。
不过,无论手Q健康中心,或是未来换个马甲的微信健康中心,亦或是单独成立腾讯健康中心,只有丁香园一张牌仍显得腾讯在移动医疗领域的势力比较单薄,丁香园与腾讯健康中心的连线组合也很难被看好,这其中涉及到网络问诊、多点执医等复杂难解的问题。所以,接下来腾讯或会继续投资补充移动医疗势力。
百度底子好,或在压注云平台
百度在移动医疗领域也在行动,只是没向AT那样大手笔的引起舆论关注,百度早前悄然搭建的“百度健康”平台,除了提供一些医疗保健知识外,还能提供网络挂号服务,已有不少医院加入了这一平台,百度在医疗领域对医院和药企影响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另外,除了健康平台,百度还搭建了dulife智能硬件平台,主打健康监测牌,健康手环、心电仪、血压仪、体脂测量仪、智能体重秤、皮肤检测仪应有尽有,不过目前来讲这些主打健康的智能设备中看不中用,百度搭建健康智能硬件平台目的更多是为市场卡位,为后期做准备。还有,百度还与北京政府合作在dulife智能硬件平台的基础上打造了“北京健康云”平台,实质上无论是dulife智能硬件平台,还是与北京政府合作“北京健康云”平台,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利用大数据与医疗服务相结合。
移动医疗能解决什么问题?
简单看完了对BAT移动医疗的介绍,我们来点实际的,先不跟着BAT一起YY移动医疗的未来前景了,我们还是先关心下移动医疗真正能解决哪些问题。
“移动医疗”是用的比较多的一个对互联网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的统称,还有很多其他说法,有关移动医疗大致可以分为可穿戴健康设备、医疗APP、医疗健康大数据和医疗O2O,不过,这四个分类之间的界限比较模式,项目之间普遍存在关联性。
移动医疗的市场前景首先要看其能解决什么问题,综合目前各类移动医疗项目来看,网络挂号、电子病历报告、常见病预防监测、慢性病长期监测、病情交流分析、医疗案例共享、网售药品器材、网络问诊、用药(病症)查询、医疗服务市场监控、医疗IT系统等,这些功能看起来都很好,但实质上只是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并没有解决医疗问题的实质,医疗问题的实质是在于医生资源短缺,公立医院以药养医,医保制度仍不完善等问题。
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移动医疗很美好,但不能有效解决医疗问题的实质,更多是锦上添花,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智能硬件主导的“前向监测”所产生的数据信息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程度,网络化的“后向就医”能降低用户的时间成本,从这两方面看,移动医疗有市场,但短时间内不能撬动国内目前的医疗体系。
当然,改变是一步步缓慢发生的,在移动医疗产业链上,价值体系或将有机会重新分配,患者、医院、保险公司、医药器械公司都会是新产业练下的价值贡献者,对于创业者来说,移动医疗机会还是有的,不过,目前国内移动医疗领域的盈利模式,多半都处在摸索阶段,患者、医院、保险公司、医药器械公司等产业链参与者,都早早的上了创业者的营收名单,卖硬件、卖数据、卖内容、卖服务、卖系统的什么都有,哪里有金钱,哪里就有创业者。
前向监测与后向就医,哪个更具潜力?
依我看来,目前可以把移动医疗分为两大市场,一个是针对未生病的老弱肥胖人群或是已得慢性疾病的人群,以可穿戴健康智能设备为核心的“前向监测”市场,医疗大数据服务也与这一市场有紧密关联;另一个是针对需要就医问药的已患病人群,提供的网络医疗服务,以通过降低时间成本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的“后向就医”市场。
从目前国内医疗市场成熟度度来看,智能设备主导的“前向监测”市场太小,发展不会太快,厂商需要通过“吓”、“哄”的手段促进市场消费,相比而言,普适性强,能提高就医效率的网络化的“后向就医”市场更大,机会更多,需求更直接。
可穿戴健康设备提供的“前向监测”服务的卖点为监测-监测-再监测-提醒就医,这更适合那些对生活品质高的用户,对于国内大多数用户来讲,目前的前向监测服务不太容易接受。不过,商家总是会有办法的,“吓”和“哄”的营销手段是少不了的,就像有防辐射服的概念就会吓唬孕妇购买,但防辐射服的实际效果大家都懂。而“哄”则是以爱护老人为卖点,哄着消费者尽孝为老人提供健康监测服务,顺便给你讲讲若不能有效监测,一旦发生疾病可能产生更多的就医费用来威逼利诱,一哄二吓,很多还算有经济能力的消费者也就屈服了。
随着民众经济实力的提升,可穿戴健康设备确实有不错的市场潜力,但个人更看好改变目前就医效率的后向就医服务市场。一般的就医流程为:挂号(排队)、问诊(排队)、检查(排队)、化验(排队)、等报告(排队)、医生解读报告、开药拿药(排队)、回家/医疗或住院(没有铺位)、住院观察、陪护、再化验、再观察、手术、康复、复查换药、彻底康复。
不难看出,一套就医流程下来,时间和金钱都搭进去了。能缓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才能更直接的撬动更大的移动医疗市场。
移动医疗最后的玩家还是BAT
医养结合的含义范文5
党的十六大将“社会更加和谐”确立为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正式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黑龙江省自第九次党代会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和总书记对黑龙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出建设和谐龙江的奋斗目标。因此,认真研究构建和谐龙江的统计指标体系,对和谐社会要求的诸多方面进行定量评价,对于正确测度和谐龙江建设的实际进程,从而科学地规划和推进和谐龙江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和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作出了一些探索,这些研究从涵盖的范围来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就全国范围的和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所做的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在准确理解和谐社会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包括6个层面25个理论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但其中部分指标缺乏可操作性,不能进行测算。另一类是各地区的和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诸如和谐深圳统计指标体系、南京和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和谐广东统计描述和评价方法、浙江台州和谐社会考核指标体系以及湖北省政府、福建统计局对当地和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的研究,可以说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这些区域性的指标体系都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而黑龙江省具有其区别于其他省份和地区的特殊省情,显然既不能直接采用国家的和谐社会指标体系,也不能用其他省区的和谐社会评价体系来评价和谐龙江的建设进程,因此,必须构建和谐龙江的统计指标体系。
二、影响黑龙江省建设和谐社会的因素
(一)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是建设和谐龙江的基础建设和谐龙江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创新发展思路,坚持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是选择能够让老百姓富起来的项目。既要建设那些能够富县、富市、富省、富财政的项目,也要建设能够富城、富村、富民、富百姓的项目;既要建设能够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也要建设能够惠及民众的小项目;既要建设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项目,也要建设能够充分吸纳劳动力、就地加工型的项目。二是积极开发黑西北地区,促进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相对的均衡发展,实现区域共富。三是实现粮食大省向食品工业大省的转变。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近些年粮食加工业发展很快,但基本还是粮食的初加工、粗加工,应把粮食大省转变为食品工业大省。这样,黑龙江省农村的富裕进程就会大大加快,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和谐。
(二)解决民生问题、保证安居乐业是构建和谐龙江的核心构建和谐龙江,必须解决好民生问题,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近年来通过开展专项利民行动,加大领导力度,强化财政资金扶持,有效地解决了扩大就业、助学、帮困、解难、助残等民生问题。但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来看,尚有不少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强调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水、路、能、教、医、保问题人手。而就全省而言,要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路,就是交通瓶颈制约问题。目前,黑龙江省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为14.77公里,全国排名第26位,其中,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为0.46公里,全国排名第24位;有铺装路面占23.01%,全国排名第28位;高速公路不足1000公里,全国排名第20位;不通公路的乡镇全国共有70个,黑龙江省占13个,全国排名最后;行政村公路通畅率只有16.3%,全国50.3%,全国排名还是最后。尽快改善黑龙江省交通状况,是构建和谐龙江的必然要求。二是保,就是社会保障能力低的问题。目前,全省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还没有实现完全覆盖,一些困难企业及职工参保缴费比较困难,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及农民工尚未纳人,统筹层次低。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等特殊群体社会保障问题比较突出。城市居民低保标准不高,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农村保障能力比较脆弱。这些都是影响龙江和谐的重要因素,建设和谐龙江必须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三是医,就是就医看病难问题。由于卫生资源配置机制不合理、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完善、“医药不分”和“以药养医”等原因造成看病贵、就医难,特别是农村卫生条件较差,乡镇卫生院中有近一半急需重建和新建,有90%的卫生院满足不了疫情和疾病防治需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虽然社会治安问题、安全生产问题、部分居民的住房问题等,在一些地方也很突出,也要解决,但都是局部性的,而上述三个问题,不仅突出而且面大,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全局性、全省性的,也是建设和谐龙江的过程中最需急迫解决的问题。
(三)良好的生态是构建和谐龙江的一大独特优势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良好,大森林、大湿地、大草原、大河流等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古朴、自然、壮美的原始风貌。这样的生态省份,在我国是不多有的,这是黑龙江省的一大亮点,也是和谐龙江的最大特色。但在几十年的开发建设中,黑龙江省也有过并且现在仍然存在着破坏环境、侵害生态、人为地与大自然不和谐的问题。一是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无序和浪费以及对地面环境的破坏。如煤炭,据国土部门统计,全省仅年产3万吨(包括3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就多达805个,占煤矿总数1585个的51%。二是水系污染。伴随着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一些有毒、有害物质进人江、河、湖水体,其中,未经处理或未经有效处理的高达80%一90%。三是湿地减少和功能萎缩。黑龙江省虽现有湿地面积434万公顷,占全国的16%,但由于开发建设破坏比较严重,仅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443万公顷下降到巧6万公顷。不少湿地水位下降、水量减少,一些生物、微生物物种灭绝,存在着严重的湿地干化、碱化,生物链断链的危险。四是在耕地保护方面,主要不在于面积的减少,而在于地质的退化。黑龙江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流失面积占1.7亿亩耕地的55%,黑土地的黑土层已由开垦之初的50、80厘米减少到20、30厘米,如不治理,再过四五十年,将流失殆尽。在未来的发展中,生态环境就是竞争力,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友好相处是建设和谐龙江的重要构成内容。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龙江的根本构建和谐龙江,建设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本,倡导与人为善是建设内容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非物质、非法律、非制度的因素,如道德的规范、引导、调适、融合、促进作用等十分重要。黑龙江悠久的历史与多民族的聚居形成了黑土地上浑厚的文化底蕴,既有农耕民族诚实厚重,又有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和大度的胸怀,“有血性而不野蛮,性刚烈而不乱来,粗犷而不失细腻,豪爽而不缺柔肠”,这都是龙江人的文化特点。这些优秀品质孕育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和突破高寒精神,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但是,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邻里不相往来”、“不诚信”、“窝里斗”等一些不和谐的文化现象。在黑龙江省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龙江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社会矛盾进人多发期,提倡与人为善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推而广之,人和龙江兴,人和事业兴。
三、和谐龙江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和谐龙江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
1.科学性原则。和谐龙江统计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选择必须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为指导,要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内涵,充分考虑影响龙江和谐的因素。指标应根据研究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将指标分类,这样才会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晰,便于使用。并且设置的层次结构,选取的各项指标要具有明确的经济含义,而且数据来源权威可靠,处理方法规范科学。
2.代表性原则。在众多可以用来监测的统计指标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和谐龙江指标体系既要宏观,又要客观,更加直观、有代表性。整个指标体系可以用指数来反映,分类指标也可以用指数或者用特征指标来反映。整个指标体系构成的指标不宜过多,既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要求出发,又要从黑龙江近年来改革发展实际取得的成绩方面去总结,更要从未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去思考、去深化发展。
3.独立性原则。反映和谐龙江进展情况的指标有很多,这些指标间彼此可能存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在挑选一组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意所选取指标间的相关性问题,所选择的指标间的独立性要强。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在计算综合得分时的多重共线性所带来的计算误差。
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以定量评价指标为主,但由于指标体系所涉及的面广,现象复杂,在综合评价时必然存在一些无法直接定量测评的主观评价指标,对于这些指标可以先用定性指标描述,在综合评价时通过评分法,将其转变为可用数值表达的指标。
5.可操作性原则。符合上述原则的指标最终还必须是在实际中可操作的指标。也就是说在统计上能够搜集得到所选指标的资料,能够根据某一标准进行度量和分析测定。具体来说就是可以利用现有的统计信息资源,经过适当的计算获得数据,或者通过一定的实验设计、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数据。同时选用的计算公式要简单,指标要少而精,应用时要方便、简洁。
(二)和谐龙江统计指标体系的指标构成根据和谐龙江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借鉴国内部分学者关于国家及其他省市和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成,结合影响黑龙江省建设和谐社会的因素,我们从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社会稳定、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50项指标,构成一个既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又能体现黑龙江省情特色的比较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见下表)。该指标体系大体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可作为评价和谐龙江建设进程的考评标准。
1.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经济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后劲充足,充满活力,并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我们认为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具体指标包括以地区人均GDP、地区GDP增长率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以城市化水平、限额以上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率、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速公路里程来体现发展能力;以R&D经费占GDP比重、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反映创新能力。
2.生活质量指标。不断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个人、家庭和政府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实现社会和谐进步与国家繁荣富强不竭的动力源泉。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生活质量的高低可以通过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两个方面加以反映。体现居民生活条件的指标包括人均收人水平、每万人口医生数、人均住房面积、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体现生活水平的指标包括人均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平均预期寿命。
3.社会稳定指标。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社会稳定和有序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衡量社会稳定的标准应该是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社会治安。体现社会公平的指标包括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人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就业公平度、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农村学龄儿童人学率等;社会保障指标包括城镇失业率、贫困发生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等;社会治安指标包括治安案件发生率、刑事案件立案率、每万人拥有律师数和每ro万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等指标。
4.精神文化指标。精神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和谐社会的精神文化由文化建设、道德规范、诚信友爱构成。反映文化建设可以采用万人文化娱乐场所拥有量、生活消费中文化娱乐消费所占比重、高中教育毛人学率、高等教育毛人学率指标;反映道德规范的指标是道德规范健全程度;反映诚信友爱的指标包括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消费者投诉率、爱心捐款占GDP比重、公民对社会诚信满意度。
5.生态环境指标。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让城乡居民生活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该类指标设计体现在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三方面。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包括万元GDP综合能耗、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三废综合利用与工业产值比;环境治理包括环保投人占GDP比重、“三废”排放达标率、“三废”处理率等;生态保护包括受保护地区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森林和植被覆盖率、土地退化率、湿地保持率等指标。这些指标综合在一起,可以较为全面、准确地衡量和谐社会所要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状况。
四、和谐龙江综合指标指数的计算与综合评价
(一)和谐龙江综合指标指数的许算计算和谐龙江综合指数的方法虽有多种,但我们倾向于采用量化值加权函数法对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因为只要科学地解决指标权重问题和指标的无量纲处理问题,采用量化值加权函数法更能使评价过程一目了然,且更能发挥指标的导向作用。采用量化值加权函数法进行评价,需要解决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要科学确定出各个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二是要科学地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处理,计算各个指标实际数值的“量化值”。
1.指标权重的确定。和谐龙江的各个统计评价指标,其相对重要性是不一样的。为了准确评价和谐龙江的建设进程,必须给予各个评价指标适当的权重,而确定权重有多种方法,如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统计分析法等。我们认为,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提出来的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较为成熟和有效的方法。采用AH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首先是聘请有关熟悉此方面情况的专家,根据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逐层对各个要素之间,采用九标度法通过专家定性的经验判断分析,确定因素间两两比较相对重要性的比值,建立比较判别矩阵,通过矩阵运算和一致性检验,即可得到比较令人信服的各个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对应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即层次单排序。当计算出各指标的单排序权值后,按照层次结构自上而下逐层与所对应的上层因素权值进行加权,计算出各要素相对于总目标的权值,即层次总排序,进而确定出各个指标的权重。
医养结合的含义范文6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ing population and family size reduction, the mode of community service for the aged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with their unique advantag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munity service for the aged. This paper from the definition of related concepts, the necessity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service for the ag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hoping to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service for the aged.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非营利组织;人口老龄化
Key words: community service for the aged;non-profit organization;aging population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3-0253-03
0 引言
人口老龄化、家庭少子化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养老保障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在家庭养老资源逐步不足,社会化养老机构“叫好不叫座”的现况下,社区养老模式备受推崇。然而,随着养老需求的日益增多,社区养老服务由政府一力承担,显然是难以为继的,而非营利组织却能够有效地弥补政府供给不足的弊端,积极有效地回应社会需求。因此,探讨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合理模式,就显得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又称社区居家养老,最早受到西方国家社区照顾理念的影响,来自香港和台湾“在地老化”的概念被引入大陆,学者们使用“居家养老”等词汇来表达由社区为居住在家里的老人提供支持性援助的含义。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并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方式,既区别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是把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的一种模式。在此将其定义为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由政府和社会提供的专业化社区服务,使社区的老年人能获得更丰富的养老资源以及更人性化照顾的一种养老服务。
1.2 非营利组织
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比较权威的界定是由萨拉蒙教授提的。他认为非营利性组织具备五方面特性:“组织性”,即必须具有正式注册的合法身份,有成文的章程、制度及固定的组织形式和人员等;“非政府性”,即不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也不隶属政府或受其支配;“非利润”分配性,即不以营利为目的,也不进行利益分配;“自治性”,即拥有独立的决策和执行能力,能自我管理;“志愿性”,即人员的参加和资源的集中是自愿和志愿的。在萨拉蒙的定义中,非营利组织的第二和第五个特征使其有别于政府组织,第二和第三个特征又有别与营利组织。在中国,完全符合萨拉蒙定义的非营利组织几乎不存在,但又确实存在行为和运作机制不同于政府又不同于企业的社会组织,采用萨拉蒙的定义作为研究基准,在研究中国非营利组织时,适当放宽标准,该其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行活动,以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为使命,非政府性的社会组织。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性和公共性是其基本属性。
2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必要性
2.1 转型期的养老困境需要新的介入机制
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带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迁。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诸如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因此,需要进一步缓解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社会矛盾,比如发展社会服务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成为时代的要求。而非营利组织自它诞生之日起,无论是当初最为简单的慈善救助活动还是如今为社会提供的专业服务,都始终坚持给予老年群体以特别的关注。
2.2 传统养老模式向社会化过度产生的问题需要非营利组织参与
“银色浪潮”正向发展中国家袭来,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急剧转型的特别时期,伴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人口流动的加剧,传统的家庭模式面临着向社会化养老模式的转变。但由于我国老龄化的时间短、速度快,我国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发展水平较低,社区养老模式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提供的服务项目费用昂贵、在社区养老模式中服务的专业人才比较稀缺。与此同时,随着老年人口的极速增长,养老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加剧了养老资源的供需矛盾。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决定了它不需要像企业一样过于注重成本利益分析的利润评价。此外,非营利组织由于规模小、数量众多,活跃于社会各个领域,有条件作为一种桥梁、媒介或串联工具,把不同的养老资源供给单位协同起来构建一种综合供给模式,从而为老年人从多种渠道和不同层面提供多元化养老服务。
3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分析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团、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在我国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和提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对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的需求日益增大,直接推动了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服务领域的快速发展,社区服务类的非营利组织多与基层社区和社会服务机构为主体,以社区成员的互助为基础,利用社区内外的资源,开展各种具有福利性质的社区服务。这一服务主要以社区内居民为服务对象,尤其是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目前,多地在积极探索构建“日间照料服务、医养结合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的居家养老三大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开启新型社区养老模式。但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起步晚,参与社区服务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3.1 参与的能力有限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能力有限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经费不足。组织经费缺乏和来源单一是制约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一大瓶颈,不论是政府支持还是自身的经营性收入及社会捐赠收入都非常有限。二是人力资源水平低下。一些自上而下发展的非营利组织中,工作人员几乎来自政府机构;几乎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定员和编制有限,主要依靠志愿者或返聘的离退休人员开展活动;由于现行人事制度上的壁垒和弱势的组织薪酬福利待遇,非营利组织难以吸收和保留高素质人才。同时,非营利组织功能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其能力大小,也决定其宗旨实现与否。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功能发挥方面明显不足,多数仍延续着传统管理方式,充当着从政府部门获得转移管制权的“二政府”,仅有少数能够针对市场需求进行自我创新。我国非营利组织弱小的能力和不完善的功能制约了其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水平,阻碍了其服务社区,满足社区养老更多需求的宗旨实现。
3.2 参与的形式有限
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超过2/3的老年人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或从来没有与非营利组织接触过,大概有七成老年人从未接受过非营利组织的帮助,在一些社区的居家服务也有非营利组织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为老人提供服务,但在其他很多地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非营利组织参与还处于零起点状态。其次,老年人享受的服务范围窄、项目少。在深入社区访问过程中,大多数老人表示只参加过社区里的娱乐活动,没有接受过专业化服务,一些街道与有关社会组织合作给老人提供失智老人的早期干预服务,还有一些与养老院及有护理的社会组织合作提供服务,但是能提供的服务还是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
3.3 参与的环境不良
一方面,非营利组织地位不明确,定位不清晰。我国新生或重建的民间组织大多数是从国家机构中直接分化出来的,是国家行政改革的产物,走的是一种“体制内生成路径”;为了获取相关体制内资源即非营利组织领导者个人的利益如级别,我国一些非营利组织也愿意成为“二政府”,而忽视了组织本身的宗旨和使命。非盈利机构发展速度缓慢,对社会影响力较弱,加之“官民二重性”的身份使其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等特征难以显现,服务机构创新意识不足,难以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现行非营利组织法律制度缺失。相关法律可操作性不够,缺乏面向不同类型非营利组织的专门法律,立法层次低。与此同时,社区居民对非营利组织认可度偏低。一是由于居民对非营利组织的性质还不是很了解,接触又少对其工作能力存在诸多质疑;二是,非营利组织在快速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声誉流失。一些非营利组织的关联化、营利化,使人们对其产生了极大的信任危机。
4 完善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
4.1 优化参与的环境
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将更多权利和职能移交给非营利组织。政府一力承担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限制了社区养老服务的活动空间,社会管理者应学会使用老年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转变执行理念,由直接“管理者”逐步转向社会治理的“主导者”,培育和发展健康的非营利组织社会服务机构,加强与之沟通与对话。广泛宣传以提高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接纳程度。让非营利组织接替由政府包揽的部分中间层次的职责,使之真正成为政府和个人沟通对话的纽带和桥梁,以向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同时,创造适宜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法律环境。具体体现在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地位,相关政策规定等的完善和制定方面,制定非营利组织的专门法律法规,明确其法律地位,以及制定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法律法规。如有学者提出出台宪法框架下的社团根本法《社团法》,并在此母法下制定各类社团的子法或法规。
4.2 加大对参与活动的支持
政府应保证对社会保障和非营利组织工作的财政投入,并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政府的财政投入是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基础。在这里应充分体现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的性质,以为民服务为基本理念,加强对养老保障以及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投入。财政拨款是我国非营利的主要资金来源,同时应发挥市场经济的效应,拓宽非营利组织的筹资渠道,此外民间资本注入也应占很大比例。政府出资向非营利组织购买服务,承担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用。政府加强对公共财政去向的监督,保证公共财政使用和支付的合理性、有效性。具体方法上,每年对相关单位和部门进行资金的专项预算,根据预算结果和服务需求,向非营利机构采取招标的手段购买服务。非营利组织通过正规途径(如竞标或谈判)获取社区服务项目,并通过一些特定的社会场所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除政府监督外,还可以让社区居民参与非营利组织的重要活动决策、绩效评价过程;有意识培养独立、权威的第三方监督机构;将公共媒体和捐赠者也纳入监督体系。
4.3 提升参与的能力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起步晚,整体实力薄弱,发展困难重重。基于此我们必须加强非营利组织自身队伍建设,为其介入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人才保障。我们可以从加强教育培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规范准入门槛以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等方面,采用梯度发展战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教育优势,加强相关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建设,注重对在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尽快提高非营利组织工作者提供老年服务的专业技能水平。建立健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人才激励制度。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薪酬保障机制,完善工作岗位职级的制定,严格按照岗位任职条件,为在岗人员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职业发展空间,增强工作成就感;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升非营利组织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采用多种方式促进非营利组织人才的合理分配和流动。依据相关国家职业标准,明确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基本从业标准,通过系列的职业资格评定,把社会从事养老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汇集到非营利组织的队伍中来。大力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社会工作理念,加以创新,形成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非营利组织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才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庄序莹.公共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冷功业.中国公共品非营利组织供给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4]罗凌云,风笑天.论第三部门与我国社会保障社会化模式的发展[J].社会,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