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优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养结合的优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养结合的优点

医养结合的优点范文1

食疗(食物疗法),又称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在“养”和“治”方面的特性。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

食疗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周代,就出现了专门掌管饮食营养保健的“食医”。千百年来,无论是皇宫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非常注重饮食,用食疗的方法来养生保健。

什么是药膳

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药膳是一种功能性产品,“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具备味美的特点,又将食物赋以药用,含有药的功效。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并且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

食疗与药膳的区别和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习惯于把食疗、药膳相提并论。其实呢,二者是有区别的,“食疗”属于普通食品。不加药物,而药膳是食物加药物,是一种含有药物成分的膳食。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均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制作方法相同。“药膳”是在传统“食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食物与药物相结合,二者只因原料有区别,就决定了本质的不同。

食疗药膳分为几类

食疗药膳按照原料的性质和制作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米面食类:以米、面粉为基本原料,制成的馒头、面条、米饭、汤圆、包子、馄饨等各种饮食。

2、菜肴类:以肉菜为基本原料,可以制成冷菜、蒸菜、炖菜、炒菜、炸菜、卤菜等各种食品。

3、粥食类:以米、麦、豆等为基本原料。加入其他成分如枸杞子、山楂、百合等煮成的半流体饮食。

4、糕点类:此类药膳是按糕点的制作方法制成的,花样繁多。如茯苓饼、栗子膏、核桃酥等。

5、汤羹类:以肉、蛋、奶、海味品等原料为主。煮、炖、煲而成的较稠厚的汤液。

6、饮料类:将药物和食物浸泡和压榨,煎煮或蒸馏制成的一种专供饮用的液体。如山楂汁、秋梨汁、萝卜汁等。

7、茶类:将药物直接冲泡而成的液体,如茶、决明子茶、山楂茶等。

医养结合的优点范文2

农业机械的保养要按照“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原则,切实执行技术保养规程,动力机械要按主燃油消耗量确定保养周期,按时、按号、按项、按技术要求进行保养,达到技术保养标准,确保机具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

农业机械的保养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及当地农机管理部门规定的内容进行。机车的高级保养应在机务管理人员指导下在室内进行。燃油动力机械要做到四小漏(小漏油、小漏水、小漏气、小漏电)、五净(油、水、气、机器、工具)、六封闭(柴油箱口、汽油箱口、机油加注口、机油检视口、汽化器、磁电机)、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配套农具要实行常年修理,做到三灵活(操作、转动、升降灵活)、五不(不旷、不钝、不变形、不锈蚀、小不件)、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

二、农业机械的维修

1.从农业机械维修的技术方面,无维修设计是其理想的目标,即使需要维修也是很简单的,基本上不花费时间费用。但现实情况不能兼备理想的设计制造工艺、理想的工作环境、理想的操作使用程序以及理想的使用者。因此无维修设计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这就对农业机械的故障诊断技术及维修技术提出了更深更广的要求。以前由于农业机械基本是由各级国营农机站掌握和使用的,维修体制基本沿袭前苏联计划维修体制,也就是预防维修制,即按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大修或更换部件,而维修周期都是基于过去的统计数据确定下来的,所以又叫定期维修。

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设备诊断技术也随之发展,且诊断的技术及设备日益全面和简单。如以前测试拖拉机功率用水力测功率,随后又发展到简易机械式测功仪到便携式电子测功仪,使很多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定部位的故障得到了更明确的结论,减少了维修的盲目性和材料、人力的浪费。这种根据状态进行维修的方法叫预知维修,它取代了过去的定期维修和事后维修,它与定期维修所不同的是:一个是以时间决定维修活动的维修,一个是以现状决定维修活动的维修。预知维修较预防维修有以下4个优点:一是减少了机械引起的灾害;二是增加了运转时间;三是减少了维修时间;四是提高了生产率。但是,如果缺乏用以确定缺陷的检知方法,或者设备诊断所需的费用大于设备诊断所得到的收益,则不宜采用预知维修的方法。

2.从农业机械维修的经济方面看,即设备的使用、维修、更新只能以经济寿命为依据。经济寿命是指设备还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但由于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使设备的使用经济性下降,如果继续使用这种设备,将会造成经济损失。也就是设备运行到一定时间由于费用急剧上升,就必须进行修理,这样才能在合理费用支出下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设备每进行一次这样的循环,费用就较前一次上升一些,运转周期就短一些。经过数次循环后,就必须考虑更新设备。

3.从农业机械维修系统的经营管理方面看,经济效益是一切经营管理活动追求的目标,农业机械维修的经营管理同样是围绕着经济效益这一中心目标来开展活动的。这就需要用经济理论价值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维修技术政策方针措施的经济效益,建立评价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预测设备的剩余寿命和确定其最佳使用寿命,进行设备一生寿命周期费用分析,对设备的修理、改造和更新进行分析评价,选择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最优方案,为维修决策提供依据。

当前随着农机向着小型化的发展,及农机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农机维修市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维修过程中频繁出现质量纠纷和质量事故,侵害了农民的权益。为了避免和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有关部门对农机维修市场加强管理外,农民在对农机进行维修时也要做到理性和理智,切实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增强维权意识。常见事故如下:

1.调试、修理或排除故障不切断电源动力

这类事故占维修事故总数的25%,未切断动力而进行维修作业,实际上是一种严重违反农机操作规程的行为,出事故也是必然的。虽然农机监理部门反复强调,但是不少机手仍我行我素,导致此类事故不断出现。比如有的机手在收割作业中,因碰到割刀缠绕杂草、输送或脱粒等部件堵塞、皮带脱落等小故障时,为了抢时间,在未切断动力的情况下,自接排除故障或安装,常常造成伤亡事故。

2.维修技术不熟练

机修工由于维修技术不熟练,未弄清机械部件结构,不懂拆装窍门,盲目硬拆硬装,凭力气蛮干,其后果一是会损坏零部件,二是一旦扳手等工具由于用力过猛滑脱,常会造成修理工受伤。如某一修理工在安装一台拖拉机电机时,由于拧螺丝时用力过猛,螺丝拧断,造成人从发动机上掉下,脸部被摔坏出血。

3.维修不彻底,关键安全部件敷衍了事

现在农村的拖拉机都是私人所有,不少机手贪图眼前利益,修理时能省则省,平时不注意检查、保养,农忙时一旦出现故障,维修时只求快,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造成维修事故多发。

4.修理工没驾驶经验

拖拉机经修理后,通常需要驾驶一下,有的车要试一下刹车等部件是否调整到位。有的车由于更换了活塞、缸套,需要牵引磨介。有的修理工修理技术还可以,但驾驶技术不一定行。如一台泰山-25型拖拉机牵引磨合时,开车的修理工无证驾驶,制动不及时,致使后车撞前车,造成拖拉机前桥、水箱等严重损坏事故。

5.维修设备不完好

医养结合的优点范文3

关键词:中医药;出口;市场营销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优势。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使医学面临着一系列尚未解决的困难,如人类身心疾病增加,现代疾病不断出现,老年人的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逐步增多等,导致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加之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以及生化药品研制成本巨大,医药费用昂贵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更为自然的传统医药领域,把防病治病和健康需求的目光转向了天然药物,更瞄向了具有悠久临床历史的中草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与70多个国家与地区政府卫生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医药已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现已有中医、针灸机构5万余所,中医师两万余人、针灸师10万余人。随着中医药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医药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正面临着国际化发展的大好时机。全球现主要有四个中药市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市场,也是我国中医药出口的主战场。

    近年来,随着天然药物国际市场的形成,我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2006年已超过10亿美元。我国中药产品已出口到五大洲135个国家,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 ,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然而在国际中药市场每年的销售额中,中国所占份额却很小。中国作为世界中医药理论最完善、经验最丰富的国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实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挑战。本文将进行市场分析后做出相应的国际化营销战略决策。

    一、中医药出口现状swot分析

    (一)机遇

    1.疾病谱发生改变。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与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关的疾病大幅上升,逐渐成为威胁民众健康的主要病种。

    2.以食品补充剂“进门”。目前,中医药主要以保健品、营养补充剂、食品补充剂的形式进人外国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由于欧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药品确定程序较为苛刻复杂,旷日持久,申请经费昂贵,而以保健食品、补充剂的名义进人市场后,因其较好的疗效和口碑,中医药日渐受到关注和好评。虽然相对于药品价格较低,但据悉其利润仍为国内市场的四倍以上。

    3.现代技术强势。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实现传统中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在中药产业链上应用现代质量控制技术,使中医药在保持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和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纳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和新知识,真正实现“高精尖”技术为疗效开道。

    4.中药产业初具雏形。内地已建立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8个省份规范化种植面积达92万公顷。同时,随着中药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中药企业规模、效益也不断提升,涵盖中药农业、工业、商业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发展。

    5.外国民众逐步认可中医药。据who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而且预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和受众。

    (二)威胁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中医药知识产权绝大部分尚未进人保护状态。我国丰富的传统中医药资源往往被一些发达国家的医药企业无偿利用,甚至于很多时候需用高价购回被外国一些制药公司抢注的本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瑰宝的经方验方。

    2.非贸易壁垒高筑。近年来,国际草药市场不断加高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3、国外洋中药抢滩。我国中药创新薄弱,质量控制和检验水平改进力度不够强劲,而洋中药却以剂型新、单用剂量小、使用简便等优势形成了“后来居上”的局面。

    (三)优势

    1,增效减毒。中药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或矿物,毒副作用相对化学药品小,加之数千年来中药多以复方治病,通过中药间的相互配伍增效减毒,进一步降低了毒副作用。

    2,治疗成本较低。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加之原料来源于天然动植物及矿物,与西医惯常使用的药物和大型诊疗设备相较,具有检测手段简便,医疗成本低廉等优点。

    3防治重大疾病潜力巨大。中医根据个体差异、病变环节,结合经历数千年的不可计数的临床验证,使用天然的、多成份配合的复方进行多环节、多靶点调整,在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上大有作为。

    4.方药资源库。我国具有方药的优势,已查明中药材12 807种,现存方剂10多万首,目前生产的中成药已达5 000多种,为新药的筛选开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

    (四)劣势

    1.文化差异。中医药有着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用其他语言表达时很难被理解和接受。另外,中医学的诊断技术、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与世界主流医学存在很大差异,给中医药的传播、交流都造成了很大困难。

    2.标准差异。中医药自成一体,标准异于西药,西方国家不加变通地运用西药质量检验标准来衡量中医药,使其在进人国际市场时受到不够客观公正的待遇。

    3.缺乏合法地位。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在很多国家都未被承认。

    4.出口比例不合理。中药制剂技术在我国整个医药产业中仍是比较薄弱的一环,其研究的相对滞后,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的瓶颈,直接造成我国中药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的药材和提取物为主,出口比例不合理。

  二、国际化营销战略

    (一)政府职能性引导

    在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中,国家从宏观方面的管理、引导和助力作用不可忽视。首先,组织各相关方面力量,众志成城,建立高起

点、高水平、更国际化的中医药标准,以保证中医药质量稳定、可控、有效、安全。其次,国家应利用网络平台时时跟踪目标市场国有关中医药出口的法律、法规及其变化,以使出口企业避免因不了解出口国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而产品遭拒。此外,国家应充分利用英特网将我国优质优品的中医药企业、产品、专家推向国际市场,建立起直接面向客户的巨大的医患网络平台,使世界各地的患者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中医师及中药产品。

    (二)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知识产权指人们在中医药的研究、生产、经营等知识活动中依法取得的权利,包括中医药著作权以及相关权利、中医药工业产权(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地理标志等)及未公开中医药信息保护权三方面内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要切实构筑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屏障,否则民族中医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甚至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所以,要尽快形成一个中医药知识产权三维保护体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形成完整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民族中医药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应根据国际市场变化,配合“以医带药”、“以医代销”的模式,按照行业需求培养多种类、多元化、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培养过程中,本着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侧重角度不同的原则,可以采用两种培养模式。第一,现期型。由于中医药出口进人快速增长期,对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应采用团队形式培养,团队中、每个人分工及侧重有所不同,形成不同强势的复合型人才,团队中成员各有所长、各有分工,但并不只懂自己的强势,而是通过互相学习和相互带动,使每个人最终达到体现强势且兼顾其他的目标;第二,远期型。通过招收跨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方式墙养既熟悉西医,又掌握中医药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辨证施治,还能运用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知识开拓国际市场的宽口径、厚基诫的高素质中医药复合型人才,以使之担当起使“国粹”走出国门的重担。

    (四)补缺营销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西方遭冷遇,既因中医药在国外宣传不够,也有西方医学界排挤打压中医药的利益驱动,毕竟每年有大量资金从西医领域流失,如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报道:全美有大约113的医疗费用从主流医学——西医流人针灸、中医、气功等另类医学领域,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增长。这种局面,不利于中医药的国际化拓展。

    因此应比较中西医学的差别和优劣势,对西医已占明显优势的疾病治疗,我们应明智避让,集中精力于自身特色上。特色一旦成为优势,就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全力发展自己,真正做到凭借优势特色致胜。

    古语言“伺机而动”、“趁虚而人”,在中医药出口营销中,比较分析国外市场及中医药现状得出,以补缺者的形态占领国外的市场空缺是最合适的选择。做别人做不到的,治主流医学无法兼容并治的疾病,达到主流医学手段难以企及的疗效,以补缺营销战略赢得外国民众及主流医学界的更多关注和青睐。

    (五)国际专业展会

    国际展会是市场走势的指示器,增进东西方了解的纽带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展会中的与会者可利用同一场所共同弘扬文化,其传递经济信息、加强对外交流的效果是其他形式所不易达到的。

医养结合的优点范文4

论文关键词:农村;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建设

一、当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农村社会和农民家庭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养老作为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也随之发生转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老龄化步伐加快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村老龄化步伐日益加快。目前,全国农村老年人口近6000万.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5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到4.12亿,这些老年人大部分居住在农村。而农村家庭规模的逐步小型化使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负担更为沉重。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3.4837亿户,家庭总人口为11.9839人,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3.44人,比1990年人口普查数3.96人减少了0.52人。换言之,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一对夫妻平均要赡养4个老人,抚养1个或2个孩子,因此传统的完全依靠家庭养老的方式难以应对农村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与负担。

2.农村人口流动频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给人口迁移带来的推动力,农村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村老年人与子女生活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相互之问的情感沟通和交流相对疏远,子女对老年人生活方面的照料和经济方面的帮助相对减少,老年人起居、饮食、医疗、娱乐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关心与照顾,这也就导致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基础受到了冲击。同时在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对传统的勤俭持家和敬老养老的伦理道德习俗产生很大的影响,许多农村老人生育防老的梦想被打破,企求生儿育女以保证老年时完全依靠儿女提供生活照顾的养老设计变成失望,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陷于实际的困境之中。

3.农村医疗问题突出  随着农村的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基础受到冲击,许多农村合作医疗机制解体。农民尤其是农村老人看病难、买药难、住院难成为农村医疗的主要问题。据调查显示:农民生病因无钱而未就诊的比例,由1985年的4%上升到1999年的24%,在贫困地区,农民患病未就医的达到72%,应住院而未住院的89.2%;因无钱支付医药费,农村中因病致贫、返贫的农民一般占贫困户的30%一40%,有的地方高达60%以上。而农村老人又是农村生病群体中的高发对象,因此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对农村老人的就医爱莫能助。

4.农村贫困形势严峻  根据我国政府2000年划定的贫困线标准(人均收入635元),我国农村仍有4000万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相对城区来说,农村相对贫困是普遍存在的,农村家庭养老与城区社会养老的差距更大。因农村家庭贫困,要完全依靠家庭养老必然导致农村老人在经济和物质生活方面陷入困境;同时,把农村养老责任完全推给农村家庭承担,而国家和社会不承担任何对农村老人的关爱和救助责任,无疑有悖于国家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能与道义。

5.农村老年人需求层次提高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老人们除了需要物质生活的保障和满足,其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有所提高。农村老人渴望得到更多的社会需要方面的满足,如感情需求表现为老有所爱、老有所为;发展需求表现为老有所乐、老有所亲、老有所学、老有所美;价值需求表现为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归宿需求表现为老有善终。然而在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中,由于农村老人经济方面的不独立,完全依靠儿女的照顾,在经济、感情、社会交往等方面常常受到儿女的过多干涉,因而无法获得更高标准和多方面的需要的满足,更谈不上完全自由地追求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享受。

二、构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制度,保障农村老年人能按月领取到或多或少的生活补助或退休金,享受到合作医疗等诸多好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现阶段农村家庭的生活负担。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本身就是对农民的扶贫济困。

2.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计划生育工作却与农村传统的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思想产生一定的冲突。我国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之所以在某些地区执行得不甚顺利,其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养儿防老仍然是一种现实需求。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能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终有所靠等问题,“有助于减轻农民的养儿防老思想,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

3.有利于深化农村改革  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农村老年人有了一定的社会保障金作为生活资金的来源,减轻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有利于解放土地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同时,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有利于户籍制度变迁。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之区别的户籍制度变迁就因为土地问题而难以得到更有效的推行,农业户口与分得的田土相挂钩,较多农民即使不在农村生活或工作,也不愿意放弃在农村的土地。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老年时的生活保障问题和退休后土地转让的各种顾虑,促进了户籍制度变迁,也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4.有利于实现国家对农村老人的社会关怀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构成的是家庭养老或亲情养老,国家和社会对农村老年人口没有承担直接或实质的责任与义务,许多地方农村老人七、八十岁时也必须为国家缴纳“终身”农业税,而没有实现减免。高龄老人早已丧失劳动能力,整个经济来源全靠家庭成员提供,每年还要与青壮年一样缴纳各种税费,实在不堪重负,既不通情,也不达理,让人难于理解。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政府和社会对农村老年人给予必要的生活援助与扶持,不管投入的资源有多少,至少还是实现了政府对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关怀,以及对农村老年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三、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建设的主要途径

1.加快户籍制度变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支持  加快户籍制度变迁,消除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性障碍,打破限制人口流动的城乡封闭格局,允许农村人口合理、稳定、有序流动,通过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使农民能够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稳固的资金来源。尽可能地降低户口迁移限制,实行身份登记制度,免去其在农村未种责任田的部分农业税,使外出人员变成真正的“城里人”,防止回流农村,真正减少农村人口,加快人口城市化。

同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如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大与农民收入息息相关的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节水灌溉等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机制、农业支持保护机制、农业科技服务机制等,推进农业的现代化、企业化、市场化,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也就直接或间接地夯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物质基础。

医养结合的优点范文5

关键词:农业机械;保养;维修

农业机械是一种技术含量高、结构相对复杂的专门化生产工具,一般进行作业的工作条件比较恶劣,操作人员的使用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素质差别较大。同时,作为一种生产工具,随着使用期限的延长,机械零部件也会因正常磨损而引起使用性能下降,影响到正常使用。所以,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中缺少不了维修保养这个环节。本文就农业机械维修保养中过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农业机械的保养

农业机械的保养要按照“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原则,切实执行技术保养规程,动力机械要按主燃油消耗量确定保养周期,按时、按号、按项、按技术要求进行保养,达到技术保养标准,确保机具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

农业机械的保养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及当地农机管理部门规定的内容进行。机车的高级保养应在机务管理人员指导下在室内进行。燃油动力机械要做到四小漏(小漏油、小漏水、小漏气、小漏电)、五净(油、水、气、机器、工具)、六封闭(柴油箱口、汽油箱口、机油加注口、机油检视口、汽化器、磁电机)、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配套农具要实行常年修理,做到三灵活(操作、转动、升降灵活)、五不(不旷、不钝、不变形、不锈蚀、小不件)、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

二、农业机械的维修

1、从农业机械维修的技术方面,无维修设计是其理想的目标,即使需要维修也是很简单的,基本上不花费时间费用。但现实情况不能兼备理想的设计制造工艺、理想的工作环境、理想的操作使用程序以及理想的使用者。因此无维修设计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这就对农业机械的故障诊断技术及维修技术提出了更深更广的要求。以前由于农业机械基本是由各级国营农机站掌握和使用的,维修体制基本沿袭前苏联计划维修体制,也就是预防维修制,即按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大修或更换部件,而维修周期都是基于过去的统计数据确定下来的,所以又叫定期维修。

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设备诊断技术也随之发展,且诊断的技术及设备日益全面和简单。如以前测试拖拉机功率用水力测功率,随后又发展到简易机械式测功仪到便携式电子测功仪,使很多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定部位的故障得到了更明确的结论,减少了维修的盲目性和材料、人力的浪费。这种根据状态进行维修的方法叫预知维修,它取代了过去的定期维修和事后维修,它与定期维修所不同的是:一个是以时间决定维修活动的维修,一个是以现状决定维修活动的维修。预知维修较预防维修有以下4个优点:一是减少了机械引起的灾害;二是增加了运转时间;三是减少了维修时间;四是提高了生产率。但是,如果缺乏用以确定缺陷的检知方法,或者设备诊断所需的费用大于设备诊断所得到的收益,则不宜采用预知维修的方法。

2、从农业机械维修的经济方面看,即设备的使用、维修、更新只能以经济寿命为依据。经济寿命是指设备还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但由于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使设备的使用经济性下降,如果继续使用这种设备,将会造成经济损失。也就是设备运行到一定时间由于费用急剧上升,就必须进行修理,这样才能在合理费用支出下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设备每进行一次这样的循环,费用就较前一次上升一些,运转周期就短一些。经过数次循环后,就必须考虑更新设备。

3、从农业机械维修系统的经营管理方面看,经济效益是一切经营管理活动追求的目标,农业机械维修的经营管理同样是围绕着经济效益这一中心目标来开展活动的。这就需要用经济理论价值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维修技术政策方针措施的经济效益,建立评价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预测设备的剩余寿命和确定其最佳使用寿命,进行设备一生寿命周期费用分析,对设备的修理、改造和更新进行分析评价,选择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最优方案,为维修决策提供依据。

当前随着农机向着小型化的发展,及农机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农机维修市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维修过程中频繁出现质量纠纷和质量事故,侵害了农民的权益。为了避免和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有关部门对农机维修市场加强管理外,农民在对农机进行维修时也要做到理性和理智,切实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增强维权意识。常见事故如下:

1、调试、修理或排除故障不切断电源动力

这类事故占维修事故总数的25%,未切断动力而进行维修作业,实际上是一种严重违反农机操作规程的行为,出事故也是必然的。虽然农机监理部门反复强调,但是不

少机手仍我行我素,导致此类事故不断出现。比如有的机手在收割作业中,因碰到割刀缠绕杂草、输送或脱粒等部件堵塞、皮带脱落等小故障时,为了抢时间,在未切断动力的情况下,自接排除故障或安装,常常造成伤亡事故。

2、维修技术不熟练

机修工由于维修技术不熟练,未弄清机械部件结构,不懂拆装窍门,盲目硬拆硬装,凭力气蛮干,其后果一是会损坏零部件,二是一旦扳手等工具由于用力过猛滑脱,常会造成修理工受伤。如某一修理工在安装一台拖拉机电机时,由于拧螺丝时用力过猛,螺丝拧断,造成人从发动机上掉下,脸部被摔坏出血。

3、维修不彻底,关键安全部件敷衍了事

现在农村的拖拉机都是私人所有,不少机手贪图眼前利益,修理时能省则省,平时不注意检查、保养,农忙时一旦出现故障,维修时只求快,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造成维修事故多发。

4、修理工没驾驶经验

拖拉机经修理后,通常需要驾驶一下,有的车要试一下刹车等部件是否调整到位。有的车由于更换了活塞、缸套,需要牵引磨介。有的修理工修理技术还可以,但驾驶技术不一定行。如一台泰山-25型拖拉机牵引磨合时,开车的修理工无证驾驶,制动不及时,致使后车撞前车,造成拖拉机前桥、水箱等严重损坏事故。

5、维修设备不完好

完好的修理设备是维修质量的重要保证。有的乡村维修网点,没有起码的维修设备,照样进行大修业务,形成修理事故隐患。如某乡农机站修理一台农用运输车,用小千斤顶和麻绳将485型柴油机抬上驾驶室,还未等固定,千斤顶滑脱,整个发动机向后倒去,麻绳根本拉不住,正砸在后面一修理工的手上,手指被砸断。深刻教训告诉我们,条件不具备不应接收大修理的业务。

结语:从以上农机修理事故分析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出现了故障要及时进行排除和修理,绝不能怕花钱而让机器带病作业。要机手记住,这样做是很危险的,若等事故发生了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机具使用中发现异常后要立即停机,查明原因并确认已排除后方能重新投入生产进行作业。遇到自己排除不了的故障,要找专业人员帮忙解决和修理。因此,应加强对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维修人员的业务素质,使设备的完好率、出勤率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张建俊,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医养结合的优点范文6

一、 医疗设备融资性租赁的SWOT分析

SWOT 分析法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综合分析方法, 其最大特点是将对象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和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进行全面分析与综合考虑,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具体有以下几点:

其一,缓解资金压力,加快设备更新。随着严格控制“以药养医”和“医药分开”等政策的推出,医院的资金流分配受到重大影响。为了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医院每年都要引进价格昂贵的现代化的医疗设备,而很多医院仅靠医院自身积累的资金无力购买。除了自备资金,医院获得购置医疗设备资金的传统方式主要有级财政拨款、国外政府或组织贷款以及商业银行贷款。而在目前的中国, 企业靠这些传统的融资方式很难获得资金。融资租赁这种西方成熟的先进融资和购买模式则为医院添置设备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融资租赁具有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相分离的特点,而且信用风险小、租期及租赁物最终处置方式灵活多样。一般惯例,融资租赁设备租金相当于购买设备款的20%左右。这样医院支付少量资金即可占有更多先进医疗设备的使用和收益权,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另外,租赁是金融与贸易相结合的投资方式,医院筹资与购买设备一步完成,既能加快投资步伐, 又能降低费用。

其二,抵御通货膨胀。医院在自有资金的积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如果等到资金积累到所需数目再购置设备,不仅不经济,同时也会错过购置设备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医院还可以利用设备投入使用后创造的经济效益,为医院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其三,盘活医院资产,优化设备配置。许多有实力的大医院凭借自身优势购进最新型、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后,原有设备便束之高阁,造成设备闲置,资源浪费;而另外一些实力相对较弱的医院,尽管其患者存在对设备的需求,但却因资金不足无力支付新设备的高昂费用,而形成设备短缺。这种情况下,医院可以利用租赁方式把自己闲置和利用率不高的医疗设备委托租赁公司,利用他们专业、信息灵的特点,将其租赁给需要的单位,在最大限度地盘活医院存量资产取得流动资金的同时,避免了重复添置设备和资源浪费,使医疗设备配置达到最优化。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具体有以下几点:

其一,医疗机构对融资租赁业认知有限。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医疗设备的租赁是受医疗界高度重视的筹资方式。而在我国,医疗设备租赁尚属起步阶段。一方面,国内医院对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缺乏了解,甚至有的医院把融资租赁简单理解为高利率资金放贷。有些地方的卫生行政部门由于不了解融资租赁甚至人为设置障碍,使得设备租赁进程发展缓慢。另一方面,租赁公司对医疗行业的认知也有待深入,由于对医疗行业的不了解,对投资风险的把握没有信心,使得相当多的租赁公司不敢轻易涉足医疗行业。据统计,目前国内医疗设备租赁的市场渗透率不足5%,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

其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相关政策的支持。我国在融资租赁方面一直无明确的政策和法规, 租赁业的开展大多只是参照相关的条例和法规, 如《人民法通则》、《合同法》、《票据法》、《商业银行法》及一些部门规定, 且这些系列和规定过于原则, 满足不了租赁业发展的需要。立法的滞后致使一些涉及租赁业的案件无法可依, 审理受阻。

其三,行业管理混乱。目前为止,我国尚无一个统一、权威的租赁行业的管理机构。中外合资企业租赁公司由外经贸部审批, 国内企业和兼营租赁机构由人民银行审批管理, 而有些地方性的租赁机构的审批权限制在当地政府。权限的分散使租赁机构各自为政、盲目发展、管理混乱、国家的方针政策也难以落到实处,租赁市场中的有规范操作也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另外, 租赁业缺少一个行业自律组织来协调各种关系和加强行业内的交流。

其四,专业人才短缺。现代租赁是贸易和金融的创新组合,属于边缘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从业人员同时具备医疗和租赁业务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类人才目前在市场上相当稀缺。

其五,缺少政策扶持。租赁费不能列支成本;国家在税收上仅对外资及中外合资的租赁企业实施很小的减免税措施, 其它租赁企业则基本上得不到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另外, 在信贷、保险等方面, 国家也缺少政策扶持,医院采用租赁方式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有些地方行政部门不了解租赁业务,认识不到融资租赁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缺乏主动引导社会资金进入这个领域的积极性,更没有与之配套的政策措施。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y) 随着国家对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医院认识到设备租赁对于医院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另外,随着公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添置先进的医疗设备是提升医院整体竞争力的有力表现,不仅可以提高医院的诊治水平,拓宽医院医疗服务的范围,而且可以筑巢引凤,吸引高端人才,进一步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医院要想获得高端的医疗设备,资金成为最大的瓶颈之一,因此通过租赁来获得医疗设备已经吸引了相当数量医院的注意力。虽然对不少医院来说,医疗设备租赁还是个陌生的领域,但是越来越多的医院在开始进行尝试。

(四)威胁分析(Threats) 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的风险来源于许多不确定因素,而且各种因素之间可以相互关联。首先是医疗设备租赁中的产品风险。产品的销路、市场占有能力、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等都需要了解充分,否则会对投资行为带来巨大隐患。其次是金融风险。融资租赁属于金融行为,金融风险伴随着整个租赁活动的开展,承租人的还租能力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和生存。贸易风险和技术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不确定因素。其它还包括经济环境风险和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导致的风险。另外,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是影响公司经营和生存的重要因素。

二、 健康发展医疗设备融资性租赁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力度,促进行业认知 目前医疗机构对医疗设备租赁业认知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租赁业的发展。租赁机构可利用宣传机构和新闻媒介加大宣传力度,介绍医疗设备租赁业的内容及操作模式,使卫生行政部门重视租赁的经济杠杆作用,使医院明白设备租赁的种种优点。通过宣传打破“租不如买”的陈旧观念,树立“效益源于对资产的使用,而非对资产的占有”的科学应用观念。

(二)规范与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的医疗设备租赁业迫切需要正式立法代替各种低层次法规和内部文件, 对医疗设备融资性租赁的性质、租赁方式及租赁所能享受的优惠,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等作出具体的规定。制度内容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迎合国际形势的需要, 并须与其它经济法规协调和兼容。相关执法机关应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依法行事, 维护各方当事人的权益, 促进租赁业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行业监督管理 建议成立全国统一的医疗设备融资性租赁业管理部门,使医疗设备融资性租赁业的审批和监督权集中一体,可以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速度、规模等进行统一的安排和部署;建议组建全国性的医疗设备融资性租赁协会,以协调政府与医疗设备融资性租赁业界的关系,及时反映从业公司的愿望和要求,维护行业各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增强行业内部信息的交流。 也利于租赁业的自律和发展;建议通过会计、审计事务所等机构加强对医疗设备融资性租赁业的外部监管,尽量避免违规操作。

(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医疗设备融资性租赁应加强培养医疗租赁行业的专门人才,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和公司的快速发展壮大。我国的高等院校也应加强对医疗设备融资性租赁理论的研究并在相关的专业中设置租赁课程,为医疗设备融资性租赁业培养专门人才。医疗设备融资性租赁在出租设备的同时为医院配备专业的服务人员,不仅能提供完善及时的售后服务,也能有效控制项目的管理风险和促进市场开发。租后管理的成功可以使租金按计划回收,减少边际成本,对于租赁项目的成败具有和重要意义。

(五)加强政策扶持 在税收上,应打破只给予外资或中外合资租赁公司税收优惠政策的局面,中国公司也应享收到抵税或免税的好处; 在会计处理上,要改革当前的会计制度,改革会计上对折旧的处理办法,使租赁企业享受到因加速折旧带来的延迟纳锐的好处;在信贷方面,国家可给予租赁企业优惠的利息贷款,还可建立起租赁业务的风险防范体系;在融资渠道方面,应适当放宽对租赁机构融资的限制,提高租赁公司的金融地位,使其能够参加金融市场的筹资活动。对于实力雄厚、效益好的医疗设备融资性租赁公司,应允许并鼓励其发行公司债券或发行股票,以筹备中长期资金。

三、结论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很多医院对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和提升医院经济效益有着强烈愿望,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的潜在需求巨大。医疗设备融资性租赁业的市场空间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实践已经证明,租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合理配置设备资源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益尝试。相信随着我国金融、会计、财税、外贸等相关体制的改革,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医疗设备融资性租赁业一定会得到健康迅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