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媒介融合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媒介融合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纸质媒体 微博应用 《楚天都市报》
微博客(Micro一blogging),简称微博,是微型博客的一种简称。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杜骏飞教授在《微博崛起及传统媒体话语权重构》中对微博所下的定义为:微博,即微型博客,属于移动互联时代媒介融合的产物,它是一个既可以即时信息,又可以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它具有“多媒体融合、碎片化写作和裂变式传播”等特点,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最引人注目的是,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从媒体内部的媒介融合角度理解,认为“媒介融合”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传统纸质媒体迎来了向媒介融合时代的全媒体转型的新契机,怎样理解微博的媒介融合意义,利用好微博这一载体完善自身的社会服务及媒介责任功能是传统媒体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以中部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楚天都市报》的新浪微博为例,对其微博利用的特点、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以期为传统纸质媒体合理利用微博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传统纸质媒体微博应用的特点
1、信息传播的实时性
信息传播的实时性主要表现在传统纸媒通过进驻微博,以关注的方式了解与媒体特性相关的信息,将其作为本媒体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传统媒体第一时间了解各种信息,并可以以最快速度通过微博证实和信息。例如2011年12月26日13点开始,《楚天都市报》新浪微博连发五条快讯报道“12·1建行爆炸案”嫌疑犯王海剑被抓获的消息。为了抢速度,这五条信息都比较零碎,但却能够涵盖新闻的基本内容,满足了受众即时获知事件最新进展的需求。
2、信息内容的多元化
传统的纸质媒体在内容上主要为新闻、副刊和广告,其内容较为单一。而纸媒通过微博所的信息内容则较为丰富。为了体现其内容的多元化,遂选取《楚天都市报》新浪官方微博2011年12月10日—2011年12月17日的所的156条微博,如表1所示分为9类。
由表1显示,《楚天都市报》的微博并不仅仅只有自家报社的新闻,也会转发一些比较重要或具有趣味性的其它媒体新闻,另外一些服务性的信息,则会拉近粉丝与报社的距离。
3、信息呈现的多媒体化
就微博新闻来说,与纸媒新闻相比其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字数的限制,其次是微博可以附带图片、音频、视频。如2011年12月18日《楚天都市报》转载的一条题为(严冬凌晨 环卫女工带着3岁孙子扫大街)的微博新闻,添加了五张组图照片。从照片中可以形象地看到真实的情景,同时每张图片下都添加了一些简单的提示信息。
另外,纸质媒体微博也会利用网络上的视频对社会上的热点事件进行报道,从而更有效地丰富新闻的内容,呈现新闻的全貌。
4、受众参与的多样性
受众参与新闻报道是新闻传播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公民新闻”也称“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是指来自公民的非专业新闻报道。按照“We Media”一书的定义,“公民新闻”就是“公民个体或群体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或信息的行为,旨在提供一个民主社会需要的独立、可信、准确、广泛及其他相关信息。”
另外,传统纸媒微博还可以发起投票讨论,通过数据统计得出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立场和态度,将舆论引向正确的轨道。如《楚天都市报》于2012年1月31日利用微博就“张恩源骂武汉”事件对“汉骂”进行了一个投票调查,吸引了10万网友的参与,并通过网友的调查数据,得出了结论。
二、传统纸质媒体在微博应用上的问题
在微博上,受众不仅能评论转发新闻,还能够通过网络互动反过来影响甚至左右媒体的传播与舆论,这也使传统纸媒在微博利用上遇到了一些问题:
1、信息来源单一
越来越多的传统纸质媒体开通微博,但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大部分的纸质媒体的消息直接照搬刊登在该媒体网页上的标题、导语再附上网络链接,这样的单条微博很容易被埋没在海量的微博主页里,很难受到关注,传播力和影响力也不大。
正如前文对《楚天都市报》官博内容的数据统计所示,在156条微博里,照搬本媒体新闻的微博就有93条,占到总数的六成,这个比例还是非常大的。这种重合度非常高的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是远远不够的。
2、与粉丝的互动不够
传统纸质媒体在对微博的应用中,尤其注重微博短、频、快的信息功能,而忽略了微博的另一个重要属性——互动性,虽然拥有十万甚至是上百万的粉丝,但是其关注的人数却寥寥无几(如表2)。
与两家影响力差不多的报社相比,《楚天都市报》的官博关注人数和关注率要远远落后。通过对其关注用户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关注人群主要集中在该媒体的记者、其他媒体以及少数名人,几乎找不到一般的老百姓。另外,我们也很少能够看到网友的精彩评论。
3、把关机制不健全
对于传统的新闻媒体而言,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门户网站主页的内容,都是经过编辑的严格审核的。而现在大部分的纸媒微博仅由一两个编辑进行操作,而非一个团队,可是网民们仍会把官方微博发出的声音当做是媒体的声音。如果不加审核就一些潜在的低俗、血腥或是虚假信息,那么以裂变式的速度传播后,必然会给媒体的形象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
简述媒介融合的特征范文2
On the Interaction of Outdoor Advertising Design and Urban Environment
李思慧 LI Si-hui
(沈阳市市容景观设施管理中心,沈阳 110015)
(Shenyang City Landscape Facilities Management Center,Shenyang 110015,China)
摘要:户外广告设计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向,现代的户外广告已经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它向人们传递着信息,侧面展现出城市的面貌,户外广告设计在城市空间中逐渐重要起来,并成为体现城市软实力的一部分。
Abstract: Outdoor advertising design is an important reflec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modern outdoor advertising has been integrated with the urban environment, which conveys information to the people, and shows the features of the city. Outdoor advertising design is gradually becoming important in urban space, and has become part of the city´s soft power.
关键词 :户外广告;城市环境;互动;融合
Key words: outdoor advertising;urban environment;interaction;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163-03
0引言
户外广告设计作为户外广告的支架,点缀城市环境、构筑城市形象。我国很多城市户外广告设计逐渐显现出随意性、层次低、商业化等弊端,不能统筹整个行业的媒体资源,致使商业性广告多,公益性广告少。本文以广告设计为中心,延伸于城市环境,立足于城市环境的特点,通过分析户外广告与城市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优化美化平面设计、视觉设计等技术措施,旨在设计出互动效果更好的户外广告,使之与城市环境完全融合。
1户外广告设计的特点
1.1 整体构图
对成功的户外广告来说,构图是最先考虑的要素,它直接影响户外广告的视觉传达。随着发展,人们对广告画面的要求已经不拘于明白的层面,而是追求人性化和个性化。一个户外广告的构图要求统一中有变化,变化要在协调的基础上张扬、突出,图字兼备,突破传统的平衡式、拘谨的构图风格,在原有好基础上发展出优质的构健画面。
1.2 颜色体系
颜色可以说是户外广告的外衣,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颜色起到了调节整个广告画面的醒目作用,不仅吸引人的注意与情感的反映,还揭示户外广告的特点和主题,进一步深化广告特征,给人留以深刻印象。色彩的运用要高度概括广告的内容,强调色彩的醒目、夸张度,用少而刺激的颜色来吸引受试者眼球,用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统一的颜色来激起大众的共鸣。
1.3 受视效果
户外广告是张贴设置在室外的广告形式,注重远距离的视觉效果。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街头户外广告注视的时间更为短暂,所以广告要能在瞬间引起注意,并能准确的传达出信息。
1.4 形式创新
户外广告自身的灵活特点,在创意的发挥上有很大空间。创意是一个广告的灵魂,户外广告分为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创新。形式上的创新可以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人们与广告产生共鸣。
1.5 地域特点
户外广告设计就算有再新颖独特的形式,再抢眼夸张的颜色,也要有其自身文化的内涵存在,这样才能丰富充实。作为某一地区的户外广告要能体现出该城市自身的风土人情、本土化优势,打造特色城市时尚文化。就拿沈阳这样的老工业城市为例,在历史的冲洗下加上时尚的元素,别有一番特色。
2户外广告设计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2.1 户外广告设计与城市环境的互动性
户外广告是街道的风景,增添城市风情的时尚元素,富有创意个性的户外广告是让人难忘的,也是让人震撼的,同时也能使商家的产品更好的得到宣传。作为和谐城市的一分子,户外广告与城市景观的特殊效果,不仅给城市添加了个性、美化了城市,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品位。
2.2 户外广告设计与城市环境的协调性
协调性是指户外广告与周边环境的和谐,不论是繁华的商业区还是历史文化厚重的文化区,都需要根据其特定的环境来设置适应的广告。户外广告与城市风貌的和谐,户外广告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只有与周围环境合理的进行搭配、协调,此广告才可以令人赏心悦目,印象深刻,达到广告应有的效应。
2.3 户外广告设计与城市环境的视觉传达性
户外广告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媒介,在城市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分支,户外广告在美化亮化城市中起着推波助澜和点缀的作用,像纽约的时代广场、伦敦的皮卡迪里广场、日本东京的银座、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西单大街等,这种已经成为城市地标的户外广告,其代表的不仅是单纯的一个户外广告,一个商业的宣传,而是成为了城市的一种精神,一个象征,一个不可缺少的时尚景观。
3户外广告设计与城市环境的互动
3.1 自然环境的相融相合
户外广告与城市环境互动既是两个独立个体又是两个相互依存结合体,作为美化城市的一个方面,户外广告是融合于城市之中又服务城市环境,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看户外广告的和谐、融合,一些天然淳朴的自然环境可以给户外广告提供不凡的创意和想象空间,想做一个精彩的户外广告,往往就是来自于人们最熟悉的环境。
3.2 周边建筑的协调统一
建筑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不仅能反映城市的直观风貌、还是协调城市景观的主力军,而户外广告在协调城市环境上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其结果不仅会赋予城市时尚化和个性化的一面,还会烘托城市氛围。
3.2.1 应用在楼体上的户外广告
近年,城市高楼形状各异,很多户外广告都选择了高楼来做其创意媒介,这会产生直观、震撼、与受众群体互动的效果。
3.2.2 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利用
很多有创意的户外广告是直接利用建筑物本身来做文章,但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建筑物本身的空间往往却被忽视。利用实物造型户外广告跨空间的把建筑物或其它建筑的元素巧妙的结合起来会做出动感性和趣味性的出彩户外广告。
3.3 应用追求的独特创意
创意是广告创作经久不衰的话题,是户外广告的灵魂,有了好的创意,才能丰富户外广告的内容,也能引起受重的兴趣。如果一个广告中没有了灵魂,那么就算有再独特的形式再绚烂的色彩也是枉然,如同一潭死水一般,毫无生气而言。一个有创意有特点的广告出现不仅会让人兴奋,也会成为传承的经典。
3.4 地域文化的和谐烘托
地域文化是指本城市特有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生活方式、习惯。这种差异习惯的存在便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而作为城市传播媒介之一的户外广告更是与本市的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像深圳、上海等发展较快较早的城市,生活方式、节奏较快的城市,对于事物的要求都是功能性占主导地位,而一些文化古城,更多的一些是对传统的诠释,更多的体现了历史的内涵。
3.5 以人为本的功能互动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这也体现在设计上,讲求人性化、功能性的设计,以方便于人为基准,并参与到其中。而现在很多户外广告也是这样做的,采用活动的人和平面、实物结合的形式。阿迪达斯的户外立体广告在这方面就是很具代表性的,把足球场设在了楼体上,采用活动人的形式在场上踢足球,以此来体现产品的适用性和运动精神。
4户外广告在与城市环境互动效果的设计应用
户外广告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媒介就是城市环境,要充分利用城市环境来达到设计画面与其的统一和谐。
4.1 巧妙的利用平面与立面的关系
这里所谓平面与立面的关系就是指二维与三维的关系。建筑是三维立体的,而户外广告则是是二维的,想达到和谐互动的效果就要巧妙利用这两者关系。如图,抬拳道系列户外广告,让我们看过之余感叹其设计精妙。抓住抬拳道的性质与此建筑景观的特征,找到了契合点,完美结合在一起,残缺的建筑环境不仅没有影响城市的整体效果,反而通过合理的利用,给城市增添了趣意和灵活。
4.2 视错觉的妙趣横生
视错觉广告是户外广告设计常见的一种形式。如图,咖啡的广告已经不只一次成为学习的范例,不同凡响的效果,逼真、生动、回味无穷,让过路的行人驻足、停留,这就达到了户外广告的最终目的。
4.3 建筑物上的实物造型设计
实物造型设计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设计形式,具有最直观的特点,直接通过实物的表达,来传递产品的性质和功能,视觉冲击力强。还以上海南京路上的可口可乐的广告为例,一个户外广告包含了很多的信息,最本质的也是最直接的就是它的广告效应,从而引发他的视觉识别效应,地标性的体现,最后汇成城市品位的在现。
4.4 建筑环境上的平面设计
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城市的空间中,户外广告作为户外的传播媒介,更应充分的利用空间。如图,清洁的户外广告,利用了我们在熟悉不过的拐角处,只是单一的贴了一张相关内容海报,却出彩的利用了这个天然优势,让广告不需任何解释的言语,便吸引过往的行人,给生涩孤独的建筑上添加了一笔幽默。
4.5 城市中有趣的公共设施
公共资源是户外广告的另一种形式,在城市中不仅起到了宣传作用,还起到装饰点缀城市环境的作用,也会成为城市独有的一道风景线。像滚动式电子屏、候车停、智能擦鞋机、地下通道、垃圾箱、地名牌、月报栏、出租车乘降站广告等都是便民的设施,起到形式与实用的双重效用。
5结论
户外广告是要契合环境而存在、而创意的媒介,脱离环境便会单薄、匮乏。因此户外广告的发展不仅要协和本身的特征与创意,更要在与城市建筑物、街道、雕塑、设施、色彩等城市元素共同构建城市环境充分的协调结合,彼此互动,不仅时尚价值化城市环境,在人的精神欣赏领域也是一个新的开拓和满足。
参考文献:
[1]潘学.探讨多媒体广告中的交互设计问题[J].品牌,2015(01).
简述媒介融合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媒体融合;电视节目;节目策划;节目内容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7-0073-02
一、发展的挑战
当今时代,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多媒体科技高速发展,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作为信息的几大载体,已经大规模地走向融合,衍生出新形式的信息产品。因此,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建立合作的关系来促进整合,通过优势互补,进行跨平台、跨媒体规模化运作,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电视作为和大众联系最密切的传统媒体,节目的策划尤为重要,在电视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媒体融合必然会推动节目的策划,这个应对新时代挑战的重要问题,已经出现在电视传媒从业者的面前。
二、电视节目内容策划的创新
电视节目成败的关键与节目的策划密不可分,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对电视节目进行全新的策划,才能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大家所熟知的央视节目《星光大道》,之所以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节目的策划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亿万群众关切的央视春晚是全世界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成为了中国的“新民俗”,其成功可以说是源于节目策划;不用讳言,春晚近年来的诟病也受累于策划上没有新的突破。一些地方卫视的节目异军突起,也源于其新颖独特的策划。
可以说传媒已经进入了“策划时代”,简而论之,策划有五个要素:策划者是策划活动的主体;策划对象是策划的客体;策划手段是采用电视语言去展示节目内容;策划依据是节目服务于对象的准则;策划效果是对观众的需求进行探究和预测。满足了受众需要的“好内容”是策划的目的和归宿,其首要条件就是不断创新。
1.媒体融合为节目创新创造了必要条件。电视节目内容不再把目光局限在自身所挖掘的信息上,而是投向了新媒体,在微博、博客、网络论坛上寻找线索和题材。湖南卫视《新闻公开课》就是媒体融合下的新闻改革试验田,它首开先例,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个表达观点和意见的平台,节目的选题独特新颖,话题涵盖社会热点。并将各媒体的资源整合,提炼出独特视角,做出更为深刻的表达。
2.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电视媒体要借助融合新媒体来谋求自身持续发展,使传播的方式得以转变,形成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模式。平民同样也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电视节目将个人的博客、微博、手机拍摄视频等内容搬到了电视上,把电视表现形式与其他媒体信息交融在一起,给受众焕然一新的感受,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
三、电视节目策划形态的多元化发展
媒体融合的环境也催生了新的电视节目形态,使电视节目能适应新的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前进,这种趋势可做如下简述:
1.跨媒体形态的融合:它是以电视媒体作为信息内容传播的平台,容纳和展现其他媒体的资源内容。通过不同的媒体内容和形式的融合,孕育出新的节目形态。其最具代表性的是网络资讯节目、杂志资讯节目和电视读报节目。如凤凰卫视的《网罗天下》,将网络上全球各地的有价值的信息展现在荧屏上,将观众带入到网络新闻中,同时也将电视节目的影响力通过网络得以延伸,台网融合形式成为节目的最大特点。
2.广播、网络元素的吸收:在电视节目中,直播间的电话连线短信互动都有广播的影子;而节目播出中增加与网友微博互动的环节,这一环节又是来自于网络的身影。如央视的情感类直播互动节目《夜线》,它充分吸收了广播与网络的养分,电视媒体在每晚十点时段中,将有声语言作为节目的绝大部分篇幅是不多见的。但在《夜线》中,节目现场不仅有主持人与嘉宾播出观众发来的短信与网上留言的微博,同时电视画面内容与字幕显示也体现观众反馈,节目极大地激起了观众的热情,强化了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
再如湖南卫视的《越淘越开心》,作为一档电视网络互动节目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节目让观众在看电视的同时上网进行娱乐式购物,它把网络购物的内容融入娱乐当中,将时尚网购一族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受众不仅满足了购物的需求,同时还享受了节目的娱乐性。
3.表现形式的转变: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新闻传播注重求新、求快、求活。“说新闻”贴近生活的特点顺应了这一要求,但这种只追求“快”的快餐文化,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追求深度了解新闻的求知欲,因而“聊新闻”这一新的新闻形态应运而生了。
湖南卫视《新闻公开课》选择的是“聊”,“聊”是在“说”基础上追求新闻故事化、情节化。主持人、新闻事件与编辑部、嘉宾及观众五者之间实现了信息传递与情感的互动交流,给人们一种平等感,呈现出鲜明的平民化。
4.互动化是新媒体突出的特点:它和观众不再是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的关系。电视节目与新媒体的融合,激发了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使原来的单向传播转变成为了具有反馈和互动的双向传播。这种互动使观众的主体意识增强,除常见的观众互动,主持人互动外,在媒体融合的助推下,又产生了手机短信互动,网络微博互动等等。例如《我要上春晚》中就设置了一个展现微博的部分,内容是观众或嘉宾对节目选手和节目感受的表达,通过电视屏幕显示出来并由主持人传递给观众,与场外观众的互动成为了节目的组成环节,不但扩展了传播的空间,也提升了观众对节目的兴趣。新兴的电视节目都展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平民化。节目形态的平民化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强了节目的贴近性,调动了观众的参与性。在许多民生新闻节目中所采用的视频素材,是由老百姓持有的手机或其他数码设备摄录下来的,它通过网络传递给电视媒体,经过筛选进行新闻播报。它用百姓的视角,着眼于他们的,汇聚他们的意志。既体现了媒体对百姓的人文关怀,与此同时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四、电视节目推广策划的多渠道化
一档节目在众多节目当中想要突出重围,除了自身内容、形式吸引观众,节目的推广也尤为重要,要以新的思维进行节目的推广和传播,引领节目走向成功之道。目前,诸多电视频道之间和同频道不同节目之间存在有大致相同类型,相同的制作方式和流程,内容相同的节目。所以,建立节目的品牌形象成为了节目推广的核心要义。
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它的节目原型是韩国MBC电视台的《我是歌手》,此节目开播前,将节目的形象宣传片高频率播放;近期推出的《中国最强音》还在节目的末尾出工作人员字幕时加上嘉宾的形象宣传片密集播放,并配合当地报纸用整版来介绍品牌内容,这种推广力度前所未有
在媒体融合的形势下,央视及各省市级电视台都建立了官方网站,使电视的受众范围延伸到了网络。湖南卫视的金鹰网,浙江卫视的蓝天下,凤凰卫视的凤凰网等电视台官网都全方位地展现出了各自频道节目的理念、内容与形式。
电视媒体除了通过自身官网渠道推广节目外,同时也寻求与其他知名网站和搜索引擎的合作来提升节目的影响力。门户网站提供给网民的信息包罗万象,能满足大众各个方面的需求,所以大部分的网民都养成了在此浏览新闻信息的习惯,而电视节目选择与门户网站合作则有效地为电视媒体扩大了运作范围,将节目推广给知名网站的广大网民。
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它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向用户提供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时下各电视台打造的重磅节目,都在网络电视上的点播频道开辟了专区,如《非诚勿扰》等。使原本处于被动的地位电视观众有了主动权,实现了观众按需观看,无需硬性观看中断节目的广告,节目的欣赏更加完整舒适。同时,各节目组和国内拥有最多用户的优酷网、土豆网等视频网站也进行了合作。视频网站的内容不仅丰富,也弥补了电视节目稍纵即逝的不足,成为了低成本的重复播出平台,实现了多重价值的高效开发。
微博,微博用户可以使用电脑、手机等终端,随时随地更新消息,实现信息的分享。当电视嗅到了这一不同寻常的气息后,主动和新浪、腾讯形成合作。建立栏目的官方微博,策划好每期节目所要推广宣传内容,网友和受众最为关注的话题。根据节目预告设置话题进行讨论,使节目从话题到视频进行扩散与传播,同时利用主持人和明星嘉宾的微博力量,保持观众对节目的热度,《中国达人秀》的微博推广就是成功的案例。
五、结 语
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传媒市场面临着新的冲击,也收获了新的机遇。将整合营销的概念成功运用到电视节目中, 努力打造节目的品牌形象,鉴于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重大课题,本文举其要点如下:1.整合营销的特点首先就在于它对受众的研究和认识,呈现出以消费者为起点的策划特征。将产品、品牌、形象等信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通盘设计,重点放在消费者想知道什么而不是电视媒体想表现什么。2.在电视频道品牌化向着观众本位目标前进时,要把营销中各个环节组成一条产业链,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立的价值来实现节目品牌和内容的增值。3.电视媒体的核心内容――电视节目必须适时调整节目的内容、形式、风格,策划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通过不断的创新,推动电视节目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刘昱彤.浅论电视节目策划[J].大众文艺,2011(13).
伯棠.新媒体将取代传统媒体[J].当代电影,2007(5).
蔡雯.试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创新[J].今传媒,2008(10).
王彩平.电视节目形态创新方式探究[J].声屏世界,2005(8).
简述媒介融合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PLC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8-0041-02
0 引言
当前,电子、通讯等方面的技术得到了革新,有效的推动了机电一体化的研究,并实现了机械和电子技术之间的融合。尤其是在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产品进入到市场后,为机电一体化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创设了积极的条件。与此同时,国内高等院校以及相关企业单位都在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和技术革新搭建了坚实的基础。
1 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国家也为此投入了多项人力物力,在2010年的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革新和发展,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及至到上世纪90年代,机电一体化已经迈入到另一个发展的进程,其突出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光学、通信等社会领域的技术已经应用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创过程中,尤其是随着微细加工技术在其中的广泛应用,有效的带动了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其二,机电一体化系统无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集成分析过程中,都已经迈入了智能化的发展阶段,并把其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独立的研究;其三,随着光纤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型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有效的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创设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工业一直都占据我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工业的领先发展也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机械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对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机电一体化是一种综合的技术领域,以电子技术及其相关的应用作为发展的中心部分,其中微型计算机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更加的突出。
2.1 智能化
在机电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进程中,智能化是作为它根本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体现相关机电产品的有效渠道。智能化是对工业机械操作系统的一种简述,它还具备多个方面的能力,如推断力、决策力等。现代化的机电一体化与传统的技术相比较,要真正保证它的智能化推进就应该基于现代机械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同时还应不断的结合生理学、计算机科学等方法和理念,在吸收芯片技术等取得的成果来实现。基于智能化的基础上,机电一体化的视角焦点集中在产品的整体性能上,当前自动清洁机等产品都已经步入到了研创的发展阶段,正是通过对这些产品实行智能化的控制和处理,才能进一步的保证产品的综合质量。
2.2 集中监控化
集中监控化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日益深入,它的突出优势就是能有效的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管理。它与传统的机电产品相对比可以得知,在集中监控下的设计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各个支部功能的合一作用行,换句话说,在中央监控系统的监测下,只要其中某一个系统发生了阻碍,就可以得到及时的发现,并对其进行处理。随着机电一体化不断的发展,更加注重相关设备的安全性,并借助技术上的革新来保证机电设备的集中监控化。
2.3 网络化
当前已经进入到了计算机网络的时代,网络也已经覆盖到各个社会领域中,自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机电一体化在研创的过程中就开始与网络技术相接轨,并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后,以网络技术为基本媒介的远程技术在社会上兴起,促使远程控制技术在我国的机电一体化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有效的引领机电技术迈向了新时代。在今后的机电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网络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作用性。
2.4 微型化
微型化的基本特征是不需要对机械和控制进行相互的区别,而是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充分融合,所以对于机电一体化的研究和应用来说,就不需要把传感器、CPU等核心部分进行相的分离,并且缩减了产品的体积,促使机电一体化在技术上取得了全新的成就。我国已经陆续的研创出一些微机电一体化产品,这些产品也在我国军事、通讯等领域中得到应用,但我国现今仍然还存在微机械技术处在低水平的棘手问题,在今后的技术研究中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突破。
2.5 PLC技术的应用
PLC的全称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它具备逻辑监控、数据采集等功能,因此,它在机电一体化的领域中,可以实现高速脉冲输出与接收,并在这一功能下还具备了传感器。这与传统的机电系统相对比,PLC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广泛运用可以保证数量的控制,并可以使相关的数据得以显现,这就有助于管理人员对各种数据进行及时的统计。另外,PLC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还表现出通讯功能,实现了运动控制、通信联网等功能的实现。
3 结论
总之,虽然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我国社会经济的推动下,尤其是在机械制造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下,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必然迈向新的发展道路,对于机电一体化今后发展趋势的研究也具有现实的意义,是实现农业大国转向工业大国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在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革新的过程中,我国也十分注重技术的创新发展,对现存的不合理技术格局进行全面的改编,并使其与国际的技术力量相融合。
参考文献
简述媒介融合的特征范文5
(1.西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2.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
【摘 要】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设计的过程中,作品的“形”、“意”和人的内心情感一直是设计师和心理学家共同的研究对象,文章通过异质同构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解构,运用组合、转换和再生的方式对这些元素进行创新、组合形成新的作品,从而让中国传统文化既赋予作品传统的神韵又不失时尚的优雅。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异质同构论;纪念品设计
作者简介:蒋亚丽(1988—),女,陕西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与方法、人机交互设计及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张阿维(1964—),女,陕西人,教授,研究方向为产品艺术造型、设计理论和方法及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穆王君(1989—),女,陕西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CAID系统开发技术及网络化工业设计。
1 中国传统文化简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文化精髓。它不仅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来的人文特征及精神内涵,同时也蕴含了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和地域特色。这是一种多元化的美,我们不仅要传承,更要用这些美去创新去发展。
在当今设计领域中,各种新兴元素不断涌入,这就需要我们将传统的中国元素和现代化思潮相互结合,让中国的设计不仅富有民族特色同时要与世界接轨。而“中国风格”的设计不仅只是对传统图案表面的套用、移植,更多的创意是让中国文化元素作为媒介,运用新的设计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解读,从而将其融入到新思潮中,表达出更具中国味的创新设计。[1]
2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方法——异质同构
2.1 异质同构概述
从格式塔心理学观点来看,心理和物理是同型的,心理中有个力学的“场”,知觉对象到大脑皮层都是能动的力的结构,不管什么事物,只要其力的式样在结构上与人情感中的力的作用相似,这些事物就能表现出人的情感。当物体的形态在视域中出现时,它在大脑中激起的是一种特定的电化学力的式样,这种力虽然产生于人脑这种媒介中,但其基本结构却与物体形态中所含的“力的图式”基本相同,格式塔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异质同构”。即当外物与艺术形式中体现的力的式样与某种人类情感生活包含的式样达到同构对应时,事物与艺术形式就具备了人类情感的性质。如夕阳西下、树叶飘落都与人在悲伤时大脑力场的力的结构相同,都会给人带来落寞的感觉,因此我们在艺术创作或文字创作时就可以用这些具象的形来表达人的感觉。阿恩海姆认为,对事物艺术形式的审美知觉,本质上是对其中力的式样的知觉,一旦某两个特定事物(或艺术形式)在大脑中激起的力的式样在结构上相似时,即使这两个事物(或艺术形式)的外表和种类都不相同,但引起的情感经验或本身具有的情感表现性也会相同;同样,如果某种外部事物或艺术形式在大脑中激起力的式样与某种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力的式样同形,那么就可以用这种可见的艺术形式或事物去再现或表现内在的和不可见的情感生活,即力的式样可以使不同事物构成同感、同美。[2]
2.2 异质同构原理
“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它是用一种元素的形去破坏或者去嫁接另一种元素,使两者之间产生冲突和连接,从而产生新的视觉形态,弱化形的作用而强调意的存在。异质就是载体“物、我”,同构就是桥梁“合一”。[3]简单地说是把几种不同的元素结合在一起,生成一个全新的视觉图形,在视觉传达上自然地从一个视觉语义延伸到另一个视觉语义,从而产生新的视觉效果和新的意义。但这些视觉形象之间必须有一定属性关系的相似性,这种相似可以是心理上的、视觉上的、也可以是知识及经验上的。所以,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一体从而形成更具意义的图形,我们就必须观察和掌握这些元素之间的同构特点,用广阔的视角和新的思维去思考、想象它们在不同状态下的表达效果,巧妙地把同构原理运用于其中。
3 异质同构在中国传统元素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异质同构这种构形方式早己超越了文化、地域与时空的界限成为一种人类共有的潜在造型意识。翻开记载历史的图像中发现,无论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还是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都是通过异质同构的方式创造的。研究发现在中国远古时代人们就用这种方式创造出了奇形异状的图案。如陕西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人面鱼纹图腾、人面鸟首图腾,《山海经》中记载的女娲、盘古都是异质同构手法的运用,这些造型的基本元素取自于宇宙万物,但经异质同构后的造型又超越万物,富有神秘的寓意,它们往往隐喻、象征着某种哲理。异质同构在图形元素设计中不是单一的对视觉元素的装饰,而是在一定思维意识下对一个或多个元素具有独特内涵的表达,是美学意义上的升华,给人以富有哲理性的启示。
为了解释异质同构,文章引用符号学家艾柯提出的:将符号定义为任何一种东西,它根据既定的社会习惯,可被看作代表其他东西的某种东西——一个记号X代表并不存在的Y。它的存在取决于能指(表达层)和所指(内容层)的结合,其中X可被看作是能指,Y可被看作是所指。一个符号的能指层可以同时表达多个所指意义,而一个所指内容也可以同时由多个能指层来表达。在图形创意过程中,我们对设计元素的挑选、组合、转换和再生,实际上就是对符号学的运用。因此我们可以用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关系来解析异质同构的创作特征。[4]
现代设计大师陈幼坚深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但他对中国文化的执着,并没有使他变成一个固守传统的“艺术遗老”,而是让东西方文化在他的设计理念中更为合理地融合在一起,使它既有中国传统的神韵又不失现代时尚的优雅。作品“茶语”由于受到中国茶文化影响的审美意识使他将这些传统文化渗透到设计作品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解构将汉字融于茶具中。对中国人而言,形从来就不是真实客观的存在,而是主观认识对客事物的表达。显而易见,此作品的所指层指的是标志的主题意义“茶语”,而用来表达和阐述这一概念的作品本身则是表达层,也就是能指层。符号学理论认为符号的所指系统被切分成若干相关的符号及符号系统,各种编码的方式、层次不同,得到的符号必然多样。进一步分析图形的符号特征,我们可以将所指层切分,以便获得更小的语言单位,便于分析表达层即能指层的内在结构,一步步的深入选择图形、文字等设计元素,从中寻找创意点。在此,“茶语”就可以被分解成“茶”和“语”两个单元,也可以说是两个单元符号,每一个单元符号都有各自对应的能指和所指层。‘茶’这一所指可以有汉字、拼音、茶具、茶蒸汽等能指表达;“语”这一所指可以有汉字、拼音、英文、人等能指来表达。也就是说,“茶语”的主题可被转译为:汉字、拼音、茶具、人等等。本作品中,作者选用了茶具、汉字、茶蒸汽和拼音四种具像符号。有了这四个符号,我们就可以开始寻找它们之间的交集,即同构。可以发现,作者在四个符号之间十分巧妙地运用了破坏、切割、连接等手法,合理地解决了“形”与“形”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使之相互和谐和统一,把“汉字”以解构的形式溶于茶具,并且用线条简单勾出动态的茶蒸汽,将拼音溶于其中构成一个整体和后面的汉字以呼应的方式同构在同一画面中,来描述这个形象的设计不仅只是静态的、单一的视觉语言,而是将茶的品味与意境相融合。
4 异质同构论在中国传统文化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两个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无论是过去或现在都受到东西方文明人士的崇拜和羡慕。由于地域时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文化的不同,秦汉文化是中国特色的文化,代表了中国人追求目标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在设计中应用秦汉文化可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也是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一种有效的竞争手段。
本次设计的主题是“秦砖汉瓦”。所谓“秦砖汉瓦”是说明这一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用上文的分析方法对“秦砖汉瓦”这一设计主题进行解构,“秦砖汉瓦”可以被分解成“秦砖”和“汉瓦”两个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有各自对应的能指和所指层。“秦砖”这一所指可以有空心砖、图案砖、线条勾画砖、长城等能指表达;“汉瓦”这一所指可以有筒瓦、屋檐、神兽瓦等能指来表达。从而“秦砖汉瓦”的主题可被转译为:图案砖、神兽瓦等等。本次设计中选用了线条勾画砖和神兽瓦作为所指层并运用异质同构论合理的切割、连接使之相互和谐和统一,以纪念品为载体采用镂空图案的方式同构在同一画面中,传达了设计者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与思考。
5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传统元素和新时代新元素相融合的过程,设计具有文化韵味的纪念品,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继承起到积极的推广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各地生产工业的发展,进而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当今世界设计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张应杭,蔡海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柳沙.设计心理学[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简述媒介融合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 语言学习者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引言
典型的传统语言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导者,学生为知识被动接受者,在规定时间内以教室为学习环境,通过黑板,教科书来教授语言知识。因此,形式特别单一,时间有限,语言课本内容甚至还会出现过时的情况,即与真实语言环境中的使用不符。尽管如此,传统语言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着语言学习过程的主导地位。但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辅助工具的语言学习正改善着这种状况,形成了语言学习方式潜势。本文把互联网的发展分为3个时间段,分别是互联网1.0时代,互联网2.0时代,互联网3.0时代,探讨每个阶段下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突出的特点与形式。当今属于计算机网络的时代,作为语言教授者和学习者,不应只固守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应向网络借力。使我们的语言学习方式更加丰富。
一、Web1.0(1996)时代下的特点与形式
Web1.0属于第一代互联网时代,主要为只读网络,方向较单一,以商业公司为主体通过网络发行内容,而用户生产的内容却很少。资源主要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并提供和实现下载和超链接。在这个时期,对于语言教学而言,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为突出的语言教学模式。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经历了行为模式,交际模式和整合模式的三个阶段。行为模式特点是采用练习式教学法反复进行语言操练。交际模式或沟通式的电脑辅助学习,摒弃了以往的行为主义学习观,个人电脑的出现取代了大型电脑,语言学习迈向个人化。整合模式即整合是电脑辅助学习,主要发生在21世纪初期。随着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强调学习者应在有意义的社会环境中,真正地使用语言进行沟通,这样就可以获取真实的语言材料。而不是传统模式中书本上结构化,框架化,甚至有些过时的内容。因此,CALL的发展历史也同时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时代特征及发展趋势。网络1.0时代,利用计算机呈现真实的声音、图象、视频等成为可能。除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老师在黑板上写,讲台上讲,学生拿着课本在下面听,通过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功能。老师可以利用电脑展示PPT课件,使教授的内容更加清晰生动。可以播放真实的语言音频视频。以前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现在老师讲什么,学生可以去质疑和独自探索,利用网络搜索查询。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Web2.0(2006)时代下的特点与形式
Web2.0时代由只读网络变为了既能读又能写的网络。Web2.0网络是平台,用户提供信息,通过网络,其他用户获取信息,强调互动性。此阶段的网络具有了双向性,除了商业公司为主体通过网络发行内容外,网络用户的内容也可以上传到网络,如把自己录的视频放在网络上,通过博客等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所有人都能参与进来,创造了集体智慧。对于语言学习而言,人机互交的时代,计算机辅助交流语言学习CMCL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for language learning)变得愈加凸显,网络2.0时代强调内容的互动性,各种社交媒体网络崛起。全世界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通过社交网络联系起来,如E-mail,实时视频通话的Skype,随时随地分享用户状态的Twitter,Instagram,facebook,Microblog,Wechat。在这里,能遇见语言的本族语者,这对于语言学学习者来说,能通过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体验到真实真切的语言材料和文化。
三、Web3.0(2016)时代下的特点与形式
2016年,网j逐渐进入了3.0时代,Web3.0网络为用户需求者和理解者,网络对用户了如执掌。用户体验性发挥到了极致。其中,虚拟现实(VR)将成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网络技术。语言学习应注重语言环境,但由于地域的限制,1.0,2.0时代下未能实现真实语言环境的浸入。三维虚拟学习环境是网络3.0时代的发展成果,使网络技术从二维走向三维,网络从辅助学习逐渐变为学习中心的一部分。以改变和学习为主题,使语言学习不在只是使用声音,图片构建学习情境。对沉浸性差,情境性不强的单一二维学习界面进行了丰富。如2003年产生于美国林登实验室的“第二人生(Second Life)”,以多用户虚拟环境为基础,融合了网络游戏,社交网络。“第二人生” 可以为英语为母语者与其学习者的交互提供与情境相关的空间。这使得语言学习者可以与以英语母语者在真实的、相关的情境中,如办公室,商店,图书馆以及课堂中进行交互。同时,“第二人生”可以提供各种形式的最新在线教学资源,如视频、图像、文档、互动课程等。第二人生作为一种媒介,可以为教与学提供丰富的环境。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倾向于为语言学习者探索一个具有支持性的、建构性的语言学习环境而努力。
四、结论
互联网从1.0到3.0的发展时代,语言的教学也逐渐突破其传统的模式,以计算机网络为辅助的语言学习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带来了新的教学革命。语言学习的多媒体化已成为当今的发展趋势。将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机地融合于教和学中,利用好网络资源已成为成功语言学习者的重要因素,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