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众传媒的利与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众传媒的利与弊范文1
1媒介素养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实现高校图书馆员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人们各个方面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媒介素养是高校图书馆员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有利于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素质教育更好的实现,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2有利于构建图书馆员和媒体之间健康的互动关系,建立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几乎是我们接受信息的第一来源,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任何人都在被媒介影响着。特别是博客、播客、网络视频电视、手机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传统媒介如报纸、广播等受到了新媒介的压力,使人们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地接触媒介。媒介在人们与真实环境之间所插入的“虚拟环境”也变得繁杂众多,馆员要把握好媒介的利与弊,合理利用好媒介。在新信息环境下,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信息互动的主要平台,所以要引起馆员对新媒体的重视,主动接触新媒体,提高馆员自身的媒介素养,使读者得到及时解答和有力的指导。提高了馆员的媒介素养能力也就是提高了馆员的自我判断能力,学习如何合理地获取、利用各种各样的信息,辨别信息的真伪,有效地传播信息的能力。图书馆员要建立必要的心理防范意识和抵制的能力,从而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避免大众媒体的不利影响,这样才能提高图书馆员与媒体之间的健康互动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为读者服务,营造图书馆美好的媒介文化氛围。
二、提高高校图书馆员媒介素养的方法、途径
1更新理念并自觉树立媒介素养的观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员的服务对象趋向于复杂化、服务手段趋向于现代化,这就要求馆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业务素质和热心的服务态度,而且还应具备对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具有辨别真伪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员应认识到媒介素养在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自觉树立媒介素养观念,增强运用媒介的意识,提高对新媒介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面对纷繁纵多的信息,图书馆员不仅要回避大众媒体文化的消极影响而且要提高批判地认知媒介信息的能力。馆员在学习中不能有满足之心,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不断摄取新信息,吸收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新型化,掌握各种数据库的方法,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进行信息检索,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3加强多种媒介的学习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媒介知识培训
如今媒介信息时代的进步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一种必然,高校图书馆馆员要加强多种媒介的学习,掌握各种媒介的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开发适合图书馆媒介运用的软件以实现信息的更好保存和传播;综合运用图书馆的现有资源进行文献的再生性开发,把分散的相关信息加以挖掘整合,编辑成新文献,实现文献的聚变。每学期图书馆可以聘请专家对馆员进行有关媒介素养的讲座,如有关媒介的基本知识、传播媒介运作原理的培训、强化网络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培训、开展维普、超星、方正等期刊数据库的培训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派馆员轮流去省内外先进高校图书馆去交流学习,借鉴他们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媒介运用经验来更好地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三、结语
大众传媒的利与弊范文2
一、在历史与社会中学会探究
《历史与社会》这本教科书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教材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探究性学习的成功引入。在探究性学习的内容编排上,教科书用1/6左右的活动课支撑探究性学习的展开,为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养成探究学习习惯创设了特殊情境,为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
1.在教学中渗透探究思想:本教材的每一课里都蕴含丰富的探究素材。如学习《如画的梯田》时,教师提问,让学生思考:哈尼人为什么选择“地无三尺平”的哀牢山区作为新的家园?
生1:“他们可能因为瘟疫或战争或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无法在原来的地方生活下去,所以只能远走他乡,但他们又渴望一种安定的生活。”
生2:“他们也许已经厌倦了漂泊不定的游牧生活,所以看中了林木茂盛的哀牢山区,他们当时肯定在想:此地树木长得如此的茂盛,也肯定能种庄稼。”
师:“那他们为什么不直接砍掉树木,就在山坡上种庄稼呢?”
生:“会造成水土流失的。”
师生交流,得出结论:一千多年前哈尼人已经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了。梯田和简陋的村寨是哈尼人生活的全部,虽然简单,但充满生机。一千多年来,哈尼人在青山绿水之间过着鸡犬相闻,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正是这种宁静,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绝佳方式,是安顿一个不知疲倦、不畏奔走的民族的最终原因。
2.综合探究课:教材的每一单元中,都安排了一课综合探究活动,这是本套教材的亮点。综合探究课形式多样,给予学生思维的启迪,以七年级教材为例。
如综合探究五“我是社会小主人”这一课中,可以这样设计:第一部分:发现问题,运用规则,行使权利:将学生分成5组,分别寻找本地及周边生活中的一些社会问题,展开讨论和调查,准备发言稿。我们要做些什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身边有哪些与这些规则格格不入?有哪些与我们的承诺不相称的呢?请几个组谈谈发现。第一组:交通问题(主要有拥堵问题,噪声问题,公交乘车问题等);第二组:乱收费问题(教育收费,小区及生活区域服务乱收费等问题);第三组:环境污染问题(煤烟,机动车尾气,扬尘及工业污染等主要污染,还有生活污染如随地吐痰,口香糖残渣,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等等);第四组:耕地被占问题(毁林开荒,城市扩张等);第五组:文化设施建设问题。确定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为重点题目,继续设施调查研究。第二部分:一次成功的尝试。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看看小余是怎么做的,然后师生总结,应该按照调查研究:确定主题研究问题提出建议的步骤进行。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规定和资料,共同商议应该通过什么方式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第三部分:都可以试试。教师指导学生学写调查报告,使学生明确报告应包括的内容、格式及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本组成果,互相提高。这是一节综合探究课,在这节课上,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知道了调查研究的步骤,也明白了调查报告的写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氛围浓厚。
二、在探究中学习历史与社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问题教学讨论法、角色表演法和组织辩论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问题讨论式学习。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进行发现性学习的关键。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使学生处于未解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增强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从而无从发现,无从探究,无从研究。这种学习活动一般表现为独立发表见解,辩论和研究等学习形式。它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首要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创新。
采用问题讨论教学,就必须着眼于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何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等等。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关键是怎样设计问题。一个匠心独运的教师设计问题,往往会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但不能凡事都问“为什么”。教师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内容。如学习七下《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走进社会》中的第二课《社会舞台中的角色》的第二框:不同角色的理解时,创设情境:小丽和妈妈在商场买衣服,妈妈看中了一件衣服,让小丽试穿,小丽觉得很老土,瞪了妈妈一眼,就一个人气嘟嘟地走开了。让学生讨论:在这样的情况下,小丽该不该一个人走开?学生展开激烈争论,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不应该走开。由于年龄的差异,我们与父母在审美眼光、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有差异时,我们与父母需要沟通,沟通时要讲究方式等。在争论过程中,学生充分表达了想法,而且由于结论是自己总结得出的,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2.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内容,在教师的安排下,由学生分别扮演某些人物,身临其境,主动参与,体验和感受的学习过程。这种方式不仅能直接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如在教学“当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这一课时,我在课前准备中要求学生自己查资料,写小剧本,分配角色,进行“模拟法庭”审判。学生扮演律师、审判长、原告、被告、审判员等角色。这样学生对“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的内容印象可谓根深蒂固,并且认识了“法庭审判”的内容和程序。课堂角色扮演使学生跃跃欲试,主动参与教学,感受社会,对历史与社会课学习兴趣浓厚。
3.组织辩论赛。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解决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时,经常会进行辩论。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角度不同,在辩论中会经常提出不同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阐明观点,无所谓对错,只要有理有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即可。如教学第七单元第二课《大众传媒》时,我让每班学生组织了一场辩论会:辩题是“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由于课前进行了精心准备,课堂上双方针锋相对,各抒己见,思维异常活跃。对于双方学生的观点,我没有立即给予评价,没有肯定其中的一方,而是因势利导,先对参与辩论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了肯定,然后对两个观点进行了辩证的评价。通过辩论,学生认识到不同传媒的利与弊,学会合理利用大众传媒。
三、对教师的要求
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既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又要具备扎实的功底。
1.教师必须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于传授课本知识,教师备课的依据是教学目标和教材,而不是学生,是见“本”不见人。新课程下,面对一大群活生生的学生和他们丰富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有的放矢地备课,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开展学习。这样做势必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的工作看成一种职业,更重要的是将其作为一项事业。为此,我们必须自觉地迎难而上,自我挑战,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方式。
2.教师必须具备整合知识的能力。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科书信息量增大,媒体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建立一个综合的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且这个全新的跨学科体系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在这个体系中,最基础的是政治、历史与地理的学科知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便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一是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首要前提――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在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注意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二是综合课程中的知识、活动都需要教师加强彼此间的参与和合作,进行交流,还包括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合作。三是最高层次的要求――整合能力。它涵盖了对教学目标、课程结构内容及学习方法的整合,最能体现新课程在培养目标上所倡导的“引导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渐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
大众传媒的利与弊范文3
在心理咨询中,常听到许多家长谈到老人抚育孙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一名16岁的高一男孩小伟,在刚刚升入高中的时候,给人的感觉还是不错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同班同学逐渐地疏远了他。在各项活动中,大多数时候只有他独自一个人看着大家活动。大多数学生反映是:跟他在一起很没劲,说话让人很难受,而且什么事情都要以自己为中心,又不肯为集体做事,还很喜欢发脾气。到了高中,一般的学生都能够与同学相处得很好,像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班主任对他进行家访。据父母说,这孩子从呱呱落地开始就由四个老人照顾,父母亲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来照顾他,他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最高的,四位老人是绝对服从他的意志,父母又没有时间来教育。在家访中,班主任还了解到:他从小到现在几乎没有做过家务活,过的完全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里许多事情都依着他的性子;小的时候在学习方面老人还可以帮助辅导一下,基本上能够解决问题,到了高中,课程的难度增加了,老人没有能力来辅导,父母又没有时间,而他自己遇到了问题又无法通过与同学交流来解决,时常回到家里就为学习的事情发脾气,几位老人很苦恼,父母也束手无策,结果成了现在这样。
不少专家、学者一直在呼吁关注隔代教育给儿童带来的心理等诸多问题。小伟的例子就是典型的由隔代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他的问题也反映了隔代教育的弊端。隔代教育很容易导致早期教育的缺欠,而早期教育的缺欠极易导致学生长大后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从中国目前的状况来看,隔代教育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隔代教育弊端多,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偏爱、溺爱。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许多老人家常会存在着一种补偿心理,将自己年轻时无法给予子女的,全数转移投射到孙子孙女身上,什么事都一手包办代劳,以致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结果。同时老人心理上会有一些顾忌:若出差错,怕儿女责怪。于是老人们总让孩子处于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事事依着孩子。孩子不合理的欲望也常会无原则地得到满足。在祖父母的庇护下的孩子,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胆小怕事、不合群、应变能力差、性格内向;另一个极端则是专横跋扈,是个小霸王。有资料显示,在中国有60%以上的少年失足,与隔代老人教育不当有关。有些犯罪少年就是在隔代老人袒护下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很多老人不懂得什么叫大爱、什么叫真爱,只是一味地溺爱,这样的是不胜枚举。
对于这样的一个群体,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做好这些学生的转变工作。
一、开主题班会——认识问题
隔代教育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的过程中,自身一些心理问题未被自己所认识。认为自己的这些错误言行是理所当然的。因此,要解决此问题,必须使其认识到该问题及其严重性。
只有在他们自己认识到问题和问题的严重性后,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才会积极配合。
教育是集体的行为。教育学生应充分利用集体舆论与班级组织的育人功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通过对问题的研究讨论来认识自身的问题,比如开展以“我与祖父祖母”、“怎样做守纪的学生”等为主题的班会,通过表演、辩论等形式把这种学生的心理问题一一予以展示,在看、讲、辩的过程中运用集体舆论的力量让他们明辨是非,并认识其心理问题对自己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样使学生产生一种改正自身不良行为,消除不良心理影响的动力。 转贴于 二、加强心理教育——适时开导
隔代教育的孩子在生活中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在学校难免会成为问题学生,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进行必要的指导,不但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而且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结合他们的生活经历、感受,随时随地地进行生活化的教育,不仅仅是对他们进行理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在他们的生活体会中插入心理健康技能教育。能让学生在学习、生活时产生了心理问题后及时给予疏导,化解他们内心的焦虑,引导他们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及时化解其心中苦恼并学习解决烦恼的方法。
三、丰富“课余生活”——拓展视野
如何拓展隔代教育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呢,关键要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上下功夫,因为学生在学校,爷爷奶奶对他们的影响几乎为零。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指导读课外书。(2)巧借大众传媒。(3)参加课外活动。
四、加强“家校”联系——指导家教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只靠在学校的教育是很难改变的。教师要想办法及时纠正家庭教育中的误区,不但要让家长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弊端,而且还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 教育辅导课、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家长的责任意识,家长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有利于培养出合格的学生。教师要尽量地让孩子的父辈与祖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多沟通,为孩子多想一些,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要尽可能地达成一致,加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合力纠正孩子各个方面的不良习惯和行为。
大众传媒的利与弊范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网络语言发展影响
毋庸置疑,汉语言文学从形成到发展的这几千年中,其早已在中国人的脑海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诸多影响,但是因为其自身强大的优势,也抵抗了很多不必要的侵扰,将自身地位进行了充分巩固,这是网络语言所无法相比的。但是从另一种层面上讲,网络语言的出现也让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为了汉语言文学和网络语言都能够更好发展,必须要对网络语言的特征和性质进行正确的分析,才能更好地促进两者发展。
一、网络语言的概念
(一)内涵
在现代生活中,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科技信息的发展也带动了许多新兴事物的出现、普及和传播,并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现在,网络语言不仅在网络中被大量地传播,更出现在了人与人的正常交流中。[1]人们为了能够将自己心里的感受进行完整的表达,又想让语言变得言简意赅,就会用到网络用语,来进行各种情绪的表现。比如前段时间网络上比较流行的“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其实就是一个小学生在作文中所写的内容,再经过自媒体等大众传媒的传播,最终变得耳熟能详。而此后又因为这句话衍生出的简易版就是“我伙呆”,就是上句话的缩写,也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
(二)特征
网络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进行随意组合,而英语与汉语的相互结合就是最主要的形式之一。比如经常出现的“I服了you”,在你想要对对方的行为表示无语或者觉得对方过于笨拙的时候,就可以运用。此种英汉结合的形式就能将自己的情绪进行完整的表达。不仅如此,网络语言中也经常会有谐音字、词出现的情况,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意向和情感。比如,你造(知道)吗、粉丝(fans)等。谐音词的运用不仅能给人一种诙谐幽默的感觉,更能将说话人的意图进行完整的表达。
二、新时代下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造成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为汉语言文学带来的积极影响
网络语言是在汉语言基础上才能够得以建立的,将新现象和新事物加以结合才得以出现的语言形式,这对汉语言文学来说也是一个推陈出新的好方法。在中间所有提到的谐音以及缩略,也为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提供了新的意义与内涵,这也是中西方文化进行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中,并不会有语法的制约,吸引力较强,这也是网络文化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就以“人在囧途”作比,其本身的含义就是人在进行旅行时,发生的一系列哭笑不得或者尴尬的事情,可是“囧”字的使用却能让人觉得更加生动和形象,进而被广大群众所接受。[2]不仅如此,有一部分的网络语言也是来自于新闻或生活热点,这也是对时下社会现象的一种侧面反映。几年前的“我爸是李刚”至今还被人们提及,这就是一种依仗父母能力来进行违法乱纪行为的调侃和讽刺,也是人们对现在社会中不良现象的一种不满。处于这个信息时代,网络就成为了信息的重要载体。
(二)网络语言为汉语言文学带来的消极影响
现在的网络语言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却忽略了汉语语法在网络语言中的使用。很多词语都被曲解,对于故意使用的错字,会对语言能力尚未发展成熟的人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在网民中,有一大部分都是青少年。青少年的特点就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并且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非常强,但是缺乏一定的辨识能力。如果青少年在进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大量地使用不够规范的网络语言,那对其今后的语言形成一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三、正确对待网络语言
(一)取其精华
社会的发展决定着网络语言的发展,然后再以大众媒体传播的方式进行普及和发展。从这方面讲,网络语言还是具有很多的可取之处,网络语言有助于人们更好更简洁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对人们的情感表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最重要的是其生动和谐的语言,为网络语言创造了一个更好的环境。但是对于网络语言要进行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懂得区分其中的糟粕和精华。切勿对网络语言进行一味的模仿,将汉语言文学中的精华加以丢弃。目前,信息时代不断深入发展,网络文化更是应接不暇、良莠不齐,正确地使用网络用语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二)对落后的网络语言加以摒弃
现在已经有很多网络用语在逐渐发展中变了味道。比如“TMD”原本的意思就是消失,但是现在已经成了一种不良用语,对于此类的网络用语必须加以杜绝。这样的网络用语如果大量地使用,就会让人们产生不好的语言习惯。[3]对于这些落后的网络语言,我们一定要分辨清楚它们的利与弊,正确地看待它们的发展。当身边有人错误使用网络语言时,一定要提醒他们,让他们明白错误使用网络语言的危害,并督促他们进行改正。我们可以适当使用健康的网络语言表达内心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忘却现代语言文学,也不能将网络语言和现代语言文学混为一谈。通过正确地使用网络语言,可以避免网络语言的弊端,既促进网络语言的发展,又不影响现代语言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四、新时代网络背景下关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策略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对于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当然要从学生抓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思维,为汉语言文学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
(一)将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加以转变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这门学科的趣味性不强,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吸引学生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影视欣赏。调查研究表明,91%以上的大学生对影视更为青睐,影视可传递出更为直接、更加简单的语言和文化信息。通过对影视作品的欣赏,可以深切感受外语的语言运用习惯以及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因此,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中,但教师需要注意,在影视作品的选择上务必遵循以下几点。首先,所选影片要贴近生活实际。其次,影视作品的时间不宜过长,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使其对语言和文化进行充分了解。
(二)加强师生互动,将语言环境加以净化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是绝对不能离开课堂讨论的,良好的学习气氛就是在学生讨论中营造出来的。从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看出,分组学习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的精髓就是注重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同时也要参与到讨论当中,让师生产生一种良好的互动,让学生们能及时地过滤掉不良的网络用语,促进学生们的语言能力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的深入发展让网络用语得以出现和流行,这在为人们带来趣味性的同时,也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转变。所以,本文先将网络语言的概念进行说明,再将其对汉语言文学带来的双重影响进行详细的说明,并提供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最后再对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提供了一些建议,希望日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能够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郑伟.网络技术在中等专业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2).
[2]张家华.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