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方经济学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方经济学分析范文1
关键词: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61-02
一、研究意义和背景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石,除了经管类的学生必须学习这门课程,很多学校的其他专业学生也开设了这门课程。因为经济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就像《财经郎眼》这个节目中的口号所说的:生活无处不经济。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就开始奉行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主张政府应该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国家干预经济,成功地帮助资本主义世界走出了经济危机的泥潭,众多的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等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功不可没,虽然很多理论有争论,有各种不同的观点,甚至有批判,但是西方经济学也正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完善,在百家争鸣的各种理论中不断发展,适应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现实经济社会。尽管有各种争论和争议,但是西方经济学的很多基础理论在现实的经济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决策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不仅对西方国家,而且对于我国来讲,西方经济学中的核心基础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鉴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就要求我们要去学好它,研究如何更好地加以运用,并且在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用实践去完善丰富它,甚至去修正理论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之处。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案例分析法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
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内容庞杂,理论多,涉及的范围广,既要将理论讲透,又要深入学习运用案例,时间上比较紧。除了文字叙述之外,理论分析中运用了大量的模型、公式,运用到了高等数学的知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普遍老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特别是一些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看见公式、模型和各种图表之后,就产生了学习的畏惧心理,越是看不懂听不懂,就越是不愿意、不喜欢学,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比较难,有的学生在学习过后仍然感觉茫然
西方经济学中的很多理论虽然是从现实经济中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抽象得到具有一般规律的结论,有的也是人们的经验总结。一些经济模型的前提假设条件虽然不完全符合实际,但是是必要的,因为现实经济纷繁复杂,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如果没有前提假设条件,就无法构建模型,得不出任何的结论。严苛的前提假设条件,再加上各种公式,坐标曲线,组成的模型让人感觉眼花缭乱,如果没有很好的案例去深入到这些理论之中,将学生从理论中拉回到现实生活,就会让人感觉人云亦云,理论空洞不切合实际,学了半天不知道这些理论到底有什么用,有的学生在学习过后仍然感觉茫然。如何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还原到现实中,是我们作为教学工作者需要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案例更新速度快,对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西方经济学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一些案例需要不断地实时更新,因为经济状况是千变万化的,比方说GDP这样的宏观经济数据,就需要每年进行更新,如果在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时,还总是在用以前的数据,就很难说明问题,也不易被学生接受。还有国家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也总是在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行为,也在适时而动,如果不随着时事去更新案例,一直使用已经过时的陈旧案例,一是不能说明当前的经济形势,二是不能和过去做比较,三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西方经济学不像一些学科比如数学、英语、力学等,案例可以相对比较固定,它是一门时效性要求比较强的学科。案例的更新速度快,也对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案例分析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一)纯理论无案例分析
西方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都比较抽象,特别是使用众多模型来进行表述的方式,增加了初学者对它产生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如果仅仅是纯理论讲述,势必达不到良好的效果,也容易让人遗忘,更谈不上对理论的深刻理解,难以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和实用之处。抽象的理论往往让人感觉枯燥无味,提不起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倦感。
(二)案例较长,紧接理论之后,主要由教师陈述无讨论
如果案例比较长,主要由教师陈述且没有讨论,学生会产生疲倦感,而且是长时间被动接受理论,自己没有参与其中,会比较难找到学习的成就感,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冗长的案例也会压缩理论的讲述时间,影响教学进度。
(三)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讨论之后由教师陈述理论
在叙述一个理论之前,提出一个相关的问题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讨论,讨论之后由教师总结,再陈述理论。这种方法也能起到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自己参与进来,积极思考问题,能找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兴趣。但是这种方法对于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也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对讨论的问题比较熟悉,能灵活应对在讨论过程中遇见的各种状况,总结的时候也需要有一些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讨论中起到引导和主导作用,也需要合理把握时间,时间短内容少难以说明问题,时间长又会喧宾夺主影响进度。
(四)案例长度适中,教师陈述之后再讲解理论
如果案例长度适中且比较新颖,来回穿插于理论之中,就能起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吸引学生注意,一会轻松,一会严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疲劳感。这种方法也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案例的选取和案例融入理论中的节奏掌控,且案例的选取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冗余部分少。
就以上所列举的几种情况,第三和第四种都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能将这两种方法交替灵活运用,相信一定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改进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建议
(一)教师需加强学习,具备扎实的功底才能将案例灵活运用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深有体会,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要做一名好老师,就需要不断地勤奋学习,提升业务水平。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将每一个知识点吃透弄懂,才能熟能生巧,将各种案例灵活运用于课堂之中,胸有成竹,才能抛开教案,游刃有余。而且除了西方经济学的教材之外,还需要多看其他专业书籍,才能触类旁通,在编写案例时才有更多的素材,也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感觉更加实用。笔者曾经听过一位教授的讲座,他说一个老师要想上好一门课,不能只看教材那一本书,确实很有道理,让人感觉受益匪浅。
(二)案例需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经典案例与时事并用
新颖的案例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微观经济学中有一个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教学,也许一个案例涉及到好几个知识点,但是如果重复使用,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案例的推陈出新,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时事新闻,并把一些比较具代表性的时事编写成案例,放到课堂中来。当然经典的案例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将经典案例与时事并用,然后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相信更能说明问题。
(三)讨论式的案例能取得较好效果,应尽可能采用
讨论式的案例,能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能使老师与学生有更多的互动,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让老师和学生交流思想,在探讨中学习,成功的讨论式案例能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应尽可能采用。
(四)注意案例的长短,并且合理穿插于课堂之中
教学中应尽量避免长篇的案例,选取一些言简意赅,没有冗余,长度适中的案例。并且合理穿插于课堂之中。西方经济学由于运用到了数学公式和模型,课后也有一些习题,可以将这些习题作为案例放入课堂,先由学生做再讲解,理论陈述与讨论、案例分析、习题交替进行,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感。就像一个人坐多了想站起来,站多了又想睡一睡,是一样的道理。
(五)增强案例的趣味性,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教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和引用别人的案例相比较,学生往往对前者更感兴趣。有趣的案例,需要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而要用自己的体会编写案例,就需要教师多走、多看、多想,多外出学习,多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见多识广,才能有更多的素材编写成案例。同时也需要老师平时注意收集各种趣闻趣事,慢慢积累,增强案例的趣闻性,提高理论的实用性,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论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本文对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最终得出结论:要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升业务水平,不断更新案例,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同时注意案例的长短,与理论分析、讨论、习题交替进行,增强案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相信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向阳.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14,(08).
西方经济学分析范文2
[关键词] 经济学 治安防空 理性人假设
犯罪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一如有鼠就有猫、有矛就有盾、有阴就有阳,有犯罪就当有犯罪的应对―即治安防控。如同犯罪研究的多视角一样,治安防控的研究自然也可以是多视角的。在此,我们同样以经济学为视角对其进行分析。
一、理性的治安防控者
同“理性的犯罪人”所暗含的意义相同,“理性的治安防控者”这一表述本身就预示着,“理性人”的假设仍然是我们展开分析的前提;因为既然“经济分析是一种统一的方法,适用于解释全部人类行为”,而治安防控行为并没能逃脱“人类行为”这一范畴. 单位、社会和自然人一样,都会趋利避害。那么,作为治安防控的主体――个人或是单位、社会――被假设为“理性的”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治安防控者是理性的,其寓意如同对“理性的犯罪人”对“人是理性最大化者”的假设所暗示的意义――“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即,如果一个人的环境发生变化,而他通过改变其行为就能增加他的满足,那他就会这样去做”的借鉴一样,当我们把“人们”理解或界定为“治安防控者”的时候,就会得出另一个推论,即:治安防控者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如果他的环境发生变化,而他通过防控能增加他的满足,那他就会去防控。
因此,在经济学的意义上,“理性的治安防控者”与“理性的犯罪人”有实质性区别,二者都不过是“理性人”这个“总纲”下具有相对意义的“子目”,表象不同,实质统一;治安防控行为与犯罪行为也没有实质性差别,本质上都是一种经济行为,虽然二者的目的是针锋相对的。
二、防控成本与防控收益
治安防控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这决定了其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成本与收益是两个决定性因素。
1.治安防控成本。治安防控成本指社会为预防犯罪而投入的成本。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治安防控的物质性成本。就像犯罪并不总是“空手套白狼”的活一样,治安防控也不是只说不练的“假把式”,所有的防控措施,即使按照目前公安机关所提的人防、物防、技防的“三防”建设――一定数量的现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有的还可能是巨额资金的投入。这些为预防犯罪所作的物质上的准备,都归入治安防控的物质性成本。
其次,治安防控的精神性成本。治安防控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投入,人们为防控所做的比如思考、规划、计算甚至有些情况下所受的煎熬等等精神性的工作都是一种投入,这些精力、心智等的精神损失当计入治安防控的成本。
再次,治安防控的机会成本。与犯罪的机会成本的寓意相同,治安防控的机会成本意味着人们将资源用于防控而丧失了用于其他方面可能得到的收益。换句话说,治安防控的机会成本的确定“参考”于拥有同样资源投入的另一个经济行为的价值。
最后,治安防控的预期投入成本(也称预期防控成本)。预期防控成本是防控者打算投入的成本或者是能投入的成本,也就是现有资源与被侵害概率的乘积。由于防控者的理性决定了防控者会尽可能的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收益,因而,对预期损失的测度将决定防控成本投入的多少。
2.治安防控收益。治安防控收益是指由于防控成本的投入而避免的损失。这种被避免的损失既包括物质性的,也包括精神性的。相对于物质性收益的容易测度,精神性收益是一笔不容易计量的收入,因此,为分析的简便,仅将治安防控收益限定为物质性收益,而将精神性收益忽略不计,尽管它使社会总福利增加了。
治安防控收益的多寡取决于防控成本避免的损失,而防控成本避免的损失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预期损失,也就是现有资源与被侵害概率的乘积。
治安防控所要避免的是未来的损失,也即损失尚未发生;同理,治安防控所要取得的收益也是未来的收益,也即收益尚未得到,因而治安防控的收益实质上是一种预期收益,将防控收益称为预期防控收益似更恰当。
三、防控成本与防控收益之比较分析
由于犯罪者与防控者的“理性”统一性和犯罪行为与防控行为的“经济”统一性,犯罪模型完全可以套用过来用以解释治安防控行为,即:治安防控的预期收益超过其预期成本。为了在使用情境上与犯罪模型区别开来,我们姑且称之为治安防控模型。
治安防控模型对防控行为条件的概括意味着,在治安防控者的“理性”中,当既得利益大于既付代价时防控者才会积极作为。这寓意着:首先,当防控者认为其预期收益大于其预期成本时,防控者将会采取防控措施以阻止不法侵害;并且随着预期收益越大,防控者投入防控资本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其次,当防控者认为其预期收益小于其预期成本时,其投入防控资本的可能性就比较小,而且预期收益越小越不可能进行投资。再次,当犯罪人认为其预期收益相当于其预期成本时,防控者可能对犯罪防控抱无所谓的态度。
由于预期成本和预期收益都取决于预期损失,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预期损失又取决于侵害发生的概率,因而,侵害几率会对防控者产生激励,也就是说,侵害――比如说被盗――的次数的多少会较价值的多少更能对防控者产生影响,这一点同“概率的改变比刑罚的改变,对于违法行为的数量有更大的影响”是一致的,因为这是“一个人类行为共同的一般性特征”。
治安防控模型还隐示了一个与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及其相关的变量:时限,也就是在多长的时段内去计算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防控措施并不是一次性消费产品,防控者更不会去追求一次性消费,在防控者看来,防控资源发挥作用越长久越好,时间越长,收益越高,成本则相对越低。在同样的防控效果和同样的价格下,一套能正常使用5年的技防产品肯定要比使用3年的销路好,而在同样使用年限的情况下,防控效果和价格是决定防控者是否为此付钱的关键性因素。
参考文献:
西方经济学分析范文3
全国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以每年3%左右的速率上升,甚至在2007以及2008这两个全国房价大幅上涨的年份有放缓上升速度的表现,这一点可以看出,经济适用房在价格控制这一点上还是有成效的,但也不能否认—部分投机资本退出经济适用房市场转战收益较高的商品房市场导致价格增速减缓的可能性。对经济适用房的质疑自从1998年国家把经济适用房作为一项政策推出以后,短短几年间,经济适用房就因为其所表现出来的面积过大、购买者错位和价格失控等这些“既不经济,也不适用”的问题。2007年武汉市开建经济适用房,2008年建设开始加速,见图1可以看出,10月时竣工面积虽然同比增长率高达380.58%,但只有19.8万平方米,而销售面积确达到78.31万平方米,供需矛盾突出,既不能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有效需求,又不足以冲击当前普通商品房居高不下的房价。
假定:①研究的样本数量不变,即家庭数固定,按家庭收入分为,高收入家庭,中低收入家庭。③按住房面积,地理位置等分为,高质量住房,和中低质量住房。这里的质量均指合格以上的程度,符合国家制定的居住标准。基于以上的假设,家庭收入有高低之分,住房质量有高低差别。由住房市场过滤理论,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高收入家庭会选择居住在高质量的房屋,中低收入家庭由于自身的状况,会选择居住在中低质量的房屋中。经适房供求关系的经济学分析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是为了让中低收入人群有所居,则经济适用房的主要房屋构成就是中低质量房屋。由于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实施,这使得中低质量的房屋数量大量增加。这就增加了中低质量房屋市场的总供给量。随着供给量的增加,中低质量的房屋市场的供给曲线会由S1向右平移至S2。由于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中低质量的房屋市场的均衡价格E1则会随着市场供给的右移下降至新的均衡价格E2。可见,中低质量的房屋市场价格的下降刺激了家庭对住房的有效需求,也使得所有购买中等品质住房的家庭都将从价格下降中获得实惠。
故具有着替代效应,当中低房屋市场价格下降时将会影响到高质量房屋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中低等质量房屋市场价格的下降会吸引部分高收入家庭进入该房屋市场,从而使高质量市场房屋的需求有所下降。高质量房屋市场的需求曲线由D1向左平移至D2,由于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在这两个住房子市场供给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高质量房屋市场需求的减少会引起市场住房价格的下降(均衡价格由较高的E1移至较低的E2)。其最终结果是留在中低等房屋市场市场以外的高质量房屋市场中的家庭也会因经济适用住房供给量的增加而获益相关政策效应从《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中,第二章第八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外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由政府负担。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可以以在建项目作抵押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开发贷款。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可提取个人住房公积金和优先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第四章第二十条: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应当以保本微利为原则。其销售基准价格及浮动幅度,由有定价权的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依据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的有关规定,在综合考虑建设、管理成本和利润的基础上确定并向社会公布。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利润率按不高于3%核定;市、县人民政府直接组织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只能按成本价销售,不得有利润。这些政策也使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效应加大。最终可以证明经济适用房政策确实能使中低收入人群获益。
西方经济学分析范文4
经济适用房建设是中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分配的设想是在房地产业总体市场化的背景下,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采取划拨土地、税费减免等方式开发建设经适房,降低其建设成本,再按照“成本+微利”的原则,以明显低于市场价的水平定向供应给那些需要的家庭,以完成政府保障民生的初衷。经适房供应价与市场价的差价部分,可以看作是政府动用公共资源对特定群体的补贴。这部分差价,在有些地方表现为数万元,在有的大城市则已经达到了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如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看,经适房过低的价格将引发超量的需求,进而形成供需的缺口。差价部分越大,潜在需求越大,供需缺口就越大,寻租的空间也就越大。对此,政府采取行政管制、设置准入门槛的办法来进行需求控制,也就是在实践中制订经适房申请家庭收入、财产、身份等准入条件来予以约束,进而将经适房供应给设想中的这些特定人群。但是,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将这些人群准确地“筛选”出来,一直是困扰各级政府的一个难题。
再来看与之相关联的第二个难题,在经适房分配完成后,如何确保这些房屋真正用于自住,而非转租或转售获取差价?很多地方采取了“严格检查监控”、“违规者严厉清退”、“五年内禁止上市”等方法,但是由于监管信息成本过高、可操作性欠缺、房屋期权化交易等原因,对经适房后续管理效果的宣传报道在各媒体上一直难觅踪迹。
正因为这两大问题的存在,经适房的分配使用中不断伴随着负面新闻。政府推行住房保障的初衷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权,经适房如果没有得到公平分配使用的话,反而会扩大贫富差距、强化社会不公平,损害的是政府的公信力,浪费的是宝贵的公共资源。
二、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信息不对称、有效信息缺失是经适房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难题。信息不对称是指有效信息在相互交易的经济个体之间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即有人对关于某些事情的信息比另外一些人掌握得多一些,有人掌握的信息少一些。信息不对称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产生开始,主要用于解释市场的经济现象。
信息经济学中,一般把不对称信息分为两类,一类称为事先不对称,即在签订契约或从事交易之前就存在不对称信息,由此导致的问题称为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例如著名的“二手车问题”,在以个体为主的交易市场内,二手车的买主通常无法准确评价车的质量,于是买主愿意支付的价格只能反映市场中二手车的平均质量,即介于次品车的低价值与好车的高价值之间;与此相反,二手车的所有者非常清楚自己车的质量,如果是次品车,车主非常乐意按照买主愿意支付的价格售车,然而如果是好车,车主明显知道买主低估了车价,因此可能不愿意售出。因此逆向选择的结果是,好的二手车从市场中被淘汰出去,市场中充斥劣质的二手车,市场运作效果自然很差。另一类是事后不对称,即在契约签订后才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这些往往涉及签订契约后不可观察的行为,这类情况产生的问题称为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比如说,当某人加入某保险公司的车险,任何事故损失都会得到全额赔偿。那么开车人就会改变开车习惯,比如闯红灯、不系安全带,同时保险公司很难同步监管,由此导致发生事故的概率提高,而保险公司赔钱的风险加大。
由此引申到公共管理领域的经适房分配中,我们也不难看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危害。先看逆向选择现象,那些希望转卖获利的恶意申请者最有申请积极性,由于经适房供给方(政府)未完全掌握申请方(市民)的有效经济信息,因此存在着明显的信息劣势。在具体申请入围博弈中,申请人能够且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以增加获得房屋的机会。在保障房资源量既定的情况下,产生了双方的逆向选择,恶意申请人获得经适房,而更多的诚实申请人被淘汰出局,进而引发严重的恶性循环;同时供给方由于经适房供应的社会效果不理想,受到强大的社会压力,则倾向于减少甚至停建经适房。
再看道德风险问题。在申请方获得房屋后,并未将其用于自住,而是将其出售获得丰厚差价或转租获利,同时政府又因监管成本太高而疏于监管,因此骗购现象屡禁不止。再深入地看,经适房交易事后的道德风险问题将进一步加剧交易前的逆向选择,转售的丰厚回报(且在很大概率上是低风险的)将刺激更多的人去恶意申请,利用政策漏洞进行套利。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实践
在看到经适房分配制度难题的同时,我们更应当设法解决其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发挥制度的“正能量”。
1.“逆向选择”与“收入财产审核”
以信息经济学来看,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包括信号筛选(screening),即信息劣势的一方以一定成本收集有效信息以改善自己在交易中的不利地位。比如说,有车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要求在申请表中填写开车人年龄、婚姻状况、工作—住宿距离等信息。一般来说,成年人、有家室的,开车比较谨慎;工作单位离家近,开车距离短,出事故的可能性也小;此外,保险公司还可以查看开车人以往的事故记录。这样保险公司虽不能直接掌握被保险人的事故概率,但可以利用上述信息来进行区分。
具体在经适房分配环节,应该充分利用当前的信息技术优势,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加大申请人收入、财产等准入条件的审核力度,提升政府审核的实效。比如说,上海市近年来创设了行之有效的居民住房和经济状况两轮核查机制。对审查申请家庭的住房状况,主要通过全市房地产交易登记系统和公有住房数据库系统进行核查;对申请家庭的经济状况,主要通过民政、人保、税务、房管、公安、交通、银行、证监等部门信息综合比对的方式进行核查。其中,银行存款核查已覆盖全市51家中资银行及外资银行;证券信息查询已实现沪深证交所的信息全覆盖。在两轮审核过程中,政府掌握了较为全面可靠的申请者信息,申请家庭不符合条件的检出率分别达到5%和10%左右,有近8000户申请家庭被“筛选”出局,与以往依靠直观式核查方式的1%~3%检出率相比,大幅提高了核查的可靠性,对潜在的恶意申请者也起到了强大的“吓阻”作用。以此为基础,上海市不断扩大经适房的受惠面,动态调整准入门槛,经过连续3次放宽准入标准,目前准入条件为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5平方米、人均月收入5000元、人均财产15万元,全市住房困难的中等左右收入家庭,包括近年来落户的引进人才、青年职工等均纳入政策覆盖范围,实现了住房保障水平的可持续提升。
2.“道德风险”与“共有产权”
即使在信息经济学领域,道德风险问题靠单纯强化监管难以解决。在保险领域,保险公司总是希望投保人保护好自己的汽车或生病后仅用一些必要的药品而不是动辄就去就医。可是当保险公司提供全额保险的时候,这个目标就难以达到了,因为投保后的车主没有动力采取防护措施,投保后的病人也会尽可能享受医疗服务,甚至要求医生多开贵重药物。虽然保险公司能够通过观察到的信息来规定费率,比如根据大楼的防火、灭火设施完善程度来提供差异化的火灾险费率,比如外国一些人寿保险通常规定对吸烟者收取高出非吸烟者的保险费。但是毕竟对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难以观察,所以一般保险公司都采取让顾客承担部分风险、刺激其采取谨慎保护措施的“非全额”保险方法,同理还有劳动力市场中的折中激励机制——分成制(sharecropping)。
具体在经适房的机制设计领域,“共有产权”制度可以说也是类似思想的体现。所谓“共有产权”,主要依据在经济适用住房中政府的各种投入(如土地出让金、行政税费减免等)和购房人的购房款投入所占的不同比例,并考虑周边普通商品住房的房价,设定政府(住房保障机构)和购房人不同比例的产权份额,并由双方在购房时通过合同事先约定。在购房人自住时,住房保障机构让渡名下份额的“使用权”,使购房人享有完整的房屋“使用权”,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困难;购房人5年内不得转让房屋,5年后按规定上市转让的,住房保障机构作为共有产权人有优先回购权,并规定购房人和保障机构按各自的产权份额分配上市转让收入。
“共有产权”的运作机制,实际上是模拟市场价格的办法,将政府划拨土地、减免税费等形成与市场同质商品房的差价部分,转化为政府的产权予以持有,并在上市转让环节有效压缩了申请者投资获利的空间,价格信号清晰明确,退出机制便于操作,防止了社会公共资源流失,且政府监督成本明显降低。同时,还应看到,由于“共有产权”模式大大降低了恶意申请者的套利空间,从事后环节形成了对恶意申请者的负向激励机制。
总体来看,“共有产权”模式是当前比较有效的防止经适房交易后道德风险的机制,且合情合法,利远大于弊。建议在即将出台的国家《基本住房保障条例》中予以进一步明确,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3.公开透明
西方经济学分析范文5
1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与针对性不强
我国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医学统计方法课程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医护类专业学生医学统计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上,高职院校受本科医学院的影响比较深,一直以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为蓝本,选择基本的“医学统计方法”进行教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指标计算、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但一般将重点放在抽象概念的讲解、公式的推导、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假设检验等方面,而且在内容的组织上也比较零散,没有一条前后贯穿的主线,也没有考虑学生毕业后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结果另文报道)显示,医护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后主要用到的依然是上述的基本统计方法,但问题在于他们普遍不知道怎样正确选择统计指标和统计推断方法,以及如何准确解释和表达出统计分析结果,而统计学中的概念、公式和统计指标的计算(多采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处理)等内容几乎没有用到,这说明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存在内容选择上的缺陷,针对性不强,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2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对于数学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来说,公式繁多、概念抽象和逻辑性强等因素的存在而使医学统计方法的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目前高职院校医学统计方法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原则,师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最常见的形式是先介绍统计原理,接着讲授统计公式及其推导,最后举例说明。其最终结果是将课程的重点引向统计学中的计算上,把医学统计方法当作“数学”课来上,而忽视了学生统计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当前,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采用SPSS软件分析统计数据,这在客观上要求各高职院校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和SPSS软件教学。王春平等[4]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统计原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对内容进行认真裁剪,只是将教材内容照搬到课件上,将黑板变成“白板”,没有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多媒体教学尚且如此,遑论采用SPSS软件教学了。虽然有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软件,但所占的课时比重太小,可仅看作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小小的补充。
3忽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医学统计方法对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来说,只是日后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主要用于对医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科学的结论。鉴于此,我们更应注重的是医学统计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受本科院校的影响太深,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全面性,轻视实践教学而导致实践学时安排很少,而且实践教学内容多为单项技能训练,而非综合技能训练项目,忽视了对学生统计学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戴士弘[3]认为学生的能力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老师讲授获得的。由此可以看出,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只能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二、解决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主要问题的对策
1深入调查研究,重新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课程教学目标虽说从属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它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样,都应涵盖职(执)业资格证书、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岗位迁移三个方面所需的相关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尤其要突出能力目标,因此在制订课程教学目标前,必须认真研究医护类专业近几年的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积极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跟踪毕业生成长轨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涉及的医学统计方法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就可以制订出针对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样的课程教学目标既侧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又包含了执业资格考试所需的一些基础知识,同时也兼顾了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需要,指向明确,能促进学以致用,这就从根本上为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指明了方向。
2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接下来就是要思考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问题,不仅要实现,而且要实现好,教学内容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不应囿于教材,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因为课程是有生命的、原生的,而教材是次生的,是课程生命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历史记录[5];同时要考虑授课对象专业上的差异,如护理专业除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一些常用统计方法外,还应增加护理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如量表研制与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等,充分体现出专业的特色。此外,教师还应对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合理裁剪、加工和序化,使它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如在介绍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将均数、标准差、方差分析和q检验连贯起来讲解,这样学生就明白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均数和标准差作为指标、这些指标如何计算、如何进行假设检验以及在多个均数总体上有差别时还需进一步通过q检验来判断两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这个过程实际上与工作中的应用过程高度一致。经过这样处理的教学内容逻辑清晰、前后贯穿、简便实用并且由易到难,但不失其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专业教师非常熟悉教学目标和内容,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教学内容。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应该做并且能够做好的。
3充分应用软件,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西方经济学分析范文6
【关键词】商品房价格 影响因素 政策建议
一、模型设定
(一)数据性质的选择
为避免数据收集产生的误差,本文选取了中国除台湾、香港、澳门、、上海等以外的29个省份的截面数据来建立模型。并在时间上进行了拓展,采用了《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三年全国各省商品房的相关数据。
(二)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以各省商品房平均价格作为被解释变量Y,选取以下几个解释变量作为其影响因素:首先,商品房价格成本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就是土地购置费用,当今土地的稀缺性导致了住房价格的不断上涨,两者之间为正相关关系。其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也是显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的购买能力成正比。经济适用房以微薄的利润保障了相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房,因此其对房价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商品房的施工和竣工面积反映了该省商品房市场供应量,由一般需求理论可知,实际需求量是由供给和需求函数共同决定的,与房价在理论上呈负相关关系。最后,由于经济、社会和政策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房价明显高于中西部,故引入虚拟变量D1,代表宏观区位因素。将其它影响因素归入随机扰动项μi,设定模型如下:
其中Y为各地区的商品房平均价格(元/平方米);X1为土地购置费(元/平方米);X2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3为经济适用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X4为商品房施工面积(万/平方米);X5为商品房竣工面积(万/平方米);D1为虚拟变量,中西部取0,东部取1。
二、模型估计
假定所建模型及随机扰动项ui满足古典假定,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如下回归结果:
三、模型检验
(一)经济意义检验
模型回归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土地购置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商品房竣工面积的增加,会带来商品房平均价格的上升;经济适用房销售面积、商品房施工面积的增加,会使得商品房平均价格下降。虚拟变量的t值显著,说明区位差异对房价有显著影响。其中X5的系数与预期不符。
(二)统计检验
(1)拟合优度:修正可决系数=0.920616,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
(2)F检验和t检验:由于F=167.2239值较大,说明回归方程显著;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为n-9=78时得临界值为1.991,其中X5不显著,表明可能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
(三)计量经济学检验
1.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与修正
利用Eviews软件,得各解释变量的系数相关矩阵,其中X1与X2,X4与X5的相关系数较高,其他不高。采用逐步回归法来修正,结果得到:
2.异方差的检验与修正
首先利用图示法进行检验,从中大致看出e2i随X1,X2,X4的变动呈增大趋势,因此模型可能存在异方差。然后采用White检验,根据回归结果得nR2=22.376226,在α=0.05下查x2分布表得临界值x20.05(4)=9.48773,因nR2=22.376226>x20.05(4)=9.48773,说明原模型存在异方差。最后选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修正,经过反复尝试发现以为权数效果最好,结果得到:
3.自相关的检验与修正
对样本量为87、4个解释变量的模型、1%显著水平,查DW统计表可知,dL=1.44178,dU=1.58141,模型中dU
综上所述,根据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的检验与修正,得到最终的结果为:
四、政策建议
(一)调控住房供给
房价的供给弹性并不大,反映出我国的房地产供给问题在结构而不在数量。因此,要着力于优化住房供给结构,一是要使住房供给适应需求,二是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二)规范土地供应,合理确定地价
土地购置费对房价的影响最大。地价决定房价,房价反过来又会拉动地价上升。目前,我国的土地供应不足,购买欲望却很旺盛,房价自然迅速飙升,因此,政府可根据对商品房需求量的预期来确定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