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网络暴力的感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于网络暴力的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于网络暴力的感悟

对于网络暴力的感悟范文1

[关键词] 职专学生;不良品行;纠正教育

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也不例外,在进行智育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目前,一些职专学生中存在着不良品行,这种不良品行违犯了社会期望和社会规范。根据职专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存在以下六种不良品行,下面一一做以探索,并提出纠正与教育方法。

一、吸烟酗酒不良品行纠正与教育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比普通高中学生小,人际交往多,吸烟酗酒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同学吸烟酗酒成瘾,以吸烟酗酒为美,认为吸烟酗酒有风度,有男子汉气质。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加强禁烟禁酒很有必要,第一,重视人文环境建设。学校争创“无烟学校”。在学校中要求学生不吸烟不酗酒,全体教职工首先不吸烟不酗酒,作他们的表率。第二,重视家庭环境,家长吸烟酗酒不仅危害自己,也容易使子女沾染不良行为,要教育引导家长要逐步做到不吸烟不酗酒,并严格要求和监督子女。第三,心理治疗方法,比如通过而造成火灾的电影故事和生活中发生的火灾危害,让他们产生厌恶心理。对有些同学以吸烟酗酒为荣是有风度的心态,应通过有效教育,使其改变价值取向,让他们知道吸烟酗酒是一种不良习惯,让他们明了吸烟酗酒是一种貌似潇洒实则害人害己的行为,有效防止学生的吸烟酗酒现象。

二、网瘾不良品行纠正与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遍及家家户户和社会各个角落,但是,网络在带给人们大量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存在大量不健康的网游、网站、网页对学生造成危害,比如,因迷恋网络造成视网膜裂孔、割腕自杀、家庭暴力、离家出走、仇恨老师、跳楼自尽等都或多或少发生过,针对不健康网游对社会及学生造成危害这一现实,首先应该有公共政策,而公共政策的制定应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受害者,限制淡化学生网游,使其健康发展。其次是要大力呼唤网络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产业道德感,关心学生的成长。

三、不良性行为纠正与教育

由于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加上心理和生理的特殊阶段,使部分学生产生性意识性冲动,如果引导不好,会产生不正当性行为。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生理教育,使其明确人生发育各个阶段的特点,了解人体生长过程中各种变化,使他们对性不产生神秘感。加强德育教育,严禁黄色、物品在学生中流传,注意观察男女学生之间是否有过于密切的行为,如果有的话要及时教育引导,使之明确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四、欺骗行为纠正与教育

职业学校学生的欺骗行为主要包括说谎和考试作弊。眼下不少学生说话行事不讲诚实,不起好作用,犯错或违规,可以堂而皇之地用一个谎言来搪塞;交往中违约失信,难有发自内心的愧疚和歉意。班主任调查处理偶发事件,最感迷惑或头痛的是:知情者不讲真话,目击者不提供实情,个别班干部会昧着良心,给那些损人利己者保驾护航。从中表明,孰是孰非,没有原则;诚实与否,视同草芥。那些有害集体和公众利益的违规行为,那些造成负面影响的不良风气,屡见不鲜;见了不以为怪,不予抵制,任其蔓延。对学生欺骗行为进行矫正,首先要进行诚实教育,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要让他们懂得诚实是心灵美得的一种表现。其次,减少欺骗产生的机会,这就要求在教育学生时,家长和老师不要过于苛刻,严要有度,教育要注重方法。

五、偷窃行为纠正与教育

偷窃的动机主要是物质动机或者说是物质利益,而且偷窃具有感染性,比如学生宿舍某同学丢东西之后,他会有意识的或报复性的拿别同学同样的或价值更高的东西。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严防偷窃现象的发生。偷窃行为的矫正,首先是教育治疗。对于职业学校学生这种年龄段来说,教育过程中就注意价值观教育和法治教育。价值教育就是通过价值观辨别的方法,使有偷窃行为的学生改变价值观,认识到偷窃行为的危害。法制教育就是加强学生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明确法律的强制力和威慑力,让法律约束其行为。其次,采取惩罚的方法,当学生有偷窃行为时,则给以精神上谴责、物质和活动方面的限制。通过以上矫正方式,逐步改掉偷窃行为,完善其人格。

六、暴力行为纠正与教育

职业学校的暴力行为在近几年发展越来越快,主要表现在学校中拉帮结伙,以大欺小,甚至在班级、年级、学校中形成小团伙或是学校学生和一些不良嗜好的青年相结合。他们经常以暴力行为威胁和欺负其他小同学 ,强索钱物,打架斗殴,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的教学秩序,也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使学校的发展受到不良影响。对有暴力行为的学生,应从其产生这种行为和基本原因出发,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加强个别教育,及时和家长联系,协同管理。第一,采取示范教育,让有攻击行为的同学生活在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学生群体中,比如采取调整宿舍、小组和座位,使其攻击对象消失,同时在示范教育的过程中,多让这些同学观察其他有攻击行为的同学是如何受到惩罚和批评的。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关心有加,及时给以鼓励,使之坚定信心争取去掉攻击行为。第二、创造非攻击环境,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家长协同。在学校中每天给他们以适当的学习任务和行为目标,并指定其与优秀学生和班干部做伴,并和家长联系好,让其放学及时回家,减少其在社会独立活动的时间。家长也可以和学校建立“情况联系卡”,以督促教育转化他们。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宜协调一致,从长远着眼,横下心来,创造优良的环境条件,营造育人氛围,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 拓宽他们的生活空间,要让传统美德在学生心田扎根,用感悟和体验丰富他们的人生,以纠正不良品行,培养合格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网络暴力的感悟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非主题文化;传播

一、非主题文化传播的起源

在现今互联网网页的浏览中,你不难发现很多以“非主题”命名的文化现象,如非主题涂鸦艺术、非主题摄影、非主题诗、非主题创作、非主题营销、非主题服务、非主题活动,非主题环境创设、非主题空间、非主题爱情、非主题公园、非主题风景、非主题聚会、非主题系列、非主题变奏、非主题城市、非主题模式等,作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传播现象,“非主题”文化传播正在网络上悄然流行开来。

如何界定非主题文化。从字面理解非主题文化应该是一种与主题文化相对的文化取向。虽然还没有人为非主题文化下过准确的定义,但我们从其表现特征上可以发现:非主题文化现象的提出是基于“像”大于“意”的理念,同时提倡“回归”自然,强调梁莠并呈、丑美相伴、多样生活格调生活旨趣包容的活动、艺术创作、感情交流和景观。它是对社会过于单一化意识的一种反叛,也是后现代主义在文化意识领域的一种表现。后现代主义从内容上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非主题文化继承了解释学反对传统哲学对本体、本质的追问,否认中心、整体性、认识性、客观性,强调主体对事务、对象的解释、理解,注重从主体出发而发生的主体与对象的意义关系。主张多元、主观和不确定。这也是为什么非主题文化强调梁莠并呈、丑美相伴、多样生活格调生活旨趣包容。

而后现代主义的代表罗蒂的反对真理符合论,也在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上成为很多人的理论依据。真理只是“我们最好加以相信的东西”而已。所以不要让真理再压迫我们了。我们相信与否是重要的,任何束缚都要被打碎。

作为另一位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德里达就认为要把一切都放在同一平面上,让各要素之间、等级结构的两极之间进入一个自由嬉戏的范围。所以善的、恶的、丑的、美的、不善不恶的、不丑不美的,正常恋人、同志、雅的、俗的、不雅不俗的、有个性的和没有个性的都能成为非主题活动的受邀者,德里达认为事物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先在的根本性特征或本质,一切都是变动的、不确定的,意义只存在于解释者的解释行为中,“阅读就是一种误读”。也正是非主题文化的巨大包容性,使很多非主题活动取得了主题活动所不可能取得的效果。

当然,非主题文化核心还主要来源于现代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利奥塔,他宣告:元话语已经过时,元叙述的社会语境如英雄圣贤、拯救解放、伟大胜利等已散入了后现代知识的杂乱的星空中,人们不再相信伟大“推动者”、伟大“主题”,人们只运用“小型叙事”,只相信后现代世界是一个“凡人”的世界。

哈贝马斯则竭力主张用谈话、沟通、理解来达到不同人、不同群体的一种具体的共识的过程。这也就是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十分活跃的理论依据。

二、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的表现与特征

哈贝马斯把生活世界看作为非主题的即没有通过理性和论证的世界。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救赎是通过交流、沟通和理解建立“新理性”,进而实现共识的过程。在哈贝马斯理论框架中,他把普通语用学首先定义为关于理想的话语环境的学说,他认为在理想的话语情境中:“所有参与者无保留地追求加强语义的语言目标,以便达成共识,为各人所追求的行动计划能一致协调奠定基础。”“共识的范围越宽,合理性就越大。网络环境显然是哈贝马斯最佳的理想的话语环境。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认为,网络构筑了“赛伯空间(Cyberspace)”,而在“赛伯空间(Cyberspace)”这个虚拟世界里,意味着对于每一位独立的个体可以有着一种与真实社会不同的放松的感觉、放松的心态,你的态度、你的兴趣、你的感受、你的交流与努力效果、彼此的理解与共识,直接可以决定你有无数的聚合与分离,在线与离线,创建与删除等等情况发生。而另一面,该空间的开放性特征类似于对物理空间物象性的理解:我们似乎没有能力想象空间怎么会是有边界的。正是这种开放性它也为个性化游牧与对话创造机会和可能。只要愿意,网络就是一个永恒“自由”的互动过程。“自由”的牵引者一是兴趣,二是对话后共识和理解,这种心情的自由是非功利化的心态,网民只有在这种心态中,才可以参与话语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才可以摆脱强制、统治、权力游戏等纯粹工具性和策略性的动机;才可以把那些潜在于我们的断言中的认知性的、规范性的、表现性的三种有效性要求区分出来,并且仅仅通过辩论达到这种区分;才可以使人们自由地就民主意志之形成、政策连续的基础达成共识;才可以达成一项合理的同意,这项同意可以根据进一步的协商进行修正。所以无论是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救赎沟通理论的实施还是哈贝马斯所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形成的非主题文化传播,必然借用网络获得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纵观网络传播,从搜索引擎到网站、博克、论坛,从点击、链接、超链接无处不留下非主题文化传播的影子。网络空间不仅有冠以“非主题”名头式的艺术创作、活动、组织和种类繁多的形式,还有很多隐性的非主题文化传播,譬如聊吧、网络小说、QQ、网络在线等形式,就是在这些虚拟交互空间里,网民通过聚会、对话、发图片、发帖子、作动作等方式,用生活中不常见个性化的语言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戏谑、调侃甚至使用黑色幽默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感受、感悟、理解和批判,用一种非传统的另类表达呈现在网友面前:它可能是直白而坦诚的,可能是率真而幽默的,可能是通俗而不乏创意的,可能是感性又很睿智的,还可能是开放又带有个人狭隘,可是无论怎样,网虫们在互动交流中决不乏个性的展示,决不乏民众艺术的诞生,决不乏共识的达成。在交流中,人本性的卸装、社会面具的摘下,“范跑跑”成为面向网民敢于自我剖析的第一人;在彼此沟通里,山寨版的《春晚》、《无极》也曾倍受期待;在彼此达成的共识中,“俯卧撑”、“林卡脖”、“刘内裤”、“杨不归”成为人们共同征讨的对象;而“打酱油”、“不怕雷到你,就怕?遄约骸庇直硐至巳嗣嵌酝?络舆论变身网络暴力干扰人们的现实私人空间时,网民“关我x事”的从容心态赢得了更多人的心理共鸣;“很黄很暴力”小学生很傻很天真的用语,则将网络“新道德”问题提到了一个高度令广大公众思考。而诸如“山寨家电,山寨明星,山寨建筑、山寨现象”、“正龙拍虎”、“不能太陈冠希”等网络流行语所构成的另类网络对话与文化传播,既是非主题文化传播的网络表现又展示非主题文化传播的网络特征。

除了直面生活另类的表达、对话、沟通和理解性的非主题文化网络传播之外,在艺术创作方面的非主题文化网络传播又呈现自己独特的风景。

有的网络艺术家在谈“非主题内涵”时,就明确反对创作时意义的导引和解读,他们认为“非主题内涵”躲避了“意义”的预设,从而让镜头“发现”了人眼所忽略了的部分,而这也正是摄影之所以成为摄影的意义所在。于是我把纪实摄影的文本特征定义为——“非主题内涵”大于“主题内涵”,在网络上我们看到有的读者把现当代梭罗《种子信念》看作为“非主题化、自然化、境域化”作品。他们是这样评价梭罗《种子信念》的,作者所观察的植物以种子传播的各种情况,细致敏锐到了入“微”,而白描和纯真到了“素以为绚兮”(《论语,八佾》)的地步。它也不同于一般植物学家的著作,它里边的那种内在的闲静与飘逸可与陶渊明之作相比。所以,它对于我来讲是非主题的、自由的和引发生命感的。读它让你做久违了的美梦,平和的、稚气的、慢节奏的、不隐藏着阴谋诡计的。读某些文化作品其实对人的精神无益,催人老;而读梭罗的书,让你复原,让你又感到幸福的可能。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非主题”创作是很难用单一的思维去诠释的,它具有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强调的不确定性、异质性、无序、平面化等特点,如果我们非用整体性、确定性、权威、统一性去诠释作品,只能是误读和无功而返。“非主题”创作呈现给我们读者的往往是情境、灵魂和归宿,是浑然一体的感受和感悟,是超语言的,也是灵魂的交流与沟通。所以网络成为“非主题”艺术创作传播的间接渠道,但同时“非主题”艺术创作又为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丰富了内容和改善了审美趣味。这也为“非主题化”文化传播迅速在网络走红奠定了条件。

三、非主题文化传播的本质与走向

有人把“非主题化”放在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地位,认为主流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大众的潮流。非主流就是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讲究符合自己心性、个性的创作、态度和表现,而非主流就等同于“非主题化”文化。还有的人把非主流、非主题文化看做是一种体验,而作为一种体验。必然要经过行为主体的感觉思考与行为。相对于湮没于共性的芸芸众生来说,非主流、非主题意味着对个性的强烈要求。其实人皆有个性,但是在弱化个性的现有社会体制中,一直表现的很微弱,那么要想突破,就需要有一个环境,有一份勇气,甚至说有一份勇于孤独的勇气和魄力,那么网络环境就催发尚不足以突破自身的谷壳绝大多数个性种子的生根发芽,也许有一天他们就会从虚拟世界走出来。来到现实世界开花结果。所以说,个性的表现,不是每个人都有,但在网络世界,也许每个人都会长出自己的“脾气”。

对于哈贝马斯来说,非主题文化是不具备他所谓的有效性的,是需要理性与论证的过程。哈贝马斯所认定的有效性即理论话语涉及我们命题的真实性,实践话语与我们行动的公正性相关,而审美的话语着重在我们能真诚地表达我们的情感。但是他同时又说:规范的、文化的,私人的世界是非主题,这三个世界是我们意义的根源,也是科学、道德、法律、艺术的母体。从他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哈贝马斯为了“新理性”的重新建构,他与其他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们是有着思想差异的,尤其对解构而不建构他是不赞同的。但另一面他为了建构使他又回到了他们所批判的工具论中来。

但无论怎样,哈贝马斯把非主题的世界看作是艺术的母体,那么非主题文化传播的本质显然是屏弃社会人为功利心态的纷扰,屏弃单一意识的导向,回归母体寻找艺术之源的元态生存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表现形式,其目的显然想找回被异化自我,找回原生态的创造力,找回可以自由思想想象的情境。当然,非主题文化在这个基本框架中又衍生为有元生态氛围的非主题环境,有元生态感觉的非主题活动,有自然那种轻松怡然感受的非主题小说等。

非主题还是非主流文化都应该保持它的活力。这个活力不是指其存在与否或正在运行与否,而是指其创造的能力。而网络空间正是创造力挥洒的乐园,今天非主题还是非。主流文化能够在这个空间里流行,就证明非主题还是非主流文化还不乏活力,反之很多非主流的事物,一旦失去其创造力,尽管其形式仍然是非主流的,那么只有两种结局:一、消灭;二、被同化。比如嬉皮士风潮,一旦失去了其特定的历史创造力,不能与时俱进的发展自己的理念,也就逐渐沦落到一种时尚了。

对于网络暴力的感悟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教师干预;措施

现代社会随着竞争机制的引入,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和就业求职等方面压力和冲突不断的扩大,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逐渐成为了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但对于心理危机有的学生会用逃避和忍耐的方式对应对它,从而使得危机侵袭的更为严重,然而这时就需要教师来干预解决了,教师是学生在外接触最多的,教师的干预措施会发挥和好的作用。

一、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一)心理危机的种类

首先,情境性危机;指的是突如其人或者是难以控制的危机。如突然的人亡打击,交通事故,自然灾害,这些危机都是强烈性和突然性的,随机性较大,但给人的打击和造成心灵创伤也很深。其次是发展性危机;指人在正常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有急速性的转变所产生与他人不同的异常反应,如性心理危机,升学危机等。大学生的发展性危机变化急剧,但时间比较短,消极现象的产生也会常有的,如厌学,情绪冲动和人际冲突等,如果能顺利度过这个阶段,不管是人还是心理都会成长的很快。最后存在性危机;指的是一些人生命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故,从而导致此人内心的焦虑和冲突,也可说是内部压力危机。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分析

1. 客观方面。首先,青年大学生在当前社会的巨大变革中承受着多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有的来自社会,有的来自价值观,有的来自生活事件压力,有的是角色冲突等压力。这些压力一些适应力较差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社会的急剧转型,科技和经济水平都在不断上涨,不止大学生好多当代人都自我陷入了一种心理困境,越来越没有把握自己所想要追求的目标。对于这些大学生可能会有更多的体验痛楚和深刻的感悟。其次,现代媒介的影响。网络已经成为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交手段,有的人往往会因为这个虚拟的网络空间产生心理变异,如上瘾,自闭,和现实脱节,自我封闭等情况。网络有时还充斥着暴力等内容,一些大学会看过之后沉迷于另外一种世界或产生滋生暴力倾向。一旦现实和网络没有很好的融合,心理就会失调,从而产生心理危机。

2. 主观方面。首先,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有的学生在高中的时候是不管是学习成绩还是人际关系都是佼佼者,在步入大学之后,不同层次的学生多聚集在一起,自己的水平可能也会被别人超过,心理开始产生不平衡的状态,就会开始出现人际关系不良等现象。常常会自我否定,自卑北关等问题,随之产生心理危机。其次是人格因素;大学生最容易发生心理危机的有两种类型,胆汁质和抑郁质。胆汁质的人格特点是暴躁,冲动,敌对。在心理失调的情况下会出现一些攻击行为。抑郁质的人格特点的是抑郁,内向,退缩等情况。严重可能会出现轻生的行为。再次个人心理发展的矛盾冲突;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就在青年大学生的那个时段,心理结构不同会使发展也各异不同。对问题的认识有的过于片面有的过于全面,有时深刻,有时肤浅。有时在自我的意识中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如独立性与依赖性共存,现实与理想脱节等,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

二、高校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措施

当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教师作为学生在外接触最多一个人,应该及时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争取让学生的心理回到正常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危机心理评估。首先,教师在得知学生发生了心理危机之后,应该先了解学生受影响的程度,通过观察谈话,发现这名学生处于心理环境当中,先把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进行确定,还要看这名学生能否主动找老师去交流,因此来评估他的危机等级。并与学校从事学生心理辅导的教师进行协商讨论该怎么应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并给予出一个相对有效的办法,再联系学生的家长做辅助配合。教师在获得危机情况之后,应该学生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以准确诚实和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告知。有关危机应对的教育信息也应该及时提供给学生,不要加深学生心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二)信任,鼓励等多种措施。其次,还有建立信任,这是解除学生心理危机的前提。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都比较敏感,脆弱,教师不能直接批评他适应能力差,也不能表现出过多的敏感和同情,致使学生心理危机进一步加剧。而是通过行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支持和帮助,如无条件的接纳,真诚和尊重的态度。安抚学生情绪的同时和他建立信任关系。还要给予多更多倾诉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倾诉时间完全是建立在双拼信任的基础上,要对学生多加鼓励;有的心理危机可能是在某件事情心理别扭,这时需要的可能是别人的鼓励和细心的分析,在鼓励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角色调换,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并给他提出建议,而不是替学生做决定。还有将乐观的精神和希望传递给学生。如果患上心理危机的学生是一名学习较好的,教师应该他感兴趣的学习方面去引导,逐渐化解学生内心的危机。要让学生时刻充满自信,相信自己在面对心理危机的时候有能力去解决它,给他希望,让他失衡的心重新找回平衡点。

(三)开展心理教育。最后是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学校的平台来向学生普及和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扩大影响力。多鼓励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中来,让学生这个过程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或让患心理危机的学生担任心理教育的宣传员,相信在不断和心理健康教育接触,学生患上心理危机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三、结语

总而言之,心理危机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件不可轻视的事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要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应该认真对待学生发生心理危机的情况。果断又熟练的心理危机干预,可以促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回到正常水平,在经过干预治疗后,不仅学生的心理会更强健,给予心理危机干预措施的教师心理也会更健全。

对于网络暴力的感悟范文4

关键词:网络语言;影响;规范管理

十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它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新生事物,了解网络语言并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对于当前文化建设十分重要。

一、网络语言的概念及产生的背景

据《人民日报》报道,1982年9月19日11时44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斯科特·法尔曼在一个互联网电子公告板上第一次使用了微笑符号“:-)”。这个由一个冒号、一个连接号、再加半个括号组成的符号,现在已成为最为流行的网络语言之一。

什么是网络语言,《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对“网络语言”这样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也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狭义上指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本文主要探讨狭义的网络语言。

有社会学家认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既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带来的新观念的社会背景,也源于网民们追求标新立异,以及网络交流所需要的迅速、简单传播的特征。网络世界是一个推崇个性、追求创新的世界,有人创造,就会有人欣赏。网络语言轻松幽默的风格,更是迎合了紧张忙碌的现代人放松身心的需要。但不可忽视的是,网络语言在拥有诸多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语意模糊、不合规范、过度求新、沟通困难甚至粗俗低下等问题。因此,规范管理需要仔细研究网络语言对我们的影响。

二、网络语言的影响

通过对全国10多万青年的调查研究,调查报告显示,青年人最爱说“晕”。青年人的十大流行语依次是:“晕”、“有没有搞错”、“OK”、“哇噻”、“随便”、“气死我了”、“酷”、“囧”、“没劲”、“雷”。像“晕”、“雷”、“囧”“萌”等都是最初在网上流行的网语,从网上流传到现实中,说明青年人受网络影响越来越大。

网络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不少负面效应。

(一)网络语言的积极影响

1.网络语言丰富发展了现代汉语

网语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有其生存的空间以及相对固定的使用群体,它的存在自有理由。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它本身也凝聚了许多文化积淀。通过语言,人们表达情感,交换观点和认识,共同促使语言走适应社会发展的道路。同样,语言不是静止、停滞不变的,是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网语的形成与发展同样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对于目前流行的网络语言,也不能一禁了之,不仅要区别在哪些场合和时间可以使用,也要区别哪些网络语汇适合吸收进入汉语言,毕竟语言是随时代而不断丰富进步的。

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主任周洪波认为,语言不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简单、封闭的静态系统。事实上,任何新词语都是新事物、新概念的反映,只要时代在前进,新语汇的出现就是必然的,而新语汇的出现,又是对传统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前几年出现的“理念”、“互动”、“透明度”、“脱口秀”等词语,已被一些汉语词典所收录。所以如今的一些网络新词语,如网虫、黑客、伊妹儿、灌水等,也会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

网络语言不是洪水猛兽,“年长的人肯定不适应这种方式,但对青年人来说,语言有了新鲜感。”作为“新新人类”的代表,“80后”作家沈嘉柯认为,网络语言并不会对传统语言产生冲击。虽然网络语言貌似艰涩,实际上不过是以通假、谐音等方式将原有的语言重新表述,依然遵循汉语语法规则,不会从根本上破坏汉语的纯洁性。不过,单就表现形式和表现力来看,网络语言在相当程度上确实是对传统“规范”语言的颠覆和“革命”。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的手段,其最直接的目的是交流信息。网络语言丰富生动又极具表现力,使得人们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中大显身手,酣畅淋漓且不乏创意和生动活泼,同时还进一步激活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为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创造宽松的环境。

2.网络语言丰富发展了大众文化

在以“网络、多元化、现代性”为关键词的当代社会里,以“网话文”为形式、草根书写为特征的文学转型正在悄然发生,网络流行语即是“网话文”中的典型代表。网络流行语现象作为“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的文学”,以社会事实的身份,拉开了网络媒体时代文化转型的序幕。以流行语为代表的网络语言及所体现的公民社会的文化价值已经成为当前文学转型的重要信号。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鲜明的特征。网络流行语专注的是个性化的表达,强调以个体为中心的思想和情感宣泄,而这些流行语一般都是“一鸣惊人”,具有较强的“创造性”;这些流行语言诞生之时,创造者和传播者往往求新、求异,更注重眼球的吸引力和语言表达后的影响力;这些流行语言反映出的文化潮流具有强烈的求炫、求奇的文化影响心理。网络流行语来源于大众文化,又实现了对精英文化的改造。特别是网络流行语对精英文化的另类诠释,更使得精英文化背离了其最初的意愿,向着搞笑、“雷人”、夸张的方向过渡。因此,网络流行语言所反映出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主流偏离性。

网络流行语将普通语意中的词汇、短语、句子甚至是名言,进行了网络化的加工,变成一种具有特定的文化审美价值、感情抒发价值和消遣娱乐价值的精辟语言,实现了在网络语境中对传统语言的再造。而与此同时,一些经典的诗词名句、名人名言,甚至一些“高深”的术语等,经过网络的普及和流行化的再造后,逐渐增添了娱乐、狂欢和调侃的味道,精英文化逐渐走向平民化和普适化,而网络流行语也逐渐从主流文化中吸取养分,成为一道风景、一种特色。

近些年的网络热词也呈现某种变化趋势,一开始通过概括新闻事件诞生了“打酱油”、“躲猫猫”等一批热词,渐渐出现一些关于民生话题的词语,如“豆你玩”、“蒜你狠”等,形象地展示出食品接力涨价的现状和群众的情绪,“楼涨涨”、“楼歪歪”等表现出人们对房价和房屋质量的关注,还有一些人们生活状态的描述,如“恐聚族”、“橡皮白领”等,还出现“很黄很暴力”、“我爸是李刚”等热语,以及梨花体、咆哮体等新文体。

常年关注网络流行语的专栏作家黄集伟认为,在信息透明度增加之后,当人们发现这个世界有很多不完美的事情,由于无力而郁闷;从发泄个人的压力,到关注公众及不同群体的社会问题,网络热词感知并记录种种社会心理和民间情绪。它选择颇具自嘲和无奈意味的网络语,如“被××”,戏谑性地使用反讽,有的搞笑、闲扯,甚至没有任何意义,如“神马都是浮云”等,形成情绪的传递和集体宣泄。

对普通网民来说,三五个字组成的网络热词,通过形象精炼的描述、恰当鲜明地总结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方便记忆搜索。这些热词类似于“点穴”,记录基本的社会风貌,以及人们的生存状况、希望和无奈。

(二)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

1.网络语言影响现代汉语的规范化

挑战汉语规范化。网络语言是在特定环境下使用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现代汉语的丰富和发展。但是,它毕竟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新兴的词语层出不穷。五彩缤纷的词汇和超越常规的语法,如今不仅流行在网络中,而且已经走进现实生活中,给汉语的规范带来挑战。竟然有战士用网络语言写入党申请书,网络语言在青年人中十分流行,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如何对它们进行规范,实在是一个大难题。许嘉路在《文汇报》中指出“规范并不能阻止语言的发展演变和出现一些奇怪的语言现象,当然也就不能保证出现新词新语新说法人人都懂得,不进行规范当然不行,过分强调规范,希望纯而又纯也不行。”汉语规范对语言工作者和教育者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2.网络语言影响沟通和语言表达习惯

作家白先勇在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一是受西方语言冲击,汉语被严重地‘西化’,其二就是受到网络等大众文化及现代传媒的冲击、渗透与同化。青年人思想活跃,接受力强,但由于知识面相对狭窄,驾驭母语能力较差,辨别能力不够。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以限制,就可能影响青年人的文化修养和对传统语言的感悟能力。

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太大,如不加以约束,不仅会容易影响青年人的语言使用习惯,还将对沟通造成障碍。有人说:“网络语言以其便捷快速的输入方法受到年轻网民的青睐,这可以理解,但是语言的使用应该受环境限制,离开了网络这个平台使用网络语言,有失妥当。”

三、网络语言规范管理的措施

首先,应该尽快制定网络语言的规范管理方法,包括网络词语的规范要求等。加强网络立法,从法制上对网络语言进行疏通和引导。对“网语”进行大规模清理与整顿,严禁在网上说脏话,写脏字以及建议不要生造模棱两可,表意不清的“网语”。

其次,要提高青年人的语文素养及语言运用能力。一方面积极地学习和接收符合新时代规律的网络语言,并可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另一方面又不忽视传统语言的学习,并认真区分两者的使用场合,使用领域,决不乱窜,避免造成语言混乱现象。即应具有深厚的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言规范意识,良好的语言素养和语用能力等。

对于网络暴力的感悟范文5

搜狐视频以3000万元的高价将《新还珠格格》的独播权收入囊中,创下了行业内电视剧独播版权费的新纪录。无独有偶,优酷以2500万元购入《倾城雪》的网络独播权,而PPS则以2200万元将《王的女人》收入囊中,乐视网也不甘落后的以2000万元将《后宫》买了下来。

酷6传媒上市了,优酷也上市了,如果不是世道太差,土豆网也上市了,然而这些上市的各大视频网站在生死边缘挣扎徘徊,苦苦为盈利挣扎,为高昂的电视剧电影版权而头疼的时候,被人们淡忘的六间房却早在2009年3月就实现了盈利。

在视频网站“不断”烧钱的表面风光背后,巨额亏损成为了整个行业的共同困境。酷6网暴力裁员的新闻将其在高额成本下的窘困现实暴露得淋漓尽致。同时相关数据显示,酷6传媒2010年亏损高达5150万美元,全年营收仅2030万美元,亏损额超过营收额的2.5倍。然而酷6网的亏损在行业内并不罕见,根据优酷2011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2010年同期毛亏损为1830万元;净亏损为4690万元。与此同时,正在准备第二波上市的土豆网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土豆网净亏损为7890万元,比去年同期的4520万元扩大74.5%,比今年第一季度的3.36亿元下降76.5%……

作为自拍剧先驱者的六间房,终究没有在电影电视剧为主打的视频网站中打开一片天空。尽管在“烧钱”的游戏中无功而返,作为六间房的CEO,刘岩始终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地探索新的视频模式,不断的依靠自己的执著为六间房寻找盈利的方向。

上市了不赚钱,不能套现,不上市反而却能够赚钱。六间房摒弃了中国互联网拷贝美国模式的魔咒,以秀场和游戏频道作为主打内容,定位“视频社区”,以直播内容为带动,将自己打造为内容第一宿主的视频媒体。不再为高昂的带宽发愁,也不再为昂贵的版权费用发愁,更不用为没有现金流而发愁,作为第一个实现盈利的视频网站,六间房整装后再度出发。

视频网“战”

时间追溯到2006年,中国网络视频元年。

2006年,中国宽带用户占整个中国网络用户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时以FLASH播放视频的技术也在2006年成熟,在WEB2.0的大环境下,造就了2006年成为中国网络视频元年。而也就是在这一年,有两三百家视频网站崛起,六间房就是其中的一家。

2006年1月,六间房重磅推出胡戈的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五个月后又趁热推出胡戈的另一作品《鸟笼山剿匪记》,2007年1月推出胡戈新作《007大战黑衣人》……这一系列炙手可热的内容令六间房迅速在群雄混战的网络视频行业脱颖而出。

然而,2007年网络视频行业出现的一系列变化,让刚刚崭露头角的六间房有些茫然。

2007年,随着上传用户日益增长的影视剧需求,网络视频行业急迫的需要解决播放影视剧的难题。然而,由于中国网络视频行业企业的系统架构都是基于短片基础上的,而每集电视剧需要播放40分钟的要求根本无法实现。

2007年的冬天,就在北京金源时代商务楼16层,六间房的会议室里,刘岩带领着他的技术团队,就怎样能够将电视剧在基于短片的平台上播放的问题研究了很久,最终,他们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采取连续播放的形式,将每一集连续剧剪切成5分钟左右的小段,再利用技术手段将这些小段视频连续播放出来,在连续播放的状态下,看不出任何的缓冲和衔接。而他们也给这种播放模式起了一个很时髦的名字――“专辑”。

“虽然这算不上是有技术含量的发明,但在当时却颠覆了整个行业。”刘岩笑着回忆道。在六间房推出专辑之后的一个月,其他视频网站也都开始采取了这种方式,他们完全沿用了六间房的设计和技术,甚至连名字也叫做“专辑”。

“连续播放功能的实现,相当于打开长篇影视这个行业大门的钥匙,六间房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大门,各大视频网站也蜂拥而至。”刘岩说。随着影视剧在网络视频行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视频网站也在不断上线,新一轮的行业洗牌产生了。影视剧讲求的快、新、全使得视频网站必须“砸入”更多的钱进去拼带宽、拼影片、拼内容。

对于刘岩来说,原本就将六间房定义为“分享网站”,因此他认为以影视剧为战场的这场战役已经偏离了六间房的初衷。“所谓视频分享网站,最重要的就是分享,而影视剧点播却违背了分享的初衷。共同观看它的人不需要相互认识和分享,只是各取所需就可以了。”刘岩说。

虽然断定影视剧播放是不适合六间房DNA的,但是当影视剧播放的大门被打开后,六间房也不得不向前走,然而每走一步都让刘岩和他的团队很不甘心,于是,他们决定只做一个跟随者,在影视剧播放的大潮当中保存实力,因为他们相信整个市场不会一直向这种并不健康的方向发展,一定会有新得机遇来临。

浴火重生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双城记》里的这句名言是六间房在2008年那个“寒冬”的真实感悟。2008年,金融危机横扫全球,资本大门紧锁,以资本作为后盾的视频网站也迎来了整个行业前所未有的寒冬。六间房没有在资本大门关闭前融到资金,这个“冬天”,对于六间房来说更加寒冷难耐。

裁员在所难免,六间房从250人裁到60人,每人只发70%的薪水,高管则更少。大家开始意识到是时候寻找一条新的生存之路了。痛定思痛,六间房毅然删掉了占流量九成的影视剧内容,而将公司定义为基于视频分享的“游戏视频媒体+在线演艺”平台。

六间房的全体员工,抓住了游戏领域没有核心视频媒体这一特点,进入游戏视频这一细分领域,迅速在网吧市场获得了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凭借着游戏视频这一利润增长点,六间房实现了“重生”。

“回过头来看,金融危机是一件好事,如果不是金融危机,我们肯定没有勇气删掉影视剧,因为毕竟很大一部分流量来自影视剧,金融危机让我们理智的去做我们想做的事。”刘岩如是说。

2009年3月5日,大家还沉浸在新年欢乐的气氛当中,而对于六间房的全体员工而言,这一天还有另一个特殊意义。六间房在这一天召开了员工年度大会。当CEO刘岩宣布,这个月的工资是用我们赚来的钱发给大家的,而不是过去我们求来的钱发给大家的时候,所有的员工都和刘岩一样热泪盈眶。

基于游戏视频网站,六间房找到了新的增长点,但这不是刘岩和他的团队的终极目标,他们还要寻找革命性突破的产品。2009年12月8日,秀场正式上线,成为中国最大的群众在线演艺平台,提供免费、开放的网络直播服务。秀场让所有身怀绝艺的“草根”表演爱好者都可以在上面开房间秀才艺,观看的网友可以向自己喜欢的“草根”演员们献上鲜花、啤酒等虚拟礼物,这些都是收费服务,这部分收入已构成六间房目前收入的最重要部分。

“秀场”突围

目前,六间房秀场每日直播内容总时长已达到5000余小时,每日上线人数200万。200万的上线人数,对于一个互联网公司来讲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一个拥有200万观众的舞台而言,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大了。

说到创建秀场的初衷,刘岩说得轻描淡写:“我们在探寻市场原始诉求的时候发现很多互联网题材都是宅出来的。六间房秀场的推出,也是基于宅的想法,设计一个大众在互联网上休闲娱乐的场所。”2011年第一季度,六间房的秀场栏目收入是2010年第一季度的7倍,同时秀场栏目的收入也占到整个六间房收入的50%以上。

六间房创新的秀场栏目令其在视频行业首家实现了现金流为正,而这也被同行看到眼里。据悉,56网、酷6网等一些网站开始完全复制六间房的秀场模式,甚至连六间房设计当中出现的BUG也一起抄去。“对于同行的完全复制,我们刚开始还挺气愤的,但是随后我们就释然了,毕竟这种复制是对于六间房的认可。同时,对于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六间房是能够应对的。首先,我和我的团队都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想的会比别人多;其次,其他网站都是产品经理来做,而六间房是我亲自在做,多年来,我每天依然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用户沟通产品细节。所以六间房不怕同质化竞争,因为我们的思维是原创的,别人可以和我们一样,但却无法超越。”刘岩这样为记者揭开同质竞争的疑惑。

未来,刘岩希望将六间房打造成为一个以在线秀场为核心的社区,将游戏视频也融入到社区当中,变成社区的一个频道。“视频行业每年都经历一个洗牌的过程,我认为今年洗出来的就是视频社区这个行业,未来一定会有很多大得视频公司将视频社区独立出来,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我们无疑将领跑这个新兴社区。”刘岩说。

对于网络暴力的感悟范文6

关键词:家庭;传媒;儿童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49-02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儿童生活的据点,是其发展的起点。然而,随着现代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变化,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我们家庭传媒环境的变化,则最能反映出这种变化。家庭传媒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不可估量,父母是儿童健康成长路上的中介者。怎样才能让儿童在接触传媒时“去其槽粕,取其精华”呢?笔者认为,作为父母,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作为中介者,父母要有所选择的与儿童分享、观看传媒

儿童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可塑性强,丰富灵活的传媒在丰富儿童精神生活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我们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也紧跟潮流跨入这个精神大餐。幼儿园的孩子几乎都会自己开关电视、电脑、手机,占一半的孩子会玩电脑、手机游戏。不难发现,儿童在学习之余的闲暇时间里自发地看电视、打游戏、看电影、玩电脑,既能学得某些知识,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充分展示其个性色彩。然而,儿童对传媒的理解可能会强烈受到周围社会情境的影响。作为父母,要有选择的陪着孩子观看积极健康的内容。有的家长把这些现代媒体当作孩子的“保姆”和“伙伴”,为了让孩子不缠着自己,就放任孩子长时间地、独自地看电视、玩电脑、手机等;为了让孩子把饭吃下去,让孩子边看电视边吃饭;对孩子所看的电视内容不作筛选,任由孩子随意观看;或者是为了自己要看电视节目,让孩子不加选择地跟自己看一样的电视……

其实,对于儿童看到的一些比较难理解或烦扰的场面,父母要及时进行解释,这有助于消除儿童单独观看时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如果,父母不注重参与,那么,孩子可能会在看到电视中暴力、性、攻击和其他不适宜镜头时盲目模仿,这在儿童的健康成长路上将是不堪设想的!反之,如果跟儿童一起看电视,就有机会对其中某些干扰的信息进行讨论和解释,增进亲社会或教育性的内容。例如,动画片《奥特曼》里的暴力打斗现象会导致孩子们在观看后精神紧张不已,《米奇妙妙屋》的内容生动有趣,孩子会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到有关数字,形状及逻辑思考等基础能力。作为父母,不妨有所选择的引导儿童观看一些好作品,促使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二、作为中介者,父母更要注重言传身教

古人云:“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在接触这些媒体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要从点滴做起,让儿童养成正确的姿势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应不超过半小时为宜,电视机要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声音也以适中略低为好,2岁之前的儿童尽量不看电视。看电视时,最好边上能开一盏小灯,晚饭后尽量不要让孩子看电视。周末,作业完成之后可以轻松玩一下电脑益智小游戏等。其中,要注意交流讨论活动相结合,利用一些主题,引导儿童讨论,提高其理解能力,帮助其理解内容、分享内容。如父母陪着并作适当讲解,看完之后让儿童重复一遍看到的内容,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可和儿童展开一场观后讨论,培养其辨别是非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增进亲子交流及情感。

对于一些传媒中充斥着暴力、凶杀等不健康的内容,则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习惯,所以,家长必须让其远离这些不良的土壤,及时了解儿童的情况。要善于结合传媒中具体发生的某一件事对孩子进行教育。如CCTV科教频道中的栏目《我爱发明》,是国内首个鼓励国人通过自己的发明创造创业的电视节目,传达“发明改变命运,智慧创造财富”的理念。家长不妨引导儿童一起观看,引导孩子学习他们走向成功的方法,即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感知坚持、永不言弃就会促使一个有理想的人走向成功。再如《人物》,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理念,关注富于奇思异想,敢于超越常规,勇于挑战极限的人们;关注重大事件的亲历者、目击者和为我们珍藏文化与传统的人们;关注在某些领域做出过特殊贡献却鲜为人知,而他们的创建正改写着我们的生存状态与思想方式的人们。对于这些有意义的人和事,作为父母,一定要引导儿童欣赏这些天才们奇特的灵光闪现,欣赏这些思想者深邃的心境物语,感悟这些先行者坚韧的身形步履。并及时与其沟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加以引导,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儿童在生活中有不好的习惯时要及时纠正,并针对其具体的表现采取有效方法和措施,与学校老师沟通,了解其在学校的情况,共同教育引导,这样才更有利于其更好的进步与发展。

三、作为中介者,父母要注重创造良好地家庭传媒环境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节罗姆·辛格认为:汽车也有它们危险的一面。但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会针对这一点教会孩子怎样过马路和怎样系好安全带,同样细致的责任心也应该用到传媒问题上去。儿童是作为家庭的一员而存在的,家庭作风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其行为和习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父母在要求孩子阅读图书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电视的声音、手机的声音、QQ的滴滴声、游戏的声音等,殊不知,这些会对孩子造成大干扰,定力差的孩子会“身在曹营心在汉”根本无法专心阅读,所以,父母拿起书和孩子一起阅读,凝造一个好环境,则是更明智的选择。如果,碰到不爱看书的儿童,父母可以充分利用传媒,如用手机、电脑下载音乐、古诗、故事等请儿童倾听,作为父母,要善于把这些传媒中的优点充分加以引用的孩子的生活中,而不是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自由观看电视、玩电脑、手机等,对其放任自流只会拉远与孩子的距离,影响孩子的成长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