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媒介融合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媒介融合发展现状

媒介融合发展现状范文1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U高校媒体是社会信息系统的重要分支,在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方面具有深远影响。一些学者就高校媒体媒介融合的宏观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对媒介融合和内涵与外延的认知

(一)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于1983年由美国学者I?浦尔首次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归纳了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等五种媒介融合的类型。

陶喜红进一步指出,“融合”这一概念与大众传播真正意义上的联姻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郑保卫、樊亚平、彭艳萍研究发现,“媒介融合”属于互联网兴起之初所产生的取代论和共存共荣论相互争论时期。这里所说的融合,是指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和平共处,联合发展,显然它与现在舶来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属于不同的概念。

(二)认识的深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新闻实践的不断发展,我国学术界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认知已不再停留于表面上的理解。吴海荣从研究个案出发,认为媒介融合既可指宏观的产业、人力层面的相对集中,又可指微观的新闻制作的各个环节的资源共享。⑴李红祥认为媒介融合的界定要从技术/软件融合、产业/市场融合、内容/服务三个层面加以界定。m蔡雯则认为媒介融合的深层次含义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推动下的通过新介质形成的各类型媒介的汇聚融合。

在表现形式上,媒介融合应该既包括硬的新闻实体的融合,又表现为软的媒介技术、管理体制的融合。王闻俊从动态过程的角度出发,认为媒介融合包括组织结合、收购合并、传播手段、媒介形态等四个阶段,孟建、赵元珂认为,媒介融合既包括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并购,并借此组建大型的跨媒介传媒集团;媒介技术的融合,将新的媒介技术与旧的媒介技术联合起来形成新的传播手段,甚至是全新的媒介形态。

二、高校媒体融合研究现状

相比之下,学界对高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相当薄弱。当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宏观媒介融合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研究。

(一)宏观高校媒体融合研究

张文莉研究指出,高校媒体的媒介融合主要体现在内容、终端、组织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作者认为,高校校园媒体应该从内容重整和组织重构两方面人手。在内容重整上,重视整体策划,注重互动。在组织重构上,组建全校统一的新闻管理机构,建设一支专业化、全能型的采编队伍。娄雷认为,高校的校园媒体资源融合,既包括不同新闻主体、经营主体的融合,也包括不同传播技术、传播方式的融合,在组织构成、人员配备、职责分工等方面相互协调,优势互补。

°高校传媒整合既符合高校媒体的发展诉求,又是当代高校宣传工作的发展需要。梁燕燕认为,高校传媒可探索构建“新闻中心——实训基地”模式,将新闻中心开放为高校新闻学科的实践教学平台,将校园宣传任务分解为高校新闻学课程的实训作业。此举既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传媒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同时又极大改善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困境。

(二)高校报网融合研究

高校“报网融合”是不同新闻主体、传播技术、传播方式的融合,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实现立体化的新闻报道、捆绑化的客户服务和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李秀芹认为,高校报网互动有利于校报与网络的“快”与“慢”、“容量大”与“容量小”、“交互性”与“单向性”的优势互补,是高校校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工作理念上,张碧红认为应该实现媒体的重心从报纸转移到网络,搭建读者网友的互动社区,通过打造“新式在线编辑部”、注重校园网事“深加工”、整合校园宣传资源等方面,推进高校“报网融合”创新发展。

赵立兵,杨宝珠研究了高校校报与微博的融合发展,认为微博等新媒体的及时性、现场性、互动性等优势,能够与高校平面媒体的权威性、深度性、全面性进行有效互补。在具体融合路径上,主要表现为“微新闻”、“微专题”、“微采访”、“微活动”、“微服务”等形态,推动高校校报的新发展。"

(°三)媒介管理融合研究

在媒介经营管理层面,高校校园媒介融合,有利于实现新闻业务上的资源共享,增强校园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赵明认为,高校校园媒体的融合应该从新闻媒体从业者及新闻工作体制人手,在新闻工作体制方面,整合校园媒体,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宣传部门在体制上保证组织运作。

王世华认为,从传播内容、组织架构与人员构成来看,高校的媒体融合远没有成功,作者指出,应明确现有媒体的主从关系,不同媒体形成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同时还要实现组织机构、运行模式与从业人员的有机融合,从理念、组织机构、运行模式、从业人员等多方面全力打造多媒体融合的髙校“全媒体”。

三、结语

媒介融合是当前学界的研究热点,从一开始被引人的舶来品,到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本土化研究,学界都有较为深人的分析,研究视角也十分丰富多元。相比较而言,高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过于薄弱,这与高校新闻媒体及其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匹配,而且与高校新闻媒体的实际发展状况不符。媒介融合是包括高校新闻媒体在内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所以有必要加大对该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对髙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融合研究等内容,呈现纵深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总体上数量不多,力度和深度均不足,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界对于高校的新闻媒体及其媒介融合领域不够重视。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宣传工作,巳经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工程。而高校新闻媒体及其媒介融合的实践发展,是这一战略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和学术研究。

媒介融合发展现状范文2

媒介融合的背景

媒介融合的推进对我国新闻出版行业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随着我国科学水平的进步,各种现代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广电以及通讯领域中,给传统媒介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另一方面,我国现在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潮流的发展使社会阶层更加碎片化,市场环境和观众对媒体的接受能力亦是如此,而媒介的受众也逐渐发展为给用户定制娱乐、咨询服务的模式,因此新闻行业的发展也应该符合大众的需求。

媒介融合下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现状

出版形态更加全媒体化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出版行业逐渐呈全媒体化发展。出版的物品可以用最传统的纸质,也可以用互联网、手机等设备进行同步数字的出版。全媒体化的出版是未来社会和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也给信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渠道。目前人们由于各种原因其实很少看纸质书籍,相比之下数字出版这种便捷式的阅读更能得到人们的喜爱,这种方式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便于携带。

出版主体更加集团化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各行各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下,出版企业也逐渐朝集团化发展,企业之间的并购、融资和投资也更加频繁,由此来组建一个更加强大的出版企业。集团的出现,一来是为了符合当下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二来也是当下市场竞争的结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行业与国外出版集团之间的竞争压力逐年增大,因此对于国内的出版企业而言,集团化的发展是非常正确的。此外,现在的读者对媒体内容和形式也有了不同的要求,所以只经营单一业务是很难满足发展需求的,传统出版业逐渐式微。由此可见,出版企业要想长久发展下去,必须做出必要的改革,向更加多元化的集团型企业发展。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出版行业存在的问题

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冲击

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2018年,国内数字出版行业的整体收入规模在不断增长,已经超过了8330亿元。这里面电子期刊、电子图书、报纸等传统数字出版收入占85.68亿,跟上一年相比增加了3.6%,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占1.02%,且依然处于下降阶段。传统数字出版物的占比和增长幅度相比于移动出版、网络游戏、在线教育和互联网广告等新型数字出版物都较低,可见新型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出版行业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目前出版产品的种类已经更加丰富和完善,但是仍然有部分问题。第一,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之间的发展存在矛盾,传统的出版转型缓慢,而且产品的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是以教材和教辅的出版为主。第二,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完全融入市场的自由竞争中。第三,我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中部和东部地区以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发展较快,西部地区的出版物种类较为单一,而且出版速度慢,导致了地区结构发展不平衡。新闻出版行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当下传统的新闻出版正处于生存危机中,所以转型成了当下行业需考虑的重点问题。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对媒体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促进传统出版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数字技术在出版行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数字出版给传统出版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随着数字出版的应用,传统图书的出版数量每年都在下降,纸质图书时代正在逐渐衰弱。而一系列的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书刊等数字出版产物正在不断增长。所以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出版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传统出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加快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提升我国出版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为出版强国。

调整出版产业结构

数字出版的广泛应用给我国出版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目前数字出版也已经超越了出版物发行和书报刊发行,逐渐发展为新闻出版行业的最高增长点。受互联网的影响,传统出版也表现出了积极的调整趋势,发展了更多的出版渠道,不仅能够降低传统出版的成本,简化出版流通环节,同时还能缓解数字出版带来的压力。

鼓励原创作品

内容的质量和创新是出版行业发展的基础,所以坚持走精品化的出版战略,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现在出版行业的发展现状被人们形象地称作“有高原、无高峰”。“高原”就是时代出版内容的普遍水平,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出版物堆积起来,就形成了当代产业的文化高原。“高峰”就是在高原之上更加具有特色、更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品。出版行业的发展,丰富了现代出版物的种类和数量,但同时也缺少了更加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作品。所以为了让出版行业能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新的产物出现,鼓励原创,坚持精品化出版战略同时还要尽量挖掘并培养更多优秀的作者,以及对市场需求的观察能力,提升我国出版作品的竞争力。

树立版权经营理念

版权一直以来都是刊物出版的核心,无论是以前的传统出版还是现在的新兴出版。在阅读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下,出版社也在逐步提高内容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加强版权经营的意识是接下来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在这个新媒体时代,版权的质量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出版的目的就是给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内容,对知识进行传播,所以版权理念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而出版行业对于版权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甚至比实际应用还多。作为出版社不要单纯的停留在版权概念上,应该将版权的经营理念以电视、电影、游戏、手机等多种方式进行呈现,给出版行业创造更多价值。

媒介融合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电视;新媒体;融合发展模式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速了媒体的发展与创新,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代表性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目前新媒体发展速度迅猛,正在不断改变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对电视等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利用新兴的网络化思维,令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深受广大人民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新媒体代替电视媒体获取信息。为了应对新媒体的到来对电视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应该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与新媒体技术进行融合,并且推出创新型业务,从而优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资源配置和信息传输。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我国新媒体技术虽然起步较世界其他国家晚,但是发展迅速,对传统的电视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探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与发展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键性区别在于新媒体通常以互联网、多媒体等高科技作为依托,从而实现媒体所具有的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功能。与此同时,随着当前社会中信息碎片化的趋势加强,智能手机和电脑等设备的使用率逐年攀升,每个人都可以利用手机、个人电脑等工具实现彼此之间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接收,因此社会中每个团体甚至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一种新媒体的组成部门。由于新媒体的技术依托,其传播方式以及时间选择更为自由,同时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更高的互动性,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多方面多方式的信息传播与接收。

与此同时,新媒体中进行信息接收的个人在选择上具有更高的自主性,如电视等传统媒体按照固定的时间播放相关的节目,观众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利用电视机进行观看,而利用新媒体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何时何地观看何种类型的自由,不必熬夜或起早观看自己喜爱的节目,这种特点便捷了受众对于时间的选择和调控,又促进新媒体的继续发展,形成新媒体发展的良性循环,而传统媒体进入了迟滞发展的误区,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传统媒体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各个方面的挑战,对传统媒体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这些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促进了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电视媒体技术的传播与发展提出了挑战,电视媒体一方面受到地域的限制,即使在我国不同省份的电视机通过机顶盒都不能完全接受到电视信号,其他国家的电视节目更难以观看,但是新媒体可以利用互联网观看世界各地的视频、网络剧等节目,其覆盖率明显高于电视节目,新媒体的内容中信息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观众在可以便利掌握最新信息的同时灵活调控观看节目的时间;第二,新媒体凭借互联网、卫星传播等技术方便了受众进行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方式,与传统媒体的被动接受信息不同,新媒体中受众可以不断接收信息、发送信息以及传播信息,具有更强的主动性,特别是目前一些视频网站上“弹幕”的出现令观众可以实时发送自己的感想,并与其他人进行信息共享,促进了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与传播;第三,传统媒体多利用视频和声音的视听感官传送信息,新媒体不仅利用视频和声音,还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文字、图像等传播信息,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如一些新媒体利用动画、漫画等元素制作游戏,更加增强了受众的参与度;第四,新媒体的产生必将影响电视观众的市场份额,由于新媒体的独特性,其受众必将越来越多,造成电视观众的流失,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新的挑战。

虽然新媒体的发展对电视媒体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也应该看到信息时代中的机遇,传统媒体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传统媒体信息资源的可靠性高和完整性高的特点与新媒体实时性强和自由度高的特点相结合,不断研发新的媒体产品,如在电视媒体的平台中加入互联网等信息时代的产物,将视听感官与观众的实时性感受充分融合在一起,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资源配置,形成优势互补,进一步进行传统媒体的改革创新,促进我国媒体事业的发展,走向新媒体时代。

二、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模式

电视媒体为了改革图存,其中重要的变革途径是与基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新媒体进行融合,以便形成取长补短的融合模式。电视媒体在把握信息时代特点的基础上顺应历史潮流,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电视媒体中,才能谋求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电视与新媒体进行融合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分别为手机电视和网络电视。

(一)手机电视

手机电视是电视媒体通过推出手机APP等形式将电视节目以视频的形式上传到手机APP中,利用手机作为媒介传输电视节目。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手机APP便捷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手机购物、手机订餐等业务不断发展,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自己的各类生活问题。智能手机具有便携的特点,在零碎时间中人们往往会利用手机APP消遣时间,手机电视则将手机的操作系统与电视节目的视频充分结合在一起,将本电视台中播放的节目同步到手机APP中,如果在特定时间观众没有观看电视节目,可以利用其余时间观看视频,便捷了人们观看电视的方式,同时还可以设置评论区和弹幕以供观众进行信息交流与传播。手机电视将智能手机的便携性、电视媒体中各类节目的真实性与新媒体的双向传播性充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电视与新媒体充分结合的良好模式。

(二)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立足于电视媒体的电视节目形态,并将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融合在电视节目中,通过建设电视台的网页、个人电脑软件实现电视媒体的改革与发展中,将电视中的信息通过网络的途径进行传播,充分将网络的实时性与电视节目的真实性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电视节目向网络视频的转换,人们可以按自己的时间合理观看视频。

目前,我国网络电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即最先构建网络电视的央视网、凤凰网后,地方电视台也不断推进网络电视的构建,逐渐实现网络电视不断推广、完善的过程。目前,我国网络电视的构建从信息技术和规模上看离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一段距离,特别是我国电视台存在覆盖率低、内容局限性强、互动性差等缺点,针对上述缺点,采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的网络电视应向高覆盖率、内容丰富、互动性强且具有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发展,实现“海量信息+双向传输+高度专业”三位一体的建设目标。因此在构建网络电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于电视节目信息量的要求,抵制电视节目存在内容空洞、剧情冗长等问题;构建双向信息传播要注意网络电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要注意电视节目的专业化以及网络构建的专业化,逐步构建以电视节目的视听信息为主,辅以信息双向交流的网络电视的高度专业化、高覆盖率、高稳定性的网络电视平台。

经过手机电视与网络电视的构建,电视媒体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加观众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增强了电视媒体的竞争力。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固地自封、不求发展的电视频道必将被历史所淘汰,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与机遇,传统媒体必须进行改善,将新媒体技术与电视充分融合起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谋求自身的持续发展。

三、促进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措施

为了进一步促进电视与新媒体的进一步融合,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电视与新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电视媒体的可持续发展趋势。本文将从健全网络电视产业链以及促进网络电视创新机制两方面进行探讨,对于网络电视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健全网络电视产业链

电视行业的产业链中,电视节目是关键内容,以卫星技术与机顶盒技术为依托,电视机为传播信息的媒介;而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产业链中,关键内容则为数据库中的视频节目以及周边的信息,其数据量具有较大的提升,技术依托为互联网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传播信息的媒介变为手机或个人电脑。在上述产业链中,电视节目多以免费但加入广告的形式出现,同时也有一些付费但没有植入广告的形式获取收益;网络电视的收益实际上与电视节目相似,通过在各类网络视频中加入广告或直接卖出视频换取收益,在收益上具有一致性,为网络电视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健全网络电视产业链有助于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在建设过程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构建网络化产业链,即网络电视的产出与运营均在网络中进行,特别是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使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视频的采集与存储利用网络实现,而网络电视平台起到播出或是接收节目的媒介作用,在网络电视的管理中均采用网络化的规范形式;第二,产业链中的生产方式应具有度特定,电视媒体可能同时播放一个节目或是在不同时间段播出相同的节目,由于网络电视的便捷性,在构建中应该将相同信息、相同内容进行提炼;第三,信息的多向交互,电视媒体主要是将电视节目传输给观众,尚未建设良好的观众反馈过程,网络电视中应该建设双向以及多向的信息传播方式,使网络平台的管理者了解观众的想法和兴趣,观众可以同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第四,生产领域多元化建设,电视节目主要依托节目的内容进行生产,而网络电视通常涉及到多领域,比如将网络畅销小说、网络游戏、动画漫画改编成电视剧或将娱乐节目、电视剧改编成游戏等等,实现跨领域的融合;第五,建设数据库资源,由于电视节目与网络视频仍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构建数据库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信息的交流传播,实现网络电视的个性定制、海量信息、高度专业和高度智能的网络电视平台,实现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建设网络电视创新体制

传统的电视体制中节目的内容较为单一、盈利模式单调、生产与经营方式落后,已经远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为了实现电视与新媒体的不断融合,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电视行业的发展,电视台必须对网络电视实行创新体制。

网络电视创新体制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创新网络电视的经营体制,网络电视的建设需要在生产、输出和接收等方面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统一管理,因此网络电视的经营体制必须进行创新,如进行特定节目付费业务、VIP除广告业务、构建游戏平台或自制网络剧等等,颠覆电视媒体仅依靠广告进行盈利的模式;第二,创新网络电视的传输体制,网络电视与传统媒体的首要差异在于传输的媒介依靠网络,良好的网络传输体制能够将受众的体验好感度上升,有利于网络电视的推广与传播,构建稳定、安全多向信息传输必将是网络传输发展的趋势;第三,创新网络电视中投融资体制,进行网络电视的建设中必须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以便建设大容量的数据库资源,目前我国电视台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利用网络化的投融资体制可以解决网络建设中的资金问题,打造完善的网络电视平台;第四,创新网络电视的管理体制,目前电视台广泛采用的管理体制电视产业现行管理体制是宣传、生产以及管理一体化建设,但是随着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管理体制已经远不能满足网络电视平台进行管理的需要,网络电视的管理更应该注重对于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各项职能的分工,特别是网络电视对于各类文化组织的管理需要不断进行改进,促进网络电视的规范性,在建设网络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市场中竞争形式、观众需求和产业链的发展,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高级的管理模式,改善传统的电视媒体在传播方式、内容、管理体制以及盈利模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促进网络电视平台的全方面发展。

四、结语

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是媒体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市场经济的大势所趋。电视台为了谋求自身发展,可以通过手机电视APP以及网络电视的构建实现电视媒体的直观性与新媒体的便捷性的充分结合,手机电视与网络电视的发展以“海量信息+双向传输+高度专业”三位一体为建设目标,逐步构建以电视节目的视听信息为主,辅以信息双向交流的网络电视的高度专业化、高覆盖率、高稳定性的网络电视平台。通过优化网络电视的产业链和建设网络电视创新体制实现网络电视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我国媒体行业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臻.电视与新媒体的互动融合[J].新闻传播,2015,(14).

[2]易绍华.电视的活路――数字化背景下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媒介融合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广播;新媒体;融合发展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之下,新媒体业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对于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应用新媒体,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速度也成为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典型的传统媒体,广播必须要积极适应现代化媒体的发展,优化节目生产力,降低成本,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下面就针对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1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现在,新媒体时代已然到来,它要求新旧媒体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它是一种复合媒体的形态,是在信息、通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综合运用图、文、电、光等立体全方位的展示传播,同时利用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手段传播。可不是单纯的各种手段的叠加,在 广告、出版、广播、电视、报纸等行业的全媒体发展呈现两种趋势:一是“扩张式”全媒体:丰富、扩展手段的注重。二是“融合式”全媒体,在丰富手段的同时注重其的有机融合。

2 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2.1 共存形势复杂

广播媒体与新媒体已经开始共存,共存形势复杂。广播媒体作为典型的传统媒体,有着稳定的受众群体,如老年人群体、有车一族等等,广播中的交通信息、新闻信息、评述等等都能够满足此类受众的需求,因此,广播媒体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广播媒体的记者素质水平较高,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广播“内容为王”的优势,除此之外,新媒体的发展对于广播也有一些依附作用,如,手机媒体中的新闻信息中有很多都是依赖广播媒体的;很多电台举办的节目,也实现了网站与电视台的即时点播与同步直播,与此同时,其节目互动模式也从传统的短信、电话发展成为网页互动。因此,广播媒体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2 融合模式多样

在传统媒体的发展背景下,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脚步也越来越快,就现阶段我国的情况来看,广播和新媒体的融合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就是建立相关的广播网站,发展独立网络广播事业;第二就是借助外力与其他网站进行合作,扩大广播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3 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3.1 提高新闻采集手段

广播记者在报道新闻任务、新闻采集的手段和写出来的新闻产品都相对单一,记者仅只根据实际事件,在消息、专访、通讯、特写等新闻题材上择其一,利用的技术手段只是电脑、录音盒相机而已,而新媒体的记者则需要具备多种功能。在面对多个传播手段须具备有复合的传播能力和符合的思考能力,在技能上,记者需综合采、写、摄、录、编等各种网络手段和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手段的能力。在专业素质上,记者需要对新闻做出快速判断,确定新闻主题,再从不同方面丰富新闻本身内容,快速的通过手机将核心内容上传给编辑,这些信息在通过编辑加工之后,即可发消息、通讯、图片,传到网络上通过广播的门户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平台多方面立体化全方位,让读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更加全面的生动信息,是新闻信息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开发,以适应各种不同读者的要求。

所以,新媒体的记者需要在新闻现场积极利用各项工具,如网站、手机报、视屏等,这对于记者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他们不再是单一的文字工作者,而应该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不是仅一次就能完成采访工作,而且要熟悉各种媒介类型的生产,利用多种手段去跟踪报道的复合性人才。

3.2 整合再造采编流程,实现资源的共享

原来的传统广播媒体都是各自一家,互不沟通,各自拥有自己单独的记者、编辑小组,自己的运作新闻的模式和经营管理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以单独的媒介进行新闻编辑,这些都不符合现下集团的集约化、流程化的要求,难以整合自身优势,形成竞争力和品牌。而新媒体的时效性和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表现于一体的特点,对信息有巨大的需求,如果采用传统的模式,必然会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

解决的方法则是要将各种新闻资源整合在一起,这就要建立一个能统筹各类传播渠道的策划编辑和的平台,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有效开发,这就是“新媒体”。借助已经形成了组织集团的采编小组和记者团队,形成一个“通讯社”,在此上面对所有的记者编辑培训。将文字、摄像摄影技术融合一体,这样就可以为各个媒体提供个性化的稿件服务,同时也实现了资源共享。不像过去的单一的平面的报道形式,全媒体时代需要将网络的广阔和广播、报纸的内容、手机的速度融为一体,共同搭建新的传播媒体平台,形成好时段、受众广、立体的信息传播的全媒体的新闻集团。

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和采编的流程需要更加现代化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支撑,目前较成功的就是“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它是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信息、互动、平台服务,这一系统实现了集团内部的内容、线索、策划、审核、用户、检索、数据库等编辑过程的统一管理,为资源的共享提供制度和技术保障。

“新媒体”的进程也对编辑这个角色有了新的要求。与传统纸媒的新闻编辑相较来说,新媒体时代各个媒体所需的稿件除特殊稿件能特别量身定制外,其他大部分的稿件往往是单一的。而这样同一个新闻事件,在广播电台、新闻网站、微博、手机报等不同的平台,对新闻内容的要求却完全不同。有的会侧重文字,有的侧重视频或者图片,有的要求权威性,而有的则要求短小活泼的新闻风格,这就要求新闻编辑的多媒体和制作能力。编辑小组要在那个和各方面的资源,及时和前线记者进行沟通,随时改变侧重报道的点、以及可能会用到的传播媒体,同时组织相关的背景和评论,从而形成内容丰富、鲜明层次的立体化的新闻报道。

新媒体的编辑同时还要掌握不同媒体的特点和定位,对素材进行加工,制作出不同的新闻报道,为避免不同的媒体内容却一样,编辑小组要更深入新闻活动,提前策划好方案,与前线记者进行充分协调和沟通,再把记者发回的素材筛选出适合各类媒体的报道,分析和制作,必要时进行二次编辑,组织其关联报道。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媒体就需要不间断地规划不同的活动,将广播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与数字媒体的亲和力、互动性有力的融合起来,再据听众的要求,开展各类线下线上的活动,聚集人气,方便用户。

5 结语

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必然的发展方向,只关注内容的时代已经过去,注重关注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意识当下主流。要想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广播媒体必须要积极应战,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高传智,谢勤亮.“第三条道路”与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体制改革:对现有广播电视体制缺陷的制度规避[J].新闻大学,2006(01).

[2]吴佳妮.媒体融合时代呈现的视听盛宴:从2010世界杯报道说起[J].新闻界,2010(04).

[3]师强.形式更新 内容创新 理念革新:用“三新”推进大连人民广播电台的新媒体发展[J].记者摇篮,2010(03).

媒介融合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媒介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可持续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研究课题《基于媒介融合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研究》

当前,我国广播电视已经进入从模拟系统向数字系统升级换代的重要阶段。中央明确指出2013年至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伴随着我国“三网融合”的快速推进,我国跨媒体人才培养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在这其中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媒介融合的推进。

一、当前我国媒介融合人才培养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思路上存在误区,一些概念及政策边界亟待廓清。一些人将媒介融合简单定义为传媒从业者跨媒体技能的培养,将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简单定义为广播电视媒体从业技能、网络媒体从业技能和书面媒体从业技能培养的简单结合,而忽视了媒介融合是多种媒体之间的聚化裂变反映,它催生了新的媒介理念、媒介形态、媒介内容、媒介运行机制等,带来的是媒介发展的革命性变革。它对传媒人才培养带来的是从理念、机制到内容的系统化创新,绝非是技术层面的简单叠加。还有一些人简单地将媒介融合定义为一个实践命题,单纯注重应用层面的技术融合、运行机制融合、所有权融合等的路径考察,对媒介融合的理论研究进路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导致媒介融合在实际推进中后劲不足。

二是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工作亟待加强,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理论储备需要进一步夯实。面对媒介融合快速推进的态势,我国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预研及理论储备工作明显滞后。当前只有个别高校对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方式、培养路径等在学理层面进行了关注与研究,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尚未形成有效对接,具有通用性、被相关高校所普遍认知与接受的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框架体系仍处于初步建设阶段,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不同层次高校分层化、多类型的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尚未进入大多数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视野。媒介融合相关要素在新时期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话语通道亟待疏通、话语内容亟待补位、话语效果亟待进一步彰显。

三是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现状不能适应媒介融合的形势发展需要。当前我国传媒单位中跨媒体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职后培训、传媒从业者自我兴趣迁移等方式来实现。媒介融合尚未作为一个专业开展普及性、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实践。在一些开展媒介融合试点的高校,也大都局限在相关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增加媒介融合背景、现状及趋势等的相关介绍,或者开设一些媒介融合关联题材的选修课等;设置若干研究课题,开展国际媒介融合最新发展动态及国内媒介融合现状、趋势等的追踪研究,提供媒介融合发展策略与路径的理论研究等。或者以教学改革试点方案等形式,在部分学生群体中开展跨媒体技能培养的尝试等。媒介融合专业的师资储备、培养培训力度亟待加强,相关教材建设等急需填补空白。从总体上说,媒介融合尚未作为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创新因素、产业发展的革命性技术创新因素发挥其对新时期传媒人才培养的创新引领及变革驱动作用,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辐射面、推广力度及现实绩效等都“乏善可陈”。

二、媒介融合人才培养误区形成的内在成因

媒介融合人才培养误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传媒教育与传媒产业发展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媒介融合对传媒教育创新的引领力、整合力、渗透力、发展力不足,产学研合作机制需要进一步梳理与完善。办学与市场发展相脱节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较为明显的弊病。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忽视办学实际及办学规律,简单迎合市场表面的发展态势,导致办学在战略方向层面出现误差;二是高校漠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与规律,在办学中墨守成规,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作为应用性专业,虽然从总体上说我国传媒院校与行业保持了密切联系,但是两者之间一体化、协作型发展格局仍然没有形成。主要表现在校企之间的合作仍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培训、学生实习等方面,尚未进入到传媒发展战略设计、管理架构与运行机制创新、传媒形态与传媒门类变革等核心业务层面,高校对传媒企业深层发展、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拉动作用有限,这也直接制约了传媒院校深度追踪行业发展动态,把握行业发展规律,适度超前引领、预判行业发展走向的能力,使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媒介融合的发展实际相脱节。即使我国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体制环境相对健全,传媒院校与传媒企业之间政产学研合作机制较为完善,合作成效相对明显的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地区,传媒变革的最新趋势投射到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上仍然有较为明显的滞后性,其传导机制过于复杂,反应机制的敏锐性有待提升。究其根本原因是在当前传媒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的态势下,传媒企业过度重视短期市场份额的博弈,热衷于挖人才、抢时段、买创意获取竞争优势,在人才梯队建设、长线技术储备等发展命题上关注不足,严重忽略了传媒院校办学对其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支撑力,进而造成传媒院校与传媒企业之间合作动力的流失,对传媒院校贴近行业一线办学带来了严重的制约。同时在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中,过分重视传媒企业主体与传媒院校之间的能动作用的发挥,政府调控、引领职能相对不足,在合作某一方出现问题时较易影响到整体的合作格局。传媒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办学机制的内在调适与优化能力不强,对于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紧迫感、使命感的认识有所欠缺,对于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系统规划性不足,在遭遇政策壁垒与行业藩篱时,破解体制障碍的勇气与办法不多,其重要原因在于当前的高校办学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分解了市场竞争对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压力,即市场对人才培养规格、质量的反响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直接转化为高校办学资源获取的压力。所以解决好校企合作的深层次问题,促进传媒人才培养创新与媒介融合发展现状的紧密结合,提升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水平不仅需要从战术上进行规划与布局,更需要解决战略层面的制度障碍及动力机制建构问题。

三、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制度创新的视角

提升媒介融合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传媒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最关键的是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与完善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制度体系建设分为战术与战略两个层面。战术层面主要解决基于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实施路径的保障体系建设,战略层面重在解决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深层动力机制建构及体制障碍破解的问题,建立起促进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在战术层面的制度体系建构中,当前需要做好四个层面的工作。一是疏通媒介融合进入传媒人才培养视野的话语通道,在顶层设计层面为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提供伸展空间。通过将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纳入党委、政府文化及教育决策的视野,为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提供政策支持与文化土壤。地方政府在区域传媒及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到人才队伍建设对传媒及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及保障措施等,尤其要关注好、回应好新形势下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问题,阐明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意义、培养目标、培养路径及保障机制等。同时,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到产业转型升级、新技术发展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在制度设计层面构建产学研贯通、面向市场、面向国民经济发展前沿,有效推进办学创新、提升办学质量的理念与机制。各高校尤其是传媒院校在制定学校“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时,要充分注重将最新的媒介及文化产业发展动态纳入办学视野,作为办学的重要权变因素加以考量,为媒介融合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提供制度空间。二是要厘清形势与要求,摸清规律,科学设计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方案。要科学分析媒介融合的走向,对未来媒介融合人才的需求数量、规格层次等形成全面科学的判断,作为编制人才培养规划、确定招生数量,分专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依据。在传媒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中,完善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定位、培养方式等系统化指标体系,为媒介融合人才培养提供清晰的路线图。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新”与“旧”的结合,要注重对传统传媒人才的培养方式、培养手段进行全面的总结与梳理,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新模式。要注重“快”与“慢”的结合,媒介融合人才培养不能一味求快,盲目追求“新奇特”的形式美感,要尊重培养规律,踏准产业创新的步骤,注重实效,注重衔接,分层次、分阶段地有序推进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注重“普”与“特”的紧密结合,在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要尊重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把握其通行模式与常态机制,同时又要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实际与办学特色,提炼有特色的办学内容、办学环节等,进一步提升传媒人才培养的效果,凸显传媒人才培养的特色品牌。三是要完善媒介融合人才的保障机制。完善师资队伍保障机制,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外有相关研究基础高校联合培养媒介融合专业博士生,在国内积极尝试开展媒介融合专业的硕博士教育,从国外选聘部分媒介融合的相关研究者与从业者,来国内开设讲座等,全方位涵养师资。推进业界与高校师资互通计划。高校具有传媒教育背景的师资去跨媒体业务经营较好的企业开展定期实践,积累业界工作经验,吸引、引进一批具有媒介融合工作经验的业绩精英,在经过一定时期的知名院校培训后,充实到传媒院校一线教学队伍,开展媒介融合的相关教学工作。政府和高校要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供优惠政策,确保能“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

在战略层面的制度建构中,要着眼于解决传媒企业和传媒院校合作的内生动力问题。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强有力的手段解决传媒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推崇“新奇特”的短期收视率竞争等,通过制度手段坚决规避媒介低俗,引导传媒企业营建绿色收视率,更关注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支撑。传媒企业要通过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企业发展定位、频道特色、人才梯队建设要求、设备投入规模及技术储备等,明确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创新路径等,比如联合开展创新节目形态研究、定向培养高端人才等。政府可以牵头组织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明确运行机制与原则,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政府在对高校的考核中,不仅要注重其办学规模等指标,更要注重考核其实际发展绩效,考核其增量中的内容构成及效益等。比如产学研合作收入是以重大行业创新成果的转化作为驱动还是以初级员工的培训收入所得;学生就业率背后所呈现的就业质量等。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将发展绩效与高校发展资源的供给与分配相衔接,真正激发学校发展的动能,促进高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媒介融合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无线局域网技术 发展现状 趋势研究

无线局域网络的应用和发展实现了信息技术在无线局域网络中的实际应用组合,通过对无线局域网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可以有效提升整体的网络应用便捷程度和网络应用效果,无线局域网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可以有效实现整体社会发展的技术动力发挥作用,了解实现社会推动的具体作用。无线局域网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可以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发挥研究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

1 无线局域网的内涵

1.1 无线局域网的产生

无线局域网主要是区别于传统网络光纤以及铜线形式的网络,传统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依靠金属介质更类似介质来进行网络资源传递,通过通过该部分媒介也可以进一步形成一个相互之间进行链接和影响的局域网络,但是该网络存在一定的网络缺点,就是对实际网络资源传递和网络传导拥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同时与现代的社会发展速度不想适应,有一定的地区空间和条件限制,会因为外部物理条件的影响导致传递线路遭受破坏,消耗很多的资源,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同时无线局域网也主要是因为克服了该部分和缺陷才拥有了广大的应用市场和应用优势。具有较大的推广和发展潜力。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就是企业的服务领域问题,现存的大部分小型企业都无法再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无线局域网络接入,同时也无法再每一台电脑上实现无线网卡连接,无法再企业内部实现整体协调,虽然实际运行速度可以保证,但是实际的企业内部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企业内部始终保证紧密联系,提升整体企业经营发展效率,节约缆线处理和连接实际成本。提升整体工作效率,节约了连接实际成本。应该在无线网络连接的过程中确保网络实际速度达标,保持网络应用的安全与稳定。

1.2 无线局域网的概念及特点

无线局域网络可以在不依靠任何介质和线路来实现数据与网络的信号的连接,在网络发送和网络接收的过程中确保无线局域网络的网络稳定性。无线局域网也属于通过现代射频技术来实现网络接入的一种重要网络连接方式,目前,我们应该采取和应用较为先进的无线局域网络来引导网络发展,提升整体的网络应用和发展速度,在传输速率与传输距离的良好控制和有效提高。改变传统网络传递的固定性与封闭性,实现更加高效与便捷的网络应用发展,这些都属于网络应用发展存在的重要难度问题。

2 无线局域网技术现状

从目前来看,市场上现存的无线局域网络产品中主要依托的标准为UERE2.14,实际工作达到了2.5兆赫,目前用来提供实际传输的属于运输速度达到了12Mbps,目前,大部分该领域行业的相关技术已经得到了实际技术认可,同时使用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具有较为明显的市场应用发展潜力,首先,在公共家庭服务领域中,我国现在的大部分的公共场所已经开始普及无线局域网络技术,开始为群众提供无线网络服务,同时也实现了家庭的无线局域网络覆盖,由此也进一步省略了线路的连接存在的麻烦和问题,提升了整体网络线路连接和应用的实际难度,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网络应用便利。

3 无线局域网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3.1 提高无线局域网的吞吐容量

从相关调查研究分析可以发现,现如今使用的网络信息设备的实际吞吐量开始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实际吞吐量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目前的很多有线网络在理论上可以实现美妙接近4兆的传输速度,所以在进行无线局域网络应用和推广的过程中英爱通过低速无线局域网络与高速无线局域网络的良好连接来实现整体网络的连接和发展,可以有效实现无线局域网络的发展连接程度提高,可以提升整体的网络链接和应用稳定性提升,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无线局域网络的实际传输速度。

3.2 全面提高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性

在任何一种网络通信过程中,无线或者有线网络都必须关注到网络实际应用的安全性问题,需要以无线网络电磁波的实际发散特点来控制网络连接,不仅仅要在实际网络连接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调节和控制,还需要在用户应用的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扩充编码的调整,在接收和发送的同时实现数据的良好保护,同时还可以通过单一数据网络控制来进行加密处理。所以,应该在后期的无线网络应用和开发的过程中找到无线局域网络传递与传统有限网络传递的良好结合,实现硬件软件的合理连接,综合发挥良好网络信号传递功能,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3.3 增强与新技术之间的融合程度

伴随着这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信息化程度在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不断延伸。需要增加与新技术之间的融合和连接紧密程度,避免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任何不利于工作和生活的网络技术应用问题出现,提升整体的无线网络应用发展信号传输速度的有效提升。未来的无线局域网络应用和发展必然会更加偏向于通信技术与无线局域网络技术之间的融合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无线局域网络也属于现阶段的有线网络的重要功能拓展和职能补偿,可以有效实现通信灵活性提升和通信可移动性增加,有利于让人们更加快捷和方便随时上网。无线局域网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可以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发挥研究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汤颖.无线局域网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4):53.

[2]周鑫.论无线局域网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河南科技,2013(15):3.

[3]贺利娜.浅谈无线局域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科技视界,2014(0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