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的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块链技术的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块链技术的背景

区块链技术的背景范文1

关键词:区块链;农业;新技术

一、区块链概念与优势

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由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智能合约等技术集成'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开放透明、匿名等特征优势,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信息数据保存的信任与安全问题。传统的信息数据保存在中心化服务器中,由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有偿维护和管理,中心化数据存在失真风险。而区块链去中心化分布式数据库中的数据则不会被轻易修改,具有不可逆性。其每一次数据更新,都会通过特殊算法加密并盖上时间戳,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组合,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更紧密,区块链中的数据也更具备溯源性。区块链的开放性比中心化数据库更开放,更安全。

二、区块链技术的现状

区块链目前正处于以数字货币应用为主流的应用阶段,尤其当以太坊公司开源以太坊框架平台后,让数字货币的发行从技术上得到了绝对的优势,任何人只要通过这套框架的公布,进行修改添加,就可以进行数字货币的发行。也正由于技术的开源,造成了数字货币发币市场出现混乱,同时因为数字货币的火爆,以及一些不良机构和个人的大量圈钱,让区块链技术的ICO阶段受到过多的关注,而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光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负面影响。区块链在其他领域的应用非常突出。区块链底层技术的价值也得到了各个领域企业的认可,国内很多企业都在从事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开发,而且区块链技术和各行业都可以产生有效的连锁反应。在农业领域,区块链技术的使用目前处于探素阶段,在现实场景中的推广和使用也有局限,但依然有农业企业在不断探素和尝试使用区块链技术。

三、区块链农业应用场景

(一)区块链与精细化农机研发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有效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在具体的机械化水平上,耕种环节的农机水平要高于收获环节,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要高于经济作物方面。高端农机产品发展不足,低端农机产品过剩。农业科研方面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动力欠缺[2],高端农业机械的核心技术缺乏。我国精细化农机发展水平不高,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农机研发动力不足,研发所需数据不足等。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农机适合应用场景不同,各种地理环境数据缺失,都使得我国农机精细化研究受到不小的阻力。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分布式网络,共享各地不同的农业研究所需数据,并且降低了这些数据的维护储存成本,提高了数据真实可信性,这对我国农机的精细化研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农机因地制宜的精细化研发,提供了更真实可靠的数据源,也降低了农机精细化研究的成本,从而为创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二)区块链与农业物联网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依然缓慢,主要是因为推广成本高和农业物联网数据存储系统部署成本高、数据后期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凸显。而且由于各种数据的中心化和非公开性,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重复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整个农业物联网的发展,造成网络资源浪费。随着成本低廉的传感器部署应用,物联网设备和数据成几何级增长,对于中心化数据处理的需求也呈几何级增长。虽然目前由亚马逊公司发明的云计算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数据储蓄问题,但成本依旧很高,而且不能解决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区块链技术的运用,能有效地利用分布式数据库和点对点数据传输的方式解决,降低中心化数据库设备布局。并且通过数据的不可篡改性,使数据的可信度与安全性要高于中心化数据库。可以将物联网所获得的数据公开化,且可以转换为价值物联网,实现信息点对点价值传递,使得去中心化的农业物联网在交易方式和流程上更便捷。

(三)区块链和农业小额信贷农业小额信贷难。一是农民获允贷款难。由于社会机制的缺乏,一方面,小户农民没有抵押物,无法进行信用评估,造成银行的农业贷款放不出去;另一方面,想要向政府或者金融机构求助谋取发展的农户得不到资金支持。二是银行放款难、风险大、成本高。信贷机构对小户农民无法按照城市里的工薪阶层那样进行完整系统的信用评估,更不能按照原始的口碑模式进行不客观的信用评估,使得贷款和金融活动的成本增加、风险评估成本增加。三是契约执行成本高。由于农业活动受自然环境影响大,一旦农业活动受到损失,造成农户无法如期履行信贷契约,信贷机构执行素赔流程繁琐,执行成本高、效率低。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地对农户进行信用记录,且不可篡改。通过有效的区块链信用登记的方式,利用分布式布局,建立起符合农户实际情况的信用评估体系,利用区块链自动机器维护的性质,有效地减少农村信用评估成本,在不降低农业小额信贷门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农户贷款成本和银行放贷风险。利用智能合约技术,更能有效地监管农户还款情况和高效的信用度管理能力。同时,根据农业主体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农产品生产安全溯源等更客观更科学的数据信息作为信用担保证据,这也有利于金融机构降低农业小额信贷的风险[3]。

(四)区块链和电商农业和电子商务结合发展至今,模式单一、局限性大,在推广上成本过高,见效慢,且效果不佳,受到物流条件及农户自身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限制,加上推广模式和专业型人才缺少,更让农业加电子商务的一系列模式推广见效甚微。农户不能更快、更直观地感受到电子商务带来的价值,这也是农业加电子商务模式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随着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和智慧农业的升级,农业生产将会变得越来越精细化、产业化。区块链2.0的智能合约技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智慧农业共同打造发展,基本可以实现完全智能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农业生产和消费完成精准对接,最终达到智能型计划农业'最平衡合理的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由市场资源,实现农业点对点交易的农业电子商务新模式。

(五)区块链和农业保险农业保险就是指专门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农业种植养殖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补偿的一种保障制度。农业保险能够有效地分散农业风险,保护农业从业者根本利益,巩固国家粮食生产力,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的“稳定器”和“助推器”[5]。我国农业保险的覆盖率低、品类少,主要原因是农业本身风险高,农民入保意识淡薄且保险营销投入成本大,一旦出险,评估成本大、难度大,稍有偏差就很容易出现骗保、错赔等情况,对之后的保险业务造成直接影响。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将农业数据接入,并且不可篡改,大大降低了骗保风险和投保风险。同时,通过传感器的数据收集,更可以对农业生产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这样也降低了保险公司的评估成本,从而有效地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和推广。

(六)区块链和粮食安全溯源粮食安全溯源一直都是人们热切关心的问题。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生产与消费间的距离计量单位是转卖的加工次数。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农药、化肥、加工工艺、保鲜技术、添加剂、运输手段等信息往往被有意无意的隐瞒。消费者所知道的往往是生产加工者描述的所想让他们知道的内容,这样造成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等。而且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往往因为食品的特殊性,以及溯源系统的中心化管理可人为篡改等原因,很难追根问底查找原因气这也使得更严谨的粮食安全溯源的需求更为迫切,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溯源系统,正好有效地利用了区块链的数据不可逆性和数据公开性,让粮食安全溯源变得更为公开化、公平化。而且在区块链技术配套物联网传感器以后,共同的区块链节点网络里,就能智能化进行溯源数据上传,减少人为因素的参与,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区块链技术是一项链接世界的全球化技术。随着越来越多的物品被信息化、数据化,农业生产和销售配合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使得一直落后的传统农业变得更智能。而且区块链技术的运用,更让农业信息数据能够成为价值数据传播。

四、区块链的价值

(一)模式创新价值区块链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实现农业多场景结合的模式创新,不但推动了农业线上、线下、物联、农村新电商的发展,更是将这些模式的各个环节打通整合。作好农业“种、产、销、运、价值”更准确的预测,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业库存,降低农业库存成本,提高农业效益。

(二)食品安全价值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分布式自治组织,构建数字农场,从土地承包开始,进行区块链化的认证,覆盖从播种到加工的全部核心流程,并与线下各个核心环节紧密结合。通过互联网及互联网身份标识技术,将生产商生产出来的每件产品信息全部记录到区块链中,形成每一件商品的真实生命轨迹[7]。同时,区块链串联了农场、农户、农机厂、农资供应商、物流商、仓储商、加工商、银行、信托、保险、贸易商、快递商、零售商,形成一条从原产地传递信任的“链”。为农产品盖上“时间戳”“地理戳”“品质戳”“信息戳”,打破农业链条原来各自为政、极端利己的生态结构,利用区块链解决了一群不信任的人,在一个不信任的环境下,以同一个共识达成一种目的,供应放心粮并增加农户的收入。

区块链技术的背景范文2

摘要:区块链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诞生的集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新型应用模式。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也是近年来学者们研究探索的一大热点,其所具备的去中心化、去信任、不可篡改、数据可追朔以及智能合约等特性,可以解决会计领域所面临的信任难题。本文主要从区块链的本质、工作原理和特性出发,探讨区块链应用于会计领域的优势,并提出一些当前实现“区块链+会计”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区块链;会计领域;共识机制;分布式记账;去中心化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诸如密码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学科都已经走向成熟,在此基础上区块链技术应运而生,甚至可以说区块链技术是上述几项学科结合的产物。区块链技术不单单是指一种分布式记账的账本技术,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和贸易方式——例如用于ICO招募,用于医保、社保等领域以减少骗保现象,用于金融行业以减少金融违规犯罪等现象,以及用于管理公众档案等等。此外,由于日常生活中的互联网交易几乎都受制于“信用模式”,即人们需要通过第三方平台的监管来确保电子交易的安全性;但区块链不同,它是一项基于密码学而非信任的基础技术,这让所有已达成协议的双方可以免去第三方中介的参与来直接进行交易支付。因此,区块链技术可以说不仅是一项数据革命,更是一场信任革命,指导着未来一些领域发展的大方向。会计的发展历史,“技术发展”是推动其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企业、事务所以及相关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中仍然面临着许多有关信任的问题,比如: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保障、审计执业质量较差、会计责任不明确、重复监督等等。而理论上讲,上述问题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得到解决,区块链的出现给会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文献综述

区块链的概念最早由日裔美国人中本聪提出,之后迅速得到了全球的认同和研究。技术派观点(Yli-Huumo,2016)认为,区块链技术是一个整合应用,它有效结合了哈希算法、加密解密技术及开源等多项重要知识。最重要的两个特征(Huckle,2016)是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去中心化(Mansfield-Devine,2017)以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为基础,去信任以密码学为基础。应用派的学者(Pilkington,2016)认为,区块链可以在企业内部使用,有利于保障企业的隐私信息不外流;用于企业的信息管理(Yermack,2017),即企业可以通过区块链披露自身的财务信息,企业利息相关者也能因此迅速获得企业的有关信息,大大方便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监督,也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在会计领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马西莫•莫里尼、王潇靓等,2016)将对审计、会计信息、金融、公司内部控制、商业活动等信息数据记录与交易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区块链技术的创新(高廷帆、陈甬军,2019)是审计行业演化的重要动力。从会计记账的角度(樊斌、李银,2018)出发,指出区块链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总账账簿,每个区块都代表一个账页,区块的内容则代表账页中的会计信息;区块链技术与财务业务相结合(康霞,2019),未来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

三、区块链的工作原理和特征

区块链是一种新的应用模型,该模型集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和加密算法于一体,使用区块链数据结构来验证和存储数据,使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使用加密技术来确保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性,以及使用自动脚本代码来编程和操作数据。(一)区块链的工作原理。一般来说,区块链系统由六个部分组成,包括:基本数据块、数据加密和时间戳相关的基础数据与算法;网络层包括分布式组网机制、数据传播机制和数据验证机制;共识层主要由网络节点的各种共识算法构成;激励层将经济因素整合到区块链技术体系中,主要有经济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合约层封装了各种脚本、算法和智能合约,这些功能可以通过区块链进行编程;应用程序层包含区块链应用程序的各种场景和案例。(二)区块链的特征。区块链主要用于解决交易的信任和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项特征。1.分布式记账。与传统记账模式(图1)相比,区块链分布式记账模式(图2)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数据存储的完整性,区块链的每个节点上都储存着完整的数据,而传统方法下数据则是被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开存储;二是去中心化的记账模式,区块链每个节点的存储是独立且相同的,节点之间依靠共识机制来确保存储的一致性,传统记账方法则是通过中心节点向其他备份节点同步数据。2.非对称加密和授权技术。即区块链为了保护账户身份信息而采用的加密技术,只有得到账户所有者的同意才能获取账户相关的身份信息,可以有效保护公司或个人的隐私。3.共识机制。即如何在所有记账节点之间达成共识以确定记录的有效性,它既是一种识别手段,又是防篡改的手段。在区块链系统中如果想要信息造假,就必须使50%以上的节点同意,但在区块链节点足够多的情况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4.智能合约。即以真实可靠的数据为基础提前设定好规则和条款,在操作过程中只要满足相关要求,计算机就会自动生成结果。就好比自动贩卖机,只需要满足预设要求(投币并输入货物编码),它就会自动完成交易义务。

四、区块链在会计领域的应用

(一)会计信息记录和披露方面。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完全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这通常会导致诸如信息不对称、审计滞后、信息失真和财务舞弊等情况的发生。区块链技术可以从自主管理的概念开始,优化会计记账模式、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减少人为干预并实现自主管理。1.分布记账模式。在分布式记账模式中,记账工作主要是由区块链的各节点于业务发生时自动实时完成。任何一项交易或业务的子环节,必须经全部节点确认、在事实信息载入区块链后,再向全节点广播并由核算主体节点记账;之后其他节点可结合公开的事实信息进行判断与认证,各节点基于相应的权责共识开展复核工作。如今“线性”数据结构已朝着“块”和“链”的方向发展,使得财务报表创建者和用户可以准确地查询所需的数据信息。2.高安全性。区块链的时间戳功能赋予了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区块链会将所有交易数据公开给参与网络交易的每个节点,从而使区块链上的所有交易数据公开透明。就隐私保护而言,传统的记账系统将隐私数据存储在中央服务器中,这种集中式存储方法最大的问题是,如果中央节点受到攻击或被盗取信息,则交易双方的隐私都会受到损害。而区块链技术却可以依靠匿名交易来保护交易双方的隐私,使用了哈希算法和非对称加密技术,提升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3.定制化财务报告。传统财务报告定期披露,而且以标准化格式呈现,无法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的个性化要求。而区块链会计信息系统下,企业利益相关者可以提出自己的信息披露需求,需求被核准后将接入区块链的互动平台,触发按需报告程序,系统将根据区块链上的相应信息自动生成个性化的财务报告。这种企业与节点的“申请-核准-报告”机制表明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重心将由供给侧转移至需求侧,从被动披露转为互动披露,从定期披露转为实时披露,从单向运输转变为交互式披露。(二)管理运营方面。1.低信任成本。区块链技术系统的每个参与者都可以获得交易的具体数据,这使得每一笔交易数据都做到了绝对的公开透明;而且区块链的时间戳记是不可逆的,故而交易的数据和记录在这样的情形下是完全值得信赖的,即区块链技术能够保证交易参与者获得真实可信的信息。2.低人工成本。第一个方面是无需再雇佣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普通会计人员。因为在区块链技术下,企业及其他的经济组织不需要再聘请专门的人员进行诸如逐项填制、审核报表与凭证之类的手工工作,他们只需要将自身的原始凭证上传到客户端,区块链系统就可以智能化完成接下来的工作。第二个方面则是节约了第三方审计机构的监管成本。第三方审计机构便是为了提高财务信息可信度而产生的,是基于“信任缺乏”而存在的。而区块链增加了篡改涂抹原始交易记录、故意删除真实交易、交易内容作假等会计舞弊行为的技术难度,这会使得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次数大幅度减少,既降低审计成本也提高审计效率。3.低时间成本。区块链记账平台和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相连,就可以自动完成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工作,省去了多个人工审核环节,节约时间成本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运营风险。另外,审计工作人员也可以实时跟踪公司账目、有效地获取审计的完整证据链、实施远程审计或自动审计,以此提高审计效率,降低时间成本。4.低维护成本。区块链中的每个节点都使用平行记账方法,每个节点的账目也完全独立。如果节点遇到导致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情况,只需要修复有问题的节点——因为其他节点的副本数据仍然可以支持区块链系统的运行,并不影响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还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维护难度大的问题。

五、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安全风险。首先,区块链系统的实际应用软件做不到完全安全。区块链上的各个区块通过技术连接在一起形成“链”,大量的数据信息在链条上进行传播。任何应用软件或平台的极小漏洞,都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其次,区块链的存储运输的容量可能会对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及连续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区块链技术可以在各个节点建立数据副本且有极强的纠错能力,但是如何将获取、备份的会计信息进行有序的排列储存以保证区块链的稳定运行是企业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最后,黑客攻击区块链系统等犯罪行为、政府对区块链采用何种监管方式以及通过区块链交易是否需要纳税、如何纳税等问题都还没有得到法律的明确规定。(二)技术人才稀缺。区块链技术是一套复杂的体系,“区块链+会计”的实现不止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职业素养,还要求会计人员拥有足够的计算机知识、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据2020年3月的《2020年中国区块链人才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9年中国区块链企业数量持续上涨,从2015年的2156涨至2019年的36224,这意味着市场对区块链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需求虽大,人才供应却不足。据统计(图3),区块链从业者的主力军是本科及研究生,但是截止2019年,我国本科以上学历的人群仅仅只占全国总人口的4%,而从事会计且具备区块链操作知识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此外,由2018-2019年区块链人才需求职务分布图(图4)所示,目前市场对区块链人才的需求中技术类占比遥遥领先,但技术人才在市场上一直都是非常稀缺的,因此,区块链人才很多都是从其他领域人才流入的。(三)会计准则的多样性可能导致数据可比性差。区块链是一项面向全世界的技术,不会拘泥于哪一个国家或地区,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到国家间会计准则不同的问题。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但是各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使用的会计准则都不尽相同,而区块链却要求数据一致,所以需要制定一个统一的准则来保证区块链上数据的一致性,确保区块链系统能稳定运行。

六、对策研究

(一)持续加强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首先是要继续完善区块链技术。研发较为复杂的验证机制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相结合,保持区块链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用这种方式来防止黑客和病毒的入侵,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其次是进行安全测试,严格的检测区块链应用层的各个方面,发现问题及时修复,并加固系统,让用户使用更高版本的软件。最后是我国需要尽快完善有关区块链的法律制度,使区块链的监管工作变得有法可依,给区块链提供更为安全的法律环境和足够的技术进步空间。(二)重视培养重视培养“区块链+会计会计”人才。会计领域区块链技术人员的稀缺主要是由于技术知识缺乏而导致的,加强会计人员的技术培训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对已经参加会计工作的从业者,企事业单位应对其内部的会计人员进行区块链技术的培训,还可以从中挑出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员工进行重点培养,为单位储备会计方面的区块链技术人才。对于会计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而言,高校的会计学院应该紧跟时展的步伐,引进区块链课程,增强学生未来在会计领域工作的长久竞争力。(三)促进会计准则的趋同世界会计准则。委员会自成立起便一直致力于世界会计准则的编制,如今一些国际组织已经开始使用世界会计准则,然而其在各国之间的普及程度则大有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各有特色,故而每个国家对世界会计准则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是为了区块链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发展以及方便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会计准则的趋同难以避免。各国都使用相同的世界会计准则,能促使会计质量的优化获取,也意味着区块链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将向前迈动一大步。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到成熟,总是需要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区块链技术是会计发展的一大趋势,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后,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将会给全世界的会计发展带来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Yli-Huumo,J.Ko,D.Choi,S.Park,S.Smolan⁃der,K.WhereIsCurrentResearchonBlockchainTechnology?——ASystematicReview[J].PLoSOne,2016(10).

[2]Huckle,S.Bhattacharya,R.White,M.Beloff,N.Internet-of-Things:BlockchainandSharedEcono⁃my[J].ProcediaComputerScience,2016(98).

[3]Mansfield-Devine,M.BeyondBitcoin.UsingBlockchainTechnologytoProvideAssuranceintheCommercialWorld[J].ComputerFraud&Security,2017(05).

[4]Yermack,D.Corporategovernanceandblock⁃chains[J].ReviewofFinance,2017(21).

[5]马西莫•莫里尼,王潇靓.从“区块链热”到金融交易实践[J].金融市场研究,2016(07).

[6]高廷帆,陈甬军.区块链技术如何影响审计的未来——一个技术创新与产业生命周期视角[J].审计研究,2019(02).

[7]樊斌,李银.区块链与会计、审计[J].财会月刊,2018(02).

[8]康霞.区块链技术环境下财务业务发展方向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2).

区块链技术的背景范文3

关键词:共享经济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区块链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由短缺型经济逐步转变为过剩型经济,使得很多人们拥有的物品,不能完全发挥作用为人们所用。因此,将这些闲置资源进行共享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再加上有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共享经济开始兴起。“共享经济”一词最早产生于1978年,由美国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Felson)和琼斯潘思(JoeSpaeth)在研究个人汽车共享和租赁时提出,他们将其定义为亲朋好友之间进行资源共享,给人们带来便利的一种经济活动。1999年共享经济的鼻祖Zipcar诞生,在大数据、云计算和商业智能的背景下,Airbnb出现了,紧接着共享经济继续成长,产生了一批以Uber为代表的进行无边界扩张的企业,并以极快的速度在全世界发展着。在国内,也掀起了共享经济的浪潮,滴滴打车、木鸟短租、住百家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并且逐渐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中。根据有关资料显示,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49205亿元,同比增长47.2%。截至2017年底,全球224家独角兽企业中,中国企业有60家,其中具有典型共享经济属性的中国企业有31家,在我国独角兽企业中占比51.7%。我国发展迅猛的共享经济有效地提高了就业率,有力地推动了包容性增长,已经成为全球共享经济的创新者和引领者。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共享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成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区块链+共享经济”这一新的模式,以期解决共享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共享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共享经济的内涵

现在对于共享经济的定义还众说纷纭,尚未达成共识。不过大部分学者都基于以下两个角度来定义共享经济。一种观点认为共享经济类似于点对点交易模式,是一种源拥有者和资源需求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合作互利的模式。比如Belk(2007)认为共享经济是一种高效的大规模点对点交易,是互联网技术加快了其发展;DeGrave(2014)认为共享经济类似于分布式生产、点对点融资,是协作经济的一部分;Dervojeda等(2013)将共享经济看成是基于可访问性的一个针对点对点市场的商业模式,其价值在于在某一时间将拥有某项资源的消费者与需要这种资源的消费者之间以可接受的交易成本进行匹配;Hamari等(2015)认为共享经济是一种涵盖了若干通信技术的总括概念,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其发展。另一种观点主要是站在供给侧角度。由于人口红利的减少,出现了大量闲置资源,共享经济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对过剩的产能重新分配来获取收益;Parsons(2014)认为共享经济利用信息技术使个人或组织能够分配、分享,再利用商品和服务的过剩产能;Olson等(2015)将共享经济理解为通过互联网对过度供给的资产或技能进行共享,进而给共享者和用户带来经济利益的一种经济模式。在国内也大致分为以上两种角度。从共享经济类似于点对点交易模式的角度来看,曹丹(2017)认为共享经济运行主体之间关系的主要模式就是组织对个人和个人对个人,即点对点的交易模式;郑云坚等(2017)认为共享经济等同于点对点交易,点对点交易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替代称谓;孟凡新(2015)将共享经济看成是个体对个体直接交换商品与服务的一种新型消费模式。以下学者从供给侧角度对共享经济进行了定义。杨帅(2016)认为共享经济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个人或组织对社会闲置资源、服务和产品等的交换与共享的经济模式;李波等(2016)认为共享经济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第三方创建的互联网平台,实现闲置资源与服务交换的商业模式;王芳等(2017)认为共享经济的实质就是帮助社会重新配置过剩产能,进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共享经济的现状

2014年网约车拉开了我国共享经济的帷幕,网约车的出现满足了我国大部分用户的出行需求,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紧接着,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共享经济也迎来了它的春天。优步、滴滴出行、木鸟短租、闲鱼等一系列共享经济企业层出不穷,它们涉足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在共享经济企业出现井喷后不久,共享经济的寒冬又来了。2017年4月,共享充电宝的出现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投资额高达10亿元,开始形势一片大好,但不到半年的时间,该领域的乐电公司就宣布退出,成为共享充电宝行业首家倒闭的企业,随后河马充电、放电科技、创电等几家企业也宣布停运,入局仅两个月的美团也宣布结束共享充电宝项目的试运营,自此共享充电宝市场陷入低迷。此前大热的共享单车市场也比较惨烈。2017年6月悟空单车宣布倒闭,紧随其后的是町町单车、酷骑单车和小蓝单车等企业,2018年4月共享单车巨头摩拜也被美团全资收购,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共享单车行业发生了巨变。此外,由于这些企业相继申请破产,有的甚至跑路,导致原来用户缴纳的押金就难以退还。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共享单车行业的押金总额近100亿元,涉及的资金如此之大,押金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共享汽车企业也难逃厄运,加入了共享经济倒闭潮。2017年3月,友友用车宣布倒闭,这是我国第一家倒闭的分时租赁运营商;同年10月,刚转型一年半的EZZY汽车分时租赁平台致用户书,正式宣布破产。有数据表明,在我国注册的共享汽车平台中10%的企业只能经营两三个月。剩下的共享马扎、共享雨伞、共享宠物等各种共享经济企业也都纷纷宣布倒闭,共享经济的发展陷入了瓶颈。

三、共享经济存在的问题

市场监管不完善。由于共享经济企业准入门槛较低,相关监管部门对企业审查不严格,导致不断有大批创业者加入。行业之间激烈的竞争,企业之间混战的状态,难免会存在市场秩序混乱和恶性竞争等情况。比如网约车市场存在无证经营和套牌经营等非法营运问题,并且一些网约车平台低价倾销的行为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和秩序,补贴大战导致一些城市出现大面积拥堵现象,上海2018年一季度的高峰拥堵指数创近四年新高。尽管有关平台遭到出租车行业的抵制和执法部门的查处,但由于我国共享经济起步较晚,还没有完备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其次,共享物品押金的使用、监管以及企业倒闭后押金的退还等问题都是急需相关政策进行约束的。相关资料显示,截止到2017年6月,整个共享经济领域的押金总额已达150亿元。押金本身是一种信用制约机制,但现在它更有利于共享经济平台,使得共同的信用风险制约具有不平等性,加大了消费者的信用成本。另外,共享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现有的对传统经济进行约束的法律法规有些并不适用于共享经济,不利于共享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创新。对传统经济有冲击。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共享”二字,因为共享经济强调的是资源的共享,更看重资源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因此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明显不同,有可能对传统经济带来挑战。就拿出行行业来说,滴滴打车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出行需要,节约了人们的时间,备受消费者的青睐。然而,随着人们对共享汽车依赖的增加,对传统出租车的需求就会减少,进而导致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利润会越来越少,出租车司机的收入也会相应越少,最终会引起市场的失衡和社会的矛盾。其次,由于对共享经济企业的监管不到位,税收制度的不完善,一些共享经济企业存在偷税漏税和逃避缴纳社保等现象,对传统经济企业形成了不公平的竞争,影响了传统经济企业的利益。此外,由于大部分共享经济平台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再加上通过互联网技术运营可以大大降低经营成本,使其价格远低于传统企业,抢占了原属于传统企业的消费者,挤占了传统经济企业的市场。侵害消费者权益。共享经济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在我们使用共享经济平台时,需要将自己的个人信息输入进去,有时会涉及一些隐私信息,一些人会利用系统漏洞盗取用户信息进行获利,侵犯了消费者隐私。近日,我国有关部门借助蚂蚁金服平台对17.4万用户进行调查,发现有70%左右的用户在使用共享经济产品和服务时,出现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但由于对共享经济平台行为的惩戒机制不足,使得监管部门难以为用户损失维权。其次,由于共享经济的交易者都是陌生人,信用就成为共享经济中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再加上交易者之间缺少直接接触和有效约束,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很难维护自己的权利。另外,在共享经济中有些信息并不完全透明,如产品质量、使用信息等,而且大部分信息都集中在中心化的机构中,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使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有损消费者权益。

四、共享经济的新发展

(一)区块链技术的定义

区块链是比特币的核心技术,是利用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它由一系列加密数据块构成,这些数据块按照时间顺序以链条的方式进行组合,最终形成一个数据链条。通俗来说,可以把区块链看成一个开放性的数据库账本,所有人都可以对其中的数据进行补充,使区块链更加完善,进而满足每个人的需求。

(二)区块链技术的功能

第一,去中心化结构。去中心化是指在没有第三方的参与时,各节点之间能够在进行数据交换过程中自动达成交易共识和信任,其中每一个节点都享有同样的权利,负有均等的义务,不需要依赖中心处理节点。而且系统中的数据由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共同维护,当有数据需要记录或修改时,需要经过其他节点的一致认可,因而不会出现区块链网络被某几个节点所控制或影响的情况,这样既可以提高系统的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又能保证信息的安全。第二,信息不可篡改。区块链中的信息一经添加,就会成为区块链网络中的节点,进而成为一条记录被永久保存,并且无法修改。只有同时对系统中51%以上的节点实现控制时,才可以对信息进行篡改,但实施起来难度极大,因此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很高。并且随着节点的增加,算法严密性的提高,信息的安全性也逐渐增强。这样一来,可以让相关执法人员方便地查询到过去真实的交易记录,有利于监管水平的提升。第三,可编程的智能合约。在签署合同时,当双方对协议内容达成一致意见时,可以将智能合约以数字化的形式嵌入到区块链中。智能合约将传统合同中的约定条款转成程序编码,再由区块链对合同的执行条件自动判断,当合同条件都满足时,区块链可以在没有第三方信任的情况下进行可信的合约触发和执行,不仅提高了合同的执行效率,还可以保证合同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顺利执行。第四,信息透明。区块链系统中运作流程和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当其中的信息出现更新时,短时间内每个节点都能获得一份完整数据库的拷贝,实现全网数据同步。并且由于区块链运行的程序,节点的接入方式都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相关数据接口访问区块链中的数据,保证了区块链信息的高度透明。同时,考虑到用户信息的安全性,一些私人信息会被加密,只有得到相关人员的授权才可以访问,这样既可以使信息公开透明又保护了消费者隐私。

(三)“区块链+共享经济”模式

区块链和共享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进行互补,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加密和防止信息被篡改等特点能够解决共享经济中存在的一系列等问题,它去中心化的特点与共享经济的理念相似。因为共享经济是一个“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的过程,一方面共享经济可以让供应商跨过商业组织,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它又让供应商加入互联网平台以寻求更多的用户。此外,区块链可以让交易者在没有中介的情况下进行交易,并且交易过程透明,能够增强交易者的信任程度,解决共享经济中严重的信用问题,有助于推动共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在已经有一些共享经济企业开始使用区块链技术。优拜单车是我国第一家宣布运用区块链技术的共享经济平台,迅雷主要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共享计算领域,腾讯公司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房屋共享和自行车租赁等领域。最近ofo宣布成立区块链研究院,希望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共享单车投放、调度、停放、维修等运营问题,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区块链+共享经济”模式的作用

1.保护用户信息安全。区块链可以通过加密技术用数学算法来保护用户隐私,它能建成一个透明、无主的系统,里面的设备可以自行管理和修复,整个系统是一个去中心化自组织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们可以进行无需信任的、点对点的价值传输,保证信息的安全。因此,人们在交易过程中即使披露了个人信息,没有中介参与也不会有信息泄露的风险。此外,通过区块链的对称加密和授权技术,也可以防止消费者隐私的泄露。比如在共享单车行业中,押金机制和信用积分等信息都是交由第三方机构管理,存在信息泄露或丢失的风险,通过区块链技术对用户身份信息进行加密,只有得到数据拥有者的授权才能进行访问,从而保护了消费者的隐私。

2.降低信任风险。共享经济的交易者都是陌生人,在交易过程中各方的背景信息有可能是不真实的,缺少信用的保障,所以在人们交易过程中会出现信任问题。目前来看,大部分共享经济企业是通过让用户缴纳押金的方式来获取对用户的信任,但这样做对用户来说是有风险的,如果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问题,企业倒闭无力偿付押金,用户的权益就会受损,并且由于平台数据都集中在企业,当企业负责人也不见踪影时,监管部门就难以获知用户数量及企业收取的押金情况,无法维护广大用户的权益。区块链的出现解决了中介信用问题,它可以让交易双方在没有任何形式中介的情况下进行安全交易,这样用户无需缴纳押金就可以享受服务,免去了利用押金获取信任的行为,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押金难退问题。其次,在区块链中信息和运作流程完全透明,一方面可以减少虚假交易的产生,另一方面交易者可通过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增强对对方的信任,有利于降低信任风险。

3.降低交易成本。由于共享经济企业的商业属性和信用问题,导致其交易成本越来越高,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这些成本。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有自动执行和可信任的优点,通过将交易条件和相关要求编入到计算机中,它可以自动执行这些设定好的程序,不仅提高了交易效率,还节约了契约建立和执行成本。其次,共享物品的毁损情况时有发生,共享经济企业一般会利用自己的维修团队或者委托第三方定期进行排查修理,但由于物品投放量大、毁损率高,难免会出现遗漏的情况,并且高额的运维成本也加重了企业的经营负担,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利用区块链的点对点技术,可以将终端设备的情况上传至区块链,与区块链上生态合作者签订智能合约,既能提高车辆维修处理等运营环节的响应速度,又可以降低人员调度的成本。同时,将车辆情况上链,再借助信用网络,可以利用社会的信用监督,让人们形成自我约束意识,有效减少人们对车辆的破坏行为,有利于降低车辆的维修成本。

4.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在过去的市场监管过程中,执法人员一般是通过搜寻违规行为和对违法人员进行取证,然后采取惩治手段来维护市场秩序。但是,这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由于资源有限,难免会出现监管不到位的情况。由于在区块链中交易信息是透明和电子化的,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大幅度降低监管人员收集证据的难度和成本。其次,区块链中的信息都是公开透明和可追溯的,任何人都可以对区块链中的信息进行查询,再加上其中的信息不能被第三方所篡改,所以如果交易过程中出现问题,监管人员可以方便地查询过去真实的交易情况,对交易过程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断,进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

区块链技术的背景范文4

与分布式账本技术(如Hyperledger Fabric或R3 Corda)相比,以太坊区块链保持了相似性但也有差异。在对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平台及其带给企业的价值进行合理评估时,对其核心功能和特性进行系统梳理是很有必要的。 由于区块链源于密码学和数据配置原则,某些功能在协同数据库系统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而其他一些功能只有在真正的区块链技术中才能实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评估面向企业平台(包括Ethereum,Hyperledger Fabric和R3 Corda)的基础业务功能,包括软件如何获取其影响以及整个系统是如何整体优化的,无论它是通过传统的分布式系统还是通过区块链系统。

特别是,我们将重点关注三个关键功能:

数据协调 – 系统中的信息和信任是如何更好地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分发和分配;

加密经济内部激励层 – 系统机制如何构建,以便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和用户基于经济激励来确保系统的有效运行,例如博弈论和机制设计;

数字资产整合 – 系统如何融入数字商品经济,也就是所谓的代币经济学。

区块链的主要目标:企业想通过这项技术实现什么目标?

像Ethereum这样的区块链与其他分布式帐本技术类似,有着相似的目标。然而想知道企业希望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很难,就像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刚刚诞生时一样,当时企业也不知道如何使用这种强大的工具。与现在的情况类似,目前我们都知道区块链技术能够实现很多功能,但如何将这些功能架构到商业业务逻辑上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和评估其底层功能。

有三个主要的评估维度:数据的处理和协调,可信及不可变的记录以及资产的数字化。

这三大维度足以涵盖区块链的主要用途,同时允许将这些功能进一步外推到其他商业业务场景中。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讨论,可以揭示实体企业使用该技术的背后逻辑。

有效处理及协调信息

如果以改进分布式系统设计或数据库协调性作为唯一目的,那么区块链不一定是必需的。在传统的宣传上,区块链是基于技术促进平台中数据传输,达到更好的数据协调和分布式共识机制。

虽然有用,但这些所需功能特性的重要部分也可通过更好协调中央数据库或分布式系统设计进行优化。在评估当中,有必要确定平台和协议试图优化现有数据协调功能与实施新的区块链功能程度。区块链不仅只适用于更高级的数据协调。

产品和交易记录的不可变/可信记录

关于为什么我们需要区块链的原始论文围绕着“数字化信任”的概念展开。如ConsenSys的Andrew Keys所说“互联网导致信息数字化,而区块链导致信任和协议的数字化。”

这个论点体现了区块链希望实现的精神,同时为我们的社会及商业提供了另一条路。额外的变量将是价值的数字化。当信任价值被锚定到系统时,某些联盟结构和激励机制将影响和激励系统内的正确行为,从而形成强大的平台。

在设计一个系统时,不可更改(不变性)常常被用作信任的同义词,即因为系统是不可变的,所以人们相信系统不变性机制能确保做坏事会受到惩罚。在我们的平台协议评估中,重要的是要评估可信系统实施背后的机制,以确保商业模式机制(通过密码经济学进一步探索)会对平台用户有益。

资产数字化

商品和资产的数字化被视为大多数区块链或分布式账本技术的主要目标。如果企业正在尝试资产数字化,分布式账本的数据库协调能够提供一些功能,但更应该考虑这些数字产品的可用性。

由于数据库协调实质上是集中运行或通过传统软件模式分布在一个或多个交易小组之间,因此数字化水平可能会受限于数字化平台提供的自由度。

虽然数字化商品的概念听起来像一个简单的过程,但围绕房地产,甚至人类注意力及电力等商品如何数字化在经济激励动力和经济推理的不同方面,我们要重新考虑,哪个平台负责数字化,哪个供应商平台在哪种情况下出现“供应商锁定”程度以及对哪个管理平台的依赖。

记录和注册管理机构(如权证系统和供应链)也可以通过分布式账本系统实现,但如果依赖封闭的专有系统,数字资产与经济激励层的互动水平相当有限,并且在扩散到数字生态系统或市场时会严重受阻。利用开放市场提供的自由市场系统对于在不断发展的数字生态系统中起促进作用。

评估数据协调特性

数据库协调:特征

当深入分析了这些平台的功能特性时,如不可变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和性能,但通过了解构建体系结构的基础,可以了解更多内容。

在分布式系统中进行数据协调,已经有许多工具了。其中重要的例子就是Hadoop 及其生态系统集成的Spark,Hive和Zookeeper等工具。对这些产品的依赖显示了分布式系统工具和协议的大量集成。

进一步的相似性可以在协议中显示出来,例如Tendermint,BPFT共识引擎被设计为具有与Apache Zookeeper等工具类似的功能。在内部,也有研究沿着事件排序数据库的方向发展,可以从协调的数据共享系统中复制所需的多种功能。

通过评估Apache Kafka及数据流服务如何在企业环境中实现高水平吞吐量,我们可以根据对这些数据库协调和优化的不同级别的依赖关系区分区块链和分布式分类账之间的功能差异。

包括Plasma在内的以太坊实现正在利用像MapReduce这样的工具来增强UTXO和基于账户的模型之上的某些映射功能,同时也将组件减少到Merkle证明中,尽管协议的基础层依然依赖以太坊区块链。通过了解这些细节,可以进一步了解如何最好地评估这些软件平台的技术特性。

数据协调:平台比较

(1)IBM Fabric

通过深入了解Fabric体系结构,该平台创建了一个复杂的开发环境,专注于软件体系结构的详细配置实现出色的吞吐量,从而在分布式节点环境中实现最佳性能。客户端和分布式背书节点网络之间的链码的移动,以及满足认可政策的交易机制和收据传输在封闭系统中是有效的。

而在专用信道内传播交易的Gossip 协议允许协调大型数据集。虽然基础设施强大且有能力,但在思考如何设计架构以允许多边协调结构的过程中,要考虑最终可能存在一个难以管理的网络涉及的因素。

图2:Hyperledger Fabric架构

该图展示了Fabric的一些架构配置以及组件如何组织到为高级信息处理和最大交易吞吐量而设计的系统中。

主要思想是渠道提供了在平台内移动交易的机会。在查看体系结构时,OSN(ordering service nodes)的功能用于记录Apache Kafka交易排序的功能。在数据流生态系统中,Kafka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具有将各种交易排序附加到单独的Kafka集群并最终分区的功能。

这种设置中,数据能够分布在集群中以形成分布式存储平台,该分布式存储平台可以记录数据结构,影射在区块上或有时记录在“状态”的结构定义内被称为“块”或Blob的数据结构,价值储存配置。在此软件框架中承认的是,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参与者和数据结构都是本地的,因为它们主要与该软件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用户一起工作。

图3:Apache Kafka

尽管应该认识到哈希的配置并不遵循与来自比特币或以太坊的区块链系统相关联的原始架构设计,但实际上Fabric采用了分布式帐本的子结构来部署某些哈希链接的数据存储。

虽然数据blob被批量处理并经历交付事件以最终创建交易的散列链接,但必须了解,此过程不一定会将数据转换为系统状态的修改。相反,这些块的配置方式是将信息存储在具有不同散列实例的数据库类型结构中。

在Fabric生态系统中,交付事件称为块,而链代码通过部署事件最终将数据保护在排序服务结构的链接部分中。该系统的数据结构和模块的配置能够允许分布式数据库体系结构预期的交易吞吐量,尽管应该承认,资产代码协调仍然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挑战,作为资产和价值的Fabric生态系统不一定具有可以在账簿中进行协调的数字表达。

(2)R3 Corda

R3 Corda声称不建立区块链的环境之上,而是一个分布式的数据库,利用各种形式的结构重新配置来构建,它主要由银行和其他机构用于其流程的系统。该平台大量借鉴了比特币交易中使用的UTXO模型,其中状态由一系列输入和输出定义,并且输入的不同重新配置可以决定输出的状态。

R3 Corda架构框架依赖于被称为公证的子模块的节点结构,该架构有助于保持其他平台中验证器结构的网络有效性,该结构有抽象共识功能。节点由附加在数据结构中的关系数据库组成,允许使用SQL进行查询。交易通信中受制于子协议。

这些流程与IBM Fabric中看到的渠道体系结构相当,只有与交易相关的各方才能访问信息。类经过转换,变成称为Fibers或协同例程的状态机。该体系结构与子流进行通信,并与在平台范围内具有预定义功能的流库进行交互。此外,Corda内还有一个自包含的身份层,允许在整个网络中进行不同程度的访问控制。

R3 Corda公开声明不打算成为区块链,因为考虑到将分布式数据库的概念重新配置到分布式数据库确实非常依赖传统数据库系统。虽然系统围绕新型数据结构和分布式系统组织方式的不同构成进行架构,但该平台确实具有数据分配的功能,并找到了各种优化数据分配系统功能的方法。

需要记住的是,由于系统仅限于特定架构范围内的数据协调,因此,由于模块化和互操作性未在原始设计中实施,所以已经牺牲了与实际区块链系统的集成。

图4:R3 Corda工作流程

(3)Ethereum

以太坊生态系统由私有链和公有链生态系统组合而成。公有链没有在数据协调环境中描述的吞吐量和数据处理能力,因此不应根据这些能力进行评估。在评估以太坊的这一方面时,最有意义的是综合以太坊私有链的网络拓扑的不同细微差别。

以太坊黄皮书颁布了关于以太坊的规范以及代码库的技术细节。由于严格遵守此协议,以太坊的分支以及联盟实施方案确实与原有的技术基础相类似。事实上,无论是在工作证明(Proof of Work, PoW ),权威证明(Proof of Authority)或利益证明(Proof of Stake, PoS)实施方面,相同的规范都是连续的,因为协议被认为是相同的以太坊虚拟机(EVM)规范的后代。

改进的体系结构仍然指定与原始EVM对齐。像Quorum这样的平台的关键变化包括改变共识机制,修改全球根状态以适应私有和公有状态,Patricia Merkle尝试以及处理私人交易的附加模块。

该架构允许该软件从原来的以太坊配置中维护系统和数据结构,同时通过改进实现更高的交易吞吐量。除了Quorum提供的改进的数据交易优化之外,通过诸如Plasma,Truebit和Cosmos等工具协调和集成公共以太坊环境的功能为协议提供了额外的可扩展性。

通过对Plasma等工具的技术评估以及在Casper中获得一致意见的形式,数据库管理工具(如MapReduce和Abstract Rewrite Systems)将在Ethereum中实施。在Plasma体系统中,MapReduce是汇集基于账户的系统的协调和多重设置的位图 – UTXO承诺结构的组成部分。

通过结合防欺诈机制设计(Fraud-proof mechanism designs)和权益激励结构(Fidelitybond incentive structures),利用根链,Plasma链和子链之间的相互作用,精心策划的交易处理范例有助于满足Block-withholding和Mass withdrawalsurfaces之间的动态。

它还允许使用来自Casper或Truebit等系统的机制来填充更多的加密经济结构,以便根据空间中普遍存在的数据可用性问题镜像擦除编码中使用的概念。对于多连接体系结构,以太坊将能够将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库协调和吞吐量功能与实际区块链的公有链兼容功能相结合。

数据库协调:结论

关于数据库协调能力的一个可行结论是,由于依赖传统数据库和分布式系统软件架构,IBM基于整体单一设计和大量资源密集型过程,构建了Fabric,IBM拥有卓越的数据库管理工具集。

R3 Corda仍在进一步定义其功能,同时为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多种协调服务,对比特币协议中的细微差别进行私人重新配置。以太坊虽然设计用于公有链的兼容性,它没有IBM Fabric的原始数据库处理能力,但和Fabric相比,在企业案例中具有很好的可用性和可伸缩性。

遵循基于unix理念的模块化设计,以太坊和互补客户的私人实例可以作为构建大型系统的构件。与Ethereum相关的代码库旨在与Fabric等数据库平台的事务吞吐量功能相媲美,同时允许Corda和Fabric中不存在的功能,但互补关系也可跨平台进行探索。主要的区分因素可能会从后续因素的评估中进一步阐明。

软件平台内的一个加密经济子系统需要机制设计和博弈理论的各种配合,激励系统内角色以最优方式行事,这既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利益,也有利于整体生态系统。区块链系统与分布式账本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区分原则是能够将机制设计作为一种经济激励层,确保适当信任和合作,使系统的行为方式有利于实现用户分布式共识及安全。 这些依赖于“反向博弈论”设计的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在一个子系统内创建一个主导策略,从而形成激励的均衡结构,并进一步增强整个系统的整体完整性。

加密经济机制设计实例

Plasma & Truebit

Plasma旨在为以太坊网络带来可扩展性和多链性。通过提供以太坊体系的多个区块链可以相互连通的催化剂,Plasma可充当私有链和公有链网络之间的沟通桥梁。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Plasma为Ethereum网络提供了扩展性和可用性。

要了解Plasma的有效性,了解Plasma的设计机制很重要。大量的互操作性是通过所谓的Fraud proofs来实现。通过配置区块链,基于MapReduce函数的计算及通过最小化信任来实现可伸缩性,以便即使是新派生的子区块链仍然可以可靠地验证交易。

围绕Plasma设计了一种机制,以便在发现故障链时允许所谓的Mass Exists。这些与错误操作有关的情况与数据可用性的不一致性和阻止预扣攻击(block withholding attacks)相关。通过允许关联链的交替配置惩罚邪恶活动的机制,生态系统希望实现内聚均衡。

Plasma在Truebit平台上实现相当多高密集的经济激励结构,旨在增加以太网网络的离线计算能力。通过构建Truebit系统围绕验证博弈进行构建,在该验证博弈中,整体共识机制的解算器可以被验证者挑战,验证者如果识别出邪恶行为则获得奖励,这是一个系统内部加密经济的“检查和平衡”公平的行为策略。

由于Plasma通过TrueBit的影响致力于创建一个多连接互操作性网络,系统的内部实施对于实现信息和共识保真度至关重要。

以太坊Casper权益证明

在以太坊通过实施Casper权益证明共识机制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加密经济激励层的一个例子。尽管工作证明(POW)有自己的内在博弈理论激励结构来防止参与者操控网络,但是向权益证明过渡还有更多的内部结构来阻止参与者在遇到分叉时模凌两可或试图创建区块链的其他实例。权益协议创建了一个拜占庭容错环境(Byzantine Fault Tolerant,BFT)。在这个环境中,Ether将被绑定到共识机制中。这意味着,参与者在系统内将受到忠诚的约束。

如果攻击者计划在共识机制中模棱两可或试图控制,那么有关切入型算法“slasher algorithms”的各种协议将会破坏Ether所有者或攻击者的权益,从而惩罚他们的恶意行为。在惩罚背后的机制设计中,Ether破坏的数量一直被编程为与攻击者希望获得的数量成正比,在这个数量中,攻击者永远不想妥协系统。

Cosmos and Tendermint

Cosmos也在建立一个依赖Tendermint共识机制的生态系统,该机制严重依赖于拜占庭容错算法。该平台依赖于与比特币网络中矿工类似的验证器。验证人拥有一个叫Atom的token,用于通过依赖绑定验证器生成的信任的证据机制来保护网络。

Cosmos生态系统中的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表明了一种博弈理论结构,即如果发现验证者发现违反协议,验证者可能会丢失其令牌(Token)或委托给他们的令牌。由于这个系统中的利益相关者的这种保税存款设计,共识机制允许保护网络的激励机制。此安全设计允许应用程序区块链接口(ABCI),区块链间通信协议(IBC)以及Cosmos集线器和区域之间的不同交互功能正常运行。

R3 Corda和IBM Fabric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R3 Corda和Hyperledger Fabric在其软件体系结构中没有这些加密经济激励层。由于软件体系结构是基于分布式数据库聚焦范例进行基础设计的,因此它们最初不是为在整个框架中加入加密货币层而设计的。

由于软件设计的内在差异,它们还没有经过校准,无法参与那些与众多区块链具有互操作性和协调性的多链生态系统。由于系统结构的最大吞吐量考虑在内,基于这些系统的初始构建,忽略了包含区块链(包括公共区块链主网)的可互操作网络拓扑的体系结构布局。

为什么加密经济机制设计是必要的?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把加密经济基础设施层架构在软件上?因为存在于计算环境中的这种模型所创造的是一种不变的可信任的新层,而不依赖于中心化实体。

数十年来,我们一直在客户端-服务器和数据库中构建软件。像IBM,Intel和Oracle这样的公司在其初创及其后创的系统及子系统中完善了这个模型,而这些模型仍然在分布式系统以及新近的分布式账本系统中使用。

尽管这些体系仍然集中在各个方面,无论是通过中心化实体还是cartel-like (卡特尔式) 的联合体结构。这种联盟结构为了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激励机制都是基于中心实体而不是真正的激励结构。

图6:客户端服务器模型

去中心化系统为在软件环境中达到某些目标提供了可行的替代方案。这种方案主要权衡是内部交易信任 vs 执行。由于大型中心系统的信任度更高,因此它被认为能够更好地执行。尽管区块链系统的特征,是在这个系统中信任和价值可以在不依赖大型中心实体的情况下合理配置。

在系统设计中倡导的一个思想是,为了优化系统,还需要对子系统进行次优化。这意味着系统的协调必须进行协调和架构,以便内部子系统在整个更大的生态系统中也具有利益及激励,以进一步实现合作目标。

通过创建一个用于整体环境优化的加密经济博弈理论,融合计算机科学和经济模式,以创建数字经济中的新软件架构。

基于对数字经济的这种愿景,应该认识到,使用私有链和公有链的组合互动,各层商业和商业关系超越传统模式,创建一个可行的数字生态系统成为可能。

整合到区块链token经济体系中

为了调查的目的,有必要定义Token化的概念,它借鉴了这样一个概念,即企业或实体能够根据我们生态系统中目前存在的某些数字标准,创建各种形式的资产、商品和服务的可互换或不可互换的表现方式。

最初的token化设计会有各种各样的故障和缺陷,Token经济仍在发展,需要时间迭代才能进一步完善。尽管资产,金融产品,能源和注意力的Token化都是可行的商业模式,但它们实施的确切动态需要额外的功能和访问层次,需要时间进行改进。

token化经济需要博弈论机制设计和区块链创新,随着它们带来重大发现和发展,最终促进token化经济的成功。

正如Josh Stark关于数字经济学的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样,评估表现出最强可用性迹象的Token,看看它是否构成了整体业务的经济学和博弈论设计的必要组成部分。

如果企业可以对其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数字化或Token化,那么创建的产品线将以指数级扩展,超越了我们用来交换实物商品,金融资产,商品或技术服务的传统方式。通过创建Token化资产可以实现数字媒体。一些重要的发展可以从新的生态系统发展而来。

在查看区块链工具的生态系统时,显然以太坊实际上是Token化经济得以创建的基础。如果Token化经济模型能够结合私有链,可扩展性解决方案和隐私工具(如ZK-Snarks)的功能,则数字资产的整体Token化将全面超越受内部激励限制的传统经济模式。

实现区块链的业务目标

为了实现区块链的上述业务目标,我们必须评估需要提供服务的各个维度。在详细介绍上述模型功能的图表概述中,Ethereum能够实现分布式数据库协调方案,激励层以及Token化,而R3 Corda和IBMFabric尚有一些功能未涉及。

我们针对现实世界不同的业务场景应用不同功能,以更好地理解平台的功能。

图7:功能摘要

信息的有效分配

从功能上讲,从分布式系统的数据库协调和利用角度来看,这些产品有着同样相匹配的功能。 R3 Corda,IBM Fabric和企业版以太坊确实具有分布式信息分配功能,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访问权限控制和联盟配置管理来促进信息分配。虽然每个平台的软件架构配置都不相同,但每个平台都可以执行有效的信息分配和协调所需的性能。

可信不可篡改的信息

在许多这些技术的背景下,不变性被视为信任的同义概念。在评估不变性特征时,必须了解的是,在利用基于Apache的数据流工具(如Kafka)的系统中,存在允许读/写数据访问的固有功能。因此,由于在系统设计中进行了一些选择,IBM Fabric的不变性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对于R3 Corda基于UTXO模型的系统,不变性方面在整个系统范围内保持不同。由于其系统的整体分布式账本设计,它们已经建立了可在整个平台上展示的某些信任方面。

在以太坊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信任和不变性都是在基于Patricia Merkle Tries的公有链的子协议中。由于这种生态系统内核心软件范例的保存以及与公有链的可连接性,以太坊区块链和以太坊的相关派生能够充分证实不变性。随着资产数字化开始,这种不变性中获得的信任终将增加生态系统的价值。

资产数字化

应该认识到,IBM Fabric名义上能够创建数字资产的,因为资产的数字化实际是把产品注册成数字格式。但是在Fabric上创建的数字化资产将只能在Fabric的系统上运行。就像如果你在某一电子邮件客户端A上创建的邮箱只能够与使用完全相同的电子邮件客户端A的人进行通信,这与当前世界中存在多个电子邮件客户端可以互相通信的不同。

R3 Corda也存在类似的不一致之处,因为R3的平台用户在与R3之外的其他平台进行交互通信时会受到限制,从而导致供应商锁定(vendorlock-in)。由于R3 Corda主要关注银行客户,而银行需要独立的银行软件。应该指出的是,该平台的用户将仅限于与仅使用R3 Corda的机构建立银行业务关系,无法与不使用R3 Corda的生态系统伙伴进行无缝互接。

由于以太坊是一种类似于Web服务中的HTTP或TCP / IP的底层协议,因此不存在只面向以太坊的构建者“供应商锁定”问题。通过以太坊区块链的不同方面建立的信任关系能够在全球资产数字化的新经济体系内发挥作用。如果再参考电子邮件示例,以太坊协议可以被视为与IMAP或POP3类似的通用协议来访问电子邮件。

以太坊和以太坊派生的协议可以充当区块链基础设施,公司可以建立数字资产。类似于每个公司在90年代后期能够使用HTML创建网站,每家公司都能够使用以太坊智能合约为其服务和产品创建数字经济,这些合约可以创建token,可通过更广泛的网络访问。

未来之路

为了构建一个足够强大的平台,可以与公共市场进行互动,该系统必须能够满足业务需求,以实现数据的高效处理、额外的信任分配层以及具备数字经济资产的代表能力。显然,这三个维度的目标都是通过不同的技术进步和技术配置来达到类似的目标。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考虑经济商业模式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发展方向,显然基于以太坊的平台在融入数字经济中具有优势,尽管在某些数据交易中存在明显的弱点,这正是IBM Fabric和R3 Corda的突出特点。

由于不同的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平台被快速迭代使用,并且超越了我们当前技术时代已有功能,所以围绕使用哪个平台进行构建的决策将会严重依赖于我们的生态系统中的场景用例,可以看到不同的用例相互依赖。

本文并不试图说明一个平台总体上比另一个平台更好,而是在于说明各有特色。以太坊具有的某些功能是Fabric和Corda这样的分布式账本所没有的,但Fabric和Corda也有Ethereum目前不能达到的较高的性能。

为了真正实现现有系统所期望的交互和可扩展性的水平,必须构建和设计一个协议,并考虑到所有的交互,类似于互联网最初设计的方式。以太坊作为协议,能够充当基础技术栈,为足够广泛的生态系统提供服务,可以涵盖经济环境中的必要因素,但请记住,该平台目前尚不完整,并且还可能受益于之前DLT对手们固有的功能。

区块链技术的背景范文5

【关键词】无法表示意见案例分析审计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9

一、引言

根据中注协的统计数据,2016年1月1日~4月30日,40家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事务所)共为2 842家上市公司出具了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其中标准审计报告2 738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82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6份,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6份。笔者通过分析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的有关事项,发现对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不确定性无法获取审计证据的1份,明确表明审计证据之间存在相互矛盾以及不确定性而无法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1份,对重大异常事项无法获取审计证据的4份。6家被审计单位,只有1家主业属于典型的传统制造行业,其余5家均不同程度的涉及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新材料等。目前国内学者多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以及对相关利益者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少有从技术层面论述与非标审计意见的关系。本文从一个具体案例展开,分析审计实践给注册会计师行业带来哪些新的启示。

二、发表无法表示审计意见的条件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以下简称“1501号审计准则”)的要求,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至于无法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多个不确定事项,尽管注册会计师对每个单独的不确定事项获取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但由于不确定事项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以及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累积影响,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也应当发表无法表示意见。“1501号审计准则”指南明确区分了无法表示意见与否定意见的差异:前者通常仅仅适用于注册会计师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注册会计师发表否定意见必须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无论是无法表示意见还是否定意见都只有在非常严重的情形下采用。

对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情形,准则指南列举了两种情况:一是客观环境造成的限制,例如由于被审计单位存货的性质或位置特殊等原因导致注册会计师无法实施存货监盘;二是管理层造成的限制,例如管理层不允许注册会计师观察存货盘点或者不允许对特定账户余额实施函证。第一种限制实际上是审计技术的限制或者说是专业胜任能力的限制,第二种限制主要责任在于管理层。除了客观环境以外,管理层的“不作为”也可能形成第一种限制,因为审计毕竟不是“跳独舞”。仅通过阅读审计意见报告正文投资者很难分辨出是哪种原因,市场参与者通常会主观地将责任归咎于上市公司本身。

三、审计案例介绍

(一)被审计单位背景资料

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于1996年在深交所挂牌交易,2014年重组前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重组后主营业务变更为集成电路芯片设计。2015年12月,上市公司聘请A事务所作为年度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审计机构。A事务所历时长达5个月的审计,最终对其财务报表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对重大资产重组时承诺的盈利预测实现情况发表了无法表示意见,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了否定意见。

(二)审计意见引发市场连锁反应

2016年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中,无法表示意见占全部审计意见的比例只有0.21%;被出具否定意见内控审计报告的16家上市公司占1530家披露了内控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的比例为1.05%。而且这两个比例均少于2015年。这说明极少数的上市公司被出具这样的审计报告,因此在市场上引起了极高的关注。相关利益者各方的分歧也使这家上市公司充满了争议。该事件给上市公司、监管方和投资者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是市场方面: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等有关规定,交易所对上市公司股票实行“退市风险警示”,自2016年5月3日开始,上市公司股票简称变为*ST,实施风险警示后股票价格的日涨跌幅限制为5%;因上市公司2016年1月业绩预告和2016年4月的业绩快报都公告收入大幅增长和持续盈利,而注册会计师却无法表示审计意见,年报公告后股票发生了异常波动,交易所要求股票自5月1日开始停牌1个月。投资者损失惨重:年报公告后股价大幅下滑,两个月后的股价与业绩快报公告时相比几乎腰斩,大量资金出逃。上市公司健康、快速发展也受到较大影响:若上市公司下一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继续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者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股票将自下一年度报告披露之日起暂停上市;按照《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的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及最近一期的财务报表,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就会失去公开增发、配股、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资格。该上市公司正在进行的非公开发行,因而收到证监会终止审查通知而停滞。该事件引起监管方的高度关注:深圳交易所向上市公司发出年报关注函并要求回复和公告;当地证监局向上市公司发出监管关注函,并约谈上市公司高管,要求聘请具备较高专业能力的会计师事务所对2015年盈利预测的实现情况进行专项核查。

(三)相关利益者产生的重大分歧

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了上市公司董事会与会计师的重大分歧,这种情况在市场上极为罕见。2015年度上市公司承接技术服务业务――数据中心维护运营服务和场地租赁服务。注册会计师认为未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因此无法对该项交易实质做出判断,因此发表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上市公司董事会却认为,在审计机构审计期间,公司积极配合现场审计人员工作的开展,详细介绍公司的业务模式,提供审计机构各项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公司的所有采购销售合同、会计凭证和单证、银行水单和对账单、行业分析资料、供应商往来资料等,同时配合审计机构现场走访客户、供应商等。因此上市公司董事会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持保留态度。上市公司监事会同意董事会的意见。但监事长和独立董事们却认为鉴于注册会计师无法发表意见,因此无法对此事做出合理判断。看来各方当事人就此事件展开过一轮异常激烈的博弈。这无疑给市场监管者和投资者做出正确判断出了难题。通过阅读上市公司年报和公告,可以看出各方的主要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程度是否广泛到对整个报表发表无法表示意见

上市公司的该笔交易通过境外子公司实施。而注册会计师恰恰认为上市公司未对境外子公司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比如存在未签订合同或协议且未履行必要的资金管理审批程序下支付资金的情况等。内部控制缺陷导致注册会计师实施了更多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以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是否存在真正的重大错报。但对于重大异常交易,注册会计师认为即使实施了包括盘点、实地走访等审计程序仍然无法获取令其满意的审计证据,且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具有广泛性。而上市公司董事会认为自始至终积极配合,审计范围未受到任何限制。

2.重大异常交易的真实性

从上市公司公告的会计报表可以看出其客户高度集中。2015年收入3.75亿,前5名客户收入比例占总收入的74.87%,其中对第一名的客户收入占24.01%。上市公司与第一名客户只发生了一笔交易即“数据中心的租赁服务”。因此,注册会计师判断该笔交易属于重大交易。上市公司数据中心的运营模式为建设+租赁,但建设现场未见混凝土大楼和空调系统,而只有若干集装箱机柜。注册会计师认为在境外建造如此规模的数据运营中心,并未采用惯常建设方法,且只有一个租赁客户,当属于异常交易。交易背景是否符合正常商业逻辑,是消除注册会计师对其真实性怀疑的焦点。

上市公司的解释是,公司“数据中心的租赁服务”属于主营业务中比较新兴的业务,公司采用的模式与传统常规的数据中心运营模式不一致,属于定制化的一个数据中心,公司承担的是硬件设施的建设租赁服务,数据服务器的购置和运营等由客户自行负责,同时公司没有采用常规的建设混凝土大楼和空调系统,而是采用目前世界比较新的集装箱式机柜模式,同时采用了风冷技术,两种数据中心比较,公司模式比传统模式下大幅节约成本。显然,上市公司董事会的解释未能说服注册会计师,而注册会计师又实施了哪些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呢?

(四)审计过程分析

自2015年12月注册会计师进驻现场审计,至2016年4月底出具审计报告,历时长达5个月。2016年2月注册会计师赴境外子公司进行现场审计并进行了盘点,发现上市公司客户拟在数据中心放置并运行25200个服务器,2015年度只正常运行了2520个服务器,占总服务器的10%,而收入确认按照合同约定全额确认,与仅为正常运行的10%服务器所提供的服务严重不匹配。项目组内部讨论后立即向事务所风控部门汇报情况。注册会计师就收入的确认问题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进行沟通,却发生了重大分歧。管理层认为公司在2015年已经按照客户需求准备了客户服务器需要的所有机柜,随时可以满足客户的满负荷运营,但客户因其自身原因在2015年内只启用了一部分服务器,并非公司原因导致,公司已经实际履行了与客户的合同约定;公司提供的是租赁与运营维护,其收费模式与客户启用多少机柜无关,因此公司2015年的收入确认是按照合同约定的全额进行确认。该分歧一直持续至2015年4月。在此期间,注册会计师补充了针对舞弊的审计程序,如调查上市公司客户的背景,实地走访等,但通过访谈得到的信息不足。上市公司原定于2016年4月下旬同时披露2015年度报告及2016年第一季度报告,因重大分歧未解决,披露时间推迟至2016年4月底。临近公告日,注册会计师正式向上市公司通报,拟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上市公司表示可以根据注册会计师已取得的审计证据调整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认为未取得关于收入和相关资产的充分证据,拒绝了被审计单位的调整要求。2016年4月底,上市公司召开董事会,未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并在年报中披露。独立董事和监事长表示无法做出合理判断。他们认为,公司应当在业务真实性的前提下基于会计谨慎性原则确认收入,并一致要求公司立即启动相关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重新聘请会计事务所对2015年年报进行审计),积极、有效和稳妥地消除上述事项及其后果。

四、透视分歧原因

2015年该上市公司业务发生重大变化,其芯片开发和销售市场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因此主营业务转变为数据中心出租业务。上市公司客户背景扑朔迷离,数据中心出租收入的商业逻辑未得到合理解释,是注册会计师无法给出明确鉴证意见的主要原因。在市场各方压力下,上市公司终于在年报后披露了数据中心业务与区块链技术有关。但审计期间,公司管理层向注册会计师的解释与后来公开披露信息不完全一致。而区块链技术的具体应用,注册会计师也并不熟悉。这是造成双方重大分歧,僵持不下的重要原因。

2016年区块链技术的概念和题材逐步升温,这与2016年1月20日人民银行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有关系,与会专家提出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在2009年诞生以来就充满了争议。区块链技术的本质是去中心化,而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在“2016年全球第二届区块链峰会”上所指出的,区块链完全“去中心化”的特性在金融领域并不适用。完全“去中心化”的结构只适用于比特币这类流量很低、每秒几笔的低频次交易,而在金融应用场景中,高频次是常态,因此“去中心化”并不适用。假设人们对未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区块链技术1.0”货币阶段、“区块链技术2.0”可编程金融阶段、“区块链技术3.0”广泛应用阶段,那么比特币只是区块链技术最底层的应用。虽然区块链技术最终可运用于身份认证、物流、医疗,甚至是审计等,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会产生变革性的影响。然而那个时代的到来毕竟还有些遥远。世界上本没有比特币这样一种货币,自从一个被称为“中本聪”的神秘人物发明了比特币算法以后,有无数投机者们开始了狂欢。而生产比特币被人们形象的称为“挖矿”,属于比特币产业链的最底层。上市公司究竟在做些什么,注册会计师凭借自身的那点外行知识,很难做出准确判断。

五、启示和建议

(一)重新审视审计成功与失败

注册会计师遵循了审计准则未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是否与审计成功划等号?财务报表审计的总体目标是要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从市场和投资者需求的角度上讲,明确的鉴证意见才有意义。

实践中,注册会计师在无法获取充分、适当证据时,首先考虑解除业务约定的可能性,如果在出具审计报告之前解除业务约定被禁止或不可行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发表无法表示意见。从主观讲,无法表示意见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鉴证意见,是注册会计师免除法律责任的一种保护措施。客观上讲,注册会计师无法给投资者一个明确的鉴证意见时,对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社会审计体现的是一种委托关系,或者说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一种契约关系,注册会计师没有给投资者提供充分的信息以进行决策,审计的总体目标就没有实现。实务中,美国SEC甚至对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采取限制的态度。本文案例中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谁是谁非,笔者仅根据公开披露信息无法做出判断,但至少当地证监局和独立董事都表明了将事情彻底查清楚的态度。否则上市公司是否完成了重大资产组中的盈利预测和业绩承诺将成为一个悬案,无法给投资者进行交代。所幸的是年报公告后的6日内,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即根据当地监管局关注函的要求,先行履行了业绩补偿义务,并表明待盈利预测实现情况的专项核查结果确定后再补偿与年报披露金额之间的差额,多出的部分则无偿赠与上市公司。

(二)传统审计技术面对企业的“创新”很无奈

企业的“创新”包括技术、产品、管理、营销等各方面的创新,在市场经济中表现为新技术、新产品、新的盈利模式、甚至是新业态等。当然也包括披着“创新”的外衣,实际是舞弊的情况。传统审计技术已经远远跟不上企业创新的脚步,解决不了企业创新带来的一系列困惑。

上述案例中,注册会计师遵循了审计准则,执行了可以执行的所有审计程序,穷尽了教科书中所有的审计方法,包括观察、检查、函证、盘点、访谈、调查、分析性复核等传统方法,并针对舞弊执行了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比如在工商征信系统网站、香港注册处核查上市公司客户及供应商的信用情况、对客户及供应商进行实地走访、检查交易合同和交易资金流水、检查证据链中原始单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及逻辑性、咨询IDC行业专家关于境外业务商业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和收费方式是否符合行业惯例、聘请IT专家重点关注相关资产的存在性、服务器正常运转所需的物理环境以及动力、数据存储及传输方式的可行性、在网上向境外托管服务器的商家进行了解和询价以佐证其合理性等等。执行这一切审计程序历时长达5个月,注册会计师仍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审计证据。这引发了我们一些深深思索。

(三)审计实践对新技术的需求是推动审计技术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

就注册会计师而言,社会需要其发现重大舞弊,这种根本性的导向影响着审计目标,进而催促着审计能力的提高。审计行业正面临技术革命。未来的竞争,是审计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

2011~2013年由审计署审计科研所牵头首次组织实施了审计机关审计技术创新情况的专题调研活动,对2006~2011年期间审计机关审计技术创新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印发了《审计机关审计技术创新情况专题调研报告》,2013年后续印发了《审计机关审计技术创新发展报告》。后者指出:目前审计技术创新活动面临的最为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有:一是缺乏技术创新人才,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关键;二是审计成果考核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不同于一般的审计项目,它是一种探索性活动,有成功也有失败,需要制定不同于一般审计项目的成果考核机制;三是审计技术创新带来了一系列的审计证据问题,在取证、认定、归档保存等方面,目前还没有制定统一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创新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四是缺乏专门的审计技术创新的交流平台和定期交流机制。

目前社会审计尚未有较高级别的组织出面或牵头进行审计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呼吁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审计技术方面加强合作和研究。在审计技术创新研究方面做些脚踏实地的尝试。比如研究持续审计、研究审计信息化和利用大数据、研究审计的立体思维模式、研究一些与新业态相关的审计方法等。

(四)提高审计报告价值是资本市场的迫切需求

上市公司年报中将关键沟通事项公开披露的情况较为罕见,说明公司治理水平在不断提高。年报后期,上市公司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的重大分歧以及分歧的解决过程由监管方敦促上市公司进行披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与中注协在2016年初征求意见拟对审计报告相关准则的改革不谋而合。现行审计报告具有格式统一、要素一致、内容简洁、意见明确等优点,但也存在着信息含量低、相关性差等缺陷。审计报告改革要求披露关键沟通事项,即通过描述审计重点难点和审计工作的特定信息,提高审计报告的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客观上会提高审计报告的沟通价值,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这次改革将会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然会增加审计成本。审计成本与获得社会效益之间的再平衡考验政策制定者的智慧。投资者、监管者以及其他市场参与者共同亟待,选择恰当时机使审计准则改革的政策尽快落地。

区块链技术的背景范文6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六大模块;改革创新;结合运用

新时展背景下,企业管理工作开展时,应当秉持机遇意识,在市场风险中发现机遇,主动出击找到业务发展切入口。为保证企业市场竞争的核心实力,应当对人力资源六大模块进行结合运用,以改变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模式,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潜在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一、人力资源六大模块解析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升级,在经济学理论与人文管理思想的支持下,对招聘、筛选、培训、薪酬等工作进行融合创新,并建构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模式,以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能,达到企业长远规划发展目标。学术领域对人力资源六大模块进行界定时,主要包含招聘与培训、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资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规划。企业管理工作开展时,应当结合时展背景与企业自身经营现状,合理运用人力资源六大模块,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力提升,实现企业预期管理工作效果。经济全球化发展视域下,企业为保证长远发展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则需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改革,建构(改为“构建”)新形势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1]。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保证企业战略规划的有效落实,必须对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工作进行改革创新,打造全新的人力资源六大模块运行体系,主动迎接时代挑战,抓住市场发展机遇,合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发挥出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现实价值。

二、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在企业管理中的结合运用探究

(一)人力资源的“远程”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工作非常重要,企业管理发展过程中,为达到预期战略发展目标,需开展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推动企业完成预期经营管理工作目标。在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与外界条件,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实际供需关系进行科学分析,进而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实现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配置、利用、开发等工作。为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效力,应当制定人力资源供需平衡计划,避免人力资源出现浪费,保证各个工作岗位,都可配置对应专业人才,有效匹配人才的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给予职工自由发挥空间,有效提升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传统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开展时,主要采取面对面的方式,完成现场人才开发,进而依据人才的能力匹配相关岗位,保证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开展有效性与可行性。在当前全球大环境的紧张局势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模式,为避免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企业需创新人力资源六大模块中的规划管理工作模块,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完成人力资源的“远程”规划。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的方式,完成人力资源规划,使得规划人员足不出户,减少人员的流动与接触,对人力资源规划工作进行远程在线完成,及时招纳相关岗位所需人才,拓宽人力资源规划视域,创新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方式[2]。

(二)招聘与配置“在线”运作企业管理时,为满足企业发展需求,需招聘相关领域的人才,弥补企业岗位人才空缺,并对招聘人才进行合理配置,达到人尽其才的配置管理工作目标。企业人力资源招聘与配置工作开展时,主要采取现场招聘方式,在专项的招聘会,企业HR与应聘者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有效提高了招聘沟通的效率与质量。由于招聘会的人才集中,企业对人才的选择余地较大,可了解人才的综合素质、同行业的人才招聘标准,进而对人才招聘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以达到人才招聘工作预期效果。我国当下情况,部分地区的环境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给社会运行造成一定影响。为阻断病毒的传播,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企业运用人力资源六大模块的招聘与配置模块时,为保证人才招聘工作开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需对招聘与配置工作进行有效创新。例如,企业可尝试建构(改为“构建”)招聘与配置“在线”运行机制,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大力发展在线网络招聘工作,对人才招聘的方式进行有效创新。通过网络招聘“在线”运作方式与传统招聘会的开展模式进行比较可知,网上招聘的成本相对较低,可控制企业人力资源运行成本;网络通信技术的掌握就是人才的一种技能,应聘人员需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参与到企业网络招聘活动当中,实现了对招聘人才的主动筛选;网络招聘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不受时空限制,应聘者与企业双方都具有极大的自主选择权。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面向更大的人才市场进行招聘,为企业的人才配置工作夯实基础[3]。由于招聘与配置“在线”运作模式的诸多优势,可适应当前时代的工作需求。为此,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可合理应用该招聘工作形式,为企业及时招聘优秀人才,弥补岗位人才空缺,保证企业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三)培训与开发“隔空”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时,需对人才进行培养与开发,企业战略发展培育核心人才团队。在企业探索新时期培训与开发工作模式时,可合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构建“隔空”网络式培训与开发,基于岗位工作需求,为职工制订针对性培训方案,并利用网络完成有效的培训工作对接,实现人才培育与开发工作目标。企业合理地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避免企业发展过程中被市场淘汰。

(四)绩效管理应用“区块链”企业开展员工绩效管理时,为全面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可合理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全新的绩效管理模式。在当前防控常态化工作开展背景下,企业需改变传统绩效管理方式,构建新的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管理、绩效目标提升体系,应用线上沟通的方式,完成绩效管理。在“云端”对绩效数据进行管理时,为保证管理的整体效果,则可合理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对数据的高效处理,准确客观地完成绩效考核[4]。

(五)薪酬福利“云发放”管理在企业开展薪酬福利管理时,为有效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需及时发放薪酬与福利,增强职工的工作归属感与幸福感。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企业为使得职工感受到企业薪酬福利的存在感,可采取“云发放”的管理方式,将部分福利折现,通过银行转账进行发放,或进行节日福利发放时,可发散电子消费券,对职工的生活消费进行有效补助。薪酬福利的“云发放”管理工作开展,无法保证所有员工都满意,但为适应当前防控常态化要求,可对该种管理工作模式进行不断优化完善。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应当对未来市场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与劳动生产率,进而灵活调整绩效考核制度与福利配置体系,进而有效调动职工的工作潜能,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逐步达成。

(六)劳动关系“网上搞”运行人力资源六大模块中,劳动关系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劳动关系的管理效果,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效益。我国市场经济中劳动关系管理,主要包含劳动合同、企业用工、社会保险、劳动争议、集体协商等,构建公正公平劳动关系管理环境。在当前时代下,为保证劳动关系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靠性,需切实保护公民的基本权益,保障社会运行的整体稳定性[5]。例如,我国全面复工复产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公平的劳动关系,给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造成直接影响。在当前防控常态化的工作背景下,企业开展劳动关系管理时,为保证工作开展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应当探索劳动关系管理的新模式,如全国提倡在家办公,以减少人员的流动。在企业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劳动标准、社会保险等工作开展时,考量到当前防控的工作需求,可采取“网上搞”的工作方式,及时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劳动争议,采取视频连线方式对相关劳动争议进行协调处理,有效化解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纠纷,提高劳动仲裁调解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如2019年初,全国劳动人事争议在线调解服务平台,已经正式开放启用,在处理相关劳动纠纷时,可通过在线调解服务平台,申请在线调解服务。未来,社会劳动关系管理工作开展时,企业为达到预期管理效果,应当全力支持在线调解仲裁工作,提高企业处理劳动关系的整体效率,避免分散人力资源管理精力,影响到企业整体发展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