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暴力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网络暴力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网络暴力看法

对网络暴力看法范文1

毫无疑问,电视、互动电子游戏和网络都是孩子学习和娱乐的重要途径,但如果花费太多时间在上面的话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家长需要控制孩子“面对荧屏的时间”,即限制孩子玩电子游戏、看电视和上网玩游戏的时间。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两周岁以下的孩子不要接触荧光屏幕,而两周岁以上的孩子只能每天观看一至两小时的有益节目。所以除了看电视、玩电动游戏、上网以外,还可以让孩子有丰富多样的休闲活动,例如阅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和做运动等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十分重要。这里介绍一些实际的方法可以使你孩子面对荧屏的时间更加充实。

一、健康地看电视

一是要控制好看电视的时间:

1.将你的电视和其他大量的不用接触荧屏的娱乐活动放在一个房间,例如书本、儿童杂志、玩具、拼图、棋类等等,从而达到鼓励孩子去做其它而不是光对着电视。

2.让电视远离孩子的睡房。

3.吃饭的时候要关电视。

4.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不能看电视。

5.将看电视当成是孩子必须要自己争取的特权,而不是应得的权利。告诉他们只能在完成功课和杂务之后才能看电视。

二是周一至周五实施电视禁令。在平时学校的功课,运动还有繁重的工作很难使一家人充分享受天伦之乐。所以把周一到周五的节目录下来周末看或者把看电视的时间省下来,你就可以在平时忙碌的时候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吃饭,玩游戏,做运动或者看书。

三是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自己也要控制好看电视的时间。

四是看电视节目表和节目预告。寻找一些合家欢的节目,例如有教育意义的和不含暴力成分的节目。美国儿科学会也建议家长选择一些可以激发孩子爱好和学习兴趣的节目,如关于读书、科学等。

预览节目。在孩子观看之前确保电视节目适合他们。

利用节目分类标志。现在一些节目分类的标志会在报纸的节目表或者节目开始前的十五秒标识出来。

利用电视工具。现在许多新式的电视机都有内置的防暴力节目的工具,可以阻止你的孩子观看不宜的节目和电影。

设一个看电视的时间表。选择一些大家都满意的节目和时间,然后把时间表张贴在容易看到的地方,可以让每个人都知道什么节目什么时候可以观看。保证时间表上的节目一结束就关电视,不要再转台而引起孩子的兴趣。

二、与孩子一起看电视。如果你不能保证看完整个节目的话,起码也要在节目开始的几分钟与孩子一起看,然后节目过程中不时过去看一下。

一是跟孩子讨论电视的内容以及跟他分享你自己的信仰和观念。如果你觉得有些电视镜头不适合孩子观看,你可以关掉电视,然后用这个机会问他一些深刻的问题,如“你觉得这些人参加这场打斗对吗?他们还会做些什么呢?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样做?”或者“你觉得这些年轻人在聚会里做得怎么样?他们哪里做错了?”如果有些角色在戏中受到歧视或者不公平对待,你可以跟他说无论别人有什么不同都要平等待人。你也可以利用节目的内容去解释一些令人困惑的状况或者发表一下关于一些敏感话题(如性、爱、、酗酒、抽烟、工作、行为和家庭)的看法

二是寻求更多关于看电视的意见。向其他家长、医生还有老师咨询一下关于管教孩子看电视的方法或者他们推荐的儿童节目。

三、提供其它的娱乐方式。如果你的孩子想看电视你又不想他看的话,你可以跟他一起下棋、捉迷藏、进行户外活动、读书、做模型或者唱歌跳舞。除了电视,其他的娱乐方式还有很多,所以关掉电视,尽情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黄金时间吧。

四、玩电子游戏或者电视游戏的健康习惯

一是看一下游戏的分类标志。如果电子游戏涉及暴力、不当语言和性的主题或者其它儿童不的内容时都会标识出来。娱乐软件审核委员会所设的游戏级别包括由儿童(三岁或以上的均合适)到成人(涉及暴力和性细节描写内容的只适合成人的)的级别。

二是预览游戏。即使有级别分类,预览游戏或者先玩仍十分重要。游戏的分类不一定跟你心目中的分类相符。新晨

三是使孩子对游戏有正确的看法。密切留意游戏如何影响孩子。如果发现孩子玩了某个游戏后变得很好斗的话,你需要跟他讨论一下这个游戏,让他明白游戏描述的暴力跟发生在现实世界的暴力是不同的。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可以减少崇拜暴力的角色,减低电子游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网络安全

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如何阻挡不良信息。

将电脑放在公共地方。将电脑放在一个你可以看到的地方以便观察你的孩子。尽量不要将电脑放在孩子的卧室。

与小孩共用一个电子邮箱账户。这样的话,你可以知道你的孩子跟谁在通邮。

收藏孩子喜欢的网页。这样孩子可以更加容易进入而且尽可能避免输入错误而进入不适合他的网页。

跟孩子一起上网,教导孩子正确的上网方法。

对网络暴力看法范文2

平日里,我们用修养和道德,自我约束成一座牢笼,死死囚禁着它。

然而总有些情绪会成为炸弹,你无法摸准爆炸的时间。可那一瞬总会到来,瞳孔紧缩,笼门破碎,猛虎咆哮,随即是不死不休的厮杀。

近年来以微博为首的网络阵地,渐渐成了新闻的集散地。写下知心话的人越来越少,即使偶有感悟,也大多是“希望别人看到的自己”而已。

其实这些“网络暴力”的源头,未必个个粗俗不堪。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很多还是拥有社会地位的人士――学校的老师,医院的大夫,儒雅的学者,高分的学子,甚至某位斯文害羞的美女……为何在打开网络页面的一瞬间,他们口不择言,咄咄逼人,尽情啃噬着他人的平静与快乐。

某天,一个男同事说起他在网上看到的八卦。一位名人由于说错话,被网民围攻,不但被骂得狗血淋头,甚至连作品和家人也被一并粗口问候。那位男同事讲得笑声不断,又吐槽:“这人居然还敢还嘴,一会儿上网看我骂不死他!”我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他还嘴你就要骂他?”他理直气壮:“他是公众人物,就该被消费,当然看得不爽就要骂!”我问:“那他如果骂你呢?”他梗着脖子:“他敢!”我停了停,又问:“如果你昨晚写的那篇新闻稿被读者骂‘像屎一样’,或者你儿子被骂‘废物’,你会怎样?”他一愣,猛地瞪起眼睛,气息咻咻:“我跟他拼命!”

名人也是人,再有风度,也会在无休止的语言暴力中产生“我跟他拼命”的一时冲动。只需一点点“设身处地”就可以理解宽容的事情,却很少有人可以做到。

这个世界上真正修炼到不嗔不喜的高人毕竟少之又少,大多数人仍然挣不脱负能量所带来的情绪变化:伤感、愤怒、仇恨……而勾起这些情绪的,极大一部分来自口舌之争。

人们在批评或攻击他人的时候,总是信手拈来,图一时痛快。然而在遭遇到同样的打击后,却会心存怨怼,觉得对方“真不会说话”!

语言冲突,很容易生成“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不良做法。

国外曾推出过一辑关于“语言暴力”的公益广告,从每个人的嘴里伸出巨大的拳头,狠狠击打在别人的脸上,画面十分有冲击力。

一声讽刺,一句羞辱,如同虎啸声声,发泄出的不仅仅是对世事的不满、生活的压抑、隐藏的自卑,更多的是对境况的不堪忍受,对现状的无力改变,便只能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还要掩耳盗铃: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无非痛快痛快而已――反正不会有人知道是我!

父母羞辱孩子:“朽木不可雕也!你将来考不上大学,卖土豆都没人要!”

有一位母亲曾在我劝阻她不要挖苦女儿的时候,手一挥,大声说:“我又没有用脏话骂她,只是在教育她!要是连这个也不能承受,怎么走上社会!”

少有哪位语言施暴者可以体会到“被害者”的心情。而当他们面临语言暴力的时候,却也深受其害。这往往又是蝴蝶效应,一个语言暴力者感染周围的人,形成片状语言暴力――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一间办公室里,一个人嘴巴坏,其他人也都会热衷于对某件事物发表刻薄看法,导致其他人评价“那个部门的人嘴巴最损”。亲人之间更容易彼此影响,父母言辞不谨慎,孩子也容易在自己的群体中惹下口舌官司。

善言暖心,恶语似刀。

对网络暴力看法范文3

【关键词】网络;恶性评论;道德修养

网络作为一种平台与工具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在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进行沟通交流、完成其他工作的同时,也成为各自表达自己对某些事件看法与意见的主阵地。网络评论可以分为三种,即积极评论、消极评论和中性评论。消极评论也称恶性评论,主要是指网民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事件给予反面的评论,甚至对于事件的主体进行人身的、地域性的攻击与谩骂。

网络恶性评论表现

语言不文明现象比比皆是。网络作为一种公众的、开放性的平台,为广大受众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舞台。但是作为一个虚拟世界,它也在网民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为其戴上了一张面具。因此有人在发表评论的时候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评论中的互相攻击。网络平台不像其他纸媒,受众只能阅读,很少有人能够直接参与。网络作为一种公众交流的平台,使普通人有了平等的话语权。人们可以在网络管理者授权的范围之内,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从而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对称性。不过,与此同时,它也使一些非理性的声音获得了表现的舞台。

随心所欲的口水战。网络对于公众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互动的即时性、对多元化主题的评论,在使普通受众可以自由平等参与的同时,也使网络评论内容随着网络主体的变化而增加不确定性。这种评论的随意性,随着网络水军的出现而愈演愈烈。网民出于自身的利益或某种商业利益,不断地、大量地发出毫无意义的口水帖,其中甚至夹杂着大量的人身攻击、肆意谩骂。

网络恶性评论现象成因

第一,网络世界是个虚拟的世界。这也导致网络世界产生了匿名性、隐蔽性、随意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这使得网民可以躲在电脑屏幕后恣意妄为,而得不到有效的监督。

第二,网民自身道德修养水平低下以及法律意识的不足,是发生网络恶性评论的重要原因。我国互联网至今未能实现实名制,这使得部分网民可以在网络上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他们可以以网络为面具,通过网络发泄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很难表达的情绪或无以释放的各种压力。

网络评论的主体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的社会成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可能会遇到各种挫折,从而对现实环境产生不满。加之每个人的认知能力不同,所以可能会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产生错误的判断。网络刚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发泄个人情绪最好的平台。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没有人知道电脑前面坐着的是什么人,因此网络便成为人们发泄情感、展示自我的绝佳地点。通过研究发现,网民的这种心理也不一而足,包括追求另类、传播逸闻趣事、盲目求快等心理。

由于网民自身教育水平、道德修养水平不同,导致他们在解读新闻事件的能力上也有很大的差别。一件事情发生之后,多数网民往往只从自身角度和利益出发,缺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只从新闻报道事件出发,而不能全面了解事情;往往对一些敏感词语感兴趣,而不从事件本身出发;对于社会上某些群体从旧有印象出发,而不能就事论事。

第三,在我国,网络虽不是新生事物,但毕竟它产生的时间不长。政府对于网络的管理尚显不足,尤其是对于网络媒体以及网民行为的法律法规制定工作滞后。另外,我国法律法规缺乏对事前的预防,而且事后也通常反应迟缓。这对于快速发展的网络来讲,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网络恶性评论的社会影响及危害

首先,网络恶性评论污染了网络环境,对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未最终形成,网络恶性评论极易对其产生负面影响,使其形成歪曲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次,网络恶性评论极易导致网络暴力,使被攻击者形成巨大的心理及社会压力,甚至产生悲剧性后果。影响较小的比如任达华、金庸、余秋雨等多名名人“被死亡”,严重的像包括韩国女星崔真实在内的一些人,由于不堪网络谣言的困扰,即使诉诸法律也是徒劳,最终选择了自寻短见。[1]

最后,网络恶性评论易引发缺少理性和缺乏清晰度的激愤的社会情绪,而这种情绪又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操纵利用,从而产生以暴易暴的社会心理,最终诱发现实暴力,产生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网络恶性评论的解决途径

对网络暴力看法范文4

关键词: 网络发展 中学生 心理健康发展 影响 对策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因此其心理发展不是很成熟,判断能力和认知水平也比较低,而在网络环境下,上网已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给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冲击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 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一)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正面影响。

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网络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提高,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环境,因此其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有利于学生在网络中任意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且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因此,网络对中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第二,网络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中学生来说,其生理和心理都不是很成熟,思想和想法在现实生活条件中容易受到波动,据了解,大多数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都不能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而网络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如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信息交流平台,包括论坛、QQ、博客等,学生可以在交流信息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当遇到生活、学习上的问题时,可以发表在论坛和博客上,而论坛、博客中的好友可以向发表者提出意见和观点。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还让学生受到启发,树立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若不合理利用网络,则容易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对于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因此人们都是利用不真实姓名和身份进行网络交流的,这就导致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容易丧失诚信品质,大多数中学生因此学会了撒谎,因此,网络阻碍了中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并且网络交友是一种人机交往形式,不仅容易让学生产生人际障碍,还会妨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当前大量和网站兴起,而中学生正处于性萌动时期,控制和约束能力不强,因此,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再有大量网络暴力游戏容易使中学生产生暴力心理倾向,大多数中学生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利用暴力解决,导致近几年网吧斗殴、青少年犯罪活动时常发生。

二、在网络环境下,促使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的教学对策

针对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对于中学生来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学校应注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通过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班会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注重人际交往和情绪控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网络知识,让学生深刻体会网络的利与弊,树立健康的网络心理,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注重中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规范中学生的网络行为,不仅要加强技能学习,还应加强素质教育,如要求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安装防毒软件,这样可以阻止学生访问网上泛滥的垃圾信息,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养成自觉自律的品质,使学生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中成长。

(三) 建立心理辅导室,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大多数中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心理辅导室可以给予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在心理辅导室,学生可以尽情畅谈自己的想法,当学生在生活、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如人际交往等,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采用心理治疗方法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消除学生不良心理,从而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高中学生适应网络发展的能力。

为了防范中学生网络成瘾,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学生落入网络陷阱,还可以让学生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在中学教学中,学校应加大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力度,如网页设计大赛等,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网络发展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网络校园文化活动,如创办网上电子读物,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网络环境下,学校应充分认识到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利与弊,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中学生心理辅导,规范中学生的网络行为,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宁.网络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对网络暴力看法范文5

一、应对大学校园暴力的安全教育机制的构建原则

(一)可操作性原则

从西方国家应对校园暴力所制定的政策和措施来看,处处体现了可操作性原则。例如,美国制定了—系列较为完善的安全计划来保障校园安全,这些计划包含了上至教育部,下至学校的全套内容。《保护我们的孩子:行动指南》(SafeguardingOurChildren:AnActionGuide,2000)为学校制定和完善本校园的安全计划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依据,从而降低校园暴力,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二)全方位强化原则

应对大学校园暴力的安全教育机制要体现在全员、全面、全过程。在此教育中,力求全员参与,而不仅仅是高校部分管理人员的参与。要加强对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校园暴力的认识度和应对校园暴力的方式方法,将此部分内容纳入全校安全教育机制中,完善高校安全教育机制和体系,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安全氛围;校园安全教育应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持续开展,要始终贯穿于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中,且应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三)动态开放原则

应对校园暴力的安全教育机制的各构成部分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同时由于各构成部分作用的关系,使高校的安全教育机制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状态中。因此,机制需要不断创新以顺应时代要求。学校在先前的公共安全保卫工作中形成的“铁桶式”办法,确实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作用。但在新形势下,学校公共安全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要解决好这些新问题就要解放思想,求新求变,努力将安全教育机制由“静态式”转为“动态式”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H因此,应对校园暴力的安全教育机制也应把握动态开放的原则。

二、应对大学校园暴力的安全教育机制体系的构建

(一)校园安全预警机制

1.引入风险评估,预防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但这不意味着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之前无任何征兆,了解和掌握这些征兆可以预防校园暴力,从而降低校园暴力发生的概率。学校还可以通过对那些有暴力倾向或暴力特质的学生给予行为或情感上的帮助来降低校园暴力事件。2002年美国教育部提出学校可以引入风险评估体系以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降低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事实证明,风险评估(ThreatAssessment)作为一种有效预防校园暴力的新方法,它可以大大降低校园暴力的发生率。因此,我国可以借鉴此方法预防校园暴力:

(1)学生的暴力行为是可预测的。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构建信息报送机制;家庭、班级、同辈群体、特殊事件等因素是可能导致暴力行为产生的因素,因此需要特别关注。

(2)收集证据的来源应该多样化、合理化。学校可以对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进行积极关注以加强监督与引导,但对这些学生的怀疑必须是有理有据的,否则对该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利用资源,如学院班级、学生工作、保卫部门、心理咨询部门和社会服务部门等多渠道多方面收集证据和提出处理意见。

(3)风险评估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学生会有暴力行为和造成的危害有多大,可以采用什么措施进行风险规避和解除风险。

2.重视对全体教师和管理者的培训活动,提升教师和管理者技能

学校的部分教师和管理者因缺乏对校园暴力行为及危害的正确认识,常常容易导致低估校园暴力的发生和造成严重后果的程度。因此,学校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校全体教师和管理者对校园暴力行为及危害的认识,教会相关人员早期预警和干预技术。

(1)在学校应大力宣传“安全教育,人人有责”的理念,强调学校所有人员都负有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并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议宣讲、自主研修等形式,对学校领导、学生工作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宿舍管理员等后勤服务人员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相关培训,使学校全体人员明确暴力行为的范围;了解校园暴力行为的表现形式;认识到校园暴力存在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2)辅导员、班主任需要了解观察学生的言行得失,重点关注过往有攻击性行为或言语的学生,了解这类学生以往攻击行为的出现情形。如这类学生对上学容易产生焦虑;身体常常有莫名伤痕;情绪容易不稳定等情况,教师如能及早发现苗头,及早关心关爱学生,平复学生的焦躁情绪和引导他们采用合适的方式处理问题,其实是可以很好地逼止这类学生暴力行为的产生。

(3)教师可以在平时注重引导学生用理性、积极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发现,不良生活方式与校园暴力有显著相关。119教师需要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偏差行为和改正不良生活方式,让学生了解暴力行为的表现及其危害,明白暴力冲突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4)专业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留意学生夜不归宿、旷课、缺课情况。研究发现,那些喜欢旷、缺课和晚归、漏宿的学生参与校园暴力的可能性比普通学生更高。因此,教师需从缺席学生的行踪、学生是否有暴力前科和最近暴力违规事件的内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和沟通,这样可以有效预防校园暴力。

(二)校园安全保障机制

1.制定有效的校园暴力预防制度,营造安全氛围

借鉴美国学校安全防暴管理经验,学校应有相应的机构或部门进行系统的暴力防治的教育与辅导工作,并制定全套的校园暴力预防处理制度,从早期预警、综合治理和程序化处理三方面出发,对校园暴力进行专门防治:

(1)在未发生校园暴力事件之前,学校需建立校园暴力预警、综合治理机制。做好日常观察和了解学生工作;对容易引发校园暴力的较严重区域进行巡查;提供并告知全体师生在紧急状况或被暴力威胁时的求助途径,使学校能够快速处理暴力。

(2)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之时,暴力处理系统应立即启动。学校相关部门需快速采取行动,妥善地处理暴力事件。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掌控和及时处理,必要时需要请求支援以确保危机的消除。

(3)在暴力事件发生之后,善后处理系统立即启动。善后处理系统主要应围绕恢复校园秩序、安抚师生心理和吸取经验教训等方面。事件快速处理结束期,学校应该对该事件作出详细说明,并通过曰常教育与训练告知全校师生学校在该事件中的暴力处理程序,增强全校师生对学校安全管理的信心。

2.进行文化防控,加强大众媒体的教育功能

不良影视作品、网络暴力信息和游戏对大学生的行为养成和思想观念会带来巨大影响,导致许多学生产生暴力倾向,甚至认同了暴力文化。研究表明,文化防控是对暴力行为进行约束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亲和力强的特点。

(1)学校应大力倡导主流文化,使社会所提倡的评价标准和社会准则深入人心,从而减少暴力冲突。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生养性、礼仪道德、待人接物等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品德教育中,让大学生能够正确的区分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利弊。

(2)高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文化氛围,使暴力文化的消极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例如,高校网络控制中心对暴力信息进行等级划分和屏蔽调控。鼓励学生举报暴力文化宣传网站,让大学生认识到暴力文化对人的身心伤害。

(3)呼吁大众传媒对其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和采取传播方式的选择需慎之又慎,共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三)校园安全教学活动机制

1.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又称品德教育或品质教育,是给学生明确地、直接地教授一套价值和美德(valueandvir-tues),以形成学生良好品格的教育形态,其目的是塑造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在方法上强调榜样示范、明确区分正误、阅读文献、说服教育等方法的运用。H28美国是较早针对青少年进行的品格教育的国家,通过目的品格教育以减少校园中出现的少女怀孕、青少年吸毒、校园暴力等行为,大量研究显示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829我国一直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存在缺憾,大学生的品德教育更是不为大学生所关注和运用,从而引发了许多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更甚至许多学生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或言语伤害了别人,也有些学生不清楚自己正遭受着校园暴力的侵扰。因此,高校的品德教育中,可以将校园暴力事件的类型、行为表现、易发生的时间与地点等内容纳入其中,提高学校老师、学生对校园暴力表现的认识度。将信赖、尊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等内容纳入其中,提高学生的内在修为,增强学生悦纳自己、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周围事物,并有强烈的公德心去服务社会等内容,可以丰富高校品德教育内容和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从而降低乃至消除校园暴力的发生。

2.冲突教育

冲突教育是教育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和建设性地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冲突问题。美国为预防校园暴力在中小学推行详细的冲突教育,结果显示,接受过冲突教育的中小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商量”来降低冲突水平或解决冲突,愿意帮助同伴化解冲突,而且嘲笑同伴、绰号侮辱同伴等行为明显减少。目前在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普及推广的针对校园暴力干预的情感认知计划(SEAL、PATHSSecondStep:AViolencePreventionCurriculum),跟踪显示这些计划明显提高了学生社交和情感认知的技巧。学生发生暴力行为的频率减少了32%,学生展现自我控制的频率增加36%。因此,我国也可以在高校推行冲突教育,通过对冲突观教育、冲突解决策略教育、情感认知教育等内容,来帮助学生学会认识冲突及其影响,形成关于冲突的正确的观念和看法,教会学生如何采用策略处理冲突发生,并引导学生通过理论指导和实际训练,来合理整理自己的情绪,从而消除或降低暴力事件的发生。

3.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习惯和思辨能力,把消极、被动使用媒体的观念和行为转变为自主、自觉的观念和行为;鼓励学生接近并合理使用媒介,并积极参与信息的加工和传播,培养有社会理想的公民。08有研究显示,媒介对个体的需要、信念、价值观、智力、技能、理性和情感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9]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公众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受大众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和改变,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原本复杂多变的媒介环境更加复杂,BBS、博客、播客、网络电视、网络电影、网络游戏、网络交友和网络购物等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消费观念等,许多因受媒介不良影响产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在许多媒体频频曝光。因此,高校非常有必要通过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来降低和消除因不良媒介产生的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率,以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媒体和辨认媒体信息。英国莱恩马斯特曼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18条原则和实施建议,他认为媒介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8目前,许多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科目纳入学校课程内。

4.生活技能教育

生活技能教育是培养个体采取适应和积极的行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1016国际酒精研究中心(ICAP)对南非和伯兹瓦纳的中小学生进行生活技能教育,经过4年(1996-1999)的追踪研究发现,与之前相比,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倾听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表现得更加自信,师生关系有了极大的改善,而恃强凌弱、辱骂他人以及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明显减少。ua17生活技能教育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并能够较好地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情绪管理。

对网络暴力看法范文6

学校安全事故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一是学生的人生安全,二是学生的财产安全。从细的方面可分为社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等。

1.1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的管理安全。教学楼和宿舍是学生在学校最常待得地方,是人群最密集的场所,也是最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场所。容易发生火灾,拥挤踩踏事件,因此要重点整治教学楼和宿舍拥挤,违章用电现象,消除火灾隐患,严格宿舍夜间管理,确保学生宿舍安全。

1.2突发性疾病集体爆发,关注学生的卫生保健安全。经过03年的“非典”和09年的“甲流”两次疫情的考验,开展学生对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治成为日常工作的首要任务。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卫生常识的教育,制定对常规疾病的防治和治疗措施,严防疫情的发生。另外,还需严防病从口入,确保师生集体用餐的卫生安全。

1.3正确对待网络,树立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对学生好比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带给学生大量的科学信息又可以使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荒废学业。尤其是中职生处在向成年人过渡时期,他们在思想上有着幼稚和单纯的一面,又有着成年人独立的一面。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一些不法份子,利用学生的善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因此,要加强对中职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1.4学会关爱身边的同学,抵制校园暴力。学生们正值青春少年,情感丰富,有着对成年生活的向往,叛逆的心理使得他们容易冲动。人生经验的缺乏和人生目标的模糊使得他们易聚易散,矛盾丛生。一些学生自小家庭离异,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与社会不良青年联系密切,哥(姐)们义气严重,成帮结伙,打架斗殴。我们需要及时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在关注自身安全的同时,关爱其他人的安全,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1]

2.学校安全问题的特点

2.1突发性。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比如打架事件的发生是由一些口角的争执开始的,由于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力比较强,但控制能力较成年人弱,思想具有冲动性,遇事情不冷静,思想方法比较简单,看问题比较片面,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暴力行为,酿成严重后果。此类突发性事件难以预防,需多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违规用电或电路老化造成的火灾也属于突发性事件,但此类事件如果做好了事前的安全设施排查与更新,就可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2危害性。事故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轻者损失财物,重者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无论是暴力事件还是灾害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是学校或家庭的教育不力造成的。家长的溺爱和打骂,学校的专制、粗暴简单的语言教育以及安全管理的疏忽都是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2]

2.3低龄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竞争对学生心灵的冲击,已经使很多学生患上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尤其中职生的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思想品德的形成处在过渡期,具有可塑性。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身心发展的加快,但思想尚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识别是非能力不强,加之过重的学习压力,促使稚嫩的心灵发生扭曲或是心理错位,从而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

3.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路格局与实施

3.1完善安全制度关键在于加强层级综合治理。涉及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校园安全隐患有十几种,比如来自学生间的暴力、欺诈、吸烟、食品卫生、失火、触电、溺水、中毒、运动中的伤害、集体活动间的拥挤等等,这些都时刻威胁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我认为广大教职工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3.1.1统一思想,完善措施,层层抓落实、整改和防范,利用教职工大会宣讲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纠正少数老师对安全教育的麻痹意识和侥幸心理以及没有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的错误思想。

3.1.2建立校园安全管理网络,明确事故安全责任,做到学校领导亲自抓,学管人员主要抓。无论是辅导员(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或是普通工作人员都要参与学校安全工作中,做到人人有责,形成学校的安全工作网络保障体系。比如在领导的统领下①由教务处及科任老师建立教学管理安全网,保证课堂教学环节的安全管理。②由学工处和辅导员(班主任)建立生活安全管理网,加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进行安全防范能力、自救自护、心理调节等方面的教育。③由学校保卫处加强对校园及周边的治安防范。做好夜间巡逻以及对外来人员入校园的查询登记工作,防止治安案件的发生。

3.1.3明确安全责任,调动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带头作用。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人人参与的工作。其中,辅导员(班主任)是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生力军,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往往也是发现问题及协调问题的第一人。辅导员(班主任)责任心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落实程度的好坏。我认为班主任(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最需要做的①经常宣传学校安全制度和措施,做到天天讲、时时讲、处处讲,时刻向学生敲响警钟。②要从细处管理,不仅要注意学生上课时间的安全,还需注意学生课余时间以及在寝室内的安全。③善于观察自己的学生,一旦发现什么异常,要及时与同学沟通,从心理解决问题,获得学生的信任,消除隔阂,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时期。④把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安全工作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宣传口号不能只挂着口头上,更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而应脚踏实地完成教育工作。定期开展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宣讲学生中出现的安全事故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引起每个同学的足够重视,防范于未然。⑤配合学校有关部门的工作。如配合学生安全员和校卫队的队伍建设,鼓励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安全知识竞赛,做好学校安全大检查工作等等。[3]

3.2让安全意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扎根于学生心中,减少安全事故。对于安全教育问题,虽然学管人员和辅导员(班主任)每时每刻都在强调,但安全事故却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对于老师的安全教育经常是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今天说的话可能当时记得,可过了两天就忘了。如何把安全意识扎根于学生心中呢?我的看法有下面几点。

3.2.1加强安全知识宣传力度,学校有关部门利用课外时间、团会、校会、升旗仪式安排师生共同参加安全知识的培训学习,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这样不仅增加了老师的责任心,又使学生学会了自身的安全防范。

3.2.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利用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方式进行。如组织同学收听广播、收看法制节目,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辅导员(班主任)可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辅助点评,引领正确的话题方向。

3.2.3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校园内可张贴宣传标语,在涉及到安全隐患的地方设置警示牌。定时定期的集中组织力量进行“拉网式”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后要及时清除。执行好消防、交通及保卫制度,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学校集体活动管理等。

3.2.4通过游戏、模拟现场、亲身体验等更贴切的方式进行教育。如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开展了死亡教育,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死亡过程的方式来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消除学生对死亡的好奇心,大大减少了校园的自杀率。